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齡化社會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01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 。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到來,其對各個領域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是否能夠成為繁榮和穩定的發達國家,并對世界人口轉變和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總體快速發展,公民的平均壽命得到了提高,這也促進了人口老齡化的提早到來。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女性平均壽命為71歲,男性平均壽命為70歲,比1978年前提高了十歲左右,60歲以上的人口增加到十分之一。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近40年,少出生了3億人口,人口出生速度的減緩給社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首先中青年勞動力開始短缺;其次人口提前老齡化,社會上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重越來越高。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的國力對人口老齡化的負擔能力還很脆弱。人口老齡化也成為了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較大現實的社會問題。
二、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存在的問題
我國老齡化問題與其他老齡化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人口規模大、老齡化發展迅速的特點。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在農村,養老問題面臨兩難選擇
首先,農村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來源是體力勞動收入,農民收入本來就不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勞動能力尤其是體力勞動能力逐漸減弱,勞動收入減少。一旦失去了勞動能力,也就沒有了收入,依賴子女照顧,居家養老目前是農村老年人最主要的養老方式; 其次,由于農村傳統的習俗,因子女要結婚、買房,作為父母的農村老年人,往往將自己年輕時積蓄全部資產都資助給了子女成家立業。這樣,一旦子女本身沒有能力發展好家庭經濟造成經濟困難,老年人很難從子女那里得到生活保障;再次,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性較大,有勞動能力的年青人大多都進城打工,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兒童,老年人不但要自己照顧自己,而且還要照顧兒童。這樣農村老年人不僅背負一定的勞動負擔, 更沒有條件得到家庭的照顧。
(二)城鎮養老問題復雜多樣
在我國城鎮地區,不同的老年人群w存在著不同的養老問題,我國雖原有退休制度,但是退休制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是物價不斷上漲造成退休金貶值;二是退休年齡偏早,影響一些仍有工作能力的退休人員發揮才干,浪費人力資源;三是現行退休制度的職工退休勞保基金的分配形式存在問題。離休干部的問題,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以后,個人生活卻發生了變化, 由為事業轉而為生活,由面向社會轉而面向家庭,精神生活感到不習慣。留守老人等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國城鎮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處理難度面臨多重困境。
三、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老齡化社會問題必將深刻地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發展老齡事業的工作格局。國家成立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確定了老齡工作的目標、任務和基本政策;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把老齡事業明確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內的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實行以土地保障為基礎的“家庭養老為主與社會扶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制度。許多地方還對救助貧困老年人和高齡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務事業發展迅速。為了更好的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提倡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
充分發揮居家養老,不僅僅是簡單解決養老問題,更重要的是對老年人進行晚年生活照料和精神撫慰。尤其是在我國農村, 絕大多數老年人因條件所限,只能在家中度過晚年,因此居家養老仍是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一種主要方式。
(二)逐步完善養老的社會保障各項制度,特別是農村養老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在1986年就開始實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難以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養老需求,也使得養老保險制度面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積極應對,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利。值得指出的是, 對于我國的農村的養老問題來說,我國已經著手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一些地區進行試點,并且得到了農村地區的響應與支持,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制度定將對我國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做出巨大貢獻。
(三)轉變我國的老年人價值觀,重視老年人資源的開發利用
目前,我國的健康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希望繼續工作,需要實現老有所為。國家要搭建平臺,將具有豐富技能、經驗且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合理地利用起來,繼續為國家建設發揮余熱。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地幫助老年人樹立正確的老年人的價值觀,高度重視老年人的再就業以及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寧景超.老齡化趨勢下養老模式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3).
[2]李振軍.“包容性增長”模式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分析.學術交流,2011.
關鍵詞:老齡化社會現狀產品設計服務
從少年到老年,是人生不可逆轉的過程,也是不可阻擋的自然規律。雖然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在提高,醫療技術也逐步完善,人的壽命也有所延長,但是當人達到一定年齡時,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都會發生變化。這就使老年人的生活區別于青年人,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老年群體。我們每一個人遲早都會步入這個群體,那么現在我們就應該關心正在這個群體中生活著的人們,為他們也是為今后的我們做點兒什么。
1、何為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過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總結起來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
2、我國老齡化現狀
我國國家統計局1995年曾發表截止到1994年底針對老年人口的各項統計數字,這些數字表明: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1697萬人,占總人口的9.76%。預計到2000年時,老年人口為1310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將突破10%。這說明早在2000年時我國已跨入老年型人口國家的行列。預計到2025年時老年人口將達到284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9.34%;2040年時老年人口將達到38000萬人,幾乎比2000年翻了兩番,達到人口老齡化峰值,位居世界前列。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迅猛發展正在對全社會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幾十年的增長勢頭在世界上也將名列前茅。與人口老化的速度相比,老年人產品的發展還遠遠滯后。在現有的老年人產品市場中,老年產品單調,種類稀少。老齡社會的到來給產品設計師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
3、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老年人群體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上的變化,導致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雙方面都產生了一定的改變。其中多是因生理的機能的改變引起的心理變化。產品設計師在產品設計的初期就應該了解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以便在設計的過程中使產品符合老年人的特點和操作習慣。使設計能夠貼近他們的生活,從而能夠幫助他們。
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現為活動能力的降低,聽力、視力的減弱,記憶力和意志的減退,特別是視力和聽力的減退尤為明顯。這就需要產品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注重功能和形式上的改進。例如減少不必要的功能,注意界面的清晰度、字體的大小以及各種按鈕的位置安排等,都應該貼近老年人的特點。
其次.就是不同程度的記憶力減退的現象。目前的產品大多都是在虛擬的人機界面中完成的,但是大多數老年人不適應這種虛擬界面的操作。針對這種情況,老年人產品界面程序的設計應該盡量簡潔,舍棄過多的裝飾及不必要的功能,還可以運用一鍵返回等設計形式,避免老年人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記憶。
在人機工程學方面,充分考慮在老年人產品開發設計中,要運用老年人的基本人體尺寸,參考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人格特征、消費心理、使用特點、生活偏好等。把綜合的要素考慮在產品設計中。
考慮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多數偏向于安靜沉穩,這就需要設計師在產品設計的各個方面避免過多的刺激。比如屏幕的亮度,產品外觀的色彩鮮艷程度,各種警示音的音量設計等等,都要考慮到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總之,老年人的產品設計,就更應該注意在操作和使用上的人機關系,更加重視“方便”“舒適”“可靠”“價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評價。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考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才能夠設計出適合老年人用的產品。
4、老年產業發展現狀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對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問題都十分關注。這幾年出現了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手機,適用于老年人使用功能齊全的輪椅、按摩床,專為老年癡呆癥患者設計的游戲機等等。在發達國家,老年人用品市場早就成為未來十大市場之一,相比之下,我國明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我國老年人產品多以保健和醫療方向為主,針對老年人設計的娛樂、旅游、通信、交通、公共設施等產品是少之又少,老年人需要的有針對性的產品更是短缺。廠商在設計上非常懂得投老人之所好,例如日本設計生產了老年人尿褲尿袋,此外還有老年人使用的腳踏式開關電冰箱,按鈕式自動彈簧鎖等等。都是針對老年人這個特定群體進行的設計。
〔關鍵詞〕農村老齡人口;社會適應;公共政策;四川
〔中圖分類號〕D6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4)03-0097-05
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過程都普遍地表現出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點,即城鄉老齡化水平倒掛明顯。日本2005年鄉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城市4.5個百分點,韓國則超過13.8個百分點。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同樣是鄉村高于城市,2000年鄉村人口老齡化水平較城市高1.2個百分點,到了2010年提高到2.38個百分點。①研究表明,只有當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大規模的城鄉人口遷移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人口因素發生改變時,農村人口老齡化高于城市的城鄉倒置狀況才將會發生轉變,城市老年人口比例最終將超過農村。〔1〕鄉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普遍高于城市的主要驅動力是持續性的大規模農村年輕勞動力鄉―城轉移。
然而,我們既有的養老保險政策、農村公共服務政策、農村產業政策等并未充分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倒置現象以及西部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快速發展的實情,城鄉發展差距的巨大鴻溝凸顯在老年人群體上。2012年城鄉養老金收入差異達到24倍,農村老年人養老風險不斷加大,養老、醫療、照料等問題非常突出,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不良后果將由農村來承擔。〔2〕因而,正確認識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并及時調整農村政策,是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以西部勞務輸出大省和人口大省――四川為例,分析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以及老齡人口的社會適應,探討農村政策調整領域與方向。
一、四川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基本特征
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也是勞務輸出大省,常年跨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保持在900萬左右,農村社會承受著巨大的人口老齡化壓力。
1. 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位居全國第四位、西部第二位。2010年,四川省農村65歲及以上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為12.26%(居西部第二位,僅次于重慶市),在全國則處于第四位(排在重慶、江蘇、浙江之后),較全國平均水平高2.2個百分點。與江蘇、浙江不同,四川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人均經濟總量、人口城市化水平等指標大大落后上述兩省,鄉村“未富先老”特征十分突出。從縱向來看,四川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從2000年的7.84%提高到2010年的12.26%,十年增加了4.42個百分點,也高于全國同期2.56%的平均增長幅度。
2. 農村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分布差異。2010年,全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三個市分別為:資陽市(15.07%)、眉山市(14.91%)和廣安市(14.4%),①南充、綿陽、自貢、樂山等人口老齡化水平均也都超過了13%,成為全省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最高的第一梯隊。處于第二梯隊有廣元、德陽、內江、遂寧、達州等5市,人口老齡化水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26%)。第三梯隊成員有瀘州、成都、巴中、宜賓和雅安,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低于全省但高于11%。第四梯隊的攀枝花和阿壩州,已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但程度較低(10%以下)。處于第五梯隊的甘孜和涼山是全省21個市(州)尚未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兩個州,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不到7%。
表1四川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分布特點
農村65+人口占比市(州)≥13%資陽、眉山、廣安、南充、綿陽、自貢、樂山12%~13%廣元、德陽、內江、遂寧、達州11%~12%瀘州、成都、巴中、宜賓、雅安7%~10%攀枝花市、阿壩州≤7%甘孜州、涼山州 3. 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與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基本同步。圖1 是全省各市州農村人口老齡化與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的直觀圖示,全省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有明顯影響,廣安市等跨省轉移勞動力較高的市同時也是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較高的區域。眉山、資陽兩市,盡管跨省勞動力轉移水平不高但緊鄰成都,農村勞動力向成都的轉移同樣形成了較高的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成都、攀枝花等城市化水平較高且對農村輻射帶動能力強,農村人口老齡化水而較低。隨著跨省勞動力增量的逐年回落與存量勞動力的回流,因跨省勞動力轉移而造成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有望得到緩解;但農村勞動力的鄉-城轉移以及省內跨區域轉移,將進一步擴大農村人口老齡化形態。
四川所實施的勞務輸出發展定位在成功解決了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村扶貧的同時,也鑄成嚴峻的農村人口老齡化。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四川流出人口總量達到890.5萬人(位居全國第二位),流入人口只有112.9萬人,凈流出人口達777.7萬人(位居全國第三位,排在安徽、河南之后)。從流動人口的年齡與居住地屬性來看,無疑凈流出人口的主力是農村勞動年齡人口(來自農業部門的統計數據是當年跨省轉移勞動力為907.23萬人,大于人口普查數據),與農村人口的鄉-城轉移疊加,進一步推高了農村人口老齡化。而且,隨著人口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年輕人還將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還將不斷加深。
二、四川農村老齡人口生存現狀審視
1. 老年人口以高比例參與社會勞動且集中在傳統農業領域。在傳統農業社會,老年人口一般不參與社會勞動尤其是農業生產的田間管理等活動,年輕人是農村社會勞動的主力軍,老年人則退出一線生產而回歸家務勞動,如照顧子孫、做飯等。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城鎮轉移,農村傳統家庭結構與功能發生變遷,老年人替代轉移的農村年輕勞動力逐漸成為農業生產主體,農業勞動參與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表2)。在45歲及以上年齡組中,從事農業的比重也從81.2%(45-49歲年齡組)增加到97.6%(70-74歲年齡組)。分性別來看,男性50歲及以后年齡組從事農業的比重達到83.7%(50-54歲組)-97.5%(70-74歲組),女性為88.3%(45-49歲組)-98.4%(70-74歲組),農業生產勞動力的高齡化與女性化兩大特征非常突出。
3. 農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隨年齡增加而減弱且城鄉差距大。健康是老年人力資本的最主要指標,也是能否實現積極老齡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但四川農村老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表4)。農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在70歲以后急劇下降,70-74歲年齡組健康老人比重下降到不足兩成,隨著年齡增長農村健康老人的比重呈持續下降。相反,城市同齡組的健康老人比重均高于農村,在70-74歲組兩者相差達到22.2個百分點,最低也有10.6個百分點(百歲以上老人年齡組)。與城鄉健康老人的比重差異不相適應的是,同齡組老人們養老資源中個人收入占比卻呈現出農村遠高于城市的反向特征,也就是說,盡管農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低于城市但依靠個人收入來源滿足自己的養老卻是農村老年人的現實選擇,農村養老得靠自己,在自己不能提供養老的情況下依靠家人,反過來進一步惡化農村老人的身體健康。
三、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適應檢視
社會適應(social adaption)是指個人的觀念、行為等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以適應所處環境的過程。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適應就是指農村老年人的觀念、生產行為、養老策略等隨著農村年輕人大量鄉――城轉移后所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老年人對養兒防老觀念的變化、老年人社會勞動、資源利用方式以及家庭照料等領域的改變。這種改變隨著農村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而逐步強化,老年人在養老觀念、家庭勞動力資源利用、土地利用結構、社區組織建設等方面均得到良好體現。
1. 養老觀念適應:自養與家庭、社會養老相結合。傳統農村老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養兒防老,60歲退出農業生產活動并由子女承擔養老是極正常的。但隨著農村年輕人的大量外出,老年人的傳統觀念與養兒防老觀念也在發生改變,自養成為低齡老人的首選策略,但高齡老人以及失能老人仍然依靠家庭養老。現實生活中,部分低齡老人還用自己的收入反補兒女。筆者在崇州市采訪過多名70歲左右的農村老人,他們不僅自己承擔著看護園林的任務(常年獨居在園林的護院房),還在園林下種植豆類等作物,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有一半的收入是給孫子交各類培訓費與外出打工路費。老人們對子女、孫輩外出務工多持積極態度并主動承擔了照顧孫輩、耕種承包地、協調鄰里關系等任務。老人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所需的數萬元費用,也多來自自己的積蓄。有的老人將為子女帶孩子戲稱為“婚嫁服務”。
2. 農村基層組織的服務主體適應:老年人口挑大梁。農村基層組織(村民委員會和基層黨建組織)的人口老齡化現象特別明顯,成員年齡普遍偏大且文化水平較低。這種年齡結構是適應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的結果,也是農村基層組織結構的一種常態化趨勢。目前推行的大學生村官可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村基層組織注入新的活力,但大學生村官對個人發展前景的擔憂很難留住村官。因此,村級基層組織管理服務人員老齡化將是一個長期的現實,越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邊緣村落,村級服務者的年齡越大。不僅如此,農村廣泛實施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其參與主體大都是老年人。
3. 土地權屬改變適應:承包經營權流轉加速。耕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是農民最后的保障。近年來,耕地流轉速度在不斷加速,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所形成的人口老齡化是重要驅動力量之一,也是農村老齡人口所做出的一種適應性調整。四川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從2010年的975.83萬畝(占全省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9.1%)提高到2012年的1195.8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0.5%),合同流轉面積也從2010年的527.7萬畝增加到2012年的646.5萬畝。①五分之一的農村家庭承包耕地實現了流轉,其中一半以上是合同流轉面積(也就是規范化的土地流轉形態)。以成都近郊的崇州市羊馬鎮為例,全鎮農村承包耕地大部分被城市商業資本租賃而流轉。此外,農戶之間流轉也比較多,流轉形式各異,或轉給親戚朋友,或轉給鄰居。
4. 作物品種適應:商品作物取代傳統大宗農作物。耕地不僅流轉速度加快,利用方式也發生較大變化:傳統作物被商品作物所取代。流轉后的土地,以商品作物為主;未流轉土地的利用形態同樣發生變化:園林綠化植物、水果蔬菜等大面積種植。筆者走訪的一名農戶,家里4.5畝地,一畝被租用(年租金2000元,另支付地內樹木3.5萬元),其余3.5畝全部改為種樹,原因是種水稻、小麥、油菜等傳統作物太累人,一家3口又吃不了那么多糧食,還不如種樹,自己帶著孫兒打工掙錢。當樹的市價好時,就出售一些,市價不好就留著,反正也沒有指望從地里賺錢。在大邑縣的一些山村,農民也將坡耕地變成了園地,栽樹種竹,成片的樹林竹林猶如綠色銀行,源源不斷地為農民提供財富。筆者還了解到,一些年齡較大的婦女,將竹子按一定規格劈成細條出售給香蠟廠賺取手工費,一天可以有20-30元的收入。隨著老年人身體精力的下降,季節性較強的大宗農作物種植受到抑制,耗時少又環保的園林(觀賞樹、竹子等)作物受到青睞。
四、適應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政策調整方向
1. 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并達成共識。盡管社會各界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已經形成共識并提出了諸多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社會政策,但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卻缺少足夠重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工作重點依然保持著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優先的思路,養老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城市優先,城鄉差別巨大,農村承擔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成本。正如前述,農村人口老齡化形勢更為嚴峻,老人生存狀態更差,更需要社會各界給予高度重視。農村老年人口盡管在努力適應年輕人轉移后的農村社會現狀,但相對落后的農村基礎設施、養老服務設施、養老產業以及醫療健康、居住分散等,農村養老政府投入較低,不僅養老保險未能全覆蓋,而且養老資源(如養老機構的建設)嚴重不足,農村政府型機構養(敬)老院的養老對象為農村三無人員(五保戶等),而設置在農村的市場化養老機構的定位對象又多為城市中產及以上老人服務,農村老人只能在家孤獨地自我養老。因此,農村養老責任承擔應有家庭與子女承擔為主轉向以政府與社會承擔為主轉變。〔3〕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城鄉養老資源分配,加大政府補貼型養老機構建設,主動承擔起農村養老的托底責任。同時,通過多方渠道籌集農村養老資源,鼓勵農村富裕階層投資養老產業的發展。
2. 超前布局農村養老服務中心以應對村落調整與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農村村落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消亡,據統計中國前十年已消亡90多萬個村莊,隨著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村年輕人流入城市而留守老人逐漸去世,還將有更多的村莊在未來20-40年消亡。面對村莊消亡與農村常住人口減少的事實,超前布局農村養老服務中心,讓農村老人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愉快地安度晚年。一是充分利用農村集體廢棄設施如學校、活動室以及農戶廢棄的房屋等,將其加以改造建成村級養老服務中心,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與交流、娛樂服務;二是完善中心村與鎮的規劃,在中心村建設多功能活動場地(這種場所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在中心鎮規劃老年服務中心與養老中心,可開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
3. 提供與農村人口老齡化相適應的農村公共服務產品與服務。城鄉均等化的公共產品供給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地方政府將農
①2012年四川省農業農村經濟基本情況,http:///scnq/2661.jhtml。村公共服務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各地都實施了醫療衛生、教育、鄉村市場、鄉村圖書室、活動室以及信息化建設等,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得到較大水平的提升。但是,這些基本公共服務更多是著眼于農村正常的人口結構,是以農村整體人口為主的,缺乏人口年齡結構的針對性,尤其是缺乏鄉村人口老齡化意識,老年人不能分享到這些基本的服務。對此,應針對老年人口比重提高、老年人口的農村人口主體特性,提供與老年人口服務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如社區養老機構建設、互助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醫療服務、社區農資服務、社區文化活動等等,應該體現出明顯的人口老齡化需求傾向,幫助農村社區建立老年人自助組織,為老年人提供相應的服務。
4. 大力開發低齡老人的養老服務潛力。農村低齡老年人口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力量,也是目前農村農業生產活動的主力軍。低齡老人主要是指70歲及以下老年人口(男性為60-70歲,女性為55-70歲),健康狀況較好、社會勞動參與率較高,是農村養老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與主體。隨著農村耕地流轉速度的加快、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這部分群體的農村勞動參與率呈下降趨勢,具有參與農村養老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一是在農村養老服務中心提供相應的護理與照料服務。他們自身也是老人,對老人具有天然的親和力,也熟悉老人需求,是養老服務中心最為理想的員工。二是成為農村養老產業的重要參與主體,農村養老產業不僅是養老服務中心,還包括老年人的醫療、陪護等服務型產業,也有文化、娛樂、餐飲、食品、保健等系列產業,農村低齡老人均能參與這些產業的發展。三是居家養老的服務提供者。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與子女在居住空間上出現分離,老人的日漸陪護照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居住在同一村落的低齡老人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服務。政府則對低齡老人的服務進行補貼或購買,既可增加低齡老人收入又可減少農村高齡失能老人負擔。
5. 為農村高齡農業勞動力提供相適應的農業綜合配套服務。農業生產勞動者高齡化是不爭的事實,農村年輕人特別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極少有農業情結并留在農村務農,即使是現在的農業職業經理人也都年齡偏大。高齡農業生產者面臨著文化水平較低、現代農業生產技能不足、現代科技(電腦等)認知障礙等。據統計,四川省農業勞動力中有8.6%未上過學,48.3%的僅有小學文化,初中文化占39%,高中文化占3.7%,大專及以上只占0.4%。①鑒于此,農業部門應針對農業生產者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的特點,提供圖文并茂的技術綜合服務,針對老年人的特點開展技術培訓,在服務時間、培訓內容與形式上,更多體現年齡與性別特點,幫助老年農業勞動力改善農業生產技能。
6. 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立農村老人定期免費健康檢查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法》將老年人的年齡界定為60歲,60歲以上的老人有獲得社會養老資源的基本權利。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村老人的社會養老保障水平低,自養與家庭養老特點突出。2010年,四川農村65歲以上人口中,有低保的老人僅占農村同齡老人的4.8%,有55.7%的同齡老人靠家庭,34%的同齡老人靠自己。農民工市民化戰略的實施以及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鄉―城流動,依靠家庭養老將面臨養老生存危機。政府應在養老資源的分配上給予農村更多傾斜,建立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農村養老金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基本養老金在農村老人養老資源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政府應逐年提高高齡老人的經濟補貼,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也可以減輕流動人口的家庭供養壓力。同時,建立農村老人定期健康檢查制度,為農村老人提供免費隔年體檢。
〔參考文獻〕
〔1〕 杜鵬,王武林.論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的轉變〔J〕.人口研究,2010,(2).
關鍵詞 居家養老 套內空間
中圖分類號:[F2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探索適合居家養老的住宅的社會背景
近年來,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現狀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通常,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的7%,就被稱為“老齡化社會”,而超過了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中國在2005年這個比率達到了7.6%。《國家人口發展 “十二五 ”規劃》指出,在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口,如今已相繼開始進入老年階段。根據相關數據計算,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長數量將達到800萬以上,老齡人口總數量將突破2億人。
從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看,經濟增長和老齡化是同步的,然而,我國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條件下出現的,我國是目前唯一以較低收入進入老年型人口的人口大國。故此,我國的養老模式不能機械地模仿發達國家高福利的道路,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身條件的應對方法。
我國居住方式受中華民族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子女和老人住在一起的比例很高,也有子女負責照顧老人的傳統習慣。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愛心護理工程顧問傅旻說“美國大部分老人也是以居家養老為主,其比例占到了90%左右,與中國的情況類似。”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國內還是國外,從老年人的主觀愿望出發,絕大部分老年人會選擇居家養老,希望在家里接受生活照料。故此“居家養老”是符合當前社會經濟條件和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一種養老形式。
我國住宅商品化全面推行后,住宅設計開始向著舒適、多樣的趨勢發展,套型面積相較之前也有很大提升。但住宅設計時因沒有考慮老人的身心特點而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廁所、陽臺地面與室內其它空間存在高差,坐便器附近沒有可以安裝扶手的墻面等等,給“居家養老”帶來不少隱患。故此,對有“居家養老”需求的住宅進行專項設計,是擺在不少建筑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 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變化和心理變化
2.1 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變化
在體質方面,因鈣的代謝異常和骨質疏松等所致,老人身高逐漸下降,體重也下降,身體機能漸漸虛弱化,容易跌倒、骨折,缺乏敏捷性,持久力降低,骨骼與肌腱能力降低,身體關節活動范圍減小。
在感覺方面,視覺、色彩感覺、聽力、平衡感、觸覺、溫冷熱衰退,感覺變得遲鈍,由于老年人的血管、汗腺、神經等的退化,皮膚出現感覺遲鈍和畏寒等現象。
在生理方面,中樞神經漸弱,睡眠時間變短,容易醒,白天昏昏欲睡,排泄次數增加,生理機能綜合的降低。不僅外表衰老,語言遲鈍、談話含糊,有答非所問等現象。其實這是在生理機能產生問題,造成所謂的老化行為表現。
2.2 老年人的心理變化
身體退化造成日常生活不便,因而影響了老年人的心理;腦部細胞的退化或損害,也對老年人心理產生影響。在認為“自己已經老了”的主觀意識下,老年人對外界事物失去新鮮感,甚至漠不關心。同時,老年人退休后,離開了原有的工作崗位,與社會產生一定脫節,原有的上班生活方式活動空間及人際關系有了改變,也會對老年人心理產生不利影響。另外,接近死亡造成心理的恐懼,意志消沉、憂郁、緊張、憤怒的心理也會出現在老年人的身上。
3 適合居家養老的住宅套內空間設計原則和設計要點
3.1 適合居家養老的住宅套內空間設計原則
如前文所述,老年人由于年齡增長帶來的生理、心理的變化,這些變化使他們對環境和空間有更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居家養老的住宅設計中,通過建筑措施和手段來增強住宅給老人帶來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讓老人安心、開心地在家里度過晚年生活。
3.1.1 安全性
安全性是所有居住環境設計的首要前提,適合居家養老的住宅對安全性的要求更是一切前提的前提,老年人的身體特點需要建筑空間提供足夠的安全性和保護性措施,應從老人活動的各個方面充分考慮安全性設計。
3.1.2 便利性
便利性是指減少環境給老人帶來的障礙應包括根據老人生理特點有針對性的、方便老人使用的空間設計和環境的清晰、易識別性。
3.1.3 舒適性
舒適性是在滿足安全、便利性設計的基礎上,爭取環境和空間給老人帶來的舒適感受,如良好的朝向和通風、溫和的色彩、柔和的質感和光線等。
3.2 適合居家養老的住宅主要套內空間設計要點
3.2.1 臥室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減退,停留在臥室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安排在臥室的活動可能從原來的睡眠增加到閱讀、上網、看電視等活動,是居家養老住宅最主要的使用空間。
實際生活中,老年人由于不易熟睡,容易打鼾等原因,很多老年夫婦有分床而臥的習慣,或者老年人到了介護階段,有在其臥室為護理者設置一張單人床的需要,所以,老年人的臥室的尺度不宜過小,應滿足擺放一張雙人床、一張單人床和書桌等家具的空間需求。同時,考慮到老年人心理害怕孤獨,過分空曠的空間會使老年人產生恐懼不安的心理,臥室尺度也不能一味求大。隨著生理機能的衰退,排泄次數增加,老年人臥室最好附設衛生間,方便老人使用。
因此,老年人臥室應朝南布置,開間、進深比普通住宅的稍大,滿足布置雙人床、單人床各一張,以及擺放其他閱讀、收納等家具的需求,并留出輪椅通行、回旋的空間,最好附設衛生間,衛生間宜布置在靠近臥室入口處便于緊急情況進行救助和平時清掃不影響老年人在臥室的活動。
3.2.2 衛生間
衛生間是居家養老住宅中使用頻率極高的用房,也是老年人居家生活意外事故的高發區。入浴或如廁時由于匆忙或動作不靈活引起滑倒、摔傷的事故時有發生,洗浴時高溫導致血壓升高、腦供血不足等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情況也不鮮見。所以,在設計衛生間時應充分考慮,避免上述意外的發生。
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衛生間應做到干濕分區,分區明確、尺度適宜。如廁、盥洗功能布置在干區,洗浴功能布置在濕區,并留出輪椅通行、回旋的空間。在坐便器、淋浴噴頭等需要起坐的空間布置扶手;地面采取防滑材質,地面排水順暢避免積水;宜用附設座椅的淋浴間,不宜用浴缸。從救助的角度講,衛生間門宜外開,應在易發生意外或不適的區域,如坐便器、淋浴噴頭等設施旁設置連接家人、護理者或護理中心的報警裝置。
3.2.3 起居室
起居室是老年人進行聊天、待客、看電視等活動的空間,是老年人與外界交流的主要功能空間。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起居室應朝南布置,滿足布置沙發與電視柜相向而設,以及布置茶幾等家具的需要,并留出輪椅通行、回旋的空間。由于起居室是交流空間,在整個戶型中,宜布置在中部,是的老年人從起居室到達其他各功能用房都比較便利,縮短距離,減少通行距離。
4 小結
每個人都終將老去,居家養老是符合我國目前社會、經濟、文化等國情的一種養老模式,住宅是居家養老的物質載體,使這個載體能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安全、便利、舒適的需要,讓老年人健康、安心、有尊嚴地度過他們的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住宅發展趨勢及居家養老——2013適老研究與設計座談會. 建筑學報2013(3):86-91
蘇麗萍,于伸. 適老住宅設計探析. 學術縱橫2012(2):98-100
龍黎黎. 基于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劉凱. 城市老人居住問題研究. 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在慢慢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的今天,居家養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法律問題的不可避免也制約了這一模式的發展。所以法律方面的完善成了當前必須要解決的重中之重。
2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早在一九九九年就跨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不僅增長速度過快,老齡化趨勢明顯。老弱病殘也相對較多。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存在模式,受到老年人的喜愛,因為它不但減輕傳統家庭年輕人贍養老人的壓力,而且老人們聚在一起,其樂融融,身處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倍感親切。既然居家養老是以居家為基礎、借助社區為依靠、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地方各區縣及人民政府應該積極鼓勵、開拓養市場,在各城鄉發展這種專門針對老人的養老性機構。為居家養老者提供諸多便利,例如提供無微不至的照料、緊急救助、醫療護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的服務。
3我國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因為我國的養老制度剛剛起步,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法律方面尚不完善,下面就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從立法角度來分析。目前居家養老這一制度尚不完善。立法滯后,有關養老方面的法律也很少,導致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法律體系不能很好地銜接在一起。再加上法律內容的欠缺、統籌不能兼顧,從而造成了無法正常的落實。從執法角度來看,很多時候政府執行力度不夠,起不到執法必嚴。有了好的立法,如何將法律政策嚴格執行并且落到實處,是社區居家養老這一服務模式需要解決的難題。一定要完善監督機制,合理引導和支持養老經費的問題。不少地區因為經濟、環境等因素的不同,管理和服務存在較大差異。從司法角度分析。居家養老存在一定的權益糾紛問題,好多權益難以保障。因為養老者與服務機構達成了一種特定的關系,他們之間應該簽訂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合同。因為目前養老合同沒有統一的規范模式,所以這一領域還在摸索當中。進入養老機構的人群一般身體條件較差,健康方面堪憂。而且好多老年人經濟并不富裕,一旦發生什么意外情況,一系列的權益問題也隨之而來。所以要推動建立統一規范的養老服務法制體系。
4解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法律問題的措施
社區養老服務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重視其中存在的法律問題,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作為一種福利讓老年人切實體會到這一機構的好處,緊密結合我國老齡化的社會現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以政府為主導、民間資本參與和社會力量為補充的一個多層次、互幫互助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4.1完善立法及相關配套制度。以國家為出發點,應做好最基本的、在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專門針對社區居家養老的法律,從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標準,資金來源、設施建設、專業人員培訓等做出規定;從地方上來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因為存在區域性、地方性的差別,所以各地區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本社區養老服務的地方性立法和規章。有關部門應做好配合,改變目前有些部門在社區層面各成體系,缺乏整合,資金分配分散性的情況。要做到這些,一是要制定支持非營利性組織的相關法規,完善非營利性組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鼓勵機制。二是在支持方面一定要加大力度,使來自民間的資金有一個好的政策環境,在用地方面、財務稅收等方面的實施保駕護航。三是因為各地情況差異很大,所以要明確各種服務標準和服務收費方面的問題,采取多地聯合的方式,為跨區域老人提供權益方面的有效保障。國家現在支持社會力量、民間資金創辦養老機構,諸如養老院之類的適合老人居住的場所。總之,以智能化手段,創新養老服務體系,應循序漸進,逐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各項制度與配套措施銜接得當、統籌兼顧的社區居家養老法律體系。4.2在執法上,明確政府定位,加強政策。政府作為執法的主導地位,在居家養老的問題上,必須綜合考慮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做到以下幾方面:第一,擴大政府財政投入,必須得保障居家養老這一服務模式的運行經費問題,避免服務場所或機構建成了而沒有經費運轉這一情況的發生。同時該政府出手補助的政府第一時間給予補助,對待經濟確實困難的區域加大補助力度。第二,建立比較全面系統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與監督機制。在評估上可以采取內部和外部相結合的評估機制,根據評估的結果排出服務質量好的機構著重獎勵,并且以評判結果和補助利益掛鉤,從而利用這樣的方法促進他們之間對老年人的服務,以提升居家老年人在居住環境的舒適度。第三,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必須政府和國家的力量是有限的,發動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既擴大了規模,又使經營多樣化。這樣以后依靠“互聯網+”的建設更好地服務于居家養老這一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
5結語
綜上所述,社區居家養老雖然被人們認識的比較晚,但是這一新興的順應時代潮流的產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支持、和響應。在國家政府的大力發展下,居家養老服務一定會不斷深化,為越來越多的老人帶來便利,在我國這項利民的舉措也會有一個長足的發展。
作者:王坤成 單位:浙商保險
參考文獻
[1]彭進.公共管理視角下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策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7(2).
關鍵詞:網絡化 居家養老 政府 社區
1.我國老齡化社會現狀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了1.77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19億,占全國總人口的8.87%。201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上一年增長800萬,預計以后每年將以860萬人的增長速度保持持續上升的態勢。據此推算,我國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數將會突破4億,占據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此形勢下,我國必須妥善解決好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養老問題。
2.網絡化居家養老的內涵
網絡化居家養老是指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將現有的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家庭養老三種養老模式進行整合,構建統一的養老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吸收全社會為老服務的資源,使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便能夠享受到現代化服務的養老網絡體系。網絡化居家養老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面:其一,整合全社會為老服務的資源形成資源網,其中包括政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家庭、居民自治組織、個人等;其二,引入信息化技術構建信息網,通過虛擬的網絡平臺實現為老服務信息的高度共享,暢通服務供給方和需求方的溝通渠道;其三,發揮地域性大社區的優勢構建組織網,建立統一的為老服務平臺,使其成為連接各個服務組織和機構的樞紐;其四,構筑人人關注養老服務的社會網,使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讓老年人融入社會大環境中,增強心理歸屬感。
3.新時期網絡化居家養老模式的創新路徑
3.1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多層次服務提供體系
養老服務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具備社會福利性質。政府要意識到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協調、整合、盤活各類服務資源,構建網絡化、多層次的服務提供體系。首先,政府應加快制定激勵政策,鼓勵非營利組織和志愿者組織進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給予非營利組織一定的資金支持,利用政府采購模式將養老服務的任務和職責下放至非營利組織,并對非營利組織實施評估考核;其次,政府應當積極發展經營性養老服務事業,促進養老服務業的快速成長,為我國養老服務模式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政府可借鑒項目管理的方法,明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的責任主體,將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組織有效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各種組織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3.2構建網絡化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支持系統
在網絡化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政府要始終發揮體系建設的主導作用,給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充足的資源投入。尤其在網絡化居家養老服務的資源分配和制度落實方面,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視,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參與者的新型網絡化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為了確保網絡化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有序運行,還應建立社會支持系統,以減輕政府的負擔,提高養老服務質量。首先,網絡化居家養老服務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養老服務社會化,轉變單純依靠社區辦居家養老的觀念,充分吸收中介組織、民間組織和個人的資源力量共同參與居家養老體系的構建,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對居家養老的關注程度;其次,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專門居家養老管理機構,在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形成宏觀政策供給與微觀為老服務的全方位管理網絡。
3.3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構建為老服務平臺
網絡化居家養老模式應當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養老服務現代化、高效化。社會組織和社區居家養老中心要利用因特網、通訊技術、廣播電視、一鍵通呼叫中心等資源技術建立為老服務信息平臺,暢通為老服務供需信息的傳遞渠道,使養老服務供給方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務。
3.4落實網絡化服務監督體系規范養老服務工作
為了確保網絡化居家養老工作有序運行,促進網絡化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可持續發展,應建立服務質量監督體系,實現對為老服務質量的全過程監督管理。首先,針對不同的為老服務機構和不同的服務項目制定不同的評估考核指標,系統量化處理為老服務的各項工作,客觀評價各項服務工作的開展情況,并在評估服務質量的基礎上合理分配各項資源;其次,建立為老服務人員績效考核制度,將其工作成績與服務質量相掛鉤,力求不斷提高為老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績效考核時,可由養老機構管理人員、服務的老人以及其他服務人員共同組成考核主體,以考核服務人員品德、服務能力、工作熱情度為重點,使績效考核成為端正服務人員為老服務態度、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
4.結論
總而言之,網絡化居家養老模式尚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我國構建網絡化居家養老模式必須立足于國情,顧全社會治理和服務體系發展大局,優化配置政府、社會、市場三方的各項資源,建立起有效互動合作機制,共同致力于養老問題的妥善解決,從而為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榮達.“網絡化治理”理論視角下的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2
[2]秦勃.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難點及其突破[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關鍵詞】農家養老民間養老養老模式
據統計,200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1.45億,占總人口的11%,而且每年還在以3.3%的速度增加。按照國際公認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5周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就是老齡化社會,我國已在2000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之列。而且我國老齡化速度已居全球首位。
顯然,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讓許多家庭思考,而老年人則最關心的是選擇怎樣的養老方式適合自己。目前,我國的養家方式主要有三種方式: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以房養老”和“民間養老”等是一些新型的養老方式,而農家養老是民間養老的其中一種形式。這些養老方式中社區養老是今后發展的方向,農家養老等則是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
一、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模式的不足之處
家庭養老、機構養老與社區養老,是現階段中國人的三種主要養老模式,但都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
1、家庭養老,獨生子女負擔加重
家庭養老作為幾千來年一直延襲的傳統養老方式,目前仍占主導地位。但對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一對夫妻給4位老人養老,其壓力的確很大,家庭養老的弊端開始逐步顯現。到2020年,我們將要呈現一種8421的家庭結構,即一戶家庭中有8個老人,下面是4個小老人,然后是2個青年加一個孩子,這種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結構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需要社會提供更多途徑的贍養服務,因為指望子女贍養已經非常不現實了。
2、民政機構養老,人滿為患,政府不堪重負;民間機構養老,年年虧損,步履維艱
機構養老包括民政機構養老和民間機構養老。
首先,民政機構養老即按照計劃經濟的辦法辦養老事業,是國家民政部門著眼于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救助,其范圍有限,基本局限于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孤寡,根本無法滿足大多數老人的入住要求。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45億,約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養老院的愿望,可實際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只占了老齡人口的2%。如浙江省目前各類養老機構1957家,就算往大估計:每家養老院有150床位,也只能解決22.5萬老人入住。但想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卻有30萬,僧多粥少,現有床位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因而民政機構養老政府負擔重,管理也難以有效率。
其次,民間機構養老,步履維艱。如位于奉化市河頭路的99老人樂園是浙江省最大的民營養老院,一期投入1400萬元,占地15畝。99老人樂園自2003年開辦以來,三年虧了200多萬,院長王雪飛介紹,投入養老院的1400萬資金中,除了900萬元是自有資金外,有500萬資金是向別人借的,光這些錢的利息,一年就要60萬元左右。而養老院現在的收入遠遠抵不上開支。養老事業雖然是一種慈善事業,但是進入其中的民營資本也應該獲得合理的利潤,而目前的現狀是,社會開辦的養老機構大都處于虧損狀態。
3、社區養老,未來趨勢,但眼下發展遲緩
我國正在探索以社區為基礎的居家養老新模式,前面所述的家庭養老用的錢是家庭的,將來的居家養老則很多方面是靠政府來實現的。居家養老新模式,使得老年人住在社區也可以享受到養老院的服務,而社區護理站的財政、設施、護理人員等方面的問題則由政府來解決。屆時,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中,由社區上門提供所需服務。這種新型的養老方式,集中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兩個優點,既滿足了老人的“戀家”情結,又減輕了年輕人的負擔,同時還節省了養老福利設施的投入。應該說,這是符合我國“未富先老”社會現狀的養老模式。
然而,社區養老目前服務的對象覆蓋面不廣,原因是經費籌集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來源于社會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會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著不確定性,使得社區養老難有大的發展。因而需要探索更有實際意義的新型的養老模式,如:農家養老。
二、農家養老是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
隨著社會福利范圍的擴大,我國全社會的老年人都被納入了社會福利的保障和服務對象范圍。這樣,我國老年社會福利范疇就包括所有為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所采取的一切舉措。而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與社區養老,這三種主要養老模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現階段改善老年人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因而應該探索更適合國情的新型的養老模式作為這三種主要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
農家養老是上海巾幗服務中心等家政公司兩年前發起的一項頗具創意的養老項目。它吸引了上海許多老人和家里有老人的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寬裕、而又需要一定照顧的老人。
1、崇明“寄家養老”,既解決農家女就業,增加收入,又讓老人得到照顧
崇明“寄家養老”這一模式的產生緣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名叫沈曉多的崇明婦女在上海一家醫院為一位62歲、身患多睡腦梗的魏老太做護工,已經換了17位保姆的魏老太對沈曉多很滿意,后來沈曉多因要回家務農不得不回崇明,于是便提議讓魏老太夫婦搬到崇明自己家中,這樣可以兩不耽誤。到目前為止,已經搬到崇明一年多的魏老太夫婦對崇明的生活很滿意,病也減輕了很多。他們將位于上海市區的房子出租,所得收入扣去在崇明寄養的護理費還略有盈余。
這個項目從04年10月份開始,最初是崇明縣婦聯的同志提到,崇明有許多35歲至55歲的富余婦女勞動力,這些人沒有多少文化,很難到外地找工作,也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或不能離開家鄉。而這些人中,大部分人家都有幾間閑置的房子。相應的是,很多上海市區的老人又找不到合適的保姆。于是,上海市家政“綠色聯盟”便想到將老人請到生態島上養老的辦法,讓老人們住到農民家中,由這些農家婦女對他們進行護理,照顧老人的起居飲食。這樣既可以解決崇明婦女的就業問題、增加她們的收入,又可以讓很多生活不便的老人得到照顧。
2、竹鄉安吉,64戶農家接待老人養老,老人愿意,費用合理
中國竹鄉安吉泗溪村,徐云玲的家在村子的西頭,貼著山腳而建,兩層小樓;房前屋后種了許多茶花和枇杷樹,屋前的曬場有半個籃球場大,曬場上隨意地擺著幾張竹椅。今年春節前,一位杭州老太太來到徐云玲家中養老。她中風癱瘓,在醫院里住了七八個月,看病花了十多萬;剛來的時候,話也不愿意講,手腳都不能動。徐云玲既是保姆又是護工,天氣好,就把老太太抬到外面曬曬太陽,看看四周的青山。現在老太太恢復得很好,性格也開朗了許多,手腳也開始動了起來。
徐云玲家接待城里老太太養老的消息,很快在泗溪村和附近村莊傳開了。有64戶人家登記接待城里老人。由此,村里成立了五人領導小組,為了規范養老標準,村民們委托五人領導小組起草了八條《養老服務公約》。考慮到老年人生病需要急救,五人領導小組上門與百丈鎮人民醫院進行了聯系;醫院表示,只要城里老人來泗溪村養老,看病隨叫隨到。
城里老人感覺,這兒住得實惠,一個人25元住一天,包吃,包住,每次都有四菜一湯,早上還有饅頭。費用合理。
3、田園養老,買下“城仙居”鄉村公寓,“豪華又經濟”,“隱居”天目山,重歸自然、養老休閑
相對于城市而言,鄉村養老除了自然資源優勢以外,由于其低廉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相對于城里養老院五六個人擠一間房間而言,“城仙居”鄉村公寓是“豪華又經濟”,所享受的生活品質更是完全不同。
今年65歲的張教授和老伴這個夏天都沒有在杭州的家里過。他只是花了5.5萬元,就在風景秀麗的天目山九思湖畔安了一個新家。這個新家正是由聯眾公司開發的“城仙居”鄉村公寓之一。
在這里,張教授和當地村民一起,吃的是自家菜地里種的菜,喝的是天然的山泉水,過著的是真正遠離城市喧囂、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想念兒孫了,打個電話,就可以叫上他們周末一起過來住住,真正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又還能讓孩子在鄉村里親近自然,體驗鄉間快意。就像張教授說,“這樣舒服的日子,當然不想回杭州了!”
三、推行農家養老的具體措施
看來,農家養老、寄家養老、田園養老是一種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山傍水的田園風光和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老人前來吃、住、游、玩、購的旅游型的養老形式。顯然,富了農民,喜了老人,樂了政府。在解決城鄉統籌,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轉移,旅游扶貧,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很多地方,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帶,已經開始了農家養老的探索和實踐。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家養老服務中也有一些問題:一是養老點是鄉村,往往離市區較遠,子女看望多有不便,且老人生病時,就醫不如市區方便;二是整個養老過程中發生的糾紛如何解決,一旦發生老人受傷、被虐待等一些極端事件,誰來承擔責任?三是從事農家養老服務的隊伍優待提高,如缺乏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護理技能,對老人精神慰籍的重視不夠等。
農家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民間養老項目,要在社會推行,必須依靠政府、社會、家庭等諸多方面為其創造條件。
1、政府介入,政策扶持,適當提供交通設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設施
將養老點盡可能設在離市區較近的郊區,便利交通。并將老人從對象上分為能自理和半自理、不能自理,小病由鄉鎮醫院的醫生上門診治,大病回城里治療。
但這項事業光靠民間來做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據了解,從05年開始,杭州市上城區率先在全市推出社區養老計劃,由政府先期出資100萬元,向民間機構購買服務,由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如燒飯、洗衣、打掃衛生、外出陪護、陪聊、上門看病等,老人在自己家里也能得到專業護理人員的照料。那么,市政府是否也應考慮資助農家養老這項事業呢!這可是一件出小錢,高回報的好事。適當提供交通設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設施,為農家養老這一模式的推行掃除一定障礙。
2、建立一支較高素質的農家養老服務隊伍
對養老護理員要加強有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從業人員掌握老年心理學和按摩理療的基礎知識,學會從心理上為老人排解憂煩,從肢體上為老人解除疼痛,讓老人感到親情的溫暖。這樣才能減少或避免糾紛。當然,除此之外,應該在雙方簽有協議的基礎上,為了保障雙方的誠信,建議政府成立相應的組織進行相關評估和日常監管。
可以說,養老護理員的素質是決定農家養老事業成敗的關鍵,應逐步建立職業資格等管理制度,逐步提高農家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3、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關心愛護老人的氛圍
“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應大力弘揚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氣。
在農家養老點,對高齡老人可組織當地農村的中小學生與他們互相結對,為高齡老人帶來生命的活力和熱情;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通過服務人員或志愿者的讀書、唱歌、聊天等方式,使老年人心情舒暢,減輕病痛帶來的痛苦;對更多低齡健康的空巢老人,則為他們搭建豐富多彩的學習和集體活動的平臺,使生活得以充實。
總之,中國正面臨著急劇老齡化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以及養老機制、設施、方式的滯后現象,提出農家養老這一借助社會力量的養老方式、發展多元化的養老思路顯然是尋求如何科學地解決諸多社會老齡化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筆者對杭州市100名獨生子女的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93份,回收率達93%,有兩類老人愿意采用農家養老模式。其中一類是患有慢性疾病,生活難以自理的老人,占了調查對象的2%;;另一類是向往好空氣、好環境、在意飲食健康的老人,占了調查對象的3%。如果這兩部分老人能疏導到農家養老,將大大減緩機構養老的壓力,對國家養老事業具有積極意義。
06年6月10日,杭州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老齡工作》的文件,文件中提出要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而要做到這一切,需要政府的關注,更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
【參考文獻】
1、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中國民政》2006年8月
【關鍵詞】老年人理財;需求;理財服務機構
目前的理財公司大都站在自己利益角度或者是站在已成型產品的角度為客戶提供服務,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客戶的需求。同時理財服務都很大眾化,沒有目標性,沒有將客戶的年齡考慮在內。在廣大的客戶群體中年輕人占了很大的比例,相應的理財產品的設計和理財服務的提供就會更偏向于輕人這一塊,在整個客戶群體中除了年輕人還有一部分消費群體――老年人,面對這一部分群體卻沒有一個合適的服務機構為其提供合適的專業化的理財服務,也缺少專門為老人設計的理財產品。一個專業化個性化的老年人理財服務機構正在被需求。
一、理財需求主體存在
(1)數量方面
依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了解到我國2012年和2013年將進入第一個老年高峰期。依據《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在2013年將突破兩億大關,達到2.02億。面對這么龐大的消費群體。他們需要一個理財服務機構為他們服務。
(2)可理財產方面
目前的老人大部分都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那個時代的人普遍存在的消費特點是節省。然而他們到了老年期不僅僅有自己工作多年的積蓄、社保的養老金同時還有和兒女日常的孝敬。他們有著節省的生活方式和充足的財務來源,他們有理財的資本,他們需要理財服務。
(3)社會方面
以上數據是最近時間段內的CPI走勢,可見CPI走勢不是很穩定,略微上升,可見手中的財富如果固定持有或是把他單純的存入銀行,則會有所貶值。恰恰老人沒有專業的理財服務公司為其指導,普遍將財富存入銀行。財富將會被通貨膨脹隱形的吞噬。這樣對老人是不公平的,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社會現狀急需要有一個老年理財服務機構為老人提供理財服務。
以上方面可看出,社會中存在著一部分對專業化和個性化理財服務需求的消費群體,這部分消費者就是老人。
二、市場老人理財服務機構的缺失
(1)社會理財服務公司專業化不夠
目前的理財公司一方面,對客戶的劃分合理性存在缺陷。理財公司僅僅從客戶群體的收入方面劃分客戶,而忽視了客戶的年齡,客戶的年齡將決定客戶的理財的分險承受能力,同時也決定著投資的期限。其次,理財公司既要涉及自己產品的研發,還要銷售理財產品,業務過于繁雜,業務鋪的過廣,這必將影響理財的專業性。最后,理財服務機構缺少獨立性,理財機構既要銷售自己的產品還要為其他機構銷售其理財產品,這勢必將會影響銷售中立性,進而影響客戶的利益。
(2)同質化高、老人理財產品的缺少
自1997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首次推出個人理財業務之后到工商銀行推出“理財金”、招商銀行推出“金葵花”、光大銀行推出“陽光理財”、中國銀行推出“中銀理財”、民生銀行推出“非凡理財”和交通銀行推出“交利寶”等等。雖然品種很多,但大多都是僅僅投資于證券、外匯、保險和基金的組合,沒有通過針對客戶個性化為客戶設計產品。針對老人的產品更是無幾。
(3)理財產品的專業人員的缺少
理財業務涉及面廣,不僅限于各種投資品種的投資規劃組合,還包括幫客戶進行住房規劃、教育規劃、風險管理、稅務籌劃、退休規劃、遺產規劃等等。但是,一直實行金融分業經營,復合人次的缺少也限制了我國理財市場的發展,也就很少有剩余的專業人員為老人服務。
三、老人理財服務機構的構思
(1)中國理財服務機構和外國理財服務機構對比
在國外,個人理財業務的劃分主要以客戶為中心,在設計個人理財產品時充分考慮了客戶的實際需要,主要以多元化的投資服務和私人理財服務為核心產品,其主要內容包括結算業務、貸款業務、委托業務、投資業務私人理財服務,同時,國外個人理財業務還十分注重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差別化的產品和服務,使顧客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模式。
而國內個人理財業務的核心多是以傳統的個人金融業務(結算業務、貸款業務、委托業務)以及部分投資服務為主,并且投資業務還是以代銷基金、債券、保險、銀證轉賬以及投資咨詢和建議為主,不能直接代客進行投資操作,大多都是以要式的形式為客戶提供服務。與國外的理財服務機構相比,我國的理財服務機構的組織結構、理財產品的設計、人員標準和服務方式上還存在缺陷,參照國外機構模式的同時合理規劃我國老年理財服務機構的建立。
(2)老年理財機構的建議
①組織機構的設立
②理財產品的需求
目前金融機構對理財產品的研發從在一些問題(比如銀行,由于實行分業經營,使得銀行不能獨立進入其他行業,只能借助信托平臺進入資本市場,這樣既限值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研發同時也增加了交易成本),金融機構要沖破自身的限制,實現混業經營。其次,金融機構要加強證券類投資產品的的研發,研發出適合老人的理財產品,該產品收益期要短,同時要加強產品應對風險額能力。
③人員標準
理財規劃是綜合性的金融服務,是針對客戶整個人生而不是某個階段的規劃,包括個人每個階的資產,現金流量的預算和管理,個人風險管理和保險規劃,投資目標的確立和實現,職業生涯規劃、子女教育及教育規劃,居住規劃,退休計劃,個人財務規劃以及遺產規劃等等各個方面。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理財規劃師,就得“全才+專才”型的人成為才。“全才”就是要每個從事個人金融理財工作從業人員應該是受過嚴格的培訓,并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專業人員。其次,從業者除應具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投資理財技能、豐富的理財經驗外;“專才”還要求理財工作人員熟悉股票、基金、債券、外匯等金融業務領域。
④服務方式
理財服務雖是一項服務業務,但我認為必要的時候應該加入一些機械化的程序,來減輕理財人員的簡單服務工作。如客戶需要服務時,沒必要剛開始就一對一的為客戶服務,而是通過一種問卷或是其他過程把客戶分流,也就是把老人這一群體再分類,設置這樣分類的標準可以是收入、投資回報的需求等。通過機械化分流,可以使理財人員在專業的方面更專,同時也減少了成本,有利于機構的長期發展。同時要加強理財服務人員的個性化理財方式。
老人的數量在增加,財富在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在增大,為老人的財產保值增值迫在眉睫。此時一個可以為老人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理財服務機構正在被需求。
參考文獻:
[1]張鵬.個人理財業務的需求分析及發展思路.
[2]李曉東,王瑞春.國內外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比較分析.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城市老年人;精神慰藉;營銷陷阱;自強自助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9%。這一比例明顯高于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因此,我國解決養老問題刻不容緩。具體來看,如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更是一個重大課題。從理論到實踐,國內學者逐漸總結出了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居家養老三大模式,隨著社會變遷,又不斷提出新模式,比如以房養老、老年互助組合養老及旅游養老等。萬變不離其宗,養老模式的更迭都是為了因地制宜地滿足老年人的三個需求: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目前,中小型城市仍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退休金、養老保險和子女補貼使得城市老年人的第一個需求――經濟支持基本得到滿足,但老年人缺少生活照料特別是情感慰藉缺失現象日漸突出。
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不斷顯現,中老年人健康問題日益得到關注,加上情感慰藉缺失,近年來中小城市出現“老年機構熱”:很多商家以舉辦中老年人健康講座、現場發放贈品為噱頭,聚集人群,然后進行相關保健品的促銷活動。這些“非法營銷”機構的擴張更造成了老年人藥品安全、財產安全及家庭代際矛盾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本文主要從社會工作的角度出發,給出使老年機構規范化的建議,并通過對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分析,提出彌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新舉措。
一、“老年機構”的運營模式
目前,對于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老年機構”尚無定論。但是其發展速度極為迅猛,這類“老年機構”往往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一是打免費牌,免費聽課、免費體檢、免費試用、免費參觀、免費旅游,然后再忽悠老年人買保健品。老年人普遍存在投機心理,“免費”二字是吸引老年人注意的不二法寶。
二是打專家牌,用所謂重量級“名醫”、“專家”這樣的稱謂吸引消費者,借機推銷保健品或醫療器械。
三是打療效牌,無限放大某種功效,有些保健品甚至被吹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老年人普遍存在健康問題,因此很容易輕信推銷,購買產品。
四是打科技牌,一些保健品往往打出高科技等旗號,吸引老年人。老年人社會知識結構老化,對新科技有渴求,但并不全然理解,于是一些類似“高科技、專利產品、綠色環保”簡單的字眼就可以迅速取得他們信任。
五是打親情牌,主動上門套近乎、投其所好,極盡所能地拉近與老人的情感距離,甚至贈送小禮品,通過親情牌打動老年人買保健品。老年人生活空虛,缺少關懷,因此一些機構更是將親情牌打到極致,廣州就有這樣一家自稱專門“關愛”老人身體健康的公司。時常噓寒問暖,隔三差五還上門來送米送油,這份關懷和細心,堪比親兒女的周到和體貼。長此以往與老人形成固定關系,發展成為“永久客戶”,老人便甩也甩不掉了。
表面上看,這類機構是經過工商局批準的正規有資質的保健公司,經營手段也不違法,但是他們確實已經造成了老人、家庭及社會的損失。對老人來說,陷入組織的老人就如同被“洗腦”一般,瘋狂的參加機構組織的各類活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進而購買大堆保健品。對工作人員的信任也是空打水漂,由此造成金錢損失和精神損失。機構銷售的產品并沒有被相關部門嚴格把控,許多產品被夸大療效,這又引發了食品及藥品安全問題。家庭、子女作為旁觀者,明知是騙局,但勸說父母時往往會遭到反對,造成家庭關系緊張。對社會來說,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今年5月15日,一輛載有46人的大客車在陜西省咸陽市淳化縣境內發生墜崖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13人受傷。這起重大交通事故引發了社會對于老年人生活狀態的重視。據咸陽市委宣傳部介紹,初步調查表明,西安相伴商貿有限公司以培訓講座為名,雇用4輛大客車,組織以中老年人為主的193人由西安到淳化兩日游。其他車上的老人表示,活動名為旅游,實際上是向他們推銷保健品,行程中真正的旅游也就第一天上午,其余時間都是以舉辦講座的形式推銷保健品。這就是現在盛行的“老年機構”,掛羊頭賣狗肉,并沒有取得相關資質,卻把手伸向縱深領域。這些機構打著“娛樂養老”的旗號,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以此取得老年人信任,進而開展保健品的“非法營銷”。
二、彌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新舉措
有學者指出,老年機構“非法營銷”屢屢得逞的關鍵在于部分老年人存在投機心理,面對營銷公司的“狂轟亂炸”很容易上鉤;中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動的匱乏也是導致他們進入營銷陷阱的重要原因。如今這些商家營銷手段更為多樣,以會議、旅游、家庭走訪、定期體檢及文娛活動等多種形式組織老年人參加活動,由此看來,這些機構抓住老人的弱點:社會知識結構老化,思想固執、投機心理、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等進行營銷活動。這些機構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吸引老人,關鍵在于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缺乏社會存在感這一社會現狀。所以經常組織活動,形成圈子,發揮老年人余熱,讓他們感到“被需要”,再加上經常到家里來“噓寒問暖”,獲得了老年人信任。如此一來,子女被放置在尷尬位置,阻止老年人購買就會被綁在“不孝”“不關心老人”的道德十字架上。所以在彌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探索新措施顯得尤為必要。
1、執法部門應該加大查處力度
一旦確定為保健品非法推銷,立即舉報,相關部門應對推銷當事人予以重罰,讓違法者付出高昂的成本代價。鑒于目前傳銷者專門瞄準社區、公園、農貿市場等老年人集聚的地方的特點,社區應擔負起幫助老年人提高甄別各種騙術能力的職責,而許多社區定期或不定期地為老年人開設各類正規健康保健講座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
2、推進大數據和養老服務業有機融合
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所存儲的數據正以幾何級數增長,數據已經從量變走向了質變,化身為“大數據”。借力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智慧養老是解決當前問題的一個出路。監測老人健康,給出科學合理的報告及方案,進而防止商家夸大的宣傳。大數據為實現智慧健康養老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我國養老服務業向科技化、智能化、數據化方向發展創造了新的模式。以大數據平臺為基礎、科技產品為載體、遠程服務為手段,為老人提供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動態服務,讓更多的老人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便捷。
3、主動陪伴老年人和適當為老人購買正規保健品
老年人養生防病,希望吃一點保健品,所以,如果不給他們買,他們就會自己亂買。建議家屬經常關心家里的老人,花時間陪、花金錢買一些對的保健品,這樣才能避免老人花更多的冤枉錢。沒事多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家。鼓勵老人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打球、唱歌、畫畫等,讓老人不那么孤獨,讓騙子沒有可乘之機。有條件的定期帶老人去正規醫院體檢一下,也讓老人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不容易相信騙子的信口開河。正確引導老人,經常提醒家里的老人哪一些所謂的權威專家是不可信的。對于保健品廠商組織的保健講座,盡量提醒不要參加。遇到別人推銷慫恿時,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類的理由推托。
4、關注精神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重視精神慰老。一是在精神上敬重老年人。要尊重老年人,要傾聽他們的意見,體現在“老年優先”、“老人在上”等方面;二是在情感上慰藉老年人。長輩年老后,晚輩要一如既往地關心他們,使他們消除孤獨感、寂寞感、失落感。老年人有病時,精心護理,平時經常問寒問暖,同他們聊天、談心,一起娛樂,消除“代溝”;三是在心理上滿足老年人。體現在尊重老年人的選擇和盡量順從老年人的意愿。比如幫助老年人實現年輕時的夢想,引導老年人培養有益的興趣愛好,支持老年人發揮余熱等等。
(2)子女要“唱主角”。家庭養老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特別在農村仍占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他們子女親人的關愛。《老年法》第十條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而在新《老年法》修訂草案中,更是對精神慰藉作出了規定。解決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應該是家庭成員的主要責任。一曲《常回家看看》,所以打動億萬人的心,就是因為世界上“什么都會改變,唯有親情永遠”。在老年人物質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情況下,精神贍養顯得更加重要,有時兒孫一句寬慰的話語、一封平安的家書、一個溫馨的電話、一件有意義的禮物,就會給老年人一個驚喜、一絲慰藉、一點溫暖、一份回報。
(3)老年人要自強。獨立性是老年人生活自由的前提,是提高生活生命質量的重要特征,也是老年人解決自身問題的重要方面。老年人應當樹立“自助多福”、“自助而助”的觀念,調整心態,換位思考,遠離煩惱,使“空巢不空、獨居不孤、歡樂常伴”;要融入社會、融入社區、融入集體、融入自然,積極投身到社會中去,做到老有所為,發揮余熱;要培養興趣,廣交朋友,豐富生活,多參加有益的適合自己的文體活動;還要積極參與“銀齡互助”活動,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健康老人照顧體弱病殘老人。總之,要實現積極老齡化,老年人應該有精神寄托,但不要有依賴思想,不要過于依賴子女,應該自己動手做好自己的事。如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使老年人擺脫孤獨寂寞的困擾,已是全社會包括老年人自己都不應忽視的問題。
三、結語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社會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基本國情、市情、區情。老年人這個特殊的群體,擁有大量的空余時間,精神生活需求旺盛。如果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就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影響到身體健康。“老年機構”猖獗就是抓住了可乘之機,因此了解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促進健康老齡化的實現,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營造一個愛老敬老護老的社會環境,同時老年人也要逐漸樹立“自助”精神理念,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營銷陷阱,不斷推動和諧社會發展,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迪特里克.老年人社會工作: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的評估與干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高.老年知識分子精神慰藉問題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3] 郭金亮,孫夢云.當代中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調適芻議[J].江西社會科學,2003(2)152-154.
[4] 郭金亮,桂枝.論我國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2003(4).
[5] 顧林正.家庭變遷與老齡化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醫學與社會,2006(11)19-21.
[6] 韓振燕,鄭娜娜.空巢老人心理需求與老年社會服務發展探析――基于南京市鼓樓區的調查研究[J].西北人口,2011(2).
[7] 雷鳴,張磊磊.社會工作視角下老年人的精神贍養[J].中國商界,2010(4).
[8] 李芳.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其社會支持網的構建[J].學術交流,2012(8).
[9] 同鈺瑩.親情感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人口學刊,2000(4)31-35.
[10] 周紹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會政策意義[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6).
[11] 張艷國.論精神需求[J].天津社會科學,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