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人才培養 質量 探討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創新型國家對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既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高職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為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以鮮明的辦學特色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就必須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我院按照“以專業建設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1 主動適應市場,明確培養目標,找準專業定位
為滿足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適應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改變專業設置脫離實際需要的狀況。學院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需要,按照專業對接產業、規格服從崗位、教學融合生產的原則,圍繞裝備制造業產業鏈,構建了以5個機電類專業為龍頭,15個相關專業為支撐的特色機、電專業群。形成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重點專業建設體系。
2 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突出職業能力培養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學院在構建課程體系過程中,聽取企業專家意見,明確專業核心能力,對職業崗位能力分解,圍繞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構建課程體系,體現以學生為本位,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2.1 依據崗位任職要求的課程體系改革,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打破原有的學科型課程結構,根據職業綜合能力形成發展規律來構建課程體系。如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臺下,按照“機械制造基本能力(第1、2學期)”“工藝實施基本能力(第3學期)” “工藝制定與實施的基本能力(第4學期)”“工藝制定能力(第5學期)”“工藝制定綜合能力(第6學期)”五階段的遞進培養學生工藝核心能力。形成了“工學結合,一主線五階段”人才培養模式。“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為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2011年獲得全國機械行業教學成果二等獎。
2.2 課程體系的建立應適應靈活的訂單式培養需要,對專業課程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和優化。按照“教、學、做”一體的原則,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根本目標,基于工作崗位能力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基于工作過程重組教學內容、基于課程體系融合教學內容,科學整合課程內容。如模具專業將專業課程整合為三個教學模塊《模具制造技術》、《模具設計技術》、《模具軟件技術》,使學生盡早接觸專業,第五學期主要學習專業新技術和企業訂單培養所需定向知識。
2.3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為加強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打破原有的學科型課程結構,融“教學做”為一體,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如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以典型零件機械制造工藝過程為主線,把原來的《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床》、《機械制造工藝學》和《機床夾具設計》四門課程的知識點重新組合有機地隔合在一起,編寫了《機械制造技術》教材,并在全國機械類專業中得到廣泛采用,由我院教師主編的《機械制造技術》被列為國家級規劃教材。
2.4 教學活動和生產任務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為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院各專業均開設《綜合訓練》課程,如機械制造專業,綜合訓練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以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藝為主線,從分配設計任務到考察、設計、采購、制造、總結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綜合訓練》課程的有效實施,成為學生自主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第一課堂,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工藝制定與實施的綜合技能。增強了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實踐能力
為滿足專業實踐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彰顯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發揮了保障作用。
3.1加強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我院有可容納600名學生實習的生產性實習中心,設有機加工(車、銑、刨、磨、)、鉗工、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等多個車間。建有各類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室等36個,投資2000多萬建成數控技術中心和模具技術中心,有兩個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示范性電工電子與自動化技術專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學院與多家企業成立了合作辦學、合作育人的利益共同體;并合作建立了“校中廠”、“廠中校”、“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等,通過校企合作,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專業實習,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鍛煉、提高,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
3.2 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應用能力,學院與中鋼邢機等大中型裝備制造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210個,形成了教學認知實習、校內模擬仿真實訓與專業實訓、校外工學交替、企業頂崗實習等職業能力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
3.3 實行“雙證書”制度的實踐能力培養策略。建立了與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與職業技能培養接軌的教學體系,在教學內容中融入職業資格標準,明確各專業學生應達到的職業資格水平,并在相關課程教學中予以實施,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通過率達到100%以上,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
3.4 校企合作實現訂單式培養。積極探索“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與省內多家裝備制造業大中型企業實施訂單培養,由企業提出人才培養的崗位要求,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將教學過程由校內向企業、由教室向生產現場延伸,實現了畢業即就業。
4 加強雙師隊伍建設,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高
教師隊伍建設要適應人才培養需要,必須有高素質的雙師教師隊伍作支撐。
4.1 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師資水平。組織中青年教師不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依托職教集團和應用技術研發中心,面向中小裝備制造企業,積極參與技術推廣、成果轉化,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4000余萬元。提高了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促進教學質量提高,達到“校企雙贏”共同發展。
4.2 加強雙師教師隊伍培養,提高教師實踐能力。每年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國家重點建設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及國家級示范性職業培訓教師培訓基地”的輪訓。根據學院的專業建設需要,引導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加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技能比賽,積極開發與參加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在職稱評審、專業帶頭人選拔、進修提高等方面突出了對雙師教師的要求,營造有利于雙師教師工作和成長的環境和氛圍,引導教師自覺地加強雙師素質的鍛煉和培養。
5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高職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學校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建立了“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化”的綜合素質培養模式;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打造了以“紅色航標”為載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完善了心理健康與素質拓展教育機制。通過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和培養,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
近年來,通過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在各類技能比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166項。僅2012年,我院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芯片級維修與信息服務”和“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分獲大賽團體三等獎;在河北省第五屆數控技能大賽中,包攬了高職組數控銑工、數控車工、加工中心等所有參賽項目的第一名;今年在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決賽中,我院四名師生參加的五軸加工中心榮獲第四名;數控車獲第七名;數控銑第十八名的好成績;在全國職業院校數控大賽中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榮獲全國二等獎4項,河北省二等獎3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王公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J].價值工程,2010(10).
一、發掘綜合實踐活動的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活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生命所在,對學生而言,只有經過生活的體驗,才能有感而發、有為而作。由此,我們要切實關注孩子們的生命軌跡,把學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綜合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自由地、自主地、自發地,用自己的心靈去探尋綜合活動之源,以積極的心態去參與活動,展示他們的生命活動,還學生一個原生態的自我。我縣地處天山腹地,背靠那拉提草原,是全世界哈薩克族人口最集中的草原。依托這一優勢,我開發了一系列的校本綜合實踐課程,帶領學生觀草原美景、品草原美食、賞民族舞蹈、秀民族服飾、探草原文化,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調查采訪收集資料……個個興趣盎然,收獲豐碩。
二、以基地建設為依托,豐盈活動內容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綜合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非常有特色,以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以優化、美化、凈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打造“藝術三小、文化三小、特色三小”為發展目標,體現我校“立字立人”“先做人、后讀書”的教育理念,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此,我將校園作為綜合實踐的重點基地,引領學生開展了各種綜合實踐活動。比如:以紅色長廊為基地,開展“紅色小導游”選拔活動,引導學生在比賽中積極收集資料、參與競賽;以綜合樓樓道文化為基地,以開展“漫步書香校園”“走進信息世界”“承載科學夢想”“步入藝術殿堂”為主題的文化特色活動;以功能室為基地,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小制作、小發明,讓學生在特長展示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的精神。
三、貼近學生生活,在小課題研究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是設計者、實踐者、體驗者、發展對象和評價者,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自主實踐,主動探究,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我們積極引導學生面向生活,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要探究的問題或課題,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組織、幫助學生通過游覽、考察、訪問、探究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決問題及欣賞、創造、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品質。如:在對家鄉環境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圍繞“我是環保小衛士”、“我為環保獻一計”等主題,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搜索、請教專家等形式,積極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增長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認真撰寫環保小提案,征集環境保護金點子,向班級同學發放環保小袋,用攝影攝像記錄身邊的環保文明行為。開展“環境保護宣傳周”、“我為家鄉添新綠”“讓鞏乃斯河水常清”等綜合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為家鄉添上一點綠色,用實際行動宣傳教育帶動全體少年兒童共同關注環境保護,共同關注家鄉建設。
重慶市是教育部批準的研學旅行實驗區,也是全國唯一的省級實驗區。在總結前一階段實驗情況的基礎上,我們根據《意見》提出的工作目標,開始對“行政協調、課程導向、制度推進”的研學旅行發展體系進行重點探索,全面推進全市的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行政協調,加強統籌與管理
研學旅行涉及的方面多、部門多,如果協調不到位,很多活動難于廣泛開展。《意見》提出,“各地要成立由教育部門牽頭,發改、公安、財政、交通、文化、食品藥品監管、旅游、保監和共青團等相關部門共同參加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協調小組”,保障研學旅行順利開展。根據這個要求,我們對由教育部門牽頭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協調小組進行了完善和補充,把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職責進行了層層分解,制定了定期檢查,加強督查督辦的制度,加強了對研學旅行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指導。2016年11月,市教委印發了《重慶市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暨研學旅行實驗區縣的通知》《重慶市中小學研學旅行試點校的通知》等文件,召開了重慶市研學旅行實踐基地工作會,下發了《重慶市研學旅行實踐基地建設標準》等文件,全面指導實驗區縣、試點校進一步明確研學旅行實驗研究任務,規范研學旅行行為,推動研學旅行實驗工作積極健康開展。
課程導向,突出系統與價值
研學旅行是一門在路上的課程,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是提高研學旅行質量的根本保證。按照《意見》提出的“立意高遠、目的明確”的要求,我們對全市研制的“學天下、行天下、成天下”研學旅行課程體系進行了進一步化。即以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從家鄉、祖國、世界三個層面建構課程,引導學生增強社會參與,強化社會責任,增進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全面助推核心素養培育落地實施。
構建“行走家鄉”的研學旅行課程。有效利用和聚合重慶深厚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及自然文化資源構建鄉情、市情教育課程,通過“走鄉路、聽鄉音、閱鄉景、品鄉味、育鄉情”引導學生從本性到本土,從道德到信念的健康發展,培育親近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懷。
構建“攬勝祖國”的研學旅行課程。在全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作為重慶研學旅行教育基地,構建國情教育課程,通過“走勝地、讀文化、知國情、立大志、養良習”引導學生愛黨愛國、培養習慣、形成能力,實現從自我到祖國的情懷深化和道德發展。
構建“閱讀世界”的交流學習課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建立國際校外教育基地,通過“看世界、觀文明、話多元、傳美德、悟共贏”培養學生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學會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增強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中國人。
制度推進,注重創新與實效
中小學研學旅行是一個系統工程,建立一套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多元籌資、保障到位的研學旅行工作機制是推進研學旅行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意見》對此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是我們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強化研學旅行管理的行動指南。我們在《意見》的指導下,加強了各項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強了研學旅行基地的創建和各項工作的創新,使研學旅行的實效性得到進一步強化。
不斷完善重慶市研學旅行保障機制體系。堅持依法治教,依規行事的工作理念,進一步對研學旅行保障機制進行細化和完善。深入研究制定研學旅行學生的用餐、住宿、交通、保險、醫療安排以及服務機構的遴選、服務質量標準制定等細化規則,完善協同機制。深入研究制定學生從學校出發到返校過程所有環節的安全責任劃分、安全保障制度以及相關的法律契約的示范文本制定,完善安全保障。深入研究制定系統的緊急情況處理預案及必要的培訓和演練要求,形成一套有效的緊急情況應對預案和切實可行的處理機制。
進一步健全研學旅行的安全保障制度。按照“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的方針制定科學有效的安全保障方案,依據法律建立行之有效的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建立研學旅行報備制度,堅持學校報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學校組織實施的程序。建立研學旅行安全協同制度,明確家長、交通部門、旅游部門、公安、食品藥品監管、保險監督管理等機構各自職責,確保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平安活動。
創建研學旅行科學評價機制。重點開展學生研學評價和教師指導情況評價。學生評價分為收獲體會、團隊合作、行為習慣、調查訪問、探究學習等五要素。教師評價包括課程實施過程中基本品質和基本能力兩方面。基本品質包括責任心、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角色,基本能力包括活動設計與規劃能力、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教育測量與評價能力等。通過自評、他評、領導評、家長評、社會機構評,通過評價反思,促進研學旅行質量不斷提高。
創建多樣化研學旅行實踐基地。遵循研學旅行層次性、多樣性、走研性特點,進行互聯互通的“軟性”設計,利用各種真實的資源,創建具有重慶特色的“鄉情、市情研學旅行實踐課堂”“中國國情研學旅行聯盟基地”“國際研學旅行考察項目”三位一體研學旅行柔性綜合基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優質資源,開展“研學旅行+”的活動,讓學生行走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和大自然風光中,對真實的工廠、農場、商業、公民活動、人文環境、自然景觀進行探究學習。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研學旅行教育需求。
創建研學旅行信息管理平臺。平臺主要設置學校需求、學生管理、課程資源、課程實施、過程監控、保障體系、安全與應急處理、課程評估、服務機構及合作資源管理等10個系統。通過動態實時的信息,協作、整合重慶、國內、國際研學旅行教育課程資源、服務機構等,實現研學旅行全過程、全方位的信息化有效管理。
關鍵詞:3Q7S管理 優秀教師 優美學校 優質學生
“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技工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企業自主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黨和政府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日趨重視以及政策措施的不斷配套完善,當前技工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技工院校建設已從規模擴張向高端引領、內涵發展快速邁進。如何提高學校教育的市場針對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切性,增加行業企業用人的耦合度與用人單位的滿意度,按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的需求營建育人模式,打造品質學校,既是新形勢下技工教育做優做特的必然選擇,也是學校已孜孜探索七年并在不斷深化完善的重要課題。
“教師有特技才有權威,學校有特色才有生命,學生有特長才有出路。”嘉興技師學院作為一所融學制教育、技能培訓、社會服務為一體,以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為特色的全日制高等技工院校,基于對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充分認識,結合教育對象入學基礎和人格特征全面分析,率先在全國提出并實施3Q7S管理模式,即以3Q(Quality Teachers、Quality School、Quality Students)為辦學目標,以現代企業現場管理制度為參照,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7S管理――Seiri(整理)、Seiton(整頓)、Seisou(清掃)、Seiketsu(清潔)、Safety(安全)、Save(節約)、Shitsuke(素養)為抓手,以全面提升學生“四個職業化”(職業化工作技能、職業化工作形象、職業化工作態度與職業化工作道德)為核心,強化工作價值觀教育,并將優秀教師(Q1)內涵落實為“雙師四維九能”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將優美學校(Q2)本質體現在職業化環境的營造和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從而致力于優質學生(Q3)“手腦并用”“敬業創新”能力培養和“硬技能”“軟技能”形成(如圖1)。
圖1 3Q7S 管理模式的涵義
一、培養特技權威,打造“雙師四維九能”優秀教師
師資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建設一支理念先進、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特技鮮明的優秀教師隊伍,是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水平的關鍵。學校把“優秀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從“指標雙師型”拓展到“四維雙師型”(既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專業高技能資格,又有心理咨詢師和職業/創業指導師等資格),內涵聚焦于教師兼具的 “九種能力”上,即職業道德(示范與傳授)、行業聯系(實習管理、企業實踐與行業服務)、課程設計(制訂與評估課程方案、開發教學材料)、教學工作(設計教學、組織實施與反思評估)、學生鑒定(開發工具、搜集證據、有效鑒定)、交流合作(有效溝通、團隊合作與管理)、職場安全(保障教學場所安全、進行職場安全教育)、學生管理(行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指導、創業教育)和專業發展(專業能力、應用科研能力與職業教育研究)九大能力。通過全方位制定學校師資隊伍三個層級(初級、中級和高級)、螺旋上升的“雙師四維九能”一體化師資培養規劃,實施教師個人專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為實現學校從優秀到卓越、建設品質學校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如圖2)。
圖2 雙師四維九能教師的內涵
1.深化“三格”培養機制
依據教師駕馭教育教學的能力和資歷不同,創設“進學府學、在學校研、下企業練”三途徑,建立新教師“入格”、青年教師“升格”和骨干教師“風格”分層培養與管理機制。首先,實施“青藍工程”,通過新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培訓、7S特崗培訓、行業企業調研、職業指導師和心理咨詢師認證培訓等,對三年內新進教師進行“入格”培養;其次,推行青年教師“技能提升工程”,通過“雙師型”技能培訓、SIYB(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TTT(Training the Trainer)認證和技能大師研修室、產學研工作室培養,以及參加省市以上行業技能比武等,為青年教師“升格”搭建平臺;再次,實施“校本名師培養工程”,對升格后的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進行技術咨詢、技術研發等服務能力培養,促其“風格”形成,同時帶動全體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2.扎實開展“雙十雙進”活動
為使青年教師盡快了解現代企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和新方法,掌握現代企業文化在價值觀、人際關系、成本意識等方面的要求,按企業生產實際、用人標準“反哺”教學,學校每學期派遣10名專業課教師到嘉興宋氏模塑工業有限公司、天通浙江精電科技有限公司等品牌企業脫產實踐,讓他們“帶問題下企業”“按問題找崗位”“析問題尋措施”“破問題出成果”,學校全程管理,跟蹤服務。同時,利用技工院校的優勢,在嘉興市人社局的支持下,校內建立嘉興市高技能教學研究所、嘉興市技師協會和技師系列工作室,定期開展優秀企業家、嘉興市首席技師沙龍,每月開展“10名優秀技師進校園”活動,以他們高超的技能技藝、較強的創新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實踐經驗,來助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與改革以及師生的職業化成長,加快學校與企業的對接。
3.實施“四個一”實戰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嘉興欣禾職業教育集團平臺,深入開展一名骨干教師聯系一個骨干企業、一名骨干教師結對一名企業技師、一門學科跟蹤一項技改課題、一個骨干專業群共建一個產品研發中心的“四個一”實戰能力提升工程,促進校企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教師的技術能力和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水平。幾年中,得到學校教師技術服務、技術支撐的企業多達近百家。如成立嘉興市萬達鍋爐節能技術研發服務中心,每年為五縣二區20家企業的蒸汽鍋爐和導熱油鍋爐提供技術服務。
通過“雙師四維九能”教師隊伍建設,增強了教師的特技權威,強化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的能力。目前,學校擁有專任教師326人,其中,中高級職稱者占74%,專業課教師占61%(雙師型教師占82%,技師、高級技師占44%),碩博士學位者占15%,獲“全國中職學校德育先進個人”“省特級教師”“省杰出青年崗位能手”“省技術能手”“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市名師”“市學科帶頭人”榮譽稱號者占20%。
二、著力改革創新,打造“校企文化互融”優美學校
3Q7S管理的實施以學校“紅海生存,藍海發展”戰略為統領,即在整合資源、夯實基礎,打造核心競爭力,努力營建一流的硬件設施、校園環境和師生健康成長動力機制的同時,不斷開拓創新“藍海”,以持續改革推動學校品質的提升。
1.構建“三要一顯”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不斷探索,學校較好地建立了“園區聯校要效益、協會駐校要標準、企業入校要技能、文化融校顯特色”的“三要一顯”的校企合作機制。如依托職教集團平臺,改變與單一企業“訂單培養”的做法,強化與學校專業群相對應的產業群企業集聚地――工業園區合作,共建企業產品加工基地,共同開發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標準;邀請嘉興市模具行業協會、制冷協會駐校,為人才培養提供行業標準和行業咨詢等。根據不同專業群工與學滲透融合的方式不同,實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實施“前校后廠、產訓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教學車間,把課堂搬進車間,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行生產實踐;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實施“區校合作、AB雙班交互”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學校與企業、學生與員工、企業內與企業間的角色交互、崗位交互、主兼交互,校區企三方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施“1611”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取得1張素質達標證書,具備計算機操作能力、計算機系統管理與維護能力等6個職業能力對應的6張職業資格證書,獲得1張校內實踐合格證書和1張校外實踐合格證書;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實施“四個融入”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的職業培訓體系融入學校教育體系,將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融入課程體系,將行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內教育環境。
2.凸顯技能教學特色,創新一體化課改模式
開展系列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企業崗位技術標準的行動研究工作,將職業(工種)的應知、應會內容和基本技能、專門技能和特殊技能的職業資格等級要求融入課程體系,以國家職業資格三級、二級的應知作為必須夠用的度,并適當加以提高。各主體專業實施“公共課程+核心課程+教學項目”的課改新模式:公共課程著眼于基礎性、應用性和發展性;核心課程以跨學科方式進行重構,突出行業通用技能培養,每個專業設置5~8門核心課程;教學項目則是將工作任務的構成要素進行梳理,分解轉化成付諸教學實踐的“項目”群,突出職業專門技能和特殊技能培養,每個專業設計80個左右的教學項目。通過實施藍海戰略四步動作框架――“減少”“剔除”“增加”“創造”,實現了課程結構的優化;通過補強“現代企業看重的”“學生工作世界必需的”“技能大賽引領的”和“教師有特技絕活的”課程內容,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優化;通過開展職業規范與技藝訓練合一、車間與教室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作業與產品合一、教學與科研合一等“七合一”技能教學,凸顯了“做中學、做中教”的技工教學特色。實施3Q7S管理以來,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22個,省級各類技能競賽中獲獎142個,形成了較好的示范與輻射效應。
3.強化專業、基地建設,創新社會服務品牌
實施“專業設置對接產業調整、專業教學對接崗位要求、實訓基地對接工作環境、職業素質對接企業文化”的“四大對接”工程,以高品質的行動推進學校整體工作高效達成。如根據嘉興市工業、電子信息產業、旅游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十二五”發展規劃,按照“做強主體專業,拓展新興專業,改造傳統專業”的思路,將學校35個專業整合為17個專業22方向,強化以主體專業為核心對接產業集群的專業群建設;今年根據浙江省委“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的“四換戰略”要求,堅持“錯位發展,特色培育”的原則,整合資源重點建設工業機器人、物聯網、電子商務、廣告創意等特色專業,以更好地服務經濟轉型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又如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根據五大專業群職業崗位特點,充分體現企業職場在工作流程、成本控制、質量檢驗和精益生產的要求,投入5千萬元購置行業主流設備,創設企業化環境,營造VBSE場景,高標準建設國家示范性數控技術實訓基地、省先進制造業實訓基地、省高技能人才電氣自動化實訓基地、省商貿旅游現代服務業基地,積極推進產、教、學、研一體化實訓管理模式,系統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創業精神。堅持教學與培訓雙輪驅動,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外來務工人員就業、企業職工技能提升、SIYB創業和高技能人才等48個工種的各類職業培訓,在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近3年年均培訓1.5萬人次,為合作企業提供公益性免費培訓2000人次,以便捷、高效、熱情和實在的培訓品質贏得企業贊譽,形成了“e心e意”的社會培訓品牌。
三、實施QV德育,培養“高素養高技能”優質學生
“優秀教師”加“優美學校”方能培育出優質產品――優質學生。為強化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高素養、高技能特質,學校深入實施“QV德育”模式,即以優秀職業人(Quality Professional Person)為追求,構建“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機制,健全“五線德育”(常規健德、課堂滲德、黨團建德、生活融德、社企育德)隊伍,校企雙主體開展七大主題實踐活動(規范與執行、責任與擔當、質量與效率、溝通與合作、形象與心態、危機與挑戰、創業與創新),從職業化的工作技能(Vocational Skill)、職業化的工作形象(Vocational Image)、職業化工作態度(Vocational Attitude)、職業化的工作道德(Vocational Moral)等四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職業化素養,培養受企業歡迎的“優質學生”。
圖3 QV德育實踐模型
1.強化職業化訓導方案實施
貫徹“崇德修身、礪能強技、篤學至善、創業創新”的校訓,樹立“基點在職業生涯發展,重點在職業化,瞄點在企業歡迎”的QV德育理念,根據專業特點制訂與實施職業化訓導方案,明確并強化認知、養成、過渡三階段的任務。認知階段:根據行業、職業特點,理解校企文化的差異和企業用人標準,開展職業化素養的認知教育,實現從“初中畢業生”到“職校人”的轉變;該階段重點在于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培育職業情感和職業理想。養成階段:根據企業用人標準,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職業化素養的養成訓練,使學生成為“準職業人”;該階段重點在于明確規范,強化職業態度,培育職業習慣。過渡階段:通過仿真實訓、頂崗實習,校企聯動,強化職業技能和職業操守,讓學生提前成為“職業人”,完成從學校生活到職場工作的過渡,其階段重點在于職業化素養養成的實效性和穩固性,體現職業精神,顯示職業形象。
2.強化7S內化訓練活動
管理就是創造和改變環境。推行3Q7S管理,在校內營造符合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企業要求的職業環境和職場文化,讓學生一進校就受到現代企業制度的訓練和現代企業文化的熏陶,養成“做細做精做透”的職業習慣,堅持教育教學全過程7S管理是職業化培養的最好實踐。“時時7S”、“事事7S”、“處處7S”是弘揚“自動自發?激流勇進”的學校精神、培養學生執行力文化的最佳載體。從2006年起,學校一直堅持新生班輪流開展“3Q7S行動”體驗周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校園各崗位的清潔、管理和服務工作,讓獨生子女體驗勞動的偉大;所有新進教師像日本企業一樣,從掃廁所開始,完成一周整訓。全校各班每周一下午開設3Q7S課,由班主任組織學生整理整頓學習生活物品,清掃教室、實訓工場和寢室衛生,潔化美化教學環境;每天3次課前5分鐘為3Q7S活動時間,由任課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又如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不僅將3Q7S管理落實在晨會集訓、量具使用、工件擺放、材料節約、操作安全、設備點檢、現場清潔等教學環節,還在實訓項目選用、任務單布置,操作報告編寫、實訓作品評價等方面均體現KPI哲學思想。
3.強化QV德育實踐基地建設
2011年以來,結合“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項目學校”的建設,學校又致力基于職業化素養培養的“QV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錦繡中華文化長廊”“紅色江南主題館”“校史陳列館”“企業文化主題館”“學生社團活動中心”“心靈港灣主題館”“職業化素養拓展營”“創新創業活動中心”等“一個中心、八個場館”的“QV德育實踐基地”建設,通過高標準建設未來導游俱樂部、未來職業經理人之家、暢想機器人聯盟等25個學生專業社團并開展系列活動,不斷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行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使學生未出校門就切實感受到濃厚的職業氛圍,從而引導其由學生向“職業人”的漸進式轉變。
近幾年來,具有良好職業素養、職業技能的畢業生分赴長三角地區,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青睞,初次就業率達98.75%,就業穩定率82.65%,專業對口率80.89%,畢業生年均工資收入達到地方年均工資收入的1.53倍,初步實現了優質就業。2013年5月,學校為1904名學生舉行畢業前招聘會,吸引了143家企業前來設攤“搶”人,“學生未畢業、單位已搶空”。
實施3Q7S管理,有力地推動了嘉興技師學院教育教學品質的提升。2012年學校借鑒國外感知服務質量評價方法,采用SERVQUAL量表從有形性、可靠性、反應性、保證性與移情性等五個維度22個問項對實施3Q7S管理后學校的教育服務質量進行跟蹤調查,學生和家長對學校教育服務總體評價均在82分以上;2013年又對實施3Q7S管理后教師質量、學校質量、畢業生質量與教育服務質量的4大品質104項指標進行全方位評估,專家、雇主和企業等均較為滿意。但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校教學設備的先進性和教學工作的技術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還不足;專業教師的行業企業工作經驗、實戰能力、絕技絕活的水平還不強;畢業生的誠信、敬業、團隊合作以及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培育還需進一步強化;多形式學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特色還不夠鮮明,等等。嘉興技師學院將進一步完善3Q7S管理策略,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和教學規律的研究,細化管理過程,優化績效考核,確保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高品質的提供。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院校 實踐育人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C-0097-02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對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職院校大多是分布在地市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程度的制約,不同程度存在優勢不突出、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人才培養質量面臨巨大挑戰。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實踐育人的效果,對高職院校如何準確把握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職院校實踐育人中面臨的問題
(一)實踐育人的理念沒有建立。高職院校多數是從一所中專學校升格或由幾所中專學校合并而成,建設以地方政府投入資金為主,業務歸屬教育上級主管部門指導,在辦學初期主要是重在基礎設施建設,以擴大校園規模,辦學主要精力放在硬件建設上。同時,一些高職院校仍然囿于中專封閉式的教育觀念中,沉醉于學校狹小的天地,習慣于閉門造車式的辦學,認為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畢業生只要有技術就行,片面追求實用,對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及精神內涵認識不到位,對實踐育人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一定程度影響到實踐育人的開展及效果。
(二)實踐育人的環境有待改善。近年來,部分高職院校發展迅速,極大地改變了高校的傳統布局,基本上實現了一城一校,被譽為是“辦在山區家門口的大學”。但由于建校時間短,多數院校還沒有辦學歷史文化的積淀,“只見樹木不見樹人”,也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辦學,許多管理制度和相應的管理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實踐育人師資不足,育人的資源相對缺乏。
(三)實踐育人的開展深入不夠。實踐育人范圍多數限于校內,開展育人空間不廣,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或校內專業課實習實訓過程中,沒有貫徹到人才培養全過程。校企合作育人資源利用不足,校企合作實踐育人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地方政府還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高職院校辦學時間不長,投入不足,無論是從設施條件上還是管理上存在許多硬傷,育人資源相對缺乏。同時,部分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認識偏差,認為高職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學校是學知識學理論的地方,安排學生到企業實訓時間不夠長。部分企業對學生實踐教育認識度也不夠高,認為學生社會實踐會給他們增加人力、財力負擔,實際效果又不大,不愿花太多精力和財力建設企業實踐指導師資隊伍,不注重企業文化和制度建設,多數企業沒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和價值觀,現代管理制度缺乏,企業實踐育人環境較差。
二、高職院校強化實踐育人的積極意義
(一)強化實踐育人是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需要。與大多數辦在省會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基本校情是:辦學歷史相對較短,地方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社會對高職存在認識偏差,考生存在“本地姜不辣”的觀念,招生生源質量相對較差,招生人數不穩定,辦學投入不足,經驗欠缺,缺乏企業行業背景,在培養質量,尤其是學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等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本科院校不斷擴招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承受著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巨大壓力,生存與發展也成了高職院校成立后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根據多數院校發展的實踐證明,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差別化發展是必然趨勢,高職院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正視學校所處的區域、地方經濟條件和社會發展狀況,客觀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理清發展思路,立足地方特色,凸現地方特色,服務地方特色,走特色發展道路,發揮錯位競爭優勢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存之道,而實踐育人是特色發展的一種有益探索。
(二)強化實踐育人是高職院校發揮優勢的需要。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職能,這決定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數量、規模和質量要符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要適應“地方水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職院校如何順應這種需求,實踐育人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自身優勢的切入點,把學生技能的培養和掌握放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上,讓學生的崗位職業技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在實踐中培育。通過強化實踐育人,培育學生良好的職業操守、職業習慣,既可為學生掌握職業技術提供動力支持,又能夠增強學生對職業認可的信心,從而提高就業成功率,“出口順進口才能旺”。只有向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合格優質、一線需要“產品”,高職院校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強化實踐育人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的需要。作為準職業人的高職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都是立足崗位的重要條件。高職學生如果僅僅具備“做事”的能力,沒有良好的職業精神,也許是一個合格員工,但并非最優秀而最具有價值和具有職業發展潛力的員工,因此,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任務,它直接關系到人才的培養質量及其后續發展能力。只有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才能更容易適應新的崗位要求,更有利于提升自己職業發展能力和空間,而職業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實踐育人的深入開展。
三、提高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實效性的具體措施
(一)提高實踐育人自覺性。高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就業教育。畢業生是否符合地方經濟社會需要、是否能夠實現充分就業、是否能夠找到適合其專業及特長的工作、是否擁有以盡快適應工作崗位需要的綜合素質及工作能力,是高職院校提高辦學質量過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高職院校實現規模發展后如何持續保持規模的一個現實問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高職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發展,把聚焦點放在學校硬件建設的同時,更應該提高實踐育人自覺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人才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的適應性。
(二)構建實踐育人教學體系。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存在就業困難或就業質量不高的現實問題。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深層次暴露出的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是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的教育模式與社會對實用創新型人才的實際需求脫節,造成部分高職生“不合用、用不上、不能用、不敢用”,為此,高職院校要科學構建實踐育人教學體系。一是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按照“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的原則,減少理論課學時,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實踐能力培養,體現懂應用,善操作,加大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二是建立校外實踐基地。高職院校要走進地方企業行業,與企業行業合作創造實踐育人條件,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同完成實踐育人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企業參與實踐教學過程,可以彌補學校實踐指導教師的不足,增強學生行業、崗位認知,又可使學生崗位技能培養更具有實操性,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可使專業設置針對性更強,學生在企業實際操作中可掌握職業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經驗,真正實現與企業“零對接”,學生畢業即可就業上崗。三是加強實踐育人師資隊伍建設。要加大具有實踐技能教師的招聘引進,制定完善實踐技能人才招聘辦法,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采取“定編不定人”的柔性管理辦法,聘請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者、專家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組建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同時要鼓勵理論教師走出去,到企業參加實際工作、項目開發或培訓工作,積累教學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專業技術和實踐經驗。
(三)創新實踐育人模式。一是校園實踐育人。通過各種專題講座、演講比賽、辯論會、黨團活動、知識競賽、升旗儀式、軍事訓練、重大節日慶典、心理咨詢、社團等活動,充分實現實踐育人。二是家校聯動育人。通過家訪(、電話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家長溝通,向家長介紹實踐育人的課程安排、主要內容、家庭聯動配合的要求及途徑等,使學生在家庭關系體驗中,爭取家長配合實踐育人的開展。三是社會實踐育人。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烈士陵園、革命圣地等紅色資源基地,接受傳統教育,或組織學生到車站、廣場、企業、城鎮、鄉村開展社會調查或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咨詢服務、技術服務等,在活動中接受教育。
(四)建立實踐育人長效機制。實踐育人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按照全員參與、各司其職模式,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學校、社會積極性,營造全社會重視和關心實踐育人的良好氛圍,形成實踐育人合力。政府通過制定實踐育人的相關政策,給予政策、經費、稅收優惠和設施保障,提供相關平臺,對接納實習實訓學生或頂崗工作的企業,政府給予一定稅收優惠和專項補貼,調動相關部門、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實踐育人工作。高職院校是育人場所,直接具體負責實踐育人日常工作,要積極制定細則,完善相關制度,將實踐育人納入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方案,完善學分制度和考核制度,將實踐育人納入專業建設和教師業務、職稱評定的要素。企業要關心大學生成長成才,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等相關服務,并積極參與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提升學校實踐育人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中央學校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調研報告[J].中國青少年研究,2005(7)
[2]鐘華.地方高校實踐育人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
[3]張寧珍.高職院校實踐育人之我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關鍵詞】教學商鑒 “國示校” 建設 借鑒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B-0055-03
從服務于企業來說,職業教育的起點在企業,終點也在企業,這是由職業教育的特點決定的。所謂教學商鑒,即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先進的管理模式、先進的管理方法借鑒到學校的教學活動之中,形成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氛圍。通過教學商鑒,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以下簡稱“國示校”)建設真正辦出了先進辦學理念的示范、勇于改革創新的示范、一流培養質量的示范、鮮明辦學特色的示范。本文以廣西物資學校為例進行探討。
一、商業的“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
商業的定位,就是令自身的企業和產品與眾不同,形成核心競爭力;對受眾而言,即鮮明地建立品牌。商業的定位要從一個產品開始。該產品可能是一種商品、一項服務、一個機構甚至是一個人,也許就是你自己。商業的定位就是要在預期客戶的頭腦里給產品定位,確保產品在預期客戶頭腦里占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地位。從傳播層次上講,定位就是與第一發生關聯;從戰略層次上講,定位就是要找到和成為第一。
在教學中,如果把人才培養模式看做一項服務的話,那么這項服務要想成為教學領域中與眾不同的“產品”,成為行業里的“第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定位問題。即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在教學中要確立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怎樣利用教學資源實現已經確立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國示校”建設過程中,已經確立了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結合工作的學習,是將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工作經歷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育模式。即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政策上,《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明確指出中等職業教育應著力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即“五個對接”。“五個對接”明確定位了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商業的定位是一種心智的定位,即要把我們產品或服務定位于客戶的心智之中,“國示校”建設中,學生就是我們的客戶群,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我們為其提供的服務,進入學生心智的唯一捷徑就是使人才培養模式這項服務成為“第一”。教學實踐證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形式單一,理論與實踐常常脫節,甚至出現在校學習兩年不如企業培訓兩個月的現象。相比之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做中學、在做中教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技能,同時養成了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了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第一”。因此,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定位于學生這個特定客戶群心智的定位。
將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給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目標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給教學方法和課程改革以及教學實訓基地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4P”到“4C”組合營銷與課程體系改革
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國示校”建設中,課程體系改革也是圍繞廣義的課程改革和狹義的課程改革兩方面進行的,其中包括課程教學方案的改革、課程標準的改革和教材的改革三個方面的內容。課程改革,就是“不破不立”,就是要把舊的、不符合當前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課程體系“破”掉,建立新的課程體系。
舊的、傳統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案、課程標準、教材都是教育教學專家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規律制定的,課程的內容也以學科知識為主,教學上體現的是教師本位,即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如果把課程看做產品、把課程體系看做系列產品、把學生看做顧客、把教學過程看做營銷過程的話,在商業營銷中,這就是典型的“4P”營銷組合模式:產品(Product)――課程、價格(Price)――課時、渠道(Place)――教學模式、促銷(Promotion)――教學方法。這種商業營銷模式中,始終是從產品出發,把產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體現在課程上,即只強調課程的內容而忽略了顧客(學生)對產品(課程)的感受。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盡管在產品(課程)的營銷(教學)過程中制定了合理的價格(針對不同的課程制定了相應的課時),也建立了良好的營銷(教學)渠道(教學模式),采用了一定的促銷(教學方法)手段,最終還是把學生當做了接收知識的“容器”,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使出渾身解數,筋疲力盡,而且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周而復始,教學形成了惡性循環,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教師沒有成就感。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學習商業營銷模式從“4P”組合向“4C”組合轉變。
“4C”組合營銷模式,就是顧客(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同樣的,我們仍然可以把“4C”組合營銷模式看成是:顧客――學生,成本――學情分析,便利――教學條件,溝通――教學反饋,這里我們的產品仍然是課程,教學過程仍然看做營銷過程,“4C”組合營銷模式即可看做新的課程體系改革。
“4C”組合營銷模式的特點在于它始終瞄準的是顧客的需求。只有探究到顧客真正的需求,并據此進行規劃設計,才能確保項目的最終成功。“國示校”建設中的新課程體系改革正是建立在研究學生的需求之上的“4C組合營銷模式”。例如,廣西物資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模塊式一體化教學中的課程體系改革就是根據汽車維修行業的專家對汽車維修企業職業崗位實際需要和職業崗位職責的要求分析和意見,以及汽車專業教師對汽車維修行業特點及學校實際情況分析和意見,對汽車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將汽車維修專業原理性的學習內容和與之相對應的實踐性學習內容,按照職業能力需要和汽車的各個功能系統不同整合成了13~15個模塊課程,構成了“汽車專業模塊式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課程體系”。同時,建立一體化教學課程評價體系,學生每學完專業模塊課程中的一個學習領域和技能訓練項目后,隨即按學習領域和技能訓練項目考核體系,對學生進行隨堂考核和評出成績。
新課程體系改革,從職業崗位的知識技能要求、職業崗位行業標準出發,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制定合理的課程教學方案和課程標準、編寫新教學模式下的教材,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改善教學環境,建立實訓基地,改革教學評價體系,突出了學生的能力鍛煉。新課程體系改革打破了舊課程體系的單一、僵化、直灌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的教學思想,實現了課程由“4P”到“4C”的轉變。
三、“PDCA”循環與教學設計
PDCA循環又叫質量環,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模型,又稱戴明環。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劃的制訂和組織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按照PDCA循環,不停頓地周而復始地運轉的。這里的P(Plan)――計劃,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劃的制定;D(DO)――執行,執行就是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C(Check)――檢查,就是要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A(Act)――處理,對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認可或否定。成功的經驗要加以肯定,或者模式化或者標準化以適當推廣;失敗的教訓要加以總結,以免重現;這一輪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將戴明環應用于教學設計中是十分恰當的。教學設計中“PDCA”循環的應用見表1。
表1 教學設計
教 師 內 容(做中教) 學 生 內 容(做中學) 說 明
P(PLAN)計劃 1.制訂教學計劃;2.利用多媒體進行任務的引入、導入;3.組織學生分工,下達任務 1.分析問題;2.收集資料;3.明確目標;4.計劃實施 任務驅動,學生為主體,自主制訂任務實施計劃
D(DO)實施 1.組織、協調學生之間關系;2.觀察、指導、點撥學生操作;3.小結,尋找新的興趣點(NEW BUG) 1.執行計劃;2.發現新問題 學生通過合作、討論、辯論等方式完成任務,同時養成安全、規范、高效的企業習慣。鍛煉習慣、態度、服從、執行的職業素養
C(CHECK)檢查 1.觀察;2.評價 1.檢查;2.對比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操作,提出自己的評價意見。學生通過檢查自己的操作結果互相對比,得出自己的結論
A(ACTION)處理 1.總結;2.考核;3.反思 1.鞏固;2.遷移;3.規律 教師最后作出總結,然后根據總結出的規律進行考核,對自己的教學過程提出反思。學生掌握找出的規律,并把它應用到下一教學環節中
從表1可以看出,利用“PDCA”循環進行教學設計,明確了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任務,學生在任務引領下,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總結學習心得,形成學習成果。教師在“PDCA”循環中,制訂教學計劃,組織、協調學生的學習,并給予指導,完成教學內容后進行教學反思。需要說明的是,“PDCA”循環是一個過程管理循環,其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每一環節學習都要給予關注,這對教師的執教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利用“PDCA”循環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分析學生的學情,任務的下達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PDCA”循環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再次提供了企業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例證。
四、“藍海戰略”與辦學體制機制的創新
從2007年7月開始,廣西物資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開展了模塊式一體化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的教學改革,這是一次廣泛而深入的教學改革活動,通過幾年的努力,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創建了12~15個模塊化課程,在教學模式上實現了模塊教學理論實踐一體化。通過教學改革,學生對專業有了正確認識,流失率降低,汽車專業學生流失率從教改前的全校最多降低到教學改革后的全校最低;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對口就業率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強。
但是,隨著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加大對職業學校建設扶持,各校汽車專業也都相繼開展了深入細致的教學改革,廣西物資學校汽車專業的教學改革優勢也逐漸被淡化,在這樣的形勢下,改革創新再一次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在原有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如何突破,從哪里突破成了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職業教育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從與企業的合作開始的,都是在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下進行或完成的。校企合作可以說是職業學校生存的根基,只有夯實了這個基礎,才能保證職業學校這棵大樹常青不倒。校企合作是今后一段時間改革創新的突破口,那么,如何進行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項目呢?
可從校企合作入手,創造教學改革中的“藍海”。什么是“藍海”?我們可以把整個市場想象成海洋,這個海洋由紅色海洋和藍色海洋組成,紅海代表現今存在的所有產業,這是我們已知的市場空間;藍海則代表當今還不存在的產業,這就是未知的市場空間。所謂藍海戰略,就是企業突破紅海的殘酷競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敗競爭對手上,而主要放在全力為買方與企業自身創造價值飛躍上,并由此開創新的“無人競爭”的市場空間,徹底甩脫競爭,開創屬于自己的一片藍海。藍海戰略其實就是企業超越傳統產業競爭、開創全新的市場的企業戰略。要創造教學改革中的“藍海”,就應從校企合作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深入的、獨特的辦學機制體制,做出教學改革的特色。
“國示校”建設是一個契機。“國示校”建設過程中,辦學體制機制創新與校企合作項目有五項內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運行與管理、校校合作及服務。具體到廣西物資學校汽車專業來說,就是通過加強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學生頂崗實習機制,開展校企合作的冠名班、訂單班項目,同時,積極開展校校合作辦學、承接社會培訓考證培訓擴大社會影響力。這就是辦學體制機制的創新,也就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藍海”。
草長鶯飛四月天,條條垂柳醉青煙。在這陽光明媚的時節,區委、政府召開這次會議,向老領導、老同志通報工作,交流思想,同時,也廣泛聽取老同志對區委、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下面,我將今年以來全區工作情況向大家作簡要通報。
一、穩中有升,全區經濟運行情況良好
一季度我區經濟繼續保持健康、穩步的發展勢頭。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4億元,同比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651萬元,同比下降27.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38萬元,同比增長52.1%。具體表現在:
1、全區工業經濟平穩增長。1—3月,區屬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054萬元,同比增長53.51%,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4.6%;完成銷售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27.2%,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2.6%;入庫稅金597.6萬元;同比增長7.33%,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26.2%,產銷率為99%。受國際原油價格上漲、鋼材等原材料漲價、產品整體價格下跌等不利因素影響,產值和銷售收入增幅不大,但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作用明顯。一是技改成效顯著,提升了生產能力。一季度,全區工業企業完成技改資金3835萬元(含轄區),占年度目標任務的18.26%。其中,康達購置生產中冷器專用設備完成投資200萬元;人本軸承公司新建變速箱、車橋軸承生產線完成投資500萬元。炊香方便面廠二期技改完成投資200萬元,新引進一條生產線。二是招商引資企業發展勢頭較好。金福源、川北水泥廠、康興鋁業等都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三是新入圍企業7戶,分別是長遠鋁業、康興有色金屬、巨龍變速、綠寶菌業、礦機廠、金福源與川北水泥廠已順利落戶我區,成為我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2、農業和農村工作開局良好。一是狠抓糧食生產。采取物資早準備、“三苗”早培育、技術早培訓、任務早落實的措施,全面完成大春生產,并加強小春田間管理,積極開展小麥條銹病防治。二是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天太乳業、綠寶菌業等龍頭企業,強化“公司+專業協會+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綠寶菌業公司已經完成了瀠溪基地菇棚恒溫室的主體建設及設備安裝;按照大示范促進大推廣的原則,建設新復鄉精品梨基地3300畝,召開果樹管理技術培訓及現場示范會,培訓農戶3200余人次。三是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加大了對農業和農村重點工程的投入,集中資金和項目重點向212線傾斜,成立了xx區“五萬”工程指揮部,全面啟動萬頭肉牛基地、萬頭優質生豬繁殖小區、萬噸復合肥廠、食用菌基地和百萬只同仁土雞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等五項重點工作。新增、新建部分肉牛場,進一步擴大了共興、瀠溪、魚龍的養殖規模,完成共興—同仁路沿線規劃。四是切實加強減輕農民負擔管理。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職能轉變的需要,出臺了《xx區村級集體財務管理試行辦法》、《xx區村級范圍內籌資籌老管理暫行辦法》,保護群眾合法權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版權所有
3、第三產業繼續保持繁榮活躍的良好勢頭。圍繞建成川東北商貿中心的目標,注重調整商業結構,培育引進特色服務產業,正在籌備建設“果園飄香地方特色餐飲一條街”。加快nc大都會四樓招商引資工作,引導成商集團、川北公司、成百集團、四季來、萬福來、國美家電超市等大中型商貿企業遵循市場規律,運用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積極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斷調整業態,提升檔次,吸引了大批消費者,銷售勢頭良好。社區商業網點漸趨完善,以萬福來連鎖店、紅旗連鎖分店為代表的服務不斷建立,在發揮便民利民作用的同時,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配合國家、省發展“紅色旅游”的戰略,抓住春暖花開的黃金時節,加大全區旅游形象、宣傳和促銷力度,積極發展三國文化源、將帥故里、近郊“農家樂”等旅游項目。1—3月,全區商貿系統實現銷售收入21643萬元,實現稅金203萬元,分別同比增長20.36%、30.13%。
4、招商引資取得實效。立足區情,堅持“五依托”,繼續強化招商引資:一是依托工業企業新建、重組和重大技改項目招商;二是依托建成川東北商貿中心的區位優勢招商;三是依托“圍繞城市、致富農民”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招商;四是依托xx在全國各地的鄉友招商;五是依托省市舉行的招商活動招商,突出招商工作三個重點。目前,我區已經成功引進了國美電器,現已到位資金2000萬元;炊香方便面廠二期投資、康達公司與日本環球株式會社的合作等項目已進入實質性洽談階段;大都會四樓、果園飄香美食一條街經營業主的招引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二、負重拼搏,nc樣板區建設如火如荼
今年,市黨代會提出要把nc建設成為川東北區域性中心城市。而xx區作為nc市中心城區,一直是nc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和生產諸要素匯聚的中心。2005年1月18日、19日,市委書記xxx、市委副書記、市長xxx視察xx工作,提出了把xx建成nc樣板區的要求。這是市委、市政府對xx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對xx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寄予的殷切期望,是在較高平臺上對xx發展的目標定位和航標指向。對此,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在區委全委會上提出了把xx建成nc樣板區的目標,并在兩會上討論通過了關于建設nc樣板區的實施意見。
總的創建思路是:牢固樹立“思想想第一,目標定第一,工作干第一,業績創第一”的為政追求,按照“建設nc樣板區”這一個總體目標,抓住觀念更新和結構調整兩個關鍵,明確“一年大變化、三年大跨越、五年創樣板”三個階段任務,實施“工業興區、商貿立區、農業穩區、科教強區”四大戰略,強化“建設民營型工業大區、城郊型農業特區、生態型旅游熱區、開放型投資旺區、進取型文明新區”五個支撐定位,實現經濟運行質量有新的提高、發展后勁有新的增強、城鄉建設有新的進展、投資環境有新的改善、群眾收入有新的增長、干部作風有新的改進“六個方面變化”,努力建設經濟實力雄厚、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富而思進、文明氣息濃郁的美好xx。
今后3-5年xx樣板區創建目標是:
──區域經濟實力全市領先。到2009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達116.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位居川東北第一,躋入全省經濟十強縣。
──社會保障能力全市領先。城鎮每年凈增就業崗位4000個以上,建成“充分就業社區”。城市低保做到應保盡保,農村低保實現“三覆蓋”:覆蓋到失地農民、覆蓋到特困戶、覆蓋到老弱病殘人員。建立健全網絡完善,保障充分的城鄉醫保體系,社會養老保險社會化管理水平走在西部地區前列。
──城鄉和諧穩定全市領先。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到60%,率先在全市建成寬裕型小康村,打造全市星級服務示范社區、全省一流的精品社區,開創城鄉資源共享、經濟共建、文化共榮的協調發展新局面。
──城市管理水平全市領先。創建成為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廢水廢物處理率達95%以上。
──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到2009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0400元,農民人均純上入達3600元,困難群眾生活得到切實保障,充分滿足居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建成全國文化、體育先進縣和全小教育強區,人民生活基本實現殷實小康。
堅持“立德樹人”
修身立業,德育為上。學校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新思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大力推行“樹德、鑄魂、固本、育人”的德育工程。圍繞“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調動廣大青年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放飛青想。舉辦“慶五一”“慶國慶”大型文藝演出,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征文大賽以及主持人大賽等活動。學校從2014年開始組織學生開展“三年跑完路”紅色體育鍛煉活動。利用道德講堂、主題團會課等陣地,在全校積極推進北疆青年“學習進行時”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系列教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了學生的向上之心和向善之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學校被授予自治區唯一一所“全國學校共青團重點工作創新試點單位”,兩次被授予“全區德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5年,韋博文同學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團員,并榮獲“全國最美中職生標兵”稱號。
以內涵發展為中心,強化辦學特色
為了增強核心競爭力,遵循“安全為先、德育為首、質量第一、育人為本”的辦學方針,學校確立了“一個中心、兩條主線、三大保障”的發展思路。即堅持以內涵發展為中心,著力在構建獨具特色的中職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實現創新;圍繞教育教學改革、課程體系改革和學校運行機制改革(校企合作、專業學校二級管理模式)兩條主線;夯實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三大基礎,作為內涵建設的強力保障。學校將每個專業都設立為專業學校,明確學校職能部門和專業學校的責任權限,出臺了學校二級管理實施方案,為專業學校定目標、放權力,實行專家治學、專家治專業的二級管理模式,選聘專業領軍人物和學科帶頭人擔任專業學校校長,凝聚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團隊,促進專業學校的內生性增長。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學校實現了由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的轉變,形成了具有內涵發展的辦學特色。
創新辦學合作機制,提升辦學活力
合作是學校發展的源動力。學校推進機制創新與校企合作建設,各個專業都確定了一批合作企業,通過教師到企業掛職、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技術骨干到校指導,實現與企業的全面對接。把企業引進校園,把課堂放在車間,實現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學校延伸辦學渠道,聯合企業及兄弟學校實現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本校是巴彥淖爾市現代服務業藝術職教集團的牽頭學校和秘書處單位。職教集團成立以來,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有效實現了資源共享,推動了巴彥淖爾市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發展。學校拓展校際合作范圍,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機電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達成合作辦學意向,構建中高職融通的新格局,致力于為社會培育更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質量是學校發展的基石。學校積極應對現實需求,依據“大賽引領、雙證融通、技能提升、對接崗位”的原則,落實“職業素養+核心技能”的教學實施計劃,對原有的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課程改革創新。首先將課程整體上分為基本素養模塊、職業基礎能力模塊、職業崗位能力模塊。然后對每一個專業職業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務分析,由有關專家、教師、企業一線技術人員一起將工作過程中的工作服務、實踐活動及技能形成規律進行設計、編排,有機組合形成模塊化課程。從而構建集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職業能力訓練、專業技能鑒定為一體的“工學結合、模塊訓練”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上,大膽創新和實踐,實行“一、三、五”教學模式,即:學習的一個指導――導學案;學習的三種方式――自主學習、小組學習、拓展學習;教學的五個環節――預習、交流、展示、拓展、反饋。“一、三、五”教學模式有效地推動了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實現了教學邏輯的應然回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校高考升學率逐年攀升,連續多年被地方政府u為“高考優勝單位”。
發展學生社團
為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學校大力支持和鼓勵學生社團建設,截至目前共成立了26個學生社團,如護旗協會、環保協會、餐飲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禮之秀”協會、汽車愛好者協會等,涵蓋學校所有的專業及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和鍛煉的機會。現有國家級愛心志愿者團體1個,國家級優秀社團1個,自治區優秀社團2個,臨河區明星社團3個。社團活動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力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注冊成立志愿者服務隊,已有3000名師生加入志愿者。學校積極倡導學生社團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2016年巴彥淖爾市國際馬拉松賽,我校450名志愿者為大賽提供了優質服務,贏得了組委會和參賽選手的一致好評。旅游協會、愛心協會、幼兒舞蹈協會、“五三”文明學社等不定期到市兒童福利院及康泰老人樂園獻愛心。才藝展示協會、舞蹈協會等經常到武警部隊、通訊連以及居民社區等進行慰問義演。
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環境是經濟發展的承載空間,環境是人口自然再生產的物質基礎,環境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公共消費品,環境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大量資源。”為此,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充分顧及人民群眾生存環境的基礎上,保持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發展規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加快產業調整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鼓勵發展新型生態工業。全力加快“工業強縣”步伐,培植壯大紡織服裝、食品醫藥、制造冶煉、造紙、化工五大傳統支柱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認真落實國家鼓勵進口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進口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產業集群的配套發展,突出抓好電解鋁、焦炭、紡織等產業鏈的發展,積極發展鋁箔、鋁帶和家紡、服裝等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為著力點,引導企業樹立循環經濟理念,積極培育生態企業。一是按照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工業園區。進入園區的企業不僅要達到土地、能源和污染物排放綜合控制要求,還要實現廢物和工業副產品的回收和循環利用,基本形成企業和產業之間的生態工業網絡,實現能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廢物排放總量的最小化。二是大力實施典型帶動戰略。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魏橋創業、齊星、西王等重點企業為依托,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推廣生物治污技術。目前,西王集團、青龍山水泥廠、怡康集團、鄒平鐵雄焦化有限公司4家企業已通過清潔生產審計;魏橋創業集團、鄒平鋁業公司、山東亞視集團、青龍山水泥廠等20家企業已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三是突出抓好重點行業。突出抓好電力、化工、建材、農產品深加工等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完善再生資源價格和收費政策,推動企業大力開展以工業固體廢物、廢水、廢氣為重點的資源綜合利用。目前,魏橋創業、齊星、西王等3家企業的《循環經濟工作實施方案》已通過省節能辦審核。西王集團被評為“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企業一半利潤來自循環經濟。
2、加大“三農”投入,打造綠色生態農業。近年來,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逐步建立健全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全縣用于“三農”的各項投入達15億元,促進農業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推廣良種良法、科學測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戶等項目技術支持,大力發展優質、特色、高效、生態農業。注重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創立品牌產品,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58家,其中省級以上8家,標準化基地面積達到19.5萬畝,發展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19個。本著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突出加快“三網”綠化工程建設,全力打造農田林網化、路域林蔭化、村莊環翠化、水系風景化格局,2007年全縣成片造林4萬畝,綠色通道118公里,荒山綠化2.4萬畝,建成綠化示范村30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9%以上。從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優化農戶能源結構入手,深入推進村容村貌綜合整治工程,徹底解決農村“三大堆”難題。積極探索利用清潔能源,發展循環農業,建成沼氣625戶,有效利用糞便5000立方米,年產沼氣21.9萬立方米;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處理玉米秸稈6000噸,利用秸稈固化成型1萬噸。同時用秸桿進行畜牧養殖,產生的廢物產沼氣,再用沼液給果樹、蔬菜施肥,養殖--沼氣--果樹、蔬菜等循環經濟產業鏈已初步形成。
3、積極發展新型生態產業。立足自身資源開發和地域優勢,加快發展旅游、現代物流、公共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內涵,進一步提高縣域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檔次。一是突出資源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加大旅游設施建設和宣傳推介力度,構建起“泰山副岳,范公故里”兩大旅游品牌。建設了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醴泉寺風景區、范公故里風景區、唐李庵風景區四大精品景區,形成“紅色、金色、綠色”三條旅游精品線路,全縣旅游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2007年接待游客1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億元。二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縣為契機,依托交通干線、規模企業,引進新型流通業態,建成一批與先進制造業基地相配套的服務業基地。全面實施現代物流園區規劃,加快保稅倉庫和鐵路物流貨場建設,啟動了西王物流城建設。三是大力發展公共業。不斷提升金融、保險、證券、法律、中介、會展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醫療保健、社區服務、家政服務、物業管理、文化休閑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扶持發展現代信息和商務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積極構建特色商貿圈。整合挖掘人文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引進品牌、連鎖、特色商業項目,全面啟動國際商貿城、會仙橋批發市場、黛溪不夜城,開工建設天興商城和東升商城擴建。改造完善蔬菜、禽蛋、花卉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建設農村商業網點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二、狠抓環境保護,增創綠色環境新優勢
1、突出抓好環保重點工程,推進環境污染綜合治理。一是加快熱電廠脫硫工程,全面改善大氣環境。投資4億元,加快推進山東魏橋創業集團等9個熱電廠脫硫工程,目前工程均已建成并正常運轉,全面可實現SO2存量減排SO226584噸,增量削減18377噸。二是加快COD減排工程建設,全面改善水環境。總投資3億元的山東魏橋創業集團魏橋工業園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山東西王集團污水處理廠、鄒平縣城市污水處理廠四個減排工程現全部實現穩定運行,2010年已實現全部零排放。同時加快第二城市污水處理廠和韓店、長山、魏橋三個鎮域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建成后可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6萬噸/日,新增中水處理能力10萬噸/日,屆時鄒平縣城區和12個鎮辦的污水將全部得到有效處理。三是加快垃圾處理廠建設。縣生活垃圾處理場一期工程已經竣工投入使用,日處理生活垃圾200噸,縣城區生活垃圾全部得到無害化處理。二期擴建項目預算總投資9300萬元,建成投產后縣垃圾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可達到400噸,屆時,全縣的生活垃圾將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積極探索科學管理經驗和先進的運行模式,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果,加快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步伐,統籌城鄉環境保護工作。
2、嚴格項目管理,控制源頭污染。一是齊抓共管,規范項目審批。認真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和“一票否決權”,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法》,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復建設、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積極建立環保、經貿、發改、工商、國土、銀監等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定期通報建設項目的審批情況,做到無環評手續發改部門不立項、土地部門不批地、工商部門不辦證、金融部門不貸款,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強監管,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對建設項目實行全過程跟蹤管理,重點抓好項目建設過程中治污配套設施的設計、施工、驗收、投產等重點環節的監管工作,實行“三同時”執行情況現場登記和“三同時”滯后督辦制度,確保項目建設過程中治污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真正作到了“增產不增污,發展不污染”。三是強化措施,控制源頭污染。對小清河大堤兩岸5公里范圍之內的所有污水排放企業進行全面禁批;并對小清河流經我縣的碼頭、魏橋、九戶、焦橋四鎮所有項目進行嚴格控制,達不到排放標準的,堅決予以關停。
3、強化執法檢查,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堅持和完善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參與的聯合執法機制,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發生。一是加大對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管力度。堅持日常監管與專項檢查相結合,對重點污染企業實現不間斷監控,重點查處企業惡意排污、超標排放、未批先建、“三同時”不到位、抗拒環境執法等嚴重環境違法行為,嚴管重罰,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始終保持環保高壓態勢。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堅決打擊和關停“十五土小”企業。今年縣環保局聯合法院等相關部門開展了四次集中清理行動,關停小煉油、小化工、小煉鐵等土小企業240余家,全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三是打造“數字環保”,提高環保監管能力。投資1000多萬元,在重點排污企業安裝了COD在線監測設備21臺,煙氣在線監測設備15臺,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聯網。同時在小清河、杏花河建立自動監測站,目前站房已全部建設完畢,并按上級環保部門要求,開始縣環境監控中心的建設工作,建成后可實現對重點污染源全天候監控,全面提高對重點污染源的監控能力。四是加強領導,建立重點工程和減排工作定期通報和執法檢查周通報制度。定期召開環境綜合治理調度會議,及時研究和解決在污染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定期向社會通報執法檢查結果,對于違法排污行為進行公開暴光,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4、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全面恢復破壞的環境。一是全面啟動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收取制度。明確規定礦山的開發建設必須與地質環境保護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各礦山企業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綜合評價,在進行依法治理且達到規定的標準后,才能將保證金返還。2006年以來共收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100萬元。二是全面開展歷史遺留損毀山體的治理工作。編制了《鄒平縣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實施方案》。把于祖山、鳳凰山、黃山等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區域列入首批治理對象。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運用市場化手段對于祖山的廢棄石坑進行了綜合治理;投資300萬元對鳳凰山廢棄石坑進行了修復治理,黃山廢棄石坑治理項目現場勘測和施工方案設計工作已經結束,明年即可開始施工。三是強化動態監管,切實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大對開采礦山的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力度,嚴格要求礦山企業邊開采邊治理,做到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加大礦產資源執法監察力度,強化礦山動態巡回檢查,嚴防礦產資源違法開采死灰復燃,鞏固好整頓和治理成果。
三、堅持以人為本,彰顯人文環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