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稅體制改革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市場經濟的建立奠定制度基礎
“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敝煺衩窕貞洰斈陼r很肯定地說,“如果不改,就會阻礙市場經濟的建立;如果不改,財政困難的局面也難以根本改觀?!?/p>
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經濟體制也歷經了從傳統(tǒng)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斑@也是個認識過程?!敝煺衩裾f。
按照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而進行的財稅體制改革,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市場經濟的建立創(chuàng)造基本的制度基礎和制度環(huán)境。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最大的差別,就是計劃經濟用國家計劃配置資源,市場經濟要求市場對資源配置發(fā)揮基礎性作用。這就必須要有一個公平、中性的稅收制度,使市場主體能夠根據市場的需要自主決策,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爱敃r的主要稅收制度,還帶有許多計劃經濟的色彩。原來流轉稅有個職能,就是配合國家價格政策,調節(jié)企業(yè)的利潤水平,促進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fā)展?!倍愂找獙Ξa品價格進行干預,按計劃要發(fā)展什么,就低稅;要限制什么,不鼓勵發(fā)展的產品就高稅。“所以,當時的產品稅有20多檔稅率,最高稅率達到60%,最低稅率是3%。對部分產品征收的增值稅也有12檔稅率,最高稅率45%,最低稅率8%,高高低低,跨度很大。而且重復征稅的問題突出,對社會化大生產所要求的專業(yè)化分工形成明顯的阻礙,企業(yè)的決策往往會受到稅收的扭曲。”這些因素顯然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1994年對流轉稅制的改革,大刀闊斧地把原來實行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yè)稅,改成以增值稅為主體的營業(yè)稅、消費稅相配合的新流轉稅制度,制定新的增值稅改革方案就成了流轉稅改革的重頭戲。
定量分析科學決策
增值稅“中性”,要求稅率檔次不能太多,理想的設置是一檔基本稅率,再加上一檔低稅率。因此,改革方案的一個關鍵和難點是確定替代原來高高低低二十幾檔稅率的兩檔新稅率。
那個時候,國家財政還很困難,企業(yè)的效益也不高,雙方對改革成本的承受能力都不強。為了確保改革成功,財政部有關領導提出,改革方案要按照改革后稅負水平總體保持改革前稅負水平設計稅率,以使納稅人對新的稅收負擔能夠承受,財政收入不受大的影響,也不致引起物價水平大的波動。部領導要求,要把賬算清、算好、算準。
財改司為推進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建立了數據調查收集工作制度,三處逐年收集的流轉稅納稅人數據資料,經濟規(guī)模占全國的70%,所繳納的稅額占全國的80%,不僅代表性強,同時,這套數據資料是分戶、分產品的數據庫,最大的特點和優(yōu)勢是可以像積木一樣,根據不同的條件拼接成不同的方案。1993年8月下旬,接到任務,當時的處長王征、朱振民和譚崇均帶著微機,一頭扎進黑龍江辦事處,就改革方案進行了大量的測算、論證工作。僅就增值稅稅率,當時他們就從13%、14%到19%,20%,測算了7、8個方案,靜態(tài)算,每一個方案對財政收入是什么樣的影響,企業(yè)的負擔是什么樣的變化,有多少戶負擔是增加了,增加了多少,有多少戶負擔是降低的,降低多少,負擔增加和減少不同檔次水平的各有多少戶,納稅企業(yè)由盈利變虧損和由虧損變盈利的有多少戶等等,測算得細致而縝密。
“我們還對原稅制下企業(yè)和產品實際稅負分布狀況進行了測算,在我印象中,70%多的企業(yè)稅賦集中在價內稅的14%左右。新稅制最終選擇實行價外稅17%的稅率,就相當于當時的價內稅率14.53%。選擇17%的稅率,可以比較好地貫徹改革所提出的原則要求?!?/p>
“劉克崮司長對研究測算工作抓得很緊,及時和我們對測算結果進行討論,這些測算結果為部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和依據?!?/p>
“當時的條件和現在相比可落后多了,那時我們處只有兩臺386電腦,用全國數據測算一個方案,要一天一夜,那兩臺老式打印機打印一個大的方案,滋滋喇喇地得響上一天。”朱振民回憶說。為趕時間,那時他們經常白天晚上連軸轉。在改革方案研究制定過程中,部領導更是殫精竭慮。一次,已經過了夜里12點多了,部領導急等著要用的一個重要測算方案剛剛完成。朱振民和王征騎上自行車,匆匆趕回部里。劉仲藜部長、項懷誠副部長、劉克崮司長還在辦公室里等著他們。匯報之后,朱振民不經意地向部領導反映了他們的設備情況,項部長當即批給8萬元額度,為他們添置了一臺486計算機和打印機,使他們的工作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也讓他們感到十分溫暖。
新稅制正式出臺實施之后,證明整個方案的設計,包括稅率的選擇非常符合實際,使財政收入和企業(yè)負擔找到了一個最好的結合點。
最優(yōu)是理想次優(yōu)是實際
1994年的稅制改革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實行有利于科學發(fā)展的財稅制度的新要求,我國的稅收制度將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增值稅轉型改革方案在部分地區(qū)試行后也即將在全國啟動。
“現在該是我們系統(tǒng)總結歷史經驗,前瞻而后顧未來走勢的時候了?!备吲嘤陆淌谌缡钦f。
“二元”制度下的“非公共性”
《新理財》:1978 年開始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并與之同步的中國財稅體制改革,已步入而立之年。作為國內財稅研究方面的資深學者,您如何評價過去30 年的改革?
高培勇:這顯然是一個既意義重大,又頗不輕松的命題。因為,一方面,在過去的30 年間,中國財稅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問題之復雜,所走過的道路之曲折,所承載的使命之沉重,所發(fā)生的變化之深刻,所取得的成果之顯著,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特例;另一方面,對于有了30 年改革歷史并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中國而言,舉凡涉及類如財稅體制改革回顧與展望方面的話題,已經不能停留于史實的追溯和再現層面。
可以說,財稅體制改革不過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30 年來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就在于市場化,發(fā)生于財稅領域的改革事項,不僅數不勝數,而且犬牙交錯?;仡櫼酝母母镘壽E,總結以往的改革經驗,必須放在改革規(guī)律的揭示上。過去30 年所取得的財稅體制改革成果,固然顯著而豐盛,但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完善的中國財稅體制目標相比,只能算是階段性的。通向未來的財稅體制改革道路,依然漫長。
《新理財》:在您看來,財稅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說經濟體制的改革的起點是計劃經濟。那么,財稅體制改革是從哪里開始的?
高培勇:中國的財稅體制改革,是由傳統(tǒng)經濟體制下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起步的。對于那一時期的財稅運行格局,盡管可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歸結,但本著收入――“錢從哪里來”、支出――“錢向何處去”以及政策――“收支安排所體現的目的”這三個有關財稅活動運行層面的基本線索,可以將其概括如下: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國有部門;財政支出主要投向于國有部門;財政政策傾向于在國有和非國有部門之間搞“區(qū)別對待”。以1978 年的情形為例,全國財政收入的86.8% 來自于國有部門的繳款,全國財政支出的85.6%用之于國有部門。這樣一種“取自家之財”、“辦自家之事”的財政收支格局,所折射出的,無非是財政政策的鮮明取向――發(fā)展和壯大國有經濟、削弱以至鏟除私有制經濟。
換言之,這種“二元”制度下的財稅體制機制所覆蓋的范圍,不是全面的,而是有選擇的?!岸钡呢敹愺w制機制所提供的財稅待遇,不是一視同仁的,而是有薄有厚的。財政支出的投向,不是著眼于整個公共服務領域的,而是專注于生產建設的。于是,便形成了同屬一國國民、身處同一國土之上并受同一政府管轄,但因財稅覆蓋程度不同而須面對不同財稅待遇的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企業(yè)和不同的居民。
這即是說,這種“非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背后的體制機制,是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起點。也可以說,正是這種“非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同財稅本質屬性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不相適應性,把中國財稅體制推上了改革之路。
一枚硬幣兩個面
《新理財》:您前面說到,“非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背后的體制機制,造成了財政實行不同所有制分治和城鄉(xiāng)分治,在這種“二元”的經濟社會制度環(huán)境下的財稅運行格局是怎樣的?
高培勇:一是以所有制性質分界,財政收支活動主要在國有部門系統(tǒng)內部完成的國有制財政,非國有部門則或是游離于財政的覆蓋范圍之外,或是位于財政覆蓋范圍的邊緣地帶;二是以城鄉(xiāng)分界,財政收支活動主要在城市區(qū)域內部完成的城市財政,廣大農村區(qū)域則或是游離于財政的覆蓋范圍之外,或是位于財政覆蓋范圍的邊緣地帶;三是以財政支出的性質分界,財政支出活動主要圍繞著生產建設領域而進行的生產建設財政,非生產性或非建設性的支出項目――其中主要是以改善民生為代表的公共服務性的支出項目,則往往被置于從屬地位或位于邊緣地帶。
有選擇而非全面的財稅覆蓋范圍,有厚有簿而非一視同仁的財稅待遇,專注于生產建設而非整個的公共服務領域,如此的財稅體制機制以及作為其結果的財稅運行格局,顯然不能說是“公共性”的,至少其“公共性”是被打了折扣的。事實上,“國有制財政+城市財政+生產建設財政”所集中凸現的,正在于傳統(tǒng)體制下的“二元”財稅體制機制的“非公共性”特征。
《新理財》:關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廣為流行的表述是“市場化改革”。如果說整體改革是沿著一條頗具規(guī)律性且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的道路走過來的,那么,財稅體制改革應該有怎樣的改革路徑?
高培勇: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始終作為整體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始終與整體改革捆綁在一起并服從、服務于整體改革的需要。
就總體而言,經濟的市場化進程首先帶來的是GDP 所有制構成的多元化。這一影響傳遞到中國財稅運行格局上,就是財政收入來源的公共化――由“取自家之財”到“取眾人之財”。到2007年,全國稅收收入來源于國有部門的比例,已經退居到19.2%。而且,仍在繼續(xù)下降。而財政收入來源的公共化,自然會推動并決定著財政支出投向的公共化――由“辦自家之事”到“辦眾人之事”。到2006 年,在全國財政支出中,包括基本建設、增撥企業(yè)流動資金、挖潛改造資金和科技三項費用等專門以國有經濟單位為主要投向的支出占比,已經由1978 年的52.7% 大幅下降至15.87%。與此同時,面向全社會的諸如養(yǎng)老保險基金補貼、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補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等社會保障支出以及文教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費支出和政策性補貼支出等所占的份額,分別上升至11.25%、18.69% 和3.58%。而且, 其中不少項目,還是從無到有的。
財政收支的公共化,又進一步催生了財政政策取向的公共化――由在“自家”與“他家”之間搞“區(qū)別對待”到在全社會范圍內實行“國民待遇”。也就是說,經濟的市場化已經帶來了中國財稅運行格局的公共化。
呈現在財稅運行格局上的這些變化,當然是在財稅體制機制的變革過程中發(fā)生的。沒有以公共化為取向的財稅體制機制的變革,不可能有財稅運行格局的公共化。
這即是說,經濟的市場化和財稅的公共化,是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經濟的市場化,必然帶來財稅的公共化。由“非公共性”逐步向“公共性”靠攏和逼近的所謂“財稅公共化”過程,是過去30年間中國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所經受的最可稱道的重大挑戰(zhàn)。
“一條主線+一個取向”
《新理財》:我們常說中國經濟體制的
改革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那么,我們的財稅體制改革是否也是一樣?
高培勇:正如整體改革是一個由目標不那么明晰、靠“摸著石頭過河”,到目標愈益明確、以自覺的行動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過程,財稅體制改革也有著類似或相同的經歷。
當改革必須調整航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棋盤上謀劃全新的財稅改革方案的時候,雖然并未清晰地意識到經濟市場化與財稅公共化的高度相關性,但那時所操用的幾乎每一個棋子或推出的幾乎每一個舉措,也都是基于財稅運行格局已經變化且不可逆轉的現實而選擇的。而且,在那樣一種情勢之下,能夠作為改革參照系的財稅體制機制,自然是典型市場經濟國家的財政稅收制度。能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接的財稅體制機制安排以及相關的原則界定,也自然離不開經濟的市場化這個基礎。來自于諸多方面的同市場經濟血脈相連的因素、理念、規(guī)則、制度等疊加在一起,不僅催生了公共財政的概念以及相關的實踐。而且,改革的著眼點也越來越向公共化的方向聚集。
到后來,當局部性的改革隨著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向全局延伸,以至于必須對財稅體制改革目標有個總體定位的時候,也許是水到渠成的功效所致,“構建公共財政基本框架”便被作為一種當然的選擇,進入人們的視野。并且,從那以后,包括收入、支出、管理和體制在內的幾乎所有的財稅改革線索和幾乎所有的財稅改革事項,都被歸結于這條改革的主線索,都被覆蓋于這一改革的總目標。也正是從那以后,關于中國財稅改革與發(fā)展目標或財稅體制改革目標,從學術界到實踐層,都越來越集中于“構建公共財政體制”或“建立公共財政制度”的概括或表述。
可以并不夸張地說,經過了30 年“摸著石頭過河”般的艱難探索,在我國,全力和全面建設公共財政,已經演化為一種圍繞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有意識、有目標的自覺行動。也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全力和全面建設公共財政的時代。
這即是說,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在于公共財政。由“非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起步,沿著“財稅公共化”的路徑,一步步逼近“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方向,并貫穿未來的中國漸進式財稅體制改革始終。
《新理財》:在您看來,30 年的中國財稅體制改革是否存在著一條上下貫通的主線?也就是說,中國的財稅體制改革,究竟有無一個一以貫之的改革取向?
高培勇:中國的財稅體制改革的這條主線,說到底,就是由“非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不斷向“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靠攏和逼近。中國的財稅體制改革,事實上也有著一個一以貫之的基本取向。這個基本取向,說到底,就是構建并實行既與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又與財政的本質屬性相貫通的公共財政制度體系。
以如此的角度并站在宏觀層面上“俯視”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全景,可以清晰地看到,過去的30 年間,我們正是瞄準“一個取向”、沿著這“一條主線”奔跑過來的。未來的若干年間,我們仍要瞄準“一個取向”、沿著這“一條主線”繼續(xù)奔跑下去?!耙粭l主線+一個取向”,正是我們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和前瞻未來走勢的基礎上,對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歷史規(guī)律做出的高度概括。
《新理財》:在您看來,當我們對以往的改革軌跡、改革經驗和改革規(guī)律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之后,應該如何勾勒未來的財稅體制改革“路線圖”?
根據新華社披露的內容,《方案》將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推動服務深度融合、執(zhí)法適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著力解決現行征管體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刊文指出,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是在堅持國稅、地稅機構分設的基礎上,對現行體制加以改革完善,特別是加強國稅、地稅合作,為納稅人提供更多便利。
這意味著國稅、地稅仍將堅持分設,擊破了業(yè)界關于國地稅可能合并的猜想。
我國的分稅制起源于1994年,在1994年之前,稅收政策類似于包干制,地方政府在繳納一定稅收至中央后,其余稅收全部歸于自己。長此以往,造成了國家層面財政稅收不足,彼時為了解決中央財政收入不足問題,實行分稅制,依據稅種,將稅務分為國家稅、地方稅和國地共享稅。
分稅制改革極大地促進了中央財政收入,為中央統(tǒng)籌全國經濟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但另一方面,也有業(yè)界認為,分稅制造成了地方政府財權、事權不匹配的問題。地方政府為了解決財政支出不足的問題,開始從別的渠道找錢,一是依靠大量賣地增加財政收入,二是通過大量銀行貸款,由此推高了房價,形成了某些地方政府的土地依賴癥,同時大量銀行貸款形成了地方政府的沉重債務。
除此之外,因分稅制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分別負責國稅、共享稅和地方稅的征收。
業(yè)界一直有國地稅合并的討論。2012年開始的“營改增”,使得這樣的討論更加熱烈。
“營改增”將地方主體稅種的營業(yè)稅改換成增值稅,因增值稅屬于共享稅,由國稅部門負責征收,“營改增”涉及行業(yè)的原營業(yè)稅不復存在,征管任務轉移到國稅部門,國稅部門任務加重。
實踐中,國稅地稅征管體制反映最大的問題,就是職責交叉,國稅地稅會產生稅源競爭,增加了納稅人負擔。而且兩者之間信息溝通不暢,也推高了征稅成本。
事實上,分稅制存在的問題,中央也注意到并一直在探索合適的途徑來解決。由于這一制度已經施行超過20年,簡單將兩個國地稅部門合并無法根治原有問題。
顯然,分稅制有其自身重大意義,學者認為,憑借分稅制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yè)的關系,可以革除按照企業(yè)行政隸屬關系組織財政收入的舊體制癥結,將企業(yè)置于不分大小、不論行政級別、依法納稅、公平競爭的地位,打造中國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同時,分稅制跳出了包干制下中央、地方“討價還價”的“體制周期”,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層級間形成穩(wěn)定、規(guī)范的財力分配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wěn)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p>
在10月13日通過的《方案》中,除了明確國稅、地稅分設以外,還針對現行制度下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出頂層部署。
深改組會議指出,要根據財稅體制改革進程,結合建立健全地方稅費收入體系,厘清國稅和地稅、地稅和其他部門的稅費征管職責劃分,著力解決國稅、地稅征管職責交叉以及部分稅費征管職責不清等問題。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調整國地稅征管職能,在“營改增”之后就顯得很必要。國地稅職能劃分不清,在企業(yè)所得稅的征管上弊端也比較明顯,國稅地稅共同征管企業(yè)稅,因為職責不清,現實中有爭搶稅源的現象。
在現實中,存在稅源競爭以及信息共享不暢,給群眾辦稅帶來負擔的現象。因此,深改組會議要求,推出更多便民辦稅改革措施,為群眾提供更加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減輕群眾辦稅負擔,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國稅總局表示,要對現行體制加以改革完善,特別是加強國稅、地稅合作,為納稅人提供更多便利。
由此,未來國稅與地稅之間將不合并,轉而更加合作。
據《財經》記者了解,已有地方稅務機構據此完善國稅與地稅的合作機制。
一、靈活調度資金,較好地保證了人員工資等重點支出需要
針對上半年資金供需矛盾突出的現實,在預算執(zhí)行中堅持有保有壓,突出重點,對各項??詈透鲉挝簧暾堎Y金的報告,視可能妥善安排,并做好宣傳解釋工作。通過努力,上半年支出預算執(zhí)行情況良好,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較好地保證了縣直行政事業(yè)人員工資的發(fā)放。二是保證了企業(yè)養(yǎng)老、老干部醫(yī)療統(tǒng)籌、醫(y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等社保資金及鹽礦債券的及時兌現,切實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三是保證了工業(yè)園區(qū)和城市建設的需要。今年全縣安排城建資金8000萬元,主要靠土地出讓金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的收取。為保證建設工程需要,我們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往來資金,另一方面克服各種困難統(tǒng)籌預算內外資金,上半年共投入2600萬元;四是集中在縣級支出的村級三項經費、民政定補及納入“一卡通”范圍的各項支出均得到較好的保證。
二、采取切實措施,積極調度組織財政收入
今年全縣總收入任務62500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1250萬元。為保持收入的序時均衡入庫,我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年初多方排查財源稅源情況并協(xié)調國地稅部門,及時分解下達了收入任務,為征管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二是按月及時編制“豐縣財政收入月報”,詳細分析縣鎮(zhèn)財稅收入情況、和其他縣市對比情況、存在問題及建議。為保證資料的及時性,我們在月度終了后2-3天加班加點,在最短的時間內報送領導,使領導及時掌握情況,準確決策;三是參與制訂了財稅收入考核辦法、財稅三局考核獎勵、開發(fā)區(qū)及木業(yè)商場稅收征管等有關政策的制訂工作,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各方面組織收入的積極性;四是建議并制定了財稅三局財稅征管工作月度例會制度,以總結前段時間工作,分析存在問題,研究制定下步工作措施,商量解決階段性和重點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準確掌握財政收入情況;五是抓好罰沒收入、水資源費、電力附加和水費附加等收入的管理工作,和綜合股、票據辦聯合制訂了核對、稽查辦法,進一步堵塞了漏洞。經過努力,上半年全縣和財政系統(tǒng)收入情況良好:1-5月份,我縣財政總收入(含基金)完成31935萬元,同比增收12817萬元,增長67%,完成預算的51.1%,超序時進度9.5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304萬元,同比增收4999萬元,增長48.5%,完成預算的49%,超序時進度7.4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2498萬元,增長56.4%,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1.7%,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非稅收入入庫28*萬元,增長20.6%,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為18.3%。
三、努力規(guī)范管理,有條不紊做好各項改革和管理工作
一是繼續(xù)抓好部門預算編制,借助部門預算編制軟件,嚴格預算執(zhí)行,切實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和檔次。重點是進一步明確了科學合理的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預算內外統(tǒng)籌安排,同時嚴格按照部門預算的要求,盡量細化預算支出項目,明確支出類型和支付方式,努力體現公共財政的職能,壓縮非生產性支出,盡力保證教育、支農等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性的政策性支出,把有限的財力盡力向經濟一線傾斜,努力保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招商等必需支出。二是切實抓好鄉(xiāng)財縣管工作。重點做好鎮(zhèn)級預算的編制工作,為強化鎮(zhèn)級預算管理打下了基礎。三是落實措施,配合國庫股著力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深化國庫直接支付制度??h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在科學合理編制部門預算的基礎上,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提高財政資金調控能力,規(guī)范資金撥付方式,合理劃分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范圍,建立用款計劃制度,科學合理地使用管理財政資金。四是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制訂了豐縣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重申借款有關規(guī)定及辦法。上半年在做好日常資金審核、審批的同時,與行財、政府采購中心密切配合,嚴格審查審批購管項目及資金,較好地發(fā)揮了自身職能作用。
四、積極、主動、認真地做好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工作
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為適應經濟迅速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今年財政系統(tǒng)一項重要工作,為抓好這項工作,我們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一是以財政簡報的形式及時向局領導及縣主要領導匯報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精神,并召集縣財政各有關股室、縣直各單位會計,就這項工作進行了培訓和具體部署,使大家統(tǒng)一了思想,充分認識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認真、全面、細致地清理確定省與縣、市與縣政府之間的財政分配事項及劃轉基數,積極、主動與省市財政聯系,清理核對省與市縣之間、市與縣之間政府性財政債務,并做好預算外資金分享集中與補助的清理和填報工作,為下一步理順預算外資金管理關系奠定基礎。
五、做好小車購置管理工作。
針對小車購置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和縣紀委一起對全縣對全縣小汽車情況進行檢查,按規(guī)定統(tǒng)一辦理保險,并對各行政事業(yè)單位的小車數量、人員編制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統(tǒng)計,參考省市文件提出小車配置初步方案,給領導決策提供了依據,較好的控制了我縣小車購置上升的勢頭。
六、其他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加班加點做好20*年度財政供給單位人員信息系統(tǒng)數據審改及20*年數據更新的布置、填報、審核和上報工作,高質量的完成了任務,為加強預算管理,提高財政信息化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聯系國、地稅部門,認真做好200X年企業(yè)所得稅稅源調查及重點產品國際競爭力調查的布置、填報、審核和上報工作,為國家研究稅制改革方案,制定財稅政策,加強財稅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為財政、稅務部門共同摸清企業(yè)所得稅稅源分布和構成,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稅收征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章認為,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權力過大的問題,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推進改革的關鍵。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fā)改委主任馬凱表示,中國將圍繞三個著力點,不斷將改革引向深入。與此同時,各部委也在此次會議上公布了今年改革的主攻方向。
文章稱,馬凱所說的三個著力點包括,圍繞消除不利于發(fā)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重點是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完善所有制結構、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圍繞消除不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重點放在財稅、金融、價格等方面的改革;圍繞消除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重點將推進就業(y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衛(wèi)生體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有利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
作為直接負責改革指導與總體協(xié)調的政府機構,國家發(fā)改委對改革的部署代表著中國高層對改革的態(tài)度。因此從上述三點來看,改革的脈絡已經非常清楚:改革必須充分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改革必須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改革宏觀調控;改革必須改善民生狀況,增進人民的福祉。換言之,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不變,同時,改革又須以人為本,講究協(xié)調、共享。
文章強調指出,政府轉型要適應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客觀需求。今后幾年,要有效地解決社會日益突出的兩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繼續(xù)推進市場化改革,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尤其要“合理界定”和“嚴格規(guī)范”政府投資范圍以及中央與地方的投資事權;二是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公共行政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長與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公共服務的不到位,已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黨的十以來,深化改革全面發(fā)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wěn)。通過真刀真槍、大刀闊斧的改革,突破了一些過去認為不可能突破的關口,解決了一些多年久拖不決,久攻不下的難題。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領域標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務持續(xù)推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健全,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制度體系基本成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同時,國有企業(yè)和重點行業(yè)改革逐步展開,財稅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價格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近幾年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最多、進展最快、成效最顯著的時期。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面臨的難題更多、實施的難度更大,只有繼續(xù)牢牢堅持不折不扣抓落實,才能夯基壘臺、積厚成勢,讓改革真正落地、成效真正顯現。
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從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問題、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出發(fā)抓落實。抓改革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要把抓改革落實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以及落實新發(fā)展理念結合起來,同抓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民生改善、黨的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既要通過抓改革來促發(fā)展,又要圍繞謀發(fā)展來抓改革。要牢固樹立全局意識、責任意識,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扭住關鍵、精準發(fā)力,敢于啃硬骨頭,盯著抓、反復抓,直到抓出成效。改革要著眼于解決發(fā)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有利于穩(wěn)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的改革舉措往前排。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在改革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時間表倒排最急迫事項改起,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huán)節(jié)改起,推出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讓全社會感受到市場環(huán)境、創(chuàng)業(yè)條件、干部作風在一天天好轉,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改革帶來的新氣象、新風貌。
遵循改革規(guī)律和特點,從任務、進度、成效等方面精準發(fā)力抓落實。改革舉措落實不夠到位是改革推進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的改革方案出臺后,相關配套措施出臺不及時,有的甚至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改革,還有的選擇性淡化弱化真正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不能在任務、進度、成效等關鍵問題上盯緊抓實。進一步抓改革落實,必須精準發(fā)力。一是抓任務落實。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tǒng)工程,頭緒多,任務重,必須集中力量把主要改革舉措推出來,明確任務方向,然后集中力量一項一項抓好落實。二是抓進度落實。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更加注重發(fā)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更加有針對性解決各領域各層面各環(huán)節(jié)的矛盾和問題,強化基礎支撐,注重系統(tǒng)集成,不斷提高改革精準化、精細化水平。三是抓成效落實。要把改革舉措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看改革是否促進了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獲得感。
完善抓改革的體制機制,從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著眼抓落實。一是建立問題動態(tài)解決機制。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對改革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不斷研究完善改革政策,做到既堅持改革原則又照顧各方關切,確保改革舉措可落地、能落地。二是抓督察、促落實。落實督察責任,嚴格督察工作要求,提高督察工作權威性和執(zhí)行力。對敷衍塞責、拖延扯皮、屢推不動的,對重視不夠、研究甚少、貫徹乏力的,要進行問責。對已出臺的改革方案,還要定期開展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既要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要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存在問題的要及時進行整改,以督察促落實。三是建立改革效果評估機制。多開展第三方評估,根據評估情況不斷調整完善改革舉措,形成優(yōu)化改革方案、狠抓改革落實、加強改革評價的良性循環(huán)。四是建立鼓勵改革創(chuàng)新的激勵機制,既鼓勵創(chuàng)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使更多的人成為改革促進派和改革實干家。
一是貫徹執(zhí)行貨幣政策職能。主要包括在轄區(qū)內宣傳、傳達和貫徹總行的貨幣政策精神;加強統(tǒng)計、調研和分析;反饋貨幣政策實施效果和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等。
二是提供區(qū)域金融服務職能。主要包括支付清算服務和其他服務兩大職能。支付清算服務主要內容為:同城票據清算職能和異地資金清算職能;現代化支付系統(tǒng)及先進支付結算工具的推廣和使用等;其他服務職能主要包括外匯管理職能、經理國庫職能、政策咨詢、地方政府金融政策顧問等。
三是維護轄區(qū)金融穩(wěn)定。主要包括加強金融風險預警預報監(jiān)測;引導金融機構規(guī)避風險;根據總行的授權,配合監(jiān)管部門對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進行處置等等。
二、基層人民銀行經理好國庫,履行好央行新職能的思路和措施
央行職能轉換后,國庫工作應適應形勢要求,圍繞三大職能,做好如下工作:
1、適時調整工作重點,做好國庫基礎工作,履行基層央行服務職能。
及時準確做好預算收入的收納、報解和支撥是國庫部門最基礎的工作,也是國庫配合財、稅、海關等職能部門協(xié)助政府履行職責、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的責任所在。為適應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要求和需要,近年來,基層國庫做了大量艱苦細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方面為提高自身服務水平,先后推廣使用了全國統(tǒng)一的《國庫業(yè)務綜合核算系統(tǒng)》1.0版和2.0版、以獨立的聯行行號參加了大額支付系統(tǒng)、開通了“國庫內部往來”、實行了國庫資金的“滾動報解”等一系列措施和工程,加快了資金周轉速度,使國庫資金的匯劃擁有了“快車道”和“直通車”,真正實現了預算收支的適時劃轉,準確到賬。另一方面,適應財稅體制改革要求,配合相關部門實行了政府集中采購的“陽光工程”;研究制定了《財政國庫管理體制改革方案》、《財政國庫管理體制改革資金清算辦法》等一整套規(guī)章制度,嚴格行資格審核,建立了單一賬戶體系,進行了市級單位財政國庫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和推廣工作等。今后,國庫部門應一如繼往,強化服務,不斷創(chuàng)新,進一步發(fā)揮“執(zhí)行、促進和監(jiān)督”作用,樹立央行服務“窗口”新形象。具體來講:
一是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把提供安全、優(yōu)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作為國庫的首要目標,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深化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力求服務質量最優(yōu)化和效率最大化,為地方經濟金融改革與發(fā)展提供良好、堅實的基礎。
二是深化、拓展金融服務的層次和內容。在做好市級單位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繼續(xù)做好擴大試點和向縣級財政延伸各項工作,加強財政性資金監(jiān)督管理,更好地發(fā)揮財政支持地方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按照總行統(tǒng)一部署,盡早完成小額支付系統(tǒng)的上線工作,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最終實現預算收入的“零在途”。依托科技,推動財稅庫行橫向聯網進程,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提高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時依托科技,積極建設資金匯劃“綠色通道”,保證匯劃渠道安全、穩(wěn)定、高效運行,為國家預算資金乃至整個社會資金流的正常運轉提供良好的服務。
三是做好對轄區(qū)國庫業(yè)務的指導服務。轄區(qū)支庫和經收處是國庫工作的基礎,其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全轄整體業(yè)務水平。因此,應定期對轄區(qū)支庫和經收處業(yè)務進行檢查指導,規(guī)范其操作行為,切實提高國庫核算質量。同時做好對轄區(qū)國庫干部的政策宣傳、業(yè)務培訓和工作指導,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困難、問題,構建健康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事業(yè)環(huán)境和發(fā)展環(huán)境,促進轄區(qū)國庫整體工作的提高。
2、防范和化解國庫資金風險,履行基層央行維護轄區(qū)金融穩(wěn)定職能
國庫資金作為人民銀行的基礎貨幣,不僅是人民銀行信貸資金的重要來源,更是政府用來支持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工具。國庫部門在具體經理預算收支過程中,不僅要保證縱向所轄國庫系統(tǒng)資金匯劃環(huán)節(jié)的安全,還要保證橫向財稅部門資金使用和退付的合理合規(guī)性。近年來,不斷發(fā)生的盜用、挪用國庫資金的案件,使得國庫被形象的比作人民銀行“露天的發(fā)行庫”和“案件高發(fā)區(qū)”,其風險程度之大,防范風險的任務之重日益彰顯。因此必須站在講政治、講穩(wěn)定的高度,將防范和化解國庫資金風險工作作為履行好人民銀行穩(wěn)定職能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是加快國庫制度建設,保證日常工作有章可循。盡快修訂頒布新的《國庫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確立新形勢下國庫的職責、權限,制定統(tǒng)一的操作流程,嚴密核算手續(xù),保證國庫整體作用的有效發(fā)揮。二是建立國庫會計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責任制。主要是建立國庫會計經辦人員、國庫會計主管、國庫部門領導和國庫主任四級內控目標管理責任制,實行逐級把關、負責制度。三是嚴格履行“大額資金三級審批”制度,嚴把庫款支撥、退付關,發(fā)揮好國庫的“閘門”作用。四是加強檢查監(jiān)督,規(guī)范轄區(qū)國庫和經收處業(yè)務操作,防范和杜絕風險隱患。五是對現有國庫會計核算系統(tǒng)進行升級改造,增設聯行密押卡和網絡防火墻,提高計算機的識別和自身防護能力,防止泄密和網絡黑客、計算機病毒入侵等利用計算機的犯罪。六是成立由國庫、財政、稅務等部門參加的資金風險防范工作小組,加強對轄區(qū)財稅和國庫資金安全的組織領導,通過建立共享的綜合信息監(jiān)測和風險指標評價系統(tǒng),提高風險識別預警能力,從而保證國庫資金安全。
3、做好國庫資金分析監(jiān)測和熱點、難點問題研究,履行基層央行貫徹和執(zhí)行貨幣政策職能
國庫作為人民銀行執(zhí)行貨幣政策和政府部門執(zhí)行財政政策的結合點,是連結人民銀行、商業(yè)銀行、財政、稅務、海關等眾多部門的紐帶。國庫的關聯部門點多面寬,信息資源豐富,其超然的地位又保證了所出具的報表數據的真實、權威。做好對國庫資金的監(jiān)測分析,不僅可以為央行執(zhí)行貨幣政策提供參考,而且也可以為政府應用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提供有力的依據。因而應進一步提高對國庫調研分析工作的認識,切實履行好這一職責:
一是建立調研制度,完善分析體系,適時對國庫資金的各項指標變動情況進行監(jiān)測。通過對國庫資金的綜合分析,及時對轄區(qū)經濟金融形勢和變化趨勢做出全面分析、客觀評估和科學預測,向上級國庫和有關部門反映,為政府和中央銀行貫徹執(zhí)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關鍵詞:稅制改革;營業(yè)稅;增值稅
“十二五”以來,我國在經濟工作方面,不斷加快發(fā)展方式的轉變。 稅收是政府施政的政策工具和物質手段,2012年,我國將六大稅制改革提上政府議事日程,包括完善增值稅制度,推進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健全消費稅制度;進一步推進資源稅改革;研究制定房產保有、交易環(huán)節(jié)稅收改革方案,穩(wěn)步推進房產稅改革試點;推進城市維護建設稅改革;深化環(huán)境保護稅費改革。在此番稅制改革中,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最受關注,成為了2012年結構性減稅的重中之中?!盃I改增”不僅為服務業(yè)等第三產業(yè)減輕了稅負,也體現出優(yōu)化稅制對生產方式的引導,為推動第三產業(yè)發(fā)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十二五”期間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及稅種改革的重點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稅收資源的分配上存在矛盾;三是稅收和稅源的背離。在一些具體稅種的改革方面,營業(yè)稅改革成為了一個最重要的領域。
(一)營業(yè)稅阻存礙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1994年稅制改革遺留下的最大問題就是營業(yè)稅的問題。目前來看,我國在生產領域全面推行增值稅,而在服務領域全面保留營業(yè)稅。營業(yè)稅主要存在三大問題:
1.存在重復征稅問題,稅負水平平均比增值稅高
這主要是因為營業(yè)稅在稅制設計上存在全額多環(huán)節(jié)計稅,營業(yè)稅的名義稅率看似較低,但由于存在重復征稅,所以很多行業(yè)的實際稅負較重。假設我們把營業(yè)稅的稅負折算為(營業(yè)稅/增加值)比率,且具有與增值稅可比的口徑,那么,我國現有的大中城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已出現了營業(yè)稅稅負高過增值稅稅負的情況。假設我們再將IT、金融、房地產、研發(fā)與技術服務、文化產業(yè)、信息、物流等現代服務業(yè)從服務業(yè)中單列出來,計算它們的間接稅稅負,那么我們會發(fā)現現代服務業(yè)的間接稅稅負已然超過了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的稅負。近年來,服務業(yè)稅負超過制造業(yè)稅負的問題已經在全國大多數省、市、區(qū)變得愈加嚴重。就目前來看,高稅負明顯制約著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增加就業(yè)、增加收入等方面制造阻力,不利于促進服務業(yè)的發(fā)展。
2.出口不退稅
免稅與退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說,我國目前的營業(yè)稅中有一部分是出口免稅的,但這樣的營業(yè)稅結構會直接或間接地造成現代服務業(yè)發(fā)展不平衡、不理想的狀態(tài)。這一點,我們在已經過去的“十一五”規(guī)劃關于服務業(yè)發(fā)展和就業(yè)未完成規(guī)劃指標中能夠清晰地看到。
(二)營業(yè)稅改為增值稅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營業(yè)稅改為增值稅能增加增值稅扣除范圍,繼而降低增值稅稅負水平,并間接地降低整個產業(yè)稅負水平。這雖然符合國務院確定的結構性減稅的原則,但與此同時卻會影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稅收資源分配,還會影響各地方政府之間的財稅資源分配。
1.降低稅負,引導產業(yè)結構調整升級
稅收作為調整產業(yè)結構的重要經濟杠桿,國家在限制發(fā)展的產業(yè)與產品上征收高稅負以限制其生產發(fā)展,對需要鼓勵和大力發(fā)展的產業(yè)和產品領域減免稅負以引導其增加生產。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后,既可以解決過去產品稅領域存在的問題,又可以解決多環(huán)節(jié)重復征稅和出口不退稅的問題,從而降低服務業(yè)等第三產業(yè)的稅負水平,充分體現出對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的調整。
2.營業(yè)稅改革對中央和地方財稅資源分配的影響
營業(yè)稅負過重的一個體制性原因在于分稅制財政體制。分稅制的實質是增強了各級政府財權與事權的匹配與呼應,再通過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使欠發(fā)達地區(qū)也能在大體達到可用財權與事權的平衡。增值稅屬共享稅,其收入75%歸中央,僅25%歸地方政府,而營業(yè)稅則全部收歸地方政府。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中央政府把稅收的重要稅項和一些最易征收的稅種都收歸中央財政了。至2009年,中央政府的預算內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例提升至52%,地方政府卻由1993年的78%下降至2009年的48%。與此同時,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在2009年則上升至80%。也就是說,地方政府要用手中48%的財政收入,去負擔80%的支出,事權與財權嚴重不平衡。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幾個稅種全是共享稅,而一旦將營業(yè)稅改為增值稅則會加劇財權的上移,也就意味著原來由地方支配的營業(yè)稅改為與中央共享,會進一步加深事權與權財不匹配之間的矛盾。
3.改革稅收和稅源背離的問題
目前,轉移支付制度是分配中央、地方財稅資源的渠道,屬于縱向垂直體系的渠道。但實際上,地方政府之間還存在稅收和稅源背離的問題,這就需要加以橫向調整。客觀來看,我國的分稅制一直存在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在平行的地方政府之間,沒能做到稅收和稅源的一致性?,F階段的稅制要求企業(yè)在注冊地交稅,而不是要求企業(yè)在稅源地交稅。這樣一來,在某一稅源地區(qū)所產生的稅收,很可能被另一地區(qū)所征收了。這種由于稅收體制運行產生的嚴重背離分稅制初衷的做法,非正常地擴大了我國地區(qū)間的財政收入差距,使得我國不同在地區(qū)間的財政收入差距不能真實地反映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的差距,換言之,沒有能真實地體現出地區(qū)間稅源的差距。 稅收和稅源的背離所體現的不是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之爭,而是充分展示出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沖突。例如: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營業(yè)稅是按照運輸總里程量、運輸總量所設定的運費來計算,所有的營業(yè)稅都在企業(yè)注冊地繳納,而途經的幾千公里,涉及那么多的省市都得不到任何稅收權益。但是它們卻要為這一工程提供資源、服務。此外,像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一問題,即在某一個稅源地所形成的稅收被另外一個地方收取了。
二、改革分稅制,突破“營改增”瓶頸
借鑒國際上主要經濟體的經驗,我們發(fā)現,實行分稅制的國家基本上都能夠保持比較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態(tài)勢。進行分稅制改革,完善分稅制改革方案,建立健全事權與財力相匹配、相呼應,轉移支付合理有力的財政體制勢在必行。
(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或在共享稅中縮小中央分成比例,以增加地方收入
營業(yè)稅改增值稅后,轉移支付體系的缺陷會更加凸顯出地方財政收支失衡的困境。中央必須考慮其對地方稅收的沖擊并給予一定的收入補償,例如:把中央政府的錢更多地下放給基層政府,讓轉移支付力度更大一些,金額更多一些。再者:適當壓縮中央在共享稅中的分成比例,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輕地方政府對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程度。
(二)擴大中央政府支出的責任范圍
如果不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那么,中央政府可將支出的職責范圍加以擴大,即由中央政府履行更多的職責。例如:義務教育、公費醫(yī)療、社會養(yǎng)老等可以由中央政府全額承擔。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職能是必須下到地方的,那么資金可以與職能一同下放基層。
(三)從制度層面解決稅收收入與稅源背離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可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稅收按照稅源地劃分,先把稅交給稅源地,然后考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配關系,之后中央再按照一定標準對收入低的地方進行轉移支付。如此一來,我們不僅能解決地方政府之間的稅收權益之爭,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稅收權益之爭。堅持稅收收入與稅源的一致性,既合乎經濟發(fā)展的要求,也協(xié)調了地方政府間的利益關系。
我國現行的國庫管理制度運行了幾十年,財稅體制經歷了多次大的改革,而國庫管理制度基本上沒有變動。隨著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的建立,原國庫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越來越不適應新時期財政管理的要求,其弊端逐漸顯露出來。
一是國庫的概念及外延不夠明確。盡管各界普遍意識到了我國國庫職能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人民銀行及財政部也都在采取措施進行國庫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但究竟哪些屬于國庫職能,哪些屬于一般財政管理職能,并沒有一個得到普遍認可的解釋,導致目前經濟界及理論界出現兩個國庫概念,即現行法規(guī)定義的由人民銀行經理的“國庫”與包含部分財政管理職能在內的“財政國庫”。
二是由于人民銀行行使國庫管理職能是屬于“經理”性質,而且國庫的職責是“負責辦理國家預算資金的收納、劃分、報解、支撥、結算,并向上級國庫和同級財政機關反映預算收支執(zhí)行情況”,實際上是財政的出納,是被動的執(zhí)行財稅部門的指令和事后記帳的角色,難以發(fā)揮其在國庫管理工作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國庫管理的部分職能缺位,加之其“經理”性質在人員配備,業(yè)務素質等方面難以做到盡善盡美,很難保證財政管理質量和國庫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是由于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與財稅改革不同步,客觀上給財稅工作管理帶來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在:由于一級政府都有一級財政,在鄉(xiāng)政府內設有鄉(xiāng)財政所。為便于鄉(xiāng)財政所工作的開展,客觀上要求鄉(xiāng)級也要有一級國庫,但絕大多數鄉(xiāng)是沒有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或代辦機構的,鄉(xiāng)級財政的庫款有的是由繳款人交入縣級金庫,由縣級金庫再按收入級次和納稅人所屬鄉(xiāng)劃分各鄉(xiāng)的收入,很容易造成收入劃分在縣與鄉(xiāng)之間、鄉(xiāng)與鄉(xiāng)之間的錯誤;有的是委托鄉(xiāng)的農業(yè)銀行儲蓄所代收,再由儲蓄所通過交換劃到縣金庫,再由縣金庫劃分。由于不是就地繳納,給納稅人帶來諸多不便,也增加了庫款的在途時間,有時還會造成扣押庫款的不正?,F象。分稅制改革后,分設了國家和地方兩個稅務局,但都是共同對應一個國庫系統(tǒng),沒有劃分中央國庫和地方國庫,在多種經濟成份、多種流通渠道、多種分配層次存在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政策掌握不準,計算差錯以及人為混庫、占壓庫款,截留上級財政收入等現象,特別是地方為了完成自己的財政收支任務,往往協(xié)調當地稅務和國庫,優(yōu)先繳納地方稅稅款,優(yōu)先滿足地方財政支出需要的現象較為普遍,影響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實施,違背了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原則。根據稅務業(yè)務發(fā)展的需要,很多稅務部門設立了征稅大廳。商業(yè)銀行為了增加存款和提高服務質量的要求,紛紛與稅務部門聯合,進駐稅務大廳,實現了銀稅一體化的辦公方式,但國庫管理機關對這一新生事物仍沒有統(tǒng)一的管理辦法和相關規(guī)定,各地的具體做法也不一樣,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和具體的操作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各商業(yè)銀行之間采取了不正當手段相互競爭,在取得代辦資格后,由于各銀行自身的利益需要、積壓稅款、隨意壓庫的行為較為普遍。
四是國庫管理體制不適應金融體制改革的發(fā)展。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后,形成了以人民銀行為核心,商業(yè)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體系。由于國庫體制改革與銀行體制改革不同步,國庫的分支機構不健全,沒有向下延伸,一些縣級國庫都是由專業(yè)銀行,更不用說鄉(xiāng)級。在金融體制改革后,專業(yè)銀行已向商業(yè)銀行過渡,都有各自的利益體系,這樣,商業(yè)銀行在代辦國庫業(yè)務時,位子就很難坐正,根本無法行使對國庫資金的監(jiān)督管理職能,從而造成了國庫監(jiān)督管理職能的缺位。
五是國庫資金的劃轉和結算方法不科學。這方面主要表現為:首先,由于重復和分散設置帳戶,導致大量的預算外資金游離于預算管理之外,不便實施財政監(jiān)督和管理。其次,國庫資金運行過程煩瑣,財政收入要經繳款人向經收處繳納,經收處再劃到管轄行,管轄行集中后再劃轉到國庫;財政支出也要經財政部門發(fā)出支付令后,交由國庫劃轉到用款單位的開戶銀行,收款單位得到到帳通知后再開出支票,最后才由開戶行將資金劃入提供公共服務或出售產品的單位,財政資金周轉緩慢,財政收支信息反饋十分遲緩,加之金融機構本身的業(yè)務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極易造成占壓國庫資金的現象。
二、實施現代國庫管理制度應遵循的原則
1、法制原則
財政國庫管理必須遵循法制原則。鑒于國庫集中支付這項改革尚處于試驗階段,為了規(guī)范其運行和防止出現偏差,近期內在沒有正式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出臺之前,仍應以《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央單位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資金支付管理方法》、《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會計核算辦法》、《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資金支付銀行清算辦法》等為基本法規(guī)依據。
2、便利原則
在法制和規(guī)范的前提下,國庫集中支付要使各部門、各單位用款更加方便,解決過去財政資金層層撥付,流轉環(huán)節(jié)多,資金滯留、沉淀和流轉慢的問題。
3、效益原則
在推進這次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效益原則,加強財政對資金的統(tǒng)一調度和管理,有效遏制資金擠占、轉移、挪用等現象,降低財政資金劃撥支付成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4、積極穩(wěn)妥、分步實施原則
國庫集中支付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多方利益關系,必須作充分的調研和宣傳工作,取得各個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減少改革的阻力。具體實施時,要先易后難,對各種資金合理分類,分步實行集中支付。要在做好試點工作,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穩(wěn)步推進。
三.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的構想
1、設立隸屬于中央銀行而又相對獨立的國庫管理機構
由于國庫管理是財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職能是管理和辦理財政資金收入和財政資金支出的業(yè)務,是為財政部門的整個財政管理工作服務的,從其工作職責和工作性質來看,其運作的是國庫資金,具有管理政府部門財務的重要職能,由于中央銀行具有管理整個社會資金的職能,同樣也需要對國庫資金實行監(jiān)管,為了加大對國庫資金的監(jiān)管,有必要設立隸屬于中央銀行而又相對獨立的國庫管理機構,提高對國庫監(jiān)管的地位和力度。
2、加快國庫管理改革步伐,使國庫工作與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配套
一是實現一級財政一級國庫制。即使無法達到一級財政一級國庫,也應實現國庫向縣級和鄉(xiāng)級延伸,設立相應的代辦處或經收處,消除現在由商業(yè)銀行的銀行機構代辦的現象。二是按照現行的國家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及其職能劃分,相應理順國庫管理中關于中央金庫和地方金庫的關系,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避免財政收入混級混庫和地方收入擠占中央收入等不正?,F象。三是理順國庫與各商業(yè)銀行的關系。對財政撥付的國庫資金,實行服務付費的辦法,避免各商業(yè)銀行對國庫資金的無序競爭和各種腐敗現象的發(fā)生。
3、加快財政國庫管理法制建設,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財
目前國庫管理工作所依據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但與這些法律制度配套的相關的制度還不健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原來制定的法律亟需隨之完善,實際的國庫管理工作中,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在現行的管理辦法和管理制度中沒有準確的解釋或具體的處理規(guī)定。因為沒有科學可行的管理辦法和規(guī)范合理的操作依據,全國各地對國庫管理中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處理五花八門,使國庫管理工作的法律約束性不強,行政管理手段滯后,導致目前國庫管理偏松,存在較大漏洞,在整個國庫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風險,不利于財政管理和監(jiān)督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國庫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管理制度,促進國庫管理的良性發(fā)展。
4、建立安全高效的國庫運行機制
針對目前國庫資金劃轉和結算方法繁瑣、復雜、效率不高,信息反饋遲鈍,不便加強對國庫資金的監(jiān)督和管理的現狀,改革國庫管理辦法,建立安全高效的國庫運行機制勢在必行。一是要清理銀行帳戶,建立國庫單一帳戶體系,規(guī)范國庫資金支撥程序,合理確定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國庫、預算單位的職責。二是完善已實行的工資統(tǒng)一發(fā)放辦法,縮短國庫資金的在途時間,減少國庫資金在預算單位的沉淀,便于財政資金的調度和對國庫資金的有效監(jiān)管。三是積極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并實行國庫直接支付辦法,有效地防止政府采購工作中的腐敗現象,節(jié)約財政資金,同時可以大大縮短國庫資金的在途時間,減少政府采購資金的占壓、挪用,保證財政資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四是推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建立“國庫支付中心”,向國庫單一帳戶體系下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過渡。
5、拓展國庫管理職能
從表面上看,國庫是根據財政和稅務部門的決定,辦理國庫資金的收入和支付事項,是政府的出納系統(tǒng)。但實際上國庫的職能還有很多,如協(xié)助財政部門搞好預算控制,做好政府債務管理和核算,履行現金管理等。要借鑒發(fā)達國家在國庫管理方面的依法治庫、追求效率、市場導向、系統(tǒng)控制等先進理念,不斷拓展和履行國庫的各項職能,充分發(fā)揮國庫管理在財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國庫的服務意識,建立新的國庫管理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