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媒體的認識和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是計算機系數字媒體、影視動畫專業方向至關重要的基礎課程,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扎實的數字媒體技術基礎理論及其應用,以便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本文就如何開展本課程的教學實習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網頁制作;動畫制作;數字媒體配套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獨立學院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生力量,主要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與傳統專業有所區別,計算機系的數字媒體、影視動畫方向主要是強調如何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相應領域,因此增加應用性內容和強化實踐性環節尤為重要。
“數字媒體技術及應用”作為數字媒體技術和影視動畫專業方向的專業技術基礎課,主要研究多媒體(文本、圖形/像、動畫、音頻、視頻)信息的數字化原理;研究數字媒體信息的采集、記錄、加工、存儲、傳遞、再現標準及協議,以及與此相關的軟、硬件實現技術及平臺的設計與應用;研究數字媒體綜合應用的軟件、硬件技術,包括數字化媒體作品的創作平臺、工具及其應用等。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實驗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地位,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而且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特別強調實際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
解決多媒體實際應用問題,以及制作多媒體應用系統,即在實踐中理解和豐富理論知識。我系這幾年著力在數字媒體基礎實驗教學中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并制定了明確的教學目的。我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主講+配套實驗。本文就該課程的數字媒體基礎配套實驗的方法和內容加以介紹,供大家參考。
1數字媒體基礎實驗
1.1實驗項目和內容提要
根據該課程的教學大綱以及構成多媒體作品的幾大構件: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每個知識點各安排適當的實驗,實驗的設置要符合循序漸進的特點。希望通過實驗更好地引導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驗過程中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從而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應用技巧和作品開發能力。實驗項目和內容提要如表1所示。
1.2數字媒體基礎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
(1) 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教學實驗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并應用于實際。此外,教學實驗的實踐性、直觀性能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剛入學的大一新生,多媒體相關基礎薄弱,會頻頻遇到很多專業術語。如果僅通過聽課,而不動手、不實踐,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為了在開始階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需要教師采取各種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人的心理以及接受新知識循序漸進的特點,數字媒體基礎結合理論知識安排配套實驗,例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自己的第一幅動畫,從而為學生揭開了在以往看來非常神秘的動畫效果的面紗。適當的理論知識配以適當的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使學生學習處于最佳狀態。
(3) 突破理論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在突破教學難點問題上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學生仍然感觸不深,理解困難,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然而在難點部分配合恰當的實驗,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習親自動手,親自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幫助解決教師難以講清楚,學生難以聽懂的難點部分。
例如講授圖像處理部分的時候,剖析圖像文件結構屬于難點部分。我們首先通過課堂講解,讓大家從宏觀上了解圖像文件結構為文件頭+圖像數據+文件尾。然后使用UtralEdit工具以16進制字節的形式打開圖像文件,通過講解每個字節的含義讓學生真正了解圖像的文件結構,從而更加清楚圖像文件格式之間轉換的原理。
(4) 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利用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或其他多媒體軟件制作多媒體素材、動畫或網站。欣賞自己的作品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下面詳細介紹配套實驗中的網頁制作、實驗為例,從實驗目標、實驗安排、實驗要求,以及如何突破實驗中的難點。
2網頁制作實驗
網頁的策劃和制作實驗部分,我們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由網頁基本元素的講解到課堂示范制作網頁,從賞析經典網頁到自己獨立制作網站,逐步全面掌握網站的策劃、制作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激發自身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2.1網頁制作實驗培養的目標
(1)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準備、加工素材的能力;
(2) 培養學生制作靜態網頁的能力;
(3) 培養學生設計網頁、網頁布局的能力;
(4) 培養學生設計網站的動手和綜合能力。
2.2網頁制作實驗的安排和要求
見表2所示。
3圖像文件結構實驗
3.1剖析圖像文件結構實驗培養的目標
(1) 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對以后編寫圖像處理程序和圖像壓縮研究有指導意義;
(3) 學會舉一反三。
3.2剖析圖像文件結構實驗的安排和要求
見表3所示。
4動畫制作實驗
動畫制作的實驗內容學生非常感興趣,但同時又感覺動畫很神秘。通過實驗,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動畫的制作過程,還可以讓學生學會制作自己的數字動畫,以及在數字化多媒體作品中更好地運用多媒體動畫。本章實驗安排如下。
4.1動畫制作實驗培養的目標
(1) 培養學生使用Morpher工具制作變形動畫的能力;
(2) 培養學生使用Flash工具制作動畫;
(3) 培養學生獨立制作和設計動畫的能力;
(4) 培養學生在多媒體作品中運用動畫的能力。
4.2動畫制作實驗的安排和要求
見表4所示。
5結束語
總之,恰當適量的多媒體教學實驗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與應用技術,從而培養他們獨立地觀察、思考、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
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率先推出了一款“人教電子教材”產品。“人教電子教材”大小與當時中小學生普遍使用的32開教材相近,采用液晶顯示,所有教材內容裝載在配套的存儲卡中。“人教電子教材”從本質上說是一款電紙書,其中以軟件方式存在的數字教材是紙制教材內容的數字鏡像,從文字到插圖都是紙制教材的原樣翻版。在今天看來,這款產品雖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但在十年前它的出現標志著研究者對數字教材發展的信心。
2006年,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了一款名為“清華同方多媒體電子教材”的數字教材。這款數字教材在電腦環境中運行,仍采用了直接掃描紙制教材的簡易數字化方式,但在此基礎上引入“插圖熱區”的概念。這款數字教材中的插圖本身是一個可點擊的熱區,可以鏈接到與插圖相關的各種內容。這種模式下,“插圖”就從簡單的圖變成了一個包含圖、文等大量內容的資料夾,只需要點擊插圖,相關內容就會彈出顯示。
2008年,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高中教材系列配套光盤。這套配套光盤中包含有與紙制教材配套的數字教材。在這套數字教材中,研發者采用高清的大圖取代了原本的低像素小圖,插圖清晰度放大至原教材插圖的16~20倍;同時在一些重要的教學內容中,將原本的單幅插圖變為組圖。這一設計方式在其后開發和出版的人教學習網和2012年新版義務教育教材教參光盤等產品中的數字教材里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延伸。
2009年,人教希望網絡技術公司研發和出版的《英語(新目標)》網絡教材,充分考慮到英語教學的特點,將教材中的插圖改進成了可點擊交互的多媒體形式。在點擊人物、對話吐云等插圖中的構成元素時,可以播放出對應的語音,實現了數字教材插圖的多媒體化和交互化。
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人教數字校園系統中,內含的數字教材則呈現出完全的多媒體化趨勢。在這個系列的數字教材中,幾乎所有的插圖都進行了復雜的多媒體化改進。原本靜態的插圖變成了可點播、可交互的動畫或視頻。筆者從數字教材十多年間的發展中看到:數字教材的插圖從單一媒體逐漸轉化為多媒體,從對紙制教材插圖的簡單掃描復制變為深化改編。數字化的插圖正沿著信息含量、媒體形態、交互性3個方向不斷演進發展。
2從插圖到數字插圖的特征性變化
如前文所述,在數字教材中,傳統插圖已經轉變成為數字插圖。數字插圖并不是基礎教育數字產品中獨有的元素,而是廣泛存在于各種電子和數字出版物中。數字插圖自身具有虛擬性、綜合性、互動性3個主要特點,這3個特點在數字教材插圖的演進過程中都有所體現,并且影響著數字教材的教育功能。筆者將從這3個特點切入,分析從傳統教材插圖到數字教材插圖的變化趨勢。數字插圖的虛擬性首先是對應傳統插圖的實物性而言的。傳統的教材插圖需要印制在紙張之上,占據書頁中一定的版面。限于版面與成本,傳統教材不可能印制所需的一切插圖,插圖的數量、大小、內容信息含量都受到一定的局限。數字插圖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實物性局限在數字教材中并不存在。數字插圖本身以二進制碼方式存在于數字載體中,幾乎不占據實際的物理空間。對當今任何一種數字載體來說,容納海量的圖片都不是難事。
其次,數字插圖在呈現方式上也不是固化的,在近期的一些數字教材產品中,數字插圖往往以縮略圖或按鈕的樣式放置在教材顯示的頁面中,讀者點擊后才會完整呈現出來。這種“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靈活顯示方式更使得數字插圖突破了傳統教材插圖在版式、尺寸、清晰度、分辨率上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將完整、清晰的圖像展示出來。數字插圖的綜合性,主要是指數字插圖在表現方式上可以綜合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形式。較早期的各種數字教材主要采用對紙質教材進行“照相式”的數字化方法,例如對書進行掃描或直接將印刷用的電子膠片轉化成電子書。這類數字教材中的插圖不具備綜合性,僅僅是紙制教材插圖的數字翻版。應該看到的是:這種“照相式”的數字化并沒有充分發揮出數字技術的特點,也難以對實際的教、學行為起到改進作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人員對數字教材認識的提升,近年來的幾種數字教材產品都將對插圖進行綜合性多媒體加工改編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字化方式。互動性是數字插圖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數字插圖的互動性表現為兩個層次,基礎的層次是教師或學生與數字教材之間的交互,高級的層次則是在網絡環境下師生、生生之間基于數字教材的互動。
在目前已有的各種數字教材產品中,主要以人、書之間的互動性為主,并且這種交互性建立在數字插圖已進行綜合化的基礎上。顯然,純靜態的數字插圖并沒有進行交互的意義。數字插圖的交互性絕大部分表現為對圖中元素的操作,例如,點擊插圖中人物的對話可以發聲,拖動插圖中的圖形可以改變畫面等。現代教學理念對傳統紙制教材提出了額外需求,數字插圖的特征性轉變正是為滿足這些需求而發生的。這些特征性改變會從插圖的教學功能上影響學生使用教材時的行為和學習效果。
3數字插圖在教學功能上的特點和對學生的影響
數字插圖在教學功能上的特點表現為:對學生的認知行為的影響和對學生非認知行為的影響。在認知方面,傳統插圖具有促進學生認知的作用。有研究成果表明:教材中的插圖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認知程度可分為知道、理解、探究、運用、評價等幾個層次。傳統插圖能夠起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加強記憶(知道層次)和輔助理解(理解層次)。與抽象的文字表述相比,插圖能夠給學生形象化的知識信息,因此能夠促進學生的記憶和理解。這種直觀性原則早在380年前就已被教育學者所熟悉。如前文所述,數字插圖在圖片數量、質量和多媒體化方面有著巨大的變化,這也使之在形象化和直觀性方面比傳統插圖強大得多,進而對學生的記憶和理解的促進作用也變得更強。除了對“知道”和“理解”兩個層次具有促進效果外,交互化的數字插圖更能夠深入地影響到探究、運用、評價等認知層次中,這是傳統插圖完全無法實現的。例如,學生在數學課中可以直接在交互的數字插圖上進行模擬的數學實驗操作,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而在以往的教學中這種探究根本無法通過教材完成,需要給學生配備額外的探究學具才能夠實現。
傳統教材插圖在非認知方面的教學功能包括:注意功能、導向功能和影響功能。數字插圖同樣具備這3種教學功能,并且由于數字插圖自身的圖片品質較高,有交互式或多媒體的呈現方式,因此比傳統紙制教材中的插圖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將教學內容的重點導向數字插圖顯示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非認知方面,數字插圖顯然具有強化性的作用效果。雖然在非認識方面的影響上,數字插圖在注意功能、導向功能、影響功能上都比傳統教材插圖更強,但這種作用不一定是正面的。一旦數字插圖的內容偏離了教學重點,就很容易把學生導偏,并弱化學習重點,降低學習效率。筆者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現在的某些數字教材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如果數字教材在設計時片面地強調交互化與多媒體化,而忽視了數字化之后的內容與教材原有內容是否協調統一,就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從以上的分析可知:數字插圖在認知方面比較容易起到正面作用,而在非認知方面的影響可正可負。因此,對數字插圖進行合理設計和開發的關鍵集中在它的非認知方面,并不是圖片越多、越清晰、越綜合、交互越復雜就一定能收到越好的效果。
4對數字教材插圖的展望
文章中一直提及的數字插圖其實早已脫離了插圖本身的概念,而是以一種多媒體化的形態存在的。筆者之所以堅持稱之為“數字插圖”,是因為它們出現在數字教材中,并且盡管從實際教學效果看確實有所拓展,但其實際作用與教材插圖沒有本質差異。在最近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數字教材的插圖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發展。但是應該看到,無論是數字教材還是數字插圖,都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終目標。筆者認為:我們現在所能想到的理想學生教材應該是一種全媒體教材(這里的教材不是指狹義的教材,而是指供學生學習使用的各種教學材料),而數字教材僅僅是從紙制教材向全媒體教材發展過程中的過渡。全媒體(omnimedia)是近年來在我國的數字傳媒領域開始被逐漸關注和研究的一個新事物,一般指在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快速發展條件下,各種新舊媒介形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手機等,借助文字、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各種表現手段,進行深度融合,產生的一種新的、開放的、不斷兼容并蓄的媒介傳播形態。然而從教育技術的角度看,全媒體教材并不新奇,眾所周知的戴爾經驗之塔就是一個典型的全媒體教材體系。筆者認為:從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均衡角度看,真正要達到普及“全媒體教材”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數字教材則是未來要承擔從紙制教材逐漸轉到全媒體教材這一過程的最適宜的過渡形態,并且將處于數字課程資源體系的核心位置。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設計;信息傳播;傳播媒體數字技術
一、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興起
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對藝術設計領域的變革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成為藝術形式繁榮的發展動力。在整個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醫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研究,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創作理論參考;幾何與透視學的發展,為繪畫提供了符合人體視覺原理的透視理論;顏料化學的進步,為油畫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層次的顏色表現空間;光學原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使印象派畫家遵循光學的原理,分析和組織物象的各種關系,同時光學應用的研究還促成了攝影技術的誕生,從而對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切都體現著科技對于藝術的重要推動作用。
進入20世紀以來,科技對藝術的影響變得更加強烈和迅猛,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創造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成為現代尖端的視覺表現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現在電視、電影、平面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展示藝術設計和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等大眾傳播媒介和視覺藝術設計領域之中。計算機圖形學的出現,被稱為第三次圖像革命,其意義甚至大于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前兩次圖像革命…。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數字藝術設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在藝術設計領域,它融合了“藝術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學科。數字媒體藝術是基于數字科技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生的藝術形式,關于新媒體藝術的特點新媒體藝術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接性與互動性。”從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對數字化“設計”的諸多稱謂及科學內容的設定來看,數字媒體藝術主要涉及到視覺藝術、人機界面、信息傳播、多媒體、數字網絡、動畫、廣告、游戲、虛擬環境,虛擬產品設計等,其主要范疇都在2l世紀數字化“設計”的“數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較明確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基本內涵和范疇。
進入2l世紀,全球范圍內以新媒體、數字影像、CG特效、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內容創作行業已經成為當代知識經濟產業的核心產業,在美國、日本其產值超過了傳統的汽車工業,而韓國更是將游戲為代表的數字內容產業作為立國之本,并已成為韓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目前全球數字內容還在不斷地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擴展,而這個產業也必將成為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產業之一。在未來的幾年,數字媒體創作人才將是市場需求的熱點。有關專家預測,我國將需要20萬工業設計師和l5萬動畫設計師。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環境和人才需求,國內數字藝術設計卻是剛剛開始興起,還未建立完善的新媒體藝術理論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導致了設計產業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職業設計人才匱乏和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發展過程中諸多問題的產生。
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是對傳統的藝術設計的伸展和豐富
新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媒介的出現,使得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所涉及的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拓展。網絡、數字電視、互動媒體、交互游戲、虛擬空間等都成為信息傳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質,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范疇受到突破性的沖擊,數字載體的發展極大地延伸了視覺傳達的設計形式和內容,在當代數字藝術設計的快速發展情況下,數字媒體藝術的設計理論和美學理論就顯得非常薄弱。
新媒體藝術設計理論和美學范疇繼承了部分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體系。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體系依然可以作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在藝術理論基礎上有幾個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滿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學的審美理論基礎是相同的。3.設計的理論法則、平面視覺創意法則等是近似的.設計和表現的內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數字媒體設計過程中滿足功能、審美需求,符合美學、設計法則,運用數字媒介所特有的聲、光、電以及人機互動的特點來更有效地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認為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內涵和特征是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的進一步豐富。
當然新媒體藝術設計是時代的產物,它具有時代的先進性,它的表現形式更豐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備科學性、時代性,因此在新媒體設計中還需要創新的傳統設計理論體系,必須根據其信息傳播的形式、媒介以及傳播的復合性、學科的綜合性、技術的數字化等特征來完善提高這一新興學科。
三、目前數字藝術設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數字藝術設計及其產業的迅速發展給國內外視覺藝術設計界帶來了很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跨學科人才的知識分離化現象嚴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問題,傳統的藝術教育體系在設計人才培養定位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兩極分化現象。
以上問題的出現,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認識新媒體藝術設計和培養數字藝術人才的過程中存在著幾個方面的問題而產生的:
首先是認識的問題,數字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大致可以歸納三個大的方面:①計算機輔助藝術設計。②數碼新媒體藝術設計(包括網絡、多媒體、電子產品、動畫、游戲等方面)。③非商業化藝術類數碼藝術創作在平面、環境等一些學科方面,數字技術是一種輔助手段,而在廣告、新聞等方面它是傳媒的載體和形式,或是一種工藝和創作手段。④數字媒體設計是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和藝術相結合的新型學科,同其他的藝術學科相比,它具有實用性、時代性、跨學科和復合性的特點。對于新媒體藝術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還保持原有對藝術類理念的認識,它既不符合學科的發展,也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正確地認識理解和探索新媒體藝術及其相關領域對于數字藝術設計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質結構的培養問題。數字藝術是一門跨學科、多學科結合的復合型學科,培養和訓練既懂得藝術設計規律,又懂得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能操作相關應用和后期制作軟件的數字藝術設計人才,已成為當今數字藝術設計產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課題。數字技術人才和創意人才都是社會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卻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制定培養不同層次的技術人才和創意人才的教育目標。
最后就是培養對象問題。隨著普及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到藝術類學科,隨之而來就產生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專長的相互矛盾的問題,學生的綜合修養和知識結構錯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對于新媒體專業的教學和培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種現象在藝術類院校表現得尤為突出,可以考慮數字媒體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藝術類學生。
四、根據新媒體藝術的特征來完善人才培養
為了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和新媒體藝術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在人才培養院校建立各個學科間的交流和資料的資源共享、學科間的優勢互補的教學體系。2.開設學科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學習教學的立體化平臺。這樣有利于形成循序漸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養扎實的藝術設計功底和熟練的數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資源。3.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建設教學資源立體化平臺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將傳統藝術教育與現代數字技術教育有機融合,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創建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工作室,以及數字人才培養創新工作室。4.同時為培養高層次的教師隊伍提供了更好師資環境,更好的保證教學質量。5.加強教學體制在選材階段就提出相對較高標準,培養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選材將更符合新媒體專業對培養對象知識結構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面對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發揮社會和院校之間的各自優勢,可以更好的解決數字藝術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培養出真正適合社會需求的數字藝術人才。當然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的完善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既不能只埋頭研究教學的建設,也不能只是應付市場的需求。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幼兒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3-0259-02
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孩子,是尤其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網絡世界已經是他們熟悉和經常光顧的地方。為此,我們的幼兒教育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積極運用電腦多媒體組織課堂教學。可以說,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電腦多媒體因具有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和難以替代的作用而日益顯現出來。
一、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當幼兒對所學內容產生深厚的興趣時,就會調動其強力的學習探索的沖動,吸引他們自覺、自主地學習與探索。當他們興趣高漲、情感活躍時,常常會表現出高度的注意力和積極的思考、探索精神。信息技術能使教學內容形象化,表現手法多樣化,做到視聽結合,以全方位、立體式傳輸信息。這樣不僅能調節活動氣氛,創設學習情境,還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如中班數學《好玩的數字寶寶》,多媒體課件中創設了一個激發幼兒的學習情境,讓幼兒置身在探索數學的樂園里。在一個小朋友的房間躺著可愛的不同姿勢的數字,讓幼兒尋找,接著數字寶寶又躲到了火車上(數字一半身體露出來);然后數字寶寶要和小朋友做游戲(數字寶寶全隱藏起來);最后數字寶寶排隊了,缺少其中的一個。在驗證小朋友找得是否正確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點擊數字,那個數字就會在音樂聲中站立起來,跳起舞,在歡快的氣氛中,充分刺激幼兒的多種感官,吸引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
二、形象直觀的圖像,有效提升教學的效果
以往的歌唱教學大多是老師邊彈琴邊唱歌,幼兒再跟著唱,或者放錄音跟著錄音機唱,幼兒并不能通過文字符號理解歌詞,對于歌詞的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是機械記憶。有的雖然使用了圖片,但圖片比較呆板,是平面的,沒有動感,幼兒興趣不濃。而多媒體技術則能以文字、聲音、動畫三者結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了音樂欣賞的氛圍,促使幼兒入情、入境。把呆板的歌詞內容做成動態畫面,形象直觀地幫助幼兒通過畫面理解歌詞內容,使幼兒能快速記憶歌詞。例如:在學習歌曲《春天》時,制作了課件:隨風飄蕩的柳樹、小燕子、陽光,一幅美麗的春天。富有動態的畫面,幫助幼兒感受和理解歌曲內容。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幼兒能淺易清晰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意義,能結合音樂和畫面進行動感的想象,能在歌唱中察覺到情感的流動和旋律的美。
三、恰當簡明地演示,巧妙地解決活動的難點
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動態展示,可以形象、生動、具體、直觀地把教學的重難點表現出來,還能有效地引導幼兒觀察、發現身邊的問題,積極地探索和解決問題。例如:科學活動《蠶》,其難點是讓幼兒掌握蠶寶寶的生長順序。通過運用電腦動態、逼真地模擬了蠶寶寶的生長變化,先是在小小的蠶卵――慢慢地,孵成了黑黑的蠶蟻――漸漸地,我長成了胖胖的蠶,然后會吐絲了,結成了白白的蠶繭,最后從蛹變成了蠶蛾。這種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式使幼兒更容易地接受了新的知識。
四、化抽象為形象,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
幼兒的形象思維比較豐富,但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他們感興趣并容易接受的是事物的具體形象,受心智發育的限制,幼兒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及推理不能接受也不感興趣。所以在處理教學中的抽象知識及抽象概念時,我們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把原來較為生疏、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易于理解的具體可觀的事物,從而使幼兒得到更多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形成概念、掌握知識打好基礎。如中班健康《牙齒上的小洞洞》,牙病菌這個詞語較難理解,因此為了引導幼兒了解齲齒形成的原因,認識牙病菌,制作了課件“齲齒是怎樣形成的”。讓幼兒觀看小朋友的牙齒上有小洞洞,然后放大畫面,在牙齒上有牙病菌,它們在講述自己是怎么搞破壞,最后小朋友刷牙了,牙病菌是怎么沒的這個擬人化的故事情節,幫助孩子很好地認識到小洞洞是牙病菌造成的。將抽象化、概念化的牙病菌逐步轉化得形象化、具體化,降低了幼兒學習的坡度,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使幼兒輕松地掌握新知識點,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精彩畫面的展現,發展幼兒思維的空間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設計;信息傳播;傳播媒體數字技術
一、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興起
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對藝術設計領域的變革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成為藝術形式繁榮的發展動力。在整個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醫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研究,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創作理論參考;幾何與透視學的發展,為繪畫提供了符合人體視覺原理的透視理論;顏料化學的進步,為油畫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層次的顏色表現空間;光學原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使印象派畫家遵循光學的原理,分析和組織物象的各種關系,同時光學應用的研究還促成了攝影技術的誕生,從而對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切都體現著科技對于藝術的重要推動作用。
進入20世紀以來,科技對藝術的影響變得更加強烈和迅猛,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創造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成為現代尖端的視覺表現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現在電視、電影、平面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展示藝術設計和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等大眾傳播媒介和視覺藝術設計領域之中。WWw.133229.cOm計算機圖形學的出現,被稱為第三次圖像革命,其意義甚至大于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前兩次圖像革命…。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數字藝術設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在藝術設計領域,它融合了“藝術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學科。數字媒體藝術是基于數字科技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生的藝術形式,關于新媒體藝術的特點新媒體藝術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接性與互動性。”從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對數字化“設計”的諸多稱謂及科學內容的設定來看,數字媒體藝術主要涉及到視覺藝術、人機界面、信息傳播、多媒體、數字網絡、動畫、廣告、游戲、虛擬環境,虛擬產品設計等,其主要范疇都在2l世紀數字化“設計”的“數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較明確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基本內涵和范疇。
進入2l世紀,全球范圍內以新媒體、數字影像、cg特效、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內容創作行業已經成為當代知識經濟產業的核心產業,在美國、日本其產值超過了傳統的汽車工業,而韓國更是將游戲為代表的數字內容產業作為立國之本,并已成為韓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目前全球數字內容還在不斷地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擴展,而這個產業也必將成為
三、目前數字藝術設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數字藝術設計及其產業的迅速發展給國內外視覺藝術設計界帶來了很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跨學科人才的知識分離化現象嚴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問題,傳統的藝術教育體系在設計人才培養定位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兩極分化現象。
以上問題的出現,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認識新媒體藝術設計和培養數字藝術人才的過程中存在著幾個方面的問題而產生的:
首先是認識的問題,數字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大致可以歸納三個大的方面:①計算機輔助藝術設計。②數碼新媒體藝術設計(包括網絡、多媒體、電子產品、動畫、游戲等方面)。③非商業化藝術類數碼藝術創作在平面、環境等一些學科方面,數字技術是一種輔助手段,而在廣告、新聞等方面它是傳媒的載體和形式,或是一種工藝和創作手段。④數字媒體設計是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和藝術相結合的新型學科,同其他的藝術學科相比,它具有實用性、時代性、跨學科和復合性的特點。對于新媒體藝術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還保持原有對藝術類理念的認識,它既不符合學科的發展,也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正確地認識理解和探索新媒體藝術及其相關領域對于數字藝術設計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質結構的培養問題。數字藝術是一門跨學科、多學科結合的復合型學科,培養和訓練既懂得藝術設計規律,又懂得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能操作相關應用和后期制作軟件的數字藝術設計人才,已成為當今數字藝術設計產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課題。數字技術人才和創意人才都是社會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卻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制定培養不同層次的技術人才和創意人才的教育目標。
最后就是培養對象問題。隨著普及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到藝術類學科,隨之而來就產生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專長的相互矛盾的問題,學生的綜合修養和知識結構錯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對于新媒體專業的教學和培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種現象在藝術類院校表現得尤為突出,可以考慮數字媒體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藝術類學生。
四、根據新媒體藝術的特征來完善人才培養
為了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和新媒體藝術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在人才培養院校建立各個學科間的交流和資料的資源共享、學科間的優勢互補的教學體系。2.開設學科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學習教學的立體化平臺。這樣有利于形成循序漸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養扎實的藝術設計功底和熟練的數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資源。3.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建設教學資源立體化平臺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將傳統藝術教育與現代數字技術教育有機融合,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創建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工作室,以及數字人才培養創新工作室。4.同時為培養高層次的教師隊伍提供了更好師資環境,更好的保證教學質量。5.加強教學體制在選材階段就提出相對較高標準,培養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選材將更符合新媒體專業對培養對象知識結構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面對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發揮社會和院校之間的各自優勢,可以更好的解決數字藝術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培養出真正適合社會需求的數字藝術人才。當然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的完善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既不能只埋頭研究教學的建設,也不能只是應付市場的需求。
一、承載漸進性: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發展特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對于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也要認識到其作為載體的漸進性過程。數字化學習相對于傳統語文教學是新事物,在與語文教學整合的過程中也免不了先抵觸、再彷徨、最后逐漸接受三個階段。而在每一階段,教師的態度決定了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進程。
數字化學習初露端倪時,傳統語文教學設施條件的弊端已經顯露出來一資金不足,基本設施跟不上,網絡信息技術難與其整合,數字化學習在語文教學中顯得蒼白無力;同時,一線教師對其理解與認識處于朦朧狀態,甚至懶于學習新的技能,不知如何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為課堂教學服務。但所有問題都改變不了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必然趨勢,而各地蜂擁而起的探索性研究也加快了其整合的進程,促使語文教學的變革逐漸向這個方向發展。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必須積極接受二者整合的必然性,熟練地將數字化學習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此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承載雙向性: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交互特性
數字化學習之于語文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自由性與靈活性是前所未有的。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基本上是語文教材加粉筆、黑板,憑教師一張嘴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現在,數字化學習為語文教學變革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它借助網絡與多媒體,引入視聽教學,有文、有圖、有聲、有表、有像,通過打開、關閉、拆散、組合、鏈接等方式,給人一種審美的立體感、形象感和色彩分明感。
同時,數字化學習下的語文課堂體現了強大的包容性。網絡兼容了更多的知識,課堂互動,師生隨機交流對話,為語文教學提供了“知識的倉庫”與靈活自由展示的平臺。例如,在進行蘇教版課文《祝福》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來制作多媒體課件,展示其創作背景、圖片資料以及關于主題的一些看法,以“網絡閱讀”的形式,圖文并茂,閱讀感悟,發散思維,立體化展現出《祝福》的細節;學生可以借助網絡,篩選網絡上的有效資源,自由探討封建禮教給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帶來的壓迫和毒害。
在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的整合進程中,教師還可以考慮如何使語文學習更加方便快捷而又全面。網絡信息技術更新換代頻繁,數字化學習平臺可以生成或兼容“網絡圖書館”或“網絡知識庫”的模式,可以讓學生及時查找時文閱讀,或查找一些相關資料,玩轉數字化學習平臺,提高學習時效。同時,數字化學習平臺雙向交互的特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如何讓學生反饋和評價,教師可借助網絡虛擬空間的評價機制,及時有效地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又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自主、自覺。
另外,在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師生應該避免其交互性產生的消極作用。一是要避免語文學習的網絡知識“海量化”帶來的主次不分,雜亂無章,以致分散了學習的注意力。二是要避免數字化學習平臺所呈現的直觀形象,帶給學生感性認識的片面性。三是要避免網絡上不健康內容誤導學生走入歧途。
三、載體共生性: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存在特性
課程改革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標志,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以及互動性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實現這一轉變的過程中。數字化學習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全新的平臺,以更好地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推動語文教學改革。
數字化學習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共生性。數字化學習必須為師生所接受,促進語文學習的簡約高效化,才能讓數字化學習在語文教學的陣地上一展身手;而且,數字化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能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營造生動、形象、直觀、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寓教于樂,更展現出新課程與網絡信息技術的魅力。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課堂教學中,在飄緲輕柔的音樂和文情并茂的朗誦中,學生眼前浮現出一幅幅朦朧素淡、如詩如畫的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蓊蓊郁郁”的樹、“田田”的荷葉、“脈脈”的流水、“靜靜”的月光、“薄薄”的輕霧……讓學生在對課文感知的基礎上,與教師一起細細品味作者那在淡淡的喜悅中夾有淡淡的憂愁的復雜心情。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形象地看到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又可以讓他們在畫與音的感染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憂愁”的復雜心情。
但課堂若僅停留在這一步,即便一般的多媒體也能將它呈現出來,這還沒能充分發揮出數字化學習的強大魅力。在本節課中,令人驚喜的場面出現了――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學生直接利用數字化平臺,提出了“在淡淡的喜悅中夾有淡淡的憂愁的復雜心情”的質疑點:“淡淡的喜悅”可以理解,但怎樣能體現出那種“淡淡的憂愁”呢?其實,就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已經提前準備好了一系列背景材料供學生篩選,以輔助他們理解這一問題。學生利用手中的平板電腦搜索自己需要的材料,并在線與教師和同學交流討論,最后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一教學過程體現了數字化平臺的因人而異、參差共生的特點,彌補了一般課堂不能兼顧各層次學生理解能力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陳柳(1979-),女,湖北丹江口人,武漢工程大學電氣信息學院電子學教研室,講師;戴璐平(1969-),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工程大學電氣信息學院電子學教研室,講師。(湖北 武漢 43007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2-0096-02
一、“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特點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電類、信息類等專業學生進入本專業時首先開始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程,該課程與后續開設的“微機原理”、“單片機原理”、“EDA技術”等諸多專業課程密切相關,是學生專業素質形成的關鍵性課程之一,在課程體系設置中有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積累豐厚、扎實的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知識,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已發展到甚大規模集成電路,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通訊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課程內容日趨分化,分析方法更加多樣,授課內容愈加復雜,目前課程教學正處在優化、調整、整合的時期,涌現了大量的關于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探索文章。
二、教學改革研究現狀
根據CNKI數據庫的統計數據,從時間分布來看,近十年來,關于“數字電子技術”教學方面的文章數量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如圖1所示。從文獻內容上來看,這些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有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有側重實踐教學的,也有將理論和實踐教學結合的,涉及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手段等各個方面,出現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學改革嘗試。典型的幾個研究方向有:研究性教學在數字電子技術中的應用;[1]EDA軟件在“數字電子技術”教學中的應用;[2,3]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4,5]“數字電子技術”遠程網絡教學的設計與教學系統開發;[6]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7]數字電子技術雙語教學研究;[8]其他,如案例教學、[9]國內外教學比較等。[10]
三、“數字電子技術”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在武漢工程大學電子學教研室教學組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積累多年教學經驗,結合對教學理論和教學過程的體會,對電類本科“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做出以下幾點探討。
1.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以“三基”為核心,重視知識的體系化教學
(1)強調“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三基”核心,“以不變應萬變”的學習思路。由于電子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數字電子電路的構成方式從早期的以邏輯門、觸發器為基礎,發展到現在以集成電路為基礎,其常用分析和設計手段從早期的邏輯表達式、卡諾圖等,發展到現在以EDA計算機輔助技術為主流,數字電子技術的知識體系也日益龐大。因此,目前我國高校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更嚴謹一點來說應該稱為“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從根本來說講的是數字電子電路在分析、設計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同時讓學生知道,電路的具體形式是變化無窮的,但是分析和設計電路所用到的“三基”是始終不變的,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千頭萬緒的知識點中找到最重要的部分,把精華牢牢掌握。
(2)重視知識的體系化教學。“數字電子技術”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在初學時往往很難抓住主線,搞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容易失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特別重視知識的體系化教學。這種體系化教學的實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緒論課上,通過對學科發展歷史和應用領域的介紹,把教材上的各個章節所講的內容和作用簡略說明一下,使學生在學習具體知識點之前,了解數字電子技術的發展過程、知識構成體系和各種有趣有價值的應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在各個章節講解過程中,特別是每一章起始和結束時,注意承上啟下,將章節內和章節間的內容串聯起來,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點、線、面”。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2.在教學設計上,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引入問題導向型教學,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問題導向教學與傳統的“知識講授型”教學不同,強調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通過一定的方式來提出問題,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關鍵環節則由教師引導學生來完成。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問題的教學環節,可通過設計實例導入法、設疑導入法、示錯法等方式導入需要講解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通過查閱資料、思考、討論等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之后再結合知識講解,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做到系統化的理解。
例如,在講述時序邏輯電路設計之前,教師可先在大屏幕上演示知識競賽搶答現場的錄像。然后請學生思考,這種多路搶答電路是如何實現的,需要那幾個部分,利用這種生活中熟悉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思考、分析討論來逐步完成電路的架構和設計。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的效果大幅提高。
問題導向型的教學模式提倡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并且鼓勵學生把學習過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都有幫助。
3.在教學媒體的運用上,善于運用多媒體和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恰當運用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資源
在“數字電子技術”教學中,單純的傳統黑板板書+口頭講解的教學方式有其固有的不足。例如繪制大量圖表費時費力、顯示內容不變縮放、不利于教學中知識點的前后對比和復習引用、抽象的原理和具體的電路或元器件不易演示等等。此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體現出了很大的優勢。這里所說的“多媒體”不僅指用電腦PPT課件講解,還有圖片、動畫、視頻、音頻演示、EDA仿真軟件的直觀演示等等。PPT課件的精心設計,結合各種其他媒體的演示,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針對學生學完了電子技術仍然不認識電子元器件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大量各種規格、型號的電子元器件實物圖顯示給學生,介紹典型器件的結構、功能、應用、當前市場價格等等。多媒體教學不僅方便快速,信息量大,而且會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能看到所學課程與市場、實踐應用的關聯,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提高。再如,在講解編碼器74LS148時,教師可以在Multism或Proteus軟件界面上直觀地演示輸入信號和輸出代碼之間的關系并譯碼為字符顯示出來,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改變電路輸入,查看電路輸出的變化。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芯片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更接近實驗環境的演示效果,使學生在后續的實踐環節能迅速上手。
實踐證明,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引入多媒體工具能使教學內容形式豐富、靈活,課堂信息量大,有利于解決“學時短、內容多”的矛盾。但同時也要看到單純依賴多媒體或多媒體使用不當所帶來的問題,例如講課速度太快,學生跟不上,或者講課淪為用PPT演示文字和圖表的單調過程等等。因此,多媒體在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應以人為核心,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地實現,適時合理地選取,揚長避短才是使用好多媒體的關鍵。例如,一些公式推導或者波形圖的繪畫,不便用動畫分步驟一步步演示的,還是應該使用黑板板書來完成。
在計算機和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要不斷學習,跟上潮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資源,改善教學效果,增強與學生的課內外交流。例如,本校為“數字電子技術”校級精品課程建立了網站,在電子學教學組老師的不斷建設與完善下,成為學生課外學習的有效平臺。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使用Email、QQ等工具,將課堂課件與學生共享,并開辟了課外答疑和討論的渠道,受到學生的普遍好評。除此之外,論壇、博客、微博等也是非常有效的知識共享與交流的手段。
4.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對于電類和近電類本科專業學生,許多高校的電子技術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分開進行的。本校與“數字電子技術”有關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電子技術實驗”(數字部分)和“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兩門單獨設課的課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反映,理論教學太枯燥,難學懂;實驗課機械地完成,搞不清原理。這種情況主要是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的。實際上,“數字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若能結合具體實驗案例,則能給予學生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進而通過理論學習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環節中,驗證理論,又可促使學生真正理解理論知識,進一步深化理論。
因此,在課堂教學內容的把握上,在強化基本理論的同時,應突出知識的應用,減少對中、小規模器件內部電路的分析,著重對外部邏輯功能的描述、分析和應用,并且把查閱器件手冊和閱讀技術資料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時在課堂上應注意和實驗課的銜接,適當講解實驗課的理論原理,然后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體會理論知識,讓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
除了傳統習題,適當布置課外實踐和仿真作業,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電子小制作,積極參與電子設計相關競賽,增加動手能力鍛煉機會,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參考文獻:
[1]任希,侯建軍,李趙紅,等.研究性教學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4):28-29.
[2]戴麗萍.EDA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論壇,2006,(6):92-93.
[3]張鈺玲,甘昕艷.Proteus仿真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6):530-532.
[4]陳柳,周偉.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電子技術基礎》課堂教學[J].高師理科學刊,2008,(2):74.
[5]江捷.運用多媒體技術深化《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手段的改革[J].華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6,(S1):87-89.
[6]王蕊.高校《數字電子技術》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
[7]郭玉華,龐學民,岳彩青.“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2,(14):69-70,72.
[8]張朝暉.“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雙語教學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5,(3):106-109.
多媒體技術 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有效應用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以及理論為主題的學科,很多物理知識都是通過實驗來驗證的,在實驗中學生通過觀察以及認識進行全面的學習,同時通過實驗來概括以及總結。但是在課堂傳授知識靠學生的觀察非常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為初中物理知識非常的抽象。如物理知識中的一些關于分子運動及原子結構的知識,大氣壓強的知識,電場、磁場,光波、聲波等,因為這些物質不能直白地接觸到,所以學生單一地靠教師的講解基本上很難明白。學生因為很難理解,會慢慢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巧妙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這些比較抽象的知識的時候能看到知識的真諦,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展示這些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點,這樣就能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效果,明白了物理教師所講的東西,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對物理知識的學習。
二、在物理教學中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
多媒體技術把圖、文、音、視、動、色綜合為一體,進行高效率多狀態多角度開發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結合數字化多媒體優勢,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煥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興趣,變抽象為直觀,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特別是對像海波的熔化、電磁波的產生一類的實驗很難完成而且效果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技術有效彌補了教學手段單一的不足。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信息的多媒體化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在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下,數字化實驗系統當作為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可以將以前做不了做不好的實驗拿到講臺上,通過具體實驗現象和量化的實驗結果來幫助學生對一些復雜的物理規律進行理解和學習。當作為學生的探究工具時,要注重認知深度的拓展,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感悟和體驗。將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圖、聲、像兼具的動態教材,教學內容范圍的擴大,更新速度的加快,為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養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產生創新的靈感,進而提出獨特的觀點和見解。
三、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許多知識的傳播必須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傳統的物理演示僅限于實驗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時間、空間限制,利用電教手段,可使物理課堂演示得到補充、深化、擴展、提高演示效果,優化課堂教學。許多物理實驗:如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的關系,利用溫度計演示蒸發吸熱等實驗改在幻燈投影臺上做,投影到大屏幕上,效果明顯,實驗現象一目了然,學生印象十分深刻。物理實驗中有的實驗時間過長,受課堂時間限制無法在課堂教學中演示,如固體分子的擴散,若利用電視錄像特技處理,能使這些“馬拉松式”的實驗在短時間內完成,而且清楚直觀,不但節省了大量時間,而且提高了實驗演示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濃縮了課堂節奏。
1.如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運動的實驗,由于演示實驗中電流比較小,磁場也比較弱,導致通電導體受力不是很大,又由于摩擦力、重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通電導體根本動不起來,也就無從研究導體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既耽誤了教學時間,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達不到理想的實驗效果。如果通過教師的一些努力把實驗以課件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只需輕點幾下鼠標,實驗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完成,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驗證自己對實驗的判斷,增強學習的信心,既節省了時間,又可以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如果方便,還可以顯示總結出來的規律,省去了板書的煩惱,相信學生也會十分的滿意。
2.在實驗過程中去體驗成功的快樂,失敗的教訓,去體驗一種物理的思想,體驗作為科學家的成功與喜悅,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實踐過程本身蘊涵了無限的信息,甚至學生可以從過程中體會到做人的道理,虛擬的東西很難取而代之。但是,對于某些存在一定困難的物理實驗(如缺乏實驗器材、實驗效果不明顯或存在一定危險等)把多媒體技術與物理實驗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創造出最佳的學習效果。例如,靜電演示實驗一般效果不好,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驗電器靈敏度低,二是如果靜電電壓過高,通常情況下的絕緣體會變成導體,反之,靜電電壓過低,電荷則會很快的“漏掉”。由于上述種種原因,學生對靜電現象觀察不清,對知識理解不是十分透徹,容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如運用多媒體技術結合驗電器演示,就會克服上述不利因素的影響,讓通電導體在磁場中運動起來,取得靈敏度高、可見度大的效果,從而使難以演示的靜電實驗獲得成功。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資源高中音樂
一、促進作用分析
(一)作用
基于高中音樂教學角度分析,整合、利用數字化資源,不僅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同時利于師生全面發展,是現代音樂教學必不可少的。其作用主要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音樂教學資料更加豐富,尤其是音響資料。教師可擇優音響資料展開教學,使其更符合教案需要,從而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二是備課余地逐漸增多。素質教育要求高中音樂教學應帶動學生全面發展,對此,滿足聽覺需求是相對局限的,還需借助輔助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技術等,借助視頻、圖片、聲音等載體,讓學生直觀理解音樂教學知識,營造教學氛圍的同時,突顯音樂表現力、感染力,以集中學生注意力,勾起其學習欲望。為確保教學效果,還需加強教材、課件等信息的審核,多尋求網絡教學資料以及音響與視頻文件等,結合教案與學生個體差異,進行針對性的調整,確保教學難點有效解決,教學重點更加突出。三是縮減課堂教學時間,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音樂教學空間、容量不斷拓展,也可以重復講解教學內容。學生對于音樂特征、演奏技巧精準化掌握,可感悟更多的音樂文化魅力。四是與傳統教學方式契合度高,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快。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密切配合,尤其是音樂教學,需要師生共同探索奧秘,以實現優勢互補、規律性結論。課堂教學中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利用,實現了資源與教學方式的綜合,對教學方式創新有著積極促進作用,但不能一味的追求資源滲透,還需適當的提問、引導與評價,做好學生思維、欣賞等綜合能力的重要導向。教師應當不斷突出主導作用,而學生應不斷突出主體地位,師生間的有效交流,是數字化資源不可替代以及資源高效利用的有效輔助手段,對音樂教學現代化發展有現實意義[1]。
(二)價值
如下所示,一是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教學資源高效整合,多元教學要素的合理應用,助推了音樂教學的發展。二是學生通過數字化資源,對音樂本質特征有了全面化、清晰化認識。聲情并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夠達到藝術育人的效果。學生可了解更多的音樂作品背后故事以及作者創作情感與思想等,學生內心世界渲染更加強烈。各種大師作品的觀賞與認識,對學生藝術修養提升有著積極促進作用。三是教育觀念出現變化。作為信息時展產物,現代高中音樂教學,儼然離不開了數字化資源的支持。教師利用數字化資源教學的意識越發強烈,學生在感受藝術愉悅的同時,使得音樂教學成效顯著提高[2]。
二、數字化教學實現條件
(一)教材
新課標的出現,要求音樂教材應注重與多媒體技術結合。按照新課標的指導,結合教學現狀,應當重新組建、編制教學導學案,實現問題具體化、知識引導化。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以及圖像、聲音等網絡教學資源,實現教材與時俱進。如在欣賞課教學中,應當有音響資料、教學圖像等,實現聽與講相互協調,從而快速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材料,如曲式結構、節奏等方面的知識,彌補課本理論知識的不足,讓學生更加透徹掌握音樂理論知識。教材編入曲目相對嚴謹,偏向于經典音樂,流行與通俗音樂微乎其微,對此,教師應當合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通俗、流行音樂的涉及度,滿足學生求知需要,帶動學生全面發展。
(二)課件
教學課件不僅需要與教材配套,同時還需要提高其多媒體化。作為音樂教師,應具備媒體課件,如音像出版社的教學課件,不僅內容完善,同時聲情并茂,操作便利效果顯著,以滿足教學需要。
(三)教師
教師是學生獲取書本知識的重要橋梁,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主導者。音樂教師的藝術修養、業務水平、教育觀念以及多媒體運用技能、數字化資源整合成效,將直接影響教學成效。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優良教學素質,還需具有教學創新意識,無論是教學理念的創新,或是教學模式的創新,以輕松應對崗位工作,確保課程教學效果。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應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培訓,要求其明確掌握新教材內容,能夠根據教學活動目標、教學方向等,靈活利用多樣教學方法,以夯實高效音樂課堂教學基礎[3]。
(四)硬件
高校應加強音樂教室建設,配置完善的音響、麥克風、投影儀、電腦等媒體設施,最大化程度提高媒體教學設施利用率與實用性,提高學生理論實踐綜合能力的同時,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五)環境
多媒體教學的現代化、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教師單方面能夠實現的,與大環境助推有直接關系。借助信息化,在實踐中摸索適用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課件與教學評價等,以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教師間應加強溝通交流,多借鑒有效教學經驗,實現優勢互補與取長補短,積極營造和諧與信息化的教學氛圍,促使音樂教學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教學的穩中求進。
三、具體實踐
(一)音樂鑒賞課
鑒賞課占據音樂課程較大比重,僅憑借教師的教學經驗、音樂知識積累難以達到理想教學效果,還需注重數字化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突顯音樂感染力、表現力,讓學生自發并主動的學習與練習。音樂鑒賞課上,離不開教學課件的展示,帶動學生學習欲望的同時,自然帶入與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具體化、直觀化的理解教學內容。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理解能力,以實現多媒體教學的針對性展開。如在《五十六朵芬芳的花》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聽賞《遼闊的草原》,識別蒙古音樂風格與作品特征,了解音樂作品是如何借助調式、旋律與節奏等要素表達的民族風格,以明確民族風格特征的形成要素。由于音樂風格特征分析難度大,教師需在課前向學生推薦《天堂》等蒙古族音樂、《天路》等藏族音樂、《阿里郎》等朝鮮族音樂、《青春舞曲》等維吾爾族音樂,讓學生根據音樂的情緒、節奏與曲調等,去了解、識別蒙古族音樂的粗獷、質樸、自由寬廣的音樂風格。課上利用《愛我中華》歌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借助多媒體圖片、聲音與文字等,展示各個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生活風俗、地理環境與宗教信仰等,讓學生將其生活差異與民族音樂相匹配,以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借助音響資料播放《遼闊的草原》,讓學生隨著歌聲進入蒙古包,跟著自由節奏、舒展的旋律,以及對比呼應的曲調,充分感受草原氣息。
(二)音樂課堂
數字化資源,在課堂教學的應用,其功能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欲望。二是促使課程教學展開更加順利與便利。投影儀、電腦等信息化設施的應用,音樂作品展示更加生動、全面,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知識也會更加準確、全面。在音樂課堂上,教師需要通過提問,明確學生學習進展,在其基礎上,利用數字化資源,在教學中適當添加研究分析歸納結果,重新整理學科與課程重點,在教學中加強介紹與講解,可提高學生敏感問題意識以及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以實現有效性、針對性教學。教師應注重學生對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建議的反饋,以通過有效互動、溝通,不斷增強情感交流,以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