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供應鏈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系統;物流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5-0108-03
在供應鏈系統中,物流管理自始至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供應鏈系統下的物流管理是區別于傳統物流管理的一個重要標志。供應鏈和物流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已經顯得愈來愈重要,人們關注聯想、諾基亞、豐田等這些影響力較大的企業是由于這些企業擁有先進的供應鏈物流管理能力,領先的物流技術以及優秀的物流管理人才,這些企業是供應鏈系統下企業物流管理的倡導者和推動者,通過供應鏈物流管理可直接提升企業競爭力。
一、供應鏈和供應鏈系統
(一)供應鏈的概念及特征
1.供應鏈概念
供應鏈概念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美國供應鏈協會認為:“供應鏈包括了涉及生產與交付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全部過程,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一般說來,所謂的供應鏈就是產品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涉及的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所組成的一種供需網絡。供應鏈本身不只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鏈、信息鏈、資金鏈,更是一條增值鏈(見圖1)。
2.供應鏈的特征
供應鏈是一個巨大的物流體系,呈網絡式的結構。在供應鏈中,一個企業就是一個節點,每個節點之間存在著需求和供應的關系,供應鏈有一些鮮明的特征:
(1)復雜性。供應鏈節點上的企業往往由很多種類型的企業構成,所以供應鏈結構模式比一般單個企業的模式更復雜,更具有不確定性。
(2)供應鏈是一個整體。它是以整體目標為中心,是一種很強的合作和競爭的模式,并不是單單由采購、制造、銷售等活動構建的分離模式。供應鏈上的各個節點企業是不可分割的,是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
(3)具有動態性和交叉性。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和企業戰略變化,供應鏈上節點企業需要不斷地尋求改變。節點企業作為供應鏈的主要成員,它本身又是另一個供應鏈的成員,如此反復下去,就會形成交叉的復雜結構,管理的難度也會加大。
(4)它是一條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和增值鏈。生產企業產品到最終用戶整個過程都能在供應鏈上反應出來。同時它又能使所有參與者共同受益,物流在供應鏈上經過一系列過程增加了產品的價值,可以給相關企業帶來增值收益。
(二)供應鏈系統
1.供應鏈系統的含義
供應鏈系統就是指為終端客戶提供商品和服務,在供應鏈上,從最初的原料供應商一直到最終產品用戶這一過程中,企業主要業務流程和關系的集成。美國著名管理學家Douglas M.lambertde在對實施供應鏈管理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供應鏈系統模型(見圖2)。
2.供應鏈系統的特征
供應鏈本身就是由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供應鏈系統特征主要有:
(1)供應鏈的整體功能。整體功能是供應鏈中任何一個節點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它是供應鏈合伙企業所具有的不同功能集合。整體功能主要表現在供應鏈的綜合競爭能力上,它是任何單個供應鏈企業成員所不具有的。
(2)供應鏈系統的目的性。供應鏈系統有著較強的目的性,那就是在激烈競爭環境中,通過低成本、快速度、高質量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提高顧客滿意度,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供應鏈各成員企業都有這種目的。
(3)供應鏈企業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供應鏈中主體之間具有較強的供需關系,這種關系是共同合作的利益關系,供應鏈系統下的企業都是一個整體利益相關體。供應鏈管理改變了企業的競爭方式,企業應該積極與供應鏈中的其他企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使每個企業都能發揮各自優勢,從而達到互惠共贏的目的。
(4)較強的環境適應性。當今企業要面對的是一個瞬息萬變的買方市場,用戶對時間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不僅要求企業要按時交貨,還要縮短交貨期。這要求企業能夠對變化的市場迅速作出反應,通過開發新產品來占領市場,贏得競爭。
(5)層次性。節點企業、業務單位、流程、環境、供應鏈系統組成了不同層次上的主體,每個主體具有各自的目標、經營戰略、人員機構。相對于傳統的單個企業的管理模式而言,供應鏈管理是一種企業總體的管理模式。
二、供應鏈企業物流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物流管理水平在技術和管理上都落后于發達國家,尚處于成長期。長期以來,我國物流在運作過程中效率十分低下,很多企業物流職能不夠完善,難以滿足社會化物流的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根深蒂固,影響企業物流效率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依然保持著產供銷一體化和倉儲、運輸一條龍的經營方式,物流活動主要依靠企業內部來完成,采購、倉儲和配送職能沒有進行充分整合,不利于社會化專業分工,供應鏈企業物流管理效益難以顯現出來。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顧客對物流的要求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我國很多企業在制定物流服務標準時,往往會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平均分配,這就影響到物流服務績效以及顧客滿意度。企業物流服務管理僅由物流部門單獨進行,企業管理部門對物流服務的實施情況不能及時了解,影響了物流服務的效果。
(二)供應鏈企業的物流基礎設備陳舊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我國企業物流設備陳舊,信息化程度低,功能單一,效率比較低,難以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由于基礎設備比較落后,缺乏標準規范,使得物品在運輸、儲備等環節中難以實現整體性、全過程的流動。當前,我國物流領域內信息技術發展不均衡,企業難以實現與用戶間的網絡對接和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技術在供應鏈企業物流管理沒能得到很好運用,物流作業自動化水平較低。
在供應鏈企業物流管理中,缺少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大量的物流信息流被阻隔在不同職能部門中,這不僅影響每一個節點企業的物流運作效率,導致大量資源占用不能充分利用,物流成本增加,而且直接影響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
(三)供應鏈企業的物流管理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在傳統的物流管理中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會導致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動出現故障,使得企業產生物流管理的風險。在供應鏈系統下,每個節點企業都是相互聯系的,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容易被放大。
供應鏈節點上的供應者、生產者和客戶,節點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都存在不確定性,就會導致供應鏈上物流管理的不確定性。企業供應鏈物流管理主要是為了保證供應鏈中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流動,而供應鏈上各種不確定因素會給物流管理帶來極大的麻煩。導致供應鏈物流的不確定性因素存在于各個節點上,致使整個供應鏈上的每個部分都會存在風險。
(四)缺乏優秀的物流人才
關鍵詞:食品安全 食品供應鏈 透明食品供應鏈
透明食品供應鏈的提出背景
食品安全問題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但隨著人們消費層次的提升、消費維權意識的覺醒以及新聞媒介行業的飛速發展,現在每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的影響。20世紀末歐洲發生的瘋牛病危機、2008年我國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極大關注與擔憂。在我國,不少人甚至發出“我們還能吃什么”的感嘆。由此,消費者對“口蹄疫”、“瘦肉精”、“二英”、“禽流感”、“沙門氏菌”、“肉毒桿菌”等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專有名詞耳熟能詳。
在此情境下,消費者日益關注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對他們所購買和消費的食品的安全特征有不斷增長的探尋欲望。雖然食品的質量標簽能傳遞許多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但這并不能轉化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信心。Trienekens & Beulens(2001)指出,人們對整條食品鏈(food chain)質量的透明信息有日益增長的需求,這種透明信息來自于現代的追溯方法的支撐。消費者希望得到他們充分信任的安全食品,他們要求食品企業提供食品安全保證和誠實的食品信息以建立對食品的信任。
為響應民眾的食品安全訴求,行業標桿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積極行動起來。為保障食品安全、增強人們對食品安全性的信心,歐盟于2002年制定了食品基本法(General Food Law),該法律中諸多內容涉及到食品質量與安全信息的記錄與披露問題。早在1993年,食品法典委員會就將HACCP推薦為最有效的保障安全食品供應的管理體系。由于分子生物學(例如DNA方法)的長足進展,宏觀和微觀層面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統得到了快速專門分析方法(如快速檢測技術)的支撐。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統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技術基礎。實驗室信息系統與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聯結也為食品供應鏈中的食品安全創制了一個有效的保障網絡。隨著食品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人們對食品質量與安全決定因素的了解也不斷深入與全面。由此可見,觀念、法律、技術、知識的進步在不斷增進食品的安全性及食品相關信息的透明性。
食品行業企業在為客戶和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食品、誠實的信息和相關的服務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在過去的20多年里,食品質量保證(quality assurance)已成為食品行業食品安全政策的一塊基石,建設整合的質量管理系統(integr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已成為業界追求的重要目標。這一系統涵蓋了食品生產經營中的所有環節,包括原材料供應、食品生產、包裝、運輸與物流、研究與開發、生產設備的維護、員工的教育與培訓等。一些大型的零售企業制定并執行覆蓋整個供應鏈的食品安全標準,以加強食品供應商的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性和相關信息的透明性。
國內一些食品企業在追求食品生產經營全過程的安全及透明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比如,上海萬事發實業總公司構建全透明食品安全產業鏈,成功地打造出全國首張有機食品“身份證”,生產的“瀛豐五斗”有機米實現了從種植、收割、運輸、銷售等全過程的安全透明。消費者從商店買回瀛豐五斗有機米,通過有機米檔案查詢系統,輸入6位數字的食品安全信息碼,便能清楚地掌握這包米的所有“身份”情況,包括種植管理者、地塊管理者、作物品種、播種期、移栽期、施肥記錄、病蟲防治、收割記錄等。“瀛豐五斗”有機米的高度安全、透明特點贏得了市場的青睞,一直供不應求。2013年4月,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啟動“透明牧場”項目,作為乳業的首個透明牧場,現代牧業堅持高起點、高定位、高標準,應用最先進的管理理念、裝備設施、生產技術,使牧場運營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法可依、有據可查,讓牛奶品質以量化的數據與消費者溝通。此外,還有上海多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透明農莊”、開創都市有機農業的新模式、北京綠色家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透明農場”的成功實踐等等。
透明食品供應鏈的概念
Hofstede(2003)最早提出有關供應鏈(網)的透明性定義:供應鏈(網)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在沒有信息丟失、噪音、延遲和失真的情況下對他們所需求的產品相關信息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獲取的程度。自Hofstede提出供應鏈網的透明性概念后,一些學者將其運用到食品供應鏈的管理領域,如Kalfagianni(2006)區分了食品供應鏈透明的水平維度和垂直維度。
綜合前述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本研究提出“透明食品供應鏈”這一新的概念,其定義如下:透明食品供應鏈是以保證食品質量與安全為目的,通過供應鏈企業的組織創新、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使食品從原材料生產到終端消費全過程處于嚴格的監控之中,食品供應鏈所有利益相關者對他們所需求的食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能在沒有信息丟失、噪音、延遲和失真的情況下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獲取。
透明食品供應鏈適應了當前社會強烈的食品安全訴求,是一種新的供應鏈運行策略與業態。它與一般的追求成本控制或市場反應靈活性的供應鏈運行策略有根本的區別,強調通過在全供應鏈范圍內對食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進行嚴格的收集、分析、記錄與傳遞,從而使所有利益相關者對食品質量安全進行有效辨識與監控,最終實現食品質量與安全的目標。
透明食品供應鏈的特征
一是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為核心目的。透明食品供應鏈的建設有利于企業實現多方面的目的,但這些目標的實現都要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為前提和支撐。食品供應鏈正是通過其透明化運作,使食品始終嚴格按照高水平的質量安全標準進行處理,并接受企業、政府、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監控、監管和監督。從此意義上說,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只是手段,保證食品質量安全是其核心目的,樹立企業及其產品的競爭優勢則是根本目的。
二是對食品安全標準系統的高度依賴性。透明食品供應鏈的運行涉及供應鏈的不同階段、不同企業和產品的不同形態,需要通過完整、特定、協調的食品安全標準對食品生產經營的過程及結果進行規范和規定。食品安全標準的完整性要求標準的制定能覆蓋供應鏈的各個階段、各個操作單元和產品的各項關鍵指標。食品安全標準的特定性要求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應制定達到或超過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針對不同的技術和管理對象制定相應的安全標準。食品安全標準的協調性要求食品供應鏈所采用的標準要一致和統一,不能出現標準相互沖突和無所遵從的現象。
三是實行嚴格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透明食品供應鏈應用一系列信息技術(如傳感器、條碼、RFID、手持式移動智能終端),構造一個基于全流程的、可靠的信息監控系統,其系統設計集成信息識別、自動采集、跟蹤、數據交換和實時共享技術,保證供應鏈的關鍵控制點能受到核心企業的監督,并能夠通過即時的數據讀寫和存儲實現問題食品的有效追溯。在供應鏈外部,能密切與利益相關方的信息溝通交流,及時準確地處理來自客戶及消費者的意見、建議、投訴和咨詢,及時跟蹤外部各種渠道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并有效反饋到企業內部。
四是透明食品供應鏈的建立與運行需要食品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規范、監控與整合。透明食品供應鏈的建立與運行需要核心企業負責評審、選擇、接收、調整、淘汰供應鏈的成員企業,需要核心企業制定覆蓋全鏈的相關制度、流程、規范和標準,尤其需要核心企業對各個環節的食品安全技術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和控制。為規避上下游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和道德風險、增強供應鏈食品安全管控的力度,食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傾向于構建縱向一體化的供應鏈治理結構,實現全產業鏈經營。
透明食品供應鏈與類似概念的區辨
為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一些學者運用供應鏈管理及其它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不同的食品供應鏈管理策略與模式,如食品產業綠色供應鏈、可持續食品供應鏈、食品封閉供應鏈等。
表1列明了透明食品供應鏈與其他類型供應鏈對比存在的主要區別。可見,透明食品供應鏈鮮明的特征在于其通過追求食品質量安全信息透明最后達到食品的質量安全,透明食品供應鏈的運營成本高、鏈條穩定性強、產品安全性高,在我國一段時期內可能較適合一些重點食品行業及重點食品品類使用,如乳制品、肉類、食用油、酒類產品、精品農產品等。
本文基于實踐發展及理論創新的趨勢,對“透明食品供應鏈”的概念、特征及與類似概念的區別進行了闡釋,后續研究將對透明食品供應鏈的驅動機理、運行模型及評價體系展開深入探究,以期能從供應鏈視角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具體策略。
參考文獻:
1.Trienekens J H, Beulens A J M. The implications of EU food safety legislation and consumer demands on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s[R]. Sydney,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World Food and Agribusiness Forum, 2001
2.Beulens A J M, Broens D F, Folstar P, et al. 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J].Food Control, 2005(16)
3.于志宏.全國首家“透明牧場”在安徽誕生[J].WTO經濟導刊,2013(5)
4. Hofstede G J. Transparency in netchains[R].Debrecen, Hungary: EFITA 2003 Conference,2003
5. Kalfagianni A. Transparency in the food chain: Policies and politics[D]. Enschede,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Twente, 2006
6.張寒金.國際食品供應鏈安全標準的變革[J]. 標準生活,2010(2)
7.但斌,劉飛.綠色供應鏈及其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0(11)
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和Internet的普及應用,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電子商務作為商業貿易領域中一種先進的交易方式已風靡全球。同時消費者的需求特征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也出現了經濟一體化特征,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消費需求的多樣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產品品種的飛速膨脹;客戶對交貨期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產品和服務的期望越來越高;這些變化對企業參與競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思想和運作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高質量、低成本、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要求,強烈的沖擊著原有經濟管理模式深刻的變革。為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深刻認識到21世紀的競爭并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而供應鏈管理正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因此,供應鏈管理將成為企業在新世紀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切入點和立足點。
一、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的新特點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現代供應鏈運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及時、有效信息的傳遞,實時把握市場需求,并根據實際需求來確立相應的生產、經營和物流運作,因此電子商務為推動信息的有效傳遞和管理、發展電子物流乃至供應鏈管理奠定了基礎。為此,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呈如下新的特點:
1.管理信息化
當今市場在急劇變化,企業要想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取得持續發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戶需求的變化和在競爭中知己知彼。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推進供應鏈系統中信息共享的關鍵,改進整個供應鏈的信息精度、及時性和流動速度,被認為是提高供應鏈績效的必要措施。
2.橫向一體化與網絡化
“橫向一體化”形成了一條從供應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銷商的貫穿所有企業的“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和集成業務流程、與供應商和客戶建立協同的業務伙伴聯盟。
3.生產經營的敏捷柔性化
全球性市場競爭的加劇,單個企業已經難以依靠自己的資源進行自我調整,敏捷制造面對的是全球化激烈競爭的買方市場,采用可以快速重構的生產單元構成的扁平組織結構,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協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層管理結構,注重發揮人的創造性,變企業之間的生死競爭關系為“共贏”關系,強調信息的開放和共享、集成虛擬企業,而電子商務的興起為實現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供應鏈環境下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著供應鏈運作的績效。為此,分析了供應鏈環境下不確定性因素的產生,并提出了供應鏈環境下不確定性因素的解決策略,為供應鏈運作提供決策支持。
關鍵詞:
供應鏈;不確定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4-0068-01
1 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更多的發展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將成為企業能否在激烈競爭中取得成功的關鍵,正因如此供應鏈也就應運而生。然而,隨著供應鏈規模越來越復雜化,供應鏈環境下的不確定性也在日益增大,供應鏈運作的難度也逐漸被加大。因此,必須清楚認識到供應鏈環境下不確定性產生的原因并應用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才能使得供應鏈運作順利實施。
2 供應鏈環境下不確定性的產生
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是指事先不知或無法預知某事件、某計劃、某布局決策的結果。隨著全球競爭加劇,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不確定性的產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2.1 供應者的不確定性
供應者的不確定性主要是來自于供應商無法保證以準確地時間提供物料和服務,形成供應者不確定性的原因是由于供應者在物料生產過程中可能受到機器損壞影響,或是運載工具故障、交通堵塞和山洪、暴雨、臺風等氣候條件和自然災害等偶然突發事件的影響而無法在所承諾的時間準時運送物料。同時,供應商提供的物料品質、物料數量和物料品種是否符合要求也是供給不確定性因素產生的原因。
2.2 生產者的不確定性
生產者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生產制造過程本身即生產制造過程無法保證順利無誤地生產出產品,其形成不確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設備故障造成生產中斷、延誤及工作流程設計不合理導致生產瓶頸。此外,由于生產出來的不良產品、生產計劃系統的重新設計也是產生生產不確定性因素的原因。
2.3 顧客需求的不確定性
顧客需求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顧客在不定期時間內的不規則需求量,或是客戶購買力、心理和個性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而導致企業產生需求預測的誤差。其次,產品的特性也是影響顧客需求不確定性程度的重要因素,產品根據其需求形態可劃分為功能性產品和創新性產品,這兩種不同特征的產品也會影響供應鏈面臨的需求不確定性問題,并因此產生不同的最小實際庫存值和安全庫存設置策略。
3 降低供應鏈不確定性的策略
通過對供應鏈上的不確定性的研究,發現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降低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幾個策略。
3.1 提高供應鏈的柔性策略
供應鏈的柔性通常被理解為企業以最快的速度、最經濟的方法處理企業經營活動中因環境而引起的不確定性的能力,它一般可由緩沖、適應和創新三種能力組成。柔性管理的應用是現代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策略,作為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應當首當其次的必須提高自身的柔性以使得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能力。供應鏈中生產企業的柔性可以通過快速調整生產計劃達到高效運作來支持供應鏈中的分銷企業,避免由供應鏈的不確定性而導致企業陷入困境并加速了產品的流通。
3.2 精簡和優化供應鏈策略
針對供應鏈進行業務流程重組、組織重構,對節點企業的采購、制造、營銷和物流等過程采取跨職能部門的交叉管理,將多余的交接工作、垂直管理的弊病、不確定性和延誤降到最少,盡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強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聯系與合作;對產品的生產、包裝和運輸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對生產設備和運輸工具進行管理和維護,降低故障率,增強可用性;對分銷網絡和運輸路線進行優化,采用專用運輸工具和路線;采用第三方物流,將包裝和運輸服務外包給專業物流公司,安排充足的提前期和時間裕度,加強運輸過程實時跟蹤控制和及時信息反饋,通過這些方式保證物流安全而高效地運行。
3.3 建立必要的安全庫存策略
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節點企業設置必要的安全庫存可以有效地補充信息集成發展的階段性,有效的安全庫存量可以消除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由不確定性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供應鏈中建立的安全庫存能夠幫助供應鏈不確定性給鏈中企業帶來的不可靠性并提高企業的服務水平,但由于長期的安全庫存量可能會導致供應鏈中庫存成本的增加進而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成本。因此,供應鏈上必須合理設置建立安全庫存的數量以及安全庫存的時間。
3.4 信息共享策略
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由于不確定性而導致的“牛鞭效應”現象影響著供應鏈的運作時間、運作成本,這種現象的產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供應鏈中各企業之間的信息傳遞不透明、不真實以及不及時而導致。提高供應鏈上各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的深度與廣度是應對供應鏈不確定性的有效措施。信息透明程度越高,信息共享越廣泛越能有效降低供應鏈的運作成本,縮短供應鏈的運作時間,從而消除“牛
鞭效應”現象。
3.5 建立長期友好合作的伙伴關系策略
長期友好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能夠提高供應鏈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水平,同時也能夠減少供應鏈是流通產品的庫存量、降低供應鏈運作成本和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長期友好的供應商合作關系,能夠使企業準確及時的獲取有關訂貨與貨物方面的信息,從而使得更好的控制整個供應鏈的運作過程,降低供應商的不確定,提高供應網絡的效率,制定正確的供應鏈戰略決策;長期友好的客戶關系管理,重組供應鏈使其以更加快速合理的方式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同時減少供應鏈運作成本,降低供應鏈環境下顧客需求的不確定。
4 結論
供應鏈環境下的不確定性客觀存在于整個供應鏈運作中,影響著供應鏈的運作時間以及運作成本,作為一名管理者需要從全局出發尋找降低供應鏈環境下不確定性的有效策略。隨著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供應鏈的規模和供應鏈的結構變化越來越復雜,這種變化加大了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對鏈中企業的影響。因此,要解決供應鏈環境下不確定性對供應鏈運作過程中的影響,需要應用有效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張濤,孫林巖.供應鏈不確定性管理:技術與策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張煒.不確定性對供應鏈運作的影響及對策[J].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07,10(1).
[3]王偉,陳國華,沈克明.供應鏈信息共享及其實現途徑[J].現代管理科學,2005,(6).
隨著網絡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顧客的需求逐漸多樣化。加之其它因素的影響,導致傳統的供應鏈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必須向適應于市場的供應鏈轉變。文章對供應鏈的內涵、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供應鏈網絡的結構特征、供應鏈中出現問題的解決策略以及網絡經濟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網絡經濟;企業供應鏈;管理;發展趨勢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具有絕對的優勢,就必須具有能夠對多變復雜的環境進行快速反應的能力以及對顧客多樣化的需求進行精確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加強自身對市場的適應性。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供應鏈模式也要由傳統模式向新型模式轉變。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供應鏈管理要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進行智能化管理。
一、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內涵
要了解企業供應鏈的內涵,首先必須對供應鏈的概念有所了解。供應鏈是從擴大的生產這一概念中發展而來的。現代管理教育對供應鏈的定義是:圍繞核心企業,從原材料的采購開始,對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進行控制,然后使用銷售網絡將制造成功的中間產品和最終成品銷售出去,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及消費者聯系起來的具有整體性的功能網鏈結構。而企業供應鏈管理是針對單個公司的,它是對單個公司所提出的含有多種產品的供應鏈進行管理。在整個供應鏈中,該公司處于主導地位,擁有主導權。在這一供應鏈中,必須明確主導者的主導權及其具體所代表的含義,以及它是否能成為對整個供應鏈進行統一的關鍵因素。如果主導權不夠明確,那么一方面會對企業計劃制定與實施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也會使整個供應鏈的運轉難以維系,更無法建立起強有力的管理組織。以企業供應鏈為基礎的供應鏈管理,一方面要充分考慮與供應鏈中的其他成員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對企業多種產品的各個環節如原料采購、生產、分銷、運輸等方面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進行考慮。
二、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內容
在供應鏈管理中,核心是企業將各級供應商的資源如業務流程、技術、能力等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加強自身的競爭力。而在網絡經濟下,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來源于被整合過的價值鏈。價值鏈的具體流程是“原料采購—各級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最終用戶”,這是一種價值附加傳遞的過程,而且它能夠將原料和產品的再利用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而供應鏈管理就是將這一價值鏈中的所有組織進行有效整合,使其協同作業,也就是將“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制造—裝配—運輸—倉儲—分銷—最終用戶”這一過程中的所有組織聯系起來,使其進行協作,從而形成一個虛擬企業組織的網絡業務模式。在供應鏈模式中,產品生產并不是由沒有形成供應鏈之前時制造商的推廣式業務模式決定的,而是由客戶來推動的。在網絡經濟下,供應鏈管理的實質是企業與重要供應商在網絡競爭環境中的協作關系。
三、供應鏈質量形成的產品結構特征
供應鏈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對各項資源進行控制,最后經過銷售網絡將產品送至消費者手中的具有整體性的功能網鏈結構。在這一模式中,產品質量具有特定的結構性特征,如信息不對稱等。這些特征使得與企業內部控制相比,供應鏈質量管理更為復雜和艱難。具體來說,產品質量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系統相關性
供應鏈產品質量與原材料、零件生產、半成品加工、分銷及物流等行業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它的形成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程。而在某一個具體的企業中,產品質量又受到設計、采購、生產、售后等所有部門的影響。再具體至某個部門,例如制造部門,負責產品的鑄造、沖壓、焊接、裝配等各個環節。要保證產品質量,就必須在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控制質量。在這一包含眾多企業、環節及部門的體系中,每個企業、部門及環節的質量都與其他企業、部門、環節的質量息息相關。因此不僅要保證供應鏈核心企業產品的質量,還要保證其他企業產品的質量。
(二)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指供應商與采購者之間在商品質量方面信息不對稱。產品質量具有非常明顯的隱性特征,部分商品在購買之前能夠進行質量檢驗,也就是“先驗商品”,還有的商品購買之前則無法有效確定質量,即為“后驗商品”。由于信息不對稱,因此采購者在商品質量識別方面所花費的成本增加,且往往會出現質量比較、識別、檢驗及購買成本與產品質量之間不對等的現象。供應鏈中質量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結果有:一方面,在簽訂合同之前,由于制造商對原材料供應商所提供材料的性能并不確定,消費者對制造商多提品的質量也不能確定。因此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購買者會更傾向于使用相同且較低的價格購買商品,那么優質產品供應商就會因為利益受到損害而被迫進行改變,使得市場上的劣質商品增多,出現類似于金融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劣質驅逐良質”。另一方面,簽訂合同后,由于信息不對稱,購買者無法對產品質量進行檢驗,導致成本較小的供應者會降低產品質量,使得實際交易中的產品質量與合同中的質量不符,加劇供應鏈產品質量的惡化。
(三)雙重邊際性
雙重邊際性是指供應鏈系統中的采購者和供應者是獨立核算的法人和實體,他們在進行決策時,對供應鏈中其他成員的利益并不關心,更多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并力求使利益達到最大。當利益在供應鏈成員之間進行分配時,當一方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就會對市場均衡和另一方的績效產生影響。這一特性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供應鏈上不同主體之間存在利益不一致和分配不合理。這一特性作用于信息不對稱的環境,會導致供應鏈產品質量的進一步下降。這一特性在供應鏈產品質量事件中的表現為,采購者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不斷降低采購價格。而供應者面對較低的價格,必然會降低產品質量,最終出現產品價格及質量都較低的現象。
(四)合作關系不穩定
這是造成供應鏈中產品質量出現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供應鏈中的企業是受到利益的驅使而暫時進行合作,合作過程中對雙方關系進行固化的法律體系不完善,合作成員的可替代性較高。這些特征導致成員之間的合作具有不穩定性,隨時有瓦解的可能。在非長期合作的情況下,各個成員考慮的是自身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忽視了整體利益的長期最大化。
四、供應鏈中出現問題的解決策略
由上述內容可知,受到自身結構特征的影響,在供應鏈模式下,產品將經常處于價格較低質量較差的狀態,使得采購者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證。因此要針對供應鏈的結構特征,采取一定的措施,從而保證采購者所購買到的商品質量有保證。
(一)建立質量信號傳遞機制
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采購者與供應商之間對商品信息和質量的了解是由差別的,很明顯供應商對商品的了解要多于采購者。在很多情況下,這會對采購者的利益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質量信號傳遞機制。具體來說,可采用兩種形式。一是質量保證金。供應商為了證明自身商品的質量,可先向采購者支付一定的質量保證金,采購者使用之后確認無質量問題后退還質量保證金。而質量較差的供應商自然不愿意支付質量保證金,這樣就會淘汰質量差的商品;二是售后包退保修制度,這也是能夠對質量較差的商品進行淘汰的方式。
(二)實行跨期支付
針對供應鏈中存在的合作關系不穩定導致的參與人短期利益最大化傾向,采用跨交易周期的支付機制能夠有效將短期交易長期化。采購者并不是一次性付清全款,而是只支付一部分。在這種機制下,供應商的收入與產品質量直接掛鉤。一旦出現假冒偽劣產品,會使購買者的購買意愿直線下降,從而使自身的利潤銳減。因此供應商會對自身所提品的質量較為重視,而且這種方式對于想要提供假冒偽劣商品的供應商來說,都是非常有效的。
五、網絡經濟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
網絡經濟是一種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以新興的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經濟形態。它不僅包括以計算機為依托的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產業,還包括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整個高新技術產業,更包括受到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的傳統行業和部門的深刻變革和發展。因此,網絡經濟并不是一種獨立于傳統經濟或者與之對立的虛擬的經濟形態,而是一種以傳統經濟形態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在網絡經濟下,供應鏈管理也會具備網絡經濟的特征,朝著管理越來越簡單智能、管理組織越來越精簡、管理速度越來越快、管理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一)供應鏈管理時效越來越高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廣泛,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采用了計算機技術。從原料采購到生產、庫存、銷售等都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導致管理的時間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具體來說,例如在原材料采購這一環節,采購商在了解了實際情況之后,可在網上下單,通過網銀等形式先行支付部分貨款;在商品生產環節,生產設備由機器人進行控制,實際上還是計算機控制,庫存裝包等也是使用全自動信息技術控制,大大提高了操作速度,縮短了操作時間,使得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管理的時間與速度都相應加快,從而在整體上縮短了管理的時間。
(二)供應鏈中產品質量與資產生產率越來越高
在供應鏈商品生產環節,無論是零部件加工,還是商品組裝,都使用計算機進行自動化生產。由于計算機無論在操作速度還是效率方面,都遠高于人,因此資產生產率與傳統方式相比,也會大大提高。且在差錯方面,計算機出差錯的概率也遠遠小于人為因素導致的生產錯誤,這就能夠使產品質量得到保證。由此可見,網絡經濟下,供應鏈中產品質量與資產的生產率都會越來越高。
(三)供應鏈組織越來越精簡
由于計算機能夠實現諸多功能,一臺計算機在很多時候甚至能夠同時取代好幾倍人力的工作,并且在質量及效率方面也都有保證。因此在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隨著計算機技術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計算機能夠取代的人力的范圍也會越來越廣,那么自然而然很多人力就會被淘汰,供應鏈組織中的人越來越少,組織也就越來越精簡。組織精簡能夠使組織管理的成本降低,利潤增加,但同時管理質量不會受到影響。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下,商品從原料采購到銷售及售后的各個環節都對商品及服務質量有著一定影響。尤其是由于供應鏈模式存在種種弊端,導致供應商和采購商之間處于不平等地位,商品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經濟不斷盛行,供應鏈管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效率越來越高,供應鏈組織越來越精簡,產品質量也會越來越高,最終促進供應鏈中各組織之間的雙贏。
作者:黃玉萍 單位:漯河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潘云飛,付強.網絡經濟時代供應鏈協同管理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9).
[2]陳歡,馬費成.國內學術電子期刊供應鏈上多元主體競爭合作關系探討[J].情報雜志,2012(04).
[3]李偉偉.論網絡經濟時代下的企業管理的變革[J].大觀周刊,2012(46).
關鍵詞: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零售業
中圖分類號:F259.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6116(2012)04-0012-05
一、引言
對于現代制造企業和商業企業而言,供應鏈各環節合作伙伴是企業的核心利益相關者。近年來我國市場發生的“三鹿毒奶粉”、“家樂福假酒”等惡性事件,都與企業供應鏈常態管理缺失有關。因此,對供應鏈進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與合作伙伴一起承擔經濟、法律、道德、公益等方面的社會責任,是供應鏈上各企業構建一體化戰略關系的重要選擇。
零售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供應鏈的行業。零售業績效容易受到消費者對于零售企業品牌形象認同和購買選擇的影響,而消費者品牌認同和購買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零售企業是否對其供應鏈合作伙伴進行嚴格的社會責任審核和有效的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
二、文獻回顧
關于供應鏈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國外已經有一些學者進行了論述。Drumwrigt(1994)提出了企業應該秉承社會責任意識來組織購買、生產、銷售的各個流程;Fabian(2000)分析指出,將社會責任意識滲透于供應鏈各流程的原因在于,現代經濟系統已將供應鏈各合作伙伴打造成不僅在經濟關系上,更重要的是在品牌、聲譽影響方面息息相關的利害共同體,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與行為的欠缺將會損害供應鏈各環節上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當前,國外學者已就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必要性形成相對一致的共識,一些學者進一步就操作層面上如何實現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提出建議。Roberts(2003)指出,當前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實現責任采購和對供應商進行社會責任審核的重要性,但在如何運用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理念、原則、評審指標對供應鏈實現全面責任管理方面不知所措。Handfield(2005)建議,公司應該使用正式的檢測系統和評判體系來監督、報告公司供應鏈各方的社會責任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供應鏈風險控制和管理。Julien Levis(2006)認為,在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相對穩定的制度構建和高效的技術手段運用十分重要,在這方面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作出了表率。跨國公司對自身供應鏈上各個合作伙伴的勞工使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實踐情況進行動態的跟蹤和指標顯示,以此作為評判公司自身風險水平和競爭力狀況的重要手段。
國內學者關于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研究剛剛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討社會責任管理模式、內部引領者、外在推動力等實現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基本元素上。李雷鳴(2008)從供應鏈上單個企業的角度出發,對企業基于構建可持續供應鏈而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進行研究。他認為不同的企業由于在供應鏈復雜程度、企業業務或產品種類的多少以及企業在供應鏈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大小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申光龍(2009)分別從供應鏈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的整體管理和供應鏈視角下核心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兩個方面構建了具體的社會責任管理模型,并通過比較說明掌握重要資源、品牌認知度高、具備強勢談判力的核心企業在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和可持續供應鏈構建方面的關鍵作用。孟炯(2009)的研究則集中于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跨國供應鏈問題,提出作為資源、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品國的發展中國家企業,自身的社會責任履責水平和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狀況將受到跨國供應鏈下游的國際企業審核,下游跨國公司供應鏈管理的加強,將形成強勁有力的倒逼力量,推動供應鏈上游企業責任意識和履責水平的提升。
有關企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的國內外文獻顯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關注點,主要集中于分析在供應鏈視角下社會責任的主要模式、基本要素,或者集中分析供應鏈社會責任的某些環節,探討與具體行業特征相關的供應鏈風險所在、與行業相關的主要社會問題和社會責任管理要求的研究卻較少。
三、零售業供應鏈特征及社會責任內涵、現狀
(一)零售業供應鏈的基本特征
零售業供應鏈管理是指供應鏈上各企業秉承一體化理念,采用集成化方法,在核心企業的主導下,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顧客之間建立起高速、快捷、穩定的溝通渠道,在從原料供應商到最終客戶的供應鏈網絡成員之間形成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一體化的高效管理機制,從而達到快速響應客戶要求、優化時間空間配置、規范整體風險控制的運營要求,實現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整體效益的目標。
零售企業供應鏈呈現單向樹狀的結構特點,因此供應鏈管理在核心內容和管理方法上都與其他行業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以零售企業為主導
隨著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在供應鏈末端近距離接觸消費者的零售企業憑借其資金、信息、渠道等優勢,成為整個供應鏈網絡的協調中心,成為整個供應鏈的主導企業。零售企業的主導地位主要表現在零售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確定的原則、標準等對供應商進行選擇;而供應商更多地需要依賴零售商的銷售渠道。
2.需求拉動式供應鏈
供應鏈網絡由消費者購買需求為驅動。Rog-er Blackwell(2000)是最早倡議將現代供應鏈管理技術應用到零售業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學者,他認為零售業的供應鏈是由消費者驅動的,因此應該將消費者需求作為零售業供應鏈管理技術設計和適用中重點考慮的初始啟動因素。這種拉動式供應鏈模式通常根據用戶實際需求來生產定制產品,由消費者需求來激發整體供應鏈的產品供給響應。
3.適應于多樣化產品的彈性供應系統
著名的供應鏈管理專家Fisher(1997)認為,供應鏈的設計要以產品為中心,他將零售業區分為革新性產品和功能性產品兩大類,前者是適用新興技術和引導市場需求的產物,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和較高的市場利潤回報率,但市場需求卻不穩定,這類產品應具備一定庫存以便對市場需求作出迅速響應;后者屬于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大眾化商品,利潤低卻有穩定的市場需求,針對這類產品,供應鏈效率主要體現在合理協調物流和服務流,在保證及時供應前提下使庫存最小化,Fisher(1997)認為零售商經營的產品,大多數都可以歸為這兩類,但每類實際上都包含數以萬計的對供應鏈供給彈性要求不一的產品與服務,這要求零售業供應鏈建立能夠適應多樣化產品的彈性供應系統。
4.零售企業是供應鏈風險的直接承擔者
零售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這一方面使零售商獲得了資金、信息、渠道等優勢,同時也使得供應鏈中的社會風險隨著產品一起轉移給零售企業,零售企業成為供應鏈風險的主要承載者。因此,零售企業有能力也應當有意愿在現有的供應鏈管理中嵌入社會責任的因素,進行有效的社會責任管理,通過建立有效的社會責任審核機制和責任采購行為,促進供應商乃至整個供應鏈社會責任表現的提升。
(二)零售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內涵
零售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是指,企業重塑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程序,調整企業采購行為,采用與供應商溝通與合作的方式,鼓勵其遵守與社會責任有關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公益準則,并敦促其實施有效的管理方案,使其社會責任行為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
零售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社會責任行動主體。與一般企業社會責任相比,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更強調整體性,它不僅要求企業自身能夠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而且強調從供應鏈整體上看待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帶動供應鏈中的其他企業實現各自的責任。概括而言,零售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1)在社會責任項目選擇上,傾向于與行業特征相關的項目,重視項目實施對社會問題的解決程度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2)供應鏈上,各企業采取共同的社會責任行動,秉承共同的行動準則、綱領,明確共同的行動要求及評價指標;(3)強調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上社會責任管理中的主導作用,強調核心企業的影響力和談判力是零售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得以實行的基礎和保障。
(三)零售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現狀
在目前我國零售業的經營管理中,存在許多與供應鏈社會責任不相適應的問題,表現為供應鏈責任關系趨于失衡,具體體現在勞工問題、環境問題、產品質量問題等方面。雖然大部分零售企業都認識到良好的供應鏈關系對于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企業承諾與供應商等建立穩定、持續、互動的合作關系,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供應鏈社會責任的管理實施。但由于多數零售業供應鏈尚未建立常態穩定的社會責任管理機制,在經濟波動、人動等因素的影響下,供應鏈社會責任所依賴的一體化合作基礎常常被打破。
1.勞工權益
零售業是一個需要雇用大量中低端勞動力的行業,當前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升,一線零售業從業人員流動頻繁,對行業的穩定發展造成很大影響。究其原因,員工勞動強度大、薪酬福利待遇差是主要因素之一。一線員工是零售業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質量控制、重視工作效率及企業效益時,忽視企業員工思想、福利、家庭、培訓與合理作息安排等問題,缺失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將可能直接影響零售業的長遠發展。
2.消費者權益
零售企業處于零售業供應鏈的主導地位,有能力也有義務對供應商進行社會責任審核;同時零售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在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引起社會關注的時期,也承載著消費者對零售企業進行有效社會責任管理的多方面期待。事實上,供應鏈各環節所潛藏的產品質量風險在很大程度上也轉移由零售商承擔。零售企業需要面對供應鏈上供給彈性差異很大的多樣產品,很難用技術手段對各類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進行全面的識別;而上游供應商可能基于賣方信息優勢,產生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隱瞞可能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各類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使零售企業處于責任危機暴發的高風險境地。
3.環境問題
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不僅僅針對供應鏈上的企業,要求供應鏈整體運作中履行低碳、節能、環保等方面的環境責任,還應該將生產者責任延伸至消費領域,要求生產者承擔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的回收處理,避免廢棄物可能造成的各種環境影響。歐美發達國家制定法律明確規定生產者對廢棄產品回收處置的各類責任。而我國當前類似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相對滯后,因此,來自于供應鏈核心位置的零售企業的監督、激勵、約束是建立供應鏈整體社會責任行動機制的重要推動力量。
4.供應鏈內部責任管理方式
為了避免責任風險,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在供應商選擇上進行嚴格的社會責任審核。在發現供應商不能通過社會責任審核或無法達到零售企業制定的行動守則(code of C0nduct)要求時,零售企業往往單方面解除訂單合同以顯示對供應商社會責任的訴求。這種供應鏈管理方式簡單單調,既不利于供應商認識、理解社會責任要求并改進自身的不足,也不利于供應鏈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在零售業供應鏈中,零售企業處于強勢地位,供應商往往缺乏平等的談判話語權,這就導致供應鏈社會責任規劃常由零售商單方面推動,對供應商構成外生性、強加式的社會責任要求,不利于供應商在自愿、自覺、自律基礎上履行社會責任。另外,來自零售商頻繁的驗廠、名目繁多的責任審核,客觀上加劇了供應商的運營成本,卻無法提升實際的履責績效。
四、構建零售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機制
英國著名供應鏈專家Martin Christopher(1992)認為: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處在同一供應鏈上的各企業是利益的共同體,是價值鏈上必不可少的環節,任何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都將對整條供應鏈的企業的品牌聲譽、產品供應等產生影響。對供應鏈進行有效的社會責任管理,可使得供應鏈上各企業獲得良好聲譽,建立并鞏固長期合作基礎,獲取穩定持久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概括而言,當前我國零售業供應鏈推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責任認同基礎
與政府規制要求不同,企業社會責任本質上要求企業在建立對社會責任原則、標準等認同基礎上自愿、自覺地實現行動自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發源于歐美發達國家,企業社會責任在多大程度上獲得認可和實踐,與一個國家、地區的市場化成熟度緊密相關。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我國企業總體社會責任認識水平較低,責任意識不強。因此,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供應鏈上核心企業應幫助企業理解供應鏈各方面利益相關者及利益相關關系所在,引導企業認識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與企業風險控制和長期發展戰略之間的統一性。
(二)明確供應鏈社會責任所在
在零售業供應鏈中確立供應鏈社會責任整體理念,需要供應鏈各企業深化對企業社會責任“三重底線”的認識,全面評價企業自身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分析零售業供應鏈上各企業所處行業類別、地理位置、規模大小,明確企業責任與供應鏈整體在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責任,合理區分企業責任與供應鏈責任、行業責任、政府責任。
(三)建立常態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制度
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和零售業供應鏈核心企業應采取切實措施,引導企業將社會責任管理和供應鏈責任管理嵌入企業傳統治理機制和供應鏈管理機制,引導企業將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作為企業風險防范管理、追求長期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全面評價供應鏈整體所面臨的市場風險、社會風險,建立針對供應鏈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適應企業所處產業特點的供應鏈社會責任管理制度,形成包括驅動機制、執行機制、評判機制、預警機制、規范機制和懲戒機制在內的常態管理體系。
(四)構建科學的供應鏈責任績效評價體系
構建績效評價體系不但要考慮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合作和同行業間的競爭,為供應鏈優化提供依據,而且還要考慮供應鏈運行對環境、社會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致力于規避社會風險。目前,零售業供應鏈還沒有成熟的社會責任績效評價體系,可以借鑒國內外比較成熟的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績效考核指標,如IS014001環境標準管理體系,AAl00S利益相關者參與標準、SA8000勞工權益保障標準、IS026000社會責任標準等,根據零售業供應鏈各企業的行業特點、地域差別、規模大小設置權重,構建差異化評價指標體系。
(五)發揮核心零售企業的主導作用
【關鍵字】供應鏈管理;產品電子代碼;實訓;方案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8)13―0050―02
一 產品電子代碼的特征
產品電子代碼,即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編碼體系是新一代的編碼標準,它是全球統一標識系統的延伸和拓展,是全球統一標識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EPC系統的核心與關鍵。
EPC代碼由標頭、廠商識別代碼、對象分類代碼、序列號等數據字段組成,一般為128位,可標記世界上全部的單個貨物。具有以下特性:
科學性:結構明確,易于使用、維護。
國際性:不以具體國家、企業為核心,編碼標準全球協商一致。
EPC系統是一個全球的大系統,可在生產、流通、存儲、結算、跟蹤、召回等供應鏈的各環節全面應用。EPC系統的附加價格較高,目前主要適用于高價值的識別對象,如運輸包裝單元、高檔消費品等。EPC系統正在考慮通過本身技術的進步,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通過系統的整體改進使供應鏈管理得到更好的應用,提高效益,以便抵消和降低附加價格。
二 基于產品電子代碼的供應鏈管理方案模型
很多不同的公司圍繞某種產品通過供應鏈進行合作,該鏈包括零部件供應商、物流服務提供商、產品制造商、銷售商和售后服務提供商。對供應鏈的效率來說,供應鏈上每一點關于存貨的確切信息都是需要的。
如圖1所示,零部件供應商提供用于產品裝配的原材料,零件和組件。物流服務提供商提供貫通整個供應鏈的運輸及倉庫等多種服務。產品制造商專注于制造消費者將會購買的產品上。經銷商負責銷售產品,售后服務提供商提供維護和修理等售后服務,所有這些參與者組成了產品價值鏈。
EPC系統在以協同的方式工作時,基于EPC標準的供應鏈中的數據被共享,能充分地體現出它的效率。在這個方案中零部件供應商為每一個生產出來的零部件添加一個RFID標簽,并寫入帶有零部件標識的EPC編碼。產品制造商也會為每一個產品添加一個帶有產品EPC編碼的RFID標簽。每一個供應鏈下游的收貨方只需簡單的用自動識別解讀器解讀EPC,然后和發貨通知單中的EPC對照檢查。EPC系統在全球互聯網的基礎上,通過對象名稱解析服務(ONS)和EPC信息服務(EPC IS)來實現全球“實物互聯”。對象名稱解析服務(ONS)是一個自動的網絡服務系統,類似于域名解析服務(DNS),ONS給EPC中間件指明了存儲產品相關信息的服務器。EPC IS提供了一個模塊化、可擴展的數據和服務的接口,使得EPC的相關數據可以在企業內部或者企業之間共享。供應鏈各方通過EPC系統將在存貨管理,偷竊事件的控制,商標鑒定,生產和再循環的提速等方面產生益處。
三 基于產品電子代碼的供應鏈管理軟件方案設計
圖3所示是一個細化的用例圖,它展示了供應鏈各方的相關活動,其中涉及到使用EPC應用的用例用深顏色顯示。
四 基于產品電子代碼的供應鏈管理實訓方案
1 實訓室布局設計
整個供應鏈管理實訓室主要由四個區域構成,每個區域的出入口處都需要安裝支持EPC讀寫的射頻天線和射頻電子標簽讀寫器。
(1) 零部件供應商、制造商區域
在該區域給零部件裝貼支持EPC的射頻電子標簽。同時也可在此區域模擬制造商,進行產品組裝以及電子標簽的裝貼。區域的出廠處配有支持EPC讀寫的計算機終端,用于接受訂貨,完成電子標簽中EPC碼的填寫以及掃描出廠信息,與物流服務區域之間通過平板貨車運輸產品。
(2) 物流服務區域
含立體倉庫貨架,配有平板貨車,用于貨物的出入庫;出入庫終端計算機,用于在出入庫的時候讀取相關標簽數據,并用于數據處理。
(3) 經銷商區域
配有賣場終端計算機,用于在貨物進出賣場時讀取相關標簽數據,也可在實訓中模擬買家通過網絡進行購買的行為。
(4) 物聯網、服務器區域
主要是后臺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文件服務器以及一些網絡服務器設備等,用于支持整個實訓過程中軟件功能的實現。
2 實訓過程安排
實訓開始前,由教師進行角色分配,5-8人一組,輪流擔當客戶、供貨商(供應商、制造商)、物流服務商、經銷商等角色。每個角色擁有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以及相關權限。實訓的內容有:銷售訂單處理,采購訂單處理,產品貼標簽,寫EPC,讀標簽(接貨、入庫、出庫),物流線路運力裝車安排等。由于供應商、物流服務商都可設置多個,因此供應鏈下游廠商可對上游廠商和物流服務進行比較選擇,可組合出幾十種運行方案。每個學生輪流擔當不同的角色,最后給出實訓報告,并根據實訓中產生的數據給出數據分析和相關報表。
五 結語
本供應鏈管理實訓方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會EPC/RFID的技術先進性和供應鏈管理的整體過程。實訓安排的綜合性、設計性比較強。還可鼓勵學生根據具體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可進行方案的對比和評價。依據此方案進行的實訓中,學生普遍表現出較大的參與興趣。
參考文獻
[1] 胡險峰.RFID在協同供應鏈中的應用[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4,(10):67-69.
[2] 王曉華,易久,紀玉超.EPC技術及其在物流倉儲管理中的應用初探[J].商場現代化,2006,(19):140-141.
[3] 余雷.基于RFID電子標簽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J].微計算機信息,2006,(2):240-243.
[4] 蘇艷,董琳媛.EPC技術及其在零售業中的應用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6,(19):16-17.
[5] 謝勇,王紅衛.基于物聯網的自動入庫管理系統及其應用研究[J].物流技術,2007,(4):95-98.
關鍵詞:產業融合;供應鏈;構建;啟示
1.研究背景及意義
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之間的競爭出現了新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供應鏈管理的體系當中,通過建立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強供應鏈上各個成員的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特別是隨著新技術的出現速度越來越快以及全球服務業的加速發展,產業融合憑借其產業間的互相交叉與滲透,為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它不僅能夠提高工業企業、制造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以及競爭力,而且能夠拉動產品需求。產業融合不僅僅是企業間簡單的兼并和重組,而是一種體制的創新,管理的升級,是一種新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目前,產業融合的發展演進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這種滲透有利于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術化,加速傳統產業推出新品種和新產業進程以及傳統產業裝備的現代化。第二種,產業間出現融合。這種融合源自產業鏈互補和延伸,尤其是在高科技產業的產業鏈延伸部分。融合賦予原有產業以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強的競爭力,進而形成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第三種,產業內部出現重組融合。這種融合主要發生在具有緊密聯系的產業或同一產業內部的不同行業間,原本獨立的產品或服務在同一標準或集合下重組整合為一體,成為新型的產品或服務。
因此,產業融合與供應鏈構建問題成為當今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如何站在供應鏈戰略構建的角度,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融合具有深遠的意義。
2.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現狀
贏得顧客信賴是制造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最后一張王牌。面對經濟市場全球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制造企業開始把提高企業服務水平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環境下,企業開始不止只制造產品,而且越來越多的涉足到通訊、物流、廣播等行業,開始出現一種所謂的“制造企業服務化”的現象。服務企業由于具有直接面向最終顧客的優勢,利用其強大的服務管理系統、銷售網絡或品牌等優勢逐步向制造業發展,直接為制造企業加工活代加工一部分產品或零部件,使服務業出現了“服務企業工業化”的現象。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制造企業服務化”能夠提高其產品的產出能力,提高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換,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信息、思想以及品牌等知識資產的深入改變了原有制造產業的資產結構,從而使整體產業結構升級,有效的將服務轉換成了產業利潤增加的源泉之一。
隨著服務業在全球經濟以及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現代服務業開始向第一、二產業延伸和滲透,產生了一種產品與服務整合的現象。服務業企業通過加工和代加工制造業的產品,將其管理模式和服務功能融合于制造業。這時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具有了產品的實用功能,而且具有了更多的服務更能。這加快了原有制造業的產品升級和結構轉化。
如今,制造業與服務業打破了以前在技術、產品與市場方面的邊界,開始互相融合與滲透,呈現出一種新的特征和功能的產品形態,預示著一種“新的經濟增長范式”的出現。這種“新的經濟增長范式”的出現帶來了所謂的“1+1>2”的化學反應。不僅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戶需求,而且能夠加速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
3.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產業融合對供應鏈構建的影響
供應鏈由所有加盟節點的企業組成,通過對物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的控制,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以及顧客連成一個不斷增值的功能結構網鏈。它具有復雜性、動態性、交叉性以及面向用戶需求的特征。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于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生產、庫存等交易成本,并需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因此,現代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產業融合對供應鏈的形成與構建具有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第一,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融合有利于供應鏈高效率的整合。在一個適當大的范圍內,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融合,可以使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高度的集聚在一起。能夠通過信息的共享、業務的整合建立起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形成規模經濟,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供應鏈的功能與產品需求的性質不匹配是現在許多供應鏈價值縮小的重要原因,是阻擋整個供應鏈價值鏈增值的巨大阻力。而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融合有利于形成供應鏈上與之產品相關的各種中小企業的產業集聚,企業的多樣性不僅能夠增強需求的可預見性,而且能夠確保供應鏈滿足目標顧客群的能力。
第二,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融合能夠促進供應鏈結構的升級。供應鏈是將產品從原材料的采購、在制品以及產品的生產,再到分銷,直到最終用戶,通過供給與需求的關系鏈接在一起的。過去,我國很多傳統企業在系統設計的時候并沒有真正的考慮到供應鏈的影響,只考慮生產過程的本身,生產運作模式基本上是各自為政,這極大的降低了供應鏈的效率。而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相互交叉,使企業自身開始尋求不斷的與其上下游企業加強聯系,使自己的產品吸收對方其精華,向多元化發展,提高自身競爭力,提高整個行業的整體凝聚力。
而目前第一、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相互融合雖然與供應鏈上相互交叉、共享的出發點不謀而合,但同時也使不同行業的企業加入到供應鏈成員當中,使供應鏈的運作管理更加復雜,也面臨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加快供應鏈結構升級對于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產業融合相互推動,成為我國經濟的增長驅動力。
4.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產業融合對供應鏈構建的啟示
首先,供應鏈上核心企業能力的高低影響了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因此,在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與交叉的大背景下,核心企業一定要加強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要從產品、服務、信息、市場等方面,將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成有價值的、稀有的、難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能力。
其次,供應鏈的網鏈結構不僅是依靠供給和需求的關系維系的,更是靠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這三條紐帶僅僅的將眾多企業聯系成一個整體。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與否,對于判斷供應鏈的整體能力的高低至關重要。因此,不管是“制造企業服務化”還是“服務企業工業化”都不僅要控制好產品的實物生產多樣化、品質化,而且要嚴格把控好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運作效率。將其作為供應鏈構建的主要標準。
最后,對于政府或相關機構而言,首先要積極的支持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為其實施綠色通道,大力建設工業園區,為企業形成產業鏈條鋪磚鋪路。其次,要積極推進產業監管制度,放松產業監管政策,為不同產業企業間的相互作用創造條件。最后,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保障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為供應鏈上成千上百的中小企業壯大與發展做出貢獻,成為為推動地區經濟建設與增長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 李美云.論服務業的跨產業滲透于融合[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10).
[2] 曹衛,郝亞林.產業融合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03(3):14-17
[3] 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基于產業互動的研究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6(8):5-12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 高校餐飲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u Xinsheng
(Hen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飲改革作為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規律,為學生服務的教育屬性,又有逐步實現企業化管理,尊重經濟規律,講求經濟效益的產業屬性。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深入進行,高校餐飲管理如何面臨挑戰,適時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思路和方法,創新餐飲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點的新型管理運行機制成為重要命題。
當今世界各種技術和管理問題日益復雜化和多維化,這種變化促使人們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也發生了變化,逐漸從點的和線性空間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維空間思考轉化,管理思想也從縱向思維朝著橫向思維方式轉化,供應鏈管理作為近年來在國內外逐漸受到重視的一種新的管理理念與模式,對搞好高校餐飲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供應鏈管理的含義
1、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從物流管理開始的,它執行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的計劃和控制等職能。它把不同企業集成起來以增加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最早人們把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放在管理庫存上,作為平衡有限的生產能力和適應用戶需求變化的緩沖手段,它通過各種協調手段,尋求把產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戶手中所需要的費用與生產、庫存管理費用之間的平衡點,從而確定最佳的庫存投資額。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務是管理庫存和運輸。現在的供應鏈管理則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供應鏈上各企業分擔的采購、生產、分銷和銷售的職能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
2、供應鏈管理涉及的內容。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到四個主要領域:供應(Supply)、生產計劃(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應鏈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產計劃為指導,以各種技術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為依托,圍繞供應、生產作業、物流(主要指制造過程)、滿足需求來實施的。供應鏈管理主要包括計劃、合作、控制從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在于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這兩個目標往往有沖突)。
二、供應鏈管理在高校餐飲管理中應用的意義
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涉及的內容。高校餐飲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組成部分。餐飲管理供應鏈指從食品的采購、加工到最終銷售的鏈狀結構,包含采購管理、庫存控制、倉儲管理、制作管理、客戶服務、會計核算、人力資源、餐飲營銷等內容,它以服務師生為核心目標。其基本特征表現為:(1)從高校餐飲供應鏈的社會功能看,高校餐飲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種屬性,高校餐飲供應鏈必須在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求得一種平衡,餐飲供應鏈管理過程也就是二者最佳價值結合的追求過程。(2)從高校餐飲供應鏈的功能特點來看,作為服務行業,餐飲供應鏈的核心是為高校消費者提供優良的餐飲服務,因而圍繞服務工作,提供高質量的飲食服務,包括內在質量和外在環境,以及衛生、環保等,及時了解消費者需求和動態處于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的核心位置。(3)從高校餐飲供應鏈流程管理來看,餐飲供應鏈管理由對供應鏈各節點的環節管理轉向面向供應鏈流程的系統管理,即轉向餐飲供應鏈的組織決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及績效評價管理等。
與傳統管理方法的區別。餐飲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第一個管理目標是降低物流成本。通過掌握比較簡化的管理方法,把運營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飲成本上通過讓采購人員、餐廳管理人員全面理解生產成本函數表達的深刻涵義,掌握并運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調控主副食在低成本價位上運行。第二個管理目標是優化定置管理。根據主副食生產加工的規模和產量的要求,把餐廳的空間布局、設施設備及用具放置、場地生產空間安排與勞動者的組織分布進行優化,實現生產效率最大化。第三個管理目標是根據最佳人力輸出,較高的加工效率,最節省的能源消耗,科學確定標準當量、標準器皿或盛量工具,實現計量方法標準化管理。第四個管理目標是對餐飲主副食加工生產的微觀物流過程進行優化,從程序和順序上解決最佳生產物流的效果問題。當然,在大學餐飲供應鏈管理中,如果沒有物流信息化為基礎的智能決策系統,也可以完成餐飲供應鏈管理的意圖和要求,只是在精確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建立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應重視的問題
要成功地實施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使供應鏈管理真正成為有競爭力的武器,就要拋棄傳統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飲企業內部以及節點之間的各種業務看作一個整體功能過程,形成集成化供應鏈管理體系。通過信息、生產和現代管理技術,將餐飲經營過程中有關的人、技術、經營管理三要素有機地集成并優化運行。通過對生產經營過程的物料流、管理過程的信息流和決策過程的決策流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將企業內部的供應鏈與企業外部的供應鏈有機地集成起來進行管理,達到全局動態最優目標,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對餐飲供應提出的高質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為了適應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必須從與生產產品有關的第一層供應商開始,環環相扣,直到為最終消費者服務,真正按鏈的特性改造企業業務流程,使各個節點企業都具有處理物流和信息流的運作方式的自組織和自適應能力。因此,對高校傳統餐飲管理模式的改造應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餐飲供應鏈系統管理的設計。在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企業的精細化管理和快速反應能力已經成為制勝的重要砝碼,管理同技術結合的餐飲供應鏈系統設計在餐飲管理中尤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術為企業日常的內部服務獲取效益外,在整個餐飲現代化系統運用過程中,對餐飲各個點的所有信息進行整理、匯集、傳遞和反饋,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信息數據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實現為企業增效的目的。餐飲成本控制是實現企業增效的關鍵點之一,可以利用供應鏈管理中的庫存管理理念,對原料及供應商進行采購跟蹤,并根據廚房及各部門領用的每個環節生產所需時間長短的報表,實現對庫存量的實時監控,防范餐飲企業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過對貫穿供應鏈的分布數據庫的信息集成,產生餐飲管理的關鍵數據。所謂關鍵數據,是指訂貨預測!庫存狀態、缺貨情況、生產計劃、運輸安排、在途物資等數據。為便于管理人員迅速、準確地獲得各種信息,在系統設計時應充分利用電子數據交換(EDI)、Internet等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的分布數據庫信息集成,達到共享采購訂單的電子接受與發送、多位置庫存控制、批量和系列號跟蹤、周期盤點等重要信息,加強對各個環節點的監控和管理。
2.適應餐飲供應鏈管理的組織系統重構。現行企業的組織既然都是基于職能部門專業化的,基本上適應可制造性、質量、生產率、可服務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適應于供應鏈管理,因而必須研究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流程重構問題。為了使供應鏈上的不同企業、在不同地域的多個部門協同工作以取得整個系統最優的效果,必須根據供應鏈的特點優化運作流程,進行企業重構,確定出相應的供應鏈管理組織系統的構成要素及應采取的結構形式。
3.研究適合高校餐飲供應鏈管理的質量標準和績效評價系統。供應鏈管理不同于單個企業管理,因而其績效評價和激勵系統也應有所不同。新的組織與激勵系統的設計必須與新的績效評價系統相一致。在餐飲管理中,質量標準存在于采購、庫存、加工衛生、就餐環境、制作標準等環節,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飲衛生安全。
績效評價系統包括有兩種含義,一個是對物流的績效評價,一個是對人的績效評價。物流的績效評價是對餐飲供應鏈管理的流程優化是再造的過程,不斷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績效評價就是結合餐飲供應鏈管理的特征,對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質量效益評價,不斷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和人才儲備。餐飲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員工參與服務生產全過程,為顧客提供面對面的服務。即使科技水平飛速發展,餐飲企業的服務也不可能完全由機器所替代。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顧客對服務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顧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個性化的服務,因此,對餐飲企業員工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員工是餐飲服務的實施者,只有較高素質的滿意員工,才能提供滿意的服務。因此,現代餐飲企業必須創新管理理念,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和人才儲備。
高校餐飲工作經營頭緒多,工作也比較繁瑣,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舉措來解決目前面臨的新問題和新矛盾。餐飲供應鏈管理還是一個新的領域和思路,在這里談到的僅是對一些頂層設計的探討和研究,更深層次的研究還待進一步開展。
作者單位: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立君.餐飲企業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6,1:56-58.
[2]袁蘋.餐飲經營管理芻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45-47.
[3]馬平均.高校餐飲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5,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