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經濟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解決企業經營者的約束和激勵問題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從資本結構的研究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理論上的闡述,并指出通過資本結構以形成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的局限性。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解決企業經營者的約束和激勵問題。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從金融體制改革和企業理論兩個領域分開進行,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并未為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根本性的理論指導。事實上,通過融資方式的選擇以形成合理的資本結構,進而改善公司治理結構以最優化安排企業的所有權(包括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國企改革中這一難解的“體制性硬核”。
一、基本分析框架:企業的性質與所有權安排合約
科斯(Coase,1937)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指出,企業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以替代市場價格機制的一個行政權威機制,它以相對固定的一個長期合約來替代市場;并認為企業的規模會一直擴張到企業組織一次交易的邊際成本等于市場組織該項交易的邊際成本為止。科斯雖然未能說明企業這一合約為什么能節約交易成本,行政權威機制到底依據什么進行企業內的要素配置,為什么不同企業交易效率不一樣等問題,但他的貢獻在于指出了一條可供進一步探索的道路。
哈羅斯曼與哈特(Grossman and Hart ,1996)、哈特(Hant,1998)從合約的不完備性角度推進了科斯開創的企業理論,明確指出企業合約的不完備性特征,將企業所有權直接定義為剩余控制權,這為企業的合約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石。由于企業生存的市場環境是不確定的,企業的合約是不完備的,企業的總收入可以肯定也不是一個常量,而是一個不確定的變量。企業的股東、債權人、經營者及工人不可能都因自身的投人而獲得一個固定的報酬,總得有人分享一個不確定的報酬,這就是企業的剩余,剩余也可能是負的,那就意味著要以其投入來承擔損失了,所以,分享剩余也就意味著分擔企業風險。在非負消費約束條件下,人力資本與其擁有者不可分離的產權特征(周其仁,1996),決定著企業中非人力資本為人力資本提供風險擔保。非人力資本提供者分享剩余,承擔風險,但非人力資本提供者風險態度不一,風險中性或偏好者成為股東,分享剩余,風險規避者領取固定合約報酬,成為債權人。在某種程度上,股權資本又為債權資本提供風險擔保,而股東理應分享企業最終的剩余,掌握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因為股東是企業最大的風險承擔者。但是,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股東不參與企業經營,而經營者的勞動又難以監督或者監督成本太高,因此,讓經營者參與企業剩余的分享是激勵經營者的最有效的手段。這就產生了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主題之一,即企業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如何在股東與經營者之間進行安排,才能既給股東最大限度地選擇正確的經營者,又能激勵經營者最大限度地去經營企業,消除成本,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古典企業通過讓股東獨享企業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而最佳地解決了企業所有權安排問題。也就是讓企業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的安排相對應。因為如果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人沒有剩余索取或無法真正承擔風險,這種剩余控制權就會成為一種“廉價控制權”,他就不會有努力作出好的決策的激勵與約束,后果就是一些并不具有企業家才能但偏好于“控制”的人可以通過賄賂擁有最終控制權的人來取得經營者的位置。如果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是統一的,只有真正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人才出得起這種“賄賂”。同時,因為行使剩余控制權的勞動難以觀測與監督,或者觀測與監督的成本太高昂,(張維迎,1995),難以直接根據他的努力水平支付報酬,只能根據間接的可以觀側的最終成果即企業剩余來支付報酬。所以讓企業經營者享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可以有效解決成本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問題。其實,這也是經濟學的外部性內在化原理在企業所有權安排上的具體應用。但是,由于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經營者清楚自己的經營才能而股東不知道,股東如何確保正確選擇經營者呢?張維迎(1995)的研究證明,在經營才能難以直接觀察的情況下,個人財產可以起到顯示個人經營才能的作用,可以通過對個人財產的觀察來間接判斷一個想當企業家的人的能力。
二、新路徑:融資方式、資本結構與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
企業資本的形成方式(融資方式)有兩種,即以股權形式投人資本和以債務形式投人資本。企業在股權和債務之間籌措資本的選擇(資本結構),就是決定企業控制權在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分配,進而決定公司治理結構。資本結構通過公司治理在企業委托人(股東和債權人)與人(內部經營管理者)之間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
資本結構與激勵機制。資本結構在激勵經營者努力工作和減少成本方面作用的發揮主要是通過舉債融資實現的。眾所周知,舉債融資是要按時支付利息并到期支付本金的。如果企業經營不善不能按時支付,債權人便可以向法院申請宜告企業破產,而企業一旦破產,經營者作為企業經理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都不復存在,顯然,這是作為理性經濟人的企業經營者所不愿看到的。其次,機構股東投資者也會激勵企業經營者卓有成效地工作。因為機構投資者不僅向企業投資,還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對企業投資項目的實際運作和發展前景比較熟悉,這就使得機構投資者無形中充當了事實監控者的角色。
同時,機構投資者追求的是企業的長遠發展,能有效避免企業的短期投機行為。還有,經理增加持股也會激勵經營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因為經營者持有股份意味著他們的利益和企業股東的利益趨于一致。當然,經理持股也有一個比例的間題。當經理持股比例很小時,由于企業增加的價值要在經營者和股東之間進行分配,經營者只得到很少的一部分,而為了增加企業的價值所付出的成本卻由經營者全部承擔。這時,經營者可能采取偷懶行為,只有當經理持股的比例使得經營者偷懶的效用比不偷懶所得到的凈效用小時,這一比例才是恰當的。
資本結構與約束機制。資本結構指的是長期負債和股東權益之間的比例關系,資本結構的約束作用可以從股權約束和債務約束兩方面來說明。
第一,股權約束。股東的基本權益是由其出資額所決定的資本受益權和投票權。投票權主要體現為選擇經營者和參與企業重大事務決策的權利,包括任免董(監)事、高層管理人員、財務審計人員以及通過董事會對公司年度預決算方案、增減資本、合并、分立、重組行使否決權等權利。實際上這是一種對企業經營者“用手投票”的直接約束方式。當直接約束方式不能起到作用時,股東惟一可實施的就是間接的市場約束—“用腳投票”,即利用資本市場轉讓股份或拋出股票。公司股票被大量拋售,不僅給公司經營者帶來極大的市場壓力,而且給“惡意收購”的發生創造了條件。當然,在資本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除了這種對公司經營者形成致命打擊的“接管”機制外,經理市場、產品市場、兼并市場都是非常重要的外部約束與控制機制。
第二,債務約束。由于債務需要還本付息,企業一旦經營不善,就將面臨破產清算的危險。因此,債務對經營者的約束力度更強。債務約束可以分為短期債務約束與長期債務約束。短期債務約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清算,如果對投資者來說企業清算價值大于繼續存在價值就應該進行清算。由于償還的債務是可證實的,所以債務會逼使低效率的企業縮減,想要避免清算的經營者就只有設法提高資產收益。另一方面,是通過償債擠出企業可能用于不盈利的投資或低效率的擴張的自由現金流。長期債務的約束作用,主要體現在管制新資本的流人上,也就是說在經營者愿意以任何代價進行新投資的時候,惟一能阻止他的辦法就是使他沒有能力籌集到資本。此外,為了保證債權的安全,債權人通常會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實施一定的干預與限制。如規定企業負債融資的額度,不得向過高風險的項目投資以及限制向現有股東過量分派股利,這對公司經營者也會形成一定的約束。
三、局限性:資本結構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失效
資本結構激勵機制失效。首先,由于銀行對國有企業的約束為軟預算約束,資本結構對減少人的機會主義行為與成本的激勵作用發揮受到限制。同時由于機構投資者也存在“搭便車”問題(只要單個股東不是百分之百持股,這一問題就一定存在),機構投資者對經營者的監督與約束未必能得到有效實施。經理增加持股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的偷懶行為,但如果持股比例太低,或者企業經營環境惡化這也限制了經理的努力程度。
【關鍵詞】圖書館;多媒體資料;管理特點
多媒體資料指利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以數字化載體為基礎來記載的資料,它具有使用方便、形式多樣、信息量大的特點,以成為圖書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1.多媒體資料管理的必要性
多媒體資料效果直接感官性強,較以往的紙質資料更適合與在公共展示的場合如演講、教學中使用,在現代化圖書館中需求越來越大。而且,各種隨書光盤、網絡資源、期刊數據庫等,在我們圖書館收錄的時候就已是多媒體的形式,如何去保存使用這些資料,需要我們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與時俱進,做好豐富分多媒體資料與巨大的讀者需求之間的對接,完成圖書館本身的信息服務的功能。現代化圖書館中,除了為讀者提供書籍等資料,還是讀者了解國內外最新的學術信息的途徑。以高校圖書館為例,高校圖書館對期刊數據庫和與各相關高校、科研單位、國內國際組織在網絡資源上的交互共享,使本校師生和科研人員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圖書館獲取更多是實時動態信息,方便教學和科研項目的進行。
2.多媒體資料管理的特點
2.1多媒體資料管理的的多樣性
多媒體資料一般包含以下幾種:一是附件光盤類,一般作為書籍的附帶光盤,提供一些圖書的輔助資料。如在高校圖書館中,教師教學用書一般會附帶教學課件,教學資料的光盤,學生常用的英語四六級考試輔導書,會附帶單詞和聽力的音頻光盤。二是電子書類。電子書具有存儲方便,便于查閱的特點。現代化的圖書館一般會建有電子書數據庫和配備電子書閱覽室供讀者使用,讀者使用圖書館提供的賬號登陸數據庫便可瀏覽使用。三是網絡資源。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在提供信息交換服務的同時,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化資源,圖書館的多媒體資料除館藏資料外,很大的一部分需要讀者通過互聯網自行獲取。互聯網資源包括英特網資源和專業的期刊數據庫資源。多樣化的多媒體資源帶來了多媒體資源管理的多樣性,包括傳統的借閱式、電子閱覽式、互聯網瀏覽式等多種方式進行。
2.2多媒體資料管理的全面性
多媒體資料,既包括原有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又包括新的多媒體類資源。因此,多媒體資料的管理具有全面化的特點。首先,是館藏資料的數字化。由于信息載體出現變化,特別是現代化的檢索系統的出現,要求館藏資源要進行數字化以滿足需求。數字化就是將原來存儲在紙質書籍的信息轉移到磁質電子化載體上來,將原有的圖書信息改用條形碼標識并輸入數據庫,方便檢索查閱。其次,是對新的多媒體資源的管理。如電子書、光盤、課件、互聯網信息等數字化資料,要做好保存和整理工作,將數據庫與校園網進行對接,使圖書館不僅僅是文獻中心,還是信息中心。圖書館職能從全面的收集資料被動的供讀者使用轉變成全面的提供資料主動的向讀者推介。
2.3多媒體資料管理的自動化
多媒體資料的管理具有自動化的特點,由于多媒體文獻資料數據的激增,傳統的依靠圖書管理員的管理模式以不能勝任圖書的采訪、編目、檢索等各個方面的要求,多媒體資源的管理轉向依靠計算機自動化管理的模式發展。在采購方面,多媒體資料與傳統自來哦不同,它不需要買入實質性的書籍,而可能只需要一個數據庫的接口,一個賬號,便可以將多媒體資源引入,這些操作只需要管理人員在計算機上便可完成。在存儲方面,多媒體資源以數字化形式存儲,數字化存儲具有空間大,可復制共享等特點,圖書館的多媒體資源可存儲在自有的局域網絡服務器上供讀者訪問,也可以直接借用外部專業數據庫的存儲和互聯網的存儲而圖書館只提供訪問的權限供讀者使用即可。在資料的檢索借閱方面,數字化的多媒體資源依靠現代化的數據庫管理,可方便的使用檢索系統查找,與傳統的靠圖書管理員和圖書人工編號查閱的方式更高效準確易操作。在借閱方面,多媒體資源通過賬號和訪問權限管理,公共的資源,只要登錄圖書館網站即可查閱,專業性資源,讀者要通過圖書館提供的賬號登錄瀏覽,借閱和付費信息都可在賬號內管理。
3.多媒體資料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3.1著錄和標引標準不統一問題
數字化資料的管理依賴于現代化的圖書館管理系統和管理軟件,不同的軟件又執行不同的著錄和標引標準,給多媒體資料的管理帶來不便。原有的圖書分類法在很多方面不適用與多媒體資料,許多多媒體資料信息模糊不清,編目工作需要管理員手工操作,效率低下。文獻的自動化標引也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合理的標引能幫助讀者迅速的找到想要的資源,現在圖書館多媒體資料普遍采用抽取關鍵詞、文摘、作者等內容作為檢索基礎,但執行標準也各不統一。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做好兩個方面的措施:一是盡快制度適用于多媒體資料的圖書管理法。由政府或圖書館行業組織,統一標準,完成多媒體資源著錄和標引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定出執行標準,圖書館的多媒體資料的自動化發展才能順利進行;二是規范圖書館管理軟件的開發建設,整合各大平臺建立規范,全面的多媒體資料平臺。
3.2管理人員素質低下和讀者使用知識普及問題
圖書館數字化的發展,給管理人員的素質也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管理員不能掌握新理論、新技術,圖書館引進的現代化管理儀器和系統難以發揮作用,這就需要管理人員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現代化圖書館的管理人員需要具備的知識,一般包括計算機及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操作技術等,才能做好多媒體資料管理工作。此外,很多讀者也難以適應新的圖書館資料使用方式,他們還不了解多媒體資料的優越性或者不會使用現代化的檢索工具。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加強對讀者的使用知識普及,將多媒體資料的用途,管理軟件的使用,多媒體資料的借閱流程告訴讀者,相信越來越多的讀者愿意選擇多媒體資料為自己的學習工作帶來便利。
3.3多媒體數據庫的整合管理問題
在圖書館的多媒體資料中,除了圖書館自行建設的數據庫外,多媒體資料更多的來源于外部數據庫,如常見的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超星數據庫、北大方正數據庫等,多種多樣的數據來源讓讀者無從選著。因此,建立跨平臺的資料瀏覽和檢索導航系統,有效的整合各大數據庫的優質資源,為讀者提供最合適的資料,是數據庫利用的最理想結果。通過數據庫整合,可以給讀者提供更多的外界服務,圖書館由僅提供圖書文獻,轉變成綜合性的信息服務樞紐。
4.總結
圖書館數字化發展,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針對新時期圖書館多媒體資料管理的探討,可幫助我們更好的實現圖書館數字化。多媒體資料管理具有多樣性、全面綜合性、自動化等特點,在現階段還存在標準不一,普及率低等問題要解決。多媒體資料的發展,一定會給人們的學習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曉斌,蒲筱哥.我國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情報科學,2009(05).
關鍵詞:導樂分娩 集束化護理 瘢痕子宮
經陰道分娩是一種理想的分娩方式,能夠減輕子宮的損傷,促進產后恢復,有利于新生兒的健康。既往研究認為[1-2],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在分娩時發生子宮破裂的概率是普通產婦的3~4倍,故此類特殊產婦不宜進行陰道分娩。但近年來,隨著婦產科臨床實踐的不斷推進,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3-4],瘢痕子宮并非陰道分娩的絕對禁忌證,對于前次剖宮產手術指征不存在的瘢痕子宮產婦可嘗試采取陰道分娩的方式。導樂分娩是一種新型的助產護理服務,是指在產婦分娩期間,導樂師全程陪伴,持續為產婦提供心理、精神上的支持,以保證分娩順利進行[5]。集束化護理作為一種為處理某種難治疾患而應用的一系列獲得循證醫學支持的護理措施。本研究試將上述兩種護理服務聯合應用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經陰道分娩產婦分娩護理中,觀察其干預效果,以為提高瘢痕子宮產婦經陰道分娩率、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率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瘢痕子宮且擬進行陰道分娩的產婦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5~38歲,平均(31.48±5.21)歲;孕周37~42周,平均(39.63±1.86)周;體重指數(BMI)(17~28)kg/m2,平均(22.63±1.12)kg/m2。觀察組產婦年齡26~38歲,平均(31.64±5.37)歲;孕周38~41周,平均(39.57±1.38)周;BMI 17~28 kg/m2,平均(22.59±1.14)kg/m2。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宮產超過2年;(2)單胎頭位妊娠;(3)符合陰道分娩指征,且產婦有強烈的陰道分娩意愿;(4)產婦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及妊娠糖尿病等妊娠期并發癥;(2)有器質性、神經系統疾病;(3)因特殊原因退出。
方法:⑴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在產前向產婦及其家屬交代清楚注意事項、配合事宜;在產程過程中進行護理,并指導產婦配合宮縮屏氣用力;若產婦或圍產兒出現危急狀況,應立即轉為剖宮產,并對母嬰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⑵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導樂分娩聯合集束化護理:(1)導樂分娩:a.產前導樂:分娩前帶領產婦參觀產房,同時還可按照產婦喜好對產房進行布置,以使其盡快適應產房環境;安排導樂師與產婦及其陪產家屬會面,使產婦了解導樂分娩的具體過程與配合事宜,并就其疑問予以詳細解答。當產婦宮口開至3 cm時導樂師陪同其進入產房。b.第一產程:幫助產婦疏導恐懼、緊張等負面心理。陪伴產婦適當活動,通過均衡飲食來補充能量,并注意對胎心、宮口等情況進行密切監控;若出現宮縮時,示范并指導產婦通過做深呼吸來緩解疼痛。若產婦腰骶部存在明顯疼痛,導樂師以拳輕壓來減輕此部位疼痛。宮縮間隙應指導產婦合理進食以及補充水分,以積蓄體力。c.第二產程:幫助產婦調整至科學的分娩,為產婦擦拭汗水并在其身旁指導其正確用力,且給予言語上的鼓勵以及肢體上的撫觸,以增強產婦陰道分娩的信心。d.第三產程:胎兒娩出后,將已經順利結束分娩的消息告知產婦。對產婦及新生兒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同時使產婦第一時間與新生兒接觸,讓新生兒正確吸吮母乳,在這一過程中對產婦表現進行肯定與表揚,并使產婦及其家屬了解分娩后所需注意的相關事項。(2)集束化護理:a.拉瑪澤呼吸減痛分娩:在第一產程潛伏期指導產婦進行胸式呼吸,第一產程活躍期指導其進行淺呼吸,進入第二產程時進行閉氣用力呼吸,胎頭著冠時進行哈氣呼吸。b.神經肌肉放松運動:進入產程后,為緩解產婦緊張等負面情緒,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性,可進行肌肉放松訓練,具體步驟為“廓清式呼吸-緊縮身體-放松-廓清式呼吸”。c.豆袋熱敷:將350 g黃豆放置于20 cm×40 cm的棉布袋中,縫合袋口后置于微波爐中加熱到55~60℃。在宮縮期將豆袋橫放于腰骶部,并用右手食指及中指對長強穴進行按摩,30 min/次。當豆袋熱力降至40℃時及時更換豆袋,宮縮間隙可暫停熱敷與按摩。d.會陰護理:護士于第二產程對產婦會陰進行按摩,并按照“排尿-逼尿-排尿、上提-放松-上提”的步驟進行盆底肌肉協調訓練。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產婦產程時間、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產后出血判定標準:產后2 h內總出血量不低于400 m L或24 h內總出血量≥500 m L;胎兒窘迫參照《婦產科學》相關判定標準[6];新生兒窒息判定標準:新生兒娩出后1 min內Apgar評分<8分。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17.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兩組產婦產程時間比較:觀察組各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程時間比較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中轉剖宮產率、圍產兒不良結局發生率及產婦產后出血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n(%)]
討論導樂分娩聯合集束化護理有助于提高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陰道分娩成功率。本研究對觀察組瘢痕子宮再次妊娠擬經陰道分娩的待產婦應用導樂分娩聯合集束化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陰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可見綜合兩種分娩護理手段,能夠提高產婦陰道分娩成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聯合應用導樂分娩與集束化護理,為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提供導樂陪護、全程心理護理及分娩鎮痛等一系列優質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減少其痛苦體驗,并及時妥善解決影響分娩進程的因素,從而能夠使此類特殊產婦實現陰道分娩。
導樂分娩聯合集束化護理有助于縮短產程、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與第三產程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較短,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較對照組低。佐證此聯合護理方案可有效縮短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產程,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其原因是應用導樂分娩聯合集束化護理后,給予產婦拉瑪澤減痛分娩指導,結合各產程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使宮縮和呼吸保證在同一頻率上,宮縮強度和呼吸深度保持協調,可緩解宮縮所致的強烈刺激,并加快宮口擴張。而輔以會陰護理,指導產婦按照“排尿-逼尿-排尿、上提-放松-上提”的操作流程開展盆底肌功能鍛煉,可增強會陰肌肉的彈性,從而有利于促進宮縮以縮短產程。
綜上所述,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經陰道分娩產婦接受導樂分娩聯合集束化護理,可使產婦產程顯著縮短,陰道分娩成功率明顯提高,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降低。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選取樣本量不足,可能導致研究結果不準確。故今后將適當增加樣本量,并做好隨訪工作,以為提高瘢痕子宮產婦經陰道分娩率、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率提供可靠的循證支持。
參考文獻
[1]吳素勤,王鷹,舒志明,等.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7,33(7):662-664.
[2]Lydon-Rochelle M,Holt V L,Easterling T R,et al.Risk of uterine rupture during labor among women with a prior cesarean delivery[J].N Engl J Med,2016,345(1):3-8.
[3]王倩,沙小龍.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經陰道分娩可行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3):41-43.
[4]王麗君.導樂分娩配合中醫穴位按摩對初產婦產痛及新生兒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29):3261-3263.
【關鍵詞】數字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
一、信息經濟的內涵
“信息經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和波拉特對于知識生產的有關研究。馬克盧普1962年在《美國知識的生產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關于信息產業的核算體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經濟”概念的基礎。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按照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分類的四次產業劃分方法,獲得廣泛認可。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保爾?霍肯在《未來的經濟》中明確提出信息經濟概念,并描述信息經濟是一種以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技能貫穿于整個社會活動的新型經濟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經濟運行過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質成分占主導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對經濟的貢獻。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拉開了討論“信息經濟”概念及理論體系的序幕。目前,比較成熟的研究觀點認為信息經濟可以從微觀和宏觀角度理解。從宏觀經濟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為生產要素在經濟系統中的運作規律。這種觀點同知識經濟相通,屬于同一個范疇;而從微觀經濟角度看,信息經濟所涉及到的重點研究內容是分析信息產業和信息產品的特征、以及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力度。這種觀點強調信息經濟是信息產業部門經濟。由于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微觀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因而相當多的專家學者更傾向認為信息經濟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產業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內涵
“網絡經濟”概念的提出同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范圍內因特網的興起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網絡經濟又被稱為因特網經濟,是指基于因特網進行資源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為主的新形式的經濟活動。在網絡經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及電子商務的蓬勃興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隨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大量新興行業不斷涌現,資源配置得以進一步優化,構成網絡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帶來虛擬網絡交易模式,傳統交易活動演變成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的網絡交易活動,構成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和數字經濟相比,網絡經濟這一術語的區別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網,并將基于國際互聯網進行的電子商務看視作網絡經濟的核心內容。
三、知識經濟的內涵
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科技進步,全球知識生產、流通速度不斷提高,分配范圍不斷擴大,社會經濟面貌煥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當多的學者也開始關注知識與經濟社會之間的聯系,知識經濟的概念逐漸形成。例如,美國丹尼爾?貝爾和日本屋太一等學者分別從“后工業社會”、“知識價值社會”的角度論述了知識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這些論述雖然還沒有提出知識經濟的基本概念,但卻已經涉及到了知識經濟的基本內容。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年度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認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知識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于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因而“知識經濟”是一種知識為基礎要素和增長驅動器的經濟模式。特別是隨著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和應用達到了空前的規模,知識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加明顯,已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引擎。正如美國學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強化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換言之,知識經濟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識的創造以及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較及總結
通過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之間的確存在差異。知識經濟強調知識作為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經濟強調信息技術相關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網絡經濟強調因特網進行資源分配、生產、交換和消費為主的經濟活動;數字經濟則突出表現在整個經濟領域的數字化。但正是存在差異,才產生必然聯系性。雖然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視卻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知識經濟的產生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并最終孕育了信息技術和因特網的誕生。同時,信息技術和因特網的廣泛應用更加促進人類知識的積累,并加速人類向數字時代的過渡。知識經濟、信息(產業)經濟、網絡(因特網)經濟這些概念在同一個時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復,而是從不同方面描述當前正處于變化中的世界。“知識經濟――信息(產業)經濟、網絡(因特網)經濟――數字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基礎內容――催化中介――結果形式”。知識的不斷積累是當今世界變化的基礎;信息產業、網絡經濟的蓬勃發展是當代社會發生根本變化的催化劑;數字經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和表現形式。因而這幾個概念相輔相成,一脈相傳。
圖1 數字經濟等相關概念的區別與聯系
參考文獻
[1]烏家培,肖靜華.信息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吳季松.知識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3]烏家培.信息社會與網絡經濟[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2.
[4]紀玉山.網絡經濟學引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劉列勵.信息網絡經濟與電子商務[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
尼克拉期?尼葛洛龐帝的一本《數字化生存》一時風靡全球,原因在于他準確預言了人類正在經歷的一場數字化、網絡化革命。其實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已經從理論上指出,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戰勝以農業生產工具為基礎的封建生產方式,是生產力的巨大進步所導致的生產關系的一次重大變革。資本主義在短短一百多年的發展中所促成的生產力進步超過了人類過去幾千年生產力發展的總和。而在一個半世紀后,始自20世紀中期的以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的生產力進步,又將人類社會推向了數字化、網絡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的生產力進步,又將人類社會推向了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和知識化的新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出現下述新趨勢:(一)從生產力方面看,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正在成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基礎,在企業數字化生存成為必然的選擇;(二)從生產關系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在日益加深,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面對著一些全球問題,如能源、環境、人口、糧食、戰爭與和平等問題,離開人類的共同努力和一個全球性的管理規則,任何問題都不可能徹底解決;(三)從微觀層面看,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跨國界的戰略并購一浪高過一浪,國際環境的外部壓力和公司內在發展戰略要求,逼迫它們不得不加快擴大規模,占領國內外市場的步伐,而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改造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又加速了中小企業進入這一競爭隊伍的步伐,從而使競爭達到白熱化程度;(四)從宏觀層面看,數字化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宏觀經濟管理面臨許多新問題,國民經濟有可能實現更加依靠知識資源的高增長,低通脹的良性趨勢,出現所謂的新經濟。生產力的加速發展,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日益向網絡化、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一次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質變的革命。人類社會的經濟形態正在由傳統的資本經濟向數字化網絡經濟轉變。
二、警惕網絡經濟的西方范式
網絡經濟時代或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以1992年美國克林頓政府倡導建設國家信息高速公路(NⅡ)為開端。從1993年起,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熱潮,繼美國之后,日本、英國、法國、德國、韓國等國家紛紛提出建立本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自從互聯網這一國際信息高速公路開通以來,網絡經濟發展勢頭已迅猛超出了所有預言家的想象,正以幾何級數高速膨脹。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資本家是利用一種新技術,而且僅以它能否帶來比不用它時更大的經濟利益為準。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正是這樣一種與巨大經濟利益相關的重大技術發明,它驚人的發展速度幾乎完全在于巨大的利益驅動。“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資本主義的野蠻發家史,走的是一條強盜式的道路,它們通過掠奪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資源才換來了今天的經濟發展成就。一旦達到目的,就將一套冠冕堂皇的所謂貿易規則制定出來,將非法變成合法,這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金科玉律。現在,數字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再一次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和機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想重溫舊夢,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發起新一輪“圈地運動”。它們試圖依托網絡和信息優勢,控制世界的有形和無形資源,使之朝有利于發達國家的方向流動和積聚,以期達到像19世紀資本主義列強通過強大的資本優勢控制世界一樣,在21世紀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優勢控制世界。這種“吸血鬼”式的網絡資本主義特征是信息時代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傾向,它的實際價值和所產生的效益絕非首日之殖民掠奪,技術侵略等傳統手段所能夠比擬。
面對這一嚴峻形式,我們必須關注近10多年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化這兩個引人關注的發展趨勢和它們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分析世界經濟出現的新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
一、金融功能的定義及理解
金融功能包含兩個方面:金融和功能。金融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含:與物價有著緊密聯系的貨幣流通、銀行體系、非銀行金融機構、短期資金拆借市場、資本市場、保險系統及國際金融等方面。功能指的是事物或者方法所發揮的有利作用、效能。概括地說,金融功能就是所有的金融機構、各種各樣的金融工具以及整個金融系統對經濟社會所具有的推動、促進其發展的作用。
二、金融功能的四個層次
金融功能的各個功能之間并非雜亂無章,可分為四個層次:基礎功能、核心功能、擴展功能及衍生功能。
(一)基礎功能
金融自誕生以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所發揮的基礎功能是中介功能和服務功能。中介功能主要是指金融機構作為社會上的中介機構,在資金的供求者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實現資金的順利融通。服務功能則是指金融機構利用自身的優勢,為其客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各種業務、信息咨詢服務、融資活動、財務管理及信托等業務。
(二)核心功能
隨著市場和金融領域實現進一步自由化,金融在整體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決定著一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所以說,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資源配置。
要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就要求放松管制。政府應逐步放棄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逐步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嚴格管制,促進儲蓄和投資的相互轉化,促進經濟的發展。
(三)擴展功能
金融的擴展功能是伴隨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產生的,主要表現為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金融機構根據經濟發展狀況,調節貨幣資金供應量,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2.通過調節市場上貨幣資金的流動情況和配置,影響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布局。
3.借助利率手段、匯率手段以及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動等來促進社會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
4.各種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產業政策等通過金融體系的傳導,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進程,實現調節經濟的目的。
(四)衍生功能
金融的衍生功能體現在金融的信息化上。信息化是金融未來的方向。隨著時代的發展,貨幣將越來越電子化,未來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判斷工具,也將越來越信用化。究其原因,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價值的傳遞工具,既然本身沒有價值,就可以用信息化來替代其價值傳遞工具的職能,去掉其本身的物質形態。信息化貨幣后,可以加快貨幣的流轉速度,減少貨幣損耗等。
三、金融功能的演進過程
金融功能的演進是伴隨著金融體系由萌芽到成型最后再到復雜化的過程而發展,隨著商品經濟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
(一)金融體系的萌芽:基礎功能的顯現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了交換的需要,為使交換順利進行,對一般等價物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于是便產生了貨幣。之后,金融的交易媒介、價值尺度等基本的服務功能就主要由貨幣來實現。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金融的簡單中介功能也逐漸發展起來。
(二)金融體系的成型:主導功能的顯現
工業革命后,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類向工業經濟社會邁進。這時,進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投資與融資的需要,促使金融的簡單服務與中介功能向資源配置功能轉變。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降低了交易成本;人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人們的交易需求越來越旺盛;交易范圍不斷擴大等等。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逐漸的發展和完善。
(三)金融體系的復雜化:衍生功能的顯現
原來的世界,每個人是一個經濟實體,未來的世界,每個人都將會變成一個金融實體。金融主體的變遷對于金融業的影響是深遠的。對于傳統銀行業而言,影響猶大,會使得表內業務萎縮;對于投資而言,會使得投資分散化;對于監管者而言,將會大大增加監管的難度,需要以新的思路來監管金融業。
四、金融功能未來展望
隨著數字時代互聯網的發展,金融也展現出新的特點,并不斷豐富充實金融功能,具體表現在如下幾點。
(一)普眾性
由于技術局限性,傳統金融忽略了數量眾多、規模更加龐大的小經濟個體。以貸款為例,傳統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大公司大企業的中長期大數額貸款,而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則比較少。現代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分享性使得向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成為可能,貸款更加靈活快捷。以支付寶、余額寶為例的各種新興互聯網金融正在不斷深化金融功能,使其能更加深入社會生活的各方面。
(二)實時性
當今世界正在向數字時代邁進。金融領域也進行著深刻的數字化變革,主要表現為金融工具數字化和金融介質數字化。實時性是數字化的重要特征,可以極大的方便資本流動,應對日趨變化迅速的市場。近期,比特幣的火暴正在喚醒人們對電子貨幣的重新思考。數字時代的實時性是應對風云變幻的市場的必然趨勢。
在數字時代互聯網的支持下,金融功能將繼續發生深刻變革,以應對更加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現代經濟有待于現代金融的支持,只有不斷深化發展現代金融,才能引領現代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欽先,白煒.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顧與總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9,30(5):2-4.
[2]胡月曉.金融功能的全球化發展與銀行業國際化[J].新金融,2009,(10):24-27.
[3]馬鈺翔.淺談金融功能演進與金融發展[J].時代金融(下旬),2013,(5):183-183.
關鍵詞:知識經濟潮流;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改革;實踐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水平也日益提升。為了確保學生所學課程能與時代相符,各大院校必須全力以赴改革此課程。在此背景下,學科教師必須將自身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便確保能夠有效革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評模式等,最終保證我國總體科技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一、知識經濟潮流現狀
如今社會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潮流當中,而所謂知識經濟,即基于知識的經濟,因此,知識應用、創新與傳遞將對其產生直接影響,知識經濟的主導即知識與相應消費、生產和流通的產品。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工業經濟都已經被知識經濟所取代,新時代能夠有效帶動高新產業的全面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高新技術革新除了能夠讓人快速得到更多知識,同時也能讓人全面提升知識的獲得與應用水平。由此可見,知識經濟能夠影響到人類的生活、政治、行為以及經濟等各個領域。總體來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二者最核心的差距就在于知識層面。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國家經濟的過程中都會依附跨國企業甚至發達國家,因此盡管如今世界經濟正處于全球化發展的狀態,這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依然較為被動。社會正處于知識經濟潮流當中,而先進的數字電子技術能夠有效推動更多新技術的誕生,因此當前先進的電子技術已經被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里。所以,電子學的進一步研究與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倘若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育人員不能及時轉變自身理念,終將被時代所遺棄。對于全球來說,科教興國已經成為國家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戰略。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耗費大量資源,而知識卻屬于世界上唯一無需損耗,且在創新過程中能夠實現全面增值的共享資源。知識在新世紀里正逐步代替資本以及權力,從而變成將左右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社會與經濟而言,科技屬于核心驅動力,其將直接決定一個國家能夠繁榮富強。科學技術屬于知識經濟最為關鍵的一環,而人才在其中更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才是一切的基礎與根本。在調整革新知識經濟整體架構的過程中,第二產業將取得長足進步,同時會逐步縮減就業人數,而未來社會中的核心就業領域必然是有廣泛范圍且由高新技術與知識所武裝的服務行業,其內部的競爭將重點取決于從業人員的創新、實踐能力及其更新知識的速度。因此,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育人員應當在改革過程中擁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努力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致力于創新相應知識體系。
二、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主要特征
對于電子類、電器類以及自控類等專業而言,數字電子技術屬于其最為基礎的課程。學生經由學習此課程,便可對相應理論基礎知識加以熟悉,對數字電路實際原理深入理解,并且對分析數字電路各類方法有所明確,繼而擁有基本的數字電路應用能力,如此方能為后續專業學習夯實基礎。例如,某院校擁有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專業包含了計算機科學、自動化、光電信息、電子信息、應用物理以及測控等專業。而在網絡、電子以及計算機通訊等先進技術的高速發展過程中,許多專業課程也實現了進一步的分化,學生也能掌握越來越多的分析方法,以及愈發復雜的學科內容。
三、知識經濟潮流下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主要問題
(一)不完整的教學內容
在某院校當中,如今一些學生在學習了部分教學內容后卻不知道如何運用,而教師僅僅將孤立的、原理性的電路知識傳授給學生,且不能有效應用相應系統與實例,因此學生無法掌握應當將這部分知識應用在何處以及如何運用。另外,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知識并不可用,比如一些教師在對集成塊內部電路以及各類器件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依然會花費大量時間,然而卻不能將其有效應用于接下來的專業課當中。此外,一些將會應用的知識內容部分教師卻沒有講授給學生,比如對學生各電路、器件有效應用能力的培養,緊緊關聯工程實踐,以及結合應用要求對電路進行構建的各項內容。通過調查該院校這三年的應急畢業生可知,該院校大部分畢業生都明確表示日常學習的知識內容和實際工作狀況間存在較大差異性,這便證明目前此課程實際教學知識內容和時展需求不相符。另外,各大院校為此課程設計的實踐內容較少。以往的實踐教學方式主要為“理論+實驗”,而多年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此方法無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盡管一些學生依然能夠得到較高的成績,然而卻不能靈活分析元器件與典型電路原理、作用,更無法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同時,教師也不能搭配豐富的實驗內容,這更阻礙了學生對電路分析、測量技術等的全面掌握。
(二)單一的教學模式
許多教師在授課時,依然會展開先理論、后實驗的教學模式,同時引用的大部分實驗都屬于驗證性實驗,而在課程最后為學生設計維持半個月的技術實訓。實施證明,此模式使得大部分學生根本無法掌握所學知識有哪些作用,更不知道應如何應用,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三)不完善的考評方法
以往的考評方法主要為期末成績擁有70%的占比,而日常學習成績僅有30%的占比。而教師在考查學生日常成績時,其考察依據主要為學生完成作業和實際出勤的狀況,在通常狀況下,學生若能不請假且不曠課,并且每日按時將作業交給教師,無論其作業抄襲與否,最后教師都會給其滿分。同時,期末考試的方式基本為閉卷答題,理論知識才是考試的主要內容,考試重點只在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熟練程度。事實證明,此模式將使學生邏輯思維受到束縛,無法合理評價學生實際技術水平。
四、知識經濟潮流下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有效改革思路
(一)重構課程架構
某院校教學人員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對學科特征展開深入研究,將學生放在教學主置上,努力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以及就業指導等服務,并且致力于將知識實踐性以及應用性彰顯出來。在通常情況下,應屆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后,將成為一線技術員工,此時設計電路的邏輯重心為如何將現有中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功能有效發揮出來以及如何研發相應新功能等。因此,教師應將傳統的課程架構轉變為:嚴格遵循重視應用、講清原理與概念的原則對課程架構、內容等加以確定,并且優化、完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對器件外的重要特征加以強化,特別是對功能表以及真值表等進行強化,同時對內部的原理、構造等基礎知識進行淡化,對自外部電路對電子器件展開分析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構;而在集成電路的知識講解過程中,僅要求學生對相應簡化的電路圖加以掌握即可,并且將模塊、器件選用、匹配與連接等列為教學重點。實踐證明,此模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確保其能夠對知識架構進行全面重建。
(二)豐富教學方法
教學人員在革新教學方法時,應當認真落實“以人為本”教學理念,教師從傳統模式的教學主置主動轉變成主導者以及輔助者,從而經由革新理論課、實驗課以及實訓的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學人員還應對層次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制定相應學習目標,而在實際教學時借助參與教學、啟發教學、任務教學以及探討教學等多種方式,帶領學生對問題展開主動分析與思考,全面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興趣,確保其能夠主動參與到各類教學活動當中,提升其求知欲、合作意識等綜合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階段,應當充分融合實踐和理論、自學與講學、研究和引導以及溝通和探討等各類教學方式,并且結合學生實際知識掌握程度將學科應用和概念以及重難點等關系理清。在講學時,教師應從實例角度出發,借助實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逐步將當堂課程的有關知識內容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如此便可確保學生能夠參與全程。同時,教師還可借助部分實用性高的小型電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練習,使學生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水平得以提升。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計數器相關知識的時候,便可以虛擬實訓的模式開展課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聽課的過程中同時進行知識講解、案例示范以及知識總結,這使得學生學習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另外,教師還應積極應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技術,例如融合仿真教學、傳統教學以及多媒體教學等,在講授不同知識時采用相應的互動、啟發或者探討教學模式。多種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活躍學習氛圍,使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提升,并且能夠確保學生主動思索。其中,多媒體教學技術能夠以生活、形象的視頻、圖片等將原本很難理解把握且較為枯燥單一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直觀掌握這部分知識。而仿真教學則能夠借助相應軟件為學生演示虛擬實驗,從而將電路內部波形直接生動地展現給學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借助互聯網溝通軟件和學生展開線上溝通,以便及時把實驗需求、數字教案、仿真軟件以及電子題庫等分享給學生。
(三)創新考評方式
教學人員應當將日常成績在考評中的占比加大,并且將日常學生的課堂表現列為日常成績的重點考評項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人員應將考評成績詳細劃分為考試成績、日常成績以及創新成績,以便讓學生在日常學習階段通過把握成績對所學知識展開進一步理解,同時確保其實操與創新等能力得到強化。
五、結論
總之,當前我國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領域的革新還未深入,而各大院校若想全面改革此門課程,除了應當對相應技術的未來發展規律、方向加以掌握,也應對相應市場展開全面調研,明確市場的未來技術需求,進而以之為前提對課程展開科學設置,最終充分結合應用與教學以及實踐和理論。
參考文獻
[1]段淑玉,周堅和,夏冬雪,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用效果研究――以本科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 ,000(021):260-262.
[2]姜大為.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19 ,010(019):60-61.
受到數字技術助力的供應鏈首先增進了效率,極大地縮短了交貨時間。資本具有流動性;勞動力的流動性則較低。經濟活動(生產、研究、設計等)轉向勞動力和人力資本相對廉價又容易進入的國家或地區。用不了多久,復雜性問題便能夠解決,而全球供應鏈的線性模式(在A國生產,在B國被消費)便讓位給了采用更碎片化但也更高效的供給網絡的更復雜模式。
與此同時,隨著新興經濟體成長為中等收入國家,需求端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此前只在全球需求中占很小份額的發展中生產國,成了主要消費者。
全球供給網絡再次發生了改變,以適應其結構中供給端和需求端的碎片化和分散化,這一過程有時被稱為技術推動的自動化:供給網絡越分越精細,打破了此前普遍存在的相鄰地域聯系以及由此產生的交易成本約束。
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數百萬人進入了全球經濟,并在貧困、價格、工資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帶來了廣泛后果――其中許多仍充滿挑戰。
第二波數字技術浪潮正在到來,這一次浪潮更強大,并正在越來越復雜的任務中取代勞動力。這一勞動力替代和脫媒過程在服務部門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例子包括ATM機、網上銀行、企業資源規劃、客戶關系管理、移動支付系統,等等。這一演進正在傳導給商品生產,機器人和3D打印正在取代勞動力。
今次數字技術浪潮與前次不同。前次數字技術浪潮促使企業獲取并部署全球未充分利用的勞動力儲備,而今次數字技術浪潮的推動力是通過勞動力替代降低成本。
這一轉變具有重要的副作用。對實體商品來說,拜存貨和拙劣的市場預測所賜,存在與物流和交貨時間相關的成本。但是,有了數字資本密集型技術,生產將不可避免地移向最終市場,不管該市場位于何處。這一再本地化過程構成了全球供應鏈結構的重大變化。
這一過程的極端形式可能將以3D打印的形式出現,3D打印技術能夠以層層打印的方式生產海量類別的產品,比如建筑、運動鞋、設計師品牌燈具、機翼,等等。
隨著這一技術的成本下降,不難想象,生產將變得極端本地化和個性化。
與此同時,機器人(另一項需要數字基礎的技術)的影響也超出生產范疇。最吸引眼球的例子是自動駕駛汽車和無人機等,但機器人對物流的影響也不遑多讓。
處于增長早期階段的發展中國家需要理解這些趨勢。勞動力不管多么廉價,都將淪為增長和就業擴張的次要資產,而勞動密集型、過程導向型制造業將不再是發展早期階段國家融入全球經濟的有效手段。
再本地化將成為普遍現象,包括在低收入國家也是如此。生產不會消失,只是勞動密集度會下降。所有國家都將需要圍繞數字技術部署和擴張的人力資本來重建增長模式。
零售業也在被改變。在線零售和配套物流正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蓬勃發展。
事實上,在線零售似乎在加速總體消費市場的擴張。聰明的參與者預期,新零售模式將是集成了在線和實體零售,并且兩種方式相得益彰。比如3D打印模式,作為需求驅動型大規模定制的潛在形式,將與在線移動支付系統和社交媒體相結合。而外包與物流和零售的結合,將與這兩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這條江水對于韓國人而言就如同黃河、長江對于中國人,是他們的生命線,更是他們的精神圖騰。漢江不僅貫穿了韓國的土地,也貫穿了它的歷史,見證了它所發生的一切。在世人眼中,漢江和首爾都代表著韓國,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韓國創造的“從1962年至1994年經濟實現年均9%的增長,人均GNP從87美元增至10548美元”的經濟奇跡會被稱之為“漢江奇跡”了。盡管在1997和1998年韓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GDP嚴重縮水),“漢江奇跡”的光芒卻沒有因此而衰減:在1999和2000年(僅僅在危機過后的一到兩年),韓國經濟的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0.9%和9.3%,經濟恢復到了危機之前的水平;2001年,在全球經濟形勢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韓國經濟的增長率仍然達到了3%;2002年,這一數字更是高達6.3%。它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次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復原,而且光輝更勝從前。
是什么在支撐韓國創造“漢江奇跡”?如果說高麗民族的自強不息是堅固的精神支柱,那么外貿出口的不斷增長則是堅固的實物支點。它為“漢江奇跡”提供了產生的必然,它的這種作用與韓國經濟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了解韓國的外貿出口,也就等于讀懂“漢江奇跡”。
韓國出口用數字說話
先讓我們來關注以下新聞:
據韓國產業資源部近日發表的《2004年進出口情況》報告顯示,去年韓國出口為2542.21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31.2%,進口為2244.45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25.5%,貿易順差達297.51億美元,均創歷史新高。
1995年,韓出口額僅為1000億美元,今天,韓經過9年的努力,出口額達到了2500億美元,這是繼加拿大(2000年)、中國(2001年)、比利時(2003年)、香港(2004年)等國家和地區后世界第12個達到這一標準的國家。如果除去占中轉貿易較高的比利時和香港外,韓已進入了出口2500億美元的世界10強之內。在進口方面,由于國際油價和原材料價格上揚,再加上進口需求增大,韓去年進口達到了220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2004年,韓更從2003年第14位進口國進入世界第13位進口國。
2004年韓對外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均出現了好兆,中國增加了42.7%,美國和日本均增25.3%,歐盟增加了39.5%。
或許你在看完以上的一段新聞內容后,會出現短暫的“數字混亂”,你惟一記住的就是“韓國”、“進出口”這些詞。當然,這已經足夠了。新聞中的所有數字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韓國外貿增長”。用數字來表達這個主題的確顯得過于冗長,如果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研究所的菲利浦?馬特爾的“按比例壓縮法”用數字式敘述來簡化它的內容,這條新聞就會變得簡單而有趣:韓國在2004年成為了世界上第12大的出口商和第13大的進口商。在這一年里,它總共賣出了2542億美元的東西,而買進了2244億美元的東西,順差298億美元。假設它2004年總共賣出了100件商品,其中就有10.5輛汽車、2.3個汽車配件、10.4個半導體、10.4個無線通訊機械、5.9條船和6.8臺電腦,還有其他的53.7個商品。它的買家主要有中國、美國、香港、歐盟,其中中國買了最多韓國商品,而日本則是韓國最大的賣家。
這樣一來,我們通過數字對韓國的進出口情況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韓國的外貿出口受“數字”―數字化商品的影響很大,數字化商品(電子電器等商品)在韓國的外貿出口業務中占主導地位。三星電子公司在韓國國內企業中純利潤第一個突破100億美元,并實現韓國企業有史以來最高的銷售額、營業利潤和純利潤,2004年出口額為416億美元;LG集團努力將今年的出口額從去年的302億美元大幅增至392億美元,增幅將達30%。這兩家企業都是韓國國內企業無可爭議的狀元和探花,它們的數字商品的出口景況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的業績,更是對國家的外貿出口有著巨大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數字在韓國有著堅定的“話事”權。當然,韓國的外貿出口并不是只依賴于“數字”,汽車及其零配件制造業、船舶工業也是韓國出口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韓國汽車及汽車零配件出口總額達到創紀錄的3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39.6%,出口量達342.9973萬輛,比前年增長41.7%。船舶工業光是2004年上半年,已建造各類船舶479萬噸、146艘,分別比2003年同期增長26.1%和21.7%。同時,出口各類船舶83.95億美元,大幅增長36.2%,占同期出口整體的6.8%,其中包括七艘LNG運輸船(11.2億美元)和四個高附加值海洋浮體(16.5億美元),最終全年的出口總額(150.9億美元)遠遠超過當初120億美元的目標。
韓國出口的成功,其實并沒有隱藏著多大的秘密,它是在韓國政府、韓國企業和國際環境共同作用下實現的。但是把它們細化,就能發現其中包含的一些細節,而就是這些細節,最終為出口成功奠定了基礎。
盧武鉉:把擴大出口放在首位
韓國政府對于外貿出口給予高度重視。韓總統盧武鉉通過總理李海瓚在17屆定期國會發表的包括經濟振興政策在內的施政方針的演說,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盧武鉉提出,政府將繼續致力于擴大出口和內需,穩定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產業競爭力,增加就業崗位,解決勞資糾紛,構筑開放、透明、競爭的“革新先導型”經濟制;下大力氣做好人力資源開發,提高技術競爭力,確保技術領先優勢。而擴大出口,致力于培育出口主導型產業和新產業則被放在了眾多振興經濟政策的首位:韓國要爭取在2010年出口額達到4000億美元,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2萬美元。 為此,要大力發展鋼鐵、造船、汽車、信息通訊、電子、石化、紡織服裝等出口主力產業,在今后五年內繼續保持較強的出口競爭力。鋼鐵,利用FINEX新技術,提高鋼鐵工業競爭力;造船,致力于建造LNG(液化氣)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繼續保持訂單和建造量世界第一;汽車,提高汽車質量和品牌價值,今后五年內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強國;IT行業,努力成為世界第二大IT強國,引領世界新一代數字化電子市場;石化,繼續保持世界第四的水平,爭取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石化供給基地;紡織服裝,利用尖端技術和韓流影響,擴大出口,還要大力發展生命科學、宇航、納米和環境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
除了在政策方面的傾斜外,韓國政府還在法律法規、職能部門方面給予了韓國外貿出口所能給予的全部幫助。于1986年頒布的《韓國對外貿易法》是韓國政府管理和振興對外貿易的基本法,與《外匯交易法》、 《關稅法》、《有關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的法》和為保護、扶植特定貿易的各項“振興法”及與貿易有關的個別行政法規等構成了韓國對外貿易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設立產業資源部,產業資源部是韓國對外貿易和國內產業政策的制訂和實施的宏觀綜合管理部門,負責具體制訂的政策包括貿易振興、雙邊或多邊貿易及產業技術合作在內通商振興政策;與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等相關的能源及資源政策;與產業競爭力強化、產業用地、產業環境、流通等相關的產業政策;與產業技術的提高、產業標準化、質量保障等相關的產業技術政策;對國內產業損害的調查、判決和采取救濟措施等。
另外,韓國政府在世界范圍內積極開展FTA(自由貿易區)協商,推進FTA戰略,為提高韓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自由化,取消關稅壁壘,改善出口環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韓國-智利FTA已于2004年4月生效,打開了韓國構筑自由貿易區的新篇章,韓國-新加坡FTA于2004年底達成協議,韓國-日本FTA計劃在今年底結束正式談判,韓國與墨西哥商定從2004年10月25日開始進入共同研究階段。從2005年起,韓國將加快推進FTA的進展計劃,其中韓國將與東盟、歐洲共同建立自由貿易聯盟(EFTA),與加拿大建立FTA的計劃也步入協商階段,并與印度共同探討FTA實施的可行性。同時,韓國還將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鎖定為韓國FTA長期目標。其中韓國-智利FTA給韓經濟帶來的積極影響已經有所顯現:韓國汽車、手機、便攜式攝像機、彩電對智出口分別同比增長44%、229%、101%、95%。
韓國貿易協會:擁有超過65000家會員企業
企業方面,由韓國貿易廠商組建的非盈利民間機構―韓國貿易協會,是韓國民間最大的對外貿易企業組織,自1946年建立以來,為發展韓國的貿易及擴大國際經貿交流,作出了極大貢獻,現有會員廠商65000余家。它在加強國際經濟貿易合作與交流、調查研究、組織會展、提供各種貿易信息、咨詢、業務指導、會員服務、培養貿易專業人才以及為政府決策提出建議等方面,也一直不遺余力。它每年都會就韓貿易界對對外貿易關心事宜作民意調查,并且根據調查結果列出該年度韓貿易界在對外貿易中最為關注的十大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僅是貿易界企業所關注,也是政府在外貿進出口中所要面對的,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中國GDP增長1%,韓國出口增加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