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經濟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其的需求,本文就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實踐的相關影響進行具體研究,希望能夠以此推動我國經濟管理的相關發展。
關鍵詞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當代經濟管理實踐
一、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理念
所謂經濟管理,其本身包含著多種概念與內容,而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就是結合這一內容與當時社會各方面因素綜合形成的一種經濟管理思想。在我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其主要分為社會資源管理與自然資源管理,兩者存在著很強的互相影響關系。在具體的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其主要負責農業、企業、金融業的相關經濟管理。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已經開始不能滿足社會的相關需求,但由于當代的經濟管理思想仍舊以農業、金融業以及企業等為主,這就使得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仍舊對我國經濟管理實踐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過,不同時應擁有不同的經濟管理思想,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既然已經落后于時代,就該被時代所淘汰,但我們不能否認當下在我國經濟管理實踐中,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所發揮的效用。
二、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實踐的影響
上文中我們對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理念進行了具體論述,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經驗,對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地經濟管理實踐的影響進行具體論述,希望能夠以此推動我國經濟管理的相關發展。
(一)農業影響
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我國當下經濟管理實踐的影響中,其對農業產生的相關影響較為深遠。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由此就可以預見農業在我國社會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而這一地位從古至今從未發生過改變,這也就代表著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在當下的農業經濟管理中仍舊有著一定價值,但我們卻不能忽視其本身那已經腐朽的一部分經濟管理思想。在這種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指導下的當代農業經濟管理,就很容易流露出落后于時代的種種氣息,改革與發展的勇氣不足,過于追求穩定,是我國當下農業經濟管理中受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影響的最突出表現。這種影響的產生源自于我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的中庸理念與一切為了統治階級服務的理念,這種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指導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對于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相關發展極為不利,值得引起我國相關政府部門警惕。
(二)社會供求影響
傳統經濟管理思想除了會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實踐帶來影響外,還會對我國社會供求產生不小得影響,而這影響是我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能夠感受到的影響形式。我們知道,在經濟活動中,供求活動是其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而其自身所涉及的方面也極為廣泛,所以在現代經濟管理理論中,其認為有效的經濟管理需要實現各個管理環節的均衡發展。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其本身由于理論性的落后,并不具備這種思想形式,這也使得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指導下的社會供求,很容易出現社會經濟發展失衡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象出現,這點同樣需要我國相關政府部門予以重視。
(三)貨幣、金融影響
上文中我們提到了經濟管理思想本身包含著多種概念與內容,這就使得其在我國當代的經濟管理實踐中往往會產生諸多影響,貨幣與金融方面的影響自然也不例外。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貨幣與金融的經濟管理實踐影響中,其影響形式與上文中提到的對供求關系的影響形式呈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傳統的社會中,貨幣、金融一般由政府進行具體調度,在這種環境下生成的傳統經濟管理思想自然也帶有較強的政府指導思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國就很容易出現國家過度進行相關貨幣、金融管理的現象,這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較為不利。此外,由于貨幣、金融相關實踐管理在我國當下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仍舊會長期對其產生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對其進行重視。
(四)政治經濟管理活動影響
杜宇國家來說,政治經濟管理活動關系著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更關系著相關國家的財力與軍事力量,這一點在我國也不例外。在我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管理活動中,其主要局限在對人的相關管理中,這種情況的出現于我國傳統社會的農業傾向有著很大關系,而國家也是通過這種管理進行自身經濟的相關管理。此外,由于傳統社會政府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于稅收,這就使得國家需要在經濟方面對農民進行再分配,這種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在我國當下仍舊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三、結語
本文就我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在當代經濟管理實踐中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具體研究,詳細論述了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理念與其對當代經濟管理實踐的具體影響,希望我國相關學界能夠根據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我國當代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相關創新,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皆染.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實踐的啟示[J].財經界(學術版),2011.
1共享經濟的特征和內涵
①“使用權”為核心。共享經濟有時也稱為“協同消費”“協作經濟”或“分享經濟”,“使用而非擁有”是其鮮明的基本特征,在學術界已達成共識?!笆褂谩痹诜ㄖ粕鐣袑臋嗬褪恰笆褂脵唷?,與傳統商品交易中發生“所有權轉移”形成強烈對比。使用權發生轉移的前提條件是存在社會閑置資源,共享經濟對其有效整合是一種帕累托改進;②“陌生人使用”為重要特征。共享經濟是以取酬為目的,基于向陌生人提供暫時的物品使用權而發生的一種商業模式。共享經濟主要發生在陌生人之間,區別于傳統的熟人關系型共享;③互聯網驅動是技術性特征。共享經濟較之于傳統經濟,解決了信息和信用的問題,互聯網作為技術保障居功至偉。其一,互聯網出現使得商品和服務的交易可以不依附于傳統商業性組織,實現P2P的模式,這一階段是去中介化的過程;其二,互聯網共享平臺的出現實現了共享經濟的再中介化,但這一次是更高的飛躍:互聯網配合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信息傳遞成本和信息不對稱顯著降低,個人信息的廣泛聯網也較好地解決了個人征信難題;④信任是必要條件。共享經濟為消費者帶來的便捷、舒適、節約和綠色等體驗皆來自信任。信任需要滿足一系列的社會、技術和人文條件。綜上所述,“共享經濟”涉及:“閑置資源”“使用權”“信息”“信任”和“互聯網”等核心要素,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2 “共享經濟”對傳統教學范式帶來的影響和挑戰
(1)傳統經濟學的教學范式。首先,傳統經濟學教學采用的第一個參照系就是供求分析的框架:消費者問題、生產者問題、廠商理論、要素價格、利率、匯率等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納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入博弈論的納什均衡發展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概念。在分析上也提出了靜態、比較靜態和動態的方法;其次,第二個參照系就是科斯定理,解決了企業的性質和邊界問題。使得我們對政府、公共企業、私人企業和市場的范圍和邊界有了深刻認識;最后,第三個參照系就是帕累托最優,一切資源配置的最終問題都是公平和效率目標的實現,帕累托改進是實現兩大目標特別是效率目標的主要手段和比較基準。顯然,在傳統經濟學教育中明確區分供給和需求,采用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的古典兩分法是重要的教學方法,討論均衡和實現帕累托改進是主要內容。但在“共享經濟”等新興經濟業態出現后,傳統范式如何適應新情況還缺乏研究和探討。
(2)“共享經濟”對傳統范式的一系列挑戰。①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作為“共享”的公共物品的供給需要滿足“薩繆爾森提供規則”,卻又與私人最優的“戈森定律”相沖突,由于缺乏足夠的激勵,私人不會提供“共享產品”。共享經濟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既不會發生,也不存在帕累托改進;②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下,陌生人之間存在私人信息,供給方和需求方擁有不對稱信息,在非重復型博弈模型下陷入“囚徒困境”,引發信用風險,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嚴重問題。傳統經濟學范式要解釋“共享經濟”需要克服信息成本和合約激勵等難題;③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中,解決信息不對稱主要靠合約激勵和重復博弈,較少涉及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影響;④在傳統經濟學范式中,“經濟人”假設認為人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陌生人信任在一次性靜態博弈中無從談起;⑤“共享經濟”的資金模式與互聯網金融高度融合,金融學問題存在“買空”“賣空”機制,供求曲線完全水平重合,難以采用供求分析框架。通常認為,金融學問題需要在“無套利均衡”的基準框架下分析。顯然,上述挑戰在客觀上也刺激了經濟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3)共享經濟為經濟學教育帶來的機遇。①高校學生對“共享經濟”持樂觀態度,在理論學習上存在好奇心,在“創業和創新”的實踐中樂于探索。這是因為高校學生是最為活躍的青年人的生活群體,具有群居和集體的特征,天然具有“共享”的雛形和自然發展的土壤,共享經濟必然深刻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他們的行為、道德、機遇和發展,以及學校的教育和培養模式都會產生深層次的影響;②共享經濟帶來了全新的“物權”觀念,為學生的經濟學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③共享經濟培育了學生的誠信品質,提升了課堂育人的效果。
3經濟學教學應對“共享經濟”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1)加強對“共享經濟”的研究,深化對“共享經濟”的課堂解釋。首先,傳統經濟學缺乏對新興業態的解釋,實踐則遠遠走在課堂教學的前面;其次,學生對新生事物的熱情很高,回避教學或不當解釋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最后,“共享經濟”是在“互聯網+”時代中產生的,作為高校教育領域,教師應當順應時展,積極更新觀念加強學習,在教學中與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啟發,也有利于產生良好的課堂互動關系。
(2)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討論,在實踐中進行廣泛調查?!肮蚕斫洕痹诮虒W實踐中存在一些誤區和觀念上的錯位,比如:在筆者主持的一項大學生“挑戰杯”關于共享經濟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超過半數的大學生仍然看重對物品的所有權,比例是58%,其中男生選擇的比重高達66%,顯示出更強的占有欲;另外,有20%的同學不了解Uber和“滴滴出行”等典型“共享經濟”的企業;同時,有43%的同學會在兩年內更換手機等電子產品,但36%的同學對閑置資源的處置是直接扔掉或其他不再利用的方式。顯然,這些信息有利于我們改進課堂教學和引導課堂討論,不經過調查不會發現問題。
(3)改革和拓展傳統經濟學教學范式。 “范式”一詞一方面代表共有的信念、價值和技術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也指整體的元素,代表了“學科基質”,包括符號、模型、價值和范例。“共享經濟”的出現需要在經濟學教育中進行符號上的更新,模型上的拓展,價值觀念的更新和經典案例的整理和引入。
[關鍵詞]網絡經濟、非摩擦經濟、經濟學理論、企業競爭策略
網絡經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熱潮后似乎歸于平靜,然而網絡經濟卻現實地發展著,關于網絡經濟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什么不同?網絡經濟的運行規律如何?網絡經濟下企業的競爭策略是什么等問題值得人們深入思考。我認為,網絡經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網絡經濟不僅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社會制度、法律、政府和人們的觀念形成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機制和競爭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網絡經濟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挑戰
西方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費費用的,經濟運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說經濟活動是一種摩擦經濟。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費用,減少摩擦,提高經濟效率。由此,如果說傳統經濟是一種摩擦經濟的話,那么網絡經濟就是一種非摩擦經濟。
網絡經濟在大部分情況下就是沒有摩擦的經濟,也就是說,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等費用要比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低得多,幾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獲得無限資源,無限地提品、服務及創意,從而使經濟狀況大為改觀。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只要產品低成本制造、廉價銷售,就會贏得用戶??梢?,網絡經濟是不同于以往經濟模式的一種低成本、無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經濟型態。
網絡經濟向傳統經濟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經濟了傳統的供需平衡機制
在傳統經濟學中,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企業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也就是說,傳統經濟是一種“供給支持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平衡供給和需求。它的傳導機制是:需求——價格——供給。具體來說,需求下降,引起價格降低,再引起供給減少;需求上升,引起價格升高,再引起供給擴大。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沒有什么摩擦,沒有相互抵觸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費力地隨生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網絡經濟是一種“供給主導需求”型經濟,即“看不見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傳導機制是:供給——價格——需求。具體來說,供給增長,引起價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長;供給增長,又引起價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長,如此循環往復??梢姡W絡經濟中供需平衡的規律顛倒了。
(二)網絡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中的“收益遞減規律”
收益遞減規律打個比方說就是,消費者吃得越飽,饑餓感就越小,對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網絡經濟中,消費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饑餓。例如,微軟公司的用戶需要越來越多的該公司生產的產品,因為軟件用戶已被鎖定在某一個文字處理系統或排版系統上,他們不愿學習使用新的系統,于是不斷購買原系統的新版本。不久,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創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隨之在消費者眼中變成了一種時尚,從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產品、服務或創意能自身獲得動力,從而使收益遞增,而不是遞減。
(三)網絡經濟具有不同于傳統經濟的“反饋機制”
這里首先要明確負反饋和正反饋的概念。所謂負反饋就象是汽車行駛太快時的突然剎車,是阻力、摩擦力。在傳統經濟學中,負反饋既是阻力,表現為需求阻礙供給;又是摩擦力,表現為制造、分配和銷售的正常開支,表現為收益遞減。正反饋則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礙市場份額的變化。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客戶,所有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長。這種正反饋機制促使需求不斷增長,迫使產量持續增長,直到市場飽和。因此,網絡經濟自身具有正反饋機制,這種正反饋機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負反饋機制或收益遞減規律的運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網絡經濟雖然不同于傳統經濟,但它仍要受市場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遞增利潤的存在并不意味著遞減利潤就不存在了,這兩種現象將永遠共存,并且起著互補作用?!睂嶋H上,網絡經濟僅僅是延遲了遞減利潤開始產生影響的時間。
(四)網絡經濟具有非線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系統時而會出現紊亂的態勢,數學上稱之為“混沌”。而非線性則是指人們難以預料的因果關系。例如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混沌狀態,買賣、搶奪市場份額向來就是按非線性系統規律進行的。一個混沌系統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網絡經濟就是這樣一個非線性的系統,它一旦有變化,就不是從一個值均勻地變化到另一個值,而是跳躍式地變化。網絡經濟內在的非線性特征正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主要原因所在。
這種現象只能用“混沌理論”來解釋。一個非線性系統即使呈不穩定的混沌態勢,它仍會趨于某個均衡點,系統圍繞該點上下波動,達到該點時,便處于穩定狀態。這個點就是混沌系統的均衡點。運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種股票價格的均衡點;運用到網絡經濟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體系的本質不同就在于它內在的數學原理是用數理混沌理論描述的。傳統經濟學理論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貨物的供需以及市場總是從一種狀態線性地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規律,它無法解釋當代網絡經濟所具有的非線性混沌特征。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現代網絡經濟。
二、網絡經濟的特殊定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爾定律(Moore’Law)
莫爾定律認為,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經濟的變化速度(rateofchange),網絡經濟是按照“因特網時”(internettime)的速度運轉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由于這個定律首先是由美國因特爾公司的戈登·莫爾提出并應用的,因此被稱為“莫爾定律”。
“因特網時”是網絡經濟的變化速度,它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這已接近人類能夠吸收信息并做出決策的能力的極限。通常7年相當于因特網時中的1年。在因特網時,每3~5年就是一個網絡經濟時段。一種產品在3~5年里就會達到主流飽和狀態。為了更鮮明地理解因特網時,可以將網絡經濟與農業、工業、后工業等經濟時代列表對比如下:
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時代的對比
時代延續時間(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時)環球所需時間
農業經濟3~50003~5(人力)3~5(年)
工業經濟3~5003~50(馬車~汽車)0.3~0.5(月)
后工業經濟3~503~500(飛機)0.03~0.05(天)
網絡經濟3~53~5000(網絡)0.003~0.005(小時)
顯然,每個時代的長短取決于交通和通訊的速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速度。根據上表,工業時代比農業時代要短10倍,后工業時代要比工業時代短10倍,而網絡經濟中每個時代則只有3~5年,極其短暫。
極端的“因特網時”給網絡經濟的運行強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學習。莫爾定律是網絡經濟中企業和它的競爭對手必須遵循的一種業績學習曲線(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網絡經濟是給信息增殖的一種經濟模式,增殖能產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進一步增殖,這種不斷循環著的特殊的信息收集過程,被稱為學習。學習是運行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機制的核心部分,因為它以技術優勢代替了物質優勢。一般來說,一項新發明、新的電腦程序或新方法問世后,必然會有人對其做出改進,在原來的基礎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運用,從而掌握了增殖的奧秘。這促進了更多的革新和改進,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學習,導致了后代產品的進一步增殖。這個發明、學習和增殖的循環會一直持續到技術枯竭或該技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學習導致了全社會都在追求速度,學習過程和與之相適應的正反饋機制是網絡經濟的推動力,因此,控制學習變化速度是網絡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達維多定律(Davidow’Law)
達維多定律認為,在網絡經濟中,進入市場的第一代產品能夠自動獲得50%的市場份額,因此,一家企業如果要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就必須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與其作為第二或第三家將新產品打入市場,絕對不如第一家,盡管你的產品那時還并不完美。該定律還認為,任何企業在本產業中必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產品,即要自己盡快使產品更新換代,而不要讓激烈的競爭把你的產品淘汰掉。這實際上是在“因特網時”中生活的一個必然結果。威廉·達維多在因特爾公司任副總裁時,就注意到了提高產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這一定律。
(三)新蘭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對網絡經濟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第三個人是英國的F.M.蘭切斯特(1868~1946),他設計了英國的第一輛汽車,寫了《戰時飛機:第四代武器的開端》一書,并于1916年創立了“數學理論策略”。他的思想影響了運籌學的創始人伯拉德·庫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兩人的思想介紹到日本,日本科學院院士申夫田岡博士總結了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針對日本人的消費狀況制定了一種新的營銷策略,被稱之為“新蘭切斯特策略”。該策略描述的是網絡經濟的競爭規則。新蘭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業時,就成為一整套的指導原則,指點市場部門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具體來說,新蘭切斯特策略的運用可以使產品、服務或標準主流化。某個產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鎖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戶,并給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帶來巨額利潤。因此,蘭切斯特被許多人視為運籌學之父,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稱為網絡經濟的建筑師,至少也可稱為市場交易策略的設計大師。
三、網絡經濟中的生存原則和競爭策略
商場就是戰場。網絡經濟中的市場營銷就象打仗一樣。根據以上網絡經濟的特征以及運行規律,企業必須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生存原則和相應的競爭策略。
(一)產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搶奪市場份額
主流化是網絡經濟生存競爭的首要原則。為了贏得最大市場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產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鎖定”(lock-in),即通過吸引客戶從而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過程。一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對該產品有了依賴感,考慮到培訓費用和其他轉換成本,他們就再也逃脫不了;一旦某個產品取得了主流地位,這個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動搖。顯然,主流化有兩方面的意義:它不僅鎖定了用戶,同時還消除了競爭。
免費贈送是實現主流化的具體方式,它通過把自己產品的價格降到冰點,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間升到沸點,從而一躍成為市場霸主。許多網絡公司都是這么做的。這也就是著名的“剃須刀和刀片”原理,贈送剃須刀就是為了長期推銷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標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的最大化,而市場份額的多少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要想在網絡經濟中白手起家,必須先擁有26.1%的份額,再贏得41.7%的份額,最后達到73.9%的份額。這一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當一個企業使用高明的計謀達到26.1%的市場份額這一最低目標時,才能成為“競爭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個可參與競爭的企業。若低于26.1%,則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穩定的競爭者”,它的地位可能隨時會被競爭者取代。一旦擁有26.1%以上的份額,就開始與其他公司相脫離,處于領導市場產品的地位。獲利能力一改變,市場份額也隨之改變。(2)彌補缺口來進一步贏得41.7%以上的市場份額,這樣就會成為市場“領導者”。所以市場霸主的目標是獵取超出41.7%的份額,這時,該公司與它的競爭對手之間贏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擴大。在網絡經濟中取得這一關鍵地位的捷徑常常是兼并和收購(M&A)。(3)通過主流化以賺取73.9%的份額,從而成為“壟斷者”。當然,壟斷是每個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終目標。但是,但再往上超過73.9%時就會停滯不前,因為其一,很難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會引來與其他產業集團或專業化產品公司的競爭;其三,市場份額與贏利能力兩者之間就會錯位。因此,雖然擁有90%、95%或100%的市場份額,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在網絡經濟中不應該是一個聰明企業的目標。
(二)鑄造價值鏈:“黃金定律”
網絡經濟中,許多高科技產業已構成價值鏈上的分支。價值鏈是由基礎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終用戶共同聯結成的價值增殖鏈條。網絡經濟通過價值鏈實現價值增殖,企業從價值鏈的一個或多個分支中抽取資金,賺得利潤。網絡經濟決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贏利,而不實現價值鏈增殖,將難以幸存。
價值鏈中包含有“黃金”,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價值鏈上的分支越多,它所獲取的“黃金”也越多,這就是“黃金定律”。任何企業意欲挖掘網絡經濟的潛力,就必須充分利用由一個甚至多個市場空間構成的價值鏈。
網絡經濟下,價值鏈比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價值要大。單槍匹馬地干無濟于事,所以各企業要聯合起來,形成“價值鏈群”才能幸存。隨著產品的分解,價值鏈不斷整合。各企業應建立合作關系,發揮聯合的作用,竭力從整個價值鏈上獲取利潤。
(三)PICN原則:產品個性化
網絡經濟中產品和服務必須要有個性,即質量和外觀以及感覺要對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個性也許很難定義,但是有個性的產品就有市場。一個企業要在網絡經濟競爭中獲勝,必須瞄準個體市場,實現產品、服務和創意的個性化,即遵循PICN原則。
PICN是一個縮略詞,由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戶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大寫組成。這里,個人化是指產品恰恰正好符合個人的需要;客戶化是指客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項產品;個體化是指某項產品是專門為某個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特定化即指客戶是通過單人市場發掘出來的。所有這些,都組成了PICN因素。在網絡經濟中,個人化代替了效率,個體化代替了大規模生產,客戶化代替了客戶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規模銷售。
顯然,PICN原則迫使生產超越了銷售的束縛。網絡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整體地、大批量地生產出普通呆板的產品,或提供僵硬、沒有特色的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它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事后能夠改進。個人化和個體化使價值乘數達到了最大化??傊诰W絡經濟中,個人化、個體化和個人市場這些新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節約資金這些傳統觀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個性化了,所以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在網絡經濟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四)虛擬社區和部落意識
虛擬社區是由有著相同需要的人組成的群體,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把世界各地的人們與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聯結起來,虛擬社區這個概念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網絡經濟中,企業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個人喜好和個人品味,并據此生產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產品。然后企業必須找出大量的這種類型的潛在客戶,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特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產品。但是要想吸引住這個群體,就得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歷、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種社區意識。一個成功的營銷策略必須迎合他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網絡經濟中的產品和服務不僅要適合一個單個的人,同時要能引起整個部落的興趣。事實上,虛擬社區已超越了社團的范疇,隨著網絡經濟趨于成熟,每個人都將成為某個虛擬社區的一員。這一觀念實現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業時代的做法將被過去的農業時代的傳統所代替,人們的觀念必須領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業產業化
在網絡經濟中,當市場份額增加到最大值時,該產品就成了市場的主導產品,制造該產品的企業就能創立完整的產業。企業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產品轉變為產業的標準,否則該企業就會失去壟斷市場的機會。發展一個產業與壯大一個公司有天壤之別,區別在于發展一個產業得到的回報比發展一件產品的回報更為豐厚;換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轉變為一個產業,其價值就轉化為一個“金礦”。例如,微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而蘋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軟公司的產業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萬個第三方開發商、合作伙伴及追隨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綜上所述,網絡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和企業內外環境均發生了奇異的變化。企業只有密切注視并適應這種變化,采取不同于傳統經濟的競爭策略,才能在網絡經濟中生存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T.G.勒維斯[美],《非摩擦經濟——網絡時代的經濟模式》,卞正東、王宇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3;
關鍵詞:經濟管理;當代經濟管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 F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3-49-2
0 引言
社會在進步,對經濟的管理思想也在不斷的完善,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代的經濟管理,因此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 地從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中總結經驗,然后不斷地完善自我思想,并將新思想不斷融入到當代的經濟管理中去,只有這樣當代的經濟才能夠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才能不斷的繁榮昌盛,越來越好。因此,對傳統經濟管理的研究和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對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研究將會極大地促進當代經濟的發展。本文結合作者對當代經濟管理的解讀以及認識,首先簡單闡述了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然后針對不同領域,著重敘述了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農業領域、社會供應、貨幣金融、政府政治經濟以及企業經濟的影響。
1 傳統經濟管理思想
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是在以前舊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其形成也是經過一定的過程、逐漸得以完善的,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將其改變過來,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去改變,從而使其適應當代的經濟管理模式。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主要管理的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和對社會資源的管理兩種。
經濟管理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寬泛,比如農業、社會供應、貨幣金融等各個領域,因此對其管理也有一定的困難,現在的經濟管理思想是不斷的從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中吸取精華而得到的,在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中不斷的經過反思創新然后得到的,并且逐漸地滲透到各個經濟領域中去。
我們知道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不斷地實踐才能找到最終的解決途徑,當然對經濟的管理也不例外,其不僅僅需要強大的科學理論知識作為依據,而且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然后把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漸完善起來的一整套管理體系。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已經不能夠滿足現在的社會需求,但是其對現代的管理思想仍然是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的,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2 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的影響
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我們不能完全的舍棄,應該辯證地看待,我們既要看到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優勢所在,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不斷地將優秀的地方進行吸收,把陳舊的淘汰的思想去除,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管理思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自身也在不斷的完善,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代的經濟管理,因此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從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中總結經驗,然后不斷的完善自我思想,并將新思想不斷的融入到當代的經濟管理中去,只有這樣當代的經濟才能夠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才能不斷的繁榮昌盛,越來越好。因此,對傳統經濟管理的研究和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對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研究將會極大地促進當代經濟的發展。
我們知道,當代社會會存在社會環境、文化氛圍或者是思想習慣等因素,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對當代經濟管理思想的轉變,隨著社會的不斷改變,我們也在不斷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管理思想來適應新型時代下的經濟發展。
2.1 對當代農業經濟的影響
我國擁有的耕地面積是巨大的,因此我國對農業的重視自然也是很深的。除了我國是農業大國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正常運行的確也離不開農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經濟管理思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從當代農業經濟的發展特點上來看,我國農業經濟為小型村莊城鎮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由于需要進行農業經濟的分散式發展,并且進行土地資源的循環利用,所以我國農業經濟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強。受到傳統經濟管理思想中的中庸思想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比較重視農業生產活動經驗和確保農業生產有序進行的管理手段。在現代化的管理條件下,當代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依然會按照季節、時令和氣候等農業生產規律進行農作物的種植。
2.2 對當代社會供求的影響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分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確保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就不能單一進行一個行業的強化。而在所有的經濟活動中,社會供求實踐活動明顯受到了這種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影響。在實際開展供求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對物品進行合理分配和流通,以便對社會生產活動和消費者的活動進行管理。在當代經濟管理的條件下,想要使物品合理流通,還要平均進行物品的輸入和輸出,以便使物品流通更好的為百姓服務。因此,還要根據實際發展方向進行經濟活動的適當干涉,以便達到使老百姓生活富強的目的。以房地產供求為例,在前幾年,國家一直處在放任房地產事業發展的位置上。而房地產事業的發展,使得國民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帶動。
2.3 對當代貨幣金融的影響
在傳統貨幣管理概念中,人們通常將價格當成是貨幣管理的重點問題,并且習慣于以官方價格定位。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人類才得到了正確的貨幣管理體系,所以當今社會的貸款、利息、本金和借款的收取成為了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貸款和借款更是成為了貨幣的主流形式。就目前來看,我國居民在購買房屋和汽車時,大多是以貸款形式開展金融活動的。而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增長,人們的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大,從而導致用以緩解人們短期壓力的分期付款形式得以誕生。
3 結論
經濟管理思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自身也在不斷的完善,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代的經濟管理,因此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從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中總結經驗,然后不斷的完善自我思想,并將新思想不斷的融入到當代的經濟管理中去,只有這樣當代的經濟才能夠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才能不斷的繁榮昌盛,越來越好。因此,對傳統經濟管理的研究和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對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研究將會極大的促進當代經濟的發展。本文結合作者對當代經濟管理的解讀以及認識,首先簡單的闡述了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然后針對不同領域,著重敘述了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農業領域、社會供應、貨幣金融、政府政治經濟以及企業經濟的影響。
傳統的經濟管理思想,我們不能完全的舍棄,應該辯證地看待,我們既要看到傳統經濟管理思想的優勢所在,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地方,不斷的將優秀的地方進行吸收,把陳舊的淘汰的思想去除,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李皆染.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實踐的啟示[J].財經界,2014(7):49,51.
[2] 賈成澤.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的影響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3(10):59-60.
[3] 李莉.試析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對當代經濟管理的影響[J].財經界,2014(12):108.
關鍵詞:網絡經濟 現代信息技術 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網絡經濟的概念
網絡經濟概括為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網絡(特別是Internet)基礎之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它不僅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產業的興起和快速增長,也包括以現代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和迅猛發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術的推廣和運用所引起的傳統產業、傳統經濟部門的深刻的革命性變化和飛躍性發展。因此,絕不能把網絡經濟理解為一種獨立于傳統經濟之外、與傳統經濟完全對立的純粹的“虛擬”經濟。它實際上是一種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經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的高級經濟發展形態。
二、網絡經濟的特點
作為一種新經濟的網絡經濟,與以往的傳統經濟相比,有著受信息網絡種種特點的影響而形成的諸多特點:
1.網絡經濟是全天候運作的經濟。由于信息網絡每天24小時都在運轉中,基于網絡的經濟活動很少受時間因素的制約,可以全天候地連續進行。
2.網絡經濟是全球化經濟,由于信息網絡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離變得無關緊要,基于網絡的經濟活動把空間因素的制約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個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強了。
3.網絡經濟是虛擬經濟。這里所說的虛擬經濟不是由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所形成的虛擬經濟,而是指在信息網絡構筑的虛擬空間中進行的經濟活動。經濟的虛擬性源于網絡的虛擬性。轉移到網上去經營的經濟都是虛擬經濟,它是與網外物理空間中的現實經濟相并存、相促進的。培育和促進虛擬經濟的成長,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新動向。
4.網絡經濟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經濟。信息網絡使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范圍擴大了,也使競爭與合作之間的轉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進人大競爭時代,在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也是為了競爭。在競爭合作或合作競爭中,企業的活力增強了,企業的應變能力提高了,否則就會被迅速淘汰出局。企業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主要不再依靠天賦的自然資源或可供利用的資金,而更多地仰仗于信息與知識。
5.網絡經濟是創新型經濟。它源于高技術和互聯網,但又超越高技術和互聯網。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以此為基礎的網絡經濟需強調研究開發和教育培訓,若非不斷創新,其新經濟的“新”也就難以為繼了。在技術創新的同時還需有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的配合。創新來自創造性,創造性的存在,要有從無序中尋求有序的環境,而創造性的發揮,則要求從有序中沖刺出來,產生適度的無序。
三、網絡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網絡經濟加快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步伐
網絡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流通效率和工作效率。網絡也大大減少交易成本,縮短生產廠商與最終用戶之間的距離,改變傳統的市場結構;網絡簡化商品流通環節,降低辦公費用,節省流通時間和流通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網絡能夠迅速將有價值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傳遞給需要的客戶,如最新產品信息,從而取得競爭優勢;網絡可以使政府和企業及時了解國內外的投資、融資、項目、市場等情況,避免盲目引進、盲目投資、盲目建設的現象;網絡可以使資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為企業服務,加速資金的周轉,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網絡可以使企業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最新的技術信息,從而避免自己的盲目研究與開發,也可以使企業盡快利用各種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網絡可以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對人才的重視,使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2.網絡經濟將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許多專家認為,現在的第三產業過于籠統,應該從中單獨分離出一個部門來,這個部門就是第四產業,或者稱為網絡產業。從目前來看,產業結構變化的總趨勢將是:物質生產部門所占比重下降,知識服務部門所占比重上升。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網絡產品及與網絡有關的產品將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產品本身的結構將進一步優化;網絡技術與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會產生許多革命性的產品,比如將來的生物芯片或基因芯片可能根據病人的需要安裝在人體的某個部位,醫生則通過互聯網隨時實施跟蹤觀察治療;網絡技術可以與我國傳統產業進行廣泛深入結合,大大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使許多傳統產業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比如商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采掘業、測繪業等,互聯網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3.網絡經濟將縮短地區之間差別,使欠發達地區實現“后發優勢”
由于網絡經濟對機械設備、廠房、區位、基礎設施等要求不高,只要有優秀的人才、一定的資金、一個好的概念和相當的技術就完全可以“描繪美麗的圖畫”,落后地區完全能夠依靠網絡“后來居上”,不必走傳統經濟那樣的發展模式。許多發展中國家當年在工業化過程中通過“后發優勢”實現了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趕上甚至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跨入了發達國家或先進國家的行列。我認為。發展中國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服務信息化的過程中更應該存在“后發優勢”,當然,各國的具體發展路徑可能由于國情不同而各異,各國的發展戰略也會不盡相同。因此,我認為網絡經濟在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一定會大有作為,“西部大開發”也迫切需要有與當年沿海地區開放開發所不同的新思路、新方法,迫切需要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緊密結合。
4.網絡經濟優化了中國就業結構
人們常常把網絡經濟和知識經濟聯系在一起,認為網絡革命將大大超過蒸汽機革命的影響,在這場新的技術革命中,人力資本將受到廣泛重視,各國均會采取種種針對人才的激勵措施,盤活人才“存量”,努力擴大人才“增量”,人將得到徹底的解放,人的潛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挖掘??梢哉f,我國與網絡相關的就業人數會大大增加,尤其是與網絡相關的服務業的人數會激增。在網絡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會自覺地提高自身的素質,發出“我要學習”的吶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就業者的知識、技術等含量會迅猛增加。而對知識、技術要求較低的行業將逐步萎縮,就業人數也會相應減少。
5.網絡經濟使廣大消費者享受到越來越多價廉物美的商品和越來越優質的服務
由于網絡時代技術革新突飛猛進,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不斷下降,這十分有利于控制通貨膨脹,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可以大大提高;網絡可以加劇“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格局,激烈的競爭可以使企業不斷采取新技術、新工藝,挖掘企業內部潛力,盡力生產和提供顧客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這樣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促使信息服務和其他各種服務的多元化。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比傳統經濟更多更優質的商品和服務。
6.網絡經濟加快了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步伐
網絡經濟使更多的外國企業和消費者進一步了解中國,熟悉中國的企業,購買中國的產品,享受中國更加優質優價高效的服務,并與中國開展投資、貿易和金融活動。網絡經濟使公司實現跨地區跨國界的交易,使公司在網上與世界各地的許多公司進行買賣,網絡使公司發展和維護與國際客戶的關系,隨時進行多向互動式交流;網絡使同內企業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可以塑造中國企業形象和傳播中國企業文化,徹底改變了許多國家投資者和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誤解,更有利于中國企業和產品創國際品牌。
參考文獻
[1]《全球網絡經濟》,蕭琛,華夏出版社,1999
[關鍵詞]循環經濟;意義;利用
1前言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在注重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漸意識到過度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性,意識到資源利用的可再生性,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資源利用的緊迫性促使人們不得不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出現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而這一概念中,循環經濟作為其主要手段,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良好地發展經濟,更能夠保護大自然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實現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
2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及基本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手段之一,來源于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就是循環經濟的本質。循環經濟這一概念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才使用“循環經濟”這一術語。與循環經濟相對立的是傳統經濟。傳統經濟的應用流程是“資源”到“產品”最后到“污染排放”,這種線性經濟是單向流動的,并且是遵循“高開采”、“低利用”和“高排放”這三個模式的。在這種經濟的指導下,人們對現有的能源進行大量的開采和掠奪,在資源利用方面則是一次性的,通過資源變廢棄物這種方式達到經濟的快速增長。在這種惡性循環的經濟模式下,自然界的資源不斷出現短缺和枯竭的情況,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威脅到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循環經濟則與傳統經濟大大不同。循環經濟是基于不斷循環利用物質的基礎上,提倡促進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這兩者和諧發展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在遵循生態系統模式下,進行的是“資源”到“產品”最后到“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利用物質的過程。循環經濟則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皽p量化”就是在輸入端盡量減少生產消費中所需使用的物質量;“再利用”是在使用過程中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和次數;“再循環”則是在輸出端把產品再次以資源的形式進行處理利用。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基本上不存在廢棄物,只有暫時沒有派上用場的有效資源。
3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與障礙
首先循環經濟于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言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實踐意義。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把循環經濟看作自身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實現手段和方式。循環經濟這一競技模式的運轉可以對原有的產業結構進行變革,與此同時各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的方向也會有所調整,這種經濟模式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從根源和表層來幫助人們發展綠色經濟。其次,循環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在資源短缺匱乏的地區,循環經濟是國家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循環經濟的流程幫助人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輔共生的模式。但是,循環經濟的發展也非容易之事。很多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出現缺乏有效的運作方法和不完善的政策等問題,因為循環經濟的運行需要市場機制和政府等機構的支持,這種時候,就需要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時候緊密結合運營機制和加強政府、企業等機構的聯系,這樣才能有效發展起來。
4循環經濟的展望
4.1循環經濟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
高新技術應抓住機遇,結合循環經濟發展商機,大力研發如廢舊物循環利用等的無公害技術,并且高新技術產業也應該變更自己的產業方向,從由數量增長的類型轉變為質量品質的類型,積極研究探索實踐循環經濟模式,以達良好綠色的經濟運營模式。
4.2循環經濟在再制造技術方面的研究發展
再循環制造并非收集廢舊產品不停循環進行簡單修補,而是運用先進的技術“更新”廢舊產品,可以讓它比原先的產品質量更好,如新的產品一樣。例如,我國是一個相對來說缺乏橡膠的國家,所以在輪胎制造等需使用橡膠的生產制造方面,如果我們可以研究出安全的再制造輪胎技術,就可以在不用擔心高速行駛時車子使用的再造輪胎發生爆胎的同時,節省橡膠資源的使用,這樣就可以良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也保護了我國的有限資源。
4.3要深度挖掘可以再次循環利用的資源
很多廢舊產品在基本耗盡利用價值后也可以“另辟蹊徑”。例如,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在加工處理后,將其制作成短纖維,用以生產制作環保類的速干球衣供給在俄羅斯舉辦的世界杯中十六支球隊使用。塑料袋在環境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篩選出有價值的塑料袋進行分解,再利用制作其他有效產品。
4.4循環經濟中產品的發展也要依靠綠色設計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計了如何推動我國“新經濟”的建立,以及如何在“新經濟”環境下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究竟什么樣的經濟才是“新經濟”?“新經濟”對這十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地區、經濟群體意味著什幺?新的經濟理論叉將對產業發展提供什么樣的幫助?究竟“新經濟”的特征有哪些?信息產業是最先體現“新經濟特征的產業,信息產業的特征也是“新經濟”最典型的特征,而在“新經濟”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信.技術也將發揮極大的經濟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傳統經濟的信息化結構改造上。 工業 、農業、商業、全融業和服務業等傳統經濟中的桂·0產業,在采用信息植術進行改造后,將健得產業結構發生重要的變化,進而形成“新經濟”結構下的“新產業模式。
’l新經濟”日漸成為全球經濟學界、rr業界以至整個社會熱衷于議論的焦點話題。究竟什么樣的經濟才是“新經濟‑?“新經濟”對這個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地區、經濟群體意味著什么?它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間題,不僅僅為經濟學家們所關心。同時也被各國政府和 企業 所重視:人們在從 網絡 、 電子 商務的興旺發展中看到“新經濟,“美好前景的同時‘也從美國lyasda}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其強大的威力。有關“泡沫”的議論沸沸揚揚,更使得人們對“新經濟”產生種種的疑問與擔優。
應該承認、這些疑問與擔優在現實情況下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經濟學家在教導他人如何認識“新經濟”的同時,其實自己也未必看得很清楚,因為畢竟這個嶄新的概念,從提出到現在不過只有短短幾年的時間,而經濟發展的速度又非???,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斷涌現,令人幾乎目不暇接。l,新經濟,l因 計算 機、網絡、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的興起而出。兩者具有不容割裂的緊密關系:正因如此仃業界對.l新經濟”有著非同一般的興趣一rf將如何在“新經濟”環境下持續健康地發展?新的經濟理論又將對產業發展提供什么樣的幫助?這是全球rr業界普遍關心的一個間題。
1’.新經濟一理論的建立
“新經濟”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1996年12月3t7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組文章中創造性地使用了“新經濟”這個詞匯。一年以后,《商業周刊》再次發表文章,重申在美國確實存在著“新經濟’。此后,因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發表講話時多次引用這一概念,“新經濟,‘的說法傳遍了世界。
究竟什么是,.新經濟‘’?一般說來、它指的是“以高科技、信息、網絡、知識為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增長動力的經濟”。也就是說,它實際上跟我們在此之前聽說過的多種經濟概念,如“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數字經濟”等有著許多的相同或相似之處。故此也有人認為,上述這些概念的總和就是所謂的“新經濟”。
“新經濟”的特征有哪些?簡單說來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洕蚧?b,高強度的市場競爭;:.由信息技術引發的產業革命。它導致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并表現為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高增長(三低一高)的特點,這也是它與傳統經濟最明顯的不同之處。
應當指出,上述新經濟的特征主要來自對20世紀9d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 總結 。1}j 1年4月到x(100年3月.美國經濟連續保持了108個月的增長,年度gd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3ek --4%a。而從1992年以來。美國的通脹率已經由4%降至不到?.0k、失業率則從7%一8 }’}降至40k
這樣的情形,在傳統經濟中的確是i反難見到的。而人們在稱羨‘卜新經濟’奇跡之余。也不禁要問:到目前為止.為何只有美國一個國家實現了“新經濟“,其他國家包括與美國社會制度、經濟政策極為相似的西歐國家和日本.為何不但沒有呈現同徉的經濟面貌。反而受到衰退的威脅。這個問題引起了全球經濟學家的注意。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認為。美國經濟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過去10多年來,里根、布什和克林頓政府對美國 金融 市場、政府和企業進行持續不斷地改革,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增加了經濟的靈活性。此外.美國國民樂于在革新信息技術方面進行大規模風險投資。對rf產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與之相比較。西歐和日本不但在經濟運行環境,風險資金市場、tt研發投入等環節上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在網絡普及程度、電子商務等方面也遠遠地落在了美國的后面。為此。它們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加大對“新經濟‘’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期望在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來。
2000年4月5日.克林頓總統邀請格林斯播、比爾·蓋茨等人參加在白宮舉行的’卜新經濟會議“,此舉表明了美國政府對“新經濟”理論的正式承認和支持。有趣的是,會議舉行的前后。正值美國股市出現大幅震蕩、以科技股為主的nabdaq綜合指數全面下跌.1t公司損失慘重。這只是時間上的一種巧合.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義,但它卻讓人們更加關注’卜新經濟”-
2信息技術是“新經濟”的墓石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新經濟’與信息技術之間有著不容割裂的緊密關系,這種關系主要體現在:
a.信息技術領域是最先體現“新經濟”特征的產業,信息產業的特征也是“新經濟.,最典型的特征。
b信息技術是“新經濟”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沒有信息技術的發展,就不會有“新經濟”的出現.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而在“新經濟”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信息技術也將發揮極大的經濟推動作用。
信息技術對“新經濟”的突出貢獻,首先表現在對傳統經濟的信息化結構改造上。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和服務業等傳統經濟中的核心產業.在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改造后,將使得產業結構發生重要的變化,進而形成“新經濟.,結構下的“新產業’模式。信息技術向整個經濟領域的滲透。造就了一種與傳統經濟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概括地說。就是通過信息極其廣泛而快捷的流動更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企業通過lntemet和lnhanex掌握生產和銷售市場的實時動態。迅速做出反應,可以極大地避免經營風險。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企業效率的提高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信息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國民的增長。以美國為例,自20世紀9d年代初以來,美國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投資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投資總額是其他產業投資的十幾倍。相應的。自1993年以來。由信息所帶動的美國工業增長的比例高達4}1%以上、信息產業已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信息產業造就了一大批快速成長的企業。它們對促進經濟與就業的增長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年均增長不低于2i)%的公司在美國有23萬家,而到1997年就達到了36萬家。他們為美國經濟繁榮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信息產業對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對減少。對經濟運行中間環節的依賴程度較低,不易引發通貨膨脹。我們知道,中間環節是影響經濟效率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又是傳統經濟難以克服的間題。中間環節越多,供求之間的距離就越遠,資源的消耗也就越大。通過對傳統產業進行信息化改造,能夠讓生產更直接,更快捷、更個性化地貼近最終消費者,完善總供應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
3’‘新經濟”對信息產業的改造
信息產業以不同尋常的速度迅速崛起,進而成為‘.新經濟”的表率,并非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覺行為,而是出于該行業創新能力強,技術更新快、竟爭激烈等特點,在高度開放的市場經濟模式下形成的 自然 現象。也正是在高度開放、急劇變化的經濟環境中。產業發展難免出現一些(至少在傳統經濟看來)不夠規范的現象:當“新經濟”在更大的范圍內出現,走向成熟與壯大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信息產業進行一定程度的變革與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新經濟’“發展的需要:
1975年.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組建了徽軟公司. 2i年后,這家資產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國際軟件巨頭企業,因涉嫌壟斷,阻礙市場竟爭,違反了美國的反托拉斯法。被美國政府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圍繞微軟一案、在美國國內以至全球經濟學界和ft業界都引發了激烈的爭議。有關這些爭議的報道很多。這里不再引建。我們注意到,爭議的焦點其實不在于徽軟是否從事了行業壟斷一這個問題已經有明確的答案一而在于拆分微軟對美國經濟是否有益,以及對信息產業發展的影響是好是壞。
我們認為,這場爭論本身也是對“新 經濟 “環境下, 企業 經營行為與國家經濟管理政策之間的關系的辯論。拆分微軟,有利也有弊‘關鍵在于利大還是弊大。傳統經濟學認為、打擊壟斷能夠促進市場競爭,有效地提高經濟運行活力。在“新經濟’環境下.這樣的認識是否還是正確的呢?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注意到,從19世紀開始。美國經濟政策對壟斷行為的限制和打擊一直是全球最為嚴厲的.其市場開放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陆洕弊钤缭谶@片國土上出現,不僅僅與它的科技水平全球領先有關.市場開放與高度競爭同樣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創新與競爭、是信息產業的特色與傳統。而在“新經濟’定義中,全球化競爭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打擊壟斷應該被認為是利大于弊。
目前在國內的信息產業中,壟斷行為還不是很多見,唯一突出的實例就是電信部門對 網絡 線路資源的獨占。在政府有意識地扶持新的企業參與競爭之后,壟斷狀況已經在一定程度_l得到了改善;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國內信息產業在今后的 發展 中,仍然有新的壟斷行為出現的可能。國內至今還沒有反壟斷的 法律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情況也跟我們相似,原因或許與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關。反壟斷或許不是當務之急,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信息產業是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出現壟斷行為的產業,需要及早予以防范。
近年來,internet高速發展,對網絡資源的爭奪己經成為信息產業和“新經濟“的焦點,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以較為突出的域名搶注問題為例,首先是美國通過把持著全球頂級域名( . uom. . net, . oig}的注冊權和管理權,攫取了巨大的域名資源。其次則有一些民間的公司或個人,專門搶注著名商品和有特殊含義的域名,轉手倒賣謀取暴利。我國的網絡建設起步較晚,對域名價值的宣傳與認識也不夠,大量品牌域名早已被別人搶注,最后只好出大價錢購買,經濟上必然要遭受損失:而直至目前,國際上對域名搶注始終沒有相應的懲治性法律,對域名倒賣只能聽之任之二這種不規范的行為,也需要借助、“新經濟”規則予以校正。
4創新是“新經濟”的發展動力
美國財長薩莫斯日前曾經說,在新經濟體系中,擁有暫時的“壟斷”能力是唯一的激勵機制,若沒有這種能力,將不能補償產品最初開發的投資成本。因此,對這種暫時“壟斷’能力的不斷追求,便是新經濟的核心驅動力,這也是美國特別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專利權‘復制權和商標權)的原因。
不難理解,薩莫斯所說的“暫時壟斷i,指的是由技術領先造成的短時間市場獨占,其發生的根源則來自于創新。
創新對信息產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創新就不會有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照此推論,沒有創新也不會有“新經濟,.的出現,而創新能力的薄弱或減弱都將對’’新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隨著資源的日益匱乏,環境的日益惡化,低碳經濟越來越被世界各國重視并推廣。為積極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挑戰、氣候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國正在推行節能減排政策,并科學的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并將低碳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作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企業更應該積極適應時代變革,緊跟發展趨勢,努力推行低碳經濟,對自身企業的管理進行創新各改革,以促進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關鍵詞】
低碳經濟;視角;企業管理;創新
1 低碳經濟的誕生
由于世界人口的日漸增長,全球整體的經濟規模迅速擴張,人類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所處的生存環境也越來越艱難。正是處于這種人類發展的關鍵時刻,為更好的解決和應對發展帶來的資源短缺現象和碳排放量過高等生存環境問題,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越來越多,重視程度也到達了一個相對的鼎峰。于是,關于發展低碳化經濟的改革在全球范圍內如星火燎原般迅速進行,由此也正式拉開了人類社會進入低碳經濟的大幕。在低碳經濟時代,對于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硬性指標。大力推行低碳經濟,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人類對煤炭、石油等消耗性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性,從而積極促使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全面走入新的發展時期。這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在既保證世界經濟發展穩定和繁榮的同時,又大大降低由于發展經濟導致的碳排放量,進而促進世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低碳經濟在世界各國,已經不再僅被當做一個政治口號或是人們對經濟發展的美好期望,而是已經深入人心的經濟轉型。目前,隨著低碳經濟的逐步深入和推廣,其對傳統經濟造成的沖擊越來越大,影響力也越來越深,從而迫使傳統經濟走上科學轉型的發展道路。這是一場亙古未有、顛覆性的經濟和社會的全面改革,不僅將改變人類的價值觀、發展觀、消費觀,還將導致人類社會經濟全面實現科學轉型,從而適應時代的變革和發展的要求。身為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也必須走在時展潮流的前列,積極由傳統經濟的發展模式向低碳經濟科學轉型,引導企業更快更好發展。
2 低碳經濟視角下企業管理創新的研究背景
氣候環境的惡性變化在近年來已經逐漸顯露出了其對人類社會的嚴重危害性,也在現實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重大的生命安全威脅和經濟損失。其殘酷的消極影響,已經引起了人類社會的普遍關注。為此,人類社會正在積極尋找應對措施,盡可能的緩解全球環境的惡化,促進其向良性轉化。由此,低碳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且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的各經濟體達成了高度的共識。低碳經濟的推行,將極大程度的緩解人類社會遇到的環境問題,幫助人們更好的應對氣候的惡劣變化,降低人類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強烈依賴,以科學的方式,走上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道路。在低碳經濟被積極發展和推行的全球化大環境下,作為經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低碳經濟的發展意識。從自身做起,積極推行低碳經濟,才能促進企業發展更快更好,才能適應時代的變革,從而推動社會和國家的低碳化經濟的發展進程。因此,企業必須以發展低碳經濟的意識和科學觀念,對企業的管理進行創新,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潮流。從低碳經濟的視角來看,企業要向尋求企業經濟持續穩定的健康發展,必須在企業的實際管理中樹立低碳發展的意識和信念,對企業的績效、財務、營銷方式進行全面科學的創新。
3 我國推行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的需求,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曾普遍實行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這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驚人成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危害巨大的副作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劇烈的氣候變化。重大雪災、干旱、洪澇等環境氣候問題層出不窮,為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和重大的損失,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霾。面對這種重大問題,我國高瞻遠矚,及時對傳統經濟的三高發展模式剎車,積極推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這也意味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也意味著傳統的三高經濟發展模式的壽終正寢。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下,我國政府制定了科學的發展策略,積極實施有效措施改善環境,降低氣候變化的劇烈程度,最大限度的減少環境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
積極推行低碳經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我國對環境氣候的有效控制,降低其消極影響,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由傳統模式向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全面轉型,完成產業結構的科學調整,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實行低碳經濟,有利于完善經濟產業結構,對企業的產業進行重新科學的配置,在保障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的保護,減少了由經濟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這一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能夠保障我國人民擁有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生存環境,同時還能實現人民健康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在低碳經濟的視角下,作為企業,應該在進行企業管理創新時樹立低碳經濟發展的意識和觀念,科學合理的促進企業發展的轉型。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推行低碳的經濟發展路線是企業產業調整的科學選擇,是順應歷史潮流,塑造企業發展新面貌的必經歷程。只有主動積極推行低碳經濟,才能在國際貿易市場贏得尊重,宣傳企業實施低碳化發展的新形象。同時,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積極在企業的發展和管理上推行低碳經濟,才能為企業贏得寶貴的市場競爭優勢。如果在這個關鍵時刻,企業錯失了推行低碳經濟的大好機遇,就將為企業日后的發展埋下隱患,嚴重影響到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關鍵詞:傳統經濟 循環經濟 利潤 成本
“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制定了《清潔生產計劃》,在全世界推行清潔生產。之后的綠色消費、綠色GDP、節約型社會等概念都是在循環經濟的理念上發展起來的。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循環經濟的思想,之后一直致力于探索循環經濟在實踐中的應用。目前與發達國家之間的CDM合作是將市場經濟規則引入到循環經濟的一大創新。
傳統經濟是一種直線經濟,它從大自然中索取物質和能源,又將廢物丟進大自然。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和諧的發展模式,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把經濟系統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一、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對經濟、社會各方面都起著關鍵,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企業的行為活動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傳統經濟條件下,由于自然資源的廉價性甚至無償性,生態成本的外部性,以及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需要進行固定資產投資,購買原材料、燃料、動力等,要支付工人工資,要進行污染治理等等,所以這時企業的成本核算主要是:
C0=I+D+V+G+W
其中:I:固定資產投資;D:除工資以外的企業經營費用;V:工人工資;G:由政府征收的外部不經濟補償費;W:企業支出的生態環境治理費。
而企業的收入主要是銷售商品而獲得的,假設企業除了主營業務以外沒有進行其他業務和投資活動,那么,企業的收益為:
I0=P×Q
利潤R0=I0 -C0= P×Q-(I+D+V+G+W)
根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企業會想盡辦法提高P或增加Q,但是處于“紅海”中的企業往往很難做成功到這一點;另一途徑就是降低C0,這是紅海戰略中企業普遍采用的成本化戰略。其中,I與生產規模密切聯系,不能隨意縮減;D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動力等,倘若這些商品的市場價格不變,通過提高效率、采用節能措施等,大幅降D的可能性不大,換句話說,改變D的主動權不在于企業本身;V是激勵員工和獲取員工忠誠度的有效途徑,也不得隨意縮減;而理論上G和W則是相關度為-1的負相關關系,即企業對污染治理投入減少X,政府就因此向企業多征收補償費X,反之亦然。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當前我國政府對企業造成環境污染的懲罰力度不夠,實際多征收為Y,Y<X。因此,企業選擇污染不治理或少治理以此來減少成本從而增加利潤。
二、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成本收益分析
循環經濟要求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遵循“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
1.減量化原則,就是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進而到從經濟活動的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減量化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在生產中常常表現為產品小型化和輕型化,從而在產量不變時,仍能較少原材料的投入,降低生產成本C11。此外,減量化原則要求產品的包裝應該追求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物排放的目的,降低污染治理成本C21。
2.再使用原則,要求制造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復使用。再使用原則要求抵制當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濫,生產者應該將制品及其包裝當作一種日常生活器具來設計,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樣可以再三被使用,同時應避免過分包裝,從而減少廢物排放,降低污染治理成本C22。再使用原則還要求制造商應該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斓母聯Q代。這樣,在一定的時期內在社會需求總量不變的條件下,產品的銷售量會減少Q。
3.再循環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復的垃圾。按照循環經濟的思想,再循環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原級再循環,即廢品被循環用來生產同種類型的新產品;另一種是次級再循環,即將廢品資源轉化成其它產品的原料。不管何種形式的再循環,都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C12。
另一方面,要貫徹循環經濟的原則,必須首先提高企業自身的技術條件,這就要求企業增加技術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從而增加了企業的研發成本C3。
綜上所述,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成本核算主要是:
C*=I+D+V+G+WC1C2+C3
仍然假設企業除了主營業務以外沒有進行其他業務和投資活動,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收益為:
I*=P×(Q-Q)
利潤R*=I*-C*=P×(Q-Q)-(I+D+V+G+WC1C2+C3)
=R0+C1+C2-C3-P×Q
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以自身價值最大化為目標。企業或者增加R0、C1或C2,或者減少C3或Q。1)增加C1或C2,就必須加強循環經濟的理念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運用;2)由第三部分可知,要增加R0就必然放棄污染治理;減少C3或Q同樣意味著放棄循環經濟而回歸到傳統經濟。這是一組矛盾的決策組合,企業又很難在事前衡量各要素的量,高度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在循環經濟面前望而卻步。
三、兩種經濟模式下企業的行為選擇分析
企業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在競爭的環境中,其最終目標是自身價值的最大化,但許多企業仍然是以短期利潤最大化作為目的。當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假如不存在任何懲罰機制,那么企業必會放棄社會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如在資源利用方面會釀成“公地的悲劇”。因此,企業在進行經濟模式選擇時,既不會遵循傳統經濟,也不會遵循循環經濟,它選擇的唯一準則是:maxR。
四、相應的對策分析
在資源日漸枯竭,環境與發展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已經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怎樣引導企業選擇循環經濟模式,是當前宏觀經濟所要研究的問題。因此,政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推進循環經濟過程中發揮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
1.完善污染收費政策。雖然我國以實行了“誰污染誰付費”的政策,但收費標準一般很低,對企業行為的約束力很小。因此,增加懲罰力度,直至上述第二部分中的Y≥X,使得企業污染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性全部內部化,甚至支付額外的代價,從而增加傳統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成本C0進而較少利潤R0。
2.采用生態稅政策。生態稅是對那些使用了對環境有害的材料和消耗了不可再生資源的產品而增加的一個稅種。它增加了傳統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成本C0,促使生產廠商采用先進的工藝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