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

        第1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大家知道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是小雪節氣,非常具有意義的一個節氣,那么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么,以供大家參考!

        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么小雪節氣的時間是每年公歷11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中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 在中國北方,小雪時節,人們喜歡吃涮羊肉。小雪節氣里,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此時心情抑郁。這個季節宜吃的溫補食品有羊肉、牛肉、雞肉等;宜吃的益食品有腰果、芡實、山藥、栗子、白果、核桃都是非常溫補身體的。

        小雪節氣的氣候特點每年11月22日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的時候就是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的天氣就會逐漸的變冷,黃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和小雪節令一致。

        雖然開始下雪的時候,一般雪量是比較小,并且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如1993年11月15~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麥區就下了大到暴雪。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氣的時候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這個時候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的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

        “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雪小,地面上又沒有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小雪和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小雪如何養生保健防疾病:重點在“藏”,養好神氣

        在小雪節氣里,要順應季節的變化特點,把養生重點在于“藏”,即把神藏于內,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心地坦蕩,才能保持心情舒暢心態愉悅,從而促進身心健康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頭最怕受風寒:戴帽子

        從小雪節氣開始,氣候變寒冷,會影響心腦血管,造成血壓波動等。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即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風寒,所以一定要戴帽子,注意防寒、保護陽氣。

        防抑郁:多吃菠菜香蕉

        小雪節氣后,天氣時常陰冷晦暗,光照較少,人們的心情會受其影響,特別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郁癥。因此,在飲食方面應有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調節心情的食物。

        壯陽氣、溫通經脈: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

        養好肺:生吃蘿卜熟吃梨

        小雪過后,大家不妨試著生吃蘿卜熟吃梨。因為梨具有潤肺清熱、養陰生津等作用。對于燥熱咳嗽型患者熟吃梨還能增加止咳的效果,這里有一個簡單的食療方供大家參考:取大梨1個,蜂蜜60克。將梨挖洞,去梨核,裝入蜂蜜,置于大碗中,隔水蒸熟吃。每日服用1~2次。

        第2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立冬的養生總則:“立冬天漸冷,要防寒傷腎。”

        1、立冬的氣候及物候特點

        立冬是24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是冬季6個節氣的第1個,在每年公歷11月7月前后,太陽黃經225°,斗指亥位(正北方向)。

        立冬,標志著秋季已告終。冬天開始,萬物開始進入收藏季節,日照開始變短,光照逐漸減弱。

        立冬時人們習慣于“補冬”,吃一些增強體質的食品,如牛羊肉、肉粥、豆粥等以便為冬季養藏作準備。

        2、立冬的病候及養生

        ――秋冬之交病候有哪些特點?

        立冬開始,大自然陰氣漸長,陽氣漸退,人要順應養陽、藏陽。起居應“早臥晚起,以待日光”(《黃帝內經》)。

        ――秋冬之交的養生及易患哪些病?

        第一,冬要進補。冬天是養精蓄銳的日子,可選擇溫陽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鱔魚等。

        第二,冬天要養藏。所謂“貓冬”,就是指立冬之后,就要注意藏陽,所謂立冬養藏,藏精護陽,陰虛的人要斂陰養陰,陽虛的愛養陽藏陽。

        第三,防腎病。冬天寒冷,寒氣通于腎,所以冬天要著重養腎、防腎病,主要是防寒保暖,尤其膝以下保暖。褲子要穿暖,尤其要節欲以保腎精,因為冬天是腎病的主發季節。

        第四,防感冒。冬天是感冒的高發期。立冬后要穿暖防寒風,以免感冒。尤其要防流感(流行性感冒),該病為病毒引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主要表現是發熱、畏寒、頭痛、渾身酸痛、鼻塞、流涕。它的主要危害是容易并發肺炎,所以要及早看醫生。在流行期間要防寒保暖,少疲勞,加強營養,可以服板藍根沖劑預防,老年人及兒童要少到公共場所。

        第五,防背寒。背為人體護陽的屏障,所以從立冬起,就要穿背心,“背不寒則全身不寒”,因為背為陽中之陽,有督脈等主要的陽經通過。

        小雪與養生

        小雪養生總原則:“小雪首場雪,治骨不能歇。”

        1、小雪的氣候及物候特點

        小雪是24節氣中第20個節氣,是冬季6個節氣中的第2個,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前后,太陽黃經240°,斗指亥位(西北方向)。

        小雪因居于初冬,雪尚小,寒未深,故名小雪。

        2、小雪的病候及養生

        ――防風寒骨痛

        風寒骨病,中醫叫做寒痹,多因天寒地凍,不注意保暖,結果導致骨節冷痛。養生除要注意保暖防寒之外,每晚必用熱水泡腳,飲食可吃骨頭湯。冷痛較重,足冰冷、怕寒脈弱者,可服金匱腎氣丸,也可用附子燉肉吃,但必須用制附片(10―15克)布包、開水先煎2小時,再放入肉中再燉1小時,方可服用(只吃肉喝湯不吃藥片)。

        ――防胃潰瘍加重

        由于天氣寒冷刺激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發作,養生要保暖防寒,飲食要溫熱忌酸冷。

        第3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本刊特邀請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等專家,撰寫12篇關于二十四節氣的養生稿件并連續刊登,以饗讀者。

        春季六節氣之草本養生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天氣轉暖,自然界的陽氣開始生發,同時,人體內的陽氣也開始生發。因此,春季養生應注意保護陽氣。春季肝氣旺盛,木克脾土,因此要柔肝健脾。

        二十四節氣之首為立春。從立春起,天氣轉暖,人體的肝氣也隨之上升。此時草本養生應補益脾胃,防止肝氣過于旺盛。

        立春過后為雨水,雨量逐漸增多,天氣暖和又不躁熱。此時的草本養生應注意和肝養胃,健脾益氣,特別注意調節肝氣的疏泄順達。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漸升,陰血相對不足。因此,草本養生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由于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

        驚蟄過后為春分,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季來臨。草本養生應注意保持人體陰陽平衡的狀態。

        清明一般在每年公歷4月4日或5日。這個時節天氣陰涼,因此草本調攝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弱為主。

        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人體在此時更易困乏,但消化功能卻正處于旺盛之時,因此正是補益的大好時機。草本養生時應適時進補補血益氣之品,增加身體抗病能力。

        夏季六節氣之草本養生

        夏季是一年中高溫高濕的季節,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侵擾人體。因此,夏季草本養生的重點應著眼于避暑、除濕。總體而言要補益氣陰,健脾除濕,清熱消暑,補養肺腎等。

        立夏時盡管天氣逐漸變熱,但尚未進入高溫期,因此草本調理不可過用寒涼,以免損傷陽氣。

        立夏之后為小滿,人體生理活動迎來了最活躍的時期,隨之而來的是營養物質消耗增多。因此,應及時進補才能使身體保持健康,不受損傷。草本養生要偏于清涼,切忌過于溫熱及寒涼、滋膩之品。

        芒種時節潮濕多雨,天氣非常悶熱,故易傷脾胃。因此草本養生宜健脾祛濕,同時要預防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水痘等。

        夏至,顧名思義是陽極之至之意。此時的草本養生要注意順應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治宜健脾益氣。

        夏至之后為小暑。小暑時節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人們的食欲減退。飲食以清淡芳香為宜,因清淡易于消化,芳香刺激食欲。草本養生要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泄,以符合夏季養“長”之機。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最好食用少量熱性之品,如狗肉、羊肉等。此時天氣雖熱,但是暑主陰,人體容易為暑濕之邪侵擾,因此還應注意防暑降溫。

        秋季六節氣之草本養生

        《素問·四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說明秋季風急天高,天行肅殺之令。因此,秋冬養生的總原則是“秋冬養陰”。

        立秋時陽氣轉衰,陰氣日上,因此草本養生宜順應節氣轉向斂神、降氣、潤燥、抑肺扶肝,包括飲食要增酸減辛,以助肝氣。

        立秋之后為處暑,此時節的顯著氣候特點為干燥,即為秋燥。此時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同時注意滋陰潤燥。

        白露時節,草本養生宜進補滋陰益氣和血、宣肺化痰潤燥之品,以預防秋燥為主。

        秋分的到來說明已進入真正的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在草本養生中也應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不平衡。

        秋分過后則為寒露時節。是全年日照最多的節氣。草本養生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宜多食柔潤之品,少食辛辣。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由于此節氣屬金,因此草本養生以平補為原則,并且注意補氣血以養胃。

        冬季六節氣之草本養生

        冬季是天寒地凍、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的保健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我國民間把立冬當作冬天的開始。立冬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又是進補的最佳時期。立冬的草本養生以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之品為主。

        立冬過后為小雪。小雪時節前后,天氣時常陰冷晦暗,此時草本養生要遵循“欲補先清”的原則,在進補之前應先清除體內的“垃圾”。

        小雪過后,大雪將至。此時的草本養生有兩個重點:一是補,二是藏,既要補得進來,又要藏得住。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此時是人體陰陽氣交的關鍵時期。草本養生從冬至開始進補,可發揮最大功效,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則相對不多。

        小寒時節已是數九寒天,草本養生進補不能隨意,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在進補時不要被五味所傷。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的說法。大寒時節,氣溫極低,草本養生需補養陽氣,使精氣內蘊于腎,提高臟腑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關于二十四節氣草本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順時養生。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一年二十四節氣的草本養生雖有各異,但總體還是要遵循“順時養生”之原則,這也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的具體體現。

        第4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立冬氣象特點與養生

        立冬在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單從字面上可解釋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冬季的來臨。

        早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確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它清晰準確地標志了四季轉換的過程。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于10℃為冬季。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意味著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

        《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這段經文精辟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它告訴我們,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起居調養強調“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蓄積。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于侵入。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失去它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冬季飲食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應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方,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

        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

        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冬日健康要素

        冬季天氣變冷,氣管、血管不同程度痙攣,人體供氧減少,而心臟病、哮喘、支氣管炎等病人的機體調節能力有限,就更易導致缺氧,引起疾病的發生。

        通過醫療氣象學的研究,已發現有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感受性很高,并會隨著季節的變化出現疾病的反復。支氣管炎、哮喘等病人的發病也有很強的季節性。因此,冬季的保健就顯得格外重要,而除了多添衣、生活有規律外,中老年朋友還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留意心臟病早期信號。

        呼吸困難、心悸是心臟病患者最早和最主要的表現之一,是心臟對全身供血供氧能力減弱而引起的一種表現。眾所周知,心臟是人體的“泵”,是全身血液循環的動力中心,當人體的泵發生病變,就會影響到全身血液與氧的供應,病人便感到胸悶,喘不上氣。

        腦動脈硬化早預防。

        腦動脈硬化是在全身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的腦動脈彌漫性的粥樣硬化,血管管腔變窄、小血管閉塞,從而使腦的供血供氧減少的疾病。腦細胞功能障礙,首先會引發一系列與缺氧有關的癥狀。如:頭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等。如果此時不及時改變大腦的供血供氧狀況,病情還會進一步發展,出現腦血管意外、腦動脈硬化性癡呆、帕金森氏綜合征等病,嚴重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而氧的科學補給是腦動脈硬化治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降低血脂有良方。

        所謂高脂血癥,是當血漿膽固醇或甘油三脂高于正常高限時,分別稱為高膽固醇血癥或高甘油三脂血癥。當兩者均高時,稱為高脂血癥。由于高脂血癥的發展可導致全身各臟器的動脈硬化。從而引起各類疾病,如冠心病、腦血管病(腦血栓、腦溢血等)、腎功能不全等,而且病情發展速度很快,因此,這類重要臟器的各項功能檢查應經常進行,防止重要臟器功能減退。當查出血脂增高,除了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外,補氧還能夠有效增強各臟器的功能,對于保護重要臟器免遭高脂血癥的侵害、延緩病情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保證睡眠延年益壽。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越來越短,而且睡眠很淺,醒后不易入睡,許多人以為這是年齡增長的必然現象。殊不知,這實際是衰老的一種表現,是生物鐘紊亂的不正常現象。

        中老年人因不能保證良好的睡眠,常會產生倦怠、頭疼、頭暈、惡心、氣短和心悸等莫名其妙的癥狀,時間久了,疾病就會乘虛而入,生活、工作、學習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尤其在冬季,是許多病的發生高峰季節,如果不能保證良好的睡眠,對中老年人的影響就更大。

        人的大腦有一個生物鐘,負責人體的睡眠,中老年人各器官逐漸衰老,氧攝取不足,大腦功能減弱,生物鐘的功能也減弱,出現失眠、多夢等神經衰弱現象。而新鮮的氧氣,對于促進大腦的功能、生物鐘的恢復、改善睡眠,有著重要作用。

        科學補氧新概念。

        科學補氧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保健熱潮。科學補氧有內供氧、外供氧之分。外供氧包括散步、慢跑等有氧運動,內供氧則是從生理上提高血液對氧的攜帶能力,提高各器官對氧的利用率。心前區疼痛是心臟本身缺血缺氧的一種外在表現,而當心肌缺氧嚴重時,人不僅會感到疼痛加劇,同時出現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衰等嚴重后果。

        冬天,隨著氣溫的下降和氣壓的升高,毛細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變大,在這種情況下影響了人體氧的供應,對高血壓、心臟病和其他循環系統疾病患者十分不利。而及時改變血液對氧的攜帶能力,改變心肌供血供氧狀況,可以有效緩解冬季的天氣對心臟病人帶來的不利影響,大大減少心臟病人發病的幾率。

        小雪的節氣養生與冬季起居保健

        小雪氣象特點與養生

        每年公歷11月22日左右,時值小雪節氣。小雪,表示降雪開始的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民間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漲,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這時的黃河以北地區已到了北風吹、雪花飄的孟冬,此時我國北方地區會出現初雪,雖雪量有限,但還是提示我們到了御寒保暖的季節。小雪節氣的前后,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那些患有抑郁癥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患有抑郁癥的朋友們在光照少的日子里應學會調養自己的情商。

        中醫病因學有“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之說,也就是說,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種:即內因(七情過激所傷)、外因(六侵襲所傷)、非內外因(房室、金刀、跌撲損傷、中毒)。抑郁癥的發生多由內因即七情過激所致,七情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七情變化,這種變化是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也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情況下并不會致病。只有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生理,使臟腑氣血功能發生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人的精神狀態反映和體現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而精神心理活動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也可以說是產生精神疾病的關鍵。因此,中醫認為精神活動與抑郁癥的關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癥的病因歸結為七情所致不無道理,那么調神養生對患有抑郁癥的朋友就顯得格外重要。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古人從內外兩個方面說明,對外,要順應自然界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要謹守虛無,心神寧靜。即思想清凈,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失散,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也是對“靜者壽,躁者夭”的最好說明。

        另外,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季節變化對抑郁癥患者有直接影響,因為與抑郁癥相關的神經遞質中,腦內5-羥色胺系統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春夏季,5-羥色胺系統功能最強,秋冬季節最弱,當日照時間減少,引起了抑郁癥患者腦內5-羥色胺的缺少,隨之出現失眠、煩躁、悲觀、厭世等一系列負面情緒。

        綜觀中西醫學的觀點,為避免冬季給抑郁癥朋友帶來的不利因素,建議患者變被動為主動,不妨用愉悅調神法調適情志。

        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節喜制怒,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多曬太陽以保持腦內5-羥色胺的穩定,多聽音樂讓那美妙的旋律為你增添生活中的樂趣。清代醫學家吳尚說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也。”除此之外的飲食調養也不容忽視,醫學大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

        冬令保健三法

        溫水刷牙。

        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若經常給牙齒以驟冷驟熱的刺激,長久會引起牙髓出血和痙攣,甚至導致牙周炎、牙齦炎等病癥。因此用35℃左右的溫水含漱,有利牙齒健康,還利于清除齒縫內的食物殘渣和細菌,達到護牙潔齒、減少口腔疾病的目的。

        冷水洗臉。

        冬天,面部皮膚由于氣溫低的刺激,毛細血管呈收縮狀態。用熱水洗臉,當時會感覺溫暖,一旦熱量散失,毛細血管又恢復原狀,這樣一漲一縮,易使面部皮膚產生皺紋。而晨起用冷水洗臉,就有頭清眼明的感覺。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又可增強皮膚彈性。其冬令保健作用還在于增強機體御寒能力,預防感冒、鼻炎,對神經衰弱的神經性頭痛者亦有益。當然,冷水溫度不能太低,以略高于10℃為宜。

        熱水泡腳。

        睡前用40-45℃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熱水泡腳有極佳的療效。

        冬令保暖三訣

        頭暖。

        頭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會收縮,頭部肌肉會緊張,易引起頭痛、感冒,甚至會造成胃腸不適等。

        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過背部的穴位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臟,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涼還可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引發各種不適。

        腳暖。

        一旦腳部受寒后,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抵抗力下降,病毒、細菌乘虛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易患感冒。

        冬防燙傷三訣

        盥洗防燙傷。

        寒冷時,在外的面部手部表面血管收縮,溫度較低,尤其是剛從室外歸來時。此時突然用熱水盥洗,熱量不能及時被血液吸收,很容易被燙傷,最終會因燙傷皮膚血液循環變差而誘發凍瘡。

        被窩防燙傷。

        偏癱、截癱、老年性癡呆癥患者和老人易發生燙傷,他們的肢體皮膚感覺遲鈍,不知閃避,因此他們在睡覺時用熱水袋、電熱餅要控制好溫度,家人要多留心觀察他們的皮膚變化。

        第5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 。雨水之后氣溫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省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墑,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于干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光陰易逝,季節催人,“一年之計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盆地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種,其余地區則常有連續3 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 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于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后要勤于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于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后,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我省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盆地北部多為13℃至15℃,盆地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寧河等河谷地區氣溫最高,平均已達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邊緣山區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不利。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適時播種。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川西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后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特別是盆地西部,常處于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盆地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4 月是涼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御。

        谷雨

        俗話說:“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谷雨節氣就有這樣的涵義。谷雨時節的四川盆地,“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盆地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業以進入夏季。盆地春季氣溫較高的氣候特點,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適宜紅苕栽插的溫度為18℃至22℃,這時已能滿足。盆地老旱區的經驗證明,紅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夠在伏旱前使藤葉封廂,增強抗旱能力,獲得高產穩產。我省盆地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約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區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減輕干旱影響。川西高原山地,仍處于干季,降水量一般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因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現機會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清”,這種夜雨晝晴天氣,對大春作物生長和小春作物收獲是頗為適宜的。

        立夏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并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于22℃為夏季的標準,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還處于“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 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易緯》有立夏“電見”之說。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電見”無須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梨耙栽秧。據氣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大雨開始期,盆地東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東南部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開始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頭。這段時間,正當盆地收獲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別要注意多變天氣的影響。晴天要及時搶收,雨天應抓緊栽插,連陰雨天氣須提防小春收獲物生芽、霉爛,還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溫對早稻的危害。

        小滿

        二十四節氣大多可以顧名思義,但是小滿卻有些令人費解。原來,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里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盆地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來臨又較遲,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至7月。加之常年小滿節氣雨量不多,平均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為嚴重。俗話說:“蓄水如蓄糧”,“保水如保糧”。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樹造林外,特別需要注意抓好頭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連續陰雨天氣,對小春作物收曬的影響。川西高原山地區,這時多已進入雨季,作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芒種

        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干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于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之時。過了夏至,我省盆地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盆地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盆地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現大范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后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小暑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 ℃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盆地初春時節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省盆地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采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前后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于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熱、水都處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澇。盆地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盆地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趨利避害。燠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系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于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按照氣候學上以候(5天)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為春、 秋的標準,在我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于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于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常年8月暑氣猶重。氣候資料統計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進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和高山地區,說不上秋季什么時間開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絲毫不可放松田間管理;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要提防冰雹、大風、暴雨的危害。盆地東部和西部,應該分別繼續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我省盆地處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于盆地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盆地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處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地農牧業生產不利。我省盆地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盆地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詩所說“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準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

        白露

        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候(5天)平均氣溫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前后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到冬季。白露時節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曬,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并且采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后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于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我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墑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墑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省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征是:濕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獲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后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于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 ℃以下,并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氣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霜降過后,我省盆地開始大量收挖紅苕。若收挖過早,苕塊尚未充分膨大,就會影響產量;但收挖過遲,有可能遭受早霜凍危害,苕塊受凍變質,不耐貯藏,故適時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一樹樹芙蓉盛開,把富饒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艷麗。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現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于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的我省盆地,仍處于“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于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后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后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于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干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四川盆地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盆地“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間,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見初霜,要預防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阿兩州北部,最低氣溫多在零下15℃左右,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四川盆地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約高2℃至4℃,雨量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塏,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瑞雪兆豐年”,是我國廣為流傳的農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松的積雪,象給小麥蓋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后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但是,在南方,雪后如逢晴夜,地面熱量散失較多,則會出現凍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損失。我省盆地平均氣溫尚多在8℃至9℃,小麥油菜仍可緩慢生長,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預防凍害。大雪期間,盆地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時期。這時,盆地氣候還有多霧的特點,一般12月是霧日最多的月份。霧通常出現在夜間無云或少云的清晨,氣象學稱之為輻射霧。俗話:“十霧九晴”。霧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陽光會顯得格外溫暖。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后,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工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并沒有立即回升之勢。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少數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們記憶猶新的1975年冬,氣溫最低的節氣竟是大雪哩!我省盆地冬暖顯著,隆冬1月,三峽以東霜雪交侵,常有冰凍, 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于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我省隆冬最冷的地區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3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我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盆地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于不春生產,也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于零下5℃、年溫高于15℃,盆地內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四川號稱“天府之國”,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應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大寒

        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近代氣象觀測幾記錄雖然表明,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大寒時節,我省盆地平均氣溫多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團”的諺話,說明大寒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所以,繼續做好農作物防寒工作,特別應注意保護牲畜安全過冬。

        對于某些作物來說,在一定生育期內需要有適當的低溫。冬性較強的小麥、油菜,通過春化階段就要求較低的溫度,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長勢太旺,提前拔節、抽苔,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的危害。可見,因地制宜選擇作物品種,適時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進和控制措施,乃是奪取高產的重要一環。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常年大寒節氣,我省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盆地大部分地區為5至10毫米,川西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省境東、西兩部雨量雖然差異不大,但是東部云密霧重,西部陽光燦爛,天氣迥然不同。盆地冬干,越冬作的這段時間耗水量較小,農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過,“苦寒勿怨天雨雪,雪來遺到明年麥。”在雨雪稀少的情況下,不同地區按照不同的耕作習慣和條件,適時澆灌,對小春作物生長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二十四節氣和文化

        我國民諺

        由于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志,因此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中國農民為了更方便地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有關的民諺。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令歌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瀝皮干

        清明忙種麥 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 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 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第6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雨水的習俗

        雨水節氣習俗:回娘屋習俗

        雨水節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帶的另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雨水節氣習俗:撞拜寄習俗

        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

        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的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只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雨水節氣習俗:接壽習俗

        雨水節氣的另一個主要習俗則是女婿,女婿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送節的另外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雨水節氣習俗:拉保保習俗

        保保是四川方言,意為為了保佑小孩兒長大,找命好的人做干爹干媽。所以單叫干爹(保爺、保爹)、干媽(保娘,需未婚者),也叫保保。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這可能也與以前的醫療條件有關,因為醫療條件不好,好多孩子生病根本無法醫治。所以需要借助干爹的福氣將孩子帶大)于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雨水節氣的由來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后“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節氣的特點

        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并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并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后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已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華南繼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別是華南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墑,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西北高原山地仍處于干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

        雨水不僅表明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后,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全國大部分地區嚴寒多雪之時已過,下雨開始,雨量漸漸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長,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在雨水節氣的15天里,我們從“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意味著除了西北、東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許多地區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了由冬轉春的過渡,在春風雨水的催促下,廣大農村開始呈現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是,雨水季節,北方冷空氣活動仍很頻繁,天氣變化多端。既然這說到個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就不能不提人們常說的“春捂”。這是古人根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養生原則。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人們逐漸去棉穿單。但此時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雖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冽,但由于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相對疏松,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會有所減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時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外,應采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后,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第7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那么小寒的含義大家可能還不是很清楚,為了方便大家,共同閱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小寒節氣的含義介紹最新2021,歡迎閱讀!

        小寒節氣的含義每年公歷1月5日至1月7日之間,太陽位代到達黃經285度,為小寒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因小寒后幾日才是冬季最冷的三九天氣,又因小寒與夏季的小署相對應,故名“小”而“寒”。

        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里,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位于小寒節氣之后的大寒,處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大寒。

        氣溫特征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小寒與冬季“數九”中的三九相交,因此進入小寒也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根據氣象部門報道,我國東北地區小寒節氣里的平均氣溫在-30℃左右,最低氣溫可達-50℃,黃河流域一帶平均氣溫在-5℃左右,江南地區平均氣溫也降至5℃左右,平時也會有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短期降至更低。

        動物報寒

        按古代歷書記載,小寒節氣的物候特征為“雁北鄉,鵲始巢,雉始雊”。小寒天寒地凍,陽氣萌動,候鳥大雁順陽氣而活動,此時出現北飛跡象;喜鵲是感陽氣萌動而筑巢的留鳥,小寒開始筑巢穴,并將巢門南開,以躲避北方寒風侵襲;雉,俗稱山雞,也感陽氣而發聲,小寒時節開始鳴叫。這些物候提醒人們小寒的到來,開始本節氣內的生產農事與生活等。

        小寒和大寒哪個更冷北方地區小寒更冷

        從全國氣候統計來說,小寒節氣冷于大寒節氣的年份更多一些根據我國常年的氣候數據統計,我國北方大部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是每年的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節氣從1月5-7日開始,一個節氣15天,中旬恰在小寒節氣之內。因此,對北方大部地區來說,小寒的確冷于大寒。

        南方地區大寒更冷

        而對于南方大部地區來說,卻是大寒節氣時最冷。大寒節氣一般從1月20日開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不過,總有一些地區”與眾不同“。四川西部、云南大部一年之中是12月下旬最冷,大概是在冬至節氣;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區最冷的時段出現在1月上旬。

        關于小寒節氣的小常識小寒進補因人施膳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這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在進補時不要被“五味之所傷”,青年人更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

        肥甘厚味多食傷身

        一般說來,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而熱量主要來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于糧食之中,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并攝入適量的脂肪,在選用藥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因素。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點,往往有些人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來不速之客——“青春痘”,它給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御寒保暖最宜溫補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鲅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對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者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

        冬季鍛煉因人而異

        小寒節氣正處于“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但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切不可盲目,即使身體強健的人,也要講究一下鍛煉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參加2~3次的健身運動,如游泳、打網球、打保齡球等。平時生活中要經常散步、慢跑、做操等。另外,還應注意室內通風,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總之,小寒養生要因人而異去鍛煉,因人施膳去食補。

        泡腳按摩

        生命在于運動。民諺亦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善于養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取得養肝補腎,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比如瑜伽、太極拳、散步、慢跑、跳繩、踢毽、打球、做操、練拳舞劍等,都是適合冬季鍛煉的項目。冬季鍛煉還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冬天經常叩齒,有益腎、堅腎之功;腎之經脈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熱水泡腳,并按揉腳心;冬天人處于“陰盛陽衰”狀態,宜進行“日光浴”,以助腎中陽氣升發;注意背部保暖,著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腎陽。

        在冬至的時候,地面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但土壤深層還有一些熱量可以向上散發,所以并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到了小寒,土壤深層的熱量散失到了最底點,盡管白天稍長,太陽的光熱略有增加,但實際這是最入不敷出的時期,于是成為全年最冷的時節。

        第8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作為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于黃經225°。此時,太陽位于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后空氣一般漸趨干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名稱釋義】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后才真正開始。

        【立冬習俗】

        【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補 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冬 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進補】

        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溫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在民間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那么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我們到底該注意些什么?怎樣調養是我們今天的主要話題。

        “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

        按我國傳統民間習慣,“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飲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后,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并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癥狀。那么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卜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里美蘿卜、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也是進補的好時機,但要提醒大家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于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立冬補冬 不可盲目“進補”

        第9篇:小雪節氣的天氣特點范文

        【關鍵詞】 內經 瘟疫 運氣

        瘟疫是烈性傳染病,由天地暴戾之氣疫毒所致,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人群大面積的死亡。無論古今中外,瘟疫始終是人類健康的最大天敵,造成瘟疫傳播的根本原因肯定是各種生物體,諸如細菌、病毒等等,然而這些生物體在產生、繁殖、傳播、侵入人體乃至瘟疫形成的整個過程中,就決不僅僅是生物體的本身因素在起作用,有許多因素可以影響此過程,而氣候、氣化等因素就是其中重要影響因子之一。運氣學說的核心理論是氣化理論,著重揭示宇宙運動、氣化以及生物體生長發展變化的宏觀整體關系。自然界中人體,以及各種生物體無不處在天地氣化之中。運氣學說認為,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變化,會對人體、以及生物體(如細菌、病毒)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使人類在某些時段、某些氣候條件下產生不同的瘟疫。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30多種病種,絕大多數與氣候有著鮮明的相關性。《內經》中已經有運氣與瘟疫關系的論述,探討這部分內容,將有助于了解在五運六氣環周的某些階段,隨著歲運遞遷、客主加臨,變異、勝復、郁發,出現德政令變、氣候常異、萬物榮枯,形成疫病流行的時空環境,重大疫病可能在什么年份、什么節氣、怎樣的氣候、氣象的條件下容易暴發。

        五運變化與瘟疫的關系

        《內經》中已經有瘟疫名稱的記載,如“霍亂”、“大風”(麻風)、“溫病”、“溫厲”、“大厲”、“瘧”、“黃疸”等等。《素問·刺法論》中闡述的瘟疫非常明確地顯示出烈性傳染病的特點,即傳播迅速,病狀相似,“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所謂“五疫”即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又稱為“五癘”,“疫之與癘,即是上下剛柔之名也,窮歸一體也。”

        有關瘟疫的發生與五運氣候異常變化相關的論述,在《內經》中主要見于《素問遺篇·刺法論》和《素問遺篇·本病論》,盡管此二篇是后人補入,但其中的理論可供思考。

        按照這二篇的認識,疫病的發生主要多見于那些五運和六氣之間的陰陽剛柔關系失調的年份。比如,上一年的司天之氣不退位,中運的勝氣強盛,使上下氣運的位置相錯,“上下失守”, “地不奉天”。

        以壬午年為例,《本病論》載:“假令壬午陽年太過,如辛巳天數有余者,雖交后壬午年也, 厥陰猶尚治天,地己遷正,陽明在泉,去歲丙申少陽以作右間,即天厥陰而地陽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刺法論》也曰:“假令壬午,剛柔失守 上壬未遷正,下丁獨然,即雖陽年,虧及不同 ,上下失守。”

        此二段經文的大意為:假如壬午年的運氣之間的陰陽剛柔關系失調, 丁(陰木)壬(陽木)之間不能呼應相招,而上一年的司天之氣(指辛巳年的司天之氣厥陰風木)未退位,中運的勝氣(指燥氣, 金克木)出現,這樣上下氣運的位置相錯,“上下失守”,氣候表現為“金行燥勝,火化熱復”,氣候燥熱,此為“地不奉天”。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容易發生“民病夭亡,臉肢府黃疸滿閉”的疫病,類似于病毒性肝炎等的流行。

        問題還不至于此,這些異常運氣的氣化作用還有一個累積、疊加,再蓄勢待發的可能,在三年后可能演發為大疫流行,如上述的壬午年,“后三年化癘,名曰木癘,其狀如風疫”,也即到甲申或乙酉年還有大的疫病發生。盡管原文沒有描述木癘或風疫的癥狀,但根據《內經》之義,當指肝的瘟疫,應具有“筋骨并辟”、“肉瘛”、“目視”、“掉眩”、“巔疾”、“脅痛”、“吐甚”、“善暴僵仆”等肝的病證特點。

        這種“三年變大疫”的理論已經被2003年SARS的流行所證實,許多研究《內經》運氣學說的學者紛紛,認為“非典”的發生,對《內經》運氣學說理論正確性是一次很好的檢驗機會。顧植山[1,2]分析《素問遺篇·本病論》:“假令庚辰陽年太過,如己卯天數有余者,雖交得庚辰年也,陽明猶尚治天,地已遷正,太陰司地,去歲少陰以作右間,即天陽明而地太陰也,故地不奉天也。乙巳相會,金運太虛,反受火勝……火勝熱化,水復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聯系合肥地區氣象資料,2000年合肥地區全年降雨量偏少,氣溫偏高,尤以上半年表現明顯,符合《素問遺篇》“庚辰陽年太過”、“布天未退,中運勝來”、“陽明猶尚治天”、“火勝熱化”等運氣特點。至11月出現平均氣溫9.4℃,為1982~2002年20年中的最低記錄,屬典型的“水復寒刑”。按經文“三年變大疫”之說,正好應該在2002年至2003年發生疫情。經文說:“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廣東最早發現“非典”在2002年(壬午年),北方大規模流行在2003年(癸未年),由此觀之,《素問遺篇》對疫病發生的時間預測不可謂不正確了,其中反映的運氣規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蘊含的科學原理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

        《素問·刺法論》不僅論述五運與瘟疫發病的關系,同時又提供預防五疫的方法。“如何可得不相染易者?……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并創制小金丹以預防之。“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雄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方中四味藥物,特別是辰砂、雄黃是后世辟瘟防疫常用的藥物。

        轉貼于

        六氣變化與溫疫的關系

        《內經》中關于六氣變化與溫疫的關系主要見于《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其中對溫病的發生規律從六氣的角度進行分析。

        辰戌之紀,如丙戌年、壬辰年,為太陽寒水司天,“凡此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凡是太陽寒水司天的年份,氣化的運行比正常的天時為早,初之氣(始于大寒日,約1月21日;終于春分日,約3月2日),由于上年在泉之氣遷易,氣候異常溫暖,草木過早繁盛,人們發生疫癘的機會較多,如果溫病發作,多見發熱,頭痛,嘔吐,肌膚瘡瘍等證,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斑疹傷寒。

        卯酉之紀,如乙酉年、辛卯年,為陽明燥金司天,“凡此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后天……二之氣,陽乃布,民乃舒,物乃生榮。厲大至,民善暴死”;“終之氣,陽氣布,候反溫,蟄蟲來見,……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溫。” 凡是陽明司天的年份,氣化運行比正常天時為遲,二之氣(始于春分日,約3月2日;終于小滿日,約5月21日),陽氣敷布,人們感到很舒服,萬物生長繁榮。此時如果疫病突至,人們猝不及防,容易突然死亡;而且,在其終之氣的時段(始于小雪日,約11月23日;終于大寒日,約1月21日),應是陰凝寒雪之際,卻出現陽氣盛布,氣候反而溫暖如春,應該蟄伏的蟲類仍然活動于外,水流動而不結冰,人們也因氣候溫暖而感到舒服;但是冬行夏令,氣候應寒而反溫,適宜溫病流行,如流感、白喉等。1987年(丁卯年)冬上海甲肝大流行,正是在終之氣的時段。

        寅申之紀,如甲申年、庚寅年,為少陽相火司天,“凡此少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地氣遷,風勝乃搖,寒乃去,候乃大溫,草木早榮,寒來不殺,溫病乃起。其病氣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脅滿,膚腠中瘡。”凡是少陽相火司天的年份,氣化提前,初之氣(始于大寒日,約1月21日:終于春分日,約3月21日),地氣遷移,風氣亢盛有搖動之勢,太陽寒水退位,氣候非常溫暖,草木早早繁榮,雖有寒氣侵襲,難能抑制其陽熱升發之勢,所以溫熱病容易發生,其病多見陽熱怫郁于人體上部,出現口鼻出血、目赤、咳嗽氣逆、頭痛、血崩、脅肋脹滿、肌膚生瘡等病證,如猩紅熱、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等。

        丑未之紀,如癸未年、己丑年,為太陰濕土司天,“凡此太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后天……二之氣,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濕蒸相薄,雨乃時降。”凡是太陰濕土司天的年份,二之氣(始于春分日,約3月21日;終于小滿日,約5月21日),主氣與客氣皆為少陰君火行令,萬物由此得到化育,人們感到很舒服。但少陰之火熱盛,加之司天之濕氣上蒸,與熱氣相搏,雨水時降,濕熱氣候適宜瘟疫邪氣的繁殖、流衍,因患同一種瘟疫,故證候遠近相同。如細菌性痢疾、霍亂、流行性出血熱(經家鼠傳播以3~5月為高峰)等等。2003年(癸未年)的SARS傳播高峰即在此時段。

        子午之紀,如壬午年、戊子年,為少陰君火司天,“凡此少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五之氣,畏火臨,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其病溫。”凡是少陰君火司天的年份,五之氣(始于秋分日,約9月23日;終于小雪日,約11月23日),應是“風清氣切,大涼乃舉……殺氣來至,草木蒼干”之時,因少陽相火加臨,氣候反現暑熱,陽氣運化,萬物仍然生長繁榮,人們感覺非常舒服。但因氣候應涼反熱,其發病以溫病為多,如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傷寒副傷寒,等等。

        巳亥之紀,如辛巳年、丁亥年,為厥陰風木司天,“凡此厥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后天……終之氣,相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凡是厥陰風木司天的年份,氣化運行比正常天時為遲,終之氣(始于小雪日,約11月23日;終于大寒日,約1月21日),客氣少陽相火當令,陽氣旺盛,蟄伏的蟲類出來活動,河流不冰,地中陽氣發泄,百草重又生長,人們感到很舒暢。氣候異常,應寒反暖,其發病則為溫病、疫癘,如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熱(經黑線姬鼠傳播,以11月至次年1月為高峰)。

        據上所述,《六元正紀大論》認為,年支不同,客主加臨的情況隨著運氣而變化,其氣候表現異常,故而溫病發生的時間段也不相同,但其中還是有規律可循。一般情況下,氣化運行異常(氣化先天、氣化后天),會導致氣候異常而致瘟疫發生;其次,溫病的發生大多在上半年的初之氣,大寒日(約1月21日) ;二之氣,春分日(約3月21日) ;或下半年的五之氣,秋分日(約9月23日) ;終之氣,小雪日(約11月23日) 。而三之氣(約5月21日~7月22日)、四之氣(約7月23日~9月23日)等時間段一般不會發生大的瘟疫[3]。這可能與氣候炎熱,紫外線強度高,細菌和病毒容易被殺滅有關。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的專家研究表明,氣象條件在SARS傳播中的確起一定作用。濕性氣候適合SARS病毒大量繁殖。在北京地區5月份上午10點的晴朗天氣下,即紫外線強度為4~5微瓦/平方厘米情況下,3小時可殺滅體外冠狀病毒。但如果是陰天,陽光中紫外線殺滅SARS病毒的能力就大大下降。研究人員截取了北京地區疫情最為嚴峻的4月21日至5月20日(恰好是五運六氣中的二之氣區間)的逐日氣象要素資料,發現SARS傳播及發作與之前9~10天的最高氣溫、相對濕度及日較差有一定關系。日最高溫度相對較低(26℃以下)、氣溫日較差較小、空氣相對濕度較大的情況下,有利于SARS病毒擴散和傳播;反之,則不利于SARS病毒的擴散和傳播[4]。

        參考文獻

        1 顧植山.“三年化疫”說非典[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3,9(12):881.

        2 顧植山.從SARS看五運六氣與疫病的關系[J].江西中醫學院 院報,2003,15(3):13.

        3 陳鳳芝,周麗穎,蘇 穎.《內經》運氣理論與溫病SARS辨識[J].中醫藥學刊,2004,22(7):130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 日本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美女黄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视频第二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