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經濟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市場經濟制度;農村;人力資源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流通,其實就是通過多樣化教育培訓工作,充分挖掘農村勞動力資源,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升,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符合的人才。若想完成該重要任務,重點在于不斷提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流通力度,而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活躍因素,農民的素質對新農村建設成績具有決定性影響,這一方面是國內新農村建設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必然路徑。因此,市場經濟體制深化背景下,分析與研究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流通模式極具重要意義。
一、市場經濟制度深化背景下的農村人力資源現狀
現階段,國內農村人力資源總量比較大,整體素質比較低,區域分布不均衡,老齡化趨勢比較嚴重,而且人口構成也缺乏合理性。大量農村進城務工者在城鄉間游離,然而,只有大約五億人從事農業勞動,僅僅占國內勞動力人口的43%,此為中國建設農村人力資源的基本現狀。如何轉化農村人力資源為人才資源,此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核心問題,農村居民福利優化與改進的重點并非土地、空間和能源,主要在于不斷提升人口知識水平和質量。從根本上說,“三農”問題一方面是國內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核心;另一方面還是全黨工作中心。建設新農村的核心在于使農民群體致富和生產能力得到持m提升,若想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培養高素質農民。所以,應該加快新農村人力資源流通及開發進程,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也是現階段農民收入得以提升的重中之重。
二、市場經濟制度深化背景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流通模式
1.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
徹底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奠定新農村人力資源建設基礎,此為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目的,應該在農村地區實施思想道德建設,轉變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對農村人口數量增長進行有效控制,農村群眾應該轉變守舊思想,要勇于拼搏與超越,以此扭轉農村群眾低人一等思想,使農民務農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不斷提升。此外,在加強農民道德素質過程中,關鍵還應該培養農村黨員干部道德素質,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普及現代文明思想,激活農村文化資源,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農村文化互聯網。
2.創建農村人力資源多元化開發及流通體系
基于人力資源理論分析,人力資源投資額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流通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必要經費投入則能夠從經濟層面保障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流通。因為我國農村區域教育設施存在偏差,所以為改善該情況,應該創建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共同參與以及農民全力支持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模式,從而保證農村教育資金充足。首先,國內各級政府應該不斷提升我國農村區域的教育支出額度,不斷減輕農村勞動人民的教育負擔,以此使城鄉義務教育教學機會均等得以實現,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開發水平。其次,政府部門應該將自身優勢與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采用加大輿論宣傳等方式鼓勵和引導農村群眾關注教育,通過相關優惠政策將個人與社會團體農村發展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3.落實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
現階段,國內農村人口數量比較多,然而,大部分農村區域都有著較低的人口效益,所以很難與農民群眾實際生活需求相滿足,為改善生活現狀,農民需要通過農業經營方式尋求出路,這在短時間內會出現很多問題。因此為使農村致富速度得到不斷提升,應該將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農村。第一,應該全面發展除第一產業外的其它產業;第二,現狀企業應該不斷改造與調整生產經營結構,確保其能夠實現更快、更健康發展;第三,應該增加農村區域城鄉化發展進程,使農村區域城鎮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由此就可以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流通,進而使農村群眾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升。
4.提升農村群眾整體素質
從根本上說,基礎教育是農村開發人力資源的前提與基礎,國家政府應該增加該環節的經濟與人力投入,確保所有青少年都能夠完成義務教育學習任務,而且還應該注重農村師資結構優化改進工作,使農村教育整體素質與待遇得到全面提升,組建一支具有活力、素質較高以及結構良好的新農村教師隊伍。同時,還應該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其中職業教育面向社會與所有農民,以此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加強農村地區成人教育和技能教育對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非常有利,而且也有利于開發農業科技和專業農村剩余勞動力。此外,推廣與宣傳農村遠程教育。因為遠程教育有著比較靈活的學習方式,而且成本也比較低,是勞動者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的一個關鍵教育方式,應該利用遠程教育方式在農村地區推廣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
三、總結
新農村建設需要懂得經營、有文化以及精通技術的現代化農民群體,由此就應該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流通模式予以明確,創建一支素質較高、規模較大的新農村管理和技術人才隊伍,以此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帶動作用,最終實現新農村的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郝慧娟. 基于開發以及流通思路的農村人力資源研究[J].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3(11):9-9.
摘 要 農村金融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加大對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構建是當前經濟環境下的首要問題,本文對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創新做了進一步的探討,提出了農村金融體制的相應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 農村金融體系 金融產品 金融監管 金融制度創新
當前,農村的金融制度是否完善決定著我國農村建設的發展,解決農村金融制度的重中之重是著力給農村金融體制注入新的血液,利用制度的創新給我國農村經濟帶來新的生機。
一、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供給薄弱,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普遍提高。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出于對風險和收益的考慮,對經濟不發達地區(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信貸投入呈減少趨勢,加劇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
2.金融產品單一,服務體系落后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各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的出現,迫切需要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農村的經濟投入,以滿足不同經濟主體的有效信貸需求。當前情況下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已經無法滿足經濟主體的需求,而較大額貸款又需有抵押擔保,由于大多數類型農戶沒有符合條件的抵押物,使得貸款很難實現。有些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和小企業主既需要傳統的服務項目,更需要票據融資、保險、理財、市場信息等新型服務,迫切期盼金融機構能夠提供更加優質、便捷、個性化的服務手段,以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3.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缺乏穩定性
政府的金融政策缺乏一定的穩定性,不能給農村金融帶來保障,是影響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支持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政府于1994年組建了三大政策性銀行,其中的農業發展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出發點在于支持廣大農村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性銀行的建立,在成立初期,有效地促進了農村信貸規模的迅速增長,但受亞洲金融風暴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增長速度并沒有長期持續下去。國家開發銀行的支農作用也變得十分有限。
二、完善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措施
1.加強金融監管
適當、合理、規范的監管環境是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要求。深化農村金融制度的有效改革,必須進一步更新農村監管理念,根據農村金融市場的具體情況進行有力的監管。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監管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第一,在準入退出政策方面,降低準入門檻,健全和規范退出機制。第二,在業務發展及貸款政策方面,一是在貧困地區,由政府推動大力發展農民自助小組,借此擴大小額貸款業務。二是適當延長貸款期限。三是在風險可控、管理到位的前提下,擴大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機構服務對象。第三,高管和從業人員資質要求方面,國家和監管當局應制定針對農村金融高級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培訓目標、內容、教材和方案,有針對性地提供持續培訓援助。
2.鼓勵金融機制創新
機制創新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村金融的產品單一性,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發展。首先,需要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的創新,建立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投資基金、農村信用擔保基金、農業發展風險基金等;要組建農村證券經紀公司、農村租賃公司、農村借款擔保公司、農村信托公司、投資咨詢公司、農業企業財務與農戶家庭理財公司以及專門從事農村貿易融資及保理性業務的農村金融中介,還可以建立各種農業保險互助社。
要促進金融機制創新。一是要優化農村信貸審批機制,例如中央政策性銀行可以考慮審批的透明性,對農村金融采取公開招標、競標的方式。二是實施金融聯結的信貸發放機制。所謂金融聯結,就是通過某種途徑把正規金融的資金優勢和非正規金融的信息優勢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三是創新貸款擔保抵押機制。由龍頭企業成立擔保公司(或者承擔擔保責任),由擔保公司給它的基地農戶進行擔保,形成龍頭企業+農戶+金融機構十擔保公司“四位一體化”實用有效的擔保模式。四是實施農業信貸激勵約束機制。對國家農業政策鼓勵發展領域的農業貸款實施財政貼息政策,對農業貸款達到一定規模的金融中介在土地出讓、開設分支機構、稅費等方面采取優惠政策,引導信貸資金優先在農業領域配置。
3.強化政策性支農的力度
政策性金融是國家扶持農業的重要形式,其基本職能就是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支持重點行業和地區,以推動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為此,必須整合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明確政策性支農的范圍。政府通過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直接提供政策性資金,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這是實現用國民經濟反哺農業的重要途徑。我國目前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的功能作用發揮不好,遠未達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我國目前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鑒于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具有交易成本高、風險高的特點,完全由市場進行配置資源是難以完成,必須有政府的支持、引導和推動。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應列出一部分預算用于補償性財政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機構提供貼息資金和呆賬損失的彌補,用少量的財政補貼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農業和農村。
總結:當前經濟環境下,我國農村的金融制度在政府加強扶持管理的同時,要注意根據農村的具體經濟情況和現行的條件進行符合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經濟邁向更高的發展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凱.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思路分析.商業時代.2010(11).
(1)政府行為的失當。
一方面表現為,政府行為過渡介入。為發展農村經濟,政府介入過多,介入過大,導致農村經濟組織發展違背自身原則,行為與功能扭曲,往往追求組織效益,忽視農民自身收入的提高,導致虛假繁榮,不能科學持續發展。另一個方面變現為,政府行為缺失,涉及農村經濟組織的部門過多,如農委、科協、農技站等等,形成多頭管理,無自身利益時,又往往不作為或亂作為。
(2)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各種經濟組織的活動,必須依據一定的法律來調節,組織內部以及組織之間的經濟利益。而各種農村經濟組織形式還缺少相關的法律進行調節。其自身的經濟活動必然受到限制,經濟組織的進一步發展也必然受到制約。
(3)相關農村經濟組織建設研究不足。
對農村基于土地流轉的經濟組織建設研究才起步,沒有形成適合我國的經濟組織理論體系。往往是借鑒西方國家的農村經濟組織研究方法,忽視了我國土地集體所有這一本質特征,理論已經滯后于實踐的發展。
2基于土地流轉的農村經濟組織形式
(1)家庭經濟。
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家庭經濟不同于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現代家庭經濟雖然也是由家庭血緣和婚姻為紐帶,但是更主要的是以共同的家庭利益,以家庭作為一個生產主體,進行生產組織,利益分配的經濟組織。它既是我國原有的小農經濟的體現,也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按家庭范圍內生產要素的重組。是我國現在農村經濟組織的基本模式。它經營組織相對靈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中,實現自我發展。如:現在的家庭農場,當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生產也將不斷專業化、集約化,通過土地流轉,生產要素就會逐步向優勢家庭集中,必然加速了其他農戶的轉變,并使他們逐步轉換職業與身份,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通過這種生產要素的逐步集中,逐步形成了家庭農場。
(2)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通過合作經濟,能夠降低交易費用。多個農民的多次買賣行為,通過合作經濟組織,轉化為一次,隨著交易規模的上升,交易次數的下降,必然帶來交易費用的降低。一是合作領域深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不再局限于生產領域,逐步向加工、流通領域拓展。通過農民合作興辦不同類型的產前、產后企業,實現農產品價值進一步增值、農業增效、農民進一步增收。二是合作方式緊密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將逐步建立現代利益分配體系。農產品產前、產后的增值利潤。要按照一定比例向農民返還,實行二次分配。按照土地流轉的方式,相對應的現代企業管理方式,也將逐步在合作經濟組織內部實施。三是合作組織實體化。一般的、松散的技術合作或互助合作組織在搞好自我服務、滿足自身農業生產基木需要以外,將會進一步實體化,增強合作組織內部的經濟實力,擴大盈利性經營范圍,提高經營效率和競爭力,以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要求。
(3)農業企業是我國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發展的高級形式。
隨著土地流轉的進一步深入,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必然帶來現代農業企業。現代農業企業是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從事商品性農業生產以及與農產品生產經營直接相關的經濟組織。農業企業化,必將農業從傳統的自給自足的,或半自給自足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市場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轉變。使農民從傳統的農業生產者向具有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投資意識、科技意識的農業企業家方向轉變,從而解決農業生產過度分散化和非組織化問題的過程。農業產業化的微觀基礎和表現形式是農業企業化,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就是農業企業化的過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形式,促進了市場對農業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靠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手段發展農業企業,實現企業主導,有利于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解決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解決農產品加工率低、銷路差、效益低的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在企業化的低級階段,社會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轉變,在企業化的高級階段,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逐漸形成壟斷性的農業企業集團、農業產業集群。企業化的充分發展將直接導致農業現代化,農業企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高級階段。
3農村經濟組織形式發展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1)加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各種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面臨各種風險與挑戰。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改革與發展的減震器必須發揮保障,兜底作用,提供必須的生活、生產保障。為農村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并進一步降低其成長中面臨的風險。
(2)實事求是,靈活多樣。
我國各地的經濟、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各不相同。在發展農村經濟組織的時候,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各地實際條件,實事求是,尊重農民自身意愿,可以是家庭經濟、也可以是合作經濟組織,不管什么組織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都可以進行嘗試探索。在具體實踐中,要圍繞當地自身資源優勢、通過典范帶動,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3)不斷健全自我發展機制。
一是要加強教育培訓,通過教育培訓以及引進高級管理人才,提高管理者的經營管理水平,才能是經濟組織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和發展。二是要改革分配制度,要充分重視各種生產要素合理報酬,特別是知識技術的作用。三是要完善經濟組織內部監督機制,特別要充分發揮廣大社員的監督作用。
(4)培育市場支持系統。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國際經驗
根據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管理、發放方式以及保障的性質劃分,國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基本上可歸為:社會保險型、福利保險型、儲蓄保險型。儲蓄保險型養老制度模式實行個人完全積累的籌資模式,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比較小,對國家財政的依賴程度低,支持并幫助了國家的經濟發展;缺點在于受保人之間不存在收入再分配,不能共擔風險,儲蓄基金易受通貨膨脹的影響,難以保值與增值。福利保險型模式重視公平,體現了“福利國家”全體國民的福利待遇,在經濟水平較低的國家,最大限度地擴大了社會保障覆蓋面;缺點是輕視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保險開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逐年上升,導致政府負擔加重。社會保險型養老制度模式的優點則在于其保險資金來源廣泛,體現了個人、雇主、國家、社會等多方責任,實現了社會保險的社會公平目標。同時,實行現收現付,增強了社會保險基金的互濟性,其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普遍較高。
二、各國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共同點
作為當今世界一項重要而普遍的社會保障制度,各國的養老保障制度改革方向因面對類似的挑戰有漸趨一致的特性。
一是推進城鄉勞動力流動和轉移、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和提高集約化程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產業結構的轉換是各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
二是各國基本都是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基本完成并向工業化的高級階段邁進的過程中建立這一制度的,此時各國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
三是綜觀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歷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工業到農業,從城市到鄉村,從家庭養老發展到社會養老,一般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農村,先覆蓋農業工人,然后擴展到純農民。這種城鄉之間、農村內部不同群體之間時間差的存在,是與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結構與分布等密切相關的。
四是各國在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時,人口結構面臨的特點是:農業人口銳減,農村人口比重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雖說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可是各國由于人口增長以及醫療保健技術水平提高使死亡率下降,導致農業人口的絕對量明顯增加,高齡老人逐漸增多,這就使各國擺脫農業發展的困境以及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依然十分困難。除日本和韓國在建立農業工人年金保險時人口未達到老齡化外,多數歐盟國家已步入老齡化社會。
三、我國農村居民群體角色分層與政策選擇
我國目前正處在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和社會轉型的特殊階段,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我國農村社會單一的農業勞動者階層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包括農業兼業戶和非農兼業戶、純農業戶等,同時流動民工多,實地農民多。據我們對被征地農民、鄉鎮企業職工、流動的農民工、農村自謀職業者和留地農民的訪談,被征地農民由于失去了土地的依靠,對社會養老的保障需求最為強烈,其次是有穩定工作的鄉鎮企業職工,流動的農民工及農村自謀職業者的養老需求程度小于留地農民。結合西方工業化國家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和我國人口及經濟發展實際,建立土地、個人、家庭、集體及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資源利用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能是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的較好選擇。
1、原則。世界銀行于1994年歸納了所有相關的制度特征,提出了兩項重要的原則:一是多層保障的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原則,強調針對不同性質的保障應該以不同相應的財源支持;二是就長期而言,養老保障制度應該兼顧經濟發展與保障充分。
2、方式――分群、漸進、統籌。農村養老保險可以依據社會群體分層情況和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分類建立,逐步推進。分群:對被征地農民,科學地設定征地費、補償費轉化為養老保險資金,以土地換保障;鄉鎮企業職工,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費建立個人賬戶與統籌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保證其繳費的可持續性和養老金的可轉移性,首先解決這些前提條件,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才能順利推行;自謀職業者的養老保險費可由本人全部繳納,留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建立取決于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和政府財政實力。漸進、統籌:發達地區應積極推進并盡快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障模式;在欠發達地區則逐步推行。先行建立項目齊全、形式多樣、覆蓋面廣、標準適當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同時,不斷提高社會化程度,最終建立起城鄉統籌的保障體系。
3、需要制度的支持。不論是國際經驗還是現實表明,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離不開制度的支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決定了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險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結合,運用政策、法律和文化來聯袂打造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關鍵詞】新經濟形勢,農村會計制度,改革
1農村新經濟形勢
1.1農村集體收入增加。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創收的范圍和創收金額遠遠超過以前,國家對農村的專項資金如財政支農惠農撥款和興建各類基礎設施支持也越來越多,這些資金的撥付都加大會計核算的難度;這些資金的核算和管理僅僅按照以前的會計模式已經不合適了。由于國家財政對農村項目資金投入較大,對扶持引導農村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財政補助資金財務核算至關重要。
1.2農村集體支出增加。近年來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支出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財政專項資金形成的集體收入必然要進行運用,如進行新農村建設時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設施建設、公務開支等各類支出已超出原有的規模。因此,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伴隨時代歷經的變遷和不斷發展.村民們的維權意識也愈發強烈起來,村集體的獨立核算地位日益顯現,造成原先的會計知識已不足以適應時代的變遷。
2目前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
2.1村民的公共財產財務意識薄弱。經過隨機走訪重慶周邊幾個村莊,發現村民對村集體財產和專項資金并不是完全了解。從村民反饋的情況來看:了解本村里每年收支的很少,甚至半數以上村民完全不了解村財務狀況,認為與自己關系不大;村民們一般都是村里安排多少資金搞建設就是多少資金,被村干部貪污與否一概不知;有的村村民明知道村集體財產被村干部私自變賣中飽私囊,但是敢怒不敢言,也不知該如何反映和舉報。
2.2基層農村干部掌控村財政大權,村會計盲目聽從。有的村干部身兼數職,既是村長,又是會計,還是出納。錢、賬、權集于一身,直接干預現金收支,資金賬目經常被調整,嚴重違背會計核算原則;有的村干部利用職權一人決定一些重大事項開支,由其親信或者親戚擔任出納或會計,利用會計職務便利貪污、截留、挪用涉農資金,使得扶植資金和專項撥款并沒有真正落實到農民手中,嚴重損害村民利益。加之農村會計人員素質普遍不高,財務核算隨意性較大。有的村會計沒有會計職業道德意識,賬目中多記、少記、漏記等賬實不符的情況時有發生。
2.3會計收支憑證不規范,報銷隨意,會計檔案管理混亂。近年來,幾乎每個村的各種非生產性支出不斷增多,很多名目繁多的費用支出票據五花八門,這些費用開支大多以手寫“白條”報銷,或者使用替票。因此,報銷時原始記錄憑證缺失,白條入賬情況嚴重,正規發票很少,費用報銷隨意性很大,手續不全也入賬,村開支報銷程序不嚴謹,這些都為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條件。很多村會計在進行賬目賬簿記錄和統計過程中,不遵循制度要求來處理明細賬目,賬實不符,賬賬不符的情況時有發生。
2.4村財務工作人員會計業務處理能力不達標,職業素質普遍較低。村級會計人員學歷水平不高且幾乎無人具備會計從業資格。村級會計人員學歷大多是初中文化,少部分是高中文化,有的根本就不懂會計業務,會計業務多是半路出家,對現有的財務法規和業務程序流程知之甚少。使用的基本都是老一套的簡單的流水式的會計管理,對其他會計核算內容不記錄,會計科目使用混亂,甚至根本沒有用過會計科目,資金沒有日清月結、報表不編制或者編制不及時等,完全違背會計核算原則。已有會計核算業務時大多依據經驗,這就導致村級會計業務處理完全不專業。
2.5財務形式化的公開,透明度差。大多村財務公開都是搞形式化的公開,或者公開不及時,或者公開的財務內容不夠全面和詳細,或者是由于工作人員沒有細心核對,公布的信息有誤差,群眾無法考證其真實性,由此群眾對村內會計工作產生不信任。
3農村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途徑
面對當前農村會計制度存在的問題,農村會計制度必須沿著規范化和專業化的方向改革,才能用好國家投入的資金,才能搞好新農村建設。
3.1建立農村會計服務中心,實行村級收支兩條線管理。鎮單獨設立會計服務中心,每個村單獨開立一個結算賬戶,鎮會計服務中心招聘記賬會計人員,5-8個村一個會計,由各鎮會計服務中心統一管理,集中在鎮服務中心辦公,原有村委會總會計取銷;各村配備一名出納,出納辦公在村委。記賬會計人事關系屬于會計服務中心 ,出納可以由本村公開選舉一個有一定財務知識的村民,也可以由會計服務中心派出。
3.2村會計人員實行公開招聘。在村委辦公室單獨設立村會計站,并設出納和會計崗位,不受村委領導,具有較強獨立性。通過公招的形式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面向社會招聘村組財會人員,并派駐各村委會計站。村組財會人員人事關系隸屬于鎮農經中心,農經中心對村組財會人員有人事管理權和任免權,并簽訂聘任合同明確雙方的權責利關系。
3.3加強村級財務預算,規范票據使用。在年底村級也要實施下一年預算和本年決算,收支做到有預估數,能防止支出的隨意性。對各村實行備用金制度,各村留一定現金便于日常開支。要加強村級財務憑證的規范化管理,嚴禁白條入賬。村級其他費用支出,都應出具稅務發票或其他有效支出憑證入賬。報銷必須嚴格按照正規流程和手續進行,對不符合規定的原始憑據不予受理。長此以往,村干部在開支方面都會引以為戒,意識到沒有合理的金額開支發票不能報銷。
3.4規范會計處理,統一實行會計電算化。采用手工記賬工作量大,容易產生記錄錯誤,而實行計算機管理,簡化了會計核算。村級出納業務和會計賬務都在網上進行核算,增加了群眾參與管理透明度。實行會計電算化,是運用現代管理手段提高農村財務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可以大幅度提高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實行會計電算化可以實現對集體資產進行有效監控,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一、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相關主體經濟效益分析
由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從經濟上講具有非排他性的經濟特征,具有能夠滿足公共需要的特征,一旦在市場上被提供出,就存在發生“搭便車”行為的風險,由于市場本身具有的特征,因此,政府需要對這一部分的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由此可見,農村養老保險主要涉及到政府、企業和個體三者之間的關系,充分體現社會發展的公平性。
(一)政府角度經濟效益分析
政府作為社會制度的執行與管理主體,自然也是養老保險相關制度的制定主題,其對于政府資金的運作和組織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社會供給效率的最大化,阻礙其實現的主要條件就是財政的支出水平。[1]農村地區應當根據法律法規的具體要求,對于自身責任進行履行,從政府角度保障農村養老保險平穩發展。
(二)企業角度經濟效益分析
從企業的角度看,養老保險屬于公共產品的一種,其盈利以及長遠發展的能力主要受到資金周轉程度、信息發展暢通度、偏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影響因素主要是財政資金的發展情況,企業提供的信息難以得到準確性的保障,對于其實施的可行性起到了負面影響,同時這一問題還涉及到城鎮經濟,對于農村社會發展的公平程度有所影響,導致養老保險制度成為兩元化發展趨勢。通過企業調整價格剪刀差形式,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戰略選擇,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民角度經濟效益分析
農民角度的經濟效益分析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養老保險制度的受益者,另一方面也是養老保險財政的提供者,主要影響其經濟效益的因素在于農民本身的收入水準和支出水平。作為農民這一主體,應當人倒是養老保險的重要意義,協調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協調。
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重塑策略構想
制度對于一個組織的主要意義在于通過規范來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保障其運轉的效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制定策略重塑的主要理念應當是“覆蓋更廣、保障更全、協調統籌”,平衡公平和效率的關系,為農村居民提供生活品質的保障提升其生活質量。
(一)重視農村稅收的管理
對于農民群眾而言,農產品一旦進入到流通領域,農產品消費者所承擔的稅后就必須轉嫁到農民本身身上,這就達不到科學稅收的目的。因此稅收方面,應當設計專屬農村居民的農村養老稅收制度,設置這一制度的優點在于其能夠直接對于城鎮居民進行征收,減少農民群眾的相關負擔,可靠性比較高;另一方面,其征收的范疇比較廣,對于農村養老基金的積累比較有利,對于國家的財政有所貢獻,最后,其還能夠保障減小重復征稅的可能性,國民經濟的結構穩定性得到保障,能夠充分體現出國家發展的責任,也是國家財政穩定的重要保障。
(二)協調企業進行養老保險制度重塑
對于我國農村地區,協調企業進行養老保險制度重塑至關重要,應當協調各個經濟單位體進行勞動力資源的發展稅收,根據比例的不同進行區域統籌協調發展,保障其能夠充分進行不同內部個體之間的統籌兼顧。要求將各個企業之間的保險制度進行統一協調,建立與身份證相對應的的保險賬號,進行國家統一跨區域調配管理。目前,我國多數企業都能夠為職工進行養老保險的繳納,但是對于部分農民工的保障仍然有限,尤其對于用工制度比較寬松靈活的企業,由于職工的離職率較高,因此保險的賬戶可能存在不夠穩定,丟失風險比較大的問題。與此同時,互聯網的發展導致操作的渠道更加廣泛,令企業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提升農民職工的企業認同感。
(三)著力進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首先應當認識到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夠平衡的問題,因地制宜,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的不同制定不同比例的社會保險比例,保障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符合當地發展的要求。由于我國部分南方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但是北方和邊疆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差,農村收入的水平有限,因此影響著力進行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
(四)組織農村集體保障養老保險制度
對于農村集體養老保險制度,也應當增強管理水平,提升集體供款的可能性,其供款渠道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各個村鎮集體應當認識到特色農業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推進農產品的商業化經營,通過經濟發展推動我國農村整體發展,在集體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財務管理,進行原始的資本累計和發展,對于農民養老保險的基金進行保障性發展。政府應當進行政策的制定,對于各個農村集體進行單位職責協調,防止出現管理的漏洞。鄉鎮當中的企業作為農村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應當能夠充分體現出我國養老保險資金的完整性。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控制制度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引言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通過資本聯合、勞動聯合、農產品加工及銷售聯合等方式,將單個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成為市場經濟中的平等競爭主體,融入到市場經濟當中,從而實現分散經營的農戶與市場連接起來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它有助于農戶對市場經濟的適應和競爭,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科技服務,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對壯大我國縣域經濟,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首先應加強其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但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控制制度在現實運行中卻不容樂觀。
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控制制度現存問題分析
1.管理者思想陳舊保守
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和傳統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響,我國部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對會計工作不夠重視,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執行不到位,合作組織負責人行政干預會計工作,內部會計監督流于形式。大多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經營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理論學習不夠,知識掌握不多,認識上還存在差距。另外,不少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對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重視不足,即使制訂了一些相關制度,但基本上為會計管理或財務管理的部門性制度,甚至和業務脫離,和具體實施差距較大。
2.外部監督措施缺位
內部控制重在執行,有的組織雖然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較為完善,但由于外部監督環境不到位,內部控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以至于很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出現會計造假行為。如有的合作組織內部各職能部門都開設銀行賬戶和私設小金庫,資金管理嚴重失控;有的合作組織甚至發生負責人卷巨額公款外逃的現象。失去了外部監督的權利成了滋生腐敗的溫床,行政機關、金融系統等等,幾乎年年都有蛀蟲發生,造成了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國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內部審計弱化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及前提,是影響控制制度正常運作的環境因素,也是內部控制的宏觀因素。目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普遍存在著缺乏有效的財務監督和經濟監督機制,財務管理十分混亂。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缺乏制約,收支上又有隨意性,支出不合理的超預算等問題層出不窮,濫用職權,弄虛作假等違紀現象難以查處。在審計機構的設置上,大部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只設立審計部,并且審計部多數是由董事會、監事會或者主管財務副總經理領導,而且多數審計人員都是領導的“好幫手”。
4.組織規模過小
調查發現,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絕大多數規模小,不到10人的占相當大的比例,經濟實力不強,服務功能較弱,有的僅起到單一的生產合作作用,難以實現“產供銷、農工貿、產學研”一體化的目的,也談不上按照國際、國家產品質量標準進行組織生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達不到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要求,帶動力也不強。
因此,對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而言,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勢在必行。
三、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控制制度的對策
1.提高合作經濟組織領導者的管理水平
經營管理者在建立一個有效的控制環境中起著關鍵作用,直接影響到組織的行為和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內部控制的成敗,取決于組織員工的控制意識和行為,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領導者的內部控制意識和行為是關鍵。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領導者內部控制的隨意性往往會限制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組織的發展。管理者有積極的態度和高水平的管理理念,無疑可以極大的有利于控制環境的優化。
2.授權批準控制
授權批準是指合作組織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授權批準以便進行控制,授權批準按其形式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殊授權。不論采用哪一種授權批準方式,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必須建立授權批準體系,各級管理層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相應職權,經辦人員也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經濟業務。
3.強化內部審計作用
審計部,設置應高于其他部門,以加強其獨立性和權威性,這種組織形式有利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審計作用的發揮。同時,其職能也應從查錯防弊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經營上,建立全程監控防線,在財會部門常規性核算基礎上,對各崗位、各項業務進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檢查,通過內部稽核、離任審計、落實舉報紀律檢查、專項審計等手段,爭取找到一條適合組織發展的內部審計方法。此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配備內審人員時,不但要配備懂得會計、審計專業知識的人員,而且還要配備掌握企業管理、公共關系以及工程技術專業知識的人員,從而優化內審人員結構。
4.加強組織規模建設
要改變組織規模過小的狀況,首先,政府應當根據各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用產業政策引導、鼓勵、支持農民創辦各種不同類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二是采取靈活的方式解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資金融通問題;尤其是金融部門應擴大對農業、農村的服務范圍;三是財政、工商、稅務、計劃、國土、交通、技術監督等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具體措施,出臺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為農民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興辦、經營、發展排憂解難,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培育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
總之,不管采用何種內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治理結構,都應確立管理層在內部控制系統中的核心地位。從我國《農村合作機構內控指引》的規定看,建立健全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控制制度對于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減少工作差錯,加強工作人員責任心,維護財經紀律、經營秩序,防止或抑制營私舞弊行為發生以及事后審計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 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情況調查;指導課外閱讀途徑;
一、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
(一)可閱讀的書少,閱讀面狹窄
在農村,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高質量的、緊跟時代的課外書籍十分缺乏;學校的圖書室只在數量而未在質量上進行圖書配備,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大大影響了農村孩子的閱讀量;家中沒有合適他們閱讀的藏書。
(二)看書前沒有計劃,隨意性極強
家長基本上無暇顧及孩子閱讀哪類課外書,放任自流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三)沒有時間讀
教師、家長留給學生的作業過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減負的同時,老師大量的習題,重復的練習,仍充塞了學生的空間。 這些占去了學生大量的課外學習時間,從而使本來就不足的課外書也往往積滿了灰土。
(四)被動閱讀,閱讀效率低
閱讀前沒有老師或家長的指導,閱讀時沒有目的性,只是停留在了解情節和一般內容上,缺乏深層次理解、歸納;看書時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看書后不作讀書筆記,不進行有意識的收集和整理。
二、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提高課外閱讀的實效
(一)讓學生有興趣讀
小學生年幼無知,頭腦簡單,思維能力相對低下,再加上貪玩好動,對讀書不可能頃刻間就“如饑似渴”,必須循循善誘,逐步培養興趣。
1.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生模仿性強,老師愛什么,學生也會愛什么。課堂中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對學生起著一種巨大的感染力,學生能從中體會到讀書之樂、之趣,之令人陶醉,點燃起閱讀的情感之火。教師的閱讀情感對于學生有著一種極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師對讀書要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給學生起表率作用,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如每天晨讀,教師率先閱讀,非常投入地讀,讓自己的閱讀產生“閱讀情感場”,學生受到讀書“磁場”的吸引,便會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讀書的隊伍中來。
2.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如:講授《草船借箭》這課時,講述一下《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并在課堂上講一兩個有關這本書上的故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3.通過聽故事、講故事,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小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他們在聽的過程中,常常會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因此,我們可以抓住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4.抓住學生興趣點,及時推薦讀物。小學生對小動物、植物大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常會問老師許多問題如:螞蟻為什么不會迷路?水仙為什么只喝水也能開花?每當這時,教師就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有關課外書,如《植物王國》、《動物之謎》《十萬個為什么》等,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滿足自己的探究欲望,從而體會到讀課外書的樂趣。
5.創設機會,展示閱讀成果。當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后,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也為了獲取他們課外閱讀效果的反饋信息,老師可利用班隊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如摘錄名人名言,舉辦名人名言展,以小品或童話劇的形式表演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舉辦講故事比賽,舉行“我喜愛的一本課外書”介紹會等。
(二)讓學生有機會閱讀課外書
1.溫“故”知“新”,重讀“老”課文。語文教材的選文大都文質兼美,易于誦讀,但有些內容因為學生的生活環境、家庭教育、接受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理解不夠深入。經過一兩年之后,如果讓學生重讀,溫故知新,說不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者,農村很少學生有適合自己的高質量的課外讀物進行擴展性閱讀。在貧困的農村學生家中,除去學生書包中的教材和教輔書籍外,很難找到一本課外讀物——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2.根據教學所需,提前閱讀“新”課文。“新”課文不僅是指本冊沒有學過的課文,還指高一個年段的課文。農村家庭的學生大多數沒有電腦,很多資料無法上網查詢閱覽,很難找到有關的學習資料,教師不防讓學生閱讀相關或相近的“新”課文。如教學《隆中對》,由于時代原因,學生對諸葛亮不大熟悉,認為諸葛亮待人傲慢,劉備沒有必要如此待他。如果讓學生借閱六年級的語文課本讀《草船借箭》,走進諸葛亮,體會到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之后再讀《隆中對》,教學效果高得多。
3.展示優秀習作,相互交流。教師可利用學習園地閱讀欄,把學生的優秀習作或學生閱讀后寫出自我感受,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主動貼在學習園地的閱讀欄與大家交流。
4.建立班級圖書角。農村學生課外書很少,教師可發揮集體的力量,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教師發動學生把自個的課外書借給班集體,或是大家集資去購買,在教室建立圖書角,登記編號,設專人保管,互相借閱,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家長花較少的錢讓子女看更多的書。
5.利用家長會或家訪等機會,經常向家長宣傳讓孩子多看課外書的重要性,針對有些家長不知道何種課外讀物適合自己孩子閱讀的情況,同時也為了避免一些不良讀物對學生的影響,列出一些刊物名稱供家長參考,使每位家長所購買的書能少而精。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學生放下心來,走進課外閱讀的繽紛世界。
林毅夫說,“十一五”規劃里提到2010年人均收入要提高一倍,每年經濟增長達到7.5%的速度,從過去五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未來的五年實現此目標并不是太難的任務,重要的是不僅要達到增長目標,還要同時解決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以及增長方式轉變等問題。
那么宏觀經濟增長的著力點在哪里呢?增長必須要效益,首先投資不能過熱,投資必須考慮到國內國際的實際需求,否則就沒有效益,而且不僅僅需要經濟效益,還要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等等,要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統一,一定的投資增長率仍是需要的,更重要的還要看投資的內容是什么。
他表示,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擴大內需相當重要。目前我國的產能過剩十分明顯,怎樣擴大內需,農村市場是個關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相信可以把農村市場啟動起來。另外應該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長速度。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投資增長速度在15%是適合的,這樣的速度在國內是有基礎的。雖然一方面我們產能過剩,但另一方面,我國還處于早期工業化,產業更新和技術升級的空間還很大。未來幾年,從消費增長來看,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加快,需求仍將保持一個旺盛的勢頭。
他強調,宏觀經濟政策的延續性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避免大起大落,在這樣的思想指導和穩健的貨幣制度支持下,可以根據變化做必要的調整。至于貨幣政策,未來幾年應該加大農村公共方面的投入,可以把現有的資金做一些調配。同時把國債基金更多往農村傾斜。另外隨著財政的增加也要照顧到農村建設。
當記者問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農村金融如何發揮作用,他說,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建設比較薄弱,表現為渠道少,主要是靠農村信用社。雖然農業信用社這幾年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但單靠一家金融機構遠遠不夠。現在,有一個現象是農村缺少金融建設的投入,但是每年有大量的資金流向城市,每年農民存在郵政儲蓄就有幾千億元,而另一方面,農民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又存在貸款難的問題。解決這種不平衡的狀況就要求金融部門和機構在體制上創新,比如說在農村做一些小額信貸。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往這方面努力,批準兩家只貸不存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