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德育研究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老子;教育思想;現實意義
一.對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發展的啟迪
青年教師通過研習《老子》,掌握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傳好,使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因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便沒有發展前途。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之上“輔其自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實現“大順自然”的理想境界。教師可以根據這種思想,在教育上實現對學生的順其自然,或者是其他的教育創新。有助于個人修養。落實到教育者身上,其實老子是倡導一種少說多做的教育方法,這其實是與儒家的言傳身教是相輔相成的,作為儒家思想的一種重要的補充,老子的思想也有著其不可替代的意義,給我們以許多積極的啟示。老子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學習并不是逼出來的,而是施教者以身作則,少說多做,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興趣,而不是一味的通過一次次測試分數、評比等指標壓著學生學,要以“不言之教”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返璞歸真、淡泊名利。人法自然從個人學習的角度來講便是返璞歸真、淡泊名利,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與自然的關系,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相互統一。作為萬物的靈長,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而要以“無為”促使自然更加和諧的發展,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的教育之道,在于不泯滅每個人的本性,在于順應天理。法自然,宗無為,這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包括人生價值觀念的引導。正如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道法自然,在兼容并包的今天,借鑒老子自然思想的教育價值,儒道結合,充分發揮教育的最大價值,使國民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己本性而成長。
二.素質教育好形式
傳統文化經典何以在當代大學校園引起共鳴呢?華中科大熊良山教授說:1990年,我留校擔任學生輔導員,在工作中了解了同學們面臨的許多“問題”,接觸了許多有“問題”的同學。我很希望能夠幫助同學們解決這些問題,我有幸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并聆聽先生講授《道德經》3月余,解開了心中的許多疑惑,并因此對《道德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6年,為適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改革試點工作的需要,我在有關領導的指導和支持下,開設了一門“道德經解讀”選修課(面向全校本科生,2001年改名為“老子道德經”),以課堂教學方式幫助大學生學習《道德經》,理解其深刻含義,并以這門課的課堂教學為依托,進行了為期9年的“用《道德經》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深入采訪之后,記者了解到:“老子道德經”課是為適應華中科技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設立的一門人文類任選課,教學目的是通過對《道德經》的詳細講解,結合大量的歷史和現實例子,使學生對《道德經》的主要思想和內容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我國古代先哲老子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比較正確的認識,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道德水平和為人處世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為學生獲得美好、幸福的人生,取得事業的成功,同時也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中國哲學、中國歷史等打下一定的基礎。談起《道德經》進課堂的事,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楊叔子院士說:“我校涂又光先生是馮友蘭先生的高足。涂先生一再講,我們中國人都要念兩本書:《老子》與《論語》。我贊成涂又光先生的精辟見解。要振奮民族精神,就要‘背靠五千年’!”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馮友梅教授也認為:“我們可以將《道德經》的思想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我們的學生在了解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對其產生熱愛,在熱愛的基礎上產生效仿的動力,最后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正是因為《道德經》這門課所產生的實際效果,使它獲得了2001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文科類)。在《湖北省教學成果獎推薦書》上,校評委會的意見是:“經過5年的探索和實踐,開辟了一條利用文化經典《道德經》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將素質教育進一步落到實處,取得了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為人處世能力的實際效果,在武漢地區高校產生了一定影響,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具有在全國高校推廣的價值。”
三.狠抓德育的根本———人格培養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稱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發現并加強了德育的‘基礎教育’,而德育的‘基礎’,就是他所謂的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德育的中心不能多,多中心等于沒中心。“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德育教育目標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達到的。“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先做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碼要求,如孝敬父母、關心兄弟姐妹。然后向縱、橫兩個方向逐步擴展:縱向擴展是指,在對父母盡孝的基礎上,進一步上推則要求對長輩要尊重和敬愛;在對兄弟友愛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左右推即對平輩也要講友愛,對同學朋友要態度真誠講求信用。這就是“由近及遠”逐步做到。當這幾步都已做到以后,再進一步要求“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由易到難,也使人覺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這樣去做。因而便于學生去躬行踐履,不會使人產生“說教”灌輸”的生硬感覺。“勤而行之”。老子認為,要想把“道”學好,必須認真實行,及時預防。老子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就是說,要想克服困難,應當在它還容易的時候著手:要想實現遠大的目的,應當從細微處作起;因為天下的難事一定開始于簡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小事開始。因此,辦理任何事情,必須及早抓緊有利時機,作好準備,而且要認真對待,不可麻痹大意。對于教育活動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特別是作為德育原理,是很有用的。培養學生的道德習慣,教師必須注意從學生日常行為表現上細心考察,慎重對待、及時引導。學習他人長處。老子主張,“為道”必須向一切人學習。不僅向好人學習,而且還要向不好的人學習。向不好的人學習,當然不是要學壞,而是吸取教訓,把壞人作為一面鏡子,不使自己犯同樣的錯誤。孔子也講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日的我們尊重贊賞才華,然而“德才兼備”永遠是教育應追求的完整目標。為什么沒有“以才服人”卻有“以德服人”一說?常和學生們相聚談論老師,得到的結論往往驚人相似:能力強卻無師德的老師在學生眼中陌生且分量無幾;負責任、愛學生的老師即便教學能力不足卻依然能得到肯定,他們的道德對學生的人生產生了深刻而正面的影響。與一些曇花一現或浮于表面的才華不同,道德如春雨,潤物無聲而實實在在,所以能令人真正信服。
關鍵詞:機器人社團、意義、問題、精研品牌、師資水平、溝通交流
引言
伴隨著新課改的春風,學生社團以其對學生能力培養、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德育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受到中學的重視和青睞。社團業已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社團發展的好壞對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豐富校園文化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機器人社團以投入巨大、吸引力巨大的特點,受到大家的重視,筆者作為機器人社團指導老師,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對中學機器人社團的創辦和管理提出一些意見和觀點,供大家參考。
一、建設機器人社團的意義
機器人教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機器人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但目前很多學校的常規機器人培訓都是少數幾個學生參與培訓并參加比賽,覆蓋面窄,因此機器人社團的建設和組織具有重要意義
1、機器人社團能培養學生的物理結構設計能力。用最少的材料搭出最堅固#實用的結構!是學生在搭建過程中最常用的思路。 學生在制作一個作品的時候,需要不斷思考怎么樣的結構是最牢固的,在這樣的結構哪些材料是可以省去的,經過反復推敲并在制作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提高硬件結構的設計能力。
2、能培養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軟件編程是機器人設計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它的好壞不僅關系到最終功能的實現,還關系到實現的質量與操作的靈敏性、可靠性與準確性。 好的程序設計應該是思路清晰、結構合理、可靠性高、執行效率高的設計。
3、能培養初中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機器人是由硬件的設計和軟件的編程來實現的,一個機器人項目的比賽往往需要多人進行組隊。要求學生之間必須合作,在制作與比賽過程中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毅力、鍛煉表達能力與合作意識。
4、能讓有共同興趣的學生得到普及教育
中學社團是學生為了實現社員的共同意愿和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求,自愿組成的。他們是按照章程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是發揮學生興趣特長的有效手段。在常規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學習狀態大多是被動的。而機器人教學不像其他教學,它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它必須帶著興趣主動地學習。在整個活動中!從策劃、設計到制作、測試運行、參賽等一系列過程,都由學生自己管理與安排。而機器人社團,則讓一批興趣愛好相似的學生集中到一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二、機器人社團建設方法
目前,機器人社團的建設主要存在品牌價格缺乏規范、機器人價格虛高、師資專業程度低、社團之間合作少、半途而廢學生多、學校關注度低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1、精研單一品牌
機器人在整個社團活動中起到的是教育載體的作用,在選擇機器人過程中,不要為了比賽每次都選用不同品牌,不要把各式各樣的機器人都買來。只需要精心地選擇一種品牌,然后深入研究即可。在選擇品牌的時候,教師要從教學角度出發,而不是為了競賽去選擇品牌。最好是所選擇的機器人可以適應不同項目的比賽。當選擇好機器人以后,就要專注于這個品牌研究下去。每個品牌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品牌只是一種載體,它只是培養初中生的工具。
2、提高師資水平
機器人的課程是綜合課程,它涉及機械結構、工程力學、程序設計等。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很高,這就使得這方面的教師更加缺乏。 目前師范學院里沒有機器人專業,學校也沒有專門的機器人專業教師,但有一些相近的學科專業。比如計算機等。并且還需要教師重新開始學習相關內容,這就需要學校進行相關培訓,教師進行相應學習,才能適應機器人社團的發展需要。
同時,應該多尋去相關專家的指導,全力提升機器人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機器人教室的同行之間的切磋交流是相互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參加某一項比賽的人員在一起相互交流對個人素質的提高是相當明顯的,大家在一起互相看看人家機器人教育的長處和特點,看其它學校是如何來處理問題的, 這些問題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解決。比賽前的經驗交流是雙贏的,它促使各個隊之間共同提高。因為一個隊的想法有時候不完整,通過交流,另一個隊可能會在你的基礎上產生新的靈感,從而提出更好的方法。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大家既是對手,又是朋友,既獲得知識層面上的提升,又得到了經驗的提升。
3、要多放溝通,獲得支持
中學生參加社團活動還需和家長多做溝通! 因為中學生的社團活動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前提就是不能影響學業成績,最好是對學業有所幫助,如果因社團活動影響到學業成績就舍本逐末。機器人完整的社團活動比較費時間,特別是準備比賽的前幾個月,要經常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制作和鉆研。在這個過程中,就必須要和家長、和學校、和班主任多做溝通,讓他們了解到學生正在做什么,這樣做有什么重要的意義,獲得他們的支持。
同時,要讓學生正確處理機器人社團與學業的關系,若學生的學業因為社團受到影響,家長就很有可能讓學生放棄參加機器人社團活動。
4、關注特長生
摘要本文以語用學中的重要理論――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為框架,選取常見的典型的善意謊言為語料,并對其進行分析與闡釋,揭示善意謊言產生的原由,探討善意謊言的語用功能。
關鍵詞:善意謊言 合作原則 禮貌理論 語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一 前言
撒謊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甚至遭人憎恨,為人所不能容忍。會說謊話的孩子誰都不會喜歡。從古至今,誠實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的美德,各種社會準則、倫理道德、法律法規、宗教教義、書籍報刊,都把誠實奉為至高無上的準則。但是,謊言并不是沒有一點積極意義,不是所有的謊言都是惡意的。現實中善意謊言作為言語行為的語用策略,出現非常頻繁,在許多時候它對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試圖在語用學理論框架內,從說話人的角度分析研究善意謊言,揭示善意謊言產生的原由,探討善意謊言的語用功能。
二 善意謊言的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將“謊言”定義為“謊話”,又將“謊話”解釋為“不真實的、騙人的話:假話”。
陳融(2005)總結了撒謊行為,首先從語義上講是一個非真實的陳述,其非真實性不想被聽話人識破,對說話人有利,傷害聽話人或第三方。
錢冠連(2002)提出言語假信息論。言語假信息是“言語交際活動(口頭、書面)中釋放、接受的非真實信息”(錢冠連,2002:183)。他區分了利害假信息與功能假信息。其中利害假信息包括施害假信息和施利假信息。施利假信息是自己明知所輸出的信息是錯,卻仍發出給不知情的接受者,造成有利于或至少是無害于對方的后果。善意的謊言就屬于此類假信息。
辛菊(2003)根據謊言于己于人的利害關系,區分了9類謊言:
“1、于己有益,于人無害而有益(雙方受益:游戲、娛樂、開心一刻);2、于己有益,于人無害也無益(利己不損人);3、于己有益,于人有害而無益(損人利己:法庭為證、惡意中傷);4、于己有害,于人無害而有益(舍己為人);5、于己有害,于人無害也無益(自欺不欺人,聊以);6、于己有害,于人有害而無益(自欺欺人);7、于己無益亦無害,于人無益也無害(開玩笑、白說廢話);8、于己無益亦無害,于人有益而無害(安慰病人);9、于己無益亦無害,于人有害而無益(損人不利己:謠言、流言蜚語)。”
其中第1、4、8類不管對己是有害還是有益,對人都是有益的,屬于善意的謊言。
綜合以上觀點,得出善意的謊言一般具備以下幾個特征:(1)語義上講不具備真值;(2)意圖上說話者主觀故意;(3)效果上對聽話者有益。
三 善意謊言的語用分析
1 善意謊言與合作原則
在言語交際中,為了實現交際目標,人們遵循著某些原則。美國哲學家Grice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雙方都應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為CP)。合作原則是哲學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所做的演講中提出的,講座的部分內容首次在1975年發表,1978年發表了第二部分內容。進而,Grice將合作原則劃分為四個范疇:質量(quality)、數量(quantity)、關聯(relation)、方式(manner)。質量準則是指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和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數量準則是即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交談的現實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和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關聯準則即說話要貼切。方式準則即避免晦澀的詞語,避免歧義,說話要簡要(避免贅述)和有條理。
例如,Grice曾經舉出了這樣一個違反質量準則的例子:
X把A的秘密泄露給了A的競爭對手。在A和他的聽眾都知道這一點的情況下,A仍然說:“X is a fine friend.”(Grice,1989:34)
A說這句話時,肯定相信聽眾知道,他所表達的真實意思顯然與他所說的字面意義不一致,這是地地道都地使用了反語的謊言。
由前文對“謊言”的界定以及對“質量準則”的精確闡述可以看出,謊言實質上就是違背了會話合作原則中“質量準則”的第一次則,即說話者給受話者提供了自知是虛假的信息。善意謊言也不例外。所有的善意謊言因為不具備語義上的真值,所以都違背了合作原則中質的準則。但這種違反非但不會造成雙方交際的中斷,反而后果是有利于聽話人的。
合作原則要求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次交談的目標和方向,正是交談者的這種合作使得他們能夠持續地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交際。何兆熊(2000:156)指出,這四條準則畢竟是幾條約定俗成的規約,不是嚴格的語言規則,并不是絕對不可違反的。人們有時遵守合作原則,以直截了當的方式說話,有時卻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暗示而不是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言不由衷、說反話。
2 善意謊言與禮貌原則
合作原則是重要的會話準則,指導人們為了達到成功的交際,如何去進行言語交際。善意謊言是表面違反合作原則的特例,其會話含義卻利于交際。但合作原則不能解釋人們使用間接語言的現象。1983年英國語言學家Leech提出了另一條重要原則――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簡稱為PP),該原則包括了六大準則:
第一為策略準則(用于指令和承諾),指使他人受損最小和使他人受惠最大;第二為寬宏準則(用于指令和承諾),指使自身受惠最小和使自身受損最大;第三為贊揚準則(用于表情和表述),指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和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第四為謙虛準則(用于表情和表述),指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贊揚和盡力夸大對自身的貶損;第五為贊同準則(用于表述),即盡力縮小自身和他人之間的分歧,盡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間的一致;最后為同情準則(用于表述),即盡力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厭惡,盡力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
Leech認為PP與CP相互補充。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之所以要故意違反CP,目的是為了保全PP。在現實言語交際中,禮貌原則的運用能幫助說話人實現禮貌的目的,減少了諸多摩擦和不愉快。人們在交際中使用善意謊言,故意違反合作原則,遵循禮貌原則,達到交際的目的。例如:
孩子的母親有些覺得抱歉地拉皮帶道:“你這淘氣的孩子,去跟蘇小姐搗亂!快回來。……蘇小姐,你真用功!學問那么好,還成天看書。孫先生常跟我說,女學生像蘇小姐才算替中國爭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嚇!真討厭!我叫你別去,你不干好事,準弄臟了蘇小姐的衣服。”
蘇小姐一向瞧不起這位寒磣的太太,而且最不喜歡小孩子,可是聽了這些話,心上高興,倒和氣地笑道:“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錢鐘書 2001:3)
很明顯,蘇小姐說的是假話,因為說話之前已經交代她實際上最不喜歡小孩子。可是因為心里很受用孫太太的奉承話,又出于禮貌、客氣的原因,接受了孫太太孩子的接近。反過來,如果蘇小姐很生氣,說出自己不喜歡小孩子的真實想法,結果會是雙方都尷尬,關系不融洽。
再例如,A和B是同學,當B做完作業看電視時,A打電話給B,下面是他們的對話:
A: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me now?
B:Oh,I’d love to,bu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盡管B這里的回答違背了CP,撒了謊,但是,B遵從了PP。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或運用這類善意謊言來婉拒別人,其原因就是出于禮貌。但禮貌原則并不能解釋以下這個例子:
一個小男孩做了一個手工制品,問媽媽:“我的作品好看嗎?”盡管小孩子的作品粗糙幼稚,但媽媽還是微笑著說:“很漂亮。你真棒!”
顯然這里媽媽不是出于禮貌表揚了自己兒子手工做的好。那么,善意謊言產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四 善意謊言產生的原因
1 善意謊言與面子
通過上文善意謊言與禮貌原則的關系可以看出,人們有時候說謊是出于對收話人的禮貌(保全別人的面子)。1987年,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論”,他們認為“face means the public self-image of a person (面子是一個人的公眾自我形象)”。Brown和Levinson將面子區分為負面面子和正面面子。在談及如何維護一個人的正面面子時,Brown和Levinson指出,為了避免與受話人觀點不一致,可以采用象征性的同意、假同意、撒謊與閃避等策略方式。前面提到的媽媽稱贊兒子手工做的好,可以理解為為了維護兒子的自尊心,保全他的面子。再看下面這個發生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故事:
某老師在上課時,一位女生一直低頭寫著什么。老師走上前去把紙條拿過來一看,竟是寫給同班一男生的一封情書。老師正準備走開,男同學起哄,一定要老師當場把紙條上的內容讀出來,這位老師面對大家,清清嗓子高聲讀道:“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然后又用飽含深情的目光看了那位女生一眼,然后繼續講課,課后也沒有找那位女生談話。可是那位女孩卻找老師承認了錯誤,還一再感謝老師維護了她的尊嚴。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美麗的或善意的謊言能夠通過保全人的面子保護了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靈。
2 善意謊言與社會、個人心理
王德春、孫汝建和姚遠在其合著的《社會心理語言學》中,認為謊言與“虛榮心理、壓抑心理、撫慰心理和返真心理”等社會心理有關。很明顯,善意謊言與“撫慰心理”有關。典型的例子是醫生和病人親屬往往會對瀕臨死亡的病人說謊,以寬其心。
五 善意謊言的語用功能
1 體現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用來建立、維系、發展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以滿足社交的禮節性、應酬性、禮貌性的需要。策略是禮貌的根本,禮貌地使用語言就意味著策略地使用語言。善意謊言就是策略的具體體現,它顧及到言語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善意謊言是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的一種語用策略,比直率的真話更得體、禮貌。例如,你正在午休時,別人找你有事,別人會說:“打擾你了,不好意思”。你肯定會說:“沒事,也沒睡著”,而肯定不會說出自己確實是被打擾了的事實,從而維持了良好的人際關系。
2 構成修辭格,使語言符號獲得最佳效果。謊言可以構成修辭格,如比喻、比擬、夸張、反語等。錢冠連(2002:188)指出:“夸張修辭即是假信息論的運用。修辭和假信息論相通。”所以可以說文學中的修辭格是作者對讀者的善意謊言。以“夸張”為例,夸張是故意的“言過其實”、“行過其實”,對客觀的人或事物做擴大、縮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種修辭格。對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因而使人感到雖不真實,卻勝似真實。
3 鼓舞人心。善意謊言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希望與動力,它讓人相信自己做事情能夠成功,人生充滿無限美好的希望。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讓人們從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為了實現心中美好的理想而一次一次地努力奮斗。
六 結語
綜上所述,謊言并不一定對人有害。善意的謊言是出于好意,是站在聽話人的立場上考慮,非但不會對人有害,反而對人有利。善意謊言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質準則,卻遵循了言語交際中的禮貌原則,維護了自己和他人的面子,有利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在特定的語境下,說真話會傷害人,威脅人的面子,而善意的謊言往往是合適的說話方式,是得體的表現。在日常交際中,善意的謊言幾乎每天都會說,每天都會聽到,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9.
[2]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3] Levinson,S.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陳融:《個性論與共性論:語用學該走向何處》,《現代外語》,2005年第2期。
[5]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 錢鐘書:《圍城》,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8] 王德春、孫汝建、姚遠:《社會心理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科學的學習手段已廣為人知,但是讓“研究性學習”與學校德育工作的結合卻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學校德育工作模式的現狀及困境、困難的探討,嘗試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學校德育工作,拉近德育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效能,提高學生的道德辯析力,讓“研究性學習”撐起學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實現學校德育工作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
研究性 學習 學校 德育
中國《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中提出要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第三次全教會也提出了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要推進德育,因為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關系到素質教育的啟動、發展和成功與否,關系到整個社會公民道德水準的狀況。但是,當今中國的公民道德水準卻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某名演員竟身披日本軍旗拍照以為時髦;光膀子擠公共汽車的大有人在;造假售假者多如牛毛;張口臟話,隨地吐痰,闖紅燈又為司空見慣。這也是中國德育面臨的尷尬局面。一個重視德育的國家,公民的道德素質卻遠不如一些發達國家。我們于是就疾呼:德育從娃娃抓起。但是,那些人何嘗不是從娃娃過來的,何嘗沒有受過嚴格的德育教育。一面是學校強大的德育攻勢,另一面卻是公民道德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學校德育變得如此脆弱,不能不讓人深思。這雖然不能完全歸咎于學校德育工作,但是,縱觀當今中小學德育工作,不難發現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哪些問題,該如何走出學校德育的困境,本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此極為關注,并進行了嘗試和探索,以求為學校德育工作盡一份綿薄之力。
一、學校德育工作模式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1、德育工作以灌輸為主,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德育離不開灌輸,但灌輸一旦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就只能算是一味地灌輸,就難以實現我們的德育目標。我們的德育往往是重課堂教學,教師是演講者,學生是聽眾。雖然我們也強調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數情況下,“知”僅僅是教師告訴學生該懂得什么道理,“情”僅僅是教師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學生的身上,在這種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難想象了,學校德育就變得很脆弱,很多學生在老師面前是“乖乖兒”,而回到家里卻成了“小皇帝”,走上社會后往往就成了“問題兒(臟話、隨地吐痰、闖紅燈等等)”。在現代社會中,道德現象呈現開放性、民主性和多樣性特征,這種離開學生主動參與的德育灌輸必將陷入困境:其一,被動接受教育,德育工作過于簡單,教師告訴學生多少,學生接受多少,一旦離開教師,學生就喪失辨別能力,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離開教師等于離開了監督力,缺乏自制力;其三,學生在情感上對德育內容缺乏共鳴,老師講老師的,我做我的,以至這就出現了我們經常說的“左耳進右耳出”、“今天說了明天又忘記了”的現象。老師說了一遍又一遍,但學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犯錯誤。
2、以說教為主,缺乏德育實踐。德育實踐是培養學生辯別是非提高道德能力的搖籃,如果德育工作不能立足于社會現實,缺乏社會實踐,那么這樣的德育工作是沒有生命力的。但是,我們在工作中往往把德育實踐簡單化,把它定位在看展覽、聽報告、參加義務勞動等等。其實,判斷是否是德育實踐的標準不是地理方位(并非校內外之分)和搞那么幾次活動,而真正意義上的德育實踐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自己通過一定的途徑去感悟,以達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而當今的學校德育最缺乏的就是這一點,只是告訴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讓說教代替德育實踐或把德育實踐做成說教,不重視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教會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想象,這樣的學生走上社會,一旦受到社會不良習俗的沖擊,我們的學校德育還留有多少痕跡呢。
二、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學校德育工作
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德育方式如仍淪于傳統的模式,那么必將拖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因此,解決傳統的德育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至關重要。那么,如何解決德育工作的困境,本人認為,其主要途徑就是讓“研究性學習”走進學校德育工作。“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和作為各學科的科學的學習手段已廣為人們接受,但是,“研究性學習”不該是學科教學的專利,“研究性學習”還可以在德育等更加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讓“研究性學習”走入德育工作領域雖然還是一個新的課題,但它的“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摘自《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等等正是德育工作要解決的問題,將“研究性學習”與學校德育工作的結合將極大地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發展,解決德育工作長期以來困惑的問題。
1、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點,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學會關注道德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去調查、分析、理解和剖析,最后獲得道德評價。為此,本人曾作過嘗試,如針對當前中學生泡網吧(游戲機室)現象比較嚴重,我不急于評價中學生泡網吧(游戲機室)帶來的不良后果,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給學生兩周時間去“研究”中學生泡網吧(游戲機室)現象及其后果,同學們興趣非常高,組成了幾個“研究”小組展開“研究”。兩周后,各小組都拿出了各自的“研究”報告。有從經濟角度去分析的;有從泡網吧(游戲機室)學生個例泡網吧(游戲機室)前后學習成績對比去分析的(泡吧后學習成績明顯滑坡);有從泡吧者的愛好興趣角度分析的(泡吧者的興趣愛好由原來的比較廣泛變得非常單一,除了泡吧,什么都覺得沒有意思);有從泡吧者的精神狀態的角度去分析的(平時想睡覺,精神狀態較差,學習時精神恍惚);有從泡吧者的身體健康狀況角度去分析的;個別泡吧“癮君子”更是“以身講法”,最后大家對泡網吧(游戲機室)的危害性形成共識,大家一致約定,擁護學校決定,遠離網吧和游戲機室。實踐證明,讓“研究性學習”走入德育工作,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促進了德育工作的開展,達到預期的德育目標。
2、角色轉換,讓學生告訴你。教師不要處處以說教者的身份出現,要學會做聆聽者,最佳的效果就是讓學生告訴你。如針對誠信問題,本人不再以一個說教者的身份出現,而是做一個聆聽者,讓“研究性學習”發揮其效能。因為讓學生告訴你誠信是多么重要和讓你告訴學生誠信有多么重要,兩者之間的效果有天攘之別。誠信對我們到底有多大意義?誠信離我們有多近?學生們行動起來了,有的同學走訪了銀行,探討了信用卡的透支問題及其誠信基礎;有的同學“研究”了某商場的發展史,揭示了誠信在商場發展中的作用;有的同學“研究”了誠信在鄰里之間、同學之間、家長與學校之間存在的意義等等。然后組織同學們交流“研究”成果,同學們認識到,社會需要誠信,人與人之間需要誠信,誠信使人與人之間有了信任感,最后,同學們發出倡導:做一個有誠信的人。
3、要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在德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發揮的是主導作用,學生是“研究”的主體,能否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研究”的主體地位的關系直接關系到“研究性學習”在德育工作中能否發揮作用。我們必須明確,在德育中教師的“導”與學科教學中的“導”有所不同,德育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在學生“研究”德育現象時,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既不能讓教師的思維捆綁學生的思維,又不能對學生的“研究”放任,教師的主導主要表現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研究”的興趣;正確把握價值觀和道德觀;指導學生開展“研究”的方法;把握道德現象的價值評價等等。
三、“研究性學習”在德育領域中運用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要根據德育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其特點是重過程,不重結果,但是德育不同,不僅要重過程,同時重結果。過程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道德辯析力,而結果是德育的目標,是道德評價,學生所得到的道德評價如果脫離社會正確的價值取向,那就偏離了德育目標,那將是失敗的德育活動。所以我們不能照搬學科教學的特點,要根據德育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
2、要預防和及時糾正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當行為。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是讓學生關注道德現象,并非讓學生以身試“德”。因此,教師在指導的時候要特別關注學生在“研究”道德現象時在行為上是否恰當,要做好導向工作。
關鍵詞:語境;語用翻譯;情景語境;文化語境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08)06-0069-04
一、引言
現代翻譯研究是探討譯者如何解讀原文,如何從變化不定的語境中整體把握原語信息的動態系統,在譯文中重構原文意義的學問。語用學是研究語言使用與理解的學問,既研究發話人利用語言和外部語境表達意義的過程,也研究聽話人對發話人說出的話語的解碼和推理過程,研究的是交際者在特定交際情景中傳達的理解的意義以及理解和傳達的過程。因此,翻譯研究和語用學理論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語用學各個研究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為翻譯研究提供科學的、微觀的語用學分析方法,比如預設、會話含意、關聯理論、語篇結構、言語行為理論等,都能夠被運用于翻譯研究與實踐。語用學的發展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給“等值”論注入了新的生機。語用研究關注的是時間和語境的變化,把語言本身的意義和使用者的意圖成功地結合在一起,能很好地解釋和完善“等值”論中的空白和缺漏。事實上,語用翻譯這個說法只是近十多年才出現的。它實質上是一種等效翻譯,如Nida(1964)提倡的“動態對等翻譯”(dynamie equivalence)和Newmark(1982)倡導的“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translation)。后來,Wilss(1982)等人還明確提出了翻譯中的語用對等(pragmatic equivalence)。語用翻譯是指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翻譯實踐問題,即運用語用學理論去解決翻譯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問題和重構問題,語用和文化因素在譯文中的處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語用意義(pragmatic force)的傳達及其在譯作中的得失等問題。語用學的翻譯觀可以說是一種等效翻譯理論。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語境理論,指的是“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一定的具體場合。”語境對于語言的表達和理解具有語用和語義上的制約和補襯作用。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在新幾內亞東部的特羅布蘭德群島(Trobriand Islands)研究當地民族的原始文化過程中,發現了語言與社會和文化的關系,并對語言的功能和意義產生了興趣。他提出了語境(context)的概念,認為語言不僅傳遞信息(“a mirror of reflectedthoug}lt”)而且是一種行為方式(“a mirror of action”)。現在,語境既包括文本上下文,也包括文本產生時的主客觀環境,這已成為共識。王建平對語境的定義進行了綜合,他說:“語境就是交際過程中語言表達式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客觀環境因素。”為方便討論,我們把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簡稱為“言內語境”,包括文本的前言后語以及與文本語碼相應的語言系統本身;不表現為言辭的主客觀環境因素稱為“言外語境”。語言外的知識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指與特定的交際情景有關的知識(situational context),包含語言活動發生的時間、地點、交際活動的話題,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參與者的相互關系,相互的社會地位,以及各人在交際中所處的地位。另一類語言外的知識,是指特定的交際情景之外的背景知識(cultural context),包括屬于某一特定文化的特定社會規范的習俗,與特定的文化相關的特定的會話方式。
二、翻譯與語境的關系
根據語用學理論,譯者應關注原文的環境及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等因素,把握話語的特殊含義和所蘊含的意圖,并將其在譯文中再現出來,從而獲得語用等值。語用等值是指語言使用時的話語意義和語言結構在語境中所表達的實際含義相同。既然語境研究語言所處的具體環境,那么作為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轉換的翻譯,其研究也一定離不開對語境的研究。英語名言曰:“No context,no text”(沒有語境就沒有文本),其實也可以說,沒有語境就沒有翻譯。前者指示了文本與語境的關系,后者則說明了語境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翻譯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其復雜性不言而喻。要使譯文對接受者產生出與原文對原文接受者相同的效果,譯者首先就必須正確捕捉原文話語的核心,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譯者就不得不考慮原文的語境因素。Newrnark(1982)就指出:“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詞義。”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同一話語由于聽話人所依賴的語境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這意味著對某一話語的正確理解,即說話人希望聽話人所做的那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語境。
關于語境和翻譯的關系,有學者甚至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說法,即把影響翻譯的諸多語境因素命名為“翻譯語境。”R.Daniel Shaw(1987)首先提出“翻譯語境”的概念:“翻譯語境(translation context)是翻譯過程中聚合起來的文化互動的總和。”Harvey(1998/2000:466)認為:“翻譯不只是語篇的問題;也不只是文化和權勢的問題。翻譯是這兩者間的關系的問題。”顯然,翻譯研究的本體是語篇分析,而語篇分析必須和語境因素有效結合。忽視語境的語篇解析會使翻譯研究變成對比語言學的分支,脫離語篇分析的語境描寫也會使翻譯研究泛化為文化研究的個案。翻譯中語境的提法有所不同,但不管是關注具體原文的上下文,還是其所處的大的文化環境抑或關注表達為翻譯語境的諸方面綜合因素,有一點都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語境決定著翻譯的理解與表達,離開語境,翻譯即無從談起,兩者關系之緊密有目共睹,不容忽視。例如:
It's a gloomy thing,to talk about one's own past,with the day breaking.Tum me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before I go.
原譯文為:“不過,在天亮時談個人的往事,真掃興。在我離開前,把我轉到別的方向吧。”該譯文拘泥于原文句式,生硬別扭。根據語境前提,在天亮時談個人往事令人掃興,不難推斷出下文是換個話題的意思。這句就應直截了當地譯為“我走以前,談點別的吧”,更簡潔明快。可見,翻譯應以語境為依據,要取得翻譯等效,譯者必須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力求
使譯文切合譯入語境,取得與原文相同的意義效果。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進行交際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語境是語言賴以生存、運用和發展的環境。語境是翻譯活動中壓倒一切的因素,它的重要性勝過一切理論原則。語境是可以轉換的,翻譯的實質就是語境的轉換。
三、語用翻譯中的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
馮國華(2002)提出,篇章段落通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語意連貫,語句關聯語用等效翻譯意味著譯者須力求使譯文效果盡可能接近或等于原文效果。要做到這一點,譯者一方面要注意帶有明顯民族文化特征詞語的翻譯,另一方面要注意言外之意與話語的命題內容不一致的某些詞語或句子的理解與翻譯。總之,要從文化背景和具體語境中掌握原文的語用含義。因此,語用翻譯重視的是語篇分析和語用意義,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原文和譯文兩種語言體系和言內因素,而且還涉及語言體系以外的各種制約因素,包括“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是指語篇產生的環境,是具體的參與交際的人、發生的事、交際的渠道、交際者的個體心理及相互關系等。文化語境是指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心理等,是某一民族人們思想和行為準則的總和。“文化語境是社會結構的產物,是整個語言系統的環境。具體的情景語境則來源于文化語境。”
1、情景語境。情景語境,即篇章產生時的周圍情況,包括時間、地點、參與者的關系、事件的性質(話題)、交際方式等。情景語境包括三個變項: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語場指所發生的事,包括時間、地點、談話話題、說話人及其他參與者所參加的整個活動;語旨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包括參與者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角色關系;語式指語言交際的媒介或渠道,如:是口語還是書面語,是字符還是音符,還包括修辭方式,如說明、議論、描述、勸說等。例如:
“Americans do not support vacillation”,這句話引自美國國家安全顧問Robert McFarlane上校寫給Reagan總統的一份研究報告,內容是關于總統在軍事危機過程中的一些決策。Field:研究報告,Tenor:上下級關系,Mode:書面語。
翻譯的對等關系不能只建立在概念意義的基礎上,還必須尋求原語與目的語的語篇在表達講話者的態度、動機、判斷、角色等人際意義以及在表達媒介、渠道、修辭方式等語篇意義上的對等。例如:
原文:“Mummy,I'm hungry and I want to havethe dinner.”
譯文:“母親,我很餓,因此我想用餐。”原文和譯文在概念意義上雖沒有偏差,但兩者的角色關系和交際媒介顯然不一致,從原文“Mummy,I'm”可看出,這是小孩子對媽媽說的話,是口語,而譯文過于正式、成人化,是書面語。將譯文改成:“媽咪,我餓了,我要吃飯”會比較貼切,更能體現原文的交際功能。又如:
He passed away last summer.
說話的時間如果是在秋冬季,就應翻譯為“他是今年夏天去世的。”如果說話的時間是在春季,則應譯為“他是去年夏天去世的。”在很多情況下,話語的意義與特定的地點密切相關。如:Butter,please,這兩個單詞所構成的一個獨立完整的語篇,需要依據語境條件才能確定含義。如果在餐廳就餐,意思就是“Passme butter,please”,但如果是在商店買東西,意義則是“I want to buy butter,please”。
然而,還有其它形式的情景語境,如話題和交際方式等,也會幫助我們進行正確翻譯。人們之間的言語交際,總是在特定的地點、場合進行的。交際方式因交際場合的不同而不同,它有莊重與隨意、正式與非正式等之分。一般說來,場合越正式,所使用的語言也就越正式。
A:Would you please turn on the air-conditioning?
B:Turn 0n the air-conditioning.
C:Isn't it hot here?
這里A,B,C,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即“要求聽話人開空調”。但每個語篇的語境相異,表達方式各不相同。A是疑問句,表示請求,通常用于正式場合,為禮貌用語;B是祈使句,說話者帶有“命令”的口吻,一般是上級對下級發號施令;而C雖然是個疑問句,但不是詢問事實,而是婉轉地暗示“該開空調了”。這樣,在不同的語境下,受話人都做出了“去開空調”的反應。
2、文化語境。何自然提出:“語用學是理解語言、使用語言的學問,是講究語言合適、得體的學問。”交談者要達到真正的理解,必須明白對方的交際意圖,而交際意圖往往是隱含的,它主要是靠語言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及語言習慣來體現的。文化語境,即說話人或作者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各種語言都是本民族文化長期發展的產物,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有些事物,對于那些處于某一文化背景中的人來說,其含義是不必言傳,便可意會的。但是,對處于另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來說卻很難領會其中的奧妙。結婚這種行為方式,其概念意義是被各文化群體廣泛理解的,但其形式卻各不相同。在英語國家,結婚意味著穿黑色燕尾服的新郎、著白色紗裙的新娘、牧師、教堂和聚會。而在中國, 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結婚是和穿著大紅衣袍的新郎、大紅衣裙新娘、祖先、祭壇和酒席聯系在一起。翻譯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所以,譯語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不可小覷,并且譯者在準確傳遞原文的內容、風格等的同時,還要盡量滿足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譯文讀者的要求,因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文化語境,開始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化語境進行大量的研究。而譯者能否真正把握和表達原文思想,也取決于其全面的學識修養,既包括其豐富的文化知識積淀,又包括其對翻譯采取的態度。例如:
原文: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games,
譯文:約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魚,還玩游戲。原文看似缺乏連貫性,前言不搭后語。但如果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了解新教徒在齋戒日不吃魚,以示忠誠和信仰,就會知道“to eat no fish”的意思是“to be loyal and faithful”。另外,在游戲中總是有許多規則要遵守,所以“to play games”意味著“to follow principles”。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語篇獲得了連貫的語義,因而原文可譯為:約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誠,又守規矩。
歷史文化是特定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語詞來體現本民族鮮明的
歷史文化色彩。例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是源于十九世紀拿破侖在比利時小城滑鐵盧慘敗一事,漢語中“敗走麥城”是指古時三國的蜀國名將關羽被打敗退兵麥城一事,兩個語詞分別來源于不同的歷史事件,但喻義相同,都是指慘遭失敗。因此這類語詞的翻譯需要了解各民族歷史文化才能使譯文更具文化個性。
再如:爭取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這句話曾經被譯成了“For a good harvest both in sports andmorals”。“精神文明”在這里被譯成了“morals”,該詞的含義是standards of behavior,esp in matters of Sex,這不是原口號設計者的本意。如果我們把它譯成“For better athletic records and sportsmanship”可能會更準確。
如果我們不顧源語和譯人語之間的差異,不顧譯入語的文化語境而把原文的一切信息都直譯到譯文之中,那么必然會導致原文含義的喪失或者傳達出原文沒有的含義,最終導致譯文讀者對原作意欲傳達的含義不解或曲解。不同語言還有不同的社交規范、禮貌標準和禁忌,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的規約。因此,在翻譯的重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選用適合于譯文語言環境的表達式來再現原作者的真實意圖,確保讀者對原作者的真實意圖的正確把握和識別。在不違背原文語言的表達基礎上再現原文的文化意蘊,達到忠實原文的目的,真正實現兩種文化的溝通與移植。
關鍵詞:語言 性別差異 非性別因素
一、引言
人們已認識到男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點和差異,但在語言上的研究卻很少。隨著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和女權主義的興起,加之社會語言學的誕生與發展,語言與性別成為許多語言學家研究的課題之一。俗話說“男女有別”,不僅僅指的是生理和心理,還有男女語言上的差異。
二、語言與性別差異的背景
國內的語言學研究起步相對西方來說較晚,高一虹(1996)指出,陳原的《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札記》(1980,1999)是國內第一部社會語言學專著。而Jespersen在其書《語言》(1922)中曾用一章節來描述男性與女性語言的不同。Lakoff出版《語言與婦女的地位》(1975)一書,語言與性別差異成為了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逐漸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本文以美劇《老友記》為例研究語言與性別之間的差異,三男三女的人物設計使語料中的男女性別比例平衡,貼近現實生活,人物各具特色。
三、語言形式中的性別差異
根據Lakoff(1975)提出的女性語言特征的“女性語體”的特點,本文從語調、詞匯選擇對老友記中的人物進行分析研究。
(一)語調的差異
在第一季的前兩集,有135處疑問語調的句子,女性占40.5%,男性占60.5%,男性使用疑問語調比例高于女性。最明顯的使用疑問語調最少的是Phoebe,只占3%。這一點可以從她的生活經歷中看出:養母自殺,生活困難,很早就獨立了,她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三位男主人公中使用疑問句語調最多的是Ross,達到28.1%。Ross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她的女性氣質和其家庭環境有關系,加之婚姻受挫,養成了書生氣十足、猶猶豫豫的性格。
(二)詞匯的差異
對《老友記》第一季語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六位主角用very,so,such和quite這四個強調形容詞,女性約占55%,男性約34%,這與Lakoff提出的女性語體相一致。使用頻率最高是Rachel,約占25.4%。這與Rachel出生于富裕家庭是有關的,她從小嬌生慣養、喜歡交際、缺乏社會經驗和獨立性,所以即使是一些很簡單的事情她可能感覺就是挑戰,因此她會高頻率地使用強調形容詞來夸大事件本身。
四、 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生理和心理因素
生理方面,女孩在嬰幼兒時就表現出語言方面的優勢,她們比男孩說話早,發音及語法錯誤相對男孩來說也較少。心理方面,男性敢于冒險、喜歡逞強,語言方面表現就是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詞匯的選擇。而女性則文靜、情感細膩、禮貌友好,在語言方面就是傾向于同意、考慮別人的態度等。因此在選詞、發音等會更謹慎,以示尊重別人,體諒別人。
(二)社會角色及傳統文化的差異
一直以來,以性別為基礎的勞動分工使男性處于一種強勢的社會地位,而女性長期主內的社會分工決定了她們的附屬地位。社會角色反映在語言上體現一種強勢和弱勢,此模式漸漸積淀并固定下來。因此角色及社會分工的不同必然導致在交際時使用語言的差異。從傳統文化上看,男孩子被要求像男子漢一樣,要有陽剛之氣,允許說粗話,即使語言亂套也受到偏袒。而女孩子要像有教養的女士,禁忌使用俚語和詛咒語等,久而久之逐漸形成語言中的性別差異。
五、結論
通過對《老友記》部分語料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性格、社會經歷、文化背景和語境等對話語方式也產生影響。當然這種差異并非絕對的,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環境而異。我們要正確客觀地看待性別語言之間的差異,根據不同的情景和對象,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語言行為,更恰當地表現自己,避免產生交際沖突,減少交際失敗,使交際語言更加得體,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 Jespersen,Otto.Language:Its Origin,Development and Nature[M].New York:W. W. Norton,1922.
[2] Lakoff.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
Row,1975.
[3]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札記[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9.
[4] 劉彬.簡析性別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及原因[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5] 任海棠.語言與性別研究中的非性別因素探析[J].西北大學學報,2007(9).
[6] 施棟琴.語言與性別差異研究[J].外語研究,2007(5).
[7] 王烈琴.論性別語言研究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
關鍵詞:思想品德;以人為本;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057-02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實現以人為本的必要性
知識經濟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縱觀國內外形勢,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而教育改革的關鍵就是教育觀念的改革。思想品德屬于基礎學科,我們如何樹立全新的思想品德教育觀?理智思考,面向未來,就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這是時代的要求,是新課改的要求,亦是思想品德教育發展的必然。
(一)適應時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社會的迅速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是個人的價值觀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中給予學生正確的幫助和指導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傳統教學中思想品德的教學具有強制性、說教式、封閉性的特點,無法在真正的意義上幫助學生,激發學生內在道德學習動力和興趣,順應社會和學生的發展,更新教育觀念,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點所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除此之外,《思想品德》課程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都要求我們要革新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促進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養成。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達成理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思想品德課程作為實現德育目標的中介和載體,肩負著培養人的德性的重要使命。只有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品德才能煥發其生機和活力。
(三)思想品德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課標的課程理念認為: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構建的基礎;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人的公民、國際及健康的生活時本課程的追求;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守的基本原則。
因此,我們的教學要符合人的認知發展規律、人的價值規律;其理論靈魂就是“以人為本”,就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終極目的。因此,把握了“以人為本”,就是把握新課程的精神實質。
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實現途徑
(一)加強學校管理
首先一個優雅健康的環境影響著學生的個性發展、道德習慣的形成等等。良好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對優秀文化耳濡目染,學生在自己生存的環境里,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觀念,并轉化為行動。其次要加強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要從人的發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教育的實踐中體會以學生為主體的意義。加強交流,相互借鑒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最后,小班化教學更有利于突出學生的個性,小班化教學給學生自由的空間,發揮學生的潛力等,教師可以在一節課內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分享受各種教學資源,增加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學生受教育的質量,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更好的實施。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要具備以下素質:
廣博的知識。思想品德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通曉各個學科的知識,只有知識廣博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知識整合的能力。思想品德教師要把教材中不同內容的知識整合起來,特別在應用型知識內容中,教師應該運用跨學科知識,為綜合性學習提供充分的知識背景,提供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進步,教學手段也不斷地更新,多媒體在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成為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有充足的計算機知識,提供學生更寬闊的學習渠道,拓寬學生的視野。
(三)修訂課程教材
目前,我國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的教學內容改變以往教材的枯燥,設計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補充了實踐活動內容。此外,新教材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貼近生活、與現實生活接軌,可讀性強,能夠幫助學生在今后走向社會提供豐富充足的知識和技能。
三、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實踐
(一)師生關系上要變支配控制為平等合作
傳統教學中,以教學為中心,教學就是由教師簡單的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單項活動。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離開教師的教就無法進行,教師角色是課堂上的“主演”,學生沒有發言權。
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建立真誠互信的師生關系,在交流、合作、啟發的過程中,互助提高。教師轉換自己的角色,不再是教學中的權威,而是蹲下來與學生交流,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把教師的身份由“教書匠”提升到學生終生發展的“奠基者”的歷史高度。
(二)教學方式上要變師教生學的被動接受為交往互動中主動探究
“以人為本”強調了在師生雙方的交往、互動中進行創造的學習。教師應該與學生真誠的溝通,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選取學生身邊的例子作為教學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大膽質疑,在師生智慧的碰撞中學習并掌握知識。
(三)課程評價要變重結果輕過程為不偏廢結果而更重過程
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評價機制,過分強調評價的總結定功能和選拔功能,以考試成績作為檢驗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指標,作為決定學生獎懲的基本依據。以知識為本的舊課程,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終極目標,只注重結果不重視過程的考試評價,的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犧牲了學生持續發展的潛力。
“以人為本”理念的終極目標是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它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只是一個靜態死板的學習結果。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通過考試和測驗兩種主要的手段,輔以建立成長檔案等評價形式,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在評價過程當中,讓學生參與進來,將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提高評價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活動化考評,通過布置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學以致用,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為全面具體。
(四)課堂教學要變重知識傳授為更重情感交流的情感教學
傳統教學中教學偏重知識的傳授,認知的發展,忽視師生之間感情的培養,個人的全面發展。在課堂中,教師除了要想學生傳授知識內容,還要與學生進行充分額情感溝通,打破教師的絕對權威,消除學生被動的依賴,致力于創造一種無拘無束的心理氛圍。教師要以情感影響為主要手段,提高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的潛能和價值。
教師要平等的看待每個學生,視學生為獨特價值的實體,尊重學生,肯定學生之間的差異,通過互動和溝通,實現相互承認和接受,從而形成一種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營造以學生為本、和諧民主的良好課堂氣氛,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才能逐步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曾欣然.德行培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肖傳楚.以學生發展為本思想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政治課教學,2003,(12).
[5]王國平.人本主義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6).
[6]付澤林.評析“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3.
[7]王曉惠.以人為本,突出學生主體地位[J].武宣教育,2004,(4).
[8]孫卓人.以人為本的教學體驗與實踐[J].中國素質教育,2004,(04).
[9]莫振慧.以人為本,教育先行――淺談課程改革下的幾點體會[J].西寧教研,2003,(5).
[10]朱祖偉.政治課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性之我見[J].教師論壇,2003,(9).
[11]劉孟海.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J].政治課教學,2002,(z1).
[12]朱祖偉.“以人為本”教學理念之我見[J].中國培訓,2003,(08).
[13]李莉,楊金平.“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05).
[14]張俊珍.談教學評價存在的若干總問題[J].山西教育,2003,(23).
[15]車龍清.以人為本 創設情境 實現課堂教學互動[J].山西教育,2003,(7).
《黃帝內經》中關于“骨”的論述很豐富,認為骨與筋、脈、肉、皮一起,構成人的“五體”。為腎所主,精血所養。骨藏精、骨質剛,在人體生長發育、支撐人體及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當人體遭受暴力,跌撲閃挫或邪氣入侵、久病勞積等原因時,可引起骨的損傷。
1“骨”字釋義
骨是中醫學的一個剖結構名。從字本意講,骨為會意字。《說文》曰:“肉之鼉也。從円,有肉。凡骨之屬皆從骨。”《釋名》曰廣骨堅而滑也,似木枝格。”與“骨”相關的字都與人或動物的骨胳有關,如黏、骼、髀、髓等。從字形結構分析,“骨”,上“”下“”也。“”通“円”,即去掉肉的骨形,意思為“剮'為人體堅硬之組織廣”,通“月”,即月肉也,明確了骨與附著其上的肉性組織關系密切。因此,在“骨”的構成里,很可能包含附于其上的筋與肉。
2骨的生理功能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骨者,髄之府也”。骨為賄,髓藏骨中,故骨有貯藏骨髓之功。骨具堅剛之性,為人身之魏,能支持形體,保護臟腑。故《靈樞經脈》曰骨為干”。《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廣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正骨心法要旨》具體指出:領骨“內涵腦髓”,而脊椎骨等“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系藏腑,其兩旁諸骨,附接橫疊,而彎合于前,則為胸脅也”。《靈樞·經脈》曰廣是主骨所生病者,……及諸節皆痛”。“節”者,“其于木也,為堅多節。”是為骨關節也。骨骼相互組成關節,是肢體運動樞紐。《靈樞·衛氣失常》曰廣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骨之所屬,即骨之關節也,骨空乃骨骼之孔竅,為氣血和髓交會之通路。《素問·五臟生成篇》諸筋者皆屬于節。”筋者,附于骨而聚于關節,故節乃筋的連屬之處。《靈樞·決氣》曰:“骨屬屈伸,骨有連接和統屬屈伸運動,即杠桿支架作用。
3骨與臟腑的關系
骨與腎、脾、胃、肝關系密切。腎藏精,精化髓,而“骨借髓以強,身憑足以任”吒其“在體合骨”,說明骨稟腎氣而為用。胃為“太倉”,“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均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故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中精氣在脾胃運化的營養之下,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是為“腎之合骨也,其榮在發,其主脾也”(《靈樞·五臟生成篇》)。肝所藏之血與腎所藏之精同源互化。而肝主疏泄及分泌的膽汁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也間接地影響到骨的充養。
少陽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其氣剛悍,而“骨為千,其質剛”,同氣相合。又膽汁味苦,苦助消化,促進飲食水谷之消化吸收以強壯骨豁,故張介賓認為“膽主骨”。少陽三焦為“決瀆之官”,元氣之總荀,通行諸氣,運行水液。又少陽為樞,其關乎人體精微物質的生舖泄,故筋骨之枯榮亦然。《素問·熱論》《靈樞·經脈》均提到“少陽主骨”,《甲乙經》、《太素》等也把“膽”并作“骨”,而全元起對其有明確注解少陽者,肝之表,肝候筋,筋會于骨,足少陽之經氣所榮,故云主于骨。”
4骨與氣血津液、經絡的關系
氣血津液作為營養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精微物質的輸布。“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相輔相成。血與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固有“津血同源”之說。氣血津液循行于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養皮肉筋骨,內而灌慨五臟六腑。因此,骨的生長發育所需之精微有賴于氣血津液的輸布。
《靈樞·本臟》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指出經絡有運行氣血、營運陰陽、儒養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分布于骨豁周圍、向骨骼滲灌氣血、津液、精以營養骨骼的絡脈稱為骨絡。骨絡由正經,以及腠理、肌膚之間延伸而來,經骨中孔道輸布于骨間、骨內,在骨間、骨髓、骨質、骨膜之間循行、分布,最后演變成骨中經絡。因此,骨絡中氣、血、津液、精充足,骨絡充盈,則骨胳得以充養。
5骨的病理
多種因素可導致骨的病變,包括外感六、久病過勞、七情內傷、飲食失宜、跌仆閃挫等外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寒生水,水生咸,咸生骨,腎生骨髓”。腎主骨,寒氣通于腎,故寒邪所致,長病于骨。《素問·皮部論》曰其留于筋骨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她骨消。”寒性凝滯,骨得寒則痛,熱性開散,易傷津耗氣而至骨軟無力。腎為“先天之本”過勞則腎氣傷,腎傷可致骨損。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日:“久立傷骨”,《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則系統地總結了常見的骨的外傷疾病,有“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等。
飲食過嗜也是病因之一。五行中腎水應咸味,而脾土合甘,能克水咸,故《靈樞·五味》曰:“腎病禁甘”。而金生水,辛從金化,故《靈樞·五味》曰:“腎色黑,宜食辛”。《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味過于咸,大骨氣勞”張志聰注:過食咸則傷腎,故骨氣勞傷。《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療》中指出咸則傷骨”。《素問 五臟生成論篇》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素問·宣明五氣篇》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吳昆注苦陰也,骨亦陰也,氣同則人,故苦走骨。骨得苦則陰益重,骨重而難舉矣。”由此辛、甘、苦、咸之味用之得當則養骨,失當則傷骨。
另外與骨有關的臟捬病變也可導致骨的損傷。《靈樞·經脈》曰足少陰氣絕則骨枯”。腎精不足,骨糖失養,日久則筋骨枯萎。《素問·太陰陽明論》曰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骨骼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乏源,無以化精生髓而致髓枯,水谷精微不能輸布而無以充養四肢、骨骼,則百骸皆損。肝血不足,血不生精及肝氣郁結,疏泄失施均可使骨胳失養而致骨損。膽腑病變廣膽汁”無以疏泄胃腸,骨失所養而致骨軟。又膽與骨同氣相合,故“驚傷膽者,骨必軟”。
肺病亦可致骨傷。《素問·痿論》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蹵也。”肺為嬌臟,主一身之皮毛。若肺熱內生,津液耗傷無以輸精至皮毛,皮毛則虛弱急迫不適;或熱傳人腎,致腎氣熱。腎陰耗傷,腎津不足,不能滋潤濡養骨鍵,日久則成骨痿;或肺金本燥,燥則耗傷津液,肺熱日久則血衰不能榮養百骸,故手足痿弱不能運動,發為骨痿。
6小結
綜上,《內經》對骨做了詳細的論述。首先,關于骨的構成。從字義上,“骨”不僅為去掉肉的骨形,很可能包括附于其上的筋與肉。從生理功能上,“骨”不僅包括支持身體,保護內臟之堅硬組織,還包含了利于全身運動之骨節,影響生長發育之骨髓,附于骨上,束節絡骨之筋骨。有的醫士認為,骨由七類物資構成:骨豁之“骨”類,骨節之“節”類,骨節之“筋”類,骨內之精華“髓”類,骨之“膜”類,似骨似筋似膜的某些特殊形質類,經脈之“支”類。有的醫士認為,人體肌肉在肢體深部交會的部分的血脈從屬于骨。
其次,骨與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的密切聯系為骨病的治則、治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關鍵詞:注意;視覺標記;加工機制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1-0052-02
生活中時刻都有大量的信息圍繞著我們,且超過一半的信息是由視覺獲得的,但我們的視覺系統無法在同一時間內接受所有的信息,并對其進行加工以完成當前的行為活動,總是只能選擇與當前行為密切相關的一部分信息進行加工,而這種選擇便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有許多因素影響著注意對信息的選擇,既包括刺激信息本身的因素也包括人類自身的因素,有限的注意資源決定了人們只能選擇和過濾出一定的信息作為繼續加工的對象,這是注意資源有限性的理論觀點,并且研究者也通過實驗驗證了這一觀點。注意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之一,不僅為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領域,也為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注意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人對注意的研究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基于理論基礎上的實驗研究在不斷驗證前人成果的前提下也在不斷提出新的觀點和研究方向,簡要介紹以下幾個方面。
一、視覺標記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刻處在一個被大量信息特別是視覺信息所包圍的世界,我們的神經系統不可能同時接受所有的信息并對其進行加工,所以,需要大腦中某些特別的機制對當前的大量信息進行過濾和選擇,以甄別出最有利于當前行為活動的信息。有人提出了視覺標記[1]理論,即一種新的選擇新信息的機制――在視覺搜索任務中,如果以隨機的方式先呈現若干個分心物,再隨機添加靶子與其他分心物,那么視覺系統就可以過濾舊物體,而只在新物體中搜索靶子。
有研究者提出了視覺標記的認知機制[1],Watson和Hum-
phreys提出,視覺標記的實質就是通過注意抑制舊的物體優先選擇新的物體,并且這種注意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Humphreys等人則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探索是基于特征還是基于結構、抑或是基于位置的抑制這些更為具體的抑制機制上。Olivers等人的研究[2]支持了基于特征的抑制假說,并未驗證基于位置的抑制。Melina A.Kunar等人[3]認為,如果那些舊的刺激符合人們對常規客體的認識,視覺標記則被認為是基于對客體的抑制而非其他。而有些研究則證明,視覺標記是基于對結構的抑制[4]。Humphreys等人[5]認為,視覺標記是基于主動忽視特定的內容和位置。也有研究者認為,視覺標記是基于對顏色的抑制[6]。視覺標記作為對預覽效應解釋的主流理論,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重視,盡管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加以論證,提出了不同的結論,但都為預覽效應的解釋作出了貢獻。
二、視覺選擇性注意的研究
對于視覺選擇性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其加工機制的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于客體的注意加工機制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關于視覺選擇性注意的基于客體的加工機制,該觀點認為,視覺注意可以不考慮空間位置而直接指向客體本身或對更早期的知覺結果進行加工,視覺注意是基于對客體的選擇。另一些研究者則提出基于客體特征的注意加工機制,該觀點認為,所有客體都是由形狀、大小和顏色等各種特征組成的,所以客體的這些特征也會被視覺注意所選擇。Sohn則將這兩種觀點加以整合提出了基于客體的跨特征注意觀點:認為客體是由各種特征組成的,注意是由一個特征擴展到另一個特征,不同的特征之間并不是毫無關聯的,它們以整體的方式連接在一起才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客體,由此可見,基于客體特征的加工觀點還是屬于基于客體的加工觀點。
2.基于空間位置的注意加工機制
不同于上述注意加工機制的觀點,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空間位置的注意加工機制,此觀點是在“聚光燈”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認為,注意總是集中指向于視覺空間中的某個單一的對象,就好像漆黑的劇院中人們只注意聚光燈下的對象一樣,強調視野中的特定位置才是注意的指向。
3.基于客體和空間的整合加工機制
如上所述有大量的證據支持注意是以客體(即使是虛擬客體)為基礎進行加工的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注意選擇中距離和空間位置確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視覺選擇性注意的加工機制既是基于客體的也是基于空間位置的,而究竟基于什么則是根據具體的
任務需求而定,且基于兩者的選擇是靈活的。基于客體的注意選擇可能是激活了空間表征水平的物體,而基于空間位置的注意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基于客體表征的自上而下的期望驅動的。
視覺選擇性注意假設把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機能分為兩個維度:即空間位置特征和非空間位置特征,而這兩個維度對視覺加工的影響則是有選擇性的。由于實驗任務的不同,視覺選擇性注意所需要進行的基于客體、基于特征、基于空間的特定加工,其選擇機制在時間順序上是靈活的。這些觀點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對視覺選擇性注意進行了研究,也有相應的實驗對其觀點加以驗證,都有其合理的根據,但客體、客體特征以及空間之間卻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從更加合理、全面的方向和更加嚴謹的方法上對視覺選擇性注意進行研究。
三、威脅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面對大量的無法預料的刺激,其中有些刺激就會威脅到我們的安全,而有效的注意則成為我們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并遠離危險的重要手段。因此,注意資源的有限性使我們在面對大量的刺激信息時,必須對其進行過濾和選擇,把有限的注意資源集中到有利于解決當前問題的那些刺激上。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對注意的研究是一個重點方面,由于其對現實生活的意義重大,對注意的研究范圍也越來越廣,隨著對注意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不僅在知覺特性水平上研究選擇性注意的機制,更是將刺激的情緒屬性、人格特質等因素逐漸納入了注意機制的研究中,以期對行為做出更加精確有效的預測和控制。威脅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7]:其中包括情緒“stroop”范式、視覺搜索范式、外源性線索范式和點探測范式,通過這些研究范式,人們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模式有了進一步認識,這些研究結果有利于澄清威脅性刺激的機制,即威脅性注意偏向是對威脅性刺激的“快速定向”,還是“解除鎖定困難”,或者兩者同時存在。注意選擇偏向的內部機制及其影響因素已逐漸成為關于注意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于注意的其他研究:有關注意的研究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視,并從不同的方向出發進行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如駕駛疲勞引起對視覺新異刺激的早期認知障礙,并且視覺非隨意注意能力下降[8];駕駛疲勞后聽覺、視覺隨意注意能力下降[9];預覽效應的機制及其研究進展[10]等,盡管各自側重的方面不盡相同,但都對注意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四、總結
目前有關注意的研究中,不同的理論提出者均用各自的實驗對自己的理論觀點加以了驗證,并且得到了大量的支持性實驗結果,卻鮮有對不同的理論觀點之間關系的研究,而且也沒有關注這些注意選擇機制之間是否有著什么樣的關系。但同時,這些情況也可以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此外,研究者也可根據現實需求和個別發現,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來研究注意,如有人提出注意和眼動的關系的研究,這類研究不僅為研究注意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也豐富了有關注意的研究內容。對信息的選擇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注意與意識密切相關,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它是人們進行信息加工和完成各種行為活動的重要條件,注意使人們有效地監控自己的動作和行為,順利完成各種任務達到預定的目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將各種理論應用于人們的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實際應用中發現新的研究方向,為注意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開拓更為廣闊的視野。
參考文獻:
[1]雷學軍,金志成.選擇新信息的新機制――視覺標記[J].人類工效學,2006,12(9).
[2]Olivers CNL,Humphreys GW.Spatio temporal Segregation in Visual Search:Evidence From Parietal Les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4,30(4).
[3]Kunar MA,Humphreys GW.Object-based Inhibitory Priming in Preview Search:Evidence From the top-up Procedure[J].Memory&Cognition,2006,34(3).
[4]Kunar M A,Humphreys GW,Smith KJ,etal.W hat is marked in Visual Marking?Evidence for Effects of Configuration in Preview Search[J].Perception&Psychophysics,2003,65(6).
[5]Harriet A.Allen,Glyn W.Humphreys,Paul M.Matthews.A Neural Marker of Content-specific Active Ignor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8,34(2).
[6]崔翔宇,許百華.預覽搜索中基于顏色的兩種自上而下的加工[J].心理學報,2007,39(6).
[7]文濤,汪亞珉,丁錦紅.威脅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J].人類工效學,20011,17(3).
[8]宋國萍,張侃.駕駛疲勞對視覺非隨意注意影響的ERP研究[J].人類工效學,200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