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合作社的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合作社聯合社;新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為了支持和發展新農村經濟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與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我國于2006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支持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與規范。近年來,各地的合作社聯合社發展迅猛,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2015年4月達到2.2萬戶,出資總額高達549億元。通過提供農業信息、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等服務,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農產品市場銷售等幫扶,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技術推廣提供平臺,合作社聯合社極大地促進了新農村的經濟發展。
1合作社聯合社的功能及其實踐
1.1培育先進農業業產,促進農民增收
由于傳統的分散經營還殘留著小農經濟的影響,導致分散經營者各自為政,難以與整體化的、高效的市場進行抗衡。在這種經營模式下,個體經營者與企業的聯系薄弱,而且農產品因缺少規模效應而受限于高昂的成本,導致農產品的數量和價格處于劣勢地位。在這樣的情勢下,農民很難通過種植、飼養等經濟活動增加收入。諾思曾指出,高效的經濟組織是增長的關鍵。若將分散的、小型化的農業生產聚攏,形成規模效應,那將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因而有助于農民提升農產品的價格,進而幫助其增加收入。通過將不同專業的農民合作社聯合起來,合作社聯合社正是諾思所謂的高效經濟組織,能夠幫助農民提高農業效益、增加收入。
1.2強化區域合作,應對市場需求
發展合作社聯合社的意義還在于將不同區域、不同地區的農戶聯合起來,形成規模效應,一方面有助于與形成地區化的品牌,另一方面有助于與集體企業、國有企業等相抗衡。通過將農民組織起來形成合作形式的經濟組織,一定程度上會增強地區的經濟發展,拓展當地的知名度,最終有助于提升地方產品的市場保有率。
1.3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促進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發展
隨著以往的逐漸變為家庭分散經營,農業技術的推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但是,就目前合作社聯合社的實踐來看,聯合社的推廣有助于采用先進技術。例如,江蘇省蘇茶茶葉專業合作社聯社聯合了多家優質的茶葉合作社,集中改良茶葉的育苗、種植、烘烤、晾曬等工藝。通過引入新的品種、采用新的技術,原有的茶葉行業顯著提升了交易量,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可見,聯合社通過推廣技術、提供質量評估以及進行資質審查,將有助于刺激當地經濟的發展。
2現行合作社聯合社發展面臨的問題
2.1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資金優惠缺位
為解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問題,中央多次通過金融機構、財政政策來補充三農項目資金缺口。例如,農村金融機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貸款,并規定對放貸金融機構、農村資金互助機構給予補貼。然而與農業產業化相比,目前農業組織化獲得的財政扶持力度較小,而且發展所需的資金補貼等仍然缺位。
2.2科技人才過少,人才培養力度過小
作為合作社聯合社發展的中堅力量,目前農業科技人員受到的重視還不夠。盡管中央提出通過建設人才隊伍壯大合作社聯合社,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完成的人才梯隊,也未形成有效的培訓體系,導致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同時也難以吸引優質農業學校專業對口的畢業生來社工作。
2.3政策支持不足,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規保護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針對合作社聯合社制定的管理和規定較為宏觀,對于更詳細的事項未做出進一步的說明。相比之下,日本、德國等國家分別制定了《農業營銷協議法》、《農業協同組合法》等立法層次更高的法律法規,明確了合作社聯合社的權利與義務。因此,我國的合作社聯合社尚未得到充分的法律法規保護。
2.4合作社聯合社內部尚未形成有序的運行機制
目前多數合作社聯合社都采用銷售公司、專業合作社、個體農戶、種植養殖基地相統一、相結合的模式,類型粗分為種植合作社聯合社和養殖合作社聯合社。但是目前其內部的運行機制尚未理順,包括人員決策機制、風控機制、投資機制等仍處于探索階段,并未形成有效的、可推廣的機制范本。
2.5未形成品牌意識,難以創立知名品牌
提到過品牌與信譽的關系,指出品牌是信譽的凝結。僅有產品的質量好是不夠的,還需要創立、維護品牌,但是目前合作社聯合社的品牌意識薄弱,尚未打造出合作社聯合社出品的農產品知名品牌。
3政策建議
3.1增加對合作社聯合社的財政扶持力度
首先,擴大對合作社聯合社的財政資金支持規模,明確推動聯合社發展的配套資金,采用直補、以獎勵代補、分級補助的形式,合理利用財政進行資金補貼。其次,開展縣域合作社聯合社金融互助獎勵試點,對合作社聯合社對社內農民進行的金融補貼、金融貸款等發放一定的獎勵,并對個人的貸款利息進行補貼。再次,提供政策層面的支持,采取多種稅收優惠手段,分設增值稅、營業稅等稅種的優惠。最后,注重財政支持對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的銜接,鼓勵農戶積極合作,共享資金、信息等資源。
3.2強化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育農業經濟智庫
第一,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差異,提升農村地區基礎教育水平,重點強化農村高素質農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對擁有一定種植、培育、飼養經驗的高技術人才,應當適當培養其農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合作社聯合社社員的整體素質。第二,引導財政對人才培養進行扶持,加大縣級政府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開設學習班、提供交流機會等形式培育新型科技人才。第三,形成新的人才吸引機制,通過提高農戶收入來提升合作社聯合社的經濟地位,吸引農業院校對口專業的畢業生服務農村,振興農業,進而促進新農村經濟的發展。
3.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構建規范的制度框架
目前部分地區已經探索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包括對聯合社的法律地位進行確認、頒布具體的政策法規、對聯合社提出明確的管理辦法等。例如,海南規定聯合社可領取營業執照,而浙江則對聯合社成員的人數進行了規定。但是上述做法僅在部分地區開展,而且試點并未廣泛推開。基于此,本文主張全面對合作社聯合社進行規范化管理,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時,完善管理制度框架,使合作社聯合社的發展做到有章可循.
3.4建立有序的發展機制,在合作社聯合社內部形成多重長效機制
為建立多重保障機制,合作社聯合社可建立風險共擔機制,防范和化解合作社聯合社遭遇的多重風險;形成民主決策機制,防止決策權過度集中。為防止各種機制難以持續,因此還需要設計維護合作社聯合社發展的長效機制,例如將民主參與的形式以每年定期招開大會的形式確定下來,或者不定期地對合作社聯合社的財務狀況進行公布。通過設計長效機制,能夠將人事財務、民主決策、風險控制等事務對社員全面開放,增強合作社聯合社內部的秩序性。
3.5打造合作社聯合社品牌創建隊伍,創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
通過提高品牌意識,合作社聯合社需要在提供高質量產品的基礎上,培育、創立一系列知名品牌,使合作社聯合社出產的農產品成為安全的象征、質量的保證。
參考文獻
[1]苑鵬.中國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探析[J].東岳論叢,2014(4).
[2]孔凡宏,張繼平.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未來發展模式的應然路向:基于目標與環境的考量[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15(2).
1.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經營制度不規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執行不規范。多數依照農業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員對章程內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寫一套做一套。二是組織機構不健全。即使有也流于形式,沒有切實履行章程規定的職責,日常活動不正常,沒有按章程規定正常開展活動,有的成立之后一年連一次活動都沒有,合作社成立后基本處于松散狀態。有的合作社在決策權力有家長式作風,沒有體現決策民主,農戶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三是財務制度不健全。多數專業合作社未建立財務管理制度,甚至有的連基本帳目都沒有。
1.2缺乏管理和技術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牽頭人,大多是一些農村能人和專業戶,多數屬于傳統農民,學歷不高,缺乏專業知識。而且,由于農業是弱勢產業,許多專業和技術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專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此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技術上也存在著不少制約,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指導,大部分合作社沒有能力實施標準化生產,直接影響到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
1.3合作社資金短缺融資困難
由于合作社最初都是由少數專業戶、經紀人發起的,在起步階段,農戶入股資金很少,大部分是土地、技術、勞動力的合作,再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后,由于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使得國家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難以落實。同時多數合作社因資金困難而無法為成員提供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服務,目前只能為成員提供生產技術指導服務,維持在協會功能上。在調查中,合作社社員反映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金融貸款難度大。金融機構中僅有信用社愿意為合作社貸款,并且只對合作社成員個人貸款,不對合作社貸款,因此,資金問題制約合作社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后續發展乏力。
1.4品牌意識不強,阻礙高位發展
品牌戰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從產品質量競爭上升到形象競爭的新階段,著力打造品牌、商標、包裝、信譽等無形資產形象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戰略尤為突出。普遍存在品牌意識不強,品牌獲利能力不強,這不僅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服務層次低,還缺乏適應和開拓市場的能力,造成市場競爭力不強。
1.5發展氛圍不夠濃厚
調查發現,不少從事農村基層工作的領導干部不知道我國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也沒有學習過《農民專業合作法》,有些鄉鎮從來沒有人從事農民合作社的調查,更談不上研究、解決合作社的具體問題,合作社的發展還處在一個自發性的初始階段。加上宣傳造勢力度不大,不少農民不知道合作社的性質,不知道該不該參加合作社。
2.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幾點建議
2.1提高認識,加強指導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是主體,但并不意味農民專業合作社事業僅僅是農民的事情,各級黨委政府應關心、引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要樹立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的觀念,切實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做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載體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各級農業部門要增強責任意識,做好日常工作。同時,要注重對合作社的指導和監管,樹立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民促進增收的思想觀念,改變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思想。改進管理方式,改善服務態度,幫助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加強業務指導,開展技術培訓,提供政策咨詢,搜集市場信息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全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2.2探索合理運行機制,不斷完善服務內容
農民專業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沒有凝聚力和競爭力,關鍵是看它的運行機制優不優。我們應從本地實際出發,以農民獲得最大的利潤為目的,引導建立適合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則,重大事項充分協商、以票決定,做到民主決策;在經營上,按公司制運作,實行成員大會和理事會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員與合作社之間按交易額比例返還和股份分紅相結合的分配方式,建立農戶與合作社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同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基礎上為農戶提供信息、技術等服務,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發展。
2.3典型示范,逐步推進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要分類指導、典型示范、逐步推進。一是對基層供銷、農技等部門興辦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專業協會在吸收農民入股的基礎上進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成為股份制專業合作社;二是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改革后的糧食購銷企業、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農產品經銷大戶、農村經紀人領辦專業合作社;三是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協調,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自律。
2.4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國家科學經濟的發展,使生產力得到不斷的提高和改進,農民在生產中已不再是以多人為本,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機械設備的大量使用,節省農民在生產勞作中的苦、累、多問題,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生產經營時間,提高農民生產效率,增加收入。隨著近幾年國家惠農、為農政策的頒布,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以成為重中之重。新的合作經營模式成為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這也充分的說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1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推動農民致富的作用
農民合作社是農民為了更好的提高生活水平主動成立的一個經濟組織,秉著共同生產、共同經營、共同開發市場、共同銷售、共同管理支持分配制度、共同創業的原則,合理利用農民的生產、生產產品資源,結合市場經濟需要,與企業形成長期合作,加快農產品銷售,為農民解決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民快速致富。而且在農民合作社的作用下,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帶動地區文化的發展。
1.2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促進了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密切聯系作用
傳統的企業與農戶之間是通過三方以上的中介才能完成收購工作,這樣一來農民的經濟利益被層層扣除,到手的收入很少,勉強滿足農民生活開銷,長期一來農民生活水平始終提高不上去。而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提倡農民多生產,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和機械設備進行生產工作,減少在耕地上的時間,使農民閑出一部分時間用于增加收入工作。合作社負責與企業進行交流,取代中間環節,直接面對企業,這樣可以在成本上得到保證,在農民收入上獲得最大,同時在農產品選擇和質量要求上,能夠做到互助互利,農民嚴格要求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企業誠信對待農民,不托欠款,而且還能在技術方面為農民提供幫助,提高農民科學生產水平,提升農民市場經銷管理能力。因此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民合作社的存在解決和促進了農民與企業之間的弊端麻煩,增進企業與農民之間的聯系,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的的發展,增加收入。
1.3農民合作社有利于地區農產品的市場銷售
農民的主要收入來自農產品獲取的價值,農產品的好壞和購買力決定農民當年的收入。在我國,農業生產地域遼闊,種類繁多,隨著地區季節和溫度的不同,農產品種類也各不相同,市場需求量也就不同,怎樣才能保證農民手中的農產品能夠賣上一個好的價錢,得到更多企業的關注,農民自愿成立的合作社為農民解決難題。它改變以往的農民銷售觀念,打造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市場品牌,通過宣傳,將農產品帶入市場,通過合作社精心管理,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并不斷的學習新技術,新的科學管理,銷售等,讓農民更好的進行市場經濟發展,打造優質特產農產品,擴大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將產品帶入更大的市場舞臺,促進農業生產高效率,使農產品獲得更有利的發展科研空間,增加農民生產收益利潤。
1.4農民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對促進農產品發展
農民合作社的建立,不僅僅是將農民團結起來,共同致富,還是提高農民最熟悉的農產品的生產和質量,保證農民的收入。
1.4.1建立統一的生產線,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數量供應當合作社與企業形成買賣合同后,農民就必須對自己的農產品質量負責,保證每一個生產加工環節質量控制,進行科學有效的標準化生產流程,提升農民生產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對企業的供應需求,保證收入來源。
1.4.2強化農產品安全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管理制度,對農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工作,對采購的農產品要認真嚴格的質量檢測工作,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滿足要求,而且每一種農產品都應附有檢測單位的證明文件和衛生檢驗合格報告,這樣百姓才會放心購買,農產品應做到綠色、無毒、無害、營養等,作出特色的品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結束語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農村經濟;新生力量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28-02
一、發展現狀
自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湟中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興起,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業績和經濟效益。至2012年底,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24家,其中種植業79家、養殖業99家、林業19家、農機服務業10家、其他17家。合作社組織成員達到2 520人,帶動農戶20 496戶,注冊資金達22 442.7萬元。共和鎮蘇爾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建于2011年3月,基礎設施齊全,入會社員多,經營情況較好,被青海省列為省級示范社。2012年重點扶持發展了攔隆口鎮班仲營村長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多巴鎮韋家莊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多巴鎮雙寨村祥云花卉種植銷售專業合作社、上五莊鎮世元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0個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農民自愿組織,自主經營的新型集體組織,它不同于“大鍋飯”時期的生產隊,那時候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農村發展十分緩慢。現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那時期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是在農民完全自愿的情況下自發組織的,各個方面都達成了共識,有比較合理的利益形成機制,各成員都有積極性,能通過這個組織實現自己的夢想。
二、采取的措施
湟中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出臺扶持政策,強化指導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一)構建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了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組長,發改局、財政局、農業局、工商局等部門為成員的農民合作組織領導小組,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指導、協調與服務小組,層層建立了目標責任制,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分工協作,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二)建立輔導員制度,進行指導培訓
由農民合作組織領導小組抽調專人成立了專業技術輔導組,下鄉宣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建立了領導定點聯系制度。同時,制訂培訓計劃,分批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進行培訓,提高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印發有關資料免費發放給農民,普及合作社知識,引導農民自主發展專業合作社。截至2012年底,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20期,培訓成員達4 210人次,組織合作社負責人到省外培訓36人次,增長了知識,為更好地發展合作社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三)制定發展措施,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政策上扶持。合作社與其他農業項目一視同仁,同等對待,制定優惠政策。二是資金上支持,制定獎補政策,對新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資金上給予支持,用于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
(四)堅持示范引導,做好基礎服務
湟中縣委、縣政府在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上,堅持“扶持,不干予”的政策,在不違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地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是立足基地抓建設。重點推進優質無公害蔬菜、特色農產品和農機作業服務領域的合作社發展。二是把典型示范作為指導工作的重點,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的指導思想。在種植業、養殖業等行業分別選擇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合作社作為示范社,如共和鎮蘇爾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多巴鎮雙寨村祥瑞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上五莊鎮世元牛羊養殖合作社,把他們的經驗加以總結和推廣,給其他農民以借鑒。三是加強技術服務。聘請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和省、市、縣專業技術人員為合作社成員授課,不斷充實和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知識面,提高技術水平,以技術促效益,以技術促發展。
(五)抓制度,促規范
引導和督促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組織、財務等各項制度,以保障合作社及成員的切身利益,進行合法組織和經營,已有65家合作社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合作社各項制度,有效解決了各種問題和糾紛。
(六)充分發揮村支書和能人的帶頭作用
充分發揮村支書、種植業和養植業大戶、以及科技等“能人”的作用,聯合農民創辦各類專業合作社,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從而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共和鎮蘇爾吉蔬菜種植合作社、多巴鎮雙寨村土地流轉合作社、多巴鎮韋家莊蔬菜種植合作社、攔隆口鎮班仲營蔬菜種植合作社、上新莊鎮地廣牛羊養殖合作社等。都是在村支書或是種植業和養植業大戶、以及科技等“能人”的帶領下組建起來的,并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業績。
三、取得的成效
(一)實現了農業經營的規模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了農戶的勞動力、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形成群體優勢,解決了分散經營中銷售商品規模小、經營效益低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市場地位,降低了交易費用,合作社成員比一般非成員農戶人均增收30%以上,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發展致富的信心。
(二)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提高了農業競爭力
合作社依托當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以此來調整地區農業結構,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上新莊鎮國財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他們發揮高地草山優勢,南繁北育,80%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牛羊養殖,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攔隆口鎮班仲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95%以上的農戶進行蔬菜生產,建成蔬菜大棚621棟,露天面積達46 hm2,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成為附近地區有名的蔬菜生產基地,為省會城市西寧及周邊地區提供了可觀的新鮮蔬菜,也為經營戶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提高。多巴鎮一村富民源中藏藥材合作社租賃農戶土地,種植中藏藥14 hm2,同樣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三)推進了產業化經營,完善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湟中縣的農民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形成了“企業+合作組織”的模式,比如,威斯頓湟中分公司的企業運作,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企業與眾多分散的小農戶直接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農戶得到了企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服務。多巴鎮雙寨村祥瑞花卉公司與土地流轉合作社合作,種植各類花卉11 hm2,銷售各類花卉50多萬枝,產值達40萬元。推進了產業化經營,完善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提升了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
隨著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合作社的出現為實施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礎條件。以共和鎮蘇爾吉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他們多渠道爭取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實行無公害蔬菜生產,并購置了農藥殘留檢測儀等檢測儀器,嚴格把關,努力提高產品質量,贏得了廣大客戶的的信任,擴大了銷量,增加了收入。
(五)實現了品牌戰略
品牌的效應是巨大的,一個優秀的品牌可以帶來無限的商機。只有加快品牌戰略,才能提高農產品的綜合效益。共和鎮蘇爾吉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蘇爾吉”牌蔬菜商標,李家山鎮存林馬鈴薯合作社注冊了“云谷紅”馬鈴薯商標,多巴鎮韋家莊村蔬菜種植營銷專業合作社注冊了“韋家莊”牌蔬菜商標,通過商標的注冊,提高了品牌的影響力,擴大了產品的市場知名度,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合作社走向市場化運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 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退社;博弈;多元利益主體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大范圍、低水平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探索過程中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產物,它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旨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戶的談判能力,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弱勢地位越來越凸顯,為了在市場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提高競爭力,合作社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應運而生。
一、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概況
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合作社的典型,它以農民入社為基礎,為農民提供糧食種植的一體化服務,其中一體化服務是指合作社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把農業生產本身同生產資料的供應或農產品的加工、銷售過程的若干環節納入到合作社業務范圍內,從而降低交易費用、實現規模經濟,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的價值增值,增強合作社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1]該類合作社為農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烏山鎮成立了優質水稻合作社,該社統一提供種子和化肥等生產資料,降低采購成本,統一培訓技術,統一銷售商品,提高生產技術,實行規模化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由于該合作社以農民為主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2006年該社農民純收入較非社員增加了一半,極大地提高了入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人們對合作社的認可度。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農民個體經營收益小,風險大,當地有很多思想較開放的農民積極尋求新的致富路徑,為合作社的成立發展提供了可能。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般位于適于種植谷類、豆類等農作物生長的盆地或平原地帶,該類區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臨近水源、水利設施較完善,而且交通便利,利于農產品的運輸,以及當地較好的經濟發展狀況都為發展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了啟動資金、技術支持和先決條件;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該地區的大量農民進城或到附近工廠務工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缺失,撂荒現象增多,土地利用率降低,存在大量流轉土地;同時,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國家和政府積極號召、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此外,當地還存在一些對糧食需求量較大的糧食初加工企業,上述種種因素均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可以大大降低市場交易的成本,增強農民經受市場經濟沖擊、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2015年2月全國市場主體發展報告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2月,隨著商事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全國市場主體穩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33.74萬戶,同比增長28.74%,出資總額2.89萬億元,增長41.60%。目前,我國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已經形成良好態勢,但由于正處于起步階段,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社員退社問題就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所以,在當前,從多學科的綜合視角出發,以社員退社問題為切入點了解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和不規范運作的原因,有利于合作社完善相應的監管制度,加強社員之間的合作,以提高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和運行效率。這對穩定,完善集體經濟成份,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糧食類農業合作社農民退社問題描述
農民專業合作社所堅持的原則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農民有自由選擇加入或者退出的權利。合作社社員的退出是合作社運行機制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社員之間的聯合與合作是合作社運轉的基礎,如果沒有足夠的社員支持合作社的運轉與發展,那么合作社是很難有立足之地的。雖然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能夠減少農民個體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風險,但是如果各方面利益主體的關系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就極容易導致合作社的成效不顯著,從而引發農民退社問題,最后導致合作社無法正常運轉。
于2007年7月開始施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中對合作社成員退社的時間、程序等問題做了明確規定,當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愿意或客觀上不能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務時,就可以選擇退出。農民退社是農民自身利益與其所在合作社的發展產生沖突的一種極端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農民不同的退社方式可能是對合作社發展中不同問題的反映,兩者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根據國內學者的分析結果,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退社方式主要有四種:第一,主動退社,即農民主動提出退社要求,并根據合作社相關規章制度主動辦理退社手續,最終離開合作社。第二,盲從退社,即一些社員在其他退社成員的影響下,主動提出退社要求,并按合作社相關規章制度主動辦理退社手續,最終離開合作社。第三,隱形退社,即農民只是名義上的合作社“成員”,卻并不享受合作社成員的權利,也不履行合作社成員的義務。第四,被迫退社,即由于農民所在合作社因經營不善面臨解散,或農民與合作社合同糾紛不可調和,農民“被迫”離開合作社的方式。[2]
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及入社農民人數仍在不斷增長,而且在合作社的發展已有成效的同時,為何仍然存在一些社員退社現象?因此,為防止農民退社現象的持續蔓延以及引導合作社良性發展,有必要對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農民退社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三、多元利益主體參與的博弈分析
通過對退社問題的多方面分析,筆者認為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市場、政府、合作社與農民這四個理性的利益主體間的博弈關系,他們在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都根據自身所追求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目標并綜合考慮他人的策略選擇而理性選擇最適合的行為策略,不同理性利益主體在策略中的不同選擇會對合作社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如圖所示)。
多元利益主體關系圖
首先,農民與合作社之間存在利益公平與壯大發展的博弈關系。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模式面臨亟待改革的嚴峻形勢,農民為謀求更多經濟利益的合作愿望空前高漲,農民與合作社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與另一主體談判達成雙方都獲利的聯盟,這極大地推動了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生與發展。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治理機制,合作社內部的運作和管理隨意性大,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盈余分配等制度不能切實執行,政策的透明度不夠高,存在一些合作社管理人員“偷占偷拿”的私利行為,這也就導致很多農民都不能真正地聯合起來以推動合作社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若外部市場收入水平明顯高于社內收入水平,那么就很有可能導致社員對合作社的認可度下降。治理機制是農民合作社運行的核心,由于分配機制不健全,合作社的穩定性較差,農民入社后每畝土地的“實際收益”與“期望收益”差距較大,這使農民加入合作社并不能實現收益增加的目標[3],那么社員就很有可能選擇高收入而退社。另一方面,如果社內管理人員的素質較高,能夠公平對待社員,平均分配盈余,那么其執行合作社決議、調解合作社成員之間矛盾的能力增強,合作社的運行效率也會提高,這樣便可以減少農民主動退社的機率,反之,社員在社內所獲利益不平等,退社率就會增加。所以說,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章程制度與執行制度相分離的現象,在利益的驅動下,農民是“既善分也善合”的。[4]
其次,外部市場與合作社存在市場需求與利潤的博弈關系。一方面,我國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正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外部市場投資資金比較匱乏,難以啟動更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和合作社糧食種植項目。同時,合作社在土地承包、流轉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如:承包金額、農民對合作社的態度理念、固本保守思想影響等),使得合作社的種植難以形成連片的規模,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合作社的優勢職能和作用不能完全發揮出來,導致合作社利潤偏低,積累資金有限,既難以支付制度運行的必要成本又難以滿足社員增收的愿望,社民對其信任度降低,社員退出合作社的機率就會增加。另一方面,當前國內市場機制條件下國家為宏觀調控糧食類產品市場出臺了最低收購價政策,但是并沒有突出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統銷的價格優勢。同時,合作社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技術支持,難以形成持續發展的產業鏈、進行產品深加工,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競爭力較低且難以提高,這也就導致合作社無法完全滿足市場的要求,導致市場狹小,長時間的小額利潤甚至虧損的狀況會使社員的生產積極性下降,退社率上升。
再次,政府與合作社之間存在績效與發展的博弈關系。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我國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幫助,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合作社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由于政府與合作社之間的溝通交流仍然存在一些障礙,不少單位負責人對合作社的了解不夠深入、全面,很多優惠政策的制定只是片面地追求政府績效,在具體的施行過程中難以落實。同時,政府貫徹執行力度不夠強,不能推動合作社的更好發展,合作社的優勢和作用也就不能完全發揮出來,在利益驅動下,社員的退社率就會增加。
最后,合作社內部社員之間也存在利益的博弈關系。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為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增強承擔市場風險能力而形成的聯盟,倡導民主、公平、團結、誠實的理念,[5]但是,個別農戶存在“搭便車”的心理,[6]認為只要入社,靠合作社集體勞作獲取自己的利益,而不愿付出勞動,一個人存在這種心理,社內其余成員當然也會滋生這種想法,開始相互推脫,最終導致合作社無法正常運轉,社員退社;另一方面,以種糧大戶為參與主體組建的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過于追求規模經營的效益,導致其糧食增產的功能不足,[7]不利于農民收入的普遍提升,便會出現退社現象。
四、糧食類農業合作社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市場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糧食類作物要完成從小生產到大市場的對接,就必須充分加入到糧食類農業專業合作社中,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對提高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為了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持續良性發展,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市場、政府、合作社與農民四位一體的共促協作發展機制,政府,市場,合作社與農民每個主體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彼此之間的協調互助,共同推動合作社的發展。
首先,國家可以積極推進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相關的法律建設。政府可以加大針對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和資金補貼,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制度保證和物質保障。其次,農民要提高自身素質,多了解國家及政府對增強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方面的政策制度,提高思想開放程度,積極參與合作社的各項事務,充分發揮自身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作用。再次,市場方面可以倡導建立全國統一的、無障礙市場,增強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競爭能力。最后,合作社方面,一是要完善合作社內部的管理機制,合作社要形成科學、合理、公開的財務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糧食生產安全制度,提高合作社的信任度;加強對糧食類農民合作社管理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樹立社員共同致富的觀念;對于合作社中的退社問題要進行反思認識,尋找原因并積極改進,實現合作社的公平、科學發展;合作社的主要負責人和技術人員可以在資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到東北地區深入學習或向其他類型的先進合作社吸取經驗;二是應該充分響應當前國家政策,可申請較大規模的糧食種植項目的補貼,爭取更多的資金、農資機械和技術支持;可以充分尋找一些龍頭企業或相關企業與其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減少合作社的成本投入;開化農民的致富思想,積極引導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戶群體成為參辦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體力量;合作社管理人員可以深入到農民當中進行宣傳,展示合作社的成果,促進人們思想解放,充分發動農民群眾,為合作社注入新鮮血液,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在處于轉型期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五、 小結
當前,我國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已經形成勢頭,但從總體上看,仍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存在諸多問題,這也就迫切需要政府大力引導、扶持、指導、管理,同時,合作社更需要積極地尋求未來的發展之路。
一方面,合作社的農業生產需要適應時展的需求逐步向農場化方向發展,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減少勞動力投入,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合作社可以與農資企業、農科類高校合作,將高校研究出的新型高產品種快速投入生產,為其提供繁殖育種的基地,不僅可以降低合作社的成本,還可以使生產的產品以新的形式(種子)出售;另一方面,合作社可以尋求技術支持將糧食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形成有品牌、有特色的糧食產品,例如:“小雜糧”品牌,還需要尋求更多銷售渠道,減少糧食的囤積、積壓,可與更多相關產業企業合作,積極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8]提高“產―銷”的效率以更好地適應當前市場的發展;此外,政府和當地一些有代表性的合作社也可以積極倡導組建跨區域的合作聯社,發揮合作社聯合的優勢,增強糧食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競爭能力與談判能力,為合作社未來的發展創造新的契機。
【參考文獻】
[1] 張學會,王禮力.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體化演進路徑――以陜西省52家種植業合作社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4(2).
[2] 王鵬,霍學喜.合作社中農民退社的方式及誘因分析[J].山國農村觀察.2012(5).
[3] 彭曉靜.農業合作社發展的困境及突圍之路:運行機制的視角[J].農業經濟.2013(6).
[4] 羅曉華,郭正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社會基礎與制度設置[J].社會主義研究.2009(5).
[5] 高菲.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退社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3(2).
[6] 肖云,陳濤等.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搭便車”現象探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2.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1、社員的綜合素質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因素。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大多數綜合素質還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強,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更缺乏。從而導致對政府及政府部門的依賴性增強,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新和發展。有的憑借過去的老辦法、老經驗來辦事;有的只顧埋頭苦干,沒有長遠規劃和具體設想;有的“等、靠、要”思想嚴重,總想政府和部門扶持,開拓創新意識不強;有的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不足,在合作社內部協作意識不強,導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競爭力偏低。因此應當倡導能人創辦、基層組織創辦、技術部門創辦合作社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把合作社做大、做強。
2、合作社的發展資金嚴重短缺,后勁無力。目前,當地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真正有實力發展的仍不多,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合作社,上了項目就馬上感到資金短缺的壓力。由于資金不足無法擴大生產規模。
3、專業合作社打造精品名牌的意識不強。由于我縣的專業合作社大多是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直接關心下發展的,在成立合作社時,社員受自身條件限制,對走品牌興社,強農發展之路的意識缺乏。
4、自身建設不規范,成員管理松散。多數合作社在登記注冊時都比較規范,而對開展正常工作所必須建立和完善的內部運行機制卻關注較少,尤其是民主決策、風險控制、利益分配等機制運作不夠規范。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流于形式,作用未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體現。有的合作社成立后一年內一直沒有召開過理事會和監事會,導致運作和管理的隨意性較大,沒有形成社員民主參與的決策機制,決定權往往掌握在發起人手中,社員參與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形成真正的風險共擔機制,大部分社員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風險共擔,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沒有建立規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一些合作社只有少數社員持股,其他社員只象征性持少量股份,組織與會員之間沒有真正形成關系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造成合作社發展的不穩定。
二、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建議措施
1、建章立制規范合作社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章程制度和管理模式,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強規范化管理,健全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推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選好帶頭人,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提高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自我約束能力和自發展能力。
2、加強宣傳、強化培訓,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一是“請進來”。 經常舉辦培訓班,邀請外地能手、專家到本地,系統地對合作社負責人、村干部、鄉村能人、經紀人進行創辦、運營、財務管理、創新發展等相關知識培訓,培育一批敢想、敢干、會干、具有現代農業理念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并邀請各方面專家深入實地走訪合作社,進行技術咨詢、業務指導等,不斷提升合作社質量和水平,逐步把合作社打造成技術精良、運作規范、經營先進、引領當地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二是“走出去”。組織有關部門和合作社骨干力量外出考察、學習,取經引寶,創新思路,破解難題,改進不足,指導、帶領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與外界搭建“伙伴”關系,加強聯系,強化合作,拓展外地市場,拓寬業務范圍,增加訂單,提高收益。三是搭建合作平臺。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搭起政府與合作社、科技部門與合作社、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橋梁,使我縣合作社由“松散型”走向“聯合型”,定期開展活動,互相學習、交流和吸收外地經驗,取長補短,促進產業整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互惠、互助協作、共同發展,推動我縣農業生產向商品化、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使合作社成為帶領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
1 建立和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是新形勢下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加快衛生事業發展,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是實現農民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有之路,也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
1.2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具體體現。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政府引導并資助,實現農民看病“風險共擔,互助共濟”讓農民群眾看起病看好病,減輕農民醫療負擔,讓廣大人民真正得到實惠,切實是維護和保障農民的健康利益,這既是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新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體現。
1.3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的客觀需要。長期以來由于城鄉居民收入,衛生資源配置即以社會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農村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相對緩慢,廣大人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非常突出,這不僅威脅著農民的健康,也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人名群眾的關懷,有利于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并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思和干勁凝聚到加快發展上來,促進社會大局發展。
1.4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推動農村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實行合作醫療,拉動農民健康投資,提高農民醫療消費水平,為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注入新的活力,有力推動農村保健網絡的建設。同時也為農村居民提供優質價廉方便快捷的醫療衛生服務,并進一步增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吸引力,提高了農民參加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一種良性互助機制,實現農村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2 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著重做好的事情。
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必須堅持讓農民享有實惠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農民參加的積極性,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不斷發展與壯大。
2.1加強組織領導,廣泛宣傳發動。首先是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宣傳及農村衛生工作的領導。讓農民轉變思想觀念,認識到健康投資的價值,真正體會到合作醫療的優越性,增強農民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營造良好氛圍。
2.2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具體的操作性強的工作方案。要根據各地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制定相應的籌資運行機制,合理的確定起伏標準,支付比例和最高限額,切實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為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2.3規范資金管理,提高工作透明度。合作醫療資金管理,要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和“以收定支,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做到專戶儲存,轉賬管理,專款專用,保證合作醫療資金全部公平有效的用在農民身上。
3 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3.1 建立和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作,必須堅持與衛生配套工作相結合,多措并舉,多方促進。
3.1.1堅持與改革衛生院管理體制相結合。根據農村對合作醫療制度的需要,著力建立有利于改進醫療衛生服務的競爭機制,避免因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定點導致壟斷現象,加大農村衛生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深化衛生院內部運行機制改革。
3.1.2 堅持與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相結合。充分發揮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整體功能,大力推進農村服務一體化管理,逐步加強鄉村兩級衛生組織的功能。堅持以公共衛生為主,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提供預防,保健和常規性體檢等基本醫療服務。
3.1.3 堅持與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結合。要繼續深化保障制度改革,擴大保險覆蓋范圍。在抓緊健全城鎮各級社會保險制度的同時,還要切實加強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特別是對農村特困家庭,重點優撫對象能夠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待遇。
3.2 建立一套科學有序,穩定長效的合作醫療籌資機制。為保證合作醫療正常有序的運轉,我們要科學規范的籌集合作基金。首先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群眾對合作醫療的需求量,建立政府引導支持,集體扶持,個人投入為主的籌資機制。
關鍵詞 農機專業合作社;問題;建議;安徽宿州;橋區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223-01
農機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集農機設備、農業技術、農業生產力及生產資金于一體,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對于先進農業技術與農業生產設備的推廣應用意義重大。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以促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1 橋區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截至2013年底,橋區已登記注冊農機專業合作社150家,各類農機具3 260臺套,入社社員1 643人,服務農戶18萬戶,農機作業服務面積7.87萬hm2,農機服務總收入達到9.8億元。主要建設模式有:農機大戶帶動型專業合作社66個,占全區總量的44%;種糧大戶帶動型專業合作社,全區共有44個,占全區總量的29.3%;村組干部帶動型專業合作社25個,占全區總量的16.7%;農機部門牽頭型專業合作社15個,占全區總量的10.0%。
2 主要做法
2.1 政策傾斜
加強與其他農業部門的協調配合,為農機戶提供最新的生產作業信息,根據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農機戶提供農機具購置和使用補貼。同時,在安排農業項目實施時針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特殊性給予專項扶持。使廣大農民認識到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優勢,激發其參與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主動性。
2.2 擇優發展
橋區對于規模較大、服務能力較強、社會影響較好的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給予重點扶持,并保證已成熟農機大戶的綜合發展,發揮其帶動引領作用,為促進該區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培養潛力股。
2.3 積極引導
積極推動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多元化發展,緊跟市場化經營步伐,開展農機技術培訓、機械維修、新技術推廣等多項服務,拓展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范圍,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產業化發展。同時積極向其他運作規范、管理科學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學習,分析總結經驗做法,通過多種宣傳渠道,充分發揮示范農機合作社的典型帶動作用,推動更多農機專業合作社健康、高效、規范發展。
2.4 典型帶動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宣傳欄、宣傳單等多種方式,宣傳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意義。及時總結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的最新進展與成果,進行重點宣傳,讓群眾了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于推動農業現代化改革,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激發廣大農機戶加入農機合作社的熱情[1-3]。
3 存在的問題
一是合作社發展建設用地不足,基礎農機設施缺乏。由于農村地區可供農機專業合作社作為發展建設的地域較少,限制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綜合發展,并且由于資金限制,大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難以籌集足夠的資金購置發展所需基本硬件設備,并且由于農民集體組織性不強,農機專業合作社往往在制度建設、操作規范上不夠完善,許多農機專業合作社真正能發揮的服務作用不強。二是缺乏專業人才。受地域條件限制,大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缺乏專業的合作社管理人員,基層農民群眾由于文化水平低,并且由于信息閉塞,無法掌握最新的農業新技術,限制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三是發展資金不足。農機專業合作社由于其特殊性,購置大型農機、培訓農機技術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現階段我國對于農業機械的資金支持尚難以滿足發展需要,資金不足限制了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進程。四是農機作業效率低。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機械可進行跨區作業的較少,作業效率不高,應用農機創收低。五是土地問題限制發展。我國農村土地田塊分隔嚴重,連片可操作農機的土地較少,不利于大型農業機械的高效作業。六是發展政策不到位。雖然目前已經出臺了相關的合作社法,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各項法律法規執行不嚴,導致農機專業合作社無法發揮作用,難以激發農民群眾加入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4-6]。
4 建議
4.1 加大經濟政策扶持力度
對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扶持發展,除了應在政策方面給予傾斜以外,還應有效解決農村土地問題,加快農村土地流轉,解決農機專業合作社“大機械”與農村“小土地”的矛盾問題。同時在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土地使用方面,各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生產需要將閑置土地優先租賃或承包給農機專業合作社,解決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基礎性問題。同時還應給予農機專業合作社充足的資金支持,根據國家農業扶持資金安排,在合理的范圍內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給予重點扶持,并實行獎懲制度,對于發展先進、表現突出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給予資金鼓勵,以激勵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整
體發展。
4.2 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形式
為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的整體技能水平,應加強對入社社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包括各種類型的農機具操作技能、農機具故障維修技能和安全生產能力培訓,并定期組織農機具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現場解決廣大農機戶的疑問,幫助農機戶了解農機具操作技巧,同時向廣大農戶宣傳最前沿的農機具技術。
4.3 拓展作業區域,拓寬服務范圍
一是加強橫向聯系。為突破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區域發展限制,鼓勵各大農機專業合作社跨區域作業,積極拓展發展空間。二是強化縱深發展。拓寬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服務范圍,改變以往的“三夏”“三秋”作業模式,進一步向冬春深耕、深松進行延伸,并且作業范圍由單一的主要農作物逐漸向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發展。分別從橫向和縱向進行作業區域與服務范圍的拓展,促進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綜合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動力支持。
5 參考文獻
[1] 劉雨欣,張梅.黑龍江省農機合作社運營機制的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4):115-117.
[2] 馮學森.農機合作社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農機監理,2010(3):45-46.
[3] 馬云.科技引領農機專業合作社提質增量[J].農機質量與監督,2012(3):22-23.
[4] 黎合輝,何家朝.促進桂平市農機合作社發展壯大的探討[J].廣西農業機械化,2013(4):20-21.
關鍵詞:水果生產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21
為了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梅州市梅縣區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促進水果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和普及建設。近年來,梅縣區農村金柚水果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進一步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1 目前梅縣區農村水果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發展模式
目前梅縣區金柚水果種植面積、單產、總產、產值均居全國首位,是全國最大的柚類商品生產基地,金柚已成為梅縣最具特色的主導農產品,成為梅縣區農業的支柱產業。因此,組建農村水果專業合作社是大勢所趨。目前該區水果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發展模式有能人帶動型、農超對接型、企業帶動型這3種。
2 梅州市梅縣區農村水果專業合作社主要發展模式的分析
2.1 梅縣區寶鑫水果專業合作社屬于能人帶動型
基本情況介紹:寶鑫水果專業合作社有著多年的種植經驗并具有較好經營理念的人才,通過積極發動寶坑村及桃堯鎮隆文鎮的周邊農戶以果樹、資金等方式入社,組建了金柚生產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農戶180戶,有銷售專業人員8人,整個水果專業合作社有技術人員5人,主要從事金柚生產種植及柚果銷售人員共有283人。該社2016年金柚產品及銷售總收入達500多萬元,利潤收入120萬元。固定資產及設施總投入30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200多萬元,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各級領導對水果專業合作社都大力支持,區、鎮2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寶鑫水果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2015年給予其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的財政資金補貼,在生產技術和銷售方面也都給予了指導和支持。
2.2 梅州市木子金柚專業合作社屬于農超對接型
基本情況介紹:梅州市木子金柚專業合作社是r超對接型發展模式的代表。成立于2007年12月,集生產、加工、銷售、社會服務為一體,擁有農副產品進出口權,建立了社會化服務體系。目前,木子金柚專業合作社流轉果樹約3.33km2,該合作社共有社員156人。有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人,經營管理人員7人,固定資產投入1500多萬元,配備生產流動資金3000多萬元。在松口鎮城東鎮建立了2處面積約1.33km2的金柚產業園區。“木子”金柚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還出口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木子金柚專業專業合作社大膽創新,借助城市連鎖超市平臺,實現了農產品的供應和超市銷售的有效對接。
2.3 “企業帶動型”廣東十記果業有限公司
基本情況介紹:廣東十記果業有限公司是“企業帶動型”的發展模式。于2010年成立合作社,是梅州市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現有固定資產1960多萬元。生產流動資金2800萬元。現有員工200余人,其中技術人員8人。在梅縣區松源鎮羊角村和橋背村建立了2處面積近1.33km2的金柚種植示范基地。該公司近年來沙田柚〔金柚〕產量都在16000~18000t之間,產品主要銷往廣東珠三角及全國各地。
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公司通過示范帶動松源鎮及周邊農戶發展種養,并提供生產技術、銷售等服務,提高了農民收入,積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3 農村水果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運行狀況
合作社選擇發展模式必須按照實際條件考慮發展。合作社發展所要考慮的條件主要包括資金、地理位置、產業集群程度等。資金是合作社發展的基礎,合作社所在的地理條件優越,交通方便。地址集群程度好,合作社在銷售方面的壓力相對就較小,這對經營發展應該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