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藏品數字化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10-0084-02
我國博物館早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探索,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國內大多數博物館的數字化工作仍存在諸多問題,作為博物館發展基礎的藏品管理工作,仍然遵循著舊的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博物館的數字化發展,因此,建立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系統對于提高博物館自身的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促進博物館的現代化發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背景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始建于1960年,藏品資源豐富,館藏標本6萬余件,是目前中國西部最大、也是全國高校最大的地學類自然博物館,作為向觀眾傳播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一直致力于為本校的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同時兼顧社會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囊括了從中央到省市各級的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稱號。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最早于1999年開始了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探索工作,建立了校內博物館網站主頁,并于2001年2月開始正式向公眾開放;2001年12月,博物館被教育部選入“現代遠程教育網上公共資源建設--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項目,負責該項目中的“成都理工大學恐龍數字博物館”建設,2002年10月,建成了基于網絡的成都理工大學恐龍數字博物館,實現了館藏主要恐龍展品以及部分古生物、巖石、礦物、寶玉石等的資源共享;2003年,博物館著手進行藏品的數字化工作,但是當時僅以EXCEL為平成了部分館藏品的資料信息錄入,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工作暫時中斷;2009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學新博物館的主體建設竣工,這為開展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建設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2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
2.1 前期準備工作
新博物館庫房的硬件設施水平的提升,為開展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10年3月,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的藏品信息化工作正式啟動。盡管博物館之前已經進行過藏品數字化的探索工作,由于各種原因,原有的部分資料已不能使用,藏品數字化建設工作相當于重頭再來。經過前期準備、資料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后,首先進行了原有庫房標本的搬遷工作,分批次將館藏標本搬至新館庫房,為開展藏品信息化工作收集藏品信息的基礎資料提供了合適的工作場所。同時,購置了開展館藏標本數字化所需的服務器、電腦、照相機等辦公設備,制定了藏品清理的工作規范及操作流程,博物館工作人員自行編程設計了用于藏品基礎資料錄入的數據平臺,這為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術支持。
2.2 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
博物館藏品信息化工作啟動之后,負責的工作人員通過網絡以及實地調研,收集了國內其他博物館開展信息化工作的情況,并參照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平臺《巖礦化石標本資源共性描述標準》和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著錄規范(文物博發[2001]81號),結合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的實際情況與需求,編制了相應的代碼文件,編寫了博物館藏品資源共性描述特征,采取層級分類法將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分為指標群、指標集和指標項三個層級,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的各項信息指標,建立藏品信息的各種信息表,規范博物館已有的藏品數字信息,并導入到相應的信息表中,初步完成了成都理工大學藏品數據庫的原始構建。在此基礎上,依據博物館標本清理工作的具體情況,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學標本清理工作的信息平臺,藏品管理人員管理平臺、博物館藏品管理平臺、博物館藏品查詢統計模塊、數據庫日志管理模塊、藏品管理標識符變動通知模塊等工作,形成了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的雛形。
2.2.1 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組成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系統主要由藏品基本信息、藏品管理信息、藏品文檔與聲像資料信息和藏品關聯信息等四大指標群組成,每個指標群又分別由相關的指標集和指標項組成。
(1)藏品基本信息指標群。理工大學博物館屬于自然類博物館,根據博物館藏品的實際情況,藏品基本信息指標群主要包含有藏品編號、名稱、類別、地域、年代、成分、形態、顏色、光澤、等級、藏品的計量、質量等基本信息指標集,根據藏品類別不同,各指標集下面又有具體指標項,各個藏品指標項均制定了相應的代碼表或劃分標準,比如藏品編號指標集又分為館藏總號、固定資產編號、分號識別碼、藏品分類編號等指標項;藏品名稱指標集分為中文名稱、外文名稱(英文、拉丁文、俄文等)指標項;由于某些形狀不規則的藏品,測量位置不同導致計量的差異,因此都有相應的規范等用以指導。
(2)藏品管理信息指標群。主要包括了藏品搜集、入館、鑒定、定級、存放現狀、出庫、回庫、藏品保護、藏品事故、注銷和統計等與藏品管理工作相關的各個信息指標集。例如,藏品搜集指標集就包含了藏品來源方式(收購、征集、采集、捐贈、發掘、制作、撥交、移交、交換、舊藏等)、來源單位或者個人、藏品來源編號、藏品搜集時間、搜集經手人、搜集經過、流傳經歷等詳細指標項;藏品入館指標集主要包括了藏品入館時間、入庫登記單編號、入藏時間、典藏位置等;對于藏品出庫則有出庫申請單號、出庫時間、出庫原因、藏品出庫單登記號、提取單位或部門、提取人、實物保管員、出庫驗交記錄等。這些信息指標的完善,非常有利于藏品的出入庫、藏品的利用與保護、注銷與統計等管理工作,極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
(3)藏品文檔與聲像資料信息指標群。該指標群主要包含了藏品管理文檔、研究論著、聲像資料等指標集,例如研究論著就涵括了研究著作名稱、類型、研究論著情況、研究論著詳細內容。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資源豐富,且世界級、國寶級精品、珍品眾多,每件藏品背后都有著它的故事,鎮館之寶“合川馬門溪龍”是一件世界級的珍寶,關于它的研究文獻及論著資料、新聞報道、聲像資料都非常珍貴,將其納入藏品信息庫之后對于藏品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藏品關聯信息指標群。藏品關聯是指一群藏品組成一個特定的展覽。比如說礦物晶系系列標本,礦物標準硬度標本,四大寶石,中國四大名玉,峨眉山二疊紀剖面標本,攀枝花礦床標本,四川晚侏羅紀恐龍動物群標本、云南澄江動物群標本等。該指標群包含了強調藏品的關聯性,有利于藏品的系統研究與管理。
2.2.2 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藏品是博物館發展壯大的物質基礎,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館的基礎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學保護和科學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發揮藏品的作用,發揮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實現其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現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加強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尤為重要,需要用嚴格的管理制度及流程來規范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根據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見圖1)。例如,進行藏品實物管理時,藏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領導是館長、主管副館長和典藏室主任,系統根據成員管理表規定的權限和IP地址,檢查其是否擁有相應的請求權力;對于藏品管理的標識符正常狀態是被鎖定的,當主管領導審核通過才能打開鎖定的標識符,藏品才能進入管理階段,管理流程是:主管審核----》實物確認----》修改藏品管理標識符----》打印單據----》文檔簽字備份,包括有當事人、實物管理、典藏主任和館長或主管副館長簽字----》管理流程結束。對于數據庫管理,系統根據成員管理表規定的權限和IP地址,檢查其是否擁有藏品數據庫的修改和整個數據庫的備份等管理工作的權力。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總體遵循以下原則:首先,由下至上的二級領導審核制度,第一級為典藏研究室責任人,第二級為館長或主管典藏副館長;其次,上級下級審核制度,典藏研究室責任人典藏管理員審核,館長或主管副館長典藏主任的審核;第三,藏品基本信息穩定性,除管理流程的標識符,其基本信息是不能更改,如果發生更改,都要履行相應的管理流程,如報損、出入庫、藏品注銷等等。
博物館藏品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新增藏品入庫、藏品歸還入庫、藏品出庫、藏品鑒定、藏品保護、藏品報損、藏品注銷、藏品統計等,因此,博物館均制定了相應的工作流程(見圖2),極大地提高了藏品的管理水平。
3 結語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系統已經初步建成,并已完成了館藏1.9萬余件標本的信息化工作,由于經費短缺以及時間緊張,藏品信息系統還有部分功能尚需繼續完善與改進,同時,博物館龐大的藏品資源還需要繼續進行數字化工作,并進一步細化與補充已初步進行信息化管理的藏品。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隨著數字化工作的繼續推進,博物館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將逐步走上正軌,藏品的管理水平也將不斷提高,更好地服務于博物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華英.近現代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探討[J].科學時代,2012(1).
[2]朱恪勤.藏品信息管理系統在蘇州博物館的建立[C].全國首屆數字(虛擬)科技館技術與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
[摘要]藏品是博物館立足的根本,對文物藏品的保護管理是博物館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從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動態化和數字化管理方面探討了如何提高博物館藏品管理水平。
[關健詞]博物館藏品管理動態化管理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物館還存在著管理意識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還較低。博物館對藏品負有科學管理、科學保護、整理研究、公開展出和提供使用(對社會主要是提供藏品資料、研究成果)的責任。博物館要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不斷發展壯大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筆者認為就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根據自身特點實行管理創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堅持規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館的主要活動是藏品的保護管理、科學研究、陳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務。其中藏品的保護管理是博物館工作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來源。藏品來源的信息資料應該盡量詳細。
2.移交入館。填寫文物移交清單,附詳細的背景資料,清單只要記載這些文物的不可變特征即可。
3.館內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驟:
(1)分類。根據博物館現行采用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2)定名鑒定。根據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和現行定名方法給文物定名,對文物進行鑒定并填寫鑒定意見表。(3)技術處理及實測。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如除塵除垢、防銹、薰蒸、簡易修復等。同時對文物進行實測,記錄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殘情況等。(4)記錄圖像資料。可采用拍照、攝像、繪圖等。(5)填制入庫憑證。前階段工作所取得的資料應充分進入入庫憑證中成為其若干要素。(6)數據處理。在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博物館,應將前階段工作的資料錄入數據庫進行處理,自動生成總登記賬、分類賬、卡片、文字、圖像檔案及各種報表;未建該系統的應將這些資料之一份提供建立總登記賬和有關藏品檔案。
4.入庫。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關人員一起進行核查清點,正式辦理入庫手續。
5.庫內整理。編制藏品分類賬和卡片、整理資料建立藏品檔案、設計制作藏品包裝、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編制修復年度計劃、收集與藏品有關的信息、對藏品進行研究等,同時應即時將有關信息交計算機中心錄入藏品管理數據庫,以便處理、保存。
有規矩則成方圓,對事物只要依據一定規則辦理都會提高效率,變難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動態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點
過去我國藏品管理相對簡單,在一般的狀況下,藏品僅會存在于庫房和展廳兩個空間,少有變動,因此只需為每件藏品建立相應的檔、賬、卡,并做好相關的保護和保管即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巨大改變,各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頻繁組織對外展覽、臨時展覽,編輯有關展覽、藏品的出版物,舉辦各類知識講座等等,藏品進出庫房成為常態。處在移動狀態下的藏品,遭到損壞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動態化管理于是就成為博物館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1.必須制定一個嚴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這個制度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審批手續、藏品提用憑證的填寫要求、發現問題后的應對辦法等。這些細碎但卻具有實效的條例是藏品在進出庫房的動態過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確藏品在博物館中只有一個進出關口。所有相關事宜都應集中在保管部門由專人辦理。
3.嚴格辦理、填寫相關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稱、總登記號、完殘情況等,相關領導和經手的工作人員要分別簽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應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
4.各種進出憑證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進出藏品都有賬可查,有理可據。
5.藏品進出庫房是為了使用,做好動態藏品的年終統計,可以準確反映出各類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傳教育、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進而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藏品為社會文化事業服務。
通過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動態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數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衡量博物館的主要標志變成以宜教服務和對社會的影響來衡量。藏品的數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館這些功用大大增強。
1.藏品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數據化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信息,系統、準確、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同時也是博物館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現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員高素質建設的重要步驟,是博物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2.數字化管理系統中植入藏品出入庫管理模塊。內容應包括核對藏品出庫時的審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現狀、數量和存放架位;記錄藏品的出庫時間、理由和去向;藏品歸庫時的現狀、數量等。有了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員很輕松地從電腦中檢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館藏文物除展出、保養外,一般無須提取文物本身,減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數,降低損壞的風險。
3.數字化管理系統提高了博物館科技含量,促進了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統計功能,可在數秒之內完成過去整個部門幾天才能完成的查詢統計、資料的修改補充工作。使得學術研究能夠更加深入、更為方便。藏品展覽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甚至虛擬環境技術結合起來,使展場變得豐富多彩、開放生動。
一、藏品登記著錄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美術館是博物館26種類型中的重要一類。既然是博物館則應適用博物館管理的基本原則。根據博物館學界的普遍觀點,收藏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藏品是博物館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鑒于藏品在博物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對藏品的管理一直是博物館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2004年版)將藏品管理工作的內容劃分為合法所有權、長久保管、檔案記錄、提供利用和負責任的處理五個部分。在這五個部分中,對藏品信息進行科學、完整的登記著錄,建立一套“登記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查用方便”的藏品檔案,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職業道德準則》規定:“確保博物館臨時或永久接受的一切物品得以恰當地、全面地作出記錄,以利于證明出處、鑒定斷代、記錄狀況并進行處理,是一項重要的專業職責。”國際博物館協會登記著錄委員會(CIDOC)認為,沒有完整登錄的藏品不是真正意義的“博物館藏品”。我國《博物館管理辦法》第二十條也明確規定:博物館應建立藏品總賬、分類賬及每件藏品的檔案,并依法辦理備案手續。博物館通過依法征集、購買、交換、接受捐贈和調撥等方式取得的藏品,應在30日內登記入藏總賬。
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博物館藏品管理還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家底情況不明確、登記標準不統一、賬物相符有難度等等,對于準確了解博物館藏品的資源、建立動態的科學管理機制有待提高。
為全面掌握我國博物館藏品家底情況,提高藏品的保護和管理水平,促進藏品資源更充分地發揮作用,2001年,財政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啟動了旨在以數字化手段調查、完善我國文化領域國情資料的“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截至2011年,“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共完成全國31個省市2,636個文物收藏單位1,660,275件/套館藏珍貴文物和13775件館藏一般文物的數據采集工作,拍攝照片3,869,025張,錄入文本信息3.05億字,數據總量達15.16TB,成功廓清了全國館藏珍貴文物的家底情況,為國家掌握文化資源,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資源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其中有些美術館也參加了這次調查工作。
目前,國家文物局在取得調查成果的基礎上,正著力推動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并已在相關地區和系統啟動了試點工作。這是完善藏品登記著錄、加強藏品科學管理、有效發揮資源作用的重要舉措。
二、藏品普查
開展館藏品普查工作是藏品登記著錄的集中表現方式,現就有關問題思考如下:
(一)基本認識
美術館作為保存、研究、展示各類優秀美術作品的收藏單位,其藏品體系齊全,品類豐富,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通過開展美術館藏品普查,對全國國有美術館藏品進行系統記錄和深入研究,揭示文化內涵,對于一座美術館、整個美術行業乃至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美術館自身而言,通過開展普查,全面掌握藏品信息和保存狀況,可以加強對于藏品的管理,避免各種原因造成的藏品流失、毀損,特別是利用信息技術,采集藏品信息并建立藏品電子檔案之后,美術館可以利用信息系統在線開展藏品研究、組展、宣傳等業務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與藏品本體的接觸,避免藏品因搬運等造成的毀損幾率。與此同時,美術館還可以利用普查數據向公眾提供豐富的美術信息資源,滿足公眾需求,傳播文化知識,提高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對于美術館行業而言,行業管理部門通過普查,摸清全行業收藏家底,有利于在制定行業管理政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珍貴藝術品征集、保護設施配置等方面,準確把握行業發展狀況,有效提高行政決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對于整個文化事業而言,國家通過普查,可以加強對于國有美術作品這一重要國家文化資源的管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資源,更好地發揮文化資源自身價值、促進社會文化建設。此外,通過開展普查,還可以為發展壯大文化產業,特別是數字文化產業提供基礎資源素材,有利于促進經濟建設。
(二)操作技術
1.范圍和內容
美術作品收藏的范圍十分廣泛,從國有美術館到民辦美術館再到美術創作機構,從文化系統到其他行業甚至到駐外使館都有美術作品資源,美術館藏品普查范圍的準確界定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普查工作內容將涉及到藏品清查、認定建檔、數據采集、攝影拍攝、登錄匯總、審核等。普查登錄的主要內容將涉及:藏品基本信息(名稱、年代、類別、級別、質地、數量、尺寸等);藏品保存情況(完殘狀況、保護條件等);藏品管理和利用情況等。
2.技術手段應用
從實踐情況看,按照登記著錄的載體不同,博物館的藏品登記著錄工作,大體經歷了紙質檔案管理和數字化檔案管理兩個階段。中國博物館的數字化檔案管理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與傳統的紙質檔案管理模式相比,數字化登記著錄具有明顯的優勢。與藏品實體的唯一性、分散性和不可再生性相比,藏品數字登錄信息是無限的、可關聯(共享)的、可再生的。一方面,可以被無限地復制、儲存、加工,通過網絡和其他介質任意傳輸,利用博物館內的數字播放和投影、PDA導引點播、人機交互平臺等虛擬信息展示系統,也可被制成各種產品投入市場,還可以在互聯網上供用戶瀏覽和下載,有利于博物館藏品及其所附著文化內涵的廣泛傳播;另一方面,藏品數據資源還可以將不同地域的藏品以一定的特征關聯起來,使得用戶可以方便地檢索和查詢藏品數據,改變藏品本體分散保管在各個博物館中很難集中研究和展示的現狀,為研究和集中虛擬展示藏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鑒于數字化手段的特殊優勢,在美術館藏品普查工作中利用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技術手段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其內容將涉及到軟件開發、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加工、數據傳輸、數據應用、數據安全等。
3.標準規范
標準規范是科學普查的前提和基礎。標準規范是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和描述博物館藏品時所有規則的集合,其內容包括指標著錄規范、影像著錄規范、信息技術規范等。為了規范館藏品登錄,國家文物局曾先后頒行過《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博物館藏品二維影像拍攝技術規范》等標準規范,并在文物調查項目中得到了推廣和實施。近期,中國美術館參照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結合本館藏品特征和管理工作實際,研究編寫了《中國美術館藏品信息指標著錄規范(試行)》,其內容包括2個指標群、29個指標集、99個指標項,但就整個美術館行業而言,尚無可適用于館藏品普查工作統一的、成熟的業務標準和技術規范,這方面的任務十分艱巨,是值得特別重視的。
(三)條件保障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博物館
博物館發展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其管理實現了質的飛躍,從未來發展趨勢來說,將會逐漸呈現出普遍的信息數字化特點。數字信息技術改變了博物館傳統管理方式的缺點,更能夠以直觀形象的特點,對博物館的歷史文化展示與傳遞發揮作用,伴隨文化繼承發展,科學信息的納入,博物館將會成為滿足于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動中心,而這要依賴于信息和數字技術在博物館中的廣泛應用。
1.數字信息技術概述
數字信息技術是指將圖文與聲音、影像信息轉化成二進制數字形式的信息,對轉化后的信息運算、加工與存儲等處理過程。這種技術伴隨電子計算機應運而生,因為運算與存儲等多種功能在其中的運用,數字信息技術也稱之為數字控制技術與數碼技術。
該技術具有4個方面的特點:一般性、抗干擾性、易存儲、保密性。一般性是指信息為二進制形式;抗干擾性是指技術精度高,傳遞與加工、處理的信息為二進制形式,通常不會被外界所干擾;易存儲,數字信號能夠長久的存儲,信息資源也同樣能夠長期保存;保密性,在數據傳輸過程中,信息能夠以加密的形式進行處理,機密信息不會容易被盜取。
2.信息和數字技術在博物館中應用的必要性
2.1豐富展品內涵與信息的需求
文物是見證人類歷史發展變化的重要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物質、精神文化內涵。人們欣賞文物時不僅只是單一地欣賞映入眼前的實物,更重要的一點欣賞的是從文物本身蘊含的文化內涵。在欣賞文物中,能夠了解到文化背后的歷史與故事,博物館中的展柜與說明牌,對文物發展歷程難以進行全面的介紹,這需要虛擬化形式的數字技術對其進行補充。
2.2促進實體博物館向數字化博物館轉變
在實體博物館中引入數字博物館,能夠促進博物館由實體化向數字化轉變,能夠使自身功能得以增加。伴隨網絡化不斷推進,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對其知識求知欲望越加強烈,現代社會也越來越需要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實體博物館受到場館與接受能力的制約,接待參觀者的范圍有限,所以必須借助于數字技術的推動,加快轉變,以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2.3提高管理水平
傳統博物館的日常事務管理以手工操作的形式進行,管理效率較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與物質資源。伴隨現代技術不斷發展,其管理難度、強度都在增大,管理水平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得以提高,得到了管理人員的普遍關注。引進數字信息技術,使得管理時間大為縮減,對博物館的管理更加全面快捷,信息交流沒有障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管理網絡化。
3.信息和數字技術在博物館中應用趨勢
3.1處理對象、方式日漸多元化
未來信息數字化工作范圍日趨擴大,在處理對象、方式上日漸多元化,打破了將藏品作為處理中心的模式,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是與博物館有關的工作都可以作為處理對象,博物館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因此處理對象與方式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其范圍跨度大,包羅萬象。處理方式日漸呈現高科技化的特征,尤其是三維掃描與虛擬技術日漸成熟,其記錄對象是物體三維坐標信息,和二維掃描比較有著本質區別,將會對平面形式的信息采集、展示手段做出極大的改變,信息采集更具全方位性,實現感知方式的交互式,數字信息化空間得到極大的開拓,便于發揮文物固有的作用。
3.2更注重與大眾的互動效應
針對博物館的數字信息化工作,滿足于人們的知識需求一直以來是開展工作的出發、落腳點,在建設初期,考慮最多的是能夠為人們提供什么東西,怎么做才能為檢索提供方便。伴隨使用者主體性程度提高,單向提供信息的形式逐漸落伍,咨詢服務逐漸成為主流方式,對于這種變化還是缺乏必要認識。瀏覽目前一些相關機構的網站可以看到,以展示內容居多。展示固然重要,對博物館的了解以及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作用,但還是單向性的輸出,對于瀏覽者而言,只是被動的接受,自主性沒有發揮出來。而從教育學原理而言,雙向互動的效果要優于單向互動。
3.3建立區域性資源網絡
博物院所收藏展示的文物具有區域性的特點,對地方歷史文化發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業界都在探索獨立運行模式,有著屬于自身特征的收藏與研究、教育體系。伴隨科技進步,網絡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趨勢,對此要重視起來。對博物館來說,聯結溝通不只是簡單地在網頁上做友情鏈接,而是在博物館之間相互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更好地服務社會的發展策略,這是其機構自身發展的必然需求。當今社會的發展日漸豐富多元化,競爭越加激烈,博物館更要抓住發展機遇,積極從容面對挑戰。
3.4移動智能終端推廣應用
現代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越來越普及,對于文化知識傳授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提供藏品查閱等個性化服務成為創新發展的新課題。借助移動終端,人們可以通過手機與平板電腦了解文物細節與三維圖像等信息,這對于藏品數字資源傳播范圍來說是極大的拓展。
3.53D打印技術應用
作為當前一項尖端科學技術的3D打印技術,集多種技術于一身,借助于3D打印,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在有限的最短時間內制造出功能原型件。近些年來這種技術在文物修復、復制、仿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科技發展進步,在藏品數字資源領域得到了普遍應用普及。
3.6呈現娛樂休閑性的發展特點
文物藏品對于歷史文化研究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通過引入數字信息技術,模擬現實場景,博物^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館內布局合理規劃,建立娛樂休閑功能區,充分發揮出文化藏品的娛樂休閑功能,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如利用數字信息技術開展歷史文化知識問答,假扮歷史人物進行真人游戲,使人們在獲得身心愉悅的同時,又了解到歷史文化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人們提供真實體會的機會。同時人們通過交流軟件平臺,提出寶貴意見,為博物館發展出謀劃策。
關鍵詞 數字化 高科技手段 運用
一
博物館的主角是數以千萬計的文物藏品,傳統的文物藏品保管大多是通過手寫登記完成,包括藏品的總帳、明細帳等重要的藏品信息,不便于查詢。
隨著科學的發展,數字化越來越被現在的博物館所運用,為了準確、全面、完整地記錄文物保護信息,動態掌握每一件文物的保存和受損狀況,采取針對性保護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文物損毀、保障文物安全,實現資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博物館界就開始了對藏品資源的數字化開發,把博物館的實物變成能被計算機存儲、識別和傳播的一組數字,建立了一些用于館內研究、管理的數據庫和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互聯網站。
2001年以后,隨著“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以下簡稱“文物調查項目”)試點工作啟動并逐步向全國推廣,藏品數字化建設大大步伐加快,為開展統一的數字資源建設,國家文物局制訂頒布了《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博物館藏品二維影像技術規范(試行)》等一系列標準規范,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等單位開展了文物元數據、電子身份標識、館藏文物信息著錄、文物影像信息采集、藏品數據存儲及交換等數據標準和技術規范的研究,并取得成果
至“十五”末期,共完成山西、遼寧、河南、甘肅四省1546854件(其中珍貴文物380233件)館藏文物基礎信息數據采集,記錄數據457822條,拍攝圖片728019張,建立了信息量達3.5TB的數據庫。該項目現已推廣到11個省份,預計“十一五”期間完成全國館藏文物基礎信息數據采集。
2009年宜昌博物館通過文物信息采集的工作,共完成了一級71件套,二級71件套,三級460件套的文物信息的采集,為今后的文物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我館正在進行其他館藏文物的信息錄入工作,爭取在新館建設前實現所有文物的信息化管理。
二
為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特別是隨著免費開放后,如何滿足人們在博物館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對博物館的展覽陳列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多種原因,在博物館陳列中,長期沿用的實物加說明牌式的展示手段,難以充分地詮釋展品。陳舊的展覽模式難于吸引觀眾,長此下去,博物館失去了它應有的教育和宣傳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以人為本”理念的形成,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越來越處于突出的地位,使觀眾更主動、更深刻、更全面了解博物館的各種信息,滿足觀眾的參與愿望。多媒體技術毅然成為現在博物館進行展陳輔助手段的首選,它能更好地表現和詮釋展品,實現觀眾與展品的互動。
近年來,博物館在科學教育及科學普及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陳列展示中擺脫了原來以展板為主的說教式的展示形式,大量采用可操作模型、游戲、觸摸屏等動手參與項目,使青少年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到知識,提高中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博物館教育的導向逐漸由傳統的“說教”轉到“寓教于樂”。
2011年11月14,筆者在成都參觀了金沙遺址博物館、特別是金沙遺址博物館改變以往觀念的展陳方式,值得我們學習,由于展覽并非僅僅針對領導或專家,而更多的是針對最普通的觀眾,因此在展覽大環境的整體氣氛塑造上,盡量為觀眾營造出休閑、娛樂的輕松氛圍,他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科學、通俗、生動、活潑的方式,從古蜀金沙王國的生態環境、建筑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文化背景等多個角度,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輝煌與燦爛,展覽在大人、孩子都喜歡的環境中通過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活潑的多邊形版面和大量的實物、圖片資料以及復原模型加以闡釋,再配上豐富多彩的、結合金沙文化開發的智力游戲和三維動畫等,特別是在吸引孩子方面做足了功夫,許多展示內容和表現形式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孩子的喜好,激發了他們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如在多媒體展示、4D電影院等都充分考慮了孩子的需求,使金沙遺址博物館變得生動起來,特別是遺址館,觀眾在這里可以感受古蜀國祭祀活動的頻繁和宏大氣派,還可以近距離實地觀看考古發掘的過程,遠離了博物館原有的嚴肅古板、曲高和寡、門庭冷清的現象。
如“遠古家園”展廳,主要展示的是成都平原遠古先民的生存狀態,在對其居住區建筑內容進行詮釋時,采用投影、猜想模型、電子書、遺址局部復原等多種形式,從多個角度幫助觀眾理解展示內容。
由此可見,數字化高科技的運用在展覽陳列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
數字化不僅在藏品的管理、陳列展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如今的考古發掘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些高科技手段經常被考古工作人員所用,比如GIS、遙感等技術。
2009年頒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強調科學發掘,強調多學科合作,強調自然科學方法的運用,強調現場保護和遺址保護。通過高科技掃描,充分運用現代測繪技術,采用國家地理坐標進行控制測量和細部測量;建立遺址的地理信息系統,并將考古工作中取得信息和數據加載其中,最終建立符合國家標準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統考古調查,比如湖南長沙銅官窯的發掘就充分利用了高科技的手段。還可以通過GIS,人們可以將考古遺址的位置和范圍通過空間數據(如一系列點的坐標)設定,考古遺址內的遺跡、現象乃至每一件器物,都可以用準確的空間數據來表明位置。這有助于考古學家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根據遺址中各種遺跡和器物的空間分布狀況,模擬和重建當時的某些歷史及其演變過程,從而方便地進行多重空間分析。理論上說,在考古研究中,還可運用GIS技術建立局部區域、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考古信息系統。比如,通過建立一個流域內不同時期考古遺址的地理信息系統,能夠有效地表示遺址范圍內的各種遺跡,并將其分為點、線、面3種類型。“點”可以確定遺址和遺址中遺物的位置,較大區域的空間分析中可以將遺址抽象為點;“線”具有一定的長度和走向,表示古代的城墻、道路、河流等相互間或與遺址、遺跡之間的聯系;“面”確定遺址范圍和形狀,表示遺址的范圍或各種面狀的遺跡。
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測量,航空攝影勘察和衛片、航片分析等。其中以航空攝影勘察,航片、衛片考古學分析為主,文獻研究、考古調查發掘及地球物理勘探為輔。遙感考古技術通過在空中對地面進行俯視,可以全方位地對一個地區地貌的情況進行攝像,不會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大大節省了考古調查的成本。有人做過統計,在相同范圍內,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的方法,在效率上要比傳統的踏查方法提高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遙感考古對古代遺跡的破壞相對于傳統考古要小得多。利用遙感圖像,可以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遺址和古代墓葬的構造,盡可能地減少破壞。
今天,許多單位都開始利用遙感和航空手段對地面進行考古觀測。洛陽漢魏故城、洛南隋唐城、邙山古墓群、偃師商城、二里頭遺址等古代遺址和墓葬;內蒙古東部地區古代大型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山城、遼上京、中京、慶州、祖州、祖陵、慶陵、金界壕邊堡、元上都、應昌路故城等遺址;還有黑龍江七星河流域、內蒙古西部地區、陜西關中地區、陜北、新疆、四川成都平原等地等考古工作都是通過遙感和航空手段完成的。
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數字化的應用在我館還未得到充分的應用,但隨著新館建設逐步啟動,數字化的應用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新館對功能設施和科技含量要求較高,比如防火防盜、中央控制室、空調系統、計算機中心、同聲傳譯系統等相關的設施,文物展廳、非物質文化展廳、非物質文化演示廳布展也將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在服務功能上更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而且在手段的運用上更追求現代化和高科技信息技術,使展品展示立體化,增強展品與觀眾互動的效果,大副提高宜昌博物館的各項業務水平,實現宜昌博物館新館的社會功效及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簡介:
關鍵詞 實體博物館 虛擬博物館 智慧博物館 融合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84
Physical Museum and Virtual Museum Convergence: Wisdom Museum
LI Shuangjiang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 Beijing 10002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useum's exhibition means are continuously enriched, museum services social functions are expanding. The museum has a traditional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not able to display all collections, virtual museum well make up for this deficiency, so that more collections show in front of peop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However, from the physical museum to the virtual museum, its mode of operation is basically the same, museum collections, visitors enjoy browsing most of the content is static, one-way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s obviously not able to meet people's various kinds of needs. Wisdom Museum is a new museum and virtual museum entity trend continued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various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the museum's closely linked to form an organic system, interactive, more interactive, the various elements fully involved.
Key words physical museum; virtual museum; wisdom museum; convergence
1 智慧博物館――實體博物館與虛擬博物館的融合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從定義不難看出,博物館承擔教育、研究和欣賞的功能,其目的在于為人類服務,這些功能是通過借助于物質及非物質遺產,也就是藏品來實現的。實體博物館通常有固定的場所,即靜止的地理位置,有固定的工作人員。受展廳面積的限制,博物館展覽策劃人員通常只能選取部分藏品按照一定的邏輯、主題將藏品展示出來,供人們欣賞,其余大部分藏品都是藏于庫中的,很難與大眾見面。實體博物館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固有的局限性,就會產生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展覽時間的局限性,任何展覽都有一定的期限,過了這一期限,改陳撤展之后展覽就不存在了,任何展覽都不可能長期存在;二是展覽場所的固定性,觀眾必須親自到現場參觀,這樣客觀上就排除了一部分人,減少了受眾群體;再有,實體博物館基本陳列通常持續時間較長,在展出時間內展品通常是不變的,對于重復參觀者意義不大。
虛擬博物館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述缺陷,虛擬博物館是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把博物館陳列、藏品等搬到網上展覽,參觀者和博物館之間的地域界限被消除了。一方面把展覽保存了下來,即便是實體展覽不存在了,網上的虛擬展覽依然存在,可以隨時參觀,即打破了時間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參觀者只需在電腦前即可訪問虛擬博物館,而不用千里迢迢實地參觀。另外,虛擬博物館的空間優越性還體現在虛擬展覽可以進行更大范圍的拓展,能夠展出比實體展覽更多的藏品,內容能夠得到極大擴充,而受空間的影響較小。這是虛擬博物館對實體博物館的補充,然而,虛擬博物館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虛擬博物館畢竟不如實體博物館真實,這也是虛擬博物館的一種局限,雖然可以通過虛擬漫游、增強現實等技術增強觀眾的沉浸感,盡量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但虛擬博物館依然不能取代實體博物館,這一點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通過對比發現,虛擬博物館和實體博物館各有各的優勢和不足,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實體博物館和虛擬博物館出現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大眾,讓更多的人從中受到教育。既然如此,就有必要把二者結合起來,加強二者之間的聯系,最大限度發揮二者的優勢,打造更加完美的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的提出和發展可以說是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將實體博物館和虛擬博物館結合起來,二者相互促進,讓博物館的各個參與者聯系起來,尤其是讓觀眾參與其中,形成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當然這個生態系統的發起者在博物館一方,博物館首先提供服務,然后觀眾參與其中,二者再不斷交互,修正博物館功能和服務,達到和諧的統一。縱觀歷史,博物館的發展經歷了實體博物館、虛擬博物館等階段,并且正朝著智慧博物館的趨勢發展,事實上每一個新階段的出現都是博物館功能不斷擴大的過程,是服務方式轉變的過程。傳統的博物館服務是相對被動的,博物館提供相對單一的服務,人們只能實地參觀,被動接受;虛擬博物館實現了網上遠程訪問瀏覽瀏覽,拓展了時空邊界,可隨時隨地根據需求參觀;智慧博物館則讓博物館的參與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讓博物館動起來,成為活的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建立更透徹的物件感知,利用任何可以隨時隨地測量、捕獲和傳遞信息的設備、系統或流程,傳遞博物館物質元素之間的狀態變化,并促發系統適應性的改變;建立更加全面的互聯互通,消滅信息孤島,使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形成系統化的協同工作方式;在感知和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形成深入的智能化運作體系,在數據基礎和協同模式的支持下,獲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諸實踐,進而創造新的價值。①
2 智慧博物館的基本構成系統
首先應當明確,智慧博物館是什么。智慧博物館是基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運用多種傳感技術,經過智慧博物館云計算平臺的整合、分析,形成的基于傳感數據和智能過濾處理的新的博物館資產管理、觀眾服務模式。②所謂智慧博物館,就不能是靜止不變的,而應當是在不斷地進行動態調整的,這種動態調整的基礎在于博物館的各個參與者,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具體來說,包括博物館的藏品,展示的展品,博物館人(藏品征集人員、研究人員,展覽策劃人員)以及觀眾等。通過信息的傳遞,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
其中藏品和展品是物的因素,藏品是一個博物館的基礎,將部分藏品組合起來,通過一定的方式展現出來,便是具體的展覽陳列。藏品本身是靜止的,我們看不出其背后的故事,而展覽陳列是按照一定的邏輯、藝術設計建成的,是有故事性的,其目的在于使人受到教育,便于參觀者理解,一個好的展覽陳列需要策劃人員的精心策劃,需要研究人員在內容方面的指導,更需要觀眾參與其中,畢竟展覽陳列是要服務觀眾的。
觀眾和博物館人員是博物館要素中人的因素,沒有參觀者,博物館就失去了意義,沒有博物館人的管理,博物館也不會良好地運行下去。人的因素對博物館功能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把集體的智慧用于博物館建設。智慧博物館是以上各個要素的有機整體,四者之間關系密切,相互溝通反饋,相互作用。一個智慧的系統應該有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③一個智慧博物館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智能化:
2.1 藏品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統
任何一個博物館都離不開藏品,藏品是博物館的基礎,是最重要的物的因素,藏品管理系統的智能化對智慧博物館的建設是最基礎的。智能化的前提離不開數據和信息,因此,博物館的智能化建設首先要搭建藏品信息采集平臺,首先將藏品數字化,進行綜合信息采集。該平臺是智慧博物館的基礎,通過對藏品數字化,將真實的藏品轉化為可以在計算機上運行的數字信息,便于信息的處理。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聲音、圖片、活動影像、藏品二維三維形狀掃描等,如此一來獲得第一手的數字化信息。
目前應用廣泛的技術手段是藏品二維照片拍攝和三維立體掃描,即建立起高度自動化的、計算機管理控制的高像素藏品照片拍攝系統和藏品3D信息掃描系統。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一方面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一手的研究資料,進一步研究藏品,找尋藏品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藏品的保管提供信息,有利于實現藏品的智能化保管;藏品智能化管理系統的建立還會對展覽策劃人員起到幫助。
以上是藏品信息智能管理系統對實體博物館研究、藏品保護和展覽策劃的積極作用。同時,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以后,可以對基本信息進行深度加工,獲得可在網絡平臺展示的各種完整素材。通過計算機系統應用Photoshop、Flash、Authorware、Director、三維全景、虛擬漫游、Maya、3dsMax、WebMax、Java3D、Unity3D、VRML、3D自動成像系統等專業軟件對二維三維數字信息進行加工,制作出展廳360度全景漫游藏品3D模型、博物館網上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建設虛擬博物館所需要的內容。
2.2 智慧講解和手機導覽系統
博物館的陳列大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題和邏輯設計出來的,對于參觀者而言,在沒參觀之前一般是不清楚這種設計思路的,一般也對展覽及藏品缺乏全面的認識,因此,客觀上需要外力的幫助。手機導覽可以為觀眾提供藏品及展覽的信息,可以向觀眾提供參觀路線等信息,當觀眾走到某一展品前的時候,手機導覽能夠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根據觀眾需要進行智慧講解;同時,通過手機導覽服務平臺可以記錄觀眾的行為,包括觀眾的參觀路線、對展品感興趣的程度、對相關藏品的檢索情況,這些信息提供給博物館的管理者,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根據這些信息進行修正導覽內容,改進展覽陳設,讓博物館的服務更加人性化。如此一來,觀眾和博物館之間有一個直接的互動過程,信息直接交互,博物館人也不必通過專門的問卷調查來征集博物館改進的意見,直接根據人們的行為能夠得到更為準確的結果,博物館的服務也能夠不斷升級提高。
2.3 現場和網上虛擬展廳
實體展廳展出的內容有限,虛擬展廳可以在藏品數量、藏品介紹、背景知識、相關內容方面對實體展覽進行擴充。因此,實體博物館的展廳現場可以通過虛擬展廳來豐富展陳內容,增強觀眾的互動性。一般來講,虛擬展廳的制作可以是實體展廳的再現,即通過計算機技術手段把實體展廳再現出來搬到網上,解決不能實地參觀的問題。然而,這種虛擬展廳對于現場參觀者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另外一種虛擬展廳就是在內容上要超越實體展廳,不僅可以包括實體展覽,并且還要有所擴充。同時,這種虛擬展廳也不應滿足于展覽和藏品本身的展示,而是要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虛擬展廳,讓虛擬展廳涵蓋內容更豐富。
實體展廳現場需要這種超越展覽內容的虛擬展廳,可以制作觸摸屏版的虛擬展廳放在現場,這種虛擬展廳不僅展示了陳列和藏品,還有超過藏品和陳列以外的內容,包括關于藏品的文字內容介紹、視頻、動畫等等,并且還應提供數據庫查詢等功能,這樣一來,博物館的受眾人群才能更廣,不僅適合普通人參觀,也適合專業人員研究,其社會服務功能更強。
2.4 相關配套服務系統
博物館的功能在于為人服務,而這種服務是在不斷擴大的,不僅限于只有到了博物館才能接受博物館的服務,而是要考慮到各種因素,不光針對已經來到博物館的(下轉第187頁)(上接第184頁)觀眾,還要針對沒來博物館的觀眾,要使之想來、使之愿來。也就是說,博物館要主動“營銷”自己,把自己推出去,通過各種便利的服務去吸引更多的觀眾來參觀。可以幫助觀眾解決一些后顧之憂的問題,例如,對于外地的觀眾,可以提供博物館的乘車路線,使之能夠順利地來參觀,提供周邊住宿餐飲服務情況,以及周邊娛樂設施,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可以有其他的活動內容。為參觀者提供多套選擇方案,以適合不同人群選擇,這樣才能夠吸引更多觀眾。
3 智慧博物館建設注意的問題
3.1 海量信息的存儲與挖掘
智慧博物館的構建是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來實現的,在運行過程中一定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存儲和使用是極為重要的,一定要處理好這些問題。同時,這些數據也是博物館各個參與這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得出相關行為之間的聯系,進而指導博物館的改進。
3.2 新媒體技術在智慧博物館的應用
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智慧博物館的發展自然離不開這些,智慧博物館應當跟上時代的潮流,主動將各種新媒體技術應用于自身。有了這些技術,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范圍會成倍擴大,增強互動性,近年來微博、微信的興起及其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宣傳推廣作用是巨大的,某一信息經過轉發之后,短時間內就會有大量點擊,這無疑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重要渠道。
3.3 移動終端對博物館的訪問
智慧博物館的構建,必須注重移動終端在訪問博物館方面的巨大潛力。目前,觀眾對虛擬博物館的訪問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可以通過pc機等相對固定的設備,這類設備一般都在固定的場所,不利于移動,只能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使用;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移動終端來訪問,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可能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實地參觀博物館,沒有時間坐在電腦前訪問瀏覽博物館,但是,當今的網絡技術已經如此發達,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已相當普及,人們幾乎可以隨時隨地上網,隨時可以利用手機訪問博物館,這種訪問的時空局限性很小,訪問也非常靈活。因此,制作博物館手機網站、APP等是智慧博物館構建的重要內容,能夠極大地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和宣傳范圍。
4 總結
智慧博物館是博物館發展的趨勢所在,是博物館服務模式的一種創新,最顯著特點就是博物館的各個參與要素互動起來,參與其中,信息充分交互,不存在信息孤島,每一要素發出的信息都會在其他要素那里得到反饋,進而對整個系統產生影響,修正整個系統。事實上,智慧博物館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種更為友好、快速的方式服務大眾,減少信息不對稱,減少滯后性,讓博物館成為有生命力的博物館。
注釋
① 張曉鵬.智慧博物館――總說.http:///article.asp?id=158.
[關鍵詞] 信息化;以人為本;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 TP399;G26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4- 0050- 02
從公元前3世紀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繆斯神廟,到1753年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建立,“往事越千年”,人類文明在滄海桑田中前行了兩千多年。博物館的首要職責——公益性已成為社會共識,它是尋找湮滅文明的蹤跡,更是溝通古今文化的橋梁。博物館代表著一國一省文明發展程度,它不是簡單地陳列各種稀世珍寶,而是面向社會、服務于公眾的信息咨詢與文化教育機構。
1 以人為本是博物館建設的基本宗旨
2004年在韓國首爾舉行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0屆全體大會上,《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中將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常設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收藏、保護、研究、傳播和陳列關于人類及人類環境的實物或非實物證據。”現代博物館是以觀眾為主導,博物館的任何工作要以為觀眾提供最好的服務為宗旨。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方針,博物館的藏品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對博物館而言,科學技術與藝術文化像“一枚硬幣的兩面”,這枚硬幣就是人性本身,科學技術是人的求真性、求理性的本能產物,藝術文化是人的求完美、求感性的本能產物。[1]博物館建設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社會”和“人”都是需要文化教育的主體; 博物館建設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培養社會所要求的“人”來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延續和發展。這就要求博物館建設必須著力于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把觀眾培養成為富有主體精神和創造力的“人”。具體而言,就是要求博物館樹立觀眾的主體地位,采取措施提升服務水準,特別是以高科技方式吸引更多觀眾互動參與。
2 信息化是博物館建設的重要機遇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大發展,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今天Internet已不僅是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和軍事部門進行科研的領域,而是變成了一個開發和使用信息資源的覆蓋全球的信息海洋。博物館建設當然也必須抓住信息化機遇,充分利用信息化來實現傳承華夏歷史文明、實踐社會教育教化的重要職責。博物館信息化是指博物館各個部門和各項職能都能夠利用計算機作為日常工具,構成一個以藏品信息數據庫為基礎、以信息網絡為支撐、以業務應用為核心的信息系統。是一個從博物館的資源到服務以及各項工作之間充分交互的處理過程。 例如常見的視頻放映廳、虛擬現實技術、三維成像技術、大屏幕演示系統等等。高科技手段的引入,推動著博物館建設向著人性化方向發展。當前,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所涉及的領域包括: ①博物館信息網絡平臺建設,特別是局域網建設;②博物館藏品數據庫建設,建立一個規范、有序、標準的藏品信息數據庫。比如采用全息數碼技術,實現圖像信息三維立體影像存儲等。③博物館網站建設,服務于社會公眾,讓大家詳細了解館藏等情況。[2]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帶來了低耗高效,實現了社會大眾無障礙的溝通,為博物館建設帶來了推陳出新的重要機遇。
3 以信息化促進以人為本的博物館建設
“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是我們從事日常工作時應當樹立的一種哲學觀。信息化技術又是如何促進以人為本的博物館建設的,具體來說,信息化具有可接近性、便捷性、時空的廣泛性以及無參與資格限制等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這為博物館實現以人為本的宗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后盾。信息化手段具有可接近性特征。就博物館而言,對那些年代久遠的館蔵而言,我們是難以親近的。常見的就是關在安全保護玻璃罩內的冷冰冰的樣子;而以數字化方式給觀眾演示其制作過程、工藝流程、使用方法等,一下子便使之立體式的生動鮮活起來。信息化手段具有便捷性特征,博物館館蔵的豐富性是它能夠傳承歷史文明的物質載體,但是對于當代大眾而言,又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詳細觀賞。而如果對其歷史背景及相關學術研究資料知之甚少的話,很多歷史文物就無法述說發生在它們身上的一幕幕鮮活的歷史故事,從而也就失去了博物館“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本意。而通過數字化演繹方法使觀眾能夠便捷地掌握蔵品的歷史典故,使觀眾能在一件件積滿歷史塵埃的古物中看到驚天變遷,抒發懷古之幽情。而通過強化博物館網站建設,更能使大眾于家中通過點擊鼠標,就可足不出戶知曉博物館所欲傳承的精華,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信息化具有時空廣泛性之特征。其表現歷史文化發展歷程及社會影響幾乎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通過構建博物館數字化系統,能讓系統中的時間具有方向性和可逆性,它可以正轉,也可倒轉,還可以相對靜止,通過數字化系統,如文物影像管理信息系統、多媒體展示系統、網站資源管理系統等,讓觀眾有如進入“時空隧道”,既可看到久遠的過去,又能進入夢寐的未來。信息化還具有無參與資格限制的特點,社會大眾打破了知識壟斷與知識霸權,使觀眾能自信地從內心確立自身的主體地位。
4 以古代建筑類博物館為實證分析
古代建筑是我國傳統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與一般的藏品式博物館有很大不同,古代建筑博物館設立于古代建筑中,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承載著無價的歷史信息。例如2009年的“圓明園罹劫150周年紀念系列活動”就利用信息化技術虛擬復原部分園林景觀展現了其無可比擬的文化、藝術及情感價值。古代建筑實際上無法移動,無法像一般珍寶藏品等可以集中起來保護展覽。根據《文物保護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對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當履行相應的報批手續。從該條文可見,我國從立法層面上即已表明對此類不可移動(實際上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的文物古跡應當予以特殊的保護。此條法律意在于當前遍及全國的所謂“舊城改造”的推土機下拯救傳統建筑及其中沉淀與凝結的精神文化。在大力推廣信息化、數字化技術來為博物館提檔升級,使之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大環境下,古建筑類博物館也應當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由于過去我們只能依賴攝影、攝像等技術記錄古建筑物的信息和變化,但這些資料都難以長久保存,影像復制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真。因而現在要利用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三維圖形技術,以使在保護與維修古建筑的技術上能有一個新的層次。①是利用信息化技術做好測繪工作,更全面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結構。使我們能更深入細微地挖掘古建筑中蘊藏的古人智慧與驚人技術。②在修復古建筑及其中的壁畫、各種建筑構件時,可以更加逼真、傳神,做到“修舊如舊”。例如圓明園管理處就積極與高校聯手開展“基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虛擬拼接復原及其保護方法研究”等項目。③在保護古建筑物時,利用信息化安保措施,可以節省人力物力,更好地防災減災。④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對瀕臨失傳的古建筑物修建、維護工藝進行搶救性保護。例如俗稱“作”(木、瓦、扎、石、土、油漆、彩畫、糊)的各大作及其細微分工。⑤利用網絡平臺形成新媒體信息,打好古建筑物博物館的旅游文化品牌宣傳這張牌。使其中的不為人所知、所解的珍奇一面向世人展示出來。而古建筑由于往往與名山大川合為一體,因而,古建筑物的旅游文化合理開發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反過來又為古建物的文保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循環。故宮于1998年開始建設“數字故宮”。其中的高清晰虛擬現實演示廳,通過在曲面屏幕中實時描繪高清晰度虛擬現實圖像,使置身其中的人們通過獨特的視點移動,感受新型溝通空間。但是,建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存在欠缺人文關懷和人與建筑之間的交互性不夠等問題。[3]這其中就存在一些地方片面依靠計算機技術專家進行信息化、數字化改造,過于偏重于網絡游戲等文化產業的開發與推廣,使觀眾只是被動地觀賞,而忽視了開發更多的通過互動方式來體會古建筑物博物館歷史文化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吸取國家的先進經驗,降低數字化信息展示的成本,使萬千普通觀眾也能享受到數字化技術與古建筑精華完美結合的成果;另一方面還要在古建筑信息化進程中做好古建筑研究專家與計算機信息化專家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使二者的專長在服務于“以人為本”的宗旨上達到更好的契合。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延強.面向信息化時代,促進博物館發展——淺談博物館信息化建設[J].甘肅科技縱橫,2011(1).
[關鍵詞]基層博物館;藏品保管;文博工作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105-04
作為文物和標本的收藏、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機構,博物館在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博物館藏品具有重要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國家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
人類創造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存,大部分已經毀滅,保存下來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保存好這些人類文明的見證物,是博物館工作的核心,也是博物館開展業務活動的基礎。只有科學管理、保護藏品,才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為陳列展覽提供精美的展品,才能將展品蘊涵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以陳列語言的方式展示給觀眾,讓觀眾從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從而達到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目的。充分發揮其效益,對藏品進行的科學管理,要求做到制度健全、帳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形成專業的藏品管理工作體系,是現代博物館事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迅速發展,在全國各類博物館中,基層博物館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2/3。基層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事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們雖然在規模、藏品數量、質量方面和國家級、 省級博物館沒法相比,文物保護環境和條件也遠遠落后于國家級、省級博物館,但其收藏的文物中不乏國家一、 二級珍貴文物。長期以來,由于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等原因,基層博物館藏品的科學管理和技術保護工作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致使一些文物由于保護措施不利、管理不當或庫房條件得不到改善,受到了嚴重的損壞。
一、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文物藏品發生病害腐蝕既受內部因素影響,也受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因為文物藏品自身材質的缺陷性,器物歷經埋藏環境的長期影響,本身結構已經十分糟朽、脆弱,出土后即使在博物館較好條件下保存,也會發生自然腐蝕損失。此外,加之器物出土時或者出土后缺乏有效的科學保護措施和管理手段,本來病害嚴重的器物在自然干燥過程中受到更大的損害,甚至有時器物一被觸及,即碎為數塊或粉末。即使是傳世品,也會因為文物自身材質或其他保存環境的改變,造成藏品的自然腐蝕損失,甚至消失。
(一) 基層博物館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藏品管理工作不規范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是一項認真細致且又扎實的基礎工作,工作中的規范化程度如何,將直接影響文物的保護、利用及研究等。規范化、科學化管理, 要求藏品從接收、鑒定、登記、編目、建檔、入庫、管理、提用、統計、注銷等方面形成整套的科學化、系統化管理程序。大多數基層博物館都能根據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如保管人員工作職責、庫房管理制度、 藏品出入庫管理制度等,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規范化的前提條件。但制度的制定與執行往往出現脫節現象,基層單位在實際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認真、堅決地執行, 加之保管人員變動, 新上崗人員大多未受過正規訓練,專業知識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規范性、科學性。具體主要表現在:藏品賬、卡的登記工作方面存在定名不準,文物入藏時不登記來源,或來源不清,藏品登記只記總賬、賬目內容欠缺,計件混亂,賬物不符等現象。有的單位為了應付檢查,突擊登記,隨意填寫內容,出現重號、錯號、無號現象。在文物鑒定和級別劃分方面,存在很大隨意性,缺乏全面、細致的研究。在文物提取方面, 很多保管員不懂文物安全操作規程,常常不知道藏品怎樣拿、怎樣放,拿什么部位,不知道雨天、大風天、冰雪天、大霧天藏品不宜出庫,特別在潮濕季節,藏品庫房絕不應該打開。
(二)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環境不達標,致使藏品得不到妥善保護
當前,許多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環境不達標。一是文物庫房設備簡陋,缺乏必要的空氣自動調節和控制設備,缺乏最基本防塵、除塵和防日光紫外線設施,不能對庫房的溫、濕度,空氣質量,光照等自然因素進行有效控制。基層博物館對館藏的保護管理還停留在簡單的倉庫式保管上,只能基本滿足保證文物不被盜走的需要。文物出土或征集入館后,只能從日常方面予以保管,做到移置時小心謹慎,放置穩妥,也沒有條件防止文物的自然損害。二是文物庫房不達標,陳列和庫房建筑基礎陳舊老化,不適合文物存放。文物庫房面積不足,文物堆放現象十分嚴重,不利于文物藏品的保護。三是展廳設施簡陋,不具備文物保護環境和現代化的展示條件,藏品保護意識薄弱,存在“重陳列、輕保護”的現象。
(三)基層博物館藏品養護技術落后,致使藏品自然損壞現象嚴重。
在基層博物館,有一種普遍的現象和錯誤觀念,即文物入藏以后,只要不被盜就是完成保管任務,往往忽視了對文物藏品的養護和管理工作。文物在進入博物館之后, 雖然人為損壞因素相對減少了,但它們卻仍多處于自然狀態下,一些自然破壞因素還在持久地、無時無刻地侵襲著文物。這些自然破壞因素包括氣候變化、陽光輻射、 空氣污染、蟲蛀霉變等。在這些自然破壞因素的作用下,青銅器極易被有害銹侵蝕而斷裂,書畫、紡織品因潮濕霉變、蟲蛀等現象時有發生。各類文物都在不斷發生內在質量變化,逐漸向衰敗、毀壞方向發展,對文物壽命造成嚴重威脅。這些事故的發生,除客觀原因外,還與庫房保管人員缺乏必要的保管知識和文物保護技術應用不足有關。基層博物館的大部分庫房保管員不知道銅、鐵器的有害銹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常常將銅、鐵器與其他文物堆放在一起;征集來的文物在入庫前也沒有進行必要的除塵、去銹等清潔工作,有時怕文物丟失、 被盜,把珍貴文物緊緊包裹起來,鎖在保險柜中,長期不動,從而導致文物受潮生銹,遭到嚴重人為損壞。
(四)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人才奇缺
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工作的不足還體現在專業保護人才奇缺。基層博物館沒有設置從事藏品保護的專職人員崗位,都為從事陳列、倉庫保管、文物征集等工作人員兼職。這些從事文物保護的人員沒有參加過專門系統的藏品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在保護藏品時,采取的是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方法,只是在藏品入庫前對其進行簡單清潔,或者對部分藏品進行簡單消毒。至于這些保護措施是否科學,是否會影響藏品壽命,是否破壞藏品內部的化學結構,根本沒有去驗證和檢驗。另外,在工作中經常存在不科學性和隨意性。如有的博物館不管什么質地的藏品都用樟腦來防蟲,其實,樟腦對有機合成、化纖制品不宜使用,也不能與對二氯苯并用。有的博物館進行文物修復和保護時,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既沒有反復探索試驗,也沒有專家鑒定確認。同時,基層博物館在用人體制上普遍存在問題。
(五)基層博物館文物藏品保護資金匱乏
《文物保護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國家用于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然而,在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經費的實際運作中卻很難兌現。很多縣級博物館工作人員除了人頭經費外,業務經費很少,自身的創收能力也較弱,無法支撐起博物館的業務工作,使得一些相關工作無法開展。
二、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的主要措施
藏品的保護,基本要求是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做到恒溫、恒濕、防塵、防霉、防蟲、防光、防人為損傷。大型博物館資金充足,可以建立封閉式庫房,采用先進的保安系統和溫、濕度調節系統。對于基層博物館而言,由于條件和經費有限,則必須因地制宜,采用切實可行的措施,盡量消除不利因素,改善不利的保存環境。
(一)創建適宜的保護環境
在藏品庫房的選址上,要盡可能考慮藏品保護的相關因素,選擇良好的環境。不要建立在臨水的地方,減少濕度的影響;也不要建立在交通要道、鬧市和工礦區,減少灰塵和廢氣的影響。庫房建好后,應根據周圍的環境情況,種植適宜的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吸附粉塵,凈化空氣。
在庫房設計建設中,要盡量創造溫、濕度相對穩定,干凈整潔,空氣清新的環境。將庫房的溫、濕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是藏品能長久保存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國內外已有空氣調節器、濾塵器、吸潮器和加濕器等先進設備,可以控制溫、濕度,光照強度和空氣的流通。但中小博物館往往不具備購置所有設備的條件,藏品庫房即使裝備了空調系統,一般也無法做到全封閉無間歇運行。所以,在對藏品庫房進行設計和裝修時,要考慮如何減少室內外熱濕源對庫房環境的影響以及通風和防塵等要求,做到庫房墻壁保溫、防濕性能良好,門窗防護氣密性能良好,這一點對中小博物館尤其重要。為阻斷室外熱濕源傳入,庫房最好建在地下。如果在地上,在設計上可以采用回廊式結構,即在庫房外設置回風走廊,或增加墻壁的厚度,并用防水防輻射涂料粉刷外墻。庫房如有屋頂,應設計成帶可開閉式通風窗的頂棚或吊頂。庫房內側墻面最好加裝防護墻板,或用亞光防水涂料粉刷。地面應選用具有溫、濕調節作用的材料,如木地板或傳統的青地磚。柜架最好用硬木做成本色,不用油漆和涂料。在設計上還要考慮如何實現自然通風,對采用回廊式結構的庫房最好不設外窗,只開內窗,利用內窗進行自然通風。為減少灰塵,庫房的門窗要求密封良好,窗戶應采用雙層結構,對于外窗要加具有防紫外線涂層的窗簾。此外,庫房還應具備防火、防盜設施及警報裝置和相應的工作照明設施。
(二)妥善保管入庫藏品
登記總賬是藏品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凡確定了產權并經過初步鑒定,認為有收藏價值的就應辦理入藏手續,并及時登錄總賬。登記總賬要由專人負責,總賬管理和文物庫房保管實行專人分管,堅決杜絕一人兼管,必須遵循賬、物分開的管理原則。文物入藏時,一般要以《入庫憑證》為有效依據,同時要核對卡片和實物,無誤時可登入總賬。登記時首先需要把藏品所應編寫的號碼與賬、卡、憑單上的號碼核對一致,再對器物上書寫的號碼進行復核,確認無誤時方能送交庫房排架。要達到賬目清楚,除字跡清晰外,主要是登賬的內容要準確無誤。藏品如有外撥和注銷時,必須以書面憑證為依據,并在總賬中予以注銷。
所有記賬憑證都應編頁號后裝訂成冊,它與賬簿同樣重要,應妥善保存。必須堅持認真填寫庫房日記,嚴格出入庫制度。文物和工作人員特別是非庫房工作人員要嚴格審批和登記,確保藏品萬無一失。
對入庫藏品妥善放置是藏品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第一,嚴格遵守《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藏品應有固定的專用庫房、專人管理”規定。第二,庫房建筑和保管設施要求安全、堅固、通風、防潮、防蟲、防塵、防有害光線、抗震。藏品管理是博物館保管工作的一項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是防火、防盜、防止藏品自然老化或損毀。要加強藏品安全的防護措施,研究和應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如安全報警、閉路監控等。第三,保管工作應認真貫徹“以防為主,重點保護”的原則。應對藏品的存放環境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不利因素和漏洞,把工作做在事故發生之前。藏品的保護是根本,利用才是目的。所以,要根據藏品的級別、材質,分別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保護,其中有的需要裝匣,有的需要做軟囊盒,有的需要裝保險柜,有的還需要專設庫房。珍貴藏品需要建立特殊檔案,必須嚴格控制提用。第四,藏品擺放要井然有序,方便查檢、提取使用。博物館藏品的歸放地主要是庫房。庫房中的藏品關鍵是排架,使藏品都能合理又整齊地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對藏品的排架順序要采用流水號,考慮到藏品安全,可以把小件放在上面,大件放在下面。如果條件好的話,可單設大件室,以便單擺獨放。至于藏品之間的距離,要松緊適宜,以免取用時相互碰撞,造成損失。在藏品庫房排架定位之后,要把它所在的庫別、柜架層編號用筆標在總賬和卡片上,只有標記了準確存放位置才便于查檢、提取,外用退還時才能準確歸放原位置 。
總之,要盡量從多方面為藏品創造一個不受外界影響的獨立的文物環境。
三、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的主要對策是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
(一)加強藏品的日常管理
第一,健全規章制度,實行科學管理。博物館的制度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保衛,主要是指防火、防盜和日常值班等制度;另一方面是藏品保管業務,主要涉及從藏品搜集、接收、鑒選、登記、編目、定級、藏品入庫、保管、提用、統計、注銷的一整套對藏品的管理過程。《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帳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實現藏品的科學化管理,必須要建立一套完整、嚴格的規章制度。同時,要明確保管部門的責任,做到責任到人、分工明確。藏品保管大多是重復性和規律性工作,比較枯燥單調,保管人員容易產生麻痹、厭倦情緒,造成工作失誤。因此,要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完善保管制度,不斷整改提高,逐漸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標準化的管理體系,并在日常工作中貫徹落實,通過完善的規章制度制約和監督保管人員履行職責,真正做好藏品的管理工作。
第二,因地制宜,據實際情況制定措施。各博物館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經費情況、技術水平制定相應的措施,合理、有效地使用經費,達到保護藏品的目的。保管人員應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制定保養計劃,選擇適宜的氣候進行自然通風、抖涼除塵、消毒清理、投藥檢查,達到防蟲、防霉、滅菌、調節庫內空氣的目的。可以購置一些簡單的調溫通風除濕設備,使庫房相對濕度達到穩定。
第三,注重藏品的修復和日常養護。修復是保護藏品的重要手段,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對文物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對藏品保護環境的損壞難以避免,對此,應根據損壞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加以保護。藏品保護環境的修復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在修復藏品時,必須以不改變原狀為原則,否則寧缺勿濫。對重要藏品修復,要謹慎行事,應由領導、專業研究人員和修復人員共同制定方案,再動手修復。
第四,要做好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博物館必須建立藏品檔案。”建立藏品檔案可以使文物更好地得到保存和利用,并已逐步成為藏品保管工作的一項經常性的業務工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博物館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勢在必行,也是藏品管理科學化、標準化的必然趨勢。各博物館應盡快建立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統,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便于資料共享,從而充分發揮藏品的作用。
(二)建立稱職的保管隊伍
第一,重視提高保管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由于中小博物館人員少、工作量大,更要培養保管人員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讓保管人員確實認識到文物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特殊價值和作用,增強保管工作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明確保管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和標準;提高全員的法律意識,對文物、博物館的法律法規要熟悉掌握和運用,以法律法規來指導自己的業務工作。
第二,提高保管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藏品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的保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這要求保管人員不能光有熱情沒有素質。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文物保護問題要借助現代科學技術來解決,這對保管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文物保管的專業技術水平,關鍵在于人,因為技術和設備都需要人這個主體來使用和操作。對中小博物館,一方面,要善于開發現有的人才資源,鼓勵保管人員崗位成才,對現有崗位人員積極組織參加各項專業技能的培訓,加強崗位的繼續教育,提高保管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業務水平,注意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吸引外來的技術和人才,可以借鑒國內、國外同行的技術,也可以考慮從外單位聘用一些專家、學者擔任顧問。
第三,以人為本,盡量為藏品保護專業人才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首先,通過高水平管理,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圍,使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領導和群眾之間團結一致,真誠合作。其次,盡可能創造條件,留住現有的人才。博物館的成長離不開專業人才,要培養一些熱愛博物館工作,致力于博物館事業的從業人員。另外,要改善工作環境,改善庫房的設備和設施,激發保管人員的工作熱情,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開辟籌資渠道,多方爭取資金
歸根到底,困擾基層博物館藏品保護的瓶頸是資金問題。作為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基層博物館事業發展主要依靠各級財政撥款,因地方經濟發展的差異,困難地區要提供足夠資金用于博物館藏品保護也不太現實。加之有些地方領導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沒有認識到文物本身潛在的價值,不能把文物資源、文物環境當作生產力加以保護和發展,而是將目光停留在其經濟價值上,對博物館事業發展支持、重視力度不夠。為此,要保護好基層博物館的藏品,就需要想方設法爭取本級領導和上級領導的重視、支持,多匯報多爭取,確保事業經費有保障。一要充分利用《文物保護法》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國家用于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入增長而增加”的規定,爭取博物館事業發展經費進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二要積極通過舉辦特色陳列、臨時陳列、擴大宣傳來增加觀眾,吸引觀眾,引起領導的重視。三要借鑒西方博物館生存發展之道,想方設法爭取企業資金贊助,并給予企業以宣傳回報,形成一種博物館與企業互惠互利的局面。四要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通過嘗試文物商店、小賣部的承包,特色紀念品的開發,輸出展覽,有針對性地舉行各類講座,依托各大型博物館舉行聯合展覽等方式來增加事業收入。
(四)實行科學管理
關鍵詞:信息技術;博物館、紀念館建設;文博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16-3769-02
1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早在2003年,我國博物館、紀念館學會就成立了專門的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對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在近10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事業蓬勃發展,且內涵也在實踐中不斷的豐富、完善。目前,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內涵涉及多個層次:
1)技術的信息化,主要是指包含自動控制在內的相關信息技術;
2)信息化的數據處理,即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對博物館、紀念館中的藏品數據、影像數據、圖書數據及管理數據等眾多的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分析、管理和共享;
3)管理及辦公過程的信息化,在對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進行整體規劃的基礎上,建立起功能相對完善且強大的信息管理體系,實現管理及日常辦公的信息化建設;
4)館內藏品、陳列、研究與管理的一體化信息建設;
5)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的外向擴展與延伸,就是通過館內的局域網及外部互諒王的網絡優勢,實現館內外實體信息的有效互換。
總之,隨著我國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其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內涵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但結合實踐來看,博物館、紀念館應如何有效地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自身的建設及管理工作中,實現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的一體化建設?要探討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對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進行簡單梳理。
2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不可否認,信息化技術在博物館、紀念館運營環境的應用,對我國博物館、紀念館的內部管理及一體化建設發揮了較為突出的推動作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其神奇的倍增性、高度的創新性、廣泛的滲透性以及普遍的帶動性為我國博物館、紀念館事業的發展擴展出更為巨大的能力與空間。
博物館、紀念館建設應當以此為契機,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對館藏文物及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以期在擴展社會服務內涵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博物館、紀念館的社會效益,使博物館、紀念館可以在更廣的范圍、更高的層次及更深的成都上來滿足不同公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在對我國先進文化及其發展歷程進行有效展示與傳播的基礎上,使人們的文化生活得到豐富,推動社會精神文化的全面發展。
當個然,要實現以上發展目標,推進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的有效組織與落實,我們還必須在立足實踐的基礎上,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應用于博物館、紀念館運營及管理的整個過程中。
3信息技術在文博領域的應用途徑與策略
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博物館、紀念館運營的整個過程中,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博物館、紀念館建設的有效融合,首先應當從各種基礎性的平臺及系統建設著手,在完成博物館、紀念館信息網絡平臺、辦公自動化系統、館藏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強化圖書資料及陳列展示的信息化建設,在對安全保衛監控系統進行完善的同時,保證整個信息系統的穩定運行。
3.1完善基礎性的平臺及系統建設
這里所謂的基礎性平臺及系統建設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即博物館、紀念館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辦公自動化系統建設和館藏數據庫建設。
1)信息網絡平臺建設
對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建設工作而言,網絡平臺的建設無疑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不管是網站建設、藏品數據庫建設還是其他的信息化建設國內工作,都需要一個相對安全且穩定的網絡平臺。與一般的網絡平臺相同,博物館、紀念館信息化網絡平臺同樣需要從硬件網絡和軟件網絡兩個方面進行搭建。
從硬件網絡平臺的建設方面來看,需要結合博物館、紀念館的具體情況,對網絡運行速度、網絡安全及網絡的可行性進行綜合分析與研究,在對網絡環境秩序進行合理規劃的同時,對網絡流量進行有的放矢地分配,并對數據服務器與網絡安全設備進行合理選擇;
而從軟件網絡平臺建設方面來看,則需要結合我國文物信息化建設的基本規范與準則,構建出一個利于專業工作組織開展且與博物館、紀念館運營和管理特點相適應的軟件系統。
2)辦公自動化系統建設
辦公自動化系統即人們所說的OA系統,是以網絡化的協同辦公來滿足博物館、紀念館中不同層次管理人員及工作人員處理日常事務的各種需求,為其提供公文發送、日程安排、議題討論、郵件服務、決策支持以及管理監督等功。在進行系統建設的過程中,應堅持實用、易用和耗用的基本原則,以便于切實對博物館、紀念館的運營和管理工作進行完善、規范,并實現對辦公審批流程的有效簡化。
3)館藏數據庫建設
數據庫建設則是通過高分辨率的掃描、數字化的拍攝、3D模型的虛擬制作或者是三維的掃描技術等,將蘊含在藏品當中的各種信息通過文字、圖像及符號等不同的形式,在經過復制、描述、記錄和加工之后存放于信息載體當中,不同的信息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海量信息的組合,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數據庫。
3.2強化圖書資料及陳列展示的信息化建設
1)圖書資料方面
圖書資料的信息化建設將打破傳統借閱方式在時空上的限制,通過科學的手段對博物館、紀念館中的圖書的采購、編目、檢索及流通進行有效管理,在提升博物館、紀念館圖書在管理上的規范性與科學性的同時,還能夠為從事文物研究的人員提供一個知識量豐富、接收途徑便捷的學習和科研平臺。屆時,圖書資料使用者只要申請一個登陸帳號,便可足不出戶地享受到兼具檢索快捷和借閱便利特性的電子圖書遠程借閱服務。這不僅有利于信息資源的有效和深度的利用與整合,同時也能夠實現資源的充分共享。
2)陳列展示方面
從陳列展示方面來看,博物館、紀念館可開發多媒體的導覽系統,利用移動導覽設備、多媒體觸摸屏以及數字投影等方便、簡捷的方式,向觀眾展示藏品的信息。如此便可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借助其直觀、新鮮和現代的特性,為參觀者帶來具備強大沖擊力的視覺和聽覺上的全新體驗,從整體上提升展覽的時代性和感染力。這對于我國文博事業的發展可謂大有裨益。
3.3完善安全保衛監控系統
從安全保衛方面來看,博物館、紀念館安全與保衛工作可綜合應用現代化的防護技術,以便于當盜警或者是火警發生的時候,可以通過信息化的系統對相關區域的大門進行關閉,并對周邊的燈光進行開啟,在及時通知相關保衛人員的同時,還能夠對現場的情況進行及時且完整的記錄。保證博物館、紀念館管理的安全性。
4結論
當前,信息技術可以說是時展方向的引領者,對于推進社會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有著相對積極的作用。而信息技術在我國文博領域的廣泛應用也將對博物館、紀念館服務的方式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實踐中,博物館、紀念館運營與發展也必須順應時展的潮流,進一步深化并完善信息化與自身運營、管理的有效融合,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推進博物館、紀念館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狄輝,靳亞男,彭黎明.物聯網發展趨勢與文博信息化需求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1(3).
[2]童茵.信息資源整合技術研究及在文博領域中的實踐[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