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創新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選題的意義、價值和理論支持
1.選題的意義、價值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社會、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其中以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龍頭,引發了社會方方面面的急劇發展變化。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基礎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國民,尤其是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如果不能創新,不去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重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擇。
當前,小學和初中課堂教學仍有很多教師用“注入式”教學,采用“題海戰術”,多講多練,學生缺少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課堂教學高負擔,低質量,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這些現象普遍存在。絕大部分教師不愿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鐘情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針對以上情況,特提出小學和初中改革課堂教學,在小學和初中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構建民族創新體系,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是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根本。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培養初步的創新能力。
2.理論支持
人的素質發展理論:人是身心統一體,人的一切活動總是通過生理系統與心理系統來實現的,相應地在這兩大系統調節活動中表現出的特性就形成了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我們所說的創新素質是建立在生理與心理之上的綜合素質,它的形成、發展自然受到了雙重制約,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素質無疑應遵循其中的規律。
人的潛能開發理論:追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創新能力絕大部分還是一種潛能,開展勞技教育的作用就是開發這種潛能。創新素質是每一個人,每一個正常兒童所固有的一種能力。教育就是要把它們揭示出來并加以培養與發展。
創新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它的內涵是發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
主體教育理論: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學習、交流等能力。在勞技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才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才能把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二、課題研究的思路、目標和具體內容
1.課題研究的目標
增強課堂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識,提高教師新課程理念理論水平與科研能力,構建課程師資隊伍,開發、探索課堂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各科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地參加學習,學會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2.課題研究內容
在小學和初中課堂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研究,在小學和初中課堂教學中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的研究,在小學和初中課堂教學中培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的研究,在小學和初中課堂教學中培養科學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選擇與研究的過程(步驟、時間安排、組織分工、活動安排等)安排
1.課題研究的方法
堅持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推廣的基本思路,采取以行動研究為主,結合以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文獻研究法:通過專題輔導、培訓學習、參觀訪問等途徑,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創新理論方面的論文、經驗總結等,借鑒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導課題研究,夯實課題研究成員的理論基礎。
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課堂教學的現狀,找出課堂教學中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發展的癥結所在,找準實驗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徑;總結篩選具有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經驗、方法的成分,為建構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與學模式及開展實驗研究提供經驗原型和基礎。
實驗研究法:在實驗班開展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實驗,檢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與學模式的理論構想,豐富教與學模式的樣式。
經驗總結法。將課題研究內容、過程加以歸納,進行綜述,撰寫相關的階段性小結,及時肯定實驗成果,修正實驗方案,撰寫有關論文。
2.課題研究的過程安排
(1)準備學習階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這個階段主要是確定、落實各項有關工作,課題組老師收集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信息、書籍和研究成果的資料,制訂實驗方案、擬定研究方向。在學習了解的基礎上,整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資料,明確研究方向,找出適合本課題的方法,并寫心得體會,形成理論認識。
(2)初步探索實踐階段(2012年5月――2012年10月)。各課題組成員在課堂教學中改革實踐,上研究課。課題組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不斷實踐、反思、學習、探討、改進、再實踐。學校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創設條件,在校園網上建立專題學習空間,增添學習資料、加強教研學習的力度以提供智力(邀請專家團隊等)支持等。
(3)深入實踐、全面實施階段(2012年11月――2013年6月)。每個年級的教學都要圍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來組織課堂教學。老師加強學習和交流,課題組組織老師每周開一次實驗研究會,找問題,想措施,及時調整。學校組織校級公開研討課、請優秀教師上示范課、課堂教學比賽、經驗交流會、專家講座、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教師的研究水平,尋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開展實驗階段(2013年7月――2013年7月)。加強學習和交流,積累經驗。學校每月組織兩節校級示范課,推廣優秀教師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經驗。使各學科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依據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表,組織開展人人上達標課活動,全面推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1科技創新的保障措施
1.1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施工單位要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以公司負責人為主要領導,公司總工程師為直接責任人的科技進步決策層和領導層,以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為科技進步實施的組織和管理層、以工程項目為科技課題實施的操作層的三級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同時堅持對科技計劃課題實行主管部門初審和專家委員會評審的兩級評審制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復研究,加強對科技開發項目的責任合同制管理,明確課題組組長和承擔單位的職責和權限,加強對科技開發項目的指導和全過程管理,確保科技開發課題高水平、高效益。
1.2建立健全科技保障制度
要建立適應市場競爭、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發展政策與運行機制,健全科技開發、技術攻關、設備改造、成果推廣、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科技投入、獎勵與待遇、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進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從科研項目立項、項目審批、計劃下達、經費管理、過程監控、成果評審、成果登記、科學技術獎的評選和獎勵、專利申請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科技成果轉讓等諸多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切實做到科技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1.3堅持以人為本,保持創新活力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技術創新觀,努力建設一支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素質優秀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始終保持技術創新工作的活力。把發現、培養、使用、凝聚優秀科技人才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采取自主培養、外部引進和內外合作等各種方式聚賢攬才,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促進創新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脫穎而出。發揮總工程師在推進企業科技進步、強化技術管理、建立技術指揮系統、提高工程質量、增加經濟效益中的作用。
1.4加大科技資金投入,保證重點技術突破
把科技投入作為戰略性投資,以確保關鍵技術和重點領域的突破,要以我為主,面向社會,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層次籌集科技資金,重點扶持有較好前景的項目和產品。同時,要探索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投入保障體系。為解決具有共性和前瞻性的關鍵技術問題,提高整體技術水平和技術實力,減少和避免重復立項、重復開發的弊端,公司將統一策劃和組織重大課題的實施。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實施重大科研課題招投標制,以開放式科研的方式,吸引社會科技資源的廣泛參與。
1.5加強技術交流與協作
加強與其他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協作,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公司或現場做專題學術報告或咨詢講學,施工過程中對于出現的技術難題適時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或現場論證會,以解決技術難題,優化施工技術方案,提高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平臺,發揮科技情報信息在科技發展中的先導作用,強化科技情報信息的采集、建庫、管理和利用,增強信息資源共享意識,縮短與同行業中的技術差距。
2施工過程中的科技創新管理
施工過程中的技術創新是科技創新管理的關鍵環節,在工程施工的不同階段,科技創新的管理內容也各不相同,現就科技創新管理在不同階段的工作側重點進行詳細介紹。
2.1工程開工時科技策劃
工程伊始,項目經理部要根據施工圖紙及施工組織設計對科技創新工作進行整體策劃,以建筑業10項新技術為主,找出本項目應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如10項新技術中沒有,列為創新技術,找出項目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列出課題攻關計劃,明確技術研發思路,明確責任人。
(1)研究課題概況及主要工作內容,包括課題方案的比選與制訂,選擇試驗研究過程中各階段工作的主要工作。
(2)解決關鍵技術中遇到的問題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研究工作的難度和工作量。
(3)組織協調,包括課題組內部分工和相互配合、協作單位之間的合作、試驗室和試驗基地的結合等。
(4)預計達到的目的與效果,研究成果應用、轉化和產業化已產生經濟社會效益情況。為便于項目部人員做好科技管理工作,要求在制訂計劃的同時,聘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同時密切與當地協會和住建委聯系,確保科技創新工作的高水平、高收益。
2.2工程施工中課題研究跟蹤
對列入科研計劃的項目實施全過程管理,每季度或半年要對課題進展情況進行檢查,重大項目可組織專家進行階段審查,實施過程中對試驗數據、試驗報告、關鍵部位影像資料等進行記錄和收集,同時還須注意對技術應用情況進行定期觀測。
2.3課題結題時形成科技成果
工程竣工后,對已完成的科技課題,根據技術應用情況進行總結驗收,編寫技術研究報告。報告應全面反映技術研究工作的全貌,闡明該技術的方案論證、技術特征、總體性能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先進技術比較情況,對比研究的內容,技術的先進性、創新性、成熟性和科學性,已達到技術指標和成果推廣應用情況等。應從能體現研究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每個階段的研究過程、研究內容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闡述,敘述如何會選擇和確定該施工方法中的各項參數與研究方法。在試驗研究過程中理論上的新發現,及應用技術發明與創新、改進與提高等新穎性和創新性內容,應有對比研究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應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的主要結果進行綜合比較,加以歸納說明,并附上必要的對比研究和對比分析圖表。同時對關鍵技術與技術創新點進行總結,闡明推廣應用情況。技術研究報告編寫完成后,要進行成果鑒定,除按相關格式進行完善外,還需提供技術查新報告、成果應用單位出具成果應用情況證明及經濟效益證明,評審時采用演示文稿或錄像片的形式對技術應用情況進行介紹,對專家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在經過評審委員會評審后,形成評審意見。
20xx年以來,市經貿委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主題,以“保增長、促轉型”為重點,緊密聯系實際抓好學習教育,注重實踐特色抓好機關作風,不斷打造思想正、能力強、作風硬、服務好的干部團隊。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緊密聯系思想實際,著力樹立新理念。堅持以樹立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為統領,以“假日大學堂”為載體,組織每位干部的集中學習、撰寫心得體會,開展了“大學習”;以“科學發展在經貿”、“思想解放重實踐”等為主題,舉行了3次專題論壇、5次全委會議交流和40多篇體會書面交流,開展了“大討論”;以“調研服務”為抓手,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走訪千家企業、四次“集中服務”,開展了“大調研”。通過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使大家學到了理論,交流了思想,走進了基層,服務了企業。
二、緊密聯系隊伍實際,著力塑造新形象。圍繞打造一支過硬的團隊,實施了深化能力作風建設、強化“三服務”、履職創新等為主題的“六大實踐行動”和跨越發展站在前、科學發展走在前、服務發展干在前、能力作風轉在前、破解難題沖在前、清正廉潔律在前等“六個在前”活動。今年以來,該單位先后深入1000多家企業開展調研,形成10多份調研報告和專題報告;圍繞加快發展led產業,發展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等設備制造業,發展智能電網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型經濟等進行了深度調查研究,形成了8個專項研究報告。組織開展了三次“集中服務活動月”,協調各方為企業解決各類矛盾和困難395件,為400多家企業提供了融資、電力、能源等方面的相應服務,共幫助企業申報省以上各類獎勵扶持項目278項,目前已有98項、1.2億元扶持資金下達,出臺了優化服務十項承諾,辦成了服務發展、惠及企業的十件實事。
三、緊密聯系工作實際,著力健全新機制。立足于治標,著眼于治本。今年以來,針對存在的五大問題,采取37個大項、116個小項措施,全面明確了責任主體、責任人和整改落實的時限,逐項抓落實、搞整改。首先,圍繞科學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新任務,先后擬制了《關于推進工業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建設科技創新型園區和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千企升級”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10多個政策性、指導性、長效性意見和辦法,市委、市政府已研究下發。其次,圍繞健全黨風廉政建設防控體系的新要求,進一步完善了廉政建設“十大防控機制”。此外,圍繞開展“機關管理促進年”活動新抓手,出臺了機關“十大行為規范”。
四、緊密聯系發展實際,著力創造新業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大力組織推進“提振發展信心、保持平穩增長”的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和促進企業通過全力開拓市場保生產、多種形式融資保運行、強化內部管理保效益、加大有效投入保后勁、積極尋求合作保做強、加快科技創新保升級,切實加強對工業運行的督查監控和預測預警,認真組織各種要素協調和服務。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工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三新”產業取得更快發展,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產值月當量已比年初凈增加1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月當量已分別突破100億元,工業用電量已從年初月當量兩位數負增長轉變為兩位數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持在全省前列。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三維知識鏈;耦合模型
一、前言
知識管理在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研究中的應用由來已久,知識管理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各個主體間耦合的客觀載體,運用知識管理中知識鏈的模型來研究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耦合現象,可以深入發掘各個主體之間的潛在共同特征,從動態的角度來分析其演化規律。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三維知識鏈模型的構建
基于對傳統知識鏈模型的分析,筆者提出以凸顯耦合視域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多維度特征為特點的三維知識鏈模型,將其分為知識鏈軸、功能結構軸和過程軸三個維度,共同說明活動運行過程中知識鏈的運行狀態。
1.知識鏈軸要素說明
知識鏈軸包含知識獲取與溝通、知識處理與發現、知識傳播與共享和知識使用與創新。
知識獲取與溝通是知識鏈運行過程中的首要問題,它是知識鏈的輸入集合,是知識鏈活動的驅動力,也是外部知識環境與內部知識環境進行聯系的橋梁。
知識處理過程則可以分為三個步驟:數據準備、數據挖掘和對結果的解釋評估,包含利用各種方法(如統計方法、神經網絡技術、粗糙集和模糊聚類等)對獲取的知識進行搜索或數據挖掘,使知識條理化;知識發現則是從數據集中提取和精化新的模式,其基礎是知識處理所得的數據集,結果可以表示成各種形式,如規則、規律、結構方程或概念模型等。
知識傳播與共享的基礎是知識庫的建立。知識庫的內容包括外部知識庫、結構化的知識庫(調研報告、研究報告、往期研究應用技術、工藝和方法等)、非結構化的內部知識庫(知識討論庫等)。知識傳播與共享的效果一方面取決于知識庫的完善情況,一方面還取決于傳播技術的先進性和普及性。
知識的使用和創新就是創新活動主體通過提取知識庫中的知識,經由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或將已有的知識應用到新的產品和服務中去的過程。
2.功能結構軸要素說明
功能結構軸要素包含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
教學活動包含教師、學生、教材和輔助教學設施,其主要要素之間在信息傳遞、反饋、情感、心理、行為等各個方面都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牽制,從而形成一種復雜的關系。影響教學活動的要素主要有高校外部環境對教學的信息反饋(如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投入經費變化、教學條件變化等)和輸入的物質(人、信息等)的變化。
校園文化活動是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在內的有機整體,其主體包括教師、學生、管理者和服務者。其影響要素主要有社會文化的變遷、管理者的變遷等。
科技創新活動由與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活動相關的人員、機構和資源組成的體系。其中涉及人員包括教師、專職科研與實驗人員、科研管理人員、學生等,其運行效率受社會需求的變化、基礎設施、人員和資金的投入變化等因素影響。
社會服務活動是是高校結合內部資源進行研究開發和管理服務,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子系統,主要包括科研服務、教育服務、咨詢服務和信息服務,以科研服務和信息服務為主。其影響因素包含宏觀產業結構的變化、科技扶持政策的變化等。
3.過程軸要素說明
過程軸要素包含需求集聚、要素投入、知識轉化和成果輸出。
需求集聚源起于大學生科技創新需求的產生,來源于社會對高校創新的要求(如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為促進學術科技交流而舉辦的賽事與研討會、企業或機構由于發展需求向高校尋求的技術支持等)、高校學科發展的需求(如學科排名、硬件支撐、學術成果、專利數目等)、學生本身發展的需求(如對知識的興趣、實踐意愿、科技創意的產生等)。這一階段還包括對代表著創新需求的項目申報進行的可行性與經濟性研究,以項目的立項為運行結果;要素投入是資金、人力、設備、時間等資源在各項目之間的分配過程,也包括了各項目根據資源分配情況進行創新活動日程設計的過程;知識轉化存在于每一個功能結構活動中,構成了三維知識鏈運行的基礎;成果輸出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輸出緊密相關,包括項目評價、人員評價和創新可持續發展評價,反饋到外部環境中即為學術及應用成果、人才培養成果、教學方式方法等的輸出。
三、結論
總結三維知識鏈角度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耦合,可體現在活動涉及的結構要素、功能要素和管理要素之間。其中結構性要素耦合主要反映活動構成要素在空間結構上的有機結合以及在時間結構上的相互銜接,同時強調其關聯作用的強度的適當性與構成方式的合理性;功能要素的耦合即在耦合過程中,各功能活動環節的重新組合與相互協同使整體功能實現優化,減少負效應;管理要素的耦合,即科技創新活動管理過程中,管理制度、方法、措施以及手段與目標導向的一致性。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運行過程中,處理好這幾種耦合關系,可以在極大范圍內提高科技創新的成效。
參考文獻:
本文作者:王輝何虹工作單位:人民銀行河南省新野縣支行
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由于農業科技企業的信貸風險較高,因此商業銀行對其貸款發放較為審慎。特別是對小微型農業科技企業發放貸款時,商業銀行不僅要求企業提供土地、廠房作抵押,大部分還規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東房產,民營企業還需法人夫妻雙方承擔連帶責任,并要求企業信用等級在A級以上,貸款門檻較高,多數小微型涉農科技企業很難達到。二是目前金融機構對農業科技企業發放貸款時,抵押物仍以土地、廠房為主,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農產品抵押貸款等抵質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動性限制,其發放規模有限。如農業科技企業的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在價值認定上存在一定困難,轉讓市場規模較小、流動性較差。林權抵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及農產品抵押貸款由于抵押物的自然風險及貸款人違約風險較大,且缺乏相應的風險分擔機制,銀行在發放此類貸款時,普遍要求嚴格擔保并由貸款企業法人夫妻雙方承擔連帶責任,抵押率較低,融資成本較高。從保險角度來看,農業科技相關保險險種缺乏。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險種非常有限,在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地區推廣的農業保險品種主要針對地方重要及特色的農產品,險種匱乏。同時,農業保險在發展中,由于存在著交易成本過高、補償范圍認定較難、缺乏重大自然災害補償機制等問題,導致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緩慢,農業保險的風險保障與分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從證券角度來看,農業科技企業直接融資比重較低,融資手段單調。目前,我國股票市場上市門檻較高,同時主板及創業板市場均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相對于國有大中型企業,農業科技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盈利水平相對較低,通過上市融資的能力不足。截至2010年末,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包括傳統農業、飼料企業、種子企業、養殖企業)的數量僅占全部上市公司數量的0.08%。同時,債券市場對于企業財務指標、規模及抵押物的要求也較高,對農業科技企業的支持作用有限。從風險投資角度來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規模發展緩慢。據統計,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國風險投資資本投入到新農業及生物科技行業的金額分別占總投資金額的1.9%和0.67%,而且由于風險投資機構較為謹慎,對于種子型農業科技企業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同時,由于場外資本市場和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發展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風險投資的退出,影響了風險投資的積極性,限制了風險投資作用的發揮。
金融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應多管齊下
在商業銀行方面,應加大商業性金融支持力度。商業銀行要創新支持農業科技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多元化滿足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戶的資金需求。創新符合農業科技企業特點的抵(質)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探索以農業科技型企業的股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為質押進行貸款融資,探索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開發運用“銀行+保險”、“銀行+擔保”、“銀行+保險+財政補貼”等多種融資工具相配合的融資模式,支持農業科技企業增信融資。在證券方面,應加大資本市場支持力度。對于已經上市的農業企業,可以在資本市場上籌集足夠的資金進行科技創新,政府可以給予稅收上的優惠,激發這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對于中小型農業科技企業來說,想通過技術改造或科技創新把企業做大做強,上市融資是一條便捷的途徑。目前我國創業板市場已經推出,各地方政府、證券公司和其他相關機構要積極動員,給予中小型農業科技企業優惠條件和政策,推動農業高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在保險方面,應強化風險保障支持。保險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針對農業科技創新的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在經濟補償方面,保險不僅可以減少科技創新活動失敗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失,還可以轉移科技創新帶來的潛在的民事賠償責任。在資金融通方面,保險公司也可以是風險投資的重要參與者。保險資金可以投入到商業性的風險投資基金中,享受風險投資帶來的高收益,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可以通過投資高科技企業的方式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在風險投資方面,應加強風險投資基金體系建設。根據農業科技企業所處的企業周期和風險投資基金目標之間的適應性和階段性,可以建立政策性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與商業性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并舉的風險投資基金體系。其中政策性農業技術創新風險投資基金由財政和政策性銀行出資建立,商業性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可以向社會公開募集,出資人可以包括各金融機構、企業、民間團體和個人。政策性風險投資基金主要對處于種子期和風險期的農業科技企業投資,而商業性風險投資基金主要針對處于成長期的風險企業。在外部環境改善方面,應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咨詢體系。一是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擔保保障資金的具體操作是地方財政拿出一定資金,建立科技信貸風險擔保基金,為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大、經濟效益顯著的科技項目提供擔保,對有一定風險的科技貸款損失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償。信用擔保機構客觀上必須要建立一個從風險防范到風險處理的風險管理體系,最大程度地分散和轉移風險。二是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咨詢體系。金融信息咨詢系統主要是由金融信息咨詢機構和金融信息網絡共同組成。金融信息咨詢機構可以作為連接資金供給與資金需求的中介機構,在科技資金的有效投放、合理利用、優化配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金融咨詢機構的業務范圍不僅包括投融資建議,還可以包括為融資雙方撰寫商業計劃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投資分析報告、財務分析報告等投融資文件,同時還可以財務顧問方式直接參與資金供給方或需求方的科技項目投融資談判,提高科技投融資的成功概率,節省融資成本。
[關鍵詞]公安院校 科技創新 問題 對策
[作者簡介]歐陽潔慧(1977- ),女,廣東韶關人,廣東警官學院科研處,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公安教育、公安管理、科技管理、社科管理。(廣東 廣州 51023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廣東警官學院院級一般項目“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若干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Y07)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7-0174-02
在公安機關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的背景和高等學校深入推進“協同創新”的環境下,公安院校要以此為契機,將教學實踐與科研實踐相結合,通過培養“具有較高科技知識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公安高素質創新型人才”①,為公安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儲備;充分利用人才和教學科研優勢,發掘和展現科技創新功能,并通過提升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公安科技創新發展。
一、公安院校科技創新含義
1.公安科技創新主體界定。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企業家是創新主體”。從創新發展實際情況看主體范圍雖過于狹窄,但以“誰來創新”為切入點研究和解決創新問題的思路是可取的。近年來,公安院校科技創新成果內容涵蓋了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可見,公安院校在公安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顯見的。此外,還可按主體在進行創新活動時所采取的形式來分類,公安院校是群體主體,其教師是個體主體。
2.公安院校科技創新內涵。《關于加強公安科技工作的決定》指出:“公安高等學校要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強科技研究,多出科研成果。結合民警的初任培訓、專業與崗位培訓、職務與警銜晉升培訓、知識更新培訓,開展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不斷提高民警的科學文化素質。”結合上述主體地位和成果類型,公安院校科技創新有三層含義:一是公安院校教師個體或群體綜合運用公安科技知識和技術方法進行的公安科學技術創新;二是公安院校教師要把創新過程和成果中蘊含的科學技術知識運用并貫穿到各類公安教育培訓中去,為廣大民警和在讀大學生所掌握;三是創新成果內容涵蓋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創新成果對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起輔助支持作用。
3.公安院校科技創新任務。著力提升公安民警和公安院校學生科技應用創新意識和科技應用實踐能力,通過大力發展公安科學技術創新,為公安科學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提供創新型人才、技術和理論方面的支撐,促進科技在教育及警務實戰中的普及與應用是總任務。具體有以下六方面任務:
一要著力提高教師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公安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要在公安高等教育發展和以科技引領的現代警務發展中發揮引擎作用。
二要加強科技創新研究,力爭產出更多的原創性成果。公安院校擁有公安機關實戰部門無可比擬的優勢,如人才和教學科研優勢、學科交叉與融合優勢、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優勢等。
三要加速和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轉化和應用,為公安實戰和公安教育工作主戰場服務,這是公安院校的主要價值訴求。
四要大力加強校際、校局、校與公安部“公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基地”之間的科技交流與協作并建立相關有效機制。
五要進一步推進科教互動,建立校局科技創新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公安院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六要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園示范區建設,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創新精神。
二、公安院校科技創新現狀
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和浙江、江西、廣東、云南等地警官學院展開公安科技發展狀況進行調研,發現公安科技創新管理方面存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不健全、公安科技項目低水平重復研究現象嚴重、公安科技人才吸引與激勵不足、公安科技成果創新步履維艱等問題,公安院校科技創新呈現“分散、封閉、低效”狀況,科技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不能有效釋放。
1.公安院校科技創新難點與困境。如何同時兼顧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協調發展始終是公安院校科技創新的難點和關鍵。此外,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之間的聯動協同不足,尚未形成校局聯動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具體表現在公安院校科技成果產出率與應用轉化率比例明顯失調;缺乏協同機制創新和策略研究,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難以開展有深度和廣度的科技合作,難以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科技創新成果。
2.原因分析。首先,公安院校科技創新硬環境與軟環境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不足。兩類環境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程度決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體制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它們滲透融合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圍就越大,成果也就越顯著。從公安院校的科技創新環境發展現狀來看,公安院校的硬環境(如科技實驗室、科技儀器設備、科技研究經費等物質環境)與軟環境(如科學和人文精神、學術傳統、學風和治學氛圍等人文環境)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程度不僅沒有對公安科技創新過程產生最佳影響,而且還產生了一些制約公安科技創新的因素,如科技創新氛圍不佳、科技創新文化建設不足。
其次,公安院校科技創新的管理體制不健全。當前校局合作松散,且“在科技計劃間的銜接不夠緊密、關聯性不強、缺乏連貫性”②,一方面導致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科技人才成長的環境不夠自由和寬廣,難以形成校局科技協同創新雙主體緊密聯動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致使公安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和轉化率難以提升。另一方面導致公安院校難以科學系統地掌握自身科技創新狀況,尤其是科技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結構、分布、開發利用狀況,因而難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再次,公安院校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稀缺。目前缺乏創新成果推介平臺,公安院校科技創新主體不易發表研究成果,公安機關也不便隨時獲取技術支撐,在成果使用轉化過程中亦無法及時提供講解,成果使用成效無法及時反饋,不利于成果的改進和再創新。
最后,公安院校學生科技創新發展相對滯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于2006年起實施了“公安院校學生科技應用創新成果獎”的評選活動,對推動公安院校學生科技創新和促進科技應用普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我國警察教育30多年的歷史來看,其積累尚淺,效用發揮仍有限。此外,從調研情況來看,公安院校普遍缺乏反映學生科技發展狀況的具體數據,難以了解與把握學生科技創新發展總體狀況。加之學生科技創新訓練的經費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學生科技創新的平臺創建、人才培養必然困難重重。
三、公安院校科技創新發展建議
1.轉變觀念,培養科技創新主體意識。首先,從主體出發,充分認識公安院校科技創新對推動公安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作為公安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公安院校科技創新發展在公安科技創新發展、國家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和國家創新發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及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對公安院校今后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公安院校要以此為動力,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要把提高科技創新質量作為公安院校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不斷增強做好自身科技創新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其次,要著力增強科技創新主體意識,提升公安科技創新工作的主體效能。如:公安院校應當根據“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和《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盡快制訂“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雙主體協同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以實現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資源”與公安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全面對接。公安院校要積極主動地與科研機構、公安機關組成戰略聯盟,探索不同“合作創新主體之間如何通過不斷地相互作用尋求一個最佳的合作模式來使整體達到最優效應”。③從而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協同創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最佳狀態。
2.增強主體素質,提升創新能力。首先,要明白科技創新主體與科技創新的關聯性及相互作用。科技創新可分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對創新主體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不同素質創新主體在創新活動中的能力表現也不同。同時,任何創新都離不開機制創新,只有機制創新才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潛能。因此,公安院校必須明晰各類型科技創新對創新主體的具體需求,并在機制創新過程中從人才培養、成果產出和轉化等階段給予扶持。
其次,要加強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想合理開發、有效配置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資源,提升公安院校整體創新能力,公安院校一要重新定位公安院校科技教育目標,在科技發展總體規劃中明確培養具有較高科技知識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公安科技專門人才的目標;二要發動參與和從事公安科技活動的教師和學生一同回顧和總結過往在公安科技教育及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發現問題,共同探尋解決途徑;三要總結經驗教訓,深入研究和科學評估公安科技教育效果,進而調整公安科技教育方式,并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
3.合理圈定科技創新發展的工作重點。首先,要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力抓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實施科技人才強校戰略,明確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及其培養途徑、科技創新的思維模式、新技術開發與新產品研制的思路和方法,進而要討論研究專利技術研發、科研團隊建設、科技創新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其次,加強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一要強化頂層設計,規劃布局一批融合、開放的“校局科技創新平臺”,尤其是要創建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爭取更多的政府專項撥款。二要注重機制創新,進一步拓展平臺內涵、推動開放運行,支撐公安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警務發展。
最后,要營造公安院校科技創新氛圍和環境。加強公安院校科技創新文化建設有利于營造科技創新的氛圍。公安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達成創新文化建設的共識:圍繞公安院校科研發展總體戰略目標,落實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和內容;規范科技創新文化的建設原則;從院校層面對科技創新文化的整體建設和深入推進形成指導性意見。
4.科學選定科技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首先,公安院校要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整體科技實力。一要分析現有的研究基礎及實驗條件,明確優勢和不足才能因勢利導地發展科技創新;二要以科研基地建設為載體,注重點(重點實驗室或科研基地等)、線(跨校合作中心或校局合作中心等)、面(學校、地區)統籌考慮;三要重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提高科技成果的實戰性、適應性,增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驅動力,減少推廣科技成果工作的成本和風險;四要爭取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及學科建設資助項目,尤其要爭取重點科技項目;五要重視基礎研究,加強技術開發,力推成果轉化。
其次,重點領域選擇及技術專業的設置要與警務發展需求相吻合。從當前警務工作的應用領域主要涵蓋國保、經偵、治安、刑偵、出入境管理、網絡安全監察與維護、技偵、監管、交通管理、警用器械裝備、禁毒、反恐、消防、綜合性通信保障及系統應用。根據公安部組織實施的公安科技項目申報中的技術專業,結合公安院校科技發展現狀及歷史積淀,公安院校應當在著重抓好已開設的法庭科學、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技術、行動技術、道路交通管理技術、安全防范技術等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信息通信技術、制證防偽技術專業,對警用器械裝備、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專業。
最后,加強學生科技創新管理,推動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體系建設。在學生科技應用創新的日常培育中,公安院校一要注意科技活動要符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的要求;二要優先考慮既能與警務工作聯系緊密,又便于公安干警使用的科學技術類和軟件應用類項目;三要注意科技成果要突出創新性、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成果形式應當包括科技制作、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專著,并以科技制作成果為主。此外,公安學科建設要與培養公安科技創新人才目標相結合,還要解決好科技創新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等問題。
5.推動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首先,要明確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意義。科學技術評價是科學技術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科學技術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學技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因此,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工作對提高政府和公安院校科技管理與決策的科學性,對強化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科技創新能力等都有重大意義。
其次,要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路徑和措施。一要研究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二要確定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三要完善公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程序和做法。此外,公安院校應當主動與公安部建立的15個“公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基地”及各省級公安機關科技管理部門積極互動合作,推動項目評價工作。
十報告明確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公安院校要根據自身科技創新研究的基礎和優勢,確立科技創新研究的重點領域,加強公安科技攻關,使各種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能力,才能確保為全面提高公安機關“四個能力”“兩個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注釋]
①王彥吉.公安科技創新:公安院校要當生力軍[N].人民公安報,2006-03-03.
②汪志波.產業技術平臺系統模型框架與構成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7.
③虞瓊芳,孫銳.知識聯盟企業合作創新模式的適應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4.
[參考文獻]
[1]歐陽潔慧.和諧社會視域下公安院校職能探析[J].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4).
[2]歐陽潔慧.協同創新:公安院校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初探[J].政法學刊,2012(3).
三、組織落實方式
采用專題工作組方式落實工作。成立專題工作組,制定工作機制,優選服務合作機構,確定工作進度時間表,配合參與研究,形成成果,審評上報本機政府黨委,報請人大審議通過后報上級黨委政府,印發實施。
工作組規格,專題工作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作為組長,專職副書記作為常務副組長。辦公室由兩辦與發改委共同成立,分工負責。成員單位建議包含以下單位:黨委宣傳部、發改委、區縣政府、統計局、工信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林業草原局、住建局、交通局等。
建議與十三師成立聯席協調機構,確保成果全面有效。
工作組成員單位負責配合技術服務單位調研,充分參與并研究提出行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意見,內部溝通協商,對成果文件進行研討改進。負責對最終成果文件向黨委政府做出必要的解讀解釋工作,在人大審議過程負責應答解釋工作。
技術符合單位的選擇原則:1.權威性;2.近年來研究成果相關性;3.對**情況熟悉對**發展的關心;4.團隊可投入情況;5.經費需求。
初步建議選擇清華大學團隊,國家節能中心作為備選。
四、重點研究內容
1.**市碳源、碳匯結構現狀。
采用通行技術規范對**市范圍內現狀碳源、碳匯現狀情況進行統計核查,給出基本結論。提出碳源、碳匯在計算方法,計算范圍等方面影響敏感性分析,為后期碳達峰方案提供碳源核算政策建議。
2.機遇與挑戰分析。
基于**市的區位交通、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現實、產業基礎、生產要素條件,充分發揮**市發展過程中的國家戰略定位,政策傾斜,援疆等機制優勢,以及碳達峰行動即將帶來的產業轉移,機制創新,金融創新等新增機遇條件,用足碳交易、綠電牌照交易、CCUS、儲能與氫能技術耦合等創新機制與創新技術的長期影響,全面分析**市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機遇與挑戰。
3.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調整情景分析。
充分結合國家、自治區以及**市十四五規劃以及遠景目標規劃、產業能源等各專項規劃,深入分析**市能源、煤炭、化工、農業、林業、畜牧養殖、交通運輸、建筑、科技創新等領域發展預期與在碳源、碳匯結構中貢獻模式。分析創新財政、金融措施的影響下的碳達峰機遇與挑戰。從符合“兩個大局”的發展高度深入產業碳達峰行動過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結構調整問題。
4.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情景分析
應至少提出三種碳達峰目標情景。依照高、中、低情景分析并相應提出必要的內部配置、外部條件。
五、預期成果產出
研究形成《**市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目標方案與路線圖》技術報告。報告應該高質量體現以下內容:
1.**市碳源、碳匯現狀結構與敏感性分析結論;
2.**市服務自治區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情景目標,分別提出高、中、低期望下的碳達峰、碳中和情景目標;
3.服務對應碳達峰情景目標的科技研發與重大工程建議。建議應包括行動所必須的科技研發、科技引進、重大示范工程與重點項目實施的建議;
4.服務對應碳達峰情景目標的創新機制建議。建議應包括行動所必須的產業融合、產業創新、產業結構調整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實施的建議;
5.服務對應碳達峰情景目標的政策措施建議,包括區域性協調政策建議與**市行政區內必要行政性、財政、金融、稅收政策建議;
6. 服務對應碳達峰情景目標的路線圖與行動方案建議。應將目標與所包含的行動內容有機的結合,形成對落實研究報告結論的有效指導和強有力支撐。
《排行榜》圍繞“政府支持”、“產業發展”、“人才環境”、“研發環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務”、“市場環境”、“創新知名度”等八項一級指標展開。為了更精確反應當下創新環境的影響因素,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本次報告進一步對三級指標做了部分調整,統計了我國大陸地區154個GDP過1200億的地級以上城市(不含直轄市),對排名前10位的城市進行系統評價,并圍繞科技服務、科技新城、創新國際化、智慧城市和綠色城市等6 個專題深入解析影響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的熱點問題。
東、中、西部地區及東北呈梯級下降態勢
2013年,東部地區城市創新創業環境保持大幅領先地位。從列入統計范圍的154個城市分布來看,東部地區有67個,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有41個、29個、17個。從城市數量比重來看,東部地區占比為43.5%,地區性優勢明顯。從發展因素來分析,經濟規模、人口規模與區域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成正比,說明要素集聚發展有利于城市創新。2013年,東部地區入選城市人口規模占比為47.9%,而完成的GDP總量占比超過所有統計城市的一半,達到55.4%。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東北地區,以16.3%的人口完成了14.3%的GDP。從城市排名情況來看,2013年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上,前100強城市中,來自東部地區的城市數量超過一半,達到55個;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入選城市數量遞減,分別為22個、15個和8個。
長三角經濟圈形成全國最大創新城市帶
從入選《2014中國城市創新創業排行榜》百強的名單來看,長三角經濟圈已經形成全國最大的創新城市帶,共有24個城市入選,杭州、蘇州、南京、寧波等四個城市排名進入前十。此外,加之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上海市,形成了以滬、杭、蘇、甬為第一陣營,無錫、合肥、常州、溫州、紹興、揚州、南通、嘉興、鎮江、金華、臺州、蕪湖為第二陣營,徐州、泰州、湖州、鹽城、連云港、宿遷、淮安、馬鞍山為第三陣營的完整等級體系。
直轄市中京滬占據絕對優勢
在另一張直轄市與相關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比較的榜單中, 2013年度四個直轄市評分均進入前10位。北京和上海位列前兩位,相比其他地級以上城市具有絕對優勢;天津排名在深圳、廣州兩個城市之后,排第5位,較2012年提升了2個位次;重慶的排名與2012年沒有變化,排名仍為第10位。
第一條為有效使用科技創新基金(下稱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結合我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科技創新基金是人民政府設立的科技專項基金,主要扶持全范圍內企業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扶持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扶持農牧業科技服務平臺(體系)建設、新技術推廣,獎勵企事業單位(個人)科技創新創業。
第三條基金管理和使用遵循公開透明、公正評審、擇優扶強、專款專用和無償使用與有償使用相結合的原則。
第二章基金來源
第四條基金來源
(一)財政預算專項撥款,每年安排不少于100萬元,并建立與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事業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增長機制;
(二)科技三項費中劃出的專款;
(三)企業籌集;
(四)基金的回收和增值;
(五)其他渠道籌集的資金。
第三章基金管理
第五條設立科技創新基金管理委員會,專門負責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科技創新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由政府長擔任,副主任由分管副長擔任,成員由政府辦、科技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審計局、農牧業局、經貿局、環境保護局、林業局、農機局、水利局、科協等部門負責人組成。
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要職責:
(一)負責基金的籌集;
(二)制定創新基金投放政策;
(三)決定基金投向;
(四)其他基金管理工作。
第六條基金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科學技術局,負責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辦公室主要職責:
(一)按照基金管理委員會的要求,建立、完善創新基金使用的有關制度;
(二)負責受理申請、組織評審、簽訂合同、項目實施驗收以及基金的回收工作;
(三)其他基金管理日常工作。
第七條建立基金專用帳戶,實行專戶管理。建立基金預決算管理制度,在項目的立項和驗收過程中,加強基金的預算、決算,規范化管理。
第八條基金增值部分全部納入基金。財政根據基金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工作需要,安排專項業務經費。
第四章基金使用范圍及方式
第九條基金使用方式:
(一)無償投入;
(二)貸款貼息;
(三)有償使用;
(四)科技創新創業獎勵。
第十條基金的無償投入,主要扶持以下八個方面:
(一)承擔產、學、研相結合創新項目的技術研發中心在技術創新產品、工藝的研究開發中試階段的必要補助;
(二)級科技研發中心的組建費用補助;
(三)承擔國家、自治區、市級科技項目的配套資助;
(四)獲得國家級或自治區級資格的技術研發中心的資助;
(五)未獲國家、自治區、市各有關部門資助,但科技含量較高,經濟、社會效益較好,有望形成新興產業的新技術成果及其轉化項目的資助;
(六)引進、實施、利用專利的補助;
(七)農牧業科技研究、推廣、服務平臺(體系)和新技術推廣補助;
(八)基金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其他無償投入項目。
第十一條貸款貼息,主要用于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且銀行貸款已經到位的技術創新產業化項目的資助。
貸款貼息按申請項目貸款年利息的30%—100%給予補助。
第十二條基金有償使用,通過借款形式完成。借款對象為技術含量較高(在全區范圍內進入前列),已產業化的項目和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或引進新技術、新設備的企業。
借用單位要提供必要的財產抵押或經濟擔保。
使用年限不超過3年,償還可分年度償還。
基金借用原則上無利息投入,但可本著低率、優惠的原則,收取資金占用費。占用費率應低于銀行同類貸款的利息率。逾期不還的,可加收一定數額或比例的占用費。
收取的占用費,分季度或年終一次轉作基金資本金。
借用基金時,科技創新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與項目單位簽訂借用基金合同書,明確使用年限、占用費及償還計劃。使用年限到期后由科技創新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回收借用基金以及占用費。
第十三條科技創新創業獎勵,獎勵對象為全企事業單位的科技進步獎、科技成果鑒定、專利申請和科技型企業認定(專利項目可以個人申報)。
第十四條獲國家、自治區、市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分別按等次再給予獎勵:
(一)當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的再分別獎勵10萬元、5萬元、3萬元;
(二)當年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的再分別獎勵5萬元、3萬元、2萬元;
(三)當年獲得市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的再分別獎勵3萬元、2萬元、1萬元。
第十五條申報國家、自治區、市科技成果鑒定并獲科技成果鑒定獎的分別獎勵3萬元、2萬元、1萬元。
第十六條向專利主管機構申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并獲認定發證的每項分別獎勵10000元、5000元、3000元。
第十七條獲科技型企業認定獎,按不同等次給予獎勵:
(一)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獎勵15萬元;
(二)認定為自治區級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型企業的分別獎勵5萬元、3萬元;
(三)認定為市級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型企業的分別獎勵3萬元、1萬元。
第五章基金項目審批
第十八條申報條件
(一)申報企事業單位生產經營場所和主體稅源在境內,具有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的獨立法人;
(二)必須有新技術產品的研制、開發、引進、服務和推廣業務,國家和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優先;
(三)申報企事業單位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占職工總數的30%以上,有專業的研發隊伍;
(四)有良好的經營業績,資產負債率合理,每年用于科研投入不低于銷售額的2%(事業單位業務經費的10%)。
第十九條申請創新基金項目符合以下條件:
(一)符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
(二)技術含量較高,技術創新性較強;
(三)項目產品有較大的市場容量、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四)無知識產權糾紛。
第二十條申報程序
(一)凡符合申報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向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提出申請,提交相關資料。包括:項目申請書或創新創業獎申請表,可行性研究報告,能夠證明項目先進性、成熟性、可行性或獲獎的相關材料(如鑒定證書、檢測報告、資產報告、獲獎證書)等。如申請貸款貼息項目應提供項目貸款合同,申請借款的提供抵押標的物證明。
(二)項目申報必須經企事業單位所在開發區管委會、蘇木鎮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申報工作一般在每年的月底前完成。
第二十一條項目審核
對申請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審查實行三級審核制度。
初審。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對申報基金項目進行初審,對申請條件進行全面審查,并實地調查核實,對達不到申請條件或不在扶持范圍內的應退回項目單位。
復審。對已經初審通過的項目,由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相關技術、金融、科技專家對項目進行復審,包括:研究內容、關鍵技術開發能力、市場前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
終審。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將復審通過的備選基金項目材料和評審意見提交基金管理委員會,由基金管理委員會確定扶持項目、投資金額和投資方式(獎勵)。
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根據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審批意見,與基金使用單位簽訂《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合同書》,并辦理撥款手續。
第六章項目服務及驗收
第二十二條對決定扶持的項目由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實行跟蹤服務與全方位監督,及時糾正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違反合同情況,并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年度評估,將評估結果上報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根據評估情況,可取消項目扶持計劃,回收扶持資金。
第二十三條項目承擔單位每年應當向管理中心報告項目年度執行情況;由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綜合驗收,并向管理委員會提交項目驗收報告、基金使用效益評估及今后管理建議書。
第七章基金監督
第二十四條財政部門是創新基金的監管部門,參與審議創新基金年度支持重點和工作指南,并根據創新基金年度工作計劃,將創新基金撥入專用帳戶,同時對基金運作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五條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向社會創新基金支持的項目和企事業單位名單,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六條加強基金使用的審計監督,對基金使用情況進行定期審計,對基金申請、運用和管理中弄虛作假、、者,追究直接責任人員和有關負責人責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