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

        第1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隨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人類在科技發展史上再次實現了飛躍。轉基因技術在給人們帶來豐富多樣的轉基因產品的同時,也給動植物健康和食品衛生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國際貿易領域,不同國家和政府對轉基因產品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一些國家,如美國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推動轉基因技術在其國內廣泛運用的同時,倡導轉基因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另一些國家,以歐盟及其成員國為代表,則從轉基因產品給動植物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的潛在威脅出發,主張慎待甚至限制轉基因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三國歐盟對轉基因產品的審批體制案,是這兩大陣營矛盾斗爭白熱化的縮影。2006年9月29日,經過長達3年時間的審理,WTO爭端解決機構散發了此案的專家組報告。了解此案的有關情況,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WTO多邊貿易體制如何看待轉基因產品的國際貿易問題,也有助于我們洞悉國際轉基因產品貿易未來的發展趨勢。

        案件的由來

        所謂“生物科技產品(Biotech Products)”是指通過DNA重組技術創造的植物變種(Plant Cultivars),也可稱為 “轉基因生物體(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所謂轉基因生物體就是指除人類以外的, 遺傳物質已被非自然或/和自然重組方式改變的生物體。轉基因技術在增加農業產量、抗蟲、抗病、易于儲藏、增加食品的營業成份、保護環境(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此外,轉基因技術已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經濟合作組織(OECD)等許多國際組織以及美國、非洲、歐洲的獨立科學家所認可。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率先開始進行轉基因食品的研究。1996年,世界首批轉基因農產品――轉基因番茄、大豆、玉米、油菜和土豆進入市場。2

        生物科技產品自誕生之日起便顯示出其必將成為富有爭議的新生事物,但其優劣之爭至今仍沒有停息。轉基因技術的弊端具體體現在轉基因產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3、對病蟲害防治的影響4以及食品安全的影響5等方面。歐盟及其成員國歷來對生物科技產品的負面影響表示擔憂,并對來自其他國家生物科技產品的進口規定了嚴格的審批制度。

        歐盟現行的最基本的管理轉基因生物體的法規是2002年10月生效的《關于旨在環境中引入轉基因生物體問題的歐盟第2001/18號指令》(以下簡稱《2001/18號指令》)以及于1997年制定的《關于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的第258/97號規定》(簡稱為《258/97號規定》)。《2001/18號指令》和《258/97號規定》提供了一套轉基因生物體的審批程序。歐盟的審批程序有7個步驟:(1)申請的通知;(2)歐盟成員國的評估;(3)將評估結果散發其他歐盟成員國進行評論;(4)歐盟委員會的決定;(5)歐盟部長理事會的行動;(6)產品投放市場;(7)標簽。

        從1998年10月開始,轉基因生物體投放市場的申請就在不同的階段被阻隔。首先,歐盟監督委員會和歐盟部長理事會停止審批新的轉基因生物體的通知,因為部分成員(主要是丹麥、意大利、法國、希臘、奧地利和盧森堡6)阻止了審批程序。此后,歐盟委員會就不再向歐盟監督委員會和歐盟部長理事會提交任何新的有關轉基因生物體的提案。因此,雖然歐盟沒有任何立法禁止轉基因生物體的審批,但這種“暫停”實施與轉基因申請有關的法規成為了事實上對轉基因生物體的禁止。

        針對歐盟的上述做法,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于2003年5月20日,正式向歐盟提出磋商請求,認為歐盟影響生物科技產品審批和銷售的措施違反了《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協定》)、GATT 1994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協定》)的相關條款。三個方的歐盟相關措施為:(1)歐盟“暫停”考慮生物科技產品的審批申請做法;(2)對于某些特定的生物科技產品審批申請,歐盟沒有給予考慮和審批或者過度延誤審批程序(特定產品暫停審批);(3)歐盟成員國禁止生物技術產品進口或銷售的保障措施7。

        2003年8月29日,在DSB會議上,應美國、加拿大和阿根廷的要求,WTO爭端解決機構就此案設立了單一的專家組。中國等10余個WTO成員保留了作為第三方參加專家組程序的權利。

        專家組的主要裁決

        在2006年9月29日散發的專家組報告中,專家組就本案的主要問題做出了如下裁決:(1)歐盟自1999年6月至2003年8月“暫停”考慮生物科技產品的審批申請做法,在事實上導致了“不適當的遲延”(undue delay),不符合《SPS協定》附件C(1)(a)“各成員應當保證審批程序的實施和完成不受到不適當的遲延”的規定并因此違反了該協定第8條關于“控制、檢查和批準程序”的規定;(2)對方列明的某些特定產品的審批措施,由于造成了“不適當的遲延”,因而同樣違反了《SPS協定》附件C(1)(a)和第8條的規定;(3)對成員方采取的保障措施,專家組認定歐盟成員國沒有進行《SPS協定》附件C(4)和第5.1款項下的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因而違反了《SPS協定》第5.1款和第5.7款的規定;(4)歐盟“暫停”審批的做法并不是《SPS協定》項下的“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SPS措施),因而駁回了方關于“暫停”審批做法違反《SPS協定》其他相關條款的訴請。

        案件涉及的主要法律問題

        守夜之責-政府的不作為=違法

        1.關于是否存在“事實上的暫停”(de facto moratorium)

        方主張,歐盟的做法在事實上擱置了所有生物科技產品的審批程序,因而違反了《SPS協定》的相關規定。歐盟則認為其根本不存在任何所謂的“事實上的暫停”措施,請求專家組駁回方的此項訴請。專家組審查了眾多證據,包括對“五國聲明”的審查以及1998年以來沒有一項申請獲得批準的事實,最終認定歐盟的做法構成了對生物科技產品的“事實上的暫停”措施。就“五國聲明”而言,專家組認為,由于“五國聲明”的存在,有理由認為歐委會在審批生物科技產品時無法獲得足夠多的成員支持,這影響了歐委會充分利用相關程序以完成審批手續的可行性。專家組指出,其對案件事實的分析揭示了歐共體審批程序中存在一種“清晰并且反復出現的不作為或延誤行為”。根據《SPS協定》附件C(1)(a),對于檢查和保證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的程序,各成員應保證此類程序的實施和完成不受到不適當的遲延。專家組認定歐盟的上述“事實上的暫停”做法與《SPS協定》附件C(1)(a)不一致,并違反了《SPS協定》第8條。

        2.審慎不能構成拖延的正當理由

        歐盟在案件中就“不適當遲延”進行了抗辯。歐盟主張,采用謹慎和預防性的方法可能導致對生物科技產品審批過程的遲延,但不能認為其違反了《SPS協定》項下的義務。專家組駁回了歐盟的這一抗辯,指出在不造成不合理遲延的情況下完成審批程序與采用謹慎和預防性方法審批生物技術產品之間并不存在“內在沖突”(inherent tension)。相反,專家組認為,謹慎和預防性方法的采用并不是沒有紀律限制的,預防性方法更是不能吞噬《SPS協定》規定的紀律。如果允許一個WTO成員以評估申請時,以采用審慎和預防性的方法為由擱置審批程序,《SPS協定》規定的條件將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基于上述理由,專家組認定歐盟自1999年6月至2003年8月“暫停”考慮生物科技產品的審批申請做法以及某些特定產品的審批做法,在事實上導致了“不適當的遲延”,與《SPS協定》附件C(1)(a) 和第8條的規定不符。在歐共體在其“事實上的暫停”做法繼續存在的情況下,專家組要求歐共體使這一“事實上的暫停”做法與《SPS協定》的規定相一致。

        關鍵指向-“風險評估”

        《SPS協定》第5.1款規定,各成員應保證其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的制定以對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進行的、適合有關情況的風險評估為基礎,同時考慮有關國際組織制定的風險評估技術。方認為,一些歐盟成員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希臘和盧森堡)采取的保障措施不符合此規定。專家組引用了上訴機構在歐共體-荷爾蒙案中裁決,在該案中,上訴機構指出,符合第5.1款的“風險評估”必須“有充分的根據”或者“有合理支持”。專家組對上述6個成員國的保障措施進行了審查,認為這些措施并沒有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例如,在審查奧地利采取的保障措施時,專家組指出,風險評估的結論沒有表明涉案產品較之其他非GMO產品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具有更大的風險;奧地利采取的進口禁令是一種最為嚴格的SPS措施,風險評估的結論表明采取這一措施并沒有充分根據。專家組認為,如果允許奧地利采取進口限制措施而不顧風險評估的結果,將使這種風險評估喪失實質意義而徒于形式。專家組強調風險評估要求是對SPS措施的實體條件,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要求。基于同樣的推理和理由,專家組同時認定其他歐盟成員(德國、法國、意大利、希臘和盧森堡)采取的保障措施同樣違反了《SPS協定》第5.1款的規定。此外,專家組還裁定歐盟成員國采取的保障措施違反了《SPS協定》第2.2款的規定8。

        慎思明辯-適用條文要準確

        《SPS協定》第5.7款規定,在有關科學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一成員可根據可獲得的有關信息,包括來自有關國際組織以及其他成員實施的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的信息,臨時采用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歐盟主張其成員國采取的保障措施是根據《SPS協定》第5.7款采取的“臨時措施”,因此并不違反《SPS協定》第5.1款和第2.2款的規定9。專家組認為,第5.7款規定的例外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在采取臨時措施時有關科學證據并不充分。在科學證據充分的情況下,一成員不能援引第5.7款的規定獲得豁免。經過對案件相關事實的充分評估和審查,專家組認為歐盟成員國在采取保障措施時,有關生物技術產品的科學證據并不是不夠充分,因此,歐盟成員國的保障措施并不符合第5.7款的要求。基于這一理由,專家組駁回了歐盟的上述抗辯。

        釜底抽薪-“暫停”審批是SPS措施嗎?

        關于何為SPS措施,《SPS協定》附件A.1做出了明確定義。10但從《SPS協定》附件A的規定看,其定義一直被認為是十分廣泛的。但是,本案中專家組卻似乎傾向于限定SPS措施的內涵和外延。本案中,專家組認定歐盟的“暫停”審批做法并不是《SPS協定》項下的SPS措施。專家組指出,歐盟的“暫停”做法僅僅是一種“程序上的決定”,并不是拒絕所有申請的“實體決定”。專家組認為,一種推遲審批的程序決定并不意味著是一種特定的SPS保護措施水平,故歐盟的“暫停”審批措施并不是SPS措施。由于方提出了其他一些訴請是以“暫停”審批措施是SPS措施為前提條件的,據此,專家組駁回了這些訴請11。

        事易時移――對本案的簡評和展望

        轉基因產品是農業發展與農產品貿易中的一個新課題,激發了世界主要農業國家的高度重視。一方面轉基因產品具有高產、品質優良、抗病蟲等優點,似乎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另一方面,轉基因產品可能存在對生態環境乃至食品安全的負面影響。美國是轉基因產品的開發國,技術領先。其它許多農業國家,包括歐盟在內,轉基因的開發與技術都相對落后。由此如何對待轉基因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各國的政策也不盡相同。美國主張對轉基因產品不能限制,不能歧視;而歐盟等國出于自身利益,主張采取謹慎的態度。應該說轉基因產品究竟優劣如何,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應該通過科學論證證明它的可取之處以及它的負面影響,從而決定取舍。目前的科技水平似乎顯示轉基因產品不存在不能發展、不能食用的結論,而且包括中國在內,許多國家仍在積極開發轉基因產品。然而,轉基因產品畢竟是新產品,科學的論證尚未窮盡,因此政府起碼應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即對轉基因產品應加上標識。這也是不少轉基因產品進口國采用的辦法。

        第2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 無公害蔬菜;成效;問題;對策;山東沂南;依汶鎮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2-0303-02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發展農業產業化、提高經濟效益是必然趨勢,如何改變傳統的種植觀念,把大棚蔬菜尤其是無公害蔬菜發展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沂南縣依汶鎮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依汶鎮位于沂南縣城西10 km處,轄40個行政村,人口5.1萬人,有耕地3 466.67 hm2,總面積123 km2。境內汶河貫通,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全鎮種植大棚蔬菜有20多年的歷史,現有大棚蔬菜1 666.67 hm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為適應中國加入WTO的需要,無公害蔬菜生產日顯重要。依汶鎮從2008年開始開展無公害蔬菜種植試點,現已總結出一套成熟的無公害生產技術,改善了蔬菜品質,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1 無公害蔬菜生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1.1 采取的措施

        1.1.1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緊迫感。蔬菜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代替的必需品,蔬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身體健康,同時也關系到廣大菜農的切身利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蔬菜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因此,通過算帳對比的方法,同菜農認真分析國內外市場行情,從國際市場看,由于沒有實行標準化生產,農藥殘留超標而遭受國外退貨、拒收、索賠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從國內市場看,大多數農產品市場實行了準入制度,不合格的農產品禁止進入。而發展無公害蔬菜的地區都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統一了全鎮上下的思想認識,增強了發展無公害蔬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1]。

        1.1.2 廣泛宣傳,深入發動,不斷提高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自覺性。一是舉辦各種培訓班。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多次組織菜農到外地有針對性的參觀學習,邀請縣蔬菜局、縣農業局等單位的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現場講解種植技術與管理經驗,增強活動效果。同時,舉辦全鎮70多個化肥農藥經營戶參加的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班,要求他們經營無公害生產資料,禁銷高毒高殘留農藥,從源頭上解決蔬菜農藥污染問題。在農村兩委干部培訓班上,把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作為專題來講,在全鎮形成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良好氛圍。從2008年至今,已累計舉辦培訓班300多期,通過培訓,村干部和菜農的無公害意識有了很大的轉變。二是印刷標語口號,制定印發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宣傳提綱和生產操作規程20 000余份,讓菜農明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的各個環節,熟練掌握技術要領,成為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明白人和技術員。三是在公路沿線蔬菜集中產區設立了大型示范基地標志牌4個,進一步提高依汶鎮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知名度。

        1.1.3 強化措施,搞好服務,促進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健康發展。為促進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健康發展,把無公害蔬菜生產落到實處,采取了4項制度:一是實行建檔立卡制度,對所有種植蔬菜戶進行了編號、登記,對種植面積、種植時間、品種、編號等作詳細統計,便于今后統一管理。二是實行聯保責任制,凡是種菜戶一律簽訂保證書,保證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使用生物化肥、生物農藥,保證按照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同時按照自愿就近,便于監督的原則,每10戶作為一個聯保單位,簽訂責任書,實行社會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目前,全鎮共簽訂聯保責任書800份,聯戶達到8 000戶,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800 hm2。三是實行無公害生產資料定點供應專供制度。首先組織協會、農技、工商等部門加強對生產資料供應的檢查力度,嚴禁3911、呋喃丹、1605、久效磷、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及硝態氮類化肥進入生產基地。四是完善三證制度,凡是參加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菜農,根據供藥、供肥記錄,發放無公害蔬菜生產協會會員證。待蔬菜上市時,對蔬菜進行抽檢,經檢測合格后,發放產品合格證、市場準銷證。

        1.1.4 加強領導,健全組織,不斷優化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大環境。無公害蔬菜生產發展的關鍵取決于鎮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多年來,政府始終把發展無公害蔬菜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在農業農村工作的首位來抓,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蔬菜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服務,促進了無公害蔬菜的健康發展。

        1.2 取得的成效

        1.2.1 菜農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菜農生產的無公害蔬菜產量和品種都有很大的提高,產量增產5%以上,經檢測完全符合無公害蔬標準,因此銷路好、價格高,比普通蔬菜平均提高0.4元/kg以上,增收3萬元/hm2以上。

        1.2.2 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和各項展評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提升了依汶鎮蔬菜知名度。基地所生產的黃瓜、韭菜被省技術監督局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2009年5月被臨沂市農業局、臨沂市有機農產品協會評為“臨沂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明顯基地”。2010年1月被臨沂市農業局認證為“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2010年10月被臨沂市政府認證為“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該基地所生產的蔬菜已注冊了“孔明府”牌商標。

        1.2.3 依汶鎮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通過增施有機肥、生物肥,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杜絕了氮肥過量和高度高殘留農藥對土壤的污染,土壤環境得到改善,從而有利于整個生態環境的發展。

        2 無公害蔬菜生產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2.1 存在的問題

        2.1.1 技術指導手段落后。技術推廣手段落后,僅限于定期舉辦幾次講課式的培訓班、發放圖書及明白紙等。這些技術培訓手段缺乏快速性、與生產密切結合性和及時科學性。交通手段、信息傳遞方式、現代多媒體教學基本上處于相當落后的階段。

        2.1.2 農民素質亟待提高。部分農民掌握無公害蔬菜技術的意識不強,學習無公害蔬菜技術的積極性不高,致使運作過程出現偏差,需提高農民素質。

        2.1.3 質優價不優。菜農生產的無公害蔬菜常賣不出好價錢,挫傷菜農的積極性。

        2.1.4 菜農爭創無公害蔬菜,打造品牌優勢的意識不強。有些菜農小農意識嚴重,不顧全大局,為一時小利,捆扎時夾泥帶沙,嚴重影響了無公害品牌的信譽[2-3]。

        2.2 發展對策

        2.2.1 抓好標準體系建設,以科學的標準規范生產。標準體系配套既要有環境要求,又要有生產加工、銷售標準,要根據標準,狠抓技術推廣,抓住施肥澆水和病蟲害2個關鍵環節,嚴把“投入”關口,推廣施用有機肥料,清潔水源,采用生物技術和低殘留農藥防治病蟲害,徹底解決藥殘和重金屬離子含量高的問題。

        2.2.2 抓好生產監督,以完善的管理監督生產。加強質量檢測體系,實行全程質量監控。一是把好產地環境關,重點從水、氣、土3個方面對生產難點監督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二是把好生產過程控制關,重點對化肥、農藥進行“雙控制”,采取生產資料準入辦法,加強監督檢查。三是把好產地質量檢測關。采取檔案化管理的辦法,掛牌立檔加強質量監測,保證產品質量。四是把好市場準入關,對無公害蔬菜進行嚴格的質量管理,維護無公害品牌的信譽,同時,實行優質優價的辦法,保護菜農的積極性。

        2.2.3 抓好市場體系建設,以完善的市場拉動生產。完善產地市場抓好產品銷售,同時,不斷拓展國內銷售市場,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爭取產品上專柜、進超市,還要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為依托,以爭創無公害品牌為突破口,開拓國外市場,拉動全鎮無公害蔬菜生產的發展。

        2.2.4 抓好加工龍頭,以龍頭帶動生產。要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企業農戶雙增收的目的。

        2.2.5 搞好宣傳。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單位進行宣傳,大造無公害品牌的廣告,宣傳全鎮的蔬菜優勢,吸引更多的客戶來依汶鎮生產蔬菜、經營蔬菜、加工蔬菜,把無公害蔬菜生產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逐步樹立起全鎮無公害蔬菜的整體形象。

        2.2.6 加強領導,優化服務,確保無公害生產的順利進行。加強組織領導,以強化領導手段保障生產,對無公害生產要有專人負責,責任到人,一抓到底。另外,要在技術、信息、生產、農用物資的市場監督和政府資金投入、銀行信貸等方面做好服務,確保無公害蔬菜生產的順利進行[4-5]。

        3 結語

        無公害蔬菜生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綜合性基礎工作。實施無公害蔬菜生產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同時,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產品質量,是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渠道[6-7]。

        4 參考文獻

        [1] 毛光志,劉彥珍.安陽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現狀分析及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2(7):29-31.

        [2] 張英嬋.淺析正寧縣無公害蔬菜生產現狀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3):17-18.

        [3] 宋秀云.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農村(CN23-1552/S),2012(2):65.

        [4] 馬洪哲.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對策[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1(12):3-4.

        [5] 張桂蓮,譚明星,趙銀厚.鄆城縣無公害蔬菜栽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果菜,2012(1):18.

        第3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前言:小地方可見大智慧,小型農田水利工作可以反映出水利事業的發展水平。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工作,不存在技術難關,需要的是管理者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管理者應當在思想上更加重視小型水利管理工作,多做調查研究,更多的關注民情民生,相信小型農田水利運行維護管理工作終將有大發展。

        1.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問題

        1 .1造成環境破壞

        1.1.1空氣污染

        我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中存在一定的環境污染,比如各種工程機械排放的煙塵,在工作區域內有些有害物質的燃燒等,都會對周邊的空氣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1.1.2水污染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所帶來的水污染主要是生活和生產污水,這些生產和生活污水嚴重影響了地面水質,并且一定程度上對地下水產生了污染,而值得反思的是,在農村,很多相關政府或者村部沒有充分重視對小型農田水利的管理,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對設備使用和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含油廢水并沒有進行妥善處理,甚至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導致河道水質發生變化,產生嚴重的水污染,許多農民往往根據自身生產的需要,不經過上級部門的同意,任意進行放水和開挖,以及堵壩和截流,造成破壞渠道和水線的現象出現,經過歲月長時間的累積,水資源生態環境就會遭到破壞,供水能力就會下降,致使大量的地下水被浪費,從而導致了水資源的嚴重流失。

        1.2工程運行管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維護意識薄弱,業務水平較低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最初是由國家和政府本門進行推廣,并且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補助,所以在工程開始時,各個部門是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的。然而,相關部門對后期的管理維護沒有提出嚴格的要求,致使很多地方部門忽略了后期維護工作,使工程運行管理出現空缺。事實上,在項目開始實施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后期維護工作和費用以及管理人員的經費以及設備的問題。項目建成后沒有專門的人去維護,當需要用到項目的時候很可能項目已經有所損壞,從而出現了盲目建設的現象。在管理上,基層工作人員沒有很強的技術實力,加上責任心不強,業務能力偏低,都使得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后期維護得不到保障。

        1.2.2 設計方面

        在國內很多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當中,有的工程建設施工單位存在著偷工減料的現象,要想從根本上減少這一現象的出現,就需要相關設計人員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各方面設計。這樣,不僅可以對設計人員具體的設計內容與環節進行更為詳細的分解,幫助其他人員進行深入了解,還能夠使農田工程自身得到更為深化的設計。

        1.2.3施工方面

        對于農田水利工程而言,其施工的質量水平對其后期的使用壽命有著很大的影響,對其安全問題與整體效益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為了將我國的施工質量水平進一步提高,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地解決措施,就需要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整體的施工效率與質量進行提升,使其達到高目標高層次的質量水平.

        2.改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應該采取的有效舉措

        2.1針對環境污染采取的措施

        2.1.1對空氣污染問題可以采取的管理舉措

        首先,可以對水利工程運行中的機械設備等安裝凈化尾氣設備,以降低設備排放的煙塵對環境造曾的污染。第二,在工程區域范圍內,對于可燃性的物質進行整體控制,尤其是對于那些產生污染氣體的各類物質,盡量避免焚燒,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最大努力降低因燃燒帶來的環境空氣污染。第三,對廢物的綜合利用-比如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用來修路和造田,既妥善處理了污物,減少了對耕地和河道的占有,又方便了造田,修路工作,著從另一方面也是節約資源的表現。第四,生活垃圾要盡量采取袋裝處理的方式,最好由專門的部門和人員進行統一清運和處理,確保人身安全和健康。

        2.1.2對水污染的防治控制措施

        水污染的控制和防治措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國家水資源保護中處理水污染的相關內容為依據,在處理水污染過程中,按照相關要求和規定進行,確保其排放的總量及污廢水濃度達

        標-第一,生活污水要先經過糞池處理,達標之后再排放到農田中,不可直接施與農田作物;第二,機械生產中的廢水及廢油需要經過專業的設備進行過濾和處理,或者進行隔油沉淀,處理和過濾掉其中有害物質,之后再進行排放或用作其它用途;第三,對開挖"堵壩以及截流的現象要嚴加管理,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做好保護溝渠的工作,使之具有永久性的灌溉功能,以有效避免大量開采地下水情況的出現,對地下水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

        2.2運行管理上采取的措施

        2.2.1加強制度建設,形成完善嚴密的建設運行管理制度體系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工作存在問題已嚴重影響水利工程效益發揮,引起了各級政府高度關注。早在2002年制發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就明確提出要改革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2011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從政策層面來說,對于小型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工作已有了較為明確、清晰的思路,也是十分符合工作實際的。政策是好的,但是落實是關鍵,途徑則是建立制度,通過制度建設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特別是對于由鄉鎮或集體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當前處于管理盲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制度不健全、不嚴密、難操

        作等。各地應根據本地實情,制定符合本地發展實際的管理辦法,不能照搬照抄別處的管理辦法。例如,目前較為流行的農民用水協會管理模式,筆者認為該模式并不是解決當前我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維護管理問題的靈丹妙藥,也不是放之全國皆有效的,該模式需要建立在農民有較高文化素質和較強自我權利維護意識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現狀顯然還不適合全面發展農民用水協會等管理模式。

        2.2.2提高主體的責任意識

        國內相關的水利工程工作者們都要充分地意識到,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主體是農民群體]由此,提升廣大農民群體的主體意識也成為這一工作當中一項較為艱巨的任務,提升這一主體意識,有助于農民群體更為完整地認識到真正受益與管理的對象是他們自身,并將這一責任意識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日常維護與檢修工作當中得到更好的體現]使農民群體承擔起自身管理主體的責任,幫助他們在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維護工作當中完成優良的維護與管理工作,使水利工程的基本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結束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水利工程的運行和管理關系到國計民生,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搞不好農田水利管理,就難以實現農業的騰飛。農田水利管理關系著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建設好農田水利工程,使其正常運行和維護,使運行和維護工作扎實開展,為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慶華、崔世彬、馬靜、曹三海.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運行機制研究[J].水利經濟.2011(4)

        第4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目前政府對農業管理機構的設置是沿襲過去的計劃經濟管理方式,存在著管理真空,并形成部門分割、行業壟斷的缺陷,使農業資源不能有效配置。在經營權上,外貿部門沒有內貿權,內貿部門沒有外貿權,一個產品經過幾個部門,參與國際競爭的成本就高了。過去由于我們的人多地少,糧食安全有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們對農業的管理采取的是一種分段式的管理。比如某一個省,糧食生產由一個省長負責,糧食生產出來以后,就由另外一個省長負責倉儲,糧食要加工,可能是第三個省長,而糧食出口可能是管外貿的省長。從管理部門看,目前在中央一級有8-9個部委是涉農部門。農業局或者農業部管農業生產、農業科研推廣;糧食生產出來后,給糧食部門,棉花給供銷公司,還有輕工食品等等其它部門;如果要出口,得給外貿部門。這種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再加上地區封鎖,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形成地方保護主義;內貿外貿脫節,產供銷脫節。這種管理方式解決過去的短缺問題是很有效的,但今后的管理體制設計要以國際化為定位,以提升全民產業競爭力設置管理機構。

        大多數發達國家不管農業有沒有優勢,都是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的管理體制。也就是農業部門的管理,是從農產品生產的田間開始,最后配送到消費者的餐桌。像中國這樣一種分散的農業管理體制,要與對農業進行綜合管理的體制競爭,顯然是沒辦法抗衡的。

        農業政策存在巨大的效益損失

        現在的農業政策也是按照過去那樣一種計劃經濟的設計,也就是解決短缺問題,動用一切資源搞農業生產。我們的農業補貼,實際上是給了中間部門、流通環節。比如國家對糧食的補貼,不可能到糧食生產者的手上,而是通過國家訂購制度、保護價制度等等,補給了糧食企業、糧食流通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實際上是不到位的。

        生產政策與銷售政策不配套,與進出口政策也不配套,在這種互相隔離的情況下,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的效果與初衷是不一致的。農業政策目標實質是針對生產者的,但農民得不到好處,都被消耗到中間環節,實際上存在巨大的政策效益損失。

        過去的農業政策設計,主要是考慮解決糧食供給問題,沒有考慮農產品的品質,也沒有考慮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現在考慮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應對問題,要提高競爭能力,感覺在政策上缺的東西太多。比如歐洲的瘋牛病出來以后,騰出很大的牛肉市場空間,按道理我們有豐富的畜牧生產資源,我們的畜產品應該是具有優勢的,但是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的畜產品標準、我們的整個市場體系都是按照國內市場與需求設計的,沒有考慮到歐洲市場的需要,也沒有考慮其他國家市場的需要,因此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我們沒有任何政策手段能夠動員資源,拿出具有競爭能力的、符合要求的牛肉進軍歐洲市場。今后我國農業政策的設計,要考慮如何提升中國農業的競爭能力問題,要由過去解決短缺問題,向解決質量問題、解決競爭能力問題轉變,現在到了必須大規模調整農業政策的時候。

        沒有全國大市場流通體制弊端暴露

        流通體制最大的缺陷是,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形成競爭有序、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這也意味著失去農產品的價格權力。

        從技術角度看,目前流通體制還存在下述問題:第一,市場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批發市場、期貨市場發育不健全,影響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機會,農產品沒有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雖然是糧食主要需求方,由于市場的隔離,定價權等于交給了外方,如果不能預先掌控價格變化,對營銷就缺乏一個制高點。我們開放程度較高的產品都應進入期貨交易,不能進行期貨交易的可進入批發市場。第二,沒有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到目前為止,往往是無標上市,無標流通。農民生產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農產品。對于農產品來講,沒有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的約束,怎能進入國際市場?怎么能符合人家的要求呢?第三,缺乏一個比較完備的、系統的信息體系。也就是農民種糧食或者是種蔬菜、水果,往往是馬路信息、鄰里信息,沒有辦法得到真實的市場反應與信號。不完備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極大制約了農業競爭能力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凡是開放時間比較早的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農產品,現在競爭能力已經開始形成。凡是國家管得比較死的農產品,現在面臨巨大挑戰。而且現在流通體系缺乏市場化的特征。所以在國內的市場全面開放以后,要抓緊時間進行調整,真正的讓它市場化、商業化,不能由政府管死。

        政府不是競爭主體

        以往政府管理的力量非常強大,在經濟中參與的程度比較深,但政府不是市場競爭主體。政府最多是提供一個競爭的環境,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政府該爭取的,競爭主體應是企業。靠農民是不行的,但是我們又有多少企業能夠參與挑戰呢?所以我覺得,在目前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制度下,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有一個制度上的缺陷,那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的農業的市場競爭主體。我們現在沒有大的糧商,也沒有大的油商、畜牧商,也沒有什么果商,我們這么多柑橘,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柑橘協會,沒有一個組織來把這個行業組織起來。

        在這種分散的農戶和激烈競爭的大市場之間,應該有一個制度創新。創新的重點是:一要培育我們的龍頭企業,尤其要培養我們的航空母艦。二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行業協會。

        沒有好產品也談不上競爭

        產品是競爭的起點,也是競爭的終點。市場全面開放后,對農業的沖擊,最可怕的是來自國外企業的競爭,我們不怕美國的大豆、小麥到中國市場,而是怕它的跨國公司來分配和壟斷中國農產品市場,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競爭主體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有了企業,沒有好的產品也是不行,今后的農產品應該包含四個基本的競爭要素:

        第一,品質。要實現農產品的規格化和標準化,像做工業品一樣來做農產品。就像日本市場上的大蔥,不同的長度、不同的規格,有不同的價格,我們應該培養農民有這樣一個意識。

        第二,安全性。現在全球都對農產品的安全性提出懷疑,對農產品有信任危機,不敢吃。像歐洲出現瘋牛病以后,在歐洲吃牛排是很困難的。這意味著,今后中國農產品要參與國際競爭,首先得讓全世界的消費者信任我們的農產品和食品。因此,我們必須抓好農產品的安全體系建設,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行業,以及我們的農民,應該樹立這個安全觀,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中國的產品放心。我們不僅要讓國內的消費者、城市的消費者放心,更重要的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中國的農產品放心。

        第三,外觀和風味。既好看,又好吃,這是農產品競爭的最基本因素。

        第四,均衡供應,通過技術手段分散上市。農產品是靠天吃飯的,農產品供應就有季節性,不均衡供應,比如說到收獲季節,是集中上市的,到淡季就沒有了。這樣,價格就有波動性特征,對農產品穩定的供給就產生一些風險。如果通過技術、設施能夠熨平這種波動的話,很顯然,這個農產品就能夠保持市場的穩定供給,相應就可以穩定市場份額。

        突破壁壘,讓中國的農產品走出國門

        中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國際市場的標準和要求。比如說禽肉,中國本來具有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價格上的優勢也比較大。為什么現在我們的禽肉進入不了歐洲等市場或者進入的很少呢?就是因為我們國內的很多禽肉生產的廠家,過去沒有考慮歐洲等國際市場的要求或者說它不知道歐洲市場、美國市場有何規定,而歐洲、日本、美國市場的技術壁壘也令人望而卻步。所以,一方面,我們的產品可能不符合這些市場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很難突破這些市場的技術壁壘,由此就難以進入歐洲等國際市場。他說,進入歐洲市場時,國內企業在商業運作時,要考慮與歐洲的營銷商合作,通過歐洲衛生檢疫部門的認可。一般歐洲官方會對養雞廠周圍的環境,水的質量,包括雞舍條件、飼料、殘留等等,都要進行檢查,如果符合它的標準,就意味著你可以得到進入歐洲市場的“通行證”。

        由于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在歐洲、日本非常盛行,因此,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也不一定能夠進入他們的市場。政府應在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中發揮巨大作用。某一個國家市場對你的某種產品不一定是開放的,我們的企業、行業組織就應向政府提出要求,讓政府積極談判,這樣才使產品出口成為可能。比如說禽肉,歐盟于1996年8月1日停止了中國產品進入其市場,經過雙方政府的艱苦談判,到今年5月份才僅僅開放了上海和山東地區的市場,對北京市場和其他市場還沒有開放。要想打開所有市場,還需經過政府部門艱苦的談判。

        受不了沖擊該怎么辦

        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我們可采取的貿易政策主要是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對于中國的農產品來講,可以使用關稅政策的產品,但不能采取比承諾條件更高的關稅。世貿組織也有一些配套的保障措施,如反傾銷、反補貼條款等。WTO《農業協定》對關稅化農產品還設置了“特殊保障條款”。日本限制我們三種農產品的時候就打了這個旗號。日本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提醒我們,如果今后的某一個產品或者某一個產業遇到國外產品沖擊時,應該考慮動用世貿組織的這些保障措施。

        第二,關稅配額管理。關稅配額管理不是對所有農產品,對中國來說,主要針對糧棉油糖毛,這些所謂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點農產品。這種管理辦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為農產品設置了一個進口配額,配額內的進口是低關稅,超過配額采取高關稅。所以在管理方式上,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來搞一些管理辦法,盡量把可能的漏洞堵住。

        第三個,技術性的貿易壁壘(TBT)。主要是包括像動植物檢疫(SPS)、質量標準等措施。如果別國的產品不符合我們的標準,我們就不允許進入市場。現在爭論比較多的就是轉基因農產品問題,現在美國、加拿大,還有一些南美國家,支持搞轉基因產品。而歐盟、日本等國家,對轉基因產品有限制。這實際上是技術加政治問題。歐盟、日本就利用轉基因問題,限制美國的玉米、大豆進入其市場。TBT是非常復雜的貿易政策問題,要綜合使用,前提是必須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之內,不能超越世貿組織的框架,否則就會引起人家的。

        加入世貿后農民怎么辦?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戰略問題。對我們的農民來講,要提高科學種田水平,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甚至是全世界消費者滿意的農產品。盡可能的走出土地,轉向其他部門。對于基層政府來講,在我們的農業組織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能夠擔起保護農民利益的重任,目前最緊要的就是減少強加給農民身上的一些負擔。

        過渡期內的主要對策建議

        應對加入WTO給我國農業帶來的嚴峻挑戰,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要抓緊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1.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要抓緊改革目前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與內外貿脫節,管理部門職能重疊、管理環節過多的農業管理體制,針對加入WTO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的新形勢,統一設計和部署農業管理體制。要在明確界定政府職能的基礎上,加強中央統籌協調和宏觀調控的職能,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外貿易一體化管理體制。

        2.加強農業國內支持政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加大對農產品科研、推廣、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服務、基建等“綠箱政策”的支持力度。應設立專項育種科研支持基金,加快農產品優質品種選育,縮小與國外農產品的品質差距。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市場信息體系、病蟲害防疫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競爭能力。

        第二,對進口敏感農產品及具有出口潛力的農產品,根據WTO“微量允許標準”建立價格支持制度,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應調整補貼結構,由現在補貼流通環節,轉向補貼農產品生產者。

        3.盡快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有效利用WTO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機制,加強主要敏感農產品的進口管理,提高海關監管水平與效率,堅決打擊和防范農產品走私。

        4.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組與技術改造,重點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要鼓勵建立幾個大糧商、畜牧商等農產品大企業,控制國內市場分配,參與國際競爭。

        5.鼓勵組建農業產業行業協會,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及外貿一體化管理。農產品行業協會主要負責:提供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信息、政策法規咨詢服務;農產品技術研發與服務;國際市場開拓;行業準入管理;國內市場價格及進出口價格協調與管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訴,行業損害調查,貿易糾紛處理等。

        6.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

        完善農產品出口退稅制度,實現出口農產品的“零”稅率;提供農產品國外市場拓展國際博覽會、交易會參展費、裝修費,市場調查、廣告促銷等;對企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保險支持;資助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

        第5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礦山開采不僅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景觀,而且產生了一些新景觀,致使區域景觀協調性發生變化。項目運營的三廢排放、噪聲污染和突發性污染事故均造成環境污染,施工作業物料運輸等帶來廢水、噪聲震動、廢氣和固體廢物污染隱患和環境突發事件隱患。在建設過程中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資源減少,大量的棄渣場、臨時施工場造成土地質量和土壤環境變化,土地利用價值改變等;造成對社會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2生態驗收調點

        調查因工程內容(如開采面積、開采深度、棄渣量堆放等)造成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植被、土壤環境變化、水土流失情況、防護工程及其效果、綠化工程及其效果、景觀影響等。礦山開采的近期、中期和開采終止后生態恢復計劃、規劃和實施方案及落實情況。環境影響報告書及設計中各項環保措施和各級環保主管部門的審查意見中有關環境保護要求落實情況及有效性,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環境保護補救措施[1]。調查工程采取的生態恢復、水土保持及污染防治措施。通過對工程所在區域環境現狀監測與調查,比較項目建設前后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分析各項環保措施實施的有效性。針對工程已產生的實際環境問題及可能存在的潛在的環境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措施和應急措施,對已實施的尚不完善的措施提出改進意見,對新產生的環境問題提出減緩和補救措施[1]。環境保護目標調點:礦山附近村莊、河流、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礦產資源及文物古跡等。

        3調查的主要內容

        3.1項目工程概況

        (1)核實項目建設過程履行環評審批全過程,涉及項目變更的要求變更環評審批手續。(2)核實項目選址與環評報告書和批復文件確立的選址是否一致,重點核實造成環境影響的尾礦庫、廢石堆場選址情況。(3)工程調查和項目組成,包括礦區范圍、開采范圍、標高、開采方式、建設內容、產品種類、名稱、規模、服務年限、取棄土石量、廢石場、尾礦庫、工業場地建設等。屬于續采工程或技改擴建工程的要調查原有工程情況,本項目與原有項目在主輔工程和環保工程等方面的依托關系。(4)項目生產工藝、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及生產負荷、產污環節及污染治理、生態恢復、水保措施、清污分流、污污分治等情況,如廢石堆場、尾礦庫設計施工單位情況、壩下滲濾水收集池和監測井,周邊排洪溝建設,礦區排洪、開采范圍內雨水收集等。(5)調查運礦路線、道路建設,礦區道路和礦山與外界連接道路建設情況。(6)調查工程環保投資包括水污染治理投資、大氣污染治理投資、固體廢物治理投資、噪聲治理投資和環境監測儀器配置以及生態保護和綠化投資等。(7)項目周邊敏感點分布、敏感點與項目的相對位置關系和距離。如受廠界噪聲運輸路線噪聲、粉塵影響的村莊,尾礦庫、廢土石堆場影響的地下水和村莊,水系河流、溶洞暗河、農田土壤以及自然保護區、稀有動植物、保護文物等等。因為時間的不同和施工工程的變化使保護目標發生相對位移,環評報告書中所涉及到的保護目標未必與驗收調查時實際存在的保護目標相同,在工程調查中要實地調查。

        3.2生態環境現狀調查

        (1)區域自然環境現狀調查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氣象、地質水文、植被、土壤、動植物、礦體特征和成分。(2)是可持續發展影響調查:包括土地資源影響調查、水資源影響調查等。(3)區域社會環境調查;工農業生產;土地利用、水環境功能區劃;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調查。

        3.3生態環境影響調查

        (1)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調查礦山的削頂表層剝離、運礦道路等工程開挖地段、廢土石堆放、尾礦庫建設等直接破壞礦區內原有植被,造成地表土,隨著大氣降雨或風的影響,極易發生風蝕和水蝕的水土流失。現場調查項目采取的生態恢復措施,分析其效果和技術可行性。(2)運行期生態環境影響調查項目露天開采,不可避免的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完全改變區域的地形地貌,破壞植被和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隨著開采不斷深入,自然生態環境破壞面臨的壓力越大,對動植物的影響將不可逆轉,調查報告要重點分析項目在開采年限范圍內對生態環境的累積影響。景觀影響調查:主要包括區域景觀狀況調查、項目景觀構成分析和影響景觀的不利因素分析等。生態危害調查:包括露天開采對區域動植物的影響;水土流失強度調查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調查;礦區土地復墾措施及有效性分析。項目永久占地狀況、臨時占地及其恢復狀況。

        3.4建設項目社會環境影響

        調查環保搬遷包括防護距離內環保搬遷,震動噪聲污染引起的村莊搬遷問題,建設項目征地搬遷及其賠償等。工程占地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等社會環境影響調查。

        3.5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調查

        根據環評及其批復要求,重點檢查企業水土保持方案和土地復墾方案制定、資金籌措、已開采區措施落實情況;對山區露天開采項目檢查開采邊界排洪溝建設情況;廢土石場堆放、攔渣壩、雨水收集系統、排洪設施、壩下滲濾液收集及監測情況。對以上各項措施和設施建設有效性進行評價,對不完善的措施提出環境保護補救措施建議。

        4污染因素調查與監測

        4.1水環境調查監測內容

        (1)廢水監測:露天開采項目廢水主要有廢石攔渣壩壩下收集水池廢水和少量生活污水,壩下收集池廢水一般循環使用,部分外排,對外排廢水進行監測。少量生活污水,一般用化糞池處理后用于周圍林地灌溉。監測指標以監測特征污染物指標為主。(2)地表水監測:根據環評和批復文件調查評價范圍內地表水系分布情況,明確納污水體及納污水體功能區劃;由于露天開采項目廢水僅為雨水沖刷引起的面源污染,因此,在對地表水監測布點時要對礦區河流上游、礦區范圍、河流礦區下游監測布點監測,同時監測河流底泥,監測項目為水質常規項目和項目特征污染物指標。(3)明確調查范圍內的地下水流向,在礦區地下水上游、下游布點監測,盡量與環評點位一致,監測項目為水質常規項目和項目特征污染物指標。

        4.2大氣環境影響重點調查內容

        (1)有粉碎加工工段的,對破碎工段、皮帶運輸、裝卸物料等揚塵點采取的抑塵措施進行調查,對配套的除塵設施除塵效果進行監測,監測項目為顆粒物[2]。(2)根據環評所提出的措施,檢查對大氣污染源環保措施的落實情況,包括:礦區灑水抑制揚塵、篩分破碎車間灑水加裝除塵、礦山運輸車加蓋等。(3)廢氣廠界無組織排放監測,下風向設置監控點,監測顆粒物無組織排放[3]。

        4.3聲環境影響調查

        (1)結合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的噪聲監測布點,特別關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預測結果超標的敏感點。(2)選擇距工業場地和道路較近(小于200m)的村莊、學校;廠界內有高噪聲設備的對應廠界適當增加監測點;監測因子為等效聲級LAeq。(3)應給出如下結論:根據驗收標準,分析工程周圍的敏感點環境噪聲和廠界噪聲的達標情況;分析現有噪聲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及存在問題,在對措施有效性分析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聲環境保護補救措施建議[3]。

        4.4公眾意見調查

        建設項目公眾意見調查,其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公眾對項目建設的基本態度,施工期及運營期主要環境影響。了解施工前期和施工期曾經可能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采取的措施,針對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和運行期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征求公眾意見,作為進一步采取生態恢復措施的參考。公眾意見調查應在工程的影響區域內進行,調查方式采用分發調查表的形式進行。調查表宜發放100份。對調查內容進行逐項分類統計,分不同地域特征、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計算各類意向或意見數量和比例,并依據調查統計結果對建設項目的主要影響、公眾對工程建設的意見進行分析。

        5結論

        第6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節約型;園林建設;節地措施

        1 節地措施的意義

        對園林建設來說,科學規劃是需要依據的準則。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既是為了迎合園林“節約型”的思想,也是為了達到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人口眾多是我國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國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人口眾多帶來的問題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土地資源相對稀缺。要使園林建設發揮出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就需要規劃園林的面積,做到合理開發。根據要進行開發的土地資源的現狀,制定出一套以節約為本的園林建設與綠化的方案,進而迎合城市發展的方向,同時,為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和改善作出貢獻。

        2 節地措施的具體方法

        2.1 對節約用地進行嚴格的制度規定

        節約用地使得土地資源的短缺問題得到大大的緩解。但是,由于我國的節約用地相關政策不具有時代性,沒有隨著我國的發展作出相關方面的改進,因此,在制度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針對園林建設,需要國家根據對其現狀的分析,頒布新的合理的政策法規,并對原有的標準進行補充和修訂,使其與園林建設的發展相一致,并全面貫徹“節約用地”的理念。

        2.2 對園林設計進行相應的標準約束,強調設計中“節約”理念的融入

        園林的設計工作往往需要設計師根據其特點進行設計,而設計師又容易忽視節約的概念,因此,要制定相應標準對設計工作進行要求,并對設計好的方案進行審核。要根據園林的具體情況進行土地規劃和分析,根據建筑物的建設及樹木綠化方面的要求,以最佳的土地劃分來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設計之后要有相關方面的專家針對用地的經濟效益方面及資源節約方面進行審核分析,進而,進行方案的優化,使得制定出的園林設計方案能將節約型園林的優勢充分發揮。

        2.3 節地措施的實例

        關于節地措施所帶來的成效,具體表現為以下2個事例:一是泉城公園的生態棧橋。二是龍巖中山公園的事例。泉城公園的生態棧橋如右圖:

        泉城公園總長為820 m,平均寬度約為2.7 m,其主體部分由鋼結構組成,該生態棧橋從公園西南角玉繡河廣場開始到東南角的生態廣場結束,空間格局總體呈現“S”形,從植物園南半部迂回穿過。生態棧橋的建設用于連接泉城公園內南區各景點、設施和水系,并對原有步行系統做以補充和完善,從而擴大園內空間景觀的整體布局,達到一種“游客走幾步,景色就會有所變幻”的最佳效果,這種方式既節省地面空間,又保留原有綠化面積和園林景觀,使城市生態更加完善,更體現對土地資源的節約。

        龍巖中山公園是一個通過合理利用空間用以達到節地目的的事例。設計的思想是:在規劃中通過依據立體原則、并結合“綜合利用”的概念,開發地下空間,合理利用臺地和地下設置的人防設施作為停車場,從而建設出一個組合式的建筑以節約建設用地。龍巖中山公園利用了原有的公園廁所靠近解放路及地形高程差,把公園內的廁所、垃圾中轉站等進行綜合考慮,沿著街道底層依次建設為城市公廁、垃圾中轉站,從而節約建設用地,也使得污染點有所減少。

        3 結語

        節約型園林的建設需要經過長久努力,并通過結合現代先進的建設理念和技術,對園林的情況作出合理分析和規劃,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相關條例法規對節約型園林進行開發,以此使得我國的園林行業向節約型方向發展得更加迅速。

        參考文獻

        1 劉武,陳勇.建設節約型園林應采取的技術措施分析[J].綠色科技,

        2014(9)

        2 任啟闖.建設節約型園林應采取的技術措施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

        2013(7)

        第7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一、我國農業種植存在的問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的和諧穩定,因此農業問題一直備受黨和國家的重視。但是,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解決出現的問題,推動農業種植更加專業化和科學化,以促進農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提升。

        1.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重視不夠。近年來,雖然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投入大量資金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但是僅憑農業種植收入相對較少,因此一些地區和相關部門對農業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把“三農”問題真正落到實處,缺乏對農業問題的正確引導,農民的農業種植大多是自發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影響了農民收入。同時,農民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缺乏理解,引不起足夠的重視,滿足于現狀,不能從農業發展大局出發,因此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性不高,阻礙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步伐。

        2.科技利用率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的應用已成為發展趨勢,將有效推動農業的發展。但是很多地區在農業生產中引進高新技術的力度不夠,對應用先進科技重視不夠。同時,農業部門缺乏專業的農業技術人才,再加上經費投入不足,致使引進高科技更加困難,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步伐,對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非常不利。

        3.市場和銷售信息閉塞。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取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但是受傳統小農思想影響,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仍沿襲傳統的種植方式,同時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的能力不足,因此農民的市場及銷售信息不暢通,對市場需求了解不夠,導致農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或銷售渠道不暢,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二、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策略

        1.加強領導,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是一項程度復雜、任務艱巨的工作,因此要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積極轉變工作思路,把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制定優惠政策并給予資金上的扶持,引導農民投身到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中,激發農民參與調整種植結構的積極性,從而加快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步伐。

        2.引進高效益農業經濟作物。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市場經濟,要想促進農業的發展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因此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必須以市場為中心,并結合當地實際,引進適合當地種植條件的經濟農作,加快農作物的更新換代步伐,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同時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從傳統的上門收購向訂單化、合同化銷售轉變,并逐步培育龍頭企業,以帶動農產品經營的產業化和規模化,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第8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農田水利工程 灌溉 節水 措施

        1.引言

        節水農業技術體系是為了充分利用農用水資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農作物達到高產高效而采取的技術措施。它是由水資源、工程、農業、管理等環節的節水技術組成的綜合技術體系:科學的運用這一技術體系,可有效的提高農用水資源的整體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和總體面積農作物的產量,提高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技術體系。農用水資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經過凈化處理的可利用廢水。它的合理開發利用,需要采取多項工程措施,如地上水和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技術、機井測試改造技術和多水源綜合利用技術等。灌溉工程節水技術體系。灌溉工程節水技術是節水農業技術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節水效果最顯著的技術措施。主要包括低壓管道灌溉技術、噴灌技術、微灌技術、渠道防滲技術、膜上灌技術和改進溝畦灌溉技術等。

        2.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是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推廣力度小,噴、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目前也僅局限用于經濟作物,只是作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推廣。二是灌區和節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產權關系不明,管理職責不清,政事企不分,監督激勵機制缺乏,管理粗放、調度不靈活等問題。三是受經濟利益影響,水資源相對充足地方的農民對搞節水灌溉積極性不高。四是資金投入不夠,已建灌溉工程維護資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積及灌溉效益逐年衰減和降低,新建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資金短缺,特別是配套資金往往不到位,達不到應有的發展規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廣先進節水技術過程中不能夠因地制宜制定規劃,可行性論證不夠,存在針對性差的問題,致使有些節水工程不能正常發揮效益。六是節水灌溉工程設備質量參差不齊,設備不配套,標準化、系列化程度差,維修服務跟不上。很多工程設備因質量問題或維護維修不及時等原因,導致工程使用壽命短,損壞率高等,影響了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3.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建議

        3.1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統籌考慮農業節水

        目前的農業節水方式,無法根本改善缺水狀況。為了抗旱保豐收和增加糧食產量,人們一方面在打更多、更深的井,另一方面節水灌溉省下的水又被用來擴大灌溉面積,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型節水。為此,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從更宏觀的角度統籌考慮農業節水。因為農業節水不僅僅是一個工程問題、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它涉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農村經營方式、產業結構調整、種糧效益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等諸多方面。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個部門所能解決的。因此,需要多個部門密切配合,緊密協作,統籌考慮制約農業節水發展的各種因素,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實可行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3.2合理規劃

        灌區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區內攔蓄與區外引水系統,通過分析可以獲得多年的可供水資源過程。灌區地下潛水層可視為一個調節水庫,其補給量包括降雨補給,渠道、排水溝滲漏補給,區外地下水側向補給,區內地下水越層補給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發、出流與開采。兩種水源統一調度,可按區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穩定流方法進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開采布局條件下,以確定合理的開采強度,或在一定開采強度下確定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及相應的補給區域,或根據補給方式和開采強度確定區域內開采布局。在沖積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時,當然要發展井灌,以井補渠;若地下水嚴重超采,就要減少用水或統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當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個灌區內,地面水、地下水的動態規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結合,以渠為主,下游井渠結合,以井為主。

        3.3建立農業節水補助資金制度,加大農業節水投資力度

        現行的農業節水工程投資主要靠集體出資,農民籌資,國家補助建設。工程一次性投資較大,國家補助資金卻很少,大部分資金需要農民自籌解決。而大部分地方群眾還不富裕,很難拿出更多的錢來搞農業節水工程。因此,各級政府要把農業節水工作納人重要議事日程,形成一種制度,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從而確立農業節水的重要性,引導全社會都來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

        3.4搞好中低產田節水灌溉

        選擇適當的節水灌溉技術,因地制宜的制定發展規劃,切忌盲目引進,盲目搞不適合當地推廣的“樣板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已列為今后農業的主攻方向,向中低產田要效益,擴大節水灌溉面積。對鹽堿地搞好以水沖鹽、以水壓堿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適宜的沖洗定額和節水技術措施。

        結論

        總之,節水農業技術體系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體系,它涉及多學科技術領域,其實質是解決農業用水和農作物需水及單位水量產生的糧食產量和價值。這個體系以農業節水為中心,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實現農作物高產高效為目的。

        參考文獻

        [1]孟小濤,王春生. 淺析農業水利灌溉模式與節水技術措施[J]. 中國西部科技,2009.6.

        第9篇:農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范文

        關鍵詞:地區循環農業;政策性金融;法律問題;金融創新

        農業是每個國家的基礎產業,農業提供了國民生活所必須的糧食、蔬菜等等,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必須要注重發展農業[1]。當今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重要,主要包括建設城市和鄉村兩個方面。那么,發展地區循環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鄉村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方面,發展地區循環農業可以有效地提升農村資源的利用效率,使農村固廢等排放量降低,從而有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地區循環經濟是發展農村金融的一種創新舉措,可以加快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發展。在發展地區循環農業方面,應該得到國家以及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只有發展得到相應的政策支持以擁有發展的依據和大體的方向,并且,相應的法律也應該完善,使得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有法可依、有相應的政策給予支撐。但到目前為止,有關農業發展的相關法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包括法律不完善、法律約束范圍狹窄等等[2]。本文就地區循環經濟的概念以及重要性、政策性金融的概念以及必要性、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等方面展開論述。

        一、地區循環農業經濟的重要性

        (一)循環農業的概念

        循環農業是使用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將物質循環再生,使產出廢棄物減少,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3]。循環農業是一種可持續型,環境友好型的農作方式。

        (二)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性

        一直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制度配備不完善等問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要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發展農村經濟的制度規章,發展循環農業,提升農村資源的利用效率,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村。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可以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較少廢棄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促進農業的發展壯大。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一)政策性金融的概念

        所謂政策性金融,意為處于國家政府部門保障下,國家信用作為根本,采取多樣化不尋常的融資方式,依法遵循國家律法允許的業務范圍、經營對象,以優惠性存貸利率,直接或間接的落實政府頒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辦法,采取的區別于一般性資金融通的手段。一般的說,實施政策性金融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家貧困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保證地區多種產業經濟的平穩發展,最終推進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進步[4]。

        (二)對農村進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我國的農業發展長期處于落后地位。因此,對于發展比較落后的農業以及農村,必須給予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以政策支持,根據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對農村金融進行指導和鼓勵,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國家必須根據相應的經濟政策,也制定農業方面的相關政策,特別是農村金融方面的政策,加快農村地區的建設[5]。制定相關的政策對農村金融給予扶持,為農村反貧困提供有利資金支持,引導更多資金走向農村,大力激發農村的活力,解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

        三、地區循環農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問題探討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的問題

        政策性金融是國家加快資金融通的重要舉措,對農村采取政策性金融扶持是促進農村地區發展、加快農村地區建設的重要舉措。為了貫徹落實政策性金融支持策略,國家和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建立了有關的法律制度對農村的發展進行約束和指引。但是,由于政府職能的失靈、對相關的發展現狀考察不完善、財政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原因,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相關法律制度的欠缺以及不完善

        政策性金融是國家用來保障弱勢群體金融發展權和金融平等權的[6],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能力遠遠地落后于城市地區,因此,國家相關部門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會制定相應的制度,頒布相應的法律以實現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雖然國家相關部門注重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建設,但是在實際制定相應的制度以及政策的時候,卻忽視了多角度的發展農村經濟,再加上對相關地區農村發展的現狀缺乏考察和實地的研究,對相關地區的現狀并沒有實際把握。所以,相應的政策制度不健全,沒有對發展的方方面面進行規定和扶持,導致農村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單一化發展的問題。

        2.法律約束的范圍狹窄

        農村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相關的法律約束,相應的法律制度約束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保障,因此,在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以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但是,由于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并沒有經驗可循,再加上農村資源數量和質量的不可預測性,相應的法律制度就不能進行全面的約束。相關的制度政策對農村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約束范圍狹窄,并不是農村金融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制度可循。另一方面,法律在指引農村金融發展方面,也存在著法律制度體現不充分的問題,即沒有明確規定相關的發展政策和發展方向,法律政策模糊,并沒有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

        3.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部分方面不合理

        國家和政府通過進行政策性金融支持來扶持貧困農村和個體的發展,國家和政府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的發展特點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7]。但是,并不是制定的所有政策都是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制定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是合理有效的,也就是存在著部分法律不合理的問題。這方面的問題還體現在相應的政策制度沒有考慮當前的局勢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政府盲目根據其它的發展經驗制定的策略未必適合當地的發展,這就導致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部分方面出現了不適宜的政策問題。

        4.政府職能失靈

        政府在促進一方地區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指引、鼓勵、監督的作用,政府應該對相應的管轄地區的經濟進行干預,但不能過分干預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在建設現代化農村、發展農村金融方面,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劃者,對農村的發展方向以及相應的發展策略進行規劃。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政府必須履行好自己的職能,不能過分的干預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考察相應地區的發展現狀,根據相應地區的發展特點和現狀來制定整體的發展規劃策略。但是,在實際的規劃發展中,存在著政府職能失靈的問題,政府過度的干預農村經濟的發展,反而限制了農村地區的發展[8]。

        5.財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在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方面,國家的財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財政收入依然很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也不明顯,相關政府部門財力不足,并且,相應項目的審批程序比較復雜,政府的財政支持并沒有及時的落實到農村相關領域的發展以及相關設置的建設方面。因此,要想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國家、政府的財政支持,保證財政支農投入優先增長、穩定財政支農政策,使得穩定增長的財政支農政策落實到位。促進農業的發展,一定要加強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對農業財政撥款力度,以促進地區循環農業的發展[9]。

        (二)改善政策性金融支持方面相應法律問題的建議

        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長時間存在著問題必將制約農村地區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是促進農村地區發展的關鍵。那么,如何解決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的問題?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給出了以下解決措施。

        1.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

        要想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必須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加強農村發展的法律制度建設。完善農村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首先了解相關地區農村發展的特點和發展現狀,通過對當地的村民進行詢問或者是進行實地考察、查詢歷年的發展現狀記錄資料,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總結之后,制定符合當地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相應體制的建設。二是,相應的法律制度約束必須全面,即體現在法律制度滲透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針對當地發展的各種產業進行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扶持。

        2.以立法形式創新銀行的治理結構

        當前我國的法人治理結構亟待升級。銀行的治理結構必須對應現代企業結構,面對當前商業銀行的狀況,理應制定如下兩個方面的措施。首先,健全各類有效機制,保證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分散化,并且適當吸引機構投資者,控制流入適量的產業資本,進一步提高農業銀行水平,豐富多元化的投資主題,確保農業發展銀行的管理責任清晰,控制流入適量的產業資本能夠確保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充足,還能夠降低風險,同時能夠借鑒其他行業的整治經驗,進一步不斷提高。時下最要緊的是產權實現多元化,中央財政起主要作用,配套地方政府的財政,充分把中央和地方結合起來,提高整體積極性。其次,實施組織架構,不斷完善監管監督機制,克服多重的委托矛盾,完善權力制約手段。實施股份制改革時,必須建立董事會、監事會,與此同時,要使得定位股東、董事會和經理的相互權利和義務層次分明,最終構建出平衡制約的關系。經營管理層應該有充分的自主決策權自主決策。核心內容是完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個人的能動性,特別是針對經理層,確保經理階層可以給農業發展注入全新的動力,同時使農業發展銀行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3.科學構建農業政策性保險法律制度

        國家應該重視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立法,立法能夠保證農業保險的長期有效運行,還關系著農業保險的合理發展與長久利益。世界各國通常會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單獨立法,而且會在其剛開始建成的時候就逐漸實施,立法不僅能夠使農業政策性保險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確保農業保險正常有序的運營,而且還是一種政策性優惠。首先,從政策性農業保險立法內容的視角出發,它不僅是機構組織法,而且還是業務活動法,進一步規范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宗旨、性質任務、職能、機構設置、法律責任,而且提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業務活動原則、資金來源渠道和財政援助辦法,進一步保證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依法開展,全方位增強了資產管理水平,還有利于國家部門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有效管理。

        4.對農業政策性銀行進行法律定位

        根據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看,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責就是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務,其特殊性體現為農業發展銀行宗旨和特征有別于一般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的宗旨是進一步健全農業金融服務體系,確保政府部門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能夠有效實施,合理促進農業和農業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因此,農業發展銀行與普通商業銀行不存在競爭關系,其主要區別在于農業發展銀行的成立不以盈利為目的,這一特征不同于商業銀行。眼下,農發行的市場化經營表現在:對資本融通的環境進行進一步改進,特別是出現市場調節失效情況時,堅決實施政府部門的經濟調控政策,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積極調節市場活動,降低市場風險,切實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 自拍偷拍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真人作爱视频免费大全 |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 一本大道香蕉大在线日韩 | 思思久久96热视频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