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良好品德的培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培養;幼兒;品德;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147-02
一、何謂品德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一種個體心理的現象,它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或階段的道德行為準則或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某些經常的穩固的心理特征和傾向。它是個體個性社會化方面的核心,是社會道德在個體身上的反映。
《綱要》中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提出“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與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個總體,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會影響到幼兒的品德教育。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人們比較重視文化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兒缺乏愛心,獨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以德興國”道德建設,總書記的“八榮八恥”榮辱觀的倡導和總書記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等等這都說明社會呼吁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品學兼優”、“德才兼備”是選拔人才的標準,而品德始終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樹木都有根,根扎的不深就長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沒有了德就像沒有根的花草樹木,就不會長成社會有用的人。因此育兒先育德,為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品德必須從幼兒抓起。
二、影響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因素
1、教師在言行舉止上的影響
《綱要》中指出:“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來源, 模仿是幼 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直接、間接地影響幼兒,構成他們學習的榜樣。” 孩子在幼兒時期,天真無憂無慮,在對任何事情之中,都是充滿好奇感,充滿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當然是最強的。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給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以美好的形象展現在幼兒面前,在這么多雙眼睛的注視下,更不能出錯。
2、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的影響
幼兒養成良好的品德離不開同伴。 同伴是促進同伴交往能力各方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對同伴交往能力的主動性、親社會性、語言與非語言能力、社交障礙等均有顯著作用, 通過與同伴的交往,幼兒就會懂得評價自己的行為,增強自我意識。現在社會獨生子女居多,而他們所缺乏的就是同伴之間的交往,而在幼兒園里幼兒就有機會學習根據與同伴的交往來規則自己,控制自身的不良的行為。而在同伴交往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
三、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品德時所出現的問題
1、教師在培養幼兒品德過程中出現顧此失彼
教師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應該是全面的。例如:我在家希望幼兒園實習時, 老師上一堂社會課叫《我愛我的家鄉》,有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老師在班上也表揚了他。可是老師卻沒有注意到他的自私一面。值日時他很勤快,可是把自己的小桌子擦得干干凈凈,把別人的就隨便一擦。這體現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品德教育完全滲透到幼兒中,而導致幼兒的品德教育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方法單調古板
在品德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出現方法單調、古板的現象。教師會把成人的觀念灌輸給幼兒,使他們盲目順從,這不僅不能吸引幼兒還會讓幼兒覺得反感。例如:我在家的希望幼兒園實習時,上了一堂保護環境的課,教師就把成人環境保護理念強加給幼兒,讓幼兒跟著這種成人的觀念走,這樣會使幼兒很不理解,從而使幼兒的品德教育得不到充分發展。
四、教師培養幼兒品德的方法
1、幼兒一日生活培養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 一日生活當中我們將思想道德工作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當中,每時每刻對他們進行教育:從幼兒早晨入園開始,教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問好;晨間活動時,各班都對幼兒進行德育十分鐘教育;在組織喝水時,教育幼兒排隊接水,不推擠,不浪費水;區域活動時,讓幼兒懂得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相互謙讓、與人合作;戶外活動前,領孩子們撿起院中飄落的樹葉、紙屑等,增強幼兒文明意識。我們今天的中國家庭,多以獨生子女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為培養孩子愛的情感,讓他們學會"關愛"他人,懂得感恩。
2、幼兒園勞動培養
幼兒園幼兒勤勞儉樸的品質是通過勞動來培養的,幼兒勞動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務的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臉、吃飯、收拾床鋪等。自我服務勞動能培養幼兒生活的條理性,獨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務勞動。如讓孩子打掃居室衛生或就近處買小物品等。家務勞動能使幼兒通過勞動獲得生活的能力,增強孩子參與意識和勞動觀念。通過勞動,可使幼兒體驗到勞動的辛勞,從而愛惜勞動成果,做到不浪費食物,培養儉樸的好品質。
3、家園合作
家庭、社區教育環境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單靠幼兒園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需取得家庭、社會的配合,構建好幼兒園、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實現整體育人的目的。我們在實踐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豐富多彩而又講求實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方式:
1、建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委會會議。
2、辦好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掌握科學育兒知識。
3、通家長開放日活動,與家長溝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4、通過互訪,了解幼兒在園、家庭的主要活動表現和進步狀況,共商教育兒童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生蘭著.上海《學前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
[2] 《中國式家教》新成長教育研究機構主編.中國檔案出版社
一、走進課堂、關注學生,發現問題
小學品德新課程標準當中提到,小學階段形成的思想品德對兒童一生的成長都有重要作用。因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尤其是人的許多行為習慣,都是在兒童時期養起來的。在小學階段養成兒童具有良好的品德的行為習慣,就為他們今后的思想品德進一步健康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相反,如果在這個時期放松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當,使學生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則將影響他今后一生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會太吃力,以免形成厭學的情緒。如果形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其受益終身,同時壞的學習習慣到中學后也不太容易改進,所以在小學期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禮儀教育、讀書習慣等方面老師也應該適當地引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成長。
二、探究方法,解決問題
(一) 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課堂禮儀來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禮貌待人的品質。要求學生在老師宣布上課時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禮,向老師問好,待老師答禮并說“同學們坐下”時再坐下。但學生遲到時,要求學生應該輕敲教室的前門,并立正喊“報告”,待老師允許時進入教室。在課堂上要積極思考老師的問題,發言時要先舉手。別人發言時,要認真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不做無關的小動作,更不能取笑別的同學。下課鈴響,老師宣布下課時,應端正起立,與老師互道“再見”。離開教室時,讓老師先行。 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經常適時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學生形成尊敬師長,禮貌待人品質的內容。告訴他們一個好孩子、好學生見到老師、長輩應該主動打招呼。當在公交車上碰到老年人時應該主動讓座。當別人幫助自己后應該道謝等等。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課堂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小學生的特征、年齡特點和思想狀況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進行培養。例如:我在開展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活動中,根據教育目標有計劃的、有組織地參觀游覽、觀察藝術活動、上課實踐活動,豐富小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特產、新型建筑等事物的有關了解,動員他們多了解我國最近幾年在科學技術方面有那些新發明,激勵學生多學知識,長大為祖國多做貢獻。教育中有不少的學生情緒激動,聽課認真,發言積極,不是表面的熱鬧。
(二) 愛護公物,勤儉節約 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好信手涂鴉,因此應教育學生應該愛護公物,不得亂涂、抹、畫、刻課桌、墻壁等公共設施。開門、關門時要輕。一旦不小心損壞東西,主動承認,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壞玻璃。 培養小學生的勤儉節約的意識也是相當重要的。由于小學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錢,不懂得節約。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節約意識。生活節儉,不擺闊氣、不亂花錢,不能向父母經常要錢來買零食。作業本、筆等學習用品在使用的時候要節約,不要浪費。
(三) 聯系課內外,多于家長溝通
孩子進入小學之后,大多數家長都很重視,配合老師抓好孩子的學習,但是有些家長并沒有關注到孩子是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道德品質。本次家長會的目的就是引起家長對我們剛入學的孩子進行道德品質和良好習慣的重視,為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課 行為習慣
一、前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行為習慣的培養是補個或缺的一部分。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是一個人良性發展的必要保證,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開設是傳統教育和素質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見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概述
1.初中生行為習慣現狀簡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產生強烈的心理矛盾沖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現為極強的叛逆行為和心理封閉現象,這使得初中生極易養成不良行為習慣。目前我國初中生不良行為習慣普遍表現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初中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一種不主動、不堅持的狀態,對學習的不傷心必然導致不良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第二,缺少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意識。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導致其對物質追求越來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極強,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對,很多初中生為了辦獨一無二、奢華有面的派對千方百計從父母那里要錢甚至騙錢,造成極其不好的影響,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現為對父母長輩的不孝敬、對師長的不尊重等,沒有耐心和禮貌,沒有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習慣。
2.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內容
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指的是普通初中所進行的為培養和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①。初中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分為學習習慣的培養、生活習慣的培養、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思想道德的培養、消費習慣的培養、體育、勞動、衛生方面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心理障礙調適能力的培養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
1.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課的開設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以促進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上是一種綜合的相對開放的學科。但是傳統的思想品德課中違背了該學科的開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模式應進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學模式上,教師應該改變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從書本中走出來,將書本上死的知識“變活”。這要求教師注重實踐,把自己的定位準確到“引領者”上,而非“掌控者”。未養成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實現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如在思品課堂上進行專門的禮貌用語教學,讓學生自編自演特定的情境,練習禮貌用語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況。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播放教學短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加深記憶。另外,教師應落實“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課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該如何有效的將知識結構網落實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學結果,以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和全面發展。
2.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許多教師在教學時沒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對初中生嚴重的叛逆心理的處理上,于是出現了很多教學誤區,比如對學生進行懲罰。教師應該在于學生的相處過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學習上的引領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盡量避免與學生發生沖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善于鼓勵學生,真誠平等的對待每位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身體力行,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現在教學過程中。
3.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盡管在發展進程中已經形成了成熟度較高的學校教育系統,這樣不代表著家庭教育的無用化,相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脫節。思想品德課堂的有限性使教學任務往往無法得到徹底的落實,因此初中生要想養成良好品德還需要得到家長的配合,課內課外雙管齊下,事半功半,實現有機學習②。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學生的第一節上,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或者家鄉,一方面可因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從而更好地分析學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家長則可以注意與孩子的溝通,要耐心的聽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等。
四、總結
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可以提升個人的魅力,促進人的良性發展,對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來講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證。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符合新課改要求,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終身學習的要求,必須引起學校家庭的重視。
【注釋】
① 陳德名. 論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 文教資料,2008(19):101-102.
在小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中,品德修養與文化素質,應該是引領學生前進的兩輛馬車,二者應該并駕齊驅,帶領學生在成長的人生之路上暢快前行。而如今的學校生活中,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即便是開設的《社會與品德》課上,教師也多流于形式,把課本上的內容當作一門學科來學習,而忽略了它的實際意義。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社會與品德》課不僅是一門學科,還應該是學生塑料良好性格,形成良好品德的一個良師益友。這篇論文就小學聲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這門課和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有效地結合起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習慣展開討論和研究。
【關鍵詞】
品德教育 愛國主義 社會行動
學校是幼苗成長的沃土,當這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更需要教師及時地進行修剪,剪掉其中“旁逸斜出”的枝條,讓學生能夠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如果小學生的思想軌道發生了偏差,就容易誤入歧途,走上錯誤的道路,因此,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與他們的文化素質培養同樣重要,不能忽略《社會與品德》這門學科,而是應該把這門學科中學到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巧妙地結合起來,切實讓學生受到知識的洗禮和熏陶。具體來說,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下面幾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品德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七歲看老。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習慣一旦養成就不會輕易改變,甚至會伴隨學生一生。所以,良好的品德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受益終身的行為慣。
其次,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三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小學生的三觀的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學生的心靈受到社會的污染之后,需要教師用正確的價值觀把學生游離的思想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我們祖國的未來終究要靠他們來建設和發展,而祖國的建設不僅需要文化知識,更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而對小學生實施品德教育則是他們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保障。
在小學的《社會與品德》課上,有許多單元的內容直指學生的心靈,能夠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和滋潤,教師要從課本出發,和學生的生活相關聯,讓學生切實受到道德的滋養和改造,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做。
首先,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身處和平年代的學生,遠離了戰火和硝煙,似乎“愛國”也離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遠了,其實,愛國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當中,教師應該抓住課堂上的機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社會與品德》這門課程上,有不少涉及關于我們的祖國的課程,雖然涉及的內容比較淺顯,但是仍然能夠帶給學生思想上的啟蒙和教育。比如,在學習《我是中國人》這一單元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認識到祖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還可以對我國的生日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感受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在學完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單元之后,我們要告訴學生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而爭分奪秒地讀書的重要性,讓他們感受到使命感和責任感。
其次,聯系生活實際,培養高尚情操
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不僅有助于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強烈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他們成長為熱愛家鄉、熱愛集體、懂得五講四美的社會主義好少年,對他們一生的成長可謂大有裨益。我們在學習完課本上的一些內容之后,比如關于熱愛家鄉的單元,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想一想,自己的家鄉有什么美味特產,有什么優美的風景,給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讓自己深深眷戀的都是些什么地方。由此,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還可以組織學生多參加一些課下活動,為校園和班級做出自己的貢獻,培養學生優秀的素質和品質。
第三,參加社會行動,升華精神體驗
在社會品德課程上,有很多內容僅僅靠理論知識來學習是不夠的,而更多的是需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進行鞏固和體驗。只有這樣,學生對社會品德課認識的才會更全面,更踏實。在課本上有很多適合學生通過進行社會活動來進行體驗到科目。比如對社區的了解和考查,教師應該積極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感受社區的人文環境和業余活動,感受社區一家親的感情。在學到熱愛自然的單元,也可以結伴走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環境的優美,燃起保護環境的熱情。
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關系到學生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發展,更關系到校園風氣的好壞,關系到我們祖國的未來。作為教師,應該抓住《社會與品德》這門課程的學習契機,利用里面的相關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品德教育等,并且帶領從課本走向社會和大自然,幫助學生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孟艷.家校結合,共抓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
【2】魯宗成.小學生良好品德的發展與培養【A】.新世界中國教育發展論壇(第二卷)【C】,2007(2)
【3】王惠津.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培養原則探微【N】.樂山日報,2006(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道德品質是衡量和評價一個人最基本的標準。幼兒時期是人的一生當中的敏感期,是培養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為了使幼兒將來能成長為一個品行高尚的人,我們要從多方面入手,在細微處下功夫,幫助幼兒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故事影響
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理,而要依賴具體的事物幫助思考。對幼兒的道德品質教育需要尋找一定的載體,使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而兒童故事,特別是生活故事語言口語化,情節簡單生動,想像豐富奇特,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在幼兒品德養成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幼兒非常愿意從故事中去學習主人公的良好品德。我們應充分發揮故事對幼兒品德養成教育的價值。如《小熊過橋》能讓幼兒懂得遇到困難時要有自信心并勇敢地戰勝困難,知道在別人發生困難時應積極鼓勵并予以幫助;《小紅帽》告訴幼兒在遇見壞人的時候要機智勇敢;《蘿卜回來了》、《小山羊過橋》幫助幼兒懂得小朋友之間應該團結互助的道理等等。作為成人,我們要引導幼兒喜歡故事,幫助幼兒選擇故事。如世界兒童文學精品《安徒生童話》、家喻戶曉的《丑小鴨》、一生樂于助人的《雷鋒叔叔的故事》、蘊含著許多中華美德的《中華美德故事》等等,都能給幼兒最適合的道德教育,我們就應充分發揮故事對幼兒道德養成教育的價值。
二、榜樣示范
榜樣示范就是通過他人的好的思想、品德、行為去教育影響幼兒的一種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幼兒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然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行為榜樣。作為啟蒙教育的老師,更要做到以身作則,時刻牢記“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優良傳統,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去熏陶孩子。教師在做到為人師表的同時,還應引導幼兒學習生活中的榜樣,尤其是幼兒伙伴中的好人好事。這種來自幼兒群體的“榜樣”形象化、具體化,可使其他幼兒知道如何去做,讓幼兒在群體中總是有“榜”可依,有“樣”可學。
三、行為評價
家長和老師要對幼兒的道德行為表現及時給予正確的評價,它能及時引起幼兒內心的情緒體驗,從而控制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方向。
行為評價的方式不外乎兩類:表揚、獎勵,批評、懲罰。表揚、獎勵是對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的肯定,是一回事,統一為“獎”,它包括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能使幼兒發現自己的優點,并使優點得到鞏固和發揚。在幼兒園里,我們最好采用精神獎勵。精神獎勵的形式有很多,如老師親切的目光、甜美的微笑、溫柔的撫摸,有時還可以握握手、點點頭、抱一抱、親一親等。曾有個幼兒一開始較調皮,后來因為老師的一次撫摸而變得很乖,這一摸是多么神奇呀!批評、懲罰是對幼兒不良道德行為的否定,屬于“懲”的范疇。它能使幼兒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并由此產生不愉快的體驗,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批評的形式包括:口頭批評、不滿意的眼神、搖頭、皺眉等。懲罰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老師千萬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在進行批評與懲罰時,教師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做到尊重和愛護幼兒。在評價幼兒的道德行為時,教師應以“多獎少懲”為原則,以表揚、獎勵為主,以批評、懲罰為輔,力求做到合理公正,不能夸大其詞、有失公允、毫無節制。
四、游戲滲透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各種高尚道德,幾乎都可以從游戲中學得。”游戲是幼兒特別喜歡的活動,我們要充分利用游戲這一形式,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讓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幼兒內在的道德需求,促進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在角色游戲《超市》、《理發店》的活動中,幼兒可以學習不爭搶、守秩序、主動交往、相互合作、依次排隊等優良品質;在《娃娃家》、《醫院》等活動中,通過讓幼兒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引導幼兒開展游戲,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各種角色不同的情感,從而逐漸養成關愛他人、團結互助、友好合作、共同分享等優良品質。
五、環境陶冶
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環境陶冶主要就是有意識地創設教育環境,使幼兒置身于所創設的教育情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方面的影響,以達到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的目的。
幼兒園是幼兒接受教育的專門機構,其環境的好差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因此,我們要重視幼兒園環境創設,合理構建幼兒園環境,從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出發,根據幼兒品德教育要求進行選擇和加工,使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形象且典型,將道德品質教育隱性滲透于幼兒園環境之中。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必須努力優化家庭德育環境,提高家庭德育的實效性。首先家長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去影響孩子;其次要不斷更新育兒觀念,講究科學育兒方法,寓德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第三要創設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和諧、溫馨、愉快、舒適、充滿關愛和好學上進的心理環境。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如何使孩子們擁有良好的社會品德,如何使他們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凡事以身作則,做學生品德形成的好榜樣
教師以身作則的教育價值在于:教育者用自己的行為舉止,向學生具體而形象地展示出道德規范,來證明言教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從而形成了學生堅定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教育是師生心靈和諧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的精神創造過程。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強。禮貌用語十個字幾乎人人都知道,但是運用起來卻總不是那么的順利。教孩子們懂禮貌,不是光靠老師教會十個禮貌用語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學會就要真實地運用。小小的一聲“謝謝”,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學生說“謝謝”,向他們借書、借筆時說,他們幫我撿起吹落在地的紙張時說,學生為班級做了好事時也替全班同學說……久而久之我發現孩子們之間說“謝謝”也多了。老師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師的一舉一動,自然就成了他們有意或無意中模仿的對象。老師的行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認知,教師凡事以身作則,學生每天耳濡目染,逐漸仿效,慢慢就會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二、堅持愛心教育,端正學生的思想行為
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無論在課堂上也好還是德育活動中都要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如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通過討論、辯論進行思想的碰撞,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的思路,珍惜學生思維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礙學生思維火花的迸發,讓學生說出真實的想法。小學生比較天真,看問題不全面,往往會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說的某些怪問題延遲評價,不挖苦,不嘲諷,循循善誘。對學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愛,教師所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會使之心悅誠服地接受,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由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教師在進行教育時,應建立在對學生關心愛護的基礎上,以誠懇的態度,熱情的關懷,去幫助和引導學生改正缺點。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師愛可以誘發學生產生巨大的動力,并自覺、主動地沿著教師指出的方向前進。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作為教師,對犯錯誤的學生應該用愛心去感化他們,滿腔熱忱地關心、幫助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誠感人、以理服人,端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三、結合課堂教學,滲透良好品德。
課堂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每一門學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數學的計算教學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良好習慣;體育在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進行語文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時,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同時受到熏陶感染,讓學生充分參與有關行為習慣、思想品質的討論,從而提高認識,從小養成自覺學習、刻苦努力、不怕失敗、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
四、采用恰當的方法,促使品德的形成
在小學的課堂教學中,所接觸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簡單的,例如:上課專心聽講,同學之間要友好等,都是與學生的生活十分貼近的,教師在教學中及時肯定做得好的學生,讓外部的評價逐漸轉化為學生內部的動力,同時,也使學生逐步學會獨立地、帶有批判性地評價自己和別人。
新接班,我發現學生愛關注身邊的“壞人壞事”:某某罵我打我了,某某上課沒注意聽講、某某字寫得不漂亮……但是他們不會發現某某安慰了同學、照顧了同學、某某同學課堂發言很積極、某某作業寫得非常工整……孩子們不會發現身邊的好事,不會尋找身邊的快樂。于是,我針對這個現象開展了“分享快樂”的活動。我制了一張大表,把全班人的名字都寫上。每天利用十分鐘的班會時間請孩子們把自己發現的能帶給大家快樂的事講給全班同學聽,凡是和大家分享快樂的同學,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覺得快樂的人物都會在名字后面畫上小紅星,還可給所在小組加分。
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通過橫向比較:看別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別人做得一樣好,或者縱向比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進步了,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
【關鍵詞】中學生品質培養
中學是學生思想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學生生理及心理發生巨大變化的轉型期。這一階段在人生整個生理、心理發展階段占有特殊地位。如何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是中學教育的根本任務。長期以來,受現行高考的導向和影響,不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片面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與理性能力的開發。忽視了情感經驗的積累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所學道德要求缺少自身的體驗,沒有把它們當作必須遵循的準則,而只是作為一種理論知識來接受,這就必然會造成學生道德品質培養上的“言行不一”和“知行脫節”等現象。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教育學生學會關心他人
應堅持開展以認知、體驗、調節和改善自我直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為目的的活動,通過教師、學生、家長的共同努力,讓學生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從學會尊重、關心最親愛的父母長輩開始,逐漸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并將“關心他人”的實踐活動內化為自覺行為,形成一種良好的品質和人格,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得到主動的發展。尊重和關心了別人,在別人的贊揚聲中,他們就會感受到“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樂。
(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的上進心
學生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只有首先看到學生的優點,才會使其產生上進心。自信心和上進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老師應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克服失敗的挫折,從而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自信心十足的學生,將來會具有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及百折不撓的克服困難的勇氣。
(三)讓學生學會獨立
當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越來越快,對人才創新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讓學生學會創新就必須先讓他們學會獨立,這一點對于我們現在還相對封閉的傳統教育來說猶為重要。在一些發達國家,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教學生學習一樣新知識時,總是給他們充足的時間、空間和材料,讓他們自主、獨立地學習,然后根據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進行引導。正是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養成了獨立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這種獨立的意識和自主的習慣也使學生更加樂意主動地去學習和創新。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講授方法要以情動人
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將教材中的道德理論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為培養相應的道德情感打下堅實的認識基礎。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將以理服人與以情動人有機地統一起來,使道德理論融入學生心中。因此,教師要注意用飽滿的激情傳授道德知識,用富有感彩的語言渲染道德情感,用生動的事跡樹立道德榜樣,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其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在愉悅的心境中開啟智慧、陶冶情操。
(二)創設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
情緒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點。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學依據。情境教育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適宜的環境氣氛和特定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加深理解道德觀念的目的。
1.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教學優勢。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人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環境與人是互動的,人可以改變環境,環境也可改變人。一個人的價值取向、認知標準和道德品質是在風氣氛圍的熏陶及社會關系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一個人在不同的氛圍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營造良好的氛圍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中,使用電影、電視等電教媒體以及掛圖、實物等直觀形象把學生帶進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電影中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輝形象和動人事跡,容易引起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使學生產生深刻、久遠的印象,成為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動力,同時,這些具體生動的形象又體現了社會道德標準的典范,使學生能夠更加具體地領會道德要求及其社會意義。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品質;心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0-01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119
學前期是人生成長重要的時期,也是一個人良好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學前教育中要充分體現幼兒獨立性、適應性、探索精神、合作意識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實現這一目標重要的是基礎,就是要將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作為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幼兒自信、快樂、奮發的健康心理品質。
一、影響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客觀因素
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包括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意志堅定、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健康的人格特征,這些心理品質對人的一生成長都非常重要。在現代社會中,由于心理品質問題而導致社會生活緊張,社會行為不良等現象不僅對成人的健康發展構成極大威脅,同樣也在危害著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社會上一些存在于個別人身上的不良行為、家庭中出現的過分溺愛和寵慣孩子的現象、教師一些不良的言行舉止或不當的教育方法、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廣泛普及,如一些暴力、恐怖等少兒不宜的鏡頭畫面,都會對幼兒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的因素。上述種種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令人憂慮,促人深思。
由于這一時期幼兒年齡所限,他們對空洞的說教難以理解,更難以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要讓這些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必須要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與社會環境。同時,由于幼兒的自我意識還很薄弱,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很大部分來自成人對其的評價,教師的言行對幼兒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以身作則,積極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發展環境。
二、要為幼兒良好心理品質形成營造快樂民主的心理環境
(一)教師要用良好的心態為幼兒帶來快樂與歡笑
教師的微笑總能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教師一定要用微笑來鼓勵幼兒子的一切活動,包容幼兒的缺點與失誤,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與潛能,調動所有幼兒的積極情感,給自己和幼兒帶來快樂,從而給每個幼兒創造快樂的機會,對每個幼兒做出積極的評價與引導,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教師在與幼兒的交往中保持溫和、親切、關愛的態度,給幼兒以安全感和親近感,使幼兒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從而使幼兒在平等、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中獲得教育和發展。
(二)教師要保護和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
每個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必然會有其獨特的個性。教師在教學管理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保護幼兒的個性特點,讓他們在共同的生活環境中使自己的認知、性格、學習風格和自我意識得到健康的發展。作為教師,要時刻關注和關心幼兒的心理需要,所有的活動都要站在幼兒的角度進行設計與開展,使他們的興趣愛好得到自由發展。教師在與幼兒的交往中,要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讓幼兒感受到教師是他們親密的伙伴,讓他們具有自然、溫馨的感受,從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現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三、要為幼兒良好心理品質形成創設自主開放的活動環境
好動是每個幼兒的最大特點之一。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緊抓幼兒這一特點,通過引導讓每一個幼兒在學習和活動將好動的特點朝著健康方向發展,使他們在活動中通過動手來獲取知識,鍛煉思維。
(一)教學中要為幼兒創設富于變化的動態活動環境
幼兒對新的事物總有強烈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富于變化的材料,設計了富于變化的活動時,就能夠滿足幼兒心理的需要,激發幼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良好心理品質。
(二)教學中要為幼兒構建有利于互動的親近性環境
在許多幼兒園,活動室墻面全部由教師布置,幼兒活動時只能觀看不能用手去摸,使幼兒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將活動室的墻面處理權還給幼兒,讓幼兒根據活動需要自由選擇墻面,展示自己制作的各類作品。從而構建起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親近性環境,從而激發幼兒自主活動的熱情。
(三)教學中要為幼兒營造便于交往的共享性環境
在同一環境中生長的幼兒總會一些共同興趣和愛好,教師要注重觀察與發現幼兒的這些共同興趣和愛好,并為其提供便于交往的共享性環境,使幼兒在相互的影響與促進中得到共同的發展。
(四)教學中要為幼兒提供樂于體驗的開放性環境
幼兒階段的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他們仍然非常渴望去認識社會與自然。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幼兒的這種心理需求,通過各種活動為幼兒創造走向社會、走向自然的機會,為幼兒提供樂于體驗的開放性環境,去體驗和感悟社會和自然。
四、要為幼兒良好心理品質形成構建充滿期望的成長環境
(一)要及時發現并肯定每個幼兒的閃光點
自信是一個人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之一,是現代社會對一個健康人做出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幼兒的自信來自于教師與家長的表揚與鼓勵。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與表揚,在活動中多給幼兒一些肯定的評價,讓每一個孩子都在教師的鼓勵下自信地成長。
(二)鼓勵和引導幼兒樹立積極參與意識
蘇霍姆林斯說過:“一個知識貧乏的人,不可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這一時期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表現更加明顯,如運動成績好與差,能否充分表現自己等等。體育課的特點為我們提供良好的時機,因此,教師可利用體育課所提供的有利條件,自覺豐富德育內容于體育教學的動靜之中,以此加強對聾啞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使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中得到快樂。
現在犯罪年齡年青化,特別是聾啞人缺少法律觀念,容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模仿電視進行搶劫,偷東西等行為。針對聾啞生淡薄的法律意識,教師可在平常上課時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請市區公安分局民警到校進行法制講座,組織聾生參觀法制圖片展覽,并到勞教所請失足青年進行現身說法。讓學生認識到聾人和正常人一樣,既受法律保護,同樣也要承擔法律義務,這既能加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也有力地規范了其個人行為,增強了學生的法制觀念,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
體育課中運用游戲法或比賽法教學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青少年心理的特點,我們必須把新課標引入到特殊教育教學中,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教師要利用這一時機,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關心集體、關心同學、愿意為集體出力、為同學服務的好思想。同時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以此加深同學之間的深厚感情。這是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辯證統一的。在教學中,如進行游戲比賽時,教師可在講解方法、規則的同時對學生進行誠實為人的教育,培養學生誠實的品質。在進行投擲教學時,針對學生在取投擲物的時候,拿近怕遠的心理,鼓勵學生建立“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的觀念。激發學生身殘志堅的精神,培養其頑強的意志和敢于和困難做斗爭的精神,及時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同時做到批評處罰為輔,主動發掘學生的閃光點。比如個別學生學習成績差,但是體育有特長,便可用其優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養成良好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