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開發區財政體制改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黨的*報告要求,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完善。與此相適應,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由全能型政府逐步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作為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基礎的公共財政體系。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首先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2000美元,人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增長迅速。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認識不足的影響,公共產品不僅供給量不足,而且供給結構也不合理,不適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要求。
為改變當前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的狀況,就要大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更加關注民生。首先,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投入應更多地投向長期“短腿”的社會事業,投向義務教育、基礎醫療和公共衛生、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廉租房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其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財政投入向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傾斜,除免除農業稅和農村義務教育免費外,要盡快構建全覆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并逐步提高水平,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要著力逐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農村公路與公共交通、電力供應、農業水利與防災設施及服務、病蟲害防治、農業市場信息和技術推廣等服務、氣象和通訊設施服務等。第三,應更多幫助欠發達地區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加大中央財政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貧濟困性質的一般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第四,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好地面向困難群眾,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等制度外,還要關注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加強就業培訓,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問題等。
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還要促進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根據國家“*”規劃綱要,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公共財政體系要促進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特別是要增加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用于公共服務和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逐步使當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國家“*”規劃綱要已列出部分限制開發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包括大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等,還列出禁止開發區域,其中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43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3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87個、國家森林公園565個、國家地質公園138個。上述地區如果沒有公共財政的投入和支持,當地居民的生活就會有很大困難,這些地區的功能定位就會受到很大沖擊和扭曲,從而不利于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這也決定了公共財政體系必須在支持和保障主體功能區建設中逐步完善。
一、依法組織財政收入,確保完成9億元收入任務版權所有
認真研究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加強預算執行分析、稅源情況分析和重點稅源監控,及時分解落實財政收入目標任務,研究完善財政收入目標考核措施,狠抓財政收入進度管理,努力將經濟發展的成果體現到財政收入上來。依法強化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征管,完善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等稅種的征管措施,嚴厲打擊偷稅、抗稅、騙稅行為,認真清理到期減免稅優惠政策,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積極推進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規范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罰沒收入、政府捐贈收入、土地出讓金等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實財政優惠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認真落實東向發展戰略,建立健全財政激勵扶持機制,研究制定相關財稅政策,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建立經濟增長的長效機制。大力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加快全縣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縣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充分調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整合各類專項資金,支持優勢骨干企業發展,促進“東向發展”戰略的實施。充分發揮縣信用擔保公司作用,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推進“全民創業行動”。繼續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對于一些體制性的遺留問題,在財力分配上研究解決辦法,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三、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化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積極推進鄉鎮為民服務全程辦(代)理改革,擴大鄉鎮服務中心建設。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擴大財政涉農補貼資金“一卡通”發放的范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村莊規劃整治建設,推進中心鎮建設,支持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廁和農村沼氣建設力度,積極支持鄉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現代遠程教育建設試點,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加強合作醫療基金收支監管。積極支持農村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支持開展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試點,積極探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設新農村的經濟。
五、實施縣鄉財政振興工程,鞏固財政體制改革成果
進一步完善鄉財縣管改革及各項政策措施,健全財政激勵約束機制,調動鄉鎮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占縣財政收入的比重。擴大對縣級財政預算審查范圍,強化縣鄉財政供養人員動態管理,加強對鄉鎮財政的指導、管理和監督。適應政府職能轉變需要,逐步建立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縣鄉財政體制框架。進一步完善對鄉鎮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新增財力適當向困難鄉鎮傾斜。抓緊落實縣鄉財政振興工程的具體措施,對縣經濟開發區繼續給予重點扶持,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認真總結近年來化解鄉村債務試點縣經驗,積極研究化解舊債、控制新債的政策措施。
六、深化財政制度改革,提升財政綜合管理水平
按照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創新,逐步提高理財水平。繼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提高預算編制的完整性、科學性、公開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經費定額體系,提高基本支出版權所有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擴大項目支出績效考評范圍,強化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實行重大項目資金使用問責制和責任追究制。繼續深化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和政府非稅收入征管改革,做好縣級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的銜接工作。完善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將所有補貼資金納入統一管理和集中發放的渠道,規范和簡化發放程序,方便農民群眾,保障補貼對象利益。嚴格“人,車、會,話”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厲行節約,堅決制止鋪張浪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推進各項財政基礎管理工作規范化、科學化。
七、加強依法理財行政,健全財政監督檢查機制
嚴格執行《預算法》、《會計法》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安徽省預算審查監督條例》、《安徽省財政監督暫行辦法》等財經法規,加大財政監督檢查力度,強化對部門的財務監管。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扶貧、再就業、中小學危房改造、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進行跟蹤問效。繼續清理財政規章、健全內部監督約束機制,規范財政行政執法行為。推進依法理財,自覺接受人大對預算的監督審查。開展“五五”財政普法宣傳教育活動,推進依法理財。深化會計管理政革,認真做好新會計準則宣傳、培訓及實施準備工作,加強會計人員管理,狠抓會計誠信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積極推進財政政務公開,主動接受審計和社會監督。
一、劃分收支
(一)收入考核范圍
1、工商稅收:①年日后招商引進、納入縣工業發展領導小組考核范圍的工業項目(含年注冊年投建的并納入縣工業辦考核)產生的稅收。②按屬地管理的工商稅收。
2、契稅
3、非稅收入:①社會撫養費。②地方海域使用金收入。③土地收入:各鄉鎮和陵工業開發區由縣國土部門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生活配套設施用地的收入,扣除應繳上級稅費、國有土地收益基金及業務費用外的縣級收益部分。④各鄉鎮和陵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費。⑤打假經費收入。
(二)支出包干范圍
1、各鄉鎮、開發區機關運轉經費:包括工資及工資性經費支出、辦公印刷費、水電費、差旅費、會議費、郵電費、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工會經費、培訓費、購置費、公務接待費、招商引資經費、義務兵優待金、退職費、撫恤金、遺屬補助、住房公積金等支出。
2、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包括村主干補貼、村級主干基本養老保險費、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平農場作業區主干補貼,以及社區居委會主干補貼等。
另外,原全撥人員的離退休經費仍由縣級財政負責支付。
二、任務與基數
(一)收入任務及基數
1、工商稅收:任務數根據屬地管理原則,轄區內的工商稅收和契稅按年實際入庫數(扣除國企、國有控股、縣屬、農村信用社、核電等企業,高速鐵路建設、縣政府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重點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商住用地第一次招拍掛產生的營業稅和契稅,下同)為基數進行計算,具體是陵鎮、莆美鎮按增長20%為2012年收入基數,其他鄉鎮、陵開發區按年實際完成數為2012年收入基數。
2、耕占稅不定任務及基數。
3、非稅收入:不定任務及基數。
(二)支出基數
鄉鎮、開發區機關運轉經費:全撥人員按人員經費(含規范公務員津補貼)由縣財政全額國庫統付;差撥人員按人員經費100%撥付;其他的工資福利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按財預[2012]1號執行;公用經費按在職在編全撥人員每人每年1.5—2.2萬元(其中:陵鎮、莆美鎮每人每年1.5萬元,馬鋪鄉、和平鄉每人每年2.2萬元,其他鄉鎮每人每年1.8萬元)。義務兵優待金按有關文件執行,村級組織村主干補貼每人每年0.36或0.48萬元,村級主干基本養老保險縣級負擔部分30%每人每年0.072萬元,村級組織運轉補助按每村每年1.43萬元或1.52萬元,社區居委會、和平農場作業區主干(即書記和主任)補助每人每年0.48萬元,村主干退位補貼按文件執行,新增退位人員19從2012年元月份開始執行。
三、體制分成和補助
(一)工商稅收分成
1、年日以后招商引進的納入縣工業發展領導小組考核范圍的工業企業(含年注冊年投建的)生產銷售環節產生的繳入地方級金庫的縣級稅收收入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分成70%,縣分成30%。
2、年日以后落戶(含年注冊年投建的)“飛地工業”項目落戶的工業企業生產銷售環節產生的縣級稅收,引進鄉鎮(含縣直機關引進)與落戶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各按縣撥返還數分成各50%。
3、年12月31日前落戶的工業企業生產銷售環節縣級稅收引辦鄉鎮與落戶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各按50%分別計算到各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參與增量分成。
4、按屬地管理原則,縣級稅收增量分成比例:陵鎮分成15%,莆美鎮分成15%,陵工業開發區分成50%,其他鄉鎮分成20%。
5、享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經縣政府批準即返還部分)屬“飛地工業”引進鄉鎮與落戶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各負擔50%由縣財政局在年終結算時扣回支付給企業。
(二)其他單列考核項目的稅收分成
(1)重點企業(包括:海西鋼構、漢晶光電、海峽光電園及光電學院、彩龍物流、閩鑫聚脂、閩能投資項目等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按一事一議原則,企業稅收優惠期內按縣政府規定的政策單列計算[項目產生的生產銷售環節稅收原則上按縣級凈收入(扣除返還部分)的10%給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優惠期結束后進入正常體制結算。
(2)盈輝、太爾、晶藍德、奕全、彩亮等(具體按工業辦提供為準)等租用通用廠房,租金由縣政府負擔(或補貼),產生生產銷售環節的縣級稅收按20%的比例分成給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飛地工業引辦方及落戶方各按50%分成,若按合同規定不足返還企業的部分由縣政府負責)。
(3)頂大酒店產生生產銷售環節的縣級稅收收入下河鄉分成10%,扣除該分成后參與落戶地莆美鎮增量分成。
(4)火田鎮小城鎮建設按新增地方級收入60%分成(以后市政府、縣政府若確定為小城鎮建設的鄉鎮也參照執行)。
(5)下坂工業區產生縣級稅收收入分成80%,待下坂工業區基礎設施投入抵扣結束,進入正常的體制結算。
(三)耕地占用稅分成
1、陵工業開發區內耕地占用稅繳入縣級金庫的縣級收入按實際構成縣級財力進行分成,即陵工業開發區分成70%,縣分成30%。
2、其他鄉鎮耕地占用稅繳入縣級金庫的縣級收入按實際構成縣級財力進行分成,即鄉鎮分成50%,縣分成50%。
(四)土地收入:各鄉鎮和陵開發區內由縣國土部門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生活配套設施用地的收入,扣除應繳上級稅費、國有土地收益基金及業務費外的縣級收益部分全額返還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用于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償還債務。
(五)各鄉鎮或陵工業開發區工業企業的基礎設施配套費收入統一上繳縣財政,按項目全額返還,用于區內的道路和水電設施配套建設。
(六)打假經費收入分成
1、社會撫養費按實際入庫數鎮、鎮、業開發區分成70%,鄉分成60%,鎮分成50%(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財政部、省財政廳有關的法律和法規的規定,鄉鎮計生經費實行鄉鎮長、陵工業開發區主任一支筆審批制度)。
2、海域使用金按實際入庫數鄉鎮分成30%。
3、打假經費收入按實際入庫數各鄉鎮、陵工業開發區分成60%。
四、建立還債基金
各鄉鎮、陵工業開發區以工商稅收分成數和非稅收入分成數為基數按10%計提還債基金,年終結算后轉入“償債專戶”,實行專戶管理,專項用于歸還到期的各種借款本金和利息。
關鍵詞:明陽工業區;管理體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119-02
明陽工業區是目前廣西唯一的自治區政府直屬本級工業園區,是促進廣西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工業區總體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位于南寧市江南區吳圩鎮。明陽工業區由廣西農墾局統一領導和管理,自2005年設立以來,已有四年的時間,從開發到建設一直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期望工業區要利用南寧―東盟博覽會的大平臺,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在對外開放、吸引內外資、發展產業、探索管理體制、廣西經濟增長方式、農墾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起到窗口、示范、輻射的帶動作用。
工業區管理體制是指為進行有效的管理而采取的關于工業區組織機構設置形式及其管理權限和職能范圍劃分的制度。從目前的管理模式看是按準政府管委會體制設置。廣西農墾局是自治區政府特設行政管理機構,被賦予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代表政府對明陽工業區管委會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由于工業區處于起步階段,管理體制客觀地說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工業區沒有形成體制優勢,法律地位不明確。國家至今沒有頒布關于開發區管理的法律、法規,使得工業區的體制、機制缺乏穩定性、規范性。二是工業區管委會的管理權限不到位。機構設置上有勞動人事局、財政局、招商局、經濟發展局、國土資源局、建設規劃局、社會事業管理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但由于體制沒有理順,有些局是有名無實,無法承擔工業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職能。三是工業區管委會的部分管理人員從企業臨時抽調或兼職,人員隊伍整體素質沒有形成優勢,業務水平和服務意識相對薄弱,影響激勵機制作用的發揮。四是政企分開和政事分開的改革滯后,社會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沒有提供空間,由管委會承擔的大量具體瑣碎的有關落實政策的職能、行業管理的職能、社會監督的職能等不能剝離逐步交給中介及服務組織。五是工業區的社會管理職能接踵而來。隨著工業區開發建設規模的擴大,社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工業區管理機構要面對大量的社會事務。社區文化教育、區域衛生、計劃生育、勞動就業、民政福利、公共環境、社會治安、非公企業黨建等社會性工作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財政負擔增大,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構面臨膨脹的極大壓力。六是在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上容易出現機構運轉不協調的現象,容易產生重管理、輕服務,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招商引資力度不夠,產業集群沒有形成。
工業區創新的實質,是開發模式、管理模式的轉換??茖W地建立適應工業區發展需要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應該作為工業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的根本任務和目標。盡管各地的開發區有其區域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沒有一個標準化的模式,但是,通過比較當前國內外開發區成功的經驗和教訓,還是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和要求的。一是建立事權集中、管理統一的授權領導機制。實踐證明,賦予工業區較大的經濟與社會管理權限,支持工業區在區域內自主進行改革創新是工業區較快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工業區在管理體制沒有理順之前應爭取上級黨政領導機關,把工業區作為特殊的區域實行先行先試,合理地劃分事權、財權,盡可能擁有本級的經濟與社會管理權限,以體現充分的自。二是工業區管理機構的設置及職能要和工業區的功能定位目標相結合,增強整體性的綜合協調管理力度。不僅具有一部分關鍵管理權限,而且具有經濟開發管理職能。簡化審批事項和審批環節,強化政策導向、綜合執法和公共秩序的監督管理,處理好權力的“越位”、“缺位”關系,把資源配置的事交給市場;把生產經營權交給企業;把社會服務的事交給事業單位、群眾組織和中介機構。三是體現機構精簡、行政公開、決策高效管理運行機制。工業區管委會要堅持走“小機構、大社會”,“小管理、大服務”的管理路子,管理體制應采取管理與服務分離,嚴格控制具有管理職能的機構,同時建立和完善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和社區管理機構。切實把“大服務”變為“服務優”運作。四是具備與地方政府相協調的能力機制。工業區管委會除了保證入區企業優惠政策能夠順利的實施外,還應把區域內的道路交通、教育衛生、電網、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納入到地方政府的統一規劃,以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五是實行人力資源的管理創新,形成選優用優、效率優先的激勵約束機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工業區管理人員隊伍,這是工業區事業不斷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如果缺少靈活的人力資源管理和擇優競聘機制,就很難發揮工業區的體制優勢。六是優化綜合投資環境機制。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是當前各工業區競爭的突出優勢。明陽工業區必須在筑巢引鳳,繼續擴大招商引資成果的同時,應加強對區域內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的提供和服務,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1.對工業區管委會要充分的授權。這是工業區行政體制創新的關鍵,盡快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下發的《關于深化廣西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桂發[2006]11號)、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的《關于授予自治區農墾局相關管理職能和落實有關政策實施方案的通知》(桂發[2006]29號)等文件,明確授予自治區農墾局相當地級市的經濟管理權限。以“名正言順”地賦予工業區管委行使規劃、建設、土地、財稅、項目審批、勞動人事等相應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行政管理職能,從組織上保證工業區各項政策的順利實施。同時,呼吁中國盡快以立法的形式從法律的高度賦予和明確各開發區的法律地位,保證開發區管理體制的相對獨立性。
2.盡快協調和理順財稅體制,設立一級財政。這是當前影響工業區發展與布局的一個重要因素,工業區的管理體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財政體制的影響。在現行體制下,工業區管委還要承擔社會性、政權性支出,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形成雙重負擔。因此,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來協調工業區的利益關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目前,工業區要通過協調理順財稅收入的功能,盡快獲得工業區企業的稅收分成,用來進行工業區的建設和發展。
3.科學地確定工業區管委會的職能,保證機構設置體現精簡、政務公開、程序簡潔、服務高效的管理體制。當前應開展的工作是:一是推行簡潔高效的“一站式”服務,即所有的投資申請事項都可以在一個地方找到辦事的相關部門,簡化辦事程序,減少環節。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完善業務審批流程、辦事指南和管理制度,給入區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二是引入先進的管理手段,建立網絡管理系統,實行網上申報、審批;三是發展行業協會、中介及服務機構。各種具體的行業管理職能和社會服務職能要逐漸交到中介組織去行使,社會中介組織作為政府、企業、市場之間聯系的紐帶具有政府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服務、溝通、協調、自律、公正、監督等方面的職能與作用,是保證工業區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吸引、組織和協調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積極為工業區企業提供管理、技術、市場營銷、信息、人才、財務、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務,擴大工業區管理與服務功能,提高各項服務的專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水平。
4.實行政資分離的工業區資產運營管理體制。把工業區資產運營管理職能從管委會中剝離出來,建議成立政府參股獨立經營的資產管理公司,負責工業區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行和日常維修及服務。公共基礎設施(道路、水、電、氣等)的開發主要由政府,而工業區只有提供高質量、低價格的基礎設施,才能吸引企業落戶,如果完全靠商業化開發將會提高設施價格。資產管理公司也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和服務商,其主要負責融資和組織實施,對于具體的施工和服務,應該社會化,采取競爭招標的方式發揮商業機構的作用。管委會則主要承擔經濟開發規劃和管理,為入區企業提供服務,行使一定的行政審批權,以及對資產管理公司實行監督管理。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財政收支結構;遼西北
[中圖分類號]F81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0)03-0047-04
財政收支結構是衡量一個地區財政質量的重要標準。合理穩定的財政收支結構,可以提高財政政策的質量,改善財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從而增強政府調控經濟活動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由于財政收入有限,收支矛盾突出,建立合理、高效的收支結構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以遼西北欠發達地區為例,通過對當地財政收支結構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遼西北地區財政收支結構存在的問題
遼西北地區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東鄰吉林省,西鄰河北省,北鄰,南鄰遼寧另兩大經濟區域――沈陽經濟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全地區包括三個地級市――阜新、鐵嶺和朝陽,總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834萬,有兩個民族自治縣,三個國家級貧困縣(占全省總數的三分之一),五個省級貧困縣(全省一共有六個)。改革開放以來,遼西北地區財政總體上運行狀態良好,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一)遼西北地區財政收入方面存在的問題
1.基數小,在全省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低
近幾年來,遼西北3市財政收入增幅較大(表1),一般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由于財政收入基數小,遼西北3市在增量上與省內發達地區(如沈陽、大連)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地方財政實力還比較落后。(見圖1)
2.地方財政收入結構不夠優化
從地方財政收入構成來看,2006年,遼西北3市――阜新、鐵嶺和朝陽的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分別是66.78%,58.92%,59.5%。財政學認為: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與財政收入的穩定性成正相關,而遼西北3市在這一指標上的低水平說明,遼西北3市財政穩定性總體較低。此外,在當地稅收收入中,農業類稅收占比偏高,商業類稅收占比相對較低。
近幾年來,阜新、朝陽的財政收入結構有所改善,到2008年,除鐵嶺外,遼西北3市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已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這說明實行“突破遼西北”戰略以來所施行的財政政策傾斜產生了一定效果。
(二)遼西北地區財政支出方面存在的問題
遼西北3市財政支出普遍遠遠高于當地的地方財政收入,且結構不夠優化。
以2006年為例,如表3所示,遼西北3市財政總支出分別是地方財政收入的3.4倍(朝陽)、4.0倍(鐵嶺)、2.4倍(阜新)。其中,用于社會保障和各項行政事業支出占有很大比重,這說明遼西北3市地方財政相當程度上還是“吃飯財政”。盡管如此,還是有個別縣鄉存在公教人員工資發放困難現象,而且基礎設施建設仍然非常滯后,投資硬環境有待于進一步改進。
此外,遼西北3市用于科教方面支出的總量和比重都很小。
(三)遼西北財政自給能力偏低
從表3可看出,由于存在著相對低基數增長的財政收入和相對高位增長的財政支出之間的矛盾,遼西北3市財政自給水平很低,朝陽、阜新、鐵嶺3地的財政自給率分別只有29.5%,25.1%和41.3%,從而導致當地財政自我解困能力較小。這說明遼西北3市要保障政府服務的正常運行,對上級財政的依賴很大。
二、遼西北地區財政收支結構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遼西北地區財政問題的原因非常復雜,但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落后,財源不足
長期以來,由于區位、政策和重視程度等因素,遼西北地區經濟發展不力,資本積累較少,經濟總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基礎薄弱,財源相對不足。這就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足夠財力來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在造成經濟社會缺乏快速發展的動力和依托的同時也影響了地方財政質量的改善與提高。由此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經濟發展落后財源不足財政收入少財力不足無力進行稅收競爭資本和人才用腳投票,這反過來又不利于經濟發展和財源建設,影響財力積累。
(二)地理區位
遼西北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是遼寧省3大經濟區當中唯一一個內陸區域經濟實體,當地以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為主,“十年九旱”的氣候特征使其格外容易受荒漠化威脅。如,2009年夏季,遼西北地區嚴重旱情就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強化了當地財政對上級財政的依賴性。遼西北的退耕還林和造林任務也增加了當地的財政壓力。此外,當地地貌的復雜多樣、交通不便、信息落后以及內陸地區容易產生的封閉保守觀念等,都是當地經濟發展和財源擴大的阻礙因素。
(三)現行財政管理體制
1994年,中國開始實施財政分稅制改革。經過10多年的實踐,這場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兩個比重”,較好地增強了中央財政宏觀調控能力,推動中國財政體制的現代化轉型。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這次改革選擇了“漸進式”的發展路徑,僅僅初步搭建了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基本框架,帶有一定的不徹底性和不完善性,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事權與財權之間的矛盾。根據這次改革的制度設計,60%的財權向上集中到中央,而60%的事權則下放到地方。于是在實踐中,往往出現“上級出政策,下級出資金”的現象。而且在地方財政體系中,省、市兩級財政也在通過各種方式集中區域財力。
在現行財政體系中,越往上走,財力越集中,收入越大于支出;而越往下看,收入越少,支出則大大增加。這就產生所謂“中央財政喜氣洋洋,省、市財政勉勉強強,鄉鎮財政哭爹喊娘”的現象。這種財權重心上移而事權重心下移的趨勢是不符合權責相稱原則的,也是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矛盾的。由于遼西北3市經濟發展滯后,財政實力較弱,縣(市)財政更是受經濟基礎的制約而困難重重,導致財政收支矛盾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這一方面不利于當地軟硬環境的改善和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方財力的優化和改善。
當然,遼西北財政問題還有其他原因,如歷史遺留問題、預算管理體制以及因政府財力資源管理分散、配置不當而造成的損失和浪費等。
三、對策建議
(一)推動經濟發展,加強財源建設
遼西北地區應該從地方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利用自身優勢,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對社會投資和消費需求的示范、引導和激勵效應,以及財政資金對經濟發展“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做好地方財源建設發展規劃,堅持公共財政的原則和市場化改革方向,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堅持科學立項,嚴格項目管理,開發優勢資源,扶持主導產業,培育支柱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和發展,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從而發展經濟,拓寬財源。
(二)完善財政制度設計,穩定和優化財力
1.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為此需要“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就遼西北地區而言,當地相當一部分地區屬于禁止、限制開發區域,為適應主體功能區和公共財政建設的戰略要求,建議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考慮在遼西北地區加快推動“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即“縣財省管”)的試行,并與“鄉財縣管”體制的試行和推廣相結合,在這一制度框架下,進一步推動符合省情和遼西北區域特色的改革,加大制度創新,完善制度建設,形成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的財政管理體制。
2.加強財政收入管理,積極拓展地方財力。整頓和規范稅收秩序,完善征管制度建設。推動稅收征管方式由納稅申報管理向稅源管理轉型,完善一般納稅人年檢和稅收資料普查機制,健全重點稅種、重點稅源和新興稅源監控和征管機制。在依法普查和稽查已有稅源的基礎上,探索、培育和挖掘新的稅源,挖掘增收潛力。推動申報、預警、審批、稅源監控和評估、責任區管理和納稅人分類管理的信息化,構建以綜合數據平臺和檔案管理數據庫為基礎的稅源動態監測體系,提升信息共享和綜合利用水平。推動稅款征繳、入庫的網絡化和稅收一體化,提高稅款運行速度和安全性。抓好隊伍建設,改進窗口服務質量,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制止各種形式的亂收費、亂罰款行為,改善遼西北地區公共服務質量和投資環境。
3.改進政績考核體系。遼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產業轉型、資源瓶頸和生態環境等多重壓力,要想改善自身財政收支結構,需要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增加公共服務效果的指標及其權重,對處于禁止和限制開發區的地方政府要壓縮乃至放棄經濟增長數量型指標,而且應以資源環境、生態保護、民生發展等指標為主;建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的監督與評價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問責制,將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與干部選拔、任用和激勵相聯系,形成正確的政績導向,督促地方政府按照主體功能區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改善財政收支結構,使得地方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良性軌道。
(三)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在增加收入的基礎上,可以從本地區實際出發,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加強支出管理,加快財政支出體系的改革步伐。按照“有保有壓,有促有控”的原則,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合理安排各項支出,結合服務型政府建設,加快公共財政建設進程,促進財政體制由簡單的“吃飯財政”、“建設財政”轉型為高質量、高效益、民生導向的公共財政。
1.優先確保民生支出。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調整財富增長機制和分配機制,努力實現社會公平,確保穩定,促進和諧。對民生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貫徹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確保工資制度改革和相關人員待遇標準的提高,有困難的縣(市)區可以由省市級財政給予一定的財力支持,繼續確??h鄉公教人員工資發放率達100%。本著“有保有壓,有促有控”的原則,一方面支持社會救助和低保體系建設,進一步擴面提標(擴大保障對象范圍和待遇標準),同時還要構建“應保盡保,應退即退”的城市低保動態管理機制,完善城鄉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支持農村新型醫療合作機制;另一方面,要按照“待遇不變,提高服務水平,控制不合理支出”的原則,調整在職和離退休干部醫藥費用支出管理。做好生態移民和下崗失業工人再就業和自主創業工作,為他們提供智力支持(培訓教育、輿論宣傳)和資金支持(貸款擔保、創業基金、稅收優惠和貼息或補貼)。完善社區、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和就業、再就業資金支持、補貼機制(包括再就業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障補貼等)。與相關部門聯網合作,動態監控零就業家庭,控制失業率。
2.發展科教文化事業,提高人口素質和經濟發展質量。轉變觀念,加大對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樹立“縣市興科教,科教興縣市”的理念,提升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要稅收。重點投入方向放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打造技能型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彌合人才缺口。通過基金、擔保等優惠政策和創業基地(或園區)等平臺鼓勵人才回流,扭轉人才赤字,滿足人才需求。大力推動城市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和鄉鎮文化體育中心建設,鼓勵全民健身,倡導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加大對既有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硬件支持,發展文化觀光旅游業。
3.改善資源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結合主體功能區建設和資源型城市轉型,推動采煤沉陷區治理改造。繼續大力推進和支持生態文明示范村指導幫扶工作,加大財政建設資金支持力度。積極推動防病改水工程,保障人畜飲水安全。
參考文獻: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大財稅工作力度,促進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持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F就2012年全市財稅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及目標任務
2012年全市財稅工作的指導思想是:緊緊圍繞市委十二屆二次全會和全市三級干部大會確定的全年財稅目標任務,以“三重一大”項目為抓手,大力推進“四大計劃、四個轉型”,以“轉型升級,創新創優”為主線,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省、市出臺的各項財稅政策,力推實體經濟發展,做大做實財政增收基礎。按照“穩增長,保民生”的要求,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民生事業支持。切實加強財政管理,堅持依法治稅、依法理財,不斷開創財稅工作新局面。市委、市政府確定2012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目標46億元,同比增長31%,稅收比重達到80%以上。
二、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
(一)服務大局,著力支持經濟發展
一是建立扶持企業聯系制度。對年納稅50萬元以上企業建立財政重點扶持項目庫,對連續兩年納稅增長15%、地方稅收增長20%以上的企業財政優先扶持。二是用足用活各項財稅扶持政策。幫助和引導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搶抓發展機遇,爭取政策支持,重點對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及轉型升級企業要加大財稅支持力度。三是完善考核激勵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向企業信貸支持,利用財政擔保平臺,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積極爭取省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專項引導資金,支持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四是做大總部經濟規模。立足現有總部經濟基礎,鼓勵總部企業向規?;?、產業化發展。廢舊物資企業突出招大引強,積極引進租賃、商貿流通、廣告、服務等總部企業。工商、國稅、地稅、財政等相關部門為企業引進設立“綠色服務通道”,為總部企業做實做強提供有效保障。五是做大做實融資平臺。積極研究金融政策,完善沂河綜合改造、泵站改造、保障性住房、旅游開發等融資項目手續,確保間接融資10億元。加快推進企業債券發行,確保2012年上半年發行成功。建立有效的政府融資還貸長效機制,確保投融資工作的連續性與持久性。
(二)強化征管,保持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一是加強全市稅源狀況調查分析。建立重點稅源監測制度,加快財稅庫行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用,提高征管工作質量和效率。繼續實行稅源分析例會制度,定期分析收入情況,協調解決征管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國家稅收政策變動情況,及時部署階段性征管工作重點。二是開展重點領域稅收專項整治。對房地產、礦山開采、房屋租賃、商場超市及低稅負企業等重點行業,加大稅收專項清理整治。重點開展對個人所得稅的專項整治,優化稅收結構。三是加強對零散稅收的的征管。充分利用各鎮委托代征站,集中開展零散稅收的稅源調查、財源培育、稅法宣傳,稅收代征工作。四是規范總部經濟稅收征收辦法。嚴禁市內亂拉亂引,對弄虛作假、惡性競爭等行為,將對分管領導及相關責任人給予嚴肅處理。市政府按季考核國、地稅部門和各鎮總部經濟目標完成情況,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科學發展觀綜合考核。五是完善非稅收入征管機制。按照“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健全激勵機制,提高執收、執罰部門的積極性,保證非稅收入穩定增長。加大對排污費、污水處理費、水資源費、基礎設施配套費及城市公用事業附加收入等征繳力度。
(三)保障重點,著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一是優先保障民生支出。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低保工作,擴大覆蓋范圍,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兌付項目占地補償和失地農民救助;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改革,減輕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做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擴面提標,規范城鄉醫療救助管理辦法,提高城鄉醫療救助資金效益。二是繼續加大對教育事業投入。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全面落實扶困助學政策,加大校舍安全工程的投入。三是支持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深入實施一事一議獎補制度,加大對農村道路建設、農橋建設、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等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
(四)深化改革,完善公共財政管理體制
一是進一步完善市對鎮及開發區的財政體制。加強體制運行情況的分析、評估,充分調動鎮級組織收入的積極性和開發區自我發展的能動性。二是深化部門預算管理。推進預算綜合績效管理,強化綜合績效考評與部門預算編制有效銜接,逐步將綜合績效考評結果運用到預算安排中,提高財政管理水平。三是推進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國庫集中支付運行機制,擴大集中支付改革范圍,加大直接支付力度,加強財政專項管理,推進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建設,防范財政支出風險,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五)加強監管,實現財政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
一是加強財政收入監管。建立規范、科學、安全的資金運行機制,加強收入監管,組織非稅收入征繳專項檢查,確保各項非稅收入及時、足額上繳財政專戶或國庫。二是加強財政支出監管。重點抓好強農惠農資金監督檢查和社會保障資金管理使用監督檢查,確保財政資金安全、規范運行。三是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監管。完善資產管理平臺,健全資產配置、使用、處置、收益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體系。四是加強“三公經費”監管。推進節約型政府建設,壓縮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從嚴控制規模,逐步建立厲行節約的長效機制。
三、目標考核和獎罰兌現
財稅工作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各鎮、各部門、經濟開發區要增強大局意識,牢牢把握財稅工作的主動權。各鎮和部門主要負責人是財稅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切實承擔起領導責任。
剛才,財政局明國同志對這次區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清產核資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這些意見很好,我完全同意。后面新宇同志還將作重要講話,請各部門、各單位認真抓好落實。借這個機會,我先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搞好這次清產核資工作的重大意義
這次區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清產核資,是萬州區行政體制調整后第一次大規模的清產核資。搞好這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搞好這次清產核資,是摸清區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家底的需要。萬州區行政體制調整后,各部門、各單位的國有資產及債權債務情況較為復雜,一些主管部門對下屬單位的資產狀況底數不清,家底不明,不便于下一步的管理和經營。及時開展清產核資,有利于全面準確掌握區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各部門各單位所有的國有資產,理清國有資產基本情況,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二)搞好這次清產核資,是規范國有資產管理的需要。當前,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產權不明、多頭管理、經營不活等突出問題,國有資產沒能很好地發揮效益。開展清產核資,界定資產權屬,理順產權關系,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加強財產監管,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盤活國有資產,增加財政收入,緩解全區財政壓力。
(三)搞好這次清產核資,是推進財政預算體制改革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實施“收支兩條線”、部門預算、財政集中收付、政府采購等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充分體現預算的公平性、公開性、透明性和完整性,是財政預算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開展清產核資,在摸清區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家底的基礎上,對國有資產實施統一管理,可為財政編制部門預算提供真實可靠依據,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定員定額標準提供準確的基礎數據,為加快我區財政預算改革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充分認識這次清產核資工作的重要意義,將思想統一到區委、區政府的決策上來,齊心協力搞好這次清產核資工作,絕不允許走過場,應付了事。
二、明確要求,扎扎實實搞好清產核資工作
為實現清產核資工作的預期目標,各部門、各單位必須全面、扎實、深入、細致地做好實施工作,努力做到“三注重”。
(一)注重清產核資工作的嚴肅性。區委、區政府對這次清產核資工作高度重視,以區委辦、區府辦的名義專門下發了通知,對清產核資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今天又召開專門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各部門、各單位必須認真貫徹文件及會議精神,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決不允許各行其是。
(二)注重清產核資工作的準確性。清產核資結果必須真實準確,才能為區委、區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各主管部門要按照清產核資工作要求,對本單位及下屬單位戶數進行認真清理,確保清產核資對象不重不漏和全面準確;要采取“以帳對物、以物查帳、見物就點、見帳就清”的方法,對帳內外、地上地下、單位內外的資產進行全面徹底地清查,把實物盤點同帳務核查結合起來,把資產清理同負債核查結合起來,真實反映情況,如實暴露問題,真正做到“不留死角,不打埋伏”。
(三)注重清產核資工作的全面性。各部門、各單位要把專業清查與群眾清查結合起來,做好對廣大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積極組織開展“公物還公家”活動,發動干部職工積極參與財產清查工作,把那些被個人或單位無償占用的財產積極清理收回,確保清產核資工作全面徹底。清理過程中,不但要疏理資產數量,還要對清產核資中出現的債權債務等問題進行清理,查明原因,并根據單位實際情況,依據國家清產核資政策和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認真研究并寫出具體分析報告,提出處理意見。
三、精心組織,切實加強對清產核資工作的領導
這次清產核資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部門、各單位必須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統籌安排,扎實推進,確保順利完成。
(一)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工作機構。為確保這次清產核資工作順利開展,區里成立了區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清產核資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協調清產核資工作,并下設辦公室于區機關事務管理局,抽調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工作組,具體負責清產核資的日常工作。各部門各單位務必從大局出發,真正把清產核資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對本部門本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負第一責任。分管領導要具體抓,并建立由行政、財務、基建、后勤、設備管理等相關科室參與的清產核資工作班子,集中一段時間,專門負責清產核資的業務工作。原開發區部門主要領導要列為各單位清產核資工作班子成員,以便于工作開展??傊?,各部門各單位都要做到清產核資工作組織周密,責任明確,工作有人抓,問題有人管,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積極動員,抓緊做好部署培訓工作。各部門、各單位除抓好本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外,還要負責組織好下屬企事業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此次工作會后,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會議精神,及時開好動員會,認真研究部署,細化工作方案,層層落實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的良好氛圍;要統籌人員安排,抽調精干力量參與此項工作;要加強業務培訓,使工作人員掌握清產核資的統一政策和辦法,為整個工作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基本情況
xxx鎮位于鄂前旗西部,是自治區批準設立的經濟開發區之一,是鄂前旗融入大銀川經濟圈的前沿陣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全鎮總面積3871.21平方公里,下轄17個嘎查村,1個國營牧場,農牧戶總數為2085戶,總人口9884人。全鎮水澆地總面積8.5萬畝,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45.3萬頭只,個體工商業戶66戶。,
二、財政體制
今年我鎮嚴格執行“鎮財旗管”政策,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票據統管,由旗級財政部門直接管理并監督我鎮財政收支,促使我鎮走出困境進而加快發展,有利于規范和制約鄉鎮支出,也有利于控制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和債務的不合理增長和膨脹等。嘎查村財務我鎮按照上級要求,執行村財民理鎮代管政策。
三、債務情況
(一)鎮級債務情況。全鎮累計負債1011.94萬元,其中銀行信用社貸款87.99萬元、向上級財政部門借款100.40萬元、占用旗財政周轉金54.50萬元、占用旗農綜辦專項款29萬元及其他應付個人、干部的各項款740.05萬元(附表)。
債務形成的原因:
一是在過去鄉鎮財政供養人員膨脹的同時,工資標準又在不斷的提高,各種名目的培訓和各部門組織的外出參觀、學習次數較多而又是強制性的,僅工資和公務費累計欠債110.84萬元。
二是我鎮經濟發展緩慢。由于可用財力不足,境內的畜牧業增收慢,工業對財政貢獻小,服務業起步較晚,造成財政收入止步不前。為培植稅源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為企業無償提供工業用地、支付移民搬遷和征地費用欠債79.60萬元。
三是為使教育“兩基”達標,實施教育工程負債20萬元。
四是為了更快的發展地方經濟,投資10萬元建設移動網絡設施;投資64.67萬元修建了108公里鄉村公路;投資7萬元改造了農網線路;投資30萬元新建兩處農貿市場,四項負債111.67萬元。
五是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負債投入防五經費3.64萬元。
六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和人民的居住條件,僅生態和環保投入44.29萬元。
七是為了正常有序、快捷開展工作,購置交通工具投入28.54萬元。
八是由于政府的搬遷工程,重新修建辦公場所、購置固定資產、辦公設備以及修建政府街道等工程,導致舉債465.96萬元。
九是償還到期債務104.98萬元,同時支付利息42.42萬元,兩項負債147.4萬元,。
由于地方稅源窄,年實現個體工商稅收不足30萬元,要完成各項目的實施,只能通過舉債和高成本的“引稅”來完成,導致負債達1011.94萬元。
(二)嘎查村債務情況。鄉村債務較重,消債化債難。在我們所調查的11個嘎查村各嘎查村負債總額53.26萬元,在稅費改革前全鎮11個嘎查村累計負債375216.40元,負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農牧戶舉家外出,常年在外,“三提五統”經費無法收回,僅此一項嘎查村通過金融系統、包扶單位和村干部個人墊資上交此項經費375216.40元。在稅費改革后各村興辦企業、維修活動陣地、“防五”支出和支付干部工資負債116382.04元(附表)。
一、農業農村經濟克服困難保持平穩發展勢頭
2009年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家宏觀調控一攬子政策措施,按照“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總體要求,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和干旱凍害自然災害雙重不利影響,在糧食生產連增6年、農民收入連增5年的基礎上,繼續保持了農業農村經濟平穩發展的勢頭,為有效化解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預計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可達313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8%和8%,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主要年度目標均有望超額完成。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全省糧食播種面積10545萬畝,實現“夏增、秋增、全年增”,總產預計達到863億斤,同比增長1.3%。德州市小麥、玉米兩季畝均單產合計1061.4公斤,率先整建制實現“噸糧”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園藝、畜牧、水產三大優勢產業。預計全年瓜菜產量超過1億噸,增幅4%;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686萬噸、376萬噸、265萬噸,分別同比增長8%、3%、4%;水產品產量765萬噸,出口創匯33億美元,主要漁業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穩步推進生態建設,新增造林200萬畝。
(二)保持“三農”投入增長勢頭,夯實發展基礎
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到重中之重位置,著力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生態工程、“水電路氣房”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強化發展基礎。全省財政安排“三農”投入972.1億元,增長31.1%,其中省級財政預算內安排資金175.7億元,比上年增加30.3億元,增長20.8%。與此同時,積極利用政府外債,投向“三農”建設。在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引導下,全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70億元,同比增長20%。
(三)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和諧
全省共安排各種補貼資金81.25億元,同比增加19.55億元,其中,糧食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種糧大戶獎勵資金56.67億元,平均每畝補貼84元。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促進城鄉經濟融合,提升農村富裕勞動力吸納能力。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培育勞務品牌,擴大轉移就業范圍與規模,全省轉移農村勞動力新增122.4萬人。加強國內外市場開拓,完善市場流通調節,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護制度和棉花、豬肉、油料等收儲制度,努力保持農產品價格穩中有升。在產量增加和價格上漲共同推動下,家庭經營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在多種措施綜合推進下,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
(四)切實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
重點水利工程進展順利,南水北調重點工程進度過半,膠東調水開工單項工程92項,東調南下單項工程全部開工并完成總工程量90%以上。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展開,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基本全部完成,建成各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3.6萬處。改造中低產田179萬畝,建設標準糧田48萬畝。新增解決23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改造農村公路6000公里,通油路行政村比例達到97.5%。農村中小學校舍、縣鄉醫院改造順利推進。累計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261個,新增大中小型全民健身工程1100多處、農民體育健身設施21700個。啟動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工程,開工建設新房100萬戶,改造危房15萬戶。有農業人口的135個縣(市、區)全部建立了新農合制度,參合率達到98.6%。地方新農保試點縣達到55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標準逐步提高。
二、擴內需政策落實到位效果明顯
(一)突出制度建設的根本作用,認真落實項目配套資金
按照三個“百分之百”的要求,把落實投資作為工作關鍵點,切實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制度建設的規范作用。制定出臺了小型水利項目投資管理方式新辦法,通過簡化審批環節、權限下放、提取管理經費、提高服務效率等舉措,進一步調動了市縣配套投資的積極性。以省政府文件出臺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明確資金來源渠道,年可籌集專項資金8億多元。
(二)貫徹中央決策與創新地方舉措相結合,努力發揮擴內需效應
建立了新增農林水項目調度制度,定期匯總分析并及時通報。同時,組織開展“三個百分之百”現場大檢查,指導各級和行業部門成立專項督導組,負責落實本行業、本區域項目進展情況和建設質量。截止2009年底,四批中央投資項目開工1209個,前三批項目基本實現“三個百分之百”。據測算,我省目前已完成的新增投資可增加就業崗位50多萬個,吸納農村勞動力700多萬人次。啟動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工程,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加大“家電下鄉”政策實施力度,通過多種措施的綜合運用,努力刺激和活躍農村消費市場。1―11月份,全省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900億元,同比增長18.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對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抓當前謀長遠,規劃運籌農村經濟發展新布局
一是以編制并推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發揮資源特色,突出功能定位,優先發展畜牧和漁業,建設黃河三角洲綠色生態農業基地。二是把握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機遇,以編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規劃》為龍頭,推進藍色經濟與綠色經濟融合,以藍色產業帶動農業資源深度開發,以海洋漁業為重點,打造一批特色鮮明、技術高端、綠色品牌的農產品生產、示范、出口基地,引領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三是以編制《山東省實施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為龍頭,整合投資,統籌建設,推進全省農業基礎設施水平實現戰略性改善。四是以編制《全省水系生態建設規劃》為龍頭,推進工程措施整合,構建“四帶三區兩湖一環”的水系生態保護體系,實現全省科學發展的新突破。五是以組織編制《南水北調干線以下配套工程建設規劃》為龍頭,延伸工程覆蓋范圍,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增強水資源保障能力。
(四)著力推進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4市7縣10鎮和2個開發區的綜合配套改革順利開展,20個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進展順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擴權強鎮試點已作部署。積極探索土地管理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出臺了《山東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標準》,進一步規范征地補償行為,在同一縣市范圍內實現“同地同價”。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試點工作開始啟動。農村土地“兩換”(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換股換租換保障、以宅基地換錢換房換地方)改革試點,在推進土地集約利用、規模經營和農民集中居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同步轉變等方面初現成效。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運行良好,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深化。28個集體林權制度試點縣改革基本完成。
三、2010年工作重點
(一)繼續認真落實中央擴內需政策
抓好中央擴內需涉農項目管理,按期保質保量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按照國家部署,進一步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充實農林水利項目儲備庫。改進和完善面廣量大項目管理方式,規范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項目規劃、計劃和實施調度制度;強化監督檢查,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規范,充分發揮投資效益。
(二)全面展開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
認真組織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制定實施方案,分解落實建設任務,統籌推進工程建設。完善管理辦法,強化監管手段,及時跟蹤問效,做到起步快、質量高、效果好。
(三)啟動實施全省水系生態建設規劃
打破部門界限,按水系生態和資源條件論證確定項目,建立項目儲備庫。銜接落實項目和資金安排,協調確定省財政出資比例。推進管理創新,整合相關投資和資源,實現集中統籌。
(四)引導財政資金投向調整,統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重點水利設施建設,突出抓好南水北調、膠東調水、東調南下、水庫加固、河道治理、大型灌區“六大工程”建設。加大黃河堤防標準化建設力度。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各類水利工程7萬處。加強協調,爭取將重大水利工程財政專項資金調整用于大型灌區、平原水庫等工程建設。抓好漁業資源修復、生豬和奶牛標準化規?;ㄔO、農產品質檢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等工程建設,提高林牧漁業基礎設施水平。
(五)在“特色”上下功夫,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完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政策,支持創建一批標準化示范基地,引導高端種植,實行高端價位,面向高端人群,促進高端消費。突出抓好200個設施蔬菜優質高效示范區片建設,創建100個優質高效果園,大力發展高端生態農產品示范基地。推廣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建立健全出口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步伐。依托農村生產、生活、生態資源,通過思維創新、模式創新和功能創新,積極發展創意農業,全面挖掘農業潛能,創新農業業態。加大技術創新和集成力度,積極探索低碳農業發展途徑,在開發碳匯潛力、推進生物固碳等方面爭得先機。
(六)以農村社區建設為抓手,提升城鄉統籌發展水平
以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為重點,加大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力度,啟動國有林(農)場道路建設和危房改造,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完善提升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設施。解決300萬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突出抓好生態鄉村建設。啟動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規劃,新建戶用沼氣60萬戶,深入開展“創綠色家園”活動,整體推進村容村貌改觀。加大對革命老區、庫區、灘區等地區的支持力度。確保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每人每年600元扶持資金及時足額兌付到位,全面實施小型水庫移民幫扶政策,啟動幫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