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學科專業調整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科專業調整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科專業調整方案

        第1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論文摘要: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的規模與結構,包括構建三位一體高校學科專業調控新體系,注重綜合素質教育,拓寬專業口徑,開辟跨專業選修課程。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和與之相應的社會轉型,社會對人才質量、結構等方面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高等院校如何培養出高素質、高層次的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須解決的一個中心問題。

        一、高校人才培養的特點

        1、高校人才供給的滯后性

        高等教育是按社會需求培養人才箱喪置專業的,按現行的學制,一般需要2--4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周期。因此,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必須充分考慮到培養人才的滯后性。

        2.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和綜合性

        新世紀經濟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育人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其超前性。另外,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不僅要適應畢業時就業的需要,而且還要適應畢業后更遠時期科技發展和知識更新的需要。

        3.學科專業人才應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現代化生產條件下,經濟結構和學科專業人才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偟恼f,經濟結構決定學科專業結構,決定著教育所培養的不同專業人才的數量構成,學科專業結構必須同經濟結構相適應;另一方面,高校的學科專業結構合理與否,又會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起促進和阻礙作用。

        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必然性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緣于高校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不適應性。主要體現在:

        1.高校人才供給的適應性差

        高等院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層次人才和研究開發新的科學技術的重任,是高層次人才的主要供給者。從目前的現狀看,我國長期以來形成了過窄的專業教育。譬如,高等工程教育只注重培養學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稍一涉及其他學科的工作,就感到隔行如隔山,束手無策。

        2高校課程體系調整滯后

        高校課程體系調整的一般程序是:先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提出初步調整方案,然后報有關部門審批,待審批通過后再著手調整。這使課程體系調整客觀上存在滯后性。

        上述現狀導致過窄的專業人才供給,使理工科學生缺少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甚至難以完成專業技術任務。為此,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三、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結構

        1.構建“三位一體”高校學科專業調控新體系

        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宏觀環境發生了變化,一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由此引發了有關高等教育認識上的差異。二是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規模在不斷擴張,大學畢業生呈現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我們既不能沿用計劃經濟的手段來解決大學學科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問題,也不能放棄政府對大學學科專業進行宏觀調控的管理職能。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從運用行政手段直接調控轉向運用法律手段間接調控。高校要充分運用好《高等教育法》賦予的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的權利。因此,需要構建政府、大學和市場三位一體的高校學科專業調控新體系。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綜合素質教育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層次、多規格和多樣化,從知識、能力、素質并重人手,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闊、創造能力強的人才,以此構建跨世紀的人才培養方案。

        首先,要進一步強化現代教育意識,包括:社會進步要求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市場經濟要求人才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科技發展要求人才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其次,要進一步改革、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由于現代科學學科相互交叉、滲透,逐漸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專業與專業方向的分界線逐步淡化,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已成為人才素質培養的基礎,學科建設應注重加深基礎和向高新技術領域的擴展。第三,要加快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應注重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個性發展。此外,由于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不同地區和行業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高校必須培養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3.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能力

        拓寬專業口徑應從制定教學計劃人手。要大力調減、合并與職業不對口的狹窄專業,擴大專業口徑,對一些確有一定社會需求的專門人才,可通過設置柔性的專業方向或選修課程進行培養;要注重拓寬基礎;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將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此外,學生還必須接受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即所謂養成教育。為此,需要壓縮課內學時,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第二課堂活動和各種科學、藝術社團活動,以便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化為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融知識、能力、素質教育為一體,從而增強畢業生對新時代人才需求的適應性。

        4.學科相互滲透,跨專業選修課程

        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在理論上叫做課程綜合化。盡管人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逐步放寬了眼界,在綜合化問題上考慮了眾多因素,但其改革的指導思想始終未擺脫傳統工業時代的思維模式。因此,只有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才能真正實現課程綜合化。

        從具體的實施策略來看,各高校因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很難在短期內普及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程,切實可行的做法只能是隨條件的改善而逐步推進。首先,在系部內可跨專業選修課程,待條件成熟后,再逐步推行跨系部、跨學科以及在更大范圍內的跨專業選修課程。

        第2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關鍵詞: 地方高校 學科專業 建設

        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各高?!耙陨鐣枨鬄閷?合理設置學科專業。要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教育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強調,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

        一、地方性高校學科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地方性高校學科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面向地方和區域經濟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薄弱;國家未來發展急需的高新技術類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對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重視不夠;一些高校重專業外延發展,輕專業內涵建設的傾向嚴重;高校主動適應社會變革需要的自我發展、自我調整的專業管理機制亟待形成等。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就勢必會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制約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增強,制約教育效益的提高。

        二、地方性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和建設應考慮的主要因素

        在我國,省情、區情很不相同。沿海與內地、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技術水平、勞動力結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種不平衡性決定了區域發展對高等教育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在數量、種類、規格等方面的需要也很不相同。所以,學科專業建設必須從這種非均衡的實際出發,把學科專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人才就業結構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積極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我認為地方性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和建設應考慮以下主要因素:

        (一)畢業生就業率。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2008年以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得本已嚴峻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加凸顯。然而細究其因,就業難主要還是結構性矛盾造成的。一邊是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一邊卻是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因此,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特別是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是衡量專業設置是否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一個重要標尺。因此,地方性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和建設應首先考慮畢業生的就業率,努力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更多高質量的人才。

        (二)專業的應用性。

        行業和地區之間存在的發展不平衡性和高校辦學基礎、辦學條件的差異,決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決定了不同的學校擔負著不同的人才培養任務。對重點高校,設置專業時考慮學科的需求會重一些;對于一般院校,則更多的是考慮社會需求,不一定強求厚學科基礎。我認為地方性高校應積極設置面向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各類應用型人才。專業的應用性強,培養的人才就能較快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地方性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和建設的思路

        (一)根據學校定位,合理確定本校學科專業的規模、結構和重點,努力建成一批特色優勢學科。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地方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壯大,就必須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特色專業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所以地方高校要把特色專業做大做強。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使高校消除了舊體制條塊分割、資源浪費、學科單一、辦學思路相對封閉保守等弊端,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學校專業特色有所削弱。隸屬關系變化后,一些行業特色高校盲目追求綜合化發展,對傳統的行業特色專業進行了不科學的調整,導致特色學科核心競爭力削弱;二是主管部門的變更和職能的變化,使部分行業特色高校為行業服務的主動性有所降低。我認為此類高校應加強與行業部門溝通,爭取行業部門的政策、項目和經費支持。目前河南省一些高校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主動采取了措施,2009年8月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成為河南省和水利部共建高校,這是河南省第一所行業與地方共建高校。這種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地方高校應密切聯系行業與產業,強化自身的辦學特色。

        (二)加快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

        地方性高等院校要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積極開辦面向地方支柱產業的應用型專業,使專業結構的調整及時跟上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近年來,河南省高校在推進訂單式培養、校企合作培養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從2004年開始開展了煤炭行業緊缺人才的培養工作。河南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河南工程技術學院等6所院校承擔了平煤集團、鄭煤集團、永煤集團、焦煤集團等7家煤業集團的緊缺人才培訓任務,對提高煤炭企業技術人員的比例,促進安全生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極大緩解了煤炭行業人才緊缺狀況,受到了國家安監總局領導的高度贊揚,為全國首創。

        (三)積極發展高新技術類專業和新興交叉學科專業。

        地方性高校應主動適應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發展高新技術類專業;同時以現有學科為依托,通過交叉、滲透和延伸,大力發展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

        (四)注重改造傳統專業。

        在發揮傳統學科專業師資力量強、辦學經驗豐富、教學資源充裕等優勢的同時,結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加大使用信息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改造傳統學科專業的力度,使傳統專業煥發新的生機,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對于少數不適應時展的專業,可以壓縮、歸并、淘汰或撤銷。

        四、政府和社會在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不僅是高等學校的內在需求,而且是當代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起著宏觀調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總體規劃、宏觀引導。政府應加強對本地區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布局的總體規劃,明確建設重點,切實加強引導。引導高校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努力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學科專業體系。

        2.嚴格審批,確保質量。2000年,教育部擴大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權,除需控制布點專業及目錄外專業,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可自主審批設置新專業。本科專業審批權下放到省一級后,雖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但也容易造成專業設置的雷同及盲目。因此,政府應嚴格專業設置審批和備案程序,確保增設專業有明確的專業建設規劃,有充分的人才需求論證報告,有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有相配套的開辦經費及辦學條件。

        3.完善評估,強化監督。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一些地方高校為了擴大辦學規模和提升辦學層次,開設了門類眾多的新專業。新專業建設中常存在一些問題,如學校在申報新專業時,為使申報成功,一般都是集合所有能涉及的師資等資源進行申報,獲批后往往又是由某個教學單位來承辦,在師資、設備、實驗室、圖書資料等硬件方面常存在投入不足等問題。另外,承辦院系僅根據現有教學資源組織教學,很容易導致專業定位不清、教學計劃編制不合理、因人設課等現象。因此,要加強對新專業的評估。目前河南省已建立了專業評估機制,每年對新增專業進行評估。近三年,全省共評估684個專業點,先后有5個專業點被限制招生。

        (二)社會的作用。

        地方高校的專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適應國家和地方產業結構,最終還要通過培養人才的適應性和就業率來體現。因此要積極探討社會參與專業調整和專業建設的新思路。在此,我們不妨看一下國外的做法。國外一些高校的校董事會,本身就是由國民經濟多個部門的代表組成,他們可以根據產業需求和市場需求,特別是產業界未來幾年的發展設計和發展戰略來對學校專業和課程設置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國高校辦學體制與他們不同,不能完全照搬他們的方法,但加強與社會、產業、企業界的聯系和溝通,積極吸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還是非常必要的。具體可采取如下措施:密切關注社會需要,加強人才需求預測;把社會實際需要的學科專業知識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把社會注重的實踐能力納入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咨詢相關部門、行業、企業的專家對學科專業調整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專業建設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等。

        五、結語

        總之,地方性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調整和建設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面,地方性高校應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導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從本校性質、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和實際辦學條件出發,深入調研、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切實做好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和建設工作,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韓小愛.以服務為本,加快專業調整與建設.中國高等教育,2009,(12).

        [2]張放平.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中國高等教育,2008,(17).

        第3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關鍵詞:專業建設;品牌專業;師資隊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196-03

        專業建設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工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競爭能力以及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從一定意義上說,專業建設情況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專業建設與改革,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一、我校專業建設現狀

        1.科學制定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為持續推進專業建設與改革,學校確立了教學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定位,提出“專業建設始終要與國家、社會、區域、行業的需要相結合,與學科發展相促進,與人才培養相統一”的指導思想,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堅持外延擴展和內涵強化相結合,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社會有效需求為導向,豐富專業內涵,凸顯專業特色,提升專業水平,建設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提高人才培養的競爭力。學校對專業發展進行了詳盡的規劃和嚴格的管理,適時進行專業設置調整工作,全面修訂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相應課程的教學大綱,為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執行依據。

        2.調整專業結構布局。學校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形成了多學科結合、適應性較強的學科專業格局。目前,我校擁有91個本科專業,覆蓋了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其中,工學專業30個,占32.97%;理學專業15個,占16.48%;農學專業10個,占10.99%;管理學專業11個,占12.09%;文學專業5個,占5.49%;教育學專業4個,占4.40%;醫學專業2個,占2.20%;法學專業3個,占3.30%;經濟學專業3個,占3.30%;歷史學專業1個,占1.10%;藝術學專業7個,占7.69%。基本形成了以工學、理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文學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整體專業格局。

        3.建設特色與品牌專業。學校遵循“結構優化、評建結合、分類指導,重點扶持、持續推進”原則,培育了一批實力強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了“資源勘查工程”、“勘查工程與技術”、“農學”、“石油工程”等6個國家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土木工程”、“應用化學”等11個省級品牌專業,以及“漢語言文學”、“物理學”、“建筑學”、“會計學”等22個校級重點專業。通過特色、品牌、重點專業的建設,帶動相關學科專業的建設,實現了從單一學科建設向學科群建設的轉變,建構了優勢學科專業群,形成了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專業發展局面。

        4.適時增設新辦專業。自2006年以來,學校主動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原有的學科專業為基礎,通過相關學科專業的交叉滲透和內涵改造,有計劃地增設了社會工作、網絡工程、物流管理、金融學、軟件工程、學前教育、中西醫臨床醫學等13個本科專業。進一步擴大了在校生規模,提高了辦學效益。

        5.加強教學基礎條件建設。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加大資金投入,用于基礎課實驗室、新專業實驗室和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保證了實驗開出率,提高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在實踐教學體系和管理方面,構建了以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自主性的科技活動為主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出臺了實踐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同時,學校充分發揮長期以來與相關行業、企業、地方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的辦學優勢,積極推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采取“內培外引”的措施,建設了一支以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中堅,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體,專兼職相結合,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教風優良的師資隊伍,確保專業建設質量。

        二、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1.專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布局不盡合理,學科交叉與融合做得不夠,理工結合、文理滲透還未真正深入到專業建設中。麥可思公布的2010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紅黃綠牌”本科專業名單中,我校涉及的紅黃牌專業有13個,其中紅牌專業8個,黃牌專業5個。

        2.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各專業辦學水平參差不齊。在現有的6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中,工學專業5個,占83.33%,農學專業1個,占16.67%;6個省級品牌專業中,工學專業5個,占83.33%,農學專業1個,占16.67%;5個省級品牌專業建設點中,工學專業4個,占80%,農學專業1個,占20%。在現有的特色品牌專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工學和農學專業,二者僅占專業總數的43.96%;而占到專業總數56.04%的理學、管理學、文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專業卻無一涉及。

        3.新辦專業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新辦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學研究與改革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投入仍需進一步加強。

        4.實踐教學條件亟待改善。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隨著人才培養中實踐環節的不斷加強和物價的上漲,用于學生實驗實習、學科競賽和創新活動的耗材使用量大,現有預算中用于實驗實習、學科競賽和創新活動的經費缺口較大。資源共享不足,運行機制不活。

        三、加強專業建設的主要措施

        1.加強對專業建設工作的領導。加強專業建設,既要學校的高度重視,更需要發揮院(系)的主體作用,要不斷完善由校領導負責、教務處牽頭、院(系)為主體、各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的專業建設組織體系。充分發揮校教學委員會作用,在認真研究國家、湖北省、學校相關文件精神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用人單位需要,加強對新專業建設及現有專業調整改造的指導,充分論證專業建設方案。充分發揮院(系)的主體作用,組織制訂科學合理的專業建設規劃、專業建設與發展實施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專業負責人制度,采取扎實有效的建設措施,確保專業建設工作有序開展。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點建設一批教學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促進教學研究和教學經驗交流,推進老、中、青教師相結合,形成傳、幫、帶的師資培養機制。實施“名師”培育工程,開展校級教學名師評選活動,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骨干和示范作用。組織實施青年教師教學水平認證制度,組織開展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努力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

        3.優化專業布局與結構。積極穩妥地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布局,鞏固和加強傳統優勢專業,扶持和發展新興交叉專業。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和優化現有專業或專業方向,建立專業準入與退出機制,對具有明顯特色和學科優勢的專業要做強;對市場需求旺盛的專業要做大;對競爭力不強且貢獻力不足的專業要大力改造和調整。

        4.大力開展品牌專業建設。按照“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新興交叉、社會急需”的原則,加強國家特色專業、省級品牌專業的內涵建設,加大校級重點專業建設力度,形成專業建設的示范效應。加強特色、品牌、重點專業的調研論證工作,科學制訂專業建設規劃。建立和完善專業建設評估驗收制度,加強專業評估。

        5.加大新辦專業建設力度。加大對新辦專業實驗室、實習基地建設、圖書資料和教學經費投入。加強新辦專業評估檢查,加大對專業負責人的考核和獎懲力度,逐步形成新辦專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長效機制。認真研究專業建設發展規律,深入開展市場調查,扶持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和新建專業,培育新的專業增長點。

        6.加強課程建設。以課程建設推動學科專業建設,深入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重點建設一批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培養目標作用大、影響大的課程,力爭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教學梯隊、教學效果等方面有較大的改善。加大雙語課程建設力度,確保雙語教學質量。實行教師課程負責制,由課程負責人全面負責本門課程的教學、教材建設和教學質量保證。

        7.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大力推進實踐教學體系、內容、方法改革,全面推動實驗室實現開放管理,健全校與院(系)兩級實踐教學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切實保證實踐教學質量。認真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建立在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指導本科生開展科技創新制度,營造濃郁的科技創新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和學科競賽活動,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8.完善專業評估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專業申報程序。新辦專業要將市場需求和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對準備申報專業進行充分調研,合理利用現有教育教學資源。進一步健全專業建設評估與檢查制度。完善品牌專業評估制度、新辦專業合格評估制度。定期檢查各專業建設的進展情況,對傳統專業、新辦專業、優勢專業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并配套相應的激勵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競爭機制。

        第4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職業能力;武漢大學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發展,高等學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目前,就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與大學生總數上的快速增長有關,而且也反映出人才培養結構上的失衡。因此,從國家層面到各級政府,從教育部門到各高等學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了高度重視。在社會關注的同時,高等學校也在通過不斷完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體系,逐漸積累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良好經驗。隨著大學生進入社會后職業變換逐漸增多,大家也認識到,職業發展能力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影響最為深遠,也是當前人才培養中最需加強的方面之一。

        就此,武漢大學結合學校實際,堅持實施“三創”(即創造、創新、創業)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戰略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在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發展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實施“三創”教育,提升綜合素質

        筆者認為,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發展應該包括三個階段:順利就業、適應職業、開創事業。順利就業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依賴于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業或專業成績;適應職業則需要不斷適應和學習,提高專門的知識和技能,滿足職業發展需要;開創事業則是開拓一個新的領域和工作,達到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在這三個發展階段中,發揮最重要作用的是學生不斷發展和提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武漢大學繼承百年辦學傳統,提出了“三創”教育理念,創造是“原創性”,創新是“推陳出新”,創業則是把創造與創新的東西變成現實,開創出新事業。“三創”教育主要就是強調培養學生“三創”的學識、意識、膽識和見識,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武漢大學大力開展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推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多學科綜合優勢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為學生打造了一個高水準的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校通過立項管理的方式,每門投入經費1-5萬元、總經費近千萬元,建設了403門通識課程,形成了一批橫跨各科學文化領域,深受學生喜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些課程使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有機會領略人類文明的思想精髓,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及思維方法,提供思考問題的多種視角,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拓寬知識基礎,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審美情趣,養成健全人格。

        武漢大學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盡量為不同目標追求的學生提供成才路徑。學校通過拓寬專業口徑、設置跨學科專業、推行主輔修和雙學位制度、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創辦跨學科試驗班等措施,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多選擇;學校實施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為有志于基礎學科理論研究的學生提供高起點、高層次開辟教學特區;學校依托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卓越工程師計劃,為高端應用人才的成長提供支持;學校開展學科專業國際化試點基地建設,開辦多個國際班,推進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培養,提高大學生國際競爭意識和能力。

        2、面向社會需求,開辦新興專業

        武漢大學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學科前沿發展,根據學生選擇和人才市場需求變化,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大力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和改造,力圖形成傳統優勢學科專業與新興學科專業齊飛,基礎性學科專業與應用型學科專業交相輝映的格局。

        近幾年,學校在新專業設置上優先支持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專業和優勢交叉學科專業,針對性地加大投入、充實和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學校還積極參與地方和區域性、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大力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積極設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各類應用型人才。如針對“武漢·中國光谷”建設,創辦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針對廣電人才的需要,推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根據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需求,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為滿足國家國防建設需要,開辦了“電波傳播與天線”國防專業;此外還設置了“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軟件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仿真科學與技術”等一批新興交叉專業。

        為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在一些應用型專業中拓展與企業的合作方式,加強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例如學校與中國廣東核電集團、長江電力等企業合作,實施“訂單+聯合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保證人才培養要求的情況下,將企業的要求融入教學活動之中,為企業“量身定做”高素質人才,使學生一走出校門就能適應企業需求、受到企業歡迎。2012年學校又增設了“數字出版、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導航工程、地理國情監測和全球健康學”等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專業,專業特色和水平處于全國領先的水平,能很好地滿足國家產業發展的需求。

        3、開展教學評估,推進課程改革

        武漢大學為了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積極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2010版培養方案為例,學校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口徑、通專并重”的方針,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整合校內課程資源,同一級學科按大類設置平臺課程;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精選教學內容的原則,進行課程的重組和整合,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加強實踐教學,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創造條件。

        學校積極建立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強化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了幫助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后能夠更快適應職業需求、在工作崗位上更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干,學校積極構建課程教學與實習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校園”,將實習實踐納入人才培養體系,集學生專業課學習、實習、畢業論文、招聘、就業、崗前培訓為一體,通過實習實踐提高大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人際交往技巧,實現大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的共贏。學校建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達331個,分布于全國14個省市。學校每年還派出數百個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隊員們積極奔赴祖國的天南海北、各行各業去接觸社會、調整知識結構、尋找專業學習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為今后就業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學校根據專業的社會需求和學生的選擇,實行動態的招生計劃調整辦法,每年根據學校的教學評估情況及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率、就業率、專業綜合排名、生師比等指標,調整各專業的招生計劃指標。這就要求各專業一方面加強招生宣傳,提高專業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升專業培養質量,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從源頭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質量。

        4、強化就業指導,導航學生成長

        武漢大學把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建立了專門針對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導航的課程模塊,開設了《KAB創業基礎》、《創業學》、《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職場展望——就業創業導航》等職業發展教育課程。這些課程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靈活互動的情景模擬和具體實用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就業政策和用人單位招聘要求,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擇業觀,獲得了廣大學生的關注和好評,每學年有數千人次選修并獲得學分。其中《職場展望》課聘請11位來自不同行業和不同性質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來校授課。他們利用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結合行業或單位特點,幫助大學生及時了解當前就業形勢、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了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和選人用人機制,以及創業相關知識,引導同學們盡早建立職業發展意識和創業意識,科學制訂大學學習規劃,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這門課程一經推出,就被學生“搶選”一空,出現一座難求的火爆場景,引起社會和媒體廣泛關注。

        武漢大學還積極開展就業和職業規劃指導活動。一是開展職業規劃與就業輔導,關注大學生的個性問題,在專門辦公地點接待學生有關就業政策、勞動法律法規、求職技巧等方面的咨詢,幫助他們量身定制職業發展目標與實施計劃,順利實現就業。二是以“校園文化活動超市”為平臺,定期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就業招聘和面試輔導、公務員招錄輔導等活動。三是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和“大學生創意創業孵化器”,幫助大學生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和創業企業孵化。通過將創業教育和實踐滲透到大學生科研和創業的各個環節,有力地推動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如第五屆“挑戰杯”金獎得主吳斌同學創辦了武漢銳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已成為東湖高新區大學生創業龍頭企業,公司員工規模達到100余人,解決了許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題。曾于2009年獲武漢大學“十大風云學子”稱號的2006級本科畢業生曹祺,大二開始創業,現已擁有2000萬身價,其創辦的武漢橄欖無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經營面積已達600多平方米,一年的全部流水接近千萬,公司已經歷了三輪融資,投資后估值接近一億,為大學畢業生提供40多個就業崗位。四是建立校、院兩級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通過抓創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創業評估體系、強化社會認同四個環節,努力使大學生素質培養與創新創業要求同步并軌。五是走訪學校畢業生就業重點用人單位,為畢業生就業和人才培養工作收集重要的第一手信息,促進畢業生素質能力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接軌。

        第5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一、研究生教育的創新工作需要正確的辦學思想

        西安體育學院作為一所具有50多年歷史的體育高等院校,始終堅持把學校的發展放在國際、國內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根據不同階段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需要,主動適應社會各個領域對高素質體育專門人才的需求,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修正學校辦學指導思想,保證了學校發展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高等教育規律、體育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學院通過全面分析和把握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認真總結多年辦學歷史經驗,把學院準確定位在:立足陜西,輻射西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立足體育,面向社會,為發揮新時期體育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服務;以本科教育為主,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堅持以教育為本,教學、訓練、科研三為一體,著力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體育教育、訓練、管理、健康、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和競技運動人才,服務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把學院建成以體育學科為主,相關學科優勢明顯,競技特色突出、科研創新能力較強、教學與研究并重的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現代體育大學。并確定了“體育為本、人文為基、科技創新,集道德、文化專業素質于一身”新的辦學理念。這一定位使學院管理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同時也為研究生的創新教育明確了發展思路。

        二、完善和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各項管理制度是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基礎

        本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改革求發展”的方針,努力探索適合學院實際的研究生教育發展之路,不斷深化研究生教育領域的各項改革,并已取得良好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在招生方面,積極探索適合的研究生招生錄取方式,規范復試工作程序,強化系、部在復試工作的作用;在培養方面,根據各學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拓寬培養口徑,增加了一級學科課程或專業通開課,規范研究生課程的教學與成績考核;在學位授予方面,加強了對學位工作的監控,從學位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答辯等環節嚴格要求,對抽取的學位論文實行“雙盲”評審制度,提高學位論文的質量。

        三、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是創新教育的保障

        研究生導師的素質與水平是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研究生導師隊伍也是學科建設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根據本院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為了保證培養質量,學院制定了《西安體育學院關于遴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工作的暫行規定》,對導師進行嚴格遴選,按照碩土研究生導師的基本條件,根據“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按需設崗、寧缺毋濫”的原則,實行了導師遴選和聘任制,實行導師競爭上崗,與定期遴選和定期聘任結合起來,并進行定期考核,實行動態管理,取消研究生導師終身制;同時對新聘任的導師進行崗前培訓;加強中青年導師的培養與提高,優化導師隊伍結構,形成了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導師隊伍。對在崗導師的學術成果每年進行一次匯總,向學生公開,供學生選導師時參考,以此來保障導師的學術水平和培養能力不下降。為積極應對用人單位對體育研究生的新要求,積極增設新的研究方向,并積極實施雙導師制,具有專項技能的教練負責研究生的技能培養,學術水平較高的導師負責研究生的選題和學位論文工作。

        四、突出體育特色,帶動相關學科

        學科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學科建設作為高等學校發展之根本,是發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礎條件。本院學科建設以體育學為核心,突出體育特色,帶動了相關學科,并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體育學學科建設伴隨西安體育學院的誕生而創建,迄今已走過50余年的歷程。特別是自1979年開展研究生教育以來,始終重視學科建設工作,學科專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0年前本院只有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3個學科專業的碩士學位授權點。2000年進入新世紀之后,學院加快學科建設的步伐,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目前本院擁有跨教育學和醫學兩個學科門類的7個碩士研究生學科專業學位授予權,即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學、應用心理學、運動醫學、課程與教學論等,并獲得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門類及數量已居全國體育院校前列。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被評為國家體育總局部級重點學科,并被陜西省確認為省級重點學科;田徑和體操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五、優化培養過程,創新培養機制

        1.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在制定各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我們以“突出創新能力,推進素質教育,保證培養質量”為原則,以“基礎厚實,知識面寬,創造能力強”為研究生培養質量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學位課程體系。各學科專業根據培養目標,拓寬培養口徑,增加了一級學科課程或專業通開課,規范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學位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十分注重合理設置研究方向,科學、合理、規范設置研究生課程,完善研究生課程體系。

        2.加強學術活動,強化實踐環節。研究生部經常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來我院作專題學術報告,開闊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掌握學科發展前沿動態,交流學術思想,激發研究生創新思維,并把研究生參加學術報告次數作為申請學位答辯必修的學分。同時鼓勵研究生向國內外高水平學術刊物上,提高研究生學術水平;對發表學術論文質量高的研究生進行一定獎勵。

        3.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強化答辯程序,規范學位授予。研究生部建立和完善了學位論文的開題、論文質量抽查、預答辯制度,并制定明確的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強調學位論文的創造性、前沿性和規范性,確保學位論文的高質量。

        4.堅持將德育放在首位,切實加強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六、及時調整和合理安排課程,應對用人單位的需求變化

        體育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帶有明顯的行業特點,它要求研究生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科研能力的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能。隨著各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和各高校體育課程內容和體育課程設置的變化,各高校對體育教師的素質和專項技能項目的要求發生了變化。針對這種變化并根據研究生新生的實際狀況,研究生部及時調整和增加了選修課程,如網球、現代舞等課程。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合理安排選修課的內容和課時數。同一課程的內容可以不同、時數可以不同、要求可以不同,以滿足學生普及基本技能或提高專業技能的不同需求。受現行招生制度的約束,新招研究生的身體素質和專項技能較以往研究生相比有下降趨勢。針對此狀況,研究生部積極聯系場地和教師,大力開展身體素質鍛煉和競技比賽活動,明確提出:研究生必須掌握3-4項專業技術,突出2項專業技能,以應對用人單位的需求變化。

        七、嚴格培養與學位工作的程序化,學生學習重心前移

        研究生就業壓力的增大,使得研究生在三年學習期間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尋找工作,這在客觀上給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帶來挑戰。為了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和技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碩士畢業生,畢業時又能找到較為滿意的工作。研究生部在培養與學位申請的程序上對以前的工作過程進行了修改,使研究生培養與學位工作嚴格程序化。在整體程序鏈中,合理地安排課程學習,嚴格把關開題,靈活處理中期考核和教學實習,嚴格碩士論文的預答辯和盲評工作。通過嚴格的開題和嚴格的預答辯,可以使研究生在完成學位論文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盡早得到提醒和解決。研究生可以在程序化培養過程中清楚自己的狀況,靈活安排時間尋找工作。三年的實踐證明:研究生培養工作的程序化,在目標、時限和學習重點上能使研究生清楚自己在什么時間該干什么,必須完成什么。當一名研究生順利完成程序過程中的各個目標后,碩士論文的正式答辯就變得輕松。

        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影響研究生教育創新的主要因素

        1.各學科專業之間甚至各學科專業內部不平衡。部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創新性、研究過程中所以體現出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相對欠缺。具有較高創新性的學位論文還不多。

        2.有些學科專業的主要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學術前沿性不夠,缺乏一定的深度。研究生的治學態度、創新意識、學風建設有待加強。

        3.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還不盡適應研究生教育創新的要求,需要進一步理順。

        4.研究生導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個別導師缺乏創新精神,難以勝任培養創新人才的任務。

        第6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江蘇理工學院是一所應用型本科大學,現有四個計算機類專業(簡稱計算機專業),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和網絡工程。這些專業每年畢業學生約96%走上就業崗位。從2009屆開始,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每年都對本校畢業半年后的本科生進行培養質量跟蹤調查,并且形成相應的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其數據顯示: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主要進入軟件開發行業,從事計算機應用系統的軟硬件開發、測試、系統運行維護等工作,而且約86.9%的學生就業各類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企業(民營企業/個體/中外合資/外資/獨資/國有企業)。[1-4]學生來源和畢業去向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本校計算機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定位,如何培養企業需求的高級應用人才是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提升計算機類專業的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核心問題。為此計算機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對本專業教育特點要有高度的認識,要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要隨時掌握計算機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真實需求,要在全面分析大學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創新一種適合計算機類專業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發展潛力的科學培養模式,要精心設計一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和素質培養相結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要進一步精心規劃相應的教學實施計劃并且落到實處。

         

        一、計算機學科專業教育的快速變革

         

        計算機學科是研究計算機的設計、制造和應用的學科,它包括計算機科學與計算機技術兩方面的內容,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作用又高度融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體現了較強的科學性與工程性。隨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網絡及其應用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學科逐步成為基礎技術學科的同時,其新技術的應用空前廣泛,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帶來更大的便利。這些巨大的發展與變化,使得計算機類專業所涉及的內容更寬廣、更豐富,計算機本科專業的學生要掌握計算機科學知識,同時也要掌握不斷發展變化的計算機技術,二者缺一不可,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掌握應用計算機技術的技能,為成為計算機工程師打下扎實的基礎。[5]體現在專業培養方案中,就是要具備理論、實驗、實訓、實習、設計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及其相應的教學內容,而且還要體現培養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自身發展需要的理念和能力。

         

        二、IT產業的特殊發展

         

        一個企業培養一位本科生畢業生成為技術能手是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的,而與計算機專業密切相關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行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發展速度快、新熱點不斷涌現、技術更新快、人才價值超值的特殊的行業群體。由于IT技術更新快,在IT行業就職的人才出于自身知識技能提升與發展需要,也由于IT產業總體上人才緊缺,加之一些流動可能會實現待遇的不斷提高,使得IT產業呈現出頻繁的人才流動現象。[6]出于成本和效益的關系考慮,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將招聘對象定位于有1到2年IT項目經驗的應聘者身上。這就導致以培養IT產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的高校必須要面對現實,適應IT產業這種特殊的人才需求形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精英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即3.5年理論學習+0.5年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模式;其次要制訂一套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有機結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同時還要規劃好以不變應萬變的四年培養計劃。

         

        三、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需求

         

        目前計算機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具有四個最明顯的需求特征,一是時間特征,二是能力特征,三是素質特征,四是經驗特征。

         

        1.時間特征

         

        中國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招聘一般集中在秋季和春季,一年兩次。具體的月份是10、11月份和3、4月份,這兩個時候校園招聘會比較集中,企業也會在這個時候集中招聘,一般優秀畢業生會在秋季招聘會時拿到幾家公司的錄用通知。但因為要考慮考研、畢業設計等因素,春季還會有一次招聘高峰。

         

        對于每個去應聘的應屆畢業生,首先應該有個目標,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有這樣他才能在招聘過程中瞄中適合自己的崗位去競聘進而取得成功。而“能做什么”恰恰就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應用型大學應該深刻思考和應該教給學生的東西。

         

        2.能力特征

         

        IT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開發能力,而學習能力和開發能力又是培養學生成才的難點和關鍵所在,這是擺在高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大學計算機專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和艱巨任務。

         

        3.素質特征

         

        IT行業計算機企業對人才素質需求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對計算機產品開發和維護充滿熱情、有團隊精神、對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

         

        較強的責任心表現為能自覺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勞,并且經受得起挫折的考驗。

         

        對計算機產品開發和維護等工作充滿熱情指的是,對待工作和任務能夠全身心投入,積極思考,努力克服困難,爭取最大成功。

         

        計算機工作如大型軟件研發等特別強調團隊精神,也就是說這樣的工作要求一個團隊中的所有成員必須要有很強的合作意識,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可能將這樣的軟件研發項目完成并做好。

         

        要成就一番事業,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心,要持之以恒、腳踏實地、潛心鉆研。

         

        以上人才素質要求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意味著高等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

         

        4.經驗特征

         

        IT企業人才頻繁流動的現象導致企業對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提出了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要求,這對學校而言是更大的挑戰。

         

        四、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經驗等方面的高標準要求,促使我們必須要解放思想,深入調查研究,對“3.5+0.5”的精英教育模式進行大膽改革。為此從2009年開始,江蘇理工學院在試點的基礎上對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進行了詳細分析,進而和企業深入合作,全面實施了“3+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大學第1-3學年主要培養奠定學生的學科專業理論基礎和訓練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第四學年主要以就業為導向,兼顧考研,以培養企業工程師基本能力和素養為目標,綜合訓練學生的技術開發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際項目開發經驗,以企業文化熏陶和職場要求指導為核心培養學生的企業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7]

         

        “3+1”模式對應的計算機專業的課程體系由四大模塊組成,即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見圖1)。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學校通過設置相應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成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它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8]通識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具體包括思想政治類課程、大學英語、體育、軍訓和軍事理論等課程。

         

        學科專業基礎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旨在通過一組學科主干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的學習給學生建立較為完整的學科專業知識體系,奠定學生的學科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

         

        專業課程旨在從深度和廣度上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以適應學科專業知識、技術和應用快速發展的要求,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

         

        計算機學科包括科學與技術兩個方面,所以計算機專業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工程性,在計算機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表現為理論性和實踐性緊密結合的顯著特征。[5]尤其是以培養應用型的計算機人才為主的高等學校,實踐性環節更顯重要,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綜合實踐能力和企業工程師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集中性的實踐教學環節由計算機基本技能訓練、金工實習、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專業見習、以單一課程或者課程群為單位的課程設計、專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等組成。這些實踐環節與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內的實驗以及第二課堂(學科競賽、創新創業活動等)構成了由專業基礎實踐能力訓練、專業核心技術能力訓練、專業技術綜合應用訓練和拓展能力訓練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

         

        該實踐教學體系具體體現為由“點”、“線”到“面”再到“體”的漸進式的實踐過程。其中“點”是指課程內實驗,“線”是指單一課程的課程設計,“面”是指多門課程綜合的課程設計,“體”主要是指以企業項目實訓和企業員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專業綜合實訓和畢業設計。這樣的教學安排和有效實施使學生既具有較扎實的學科專業基礎,也具有企業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質,將計算機專業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工程應用開發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具有較高的就業競爭力,也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

         

        專業綜合實訓安排在大四第一學期,實訓周期為18周,這個環節由學校和IT行業多家合作企業根據人才市場實際需求,共同制訂實訓方案,靈活設置實訓項目,動態調整實訓內容,可以充分滿足用人單位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大四第二學期,學生在專業綜合實訓的基礎上雙向選擇應聘到企業專業對口崗位進行帶薪實習,同時在學校和企業雙導師制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最后高質量就業。

         

        五、結語

         

        “3+1”模式的改革,為江蘇理工學院培養高水平、有特色的計算機專業應用型人才搭建了廣闊的平臺,開辟了遠大的發展空間,在此基礎上,已逐步形成了以培養計算機卓越工程師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也在隨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而作出相應的調整。整個培養課程體系具有符合教育部本科專業培養基本要求、緊跟計算機技術發展速度、以質量保障為核心、以學生的實際收獲為導向、校企文化互動、連接教育與就業、兼顧考研需求、實施方便靈活,同時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等特點。也就是說學生通過第一學年至第三學年的課程學習,培養和提高基本素質,構建完整的學科專業知識體系;第四學年的專業綜合實訓和計算機發展新技術、企業文化密切聯系,社會需要的實踐能力,在專業綜合實訓階段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高;在畢業設計階段學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進而達到大學教育和就業、學校培養和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

         

        “3+1”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相應的課程體系實現了計算機學科專業知識體系培養和新技術工程應用能力訓練的有機結合。通過這種模式,近五年來,本校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得到逐年提升,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了一批企業所需的計算機工程應用型人才,包括:售前工程師(推薦計算機軟硬件解決方案的專業人才)、研發工程師(解決計算機難題的技術人才)、軟件開發工程師(在管理規范、框架下編寫計算機代碼的技術人才)、軟件實施工程師(在用戶現場了解用戶需求,把握計算機項目進度的技術人才)、軟件測試工程師(進行計算機軟件質量控制的專業人才)、系統運行維護工程師(保障計算機軟硬件系統正常運行的技術人才)等。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近年來的報告數據顯示,本校計算機專業的就業率和就業競爭力在全校名列前茅,非失業率、平均收入、基本工作能力、就業滿意度等主要指標高于江蘇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第7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培養;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8-0244-02

        1 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高技能人才培養是以滿足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需求為目標,主要培養既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教育形式。結合我國現階段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企業人才需求情況來看,高技能人才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也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從我省來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主要落在高職院校和高級技工學校的肩上。

        2 存在問題的分析

        2.1 混淆高職與普通專科、本科教育的區別,無高職特色

        長久以來,由于社會上存在重學術輕技術、重學歷輕技能的偏見,再加上高職院校普遍辦學時間短,辦學理念不成熟,實訓設施和實訓教師不到位,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對較差。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高職院校不是在學科專業建設和辦學特色上下功夫,而是在“專升本”、“專接本”上動過多腦筋,并以此為吸引學生,甚至誤導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脫離學校的培養目標,難以適應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2 混淆高職、高技與中等技工教育的區別

        在高職教育工作中,有人認為高職教育就是培養技術工人,所以基礎課、理論課可有可無,只需讓學生掌握某一方面操作技術,通過技能鑒定,然后把他們推向企業即可。這種片面迎合企業現實用人需求,片面追求就業率的做法,短期內看,可能對學校吸引生源、擴大規模、提高效益等都有好處。

        3 改善和扭轉高技能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的思考

        3.1 改革現有專業課程體系模式

        高職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也不同于大學普通教育,它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進一步延續、提高和發展。它典型的應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較強的實踐性,決定了課程設置應始終圍繞培養對象的職業能力這一主題,將課程與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能力有機地結合,不單純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也不能單純追求現有工作崗位能力培養需求,而是根據培養目標的能力因素和崗位需求,篩選出學科中與培養職業能力直接有關,并且使用頻率較高的專業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性教育環節,形成一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體,突出技能和崗位要求為目的的課程體系。

        3.2 加強學科專業建設

        學科專業建設對學校發展起著關鍵和核心作用。高職院校的學科專業建設應立足于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礎上適應學科專業發展需要,整體規劃,重點發展。加強與學科專業相配套的科研和實訓基地建設。強化重點學科專業的帶動作用,以重點學科專業為依托,形成具有較強實力的特色學科專業,帶動相關學科專業的發展。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2.1 領導重視,群策群力

        學科專業建設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學校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學科專業建設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校級領導到所有職能部門齊抓共管,人人參與,需要經過長期努力和大量的投入以及相應的機制。

        3.2.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技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人才資源是學校的第一資源,建設一支學科專業水平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辦好學科專業的重要因素。從學科專業建設和結構調整需要出發,有重點、有傾向性地引進急需人才,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度,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更加優越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并使其各盡所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寬嚴適度、人人奮發向上的人事管理環境,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加強在職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崗位培訓,使其由單純的“理論型”或“技能型”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加強教研、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3.2.3 加大學科專業建設經費投入

        經費是學科專業建設的保證。目前很多院校雖然經費比較緊張,但還是要對學科專業建設投入必要的經費。同時,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用有限的經費投入來促進學科專業建設的發展,做到循序漸進,逐步投入,滾動發展。

        3.2.4 逐步建立和完善學科帶頭人制度

        積極引進和培養學科帶頭人,并從制度上營造有利于學科帶頭人的成長和發揮才干的良好環境和學術氛圍,扶持更多思想素質好、基礎扎實、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通過調研、進修、社會實踐和掛職鍛煉等方式,進入學科帶頭人行列,使學校的學科隊伍后繼有人。

        3.3 在教學工作上,堅持“兩手抓”

        堅持“兩手抓”,就是一手抓理論教學,使培養對象具備扎實、夠用和適度超前的理論知識,能在一定程度上憑借理論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主動適應社會生產方式、方法的變革,在理論基礎方面超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一手抓實踐教學,就是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保證實踐教學時間至少應為總學時的50%;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加強與生產一線的溝通與聯系,使教學更貼近生產,縮短學生崗位適應期;增加實踐創新內容,讓學生對某一設備或工藝進行小改小革,評價重點可放在學生的思路和過程中,結果次之。讓學生大膽創新,大膽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4 優化教學評價方法,充分發揮導向激勵作用

        在教師評價中,可聘請專家或各專業優秀退休教師組成教學督導組,制定科學合理的督導方案,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另外還應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充分發揮教師在自評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以及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對改善教學的作用。

        在學生評價中,應采用同級同專業課教師集體制定考核方案和標準,提高命題的科學性、導向性和綜合性。實踐教學考察著重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使命題貼近生產實際,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及對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3.5 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當前,學校道德建設習慣于進行理想層次的道德教育,而忽視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造成道德理想與現時的嚴重脫節。加強學生道德建設應改變陳舊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摒棄大而空洞的道德說教,以切實可行、貼近實際的道德規則和職業意識為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第8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關鍵詞:行業特色 大礦業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59-02

        特色應用型院校作為特定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行業發展急需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歷史使命。黑龍江科技學院是黑龍江省唯一一所具有礦業特色的普通高等學校。1998年以前,學校隸屬于原國家煤炭工業部,主要面向煤炭行業辦學。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后,隸屬關系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2011年被黑龍江省確立為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重點建設。

        學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長,一直把為煤炭工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作為自己的辦學宗旨。多年來,學校依托大礦業的教育理念,已經形成了從以煤炭為主的礦產資源勘探、安全開采、加工轉化到礦山機械設計與制造、礦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完整的為黑龍江省及至全國煤炭行業培養大礦業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依托行業發展需要,構建大礦業學科專業結構

        學科專業建設水平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與實力的重要標志,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結構是學科專業建設上層次上水平的關鍵,是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的保證。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大多具有相似的學科專業結構,既有作為核心的行業特色學科專業,又有主要適應行業發展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其他學科專業,這兩類專業相互依托。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應該固本拓新,以傳統優勢學科為基礎,通過學科的交叉滲透,帶動相關學科、新興學科的發展,從而營造出較為廣闊的學科群,并始終以特定的行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體現出鮮明的行業特色。

        黑龍江科技學院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規律、行業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本著“立足區域、堅持行業,依托優勢,擴大面向,突出特色”的原則,按照學校特色應用型本科的發展定位,構建了以“礦業工程”省重點學科和“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國家特色專業、省重點專業為核心的大礦業學科專業群,黑龍江省及至全國的煤炭行業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對新興產業人才的需要以及對人才培養規格要求越來越細,隨著黑龍江科技學院的辦學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學校在鞏固和保持優勢礦業特色學科和專業的同時,充分發揮特色學科、主干學科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先后增設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煤化工方向)、安全工程(礦井通風與安全方向)、煤及煤層氣工程、測繪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同時,學校還結合行業發展需求不斷進行學科交叉融合,尋找學科專業的交叉點,目的就是在交叉領域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滿足煤炭行業對各個專業人才的需要,同時也為保持礦業學科的領先地位提供支撐。例如,利用采礦工程和安全工程專業的交叉創建了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該專業是適應國家新產業形勢發展需要和緊缺人才培養需要而設置,并經國家教育部優先支持與批準的新辦專業。

        目前,黑龍江科技學院在大礦業學科領域形成了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格局。一方面利用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化學工藝等學科不斷拓展相關專業的內涵。一方面機械、自動化、化工等專業也緊緊依托大礦業學科,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大礦業的相關內容。使學校的大礦業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更為豐富。這種人才培養格局不僅適應黑龍江省及至全國煤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而且也為學生就業和為行業更好的服務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與企業合作,搭建大礦業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平臺

        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與行業特有的緊密聯系為產學研合作培養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平臺將以體現知識的產業、傳授知識的教學、使知識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更新的產學研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相輔相成。而如何在高校中做好這三者的銜接,才是問題的關鍵。學校長期以來一直依托大礦業學科和鮮明的辦學特色,結合煤炭行業發展的需求,通過產學研平臺為教師提供到企業掛職鍛煉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通過為學生提供到企業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現場操作能力。以科學研究促進人才培養,將科研成績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真正使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平臺發揮出培養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的作用,為行業培養出動手能力強、實際操作能力強,有一定現場經驗的多樣化實用型人才。

        第9篇:學科專業調整方案范文

        1.1“體育人才”與“體育教育人才”研究的對比錯位

        縱觀國內外對比研究的文章,其多引用它國體育院?!绑w育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內“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對比.如徐瑞勛的博士論文《中國體育教師教育的改革審視與創新研究》以及張玉寶《中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的比較研究》等均引用相似圖表進行對比(表1).此后,各家紛紛引述,倉促立說,宣揚我國體育教育專業需要向它國“通才型”、“綜合型”、“復合型”(以下稱“通綜復”型)體育人才培養目標大踏步邁進.

        1.2對各國體育院系體育專業開展數目缺乏科學統計及權衡分析

        在體育人才培養比較研究過程中對各國體育院系體育專業開展的數目缺乏詳細調查,導致對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評價及權衡失準.一方面,某些大學只開設體育教育專業作為體育學科的唯一專業,那么該專業目標的制定就有泛化傾向的可能性,或者說在執行專業目標時有意識拓寬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另一方面,在某些大學體育專業細化(多個體育專業)的前提下,專業目標的泛化就很難實現[2].正如王家宏教授在其《21世紀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一書中指出:“美國高等體育院系開設的體育專業數量不斷增加,只有體育教師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體育教師.”[1]158說明專業培養目標是單一的,非泛化的.在正常情況下,學科專業的增多必然導致專業培養目標范圍的收窄,此處不作細論.在缺乏對全球體育院系體育專業數目科學統計的情況下,我們難以根據具有不同專業設置背景的院系進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量化研究.

        2本科體育教育“通綜復”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可行性

        所謂“通綜復”型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現在極其流行的通才型、綜合型、復合型三種人才培養目標的統稱[4].為便于研究,把三種人才培養目標名稱統合,以提取精華得出共同特點———“本科體育教育培養目標既強調能力的多樣性和整體性,更突出思維的創新性”———實有嘩眾取寵之嫌.教育部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已經把我國本科體育劃分為七個專業,即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科學、運動康復、休閑體育.但2003年教育部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教體藝[2003]7號)將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調整為: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方案》中的這種包含教學、訓練、管理、科研、社會指導于一身的“體育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的各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均有重復之處,本科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嚴重泛化,表明多樣性能力習得的在政策上的不可行性.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厚基礎、重創新”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寬口徑”的目標似乎不切合實際,因為在邏輯關系上論斷,任何單一專業內的“寬口徑”均不可能成立.

        2.1橫跨無界

        各高校實施創新性思維的具體辦法是不但增大本學科專業交集范圍,而且加深跨學科專業結合的程度.《方案》中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具備從事體育教育、運動訓練、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方面的技能體現了這種趨勢.學科專業間交融及其碰撞創新無可厚非,但培養目標橫向跨度明顯“無界”,導致培養目標設定的舍本逐末、張冠李戴.

        2.2縱深穿底

        《方案》中對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明顯已經超越其縱向深度界定的范圍.“學校體育科學研究”應該是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范圍,現納入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可見本科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深度已經“穿底”.從多年本科生畢業論文撰寫情況來看,的確有部分學生可以認真進行資料收集、數據統計、論文撰寫,但更多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同時存在.由于本科體育教育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畢業論文的撰寫剛好安排在找工作期間,他們無暇顧及論文事宜,偶有獨立完成也陷于文章跑題、結構混亂、詞不達意,最后干脆大篇幅抄襲他人文章甚至請人.本科體育生僅有的科研機會如此流于形式,乍看是為眾多原因的巧合,但仔細斟酌乃屬培養目標過深導致的惡果.

        3“通綜復”型人才目標導致體育教育本科學生“水土不服”

        改革開放以來,高等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課時分配呈現“三少一多”的現象.這種課程安排目的是要擴大學生學習范圍和領域,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完成“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創新”的“通綜復”型體育教育人才的目標.但是,由于“通綜復”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的“寬”導致課程之間關聯性程度降低、專業主線弱化,使得大部分學生學習失去重心,加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對“通綜復能力”的習得缺乏先天優勢.

        3.1學生心理狀態決定其學習內容的“表淺操作性”

        從心理學角度的人本主義層面考慮,本科階段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強烈求知與占有,對經典事物與理論的淡薄,較強的體能儲備以及興奮性高水平狀態的持續,使他們不能安于獨坐.加之,大學生活環境隱晦地提供一個讓自由主義思潮潛移默化的環境.學生的如斯狀態,決定了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集中在其喜好、潮流、肢體操作等表淺層面,而非人文思想經典境界的無限追求[5].有學者調查發現,經濟發達地區院校的本科體教專業學生課余時間多數從事兼職、學生會工作、上網游戲、聊天、看電影,而看書復習時間極少[6].另外,10周相仿的實習時間只能鍛煉學生本專業實踐能力和已有知識的應用能力,根本不足以提高學生在本專業的創新能力,更不用說學科交叉應用以及綜合競爭能力的提高.

        3.2學生生理狀態決定增大通識課程比例的不可行性

        本科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肩負技術課、體能課甚至重大比賽等大負荷訓練之后,其疲勞感、緊張感、抑郁、憤怒和慌張感顯著高于不運動的人群[7].因此,有利于大運動負荷后生理疲勞恢復的趴桌子睡覺、玩手機等“開小差”充斥著整個課堂.由此表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不可能接受像非體育學科學生一樣大幅度提高文化課比例的任務.面對體育生的這般冷遇,“增大通識課程比例”的舉措無不成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過程中耐人尋味的諷刺.普通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和文化學科專業學生在體能消耗上的差異與文化選修課程設置比例增大與否之間,專家們仿佛沒有達成一致的結論,也未通過嚴格論證.因為對體育生固有特征考慮的缺失,導致了體育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普適跟從.如此一來,以提高文化選修課比例來達到“通綜復”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目的,在本科體育教育專業已經失去“人本”理論支撐,《方案》所提出的目標難免淪為制定者的一廂情愿.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如指掌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揠苗助長式地一味追求理想化的學科體系構建、增加文化課程比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都是不符合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倘若現階段人才培養目標仍沿襲《方案》一意孤行,體育教育專業則不得不面臨著被罰“雙黃牌”的危機,屆時即便未必如毛振明教授所說的那樣專業“沉沒”[8],但也可能如履薄冰,搖搖欲墜矣.

        4體育教育本科專業90后畢業生面對的新形勢

        4..1就業市場新需求———教學技能需全面廣泛

        從城鎮學校對體育教師吸納能力的明顯減弱和貧困地區體育教師缺乏的現象來看,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出現“高原現象”.若要突破這個瓶頸就必須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準則,重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通過對2010、2011、2012全國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統計,社會體育機構接收體育教育專業比例有明顯增長.社會體育機構包括各地方體育場館、健身中心、文化中心、體育俱樂部、體育單項培訓中心、體育休閑旅游景點等.這種持續增長趨勢表明,社會體育機構的教學培訓部門是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今后的主要就業去所.因此,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重中之重是必須要培養學生廣泛全面的教學技能,以適應各種體育教學機構的教學需要.

        4.2新標準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新要求———專業理論學習需精深透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新理念的要求,教育部對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文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體育教育本科生必須改變以往受教育階段體育課程的思維模式,并對現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學生不但具備扎實的“三基”以保證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實施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并且要游刃有余地把握不同水平階段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操作過程及其程度評價.另外,教師的角色也有重大改變.中小學體育教師由原來體育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變為體育課程的組織者、創新者、引導者、研究者、開發者.可見,學生必須對本專業理論掌握更加深刻透徹、應用更加自如流暢,從而滿足中小學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新要求.

        5解題之刃———人才培養目標“單專化”修正以及“教師教育一體化”的實現

        5.1人才培養目標橫向“單?;毙拚w育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必須突出

        “單一化”和“專業化”才能使專業向縱深方向發展,才能使專業自身立于不敗之地.從全國高校體育學科專業開設的情況來看,除了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七個專業以外,各高校按照中國社會市場需求及體育全球化發展趨勢嘗試增設體育新聞、體育管理、體育器材研制、模特等專業[9].如此看來,體育學科專業數量的橫向裂變促使每個專業的縱深發展成為必然.面對現代化社會以及世界人才激烈競爭趨向,各體育院系應更理性地把人才培養目標集中于如何培養專業性更強的體育教育人才,以突出體育教育專業的社會價值和地位,避免專業“沉沒”.

        5.2“教師教育一體化”的實現

        “教師教育一體化”理念認為,當今教師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的結晶品,職前培養、在職教育是其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科階段的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屬于“教師教育一體化”的職前培養部分,該部分培養任務成功與否是以畢業生能否進入體育教育行業為標準.王家宏教授提出,要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必須促進職前培養與在職進修的一體化[1]然而,現時我國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實行的是“一體兩面”的培養模式,即在統一的體育院系中分職前培養和在職進修兩個方面,相互隔離、互不溝通.由于在職培訓體系自身未能完善導致教師教育一體化程度較低而被看作是無足輕重的例行形式,無形中加大了職前培養的壓力并促使培養目標的“社會責任包攬”取向的形成,為職前培養的“通綜復”畸形人才培養目標的醞釀提供培基.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有利于專業培養目標清晰化,有利于本科體育教育專業根據社會的要求動態地刷新其社會職責,突出專業自身的學科和社會價值.

        6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专区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 |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永久免费 | 亚洲aⅴ日韩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成午夜成年片在线观看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