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民合作社的利益機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近些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全國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合作社數量之多、涉及行業之廣、研究視角之大都前所未有(張曉山,2011)。然而,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都表明,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效率并不高、對農民的收入沒有太大的改觀作用,治理機制(徐旭初、吳彬,2011)、利益分配、產權制度、民主決策等等都成為了制約合作社發展的內部因素和關鍵因素。隨著外部發展條件的逐步改善,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完善治理機制將是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文也主要從內部制度的角度來梳理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的研究
合理的治理結構是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關鍵因素(Vitaliano,1983; Cook,1995;Nilsson,2001),因此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視角都轉移到了合作化的治理機制上來,從而試圖找出影響合作社效率的關鍵因素。
1.1合作社治理的內涵
本文所探討的治理,是一種經濟行為。徐旭初(2005)認為合作社的治理是一種制度安排,用來支配若干在合作社中有重大利益關系的團體,包括投資人、經營者、惠顧者之間的關系,并從這種制度安排中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一個良好的合作社治理機構是內部機制(理事會、管理人員報酬、股權結構、內部監督機制、社員退出權)與外部機制的有機結合,并且合作社的績效和治理機制緊密聯系(黃勝忠、林堅、徐旭初,2008)。
本文認為,合作社治理是在一定的產權制度安排下,社員和組織機構(理事會、監事會、經理)之間的決策、激勵、監督等治理機制。具體內容包括:合作社內部的組織機構,包括權利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以及如何行使控制權,如何享有利潤分配權,如何分配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如何監督各組織機構的權利運行。合作社治理實質是一種責權的分配和制衡機制。
1.2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現狀
黃勝忠、林堅、徐旭初(2008)利用從臺州、溫州和邯鄲三地獲得的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數據,基于有序概率模型方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治理機制進行了實證分析;馬彥麗(2006)對浙江省2004年收錄的271家省、市、縣三級示范合作社為調查對象進行調研和深度的訪談;丁建軍(2010)和鄧軍蓉、祁春節(2011)對湖北地區;苑鵬(2008)對北京地區,都真實的揭示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的特征: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中的“一人一票”流于形式,實質上被“一股一票”所取代。作為一個農民社員聯合所有、民主控制、經濟參與并受益的組織,在重大決策中,“一人一票”的投票方式是一種相對平等的管理方式。一人一票與一股一票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強調的是社員的權利,體現的是平等的原則(社員收益最大化的原則),而后者則強調了資本的權利,體現了效率的原則(資本收益最大化的原則)(黃祖輝、徐旭初)。但是在實際的運行中,相當一部分的合作社都是流于形式,農村精英,如村鎮干部、種植大戶和農村能人等憑借自身擁有的資金優勢,擁有合作社較大比例的股份,造成了合作社出現產權高度集中的現象,擁有了對合作社的實際控制權。徐旭初(2006)這浙江省66家樣本合作社研究發現,63.64%合作社的前十大股東的股本占總股本的一半以上;在合作社剩余分配上資本化傾向更加的突出,按“股份”分配取代了按“惠顧額”分配,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少數核心社員獲取了絕大多數的盈余,而普通農民社員僅獲得很少的部分收益(徐旭初,2006;崔寶玉,2008、2011)。
第二,合作社決策機制不完善。決策機制是為眾多的重要事項服務的,有了好的決策機制, 把握決策重點, 優化決策程序是提高決策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國的合作社民主決策性并不強、合作社流于形式、農民社員對于組織參加重大事項參與的積極性和對公司財務狀況的了解情況,都處于被動的地位,決策效率低下等問題制約了合作社效率的提高和功能的發揮(陳俊梁,2010)。張滿林從治理結構和機制兩個方面對治理問題作了研究,他認為在結構方面應該完善權力機構――社員大會、決策機構――理事長與理事會、監督機構――執行監事或監事會、執行機構――經理層,治理機制方面應該有決策機制、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
第三,利益分配問題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內容,最能反映合作社的思想宗旨。股金分紅和惠顧額返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的主要內容,但調查中發現許多合作社的領導都對股金分紅、利潤返還、股息認識模糊不清,社員更不了解,在實際操作中比較混亂(馬麗巖,2008)。
葉永濤從盈余分配原則、公共積累分割制度及盈余分配的程序等方面重新審視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并詳盡地提出了改進的方法措施。
二、優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
2.1 完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公平性
優化決策程序是提高決策效率的重要手段。這些決策重點主要包括: 融資、投資、利潤分配和日常經營決策。融資主要是合作組織初期股本金的募集, 發展過程中入社社員的股本金金額的確定。合作組織成立以后的融資方式和數額的確定, 以及社員退社時入股金的處理辦法等問題。融資問題是合作組織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必須應用正確的決策機制,完善組織的融資數量和融資質量。投資主要包括合作組織投資項目的選擇, 以及投資后的項目合理運行問題。投資則是合作組織運行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投資項目的選擇和資金的運行,周轉都需要正確、成熟的決策機構作保證。利潤分配則是與入會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環節,包括選擇以什么方式向社員返還盈余: 即按交易額返還、按股返還、按交易額與按股相結合的方式返還, 同時還要確定合作組織盈余公積的建設問題,企業的可持續性運行也是利潤分配階段所要解決的重點。日常經營決策則包括入社資格制度、吸納新社員的方式和周期、管理層薪酬的問題,也是企業運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2.2 明晰產權、創新產權制度
產權模糊是制約利益分配的關鍵因素,只有產權明晰,才能讓收入合理分配。
股金集中度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出現明顯的股份化傾向,怎樣挖掘普通社員所占有的資源把它折合到合作社的股份中去,是產權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可以讓社員勞動入股、土地入股、勞動產品入股以增加普通社員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資本總額中所占的股份;還可以借鑒美國許多合作社的做法,除了鼓勵社員盡可能多地向合作社投資外,在年終進行盈余按惠顧額返還時,只發給一半現金,一半則發給有價證券,作為投資記入合作社的社員賬戶,等于半強制性的
增加了社員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投入。
2.3 完善社員大會制度
應確保社員大會具有專業合作社的最高決策權。一是要通過章程來保障將下列重大事項的決策權賦予社員大會來行使:①人事任免權,如理事長、理事、執行監事或者監事會成員選任和罷免,并有權決定聘任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資格、報酬等事宜;②經營決策權,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方針、經營方案的決定和變更都要由社員大會通過;③財務管理權,專業合作社的財務預算方案、盈余分配方案都必須由社員大會表決通過;④資產處置權,專業合作社重大財產處置、對外投資、對外擔保;⑤涉及社員重大利益的事項,如專業合作社的合并、分立或者解散,章程的修改等。二是堅持專業合作社的重大事務都應當由社員大會所決定,任何其他的機關如理事會、理事長等都不能代替社員大會行使這些職權,確保社員大會具有最高權力機構的地位。
三、簡要評述
通過對近幾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研究文獻的研究,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學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治理結構主要集中在產權不明晰、決策機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合理、社員大會功能不明顯等等一些方面。
縱觀研究成果,整體呈現兩大發展趨勢:第一,研究視角從合作社本質、功能等一般理論研究逐步轉向合作社內部治理機制、合作社運行績效、農戶合作意愿等實證研究,更加注重合作社的實際意義;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從以理論為主的定性分析逐步轉向問卷調查、因子分析、回歸分析、機構方程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研究結果更客觀和更具有說服力。比如黃祖輝、扶玉枝、徐旭初(2011);馬彥麗、施軼坤(2012);孫亞范(2011)等等都用實證研究論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盡管經歷了三十年的發展,但是大多數組織結構、形態、規模都處于初級階段,自我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非常有限,只有構建先進的治理機制才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快速發展,長期有效率并可持續運行的基本保證。
參考文獻:
1.徐旭初.略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論研究進展及趨勢[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3(1).
2.徐旭初,吳彬.治理機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基于浙江省5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5).
3.張曉山.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探討[J].管理世界,2009(5):89-96.
4.黃勝忠,林堅,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3).
5.馬彥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以浙江省為例,博士論文2006.
6.黃祖輝,徐旭初.中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制度安排.農民問題.
7.丁建軍.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幾個問題的思考――基于湖北省荊門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0(3).
8.張滿林.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關鍵詞 草莓產業;專業合作社;問題;對策;江蘇漣水
中圖分類號 F30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8-0296-01
草莓,又名紅莓、洋莓、地莓、地桃等,屬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莓外觀嬌艷欲滴、惹人喜愛;果實鮮美,含有特殊的濃郁水果芳香,且營養價值高,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類、蛋白質、有機酸、果膠以及鈣、磷、鐵、鉀、鋅、鉻等營養物質,特別是VC含量較高。草莓一直深受消費者青睞,其種植效益十分可觀,農民種植積極性高[1]。據報道,2011年江蘇省草莓種植面積達1.45萬hm2,總產量37萬t,產值36億元,且設施草莓比重超過70%,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亮點。但由于草莓不耐儲藏,保鮮期短,其成熟后的銷售成為影響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而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可以很好地解決草莓的產銷矛盾,增強了草莓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筆者現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將漣水縣草莓專業合作社的相關情況介紹如下,并探討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草莓種植戶提供有益的參考,促進當地草莓產業健康發展。
1 漣水縣草莓產業及專業合作社發展概況
作為蘇北的草莓基地,漣水縣近年來充分發揮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優勢,積極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草莓產業,并通過成立草莓專業合作社,促進了漣水縣草莓產業的規模擴張,增加了農民收入。漣水縣現每個鄉鎮基本上都成立了1~3個草莓專業合作社,這些草莓專業合作社的組建與規范運作有力地推動當地草莓產業的發展。2007年初,江蘇省漣水縣朱碼鎮朱碼村成立的全縣第1個草莓專業合作社,歷經5年多的運作,如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共有社員267戶,801人,全社草莓面積49 hm2,經濟效益顯著。
2 漣水縣草莓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扶持政策不到位
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和農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部分農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專業合作組織,存有認識上的誤區,害怕喪失生產經營的自。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沒有整體發展思路和具體的發展規劃,從而導致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不到位[2]。
2.2 內部運作機制不夠規范
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其內部運作機制不夠規范,存在規章制度不健全、組織機構和民主決策不健全、產權不清、權責不明、收益分配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仍需進一步完善。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缺少理事會、監事會等必要機構,或是缺乏具體的管理制度,有的地方即使存在這些機構和制度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并不嚴格執行,沒有在管理、運作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3]。
2.3 合作社社員素質有待提高,專業人才匱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興起和成長需要一批有較高文化知識,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但部分專業合作組織班子成員及社員的文化素質和科技能力還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文化知識、經營管理能力、技術水平等相對較低,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市場觀念不強,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導致管理粗放,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差。
3 漣水縣草莓產業及專業合作社發展對策
3.1 加強領導,提高重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同于一般性工商企業,有一定的公益性,且尚處于發展初期,自身對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各級涉農部門在財政、稅收、金融、科技和人才等方面落實對各種農民合作組織的各項支持政策。各級政府要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大事來抓,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出臺和完善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政策,為合作組織發展提供公平性競爭環境、優惠性政策措施、合法性法律法規等支持性制度,使其真正能夠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制度激勵下不斷壯大和發展。可借鑒國外做法,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指導和服務機構,在土地流轉、資料和產品供銷、技術推廣、人員培訓、信貸金融、法律法規、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導。
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及相關的法規政策,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性質、特征及作用的普及宣傳,營造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工作氛圍,增強農民的合作意識。各級財政撥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專項扶持資金,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申請承擔國家的有關涉農項目[4]。
3.2 完善合作社內部運作機制,提高合作社社員素質
要建立健全合作社內部相關的運行機制,規范內部管理,增強組織凝集力。要按照章程建立并嚴格執行議事、經營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收益分配、公開、獎懲等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制度、審計制度,為組織成員提供有效服務,并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產權明晰,實現社員的最大利益。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按作業量進行利益分配,同時建立健全社會監督與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實行財務公開制度,接受入社農民和群眾監督,確保入社農民獲得合理的經濟收益。
要加強對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和社員法律、管理、財務及技術知識教育培訓工作,建議市、縣、站各級建立合作社方面的專業化隊伍,并經培訓考核合格后上崗,全面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能力和農民的合作意識,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穩步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引導更多的能人創辦和領辦合作社,讓更多的農民參加合作社,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做到人才進得來、留得住。通過合作社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4 參考文獻
[1] 趙凱.中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
[2] 孔祥智,史冰清.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基本作用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村經濟,2009(1):3-9.
調動農民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為更好地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有序、穩步發展。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好地帶動農業“雙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結合我縣實際,對進一步加快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制定以下意見。
一、明確指導思想
一)指導思想。全面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強協調引導,創新發展模式,優化配套服務,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達到建立一個組織、興一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效果。
二)基本原則。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農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和參與權;尊重農民首創精神,鼓勵農民大膽實踐;堅持依法辦社,促進有序規范發展;堅持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圍繞我縣主導優勢產業和區域性特色產業,優先支持重點區域和重要環節;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扶持,遵循經濟規律,引導不強迫、支持不包辦、服務不干預,發明寬松環境。
三)發展目標。依照“培育一批、改造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方法。縣級以上示范性合作社30個(省級10個、縣級2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年均純收益增幅在10%以上,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覆蓋面25%以上,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0%以上實現規范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規范化管理,30%以上農產品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加工和銷售。至2015年,力爭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量突破300個,全縣每個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都至少有一個合作社,從事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生產經營的專業大戶基本上入社,至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規范化、規范化種(養)殖格局;農戶參與面進一步擴大,農產品質量平安水平明顯提升,機制更加靈活,制度更加規范,服務農民的能力顯著增強。并造就一批具有“基地、品牌、營銷隊伍和一套維護社員利益機制”示范性合作社。
促進區域特色產業集聚。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結合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和加工需要,突出重點,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設以“一村一品”為特征的專業化、規模化、優質化、規范化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圍繞基地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2015年初步建成以入口創匯為主的哈密瓜為主的佛羅、以香蕉為主的尖峰嶺等3個農產品基地和集聚區。
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發機構,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升級,力爭到2015年,有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研發機構建立科技合作。加強與農技推廣服務部門的合作,開展農業技術規范自主創新活動,加速農業科技效果轉化,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業科技入戶和培訓農民的有效載體。
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認真總結推廣“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模式的經驗,建立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基地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手建立為農服務的各種服務組織。
提高農產品質量平安水平。依照平安、優質、環保、高效的要求,加強農業規范化建設。大力推進農業規范化示范區建設,嚴格農產品質量平安市場準入制度,貫徹執行“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技術規范”國家規范,通過定量包裝、標識標志、商品條碼等手段,加速推行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規范化管理。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品牌協會,積極爭創各級名牌,不時提升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流通服務體系。2015年,縣級以上農業名牌數達到15個,其中爭創中國名牌、中國農業名牌或中國著名商標5個。
不時提高企業家素質。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規范的訂單、合同等形式,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人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和有關專業知識培訓。與基地、農戶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協議,做到依法、誠信經營。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采取產業帶動、村企聯動、投資推動、科技驅動、服務拉動、外向牽動等方法,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培育一批優秀新型農業企業家。
二、兩套措施保障
一)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注冊綠色通道。并實行登記注冊不收費。
二)各部門認真搞好宣傳發動。引導和組織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準備。
三)合作社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將登記注冊及加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作為規范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標志和考核指標。評選先進。
四)農業局、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門共同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A級。AAA級信譽評定,頒發信譽等級評定牌匾證書,適時在新聞媒介予以報道公布。
五)實行項目傾斜。縣委、政府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設項目。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申報項目給予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依照有關規定,嚴格管好用好項目資金。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依托特色農業發展,參與農業科技項目、土地綜合整治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通鄉通村公路和農村機耕道等工程建設,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綜合生產能力。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承當的農業農村經濟建設項目,要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簡化項目申報手續和項目確定方式。
六)落實稅收優惠。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所得。家禽、牲畜、水生動物的配種和疾病防治項目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購進的免稅農業產品,可按13%扣除率計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免征印花稅。
七)加強人才支撐。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人員的輔導培訓。
四、政策扶持發展
一)繼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技術改造。
要求設備投資額在150萬元以上。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和苗子型農業龍頭企業投資額50萬元以上的檢測設備,縣政府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改造。重點支持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建成的有大的影響力的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技術改造補助的項目。節能、環保項目,動植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列入技改扶持范圍。市場流通型、服務組織型、種子種苗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的技術改造項目符合上述條件的列入縣級補貼范圍
二)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財政扶持力度。
重點用于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實施規范化生產、創建農業品牌、農產品商標注冊、增強服務能力、開拓市場等項目。從2011年起,縣政府加大財政支農資金中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農業行業協會)扶持比重和力度。縣財政安排專項扶持資金500萬元,用于縣級農業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和縣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和功能培育以及扶持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關部門要制定實施方法。
三)鼓勵實施科技創新。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引導農業企業加大科技開發投入,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科技創新。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創新投入主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科技合作,聯合實施重大農業科技專項,圍繞農業產業共性技術,開展科技攻關與技術示范。對農業專業合作社承當的縣重大、重點由縣政府列支科技經費分別給予不低于10萬元和5萬元的支持。鼓勵農業企業加快建立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爭創科技創新型企業,對認定的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一次性給予10萬元的科技經費補貼,主要用于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和研發條件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農業企業通過產學研結合,組建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對列入國家級和省級、縣級的工程技術中心,按規定予以支持。加快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科技推廣與服務能力建設,鼓勵以股份制、理事制等多種產權結合方式組建農村科技服務機構,提高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水平。對認定的農村科技服務機構,縣政府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支持。
四)鼓勵建設農業生產基地。
對經縣政府認定的縣級星火示范基地,支持基礎條件較好的特色產業基地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創建星火示范基地。由縣政府給予10萬元以內的科技經費補貼。對經農業部認定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每個基地一次性補助10萬元;基地內企業群共用的環保設施建設納入縣級節能減排技術改造補貼范圍。
組織社員開展規模化、規范化生產,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依照“統一作物布局、統一生產規范、統一投入品推銷和供應、統一技術培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要求。對組織社員規范化生產達到一定規模和標準的縣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補貼。
五)鼓勵農業品牌建設。
鼓勵申報專利和省級知名商標。對獲得中國名牌、中國農業名牌、中國著名商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行業組織,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行業組織申請、注冊和使用農產品證明商標、集體商標和原產地標識。給予一次性5萬元補貼,新獲得省級名牌、省農業名牌和省著名商標、省農產品品牌基地的一次性補貼2萬元;同一品牌和商標,不重復補貼。
六)鼓勵創新投融資機制。
構建完善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投融資體系,整合各類農業投入資金。形成多方推進的合力。做強縣城城鄉信用協會扶持“三農”融資平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國資本投入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社會資本、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組建投資多元、利益聯結緊密的企業。
七)鼓勵拓展國內外市場。
對在境外獲得農產品注冊商標和農產品國際質量認定的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和引導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到國外創農產品品牌。政府要給予獎勵。要進一步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步伐,積極支持企業加入入口商品網上交易會,對我縣農業入口創匯作出顯著成果的企業和個人,政府要予以懲辦獎勵。建立農產品入口匯率風險彌補機制,降低入口風險。切實改進對農產品入口企業的服務態度,簡化辦事順序,提高辦事效率。
其費用參照省定規范予以補貼。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自營進出口經營權。對有一定規模和入口創匯能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參與境內外展示展銷。可申報自營進出口權,外經貿等部門要給予支持,縣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自營進出口經營權入口,年出口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每家補貼5萬元。對獲得境外商標注冊的企業一次性補貼5000元。
八)加大稅收支持力度。
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國家鼓勵類的產業項目,執行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取得的所得依照有關規定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落實省級骨干農民專業合作社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有關部門要制定實施方法。引進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加工生產設備,可按有關規定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農民專業合作社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依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依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依照無形資產本錢的150%攤銷。
視同農民自產自銷,免征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銷售、服務、房產等稅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社員生產和初加工農產品。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
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要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加快辦理,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季節性收購資金。切實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配套金融服務。縣農業發展銀行要繼續為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所需收購資金提供資金供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科技效果轉化給予貸款支持。縣農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對參與扶貧開發的農業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農村信用社要加大對農業、農戶的支持力度,允許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自有不動產、動產以及注冊商標等無形資產開展抵質押貸款,有關部門要做好權證確認和相關服務工作。
政府給予適當的扶持,鼓勵和支持以樂東縣“三農”擔保公司為試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組建形式多樣的農貸擔保機構。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協助農民專業合作社解決抵押困難。探索和完善政府與銀行聯手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區域合作模式。
十)落實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
由國土環境資源部門在全縣當年用地總指標中優先予以布置,縣級以上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建造農產品加工廠房建設所需的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計劃指標。并在實行“招、拍、掛”時設置產業行業條件,予以傾斜。
十一)落實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免費通行。縣級以上專業合作社產品。
五、典型示范推廣
一)營造發展氛圍。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農民專業協會向農民專業合作社方向發展,引導更多的農民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更多的組織和能人帶頭領辦、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營造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良好氛圍。
二)抓好典型示范。重點抓好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百點示范”工作。即一個良好的產業依托、一個靈活的運行機制、一套規范的管理制度、一個團結能干的管理團隊、一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對縣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進退機制。
三)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與聯合。合作與聯合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肯定趨勢。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共同使用商標品牌、統一享受生產技術服務及統一市場營銷等途徑。抵御市場風險。適應政府職能轉變的新形勢,以當地的主導產業和供銷合作社的主營業務為依托,成立行業協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行業指導、政策協調和維權等服務。
四)打造精品。大力推行良好農業規范等農產品認證,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利用系統的網絡優勢,協助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加工企業、專業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等進行對接,開辟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進入“新網工程”綠色通道”通過召開區域性、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產品展示(展銷)會、經貿洽談會等方式,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品品牌進行宣傳和推廣,提高社會知名度,擴大產品銷售。
五)搭建平臺。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經濟技術、市場信息、規范與認證咨詢、法律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協助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產品市場營銷、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工作;吸引農產品經紀人及其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六、龍頭企業帶動
延長產業鏈,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注重與龍頭企業對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抵御市場風險。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要從發展規范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動身,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民共同組建專業合作社,或與區域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形成“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七、產業合理布局
一)創新發展引導機制。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扶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做到發展中規范、規范中提升。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和優勢的產業中,支持通過農村能人、專業大戶的帶動作用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機具所有權等出資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農民的財富性收入。支持引導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二)創新統分結合機制。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推進農業發展規模化、規范化、集約化。統一投入品使用,對種苗、飼料、肥料等農資實行統一配送,確保農產品內在品質,降低成員生產本錢;統一生產技術,規范生產流程,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用技術規范規范種植、養殖作業的每個關鍵環節;統一疫病防控,對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和動物疫病防控提供專業化服務,建立健全農藥、獸藥殘留控制體系;統一質量規范,對生產全過程實行農產品質量平安檢測控制,建立和落實產品質量平安追溯制度;統一品牌包裝,做好創品牌、樹品牌和保品牌工作,統一申報和認證認定無公害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著名商標、知名商號及地方名牌等;統一收儲銷售,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生產的產品實行統一銷售,積極發展“農超對接”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延伸產業鏈條中的作用,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貯.運、包裝等環節的經營,實行農產品分級分類銷售和優質優價,提高附加值,增加農民后續收益。
三)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之間緊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將產業化經營各主體有機聯結起來,促進產業一體化發展,帶動農民參與經營、獲得收益。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成員的利益分配關系,切實維護成員利益。積極探索保底分紅、按股分紅、二次返利等分配形式。
四)創新風險防范機制。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經營決策、財務管理、內控監督等機制。降低經營風險。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按章程規定或成員大會決議,建立和完善公積金制度并探索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產業利潤高于一定水平時按一定比例提取風險準備金。財政等有關部門要積極研究支持激勵政策,建立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風險準備金的積累、使用、管理機制,支持其不時壯大實力,提高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五)創新內部運行機制。堅持“四民”民辦、民有、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受益)方針。以服務成員為宗旨,互惠互信,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防止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被少數人控制和壟斷、成為為少數人謀利益的工具。建立健全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和規范的民主管理制度,確保成員的知情權、決策權和參與權。重大事項要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崗位職責、生產管理、收購營銷、收益分配、財務會計等制度,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人,做到規范有序、良性發展。
八、力推品牌效應
一)為更好地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每23年評選一次,以激勵其在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黑龍江
一、黑龍江省農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顯著效果。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專業合作社達到14347個,其中農民成員148671個,帶動農戶110萬戶,從事種植業合作社的7496個,占總數的52%;養殖業3991個,占總數的28%;從事農產品銷售的合作社2258個,占合作社總數的16%;從事農產品加工的合作社有345個、運輸的324個、儲藏的合作社483個,占合作社總數的8%;從事技術、信息服務的的合作社1823個,占合作社總數的13%;從事農業生產資料購買的1069個,占合作社總數的7%,其他行業合作社1071個,占合作社總數7%。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二、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運作多年的時間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產品流通、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降低農民生產經營成本、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方面已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響和制約其發展的問題:
(一)宣傳力度不夠。一些基層干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登記管理條例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對國家賦予農民經濟合作社組織以法人資格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一些農民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對合作社的性質和運行機制不夠了解,有種種疑問和顧慮;偏遠和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民的市場意識還不夠強,合作經營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時間短的影響,示范引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步伐。
(二)專業合作社規模小,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牽動作用還不夠突出。農民商品經濟意識和合作經營理念相對淡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層次低、帶動能力弱等問題,而且全省各地發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區明顯滯后,上述狀況與我省農業大省的地位明顯不相稱,嚴重制約著地區農業發展。
(三)缺乏帶頭創辦能人,合作社成員整體素質偏低。黑龍江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領辦合作社的帶頭人,會經營管理、能開拓市場的復合型骨干人才缺少,農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識。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長的青壯年農民多數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齡偏大的農民。還有一些能力強的“能人”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夠了解,缺乏興趣和動力組建合作社,牽頭領辦的意愿不強。
(四)內部管理機制不規范,農民成員的權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監督約束等機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無章程,無賬目,合作社的成員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內容與個人的利益關系,有的領辦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機制與公司制企業管理相混淆,在民主決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辦理。這些問題都影響到農民成員行使民主權利和切身的經濟利益。
(五)匱乏資金以及科技支撐薄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大障礙。2009年時,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戶均出資額為89.72 萬元,比全國戶均81.05萬元高出8.67萬元,但并不證明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實力強。原因是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沒有驗資程序,只是由成員相互認可并在申請材料和章程中做出記載即可,真正出資到位的極少;其次是農民以實物出資不需進行評估和過戶,而實際上這些實物基本上還在農民自己手里,農民專業合作社缺少流動資金。再次,得到國家和省財政專項資金扶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絕大多數是過去成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經過幾年的發展有了自己的項目,而新創辦的合作社則沒有這樣的待遇。另外,農民專業合作社雖具有法人資格,但因其承擔的有限責任沒有實際資產做擔保,因而貸款難的問題不易解決。一些已經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別是從事種植、養殖業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撐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難以實現做大做強,只能是維持現狀。
三、促進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重視合作社人才培養。農民的素質直接關系到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進程,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應開展對農民的培訓普及市場經濟基本知識,增強農民的市場觀念和風險意識,逐步改善農村人力資源狀況,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健康發展;建立業務培訓制度,培養一批合作事業的積極分子和帶頭人,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內部教育和學習機制,引導社員加深對合作制度和組織章程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對合作社的認同感。
(二)繼續加大宣傳力度。當前,我省農戶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農戶根本不知道。對合作社不了解必然會導致農戶沒有產生參與的意愿,所以應該從思想上對農民做好引導工作,利用各種形式的宣傳,讓農戶深刻地認識到發展專業合作社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增強農戶的合作意識,激發農戶的合作動機,創造農戶的合作機會,啟發農戶的合作實踐;另外要積極宣傳政府對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農戶來參與合作社的組織建設。
(三)加大對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應當安排扶植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推廣等服務;政府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國土綜合整治、國土綠化等建設項目,可以優先委托和安排具備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另外要落實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經登記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稅等;另外要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支持,農村金融機構要進一步改善對農民合作社的信貸服務,簡化審批手續,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問題。
參考文獻: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始終將其作為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精心組織,強化措施,積極引導和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1 加強宣傳引導,努力營造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良好環境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既是個老題目,又是個新事物。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也應該隨著形勢和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為此要把宣傳引導作為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突破口,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廣泛深入、富有成效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現實重要性和深遠意義,用黨的政策和國家的法律統一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以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糾正認識上的偏差,調動和發揮好“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一方面,堅持宣傳領導,把爭取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支持,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作為首要工作任務來抓,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主導性作用。另一方面,堅持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合作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群眾在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主體作用。
2 提供政策扶持,努力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弱勢群體的聯合,資金短缺、積累不足、技術落后、人才匱乏、信息不靈,是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的主要瓶頸。樹立支持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是各級農業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一是加大資金扶持。扶持資金主要用于對合作組織成員進行培訓、提供信息、管理和技術服務;引進新品種和推廣新技術;組織標準化生產;對農產品進行粗加工、整理、貯存、保鮮;開展質量標準認證、品牌培育、檢驗檢測、市場營銷服務等。二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經登記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向其成員提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或勞務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稅;對從事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植保、相關技術培訓以及為家禽、牲畜、水生動物配種、進行疾病防治等所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銷售其成員自產的農產品,視同農戶自產自銷,按照有關規定免征增值稅。三是加強人才支持。研究出臺一些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通過技術入股、技術承包或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兼職、掛職等形式參與興辦合作組織。以技術入股加入合作組織的,允許按規定比例分紅;對有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人員,根據有關規定進行獎勵。
3 進行指導服務,努力提升業務水平
發展的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它的活力來自于組織內部的運行機制,它的生命力取決于市場的競爭能力,它的凝聚力、約束力取決于服務能力和水平。縱觀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盡管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合作水平低、服務能力差的問題非常突出。合作社與其成員的利益聯結不緊密,一般采取買斷或定單的方式,基本上沒有按惠顧額實行二次返利,還遠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另外,就大多數合作社、協會而言,只是向農民提供有限的技術、信息、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的服務。部分發展較好的合作社,業務內容也比較單一,業務領域相當狹窄,主要集中在農產品的購銷上,真正涉足農副產品加工的合作社不僅數量少,而且規模也很小,主要從事簡單的粗加工,產品的附加值不高,市場的競爭能力較差。鑒于這些現狀,有關部門應依法履行職責,抓住三個關鍵環節,切實加強指導和服務。一是抓機制。按照法律規定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遵循“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指導專業協會特別是新登記成立的專業合作社,依法明晰產權關系,明確界定合作社和成員的責、權、利關系,健全理事會、監事會和成員大會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保證社員主體地位和民利。指導專業合作社建立按成員的交易量分配與按出資額分配相結合的利益分配機制,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指導專業合作社從每年的可分配贏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公益金和風險基金,建立積累發展機制,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二是抓服務。針對合作社服務手段差、服務水平低的問題。要堅持把政府的扶持資金項目化,將扶持資金重點用于合作社提高貯存、包裝、運輸、加工等服務項目的建議,力爭有效的改善合作社的服務裝備條件,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同時,積極引導和組織合作社與其他集體經濟組織、農技推廣、供銷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有機結合,拓寬服務領域,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多樣化的服務,滿足社員的生產需求.三是抓市場競爭力。以品牌建設為核心,堅持兩手抓,努力提高專業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一方面,積極引導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注重科技進步,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發展品牌農產品。另一方面,搭建平臺,加大優質產品的推介力度。在一些農產品交易中心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展示交易專區,免費為專業合作社提品推介、展示、交易平臺、引領、組織合作社從農村集市、城市的農貿市場走向國際市場、走向城市的超市,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產品附加值。
1存在的困難
1.1優秀人才短缺
合作社的成敗關鍵取決于領辦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個新興群體,面上存在著參與者層次不高的問題,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具有開拓精神的領頭人才比較稀缺。同時,不少合作社領頭人不愿承擔道德風險,害怕做大引起風險,因而發展的積極性相對不高。
1.2經營資金不足
近年來,上級陸續出臺了一些扶持和優惠政策,從財政、稅收、供電、用地、運輸等不同方面給予合作社支持,但從實際情況看,在這方面的優惠政策還無法較好落實到位。另外,由于合作社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自身沒有資金積累,資金不足也成為制約當前合作社發展重要因素。在稅收政策方面,地方稅務部門在會計報表等方面至今沒有銜接,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產品認證費用高,對于剛剛起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說也難以承受。
1.3運行機制不健全
由于受合作社成員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的制約,部分合作社運行管理不夠民主,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不能充分履行職責,部分合作社沒有形成社員控制的決策機制、民主管理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社員相互約束力不強,承擔市場風險的意識薄弱。特別是財務和會計管理制度不規范等問題依然存在,分配機制不夠完善,二次分配機制沒有建立。
1.4扶持措施不到位
在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實方面,存在著扶強不扶弱的問題,在扶持對象的審批和監管上,明顯存在“兩張皮”現象。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的領域很多,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除了業務指導和服務外,在扶持政策落實、信息交流、部門協調等諸多方面,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領導和協調運作體制,多頭管理的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部門之間的統計數字差別較大,資源無法共享,致使在推進過程中形不成整體合力,滯緩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2對策和建議
根據合作社建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筆者認為,搞好下步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應突出抓好“四個重點”。
2.1抓引導,促發展
要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制定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社的規劃,明確發展思路,強化發展措施,廣泛動員農業龍頭企業、村級經濟組織、種養大戶、產品購銷大戶、產品營銷經紀人等組織和個人,發揮各自優勢,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形成多元主體競相參與的格局。
2.2抓培訓,促規范
要進一步健全輔導培訓機制,開展好合作社輔導員、合作社理事長管理培訓,提高對合作社的指導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開展好有意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村能人、種養大戶、運銷大戶、經紀人的培訓,逐步實現合作社人員培訓常態化、制度化。在產業發展方向上為合作社提供咨詢,在市場開拓上幫助合作社分析和策劃,對合作社自我發展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民主管理機制和財務監督機制上進行具體指導,實現合作社良性運作和健康發展。
2.2抓扶持,促推進
針對當前發展狀況,盡快出臺各項配套扶持政策,細化各項扶持措施。在工商注冊、稅務登記方面,盡快建立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特點的稅務登記類型、稅務報表系統和專用發票,明確合作社所得稅減免政策。在產品認證方面,減免合作社“三品一標”認證費用。金融機構要把小額信貸資金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更多地用于合作社的經營項目,為合作社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4抓創新,促提高
近年來,湖南省婁底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呈加速發展態勢。截至2009年底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59個,社員9.7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8.4%;帶動農戶24.3萬戶,占全市農戶數的26.8%;合作社固定資產總額達6.04億元:社員股金總額3.7億元,社員年人均純收入4695元。其主要特點:
一是農民財富增長的主要源泉。合作社輻射作用大,不少合作社逐步向鄰近村、鎮、縣市發展。平均帶動當地非社員農戶400戶以上,33.4%的合作社農戶年均純收入超過5萬元。漣源市桃子村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土地面積達7460余畝,產值過億元,社員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700元增加到2008年的5680元,輻射范圍擴大至周邊5個鄉鎮及4個縣市。種植面積3萬多畝,受益農民3萬多人。
二是發展特色農業的有效栽體。合作社推進特色規模農業的形成,催生了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品牌。冷水江市三尖鎮雪峰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帶動1.5萬戶農民種植中藥材3萬余畝,使中藥材成為該市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漣源市楊市鎮湘林蔬菜專業合作社注冊“和湘林”商標,引進十多個新品種上市銷售,與廣州、重慶等地的批發市場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社員農戶年均增收5000多兀。
三是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的重要方式。合作社統一購買農資和銷售產品,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新化縣維山糯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無償為社員和周邊農戶提供種植技術支持。并統一收購、銷售,收購價格比普通糯米高20%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向合作社注入資金、技術,農民向合作社注入土地承包經營權、勞動力,合作社為農民提供優惠的農資。為領辦企業提品和原料基地,農民和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社實現了優勢互補。新化縣毛家垅村博龍農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依靠博龍農業有限公司發展生豬養殖,公司統一提供仔豬,合作社提供養豬技術和飼料,生豬每公斤收購價比周邊高4元。2009年公司實現利潤700多萬元,生豬養殖擴大到周邊20多個村,農戶最高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四是農民最信賴的經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面對市場風險時難以與農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而合作社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對成員進行技術、農資、銷售等多方位的服務,受到農民歡迎。
五是建設和諧農村的重要途徑。合作社發展得越好,農民就越富裕,社會就越穩定。新化縣上梅鎮毛家垅村、雙峰縣甘棠鎮等地都有多個專業合作社,當地偷盜搶劫、打架斗毆現象極少,農民群眾互助互愛,和諧相處。
六是培養新型農民的最佳陣地。通過共同經營,農民在組織管理、市場營銷、民主決策等方面得到鍛煉,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冷水江市雪峰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每年舉辦技術、管理、文化和法制講座,培訓農民3000余人次,社員的文化素質、經營能力、法制觀念明顯提高。近年來,合作社負責人在村干部競選中優勢明顯,42%的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當選為村主任或村支書。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不深刻。從地方基層政府部門層面看,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經濟實力弱小,而且不能收費、收稅,發展越多補貼得越多,是“賠本買賣”,因而主動引導意識不強,偏重于龍頭企業的發展。從農民層面看,多數農民甚至合作社的負責人。對合作社的性質、宗旨、原則不夠了解,參與積極性不高;受小農意識影響,不愿承擔經營風險,只能“利益共享”,難以“風險共擔”。
二是管理機制不健全。法律規定的決策機制是“一人一票表決”,但當前相當一部分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層持股比例大幅度提高,實際主導了決策進程和利潤分配方向。合作社大部分選擇“售前結算”方式,造成銷售贏虧是合作社一家的事,傳統的二次利潤分配機制幾乎不復存在。合作社為追逐利潤而壓低產品的收購價格,導致經營者與普通成員之間形成尖銳的利益沖突;合作社登記注冊率低,46.7%的合作社沒有到工商部門注冊。
三是組織化程度偏低。全市合作社發展農戶不足農戶總數的10%,85%以上在村組范圍內組建,規模較小,帶動示范作用有限。合作社平均注冊資金不到10萬元,統一購買農資不足用量三分之一的占32%。統一銷售主產品不到產量一半的占17%。
四是行業分布不平衡,產品缺乏競爭力。種植業、養殖業占86.6%,加工、服務、運輸、貯藏類合作社發展緩慢。發展較好的大多品種單一,風險較大;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85.4%的合作社集中在初級產品生產環節:品牌競爭力不強。全市合作社注冊商標12個,正在受理注冊的28個,不到合作社總數的10%。
五是融資渠道不暢。合作社貸款資質等級低、缺乏有效擔保,從金融機構融資十分困難。漣源市桃子村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了5年,年產值達億元,但貸款難,資金短缺,設施不齊,缺乏進一步擴大再生產能力。
六是目的動機不純。一方面,一些農民以創辦合作社為幌子。套取國家補助資金、貸款支持或取得征地等方面的便利,但并不真正生產經營,是典型的“空殼合作社”。另一方面,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利用政府對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紛紛包裝掛牌合作社進行投機,個別合作社被企業掌控,在運作方向上產生偏差,農民社員利益得不到保障。
七是管理和技術人才缺乏。合作社的牽頭人大多是一些農村能人和專業戶,學歷不高,專業知識缺乏,管理水平低,許多專業人才又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
三、對策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引導力度。適時召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工作會議,形成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共識;把《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納入“五五”普法宣傳范疇,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宣傳合作社,引導農民創辦和加入合作社。
二是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建議出臺專門文件,比照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合作社的稅收、用地、用電等綠色通道,自營進出口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三是規范運行機制。工商、供銷社、農業局、農辦等部門主動服務,規范合作社民主管理、監督約束、財務管理等制度;對龍頭企業牽頭成立的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要由農民成員擔任,逐步規范以一人一票為主的決策制度和以交易額為主的二次分配制度;對大戶或能人股份較多的合作社,可采取附加表決權的方式保障其應有的權利;對“空殼合作社”堅決予以查處。
四是發揮典型帶動作用。選出一批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運行質量高的示范合作社。給予表彰獎勵和推介,并從中挑選一批能人到各地宣講經驗,甚至可以蹲點傳幫帶。
五是強化品牌建設。大力扶持合作社打造名牌產品,鼓勵合作社申報地理標志商標、集體商標和著名商標;對產品獲得相關認證的合作社予以獎勵或補助;深入開展“打假保牌”活動,維護品牌聲譽。
關健詞:農民;專業;合作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1
一、發展現狀
截止2011年6月底,全縣依法在工商部門登記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有88家,覆蓋了全縣15個鎮、122個村的種植、養殖等主導產業,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占30% 和46%,以漁業、林業、服務業為主的分別占3% 和7%和4%,其他產業為主的分別占10%,專業合作社農戶成員達4178人,帶動非成員農戶1246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逐步從起步時的技術互助、信息傳播擴展到技術、資金、勞動等多方面的合作,從生產領域逐步向生產、流通、加工一體化經營發展,在促進農產品直接與市場對接,提高農民的質量品牌意識,增強農民抵御和防范風險能力,帶動一村一品發展,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面臨問題
1.合作社自身實力弱,一是合作意識不濃,有些社員的入社只是形式上的聯合,沒有形成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局面,社員只有利益共享,沒有風險共擔的意識。二是硬件條件較差,辦公場所筒陋,有的在理事長家辦公,有的規章制度不建全,有的甚至沒有掛牌。三是注冊資金偏少,注冊資金100萬元以上6個,注冊資金10-99萬元31個,51個合作社注冊在 10萬元以下。四是抗風險能力較弱,合作社成員少,生產品種單一,沒有自主品牌。五是社與社之間設有形成聯合。
2.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一是管理人才匱乏,二是財務管理人才匱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成員的結構和素質,人才問題是合作社發展的最主要困難之一,合作社農民成員數占到總成員數中的比例達98%。這些農民成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主要管理者其知識結構、經營管理水平相對較低,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合作社可持續健康發展難以保證。在8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合作社理事長僅13 人,只占總數的14%。
3.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合作社建設普遍存在著“重發展輕規范、重建設輕指導、重扶持輕監管”問題。只注重發展數量的增加,而忽視了運行質量的提高。相當部分的合作社停滯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層面,還沒有具體開展業務,有的甚至沒有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組織機構不健全,有些合作社組建動機不純,初衷不是為了發展生產,而是為了得到國家的扶持和補助。部分合作社雖然制定了章程,設立了必要機構,只流于形式,很少開展活動。有的合作社,沒有獨立資產和獨立賬戶,不實行獨立核算,把合作社與村委會混為一談。
4.合作社融資難度大,資金問題已經成為合作社發展壯大的瓶頸。一是一些合作社自身實力差,沒有積累。二是信貸部門對合作社認識不到位,有的金融機構甚至不承認合作社法人資格。三是金融機構沒有對合作社進行授信評等,導致貸款無門。四是得到政府扶持的合作社只是少數。五是合作只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時注冊資金只要社員認可,采取不驗資、不年檢、不罰款的三不政策,帶來負面影響,嚴重影響合作社做強做大。
三、對策建議
1.增強實力,規范發展,一要加強指導和服務,按照規范化建設標準,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逐步規范、提高。二要指導合作社實施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邦助申辦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三要引導合作社辦實體、樹品牌,用品牌占領市場,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實力。重點應做好同業合作社之間聯合,組建聯合社,實行農資供應、質量標準、生產技術、品牌包裝、市場營銷、產地認證等統一服務,形成生產、加工、營銷、服務一體化的合作社。
2.健全機制,規范菅理 一是在發展過程中,合作社應健,全機制,完善內部組織運營機制和操作菅理辦法,規范內部管理。二是建立風險調節機制,在經營服務中應提取一定比例風險儲備金,用于彌補虧損。三是完善利潤分配機制,采取以資金、勞力、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作。四是建立契約約束機制,協會與農戶簽訂具有法效的產供銷合同,固定雙方的權責利,既保護會員利益,又保護自身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3.改善環境,擴大融資,解決合作社資金問題,需要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部門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加強合作社自身經濟實力,是解決資金短缺的根本途徑。合作社應建立合理的資金積累,科學的盈余分配機制,探索建立適合自身的融資途徑等。政府應加大在合作社融資中的作用,通過建立地方法規,擴大財政扶持資金規模,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金融相關機構改善金融服務,將合作社列為貸款主體,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關鍵詞: 農機合作社;發展困境;解決思路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19.018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業機械被更多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作為新型農機經營主體的農機合作社成為現代化農業推進的重要載體。
1農機合作社的意義
農機合作社的特點是機制靈活、效率高,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起著重要載體作用。農業機械化發展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力,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只有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加快農機合作社的建立,發展農機大戶,才能推進農業向全面機械化方向發展。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會帶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2農機合作社發展中的困境
2.1農機合作社發展質量不高
目前雖然成立很多農機合作社,但其影響力都比較小,服務內容也很單一。主要表現是農機合作社的帶動能力小,帶給周邊的農民服務的能力不強,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農機合作社服務內容比較單一,主要是玉米、大豆、水稻等的農機化服務,特色或林業服務不多。我國的農機合作社主要是圍繞鄉村建立的,服務主要是農業生產、收割、農機維修等方面服務,服務范圍小,不利于利益增加。,使得小地塊過多,增加了整塊地的作業費用,造成農機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2.2農機合作社運行不規范
現在成立的農機合作社多數是以股份制形式運營的,享受相關優惠的同時沒有履行義務,有明顯追求利益的傾向。農機合作社的運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般來說占比例大的是國家和地區財政的投入,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對于國家和地區投入是需要進行折股量化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少有這樣操作,導致產權不夠清楚,從而影響利益的公平分配和管理的民主性問題。目前大多數農機合作社的股權是在少數農戶手中,按照股權分配受益的是少數人,多數農民得不到相關利益,農民和農機合作社的聯系不緊密。
2.3農機合作社管理人員素質相對較低
農機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專業管理人員來進行管理,比如技術人員、會計人員等。但是現在農機合作社的管理人員都是在農民中選擇的,農機操作經驗有限,農機作業質量受到限制。農機合作社管理者雖然能開發市場,但是缺乏管理知識,使得農機合作社的項目申請等后續建設得不到持續發展,從而限制了農機合作社的發展。
2.4缺乏有效監管
我國農機合作社監管機制處于探索階段,監管機制并不成熟。相關法律規定農業部門對農機合作社除了有指導、扶持職責外,還有監管職責,但實際上農機合作社對政府依賴性較強,需要政府大量投資。同時農機合作社在量變向質變的轉變過程中,有著大量不規范的地方,影響合作社的正常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只做到了指導、扶持職責,并沒有盡到監管職責。
3解決思路
國家出臺的相關農業政策是由公平向效率轉變的,農機合作社作為新型的機械化經營形式將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1管理應規范化和法制化
農機合作社享受優惠政策必須以遵守相應規則為前提,因此要發揮工商、農機局等部門的監督機制,加強對農機合作社的監督管理。在合作社內部也要制定章程和規定,以完善財務制度和科學管理,同時也要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監督作用,使農機合作社向規范化邁進。
3.2加強培訓教育工作
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機合作社有很強的發展能力,因為是建立在大學、民間研究機構等覆蓋面較廣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基礎之上。我國的農機合作社起步晚,要想順利發展,應該擴大自己的培訓渠道,加入到科研學校等機構中,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合作,增加適用性強的培訓和教育內容。
3.3提高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
提高政府管理職能首先是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和提高政府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率。對于政府的投資資金,要明確使用方向,加強使用后的審計和管理,同時要建立約束機制,提高農機合作社服務農民的力度。其次是制訂農機合作社發展的長期計劃,以促進農機合作社規范持續性發展。
3.4加強示范合作社的建立
要加強示范性合作社的建立,通過示范合作社開展示范活動,建立一批效益良好、功能齊全、特色明顯的示范合作社,引導農民依法組建合作社,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3.5提高農機合作社的自身競爭力
提高農機合作社的競爭力要注重品牌的發展,我國農機合作社的主體是農民,他們大多數文化素質偏低,意識性較差,思想較守舊,缺乏品牌意識。沒有品牌就會失去發展的方向,因此要重視品牌發展;要品牌化經營,品牌化經營的前提是質量安全,合作社要對自己產品的前、中、后幾個服務階段都實行標準化管理;要對品牌進行宣傳推廣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參考文獻
[1]尤慶國,林萬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分析與政策影響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5(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