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時代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臨床實習是護理教育的重要階段,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我科通過對實習護士各階段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帶教措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護生快速成長為優秀護士奠定了基礎。
1 第一階段(實習早期)
焦慮、恐懼、困惑的特點。
1.1 原因 護生剛從校門走進醫院的大門,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感到無所適從,對患者經受的痛苦感到恐懼,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銜接不上,對此感到困惑。
1.2 帶教措施
1.2.1 做好人員介紹 護士長應該熱情迎接實習同學,將護生逐一介紹給每一位工作人員,讓護生感覺自己很受關注,在集體的氛圍中樹立起學習與工作信心,第一印象將影響實習護士的整個實習心態。
1.2.2 介紹環境 帶領護生熟悉科室的整個環境,包括收治病種、患者各個房間的作用,如換藥室、被服室等,各種儀器設備的放置,再介紹相關科室的位置,如供應室、放射科等,消除其焦慮。
1.2.3 介紹各項規章制度 如實習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等,使學生有個初步的制約觀念,為以后的實習生活設定警鐘。
1.2.4 介紹帶教老師 帶教老師應選擇具有護師及以上職稱的高年資護士擔任。要求有愛心、耐心、親和力、語言有藝術性,對工作負責、富有熱情的護士帶教。美好的護士形象,和善的護理語言,規范的技術操作,寬容的處世態度,良好的人際溝通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護生。
2 第二階段(實習中期)
注重操作,急于求成,不重視人文護理的特點。
2.1 原因 實習生活步入正軌后,護生急著學會各種操作,主要精力放在靜脈輸液、導尿、鼻飼、心電監護等操作上,而不注意評估周圍環境、患者感受,不注重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缺乏經驗性的疾病指導,缺乏健康宣教知識。
2.2 帶教措施
2.2.1 帶教老師制訂嚴密的教學計劃 注意滿足護生的求知欲,操作時讓學生多看多記,待其熟悉后,再放手不放眼,指導其正規操作。并可以采取放錄像、看圖片等形式以加深印象。
2.2.2 重視評估環境 帶教老師應指導學生如何評估環境,如周圍環境是否有妨礙因素,患者的身心狀態能否耐受此時操作,應學會觀察與思考,加強評判性思維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執行醫囑,機械性的動作。
2.2.3 護理當中貫穿健康宣教知識 健康宣教越來越受到患者及家屬的歡迎,拉近了護患之間的距離。帶教老師應言傳身教,具體給學生示范,如與患者說話的眼神、語氣、手勢等應親切平和,語言通俗易懂,應注意詢問患者的感受與理解程度。其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學生。并加強對護生的禮儀培訓。
3 第三階段(實習后期)
厭煩、大膽、心理狀態不穩定的特點。
3.1 原因 經過長時間的實習,護生已了解了疾病的護理常規及基本操作,再加上護理工作本身的平凡與重復,使護生感到厭煩與焦慮,再加上即將到來的就業問題,使護生注意力不集中。
3.2 帶教措施
3.2.1 注重安全教育 在實習后期,帶教老師更應當注重安全護理,使護生一舉一動在視線范圍之內,避免其獨立操作。與護生加強交流,強化各種規章制度,并引申出現差錯事故的實例教育護生,增強安全意識與慎獨精神,避免出現差錯事故。
3.2.2 重視素質教育 用生動的實例給護生講述護理工作的重要與偉大,以及護士的平凡與奉獻精神,增強護生以“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增強其職業榮譽感。
3.2.3 提供就業指導 可以請新畢業護士講述其應聘經歷,進行經驗指導,也可以幫助護生參考招聘啟事,提出意見與建議,使護生減輕心理壓力,增強工作信心,穩定情緒。
新詞語突出的特征就是“新”,我認為只要具備這一特征的詞語都可稱為“新詞”。下面我將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進人二十一世紀以后出現的大量新生詞語為對象進行研究,探討“新詞”的特點。
一.從構詞角度看
1、漢語詞綴化現象突出
語言的發展具有漸變性,詞根語素弱化、虛化為詞綴語素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因此從理論上說,允許這種處于詞根和詞綴之間的過渡成分的存在。我們稱之為“類詞綴”,雖然它們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詞綴,但具有向詞綴靠攏的趨勢。大量“類詞綴”的出現即稱之為“詞綴化現象”。近年來,漢語新詞“詞綴化”趨勢非常明顯,出現了很多新型“類詞綴”,如2006年的“門”(電話門、解說門);2007年的“奴”(房奴、車奴、白奴);2008年的“跑跑”(范跑跑)等。其中2009年的“被”類新詞的產生最令人關注,“被自殺”、“被增長”、“被代表”、“被就業”等,這類詞語充分表達出沒有話語權的弱勢一方的無奈。
2、縮略語趨勢加強
大量縮略語的產生是現代漢語的一大發展趨勢,200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新詞語詞典》中縮略語占到了將近五分之一的數量。這種現象實際反映了人們追求簡潔的心理,即所謂的“語言經濟化原則”。受這一原則的影響,語言總是向著簡單、經濟、便捷的方向發展,即用盡量少的字表達盡量多的內容,這逐漸成為人們對語言的基本要求。如“貝克漢姆”簡稱“小貝”,“羅納爾多”簡稱“小羅”,“白奴”指身負巨大壓力的白領一族。其他如“非典、入世、三講、、倒扁”等都是目前人們常常聽到的縮略語。
3、構詞能力強
在新生詞匯中,有大量詞語構詞能力很強。如:“走”(走低、走高、走穴、走弱、走強);“零”,(零距離、零增長、零貸款、零首付);“裸”,(裸婚、裸考、裸房)等。上述各詞之所以具有極強的能產性,實質是其詞根逐漸虛化,逐漸變為一個詞綴,從而可以自由附加在各種語素或詞的前后,變成前綴或后綴,構成新詞。
二.從詞義角度看
1、詞義轉移化
詞義的變遷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對新詞使用的制約。如“寫真”,本是畫像的意思,元代傳人日本。日本后用“寫真”一詞借指照相,后來發展成“”之義;80年代中期,現代漢語從香港引入“寫真”,詞義再次發生變化,引申為“真實寫照”之義,如“北京寫真、社會寫真”等。再如“911”已不再純粹是一個日期,而是“恐怖”的代名詞;還有一些詞匯“語義反用”,如“天才”指“天生的蠢才”、“白骨精”是指“白領、骨干、精英”,“可愛”指“可憐沒人愛”等。
2、口語化和形象化
新詞大多來源于群眾,表現了群眾的心聲。例如:“豆腐渣工程”、“山寨文化”、“樓脆脆”、“豆你玩”、“蒜你狠”等。讀著這些詞語,似乎眼前有鮮明、生動的形象相伴出現。“豆你玩”“蒜你狠”表現的是最近一段時期,由于一些不良商人的炒作使物價飛漲,這些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關系百姓生計的問題,自然會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社會上的熱點話題。還有“奔奔族”:意思是“東奔西走”之族。他們多指生于1975年一1985年間的一代人,在事業的道路上到處奔走,他們是目前中國社會壓力最大、工作最努力也最愛玩樂的族群。“蟻族”,指畢業后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人很低而聚居在城鄉結合部的大學生。“房奴、考霸、合吃族、啃老族”等詞語目前也很流行。
三.從社會的發展和新詞的關系來看
自媒體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包括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傳統四大公共傳媒主宰的傳播形態。在傳統的公共傳媒傳播形態中,新聞的采編與主要遵循以下特點:
雖然受眾也可以在傳播鏈條中將自身的少量感悟、情緒、評論和涉及事件的遞進信息等反向回饋給傳媒,但這種“逆傳播”的信息量極為有限,且傳播的主動權極大限度掌控在傳媒平臺的手中,形成了媒體與受眾在信息話語權上的極端不對稱(不平等)。
自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從理論上打破了原有信息傳播的不對稱性。其特點表現為:
通過圖示可以發現,在自媒體時代,首先,“采訪權”從職業新聞記者手中轉交到――起碼是部分轉交到公眾手中。每一個微博用戶、微信用戶,都可通過手機、DV拍下具有傳播價值的事件或片段,再上傳到平臺無條件地對全體非特定訪問者開放,實現對“采訪權”的掌控。
其次,微博、視頻平臺、公共微信提供了信息的載體,這讓每一個用戶實際上擁有了更大自由度,更低門檻的“新聞發表權”。
第三,自媒體時代的互動性,為信息者提供了理論上的海量受眾群體,同時也提供了策動“信息爆炸”的可能。任何一個普通用戶只要通過某種開放的網絡連接,就可以第一時間有效接受新聞者提供的信息;同時,以微博為例,只要某個擁有巨量“粉絲”或“聽眾”的微博用戶,對他人的一條原始微博進行轉發,就可以瞬間形成信息爆炸式傳播。
由此可見,自媒體時代如下傳播特性:(1)短鏈條的直接傳播;(2)海量信息造成傳播內容的“把關難”;(3)“低門檻”的爆炸式二次傳播;(4)便捷反饋與互動;(5)原始信息易于修正和遞進。
在這樣的傳播特點之下,電視媒體如何把握自媒體時代的契機,實現電視新聞傳統采編手段與自媒體傳播特點的深度融合,最終推動電視新聞自身的強化和完善?筆者認為,以下四個主要方面值得電視新聞工作者認真加以探索和實踐。
一、電視融入自媒體
1.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視頻的方式,占領自媒體高地,實現傳統電視媒體、電視新聞欄目在自媒體領域的“開疆擴土”
自媒體首先是一種“媒體”,要想在這個全新領域具有影響力,必須首先擁有輿論陣地,這也構成了電視媒體深度融入自媒體的前提基礎。
2.以工作人員個人身份開設自媒體賬號,用于與受眾的互動和新聞線索搜集,并影響和推動新聞事件的進程。
電視名主播、名記者、等本身就具有海量的傳統受眾,他們開設自媒體賬號后,將產生“粉絲”群體的疊加效應,擴大自身和其所供職的電視欄目、媒體的影響力。同時,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強、親切度高,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既有優勢,有助于其在新領域開疆擴土。
3.利用自媒體平臺,打破電視欄目原有時長、播出時段的限制,與受眾實現24小時的全天候的“零距離”互動。
電視新聞利用自媒體,隨時搜集刊發、轉發忠實粉絲的可靠信息,有助于服務受眾。
二、彌補電視采編局限
以經過核實的自媒體信息為采訪素材,彌補電視采編局限。自媒體擁有海量信息源,在突發事件、公共事件和災難事件發生時,這些信息源所第一時間傳遞出的可靠信息,足以彌補電視媒體在人員、設備、路途等方面的不足和不便,彰顯“全民記者”功能。
2009年,央視《新聞聯播》主播羅京去世消息最初傳出之時,部分記者,甚至在不知道羅京最后在哪里搶救的情況下,就急于前往醫院和其家中。但是,在這場“突發”的新聞應對過程中,已經有記者意識到了微博這一信息來源,并第一時間搜羅微博中的知情用戶所提供的信息,基本還原了羅京去世前后的情況,同時挖掘出羅京生前播音“零失誤”、醫生透露生前病情、公共的評論與情緒等,使得內容更為飽滿,實效更為凸顯。此后有人總結:在前往現場的記者還在路上堵車時,利用微博搜集信息的記者已經大體完成了稿件的脈絡。
再如,2012年7月,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電視記者除前往災區一線采訪外,大量在節目中使用微博、微信等來自自媒體的信息,同時,將公眾信源提供的大量有效路況進行二次傳播,起到了絕佳的服務效果。
在遼寧,越來越多的廣電媒體也意識到了自媒體的強大作用,遼寧廣播電視臺交通頻率就較早開通了官方公共微信,聽眾可以借由此平臺,“喊路況”“送祝福”。
三、豐富新聞線索來源
電視媒體還可以把自媒體作為提供和補充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微博、微信、由用戶上傳的視頻等,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提供著海量的求助類、城建類、奇聞趣事類新聞題材。
與此同時,網絡反腐案件通常也由自媒體最先鳴響“第一槍”,通過對自媒體的監控即時了解這方面的新情況,有助于電視媒體在后續報道中搶占先機。目前,網絡自媒體反腐,已經成為民間反腐的重要途徑,“表叔”“房妹”“郭美美”事件等,都是最先由知情人士于自媒體,傳統媒體隨后跟進并推動事件走向調查與反思,促進了制度建設。
四、去偽存真 凈化輿論環境
自媒體包含海量信息,它們往往泥沙俱下、真假難辨。電視新聞在使用自媒體素材時,必須去偽存真,認真甄別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在具體實踐中,甚至可以開設單獨的調查欄目、委托專門記者對發酵中的尚未得到求證的自媒體事件,展開權威調查,實現凈化信息傳播環境、傳遞正能量的目標。
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新聞編輯工作的分工也越來越細,并且也在積極朝著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對于新聞編輯工作者來講,數字時代給其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實現了其工作領域的拓展,這就需要新聞編輯工作者以全新的角色去融入,以保證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因此,積極分析數字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主要特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數字時代給予新聞編輯工作造成的影響
數字時代背景下,電子信息的所有機器語言都是用數字代表的,都是以數字媒介的形式來進行傳播的,并且嚴重依賴于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互聯技術,其具有以下基本特點:信息傳輸的速度快,信息傳輸的方式便捷,信息媒介的影響范圍不斷蔓延。簡單來講,數字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方式得以改變,傳播內容得以豐富,傳播途徑得以拓展,傳播速度得以提升。數字化媒介時代的信息特點為:其一,新聞素材的不可預知性,也就是說在數字環境下,新聞報道素材可能來自于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來展現,并且也難以預料事態的發展情況;其二,新聞傳播速度快,沒有地域限制。無論是怎樣的信息資訊,都可以在短短幾秒的時間內實現迅速的傳播,并且無論身處何方,都可以迅速的接收到信息;其三,強調互動,由此形成強大的言論自由環境,是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某一事件開展探討,隨著即時信息之間的互動,很可能使其傳播范圍得以延展。而作為信息媒介體系中的一部分,新聞編輯工作者就需要:設立更多的綜合評論專題;強調報道的細節性內容,以滿足信息真實性需求;強調個性化語言和詼諧語言的運用;保證更多的信息互動;主導基本思想,堅守新聞編輯的職業操守。
2 數字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主要特點
對于數字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特點的探析,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數字時代給新聞編輯工作造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積極采取相對應的措施去進行改善和調整,就顯得尤為必要。具體來講,當前數字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特點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從新聞傳播設計和組織效能來看
從新聞傳播設計和組織效能實現的角度來看,數字時代新聞編輯工作的主要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新聞編輯需要制定編輯方針,并且由此去實現新聞媒體形象的設計。一般情況下,編輯方針主要涉及到受眾對象,新聞報道內容,新聞編輯語言特色等內容,這是新聞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礎上積極對新聞整體形象進行設計,從排版結構,外在形象,設計包裝等角度去探析,以保證新聞傳播設計組織效能的實現。其二,作為新聞活動各個步驟的策劃者和指導者,應該樹立新聞立體化發展意識,積極以多種元素和風格并用的方式,實現新聞編輯,以促進新聞活動整體效應的發揮。其三,在引導記者采訪方面發揮著提出意見和建議的作用。在記者進行采訪之前,可以與新聞編輯去確定新聞切入點,新聞采訪注意事項,確定實際的采訪任務,保證對于記者采訪行為的正向引導。
2.2 從新聞傳播引導和決策角度來看
從新聞傳播引導和決策的角度來看,新聞編輯工作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積極將相關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并以統一的方式去進行傳播,在此過程中新聞編輯工作者決定了要以什么樣的內容來展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現。其次,為了使信息能夠更加吸引人,并以傳達某種正能量精神的方式去實現效能,這還需要新聞編輯工作者結合新聞的不同特點,進行針對性的篩選,編輯和排版。也就是說,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份信息,更是基于信息的文化產品,新聞編輯工作者應該具備這樣的理念。最后,新聞編輯工作中,假如存在編輯傳播負能量新聞的情形,其不僅會給新聞報道平臺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還可能因此承受一定的經濟損失。為此,作為新聞傳播的引導者和決策者,應該始終堅持認真負責的態度,避免在新聞報道中出現任何差錯。
2.3 從新聞傳播拓展和提升角度來看
新聞編輯工作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復制粘貼,而是在真實有效信息的基礎上實現新聞傳播的拓展和提升。首先,新聞編輯工作者憑借自身編輯能力去對新聞材料進行加工,以形成特色化文化產品為目標,除了能夠對新聞事實形成客觀認識之外,還應該能夠站在全局角度去審視,從而挖掘更加深刻的內容,以達到新聞傳播的深度;其次,規避簡單信息加工修改的做法,在保證新聞材料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同時,以新聞創作的心態去進行編輯,保證其符合新聞撰寫的規律,這也是保證新聞傳播質量的關鍵所在;再者,作為新聞傳播的拓展者和提升者,新聞編輯應該積極融入讀者群體,了解其閱讀興趣和閱讀方式,積極的由此入手去改變傳統的新聞材料編寫方式,以創造出更大的信息文化產品;最后,針對于當前閱讀需求的個性化發展,積極實現信息定制,使得閱讀者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對具體信息的接受,由此實現信息的專業化和個性化發展,這也是當前新聞編輯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3 結論
關鍵詞:圖書館 信息化管理 管理工作 優化
圖書館中,期刊管理是圖書館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期刊的出版周期短,內容更新速度快,能夠將最新的社會動態反應出來。任何的領域,期刊都是主要的信息來源,通過閱讀期刊,可以獲得該領域最為前沿的信息。圖書館期刊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將信息技術納入到圖書館期刊管理中,隨著期刊模式的轉變,服務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使期刊管理工作更能夠適應時展的要求,更好地為讀者服務。信息時代,圖書館期刊管理工作打破了傳統的管理模式,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信息時代圖書館期刊管理工作特點
1.采用自動化管理系統實施期刊管理
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圖書館期刊管理中,使期刊管理向著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圖書館的期刊管理人員以網購的方式就能夠購買期刊,讀者可以操作計算機檢索館藏的期刊,使期刊借閱程序簡化。期刊自動化管理,使得圖書管傳統的紙質文獻逐漸被電子期刊所取代[1]。對圖書館電子期刊的查閱,可以通過多種檢索方式,甚至使用智能手機登陸圖書館網站,就可以進行電子期刊檢索。圖書館的期刊文獻除了紙質期刊之外,還包括電子期刊,使得期刊的館藏結構向多種類型轉變,期刊文獻的傳遞方式也由單一的載體向多載體發展。
2.各個圖書館資源實現共享
信息時代的今天,人們對知識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以使自己能夠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文獻信息是圖書館重要的信息組成部分,但是迫于多種因素的局限,就會出現讀者所需要的文獻在一個圖書館內不存在的情況。為了能夠滿足讀者對文獻的需求,信息管理平臺的信息共享性可以實現各個圖書館信息的共享。各個圖書館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將網絡庫構建起來,使讀者登錄圖書館網絡平臺就可以對多個圖書館的館藏進行檢索。從圖書館的角度而言,可以在購書上節省開支,對于讀者而言,則可以在館際間對期刊資源進行檢索,以通過在多個圖書館內搜索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期刊。
二、信息時代圖書館期刊管理的優化策略
1.提高圖書館期刊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
信息時代,圖書館的期刊管理實現了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圖書館的期刊工作人員要提高服務質量,從而盡快適應新的期刊管理環境,相應地補充操作技術上的不足。圖書館傳統的期刊管理模式是機械性的借閱和退還。信息技術融入到期刊管理工作中后,使得管理從期刊的管理層面跨越到服務層面。這就需要圖書館的期刊管理人員要完善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職業綜合素養,以在讀者咨詢中能夠為其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2]。比如,當讀者對圖書館的館藏期刊進行檢索時,期刊管理人員要能夠對讀者以耐心指導,使讀者能夠對檢索方法以掌握,能夠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期刊。圖書館的期刊管理人員能夠對網絡信息以獲取,并在下載后,根據自己的需要而進行技術處理。如果網絡出現故障,期刊管理人員能夠對小故障妥善處理,保證讀者的期刊借閱工作順利進行。期刊管理人員還要對專業領域的知識有所掌握,指導讀者能夠從眾多的信息中尋找到更有價值的信息,以將期刊的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2.根據讀者需求創建館藏數據庫
圖書館期刊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讀者的多方面需求,特別是讀者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查詢和借閱期刊,為讀者提供便利的同時,圖書館的期刊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但是,圖書館期刊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構建要從讀者本身需求角度出發,以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讀者的多方需求,特別是館藏數據庫,要突出本圖書館的館藏特色,讓特色資源在圖書館的網絡平臺上實現共享[3]。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之獲取網絡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使得電子期刊備受青睞。人們只要打開智能手機,登錄圖書館網站,進入館藏數據庫,就可以閱讀自己所選擇的電子期刊。圖書館購買期刊,也要根據讀者的這一需求擴大電子期刊的比例。
3.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期刊資源服務
目前,社會上的各個領域都開始啟動“一站式”管理服務,將各種分散的服務資源通過建立統一的管理平臺,以實施集中化管理。從目前圖書館的管理情況來看,為讀者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往往是分散性的,特別是為讀者提供的期刊資源服務,由于其分散性而讓讀者感到諸多的不便。開啟“一站式”服務的目的是提高服務效率。圖書館的期刊管理工作中運用“一站式”服務,是本著“以讀者為本”服務原則,使讀者對圖書館的期刊服務更為滿意[4]。作為圖書館的期刊管理人員,要對圖書館的各種期刊都極為熟悉,包括期刊的類型,期刊的內容以及與期刊相關的各種科研課題等等,以為前來借閱期刊的科研領域的讀者提供更為專業的圖書館期刊服務。圖書館在期刊管理工作中,已經實現了網絡電子化管理。為了提高期刊管理的科研層次,圖書館的期刊管理部門可以與高校的圖書館合作,為讀者開通進入高校圖書館借閱期刊的通道,同時,高校的學生也可以瀏覽圖書館的期刊資源。
結論
在這個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都是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媒體在爭取受眾“注意力”這種稀缺資源的競爭中,無一例外地以一種爭先恐后的姿態宣示自己對于信息傳播的權威性,在受眾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沖擊著受眾的信息承受能力,而電視媒體更是在其中占據了最為主要的位置。
泛信息時代下電視媒體對受眾的影響
身處泛信息時代,人們不禁要問:“從什么時候起,信息開始在人們的生活中泛濫成災?”加拿大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首次提出“世界村”一詞。很多學者認為這就是泛信息時代開始的標志。
1925年,在英國,拜倫成功裝配了一個名為電視機的“黑匣子”,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在不到100年的時間內,這個在當時被稱為“破玩意兒”的東西,居然成為了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電視的普及發展,是對受眾接受信息方式的一個全新挑戰,此前,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僅限于紙質媒介和廣播。可以說,當電視將信息聲情并茂地呈現在受眾面前時,受眾已經邁進了泛信息時代的門檻。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地球村”的說法風靡一時,人們談論的話題由抽象的文字和簡單的聲音,發展到更加有理有據的“親眼目睹”,可見電視普及發展對受眾的影響之深。
如今,在風頭正盛的新媒體的影響下,傳統的電視媒體不但沒有被打壓下去,而是正在努力打破傳統的枷鎖,與新媒體一較高下。2013年4月27日,在“首屆中國傳媒公信力論壇”上,《現代廣告》雜志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傳播效果實驗室聯合了中國傳媒公信力數據。在公信力上,傳統渠道的電視媒體仍然高居榜首。可見,電視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依然是眾多媒體中被談論最多,卻也是最受信任的媒體。正因如此,泛信息時代才更加實至名歸,也使受眾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
當然,電視媒體如果想要真正贏得受眾的全力支持,保持自身對受眾的影響力,讓其所傳播的信息為更多的人所接受,還是要有所改進。畢竟,在泛信息時代這個大環境下,受眾已是有些眩暈了,所以千萬不可弄到“恨鐵不成鋼”的地步。
受眾參與對泛信息時代下電視媒體發展的作用
在泛信息時代的時代特點影響下,電視媒體已從最初的“以傳者為本”發展到了現在的“以受眾為本”,受眾的角色在媒體中逐漸走向中心,受眾角色從原來一味的接受者轉換成了電視新聞的參與者、改造者、解構者和重建者。受眾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例如:央視曾以“你幸福嗎”為主題在全國各地街頭采訪普通百姓,在《新聞聯播》中播出后成為熱門話題。雖也遭遇褒貶兩極評價,但有關“幸福”的討論卻也由此展開。央視《新聞聯播》能如實播出一些很“搞笑”的如“我姓曾”等回答,其實是一種很大的進步,不再板起臉孔說話,變得親民了。受眾參與在泛信息時代下對電視媒體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在我國,有受眾參與的各類互動節目早已成為媒體節目中的主導形式,如央視的《焦點訪談》、遼寧電視臺的《新北方》,以及丹東廣播電視臺的《第一傳媒》。此類民生新聞的興起和發展,使大眾通過公共媒體充分行使了表達權和話語權。受眾通過參與電視新聞,使他們在公共媒體前宣泄情緒成為可能。受眾通過電視媒體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新聞事件的發展,并在新聞事件中起到監督作用。參與讓電視成為普通人擁有話語權的方式,也表現出當前在泛信息時代下大眾的精神訴求。
從信息時代的特點來看,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面域更加寬泛,在專業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往往能獲得多種媒體的支撐,學生能夠從平面媒體、圖像媒體、視頻媒體等各種載體獲取相關知識以及信息,這對于專業學習的幫助非常有益。但我們也應看到,基于新型載體的學習內容往往停留在淺嘗則止的階段中,這是由于信息和載體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進行相應的處理:學生雖然能夠從各種媒體上獲得信息,但這類信息往往龐雜且缺乏系統性,一般顯示成斷片式或者表面化的展示途徑,停留于知識結構的表層,所以,在專業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梳理設計史論、設計結構、設計方法等內容^來幫助學生創建具有序列性柄知識體系,并建立扎實的專業基礎。
二、擴展吸收途徑的多樣化,轉換學習方法與思考角度
雖然在信息化時代獲取各類信息的途徑較為便捷,但是對于學生受眾來說,信息時代的吸收途徑大多集中于網絡載體,加上使用習慣的惰性使然,反而容易導致信息來源的單一化。因此,不僅要認識到學生對于新型載體的認知優勢,也要了解這種載體暴露出的各種問題。
例如過于依賴信息的傳播速率而導致缺乏權威性的研判,缺少專業角度的嚴謹研究等。以本專業調研課題為例,筆者在此類課題的反饋中,往往在不同年級的階段性調研中發現同類課題在商業背景、企業文化、運行結構等內容上相似度和局限性極高。
雖然學生能夠非常便捷地獲得較多的背景信息,但更需要依托這些內容,深化專業設計與背景資料之間的關系。換言之,要幫助學生在相同的獲取途徑下,轉換學習和思考的角度,通過方法的多樣性促進自己養成更合理、有效的思維模式。即使在初期使用同一信息載體的情況下,也要通過后期設計活動的深化,幫助學生擴展所需信息的吸收渠道,結合方便快捷的新型傳播媒體與系統化較強的傳統媒體,整合更趨于條理化的學習方法,革新設計環節的思考角度,以建立更適合當前環境的設計方法系統。
三、促進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交互性鍛煉
根據上文對新型信息傳媒載體的分析和教學的變化內容來觀察,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能夠直接獲得各種環境設計案例的設計圖紙,或是成果展示的影音資料,也因此會間接產生一些媒體資料等同于設計實物的觀念偏差。但從環境設計的專業特點來看,需要通過創造性思維,根據使用需求,密切結合科學技術手段以及審美行為,對設計項目進行有目的地判斷和規劃。
因此,環境設計專業的各種設計過程,既需要掌握行業內的前沿信息,也需要有現場勘查、思考、判斷設計方法的過程,更需要有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結合創造性思維的發揮等等一系列實踐經驗的累積,不能只存在于紙上談兵的空想,更不能將媒體化的信息和實際設計效果混為一談。在當下環境設計的教育模式中,既要發揮新型媒體的優勢作用,又要結合專業學習能力、創意思維鍛煉的良好途徑。
四、總結
關鍵詞:信息時代;圖書館建設;提高質量
1 概述
在如今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圖書館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認識到信息手段的作用并學會積極運用信息手段,可以提高圖書館的建設質量。在具體的圖書館建設中,要想提高圖書館建設質量,就要通過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來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從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入手,確保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在提高圖書館建設整體質量的同時,還能滿足圖書館建設的實際需要。
2 積極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來對信息時代的圖書館進行建設
基于信息技術的影響和圖書館建設的現實需要,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需要積極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提高圖書館的建設質量,滿足圖書館的建設需要。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探討。
2.1 運用網絡手段來提高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使相關建設發生了質的改變。圖書館建設應積極運用網絡手段,使圖書館與外界網絡信息互連。在信息共享的大環境下,提高圖書館的建設質量,拓展圖書館的藏書量,最終提高圖書館的建設效果。由此可見,運用網絡手段來解決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問題是新時期的重要方法,這對于提高圖書館的科技含量、推動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2 積極運用電子信息手段來提高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
如何加強圖書信息的管理,是圖書館建設和服務質量中的關鍵要素。為了加強圖信息管理這一目標,就要在建設中運用電子信息手段,建立完善的圖書檔案信息查詢系統。這可以提高圖書檔案信息的查詢效率,為圖書館建設更好的服務。可以看到,積極運用電子信息手段來解決圖書館的建設問題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如此,其對圖書館的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2.3 積極運用數據庫技術來提高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
圖書館一般都藏書量很大,在圖書館的建設中,優化藏書管理一直是圖書館建設中要解決的問題。結合圖書館的建設和藏書管理的現實需求,可以將數據庫技術運用在圖書館建設中,將藏書信息統一錄入此數據庫中進行管理,這樣就可以實現隨時查看或調用有需要的圖書和檔案資料,方便、快捷、準確,提高了圖書館的建設質量。由此看來,積極運用數據庫技術來滿足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需要也是重要的一環。
3 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來提高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
在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中,完善的信息系統不僅是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的關鍵,也是滿足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措施。相對于國外圖書館建設的實際經驗,國內在這方面的經驗還不足。為此,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圖書館建設的先進經驗來積極完善我國的圖書館信息系統。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3.1 先進的信息管理手段可提高圖書館的建設質量
為了規范信息管理行為、提高信息處理質量,在圖書館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對于信息管理手段的正確認識。而且由于圖書館建設中所涉及的信息量很多,也要積極結合網絡化和電子化信息的管理手段,使圖書信息得到快速處理。最終提高圖書信息的處理質量,滿足圖書館建設的實際需要。可見,先進的信息管理手段對圖書館建設來說意義重大。
3.2 完善的信息系統可提高圖書館的建設質量
除了要建立數據庫系統外,還要注意管理的質量和時效性。所以應根據圖書館的管理和建設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使其成為服務圖書館管理的重要系統,滿足圖書館管理的實際需要。另外,在圖書館建設中,也要分析建立信息系統的必要性,根據圖書館建設的實際需要,選擇適用的信息系統構建方式,合理地設定信息系統功能。
3.3 拓展圖書館服務領域可提高信息系統的應用效果
當前,在圖書館建設中,我們應該拓展圖書館的服務領域、提升和完善圖書館的服務水平,這對于圖書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圖書館應在建設過程中,根據職能需要,提高信息系統的應用效果。以保證圖書館的信息系統應用可以達到預期目標,最終提高圖書館信息系統的整體質量。
4 應在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中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
如今,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應用,使信息管理和稻莨芾硇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在圖書館建設中,應該針對時展和讀者對于服務質量的需求來構建集網絡化與智能化于一體的技術型圖書館,這也是未來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方向,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4.1 積極構建網絡系統有利于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
互聯網的連接在當今社會中非常普遍。因此,在圖書館建設中,我們也要利用互聯網來實現圖書館信息的網絡共享。在圖書館建設中,運用網絡技術來構建網絡系統主要分為:在圖書館內部建立網絡系統,以實現內部管理的暢通;在圖書館與外部,連接并應用網絡技術。通過構建完善的內部和外部網絡,提升了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水平,最終推動了圖書館建設的網絡化發展。
4.2 積極構建智能化系統有利于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
在網絡化的基礎上,信息時代圖書館的建設應對智能化技術足夠的重視。在具體的建設中,要積極構建智能化系統,建立完善的智能化管理體系。以保證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能夠達到預期目標,提高信息時代圖書館的智能化水平。因此,積極構建智能化系統并準確運用智能化技術,可以促進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
4.3 重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信息時代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目標
在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過程中,應將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相結合。根據圖書館建設的現實需求,優先選擇網絡化和智能化手段,使圖書館建設能夠最大程度地達到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目標,以期能為提高圖書館建設的發展和建設質量提供支持。因此,重視網絡化和智能化對于圖書館的建設十分重要。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信息手段在信息時代圖書館建設中的影響可見:只有在圖書館建設中認識并了解信息手段的作用并積極運用,才能提高信息時代圖書館的建設質量。在具體的建設中,關于提高圖書館建設質量的措施包括:積極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以及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如果正確運用這些方法,基本可以確保信息時代的圖書館建設能夠達到預期目標,也能達到提高圖書館建設整體質量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群,呂東.信息時代專業圖書館的服務創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1).
[2]蔣永福,付軍.圖書館服務五原則[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3).
[3]祝春暉.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測評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4(2).
關鍵詞:教師 信息素養 培養策略
一、提高教師信息意識,更新教育觀念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多種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灌輸給學生。但是,在信息時代,學生積極運用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主動獵取認知對象,在過程中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學會收集與組織信息,對各種信息知識進行系統比較,做出判斷和選擇。作為教師個體,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增強提高信息素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通過各種途徑去獲取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實現自身角色的轉換,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支持者、參與者,把自己塑造成為教育信息時代所需的新型教師[1]。
二、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形成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良好氛圍
(一)引入激勵機制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師計算機培訓和進修制度,有計劃、分層次對新老中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可以把掌握相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作為教師升級、評聘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教壇新秀、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
(二)加強學校管理
中小學教師信息應用能力水平的提高問題歸根結底是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從學校管理的角度出發,師資隊伍建設涉及的是學校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告訴我們:“管理者應把注意點放在關心人,和滿足人的社會需要上”[2]。 學校人力資源的管理就是要“對教職工的智力、體力勞動能力進行科學、合理地發掘、組織和使用,為充分實現學校目標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3]。這就意味著對于學校來說,學校管理面臨著組織變革。學校應重新審視自身的職能,將學校只培養學生的單一職能拓展為既培養學生又培養教師的雙重職能,以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為突破口,將學校培育成適應信息時代特點的“學習型”組織。
1、學校管理者應樹立將學校培育成“學習型”組織的觀念
學校管理應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并為教師的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充分發揮提供必要的條件。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學校形成“學習型”組織的催化劑,也是將學校組織培育成“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機遇。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有賴于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建立人人自學和互學并不斷創新的管理機制。
2、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確立合理的信息技術校本培訓模式
教師的在職現代信息技術培訓采用校本培訓模式有助于緩解培訓的供需矛盾和減少不必要的經費開支;有助于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提高培訓的效率;有助于增強教師的教科研意識[4]。 為此,學校應抓住這一時機,抓好教師信息技術的校本培訓。從學校總體情況和師資隊伍情況的實際出發,確立合理的信息技術校本培訓模式,為不同類型的教師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和目標。
3、學校應正確處理培訓組織與有效激勵的關系
管理心理學告訴我們:激勵是研究個體行為,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學校管理者有效地運用激勵機制,完善各項校內考核評比和獎勵制度。為此,學校應將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成績與教師的年度考核、職務晉升等掛鉤,將培訓結果作為年度考核是否合格和能否晉升職務的必備條件之一,并將能否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作為教學評優課的依據之一,對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起積極推動作用的教師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積極鼓勵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實踐的教師,并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會,將他們送往高一級培訓機構參加培訓。
三、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提高師范生的信息素養
師范生是教師隊伍的主力軍,為了師范生將來能夠擔當起教書育人的責任,不僅要培養他們基本的信息素養,還必須努力使他們具有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育信息素養。
(一)構建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要為學生打造一個體現信息文化和方便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環境。為了給師范生構建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我們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計算機的普及率,提供更加方便、安全的網絡服務。學校應該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計算機使用機會。
第二,加強網上資源庫的建設。建設集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媒體素材的素材庫,建設基于素材庫的電子教案、授課錄像、實驗實訓、題庫、案例庫等資源的教學資源庫,并能在校園內充分共享。
第三,建立網絡教學平臺,開設網絡課堂。網絡課堂教學為學生自學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應使網絡教學平臺具有課程公告等多種功能,并保證其形式生動、圖文并茂、界面友好,能在互聯網上安全穩定地運行。
(二)建立健全師范生信息素養培養的課程體系
師范院校只有建立和健全信息素養培養課程體系,才能夠真正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師范生的信息素養。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把信息素養的培養融入到教學過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就是結合學科的特點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在教學內容上,應該結合師范教育特點,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與本學科相關的工具平臺和優秀的教學軟件。與此同時,本專業課程的學科教學法也應該加入信息教育內容,使未來的教師能自覺地將信息教育的觀念融會貫通到各個學科的教學當中,滿足基礎教育培養素質型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帥軍.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7 (2):64.
[2]朱永新,管理心理學導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