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醫學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概念 教學
概念教學對于數學學科尤其重要。不明概念,無法學習數學。何為“概念”?概念又稱“涵義”, 它是人類思維的"細胞。各種能力都是以概念為基礎。何謂“數學概念”?數學概念間客觀實際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基本屬性在大腦中的反應。是形成數學能力的基礎。為學習數學。學習數學,如運算、邏輯思維、空間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基礎之上。小學生正處在邏輯抽象思維形成的階段上,要使他們全面、正確的理解數學概念,就應該靈活采取各種教學方法。教育應該走進小學生思維空間,用適合小學生本身的語言把概念重新展現在他們面前。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把數學概念教學的具體方法歸納如下:
一、結合生活,從實際中進行概念引入
數學來自現實生活,小學生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概念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小學生從瓣手指到簡單的運用計算機,都是在生活中不斷總結而學習獲得的。要從生活實際出發,深化小學生的概念基礎,就必須熟悉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如在學習比較數值大小時,“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顆糖”和“3顆糖”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選擇,當學生選擇3顆糖時,可以問為什么會選擇“3”,這樣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真正體會到比較大小的概念。
其次,還可利用小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比較熟悉的一些知識, 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 在引入平行四邊形概念時, 先出示兩組不同長度的四根小木棒, 教師進行演示, 讓學生觀察后, 然后把這四根小棒釘成一個長方形。又讓學生觀察這個長方形, 然后, 教師又進行演示, 把它向其中一頭拉斜, 讓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后的形狀, 引導學生說說這時的長方形變形后有什么特點。 這時學生可以說出:兩組對邊的木條長度相等, 但四個角又不是直角, 因此這樣就在小學生思維中形成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
又如素數、合數的概念是通過它們有多少個約數來劃分的。教學時,可以先從復習約數的概念入手,然后讓學生找出1、5、8、13、15各數中的約數,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進行分類。通過分析,就能得出三類:
第一類 5的約數有:1,5;13的約數有:1,13。
只有約數1和它本身,5和13是素數。
第二類 8的約數有:1,2,4,8;15的約數有:1,3,5,15。
除了約數1和它本身外,還有其他的約數,8和15是合數。
第三類 1的約數有:1。
只有約數1本身,所以說1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
這樣,就把自然數清楚地分為三類,并建立了素數、合數的概念。
二、利用直觀教學法,補充并深化數學概念
由于小學生認識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沒有下準確的定義,但是這些概念對于解決實際數學問題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這就給教者留下了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在概念教學難以入手時,不妨嘗試利用直觀的具體形象,幫助學生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如小學生認識“米”的概念時,首先通過觀察米尺初步直觀認識1米有多長,接著將米尺與鉛筆、身高、課桌面的長進行比較,進一步直觀認識1米的大約長度,然后讓學生與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長,這既是對米的概念的進一步強化,又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一次鍛煉。
對于太難理解的概念就可以暫時不給定義或者采用階段逐步滲透的辦法。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概念還是抽象的,他們形成數學概念,一般都要有相應的感性經驗為基礎,而且要經歷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腦子里來回往復。從模糊到逐漸分明,從許多有一定聯系的材料中,通過自己操作,思維活動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學中,更要加強演示,操作。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來讓學生體會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時讓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長方體實物,又拿出一個長方體紙合,先讓學生觀察它的構造。然后把紙合沿著棱剪開,教師接著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后是哪個面,為了便于對照,可以在展開前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它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后,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把這些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終合,概括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這樣學生就能抓住長方體本質特征,形成概念。
這樣教師借助于直觀教學,運用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逐步抽象,環環緊扣,層次清楚,通過實物演示,使學生建立表象,從而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兒童思維形象性。
三、化抽象為具體,強化數學概念
在教學中有很多數量關系都是從具體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具體與抽象的連貫。把抽象的內容轉變成具體的生活知識,在學生思維過程中強化抽象概念。
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的同時,一般讓學生先解答這樣的習題:一種鉛筆,每盒10支,每支0.5元,買3盒鉛筆需要多少元?學生在解答中發現,這樣的題可有兩種方法解答。一種是先求出每盒的總價,再求出3盒的總價。那列式為:(0.5×? 10)×? 3 =15(元)。另一種先算出:一共有幾支鉛筆?再求出3盒多少元?那么列式是:0.5 × (10 ×? 3)=15 (元)。這樣借助于學生熟悉生活情景,把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些。
又如:在學習“體積”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將兩個不同大小的石頭扔到同樣的圓柱水杯中,然后觀察兩個水杯水的高度來展現石頭體積的大小。這樣將抽象的體積概念就轉變為了水具體的高度,對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維方式的小學生來說就更容易掌握。
總之,從概念引入深化的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引入——理解——鞏固——深化的途徑形成概念。并通過不斷做練習來鞏固新概念。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糾正小學生不正確的學習概念的方法。
四、糾正錯誤的學習概念方法
在目前小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錯誤的學習概念方法,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影響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及信心,主要表現一下幾點:
1、死記硬背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給學習增加了難度,進而不少同學干脆采取“死記硬背”方式。這種方式確實簡單,省事,可以節約大量學習時間。然而,這種方式帶給人們負面影響卻是無法估計的。最直接的消極影響體現在解題方面,由于對概念沒有理解,導致解題時“束手無策或困難重重”。其次,由于沒有經歷概念形成過程,抽象、概括及歸納思維及相應的能力也無法得到發展及提高。
2、孤立地學習概念
不少同學學習概念時,總是習慣于一個概念一個概念的去學習,孤立地看待概念,無法將不同概念形成體系,不能在概念系統中學習概念。如此,對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膚淺,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概念與應用脫節
讓我們來做一個游戲,這個游戲曾在中央電視臺演播過,不妨稱為“擺磚游戲”。我們把很多很多磚塊按照“前磚碰倒后磚”的規格來擺放,從教室擺到操場,再擺到公路上,再擺到香港,再擺到外國……,甚至可以沒完沒了的擺下去。那么,我們只要推倒第一塊磚,就能把所有的磚塊全部推倒。這個游戲有兩個條件:第一,要推倒第一塊磚;第二,磚塊必須按照“前磚碰倒后磚”的規格來擺放。顯然,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缺少第一個條件,就會有磚沒有被推倒(至少第一塊磚沒有推倒)。如果缺少第二個條件,“碰倒過程”就會中斷,就會有很多很多磚塊沒有推倒。
從上面的“思維游戲”啟發我們得出一個處理與自然數有關問題的方法:(1)
處理第一個問題(相當于推倒第一塊磚);(2)驗證前一號問題與后一號問題有傳遞關系(相關于前磚碰倒后磚),這時主角亮相了。數學歸納法是可靠正確的推理方法。介紹了數學歸納法之后,師生共同參與,按以下設問進行教學:
1.第一步驟是遞推的基礎,第二步驟是遞推的依據。若二者缺一將會出現什么問題呢?能舉出實例來嗎?
2.完成第一步驟后,在第二步驟中,假設n=k時的結論正確,這樣的k值是否存在呢?證明N=K+1時結論也正確,是否起著“傳遞性”的作用?
3.第二步驟中,如果不使用N=K時結論正確這個條件,直接證明N=K+1時結論正確,是否還是數學歸納法呢?或者說比數學歸納法更好呢?
4.第一步驟中,證明N取第一個值結論正確,這第一個值從哪里取起呢?
5.第二步驟中,在使用N=K時結論正確的前提下,可以用哪些方法來突破N=K+I時結論正確這一關呢?(如:演繹法、分析法、反證法等)。
6.數學歸納法是針對n∈N而言的.那么N取非自然數時,是否也可以呢?
針對學生在概念的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錯誤理解、認識膚淺、似是而非、掌握不牢等現象,教師要精心創設情景,優化教學手段,以達到對概念的理解、認識到位,對概念的掌握準確、牢固、靈活之目的。同時,行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1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及其含義
轉化醫學是指能夠快速有效地將生物醫學基礎研究最新成果轉化為臨床醫學應用,以及把臨床醫療的實際情況反饋給實驗室并以此來完善相關基礎研究并進_步開展新的研究的醫學研究機制,即努力促進實現“從實驗室到臨床”和“從臨床到實驗室”的雙向通道研究。它是一種強調實驗室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研究雙向轉化的醫學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雜志首次提出了“從實驗室到臨床”的概念0,1996年,Lancet雜志第一次出現轉化醫學這一名詞&]。2003年,時任美國NIH負責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線圖計劃(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轉化醫學作為NIH未來工作的重要目標0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藥物研發之間固有的屏障,在從事基礎科學發現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醫生之間建立起更直接的聯系,能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的新發現和
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轉化為臨床實際應用。
轉化醫學核心是推動醫學科學研究理念的轉變,即以患者為中心,依據臨床醫療的實際需要來指導整個研究過程,迅速有效地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的醫學研究機制°3。其中心內容是試圖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系,縮短研究成果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過程。
轉化醫學研究提倡建立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雙向、開放的研究平臺,倡導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為實現實驗室和臨床之間及時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設強大的、穩定的研究平臺。轉化醫學又是一個多學科的系統,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強調多學科交叉性的課題攻關協作,力求實現多學科資源的整合和共享。
轉化醫學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的聯系,它強調醫學研究要“來自臨床,服務臨床”,將成為現代和未來醫學研究的主要模式。轉換醫學倡導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同時,臨床上出現的問題又能及時反饋到實驗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種良好的雙向互動可推動醫學全面、可持續性的發展。通過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醫療總體水平。
2基礎醫學教育與轉化醫學之間的緊密聯系
現行的醫學教育和研究體制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的直接針對性和應用性不強,而許多臨床上有價值的發現無法準確反饋給基礎研究工作者。轉化醫學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種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割裂狀況,順應了現代醫學發展的實際需求,為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
針對性的基礎醫學教育是轉化醫學發展的良好基礎。從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開始著手規劃,培養出既懂基礎研究又精通臨床、有轉化醫學理念和能力、能較好結合基礎與臨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轉化醫學研究開展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2009年9月,在中國工程院與上海院士中心聯合舉辦的轉化醫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了我國轉化醫學未來的發展戰略重點應放在以醫、理、工結合的方式培養臨床醫學科學家。
轉化醫學研究的開展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支持。在醫學領域中,教育、研究與實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導科研與實踐的基礎。轉化醫學以促進科學發現轉化為醫療實踐并最終服務于病患為目標,其實現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培養的高素質的轉化醫學研究隊伍。高等醫學院校作為轉化醫學研究的主體之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在保持注重學員對知識的掌握和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該有目的、有重點培養學員以臨床實際需求為研究出發點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讓學員在開始就建立基礎醫學研究來自于臨床、根植于臨床、服務于臨床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基礎科學必須與臨床醫學結合,才有生命力。
轉化醫學所倡導的基礎與臨床相結合也是未來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實踐三者的關系及其定位,通過教育彌補研究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等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必須認識到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必須與臨床醫學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轉化醫學理念作指導,注重培養臨床和基礎_體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進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
3強化基礎醫學教育,促進轉化醫學研究發展
轉化醫學的發展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研究之間的脫節:臨床醫生不關心也難以理解相對深奧復雜的基礎醫學研究,而基礎醫學研究者對于臨床病人的實際情況缺乏直觀的認識和了解,研究工作難以切合病人的實際需求。在未來基礎醫學教育中,我們應該通過完善教學理念,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加強科研反晡教學,進一步改善教學條件,大力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3.1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適應轉化醫學的發展學科建設是醫學院校和醫院建設的重點和核心,建設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學科體系,促進新型轉化醫學研究人才的培養,是轉化醫學研究順利開展的根本。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首先要根據轉化醫學發展要求調整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理念,我們要以轉化醫學的思想統領醫學學科建設,培養基礎與臨床工作緊密合作的意識,鼓勵學員培養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作的學習和研究習慣。其次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理論課程體系,轉化醫學倡導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醫學的發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增強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可有計劃的新開設一些交叉學科前沿領域的新課程。還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實驗課程體系,特別是設立打破傳統醫學的學科分隔、能夠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加強臨床醫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我校新近綜合多個基礎醫學學科實驗室,融合多學科特點而成立的實驗教學中心,正是順應這種要求而產生的,未來也將在轉化醫學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礎醫學科研水平,促進轉化醫學發展基礎醫學研究是轉化醫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轉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究支持,基礎醫學研究的水平是轉化醫學研究能力的重要體現。在近代醫學發展進程中,醫學基礎研究進展迅速,而臨床醫學研究則相對滯后,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溝通二者的橋梁,一方面促進醫學基礎研究的臨床應用,提高臨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結合臨床選題,為解決臨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徑。轉化醫學的發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礎醫學研究的臨床醫學研究體系,一方面通過針對臨床問題的基礎科研水平的提高,實現轉化醫學的實驗室與臨床的雙向轉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學的機制,在基礎醫學學習過程中開展基于轉化醫學思路的課外科研活動,使課堂的理論知識和科學實踐緊密結合,提高醫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基礎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優化先進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空間及資源,將基礎科研與臨床緊密銜接,把醫學研究實驗室建成轉化醫學人才培養教育實踐基地,不斷培養優秀的青年轉化醫學人才,從而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3.3改善基礎醫學教學,培養轉化醫學人才培養轉化醫學人才是開展轉化醫學研究的關鍵。在目前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中,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與臨床要求往往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基礎醫學理論教育和臨床實際脫節的現狀,不能適應醫學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適應未來轉化醫學的發展。我們應依照轉化醫學發展規律,改革基礎醫學教學體系,優化教學環節,力求實現基礎醫學教學和轉化醫學教育目標的統一?;A和臨床研究新發現和臨床需求是創新的源泉,培養轉化醫學研究專門人才需要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就注重創新研究能力和臨床能力的共同培養,在加強基礎醫學教學研究與臨床應用互相溝通與交流基礎上,著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具有轉化醫學理念的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
空集解集不等于不屬于不包含于描述法集合論在數學中占有一個獨特的地位,它的基本概念已滲透到數學的所有領域。最后一個在數學所有分支領域都造詣深厚、整個地改變了數學科學的狀況,在一切方向上打開了新的道路、對20世紀和當今的數學造成極其深遠的影響的世界著名數學家、天體力學家、數學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龐加萊曾說過:“借助集合論概念,我們可以建造整個數學大廈”。而集合論的研究對象就是集合,由此可以看出掌握好集合非常重要。筆者們反復討論后,結合多年學習和教學實踐,對集合中一些概念提出了全新的、有趣的理解,供同仁參考。
一、空集、解集的新理解以及應用
教材中第7頁介紹了空集的概念,即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筆者們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發現很多學生總誤認為空集不是集合。筆者們也看到一些資料對實數0、空集 和 {0}有一些強調。比如,文獻第12頁強調:實數0和空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把0和 混為一談;再比如,文獻第9頁強調:不要把數0或集合 {0}與 混淆,等等。筆者們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過反復討論,認為這些強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們發現仍有一大批學生(尤其是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極容易混淆0和,或者時間長了,就算他們記住了0和 不一樣,也說不出為什么不一樣。還有一部分學生,分不清 {0}和 是不是一樣。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換一個角度去理解空集這個概念。從語文的角度看,“空集”,這兩個漢字中有一個“集”字,“集”是集合的簡稱,所以空集也是集合。用這種方法,可以輕易讓學生理解并記住空集也是集合,而不用死記硬背。與此同時,既然空集是一個集合,而0只是一個數字,所以,很自然地,0和 不一樣。
按照這種思路,還可以讓學生很容易地發現并理解集合 {0}和空集 不一樣?!翱占边@兩個字里除了“集”字之外,還有一個“空”字?!凹笔羌系暮喎Q,再結合“空”字,所以空集不但是一個集合,而且這個集合里面是空空的,連0這個元素都沒有,集合 {0}里面不是空空的,還有一個元素0,所以很容易得出空集 和 {0}不一樣。
我們發現上面理解空集的思維模式,還可以幫助學生理清一些題目的解題思路甚至幫助學生提高做題答案的準確性。下面舉一例進行說明。
例題:用適當的方法表示不等式 2x+6
解析:此題是求解集的。按照上述理解空集的思路,我們很容易觀察出“解集”也是由“解”和“集”兩個漢字組成。從“解”這個漢字的角度,我們首先要把不等式 2x+6
二、觸類旁通,輕松理解并記住符號“ ≠”“ ”以及“”
從小學到初中數學學習中,大家都知道“等于”的符號是“=”,“不等于”的符號是“ ≠”。我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一件事:“不等于”比“等于”多一個漢字,而“不等于”的符號“ ≠”正好比“等于”的符號“=”多一撇“”。“不屬于”比“屬于”也多一個漢字,按照理解“不等于”的符號“ ≠”比“等于”的符號“=”多一撇“”的方法,我們很自然猜想“不屬于”的符號是不是比“屬于”的符號也多一撇“”呢?事實上,不屬于的符號“ ”確實比屬于的符號“ ∈”多一撇“”!按照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我們還可以輕松理解為什么不包含于“ ”的符號比包含于“ ”的符號也多一撇“”。因為“不包含于”也比“包含于”多一個漢字!筆者們經過反復討論,結合多年學習和教學實踐,發現這種理解概念的方法,對學生記憶非常有幫助。雖然數學中有些符號是人為規定的,沒有理由,只能記憶。可是筆者覺得,作為老師,如果可以適當地幫助學生減輕記憶負擔,讓他們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更多的、更新的知識我們就應該去做,因為這也正好符合我們最近幾年來一直倡導的為學生“減負”的目標。
三、對集合“描述法”的有趣記憶方法
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有兩種:列舉法和描述法。經過觀察,易發現描述法和列舉法形式上最大的區別是列舉法的表達式{ }中沒有一條豎線“ |”,而描述法的表達式{|}中有一條豎線“ |”。我們下面引進一種新思路,來讓學生很輕松地記住描述法的表達式的形式并且輕松地區分列舉法和描述法的表達形式?!懊枋龇ā?,這三個漢字中,有一個“述”字,“述”和“豎”同音,它們的漢語拼音都為“ ”,而漢字“豎”是豎線的簡稱,所以描述法里面有一條豎線,這正好和描述法的形式{|}相吻合,因為{|}有一條豎線“ |”。而“列舉法”這三個漢字中沒有漢語拼音為“ ”的字,所以,列舉法的表達式中沒有豎線“ |”,這也正好和列舉法的表達式{ }相吻合。
一生培養了一大批世界級數學家、科學家的當今國際著名數學大師、著名教育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南開數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陳省身教授曾指出:“數學是思考的產物。首先要能夠思考起來,用自己的見解和別人的見解交換,會有很好的效果。”筆者們通過這篇文章對高中數學里集合中的一些概念提出了全新的、有趣的理解,旨在與同仁們一起探討,共同進步,更好地教好學生。
參考文獻:
\[1\]劉紹學.高中數學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讀高中數學必修1\[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5.
關鍵詞:性質 方式 法醫學
一、“性質”和“方式”兩詞在不同版本法醫學教材、專著及相關辭書中的應用
在不同版本的法醫學教材、專著及相關辭書中,“性質”和“方式”兩詞的應用,總體上看來有兩類:一類是把“性質”和“方式”的含義合用;一類是把“性質”和“方式”的含義分別應用。下面一一舉例說明:
(一)把“性質”和“方式”的含義合用
(1)在郭景元《損傷的鑒定》中的應用是“損傷的方式有自殺(自傷)、他殺或意外災害三種”。
(2)在徐英含《死亡與尸體現象》中的應用是“暴力死可分災害、他殺和自殺三種方式”。
(3)在徐英含《死亡概述》中的應用是“死亡方式分為他殺、自殺及意外三種”。
(4)在《
1.“性質”和“方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性質”是“一種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屬性”,“方式”是“說話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因此“性質”不等同于“方式”,“方式”也不能替代“性質”,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2.在有關訴訟和違法案件中,“性質”是一個在特定學科中使用的專用詞匯,是指“案件本身具有區別于其它案件的本質屬性”,就“損傷性質”和“死亡性質””而言,它是通過法醫對傷者或尸體檢驗后,結合現場、案情及有關檢驗結果進行分析作出的本質屬性的判斷;而“方式”通常講的只是損傷方式和死亡方式,即造成人體損傷或結束生命的方法,兩者是不能混用的,尤其是在法醫學教材,法醫學專著中更不能將兩個概念混為一談、合意而用。因為法醫學是為法律服務的一門科學,希望今后的作者們,在法醫學科中編寫教材、專著、辭書時,應該把用語或用詞規范到訴訟和違法案件特定學科中使用的專用詞匯上來。
參考文獻:
[1]郭景元.實用法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2]徐英含.實用法醫病理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在現代教育學理論中,教學模式的分類逐漸趨于嚴密與細致,如根據教學主體在參與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程度,可以把教學模式分為學生主動型、教師主動型、師生互動型等;根據教學媒體的運用程度可分為單一教學模式和多媒體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也可以根據教學方法的不同分為多種類型,因材施教的個別教學和統一集中的集體教學就是一種以組織教學方式為標準的分類方法,也可以以實施教學的具體方法分為教師講授型、學生討論型、問答解疑型、實踐型等多種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各有其特點和優勢,關鍵在于合理定位課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一種或多種教學模式相互補充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一點已經是教育界的共識,也是現代教育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合理定位課堂,至少取決于三個因素:首先要結合學校的定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目前國內高校有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之分,不同定位的大學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生源也就有別,這都影響到教學模式的選擇和落實。例如我們濰坊學院貫徹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立足濰坊,服務山東,面向全國。那么,我們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和應用就要結合我們學校的這個定位。
第二是要結合課程的特點。課程有其目標和專業背景,就有其自身特點,不同課程也就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本人從山東大學法學院畢業就在本高校教學,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講授過多門法學課程,切身體會到不同課程必須使用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模式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例如現在給我校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大一學生所授法學概論課程,就要運用以講授為主,學生問答解疑、對學生問卷調查、與學生座談相輔助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教學模式,積極進行師生互動和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這與給大二、大三學生所授的法律邏輯學等課程采用的強調師生互動為基礎的課堂講授教學模式不同,這不僅因為大二大三學生已經有法學專業學習的基礎等因素,而且還因為法律邏輯學課程本身特點的要求。
第三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掌握了學生情況,就能夠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管運用哪種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貫徹的一個總原則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本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生學習本課程的具體學習目的、要求以及本課程在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展開課堂教學。教師講授也是圍繞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講授,例如法學概論課程,作為學科與專業基礎課在大一開設,就要在本課程的授課初始,結合本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給學生出調查問卷題目,來了解學生本身已具有的相關課程知識基礎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確定講授本課程的內容及深度。
二、教學模式具體實踐
(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合理規劃課程教案
法學概論作為在我校行政管理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學科與專業基礎課,是一門概要論述法學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課程,法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給學生普及法學知識,教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并為學習本專業的有關課程或其他法律課程奠定必要的法學知識基礎。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概要地掌握法學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國憲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規定,并能夠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般法律問題。對法學概論課程,在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上應有別于其他法學專業課程,教學重點應放在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的法律規定等法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上,這就要求在教學計劃范圍內合理規劃課程教案。
法學概論課程主要包括法理學的知識即法的一般理論和依法治國理論、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法學、訴訟法學和國際法學等內容。我們規劃的教案是:按總學時60學時計算,民事法學包括民訴占1/3,學時最多;法理學1/5;憲法學和行政法學總共1/6;刑事法學包括刑訴1/6;這幾部分內容學習完成,也就基本完成了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剩余其他學時給課程剩余內容,主要是給學生介紹我國法律體系中這些法律部門的大體情況,例如主要是調整哪部分社會關系的等,告訴學生感興趣的話可以以后選修。
(二)圍繞課程教學目標和教案、落實教學環節
課堂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教學效果如何、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反應如何,這是授課教師能親身感知到的。不管多理想的教學模式理論,只有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才會體現出其價值來。具體到法學概論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要求,我們將整個授課過程分三個環節完成。
首先,在本課程的授課初始,結合本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給學生出調查問卷題目,來了解學生現有的相關課程知識基礎情況。教師根據大學教學要求,認真點評學生作答的內容和格式、找出學生現有知識和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以及作業格式方面的問題,并將此作為第一階段對學生授課深度的一個起點依據。了解教育對象、選擇合理的教育角度、實現教育的針對性,這應是我們大學教學的基本原則。例如我們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生源文科理科都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了解到學生人文知識基礎相差很大,有些理科生對一些普通的語言文字理解都有偏差,更不用講法學專業語言了,其中有的學生還因此想改專業。另外,據調查了解,在高校一年級學生中,有的學生在經歷了高考的歷練煎熬后,有進入高??梢苑潘呻S意散漫的心態。因為心理的放松,容易受高校內考試“及格就ok”思潮的影響,傾向于重視不同課程如何通過及格的技巧,而忽視了課程本身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學習要求,忽視了學習的真正目的和意義。面對這些情況,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自顧自講授課程知識,無論如何行不通。所以,在最初授課的一兩周,作為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情況法學概論課程的通識教育課,從他們入學后的軍訓談到他們對大學學習生活的各方面準備,從湖南衛視成人禮的意義談到學生自己的人生規劃,自然也就講到我們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以及為此設置的課程體系,自然也就提到法學概論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學習意義。對人文知識基礎差的理科生源學生,要耐心告訴他們文理貫通的樸素常識、讓他們明白自己更應該學好本課程,但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據自己情況學習,循序漸進;這樣半學期下來,曾經有改專業傾向的學生講自己已經很喜歡法學課程。對在學習上有錯誤認識的學生,也要做正確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到后來那些學生不但學習上進,還主動幫助維持日常教學秩序。我們法學概論課程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好,自然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教學多年的經驗,得出的總結是:教學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學生是可教的、只要我們教師用心一點;我們教書育人,應該記著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更勝一代人的規律,相信后生可畏,相信自己的學生會一屆比一屆更好;更多想想是不是我們這些作為前輩的教師落后于時代要求了,應相應提高自身素質而不是責怪現代的學生另類。
然后,到學期期中的時候,對前期學生學習情況作一個過程考核。高校一年級學生隨意散漫心態的另一種反應就是在學習上的懶惰和茫然,不思如何轉變改進學習方法以適應大學學習的特點,而依然延續先前的學習意識,固執于中學的學習方式結果導致學習落后。雖然這是少數學生的情況,但是嚴重影響了大學良好學風的形成,必須予以糾正。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核,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方式??己藘热菔乔岸螘r間課程學習的基礎知識,采用開卷;要讓學生明確大學考試作答要求和評分標準,特別規定按照大學考試的要求作答,拒絕中學作業的形式??己顺煽儼凑蘸侠淼谋壤嬋肫谀┛傇u成績,所以要力求做到客觀公正。教師給出每個學生的成績,并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點評。本法學概論過程考核是對學生逐個點評的,就是針對學生在考核中從內容到形式出現的問題,走下講臺對每個學生對照其考核試卷面對面講解講評。其中也允許學生咨詢考核試卷外的學習問題,并允許學生對前段時間的教師授課等情況評價,師生互相交流討論,教師既要掌握和尊重授課對象的積極特點、也要做好正確學習理念的教育引導。過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是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以提高教學質量,如發現有雷同試卷即刻責令學生重做,直到符合要求,但考核成績會受影響。這也是一種授課方式,實踐證明效果不錯,學生也比較歡迎,教師也能比較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過程考核的另一個環節,是要求學生對比初入學時的情況自我評價,以便更自信樂觀地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根據過程考核的這些情況,教師進一步調整之后的授課方案。
最后環節就是期末的考試環節。學生學習過程考核對整個課堂教學是非常有用的。通過過程考核,教師既掌握了學生學習本課程的情況,也發現了在本課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調整改進,這些對之后的課堂教學很有意義。到期末的復習考試環節,教師課堂教學也就比較有效率,本課程整個課堂教學根據教學計劃和教案,重點突出,期末基本不用重新給學生指劃考試范圍,這也是預防學生考試作弊的一個方法。但是要利用期末復習的時間,進一步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方式,如前所述,這對高校一年級學生比較有必要。例如,首先要教育學生象端正學習態度一樣端正考試態度,從自己的情況出發準備考試,知識基礎差的學生就要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先掌握本課程最基本的概要知識,至少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是哪個法律部門的問題,然后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掌握更多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記憶眾多的法學概念定義、如何掌握寫作論述題目、如何準確分析案例。這樣學生就有學習的樂趣也享受學習過程,也就自然想利用期末考試檢驗自己的學習情況,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作弊現象。
(三)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準確結合案例授課
我們法學概論課程這一系列的課堂教學環節,是必須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技術,才能順利完成的。因為授課對象是高校一年級學生,他們對大學教師的授課方式還不是很適應,所以每次課都給學生作多媒體視頻,讓學生有更直觀的印象。同時,利用工作專用郵箱,將每次的課件都發到郵箱里備學生進一步查閱。在本課程的學習中,平時學生有問題既可以利用課堂合適的時間當堂提問,也可以通過這個郵箱請教老師。這樣有助于實現本課程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象本課程法學概論,一定要用能緊貼現實生活的簡潔的案例講課,而不能過于深奧復雜,要讓學生從中學的學習思維逐步過渡到大學的學習思維。例如,在本課程法理學部分的學習中,要結合我們日常生活中都遇到的交通法規、商店購物等衣食住行的日常事情講解法的作用、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等內容。民法中的民事主體、各種財產關系人身關系與人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也容易聯系貼近現實生活的案例。民法也是本課程的重點內容,總是重點講述、案例也多。刑法也是重要的基本法,但是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反映的是社會極端矛盾,畢竟是社會中非正?,F象,所以一般重點學習刑法總論以掌握刑法基本理論為本課程學習目的,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大一學生,不會講很多案例。案例課鼓勵學生和老師討論、同學之間討論,暢所欲言,在爭論中掌握正確的知識,引導學生真正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如果把大學四年的學習比喻成建筑一座知識的大廈,那么在大學一年級的學習就是打地基奠定基礎的時候。大學畢業的時候,人們看到的也許是地基上面華麗的大廈,但是地基的作用是客觀地存在的。所以,大學生在一年級正確的學習觀和學習方式方法的培養很重要,或許直接影響到大學幾年的學習基調。要教育學生從一年級打好基礎,把握好大學的學習機會。作為我們高校一年級的課堂授課教師,應結合所講授課程情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高校一年級學生的特點,研究運用適合高校一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教師教活、學生學活。教學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教學實踐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教學模式[Z].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90597.htm,2013-07-21.
[2]馬育紅.多媒體技術與高校法學課堂教學改革[Z].法律教育網:http://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0/2005/10/wa386128204413101500290048_175666.htm,2012-10-13.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Z].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3-07-20.
[4]胡莉芳.以課程建設推動本科人才培養--新生研討課的角度[J].復旦教育論壇,2012,(5).
[5]朱泓.高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
[責任編輯:雷艷]
關鍵詞: 法醫學 CBL 教學模式
法醫學是應用醫學、生物學、化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理論與技術,研究并解決司法實踐中有關醫學問題的一門醫學科學,用于協助偵察和審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證據[1]。
目前國內醫學院?;径奸_設了法醫學公共課,甚至是法醫學專業課。臨床醫學教學大綱設置法醫學課程,目的是使醫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運用醫學和法律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因此,法醫學課程的開設,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教育有著極為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法醫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內容繁多,幾乎涉及了病理學、組胚學、影像學、解剖學、生物學等,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多個學科。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臨床醫學生的法醫學課程往往面臨課時數偏少的難題,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全面探討,因此對于法醫學教學的開展有著一定的難度[2]。如何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
1.臨床醫學專業法醫學課程實施CBL教學法的必要性
學習法醫學課程的學生多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希望能夠真實地了解并參與法醫學案件的鑒定過程,滿足自己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案例教學是一種互動式的教學,通過對真實案例的描述,使學生能夠以當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在模擬的場景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3],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法醫學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法醫學的教學質量。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啟發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法,以案例為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實踐工作和學習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是案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通過提供案例,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閱讀案例資料并開展討論,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引導,創造良好的學習交流環境,最后進行總結而達到教學目的[4]。
2.CBL教學的實施
2.1案例的選編。
課堂教學案例展示的都是真實的事件,而且是學生在平時生活及工作中比較常見的能較全面反映本次教學內容的案例,既要包含問題又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案例的選擇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法醫學案例選擇的基本要求是:(1)案例具有典型性,要體現法醫學科的特點和檢驗鑒定的內容,能帶來一定的啟發和體會。(2)每一個案例的選擇都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體現教學內容。(3)案例所包含的知識應與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水平一致,同時涉及多個章節的內容,從而使各章節知識通過案例教學融會貫通。例如,腦動脈瘤破裂致死的案例,死者生前曾與他人有過肢體碰觸、頭部被拳擊等,在對學生詳細敘述案情及尸體檢驗、病理和毒化等檢驗報告后,可將討論擴展到動脈瘤的形成原因、臨床表現和診斷、病理學特征、損傷機制及法醫學傷病共存的死亡原因分析等,通過這種知識的交叉匯合,培養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
案例編寫不僅包括文字、照片,有時還需有動態的畫面、錄像等,要給學生留下最直觀的印象。精選出所給案例相關的現場照片、周圍環境照片、尸體解剖照片,以及部分顯微照片,同時要附有相應的思考題。通過采用這種真實完整的法醫學案例進行教學,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并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對相關知識的探究和學習中,形成科學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加扎實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
2.2課堂分析和討論。
課堂教學前,教師讓學生提前預習所講內容并給出相關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分析討論問題、總結病案。
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為學生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激發同學們對于案例的討論。如:在學習電擊死這一章節時,先給出案例:某男,于某日凌晨被發現死于公路旁,尸體旁有一翻斗車,車斗上方接觸高壓線,尸檢見:左手食指見一2.5cm×2 cm大小皮膚燒灼傷,深達肌肉,有燒灼痕跡,色黑,周邊隆起,左足底內側見一3 cm×2.5 cm范圍皮膚燒灼痕跡,邊緣隆起。病理報告:灼傷處表皮剝脫,周邊表皮細胞融合變薄、致密,基底細胞呈極性化改變,細胞及細胞核縱向伸長、染色深,排列緊密,呈柵欄狀。局部呈凝固樣壞死,左心室局部心肌可見斷裂;右心室心肌纖維呈不規則波浪狀排列,嗜伊紅性染色增強。首先提供本案例后,讓學生根據現場的情況和尸體現象,分析并推測死亡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出電擊死亡后,進而提出電擊死的概念,然后根據尸檢及病理所見提出電擊死者機體內外都有哪些損傷征象及形態學改變,并分析其死亡機制是什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和回答做出適當的補充和正確的指引,同時要提出對于沒有明顯損傷征象的非典型電擊死的確認,以彌補案例的個體性和局限性,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討論是案例教學法的重點,也是區別于傳統教學法的地方,在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討論過程,及時糾正錯誤的觀點和方向,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開闊視野,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2.3案例總結。
討論結束后,教師需對本次案例的重點、難點及討論的不足之處進行最后的總結,引導學生完成整個案例的分析,得出結論。通過總結,可以讓學生對案例及案例所包括的各種問題有更加直觀、全面和深刻的認識,使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本章節的法醫學內容,既鞏固原有的知識,又彌補不足,同時掌握新的知識,達到預期效果。
3.CBL教學法在法醫學教學中的意義
3.1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CBL教學法聯系的是實際發生的案例,圍繞案例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運用已經掌握的臨床醫學、法醫學及課前查閱的其他相關醫學資料,進行熱烈的討論和分析,使教學更加直觀和真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對法醫學的學習熱情,極大地提高聽課效率。不僅強化了學生已有的法醫學知識,鞏固了臨床學知識,而且拓寬了知識面,促進了知識的遷移,逐步提高了學生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
3.2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質。
應用CBL教學法,要求教師課前要熟練掌握教學大綱的內容和要求,同時需要查閱大量文獻,搜集法醫學的最新研究進展,拓寬知識面,并且能夠根據不同的章節內容精心挑選出典型的案例,使理論和實踐能夠充分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期間,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案例和教學內容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教師要與學生積極互動,掌握好課堂的節奏,控制好教學的時間。課后,教師還需要組織學生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對于教師而言,其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要具備良好的語言和溝通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解惑答疑,才能保證法醫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在臨床醫學專業的法醫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入CBL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踐的好方法,不僅充分調動了臨床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具有創造性和綜合性思維的醫學生,而且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專業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起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對于提高法醫學教學效率與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保捷,主編.法醫學(第六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2]徐廣濤,鄭漾,朱紫宛,等.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對法醫學教學的認知調查[J].醫學教育探索,2010,9(6):760-762.
[3]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 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Acad Med ,2007,82(1):74-82.
關鍵詞: 以人為本 教育理念 教學方法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處于一個變革的高峰期,從教學設備,到教學方法,都處于不斷革新之中。然而,改革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改革教學理念。現代高等教育的對象,在成長過程中接收到更廣泛的信息和更平等、開放的教育,這就對從教者的專業素質、道德素質和組織教學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適應新一代的教育對象,促進教學效果的改善。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在過去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師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并將其當作教育的終極目的,學生則成為被加工、被塑造、被動施加影響的產品,使得學生只是知識的附庸而不能成為知識的主體,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應是一個主動和富有建設性的過程,知識只有在學生的作用下才能發揮作用,只有堅持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立足學生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轉變觀念,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進行師生關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才能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
二、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教學
以學生為主體,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等,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積極地學習,激發學生個性的發揮,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以人為本提倡教師應尊重與關愛學生。高等教育的對象是一批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年輕,有思想,有活力,同時充滿叛逆,需要被尊重,渴望得到肯定。教師必須和學生多交流溝通,在生活上關心,在專業上幫助,在課堂上給予尊重和鼓勵,培養融洽的師生關系。QQ聊天、電子郵件等都能作為現代教學手段,教師可借此加強與學生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以及對哪方面知識有迫切的需求,喜歡的課堂組織形式等,針對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調整課程難度和側重點,合理組織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事實證明,這樣做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改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
2.鼓勵學生參與課堂
以人為本的教學過程中,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學生,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教育活動,學生參與的程度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標志。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討論課程等不同方法,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與接受知識并舉。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活動,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引導學生開拓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盡管有時候學生提出的觀點不成熟,甚至有一些分析沒有理論支持,但是通過參與課堂的討論,分析實操案例,以及參與課堂的準備工作,反過來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鍛煉實踐操作。
3.重視學生個性的發揮
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個體差異性,然而,每個人都能基于本身的特質持續地向前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面臨著學生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對課堂內容接受程度差異較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見解,以一種平等、寬容、博愛、友善、引導的心態對待每個學生,將學生視為鮮活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展的認知主體,公開地對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表示贊賞,鼓勵學生按照他們自己的思路和步驟去尋找答案,教師絕不橫加干涉或設置條條框框加以約束。通過多次來自教師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這種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環境中思考,必然使得更多學生愿意發表個人見解并理解和感受他人。
三、注重潛能開發,創新教學方法
作為一種教育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被賦予了創造人的價值的意義,即以充分開發個體潛力為核心,以豐富的知識、完整健全人格的培養為目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學生知識,更在于啟迪學生的智慧,開發個體潛能,幫助學生在觀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緒,獨立判斷,做出自主的選擇,這體現的正是以人為本教育價值的取向。
1.突出培養學生的復合能力
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因個體差異,某些能力發展的空間很大,而有些則較小,只要得到開發,這些能力都能表現出來。能力與知識是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關系,因此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過程。能力作為一種實踐的本領,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起來的,所以改革教學方法就應該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例如設置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以實操能力為核心,圍繞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可行性答案的探討,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策劃能力和駕馭復雜局面等綜合能力。
2.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常常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空間,是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保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啟發式提問,激發學生對問題的主動思考,連續的、發散的尋找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全方位、多角度、聯想遷移式地思考問題,使學生經常在打破常規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正是創新思維的特點。通過針對同一來源的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鍛煉求異思維。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同時,通過分析對比大家討論中提供的不同意見和解決方案,找出它們的異同之處,又可使學生提高歸納總結能力。這就是求同思維的表現。
四、回歸社會生活,實現教育目標
作為高等教育的專業教學,直接指導學生日后實操,所以必須引導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進入社會這個真實的環境中。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高等教育都過于注重理論教育,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進入社會生活時顯得無所適從,不知如何下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笨梢?教學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向社會生活回歸才是當今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主流。以人為本的教學,除了傳授必要的理論基礎知識外,更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生活發展。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源。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發揚學生的個性,挖掘潛能,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滿足學生的需要,達到回歸社會生活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孫群智.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本理念構建探討.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17).
[2]侯艷萍.現代大學"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探析.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4).
[3]成黎明,黃艷.大學教師教學以人為本之策略.大學教育科學,2007,(1).
[4]曲海英,王麗萍,孔令玲.案例教學――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醫學教育探索,2007,(10).
【關鍵詞】概念隱喻 橋意象文化 對比
一、引言
古往今來縱觀中西,圍繞橋的文化事項與語言表征從未缺少過,橋及其代表的各種文化意象和象征符號也深入人心。從節日慶典到日常生活,從神話傳說到情感表達,從俚語俗諺到詩歌散文,橋意象無一不涵蓋漢民族與法蘭西民族歷史文化以及生活的各個層面,滲透著兩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反映了兩個民族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本文從概念隱喻的角度分析漢法文化中關于橋意象的重要隱喻內涵,旨在發現漢法文化中橋意象隱喻的共性和差異,分析其折射的文化的不同,從而為兩個民族文化間的共存和兼容搭建橋梁。
二、節日慶典中漢法“橋”意象文化的對比
1.節日:元宵節:正月十五晚上逛花橋其實有男女交游和求嗣的意味。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以前,人們正月十五逛花橋過節,花橋上有紙花供走橋者采,因為人們信仰并流傳著育齡婦女如果采了白花,就可生男孩;摘了紅花,就能生女孩。某些地方每年正月都舉行盛大的迎橋燈活動。在活動中,有接燈(丁)、分子息等儀式。燈與丁古代同音,從這個角度來看,迎橋燈行為對求嗣目的來說意味深遠。有趣的是,江蘇太湖有座“棗子橋”,據說其橋樁是魯班以棗核變化成的,棗子因其諧音“早子”,成為子嗣的重要象征,橋與求嗣文化的牽連可見一斑。
中秋節:在漢民族口頭中,常把介紹男女認識稱作“牽線搭橋”,這表明橋有溝通男女、促成姻緣與愛情的民俗功能。
在河南省鄭縣一帶,八月十五晚上有“走月亮”的習俗,有詩為證:“乘風走月話摸秋,姊妹花叢約伴游,鳥鵲橋邊行去也,不愁無路會牽牛?!边@表明,在漢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橋同時還是愛情和婚戀的象征。
而在法國,人們很少有專門節日來走橋,通常是將橋承載的具體歷史故事作為典范來舉辦一些盛大慶典。
2.慶典:橋因其長久堅定的美好寓意,也常成為一些歡慶慶典的舉行場所,尤其是結婚慶典,其意象在象征義上具有特殊的過渡性。
在浙江寧波一帶,新郎新娘結婚第二天清早,兩人要一同回女方娘家,叫作“回門儀式”。回門那天,新娘一出轎門,就有夫家的來賓預先從轎門到新房門口,用數十條長板凳連成一座仙橋,新娘則在家人的敦促聲和打趣聲中,由新郎攙扶著從“仙橋”上走過,這就是所謂的“走仙橋”儀式。在“走仙橋”中,橋不僅是室外與洞房之間的過渡,也是從女方到男方的過渡,十分貼切地體現了婚姻合兩性之好的美好含義,并包含著人生轉折的象征義。
法國有座王橋(Le Pont Royal),17世紀后期路易十四自己掏錢建了這座橋,之后就成為巴黎人舉辦慶典的地方。歷史上法國伊麗莎白公主和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結婚慶典以這座橋為中心,當時吸引了50萬人前往觀賞。
三、傳說故事中漢法“橋”意象文化的對比
橋會男女的主題在中國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中也反復出現。古代中國有情侶相約于橋的習慣。在陜西省藍田縣的藍峪水上,曾經有一座藍橋,相傳有一個名叫尾生的人,與戀人相約橋下,女友失信未到而大水沖來,尾生遂抱柱殉情。還有鵲橋相會的傳說,七夕之夜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男女相會的佳期,相傳漢武帝拜會西王母時,就在七夕。唐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就有詩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七夕民俗中,織女成了司愛之神,而鵲橋則成為男女相會的場所標志。
新橋(Pont Neuf)是法國巴黎塞納河上最古老的橋,該橋屬于巴黎建橋史上第一座橋上沒有建房的石橋。16世紀中葉,為了加強左右岸的交通聯系,國王號令建筑新橋。電影《新橋戀人》也曾在這里取景,電影中那段脆弱的愛情一步步由最初的相互依賴,演變為最后的彼此傷害,他們之間卑微自私純粹的愛情,竟把人性剝落得如此裸。橋是他們相遇、相知、相互愛慕的起點,也是他們嫉妒、占有、哀怨、絕望的終點。這樣的愛情是法國式浪漫的表征。
四、情感表達中漢法“橋”意象文化的對比
1.愛情:橋象征著對愛情的堅守和忠貞。無論風雨屹立不動的橋與其下奔流不息的河水對比,更突出愛情的永恒。
西湖斷橋上,許仙與白娘子的愛情傳奇猶在眼前,一首纏綿悱惻的《千年等一回》,一本撲朔迷離的《白蛇傳》,成就了這座千古情緣之橋。
而法國最著名的是塞納河上的“愛情橋”(Pont des Arts Bridge),也叫米拉波橋(le pont Mirabeau)。來到這里的游客,在把鎖固定在橋上后,會將鑰匙扔河里表示“忠心”。歐洲人在橋上拴鎖的傳統始于20世紀初,以紀念在戰爭中陣亡的情人,人們將這個傳統保持至今。
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寫過一首詩Le pont Mirabeau[ 本詩引用于法國詩人Apollinaire,表達了詩人對逝去戀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憂傷之情。]《米拉波橋》:
Le Pont Mirabeau 密拉波橋
Guillaume Apollinaire 戴望舒譯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密拉波橋下賽納水長流
Et nos amours 柔情蜜意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寸心還應憶否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多少歡樂事總在悲哀后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手攜著手兒面面頻相向
Tandis que sous 交臂如橋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卻向橋頭一望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逝去了無限凝眉底倦浪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戀情長逝去如流波浩蕩
L'amour s'en va 戀情長逝
Comme la vie est lente 何人世之悠長
Et comme l'?sperance est violente 何希望冀愿如斯之奔放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時日去悠悠歲月去悠悠
Ni temps passé 舊情往日
Ni les amours revienne 都一去不可留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密拉波橋下賽納水長流
2.友誼:橋具有聯結性,溝通兩岸,象征著友誼,蘊含對友誼長存的一種期許。
近來流行的漢語熱,讓世界想要更深地了解中國。而“漢語橋”這一電視節目已成為各國大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平臺,在中國與世界各國青年中間架起了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這里的“橋”體現了中國文化對其承載的友誼隱喻的美好期許,期待能更好地利用漢語語言和中國悠久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中國和世界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
法國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友誼的橋梁是坐落在塞納河上的亞歷山大三世橋(Le Pont Alexandre Ⅲ)。當時是1900年,俄法兩國在百年前還是世仇,拿破侖曾揮師攻打沙俄,使莫斯科烈火屠城。100年后兩國一笑泯恩仇,而且意味深長地將此橋通向拿破侖墓。此橋是法俄友誼的象征。
3.離別:橋的境界性,使得它和附近的場所往往成為人世上生離死別的傷情和久別重逢的喜悅的交匯中心。橋具有聯結和分離兩岸的境界性??臻g上的境界性,同時還包含著時間上的開始和終結,這些體現在民俗文化上,成就了橋頭上的迎來送往。
唐詩宋詞中不乏折柳相贈橋頭惜別的場景描寫,如柳永有詞句“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秦觀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迎送客人通常都在橋頭,這種日常行為因以約定俗成而常被人忽視,其實有很深的民俗原理支配著。
而在法國,橋并沒有如此多的被賦予離別的隱喻映射義。類似的意象在雨果為其淹死在塞納河中的大女兒所作的詩《明天,天一亮》(demain,des l’aube)中有所體現,詩人想象第二天將在塞納河的橋上與逝去的女兒重見,行經森林山澤而不聞不見,整首詩充滿對女兒的拳拳思念。
五、結語
對“橋”意象文化的漢法對比很值得深入研究。修橋行善、渡人渡己的宗教原理無論在法國還是在中國,都是相似的。我們很有必要在更廣闊的世界文化的背景下理解漢民族的橋文化,這有利于新形勢背景下重新解構和闡釋漢民族的橋文化。通過對比分析和總結,漢民族文化中橋的象征性很豐富,比如:
神界(或陰間) 橋 出產(人間)
男人 女人
男女個體 秦晉之好
迎來 送往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4]黃清敏.福建橋俗文化[J].福建史志,2004.
[5]黃濤.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賈秀英.漢法語言對比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賈秀英.漢法語言與句法結構對比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8]柯玲.中國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覃韶山.中國南方民族橋俗淺談[J].中南民族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