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市場經濟文化與經濟現代化分析
1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促進市場經濟文化與經濟現代化發展在世界經濟環境影響下,我國經濟環境不可避免收到了沖擊與應用。為了滿足我國市場經濟的穩定性,必須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徹底轉變傳統計劃經濟體質,以市場經濟現代化為目標開展經濟體制的完善工作。依靠市場經濟特征實現國家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應用,實現健康的市場競爭、市場整合與市場分配,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滿足我國新時期和諧社會構建戰略目標要求。
2以政策引導及國家宣傳為基礎,促進市場經濟文化的建設針對市場經濟文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我國相關部門應加快政策的分析與探討。以政策引導為基礎、以宣傳工作為中心,提高經濟體系內各組成部分對經濟文化的關注。通過國家政策傾斜、引導工作的開展,保障市場經濟文化發展方向。同時,對行業發展、行業法規等進行規范,促進各行各業行業協會的建設,以行業協會為基礎,滿足新時期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促進我國市場經濟文化的建設。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市場經濟文化需求的分析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針對和諧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我國政治、社會會、文化、經濟的并列發展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有著重要影響。各因素的協調、促進關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核心問題,是我國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及政策制定的關鍵。針對經濟發展對市場經濟文化的需求,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應對市場經濟因素、價值觀念等進行分析,以市場經濟為背景借助市場本身的調節功能,實現國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以文化為依托實現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引導市場經濟規律發展。通過協調文化與市場經濟發展方向、內容,滿足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滿足我國經濟體系轉變與改革的需求。
4以市場經濟文化為引導,促進經濟現代化發展在我國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經濟現代化發展需要以文化為引導,以此為基礎實現高度綜合的社會發展。通過國民經濟工業化、知識化以及勞動生產力、國民收入的持續性增長,實現經濟的改善,實現國內經濟公平環境的建設。根據市場經濟文化對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中應明確經濟文化的重要意義。通過市場經濟文化構建、引導及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現代化目標實現,促進我國和諧社會構建目標的實現。
二、以誠信經濟文化為重點,促進經濟現代化發展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與發展缺乏經驗借鑒,因此需要在不斷的發展、完善過程中不斷推進,以此實現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針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需求,我國應規范企業的經營。以企業對市場經濟規律的遵循、誠信態度及法律法規的遵守,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以誠信和規則為基石,以規則文化為重點,建立有法必依、堅決執行的市場經濟環境。以文化強化、經濟強國為中心,針對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運用文化引導、政策規范等實現經濟文化與經濟現代化的健康發展。
三、結論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國內外關于“現代化”這一進程的研究,通過比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性”兩者的概念和外延之間的異同,認為:(1)提升人的現代性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2)提升人的現代性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
一、現代化的內涵
現代(Modern),通常作為一段時間的概念來定義。主要指當今這個時代,可以涵蓋“當代”和“近代”兩個時期,古今對于“現代”一次釋解各異。我國著名的現代化理論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羅榮渠就曾對“現代”一詞做過這樣的解釋:“Modern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對于Medieval即中世紀而言的,即把文藝復興看作一個與中世紀相對立的新時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現代不是一個絕對時間概念,而是一個相對于傳統而言的詞語。
“現代化”一詞來源于現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類社會近期發展急速轉變的一個過程。因此,“現代化”一詞是表示一個動態的,不斷進步的過程,而非固定的、靜止的狀態。
1.國外學者對現代化的釋解
國外對于現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戰以后,但較集中的研究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國興起。當時的研究中心主要是傳統社會如何向現代社會過渡;發展中國家如何向現代化國家過渡,研究認為不發達國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會內部的傳統性矛盾。對于現代化的研究學者們的研究方面各有側重。部分學者從歷史發展縱的方面對現代化進行說明,如學者戴維·波普諾說:“現代化指的是發生在一個傳統的前工業社會的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發生的主要的內部變革。”部分學者卻認為現代化是一個整體,是整個社會的全面變化。
從上述國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識是從十六世紀以來,伴隨著工業化所發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總體性的社會變革包括著社會的各個方面。然而由于各學者關注的焦點及所站的立場不同,故強調的方面也不盡相同。
二、人的現代性
對于人的現代性目前缺少統一、標準的定義的。從人的現代化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1)人的現代化是人自身生產、綜合素質以及實踐活動能夠適應并推進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傳統人像現代人全面轉化的過程:(2)人的現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質的現代化;(3)人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會關系和人的價值觀的現代化;(4)人的現代化是人的觀念、素質、能力、活動、交往等各方面表現出的同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普遍而深刻的變化;(5)人的現代化是指與現代化科技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人的素質的普遍提高和全面發展。從以上的觀點可以看出,學術界對人的現代化、現代性的理解存在著的角度是多樣的。
一般來講,人的現代性的內涵主要是相對于傳統的人的品質而言的,表現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現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質和屬性;人的這種現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種不同內容和形式,如人的社會意識的現代性、觀念形態的現代性、心理狀況的現代性以及行為方式的現代性等等。
三、現代化與人的現代性的關系
現代化的社會是一種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充分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社會形式。現代化社會的基礎就是現代文明建設的核心,即人的現代性。馬克思所言:“社會產生人”,“人產生社會”。一方面,“社會產生人”。因為人的活動時時、處處受到社會制約,人們的活動形式上是個人的而實質上卻是社會的。
(一)提升人的現代性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
首先,現代化進程中經濟體系的健康快速發展要求人的發展。市場經濟把追求最大利潤作為目標,經濟活動就是為了滿足需求從而調動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經濟價值。生產是追求價值的過程,生產過程中人的體力和智力以及整體素質的提高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著產出、利潤以及經濟的增長。
其次,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系要求配備發達的政治體系。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的政治體系的支持和協調,具有現代性的高素質的人才對于現化化的政治體系的建構同樣是不可缺少的。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市場經濟的不足,而充分就業、穩定的貨幣購買力,穩定的經濟增長等問題又對政治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現代化政治體系這種高要求必須需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去建構。
(二)提升人的現代性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
現代化進程中對人的現代性也提出了要求,21世紀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人的競爭、國民素質的競爭。提高國民素質實現人的現代性已成為我國現代文化建設的迫切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提高要求國民具有倫理道德素質,這是市場經濟體制得以順利運行的前提。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法治精神的基礎是人的自律能力。而市場經濟也需要人們必須有高度的自覺性,只有自覺地遵守社會中的各種規則,市場經濟才能實現高效、有序的運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更是倫理道德經濟,倫理道德經濟指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規范以及相應的意識、信念和行為活動。我國經濟社會中大到假冒、劣質產品,小到亂丟垃圾等現象都是非常嚴重的。因此,道德規范的建設和價值觀的建構都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迫切需要。
其次,人的全面提高更要求人們具有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具有現代性的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是人文科學、人文教育在教育身上所體現的成果,較全面的文化知識素養、較高品位的藝術鑒賞能力是構素質的基礎。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批評大眾文化的低俗、缺乏藝術感,但我們往往忘記了大眾文化來自于國民文化素質的反映。隨著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的對文化品位以及鑒賞力將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直接表現為綜合國力的強大,一個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的現代化國家同時也是穩定發展的社會,它里面綜合了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換句話說,他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擁有民主政治體系下的社會穩定,高度發展的社會文化體系,不僅經濟的發展要求國民素質的提高,而高度發展的社會文化體系和穩定的政治體系,較高的藝術鑒賞力都需要人去建構。因此,現代化與人的現代性是一個內在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現代性是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兩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整體。
參考文獻:
[1](美)A·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關鍵詞:工商管理;經濟發展;促進作用
工商管理能夠極大地規范我國的市場經濟環境,并促使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從工商管理職能上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為更好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維護社會市場經濟秩序,而具備的職責與功能,也是工商管理各部門活動的總和。工商管理通過對市場主體準入標準的規范,強化市場監管,來促使市場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并加強自身的權威性,強化法律監督體系,進而最大限度地維護消費者權益,讓市場經濟秩序更加有序而完善,從而推動經濟的不斷發展[1]。
一、工商管理概述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屬于市場經濟中常見的一種管理專業,其研究的內容主要為工商企業經濟管理的方法與理論。工商管理具有較強的應用性特征,涵蓋了管理學、經濟學等知識,通常可將其分為行政管理與企業管理兩大類,兩者間在研究的內容與策略上有著較大的區別。其中,工商企業管理又可細分為內部行政與戰略部門;而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標,則是為了維護并建立市場秩序,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來對經濟活動的主體予以監督和管理。
(二)工商管理的特征分析
工商管理較為系統繁雜,涉及的事務較多,幾乎涵蓋了與商業活動相關的所有經濟活動。依據工商管理的目標與任務,大致可將其特征概括為以下幾點:其一為綜合性,由于工商管理涉及到市場經濟的各個環節,需要對經濟活動的主體進行監督與管理,并對各項交易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審核,這種多元化的市場經濟,決定了工商管理的綜合性特征;其二為程序化,由于工廠行政管理為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在實施管理干預過程中,需要從國家利益出發,且法律法規要體現出國家的利益以及經濟發展需求。這就要求工商管理依法監督,按照規范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避免市場經濟秩序的混亂;其三為權威性,由于工商管理部門隸屬于國家行政機關,其管理活動體現出國家的意志,所以,其與經濟主體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關系,當然也不會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中,而是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市場秩序進行管理,以維護國家與民眾的利益;其四為關聯性,由于工商管理主要是通過行政監管的手段進行市場秩序的構建,這種方法間接參與到國家的宏觀調控中來,以保持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得以正常的執行,而在經濟活動主體出現違規行為時,工商管理部門需要依法對其進行監督與管理,這種關聯性使得市場秩序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2]。
(三)工商管理的職能作用
工商管理的功能旨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并維護市場秩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工商管理的基本職能作用上看,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1.宏觀調控的手段
工商管理為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一種主要手段之一,通過有效的工商管理,能夠確保經濟主體的穩定。而若是工商管理部門在市場經濟管理中,沒有按照國家的宏觀政策高效執行,也沒有發揮自身應有的職能,就會影響到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同時阻礙到國民經濟的發展。由于工商管理的經濟調控作用不能在短時間內反映出來,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新的政策制定與不同的管理手段都會對市場的發展造成影響。
2.管理市場經濟的方法
工商管理部門在整個社會經濟市場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所以,在維持市場秩序,促使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還需要對市場經濟活動的有序性、公平性進行監督與管理,并以市場發展規律為基礎,調整管理手段,特別在社會經濟市場極不穩定的狀態下,要及時解決絕大多數企業面臨的問題,并讓消費者通過合法程序正確維護自身的權益。
3.培養良好的市場主體
工商管理還需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市場主體,對其積極引導,以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增加各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促使企業與行政部門之間的關系得以協調。需注意的是,健康良好的市場主體,是社會經濟發展與經濟體系建立的基礎,同時也是確保執法正常進行的前提。
二、工商管理對于經濟發展的主要促進作用
(一)構建市場主體的準入規范
工商管理部門主要對市場經濟主體的合規經營狀況進行監管,在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維護正常市場秩序方面發揮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工商管理,今天我國的經濟就不會得到如此飛速的發展,且市場經濟主體的準入機制也就不會如此的合理與規范[3]。在對市場主體進行監管中,工商管理部門首先要對其準入條件進行嚴格地審查,并通過層層的審批、登記之后,才能夠進入市場。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市場準入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進入市場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而在這種環境下,工商管理企業也需要提高甄別能力,并強化市場準入標準,對市場主體進行嚴格的審查,按照審批程序,來培育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市場主體,構建一個規范化的注入機制,以維護我國的經濟秩序,推動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促進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
培育與監管市場主體,能夠有效促進各行業市場的健康發展。而在這種發展中,還需要以完善的經濟體系作為支撐。市場體系是經濟運行的關鍵環節,也是商品正常貿易的支撐,其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商管理能夠促進市場經濟體系得以完善,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為資源配置方面。合理的配置經濟資源,可以避免有效資源的浪費,并確保經濟的健康與穩定發展,讓市場體系的建立更加的完善。通常來講,合理有效的資源分配體制,是指引稀缺資源進入亟需部門,調節市場秩序的主要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經濟運行質量,讓有限的資源轉變為產品,以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其二為國家政策的落實方面。要貫徹落實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還需要以市場的實施與傳導機制作為支撐,對商品的供求關系予以調節,進而形成相對合理的價格調控體制,引導企業有效生產與經營,以達到間接宏觀調控目的[4]。
(三)強化市場的監督管理作用
工商管理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進行有效的市場監管,讓市場主體合理、合法經營,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整體狀況來看,還存在較多的違法亂紀行為,使得市場經濟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充分發揮工商管理的作用。尤其在不良競爭與壟斷行為中,工商管理更要充分發揮市場監管的作用,來穩定投資運營環境,讓更多誠信、健康、具有發展潛能的投資商進入市場競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5]。同時,工商管理部門還要注意結合市場的實際狀況,對壟斷行為進行干預,以免市場經濟規律與秩序受到影響。而在企業的商標權維護中,工商管理部門要對違法仿冒企業進行嚴厲的打擊,以保護合法企業的商標權,以免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降低其核心競爭力,并使其發展信心受挫而對市場經濟造成沖擊。(四)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工商管理部門在對市場經濟主體進行管理時,還要注意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堅決擁護法律的權威性。由于我國的法律法規賦予了工商管理較大的職權空間,其管轄范圍較廣,監管的事項較多[6]。所以,在進行市場經濟體制管理時,工商管理部門要嚴格地依照法律法規進行工作執行,增加執法力度,在提升自身權威性的同時,讓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保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需要注意的是,工商管理不僅僅是對市場主體的監督與處罰,更要對其進行引導,必要時進行行政教育,使其合法經營、有效經營,以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結束語
工商管理能夠促進經濟得以全局、持續的發展。當前,工商管理部門的職能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更加的顯著。工商管理不僅加強了各方的協助,也讓行政部門與企業關系變得更加的協調,同時也完善了行政管理機制,讓市場競爭環境更公平、有序。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之下,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不斷地加深。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對于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工作的需求,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門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并規范市場主體的準入門檻,構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對市場加強監督與管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以推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作者:張強 單位: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濤.現代遠程教育經濟管理類專業畢業論文的現狀與對策——以遠程開放教育工商管理專業為例[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5(1):23-27.
[2]劉艷.淺談經濟發展及工商管理的關聯性[J].現代商業,2015,15(35):94-95.
[3]領才讓加.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工商管理的發展情況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13(1):220-221.
[4]劉碩.新經濟形勢下我國工商管理的現狀分析及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6,3(6):94-95.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時代價值;環境環保體系
為了保障我國生態農業進行可持續性的發展,就需要有效的將現階段的資源節約型管理機制,與農村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進行有機的融合,以此可以有效的讓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基于經濟以及社會這兩個層面的動力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下,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進而可以讓我國生態經濟運行模式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時代價值
在現階段工業發展體系下,對于我國國民經濟起到重要的價值以及意義。在現階段工業經濟條件較為惡劣的環境下,使得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以此就需要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建立健全完善的可持續發展體系,以此可以讓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可以保障實現生態化資源的保護以及管理。在現階段農業經濟運行的過程中,需要有效的將農業土地以及環境,進行可持續性的循環使用,需要有效的保障農業土地以及環境得到合理的利用以及管理。同時,在現階段的生態農業經濟結構的運行過程中,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確定,起到重要影響作用的一個因素。以此就需要將環保理念與生態管控體系進行融合,以此有效的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幫助我國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合理規劃。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才可以讓我國的農業資源得到有效的升級以及轉型。
二、生態農業經濟特征
(一)生態農業經濟的局限性以及開放性在現階段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研究以及分析,能夠基于宏觀以及微觀這兩個層面出發,有效的對現階段工業經濟運行的整體結構進行系統的分析,并明確出其內在的時代價值。這樣才可以較為全面的,對現階段生態農業的未來發展進行探索。在我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已經較為廣泛的應用了生態經濟運行的結構,但是由于起步較晚,使得始終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經常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為此就需要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有效的利用合理的管理措施,解決出現的運行管理方面的問題。同時,從開放性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國在生態農業經濟體系的完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起技術保障機制方面的建設,以此可以構建出信息高度流通的信息平臺,以此成為農業發展的可靠基礎環節。
(二)生態農業經濟結構的有機性所謂有機性發展,就需要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能夠將生產環境、協調系統當做發展的基礎所在。以此就可以在現階段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有效的將農業經濟以及生態環境進行有機的融合,進而充分的落實經濟共同體的概念。在現階段生態農業經濟體結構的運行過程中,為了保障系統的運行和理性,就需要能夠重視起技術方面的合理使用,同時需要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管,以此保障監管體系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實以及應用。同時,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繼續貫徹生態農業的發展觀念,以此保障在之后的工作當中,可以保持著較高的環境管理水平。需要在管理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發揮出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優勢,并能夠對現階段所開展的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的監管。在未來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可以實現較為合理的規劃以及調整。
三、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在現階段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進行分析,以此就需要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基于一些實際出現的問題,進行管控流程方面的有效處理,進而保障在未來的管理過程中,可以有效的保障經濟發展的完善程度。并且在管控的過程中,還需要有效的提升管控模式的應用范圍,以此能夠充分的讓我國的農業經濟朝向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下去。
(一)整合能源高效型經濟管理機制為了保障在現階段生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可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需要有效的建立起經濟運維管理的科學模式。在這樣的管理模式當中,需要充分的保障科學性以及完善性。首先從時間延伸的角度進行分析,需要有效的在管理的過程中,能夠提升結構的時效性價值。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能夠基于協調發展體系的時候,可以針對農業經濟,以及能源體系的合理性,進行完善合理的評估,以此充分的保障形成的能源體系,可以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的發展需求,需要充分的保障經濟體系可以平穩的運行下去,不會由于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其造成嚴重的影響。在現階段的生態農業經濟體系當中,主要的是需要將新型能源進行穩定的發展下去。而為了實現這樣的管理目標,就需要順應現階段社會的發展進程,同時以及現代化農業的管理需求,需要保障在出現問題之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分析以及處理,以此做好對管理系統的優化以及調整,進一步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一些水利工程項目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提升太陽能能源方面的利用程度,以及可以結合起各種新能源,這樣就可以實現能源方面的有效轉化。在這樣的能源使用方式上,不僅僅可以實現對于能源利用的創新發展,同時也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程度。使得在之后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可以有效的為管理工作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還需要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結合其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以及有效的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可以依據當地指定的一些相關規定,進行合理合法的進行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在規定的允許內,開展生態農業經濟活動。
(二)提升生產力水平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提升生產的效果,為農戶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就需要能夠重視起生產力方面的提升。以此,就需要重視起在農業市場以及科學市場當中,進行有機的融合,以此保障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生產以及生態環境的構建過程中,可以有著較高程度的協調發展。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能夠進一步的落實生態概念和環保理念。需要對現階段的生產力進行集中化的監管,以此保障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序的進展。而在形成的生產力監管體系當中,還需要能夠對農業資源結構進行優化以及調整,需要在管理的過程中,還能夠重視經濟所起到的重要綜合價值。在生產力水平的提升過程中,還需要結合起實際的發展情況,進行制度方面的完善。例如,在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推廣過程中,就需要有效的保障為農戶帶來針對性的宣傳服務,針對當地的農業種植品種,以及種植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考量,以此為農戶提供一些有效提升生產力的機械設備。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農戶依然再使用傳統的種植技術,則無法順應當下的農業發展,以此就需要積極的使用一些高效率的機械化設備,以此有效的在種植的過程中,實現生產力的解放,進一步的推動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使用合理的機械設備的過程中,也是有效的實現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途徑,例如進行合理精準的施肥、施藥,不會由于傳統的種植技術,導致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三)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為了保障有效的提升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效果,就需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以此可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進行社會服務體系的系統化構建。同時,還需要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進一步的提升綜合性的價值,保障維護生態農業市場的平衡。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當下的農產品管理工作,進行規模化的調整。需要首先對經營試點項目進行集中化的管理,以此能夠在未來的經營過程中,基于農業生產結構,以及經濟的運行體系進行完善以及創新,進而保障在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標準進行調整,充分的符合市場的運作標準。同時,還需要在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的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以此能夠在未來的工作當中,進行生態方面的平衡發展,避免由于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出現亂砍亂伐的問題出現。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才可以有效的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四)積極發展農村環保機制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提升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就需要可以對建設機制以及管控效率進行充分的整合,進而保障我國農業產業健康的發展下去。并且,對于現階段的農村發展工作,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經濟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才可以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以此就需要在未來的管理過程中,能夠加強環保產業的扶持以及幫助。
關鍵詞:循環經濟 鄂西 特色經濟
一、循環經濟與特色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生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體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決從源頭上治理污染、持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實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特色經濟是一個區域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經濟結構。特色經濟的構成要素是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特色企業、特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以公平競爭為生命線,而區域經濟發展又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因此,特色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和市場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是相對于特色經濟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區依據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文化狀況和生產力水平,在競爭中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優勢、自然資源優勢、文化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優勢,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
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與可持續發展。因此,保持特色資源的優勢、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一個地區特色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一個地區特色資源開發與保護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是21世紀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循環經濟的理論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對于資源環境依賴性與主要資源的可重復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發展要求。
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體系構建的基礎分析
根據鄂西不同市州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情況及資源稟賦,我們選取了若干指標,經過對指標進行數學處理將鄂西8個州市劃分為如下三個圈域:即第一圈域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為“荊荊十隨”圈域,包括荊門、荊州、十堰、隨州這4個市;第三圈域為“恩施神農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農架林區。
(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不同圈域特色經濟優勢分析
“宜昌襄樊”圈域特色經濟發展優勢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川鄂湘三省交匯點。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地處我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歷來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旅游資源豐富。宜昌市共有景點350多處,是一座集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跡于一地、融現代化和文化歷史于一爐的旅游城市。襄樊市共有各類名勝古跡和景點70余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13個,是一個同時具備旅游資源豐富性與獨特性的旅游大市。三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宜昌是
“荊荊十隨”圈域的主要問題:一是產業環境友好程度不高,工業發展水平跟宜昌、襄樊還有較大差距,而且圈域內工業主要集中在傳統工業上,資源消耗大、環境友好程度不高,離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要求有較大差距。二是旅游及相關產業體制障礙突出,圈域內產品路線各自為政,市場集中度不足。三是旅游業資源整合不夠充分,如隨州、谷城和神農架都有炎帝神農旅游資源,但缺 乏一定的整合,難以形成品牌。
“恩施神農架”圈層內基礎設施、工業及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底子都較為薄弱,圈域內生態保護、文化保護及生態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還面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旅游業帶動效應不強、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力度不足等問題。
三、構建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鄂西特色經濟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資源節約引導機制
為了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循環經濟體系,必須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建立自然資源節約機制。自然資源的節約主要表現在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上。節約資源,降低自然資源消耗,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資源的節約: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將工業廢棄物及生活廢棄物加以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也是自然資源的節約。因此,節能降耗,污染減排,統稱自然資源的節約。
(二)建立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的聯動機制
為了保證環境質量的“生產和再生產”,必須建立資源耗費和環境治理的聯動機制,將環境保護與治理結合起來。制定環保法規,建立法律機制,用環保法規規范環保行為,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建立稅收機制,根據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應稅率收取環保稅,以此收入作為治理環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審批機制,限制污染嚴重的企業的開辦;建立行政監督機制,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運用經濟手段推薦污染治理的市場化進程。
(三)建立生產活動影響的評估機制
建立生產活動對自然和社會影響的評估機制,以便配和調節這種影響。對于每一項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所產生的近期和遠期影響,要組織相關自然科學專家進行評估,依靠專家進行決策,以使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的改變為人類目標服務:對社會生態所產生的近期和遠期影響,要組織相關社會科學家進行評估,以便采取相應措施,發揮它們對社會生態的積極影響,限制對社會生態的消極影響。
(四)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
結合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的資金支持。把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循環經濟體系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利用國債投資或進行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鼓勵民間資本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進行投資。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價格改革,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策,積極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要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通過財稅杠桿的調節,促進循環經濟快速發展。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四、著力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模式
基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已形成的經濟發展水平,整合其工、農業和文化資源,借助于旅游產業發展平臺,致力構建以“創新中循環,循環中增效”為主要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一)務實工業基礎,探索生態工業模式
以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為主線,以科技、體制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形成從企業內部到企業之間、再到全社會的物質能量循環生態系統,構建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生態工業。把廢物綜合利用與建設循環經濟型產業結合起來,把企業清潔生產、產品結構調整與技術改造、解決結構性污染結合起來,建設生態工業園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規劃建設主導。形成污水、固廢、廢氣資源化綜合利用三大循環系統,實現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環和配置。逐步建立鄂西循環經濟發展體系。
(二)以原有農業為依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將農業結構調整與增加農民收入、防治農業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生態農業產業體系。探索適合鄂西自然和經濟發展要求的生態農業模式,突出區域生態農業特色。目前,鄂西地區形成了以柑橘等為特色的水果產業、以草食動物為特色的畜牧產業、以庫區特種養殖為特色的水產業、以無公害反季節為特色的蔬菜產業、以優質綠茶為特色的茶葉產業和以烏紅天麻為特色的中藥材產業。把這些特色產業納入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大量開發參與性、體驗性的產業農莊,將達到雙向促進的效果。
1率先實現區域現代化:21世紀初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目標
從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潛力看,綜合考慮這一地區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通過強化合作,按照發揮整體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完全有可能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域。長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這一區域的現代化必定會對國內其它地區產生示范作用,對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產生積極影響。第二,在區域現代化戰略實施過程中,區域內部結構的變動、功能的完善以及整體性整合將產生新的能量,使這一地區逐步成為新的經濟高地,對國內其它地區特別是沿江經濟帶將產生強有力帶動。第三,這一區域現代化將改變東亞地區經濟格局,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對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發揮重大支撐作用。從發展的外部條件看,長江三角洲地區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加快結構調整,率先實現現代化。
1.1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帶來積極影響
作為我國經濟社會最發達、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地區勢必最早受到全球性知識經濟的輻射和影響,有可能較早地轉向知識密集程度更高而資源密集程度降低的產業發展模式,在一個比較短的時期內提高知識密集型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比較優勢,即相對短缺的自然資源和較高和科技、教育、文化發展水平,既是其接受知識經濟輻射和影響的基礎,也是要求這一地區盡快適應全球性知識經濟發展趨勢,實現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同時,這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與傳統的資源密集度較高的產業發展模式的一個區別,就在于必須開展廣泛的區域合作,以提高知識的共享程度,并通過互補形成有競爭力的系列產品和服務,這同時也增強了區域合作的動力。
1.2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給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帶來更大的空間
長江三角洲地區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完全有可能承接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其它地區轉移。伴隨著技術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增大,長江三角洲地區可利用技術學習的跳躍式特征,縮短與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研究水平的差異,由此改變這一地區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分工地位,率先在國際經濟分工體系中由垂直型的下游位置向中游及水平型分工轉變,以提高其在新一輪國家經濟合作中的地位及競爭力。
1.3我國加入WTO后對提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帶來新的機遇
加入WTO將極大地提高我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對這一地區特別是區域內特大中心城市來說,首先將大大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從而形成新的產業高地,增強作為要素內外循環中心的功能,提高集聚和輻射能力。同時,加入WTO也將有力地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使這一地區更有可能率先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為區域的現代化創造體制條件。
2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現代化的前提
從區域現代化的目標看,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是產業結構趨同,大都市連綿區尚不發達,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場分割、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都是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不改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狀況,對于保持經濟持續高增長,將是一個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在由經濟起飛階段向經濟穩定增長階段的轉換時期,加快區域內經濟一體化進程,從各個方面創造條件,通過整體性的結構調整和完善,理順經濟關系及比例關系,減少結構性磨擦,緩解瓶頸制約,對這一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加快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應當認為,知識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壓力以及國內外市場形勢的變化,也在相當程度上強化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在動力。
2.1迎接世界性知識經濟的輻射,需要大力強化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核
知識經濟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在經濟中的重要性將大大下降,知識的創新、開發與應用在經濟增長中將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知識要求一個集聚功能強大的信息中心,功能完善的服務業中心能夠成為匯聚最優秀人才的研發中心,作為服務和支撐區域內技術創新與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傳統發展模式中爭項目、爭資源的方式,不可能繼續有效地確保和強化短期的地區利益。相反,只有共同著力將原先已經具備綜合優勢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培育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中心城市,整個區域才有可能成功地接受全球性知識經濟的輻射,實現跳躍式的發展。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過去由于地區利益分割造成的過度競爭,增強區域合作的動力。
2.2全球一體化的壓力,要求聯合培育足以與跨國公司相抗衡的特大型骨干企業
全球經濟一體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以便把國際經濟分工納入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體系之中。過去幾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有了極大的增長,從數量上說,一些行業的生產能力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與此極不相稱的是,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即使是國家級特大型企業,也難以與國際上跨國公司相匹敵。如長江三角洲地區某些優勢產業部門,以單個企業實力而論,在國際競爭中顯然也處于不利境地。這些在國內尚有優勢的企業如繼續按傳統方式逐步發育成熟,即使不考慮地區間過度競爭因素,短期內也不能形成與著名跨國公司相抗衡的實力,很可能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受制于人。這種現實的威脅特別要求經濟發達地區采取主動,以各種方式加快進行跨地區的企業重組,突破傳統企業發展模式,加速企業發育過程,組成特大型企業集團,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競爭。
2.3市場形勢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要求跨地區實施產業整合
過去各地重復建設的市場環境,主要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不合理的生產體系導致消費品嚴重短缺,改革開放以后,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當時,由于不合理的價格體系,下游產品的生產即使存在相當程度的資源浪費,生產這些產品仍然能夠獲得較大的比較效益。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以后,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效益低下的企業生存空間將不復存在。從發展階段上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以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支撐作用。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中,這些產業很大程度上被納入跨國公司的內部分工體系之中,這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面對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瓜分市場,實行產業壟斷的局面,長江三角洲地區必須按照已有產業發展基礎和地區比較優勢,尋求地區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通過整合和重組等各種有效途徑,重建前一段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時期被打斷的產業鏈,從合理組織生產體系、集約使用資源中創造新的市場優勢。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以及國際間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范例,都表明長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在未來的發展中,不能繼續依靠過去短缺經濟條件下單個城市相對獨立構筑的經濟體系和企業組織營造的地區優勢,單個城市的利益將更多地依賴整個區域的整體利益,迄今為止經濟發展中相對突出的地方保護的沖動將大大削弱,區域合作的動力將大大增強。
3面向現代化的城市定位和重新審視
3.1上海作為經濟增長極具有良好的周邊經濟擴散條件
以往許多學者討論在落后地區建立增長極以帶動落后地區的發展,在二元經濟特征非常明顯的中國落后地區,增長極在區域內擴散是困難的,而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則不同,它具有以下的優勢條件:①堅實的產業結構支撐。長江三角洲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是我國最大的輕紡、機電、化纖生產基地,重要的鋼鐵、石化、轎車和輕型汽車基地。該區的加工工業具有較強的開發設計能力、綜合配套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應變能力,對國外新技術的吸收、消化和創新能力很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正處于較快的調整過程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金融保險、通訊、信息和房地產業發展迅速,這既表明三產內部結構正趨向高度化,也說明本區內部的經濟系統最終需求上升。這樣的產業發展態勢為上海增長極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產業系統支撐。②發達的鄉鎮企業。區域內經濟擴散不僅是大城市向中等城市的擴散,還應包括向小城鎮的擴散。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鄉鎮企業發展較早的地區,早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蘇南地區社隊工業即得到發展,至改革前夕鄉村工業化程度在全國已居領先地位。目前鄉鎮工業幾乎已遍布農村,成為長江三角洲工業發展極富生機的實體。在蘇錫常通地區,鄉鎮企業現在的產值已占當地工業產值的2/3,區內其它多數地區也占到1/2。在農村的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已占到80%~90%以上,可以說鄉鎮企業已成為這一地區的支柱產業。③密切的區內聯系。長江三角洲是中國城市最密集的地區,在占全國土地面積1%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國城市的7.25%(地級以上的城市)。這些城市及所管轄的70個縣(市)與上海經濟存在密切的聯系,它們以上海為中心,形成幾個經濟實力圈層。隨著各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區域內的產業分工的趨勢將得到加強。上海除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中心外,它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將它與長江三角洲的其它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區內聯系有助于上海增長極的經濟擴散。
3.2長江三角洲經濟擴散的空間圖式具有明顯的圈層與軸線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全區土地面積占全國1%,人口占全國的6.25%,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1%,而上海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實力最強的龍頭城市,經濟擴散的中心,產業布局的重心。圍繞著上海經濟增長極,經濟的空間擴散等級如圖1所示。第一擴散圈層是蘇州、無錫、杭州和寧波。這一圈層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大,鄉鎮企業發達,普遍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和財稅來源。第二擴散圈層是南京、嘉興、紹興、常州和鎮江。這一圈層產業結構處于“二、三、一”階段,工業發展迅速,主要向機械、電子方向發展。第三擴散圈層是揚州、南通、湖州和舟山。這一圈層的鄉鎮企業發展較晚,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產業結構水平較低。因此,從總體上來看,上海這個增長極主要是沿著鐵路擴散的,沿江擴散軸和沿海擴散軸成為次一級的擴散軸。
長江三角洲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滬寧、滬杭、杭甬交通沿線為城市密集帶,也是產業集中帶和生產力發展的主軸線,沿江、沿海地帶的港口、工業和城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也得到快速發展,因此已初步形成了滬寧、滬杭甬鐵路沿線的產業軸、蘇南臨江產業軸和蘇北沿江產業軸線,這些產業軸線也成為經濟的擴散軸線,其中沿鐵路的擴散最為重要。我們發現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分布呈“之”字型,這恰好與主要交通線的“之”字型分布吻合,位于擴散軸線死角的舟山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而南通、泰州和揚洲雖然沿江,與上海的距離較近,但是,由于長江的阻隔接受上海的輻射要少,故其經濟發展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相對落后(圖1)。
附圖
圖1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擴散圖
最近的研究表明,蘇州已經成為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在上海大都市100km的緊密圈內,蘇州是唯一的特大城市,且2000年GDP(1540億元)和人均GDP(26692元)均高于離上海200km的杭州市GDP(1382億元)和人均GDP(22342元);南通和嘉興是兩個大城市,2000年GDP南通(736億元)雖高于嘉興(541億元),但人均GDP南通(9378元)卻低于嘉興(16359元)(圖2)。2000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僅次于上海,遠遠超過其他城市;而南通則處在最末的位置,長江阻隔是上述的重要原因之一(表1)。國內有關學者根據人口GDP、空間距離測算上海與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絡強度指數,蘇州與上海之間的指數(L)為19.5,高于上海與長江三角洲內其它所有城市;南通與上海之間的指數(L)為6.1,與嘉興一起也高于除杭州、南京等省會城市和無錫、寧波等工業重鎮外的其余城市(表2)。
附圖
圖2上海都市圈輻射范圍及蘇州、南通區位示意圖
附圖
綜上所述,蘇州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是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外向型、現代化工業基地,是歷史文化名城和潔凈、舒適、宜人的綠色城市。南通市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的江海門戶,是以能源、原材料及其深加工為主的工業基地,是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和舒適宜人的生態城市。
4實施城市定位的基本考慮
4.1聯合進行基礎設施的協調建設,形成一體化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
首先通過發展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可以減少區際交流的阻力,降低市場交易的成本,使資源能在區域內實現合理的配置,產出更大的效益。一是要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價值,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及組合配套港;二是完善陸路交通網,包括沿江鐵路、寧通啟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鐵路以及滬蘇錫常輕軌快速干道以及南京長江三橋、潤揚長江在橋和蘇通長江大橋的建設。然后再逐步考慮通訊、供水、供氣以及互聯網一體化建設和區域基礎設施共享問題。
4.2推進區域產業結構整體整合與分工,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形成布局合理、協作密切的生產體系
①在農業上呼應上海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的趨勢,吸引上海的資金、技術參與蘇州、南通農業資源的開發,共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產銷或貿工農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建設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及創匯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基地。②在工業上蘇州應充分發揮上海高新技術和蘇州加工制造的綜合優勢,優化和重組產業、產品和企業結構,在鞏固、提高現有配套協作的基礎上,拓展新的配套協作;南通應建設成為上海支柱產業的配套基地、擴散產業的協作基地和高技術產業的中試、加工基地。③在上海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蘇州、南通應主動接受上海輻射,加強合作,使各自的股票、債券、外匯及拆借等金融市場相互銜接,積極籌措和運用國內外資金。④發揮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功能和蘇州、南通產銷優勢,進一步完善商品流通合作體系,共同培育建設面向本區、全國乃至世界的大型商品或物資集散地。⑤充分發揮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帶動作用,改造提升蘇州、南通有關港口和沿線的倉儲運轉功能,逐步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綜合航運和儲運網絡。⑥發揮各自旅游互補優勢,開展全方位合作,實施跨區域連鎖經營。通過共同參與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建設和保護,帶動各自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新一輪旅游消費熱點。
4.3構建系統集成的技術創新體系,共同培育區域一體化的創新網絡
產業發展水平是城市特色和空間定位的基礎,而產業的升級無疑要依賴技術創新。構建一體化的區域創新網絡是新經濟時代和全球一體化背景下,蘇州、南通持續發展和確保其地位不斷提升的根本。所以,應當充分發揮各自尤其是上海科技優勢,加強科技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各自的信息交流、技術交流和服務網絡,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產業層次和競爭力。在構建區域創新系統時,除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積極性外,更要注意體制上創新,建立多層次協調機構,可在政府、部門、行業、企事業和院所五個層面展開。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為創新網絡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信息化;財會管理;創新研究
就當前信息化背景而言,傳統的財務管理方法已難以適應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單位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單位未來的發展。面對新經濟體制的發展,如果單位在各方面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將會逐漸落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單位要想在新經濟環境下保持發展優勢,就需要改革傳統財會管理模式,創新財會管理方式,推動單位的發展。
一、信息化環境下財會管理的重要性
(一)完善財會資料
完善財會資料是信息化環境下財會管理的重要性之一。在單位財會管理工作中主要包含財務管理和會計管理兩部分,其涵蓋內容十分廣泛,財會管理的特征表現為具備的信息量較大和周期性較長。財會管理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的難度,若在某收集資料過程中出現錯誤,將可能導致重要財會數據的信息遺失,從而為單位帶來巨大經濟損失。而通過在財會管理中加強信息化建設,廣泛推廣和應用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信息管理技術具有高質量、多功能和可靠性等優點,通過最優化的信息系統管理技術,能夠有效提升財會管理工作的質量以及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二)規范財會管理體系
規范財會管理體系是信息化環境下財會管理的重要性之二。在信息化環境下,財會管理能夠通過較為科學合理的管理逐步使財會管理走向規范化。首先,信息化環境下的財會管理能夠有效提高財會管理工作的效率,改進較為落伍的人力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財會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財會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其次,信息化環境下的財會管理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財會管理工作人員的科學化管理水平,有效改善其工作環境。最后,財會管理通過加強信息化建設,降低了財會管理過程中由于人員疏忽等因素造成的財會信息失真和資料丟失等發生率,保障了重要財會信息數據的完整性。
二、財會管理現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體制的建設不斷完善,經濟市場隨之而來的競爭不斷的加強,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單位為了提高競爭力和獲取更多的利益,就必須采取相應的經濟手段,在經濟競爭中立足。隨著經濟案例的不斷增加,對于工作結算和財務規范化管理很有必要,以加強對經濟案例的處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目前國內各個單位的財會規范化管理不是很完善,財會管理制度還存在許多漏洞,此外財會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知識水平等還不夠高。因此為了提高單位或單位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加強財會人員的管理和財會管理制度的建設,保證財會工作正常運行,加強對單位資金流的監管,減少經濟損失。
三、信息化環境下財會管理創新策略的研究
(一)更新單位財會管理目標,加強信息技術的使用
信息化時代下,單位要想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不斷地革新財會管理工作的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財會管理方針與政策,不斷實現單位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具體來說,單位要不斷的平衡好各方之間的關系,牢牢地樹立好單位創新發展的理念,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加強單位財會管理機制的創新,加大單位的研發支出,加強對一些高技術信息產品的使用,提升單位生產經營效率,保障單位銷售額的穩定持續增長,加大單位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單位還要平衡好各個方面的利益,不斷地拓寬籌資渠道,保障資金來源的多樣化,加大對單位形象的打造,提升單位自身的無形資產,讓單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保持領先地位。
(二)樹立以信息化管理為核心的財管理念
樹立以信息化管理為核心的財管理念是信息化環境下財會管理創新的重要策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現代化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體系結構的不斷調整,單位中較為傳統的財會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市場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實現管理模式的轉型,從而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信息化是現代單位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管理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單位制定計劃和發展的重要依據,因此單位在對財會管理進行創新的過程中,要以信息化技術為重要根據,樹立以信息化管理為核心的財管理念,從而實現提高單位財會管理質量和財會管理工作人員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提高財會人員信息化的業務水平
提高財會人員信息化的業務水平是信息化環境下財會管理創新的關鍵策略。在單位財會管理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財會管理工作人員尤為重要,不僅是現代型單位進步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有效實施信息化財會管理的關鍵。單位信息化財會管理過程中,財會工作人員只有具備較高的信息化業務水平,才能夠不斷加強單位財會管理的信息化,促進單位的穩定發展。隨著財會管理信息化逐漸在單位中發展和應用,財會管理工作人員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單位財會管理工作人員在財會管理過程中具有扎實財會管理工作知識的同時,還應擅長使用現代化信息工具提高財會管理工作的效率,促進信息化環境下財會管理模式的創新。
四、結論
信息化技術在社會各行業中的廣泛應用,為各單位的發展帶來捷徑。財務管理工作是企業的核心工作內容之一,對維持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有重要影響。企業財務管理最主要的動機是為能夠創造更多的利潤,合法、合理地實現企業的經濟價值,并能夠更好地為企業戰略發展服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不斷進行財務管理的探索和創新,持續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只有這樣,單位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保持優勢,才能夠實現單位健康穩健持續有效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郝文俊.信息化環境下的財會管理創新研究[J].單位改革與管理,2015,11:117.
兩個現象。在建筑行業,一是大量的建筑企業長期著力于企業管理的改進與工程項目管理方法的探索與完善;二是大量的企業長期著力于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工程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運用。企業因此而花費的人力及物力非常巨大。雖然如此,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個顯著的事實就是國內建筑企業還少有真正實現管理現代化的。兩個挑戰。國內建筑企業奮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雖不懈努力,但差距始終存在。一是成熟的、代表行業管理水平的、自主研發的、建筑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幾乎沒有形成;二是通用的、實用性較強的、國產化的項目管理信息系統也沒有形成。建筑行業是國內各行業中成長較快的一個行業,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不能及時建立適用性強、與時代同步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及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無疑對建筑行業的整體發展不利。
二、三個方面的定位與偏向
企業的宗旨有意無意傾向虛擬經濟指標。企業是現代經濟體系的一個基本組織,贏利是企業的基本性質,但贏利并不是企業唯一的目標,贏利的前提是企業合法經營,企業實實在在的產品或服務能夠被市場所認可。隨著虛擬經濟體系的發展與泛濫,不少迷惑性的說法或提法往往影響企業的決策者,過多地強調企業的宗旨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及股東價值最大化。其實,經濟價值或其它所謂的利息、紅利、股票價格、指數、期權等,都不過是虛擬經濟的表現符號而已,只是特定時刻以特定的不太準確的經濟評價標準對企業的一種表面評價而已。企業如果過分關心虛擬經濟符號,甚至花大代價粉飾或美化企業的虛擬經濟數據,而忽視對企業產品與服務的關注,不能及時開發市場適用的產品與服務,不能有效增強產品性能,不能提高生產效率來降低產品成本,必將影響企業市場影響力及競爭能力的可持續性。而建筑企業的工程產品與服務的單件性,往往導致企業不自主地就偏向于虛擬的經濟指標的管理,而忽視了企業產品與服務經營的本質。市場經營自主或不自主地偏向于表面的市場覆蓋。建筑企業的市場經營與普通的工業企業的市場經營有較大差別。產品的單件性、生產管理的分散性、企業整體是分散經營,這是建筑企業的經營特點。但在產品集約化、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當代,批量生產、流水線精益化生產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最基本方式。建筑企業產品與服務的管理亦不例外。但建筑工程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有四個有趣的現象:一是在廣大的區域市場或一個特定的目標市場上,某個建筑工程的業主花大力氣在眾多的建筑企業中尋找合適的企業,而在此經營的眾多建筑企業也往往花大力氣互相競爭,以爭取到某個建筑工程業主的認可。這直接導致需求方及制造者在實際的工程與服務正式生產前,就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成本。二是特定的建筑企業為了維持自身的規模,在特定的目標市場不能規模化的情況下,只有花更大成本與精力來擴大自己表面的市場覆蓋范圍。通常小一點的企業力求跨省,大一點的企業則求跨國,再大一點的企業則經營范圍遍布全球。雖然在整體上可稱規模,而各目標市場上本質還是粗放的單件經營。三是建筑企業難以定型的、現實的建筑工程產品去投放目標市場,而且建筑工程的購買者及工程的業主,往往并不必連續或短期內購買一定規模的建筑工程。因此,尋求訂單成為建筑企業最重要的任務。當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時,建筑工程的訂單相對容易獲得。而經濟低迷時,訂單的獲得則相當不易。四是國內建筑企業的市場準入采用的是資質分類管理,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引導建筑企業深化自身的產品建造能力,也能為需要建筑工程的業主提供選擇合適的建筑企業的指導。但現實往往不盡人意。大量的企業采用很高的成本用于資質的拓展與維護,寄希望于以廣泛的高資質對接更廣大的市場,以便充分開發市場資源。但對于實際的產品生產與管理,往往不能進行有效的技術及工藝的現代化改造。這就導致一種現象的產生,就是資質愈全、等級愈高的企業,其空心化的趨向反而更明顯一些。正是因為以上種種的原因,形成一種必然的矛盾,就是廣種薄收式的市場開拓,導致規模化生產的可能性降低,而單個的業主又不可避免地傾向于在特定的建筑工程上實行精細管理。最終的結果就是建筑企業整體管理成本的加大,以及單個建筑工程的管理成本也加大。建筑企業究竟能不能實現工程產品與服務的規模化及精益化管理呢?問題的關鍵就在區域市場與目標市場的定位上。所謂的目標市場就是明確范圍的大中型城市,而區域市場則包括交通、文化、地域、風俗等相關關系的多個城市、多個省市或幾個國家或地區,也可以是某一類產品或服務的實際或潛在所有需求領域。所以說,目標市場的經營是建筑企業的重點,目標市場上實現規模化的精耕細作,在此基礎上實現建筑企業區域市場的規模化生產管理,從而實現建筑企業整體的現代化生產與服務的管理。企業自主不自主地偏向于產品加工者的角色。建筑工程可能是現實中最復雜的產品與服務系列。建筑工程與其它工業產品一樣,在形成過程中有制造企業及分供方及分包商。但與其它工業產品不同的是,建筑工程產品在制造過程中,工程的使用者即業主始終參與工程的建造管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占主導地位。既使采用EPC、BT或BOT等方式獲得的建筑工程的業主,也往往在工程建造過程中對工程提出或粗或細的要求。正因為如此,國內的建筑企業大多只專注于工程施工方面的經驗積累,并且也往往只以工程施工為主要目的搭建企業的組織機構,以提供工程施工過程的管理與服務表現企業的生產能力。當建筑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關于提供一個完整的建筑工程產品與服務時,往往會茫然不知所措。這與國際先進建筑企業所具備的提供完整的建筑工程產品與服務的能力,形成鮮明的差別。建筑企業究竟應不應該形成完整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與管理體系,或者仍然只是專注于簡單的工程施工過程的管理能力的保持,這是許多建筑企業當前情況下的兩難選擇。一方面國內市場仍以工程施工服務的市場需求為主,另一方面國際市場上大多是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產與服務的需求。再一方面國內關于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產與服務的需求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從企業的本質上看,如果一個企業不具備產品的開發、定型、制造的主動權,而僅僅只關注某幾個加工環節,那么這個企業在本質上只是產品的分供方,不能不具備工程產品的完整知識。這就很難提高企業的專業發展能力,也就影響企業的發展前景。
三、建筑企業管理體系的穩定性與靈活性
關鍵詞:循環經濟;鄂西;特色經濟
一、循環經濟與特色經濟論文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的生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體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決從源頭上治理污染、持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實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特色經濟是一個區域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經濟結構。特色經濟的構成要素是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特色企業、特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以公平競爭為生命線,而區域經濟發展又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因此,特色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利用比較優勢原則和市場原則,通過競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是相對于特色經濟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區依據現有的社會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文化狀況和生產力水平,在競爭中充分發揮區域經濟優勢、自然資源優勢、文化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優勢,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經濟結構。
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與可持續發展。因此,保持特色資源的優勢、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一個地區特色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一個地區特色資源開發與保護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最佳模式,是21世紀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循環經濟的理論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對于資源環境依賴性與主要資源的可重復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發展要求。
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體系構建的基礎分析
根據鄂西不同市州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情況及資源稟賦,我們選取了若干指標,經過對指標進行數學處理將鄂西8個州市劃分為如下三個圈域:即第一圈域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為“荊荊十隨”圈域,包括荊門、荊州、十堰、隨州這4個市;第三圈域為“恩施神農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農架林區。
(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不同圈域特色經濟優勢分析
“宜昌襄樊”圈域特色經濟發展優勢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川鄂湘三省交匯點。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地處我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歷來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旅游資源豐富。宜昌市共有景點350多處,是一座集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跡于一地、融現代化和文化歷史于一爐的旅游城市。襄樊市共有各類名勝古跡和景點70余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13個,是一個同時具備旅游資源豐富性與獨特性的旅游大市。三是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宜昌是中國巴文化、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交融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襄樊是一座有2800多年建成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山川靈秀,文化悠久,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匯合地。四是產業集聚初具規模。近年來,襄樊、宜昌作為鄂西北、鄂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積極融入全省經濟發展大潮,在與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相互合作和競爭中較快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襄樊、宜昌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穩步提升。
鄂西生態圈第二圈域包括十堰、荊門、荊州、隨州4個市。其特色經濟優勢一是文化底蘊深厚。圈域內擁有炎帝神農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武當文化等優質文化資源。二是旅游資源豐富。圈域內自然山水瑰麗秀美,人文景觀奇特壯觀,遺址遺跡保存完好,建筑設施古樸精致,種類齊全。三是旅游資源級別高,品種齊全。武當山這一世界級旅游景區位于該圈域,特別是武當山古建筑群、鐘祥明顯陵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江陵紀南城、隨州擂鼓墩等古文化遺址,荊州、隨州、鐘祥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歷史文化品牌,優勢明顯。
“恩施神農架”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第三圈域。是實現鄂西圈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層指標顯示本圈域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稟賦條件優越,未來以旅游業為帶動的產業經濟發展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其特色經濟優勢一是生態環境良好。其中恩施州森林覆蓋率達62%,被稱為“鄂西林海”、“天然氧吧”、“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并且有中國“三大后花園”之一的美譽。神農架是我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素有綠色寶庫之稱,森林覆蓋率達88%。物種極為豐富,有“植物王國”、“物種基因庫”之稱。二是文化特色鮮明。圈域民族、歷史、民俗等文化特色鮮明,恩施州擁有數量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神農架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使其具備了發掘和開展觀光攬勝、度假休閑、探險獵奇、體育健身、科學考察、科普教育等旅游項目的獨特優勢。
(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宜昌和襄樊作為湖北省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旅游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日漸明顯。其主要表現:一是旅游資源開發中保護不足。在對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出現了旅游規劃與開發依據不充分,資源數量和承載能力不符,資源價值特別是潛在價值把握不準而造成旅游資源不合理開發或低水平開發等問題。二是市場運作乏力。在對外宣傳和旅游策劃上是單兵作戰、各自為政、手段落后,缺乏高水平的市場化包裝和營銷,沒有形成統一鮮明的主題形象。三是旅游經濟快速增長與粗放經營并存。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缺乏,旅游商品趨同,富有特色的晚間娛樂活動嚴重不足,旅游產品結構簡單,更新緩慢。不能滿足多層次旅游市場的要求,旅游產業結構的粗放經營特征明顯。
“荊荊十隨”圈域的主要問題:一是產業環境友好程度不高,工業發展水平跟宜昌、襄樊還有較大差距,而且圈域內工業主要集中在傳統工業上,資源消耗大、環境友好程度不高,離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要求有較大差距。二是旅游及相關產業體制障礙突出,圈域內產品路線各自為政,市場集中度不足。三是旅游業資源整合不夠充分,如隨州、谷城和神農架都有炎帝神農旅游資源,但缺乏一定的整合,難以形成品牌。“恩施神農架”圈層內基礎設施、工業及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底子都較為薄弱,圈域內生態保護、文化保護及生態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還面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旅游業帶動效應不強、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力度不足等問題。
三、構建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鄂西特色經濟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資源節約引導機制
為了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循環經濟體系,必須最大限度地節約自然資源,建立自然資源節約機制。自然資源的節約主要表現在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上。節約資源,降低自然資源消耗,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資源的節約: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將工業廢棄物及生活廢棄物加以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也是自然資源的節約。因此,節能降耗,污染減排,統稱自然資源的節約。
(二)建立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的聯動機制
為了保證環境質量的“生產和再生產”,必須建立資源耗費和環境治理的聯動機制,將環境保護與治理結合起來。制定環保法規,建立法律機制,用環保法規規范環保行為,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建立稅收機制,根據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應稅率收取環保稅,以此收入作為治理環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審批機制,限制污染嚴重的企業的開辦;建立行政監督機制,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社會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運用經濟手段推薦污染治理的市場化進程。
(三)建立生產活動影響的評估機制
建立生產活動對自然和社會影響的評估機制,以便配和調節這種影響。對于每一項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所產生的近期和遠期影響,要組織相關自然科學專家進行評估,依靠專家進行決策,以使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的改變為人類目標服務:對社會生態所產生的近期和遠期影響,要組織相關社會科學家進行評估,以便采取相應措施,發揮它們對社會生態的積極影響,限制對社會生態的消極影響。
(四)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
結合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的資金支持。把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循環經濟體系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利用國債投資或進行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鼓勵民間資本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進行投資。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價格改革,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和收費政策,積極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要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通過財稅杠桿的調節,促進循環經濟快速發展。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四、著力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經濟模式
基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已形成的經濟發展水平,整合其工、農業和文化資源,借助于旅游產業發展平臺,致力構建以“創新中循環,循環中增效”為主要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一)務實工業基礎,探索生態工業模式
以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為主線,以科技、體制和管理創新為動力。形成從企業內部到企業之間、再到全社會的物質能量循環生態系統,構建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生態工業。把廢物綜合利用與建設循環經濟型產業結合起來,把企業清潔生產、產品結構調整與技術改造、解決結構性污染結合起來,建設生態工業園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規劃建設主導。形成污水、固廢、廢氣資源化綜合利用三大循環系統,實現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環和配置。逐步建立鄂西循環經濟發展體系。
(二)以原有農業為依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將農業結構調整與增加農民收入、防治農業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生態農業產業體系。探索適合鄂西自然和經濟發展要求的生態農業模式,突出區域生態農業特色。目前,鄂西地區形成了以柑橘等為特色的水果產業、以草食動物為特色的畜牧產業、以庫區特種養殖為特色的水產業、以無公害反季節為特色的蔬菜產業、以優質綠茶為特色的茶葉產業和以烏紅天麻為特色的中藥材產業。把這些特色產業納入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大量開發參與性、體驗性的產業農莊,將達到雙向促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