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構改革調整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今年月中旬以來開展的全區干部作風集中整治活動,是區委、區政府積極應對新的形勢,從加快夷陵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全面準確總結今年集中整治活動情況,對進一步推進全區干部作風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剛才,洪星同志通報了民主評議結果和十佳典型事例。丹昱同志宣讀了表彰文件。全區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都要以此為鏡,認真對照檢查,更加注重和加強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建設。下面,我根據區委常委會討論的意見,講三個問題:
一、全區干部作風集中整治活動的主要成效
全區干部作風集中整治活動經過了充分醞釀和精心準備。整個集中整治活動按照學習動員、統一思想,征求意見、查擺問題,集中整改、建章立制,公開承諾、階段小結個階段積極有序推進,最后通過民主評議,讓人民群眾對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建設情況作出評判。
總的來看,在各級各部門、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下,活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⒈思想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這次集中整治活動雖然時間很短,但卻產生了很大震動。應該說,這項活動最直接也是最大的收獲,就是讓廣大干部受到了一次普遍而深刻的教育,思想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通過集中整治,全區各級黨政機關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進一步解放,認識進一步統一,觀念進一步更新;通過集中整治,全區機關干部的發展意識、大局觀念進一步增強,服務經濟、共謀發展的氛圍更加濃厚;通過集中整治,廣大黨員干部執政為民的理念、求真務實的作風、清正廉明的紀律進一步增強;通過集中整治,全區上下“人人關心環境,事事關系環境”、“一切圍繞發展干,一切圍繞中心轉”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
⒉發展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一是機關作風有了明顯轉變。普遍實行了“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等相關制度和文明辦公、文明用語等有關規定,“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三難”現象有了很大改進。以貫徹落實中央號文件精神為契機,在全區認真組織開展了“千名干部萬戶行”活動,促使廣大干部不斷改進作風,深入基層,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廣大群眾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辦了一大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二是一批群眾反映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開通書記專線、區長熱線、經濟發展環境投訴中心和區作風整治辦公室舉報電話,受理各種投訴和來信來訪件次,辦結件,辦結率%三是一些影響環境的突出問題得到了有力查處。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對一批涉及群眾利益的、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和干部隊伍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嚴肅認真地進行了處理。目前,全區已處理人,其中組織處理人;紀律處分人;刑事處理人。四是一些反映強烈的不良風氣得到了有效扼制?!皩W風不濃”、“玩風太盛”、“奢風太重”的現象已得到很大的改變,機關干部抓學習的緊了,鉆研工作的多了,節儉辦事正在成為廣大干部的自覺行為。五是行政效率得到明顯提高。今年來,全區上下以深入學習《行政許可法》為契機,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四個中心”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目前,進行政服務中心的窗口單位個,審批項目個,受理行政審批事項件,已辦結件,辦結率%。今年,我區探索實行重大項目聯合審批,使得審批環節和辦事時限平均減少和縮短三分之一以上,政府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
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作風整治以來,各級各部門始終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環境,一手抓項目、一手抓作風,以作風整治促進發展環境改善,以發展環境改善促進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認真抓好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整改,不僅使集中整治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而且也讓招商引資和項目工作有了一個有力的抓手。全年共引進投資萬元以上項目個,投資總規模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個過億元的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個,投資萬元以上項目個。四大項目區建設全面啟動,大同水泥、嘉源食品、永固制罐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落戶園區,雅倩二期、粵海紡紗等一批項目如期投產,掀起了全區新一輪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熱潮。
⒋全區對外形象明顯提升,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這次集中整治活動,在全區上下特別是在外來投資者中產生了良好反響,進一步增強了外來投資者在夷陵區投資興業的信心和決心。全民參與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親商、重商、安商、扶商”意識大大增強。全區金融信用等級不斷提高,整體對外形象得到了明顯提升。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年,全區經濟實力增強,財政收入增長、農民收入增加、社會就業增長,呈現近些年來少有的大好形勢。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可實現億元,比上年增長.%,財政收入突破億元,達到.億元,在全市縣市區中規??偭苛械谝?;農民人平增收元,創歷史新高;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以內。
⒌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初步形成。集中整治期間,區委、區政府在不斷規范完善“四個中心”建設的同時,制定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決定》、《關于對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實行責任追究的暫行規定》、《建立抓落實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加強經濟發展環境投訴處理工作的暫行規定》、《發展環境民主評議暫行辦法》等制度,通過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初步搭建了一個結構比較嚴密、權責比較明晰的作風建設制度體系。全區各級各部門也都結合實際需要,進一步修訂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模范執行規章制度,把各項制度、措施真正抓落實,形成了較好的工作機制。
這些成果,對全區干部作風不斷改進、服務質量不斷增強、工作效率不斷提高、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對我區加快發展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全區干部作風集中整治活動的主要特點
概括起來講,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⒈強勢宣傳發動,迅速統一思想認識。一是召開千人
大會深入發動月日,區委、區政府召開了多名機關干部參加的全區干部作風集中整治暨項目工作動員大會。會議闡釋了為什么今年要下大決心、堅持高標準、采取硬措施,并以強有力的領導、機構作保證在全區開展這項活動,強調了在新形勢下抓干部作風,抓發展環境的現實意義,指出了集中整治要著重治理和解決的六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并倡導要全面樹立六種作風,提出要通過集中整治,在全區上下形成“一切圍繞發展干,一切圍繞中心轉”、“人人關心環境,事事關系環境”的社會氛圍,達到干部作風明顯好轉、服務質量明顯增強、工作效率明顯提高、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的目的。對這次活動的指導思想、整治重點、工作措施、組織領導提出了十分明確和具體的要求?,F在回過頭來看,這次大會對統一全區上下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二是深入學習,提高認識。各級各部門堅持把學習教育貫穿活動全過程,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學習討論,達到了人人受教育、個個有提高的目的,促進了廣大干部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為集中整治活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三是廣泛宣傳,營造氛圍。發揮輿論的宣傳、監督和導向作用,及時宣傳集中整治過程中涌現出的正、反典型,充分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建設的積極性。
⒉堅持依靠群眾,認真查擺突出問題。一是區作風整治辦公室通過發放近千份《征求意見表》、從三峽夷陵網摘錄《訪客留言》、召開外來投資企業、本地民營業主和老干部座談會等,共收集各類意見、建議條。經過匯總整理后,原汁原味地向各單位進行了反饋。二是開通專線電話、設置意見箱、舉報箱,廣開言路,廣泛接受社會監督。三是各部門各單位召開座談會多場次,組織調查走訪多人次,征求意見和建議條。四是各級領導帶頭,帶領廣大機關干部深入基層,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各單位按照“只談問題,不談成績;既擺現象,更挖根源”的總體要求,堅持不遮掩、不怕丑、不怕痛,深入查擺存在的問題。通過領導帶頭自查、干部自我檢查、單位內部互查,對照六個方面的突出問題,認真查擺出在本部門、本單位和每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明確了整改的重點。
⒊注重實際效果,狠抓整改措施落實。各級各部門堅持把整改作為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抓落實,嚴格按照“四個不放過”的要求,重點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和
焦點問題,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干部和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及自身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認真制定整改方案,全面落實整改措施,做到了邊學邊改、邊查邊改、邊整邊改,由于各單位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實,保證整改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群眾所提意見絕大多數得到了落實,一些嚴重影響發展環境的突出問題得到了解決,一些破壞發展環境的人和事得到了及時處理。
⒋堅持取信于民,廣泛開展公開承諾。區直個單位分別采取發文件、發公開信、通報情況、設置公開欄、張貼承諾書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公開承諾。家與發展環環境關系較為密切、人民群眾予以較多關注的重點單位,就工作范圍、工作職責、服務措施等內容,并對單位、個人查擺出的問題和自身工作實際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作出了公開承諾,接受監督檢查,使人民群眾看到了集中整治的成果,增強了加快發展的信心。同時,各單位認真制定有效措施,以實際行動實踐承諾,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和廣大投資者的信賴和支持。版權所有
⒌力求標本兼治,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集中整治期間,各級各部門堅持把完善工作機制和機關制度建設作為治本之策,貫穿于作風建設始終,從實際出發,從管用出發,從長效出發,以基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使長效機制的逐步建立。區直各部門各單位共建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多條,其中新建多條,修改完善多條,有力地推動了機關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⒍堅持公平公正,精心組織民主評議。檢驗集中整治活動的效果如何,必須把評判權交給投資者、基層和人民群眾。因此,區委、區政府決定在集中整治結束時和今后每年年底,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對各單位發展環境建設情況進行公開評議,并制定了《發展環境民主評議暫行辦法》。今年集中整治活動的民主評議工作,嚴格按照《暫行辦法》的規定,在各單位自查自評、組織專班考評的基礎上,組織社會各界對區直個單位的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建設情況進行了集中測評。測評的結果表明,人民群眾對這次集中整治取得的成果給予飛’充分肯定,在個單位中,得到的“優秀”和“滿意”票數絕大多數都超過了%,最少的也超過了%,這一結果在作風整治以前是很難達到的。在征求意見,查擺問題時有多條意見和建議,但在民主評議時,卻有如此高的滿意率,說明我們開展集中整治活動絕不是走過場、搞形式,而是動真格的,也是能見實效的。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感受到來自于群眾的壓力和希望。
干部作風建設和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根本性工作,是一項永不竣工的系統工程,是保證夷陵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必備條件。要清醒地看到,這次干部作風集中整治活動所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是階段性的,與加快發展的要求相比,與群眾的期望相比,都還有很大的差距。從目前我區的發展環境現狀和近期明查暗訪的情況來看,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動員大會上所講的六個方面問題,在一些部門和單位還一定程度的存在,有些部門和單位的整改措施、公開承諾和制定的各項制度尚未完全落實到位,機關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風還有待進一步改善,機關干部的宗旨意識和奉獻精神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各種影響發展的體制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予以解決。從群眾投訴的情況來看,“三難”現象、“三亂”問題及反映有關部門或不作為或亂作為的投訴仍然時有發生。從集中整治白勺整體工作來看,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傊?,集中整治活動雖然告一段落,但發展環境建設從一定意義上講才剛剛開始,任務還十分艱巨。因此,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建設只有開始,沒有結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必須采取過硬措施,一以貫之,常抓不懈。
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干部作風建設的工作重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建設應突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鞏固成果,進一步強化認識。
全區干部作風集中整治成果來之不易。對此,我們必須倍加珍惜。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好成績,構建了一個新的較高發展平臺,這既是區委正確領導、全區人民努力的結果,也與全區干部作風的不斷轉變、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密不可分?!痢聊?,是在新的平臺上推動全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區委提出了“四堅持、四提升”總體思路,號召各級各部門和全區廣大人民群眾振奮精神、自我加壓,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提速。實現這一目標,良好的干部作風是基礎、是關鍵、是保證。為此,大家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危機感和緊迫感,必須進一步提高對整治經濟發展環境的思想認識。廣大干部群眾在充分肯定集中整治成果的同時,也普遍表現出對集中整治活動結束后干部作風“回潮”、各種影響發展環境現象出現反彈的擔心。我們絕不能對干部作風集中整治的階段性成果估計過高,必須對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復發的老毛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這次會議是一次回顧總結會,更是新一輪干部作風建設的動員部署會,全區各級各部門務必以高度負責的精神,不折不扣地做到“五個必須”,即,思想認識必須進一步提高;領導力量必須進一步加強;出臺的政策必須認真執行;公開承諾的事項必須堅決兌現;沒有解決的問題必須切實解決,更加到位地落實各項長效管理措施,努力把我區的經濟發展環境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版權所有
第二,持之以恒,進一步強化教育。
學習教育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貫穿于干部作風建設始終。各部門各單位要拿出學習教育具體規劃,與即將開展的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與全區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動員會上提出的大力倡導六種理念結合起來,與區委二屆二次全會上提出的努力提高六種能力和水平結合起來,認真組織實施。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愛崗敬業教育和政策法規教育,進一步增強廣大干部特別是執法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服務能力。要對執法人員進行全面清理,影響形象、態度蠻橫、法制意識不強、服務意識淡薄的,要嚴肅查處。要把中層干部和窗口工作人員作為教育培訓的重點,制定嚴密的教育培訓計劃,穩步實施,注重實效。要加強對學習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引導、檢查督導,通過學習教育,在全區努力營造一個人人關心、服務和參與發展環境建設的良好氛圍。
第三,嚴明紀律,進一步強化查處。
抓查處,是貫穿干部作風建設全過程、促進干部作風建設不斷深化的重要手段。干部作風建設,必須做到立說行、令行禁止。剛才,區委、區政府對重點單位民主評議綜合得分情況進行了通報。這次大會之前,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已對排名靠后單位的負責人進行了談話。今后,要進一步嚴明工作紀律、財經紀律、組織紀律、廉政紀律。最近,吳官正同志在全國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務必做到“五個不許”,對違反規定收錢送錢的和凡是參與賭博的,作出了“一律先予免職,再按規定處理”的嚴格規定,并強調指出:“好風氣是抓出來的,也是帶出來的”。全區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吳官正同志講話精神,堅持從我做起,既要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又要敢抓敢管、認真負責,嚴格按照區委、區政府《加強經濟發展環境投訴處理工作的暫行規定》、《對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實行責任追究的暫行規定》等有關制度的規定和要求,切實抓好查處工作。當前要突出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明察暗訪巡視工作機制。要把明察暗訪作為對今后干部作風、發展環境和黨風廉政建設實施有效監督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作為一項重要措施長期堅持下去。區紀委、監察局要定期組織區委黨風監督員、區政府特邀監察員及相關部門組成工作專班開展明察暗訪。對發現的問題要認真查處,確保抓出成效。二是要建立健全投訴處理工作機制。人民群眾的投訴分四種類型歸口相關職能部門辦理,即涉及干部作風和環境問題的投訴,以經濟環境投訴中心為主處理;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日常問題,由辦負責;涉及違紀政紀的問題,由紀委監察局處理;涉及刑事案件方面的問題,由司法機關處理。三是建立健全重大問題督查工作機制。重大問題由區紀委、監察局會同區委、區政府督查室進行督辦落實。四是嚴格執行對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責任追究制度。
第四,突出重點,進一步強化落實。
抓好落實,是轉變干部作風的迫切需要和關鍵所在。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把抓落實始終擺在重要位置。要以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決定》為內容的五個制度為著力點,著眼于突出問題的解決。從集中整治期間發現和掌握的情況來看,極個別的部門和干部,不研究新的形勢,不學習新的知識,把一些條條款款、甚至已經廢除的“規矩”作為借口,導致在同樣政策、同樣背景、同樣條件下別人很容易辦成的事,在他這里卻很難辦,甚至辦不成的現象仍然存在;極少數單位出現了“門易進,有凳坐,有茶喝,滿臉笑,就是事難辦”的怪現象;極少數單位仍然有私設小金庫,挪用、占用項目資金的行為,甚至存在貪污私分、揮霍浪費,用公款游山玩水、用公車走親訪友、接送家屬子女等現象;個別單位不講誠信,把承諾喊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就是不落實在行動上;個別單位領導在服務發展上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會上表態快、會后落實難;部分單位機關內部管理不嚴,招待費管理混亂,機關干部甚至是領導干部上班時間打牌賭博;極個別執法人員法制觀念淡薄,執法方式野蠻、態度粗暴,利用手中權力“吃、拿、卡、要”,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違規錯誤執法、辦人情案、辦交易案,甚至收受他人賄賂;個別黨員干部干擾、阻礙項目建設和征地拆遷工作,造成極壞的負面影響。對此,群眾意見很大,社會反映也很強烈。這些問題的存在,進一步說明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必須采取更力口強有力的措施,狠抓整改落實。
第五,構建合力,進一步強化領導。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干部作風建設,要從集中整治活動逐步向經?;?、規范化的干部作風建設轉變。區委、區政府督查室、紀檢、宣傳、組織及經濟發。畏環境投訴中心等部門要保持密切聯系,形成工作合力,齊心協力共同抓好后期干部作風建設。各級各部門領導特別是主要負責人要擔當起本級本部門干部作風建設“第一責任人”的重任,要始終堅持把干部作風、環境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精心組織,狠抓落實。要不斷深化干部作風建設內容,圍繞“為民、務實、清廉”的總體要求和“改進作風、優化環境、促進發展”的工作主題,進一步落實整改措施,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整治成果,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率。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環境、一手抓項目、一手抓作風,將作風整治的工作熱情和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到區委各項決策部署上來。
同志們,以一流的干部作風、一流的經濟發展環境推進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提速,是夷陵區在新的平臺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區人民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區委要求,全區各級各部門和廣大群眾要從踐行“三個代表”高度,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搶抓機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過硬的作風,努力開創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我們深信,有全區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支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全區的干部作風和發展環境建設一定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最后,就區政府機構改革工作再強調幾點。
剛才,作佩同志宣讀了區委、區政府《關于宜昌市夷陵區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對實施區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任務、指導思想、工作步驟、組織領導已經提出了
十分明確的意見,請大家認真貫徹落實。就如何抓落實我講幾點具體要求:
第一、要提高認識,強化責任。
這次改革,雖然機構變動不多,不同于以往那種在行政機關中全面鋪開的改革。但這次改革職能調整比較大,涉及的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部門,理順部門間的事權關系調整和轉變政府職能的任務仍然很重。改革調整的部門和與改革相關的部門,要站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區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抓好改革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這里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全區各級各部門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區委、區政府決策上來,積極支持區政府機構改革,改革調整的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強化抓落實的責任,確保區政府機構改革順利推進。
第二、要加強配合,扎實工作。
對于改革調整的部門職能調整和劃轉,區委、區政府印發的《意見》已作出明確規定,有改革任務的部門,要認真依照文件精神,做好本部門“三定”方案擬定工作。機構編制部門要抓好機構三定方案的審核工作,組織、人事部門要做好人員調整工作,切實保證機構編制和人員調整到位。這次政府機構改革雖然涉及少數部門調整,但在改革中,將要根據現有機構運行情況,對有的部門機構編制進行適當調整。凡涉及的部門必須服從編委決定,絕不允許人員編制劃不出的現象存在。
要認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機構改革涉及到機構、職能調整和人員安排,難免引起部分干部職工的思想波動。各有關部門要注意掌握干部職工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家對機構改革的思想認識,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亂、工作不斷。在機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要教育干部職工識大體、顧大局,以黨的事業為重,正確對待個人工作崗位的變動,遵守紀律,服從安排。
第三,要強化領導,嚴明紀律。
要加強組織領導。機構改革是一項事關全局的大事,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嚴謹細致的作風,認真扎實的工作,確保改革圓滿成功。特別是有改革任務的部門,明確的牽頭負責人要對本單位的機構改革負總責、親自抓。要在認真抓好機構改革的同時,統籌安排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做到機構改革和其他工作兩不誤、兩促進。
【關鍵詞】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現狀;對策
企業面對強烈的市場競爭趨勢,應從傳統經營方式中轉變出來,采用更加先進的營運方案參與市場競爭。思想政治工作是現代企業管理教育的主要內容,用其輔助經營者決策是時展的必然要求。針對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必須及時調整工作管理模式以適應思政教育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最初應用于黨政機關的教育指導,幫助黨政機關人員形成良好的工作意識,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經過較長時間的變革與發展,逐漸發現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經營體制改革也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將其指導經營者擬定市場方案的應用價值更高。結合企業常規經營的狀況,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改變思想。企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規范人員的思想,使其樹立與現代社會發展相一致的先進意識,從客觀角度認識到時代的變革趨勢。一般情況下,企業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可推動全體職員的思想觀念形成,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給予了先進的引導。例如,定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企業員工的職業價值觀念得到升華,對企業保持著良好的“忠誠度”,更好地推動企業未來的規劃與發展。
2、指導行為。哲學強調了思想的重要性,思想意識對人的實踐行為具有反作用,能夠指導人朝著準確的方向參與實踐。對于職員來說,其樹立了科學的思想價值觀念,有助于增強其參與企業經營活動的積極性,使個人的職業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從長遠角度考慮,當企業內部形成了先進的思想政治文化,整個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的綜合價值得到體現,指導了所有職員正確地參與市場活動。
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企業是以商業盈利為主要目標的經濟組織,創造收益是其經營改革的最終目標。由于企業特有的盈利性質,導致了思想政治工作并沒有得到經營者的高度重視。從實際經營情況看,我國企業思想政治工程依舊處于“弱化”狀態。本次隨機抽取了35家企業作為調查對象,結合調查數據分析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狀況,主要問題表現:
1、機構設置問題。目前,大部分企業企業黨的機構撤銷、合并,這種盲目性地機構改革,給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容易誤導企業擬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例如,在調查的35家企業(公司)中,2011年以前,分設組織、宣傳、紀委、黨辦等部門機構的有26個;2011年以后,32家企業中保留設組織、宣傳、紀委、黨辦機構的只剩下5個。黨政機構設置不科學,不利于企業未來經營體制的改革調整。
2、人員數量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企業將工作中心轉移到市場戰略的擬定與執行中,這對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是不利的。調查結果顯示,現代企業的專職政工干部逐漸減少,經營者為了節約成本開支而削減了政工人員的數量,許多擬定的思政教育方案無法正常實施。例如,2010年以前,專職政工干部占企業員工的比例為1.46%,2010年以后,下降0.71%
3、經費投入問題。企業參與市場戰略執行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資金為支撐,這樣才能滿足經濟體制改革的耗資要求。因此,大部分資金開始都與盈利項目相關,而忽略了思政教育工作的經費支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項經費投入不足。調查中82.6%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必要的專項經費投入,僅有不到20%的企業對思政教育成本進行了調控,這與未來企業思政教育體制改革是不相符合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綜合對策
我國經濟事業正處于改革階段,各個產業結構均面臨著優化調整的局面,企業必須適應這種市場環境才能創造出預期的收益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企業現代化經營的重點內容,其改變了傳統經營模式的不足,將先進的黨政思想應用于常規經營中,這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原先固有的管理方案。鑒于思想政治工作對企業規劃經營的先進意義,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存在的種種問題,經營者必須高度重視思政思政教育工作。筆者認為,企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從多方面執行策略,具體包括:
1、人才培養方面。對于企業而言,人才不僅是帶動收益水平提升的基本保證,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新時期的黨務工作者要求年輕、文化水平高、思想素質好、組織能力強、有大局觀、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理念,熟悉新時期黨務工作的方法及要領,懂得企業生產經營工作和技術工作。只有培養選拔復合型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才能充分發揮好服務、監督和參與的作用。
2、隊伍建設方面。要全力提高企業黨員職工隊伍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企業三個文明建設中的模范和標兵,帶動整個企業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環境。要重視黨員發展的質量,堅決杜絕黨員發展為求數量,忽視質量,不重考察,降低標準的現象。要把企業生產經營領域在技術、經營管理、任務開發等多方面表現突出的年輕人才作為黨員發展優先考慮的對象,以體現黨員隊伍的先進性。 (下轉第214頁)(上接第184頁)
3、決策執行方面。班子建設的好壞,是否有凝聚力、戰斗力,對各項工作開展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要求企業注重思政教育決策的執行管理。一方面,要注重提高班子成員決策議事的民主化和透明度,科學地擬定與執行思政政治決策;另一方面要敢于堅持原則,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引導人,用自己的真誠贏得他人的尊重,樹立自己的威信,而不是靠權力使人屈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企業決策的可靠性。
4、思政改革方面。要在基層黨的建設及思想政治工作中樹立創新的理念,培養創新的才能,采取創新的舉措,這些都要求企業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斷豐富黨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內容和方法,拓展新領域,開展工作交流和專業研討,從而起到聚集人氣、樹立正氣、鼓舞士氣的作用。此外,對傳統思政教育模式進行優化改進,使基層黨的工作具有時代性、發展性、政策性和藝術性,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出應有的經濟價值。
5、堅持工作考核。在先進理論指導下,大部分企業開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增加了思想教育的經費投入,這些都加快了企業內部的現代化建設。為了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的企業價值,政府要發揮其經濟調控職能,對思想政治教育給予科學的指導,幫助企業解決經營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尤其在企業經營困難的是其內容,企業更應強化宏觀調控職能。例如,當人力資源管理失控時,政府應指導企業樹立科學的思想政治觀念,維持其正常的經營秩序。
經濟體制改革對企業經營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改變傳統營運方式是創造收益的根本保證,這對于現代產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各種問題,經營者必須及時調整現有的營運方案,充分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祝家渡.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J].華東師范大學,2011,23(15):38-40.
[2]何學峻.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應用于企業經營的必要性[J].湖北大學學報,2010,26(15):12-14.
論文關鍵詞:社會需求;以就業為導向;高等教育;改革
一、現狀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推進,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已成為政府、社會和高等學校各方極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讓學生適應市場有效地就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高等學校應該面向就業市場,培養經濟社會需要的、用人單位青睞的人才,這已成為共識。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許多用人單位求賢若渴,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生產第一線和艱苦行業以及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則是大學生找工作難,許多學生學非所用,人才資源浪費,高等學校和用人機構雙方處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膠著狀態。出現這個問題既有社會原因、歷史原因,如舊的就業的思想觀念、舊的用人觀念等。同時,也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脫離市場和社會需要所致。
一是教育理念存在誤區。眾多高校辦學定位過高、辦學目標趨同。高職高專熱心于“專升本”,升了本就要辦成多科性大學,進一步爭取評上碩士、博士授予單位,以辦成國內(或省內)一流國外(或全國)有影響的多科性、綜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學為發展戰略目標。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認為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則“低人一等”。
二是專業設置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高校不少學科專業設置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趨勢與人才供需機制相脫節,高校尚未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進退機制,出現結構性人才供給過剩,導致結構性就業困難。從表面上看,學校招生要考慮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但實質上更要考慮原設專業的師資、設備等資源,要停辦一個專業是很困難的。因此,高校不能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招生數量。例如,根據麥肯錫公司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有8個專業是2007~2009年連續三屆失業人數最多的,即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等專業。這與我國所設置的普通本科專業布點數排在前10位的大部分專業是相同的,而同時這些專業大部分也是目前報考火熱、招生數量多的專業。
三是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陳舊。我國高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仍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向蘇聯學習后形成的模式,按二級或三級學科制訂教學計劃,因此,課程體系單一,專業口徑狹窄,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材內容陳舊、過時,重理論知識傳授,忽略對大學生就業所需要的職業思想、觀念、知識、方法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系統培養和訓練,即高校的課程設置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
四是高校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僵化。高校許多教師的教學仍然是“滿堂灌”的上課方式,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考核方式也主要采用閉卷的一張試卷紙定成績為主,許多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無法滿足用人機構對人才的需要。麥肯錫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只有3%的人能達到服務業起點職位要求的能力水平。
五是重理論,輕實踐。盡管很多高校都提出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由于設備、師資、實踐教學場所等條件限制,實踐教學往往被弱化,致使大學生的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不強。麥肯錫公司公布的《應對中國隱現的人才短缺》報告中指出:中國擁有160萬年輕的專業人士,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占全部大學生的33%。而德國只有20%,印度則只有4%。然而,教育體系偏重理論,使適于在跨國公司中工作的中國年輕工程師中只有不到10%能夠滿足跨國公司的要求,這就形成了中國高級人才的供應悖論。
因此,目前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是高等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機理分析
1.社會需求和就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發點
高等教育在國家體系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的類型和層次是由經濟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結構決定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應該與經濟社會的人才市場形成互動,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應該與社會人才結構大體相當;另一方面,勞動市場能夠反映經濟社會對各種人才需求結構及數量的變化趨勢,包括各類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培養模式的更新必須與經濟社會對各種人才需求的變化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系。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必須以經濟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為依據,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發點。
2.社會需求和就業是高等教育(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
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實質上就是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來體現。在這四大職能中,人才培養是根本的職能。高等學校通過培養專門人才,使受教育者就業,通過受教育者的就業、再就業及提高就業質量來間接為經濟社會服務;同時,高等學校雖然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社會咨詢服務等直接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然而,開展這些活動的目的仍然是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并最終落實到提高畢業生的就業(或創業)率和就業質量上。應該說,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服務地方的根本職能。高等學校通過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來服務經濟社會是有限的,通過人才培養來服務經濟社會才是根本。而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是通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來體現,因此,社會需求和就業是高等教育(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的結合點。
3.社會需求和就業是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的平衡點
社會需求是客觀決定的,而個人需求是主觀決定的,社會需求和兩個人需求者往往并不完全一致。高等教育究竟應該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主還是滿足個人需求為主歷來是學者爭論的焦點。但是,無論是滿足社會需求還是滿足個人需求都應該通過就業來實現。可以在這兩種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就好業。為此,高等學校就必須了解用人市場信息,把握市場需求,通過學生就業狀況及時調整高校的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達到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平衡。
綜上所述,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在今后相當長歷史階段的理性選擇。只有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才能使高等教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促進高等教育發展。 三、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1.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找準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已經成為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這就需要把就業擺在高等教育發展的突出位置。由于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人才,而人才的價值必須在經濟建設中體現出來,高校的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歸根結底要靠畢業生就業、創業及就業質量來體現和擴大。因此,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高等院校辦學指導思想必須發生根本性轉變。高校只有通過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促進就業和就業質量的提高,才能增強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從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每年本科畢業生讀研的比例不到10%,大多數大學畢業生是以直接就業為目的。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只有遵循市場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才能緩解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壓力,完善我國因教育結構不合理而導致人才結構失衡的缺陷。
經濟社會發展不僅需要高校提供學術型人才,同樣也需要其提供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因此,各高校要依據自身的辦學優勢,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找準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一般地,教育部直屬或有關部委所屬大學的百余所學術型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應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地方本科院校是應用型高校,應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職業型高校是高職高專,應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為主。尤其,一直以精英式教育為主的地方院校應切實轉變傳統學術型本科人才的質量觀,可以將培養熟練掌握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一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一線生產和經營的技術或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
2.政府引導及政策支持,促進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注意高等教育的政策導向。在制訂相關本科教育政策時強調要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思路,引導各高等學校明晰自身的發展方向,準確定位,安于定位,各種類型的高校都可以辦出特色,成為國內知名、有國際影響的高校。各高校都應該力爭在各自的層次和類型中成為一流高校,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層次、分類型的多樣化格局。
另一方面,要深化高校管理體制、運行體制和組織機構改革?!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蹦壳?,教育體制改革滯后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正在實現市場化,但教育體制并未真正實現市場化。高校還缺乏足夠的自主權,招生和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致使不少高校缺乏改革調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科專業設置立足于自身的辦學條件,而不是面向市場需求,使高校人才培養的結構矛盾突出。因此,應給予高校較大的專業設置和招生自主權,使高校能夠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動向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使高等學校的辦學逐步從“供給導向”向“需求導向轉變。
3.面向區域經濟社會需求,適時地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在高等教育辦學過程中,既要從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出發也要考慮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適時地調整全面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這也是學校服務定位的重要體現。自擴招以來,因為設施條件和師資力量比較好,傳統專業的擴招比較明顯,但是在社會和經濟發展急需的一些專業上,尤其是一些新興專業的發展還不夠充分。高校依據傳統優勢學科專業,培育新專業的增長點,積極增設滿足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建立科學的專業進退機制,適時地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使新專業建設既適合需求又能夠得到社會的支持,使新專業建設起點高、條件好。
4.面向社會和行業需求,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課程改革是高校教學改革的核心,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靈活性和選擇性,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處于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的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雖大學生數量龐大,但其畢業生就業問題并不像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這么突出,這其中有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這些國家的高校能夠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培養合適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沿襲了前蘇聯高等學校課程設置的特點,即以學科課程為主,這種模式對培養學術型人才的作用非常顯著,而對于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就不適應。因此,高等學校,尤其是教學型高校,在保持其學術傳統的同時,應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加強綜合課程和應用性課程的開發和建構,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力求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發展。
5.產學研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通過科研和社會服務密切學校及教師與企業的聯系。學校與企業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互動關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一是產學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在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上確保人才的規格和質量,滿足社會與企業的需求,有利于學生的就業;二是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實現校企雙贏;三是畢業與就業有機結合,將學生就業的愿望與用人機構對人才規格的要求相結合,學生的畢業實習、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等畢業實踐教學環節與用人機構就業的崗前培訓相結合;四是訂單式培養,即結合用人機構人才需求設置課程、調整教學內容、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按用人機構的人才規格分流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