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生態環境監測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二條水土保持生態生態環境工作應遵守本辦法的規定。
第三條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任務是通過建立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站網,對全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狀況實施監測,為國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政策和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第四條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
水利部統一管理全國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負責制訂有關規章、規程和技術標準,組織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國內外技術與交流,全國水土保持公告。
水利部各流域機構在授權范圍內管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縣級以上水行政方管部門或地方政府設立的水土保持機構、以及授權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構,對轄區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實施管理。
第五條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按水利部制定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進行。
第六條省級以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編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規劃,作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同級人民政府批準組織實施。對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規劃進行修訂的,須經原批準機關審查同意。
第七條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心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或報請同級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監測站網的建設與資質管理
第八條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的指導下,按基本建設程序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站網,其運行實行分級負責制。
第九條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站網由以下四級監測機構組成:一級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二級為大江大河(長江、黃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遼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三級為省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四級為省級重點防治區監測分站。
省組重點防護區監測分站,根據全國及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規劃,設立相應監測點。具體布設應結合目前水土保持科研所(站、點)及水文站點的布設情況建設,避免重復,部分監測項目可委托相關站進行監測。
國家負責一、二級監測機構的建設和管理,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三、四級及監測點的建設和管理。按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建設的監測站點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調整的須經規劃批準機關的審查同意。
第十條有水土流失防治任務的開發建設項目,建設和管理單位應設立專項監測點對水土流失狀況進行監測,并定期向項目所在地縣級監測管理機構報告監測成果。
第十一條下級監測機構應接受上級監測機構的業務指導。
第十二條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須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資格證書單位承擔。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資格證書管理辦法由水利部另行制定。
第十三條從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的專業技術人員須經專門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取得水利部頒發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崗位證書,方可持證上崗。
第三章監測機構職責
第十四條省級以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編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和實施計劃,建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網,承擔并完成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任務,負責對監測工作的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和質量保證,開展監測技術、監測方法的研究及國內外科技合作和交流,負責匯總和管理監測數據,對下級監測成果進行鑒定和質量認證,及時掌握和預報水土流失動態,編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報告。除本款規定的職責外,各級監測機構還有以下職責:
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對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實施具體管理。負責擬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標準,組織對全國性、重點區域、重大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負責對監測儀器、設備的質量和技術認證,承擔對申報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資質單位的考核、驗證工作。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參與國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管理和協調工作,負責組織和開展跨省際區域、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開發建設項目的監測工作。
省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負責對重點防治區監測分站的管理,承擔國家及省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的驗收監測工作。
第十五條省組重點防治區監測分站的主要職責:按國家、流域及省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和計劃,對列入國家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重點監督區的水土保持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匯總和管理監測數據,編制監測報告。
監測點的主要職責:按有關技術規程對監測區域進行長期定位觀測,整編監測數據,編報監測報告。
第十六條開發建設項目的專項監測點,依據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對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的水土流失進行監測,接受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管理。
第四章監測數據和成果的管理
第十七條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和成果由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機構統一管理。
第十八條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實行年報制度,上報時間為次年元月底前。
下級監測機構向上級監測機構報告本年度監測數據及其整編成果。開發建設項目的監測數據和成果,向當地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報告。
年報內容按有關技術規范編制。
第十九條國家和省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成果實行定期公告制度,監測公告分別由水利部和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省級監測公告前經國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審查。
監測公告的主要內容:水土流失面積、分布狀況和流失程度,水土流失危害及發展趨勢,水土保持情況及效益等。
國家水土保持公告每五年一次,重點省、重點區域、重大開發建設項目的監測成果根據實際需要。
關鍵詞: 水利水電 生態環境 影響及對策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is the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engineering, is not only a measur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is also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mportant index.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 TV2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當前,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率很高,中國水能資源開發也只達到百分之十幾。在未來20年中,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需要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但是,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已受到空前的關注,因此,在今后一個時期,生態問題將成為我國水電建設乃至整個水利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要正確處理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就必須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修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可能導致什么樣的生態環境問題,并結合實際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用科學的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現階段遇到的問題,確保我國水電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一、修建水利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分析
1.對氣候的影響
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局部地表空氣變得較濕潤,對局部小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降雨量有所增加;降雨地區分布發生改變;降雨時間的分布發生改變。另外水庫建成后,庫區的下墊面由陸面變為水面,與空氣間的能量交換方式和強度均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氣溫發生變化,年平均氣溫略有升高。
2.對水文的影響
水庫修建后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流量過程,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并引起周圍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造成水質的惡化。
3.對水體的影響
河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后便會發生一些變化。首先是對航運的影響,比如過船閘需要時間,從而對上、下行航速會帶來影響;水庫水溫有可能升高,水質可能變差,特別是水庫的溝汊中容易發生水污染,水庫蓄水后,對水質可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4、對地質的影響
修建大壩后可能會觸發地震、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質災害。如:大型水庫蓄水后可誘發地震;庫岸產生滑塌;水庫滲漏。
5、對土壤的影響
水庫蓄水引起庫區土地浸沒、沼澤化和鹽堿化。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減少,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的生長。
6、對生物物種的影響
生物物種則泛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河流上建壩,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是不同的,要對具體的河流進行具體的分析,庫區淹沒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對陸生植物和動物都會造成直接破壞;局部氣候,土壤沼澤化、鹽堿化等所造成的對動植物的種類、結構及生活環境等的簡介破壞也不容忽視。
7、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少疾病直接或間接地都與水環境有關。水庫建成后,原有陸地變成了濕地,利于蚊蟲孳生。我國是歷史文明古國,文物古跡極多。水庫庫區淹沒后可能對文物和景觀帶來影響,水庫蓄水淹沒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規模工程建設對地表植被的破壞,新建城鎮和道路系統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分割與侵占,都會造成原始生態系統的改變,威脅多樣生物的生存,加劇了物種的滅絕。
二、對策與建議
生態與環境是當前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關注生態,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后人們思想認識的升華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作為水利水電工作者,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保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社會各界關于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不同看法,我們應持歡迎態度。但同時,對偏激的、全盤否定大壩的錯誤觀點也決不能茍同。發展是第一位的,在發展中應牢記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科學的發展觀來統領新時期水利水電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水利建設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使已經形成的平衡狀態受到干擾破壞。水利工程師的職責是研究由平衡狀態到不平衡狀態再到平衡狀態的發展規律。只要遵循“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規劃,周全設計,精心施工,加強科學管理,大多負面影響都可以得到緩解。水利工程帶來的環境問題千變萬化,只要沒達到極度惡化的程度,就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水利工程能否帶來環境效益,能否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設成敗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展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研究自然與生態的平衡機制,研究人類改變自然時對生態的近期和長遠的影響
為了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大型水電工程建設體系,需要重點進行以下工作:
(1)對能源的開發,不可僅僅盯著眼前的、局部的經濟利益,而應該著眼長遠,對整個生態系統負責。應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總體規劃,徹底改變“技術經濟最優”的工程目標。工程項目的選擇、建設和運營都要真正體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
(2)完善有關法律,在不宜進行水電項目建設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世界遺產區、生態功能區以及其他需要進行保護的區域內,劃定保護河段和保護流域區,禁止進行水電工程建設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設。應真正把加強地區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根本點和切入點,對嚴重破壞和影響生態環境、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的水電建設項目,應該重新進行評估和審查。
我國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對于促進我國的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在促進資源合理利用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對于我國的經濟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現實中,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水利工程建設對于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大多數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破壞了河流長期演化成的生態環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態均一化和非連續化,從而改變了河流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會改變河流的自然形態,引起局部河斷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變化,進而影響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發生變化。而水文、泥沙的改變是影響河流生態環境變化的原動力。進而影響到河流的水溫、水質、地質環境以及局部地區的氣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設會改變天然河道的水質水溫,尤其是水庫的建設。因為水庫具有水面寬、水體大、水流遲緩等特點,再加上水體受太陽輻射等作用,使的水庫具有特殊的水溫結構。當水庫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陸面的發射率,從而使得水面熱量輻射值增大,造成水庫蓄水后的壩前水溫比天然河道水溫高,水溫的變高就會對于魚類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對于下游的魚類繁殖不利,導致推遲魚類產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對河流的水質產生一定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該區域的河流水速減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導致水質自凈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會使沉降作用加強,導致水體重金屬沉降加速,導致水質重金屬污染嚴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設也會對該區域的氣候及地質產生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影響該區域的氣候變化,尤其是水庫的建設,會形成廣闊的水域,導致蒸發量將比水庫建成前明顯增大,進入大氣的水汽增多,導致該區域的降水增多,霧天增多,改變原來的氣候。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可能引發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形成。
2.水利工程建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最顯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及運行過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往往會破壞大量的林地、草叢、農田等植被。隨著水利工程建設的進行,施工方要進行工程占地等行為,結果就會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壞,可以說大量的植被破壞影響了陸生動物的棲息地,同時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經處理直接向河道排放,從而改變了河道的理化性質,惡化了河道岸邊的爬行動物的生存環境。水利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污染使大量的動物被迫遷移,結果導致該區域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運行期內,也會導致大量的植被被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庫建設)所破壞。在河流區域周圍,植被種類多樣,而破壞這些植被使得這些植被生存環境喪失,造成物種群居減少,使得該區域的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結構發生變化。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運行也使該區域的濕度增大,導致棲息于低于該區域濕度的鳥、獸的生活范圍遭到破壞,被迫向其他地區遷移。而且水利工程的建成也會阻礙動物的遷移,大大影響了動物的生活習性。
3.水利工程建設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對淹沒區和工程范圍內土地占用和居民遷移安置,工礦交通等基本設施的拆遷重建,以及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遷移等的影響。水利工程的建設往往都是以犧牲該區域的土地、房屋、森林、城鎮、工廠甚至文物古跡等,給該區域造成很大的損失。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該區域水位上升,該區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響,使耕地鹽堿化,甚至可能成為沼澤地。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該區域的氣候發生變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傳播,影響人群的身體健康。可以說,為了水利工程的建設,該區域的人們就要搬遷,而對這些移民進行安置,就要進行新城規劃及建設,并且利用新城的現有資源來興辦一些工廠、企業,促進移民生活,但是如果這些建設不合理,就可能造成第二次污染,產生一些新的環境問題。
在我們大力建設水利工程的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本著和諧發展的理念,正確處理水利工程建設與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促使二者和諧發展。
3.1 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指在某地區進行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在規劃或其他活動之前,對其活動可能造成的周圍地區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并提出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以及制定相應方案。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實現經濟建設、水利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但要進行經濟評價,而且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地分析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并提出防治措施。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為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合理選址提供依據,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給環境帶來難以消除的損害。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前,首先要進行環境狀況調查,對當地的氣候環境、水文、水質、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進行調查。其次就是根據調查的結果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可能對當地的環境能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并預測造成影響的程度。最后對擬建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對水利工程建設進行綜合評價就是通過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從整體上評價擬建工程的各要素和過程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變及改變程度,為比較選擇方案提供依據。
3.2 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我們要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水利建設工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設計階段,我們應本著和諧發展的理念,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同時為魚類產卵提供條件以及為鳥類和水禽提供棲息地和避難所。在工程的建設階段,應優先考慮采用環保的技術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設時,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長、動物成長的環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階段,應建立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及時進行環境跟蹤評價,發現有明顯不良影響的,應及時采取改進措施,把破壞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關鍵詞:生態水利 水利工程 建設原則
1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
水利工程的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資源合理利用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態水利工程不是一個簡單的項目,而是設計多方面內容的重要工程,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可以滿足水利工程原本的防洪,供水,電力等作用,同時生態水利工程可以促進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水利工程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應充分注意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進而為進一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有必要考慮綜合考慮自然災害承載能力和水利工程的設計原則,同時促進水利工程的設計原則還要能夠滿足水利工程要求同時也必須符合生態學發展原理,進而保證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遵循自然生態發展規律,通過相應的措施來改善和修復水生態環境,實現防止水資源污染以及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的目的,所以對水利工程實現生態監測,促進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是現階段水利工程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生態水利工程控制需要實現生態監測,生態安全監測和生態災難預防,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可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設計方法,促進水利工程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改善和修復水生態環境保護,優化配置水資源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按照以下原則進行:
2.1 生態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經濟的原則 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實現有效保障機制,加強施工安全經濟的保障,綜合生態水利建設項目確定生態水利工程施工進程,根據水利工程建設實際,對水生態系統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可持續的需求,合理安排布置水利工程建設,以滿足水利項目施工達到安全、經濟的原則,從而實現生態水利工程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和諧統一。
2.2 水利工程建設與自然生態和諧的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以滿足水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對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及時了解地形的形態特征,因地制宜規劃,全面了解河流形態和地理環境,做到與周圍的水生態系統相協調,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文和自然的有機結合,比如保留和恢復河流本身的原始結構,有利于改善水質和水的原始生物的運動;擴大綠色植物區域,提供水生生物生存地域,確保地下水的有效供給;創建簡單的景觀河,需要協調融入設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降低項目運營成本,提高植物的水體自凈能力,從而達到凈化水的目的,還可以減少維護成本。
2.3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整體規劃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從生態系統結構的角度來分析,針對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因素提出了系統而總體要求,整體性原則要求不僅要考慮水文系統修復問題,而且要考慮水生態系統動態變化過程,如果不對整個環境生態系統進行考慮,只能暫時緩解問題,甚至會影響水利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水利工程建設整體性原則還要求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從生態角度降低工程成本。
3 促進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建議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涉及到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領域。因此,結合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具體實際,特提出以下兩方面的對策建議。
一方面是要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注重水生態保護。在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收集項目所在地的地質條件,做好項目現場水文數據的調查,充分了解當地的生態狀況,在確保水利工程的防洪能力等的同時充分考慮工程的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做好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確定適當的發展目標,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在工程結構設計時必須考慮生態水生物的安全保護,進而實現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同時要配備必要的環境監測設備,不斷加強工程的水環境監測,建立合理科學的環境監測項目指標體系和標準,及時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另一方面是要在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完成后應該本著減少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及時采取措施恢復土地生態,做好施工現場修復工作,發揮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和植被的生態保護作用,同時可以結合具體實際對水資源進行市場配置,在項目建成后應大力推廣供水節水工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求,以解決一些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要不斷完善相關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法律規定,合理劃定保護河流和流域保護區,加強對水生態保護區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并嚴格審批相關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
總而言之,雖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但是只要正確處理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并且做到充分考慮水資源的實際承載能力,不斷發展和建設生態水利工程項目,就可以促進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孝春.芻議生態水利工程建設[J].機電信息,2010(06):18.
[2]聞喜權.關于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相關方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21):52.
[關鍵詞] 淡水漁業 環境保護 生態養殖
[中圖分類號] S93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89-01
1 淡水漁業環境概述
在我國社會經濟、工業快速發展及人口密度不斷增大的情況下,部分地區水環境的生態系統功能逐漸退化,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對淡水漁業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威脅。再加上人為捕撈,使得部分淡水湖泊生態系統功能急劇減弱,各類水環境危害現象發生頻率愈來愈高[1]。同時,部分淡水漁業養殖模式較為落后,資源消耗較大,容易影響水體質量,并且排污、凈化措施不夠到位,導致淡水環境當中營養元素如磷、氮等含量較高,進一步加劇了水質惡化。總體上來看,我國部分地區淡水漁業環境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急需完善,相關保護工作有待加強。
2 影響淡水漁業環境的相關因素分析
淡水漁業環境污染并不是由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涵蓋了以下幾方面因素[2]:(1)養殖物。多數淡水漁業養殖戶會選擇殺蟲劑、殺菌劑等藥物來控制養殖水生生物病害;利用殺藻劑、除草劑等來抑制淡水植物生長,并且會采用殺雜魚藥物來控制非養殖類動物生長。在我國部分地區,淡水漁業是主要產業之一,整體養殖規模較大,所投入的養殖藥物量也十分巨大。部分養殖戶缺乏科學的用藥習慣,甚至存在濫用藥的行為,再加上宏觀監管工作不夠到位,容易出現水體污染、水環境生態失衡等各種問題,反而不利于淡水漁業健康發展。(2)養殖飼料。淡水漁業養殖過程中,無論是何種養殖方式,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養殖飼料。這些飼料不可能完全被所養殖的生物消化掉,部分會殘留在水體當中。相關研究表明,市面上大多數養殖飼料在水中浸泡時間超過半小時以上,其損失率接近40%。部分大規模漁業養殖基地每日投入的養殖飼料數量較大,很多未能夠被水生生物正常消化的養殖飼料會不斷累積,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在一些水域較深的區域當中,一些飼料會沉入水底,這部分飼料會消耗水體當中的養分,容易滋生大量厭氧生物,會讓水底生態結構受到影響。(3)工業廢水及城市廢水污染。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工業廢水及生活廢水排放量愈來愈大。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方法并不科學,技術相對落后,導致淡水環境及其資源受到持續性的污染及破壞,影響了淡水漁業發展。
3 加強淡水漁業環境保護的有效策略
3.1 大力發展淡水生態養殖產業
傳統淡水漁業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對淡水環境保護不夠重視,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提升產值。經過一段高增長期后,漁業經濟會逐漸放緩,并且淡水漁業環境破壞程度變得愈來愈嚴重,漁業產品質量也會不斷下降,這與可持續發展理念顯然是相悖的。淡水生態漁業彌補了傳統淡水養殖的缺陷與漏洞。以草魚養殖為例,可采用集約化精養技術進行養殖。在一定規模的淡水水域中以網圍的方式實施集約化精養,通過投放大規格魚種,以養殖大規格成魚的方式來提升養殖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3]。又如,在生態養殖當中可采用軟體動物控制開發技術。部分淡水水域水質及底質較肥,可為軟體動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軟體動物不僅能夠凈化水質,還能夠成為部分魚類或水生生物的食物,為漁業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結合軟體動物生長需求,實施針對性的養殖方案,能夠實現濾食性魚類與軟體動物互利共生。通過生態養殖,不僅能夠保持穩定的水產業經濟產值,還能夠加強淡水漁業環境保護,有利于實現淡水漁業可持續發展。
3.2 加強淡水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加強淡水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能夠及時反映出淡水漁業的實際環境狀況,便可提前采取一定措施來控制水環境污染。根據水域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源情況,相關部門可制定保護性政策,避免淡水漁業環境受到持續性破壞。同時,要建立相關預警機制,并完善應急處理機制,及時、客觀地反映出漁業污染事故。地方政府要加強區域漁業環境檢測網絡建設,形成聯網監測機制,進一步擴大淡水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范圍,并將相關監測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實現社會化監督。
3.3 加強淡水漁業水環境污染控制工作
相關部門要發揮協同作用,相互配合,加強淡水漁業水環境污染控制,包括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方面。首先,要加強污水排放監管。在排放所有工業廢水、養殖廢水及生活污水前必須采取凈化措施,達到排放標準后,才允許排入淡水環境當中。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監察力度,若發現違規排放行為,以法律為后盾對違規對象進行嚴懲。其次,要大力推廣科學水產養殖技術。由相關部門指導養殖戶科學用藥、科學飼養,合理控制養殖藥物投放量及飼料投放量,避免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等問題。另外,要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在落實污染源普查及治理的過程中,還要選擇合適的生態修復技術來修復水體,并做好相關修復評價工作,持續改善淡水漁業水環境質量。
4 結語
在淡水漁業養殖數量及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相關環境保護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并愈來愈受到社會關注。為此應通過發展淡水生態養殖產業、加強淡水漁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及污染控制工作,對淡水漁業環境進行持續性治理,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鐘文武,王文玉,孫i.云南省淡水漁業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17):290-292.
提高認識,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改革開放后珠江口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和沙漠化等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因此,必須提高認識,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念。珠江口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首先要從轉變觀念做起。
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水生生物資源恢復
改善珠江口生態環境,促進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是珠江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前提,也是珠江口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推手。
1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
珠江口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與恢復是珠江口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條件。一要加強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隊伍能力建設,強化各地監測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統籌規劃與部署,形成全面完整的珠江口海洋環境監測網絡。二要建立珠江口海洋環境基礎信息數據庫,構建海洋環境監測信息實時系統,注重開展環境現狀及趨勢性評價,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三要實行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近10年的海洋環境監測數據表明,海洋環境質量主要受陸源入海污染物排放影響,在2008年的珠江椅灣底棲生物調查中甚至出現無生物區,加之珠江口沿岸河網密布,點污染源眾多,因此有必要開展珠江口海洋環境容量研究,實行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
2推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
水生生態系統在維系自然界物質循環、凈化環境和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水生生物是水生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重要的食物蛋白來源,增殖放流是補充和恢復生物資源,改善生物種群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過增殖放流可以補充和恢復生物資源的群體,改善生物的種群結構,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尤其是瀕危物種,可在短期內實現資源量的快速恢復。增殖放流不僅可以改善水質和水域生態環境,而且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擴大了社會影響,提高人們的資源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珠江口增殖放流,一是要注重放流品種的選擇,應以當地的經濟魚蝦類和瀕危物種為主,如黃鰭鯛、鯔魚、刀額新對蝦、鋸緣青蟹和黃唇魚等,避免巴西龜和雀鱔等外來物種的誤放;二是要注意放流魚苗的規格,魚苗規格要在體長3cm以上,保證放流魚苗的成活率;三是要注重宣傳,強化社會參與,可通過開展增殖放流知識展覽、舉辦休漁放生節、建立放生主題公園和提供社會認捐等多種渠道和形式,為社會參與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搭建渠道,使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成為當地的一項傳統活動,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3建立珠江口禁漁制度,促進漁業資源恢復
為保障南海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部《關于在南海海域實行伏季休漁制度的通知》,于每年6月1日零時起至7月31日24時止,禁止所有拖網、圍網及摻繒在南海區規定水域作業。為加強伏季休漁力度,南海區伏季休漁10年后,農業部將南海區伏季休漁的時間延長半個月,調整為每年5月16日12時至8月1日12時,擴大作業類型,除單層刺網和釣具外的所有作業類型均在休漁之列。南海區伏季休漁制度,對遏制珠江口漁業資源衰退,保護物種多樣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珠江口是我國南方水生生物資源的基因庫,咸淡水漁業的生產基地,也是中華白海豚、黃唇魚和鰣魚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索餌場和繁殖地,有必要實行更為嚴格的休漁制度。由于產卵期間單層刺網、釣具同樣對漁業資源造成較大損害,且在伏季休漁期間,部分單層刺網、釣具漁船存在非法攜帶三重刺網作業的現象,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因此珠江口海域可實行禁止一切作業類型作業的禁漁制度。由于珠江口魚類產卵與繁育多數在每年的4—7月,禁漁時間可定為4月1日12時起至8月1日12時止,既照顧了珠江口魚類的生長規律,又與南海區整體休漁時間和珠江流域禁漁時間很好地銜接起來,方便了統一管理。
統籌規劃布局,推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海洋開發向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全方位推進,海洋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位日益凸顯。以東莞市為例,2010年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估算為534億元,占該市當年GDP的12.6%。然而,由于海洋國土觀念淡薄和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缺失等因素,海洋開發仍處在粗放型階段。海洋生物資源、環境資源、岸線資源的本質表明了海洋資源一旦受到嚴重破壞,短期內將難于恢復,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海洋產業要統籌規劃,優化布局,實現資源粗暴利用型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1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優化珠江口東、西岸空間布局,推進珠江口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特別要突出地方特色,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如,廣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重點開發小虎島石化基地、南沙港深水碼頭、萬頃沙生態旅游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圳、珠海要充分開發利用豐富的沿海及海島旅游資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和生態文明的新特區,東莞市要充分挖掘海洋歷史文化資源,優化虎門港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中山市要做大做強養殖業,在實現標準化養殖的基礎上,注重優、特水產品種的推廣,建立全國標桿。
2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據不完全統計,珠江口海域現有拖網、摻繒、刺網、籠捕和釣具等各類作業漁船500余艘,作業漁民約1100人(不含漁民家庭其他成員),處于超負荷狀態。由于漁業資源的衰退和作業成本的增加,這些漁民大多生活在貧困邊緣。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通過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減輕珠江口漁業資源承載量,促進漁業資源恢復;利用珠江口特有的海洋屬性資源,發揮漁民專業和特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①大力發展水產品深加工產業,促進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發展,提高魚產品附加值,增加產業利潤。②結合特色養殖發展漁家樂,促進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滲透。③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以漁業為載體,承載游客出海,領略海上風光,體驗漁民生活,集合了旅游觀光、海上捕撈體驗、品嘗海鮮風味、社交洽談和娛樂于一體,漁業資源得到恢復,漁民收入得到增加,海洋文化得到傳承,可謂一舉多得。
3打好海洋文化牌,做強海洋文化產業
當代社會各種產業利潤主要靠領先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實現,而文化產業正是自主創造和技術含量高的一個門類。海洋文化產業是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文化產業之一,其產品是與日俱增的消費熱點,其資本盈利率也相對較高,可以說海洋文化產業是“綠色生態產業”。珠江口有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這里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曾經的魚米之鄉,疍家文化源遠流長,做大做強海洋文化產業大有可為。可利用珠海橫琴島和虎門威遠島等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建立海洋主題公園、博物館、展覽館和科普教育基地,在中山、廣州和東莞沙田等曾經的疍家人聚集區舉辦以疍家文化為主題的水文化藝術節,依托當地動漫產業園,加強以海為主題的動漫影視產品開發等,主打海洋文化牌,帶動整個區域服務業發展。
關鍵詞:灤河流域;生態補償;引灤入津;補償資金;水質;水量
建立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灤河流域北起蒙古高原,南臨渤海,西界潮白河、薊運河水系,東與遼河流域相鄰,流域面積5.55萬平方千米。涉及河北、內蒙古、遼寧三省市(自治區),包括張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島、錫林郭勒、赤峰、朝陽、葫蘆島8個市(盟),31個縣(市、旗)。目前建有廟宮、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陡河、洋河等6座大型水庫、456座中小型水庫,其中大黑汀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3.37萬平方千米,占流域總面積的75%。建有引灤入津、引灤入唐供水工程。2012年流域內總人口1168萬人,耕地面積114.66萬公頃,全流域GDP5426億元,人均GDP約4.65萬元。灤河流域是京津冀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也是天津市、唐山市重要水源地。灤河水生態安全對京津冀區域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引灤入津工程源頭水質惡化趨勢仍在加劇,影響引灤供水安全引灤入津工程自1983年通水以來,向天津累計供水225億立方米,成為天津的生命線,為天津城市建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引灤水源地及沿線水源保護的問題日益突出,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以下簡稱“潘大水庫”)同時呈現出水質惡化的趨勢,直接威脅到引灤供水安全。根據海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多年監測數據分析,2000年之后潘大水庫總氮、總磷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2013年總氮、總磷不參加評價時,潘大水庫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在總氮、總磷參加評價時,水質均劣于Ⅴ類水標準。根據《國務院關于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的批復》(國涵[2011]167號)和《海河流域水功能區劃》,灤河流域共劃分水功能區57個,區劃河長2820千米,區劃面積194平方千米。根據海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河北省承德和唐秦分中心、錫林郭勒盟水文勘測局2014年水質檢測結果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采用頻次法(或均值法)進行達標評價,2014年達標的水功能區有30個,水功能區達標率僅53%。51個河流型水功能區中,全年水質最好的為Ⅱ類,相應河長811千米,占29%;水質為Ⅴ類和劣Ⅴ類的河長627千米,占22%。主要超標項目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
灤河流域上游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影響京津冀一體化進程
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與重建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同時流域上游地區為了保護水生態環境,喪失了許多發展機會。而水生態環境又是一種公共品,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的積極變化會給相鄰京津地區帶來生態利益。多年來津冀兩地在上游地區的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各項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水質安全。但由于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等因素,各項規劃和措施尚未完全落實。在這種情況下,亟需建立有效的水生態補償機制,調動流域內居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現上下游共同承擔水生態保護的責任,共享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利益,合理體現生態環境這一公共品的價值,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因此,在灤河流域實行水生態補償機制,可從根本上提高這一生態脆弱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解決灤河流域范圍內各種經濟社會活動對資源環境消耗所產生的補償問題,以實現環首都地區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加快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進程。
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的重點環節
流域水生態補償包括主客體界定、補償目標和評價指標確定、補償量估算、補償標準確定、補償方式選擇和補償機制構建幾個關鍵環節。明確補償主客體根據“誰受益、誰補償”原則,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的主體分為三類。一是政府和公共財政。灤河流域位于國家主體功能區劃中的限制開發區,是京津冀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事關國家的生態安全。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國家是灤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所帶來利益的最高代表,在生態補償過程中應占有絕對主導地位。二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受益群體。灤河流域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受益主體不僅是本流域,還包括京津地區,乃至整個華北平原。尤其天津市還是引灤入津工程的受水區,作為補償主體責無旁貸。三是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的破壞群體,包括污染物排放者、突發性環境事故肇事者,影響流域水環境質量者。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的客體主要有兩類,一是水生態環境保護者,二是減少水生態環境破壞者。灤河流域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為了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證供水的水質和水量,投入了大量資金,開展了一系列涵養水源、保護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工作。減少水生態環境破壞者主要指為維持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而喪失發展權的主體,如承德市政府為保護水生態環境無法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無法招商引資,從而帶來財政收入的減少;農村居民家庭無法選擇養殖業,在種植業經營中,由于減少化肥使用量造成了產量的下降;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選擇上,為保護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而只能選擇無污染項目,所帶來的機會損失。因此,灤河流域生態補償客體主要包括當地政府、從事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個人和企業,以及由于產業結構調整而受到損失的個人和企業等。確定補償目標和考核指標灤河流域是京津冀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也是天津市、唐山市重要水源地。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和《河北省主體功能規劃》,灤河流域潘家口、大黑汀水源地上游多數區域屬于限制開發區,其中內蒙古的正藍旗、多倫縣、太仆寺旗、克什克騰旗位于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張家口市沽源縣和承德市的豐寧縣、圍場縣、興隆縣等6縣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京津水源地水源涵養區。因此,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以保護潘大水庫水源地水質、保障用水安全為首要目標,主要針對水質和水量指標。根據流域水質現狀、污染物狀況及“十二五”水環境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選取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三項為水質考核指標。以潘大水庫為基點,在潘大水庫多年平均供水量的基礎上,以上游地區水資源貢獻量為補償水量。如果補償單元的水質達到水功能區水質目標,下游受水區向上游補償單元按水資源貢獻量支付生態補償資金;如果補償單元的水質達不到水功能區的水質目標,且超標項目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3項考核指標中的一項或幾項,則水質不達標的補償單元需向下游受水區按水資源貢獻量支付生態賠償資金。估算補償量根據補償目標可知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主要包括水量補償、水質賠償;此外,對于漁業來說,因為流域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因此,網箱養殖狀況也是需要補償的重要部分。理論上:水量補償量=水量補償標準×水資源貢獻量;水質賠償量=水質賠償標準×不達標水質的水量;網箱養殖以是否有漁業主管部門核發的養魚許可證為依據,分類補償。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水量補償標準,要參考各引水和供水價格(如南水北調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入天津水價2.16元/米3、入河北0.97元/米3;按照兩部制水價潘家口、大黑汀水庫供城市和工業2.16元/米3,農業1.07元/米3),結合受水區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天津、唐山和灤下灌區的水量補償標準。水質賠償標準,水質賠償以水質監測結果為前提,根據高錳酸鹽、總磷、氨氮3項指標的超標情況,及其對不同功能區水質的影響,確定合理的賠償標準。網箱養魚補償標準,可根據市場情況確定。生態補償方式流域水生態補償按照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補償方式,不同補償方式互相配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取長補短,從而有效促進生態補償建設的順利進行。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采取的補償方式主要包括政策補償、項目補償、資金補償和異地開發。政策補償,具體包括兩類:一是承德市政府在授權的權限內,利用制定政策的優先權和優惠待遇,制定一系列創新性的政策,以利于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中央政府直接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使承德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其他地區保持實質上的公平。具體的補償方式包括實施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優先安排水質保護項目投資、鼓勵承德地區發展清潔項目和綠色產業等。項目補償,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直接的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例如植樹造林項目、退耕還林還草項目、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等;另一類是開發性項目,即通過政府或政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于受償區域,發展清潔項目和綠色產業,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減輕人口和經濟活動對水生態環境的壓力。資金補償:一是國家層面的財政補償資金,由國家出資建立水生態補償基金,用于上游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水污染治理等方面;二是受益地區財政對上游的資金補償,如天津市政府通過向承德市支付補償金的形式補償因保護水源地水質而受到的損失,主要用于開展流域水生態保護工程等;三是公益項目的資金補償,用于獎勵流域水生態保護活動的參與者或幫助生態破壞的受損者。異地開發:在受益區的天津市或流域下游的唐山和秦皇島劃定一定區域,作為灤河流域上游水源保護區的工業飛地,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工業園區,安排一些在水源區內因生態保護而不能布置的項目,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雙贏。
構建完善的灤河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
一、準確把握生態文明本質,充分認識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1、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生態文明是對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深刻變革,是人類文明質的提升和飛躍,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生態文明不只是生態、環境領域一項重大研究課題,而是人類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協調、發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環的理論與實踐,是人類社會跨入一個新的時代標志。就本質和含義而言,生態文明是當代知識經濟、生態經濟和人力資本經濟相互融通構成的整體文明,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文明,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公眾幸福指數不斷上升的文明。
2、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林業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做好林業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兩大類。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根據各生態系統的植被分布情況,又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類型。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泛、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在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中占有首要地位。地球陸地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公里,森林面積約為0.5億平方公里,約占陸地面積的32.6%。森林生態系統占有巨大空間,其地上部分林冠可高達數十米至上百米;地下部分根系可深入土壤數米至數十米。無論從森林生態系統所占的面積,或是地理分布狀況、群落組成和結構特點,都遠遠超過農田和草原,在自然界中有不可缺少及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國內外有關研究表明,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最高的生物總量和最高的單位面積生物量,整個陸地生態系統中總生物量約為1.8萬億噸,其中森林生物總量達1.6萬億噸,約占陸地生物總量的90%,陸地表面約1/3被森林覆蓋,其每公頃生物總重量干重達100—400噸,約為農田或草原的20~100倍,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生產者,為人類和多種生物提供了最多的生存、生活和生產所需的物質和棲息環境,對人類和各種生態系統有著巨大的影響。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甘肅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嚴峻性
甘肅是西部欠發達省份,自然條件嚴酷、氣候惡劣,生態系統比較脆弱,森林資源十分珍貴。主要表現為荒漠化威脅有增無減、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形勢嚴峻、森林和草原植被破壞有禁不止、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繁。當前生態惡化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生態環境建設中邊治理邊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的問題仍很突出;生態環境整體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在減弱。總體來說,我省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是荒漠化沙化形勢逼人。全省沙化土地面積為1203.46萬公頃,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28.26%,范圍涉及8個市州24個縣區。1994年第一次沙化普查,甘肅省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0.9萬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4%,1999年甘肅省監測荒漠化土地為17.8萬km2,沙化土地面積為11.1萬km2,比上一個監測期增加0.2萬km2,年均增長0.35%,2004年監測甘肅省監測荒漠化土地為19.4萬km2,比上一個監測期增加1.6萬km2,年均增長1.7%,沙化土地面積為12.0萬km2,比上一個監測期增加0.9萬km2,年均增長1.6%,出現“沙進人退”的現象;二是森林質量不高,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均。全省林地面積雖然由802萬公頃增長到981萬公頃,凈增17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也由9.9%增加到13.4%,凈增3.5個百分點,但增加森林面積以次生林、灌木林地為主,林分質量不高。且主要分布在白龍江、小隴山、洮河、祁連山、子午嶺、關山、西秦嶺、康南、大夏河、馬御山10個林區,占全省有林地面積的70%。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嚴重。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我國占189種。四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水源涵養功能退化,調洪蓄水功能下降,防沙治沙功能減弱,沙塵暴危害嚴重,生態安全受到威脅。
三、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全面掌握、正確認識甘肅生態環境監測監督工作現狀
(一)、監測隊伍參差不齊。目前全省林業監測資質的單位70多家,甲級單位2家,乙級21家,丙級27家、丁級20家,專業技術人員1051多人,資質級別不同,要求標準不一。監測隊伍參差不齊,專業水平不高。除甲級單位外,其他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多數單位難以獨立完成監測任務。
(二)、林業工程項目管理分散,科學指導林業建設不夠,生態監測監督工作滯后。現代生態文明科學的顯著特點,是集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其它自然、人文學科之大成,成為一門多學科相互聯結的大跨度、復合型、融為一體的交叉學科。生態環境監測是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和環境管理,提高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作為全省依法對生態環境監測監督的單位,要切實履行法律的職能,積極有效監測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森林資源消長、變化情況,為政府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依據,努力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但在履行工作職能過程中,因職能不明確,存在項目管理分散問題。一是全省各項林業生態工程作業設計存在部分作業設計不規范,影響工程質量。二是全省部分林業建設工程任務的下達、工程質量管理、質量的監理、完成任務的檢查驗收和檢查驗收,沒有形成明確有效的互相監督的機制,不能確保林業生態建設工程質量。三是重點公益林數據庫、圖形庫的數據管理與更新,責權利不明晰,沒有發揮出數據庫的作用,影響科學發展。四是森林資源、荒漠化等監測技術成果、數據在使用、和報送國家林業局和省政府前,程序不夠完善,數據口徑不統一。處室之間存在職能交叉,加之一些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監測職能沒有落實到實處,影響我省生態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監測監督管理的質量,影響全省林業生態建設的科學發展,影響我局為政府提供決策和服務的水平。
(三)、省直職能部門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目前呈現出環保、農業、水利、林業、氣象、國土等部門都涉及,各自為陣,各行其是,互不勾通,監測標準不一,數據不能共享,是單一的業務性專項監測,造成監測數據單一,保存分散,沒有形成技術優勢,造成數據精度低,缺乏科學性、嚴密性和連續性。
(四)、資金投入不足,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經費不足,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礎建設差。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保護投入不足,欠債過多,留下了巨額生態赤字,加之我省是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資金扶持投入不足,影響我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
四、為服務我省林業科學發展,全面履行生態環境監測監督職能的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環境法制建設,依法行政,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保證。在開發建設中,必須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堅決禁止和取締各種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非法活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制定《生態環境監測監督保護條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環境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逐步完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實加強對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礦產等重要自然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要加大對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加強對重點流域、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監督管理,努力使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督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二)、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切實負起生態環境監管職責。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我省的開發建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嚴格管理和保護生態環境,是關系環境安全和生存發展的長遠大計。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認真行使監督管理職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督管理體制,強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協調與監督工作。首先是各有關部門都要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全省生態環境監管保護工作。要利用全球環境基金-甘肅省綜合生態管理系統信息中心設在我局,利用以GIS為平臺建立的全省生態系統和土地退化數據庫信息的有利條件,做好國家地方縱向互動,與計劃、農業、林業、水利、畜牧、國土資源等13個部門橫向聯通,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自然資源開發的規劃和管理,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特別是做好生態惡化重點區域生態的治理和恢復,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劇的趨勢;做好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流域規劃,保證生態用水,嚴禁對現有草場、植被的破壞;抓好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生態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其次是要細化處室和廳直各單位的職能,合理分工,相互監督,確保林業生態建設的科學發展。并借鑒兄弟省區(如寧夏、河北、江西等)的經驗,由監測監督單位組織依法負責全省各項林業生態工程作業設計審核、工程監理和年度計劃任務核查,對審核、監理、核查結果經計財、工程管理部門和省生態環境監測監督管理局會簽后,向省廳提交工程建設驗收報告,作為撥付工程建設資金和調整建設任務的依據。
(三)、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生態環境保護是有著顯著社會效益的公益性事業,要確保對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支持能力。同時,以建立的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脆弱保護區、生態旅游區為依托,結合森林資源監測和荒漠化監測網點,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監督體系。要加強生態環境的監控能力建設,逐步建成全省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站,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采用遙感等高新技術,建立生態環境災害預警系統和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加強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的預測預報。
【關鍵詞】油氣;長輸管道;生態環境;保護
1 油氣長輸管道工程建設現狀
隨著世界各國對能源需求以及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油氣管道建設突飛猛進。并且,隨著全球油氣管道建設的步伐加快,建設規模和建設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國已經架構了 “北油南運”、“西油東進”、“西氣東輸”、“海氣登陸”的油氣空間輸送格局。長距離輸油氣管道建設是石油工業一種現代文明的生產手段,它具有一次性投資少、運輸成本低、安全性高等獨特優勢,在油氣輸送方面占據著主導地位,預計2011-2015年將建設管道總長度約為8萬公里以上。
2 油氣長輸管道工程建設對環境影響分析
油氣長輸管道敷設作為典型的線性工程建設,在管線建設與運營過程中都會對區域自然環境、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造成一定的擾動,尤其是加重了管道沿線的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影響區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下分析了在管道工程建設施工期對環境造成的主要影響。
(1)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管道施工過程中開挖的松散土體以及管道上覆回填土形成軟弱面,或坡角土形成臨空面使邊坡失穩易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黃土濕陷等地質災害。如陜京輸氣管道工程投產后的第2年,出現過管道被洪水沖毀的事故。造成事故的原因是黃土遇水濕陷的特性,黃土在雨季受水侵蝕后極易流失,管道上覆土層流失后即、懸空,洪水一來即將管道沖斷。黃土地區的站場,地基濕陷后發生地基下沉、墻體開裂、房屋倒塌等事故。避免這類事故發生的關鍵在于避免水土流失,保持管道附近土體穩定。
(2)對水環境的影響。管道穿過河流采用頂管跨越方式,不改變河流的流向和流量。但管道穿跨越河流會產生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穿越河流施工,直接在河流中挖泥或沖洗建筑材料而引起水質混濁,影響河流水質;②施工期間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水體;③施工機械油料的泄漏有可能流入水體污染河流水質,營運期若有油氣泄漏事故發生泄漏出的原油隨雨水流入河道或下滲入地下水,將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改變水生生態系統。
(3)對穿越的生態敏感區等產生的影響。生態敏感區,如生態林、濕地、飲用水源地、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陷性黃土地區等。施工期施工帶、材料堆放場地、泥漿池等臨時占地和永久占地不可避免造成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施工活動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沿線的居民、動物特別是珍稀保護動物的正常活動。
(4)對大氣環境和聲環境的影響。管道施工期間對周圍環境空氣的影響主要是揚塵污染,同時車輛排放的尾氣污染了空氣。管道工程對聲環境影響主要表現在噪音污染。其噪聲主要來自施工機械和運輸車輛如挖掘機、推土機、平地機、、載重運輸汽車等,通常會影響周邊敏感地區,如村莊學校等。
(5)對周圍的動物及植被造成嚴重破壞。同時施工期占地、植被砍伐還會對沿線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主要包括對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管線穿越河流施工采用開挖方式的差別對河床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也會較大,同時還會對水生生物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另外管道施工中植被剔除、地表開挖、棄土棄渣堆放等造成地表形態改變,加之植被減少、土壤,從而還可能導致水土流失發生。
(6)工程固體廢棄物對土壤的影響。管道外層保溫材料的包扎、防護涂層的抹刷、附件焊接等工序的施工有可能把焊渣及外涂層、油漆等廢物殘留于土壤中。這些難以分解的物質將長期影響耕作和農作物的生長。施工人員的一次性餐具、飲料瓶等也將使土壤增加難以分解的固體廢物而影響土壤耕作和農作物生長。
3 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
3.1 加強水土保持措施
3.1.1 加強設計,優化管線路由,減少管線長度。
在初步設計和整個施工工期,對管道路由應進行反復比較和論證,盡量避免穿越林地、大型河流等對當地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地段,選擇最合理的路由,盡量減少對地面的擾動。
3.1.2 嚴格規范施工方法。
如:(1)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實行非開挖施工,減少對城市周邊、林地、河流和農田的擾動;(2)生土熟土分別開挖堆放,確保耕地復耕質量;(3)妥善處理開挖棄渣,變廢為寶產生效益;(4)植物措施應加強后期養護,及時補載補種,確保綠化效果;(5)各類施工設備與運輸車輛必須在專用伴行路、進場道路上施工作業帶內通行,避免大面積碾壓地表,最大限度的保護原地貌等。
3.1.3 強化管理。
可制定相關技術規范、標準,同時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質,加強他們對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3.1.4 做好環境監測。
管道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在建設施工期,由于工程涉及地域廣、沿線環境復雜,且施工的參建單位多,管道工程建設項目中,對整個區域的環境監測項目、監測點、監測周期等都要有統一部署,可實行環境監督制度,聘請環境監督專家,對管道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解決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3.2 水土保持生態恢復措施
水土保持生態恢復主要是林草措施。管道主體施工后,管道沿線的生態脆弱及敏感地區,要及時種植一些生長速度快、能固土固氮、有效阻止風蝕和水蝕、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植被。管道沿線有不少人為的地面和坡面,須進行生態恢復或重建,覆土綠化,對植被也應加強后期養護,確保成活率。發現成活率較低時應及時進行補植補種和長時間的撫育管理,確保綠化效果,達到一定的植被覆蓋率,形成與自然協調的植被景觀,改善沿線生態環境與景觀環境。同時,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工程的實施,防止了管道工程水毀,有效的保護了管道。
3.3 管道失效風險防范措施
油氣管道長期收到外界環境與內部介質的影響而導致失效,泄漏油氣嚴重污染生態環境。為防止漏油漏氣,應采取優化管道設計,定期檢測等措施確保管道運行安全,同時不斷完善應急預警響應系統,提高對泄漏事故的預測和應急能力,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確保損失降至最低限度。
4 結語
隨著石油經濟的迅速發展,油氣管道建設需求十分巨大,因此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凸顯,特別是石油泄漏問題。因此,實施有效管理,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油氣長輸管道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我們要在以往長輸管道工程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開創新的施工技術,形成“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共生”的綠色管道工程的新紀元。
參考文獻:
[1]余洋.中國油氣管道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國際石油經濟.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