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深化改革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財政政策對地勘單位體制和機制改革的影響分稅制改革、國庫統一收付制度和中央為推進地勘單位改革實施的相關財政優惠政策是我國地勘單位體制和機制改革的外部政策環境。在地勘單位改革實踐中,對地勘單位體制和機制轉換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國家給予的各項財政優惠政策,這些政策主要由國務院、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分別或者聯合的一系列文件體現尤其是國務院1999年和2001年的兩個有關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此外,截至2010年4月份,我國還有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陸續出臺了147個地方文件來落實中央的地勘單位改革精神[1]。這里主要探討國家層面的財政政策對地勘單位改革的影響。
1.1分稅制有利于地勘單位轉為企業后成為市場競爭主體1994年以來實施的分稅制改革基本改變了過去國家各級財政按照企業隸屬關系劃分收入的方法,規定除了企業所得稅外,不再按照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而是按照稅種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地勘單位屬地化和企業化改革過程中,相當部分的地勘單位實行了下放到省級政府的屬地化管理并進行企業化運行,也有部分工業部門的地勘單位交由中央管理。地勘單位的政府隸屬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而分稅制的實施有利于地勘單位企業實現在稅法面前一律平等,有利于消除地方政府由于自身利益沖動對自己分管的企業給予過多的干預或過多關照,使企業化改革后的地勘單位可以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
1.2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增加了地勘單位深化改革的緊迫性2000年以來,我國開始推廣實施國庫統一收付制度。國庫統一收付制度是促進財政財務管理制度科學化的重要是手段,有利于提高財政資金運營效益,降低財政籌資成本,可以加強監督控制,從源頭上治理腐敗,構筑實施宏觀調控的堅實基礎。但是,這一制度將不可避免與地勘單位事業企業不分的機制和特有的地勘單位財務制度發生沖突。因為在現有地勘單位事業企業體制不分狀態下,財政性資金和地勘單位的經營收入處于同一個單位內部,很容易發生不同類型資金之間的相互轉移行為,從而發生逃避國家財政監督的現象。因此,推廣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增加了地勘單位深化改革的緊迫性。
1.3地勘單位改革方案中財政優惠政策的積極作用
1.3.1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減輕稅收負擔為了推進地勘單位轉制,國家對地勘單位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化地勘單位的稅收負擔。地勘單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就稅收問題指出:“地質勘查單位在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的過程中,繼續享受事業單位的各項稅收政策”[2]。為落實中央地勘單位改革精神,國家稅務總局指出:“地質勘查單位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后的3年內(自2000年1月1日起至2002年12月31日止),可以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地質礦產部所屬地勘單位征稅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稅函發[1996]656號)的規定,繼續享受原屬事業單位時的各項稅收政策”[3]。此后,國家稅務總局又進一步發文指出:“1)地勘單位屬地化后,其事業單位經費來源由中央財政劃撥轉為地方財政劃撥的,在其改革為企業以前,仍執行事業單位的稅收政策;2)地勘單位屬地化后,由事業單位改革為企業的,自財政不再劃撥其經費起的3年內,報經當地主管稅務機關批準,繼續享受原屬事業單位的各項稅收政策,但最長不超過2004年12月31日”[4]。
1.3.2充實企業化地勘單位國家資本金和實施經費補助由于歷史原因,地勘單位普遍資金短缺。為了解決屬地化后實行企業化經營的地勘單位資金短缺問題,改革方案中制定了資金扶持政策。1999年,國務院在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中規定:“地質勘查單位在屬地化、企業化改革的過程中,可以繼續將國家劃定的地質勘查費基數中10%左右的勘查費轉增國家資本金;地質勘查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時,允許其將部分或全部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2]。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也做了同樣規定。2003年,國務院又發文指出:“維護企業化經營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合法權益,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勘查的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符合規定并經批準,其價款的部分或全部轉增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國家資本金”[5]。2010年,國土資源部發文指出:“對已經轉制為企業或積極推行企業化改革的國有地勘單位,優先配置部分探礦權”[1]。同時還規定:“國有地勘單位轉為企業的,申請轉讓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礦產地的礦業權,經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審批,其價款可部分或全部轉增為企業的國家資本金”[1]。這一規定增加了國家資本金對企業化地勘單位投入的新途徑。財政部設立了專項基金,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地質勘查單位進行經費補助,用于地質勘查項目的地形測繪、地質測量、遙感地質、物探、化探、鉆探、巖礦試驗等方面的支出。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屬地化地勘單位實行企業化經營初期的資金緊張。
1.3.3幫助企業化地勘單位落實土地使用權為了幫助落實企業化地勘單位的土地使用權,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就地勘單位土地使用權專門做了具體安排?!秶鴦赵宏P于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2003]76號)中也賦予了企業化經營的國有地勘單位對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的處置權限,可以允許按照有關規定,經評估后可以采取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或者授權經營等方式處置。2010年,國土資源部發文規定:“支持地勘單位盤活存量土地資產,對已經轉制為企業或者積極推行企業化改革的國有地勘單位,其實際占有的國有劃撥土地,經土地所在市、縣人民政府批準轉為商住、工業用地的,依法辦理有償用地手續,土地出讓價款納入地方預算后,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積極溝通協調地方政府、財政部門,制定將出讓收入用于解決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的相關政策”[1]。這些政策賦予了企業化地勘單位以經營方式來處置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權,使地勘單位擺脫了原有事業單位體制土地使用制度的約束。
1.3.4支持地勘單位轉產分流人員、減人增效為了解決地勘單位人員臃腫,效益不高的狀況,必須加大人員分流的力度。地勘單位改革方案要求地質勘查隊伍要面向市場,面向區域經濟,發揮自身的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構筑新的經濟增長點,開辟非地質勘查業生產門路,安置富余人員和下崗職工,提高經濟效益,改善職工生活。改革方案要求對地質勘查單位用于組織隊伍轉產,安排職工再就業等工作的銀行貸款,繼續給予貼息支持[2]。財政部為此制定了《地勘單位轉產項目銀行貸款財政貼息管理辦法》,符合條件的地勘單位在收到貼息資金后,應增加本年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同時沖減財務費用[6]。改革方案同時要求各地將屬地化實行企業化經營的地勘單位下崗職工與當地下崗職工同等對待,領取地方印制發放的下崗證,享受國家和當地有關再就業的優惠政策。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這些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地勘單位人員臃腫的局面,從而使地勘單位可以輕裝上陣,融入市場經濟體制。
1.3.5保證地勘單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及時足額發放1999年的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對離退休人員經費做了安排,規定原地質礦產部和各工業部門地質勘查隊伍的地質勘查費均以1998年預算為基數(不含一次性補貼)保持不變,劃轉到各省級財政,優先確保地勘單位的離退休人員經費在此預算基數中列支。中央財政安排的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的地質勘查費和離退休費也以2000年預算基數中列支。國務院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要求,要千方百計確保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職工養老金的及時足額發放。對尚未進入地方養老保險統籌體系的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標準和有關待遇不變,費用從劃轉省級財政地質勘查費中列支,待國家行政事業單位的養老統籌辦法出臺后,再按統一辦法執行。2001年的《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要求,已參加地方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地勘單位,其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由地方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統一發放。尚未參加地方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地勘單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和有關待遇不變,費用按隸屬關系分別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負擔,列支渠道不變。待國家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出臺后,再按統一辦法執行。保證地勘單位離退休職工養老金及時足額發放的政策,降低了地勘單位體制轉型造成的沖擊和震蕩,為社會和諧做出了貢獻。此外,地勘單位的改革方案中還就地勘單位的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大基本建設投入也做了政策性規定。這些財政優惠政策,在實踐中推進了地勘單位改革的進程。
2地勘單位改革成效和深化改革面臨的問題十多年來,地勘單位在“戴事業單位帽子、走企業化路子”的迂回歷練中,地勘單位內部事企分開、模擬企業化管理經營的積極實驗與輾轉守陳的心態并存,主業與兼業并舉,各省、區地勘局(中心)改革意識強弱并存,加上省、區國土資源廳與地勘局(中心)之間隸屬關系的順與不順并存,改革中涌現的若干“模式”的此消彼長,最終以堅持市場化方向為主導,推動著地勘單位改革向縱深發展。總結這一改革歷程的成就和問題很有必要。
2.1地勘單位體制機制改革的成效1999年啟動的地勘單位改革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走向深入,國家分稅制改革不斷完善并在國庫集中收付制度逐步推廣的背景下展開的。地勘單位改革歷經十年的探索,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現在:1)地勘單位屬地化改革進展順利,截至2010年底,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改革順利完成,屬地化局級地勘單位74個,所屬企事業單位1148個,職工約62.7萬人,(其中在職職工35.2萬人,占56%),占地勘隊伍總人數(72.2萬人)的86.8%[7];2)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體制框架初步建立;3)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的機制自上而下的推行;4)國有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逐步深化。與地質隊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同步,地勘經濟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披露,以“十一五”末與“九五”末的1999年相比,全國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增長了10倍以上,商業地質工作的社會投入超過了政府投入;國有地勘單位的人均凈資產增長了5倍,職工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后發的民營或者股份制企業及地勘單位更具有經濟活力。
2.2深化地勘單位改革面臨的問題
2.2.1事企分開的改革目標尚未達到目前,國有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已經探索了十年有余,但是大多數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還沒有完成。因此,地勘單位一方面仍然是事業單位的屬性,享受著國家的財政撥款,另一方面開展商業地質勘查活動獲取經營收入,并且隨著國家對礦產資源需求和商業礦產開發的強勁需求,其經營收入所占地勘單位總收入比例也在逐年加大。因此,地勘單位改革方案中所要求達到的事企分開的目標還沒有達到。地勘單位在沒有切斷事業撥款收入途徑的前提下,繼續享受事業單位的有關政策。地勘單位實際上既可以獲得事業單位財政撥款收入,又可以獲得商業地質勘查的經營收入,因此,這種情形很有可能使地勘單位沒有很強的意愿推進徹底的企業化改革。同時,一部分地勘隊伍下崗分流人員面對目前地勘單位職工收入增加的情況,也可能對當初的被分流不滿,從而進一步抑制了地勘單位內部職工推進地勘單位徹底轉制為企業的積極性。
2.2.2省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經費不足按照《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1999]37號)和《關于加強地方和行業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意見》(國土資發[2003]358號)的要求,省級政府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公益性地質隊伍,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但是,目前這一改革目標還沒有完全落實。有學者指出,從財政支持的角度來看,省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事業費(人員費和其他基本支出)不足,主要表現為:1)隸屬關系不穩定造成預算渠道不暢通,尤其是歸地勘局管理的地調院、監測站,經常性工作經費和人頭費沒有直接納入地方財政預算,難以得到穩定的財政保障;2)事業費預算額度與實際支出相比偏低,需要依靠市場項目及其他資金來源項目彌補經費不足,這直接影響了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精力和質量[7]。
2.2.3地勘單位的預算管理問題國家對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的預算管理政策是不同的,分別執行不同的收支制度。國家對事業單位實行“核定收支,定額或者定向補助(或上繳),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預算管理辦法。國家對事業單位的各項收支都有嚴格的控制,尤其是財政性資金的控制更加嚴格,而對于其經營收入和支出則管理的相對寬松。但是,在原有的財政制度下,非常容易導致事業單位將財政資金投資于經營部門,從而擴大預算規模。同時,當國家向事業單位所屬的部門的經營收入征稅時,該經營部門的收入也可以通過上繳其主管事業單位來回避或者降低對國家的繳納款項。同時,由于事業單位與其經營部門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人事、財務、物資使用等方面的聯系,也存在著資金相互挪用,私設“小金庫”,制造腐敗的潛在風險。目前,國有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尚未完成,地勘單位在市場上獲得越來越多的經營性收入。這些經營性收究竟應該按照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辦法處置,還是按照企業單位的處置辦法,目前還處于模糊狀態。這種情形不但容易誘發腐敗,也使銳意改革的地勘單位領導就如何處置日漸增多的經營性收入時面臨著巨大的法律風險。
3促進地勘單位改革的財政政策建議國有地勘單位實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并在企業化改革的基礎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地勘單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地勘經濟發展的方向。為此,深化改革地質勘查隊伍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還需要不斷調整財政政策,促進地勘單位轉型。
3.1加快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步伐目前,國有地勘單位的經濟明顯好轉,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較好的契機,因此應該大力推進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進程。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要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盡快落實各項地勘單位改革的優惠政策,在財政政策上繼續給予支持,加大地勘單位企業化推進力度。各省級政府可以因地制宜的為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設定年限,盡快改變地勘單位十多年來“戴事業單位帽子,走企業化路子”的局面,促使地勘單位建立真正企業化地經營機制。
首先,盡快推出細化和深化后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完善和豐富直接融資產品。
從6月21日就已截止征求意見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到現在還沒有下文。有消息人士稱該方案懸而未決的原因是高層對改革內容不滿意,未觸動新股發行體制的核心。
證監會主席肖鋼曾撰文稱,“寬進嚴管、加強監管執法是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監管轉型的著力點”。業界專家由此認為,因為監管層的改革“著力點”是“寬進嚴管”,這個原則假如包含新股發行,那么IPO遲遲未能重啟似乎就有了根據?;蛟S新股發行體制正在醞釀觸及“靈魂”的改革。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已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僅有的股票和債券兩種融資工具已經難以滿足直接融資的需要了。近幾年來,直接融資產品不足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比如,銀行股等權重股一提再融資馬上就會引起市場的大幅波動。假如直接融資產品、渠道再多一些,銀行股等大盤權重股的再融資就不會對市場產生這么大影響了。同時,直接融資比重也會得到提升,在風險防范和危機處理方面也會增加一些具體而有用的措施。
除了股票和債券之外,國際上通用的直接融資產品包括優先股、可轉債、應急可轉債等。這些直接融資產品介于股票和債券之間。在我國的資本市場上,可轉債前些年用的稍多一些,近年來也比較少見,類似于優先股的產品也曾出現過。
最終出臺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或許會容納進更多的直接融資產品。
其次,堅決打擊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嚴格執行退市制度,對“忽悠”投資者的上市公司絕不姑息手軟。
股市一直以來對違規行為都抱著“零容忍”的態度。在證監會每周五的例行新聞會上幾乎都會披露、通報一些違規案件的查處進展情況。
肖鋼稱,監管執法是資本市場發展基石。資本市場具有法治依賴性,需要推動法治建設、加強監管執法,保障市場運行不脫軌。為此,肖鋼提出,要建立健全“主動型”立法保障機制,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可考慮“一年一評估、兩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及時將監管執法經驗和趨勢反映在立法之中。
從監管層的動作來看,嚴打違規將會一以貫之的進行下去。
上市公司“停而不退”是市場中的又一重要問題。受此影響,多年來市場有惡炒垃圾股、重組股的惡習,導致投資者盲目追捧,嚴重干擾了市場投資秩序。在去年滬深交易所完善退市新規之后,已多年沒有公司退市的局面有了改觀,兩家上市公司被終止上市。但各界對退市新規仍有微詞,證監會也表示要進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
股市要想進入“良幣驅除劣幣”的狀態,就要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比如對于用造假上市、粉飾業績來“忽悠”投資者的上市公司,可依法令其退市,并賠償投資者損失。實現退市常態化應成為退市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
第三,修訂《證券法》和《公司法》等資本市場“大法”,為市場進一步改革發展預留出足夠空間。
推動《證券法》修訂是今年證監會的重點工作之一。8月2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稱,證監會已成立了《證券法》修改工作小組著手開展相關工作,目前正在匯總梳理近幾年各方有關修法建議、意見的基礎上,向會系統各單位征集相關意見。下一步,證監會將在分析匯總各方建議意見的基礎上,研究提出證監會關于《證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在進一步征求市場各方意見后,報送立法機關,并爭取將《證券法》修改納入201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目前,《公司法》修訂工作仍未啟動。
據了解,現行《公司法》和《證券法》為2005年10月同步修訂,2006年1月1日同步實施。
目前,這兩部“大法”已經較大地滯后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與深化改革的現狀與立法需求,也制約著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因此,推動兩部“大法”的修訂,為資本市場進一步改革發展預留出足夠的空間,形成與資本市場發展、執法相適應的法律制度框架,已經成為資本市場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做過調查,今年一季度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有70%來自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這些投資中有大約70%來自于銀行貸款,因此遏制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投資過猛成了宏觀經濟調控的最重要的舉措。央行試圖通過控制信貸來實現貨幣收縮,但政策傳遞到民營企業這一環后的最終效果并不明顯,因此有經濟學家擔心地方政府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民營企業盲目投資將演化為一場經濟災難,對于進行艱難銀行業改革的中央政府來說,這可能預示著銀行不良資產再度大幅增加。
當前宏觀調控盡管整治了少數民企投資,民營資本的投資沖動仍然很強烈,特別是如果資金是自有的,貨幣政策根本無法控制。那么,政策部門如何既不傷害民營企業,又能有效地控制鋪新攤子呢?
一、政府應大力放開市場準入,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更多的投資領域
民營資本的投資進入領域應不再局限于幾個過熱行業,而是應在更廣泛的領域尤其是國民經濟急需發展的核心領域發揮作用,因此,只要加強宏觀調控與引導,今年民營資本投資的空間仍然十分廣闊。一是軌道交通、電力供應、蒸汽與熱水、煤氣生產與供應、水務產業等基礎部門將成為投資熱點。二是金融保險、電信服務、信息服務、咨詢業、運輸和技術服務等領域投資需求也很大。
二、政府應繼續推動“國退民進”進程,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國企并購領域
雖然我國在國企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一直強調要“有進有退”,放開競爭性領域,但在實際執行中打了折扣,對民營資本的放開仍然不夠。
國務院總理5月2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和中央宏觀調控措施落實情況,會議要求當前要重點做好的工作之一是充分利用現有企業基礎,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防止盲目鋪新攤子。這種思路對于正確引導民營資本雖然出來得較晚,但卻是現實的和有效的,如果能夠得到切實執行,將會有一石二鳥的效果。
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是個非常好的機會,民營企業需要抓住這個大好機遇,參與到國有企業改革中來,并通過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來減少企業發展中遇到的進入壁壘和過程風險。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李毅中日前也表示,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將是國企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式。李毅中說,股份制改革“這個任務我們遠遠沒有完成”。對于股份制改造,今后要做好幾件事情之一是引入戰略投資者、國際同行,引入國內民營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但民營經濟不能進入武器制造業、放射性礦源、電網和部分出版行業。
三、盡快公布《投資體制改革方案》,減少政府審批,擴大企業的經營自
目前,發改委對遲遲不公布該方案的一個說法是,由于配套措施尚未完善,從核準制到備案制的轉變過程中,對于怎樣規范政府行為尚未有有效的手段,所以目前暫不公布。但該知情人則認為,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在判斷經濟發熱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引起后,擔心由于公布新的投融資體制改革方案后,企業的自更大,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更大。我們應該看到現在很多投資沒有政府的批準和鼓動是不可能上的,所謂熱點行業不也都是由政府審批過的嗎?這是審批的負面效果。而沒有深層次的投融資體制改革,這些不正常的冷熱就不可能不出現,而正常的基于市場的冷熱還可能被過度限制。
投資和融資本來就是企業的事情和權限,政府既做不了,也做不好。據悉,投資體制改革方案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諸神歸位,盡量減少政府對投資項目的參與,不僅將大大削弱政府對投資項目的審批權,而且將增加政府投資項目也要引入市場機制的內容。所以,有關人士評論說,發改委是“自廢武功”,自我釋權。在糾正政府越位的同時,該方案也校正了民營企業在一些投資領域的缺位現象,在過去幾乎由政府壟斷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不僅將允許民營企業投資那些有收益的項目,對那些回報沒有保障的項目,也鼓勵各級政府要創造條件,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與此同時,在銀行改革中也加入了吸引社會資本和外國資本參股國內商業銀行的內容。
四、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速民企發展
政府除放寬投資領域、放寬注冊登記及簡化前置審批事項外,還可以在財稅等各方面給予民營企業更多支持,如每年安排一筆扶持中小(民營)企業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配套等。
一、 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以社會穩定為基礎,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改革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以建立扭虧增盈目標責任制和考核體系為杠桿,不斷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在確保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國有糧食企業實現戰略性重組,形成比較合理的結構和布局,全面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實現扭虧為盈。附營企業資產整體出售,國有資產退出,系統內平衡調控,職工身份置換,現金安置職工,實行民營化改制。
二、摸清情況,制定改革方案
㈠、摸清企業家底
摸清底子是開展工作的基礎。為確保糧改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局首先嚴格資產認定,對企業涉及的資產、債權、債務,堅持從審計和評估摸清家底入手,摸清兩方面的情況。
1、人員構成情況
__區糧食系統有軍糧供應站(此次改革不涉及)、收儲經營總公司及6戶附營企業:食用油脂廠、面粉廠、廣告公司、飼料公司、編織袋廠,糧貿公司共8戶企業。
全區國有糧食企業共涉及改革對象532人,其中退休職工259人(含內退50人),應置換身份273人,各企業人員組成情況為:收儲公司職工總數:327人,其中退休職工184人(含內退35人),應置換身份143人;油脂廠職工總數:47人,其中退休14人,應置換身份33人;面粉廠職工總數:79人,其中退休職工30人,應置換身份49人;廣告公司職工總數:10人,應置換身份10人;飼料公司職工總人數:26人,其中退休3人(含內退1人),應置換身份23人;編織袋廠職工總數:19人,其中退休9人(含內退6人),應置換身份10人,糧貿公司職工總數:24人,其中退休19人(含內退6人),應置換身份5 人。
2、資產及債權債務
7戶企業共有資產7653.5萬元,其中流動資產5401.5萬元,固定資產2165.1萬元,其他資產95萬元,負債8560.6萬元,資產負債率達112%。
(二)制定改革方案。
20__年5月,我局成立了糧食系統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在弄清企業家底的基礎上,糧改領導小組認真領會上級糧改政策的精神實質,準確把握政策界限,結合企業實際,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改革。經過充分討論,反復研究,分別制定《__縣糧食收儲經營總公司改革方案》、《__縣塑料編織袋廠改革方案》、《__縣食用油脂廠改革方案》、《__縣糧貿公司改革方案》、《__縣面粉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改革方案》、《__縣廣告公司企業改革方案》及《__縣飼料公司企業改革方案》報縣人民政府,縣人民政府分別于20__年4月、12月對收儲經營總公司、面粉廠、糧貿公司、編織袋廠、油脂廠等5家企業改制方案給予批復。改革方案中明晰國有糧食企業職工身份全部終止,明確了收儲企業以出讓部分國有資產,現金安置職工,清償債務,創建國有糧食獨資公司的形式進行改革。其余4戶附營企業資產實行公開拍賣,現金安置職工,清償債務的形式進行改革。并根據各企業實際明確職工安置補助標準,收儲總公司在職職工每人4000元再就業啟動金,每年工齡814元安置補償金,面粉廠、糧貿公司、編織袋廠在職職工每人3000元再就業啟動金,每年工齡736元安置補償金,油脂廠在職職工每人3000元再就業啟動金,每年工齡500元安置補償金。
(三)認真細致做好改革所需資金的詳細測算工作。
為使企業改革得以順利進行,我局糧改領導小組對改革所需費用進行詳細測算,7戶企業改革安置資金及其它支出所需資金為1950.8萬元。其中:在職職工終止國有企業職工身份人員273人,需安置資金552萬元;內部退養職工50人,在內退期間需發放生活費及應繳基本養老金、醫療保險金和大病保險、失業保險,所需費用為353.9萬元,需支付撫恤、喪葬費為39.7萬元;退休職工209人應一次性繳養老金、醫療保險金和大病保險費用為559.3萬元,需支付撫恤、喪葬費為140.7萬元;應支付107名退休職工未領安家費和建房費73.9萬元;應退22名職工現金入股股金21.1萬元;支付職工遺屬補助費用為23.7萬元;應支付改革前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費143.7萬元;清償其它債權單位和個人欠款42.8萬元。
(四)盤活資產,籌措改革成本,妥善安置職工。
妥善安置好企業現有職工,是確保社會穩定和糧改工作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而安置的關鍵在于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在改革過程中,我局黨政領導千方百計籌措安置資金,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籌集資金:1、清收舊帳。一是清收職工往來借款及經營過程中的賒帳欠款。二是對企業原有債權進行清償。2、變現資產。一是企業整體出售,土地使用權轉讓收入;二是對職工原有宿舍進行產權出讓收入;三是對企業現有其他可變現資產進行公開拍賣;四是盤活資產收入。通過清收舊帳和變現資產籌集改革成本750.5萬元。其中:收儲經營總公司資產變現收入513.5萬元,油脂廠資產收入30萬元,編織袋廠資產收入60萬元,糧貿公司變現收入22萬元;辦公樓拆遷補償款125萬元
至20__年10月止,用變現資產安置職工273人,共支付資金750.5萬元,其中:支付安置金552萬元
,支付職工安家費35.6萬元,撫恤費16.7萬元,一次性支付職工遺屬補助23.7萬元,補交改革前欠交養老保險金101.4萬元、清退職工股金21.1萬元。并結合企業實際,對男年滿50周歲工齡30年,女年滿40周歲工齡20年,再就業困難的64名職工辦理內部退養手續。辦理提前退養手續13人,目前通過清收舊帳和變現資產籌集改革成本750.5萬元,尚缺口資金1200.3萬元, 。(五)成立企業離退休人員托管中心,做好離退休人員管理工作。
為更好做好離退休人員管理工作,經報區人民政府同意,我局成立糧食局企業離退休人員托管中心。收儲經營總公司深化企業改革及附營企業民營化改制后的離退休人員和辦理內部退養人員全部進入中心管理,使企業改制后離退休人員和內部退養人員管理工作得以繼續進行,實現對離退休同志“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目標,落實老同志的“兩個待遇”。
三、存在問題
根據我局改革目標和改革所需資金測算,現企業改革資金缺口1200.3萬元,資金組成情況如下:
(一)、退休職工209人應一次性繳納養老金、醫療保險金和大病保險、失業保險,所需費用為559.3 萬元,需支付撫恤、喪葬費124萬元,應支付未領取安家費和建房費38.3萬元,合計721.6萬元;
(二)、內部退養的50名職工在內退期間需發放生活費及應繳基本養老金,醫療保險金和大病保險、失業保險、所需費用為353.9萬元,需支付撫恤、喪葬費為39.7萬元,合計393.6萬元;
(三)、“三項保險”欠費問題。由于各企業沒有能力繳納“三項保險”,到目前為止拖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共計85.1萬元。致使職工的保險權利得不到保障,終止國有企業身份的職工不能辦理個人社保續保手續,患病職工得不到及時治療。
四、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議
為了更好地發展糧食經濟,搞活流通,使企業輕裝上陣,讓改革深入徹底地進行,需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由于企業欠費,到目前為止,有80個退休職工未進入醫保,這些職工一天比一天老,但醫療保險未交,醫療條件得不到保障,致使糧食系統的工作存在不穩定因素,今后的重點就是解決80個職工的醫療保險問題。
二、內部退休人員中有一部分按照當時__市的政策,已經達到退休條件,但是退休審批權上劃到省上以后,由于省上不承認__市制定的關于糧食系統的特殊工種政策,致使一部分人無法辦理退休,增加企業負擔,希望市糧食局幫助協調解決。
三、市政府搬遷重建占用飼料公司的土地8.15畝,按照現在的搬遷補償價格,應補償飼料公司580萬元,望市糧食局幫助協調。
等待,漫長的等待。從去年年底至今,幾度被傳即將出臺的《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終于在7月看到了出臺的希望――7月14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加快出臺投資體制改革被作為下半年要著力抓好的重點經濟工作之一。
此前,關于《投資體制改革方案》將要出臺的最為明確的信息,應是在2003年12月3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投資體制改革方案》。會議甚至對如何“組織實施”的問題提出了四項要求,包括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責任,培育有信用的中介機構,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加強和改進投資的監督管理,維護投資和建設的市場秩序等等。
按常規,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這個方案,正如當時媒體紛紛報道稱,“標志著已醞釀長達五年半的該項改革方案在完成最后一個階段的修改之后,將向社會公布”??墒牵撕?,在公眾和社會的期待中,該方案卻音信杳然,遲遲再無動靜。
三個月后,“兩會”期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在人大新聞會上透露了正在運作中的幾項改革方案,其中就包括《投資體制改革方案》,而這個在三個月前就已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并通過的方案,此時仍“正在完善中”。
記者近日就此問題采訪發改委,發改委相關官員表示,一般一個行政法規出臺的過程是,方案獲國務院原則通過后,接下來要征求各部門意見,方案制定者根據意見進行相應的修改?!胺桨笡]出來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協調問題,很多問題還需要再斟酌?!庇纱丝磥?,似乎方案難產的原因出在各部門意見難以協調上。
在采訪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還有一種看法。他認為,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近一個階段以來全國各地出現的投資熱?!安徽搮f調的結果怎樣,這個方案的主要思路就是取消投資審批制,就是放權,充分發揮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因此有人擔心方案的實施,極有可能加劇投資熱的繼續升溫。”
與這個觀點可相佐證的是,今年4月份以來,一系列行政調控政策走上前臺并漸成氣候。此情此景下,“加強宏觀調控”和“強化審批制”就有了某種關聯性。更有專家認為,從歷史上看,投資體制改革之所以步履維艱,就是因為行政審批制曾是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手段。
對此,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明確表示,宏觀經濟過熱不應該影響《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的出臺。在他看來,宏觀調控實際上是短期的事情,有的時候要往下壓,有的時候還要往上扶,用宏觀手段,比方說通過利率、價格調整等手段解決投資的總量問題應該已經足夠。而投資體制改革應該解決的是讓誰來投資,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引進什么樣的投資等問題。
“投資體制總的來說是個微觀問題,它和宏觀調控應該沒有關系,因為它既要適應經濟過熱時候的情況,也要適應經濟過冷時候的情況?!彼螄嗾f。
更有專家明言:不可借宏觀調控之機強化審批制,否則會影響“國退民進”改革戰略,不利于民營經濟的成長。政府需盡量避免出現干預微觀主體的市場行為, 以及增加滋長“尋租”機會的行政審批。
改革方向未變
據《財經》獲知的最新消息稱,由于上半年總體調控效果明顯,且投資增速下降過快,下半年政府將調整宏觀調控措施,繼續深化改革,完善體制?;蚴窃诖吮尘跋?,《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的命運有了轉機。
7月8日,《財經》就此方案動向詢問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張漢亞表示此前曾聽說方案可能會在7月份出臺,但“如今7月已過了好些天了,還沒有動靜”。
《財經》隨即又詢問了發改委一位相關官員,該官員表示,雖然發改委是方案的制定方,但《投資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后,將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下發,具有行政法規的效力,因此,其最終出臺的時間將由國務院確定。另有一位接近高層的人士告訴《財經》,《投資體制改革方案》的未來極有可能在7月20日前有所決定。
據張漢亞透露,雖然經過半年多的協調,“改革的方向并沒有改變”。即投資體制改革方案基本方向將依據“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逐步建立投資主體自主決策,政府宏觀調控有力的新型投資體制。
具體而言,對需要利用國家財政性投資等政府投資項目,本著“誰投資、誰決策”的原則,不論項目投資規模大小,仍然維持現有的審批制管理辦法;對不需要國家財政性資金支持、但項目建設涉及國家安全、重要資源開發、產業布局的重大項目,實行核準制管理辦法;對不需要國家投資、能夠自行平衡建設資金和落實建設條件的一般競爭性產業項目,實行備案登記制管理辦法。
在投資方式的改革方面,方案將按照不同性質的投資項目規定不同的投資方式。對于一般性的投資項目將完全放權給企業投資主體。在符合法律以及相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企業作為出資主體自主決定投資額度和方式。對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各級政府要創造條件,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有合理回報和一定投資回收能力的公益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對于具有壟斷性的項目,試行業主招標制度,開展公平競爭,保護公眾利益。此外,政府要通過規劃和政策指導、信息以及規范市場準入,引導社會投資方向,抑制無序競爭和盲目重復建設。
核準項目有所增加
為實施改革方案,國家發改委還將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和實施細則?!墩顿Y管理條例》和《政府審核項目投資目錄》將是其中主要內容。
據張漢亞介紹,《政府投資管理條例》正在制定中,其主要作用是約束政府行為,但其最終制定推出,也許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政府審核項目目錄》則注重操作層面。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許可法實施以后,原來一些非國家投資亦需審批的項目,將轉為核準或備案制。而核準和原來的審批最為接近。“核準制說不讓你上同樣不讓你上,決策在宏觀調控部門?!睆垵h亞說?,F階段,政府宏觀調控部門就是指發改委。
《投資體制改革方案》實施以后,在相當程度上,審核項目將成為政府對市場最具影響力的內容。因此,發改委官員所指的部門之間需要協調的內容,極有可能是審核項目。
據張漢亞透露,與最早的改革方案相比,經過修改的方案最大的變化也正在于“核準制”的變化。“原來投資需要核準的項目只有鋼鐵、有色金屬、建材三個行業,如今核準的杠桿需要控制九個行業?!睆垵h亞說。這九個行業是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建材、石化、輕工、紡織、醫藥、印刷行業。
國務院總理7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上半年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的情況,研究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對下半年經濟工作怎樣抓,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十分重要。要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行“穩定政策,冷靜觀察;鞏固成果,防止反復;區別對待,調整結構;深化改革,加強法治;統籌兼顧,遠近結合;統一思想,形成合力”的方針,穩定和落實中央已經確定的各項政策措施,并根據經濟運行的變化適時加以完善。要真正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來,更加注重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更加注重擴大消費需求,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更加注重推進改革開放,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問
題。
會議提出,下半年要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一)繼續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落實和完善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減負的各項政策措施,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近期要切實抓好防汛救災工作。(二)認真做好貨幣信貸工作,合理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優化信貸結構,及時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貸款,切實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的項目建設。(三)進一步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認真落實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措施。(四)加快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清理,認真做好后續工作。抓緊完善國家產業政策,進一步明確限制和鼓勵發展的產業,盡快制定和公布市場準入的標準和具體操作辦法,引導市場主體行為。(五)切實搞好土地市場清理整頓工作,落實國務院明確允許的重點急需項目建設用地的政策,抓緊建立土地管理新體制和新制度。(六)積極做好煤電油運調節工作,努力緩解煤電油運供求緊張狀況,切實加強安全生產。(七)努力引導和擴大消費。進一步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繼續抓緊清欠農民工工資。(八)擴大對外開放,做好進出口和利用外資工作。(九)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出臺投資體制改革方案,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抓緊研究制定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十)高度重視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特別是土地占用和城鎮拆遷中的矛盾和問題,維護社會穩定。(據新華社)
中國改革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每邁出一步都要經歷無數曲折。目前的中國改革已經從“摸著石頭過河”到了改革的深水區,即改革的攻堅克難階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尤顯著急。
新征程:改革大幕已經拉開
Q:中國改革開放肇始于1978年底,此后每逢雙數屆的三中全會都是以改革為主題做出決定。如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那么,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同上述三次相比較,有哪些重要特點呢?
A:在我看來,至少有四個特點:
第一,范圍不同。以往三次都是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內容涉及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制、建立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而這次《決定》的范圍擴大到了整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改革范圍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后,需要從主要推進經濟改革擴展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唯如此我們才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五位一體或六位一體改革(即加上黨建制度改革)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我們看到,十以來,由于嚴格實行八項規定、反對、加大反腐敗斗爭力度等政治體制和黨建制度改革,政府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等各個領域的改革,逐步使全面深化改革成為一股滾滾洪流、勢不可當。
第二,緊貼現實緊迫的經濟問題,亮點紛呈。雖然2003年中央已做出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但是由于此后落實情況不是很好,加上幾年的大干快上以及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反應有點過度,實行4萬億元投資刺激計劃,使國民經濟原本已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加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顯得更加刻不容緩,而這又主要靠深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長期積累的難題?!稕Q定》針對當前經濟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明確提出,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為此,《決定》提出許多大膽而又必要的市場化改革主張和舉措,在經濟領域就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主要以管資本為主、明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加快建設自由貿易區、進一步放開現代服務業和一般制造業等等,可謂亮點紛呈。
第三,改革舉措具體明確,更加注重各個領域改革舉措的落實。這次《決定》從起草文件一開始就要求按照改革總目標要求,滾動統計提出了多少個改革舉措以及這些改革舉措的落實單位和時間表,最后形成16個方面、60項改革和360個改革舉措,并且強調抓緊落實?!稕Q定》從2013年4月起草開始,中央一直大力宣傳十精神,廣泛凝聚改革共識?!稕Q定》起草過程中政府就在抓改革舉措的落實,如國務院從2013年4月起分4次取消和下放約400個審批事項,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進利率市場化,大力推進反腐敗斗爭等等。《決定》通過后,改革更是全面提速和密集出臺。有人粗略統計,從《決定》通過到2014年3月初兩會召開,僅僅3個多月時間,60項改革已啟動實施的已過半數。這種情況,同十前10年改革處于半停滯狀態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四,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為強有力推進改革的最高層次的組織保障。《決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边@是《決定》的一個最大亮點,是落實《決定》的最根本的保證?;叵?005年和2006年,曾經有專家向中央建議,為避免改革方案受到既得利益群體的左右,克服既得利益群體對改革的阻撓和反抗,需要恢復改革初期建立的體改委或體改辦,或在國務院成立改革的領導和協調機構。這些建議當時未被采納。而現在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大大超出了當年專家的建議和期望,是層次更高、更加權威的機構。
不僅如此,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在《決定》做出后兩個月,2014年1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就成立并舉行了第一次會議,親自擔任組長,會議審議和通過了領導小組和6個專項小組以及中央改革辦的工作規則和工作細則等,進一步吹響了改革的號角。接著,2014年2月28日,又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關于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務的研究意見》、《關于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重大改革的匯報》等??磥恚藗兤诖母母锎竽灰呀浝_了。
憶改革頭25年崢嶸歲月
Q: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5年歷史,我們看到,頭25年各方面改革蓬勃開展,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到2002年,有幾次突破性的改革令人印象深刻?
A:在此我擇其重點,簡要談一下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幾次重大改革舉措:
第一,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由于實行“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農民開始有了生產經營自,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加上1979年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平均提高25%多),刺激農產品迅速增長、農民收入迅速增加,改革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85年比1978年增長61.6%,年均增速達7.1%,大大高于一般年均2%~3%的增速。
第二,20世紀80年代放開農副產品、工業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價格。其結果是,放到哪里活到哪里,只要放開哪種商品的價格,哪種商品就會像泉水般涌流出來,使廣大干部和群眾都看見了市場的“魔力”。市場機制的流程一般是:放開價格―價格上漲―刺激增產―增加供給―價格穩定甚至下跌―供給穩定或減少―價格上漲,如此循環往復,促進市場繁榮發展。價格改革使困擾中國人民幾十年的商品供應短缺緊張、憑票排隊購買、生活十分不便的局面很快得到根本性改變。到20世紀末,中國已實現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市場林立,各種商品豐富多彩,琳瑯滿目。
第三,20世紀80年代起,公有制一統天下局面被打破,個體私營經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1992年以后發展迅速,這一在原有體制外的增量改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完善起著重要的作用?,F在,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已超過60%,對國家稅收的貢獻已超過70%,對就業崗位的貢獻已超過80%,對促進經濟增長、活躍經濟生活、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后,市場化改革在經濟各領域大步推進。下面五點突破尤其值得重點強調。一是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1993~1995年,私營經濟戶數增幅均高達50%以上,1996~2002年年增幅也達15%以上。二是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再沿用落后的承包制,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迅速展開。三是用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分稅制代替原來的地方財政包干制,使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穩定地提高到占50%以上,從而增強了中央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四是市場逐步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2000年底,中國絕大多數產品和服務價格已放開由市場調節,生產要素價格已走上市場化改革進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已初步建立,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一般估計已達70%多,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起來。五是政府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已從直接管理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通過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中國政府已做到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實施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健康運行。
第五,1998年起國有企業三年脫困,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走上公司制股份制道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大量國有企業由于機制缺陷,不能適應市場而陷入困境。1997年提出幫助國有企業脫困的任務,其目標是:1998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2000年底,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1997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為16874戶,其中虧損的為6599戶,占39.1%;到2000年,虧損戶減為1800戶,減少近3/4。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三年脫困,用去銀行呆壞賬準備金1 500億元以上,技改貼息200億元,債轉股金額4050億元。政府在幫助國有大中型企業脫困的同時,進行了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逐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努力使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改革使國有企業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1997年,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為800億元,而到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已達4852億元。與此同時,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也取得進展。1998年,國有工商企業有23.8萬戶,而到2003年,已減少到14.6萬戶。
第六,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重大舉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加入世貿組織,表明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做出這一決策,是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最耀眼的歷史功績。在入世談判過程中,許多人憂心忡忡,認為入世會影響國家經濟安全,許多產業包括金融業、商業、農業、信息業等會受到很大沖擊,弊大于利,至少短期弊大于利。但中國入世后的實踐證明,入世對中國利大于弊,原來的許多擔心都沒有出現。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入世提高了中國的收益率。入世以后,中國的經濟總量、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外匯儲備等的增速在一段時間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而且,開放促進了改革,入世使中國一大批同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相抵觸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得以廢止和修改。許多產業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從此,同國際接軌已不再是貶義詞,對外開放逐漸深入人心。
改革放緩,踟躕10年待突破
Q:盤點了改革開放頭25年的重大突破性舉措后,我們也要看到,2003年以后,中國經濟改革同頭25年相比有所放慢,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12年。改革放緩累積了大量的問題,亟待解決。那么,為什么2003年以來近10年會出現改革進展緩慢的現象呢?
A:在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一次經濟論壇上,有的國外學者如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認為這幾年中國“無改革”。我是他發言的評論人,我說:一方面上述論斷并不是很全面準確的,因為2003年以來中國還是在繼續推進改革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如2005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整體上市、取消農業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5年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增值稅轉型、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改革、資源稅費改革、房地產稅改革試點、文化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以全覆蓋為目標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另一方面,也要承認,這幾年的確沒有特別重要和關鍵的環節以帶動全局的改革。我認為原因有四個:
第一,上上下下專注于發展而顧不上改革。這段時間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和干部的精力都是專注于發展而顧不上改革。由于經濟增速很高,2007年高達14.2%,各級政府部門都幾乎用全力解決經濟高速增長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如煤電油運的緊張問題,使改革難以擺上議事日程。所以有一些學者將當時的政府稱為發展主義政府或增長主義政府。地方政府更是全力以赴抓短期GDP增速最大化,以顯示自己的政績,政府官員也因此可以獲得升遷。有的地級市市委書記說,我只抓項目,別的不管,人稱“項目書記”。抓投資、抓項目成為地方政府各部門主要工作。在方針原則上,人們常說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靠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這個說法值得進一步研究。我們要做大“蛋糕”,但做大“蛋糕”后分“蛋糕”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差距過大等問題,光靠進一步做大“蛋糕”是很難解決的。從經濟學原理說,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都是相對獨立的環節和過程。分配環節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光靠發展生產是難以解決的。在實踐上,有的專家認為中國現在就是要靠發展,通過加快發展增加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以改善民生,保社會穩定,而改革要冒較大風險,不能期望有多少舉動,以免危及社會穩定。這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長久之計,還會不斷積累矛盾,或使已有矛盾往后推,甚至積重難返。還是要靠改革來逐步理順體制和各方面關系,實現長治久安,讓老百姓過上穩定的好日子。這才是根本之策。
第二,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這主要體現在壟斷行業積重難返,改革難度較大?,F實的問題是,壟斷行業改革很難推進,新的廠商很難進入壟斷行業中非自然壟斷環節,競爭機制很難引入,國務院兩個“36”條很難落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改革受到壟斷行業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政府改革的難度也很大。強勢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對政府官員有莫大好處,這個權力極難割舍,這也是審批制改革進展緩慢的原因。政府直接支配資源過多、介入經濟過深,必然會阻礙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或決定性作用。政府改革已經成為深化各項改革的關鍵環節或突破口,但這一改革因為會使相當一部分官員利益受損而阻力重重,難有進展。
第三,學界有人懷疑市場化改革產生的爭議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如有的經濟學家認為對國有經濟中壟斷行業和壟斷企業需要進行改革是個偽命題;有的文章主張就是要實行“國進民退”;有人認為當前主張民富優先是奇談怪論,是挑撥人民群眾同政府的關系;有的文章把當前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歸咎于民營經濟發展過快,動搖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等等。上述觀點的提出,引起學界的爭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
第四,缺少改革專門機構的統籌協調與強力推進。200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把原國家體改辦同國家計委合并,組建國家發改委,這樣就不再有專司改革的機構了。當時主張把體改辦與國家計委合并的一個重要根據是,那幾年由國家計委提出的民航、電信等壟斷行業分拆改組的改革方案,由于能把改革和發展較好地結合起來,在發展中推進改革,比較現實可行,因而在實踐中被采納并初見成效。與此不同,那時體改辦等提出的方案卻未被采納。這在當時是有說服力的,也把當時參加機構改革方案起草的成員說服了。但是從2003年以后的實踐看,那次機構改革后國家發改委并沒有更好地推進改革包括壟斷行業改革,反而是改革進展緩慢,究其原因,是國家發改委那幾年幾乎是全力以赴地處理經濟高速增長中碰到的各種緊迫問題,無力顧及改革,或者抽不出更多精力來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這樣,原來以為把體改辦并入國家發改委有利于更好地推進包括壟斷行業改革的如意算盤落空了。2011年,原國家體改辦主任陳錦華在《國家體改委志在改革》一文中也說:“國家體改委機構撤銷,人員沒有留住,有些重要改革也沒有繼續深化下去。體改委消亡有點兒過早了,中國還不到這一步?!?/p>
轉方式、促轉型,迫切要求重啟改革議程。2012年十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同時,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做出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共16部分、60項改革、336個改革舉措,并明確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表明中國改革已重新出發并進入新階段,即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
十以后,中國的改革征程再度出發。可以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再次吹響了改革的號角?!稕Q定》勾勒的改革藍圖宏大而全面,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僅經濟領域就滿是亮點。經濟領域的改革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特色。
全面深化改革的“封喉之劍”
Q: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
A:根據《決定》精神,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中國今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打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今后無論是全面建成惠及全國14億人口的小康社會、避開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還是到建國100周年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本上實現現代化成為發達國家,都要求我們奮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因此,需要著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破除各種各樣體制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各種社會活力和企業活力,使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能夠更好地持續下去。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經濟雖然經過35年改革開放后的高速增長,但至今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仍然處于而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GDP仍然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全世界人均GDP為10040美元,中國為5445美元,只相當于美國的1/9)。按照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扶貧標準計算,2013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8249萬人。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任務還很重。我們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首要目標,就是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這就要求我們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此不應有任何動搖。經濟是基礎,物質財富的增加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先要使經濟再上一個臺階,物質財富有大幅度的增長,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轉型。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逐漸顯露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長期粗放擴張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面臨轉型,即從追求數量擴張規模到追求質量、講求效率轉變的迫切任務,要求加快轉變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方式,核心是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管理創新的轉變。多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是一項困難重重的過程,靠理論宣傳、完善政策法律法規等效果不大,主要要靠深化改革,形成激勵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這里包括: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主要由市場機制配置資源,資源和生產要素價格要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和生態損害成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各個市場主體競相通過創新驅動增強活力競爭力,發展成果由人民公平共享等。一句話,必須積極穩妥地從廣度上和深度上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力爭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還體現在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改革的牽引作用上。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要求市場經濟的法治化,從而帶動民主法治等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方興未艾。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直接帶動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健康等領域改革的深化,并要求進一步推進科技、教育改革與之相適應,要求建立健全的生態文明體制。
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新的歷史階段國家推進改革攻堅的重大戰略。目前,形成了東有滬津、西有成渝、中有兩湖的新格局。再加上深圳作為經濟特區也被批準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這意味著中央基本完成了新一輪改革和區域發展的總體布局,拉開了新一輪改革先行先試的序幕,湖北也由此站在了新一輪改革的最前沿。
每個試驗區的側重點雖不同,但都指向一個目標:實現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
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是湖北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極、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選擇。中央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寄希望于我們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真正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改革試驗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關鍵是按照中央批復的要求,把自己的情況摸透,把各項專項改革方案設計好,一步一步予以推進。在改革試驗中,我們將重點處理好“六個關系”:一是處理好加快工業化與建設現代農業的關系;二是處理好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關系;三是處理好發揮傳統產業優勢與發展新型產業的關系;四是處理好壯大龍頭企業與培育中小企業的關系;五是處理好加快推進工業化與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關系;六是處理好重點發展區域與一般發展區域的關系。
目前我們圍繞總體方案,初步形成了“56531”的實施框架體系。下一步的重點是圍繞實施框架體系,完善具體工作方案。遇到問題不可避免,關鍵是解放思想、大膽創新。
國務院在批準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改試驗總體方案時,賦予了我們在一些改革領域的先行先試權,我們就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有益的探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改革就是試驗,試驗就難免出現試錯現象,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激勵創新,寬容失敗,失敗之后再探索、再試驗。
對在改革試驗過程中未按時完成或未達到預期效果的組織和個人,只要不違背武漢城市圈改革試驗總體方案規定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不違反國家規定的工作程序,不損害國家或公共利益,不謀取組織或個人私利,都可以免除有關組織和個人的行政責任。這就從法律上為各市開展改革試驗提供了保障。
一、實施“創新驅動”舉措,主動適應新常態探索新型商業模式
新常態下,集團全面做好升級經營管理方式、優化新興商業模式、構建多元盈利模式的深化改革工作,不斷探索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充分發揮“國有體制”資產、政策、信譽優勢,優化產業結構調整;融合“民營機制”的效率、靈活優勢,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把握好企業經營的基本點、增長點和盈利點,實現實體經濟、電商運作與現代服務業創新創意創收的有效鏈接,在栽好“搖錢樹”、筑好“聚寶盆”的基礎上進一步端好“金飯碗”。
1.創新調整商業模式
(1)積極發展主業,重點打造龍頭骨干企業。結合集團資源占有、資本實力的優勢,推進專業化經營板塊整合,向優勢產業和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集中,在保證產業高度集聚性的同時,打造穩定的供應鏈分銷體系。
(2)該退必退,妥善處理企業的清理注銷和不良資產處置。集團從經營實際出發,保留或新設符合主業發展方向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二、三級企業,逐步清理并退出了大部分不符合主業發展方向和企業發展戰略要求的二、三級企業,并將繼續在市政府出臺改革重組企業的不良資產、債權債務的處理辦法基礎上,完成退出企業的清理注銷和不良資產處置工作。
(3)堅持效益為先,控制項目投入產出平衡。集團充分發揮自身融資平臺作用,不斷加快推進效益型項目的建設進程,促進將傳統產業轉型為現代新興產業,扎實鞏固企業生存發展、利潤來源的基本點,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發現、創造多個新的盈利點。
2.挖掘有效的經營管理方式
集團根據深化改革方案,遵循市場經營規律,不斷加強管理監督力度,尋求有效的創新管理方式。
(1)完善六大中心運作。集團逐步打造財務中心、項目中心、資產中心、信息中心、人力資源中心、監察監事中心、招商中心等專業化隊伍。逐步形成涵蓋4個部室、若干個中心和若干個經營公司的“4+M+N”經營管理模式。
(2)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根據人才管理的規章制度,集團制訂出各行業經理層的外聘資質標準,建立完善職業經理人人才庫,未來將開展職業經理人市場化選聘試點。
3.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集團鼓勵二級子公司或投資項目引入民間資本,以一百家電(超收分成)與現代物資二手車交易中心平臺(按比例分成)為起點,積極探索適合溫州現代服務業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新型驅動力。
(1)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或招商引資。通過推進商貿城、現代大廈、房地產項目、國貿集團等合作開發或運營,擬引入非國有股東,選擇性的實施股權多元化改革,實現新型招商引資方式。
(2)發展生態型服務業。集團重視探索開發健康養老、養生度假、婚慶禮儀服務、教育文化等符合人性發展規律的服務型產業,利用華僑飯店、雪景山飯店、承天氡泉酒店、電商物流等自身優勢,加強與上級部門單位聯系對接,允許與非國有資本合作,以戶外養生項目、勞模療養基地、體檢中心為突破口,探索惠及溫州人民的生態型服務業。
二、搭建創新驅動平臺,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整合運營
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驅動一直是市現代集團工作的主基調,全集團遵循在風險最小的情況下,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在確保經濟效益最大的情況下,加大投資力度;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同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1.搭建資本運營平臺
(1)實現資產證券化是集團長遠發展的大趨勢,溫州市益優農產品有限公司的籌建是集團整合重組、優勢互補的第一步。
(2)通過加強深化改革,市現代集團一方面切實抓好上市公司板塊的運作,另一方面逐步組建各業態的管理公司,形成各自的生態系統。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投資、運營、招商等,并形成自己的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做大做強業態板塊,具備穩定的、持續經營的能力,待條件成熟后將逐步推進新三板上市,直至主板上市,以逐步提高資產證券化率,最終實現實物資產化、資產證券化、證券現金化、現金投資化的良性循環。
2.創建物聯電商平臺
通過互聯網搭建大電商和物聯網平臺,是集團積極推進的目標?,F階段電子商務的本質是商務電子化,線上線下融合運營是未來商業的發展趨勢。市現代集團作為溫州國有農貿、商貿、物貿、外貿流通主渠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期電商中心、現代菜籃子網的初期運作,去年底信息中心的正式授牌成立,再加上日前市政府已經明確我集團作為業主單位承擔保稅物流中心和跨境電商、電子口岸建設“三合一”項目的建設等,使我們已經具備了發展電商的有利條件和良好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