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

        第1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課程標準 運動技能 體育教學

        體育課程的教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和技巧,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智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感。在新課改的沖擊下,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對教學的探究,分析現階段的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策略。以進一步推動體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觀念的落后影響教學

        由于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越來越迫切。在學習上他們要求孩子將精力主要集中在文化課上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循“分數第一”的理念,因此在他們看來,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是沒有出息、不好好學習的表現,有的家長甚至膚淺的認為體育課堂的教學就是讓孩子玩樂,而不會深入的認識到體育教學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的至關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對于小學教師而言,很多教師認為體育課上不上都無所謂,在他們的課程教學無法按計劃完成時,首先想到的是占用學生的體育課來進行文化類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家長對于小學體育課程的這些認識大大的阻礙了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也從一定的程度上抵制了新課改對體育教學的推動作用。

        (二)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體育教師的教學都是按照體育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越來越不被學生所接受,使得學生對于體育課堂漸漸失去了興趣。很多學生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如:中國武術、健美操、跆拳道等都不能帶到體育課堂中來。教師沒有合理安排教學,不會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對于體育的教學還停留在照抄照搬的模式里。另外,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沒有積極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作用,使得體育教學停留在老師機械的教,學生單純的學的教學階段。這些問題都大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高,滿足不了學生對體育課堂的需求,約束了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

        (三)體育器材不足、師資缺乏及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不完善

        我國的很多學校由于財力上的不足,導致體育器材嚴重缺乏,也由于學校領導的不重視,導致有的學校即使有足夠的錢也不會去買器材。我國的體育教師的素質普遍低下,再加上受商品經濟的影響,體育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我國的體育教師在城市和大部分的鄉村學校的分布不均云,導致某些學校的體育教師嚴重缺乏。另外,很多學校的領導對于小學體育工作的管理體制還沒有得到完善,缺乏宏觀的管理目標,以及微觀的管理意識,以及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還不科學,而課外的體育活動是作為輔助體育理論教學的重要手段。初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二、針對現況提出的改進策略

        (一)轉變體育觀念

        在體育教學中,要轉變體育觀念必須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對于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增進學生家長對體育鍛煉的認識,讓家長認識到體育教學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的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家長能從根本上支持學生的體育鍛煉。第二,對于社會,應該加強社會輿論的宣傳,使社會上的每一位公民深刻的了解到初中體育教學對于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全體公民的體育意識。第三,對于學生,要加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正確認識,認識到體育鍛煉是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保證。最后,更重要的是對于學校的教師,必須加大教育力度,使教師制定好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幾個方面的綜合,改變落后的體育的觀念,推動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的進程。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要求教師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不斷的完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興趣要求,科學的制定出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不斷探索,在提高學生的對于體育科學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同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做好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從而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適當在課堂教學中引進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如:瑜伽、跆拳道、中國武術、健美操等等,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控制好體育項目的難度,讓學生在課堂中帶著濃厚的興趣自由的學習。

        (三)加強器材設備及師資力量的建設

        要加強器材設備及師資力量的建設,必須在學校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適當的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從幾個方面同時出發:向上級申請適當的撥款,學生再根據自己的能力適當的捐款籌錢,再借助社會的力量,爭取社會的贊助,通過這幾個方面解決器材的設備問題。此外,學校領導必須尊重體育教師的勞動。還應該加強小學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建立知識的立體結構,把有用的科學的知識投入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去,使教學和業余訓練不斷地創新和發展。讓體育教學更加科學化與合理化。并鼓勵他們將體育與文藝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強自己的綜合能力,認真思考和總結對體育教學的認識,使體育教學不斷的創新和發展。

        總之,體育教育作為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必須受到社會的重視。小學體育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必須積極行動起來,努力完善教學方法和策略,制定出適合學生的系統而又富有個性化的教學方案進行體育教學。

        參考文獻

        [1]張宇艷. 提高農村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2(14)

        [2] 李 亞. 溝通互動交流 合作優化提升———談如何優化武術課堂教學[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2(10)

        [3] 張經文.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效率——結合小學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2(17)

        第2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小學體育;隊列隊形;快樂教學

        近幾年來,體育課程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它能夠培養學生的課外興趣、體現團隊協作精神、使得教學環境更加輕松,達到增添學生興趣的目的。而隊列隊形在體育課程中是比較基礎的部分,它可以將教學內容簡介的聯系在一起,并使學生們意識到他們的主體性,促進快樂式教學的發展。

        一、隊列隊形訓練的作用

        1.減少學生的運動損傷。減少學生的運動損傷是體育課程隊列隊形的基本作用。首先,教師在上課前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基本規劃,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將學生聯系到一起。因此,我們可以將其視作課程內容的起始部分,也能貫穿到整節體育課。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的團結意識得到強化,也有了一定的歸屬,能夠對自我進行約束,并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體育課沒有一個良好的認知,許多人認為它屬于“自由活動”的范疇。因此,如果不給予他們一定的心理暗示,則是使得課堂相對混亂,甚至出現磕碰現象,威脅到學生的身體健康。而隊形隊列的方法則對小學生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夠將傷害降低到最小。2.有利于強化隊伍的調動意識。隊伍的調動意識是體育課程質量的評估標準,也是效率提升的必要保證。許多教師認為,隊形隊列不能夠算的上是一種教育方式,并沒有給予其高度的重視。顯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隊形隊列的組織方式看似簡單,但其中包括許多要注意的方面。例如:教師要考慮到如何根據學生總數進行后續的課程安排,將他們分為一個小組最為恰當;如何能夠將隊形隊列的重要性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使全體學生都能夠按照具體要求來執行。

        二、傳統隊列隊形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形式單一。首先,傳統的列隊教學一般是教師自身進行反復的演示,學生通過觀看的形式來學習。但在此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也無法分辨出其中的重點部分,對隊列隊形的應用性不強。第二,教學方式相對枯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令學生反復的去操作,沒有在其中融入一些小活動或者小游戲,無法將其興趣激發出來。2.課程的連貫性不強。課程的連貫性不強主要是指教師沒有將隊列隊形的理念貫穿到整個課堂當中,使學生顧此失彼,學會一個動作而忘記另一個動作。同時,一些學生認為,這些基本的隊列方式他們都能夠掌握下來,無需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使得課程的融入性不高。尤其在團隊組織下,這種不協調性就體現了出來,使隊列形式無法得到發展。3.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許多學生會將隊列隊形看作是一種“約束”方式,他們不樂于參與到其中,并無法從中感受到樂趣。因此,對于教師的一些指令,少數的學生出現了不配合的情況,使得教師的教育理念無法推行下去。另外,原有課程的枯燥性已經深深印刻在他們的心中,在短時間內學生的思想無法得到改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部分人認為體育課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對列隊方式也有所忽略。

        三、提高隊形隊列教學效果的主要措施

        1.學合作法。教學合作法主要是指在體育課程中,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能夠相互配合,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隊形隊列的基本知識并融入到實踐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將班級內的學生分為兩個小組,采用“一盯一”的方式進行約束。教師在其中起到輔助的作用,為學生們制定列隊的口號,兩組以相互比拼的方式來得到鍛煉。一組學生在發號口令的同時,另一組學生做出相應的反饋,以最快的速度集合。教師可以在旁邊計時,看哪組學生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整理好內部隊形,對體現高度的一致性。最后,教師要以評價的方式來鼓勵學生,提出每組同學的優勢,并使他們快速的掌握其中的要領。同時,為了給學生糾錯。教師也要進行隊列演示。也可以故意做出一些錯誤的動作,使學生們及時的指出,并深深印刻在他們的心中,令學生在列隊時不犯相同的錯誤。2.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對于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自制能力、紀律性都不是非常的一致,可以說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若想使學生得到鍛煉,就要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針對性指導。例如:對于1到3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力量不是很大,擺臂的幅度可能無法達到標準的要求。這種情況下,教師主要對其步伐的一致性進行鍛煉,不對擺臂行為作出過多的要求。而對于3到6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教師要從分組情況、左右間距、擺臂幅度、口號的力度等多方面對他們進行指導,并作出嚴格的規范。這種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隊形隊列訓練的興趣,還可以使自身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3.通過比賽,營造隊列隊形的競爭氛圍。教師也可以以比賽的形式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并適當的加入一些小游戲來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對自己所認識的列隊知識進行講解和分析。每四名學生為一個小組,其中一位充當體育教師、其他三位充當學生。學生向“老師”提出疑惑,“教師”以自己的理解方式為他們進行解答,體現隊列知識的滲透性。第二,也可以通過比賽的方式來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例如:教師在過道處設置障礙物,兩組學生分別以并隊、列隊的方式快速通過障礙物,并保持內部隊形不出現混亂的情況。用時最短、隊形狀況保持最好的一組為勝利方。教師會也要進行一定的獎勵,增添教學中的樂趣。4.制定教學任務,體現靈活應用性。為了能夠使隊列隊形的觀念深入到學生的心中,教師要制定相應的教學任務,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第一,教師要將隊列隊形中的重點和難點逐一列舉出來,并令學生進行分組練習。以“齊步走”、“立定”、“走右轉”等項目為例,學生練習10分鐘后進行組內討論,將自己不理解的部分講出來,其他同學可以為其解答疑惑。而教師則要使學生熟悉自己的口令,并作出相應的反饋。第二,在課程結束后,教師要為學生們布置任務。每位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寫下總結,并在下節課中說明。其他同學再次期間也要認真聆聽,作出相應的改進方案。同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以達到激勵的目的。首先,評價內容不僅要體現出期末分數,還要將平時的練習情況、活動參與度等部分綜合進去,突出評估方法的靈活性。最后,學生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對教師教學方面提出幾點要求,以便教育方法得到改進,使學生們得到學習上的樂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體育教學中的樂趣,培養他們的興趣。教師要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因材施教。同時,也要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他們充滿新鮮感,注重小學生的健康鍛煉,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全面型人才。

        作者:唐禾潤 單位: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依果覺鄉小學校

        參考文獻:

        [1]車艷麗.煙臺市小學體育游戲開展的現狀調查與推廣研究[D].魯東大學,2015.

        [2]田廣.隴南小學體育教學中貫徹情感教育理念存在問題的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

        [3]耿忠利.游戲教學法對小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的實驗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4]張建華.快樂體操等級鍛煉標準在海淀區小學開展情況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6.

        第3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論文摘要: 學校管理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學校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從而也影響了一代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本文論證了學校的教育人員與教育對象的管理,較全面地闡述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工作。要使學校管理得法,必須探索學校管理學的科學理論,掌握學校管理的客觀規律,不斷地改革與創新。

        教育人員的管理包括領導、教師、班主任等,教育對象的管理是針對學生而言。

        教師是學校的靈魂。一所學校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活動,“大學非有大樓之謂也”,教師是文化科學、意識形態的傳遞者;是未來社會人才的生產者。

        我認為學校對教師的管理應從以下三方面人手

        1 教師隊伍的結構

        教師隊伍結構問題是學校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群體的結構一般包括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親緣結構、專業結構及“雙師型”教師比例等。

        年齡結構中并非某個年齡階段的越多越好,通常年長的教幣經驗豐富,工作穩健,而青年教師精力充沛,工作熱情高,需要取長補短,互為補充。

        職稱結構可以看出學校的教學水平,學歷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教師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潛力。雖然對單位個人說僅看教師學歷是不夠的但對學校教師隊伍整體來說學歷是十分重要的。

        親緣結構,學校在選用教師時,讓不同學校畢業的教師的教學習慣,研究習慣,實驗實習方法,學生管理方法,互相學習借鑒。

        “雙師型”教師是職業院校的一種特殊要求,一所學校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雙師型”教師要求達到相當一部分比例。

        2 學生管理是學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管理主要是對班級管理

        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魏書生對班級的管理,就是實行群體決策。他認為班級學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個個都是助手,對于較重大的事,分別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集體舉手或投票表決。要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鍛練機會,讓學生的協調能力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學生一直是管理的對象,即處于客體的地位,如果讓學生參與管理,就會使其成為管理主體的一部分。既參與管理也參與決策,管理應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學生的意志和要求。凡是學生能參與管理的應放手讓學生參與。

        3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1 位置意識,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還應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發揮主要作用,指導學生的學習和集體工作,善于聽取群眾的呼聲,體現學生的需要。班主任確立在班級中的位置可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供廣闊的空間。

        3.2 參與意識,在確立位置意識的基礎上,班主任還應確立參與意識,要以學生的朋友身份主動平等地參與班級的各項活動。只有主動平等地參與活動班主任才能真正體驗班級活動的成功與不足,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3.3 競爭意識,班主任只有具備較強的競爭意識,才能銳意進取、推陳出新。要形成班與班之間競爭,要對照班上的特點去吸取外班的精華,相互學習,樹立自己在班上的威信。得到學生的稱贊與擁戴。

        我們目前所處的是一個社會轉型,體制轉軌,觀念轉變的時代,是一個社會各類人才大競爭,世界經濟大開放,科學技術大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學校的學生管理也應當做出相應的改革創新,我認為學生管理改革創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創新教育管理觀念。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讓學生的個體差異進一步擴大,過去統一的培養規格,不符合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教育對象變化了,教育的人才觀,質量觀要轉變,教育不能只埋怨學生素質低,而要提供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課程和安排合理地學習進程。改變傳統教育統一培養規格,給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實行彈性學制。

        第二、強化制度規范。學校要在明確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對學生管理的具體方式與方法作出明確要求,制定實施細則。

        制訂管理制度時要敢于創新與變革。教育要在辦學過程中應對課程體系,招生就業,學籍管理,學生管理等一整套規章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通過改革打破常規,構建開放性職業教育新體制。

        第三、加大教育教學的投入。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需要先進的生產實習設備。學校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想使自己的學生能夠達到一技多能,適應市場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就必須加大先進設備的投人,必須克服進入市場所帶來的資金困難。高校的管理離不開高效的工作方法,這樣才能使學校在新的歷史下快速,健康發展。學校對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管理中一個重要一環,而班主任在學校中擔當的角色是多方面的。這反映了學校教育活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表明社會,學生和廣大家長對班主任寄予多種期望。班主任正確,深刻而又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職責,樹立“多角色意識”,并加強自身人格與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工作的成敗。

        總的來說,一所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好壞關系到這所學校的生存,因為學校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學生。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才能使學校繼續生存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張楚延著:《學校管理學》,湖南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

        [2] 眭依凡著:《大學校長的教育理論與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張濟正主編:《學校管理學導論》(修訂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二版

        第4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新課標 中小學體育 教育教學

        1.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觀念相對落后

        當前體育教學改革雖然在全方位進行,但不少教學改革者在實踐中卻只熱衷于外在課程形式的改革,學生內在情感和學習動機卻被嚴重忽略,沒有真正被激活。也就是說,在體育教學中,片面追求教學組織的外在一體性,忽視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失去體育教學應是授之以道的真正意義。

        1.2教學目標單一模糊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偏重技術怎么教,動作怎么做,而忽略了對學生健身知識技能的傳授,更忽視了對學生健身意識、健身能力、健身習慣的培養。另外,體育教學中限制學生追求目標的廣度,約束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也就束縛了個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

        1.3教學內容競技化嚴重

        長期以來,競技運動一整套的項目、規則和辦法規范了學校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在目前的體育教學中,選擇的體育教學內容以圍繞競技項目為主,妨礙了學校體育目的的實現與任務的完成,阻礙了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化。

        1.4教學方法單一死板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對象或死板的“機器”去安排教學。在體育教學手段上,教師往往采用單純“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

        2.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規定在目標教學體系下,學校與體育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目的地選擇教材與開發校本課程,但很多教師存在這樣一些困惑,如對教材尤其是對技術動作的教學深度不太了解,對講授的多少與掌握程度難以把握。因而,大部分教師仍沿用過去舊大綱的教學模式,也有的教師提出目標統領內容的教學框架,但是在目前學生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大班教學難以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自主練習的范圍不確定,很容易導致“放羊式”練習。因此,對增強學生的體質作用不大,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若按此教學,學生的體質水平不但沒有上升,反而會下降。

        3.新課程體系實施的著手點

        3.1學生方面

        學生是受教育者,是體育教學中的主體,體育教師要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隨著獨生子女人群的增多,獨生子女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同時父母期望子女成龍成鳳,并且在當前重智輕體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對獨生子女的體育鍛煉意識會產生影響。由于家庭環境及教育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獨特的生理、心理和個性特征,如耐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強,體育教師對他們生理、心理、個性特征等的了解有利于促進體育教學工作順利完成。

        3.2教師方面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的引導者,在教學中是主導地位者。首先,體育教師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學生的最佳鍛煉時期,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教師要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著想,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與氛圍。教師要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激情,不要受到不良情緒的干擾,因為教師的情緒很容易會感染學生。教師要了解自身的優勢,并想辦法彌補自身的缺點,有的教師年齡大了難以做高難度的示范動作,可以運用影像、多媒體、掛圖等輔助手段。

        3.3學校方面

        學校加強對教師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培訓力度,加強教師對新課程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的了解,使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能夠勝任新課程的要求。加強對在職中學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學校要多組織教師開展對新課標的學習與研討,使體育教師能夠較準確地把握新課程的內涵,正確明確新課程標準與舊大綱的區別。針對目標統領內容的開放式教學要求,地方與學校要加強校本教材的開發力度,同時,學校要鼓勵體育教師對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好的要推廣。了解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加強對場地、器材的管理。總之,新課標的出臺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需要教師、學校與上級主管部門齊心協力落實。

        4.今后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要從根本上遏制目前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應當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價值取向和目標。讓學校體育的方針回歸本位,以人(學生)為本,以增強學生的健康為主旨。

        4.1從法律上保障學校體育教學的實施

        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實行的是每周2節體育課,每天1小時課外體育活動。但是,由于社會、學校、家長對學生學習施加壓力較大,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正常的體育課經常被擠占,課外體育活動更不能得到保證,學生升學時的身體素質達標(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只是有其名,無其實,這直接造成了學生目前的身體素質普遍降低。要保障學校體育課時數和充足的課外活動時間,各級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提高對體育衛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必須加強法律監督,依靠法律確立學校體育的重要地位并保證其實施。要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學生體育活動的時間,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開展課余體育活動,使學生體質得到提高。

        4.2學校體育教學要以增強學生體質為目標

        我國以往的那種以學習體育技能技巧、提高運動項目成績為目的的體育教學觀念要進行革新。片面追求成績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與“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弛的。突出學生體質健康已經成為國際化體育改革的共性經驗,我國學校體育改革應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將“健康第一”列為學校體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并在理論和實踐各個層面進一步貫徹這一理念,使學校體育從各種途徑把最終目標集中在對學生健康的促進方面。此外,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除了加強體質鍛煉外,還要增加身體鍛煉知識、衛生保健內容的教學。包括運動處方原理、運動醫學保健、運動健康效益、日常衛生知識等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在體育課程中,以適應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發展趨勢。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健康逐步成為社會的時尚追求,這就必然要求學校體育調整自己,適應這一新的發展趨勢。

        4.3加強對學生體育學科能力的培養

        體育學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動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體育實踐能力。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主要體現在“玩”上,這種“玩”是相對于室內文化課學習而言的,但如果把對體育學習的興趣與理解僅僅停留在“玩”上則層面太低。為適應新世紀的體育進一步向高度化、大眾化、多樣化和生活化方向發展的要求,學校體育教學不僅要鼓勵學生玩,而且要教會學生如何“玩”。在這一點上不妨借鑒日本學校體育的育人政策:①加強學生主動獲取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能力培養;②增強運用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提高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及體育競技欣賞和體育娛樂的能力。體育學科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實施終身體育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應當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全面重視。

        4.4體育課教學實行選修制

        體育教學實行選修制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實現終生體育的有效途徑。當前發達國家學校體育教學從中學開始基本都采用選修制,我們要有計劃地在具備條件的學校實行體育選修制教學,逐漸在全國普及,使我國的學校體育同發達國家同步發展,使以運動技術、技能教學為主線的教育向強身育人的目標轉變,提高學生自我鍛煉身體的能力。

        4.5學校體育與家庭、社會體育一體化

        為實現學校體育的目標,學校體育必須向家庭和社會延伸,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特別是雙修日制度實施后,學生在家庭和社會的時間增多。因此,家庭和學校要分擔對學生進行體育的責任,形成以學校體育為主,以家庭、社會體育為輔的一體化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季瀏,潘紹偉等.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國學校體育,2002.

        第5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一、缺乏對學習主體―學生的應有認識,忽視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教師中心論”和“知識傳授論”的影響下,傳習式成為體育教學實踐的主要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技術為中心,滿堂“灌”,在體育教學中頗為盛行。“統”(材、統一組織、統一要求、統一評價標準)和“灌”占據了全課的時間。學生就在教師的“主導”下,統一模仿教師的動作要領,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沒有學習的主動權,一直處于“要我學”的被動地位;學生的體能、技能、智力、興趣愛好得不到重視,個性得不到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師生雙方處于失調狀態,教師發令,學生強應,造成身體極度疲勞,精神狀態低迷,學生學習體育就毫無樂趣。無樂何來“好”,無“好”就難以“知”。古代教育家強調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忽視了教學環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以致影響認識過程。

        體育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即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在四個因素中,對學生個體而言,除學生自己外,其他均可泛指為環境因素。行為科學認為,人的行為是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的“綜合效應”。體育教學過程是在特定的教學環境條件下的特殊動態過程。“動”必然引起“變”(知、情、趣、意、行交織而復雜的變化)。“動”是“變”的動因,“變”是“動”的結果,二者是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影響的因果關系。因此,“動”和“變”是體育教學過程的重要特征。在體育教學中,常見的變化有:由于教學場地大,教學班組多,相互干擾嚴重,因而容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由于室外教學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大,因而容易激起情緒、情感;由于教學內容與場地器材因分組輪換,因而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隨著疲勞的出現與積累,或教法組織不當,又容易引起動作變形。這些相互交織而復雜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認識和學習過程。由此可見,在體育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認識過程。

        三、教育、教養、發展是體育教學目標的整合,任何偏頗都不符合體育與教育方針的要求,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

        由于體育教學的特定教學環境和特殊教學方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群體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個體差異。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在思想、體能、技能、智力、性格、氣質和興趣等方面,欲求能在課中自我實踐與表現,個體差異性就最易全面、充分、具體、及時而突出地顯露出來。寓教育、培養于活動之中,體育教學就是一個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全面教育、培養和發展過程。由于體育教學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也是學生個性的培養、形成、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傳統體育教學的那種只注重傳授技術或增強體質,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與個性發展是不利的。因為人的個性發展是以生理、心理的和諧發展為特征的。

        總之,以體育運動為基本手段,這就決定了體育教學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設施與其環境不同于其它課程教學。這樣,離開了學生的其它心理因素和教學環境因素,僅以認識論的認知過程來揭示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過程,無疑是偏離了教學過程的本質來談體育教學。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那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從單一教育轉向全面素質(思想、體能、技能、智力和個性)教育、人才教育,這才能反映體育教學過程的本質特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體育教學過程具有身心發展的一致性、教育性、教學主體(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自覺能動性)的雙向性,群體性、競爭性和娛樂性等特點。由于體育教學是實現我國體育目的任務的基本途徑之一,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發展的教學活動,因此,體育教學過程應當是:

        (一)體育教學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以動態教學為特殊教學方式,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身心教育、培養和發展的教學過程。

        第6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社會 學校 學校 素材

        小學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述出來。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學生的生活越豐富,作文的內容才能越充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從豐富學生生活,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入手,多積累,多儲備。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尋找寫作素材。

        一、學校生活中

        小學生對學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課堂上的啟發誘導,激勵表揚,課間活動中的嬉戲玩耍無一不是寫作的素材。老師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抓住契機進行啟發,使這些情景在學生筆下生花。

        語文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更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自己和別人。學生平時不注意自己的活動和所做的平淡無奇的小事,更談不上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也就不可能積累到材料,這也不足為奇了。正因為這樣,所以即便是平時經歷過的許多新鮮事,也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消失,有些甚至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把自己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等到寫作時所需要的材料就自然跳出來,一樁樁,一件件,任你選擇。

        例如有一個學生隨父母打工轉到我校,被安排在我班。剛來時,人地生疏,很少與別人接觸,很少和同學們交談。在一次自習課上,這個學生突然肚子痛,接著嘔吐。

        見此情景,許多同學都過來幫他,扶他去校醫室看病拿藥,幫他打掃教室里的臟物。他被同學們的行動深深感動了。由于這件事給他印象很深、觸動很大,所以,他及時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寫了《集體的溫暖》這篇文章。

        另外,為了滿足孩子好動的內在需求,以提供作文素材,組織學生開展系列的課間活動。以活動的直接感受激發學生敏銳的想像力,以活動的趣味喚起學生表達的愿望。課間雖只有短短的十分鐘,但對活潑可愛的孩子來說,課間十分鐘的校園可謂是沸騰的校園。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開展文藝、體育、科技等活動。作文指導課上,學生先回憶口述活動的情景,再寫下來。

        如學生寫《記一次拔河賽》時,因為他們參加了比賽,觀察了比賽,真情實感流露在字里行間,參賽的同學把比賽過程、緊張心情,寫得非常具體,做到了言之有物;觀看的同學描寫了扣人心弦的激戰場面,贊美了雙方的拼搏精神。 轉貼于 二、家庭生活中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練習寫人的文章,可寫父母、親人。我經常告誡學生,回家多關心體貼父母,干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組織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既創設了親情氛圍,增長了知識,又為創作提供了好的素材。如國慶節假日期間,我建議學生精心準備后,召開一次家庭聯誼會。

        有的模仿《直通倫敦》欄目設計了關于“奧運知識知多少”智力賽,由孩子純真的心來碰撞那一顆顆早已在商海之戰中,雄心激情被利欲好處淹沒的心靈,激發他們的愛國熱誠。有的設計“親情問答”,其中問媽媽、奶奶今年多少歲;問爸爸、外婆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等系列必答題,把對父母長輩的關心從簡單的問題提出,引起大人的深深思考。我今年的語文有多少篇課文,要學多少個生字?有的還設計《我學會了……》(一項家務活)、《幫爸爸戒煙》等活動,來作為寫作素材。

        三、社會生活中

        第7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探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給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增強自身整體把握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積累自己的閱讀經驗等。”以下是本人在五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僅供大家參考。

        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1)教師要讓學生在獨立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并對閱讀內容進行積極地思考和想象,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2)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疑問,當學生帶著疑問閱讀時,自然興趣會越來越高漲,閱讀能力也隨之提高,實踐證明,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疑問,體現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思考和思索,也表明了學生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3)教師要組織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綜合分析過程中,找到相應的答案,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喜悅感。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和理論進行質疑,不要盲從教材或閱讀材料中的各種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的探究來獲取最終的正確答案,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并通過科學引導,讓學生掌握合理、有效的質疑方法。這一教學過程不但有效克服了學生的惰性心理,而且積極拓展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了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在閱讀活動中獲取快樂體驗。例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誘導學生閱讀文章,如,“誰飛奪瀘定橋?”“怎么飛奪?”“為什么飛奪?”等。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理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涵,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閱讀水平。當學生針對某一知識提出疑問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他們在自主分析中解決問題;還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提高質疑能力。實際上,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討論、分析、應用知識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意識、想象力、口語表達等能力都得到了強化鍛煉。

        二、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比較喜歡讀書,家長們也經常給學生買書,但是卻看不到學生的進步與發展,這就是學生的閱讀方法不對所造成的。我們知道,只要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對,則事倍功半。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不僅喜歡讀書,而且善于讀書,并能從書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首先,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閱讀活動中,然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實際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文章,對于不同的文章,其閱讀方法就不盡相同。此時,教師要教會學生根據不同的文章來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如,略讀、精讀、快讀、默讀、朗讀等等,此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文意的方法,使他們能夠自己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開展實踐創新活動,培養閱讀、創新能力

        語文學習要與實踐相結合,因為它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說的,語言學科的學習只有在不斷實踐中才能夠得到快速的提升,所以,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語文課程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重要的是在語文實踐中靈活運用語文本身的規律。對我們來說語文是母語,它的實踐機會和學習資源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實踐語文,在實踐中學會創新。培養創新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開展實踐活動,所以二者相輔相成。創新能力就是要求我們學會改變自身,改變環境的應變和創造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外活動中得到發展提高。(1)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條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都會有其對生活不同的見解,多閱讀,就能汲取更多的更全面的營養知識。(2)個人能力的展示、每個人都是好強的,教師要給學生足夠展現自我的機會,無論是才藝還是學識,都會令學生認識自身的價值,產生成就感,激勵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主動學習,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愛因斯坦說過:“社會要向上發展離不開獨立思考的人。”所以,多舉辦些才藝展示、讀書心得、書繪畫展等比賽。鍛煉學生積極獨立的性格,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當然,以上僅是本人在五年級教學中有關閱讀教學的幾點淺顯的認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進一步的研究探索,更好地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芳.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1(11).

        [2]丁先明.淺議如何改進針對小學生的閱讀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10).

        第8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實踐性學習運用創新

        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可看到,課程十大目標中包含了“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表達方式寫作”;“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等內容。從中無不看出語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培養和鍛煉,新課標理念即重視為實踐需要學習,也重視在實踐中去學習,現就自己在這方面的感受進行淺顯的闡述。

        一、小學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形成過程都離不開實踐。

        從“結繩記事”直到文字的使用、語法的規范等,都是在社會勞動中,為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而發明和應用的。今天我們學習和傳授知識的漢語拼音,漢字及漢語中的詩歌、小說,詞曲戲劇都是中華民族在漫漫數千年的社會生活和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優秀文明成果的結晶,正所謂“勞動創造了一切”,沒有勞動實踐就不會學到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更不會積淀成相應的知識技能寶庫。盡管文明已處在知識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盡管今天的知識寶庫已發展到電子網絡時代,但對于一個知識的初學者來說,仍然需要自己的親身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前人留給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如我們在對一年級學生進行拼音教學時,盡管a、o、e、b、p、m簡單,但學生不親自去進行讀、寫、記用的實踐,要想學會漢語拼音是不可能的。漢字教學的情形依然如此。因此,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形成過程與其他知識一樣,都離不開學習者的親身參與和付出辛勤的勞動實踐。

        二、為實踐學習是知識的積累,在實踐中學習是對知識的運用和創新。

        新課標要求要讓學生掌握適應現代社會需要所必須的知識。就是要求學生在學校課堂實踐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去學習課本及課本外的知識。無論是課堂學習實踐活動還是課外生活實踐活動,從中所學知識盡管是基礎性的,淺顯的,但卻都是必要的知識積累。沒有這些基礎、原始的知識積累,就去談運用和創新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知識積累不僅僅是目的,而是為知識的運用和創新奠定基礎,積蓄力量。學習知識最終是為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實踐遇到的問題,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僅靠前人留下來的知識和技能是解決不了的,這就要求勞動者去思考、探索和創新。因此,我們教給學生漢語拼音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識記各個聲母韻母,而且還包括讓學生能使用字詞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教給學生識字也不僅僅是能識記而已,更重要的是能用這些字去組詞、造句,繼而寫出優美的詩歌、散文、小說等。讓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成為新一代的小說家、戲劇家或者其他方面的文學家。而讓更多普通的學生在學習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之后,能在今后熟練的服務于生產和生活。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是學校基礎教育培養的目標,實現這樣目標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為實踐而學習和在實踐中學習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意抓好以下問題:

        1、做好必要的知識積累。

        萬丈高樓平地起,知識積累亦然如此。實際教學中應該按照新課標要求,在不同年級,不同學段均應以課標要求學生應掌握的基礎知識,把課堂實踐學習扎實抓好,使學生學到過硬的基礎知識,這樣才能為課堂外的其他學習實踐活動夯實基礎,否則,對知識的運用和創新都是空談,因為必備的基礎知識不僅對知識的應用和實踐具有指導性,而且還具有強有力的助推性。

        2、重視對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興趣培養和品質的形成。

        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不僅包含了學習形式層面,即學習與實踐的相輔相成;更包含了學習方式層面,即被動學習與主動實踐間的區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對學生主動實踐性學習的興趣培養,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分析課文,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堂外去學著解讀知家名著,通過課堂提問、講故事、即興創作等不同形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每個學生都是主角,且都能感受到因參與而取得成功的成就感,自然就產生了親自實踐、學習的興趣。有了良好的興趣保障,在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便易形成自己參與實踐學習的良好品質。這樣就實現了“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跨越。

        3、實踐性學習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第9篇:對于小學教育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01-0058-05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縣已經順利進行了四個年頭,在這期間,我們研訓員為了每一次培訓、每一次研討活動的成功舉辦,可以說費盡了心血。新課程對于我們來說,同樣也是需要從頭學習,需要邊實踐邊研究的。正因為有我們不懈的嘗試與探索,現在不論走到哪所鄉鎮中小學,都不難發現教師在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方式上的明顯變化,師生參與課改的熱情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但是,課改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要達到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面對當前“農村中小學真窮,教師真苦,課堂教學真有問題”的現象,我們不得不再作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

        今年暑期,湖北省長陽縣教育局針對“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精神,明確提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隊伍水平為重點的工作思路。在這一精神的感召下,廣大教師對樂教樂學,輕松愉快,高效低耗的教學模式充滿企盼。研訓員作為教學的研究者,作為教師教學的指導者、幫助者、服務者,要努力服務學校、服務教學、服務教師,搞好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解決了課堂教學效率問題,也就達到了課改的一個根本目的。因此,盡快解決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低效或無效問題,幫助教師尋求一條輕負高效之路,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知道,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我們不得不再次追問:有效教學的必備要素是什么?造成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原因又是什么?對此,我們必須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下多視角、多層面審視這些問題,并對我們已司空見慣、貌似合理的教學常規和行為予以深刻的反思。

        一、多視角多層面認識“好課”

        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基礎

        1.能讓學生有所得的課就是好課

        華東師大葉瀾教授從五個方面闡釋了一節好課的標準:一是有意義的課,即充實的課;二是有效率的課,即扎實的課;三是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四是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五是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

        由此,我得出一個結論:讓學生有所得的課就是有效的課。現在課堂上普遍存在一些 “表面繁榮”,教學手段“先進”,形式花哨。就科學課來說,經常是“議論聲、爭辯聲、操作聲,聲聲入耳”,看起來似乎熱熱鬧鬧,可是一節課下來,學生卻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為什么做這些活動,要觀察哪些現象,觀察到的現象應該怎樣解釋或者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就是無所得的教學。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教師對新課程理解有偏差。要知道,常規教育是課堂教學最為基本和重要的,放任的教育是對新課程改革精神的曲解和褻讀。在2007年7月中旬《科學課》雜志社舉辦的福建武夷山全國小學科學教材教法研討暨科學考察活動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綜合理科室的黃主任在研討會上以課標的修訂為話題,介紹了新課程標準將把科學概念和知識目標放在第一位,將原課標倡導的自主探究修改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探究。這樣有利于扭轉現行課標指導下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盲目的、無意義的探究現象,從而使科學探究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為了幫助一線教師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糾正教學中出現的一些不良傾向,2007年,我縣組織了以“在科學課堂上如何開展有效性探究”為主題的系列研討活動,為追求真實的課堂作了一些嘗試。通過教師論壇、專題講座、骨干教師示范課引領,讓科學教師明白,科學課應以“活動-體驗-表現”為主線安排教學進程。同時也讓他們弄清楚自己作為科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什么,那就是要培養和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并努力尋找證據,積極探尋身邊的自然現象、變化和規律,讓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在探究中獲得較為全面的科學素養。只有教師先弄清楚科學課的特點和主要任務,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質疑和探究中,在情感的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這也正是課改專家們所倡導的。

        2.能把學生真正“卷入”的課就是好課

        一線教師對好課的理解是怎樣的呢?通過與教師面對面的交流,我了解到不少教師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應該做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提問精簡恰當,適時運用媒體,師生互動氣氛熱烈……整堂課從“引入”到“過渡”再到“”最后到“小結”,可以說無可挑剔。但我認為這樣精雕細刻的課未必是好課。因為在這樣的課堂,許多教學環節只是追求了新課改課堂教學的“形似”,而不是“神似”。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到什么?學習效果又如何?很難說清楚。一節好課,應該能把學生真正“卷入”到教學之中,能看到學生生氣勃勃、積極勤奮、專心致志地與教師合作,而教師對學生的探究和研討應對自如,能有把握地了解到學生學到了什么,從而使教學過程在預設與生成中不斷互補,不斷完善。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平時,我對小學科學常規課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評價的:一是課堂上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的狀態;二是教學目標的把握;三是看是否符合科學課的特征,即尊重科學證據,符合科學邏輯,有質疑的精神;四是是否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及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要求教師做到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只要是教學內容完成得好,學生學到了真正的知識,又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維的發展,這樣的課,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面對小學科學教師隊伍極為不穩定,學科骨干少而新任科學課教師又難于勝任的現狀,我一方面鼓勵科學課教師積極參與校本研修,開展“手拉手”研修活動,一方面組織教師參與學科研修沙龍、網絡在線研討等活動,為學校、為教師盡力搭建研學平臺。但多次下鄉聽課,使我越來越感到任重而道遠!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視導中,我聽了一節小學四年級科學課――《空氣也是生命之源》,任課教師是剛從中學到小學的,是第一次接觸科學課,他不了解科學課的特點,不清楚在科學課堂上怎樣落實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也不準確,整堂課僅僅就書上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了一番觀察與討論,學生沒有動手的機會,也缺乏思維訓練活動。這與本節課的教學要求相去甚遠。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他們親近科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編者也正是出于這一目的安排教材內容的。這一課主要是要引導學生運用對空氣已有的認識,探究空氣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學生知道空氣對生命的意義,認識到保護空氣的重要性。它屬于綜合課型,在設計教學時,要考慮讓學生有機會經歷一個“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探究過程。可惜的是這位教師沒有這樣做,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課前和課后也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調查搜集活動,這樣的科學課是不可能將學生卷入其中的。

        3.能把學和玩整合起來的課就是好課

        毋庸置疑,我們的課堂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那小學生對好課有什么樣的期待呢?我從與學生的座談中了解到,就科學課來說,他們所期待的好課就是既好玩,又能學到東西。這一點我們是能理解的。兒童天性好玩,他們希望在日復一日的學校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希望老師能把課堂和玩整合起來,在玩中學。正如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所主張的: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但想一想我們的課堂卻往往是老師講授的多,學生理解的少;老師教的多,學生發現的少。為了踐行盧梭的理論,我有意安排了一些活動來引導老師們朝這個方向努力。

        2007年4月份,我在高家堰鎮組織了一次全縣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研討會,會上安排了四節研究課,其中莊溪小學唐永勝老師上的《力在哪里》一節,就是一次很好的嘗試。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教師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精心設計了四個活動,這些活動如螺旋式上升,層層遞進。第三個活動“爭金奪銀彈棋子”更把課堂推向了。這個活動唐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科學課上不能說我知道了就行了,得弄清楚你是怎樣知道的。誰玩過彈棋子游戲?(學生舉手)哦,這么多同學玩過,怎么玩的?還想不想玩?

        生:想。

        師:好,我們就來玩“爭金奪銀彈棋子”的游戲。大家聽要求。(師將“游戲規則”用小黑板掛在墻上)。

        師:想一想,怎樣才能盡快到達終點?

        學生自由發言后,老師讓學生兩人一組到游戲中去驗證自己的預測。

        這下學生可開心了,一個玩一個當裁判,再互換角色。五分鐘后,教師開始統計到達銅、銀、金牌的人數,拿金牌人數最少。最后老師讓學生交流玩中的體會。有的說,彈棋子的時候要注意用力的方向;有的說,要想盡快拿到金牌,每次都要注意用力的大小、部位、方向和時機……那節課學生真是學得輕松,學得自主。這樣的課,我認為是成功的課。它的成功就在于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玩中學,學中玩,領會科學的樂趣,真正體現了教師作為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在這節課上,教師將比較抽象的“力”這一概念以活動的形式,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淺出,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學生的潛能,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效率很高。

        二、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

        是實施有效教學的根本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研訓員,自課程改革以來,我參加過一些培訓,也組織了好幾次教師培訓,聆聽過一些專家的講座,也反復學習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參與過鄂教版小學《科學》教學參考書的編寫,也指導過不同級別的研究課、示范課、優質課,同時還聽了不少外地的觀摩課,我越來越覺得要達到專家們所構想的、孩子們所期盼的那種理想的、有效的常規課堂,必須真正轉變教學觀念。因為教學觀念是教學行為的航標。當前,中小學課堂教學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教”不重“研”;重“教”不重“學”;重“灌”不重“效”;重“記”不重“思”;重“知”不重“能”等不良教學行為,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悖的。因此,只有教師真正轉變了教學觀念,課堂教學才會有生機和活力。

        首先,要樹立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一節課,如果教師只考慮自己的教學環節完成情況,只在乎板書是否完整,只關注媒體運用是否正常,而不考慮學生是否有收獲,這樣的教學往往是只有“教”而沒有“學”,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把著眼點放在學生身上,多關注學生學習的收獲,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有“成就感”,這樣,學生才會對所學內容感興趣。

        其次,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學課的學習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為他們及時提供方法上的指導和建議。9月底我在李家灣小學聽了一位老師的《空氣里有什么》這節課。這是一節小學四年級科學課。在實驗設備不配套、實驗器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老師指導學生用去底塑料飲料瓶罩住蠟燭,并立即擰緊瓶蓋觀察水是否能進入瓶子。學生動手操作后認為水一般不能進入瓶子,即使進去也是很少,并且通過討論,學生知道是因為瓶子內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接著老師讓學生猜一猜,如果把瓶蓋擰松,把瓶子拿起來,點燃蠟燭,等蠟燭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蠟燭扣上,然后立即擰緊瓶蓋,蠟燭會不會熄滅、水會不會進入瓶子里去?學生根據前面實驗的經驗,都認為蠟燭會熄滅,但水不會進去。為了驗證猜測,老師讓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中蠟燭慢慢熄滅,一部分水涌進瓶子里去了。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莫名其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全班六個小組有五個小組實驗成功了,觀察到了這一現象,并不時發出驚嘆,可是還有一個小組實驗失敗了,這個小組的同學非常沮喪,他們多么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點撥,然而,這位老師當時考慮的可能是教學進度問題,沒有給他們以指導,甚至連課后補做的機會也沒有給,就讓學生進入到討論環節。雖然學生后來知道了這一現象是由于瓶內的空氣少了,“騰”出了一部分空間造成的,但那個小組的同學仍不免有些遺憾。這讓我認識到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心中時時要裝著學生,尤其是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

        再次,要將知識灌輸轉變為 “學會學習”。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傳授真理,好的教師叫學生發現真理。”教師要解放思想,讓學生自己嘗試、發現規律或發現問題,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好方法。也就是說教師要有“點金之術”,要通過啟發使學生回答出一個個難度更大的提問,要通過教學讓學生產生美的感受。這些會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教師的教法和學生學法的研究,要解決好這一問題,教師除了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好每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精心創設一些輕松自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之外,還要研究教學方法,特別是研究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我曾經在一次小學科學優質課競賽中,看到有一位參賽教師采用“輕松‘小品’,趣味導入”的辦法教授新課,使學生對新概念的理解輕松透徹,這樣的教法就很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這位教師上的是四年級《空氣的污染和保護》一課。開課之初,授課教師一邊取出玻璃杯,一邊介紹:“這是一只干凈的杯子。”他又取出礦泉水,“這是一瓶礦泉水”。接著,他把礦泉水倒進杯子里,“杯子里的水能喝嗎?”學生剛準備回答,教師已經端起杯子,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口――“味道好極了!”(學生先是驚詫,繼而輕松地笑了)。接著,教師在杯子剩下的水里滴入墨水,問:“這杯水還能喝嗎?”(生:“不能。”)“為什么?”(生:“水被污染了。”)

        教師說:“‘污染’一詞用得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和污染有關――《空氣的污染和保護》。”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科學課的教學方法要富有兒童情趣,教師的示范動作要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科學課的內容是嚴謹的,但教學方法可以靈活多樣。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應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是鮮活的。就象上述案例中,教師所創設的情境那樣,既拉近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又營造了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并通過“污染”一詞,悄然揭示了課題,學生一下子就被融入到教學之中了。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最大范圍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取真正理解的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人格塑造。有效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和體驗,重視教學中師生的交往與對話。有效的課堂是全面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有效的課堂不像工廠生產產品那樣要求整齊劃一,他培養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作為研訓員,我們應盡力解放教師的思想,幫助教師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正確解讀新課程理念,正確認識一堂好課的標準,引導教師在課堂上少一些包辦,多一些民主;少一些講解、分析和總結,多一些引導、點撥和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以一顆忠誠、敏感的心,去對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我們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地發現,從而在更為全面的角度看待課堂教學。

        最后,我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關鴻羽,白銘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以[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3]史根林.新全球化時代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應有之思――從基礎教育課程民族工作者說起[J].基礎教育參考,2006(4).

        [4]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嚴衛林.謹防課堂提問中的“虛化現象”[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级性爱片免费观看 | 日韩精品受辱视频在线看 | 亚洲911精品一区 | 在线观看永久免费的成年 | 亚州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 亚洲五月激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