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質量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水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措施
中圖分類號:X8文獻標識碼: A
一、進行水環境監測和質量控制工作的意義
針對客觀環境運用物理、生物或化學的現代科技手段,間斷地亦或連續地對水體的污染物及其有關的組成成份予以鑒定和測試,通過儀器的檢測或實驗進行定性、定量和系統的描述,做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稱作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在水環境監測中數據的科學、準確、公正,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強實驗室的內部管理,建立質量控制體系。質量體系的建立包涵硬件部分和軟件兩大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我國法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第三條指出“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環境監測的全過程中為保證監測數據和信息的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實施的全部活動和措施”;其第四條有明確指出“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貫穿于監測工作的全過程”。綜上可見,對于水環境監測工作而言,監測的質量控制環節是關鍵。
二、我國水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
環境監管是一種以環境監測質量為核心對整個環境監測系統全過程多環節進行的管理方式。事實上,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整個環境監測管理的關鍵,環境監測得到的數據和信息的準確度和可靠性直接影響到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由于我國在環境監測方面剛剛起步,還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
1、水環境監測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水環境監測領域尚沒有一個專門的質量控制方面的明確細則,水環境監測法律體系不健全,相關監測機構人員的行為缺位越位現象屢見不鮮,相關的監測工作放任自流、職責不明。
2、缺乏統一管理的完善的水環境監測網
各地區各部門的水環境監測網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但是責任不明、效率低下現象加重了各級財政負擔,造成資源浪費。水環境監測是一項涉及多環節、技術性和科學性很強的工作,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對于最后的監測結果和質量控制非常重要。
3、環境監測得到的數據和參數準確度不高
人們都知道,環境監測得到的數據信息和相關參數會直接影響到環境監測質量,因此能否收集到有代表性、精密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監測數據和具體參數顯得至關重要。只有提高數據和參數的準確度,才能實現環境監測的有效性,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提高水環境監測質量的具體措施
1、建立質量控制管理體系
完善組織領導機構體系和機構的建立是質控的基礎,質量控制體系要素是構成質量體系的基本單元,建立文件化的質量控制體系是體系存在的基礎和依據,是規范實驗室分析測試工作和全體人員行為達到質量目標的依據。明確監測機構和人員的主要職能,做到各部門任務明確,職責分明,認真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同時需要各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
2、加強質量控制,重視基礎性操作
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環節涉及到監測的各個步驟,包括布點、樣品采集、運輸、保存、標液的配置和標定、空白試驗、標準曲線的繪制、天平的檢驗、分析儀器的檢定、玻璃量器的校驗、試劑等,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基礎知識要扎實,基礎工作要做細,這樣才能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
2.1加強對實驗室環境控制
實驗室環境條件應滿足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或標準的要求,同時還應滿足對工作人員的健康需要。實驗室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證實驗室的設施、測試場所以及能源、采光、保溫、通風等方面滿足監測工作的實際要求,保證環境條件不對監測結果的有效性、測量準確度、穩定性及操作性產生不利影響。加強實驗室的內部管理,保持實驗室環境清潔、整齊、布局合理。
2.2確保監測分析儀器正常工作,保證監測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水環境監測要使用多種儀器設備,而儀器設備的性能狀況和量值能否準確可靠,關系到監測結果的精確性。要做好儀器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及定期檢定、校準工作,以確保監測分析儀器工作正常,保證儀器設備量值準確可靠。監測儀器合理使用,使用后及時清潔,防止沾污。
2.3加強對實驗試劑的控制,確保試劑滿足實驗需求,實驗試劑要分類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配制試劑時,實驗用水應滿足要求。特定項目用水應特殊處理,如有的項目需配制超純水、無酚水等,以保證配制試劑滿足實驗要求。
3、現場樣品采集的質量控制
3.1準備好現場測定儀及采樣記錄
溫度計、電導率儀、塞氏圓盤等現場測定儀,要送質量監督局檢定和自檢合格后使用;要填寫采樣記錄,內容要有采樣地點、采樣時間、氣象參數、水文參數、采樣人、記錄人員記錄其水質狀態是否異常或與監測方法中所描述的標準狀態是否有所偏離,如水的溫度、顏色、氣味(嗅)、流量、水面是否有無油膜等均應作現場記錄。
3.2采樣器具的選擇與使用要求
采樣器使用有機玻璃采樣器(油類使用專用采樣瓶直接采取),有機及生物項目用硬質(硅酸)玻璃容器,重金屬無機項目選用聚乙烯容器;無需單獨采集的水質監測項目使用塑料桶,細菌采樣瓶要用滅菌兩小時的專用瓶。
水質樣品、土壤底質樣品采集應滿足《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對各項目的要求;特殊樣品的采集要特殊對待。然后按要求填好采樣地點、采樣時間、采樣人、記錄人、核對人,出現異常要有附加說明記錄。
3.3采樣質控措施
全程序空白實驗:按年初制定的《質量控制計劃》要求,抽查1個-2個監測月樣品的采樣全程序空白。
現場平行樣:按規定要求采取1個-2個監測月l0%-20%現場平行樣。
4、培養專業人員,加強隊伍的素質建設
人員素質和業務能力是質量控制的保證。環境監測工作中員工的素質是監測質量的關鍵因素,所以應加強業務培訓及崗前培訓,嚴格制定員工考核制度,特別是對關鍵人員資格審核,一定要特別注意。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教育培訓要重視業務技術的提高,更要強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使監測人員不斷提高水環境監測工作質量和業績。樹立愛崗敬業、刻苦鉆研業務的奉獻精神和質量第一的指導思想。
5、事后質量控制
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的最后一關就是事后控制,對這一關進行有效的把握,可以及時的發現錯誤,并進行及時的修整,對質量保證體系進行改善。在實驗室進行事后控制的主要實現方法是對數據以及對數據的記錄進行控制和審查。必須保證數據及對數據記錄的真實有效性,能夠經得起技術上的推敲。所謂記錄指的是實驗室操作的成文依據和測量過程所有成文記錄,主要包括:計劃、方法、校準、樣品、環境、儀器和數據處理等。應準確地做好成文記錄和數據報告。實驗室的主要考驗依據是記錄的完整性以及真實性。
內審是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管理手段,通過定期開展內部審核,糾正和預防不合格工作,確保質量體系持續有效的運行,并對質量體系的改進提供依據。
結束語
在實際監測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運用科學的方法,找到更適合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水環境監測過程中,為了保證監測質量,我們需要加強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綜合分析考慮多方面因素最終做出綜合的、科學的評價。
參考文獻
[1]葉炳效.張佳武.趙文舉.孫珂.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相關措施的探討[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0(07).
[2]蔣明艷.實驗室水質監測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0
摘 要:大氣環境監測是我國環境監測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PM2.5監測工作的逐步高調推進,人民群眾對于大氣環境監測工作的關注度日益提高。事實上,除了群眾關注的PM2.5之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鹵代烴、碳氫化合物等分子狀污染物,降塵、總懸浮微粒、飄塵及酸沉降等顆粒狀污染物都是大氣環境監測項目。
關鍵詞:大氣;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工作
前言
在我國的環境監測系統中,大氣環境監測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關系到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更進一步說,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為了使我國人民生活在更加清新舒適的環境中,有必要加大對大氣環境的監測,使其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為促進我國城市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本文對大氣環境監測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概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工作的涵義
在環境監測中,大氣環境監測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囚此環境監測質量的工作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大氣環境監測的工作內涵。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是為了更好的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進行保證,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證實驗室在進行科學管理的時候非常重要的措施。在進行環境監測工作的時候,要先進行監測計劃的編制,同時也要明確監測工作的要求,同時對分析測量系統也要進行明確。環境質量檢測要保證是非常科學的,同時也具備很強的系統性,監測數據是監測工作的直接產品,同時也是最終產品,監測數據的質量對環境質量是有很大的影響的。環境監測數據一定要保證具有精密性、可比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在對環境監測數據的精密性和準確性進行評價的時候可以通過實驗室質量控制來實現。監測數據的完整性是指在進行實際監測的時候一定要保證不會出現數據丟失的情況,一旦出現數據丟失的情況,要對產生的原囚進行分析,并且找到解決的方法。監測的數據也要具有代表性,主要是采樣的樣品在一定程度上要能夠代表整個監測項目范圍內的污染情況。數據的可比性是指在對數據進行分析的時候要采用規定的分析方法,這樣能夠更好的對數據進行比較。
二、大氣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工作的現狀分析
1監測網絡不夠完善
現在,我國在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面存在著不完善的情況,這樣就使得很多的監測數據出現了重疊和浪費的情況,國家環保部門對監測網絡建設在逐漸的重視,但是即使這樣也不能在很快的時間內進行解決出現的問題。為了更好的促進環境監測質量的提高,一定要重視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重要性。
2數據科研目的性不強
近年來,民間要求整合一個大氣質量監測系統的呼聲逐漸增強,不少高校的專家學者也及著作,提出統一的具有科研價值的數據大氣數據監測系統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但是,目前來說形成該大數據整合的投資來源無從獲得,且項目為純公益項目,無法為投資人提供足夠的投資回報率。所以,目前的大氣污染數據來自不同的部門,在氣象部門匯總,然后通過氣象信息通道面向全國。這些數據對于大氣治理科研工作的指導價值不強。這一狀態值制約我國大氣治理研究的一個主要瓶頸。
3大氣環境監測質量不高
在我國,作為對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質量有重大影響的監測采樣工作存在著四個主要問題:大氣環境監測采樣工作不受重視、大氣環境監測采樣工作邊緣化、大氣環境監測采樣成本增加、大氣環境監測采樣結果不符合監測要求。其結果是大氣環境質監測質量得不到保障。
4 環境監測人員綜合能力差
在大氣環境監測中,監測人員是最重要的,但在具體監測過程中,監測人員的綜合能力不足,對大氣環境監測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監測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較低,業務操作能力不足;二是對人員的培訓缺乏,環境監測人員參加培訓太少,導致操作技術掌握不到位;三是監測工作較為特殊,人員的流動性小,缺乏高技術人才的引入,導致新技術和新理論應用效果較差。
三、如何保證大氣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工作
1建立健全大氣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體系
建立健全大氣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體系是確保采集樣品的代表性、測量數據的完整性、分析數據的精密性和準確性、數據綜合分析評價的可比性和可觀性的必然要求。研究證實。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對質量保證工作發揮推動作用和導向作用,其中各級監測站皆應以質量保證體系為工作準則。
2 建立健全獨立的信息體系
大氣污染指數通過氣象網站和天氣預報面向公眾的現狀來自氣象部門對于各地大氣環境監測部門的管轄權。此舉使得監測部門和稽查部門分屬兩個部門管轄,其業務傳遞和執行過程中存在較明顯的隔閡。所以,建議國家進行機構調整時,充分考慮到環境監測和環境稽查部門的業務相關性,而并不是僅僅考察大氣環境監測和氣象監測的技術相似性。將大氣環境監測、土壤環境監測、水環境監測等環境污染監測部門在各自的技術職能部門中劃分出來,統一歸環境稽查部門管轄,這一方式可以使得包括大氣環境監測工作在內的所有環境監測工作渠道更加暢通。
3強化現場采樣的質量監督力度
樣品的代表性和真實性對環境質量狀況的評估具有直接性的作用。由此可見。必須高度重視環境監測工作方面環境樣品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即采集樣品的代表性和真實性。針對如何提高現場采樣的質量監督力度,文章主要從如下方面予以闡述:以現場調查為基礎,對有關資料予以核實,并根據具體情況明確采樣點位、采樣斷面、采樣頻次、采樣周期,以此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采樣方案,進而確保樣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針對工業污染源,務必要根據某一標準把污染源劃分為一般污染源、次重點污染源、重點污染源三大類.其中重點污染地區、重點污染源、重點污染行業,其對應的采樣頻次應更高,而次重點污染源次之。與此同時,對樣品盛放容器、采樣設備、保存條件、現場加標樣品的頻率和數目、樣品容器的標識等的控制力度應到位。
4提升監測人員綜合能力
監測人員是大氣環境監測工作的一部分,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是需要加強的,這對環境質量控制水平有一定的促M作用,首先通過技能培訓等模式來提升監測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其次強化職業教育,讓監測人員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進而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細心的工作作風,加強監測人員對工作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提升服務意識;最后是建立監測人員考評體系和獎勵機制,在工作過程中對監測人員要進行嚴格要求,并鼓勵監測人員的創新和研究,在取得一定成績后,應適當采取獎勵措施,激發監測人員技術水平的提升,增強監測分析綜合水平。
5充分發揮新技術以及新設備的功效
隨著我國能力建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監測機構所使用的設備同樣不斷更新,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是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新設備和新技術的運用效率。在維護設備方面,要指派專業的維修人員對儀器設備進行定時、定期的檢查和保養,為了避免儀器設備出現不必要的損耗,還要對設備進行規范化以及專業化的管理,保證設備在運行中完全發揮作用。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工業水平飛速進步的同時也帶來嚴重的大氣環境破壞,對人們的生存環境和日常健康帶來了極大地威脅。本文通過理論研究和調研,對我國大氣環境監測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對目前大氣環境監測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最后從全局出發,對目前我國大氣環境監測的網絡化和實時化進行了展望,為我國大氣環境監測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氣環境質量環境質量專項評價城市規劃
引言
為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國家近年來先后出臺《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法律法規,意在“防患未然”,為城市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其中,大氣環境污染由于其問題普遍性和潛在風險性,是落實上述法規的重要內容之一。
然而,由于審批時期、生產管理、設施建設等不定因素的存在,許多工業項目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尚未納入環境影響評價機制,或是難以按照既定目標進行控制,從而導致這一“防患未然”策略的失效。在此情況下,如何進行“亡羊補牢”,引導城市建設趨利避害,在目前的城市規劃領域仍涉及不多。本文旨在通過理論研究和項目實踐,探討城市用地布局如何應對現狀存在的大氣環境質量問題,為同類城市規劃項目提供經驗和參考。
1. 困惑與局限:引入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必要性
1.1 大氣環境質量是城市用地布局的重要前提
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問題是當前國內許多城市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從2008年和2009年兩年的《全國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年度報告》來看,國內城市總體大氣環境質量雖有所提高,但形勢依舊嚴峻:一方面,2009年在全國655個設市城市中,仍有99個城市空氣質量僅達到三級標準,此外有8個城市劣于三級標準1;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市“退二進三”的進程中,環境風險往往與污染工業一道轉嫁給管理水平較低、基礎設施不全的周邊地區,使城鄉環境呈現出中心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地區的人居環境反而惡化的特點。
任重道遠的大氣環境治理工作與城市發展前景息息相關。在城市建設方面,城市用地拓展與大氣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更是直接影響城市人居環境條件,具有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從山東肥城的氟中毒事件到山西臨汾的環境問題,乃至之前廣州番禺對垃圾焚燒廠選址的熱議均可看出,在國家陸續提出“兩型社會”、“低碳城市”發展理念的背景下,如何妥善處理城市用地布局所面臨的大氣環境制約,確保城市環境品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規劃亟需解決的布局前提。
1.2 傳統規劃技術體系的局限性
從當前城市規劃的技術體系構成來看,在規劃決策形成后再引入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式應用相對廣泛,而對于如何有效“補救”既有的大氣環境問題對城市用地布局的影響,傳統規劃體系難以獨立勝任。
一方面,在現行的城市規劃技術體系中,對大氣環境質量問題尚未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應對措施。在規劃項目實踐中難以從空間上定量、明確的界定污染范圍,通常情況下只能依據規劃師的經驗與判斷,以定性的方式為主,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構建緩沖綠帶,導致用地布局和大氣環境質量之間的匹配較為模糊。
另一方面,城市規劃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規劃決策應建立在合理可信的論證之上。然而由于編制單位通常不具備環境影響評價的專業資質,作為規劃基礎支撐的城市大氣環境評價在技術上和資質上往往面臨窘境,從而動搖整個規劃方案的合理性。
綜上所述,面對大氣環境質量與城市用地布局之間的矛盾沖突,傳統規劃技術體系存在著自身固有的不足之處,亟需通過多學科交流和合作加以完善。本文通過對茌平縣總體規劃的實踐案例,介紹引入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必要性及其對規劃方案的基礎支撐作用。
2. 探索與實踐:以茌平縣總體規劃為例
2.1 引入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必要性
2.1.1 茌平縣城市發展面臨的大氣環境風險
茌平縣位于黃河下游魯西平原,山東省西部,原為傳統農業縣。2000年之后,茌平縣在資源、能源、交通三個條件均不突出的前提下,以“植入式”途徑發展鋁電產業,帶動了城市的超常規發展。2007年,茌平縣GDP達到142.45億元,在聊城市排名第四,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位居聊城市第二,而GDP增速、稅收收入及其增長率均位列聊城市各區縣的首位,鋁電產業對城市的帶動作用顯著。
在工業和城市超常規發展的同時,以鋁電產業為龍頭的產業體系排放大量的氟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導致城市大氣環境質量不斷下降。根據1996、2000、2007三期遙感影像解析結果,自2000年工業快速發展以來,城區大氣環境質量下降顯著,氣溶膠濃度不斷增大。從環保單位獲取的數據來看,大氣環境多項指標已低于國家標準,城市發展面臨風險。
2.1.2 大氣環境質量問題是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前提
面對大氣環境污染,調整城市用地布局既反映了市民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訴求,更是對城市安全的保障,其迫切性不言而喻。
根據前期公眾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對居住環境滿意程度一般以下者約占60%,而有超過68%的居民認為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茌平長遠發展的瓶頸。項目組的調研也顯示近年來茌平縣城的城市建設逐漸轉向背離工業區的方向發展,“趨利避害”之意不言而明。
更重要的是,在茌平縣產業結構中占重要地位的電解鋁產業,在生產中排放大量的氟化物。大量研究表明,氟化學工業,特別是無機氟工業是環境污染較嚴重的行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氣對人體、動植物危害較大2。此外,二氧化硫等其它污染物的環境影響也不容忽視。
可見,通過規劃調整城市用地布局,規避大氣污染物影響,對茌平的城市發展而言至為關鍵。具體而言,從空間關系上看,城市與污染型鋁電產業的關系存在三種調整的可能:
1、工業不動,城市躍遷。即污染型鋁電企業保持現狀,城市整體在茌平縣城以外的安全區域另行選址建設。
2、城市不動,工業疏解。即污染型鋁電企業近期全部搬遷,在縣城以外的其它區域內重新選址建設,城市環境得到逐步恢復。
3、原址拓展,提升優化。即城市與工業的關系不作重大調整,兩者仍在現狀基礎之上發展,而規劃通過產業的優化和環境污染治理等方法暫時控制工業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遠期再通過產業升級優化使環境達標。
比較而言,前兩個方案雖較為徹底,但風險較大,是大氣污染問題積重難返,城市與工業無法共存時的“大手術”;而原址拓展方案有利于城市平緩轉型,可行性強,但這是建立在城區大氣污染的強度和覆蓋范圍尚未完全惡化的前提下。
可見,大氣環境質量的空間分布是茌平縣城用地布局調整的基石,也是規劃亟需解決的根本前提。
2.1.3 規劃前期的嘗試與困惑
在規劃前期,為了在規劃框架內解決此問題,項目組綜合運用了國家標準法、案例研究法、文獻檢索法三種方法,對茌平縣城的大氣環境質量進行初步分析。然而隨著規劃推進,初步分析結論逐漸顯現弊端: 一方面,由于技術力量所限,初步結論所確定的大氣污染物空間分布較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偏差,難以精確引導城市用地布局;
另一方面,由于該結論由非專業環評機構出具,不具備專業資質保障,對于總體規劃這一具有法律意義的規劃而言,支撐力度不足。
為此,項目組與清華大學環境影響評價室合作,編制了《茌平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報告》(以下簡稱《評價報告》)。
2.2 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引入
2.2.1 技術路線
《評價報告》通過對茌平縣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調查,掌握該地區環境空氣的現狀,評價空氣污染因子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影響范圍,提出清潔生產標準和方案,為茌平縣城市總體布局提供依據。其具體的技術路線如下3:
2.2.2 評價結論
根據上述技術路線,《評價報告》基于現狀數據資料,在回顧、評價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分析鋁電產業的環境污染特征及演變趨勢的基礎上,運用英國劍橋環境研究公司大氣擴散模型-環評版(ADMS-EIA),模擬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并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的主要結論:
1、氟化物的小時和日均濃度在三個鋁廠附近有超標現象出現。根據模擬的氟化物濃度分布圖可知,工業園區內氟化物的影響主要來源于三家電解鋁廠車間的無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的氟化物在排放源的周圍濃度值較高。
2、從實際數據計算方面:采用環境空氣質量模擬運算,得到氟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濃度空間分布圖。
3、依據清潔生產標準,對鋁電行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進行控制。
根據模擬結論,并考慮到氟化物的高危性與隱蔽性、 監測數據的時效性以及氟化物污染的累積作用,規劃采取最不利原則,對《評價報告》的結論進行系數修正,得到規劃中最終采用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分布圖。
2.3 基于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城市用地布局
2.3.1 用地拓展模式確定
由大氣環境質量的空間分布情況可知,城市北部地區處于污染物最大防護距離范圍內;而南部地區則環境質量較好,具備進行城市建設的環境條件。也就是說,《評價報告》的結論證明,茌平縣城的城市用地布局采取“原址拓展,提升優化”這一方案是切實可行的。
2.3.2 結合大氣環境治理的用地布局動態調整思路
《評價報告》指出,通過產業優化升級和執行清潔生產標準,工業區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從而提升城市大氣環境質量,使縣城北部地區具備“復興”的可能。因此,總體規劃在城市用地拓展中貫徹這一“此消彼長”的動態思路,將規劃期內城市的發展分為三個步驟:
1、時序一:城區工業在原址上控制、提升,重點建設南部城市新區。
2、時序二:縣城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強化環境治理,使工業區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標準。
3、時序三:北部工業區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城市舊區和工業區的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標準后,優化提升城市舊區,并建設現代化、無污染的工業園區。
2.3.3 用地空間布局結構
基于中心城區大氣環境現狀及空間拓展時序,將城區空間增長邊界內的用地劃分為現狀工業區、城市舊區和城市新區三大分區,各分區之間設置隔離綠帶,構建空間三分的宏觀結構。
其中現狀工業區未來主要發展一、二類工業;城市舊區現狀位于污染物最大防護距離范圍內,近期為現狀工業區與城市新區之間的建設控制地帶,也是遠期城市發展的重點地區;城市新區現狀環境質量較好,是近期承載城市居住和公共職能的主要地區。
由用地空間布局結構不難看出,《評價報告》的編寫發揮了基礎支撐作用。一方面,報告明確了大氣污染的最大防護距離,從而引導規劃在此范圍之外布局近期發展用地;另一方面,報告分析了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在有效控制情況下的演變趨勢,從而為城市搭建長遠發展框架、確定建設時序夯實了基礎。
3. 經驗與推廣:技術路線總結
總結茌平縣總體規劃的經驗,建議在同類城市的規劃中可以參考如下的技術路線:
(1)從城市的現狀入手,調查是否存在大氣污染型工業企業,初步辨析大氣污染的危害性和影響程度,論證進行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的必要性。
(2)與具有資質的專業環評機構進行合作,編制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
(3)根據專項評價,在以下模式中進行選擇。
模式一:現狀工業企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對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構成重大影響,難以通過原址調整來解決的,應依據實際情況選擇工業疏解或城市搬遷;
模式二:現狀工業企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對城市用地布局影響有限的,可選擇原址優化模式,并提出工業優化升級措施,明確城市用地拓展時序與環境治理之間的動態關系;
模式三:現狀工業企業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尚未對城市構成影響的,應強化對大氣環境質量不達標地區的建設控制,城市用地予以規避,同時積極促進產業升級,保障城市安全。
(4)根據選取的模式,編制城市用地布局初步方案。
(5)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對初步方案進行評價、優化,確保規劃方案滿足環境和生態保護的要求。
4. 結語
當前,工業化依然是中國許多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風險對城市長遠發展而言不容忽視。在工業污染已對大氣環境質量造成影響的城市,僅僅對規劃方案和項目選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足以解決現實問題,在此情況下引入環境質量專項評價,可以確保城市規劃有一個正確的立論基礎。通過茌平縣總體規劃的實踐,證明了“先評價后規劃”這一方法是可行且必要的。希望筆者的研究和實踐,可以為同類城市的規劃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環境保護部. 《2009年度全國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年度報告》.2010.
2 朱繼業. 氟化學工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特點. 四川環境,2007.
3 清華大學環境影響評價室. 《茌平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專項評價報告》. 2009.
作者簡介
許險峰,男,碩士,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所長,高級城市規劃師。
馬琦偉,男,碩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師。
1指標體系建立分析
1.1指標體系整體框架根據當前國內外就環境評價體系的構造研究,本文參考有代表性的指標體系[1-9],構造3層指標體系,由下至上分別是三級指標、二級指標、一級指標(見表1)。三級指標共有16個單項指標:分別為每單位廢氣排放量工業產值、工業煙塵處理率、工業粉塵處理率、空氣質量好于二級的天數占全年的比重、每單位廢水排放量工業產值、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億元工業產值廢水處理設施數、每單位廢水需氧量排放量工業產值、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監測、主要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情況、每單位固體廢棄物產量工業產值、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人均水資源、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這些指標都與二級指標有著直接的影響關系;二級指標有5個單項指標,分別為大氣環境參量、水環境參量、固廢環境參量、噪聲環境參量、生態環境參量等,全面反映了環境質量所包含的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一級指標為一個綜合性指標。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各地環境問題有不同特征與表現,通過一些單項指標雖然可以從不同方面解釋地區環境與經濟的關系,發現地區性的特殊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政策措施,但單項指標無法體現地區環境與經濟之間總體的關系,也不能進行地區間的橫向比較。為此,基于單項指標,建立了一個綜合性指標———環境質量參量,限于各單項指標量綱的不同,對各項指標歸一化處理后,用層次分析法給各指標賦予權重,經檢驗分析表明,權重合理,該綜合指標可行,可以以此來判斷和評價某地區的環境質量水平。
1.2.1大氣環境參量(1)每單位廢氣排放量工業產值每單位廢氣排放量工業產值是指以報告期內企業廠區內燃料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排入大氣的含有污染物的氣體總量,以標準狀態(273K,101325Pa)為單位的工業產值,單位為億元/億立方米。(2)工業煙塵處理率工業煙塵處理率=工業煙塵處理量/(工業煙塵排放量+往年存儲量)×100%,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是指企業廠區內燃料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煙氣中夾帶的顆粒物排放量。(3)工業粉塵處理率工業粉塵處理率=工業粉塵處理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往年存儲量)×100%,其中工業粉塵排放量是指企業在生產工藝過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氣中懸浮一定時間的固體顆粒物排放量。(4)空氣質量好于二級的天數占全年的比重空氣質量等級是據空氣環境質量標準和各項污染物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所確定的污染指數分級以及相應的污染物濃度限值。目前,空氣質量污染指數的分級標準:①空氣污染指數(API)0~50為一級,空氣質量為優。②API51~100為二級,空氣質量為良好。③API101~200為三級,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④API201~300為四級,空氣質量為中度污染。⑤API大于300為五級,空氣質量為重度污染。該分級標準是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的實施標準,也是進行城市環境功能分區和空氣質量評價的主要依據。
1.2.2水環境參量(1)每單位廢水排放量工業產值每單位廢水排放量工業產值是指以經過企業廠區所有排放口排放到企業外部的工業廢水量為單位的工業產值,單位為億元/億立方米。(2)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工業廢水排放量×100%,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是指報告期內廢水中各項污染物指標都達到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的外排廢水量,包括未經處理外排達標的,經廢水處理后排放達標以及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放達標的。(3)億元工業產值廢水處理設施數億元工業產值廢水處理設施數是指以每億元的工業產值為單位量,統計用來處理廢水的設施的數量。需要注意的是該指標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在一個最佳均衡度上。(4)每單位廢水需氧量工業產值每單位廢水需氧量工業產值是指以廢水中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時所需的氧量(化學需氧量,COD)為單位的工業產值。COD越高,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污染越重。單位是億元/萬噸。
1.2.3噪聲環境參量(1)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監測目前我國尚無對道路交通噪聲的評價標準,在對道路交通噪聲的監測中一直沿用GB3222—94中的方法,以考核城市道路總體噪聲水平,將各路段監測的道路交通噪聲值按路段長度加權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全市的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2)主要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情況在我國,區域環境噪聲采用“網格法”布點監測,遵循《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即規定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噪聲最高限值,引用GB/T14623標準,監測方法按GB/T14623執行。
1.2.4固廢環境參量(1)每單位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工業產值每單位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工業產值是指以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單位的工業產值,單位為億元/萬噸。(2)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往年儲存量)×100%。(3)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往年儲存量)×100%。(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是指報告期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與生活垃圾產生量比率,在統計上,由于生活垃圾產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理量代替。1.2.5生態環境參量(1)人均水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氣象組織對水資源的定義是“作為資源的水應當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夠數量和可用量,并適合對某地水需求而能長期供應的水源”。這里提到的水資源就是指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的總和。(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公共綠地面積的人均占有量,生態市達標值為大于等于11m2/人。具體計算時,公共綠地包括:公共人工綠地、天然綠地、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綠地。計算公式:(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公共綠地面積)/城市非農業人口,單位為米2/人。1.2.6綜合指標———環境質量參量環境質量參量是建立在上述單個指標基礎上,用以綜合反映某地區的環境質量水平,將三級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后,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16個三級指標和5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再用二級指標乘以三級指標的權重,得到各個單一指標的最終權重,最后,對處理后的指標進行求和,得到環境質量參量,用下式表示:式中,S為環境質量參量,Wi為Xi所對應的指標所占比重,Xi為各項單一指標歸一化指數。環境質量參量是反映地區環境質量水平的綜合性指標,S值越高,說明該地區的環境質量水平越高。
2實證分析
2.1應用案例選取北京、遼寧、上海、廣東和陜西分別代表華北地區、東北地區、東部發達地區、華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分別就各個指標進行計算并比較結果,各地區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3—2008年。
2.1.1大氣環境參量比較由表2可知,大氣環境質量最好的是廣東省,北京、遼寧、上海和陜西的大氣環境質量大致在同一水平,其中北京市的大氣環境質量在2008年有明顯好轉,這可能與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實施的一系列節能減排措施有關;其他地區在2008年變幅不大。
2.1.2水環境參量比較由表3可知,水環境質量水平最好的是上海市,且呈現逐年直線上升的情況,廣東省自2005年開始,水環境質量也有了明顯好轉,至2008年一直以較快速度大幅上升。其他3個地區的水環境質量水平都出現隔年波動的狀況。
2.1.3噪聲環境參量比較由表4可知,陜西省是各地區中噪聲環境質量水平相對平穩的地區,一直保持在中間水平,其他各個地區每年的噪聲環境質量波動幅度較大,這可能與噪聲本身的不穩定性有一定的關系。
2.1.4固廢環境參量比較由表5可知,各個地區的固廢環境質量水平基本一致,除了廣東省在2007年和2008年的下滑幅度較大以外,其他各省市總體上以較高的發展水平呈現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
2.1.5生態環境參量比較由表6可知,生態環境質量水平沒有明顯的、有規律的發展趨勢,不過從大體上來看,各地區均表現出隔年起伏波動的情況,這一點陜西省表現的最為明顯,甚至出現了“W”型的變化趨勢。
2.2五地區環境質量參量比較由表7可知,廣東省的環境質量水平最高,并且在趨于改善;上海市與陜西省的環境質量水平也在不斷改善,而且改善速度很快;北京和遼寧的環境質量水平就2003年到2008年這6年來看,雖然呈現整體上升趨勢,但處于不穩定的變動。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監測 問題
[中圖分類號] X8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2-162-1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項目和建設項目的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估和預測,繼而提出預防或者減少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并且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和制度。環境監測是指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有效監測,確定環境質量或環境污染程度以及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環境監測,是指以保護環境為出發點,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和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實施環境監測計劃,以監控環境污染、防止環境質量下降、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
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在環境影響評價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環節,貫穿環境影響評價的整個過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首先必須委托有監測資質的環境監測部門對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本底值監測,在環境本底值不超標的情況下再對具體項目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及評價,并制定監測計劃和方案;項目建成并試運行3個月后,必須對建設項目進行驗收監測,以確保環境影響評價中規定的環境保護設施落實到位;在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進行回顧性評價。總而言之,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都需要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持。
環境監測,是通過分析已有污染的特點、分布情況和環境條件,尋找污染源,預測污染變化趨勢,對建設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現狀調查,開展環境監測,獲得真實的環境現狀數據。根據監測數據,結合同步觀測的氣象、水文等資料和污染源料,驗證或調試評價預測模型。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可驗證建設項目周邊地區環境質量是否滿足環境管理的目標要求,同時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進行檢驗。執行環境監測計劃的目的是預防和及時發現企業引發的環境污染事故,及時發現環境保護措施的不足。
2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和原則
根據工作階段,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的內容基本可分為兩個部分:調查階段所進行的監測和項目竣工驗收過程中的監測與調查。
2.1調查階段的環境監測
該階段的監測主要是根據項目的評價等級、經濟條件以及項目建成后對環境造成的主要影響,選擇適合的監測對象和環境因子,確定適合的監測范圍,選擇正確的檢測方法,并制定一個較優的監測方案。
監測方案過程應遵循經濟實用、優先污染物優先監測、全面規劃、合理布局、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等原則。同時,監測單位應嚴格按照環境評價單位提供的監測方案進行監測。當監測方案在實際執行中有困難時,應及時與環境評價單位進行溝通聯系。監測采樣嚴禁在監測采樣技術導則所禁止的條件下進行;采樣中遇到異常情況,應在監測報告中予以說明。監測的全過程應嚴格遵循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原則,以正確反映環境質量的時空變化。
2.2竣工驗收過程中的監測與調查
竣工驗收過程中監測與調查主要為環境保護管理檢查、環境保護設備運行效果測試、污染物達標排放監測、環境保護敏感點環境質量的監測以及生態調查。監測一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負荷達到設計生產能力75%以上的情況下進行,監測污染因子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章中確定的污染因子,監測過程中嚴格遵循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原則。
3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在環境監測實際工作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等各種因素的干擾限制,監測頻率低、監測點位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使得監測數據不具代表性,亦或監測數據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的實際狀況。再者,由于時間緊迫、經費不足等客觀原因,為了趕進度,環境評價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一些監測工作進行壓縮、簡化或省略,監測單位對于某些監測項目的分析未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此外,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由于方法、技術及數據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該工作目前處于空白狀態或無實際運用價值,大多數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只是走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監測數據準確性不高,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從而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參考:
一是完善環境評價報告書評審責任規范制度。在審查環境評價報告書和環境評價大綱時,讓環境監測技術負責人參加評審監測方案和內容的制定。強化環境監測技術監督職能,強化對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能力,提升服務質量。
二是建立并落實環境影響評價監測程序和經費使用等相關制度,形成制約機制。項目環境評價等級應與其評價時間、工作量及經費相關,評價時間進度應作為一個評審條件,杜絕速戰速決、急功近利等現象。根據環境監測方案,科學安排時間,全面統籌經費,確保環境監測工作順利進行,充分發揮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強環境評價單位和監測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監測工作的認識,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環境監測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監測機構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監測數據依法公開。尤其是加強對環境本底值的監測,對科學評價、預測項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和提出環境保護方案至關重要。
關鍵詞:環境監測 環境執法 應用
環境執法是一個完整縝密的過程,而環境監測數據體現了在滿足建設項目需求的同時,各種環境因素的環境質量,鑒于在環境評價體系中環境監測的重要性以及在環境執法中環境監測的重要地位和應用,我們應確保以全面、及時、合理的環境監測數據來為環境執法提供客觀、真實、科學依據,以期全面提高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推進環境執法的嚴謹性與科學性。
一、環境監測在環境執法中的地位
環境監測是通過對一些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進行測定并分析監測,來確定環境質量的變化情況和污染程度。而環境執法是指享有環境管理權的行政主體,依法對相關主體運用法律手段采取的直接影響其義務和權利的監督管理工作和環境執法行為。環境監測在環境執法中的重要地位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法定地位
環境監測是一種政府行為,環保部門通過監測數據對環境進行監督、規劃和協調,并對違反環境管理制度和法律規章進行技術監督。伴隨著我國環境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在環境管理中明確了環境監測的職能范圍,并提升了其在環境執法中的地位。
(二)法律效力
及時、全面并準確的反映出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和問題,為環境執法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是環境監測的重要目的。因此,環境監測環境而稻菀準確可靠并進過具有法律效力的計量核定。以提高環境監測的檢測能力和可靠性,使其為環保執法提供更準確的數據。
二、環境監測在環境執法中的作用
(一)環境監測為執法現場提供技術性支持
在環境執法過程,當某些排污企業出現違反環境保護的現象時,環境監測和管理相關部門應該利用先進的監測設備,成立專業的監測小組對污染源進行經常性的現場執法,運用適當的監測方法,在現場科學測定污染物的濃度和排放量,并及時提供精細準確的監測數據報告,通過監測取證,有效保證現場執法行動的順利開展,從而及時徹底的解決處理排污情況。
(二)為處理污染事幫和糾紛提供有力的依據
在環境管理中,某些大的污染糾紛必需要通過相關環保部門甚至法院才能予以解決,規范化的監測污染糾紛現場中的污染物,可以為環境執法解決問題提供公平、合理、權威的強有力依據。此外,環境監測部門還需采用先進的監測設備,以備突發性的事件發生時能準確快速的獲得信息。
(三)環境監測為環境執法提供有力的服務
通過有效的環境監測,可對環境污染程度的范圍和程度,以及污染物的種類與特征準確及時的掌握,以為環境執法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引導其正確的工作方向,為深入開展環保整治活動提供科學依據。另外,通過綜合分析長期積累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資料,可以及時掌握和了解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為實現環保目標,提高城市的綜合環境質量,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及針對性的建議及策略,提高環境執法和效果。
三、環境監測在環境執法中的應用策略
(一)監測程序規范化
在環境執法過程中,應遵循國家及地方對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標準,構建相應的質量管理體系,精確分析監測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保證監測程序規范化。其中,評價企業外排污染物是否達標要以污染物排放標準為法定依據,而執行污染物排放標準所需要的數據則需要通過分析監測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來做為監測指南。因此,基于環境執法的特性,需要對現場監測環節做好嚴密的質量控制,注重采樣方案的設計,合理優化采樣點位和頻次。采樣時間應根據不同標準,如日均值或瞬時值來制定; 對污染事故現場監測時應采集清潔對照點及現場平行樣,加大采樣量。對廢水采樣時要充分考慮樣品的保存條件和方式,以及分樣的均勻性。對固定源廢氣監測時要核實管道漏風和異常風量情況。對上風向對照點的設置,應對周邊干擾源進行充分調研考慮。
(二)監測過程痕跡化
在環境執法全過程中,強調監測過程痕跡化是指從質量控制和時間順序方面要強化痕跡意識,按照固定證據鏈的要求,留下完整縝密的文字、電子檔案、實物、圖片等工作記錄,不留空白和間隙,確保所有監測過程和數據都可追尋到法律證據。
在現場采樣時,應及時記錄樣品外觀、固定劑、重量、體積和形態等信息,同時記錄下監測期間工況和周邊污染源的影響,并讓被測方陪同人員對現場的采樣記錄進行簽字確認。對于重要的執法監測,應采集足夠的樣品以備復測及留下存,在配合環境監察部門執法時,要對關鍵環節和重要采樣點位進行拍照、錄音或攝像等取證工作。在樣品保存運輸環節,涉刑監測的樣品必需現場封樣,做好記錄并注重控制環境條件和運輸安全。另外,還要根據企業提供的廠區平面圖及工藝平面圖來繪制現場監測示意圖,在圖上標注布點監測情況,同時,在噪聲、氣體點位建議采用GPS定從頭再來,并標注在原始報告及記錄中。對現場測試儀器的使用和采樣的信息,應確保專人交接,保證不遺漏不出錯,清楚記錄與實驗室的整個交接過程。
(三)監測報告全面化
監測報告作為環境執執法監測的最后成果,要盡可能全面、翔實的反映出監測信息,其監測理論和數據都要經得起追根究底和全面質疑。在監測報告中應明確自行采樣或來樣委托等信息,報告中應體現樣品的唯一性標識和狀態描述,有分包項目的報告可直接由分包實驗室出具報告,必需以監測站名義出具報告的應注明分包方的資質。還說說明采樣過程中可能影響監測結果的環境條件和其它詳細信息。此外,監測的支撐性材料必需完整,做好如樣品交接、樣品留存、現場采樣、實驗室環境監控和儀器使用等的記錄,以及對監測任務單和原始記錄分析。
四、結語
環境評價的科學性和環境執法的公正性,都和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全面提升環境監測的時效性、準確性、科學性、合法性、關聯性及多樣性,并做好監測程序規范化、報告全面化和過程痕跡化等。確保環境監測工能及時、全面地為環境執法提供客觀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吳惠娜.淺淡環境監測在環境執法中的地位與作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07).
關鍵詞: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評價;指數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4-0203-02
1引言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本溪市緊緊圍繞“打造綠色山城、建設生態本溪”的總目標,堅持將造林綠化與現代林業建設相結合,與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相結合,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結合,加快綠色通道、綠色村莊、綠色校園、綠色廠區、城區綠化建設進程。通過遙感調查與實際野外核查,本溪市開展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準確地掌握和了解本溪市生態環境現狀。通過評價的量化指標綜合反映本溪市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和特征,科學地規劃生態資源的合理結構,為政府生態環境管理數字化決策提供有價值、有效的生態信息,對生態市建設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生態環境現狀
2.1土地利用
本溪市土地覆蓋類型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河灘地。轄區內總土地利用面積841100hm2:其中耕地面積70086.9hm2,園地面積12384.5hm2,林地面積653928.7hm2,牧草地面積4487.9hm2,水面面積21323.1hm2,建設用地面積41693.9hm2,未利用土地面積26007.96hm2,河灘面積12087.1hm2。
2.2河流水系資源
本溪市水資源相對豐富,地表水資源量為72.10億m3,地下水資源量7.28億m3。大小河流近200條,這些河流分屬于太子河水系、渾江水系和草河水系。其中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27條,在200km2以上的河流有太子河、渾江等12條,境內太子河流域面積4428km2,是本溪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本溪市最主要的飲用水源。
2.3林業資源
本溪市林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國土面積84.11hm2,林業用地67.88hm2,森林蓄積量5072.07萬m3,森林覆蓋率74.5%,其中天然林45.37萬hm2,人工林21.498萬hm2,是遼寧省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和寶貴的綠色屏障。
2.4礦山生態
全市有開發利用礦產地866處,大規模、高強度的礦產開發致使礦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占用大量耕地,植被生態破壞,誘發地質災害,河流及地下水污染。目前全市完成礦山土地復墾率為5.78%,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為14.12%。
3評價方法
為保證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及動態趨勢的客觀性、真實性,采用國家環保部《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192-2006)中規定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法進行生態評價指標計算,對本溪市2012年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1)生物豐度指數:是指稱量被評價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豐貧程度。
(2)植被覆蓋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林地、草地及農田三種類型的面積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3)水網密度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河流總長度、水域面積和水資源量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4)土地退化指數:是指被評價區域內風蝕、水蝕、重力侵蝕、凍融侵蝕和工程侵蝕的面積占被評價區域面積的比重。
(5)污染負荷指數:是指單位面積上擔負的污染物的量。
(6)生態環境質量分級:根據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將生態環境質量分為5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分級標準見表1。
4評價結果
本溪市區包括平山區、明山區、溪湖區、南芬區和開發區,兩縣有本溪縣和桓仁縣。本溪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見表2。
本溪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指數(EI)為75.1,本溪市的生態質量狀況為優級。植被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為主,紅松闊葉混交林、油松櫟林、次生灌叢,生長發育狀態穩定。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資源較為豐富,水資源比較充沛,河流縱橫水質較好。本溪市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環境特別適合人類生存。
市區生態質量為良,基本適合人類生存;本溪縣和桓仁縣生態質量為優,特別適合人類生存。
5生態環境主要壓力
(1)人均耕地少、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難以遏制。本溪山地面積占80%,素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人均耕地0.5畝。耕地中坡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30%~40%。土層薄,砂石多,“跑風、跑水、跑肥”,土壤貧瘠。
(2)水資源逐年減少。本溪地區水能資源量占全省總量的1/3,是全省水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全區水資源開發已達50.32萬kW,占全區可開發量的79.4%。按目前標準,一條河流的水資源開發,以不超過50%~60%為宜,超過70%將會對區域水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會導致區域生態失調。
(3)植被變化速度加快。本溪地區近50年來氣候出現的暖旱化,將迫使冷溫性針闊葉混交林帶向東北后退,同時促進暖溫性落葉闊葉林向東北推進,使本溪地區植被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發生根本性變化。
(4)礦山資源開發的生態破壞。本溪地區由于礦產開采過程只顧挖掘,多產高產,不少礦藏資源已近枯竭。而且礦產開采過程嚴重忽略了因開采而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使目前礦山環境修復任務十分繁重。本溪礦山點多面廣,大量剝離山體,破壞了植被和土層。尾礦亂排亂放,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使生活飲用水和農田灌溉水質下降,影響了區內居民的人體和食物安全。
(5)農村飲用水安全與地方病防治形勢嚴峻。本溪地區石灰巖分布地域較廣,加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不少深山地區地下水貧乏,農民自打水井較淺,枯水季節水井干枯,人畜飲水困難。不少村屯因地下水中含氟量高和水質及生物等原因,出現克山病、甲狀腺腫、克汀病、氟中毒、大骨節病及肺吸蟲病等地方病。
(6)森林公園的密集開發破壞山林植被和生態平衡。本溪地區已建成或在建的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至少有18個。這些森林公園多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偏遠中山上部,山高、坡大、林密,樹齡在百年以上,是遼寧省大型動物和不少珍稀動物的棲息地。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的布局過于密集。有的地方為了開展旅游,不惜砍伐大面積的具有百年以上樹齡的森林,并將盤山道修到海拔1200~1300m以上的山頂,破壞了大型或珍稀動物的生存環境,也切斷了這些動物遷移活動的通道,其生態后果極為嚴重。
6結語
本溪市生態環境質量良好,植被覆蓋率較高,生態結構合理,生態系統穩定,適合人類生存。但近年來由于受自然和人工因素的影響,生態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建議因地制宜,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加強監督管理,用經濟建設的思想指導生態建設,規劃建設生態示范區,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人們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本溪市環境保護局.本溪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06~2010年)[R].本溪:本溪市環境保護局,2011.
[2]本溪市環境保護局.本溪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13年)[R].本溪:本溪市環境保護局,2014.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評估價值;探討
中圖分類號:X8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前 言
建設工程環境評估價值中的環境監測,著重點是環境的有效保護,依據建設工程的獨特之處及現階段潛在的關鍵環境矛盾,制定出合理科學的環境護理方案,實施切實可行的環境監測規劃,以監測環境污染程度、避免環境質量的降低、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1 環境監測在環境評估價值中的地位和作用
環境監測是環境評估價值中的關鍵性組成部位,影響到整個環境評估價值。環境評價部門開展環境評估價值的時候,先是要囑托監測部門對項目開展環境本底監測,在環境本底數值沒有超出規定范圍的前提下繼續對具體的工程開展環境影響檢測和評審,同時提交出相應的檢查規劃;工程順利完成后在嘗試運營三個月后期,一定要對該工程進行檢查監測,保證環境評估價值中規則的環境保護設施是否真的落實;在工程運行一個時期之后,開展總的評審。總的來講,在環境評估價值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必須要有真實的環境檢測數據。
環境監測對建設項目環境評估價值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環境監測是環境評估價值的基礎。只有通過對建設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現狀調查,開展環境監測,才能得到真實的環境現狀數據,進行正確的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②通過追蹤分析已有污染的特點、分布情況和環境條件,尋找污染源,預測污染變化趨勢,為環境評估價值提供依據。根據監測數據,結合同步觀測的氣象、水文等資料和污染源料,驗證或調試評價預測模型,為擬建項目地區常規監測點的優化布局和項目環境監測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③環境評估價值報告中的建設項目環境監測計劃是項目環境保護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管理部門執法的依據之一。環境監測計劃的執行能預防和及時發現企業引發的環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時發現環境保護措施的不足,是確保區域環境質量的有效措施。
④通過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可驗證建設項目周邊地區環境質量是否滿足環境管理的目標要求,同時對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價值報告的質量進行檢驗,這也是對環境評價單位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質量進行定量考核、監督與管理的重要措施。
⑤相同類別的已建建設項目環境監測資料為擬建建設項目提供類比調查的依據。
2 環境監測的基本內容和原則
根據工作階段,環境評估價值中環境監測的基本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
2.1 調查階段所進行的環境監測
該階段的監測主要是根據項目的評價等級、經濟條件以及對環境產生的主要影響,選擇適合的監測對象和環境因子,確定適合的監測范圍,選擇正確的檢測方法,并制定一個較優的監測方案。在制定監測方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①經濟、實用的原則。在制定監測方案、設計技術路線、配置技術裝備時,應做費用效益分析,盡量做到既符合實際要求,又節約費用。
②優先污染物優先監測的原則。優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嚴重、影響廣的污染物;污染呈明顯增加趨勢,對環境具有危險的污染物;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質等。
③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要求在制定監測方案時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監測技術路線進行監測,以獲得最多的環境信息。同時,監測單位應嚴格按照環境評價單位提供的監測方案進行監測,在監測過程中最好有環境評價單位參與該項目監測方案制定的人員進行協助監測。當監測方案執行有困難時,應及時與環境評價單位進行聯系。監測采樣時應注重對外界環境的觀測,嚴禁在監測采樣技術導則所禁止的條件下進行工作;采樣中遇到異常情況,應在監測報告中予以說明。環境監測的全過程應嚴格遵循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原則,以正確反映環境質量及其時空變化。
2.2 竣工驗收過程中的監測與調查
該階段監測與調查的主要內容有:環境保護管理檢查、環境保護設備運行效果測試、污染物達標排放監測、環境保護敏感點環境質量的監測以及生態調查。監測過程中應注意:監測一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負荷達到設計生產能力75%以上的情況下進行,監測污染因子為建設項目環境評估價值報告書和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中確定的污染因子,監測過程中嚴格遵循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原則。
2.3 對現場采樣的質量監督
在環境監測工作中,由于環境樣品有著極強的空間性和時間性,要正確了解和評估環境質量狀況,必須采集具有真實性和代表性的樣品,當樣品不具備真實性和代表性時,任憑實驗室分析工作再嚴密也無法彌補和改變樣品失真所致的嚴重影響,即使測試質量完全符合要求,而對于了解和評估環境質量狀況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采樣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在綜合現場調查的基礎上,核實相關資料,針對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采樣斷面、采樣點位,采樣周期和采樣頻次,制定出完備的采樣方案,從而保證樣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對于工業污染源,可篩選出重點污染源、次重點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對于重點污染源、重點污染地區和重點污染行業,采取較高的采樣頻次,次重點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根據情況可適當減少。除了合理布點以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樣品外,還要選擇適當的采樣裝置、盛放樣品的容器及保存條件,容器空白、樣品空白及現場加標樣品的數目和頻率、樣品容器的標識及其它記錄保存等都必須嚴格控制。對于規模較大的監測任務,各監測單位應同時派出質量監理員(也可由上級監測機構或委托方派出),由質量監理員確定受控站位,并負責監督采集不少于20%的平行樣品,進行密碼編號或密碼加標處理。現場每個環節的質量控制工作應由質量監理員負責和監督。
3 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在環境監測中,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限制,致使監測頻率低、監測點位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使獲得的監測數據不具代表性,某些監測數據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的實際狀況。同時,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原因,環境評價單位對環境評估價值過程中的一些監測工作進行壓縮或省略,為了趕進度,監測單位對于某些監測項目的分析未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如固體廢物或土壤的監測分析本應在磨碎后自然狀況下進行風干,但為了省時間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由于方法、技術及數據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該工作目前處于空白狀態或無實際運用價值,大多數項目的生態環境評估價值只是走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監測數據準確性不高,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從而影響環境評估價值報告的質量。
4 結束語
針對當前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一些意見:
①強化環境評價部門和監測部門對環境評估價值工作中的監管力度,加強有關工作人員對環境監測在環境評估價值的重要意義的理解,尤屬強化對環境本底值的監測,為擬建項目的環保審批提供數據,保證對擬建項目在環保審核批準過程中的嚴密掌握。
②盡力使得環境評價報告的審核評價嚴密科學。在環境評價報告書和環境評價大綱審查的過程中,環境監測技術專業人員一定要參與監測。
③建立、落實環境評價時間、難度和經費的制約體質。環境評價等級應與其評價時間、工作量及經費相關,評價時間過程要看做一個評審的前提,避免快速結束的不正當情況的發生。依據環境監測方案規劃時間和合理預算經費,以保證環境監測的順利實施,有效起到環境監測在環境評估價值中的重要性意義。
④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積使用ES、RS、GIS等先進科技,確切的測定監測點位,精確采集監測數據,繪制生態片圖,為整個環境評估價值提交有效合理的數據依據。
【參考文獻】:
[1]張立,盡快理順環境監測管理體制[N],中國礦業報,2010(03)
1.1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城市生態環境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經過人類的加工與改造所建立的適合人類生活與生產的生態系統。因此,建立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必須科學、客觀地進行選取,以期真實反映評價區域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②完整性原則,評價指標應能夠完整地涉及城市生態環境的各方面,正確反映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③獨立性原則,評價指標應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與評價內涵,避免各模糊指標的重復選取;④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需具備相當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獲取且指標均可量化,便于客觀、真實反映城市生態環境質量;⑤動態性原則,評價指標需注重其動態性,綜合考慮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發展規律及其可預測性。
1.2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的構建
結合上述評價指標選取原則及成都市現狀,確定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該指標體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2大類指標,其中自然環境指標層細分為自然指標和生態指標2類,社會經濟環境指標層細分為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每個指標有對應的具體指標。
1.3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由于各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不一,故各個指標的權重將直接影響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準確程度。本文在參考眾多前人研究基礎上,將AHP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層次分析法)和Delphi法(德爾菲法,專家調查法)相結合,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2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2.1評價方法
AHP是指把一個多目標的、復雜的決策問題看作一個系統,通過將決策問題按總目標、各層子目標、評價準則直至具體的備投方案的順序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結構,用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辦法,求得每一層次各元素對上一層次某元素的優先權重,最后用加權和的方法遞階歸并各備擇方案對總目標的最終權重,以此來確定最優方案。用AHP作系統分析,根據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分為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社會指標和經濟指標4個組成部分,然后向下構造更加具體的指標體系。環境質量系統包括4個層次:總體層、系統層、要素層、目標層,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將有關的各個因素按照不同屬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層次,同一層的諸因素從屬于上一層的因素或對上層因素有影響,同時又支配下一層的因素或受到下層因素的制約,并且最終把系統分析歸結為最底層相對于最高層的相對重要性權值的確定或相對優劣次序的排序問題。
2.2數據標準化處理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四川統計年鑒》、《成都統計年鑒》、《四川省水資源公報》、《城市空氣質量信息公開指數(AQTI)報告》。
3評價結果
基于上述評價指標及各指標權重,對成都市2008~2012年期間的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進行計算,成都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且呈現出越來越好的發展趨勢。從各年子目標層的得分進行分析,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標、經濟指標及社會指標3方面均呈逐漸改善趨勢,只有自然環境指標稍有下降。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