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教師轉正申請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員工轉正的申請書(一)
尊敬的學校領導:
您好!首先感謝領導給我這個工作的機會,讓我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我既感到非常的榮幸和激動,又深感自身肩負的沉重職責。我一定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在今后的工作中好好表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為學校的發展和神圣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于XXXX年XX月畢業于XXX大學,學習期間我主動鉆研XXX知識。我深知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需要有耐心、細心,還要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在工作中不斷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業務水平,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學生。我也深信自己一定能做到這些。
本人工作認真,極富工作熱情,善于與他人溝通,注重團隊的合作協調,責任感強。更關鍵的一點是,做一名人民教師一直是我的愿望,我愛好教育這一行,所以我自信、并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的教育方針、政策和規定,成功地完成各項教學工作。今后,我也會更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注重自身發展和進步,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自己一份努力!
XXX
X年X月X日
尊敬的領導:
您好!
我于20XX年X月X日成為一名飼料公司市場部的試用員工,到今天3個月試用期已滿(之前5月份在公司實習過十天),根據公司的規章制度,現申請轉為公司正式員工。
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初來公司,曾經很擔心不知該怎么與人共處,該如何做好工作;但是公司寬松融洽的工作氛圍、團結向上的企業文化,讓我很快完成了從學生到職員的轉變。
在崗試用期間,我大部分時間是待在生產車間學習。通過學習,我了解了粉料、蝦料和膨化料的生產工藝流程及其品質方面的知識。我認為作為市場部人員來說,只有用心去了解自己的產品才能給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主動向品管人員及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品質方面的知識。另外,我也隨同同事出差幾次,做了市場調查與市場服務。通過出差,我認識到了市場部的工作內容,學習到了跟客戶溝通的技巧,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在學習與積累。
總之,經過三個月的試用期,我認為我能夠積極、主動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能夠發現問題,并積極全面的配合公司的要求來展開工作,與同事能夠很好的配合和協調。當然,我還有很多不足,處理問題的經驗方面有待提高,團隊協作能力也需要進一步增強,需要不斷繼續學習以提高自己工作能力。
在此,我提出轉正申請,懇請領導給我繼續鍛煉自己的機會。我會用謙虛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做好我的本職工作,為公司創造價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來!
申請人:XXX
員工轉正的申請書(三)
尊敬的領導:
你們好!
我到XXX公司工作已經一段時間了,在這期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看到了公司的發展與壯大。很有發展空間。
剛到公司工作時,對公司的情況了解很少,對于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和企業的發展方向只是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通過這兩個月的工作,我逐漸認識到,XXX公司對員工的要求是全面的,從工作態度到業務能力到個人素質。企業是要全面發展的,如果員工個人的發展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速度,那么員工將被企業淘汰。作為XXX公司這樣一個高成長性公司中的一名員工,我有著強烈的緊迫感。在工作中我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例如在業務知識和溝通能力上還存在很大欠缺。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完善個人的能力,更好地融入集體。
XXX公司是一個成功的團隊,它對于我來說有著深深的吸引力,我希望能早日成為這成功團隊中正式的一員。
申請人:XXX
員工轉正的申請書(四)
尊敬的領導:
本人于20xx年x月x日成為本公司試用員工,至今已即將期滿x個月,根據公司的規章制度,現申請轉為公司正式員工。
作為一名平面設計師,盡管在進本公司前,本人已參加工作一年,但是由于每個公司狀況都稍有差別。非常感謝,在此期間領導及同事們所給予我的支持、幫助及建議,這些都將對我未來的工作有著不少幫助。
在這x個月的時間里,作為一個新人,或許是這個從外人轉變為公司員工的過程,使我能用更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我們品牌在發展中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及所必須克服的困難。就個人工作而言,作為形象部的一員,由于在我之前,我的職位是暫時空缺的,因此很多工作可能未能及時的完善和完成,而作為新入職的我,在剛來公司后,又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接手這些工作,而我我手同上也不能及時的接觸到我之前的那位老員工所留下來的資料,這對于入手手頭上的工作上,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至今勵志網,我已能完全的掌握,并在此期間,順利完成了:我們品牌在全國各地直營店和加盟店的形象畫,燈箱片、各式廣告牌,廣告單頁、VIP卡、迪妮網站、09春夏訂貨會的櫥窗設計和布置。
此外,我們品牌的形象,不僅僅包括我們所在商場里店面的形象,作為形象這塊,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完成,當中也包括很多小的細節,這樣才能使得我們品牌的形象更加的完整,更加的專業。比如說:我們品牌的網站,這個以前我們所忽略了的環節。雖然以前的網站,放著也就是放著,但是作為一個時裝品牌,雖不能說引領流行的潮流,但至少也需要與時俱進。我向領導提出了這個建議。領導接受了我的意見。我設計好了網站,并協助辛星一起制作了網站。
經過這些工作,你從一個新人更好地融入到了公司,融入到平面設計師這個職位當中來。此外,我現在正在學習陳列方面的專業知識,在未來的日子里,除了平面設計的工作外將兼顧陳列工作。當然,我所要做的還有很多,但我想我都能很好的完成。
在此申請轉正,望給予批準
申請人:XXX
員工轉正的申請書(五)
尊敬的公司領導:
您好!我已從事過五年的銷售工作,并且近三年來一直堅守在化妝品領域,對于銷售行業尤其是化妝品行業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進入莊勝公司兩個月實習以來,我已對丸美、春紀兩大品牌的絕大多數產品的成份、功效、用法等都比較熟練的掌握了。因此,我希望能在20XX年XX月成為貴公司正式員工中的一名。
作為一名促銷員,我嚴格遵守并執行了公司與商場的各項規章制度。我還做到了:尊敬公司的每一位領導,團結公司的各位員工,并與其積極交流,以便更迅捷的獲取寶貴建議;對貨品和贈品都陳列整潔且一目了然,以便吸引更多購買者的視線;對待顧客熱情主動,促使消費者首先從情感上接受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會不斷的努力學習,全面掌握產品知識,深刻摸索顧客心態,把我們公司的會員制度(及其他活動)落到實處,并做好回訪工作,爭取為公司賺取更大的利潤!
請公司在實踐中考驗我,真切希望公司能盡早批準我成為一名正式員工。非常感謝!
此致
敬禮!
一、日常教學方面
我來到學校后迅速熟悉常規教學方式、方法,積極學習新課改,對備課、上課、作業布置安排等常規工作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并在實踐之中注意查缺補漏,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教學問題就積極向同事們請教,努力做到課前準備好、課中講解透、課后督促檢查嚴。課堂上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最大限度地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后積極和同事們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努力尋找解決方法,在平時有空就去聽老教師的課,認真研究學習老教師上課時使用的好的教學方法,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不斷的進步和提高。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作為班主任,關愛學生,把學生安全放在首位,注意學生的養成教育。小學生剛剛進入學習階段,可塑性非常強,那么班主任在這中間起著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主要注重學生的不同發展,建立鼓勵機制,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一年以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建立了一個班級學風濃郁,班級榮譽感強的班級,不僅學習成績蒸蒸日上,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也屢獲佳績。
三、個人素養方面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學到老,活到老的重要性。一個知識淵博,不斷學習的老師,同樣也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老師。在一年的見習期里,我不僅學習了相關學科的知識,同時也閱讀和學習了其他方面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這樣的好處就是自己的課堂也越來越生動,越來越吸引人。
四、日常生活方面
在生活上,我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謹遵正人先正己的古訓,時刻提醒自己,重視為人師表的職業形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盡量不給學校添麻煩,努力保持正派的工作作風,與校領導和同事們和睦相處,講團結、講正氣,日常注意關心學生的冷暖,用愛心構筑與學生們、同事們的橋梁和紐帶,努力和每一個學生、每一位老師都成為好朋友。
本報記者 嚴友良 發自上海
6月10日,2012年度高考結束后的第一天,路翔就出現在了上海虹橋火車站。在那個被稱為“老家”的湖北襄陽市,他沒有多待上一段時間。急急忙忙地趕回來上海,因為這里有他在此工作的父母和分別一年多的朋友。
“如果不是因為考試我肯定不回去,在那邊一點都不習慣。”略顯羞澀的路翔告訴記者。
比路翔更苦惱的是他的父親路振國。一年來,沒有上海市戶口成了這個44歲中年男人的心頭之痛。原來,依照《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2012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只能在其戶籍地報考。
“沒上海市戶口,就不能在上海參加高考,只好讓孩子回老家了。從出生以來,這是他第一次離開我們。”路振國說。
作為父親,路振國很清楚:面對記者,兒子并沒有說出來,就在這短短的一年間,他需要學習兩套教材,體會兩種不同的學習進度,感受兩種不同的學習氛圍……
被戶口決定的高考
直到2011年的夏天,路翔都沒有意識到他和自己的那些同學有什么區別,甚至還因為在私立高中上學有一點點優越感。
當時父親路振國告訴他,為了高考,他需要回襄樊(2011年改名為襄陽市)上高三了。
“我和孩子的母親從小伙子、小姑娘的時候就來上海打拼了。小翔就是在上海出生的。”如今在一家公司從事銷售的路振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在上海這座寄托著他們夫妻青春和夢想的城市,路振國一直努力為兒子的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初中,路翔都和其他的上海孩子一樣,在本地就讀。“盡管當年是為了上初中,曾經給學校繳納一萬多元的借讀費。”
初中畢業后,路振國又花了一大筆錢讓路翔進入了上海一家私立高中。“只要是為了孩子,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路振國說,他們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讓兒子離他們近一點。
當2011年高中二年級暑假到來的時候,路振國聽從了孩子班主任的建議,“如果不能在上海市參加高考,那么最好還是提前回去適應一下。”
路振國知道老師是好意。實際上,多年來,他一直以兒子為驕傲。因為孩子非常要強,也特別爭氣,成績也一直優秀,“這么多年來不容易,眼看就要熬到頭了,沒想到到頭來還是無奈”。
“那一刻,我真的體會到了上海市戶口的重要性。”路振國對記者回憶道。
沒有辦法,路翔不得不面對要回湖北參加高考的困境。而實際上,之前除了隨父母偶爾回去過幾趟,他幾乎沒有在故鄉生活過。
“一年的日子終于熬出來了。”6月10日,在與記者交談中,路翔如釋重負。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現有流動人口2.6億人。在這2.6億流動人口背后,則是5800萬留守兒童和2700萬隨遷子女。
正是如此,自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隨遷子女家長每個月都會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議書,呼吁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允許隨遷人員子女隨父母在經常居住地上學、參加高考。他們還成立了“我要高考網”,截至6月13日,一共征集到了101742個簽名呼呼早日實現“異地高考”。
“隨著大量城市流動人口和進城務工農民工在異地工作時間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問題日益迫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
緩慢推進的異地高考
自2005年起就有家長開始進行努力,一些家長走上街頭,發放傳單,向市民征集簽名,尋求對“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
而2011年10月26日,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中國法學會教授郭道暉、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聯名向總理上書,建議立即廢止教育部關于高考戶籍限制的規定,將高考報名條件改為考生的學籍所在地,并實行全國統一高考,同時呼吁取消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
同年的10月29日,20多位隨遷子女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在這些家長組織召開的會上,他們希望“取消高考戶籍限制”,高考報名資格依據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等標準認定。這些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不少家長還選擇前往各地、市教育局表達訴求,希望政府重視他們的訴求。
在這些努力下,異地高考的政策閘門,也慢慢開啟。
2011年8月15日,《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只要湖北省高中學籍滿3年,戶口在外省的考生有望在湖北省報名參加高考。
而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和分管此事的副部長杜玉波接受媒體采訪時均透露,將定于在今年出臺總體性方案,并要求地方于今年年底出臺具體實施方案。
高考大省山東成為異地高考第一個吃螃蟹的省份,在其近期出臺的政策里,明確規定:從2014年起,凡在山東省“高中階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在山東省就地報名參加高考。此后,福建、廣東、江蘇等省份紛紛跟進。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省份當中不少是因為用工荒倒逼的。
以福建為例,作為中國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福建是外來務工人員輸入大省。可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福建省的教育資源就面臨著挑戰。
根據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2012學年,福建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接收隨遷子女67.8萬人,其中來自外省的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有41.9萬人,占62%。
然而,據福建教育考試院最新的情況來看,2009年以來,福建省已連續4年出現高考報名人數下降。主要原因是適齡人口出生率下降,2012年高考人數再創新低,與去年比減少了近萬人。
一邊是招工難,一邊是本地高考報名人數逐步減少、高校生源面臨沖擊,這直接導致了一些省份在異地高考政策上做出調整。
然而,異地高考在北京、上海等指標性城市卻停滯不前。
實際上,北上廣作為最先開放的人口流動的大型省市,成為異地高考最難啃的骨頭。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就指出,“有關異地高考的問題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其他省的問題都不是很大。”
“根本原因還在于地方教育狀況的問題”,長期關注此事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高考錄取成績在各地有較大差異,且各高校在不同省份的錄取人數也多不同。
而教育部今年上半年出臺政策的承諾恐怕也難以兌現。“有些問題,不能一蹴而就。全部一下解決,到不了那個程度。高考方案要先讓專家間討論,之后遞交教育部討論,再經各部門和各省討論,然后再上報決策。決策部門也正在討論之中,”一位熟悉決策部門政策制定過程的人士告訴記者。
這位人士吐露,正是要顧及到北京、上海等地改革難度的差異,直接導致了目前決策部門難以下定決心。
地方利益與門檻難題
作為去年10月26日上書總理建議立即廢止教育部關于高考戶籍限制的規定的人,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明確指出,高考與戶籍掛鉤不合法,認為該項制度違反《憲法》和《教育法》。
“全國每年幾百萬考生遭歧視,卻沒有人站出來從法律上挑戰招生指標制度。在我看來,高考戶籍限制違反了《教育法》,從法律角度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式就是,但教育部是國務院的下屬部門,所以我們通過行政復議程序提請國務院審查教育部的規定。事后我們得到了國務院的反饋,大家也看到目前教育部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向記者回憶“上書”的原因。
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指出,“這讓那些原本可以留在父母身邊,享受家庭溫暖的孩子,將不得因為一個不合理的制度因素,被迫加入‘留守兒童‘大軍,有的甚至要從初中開始,即要承受三年以上的分離之苦,并可能由此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家庭和諧、青少年教育、不同族群的割裂等。”
據統計,2010年,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小學和初中就學的人數已達997.1萬。
但是專家們也坦言,異地高考的實現目前也遭遇一些阻力。而正是這些難點,讓路翔和他的爸爸希望落空。
“最大阻力在于地方的既得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尤其是京滬等教育發達省市的居民以及對決定招生和考試政策有影響的地方官員。”張千帆教授指出。
眾所周知,各地現行的政策均傾向于本地考生,這與各地的高等教育資源直接相關。
即使是一些部屬院校,也不可能脫離與地方政府的聯系。“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其建設資金卻基本是中央與地方一比一配套,其在土地、治安、水電等各方面,對地方政府亦多有依賴。
“誰都知道在北京和上海這些地方上大學容易得多,在上海能上一本的分數,在有的省甚至連二本都上不了,有上海戶口的人當然不會愿意放開這種特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
以上海為例,2011年上海市報名參加高考的考生6.1萬余人,710所高校公布計劃招生5.28萬余人,實際錄取5.45萬余人。高考錄取率達89.3%,不僅高于全國高考預計錄取率的72.3%,而且比山東、河南等省份高出20多個百分點。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擔心異地高考政策一旦出臺,會引發很多“投機者”奔赴“低地”,甚至引發新一輪“高考移民”。
“畢竟開放戶籍限制將增加地方考生數量和競爭壓力,如果按照當地標準錄取還將占用各大學對當地分配的招生指標。”儲朝暉對北京、上海等地市民的擔心表示理解。
實際上,門檻多高是異地高考政策“何日來”的另一個焦點。
早前山東的方案是,凡在山東省“高中階段有完整學習經歷”的非戶籍考生均可以。除此之外,還有人提到了納稅年限等。
“獲得異地高考資格的納稅等年限不宜全國統一,各個城市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行確定,例如一線城市在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情況下,可適當將年限提高一些,而一些壓力比較小的城市,3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了。至于北上廣,可以略微提高一點。”儲朝暉指出。
儲朝暉指出,不管怎樣改革是重要的,因為“如果不讓這些異地工作的子女在當地考試,必然阻礙了社會發展進程。”
南科大:在“招風”中招生
招生指標姍姍來遲,“自主招生”被指很有限
本報記者 洪若琳 發自廣州
南科大的老師們最近都很忙,因為南科大不僅轉正了,還可以合法招生了。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向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出《教育部關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學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南科大”)。幾年來跟在南科大校名后面的“籌”字,終于有抹掉的一天了。
不過招生工作卻遲遲沒有展開。5月29日,離高考只有8天的時間了,遲到的南科大2012年的招生方案,才終于得到正式批復,當天第一時間,南科大的網站就貼出了校長朱清時的《致2012年考生和家長的一封信》,詳解招生方式,仿佛已經為這一天準備了很久了。
和南科大創立初期完全自主招生的初衷有所不同,今年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式是采取基于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高考成績占60%,高中階段平時成績占10%,復試成績占30%。考生們參加完今年的全國統一高考后,可通過自薦和學校推薦兩種方式在網上報名參加復試考試。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有些失望,認為這是有限的自,不是學校真正意義上自主招生。南科大在沉默了一年之后,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遲來的招生指標
一年前,南科大還在為首屆教改實驗班的學生是否要參加高考而糾結。最后結果是45名學生集體“抗爭”拒考,這在當時無疑是冒險之舉,當時,南科大的“籌”字還未卸下。
不久后,有消息又傳出,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在內的4名協助創辦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學教師,已悄然退出南科大。其中三位去職教授更發表公開信,稱南科大缺乏學科框架、學術教員團隊,同時,內部管理制度、課程大綱、發展路徑規劃都未明確制定落實,改革空有口號。
一時間,南科大被推往輿論的最前端。承擔教改重責的南科大,面對內憂外患,未來將何去何從,引來多番猜想,自此之后,與前期高調出鏡相比,南科大選擇了退到舞臺后方。
不過這半個月來,南科大又“復出”了。猶如一部經過重重審查的電影,終于能合法亮相于世人了,但卻遭遇了尷尬的檔期。5月29日,招生方案最終確認,6月15日,考生報名就截止了,也就是說,留給南科大招生的時間只有短短半個月。
6月5日一早,廣州某師范高校內的酒店房間,王懷清、吳文政、何祝兵三位老師在等待考生家長前來咨詢招生問題。
桌面上擺著印制的宣傳冊、報名表格、教師名片,還有《朱清時校長致2012年考生和家長的一封信》,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
像這樣的招生團隊,南科大一共有8個,分別在廣東、山東、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這8個地區,是南科大今年的招生范圍,指標為180人。朱清時本人十天奔走八個省份,馬不停蹄地宣講。
成為輿論的焦點。
師資的初步到位
事實上,2010年的12月底,朱清時同樣寫過一封給考生和家長的公開信。那一年,朱清時在信中不無激動地說:“大學能自主招生、自授學位,才有真正的辦學自,才能推進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這是我國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和一年半之前寫的那封公開信不同,今年的版本,朱清時并沒有將筆墨過多地停留在呼吁關注教改理想的口號上,而是將大部分篇幅用來解釋招生政策——“南科大的復試以書面形式測試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包括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洞察力。”
5日上午,廣東招生組組長王懷清迎來第一位前來咨詢的考生家長。“大部分家長問的是如何報名的方法,內行一點的,就會問,南科大的定位是什么?怎么證明南科大是‘亞洲最好大學’?”王懷清說,這個問題比較不好回答。“現在肯定還不是,但我們有優勢,也有信心,將來可以是。”
王懷清先后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任金融系教授,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和朱清時接觸,一兩個月后,沒怎么猶豫,就簽了合同,寒假之后已經投入教學工作。
朱清時在公開場合核實的,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與南科大簽約的全職教師已經有65位。宣傳冊上則寫著,“南方科技大學目前擁有一支70人的國際一流水平教師隊伍”。
多位教師佐證了朱清時的說法,福建招生組的許宗祥說,70人當中只有少數幾位是兼職教授。
香港人吳文政,就是在去年八月份正式簽約南科大的,雖然南科大已經有許多香港工作背景的教師加盟,但目前為止,他是南科大唯一一名香港人出身的香港教師。他透露,今年至少還會有兩位像他這樣的香港本土教師加入南科大,未來會更多。
妥協中前進
吳文政加盟南科大的時候,離三位香港教師離開南科大籌建團隊的消息傳出僅僅才過了兩個月。來深圳之前,他也對此做過功課。“我來了以后,他們三位已經離開了,沒有機會坐下來聊一聊,所以并不了解當時的背景,不好多說。”
但后來的事情吳文政是知道的。“教育部經常會派人過來審查,我們也一直在為‘去籌’做準備,我們這些老師看到他們會來,也會批文件,都覺得所謂的內憂外患都會好起來。”
朱清時更為看中的南科大學術副校長,卻仍然沒有定下來。去籌轉正之后的南科大,仍有迂回的路要走。2012年的招生方案,看上去更像是討價還價之后的結果。朱清時曾在4月27日,找到了《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幾家媒體,公布了今年南科大準備的招生計劃。當時的方案是,學生的高考成績將占總成績的40%,平時成績與南科大的綜合能力測評成績則各占30%,即433模式。最終出爐的方案卻改為613模式,高考成績的比重占了六成,坊間開始用“妥協”二字來形容南科大的無奈。
“我覺得用妥協這個詞說得大了一點,”朱清時說。“任何理想的東西往往都不能一步到位就實現,尤其是教育改革這種復雜的事情,每前進一步都要取得共識,要不然就會摔跤,我覺得重要的是朝著我們的目標已經前行了一大步。”
(實習生方燦對本文亦有貢獻)
辦學12年投入1.5億,助3000多名寒門學子圓夢高考
海豐好人陳介仁
本報記者 侯斌雄 發自廣東海豐
6月2日上午,廣東汕尾市應屆初中畢業生葉小燕,靦腆地站在海豐縣任榮中學董事長陳介仁的面前,自述家境:“我家三個孩子,全靠爸爸一人登三輪車養家,經濟條件不好。可是,我想繼續上學……”
陳介仁神色寧靜地看著葉小燕,專注地傾聽她的述說。13年來,陳介仁無數次面對同樣的場景。
海豐縣仁榮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介仁創辦的仁榮中學,有1/3學生享受著包學費包吃包住的“三包”資助。多年來,陳介仁投入的助學金額累計達5000多萬元,3500多名寒門學子在他的幫助下,步入大學校園。
辦學的緣起與代價
每當新學年即將到來之際,陳介仁的手機通話量就會急劇增長,許多出身寒門的學生向他申請資助或減免學費。
陳介仁的助學情結,源自于他早年的坎坷經歷。
陳介仁家庭成分不好,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農村。歷經“”苦難歲月的他,耽誤了學業,1980年高中畢業時,未能考上大學,就一腳踏入社會,開始為衣食生計奔波。
“我21歲白手起家做小工。1988年時,我24歲,組織了一個四五十人的建筑隊,到惠東縣淡水鎮建房、裝修,忙碌了一年,沒掙到什么錢,就回到了海豐。”
在海豐,陳介仁進入剛剛興起的房地產業,挖到第一桶金。1993年,陳介仁組建海豐縣第一家房地產公司;兩年后,又成立海豐縣仁榮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走上多元化發展道路,并在2004年當選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
事業有成的陳介仁,目睹海豐縣不少寒門學子輟學的現狀,憶起自己早年求學時的辛酸經歷,心生悲憫,決定幫助那些和當年的自己一樣的寒門子弟圓上求學夢。
從哪里入手?“辦學最直接,也最好。”陳介仁想起族中先賢陳炯明主政廣東時的辦學盛舉,決定自主辦學。
談及陳炯明這樣一個被歷史煙塵遮蔽了的族中先賢,身為海豐縣陳炯明研究會會長的陳介仁如數家珍。
1919年冬,時任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特意從當時的軍事支出中撥款10萬兩予以資助留法學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
1921年,廣東教育經費預算為153萬余元,實際支付為111萬余元,陳炯明聞后裁兵,“每年可省軍餉500萬元,即以溢額撥為教育經費”。
陳介仁亦提及,陳氏家族有位前輩也曾于1949年前創辦“培園”學校,培育海豐子弟,得到族人和家鄉父老的敬重與感佩。
而這些族中先賢,正是他追慕和學習的對象。
陳介仁先后斥資1.3億元,先后創辦仁榮學校(注:小學)和仁榮中學(注:完全中學),目前兩所學校共有80個教學班,近4000名學生。
海豐地處粵東,背山面海,雖然毗鄰港澳,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許多寒門子弟念完初中,便外出打工,其中,尤以女孩居多。
海豐縣仁榮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先于1997年創辦仁榮學校,隨后在1999年創辦仁榮中學,成為汕尾地區首家十二年一貫制的私人辦學實體。
仁榮學校是所小學,既招收海豐縣本地籍學生,也招收外來工子女。仁榮學校辦學15年來,每學期的學費一直保持500元水準,早年比公立小學便宜,與當前的公立小學大致相當。
另外,對于家境困難的學生,仁榮學校減免學費,每年扶助的貧困生均有100多名。
為了使汕尾市的老區、邊遠地區的貧困生能繼續讀書完成學業,陳介仁在建校之初就果敢決策:對立志向學、品德好、成績優秀、家境困難而面臨失學的小學生和初中生,給予減免學雜費;甚至,每年免費三包的優秀貧困生占仁榮中學1/3比例,就讀高中。
每年5月前后,仁榮中學相關員工就要奔赴全汕尾市各鄉鎮學校,走訪家庭,挖掘挑選學習好又家境貧寒的學子。
6月2日上午,陳介仁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了辦學的一部分代價:“光是補貼貧困生,仁榮公司每年至少要投入400萬元。”
因辦學成績優異,仁榮中學先后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全國綠色先進學校”;目前,仁榮中學已成為汕尾市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民辦完全中學。
風風雨雨的辦學路上,在收獲榮譽的同時,仁榮中學也遭遇一些非議。
有人批評仁榮中學打著“扶助貧困生”的幌子,搶奪優秀生源,其早年招收議價生的做法亦被稱為“劫富濟貧”之舉;甚至有人說,陳介仁辦學,就是在做一門生意……
對此,陳介仁向時代周報記者澄清說:“海豐縣中考后,澎湃中學得到縣里扶持第一批就錄取了拔尖的苗子,仁榮中學再錄取,不存在‘掐尖’現象。”
以前招收議價生,可以叫做“劫富濟貧”,因為這些收入,仁榮中學都用來資助貧困學生了。而現在,仁榮中學已不再招收議價生了。
2010年,仁榮中學高三學生王思雯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創造海豐縣13年無人考入北大的歷史紀錄。
“陳先生就像我的父親”
一茬又一茬的學生從仁榮中學畢業,考入全國各地的大學,對于母校仁榮中學和“教父”陳介仁,他們一往情深。
每年假期,很多師兄、師姐回到母校看望學弟學妹,激勵他們好好學習,拜訪陳介仁,答謝他當年的助學恩情。
陳介仁也掛念著他們,因為他們是他的驕傲。在陳介仁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大文件盒,里面裝著十幾本學生花名冊,那里面,記錄著一個個讓他感到驕傲和欣慰的學生的名字。
仁榮中學每學期,視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的表現情況,增加優惠生名額;因此,每學年第二個學期的優惠生人數,都會多于第一學期。
常務副校長羅遠輝介紹,對于每一名優惠生,學校不單單只是免費,還為他們建立了一個檔案,以繼續跟蹤學生們的成長歷程,對于那些考上大學的貧困生,陳介仁會繼續資助。因為關心下一代成長,2009年,陳介仁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稱號。
陳介仁的助學故事,不勝枚舉,廣為傳誦的是仁榮中學第一屆畢業生劉秀鳳在他的資助下考上大學,最終東渡日本攻讀博士。
6月2日,陳介仁向時代周報記者簡述當年資助劉秀鳳一事。
劉秀鳳出生在海豐縣平東鎮新湖村,一座小村莊。2000年劉秀鳳初中畢業,她的母親思想古舊,覺得女孩子讀書沒用處,家里又捉襟見肘,派去東莞打工。
盡管萬般不情愿,劉秀鳳無奈前往東莞。忽然,親戚聽說仁榮中學提供優異的貧困生三包免費讀書,于是劉秀鳳被叫回。疑慮中,她成功申請就讀高中,成為新湖村第一個女大學生。她的弟弟,也得到陳介仁先生的資助。
高考之前,劉秀鳳到廣州住院動手術,6000元醫療費全由陳介仁先生支付。對于劉秀鳳求學的資助,一直繼續進行。陳介仁見劉秀鳳成績優秀,支助了她四年的大學費用和一年到日本做交換生的費用。8年來,陳介仁光支助劉秀鳳的資金已超過30萬元。
現在的劉秀鳳,靠著自己的努力,已經在日本九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5月下旬,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劉秀鳳來到仁榮中學,與學弟學妹座談,講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和求學史。
提到陳介仁,劉秀鳳感慨萬分:“陳先生就像我的父親,每次回國,我都首先回母校看望陳先生。要是沒有陳先生的鼎力資助,我如今不知生活在哪里,不知生了多少個孩子。”
扶貧的未來
即使交學費的學子實際上也得到補貼,每學期學費才交1400元,一個學期住宿費350元,每個月伙食費300元。而培育的成本需6000元,完全是輸血辦學。
非“三包”學生只要遇上家庭困難,同樣可以遞交申請書要求三包。接到申請書,班主任會作家庭調查,再交由學校德育部批準實施。
為了凝聚師生的團結向上士氣,仁榮中學給予教師待遇還好,多數教師的月薪達3000-3500元,比公立中學的教師高四五百元。
6月2日下午,剛剛聽完師姐劉秀鳳講座的仁榮中學學生江祥洪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如果不去外地出差,陳介仁董事長每天早晨7點都會站在校門口,看著學生步入校門。
陳介仁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談時,總是在不經意喃喃自語:“我就是讀少了書,否則不是如今的狀況。”因此,他說,他辦學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為了幫助更多的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