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論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加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順應社會發展,對學生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擔負著為未來酒店發展培養出合適的人才的重任,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對于培養兼具業務與道德的優秀酒店管理人才有著重要作用,最終保證和促進酒店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
2.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素質現狀,要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對于當前酒店管理專業的教育現狀,站在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因為學生源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多數學生的理論基礎薄弱,即便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依然避免不了會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在酒店管理專業中,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將該專業定為自己暫時性的選擇,認為酒店管理未來前景渺茫,甚至可以說沒有前途,對酒店管理工作的選擇有著太大的偏見。認為酒店管理工作就是端端盤子、打掃衛生、整理床鋪等,對于專業技術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對酒店行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1.錯誤的思想觀念。一些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有著錯誤的思想觀念,他們缺乏創業意識,更多的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在學習中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悲觀心態。這種思想觀念并不利于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更不利于學校為酒店管理培養專業的、優秀的人才,長期以往,這也危害到學校教育的健康發展。
2.服務態度差。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中,服務態度較差,根本沒有達到酒店管理行業的要求。這種較差的服務態度主要表現為:冷淡的服務態度,行為懶散怠慢,對待客人的態度不能一視同仁。酒店行業作為一個以服務態度與服務質量為衡量基準的行業,能否對賓客全心全意服務關系到了未來酒店的發展。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更多也關系到了職業道德的問題。
3.缺乏敬崗愛業精神。敬崗愛業體現了人們對所選職業所表現出的一種認同與熱愛,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具體話,是人們職業素質與職業精神的表現。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少熱情,工作中一旦發生個人利益與單位利益的沖突現象時,那么不可避免的出現學生會優先考慮個人的利益。由此,高職院校在重視培養學生的技能之余,還要重點加強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提高學生的工作責任心。
4.誠信度不高。很多畢業生在工作中,通常會忽略顧客的需求,對客戶許下難以兌現的承諾,對行業形象和利益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在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中,還應當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
三、引起學生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
1.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缺陷。長久以來,在中國教育行業中,學歷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兩者通常被混淆,因而,在教學中老師僅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在一些高職院校中,甚至根本未設置職業道德課程,即便是有,也多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并沒有給予高度的重視。這種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嚴重脫節的現象,學生對職業性質、就業形勢與政策只能通過學校以外的信息途徑。如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學生迥然不同的職業道德。
2.教師職業道德對學生思想道德標準的影響。在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中,教師是傳道授業的人,他們組織和實施具體的教育活動,在學生中間扮演著表率和榜樣。但實際教學活動中老師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傳遞給學生一種與職業道德相悖的錯誤觀念,在學生中間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四、加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的途徑
1.不斷強化學生專業思想的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在上崗之前,他們的擇業動機與職業理想,多是專業思想的影響。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剛入學之際,普遍對該專業的認識不足,甚至帶有偏見。“酒店行業低人一等”這些錯誤的認識,必然業導致引起他們的錯誤行為。因此學校要對新生加強專業思想教育,糾正學生錯誤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2.提高非專業任課老師對專業的認識和了解。教學中,非專業課老師對酒店管理專業的認識通常是片面,在授課過程中業很容易影響到學生,因此提高非專業課老師對本專業的認識極為有必要。
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酒店行業中,有著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這里匯聚了各種思想,倘若學生不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那么很容易就被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所腐蝕,從而影響價值觀與道德觀。因此學校在教學中加強職業道德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4.校企合作,營造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根本起不到作用,為養成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還需要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所有機會和場所。利用酒店管理的實訓基地,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的訓練。學校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職業道德氛圍,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導并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關鍵詞:企業導師制;導師制內涵;導師制模式;導師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8
當前,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就業競爭愈加激烈,高校之間招生越來越難,高校為了能夠生存和維持,高校改革和創新刻不容緩。而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越高也意味著給予大學生的工作機會越少,工作壓力卻越大。大學新生從進入高校開始就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疑惑,對自己所學專業是迷茫的,對所學專業將來能夠從事的工作也是迷惑的,雖然還在學校讀書,但已經對將來的就業缺乏信心,導致學習目標的盲目,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對當今社會的企業缺乏認知。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能的社會工作者。但當前大多數高校與企業是脫節的,大學生的授課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對于企業文化和企業的運行模式,大學生接觸很少,甚至沒有接觸。所以,探索企業導師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非常直接的現實意義。
1 企業導師制內涵
企業導師制是指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立專業開發相關課件,以企業為主建立實訓基地,以學校為主進行應用技術研究,最后校企共享人才資源的一種教學模式。也就是大學生在高校求學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建立聯系,企業高層、基層干部或技術骨干作為學生的就業導師,來連結學生與企業,用具有正能量企業文化熏陶學生,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企業氛圍,感知企業文化、感悟企業精神,使其能夠更好地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畢業后能夠很快融入企業文化中去,縮短從高校學生的身份到企業職工身份的過渡與轉變過程。
2 國內主要的企業導師制模式
為緩解企業在培訓高校畢業生方面的壓力以及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目前國內外很多高校都已經開始實施了企業導師制模式的教學。
2.1 “雙導師制”模式[1]
所謂“雙導師制”是指高校內為學生配置專業知識過硬的老師作為知識型導師,從企業選聘企業的技術骨干作為企業型導師,此種模式的核心就是學校與企業的導師共同培養學生。由于在高校授課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自生專業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較為欠缺,且對當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掌握的并不及時,因此,針對高校教師對學生就業現狀傳授方面的欠缺,企業與高校進行聯合培養,企業由原來單純的用人單位轉變為與高校聯合培養,企業向高校配送高技術型人才作為學生的企業導師,與高校導師共同設計培養目標、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等,培養學生成為面向行業的應用型人才。
2.2 高校與企業間的“3+1”培養模式[2]
此種模式是指本科學生,其中3a在校學習,而大學的最后1a集中在企業學習,此模式的核心是學校與企業實現零距離。學生在高校前3a完成對專業知識的積累階段,為將來進入企業進行基礎知識的儲備,第4年進入企業,將自己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到實踐中,完成從課本到實際操作的轉變。畢業后,高校的學生就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直接到有需求的企業直接上崗,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創造能力,也要具備員工應有的工作實踐能力。這種“3+1”的培養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也為企業培養了優秀的員工,為企業省去了高校畢業生剛到企業先必須進行培訓的環節,提高了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也提高了學校學生的就業率,使學校和企業獲得了雙贏。
2.3 “1+1+1+n”模式[3]
該模式是由1名行業師傅、1名專業教師、1名輔導員、n名高職學生構成企業導師模式,此種模式的核心是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實現學校、企業的捆綁式授課,實現教學過程,職業輔導、考證實習、畢業設計、就業指導高校與企業全程負責,共同參與的導師模式。這種模式除了傳授知識的導師、企業文化的導師外加入了輔導員的角色,輔導員的加入保證了學生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對學生思想釤、認知意識、心理安全等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學生克服就業帶來的緊張、恐懼的心理,舒緩學生因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構建未來的職業規劃,使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3 實行企業導師制的意義
3.1 學生贏
學生在學校中只是通過學習課本知識來了解一些工作內容,雖然有的高校中有社團會舉辦一些面試和一些以企業工作內容相關的比賽等活動,但是學生還是沒有嘗試過“真槍實戰”。高校引進企業導師制,企業的技術骨干來學校親自輔導學生,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技能傳授給學生,將企業文化傳播給學生,拉近了企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對企業的認識和對專業技能的掌握。
3.2 企業贏
企業對于剛畢業大學生招進公司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進行培訓,因為剛進入企業的大學生工作經驗的是零,工作能力未知,人才價值未知,這樣,企業對于該員工的崗位配置是沒有信心的。如果高校大學生在高校求學過程中引入企業導師制,那么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預先融入企業模式、企業運行環境、了解企業文化,大學生畢業后就可以直接上崗,省去企業的培訓環節,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企業生產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導師制,提前進入有專業需求的高校進行對學生的培訓,學生畢業后直接招進企業為企業服務,企業完成了對人才的提前儲備。
3.3 學校贏
通過校企合作,實行企業導師制,企業在學生高校期間對學生進行企業培訓,為學校提供實習基地,代替學校承擔了一定程度的專業培訓技能培訓的任務,為學校解決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工作。同時,企業為學生企業培訓的同時,對高校的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傳授學生知識真正的與企業需求達成統一,保證傳授的知識不脫離社會,不脫離應用。從而提高了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學團隊的發展,為高校的招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4 實施企業導師制的保障機制
4.1 組織保障
企業導師制的順利實施,要求學校與企業達成共同的理念和認知,學校和企業的組織要給予認可、配合和支持。學校和企業的領導可以共同組成“工作領導小組”,具體的工作落實可以由系主任、教務處處長、企業項目部經理等來完成。
4.2 評價體系
對一項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科學、系統的評判是至關重要的。企業導師制在高校實施后是否對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提高了學生就業能力,滿足了企業對學生的需求等,完整的評價體系可以作為成效的最終評判。評價體系應該從導師質量、學校與企業的監控手段、學生進步標準及制度實施力度等方面進行建立。在校企導師制合作過程中,應對學校和企業的導師進行工作評估和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對表現優異和表現欠佳的導師分別給予獎懲,獎懲機制的實施是保證導師完成工作的動力,也督促了導師對本職工作的完成。導師在導師制過程中作用是重要的,同樣學生自身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視的,應針對學生建立一套嚴于利己的獎懲措施,讓學生提高認識,真正能從中收益,獲得成效。
4.3 運行機制
階段性進行企業導師制成果的展示,高校和企業可以定期將工作實踐的視頻、圖像、導師心得、學生感受與要求等在學校和企業展示出來,進而提高雙方合作的信心,對工作的不足及時總結和改正,充分利用各項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陳水宣,易際明.基于企業攻關課題的卓越計劃培養模式研究與試點[J].中國電力教育,2012(15):53-54,58.
[2]張正.高校企業導師制的實踐路徑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4(21):98-100.
【關鍵詞】舞蹈素質;職業教育;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2-0102-01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學校也愈發重視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以舞蹈為例,大多數學校逐漸把舞蹈素質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素質教育成為提升學生美育能力、增強學生意志品質、增強自信心、陶冶情操和增強團隊合作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舞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教育功能,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悅,通過豐富多彩的舞蹈教學和實踐可以提升校園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審美價值觀。以職業院校為例,職業教育本身就屬于工學結合、理論加實踐的學習模式,因此職業院校的學生有獨特的學習思維方法,在舞蹈素質課程學習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手腦并用,將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過舞蹈教育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肢體語言的美和舞蹈特有的魅力,將自己內心的感受升華為對人性自然的流露,讓學生的身心充分得到釋放,展示出屬于他們這個年齡段獨有的魅力和活力,讓心靈美和身體美得到完美的結合豈不正是我們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嗎?
一、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種美的教育。中國的教育家、思想家對美育的功用有著獨特的認識。王國維認為,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完全之人物”,而欲達此目的,非德智體美四育并舉不可,美育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前三育,它有自己特殊的作用,“使人之情感發達,使達完美之域”。通過舞蹈訓練能使人形體美,使人養成良好的習慣,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審美和情感體驗,同時也能提高他們在形象、感情、形體、氣質、待人處事等各個方面的修養。舞蹈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領悟舞蹈美的人在任何場合都能表現出完美的姿態,很多接受過正規舞蹈訓練的學生,對自己的形體和舉止都充滿了自信。在舞蹈教學中,除了要對形體訓練和形象訓練作較高要求之外,還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品德修養,讓學生在校園中能夠影響到其它專業的學生,從而讓所有的學生理解形體美的真正魅力。
二、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
職業院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必須圍繞工學結合的素質教育理念,更好地培養出德才兼備、德技雙馨的人才。不但在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同時用舞蹈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合作意識。
三、增強學生自信心
學生通過參加比賽和演出等實踐活動,對其心理素質和素質知識技能的考核歷練大有好處。通過多次比賽,無論是專業還是非專業的比賽都可以使學生進行縱橫立體式對比,不斷增強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也可以清醒認識自身的不足之處,繼續提高。通過大量演出和實踐可不斷歷練學生的膽識,使學生消除自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親和力
在學習不同舞蹈作品的過程中讓學生嘗盡人間百味,有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有表現失去親人的痛苦、有凄美的愛情故事、更有感人的親情描繪等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感受到社會生活的多姿多彩,讓他們在畢業之后踏入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性和親和力。學生們在每一次演出和比賽中,可以對不同的舞蹈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甚至是再創造。在老師的指導和編排下,學生要加入自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用舞蹈啟感,例如在各種各樣的藝術實踐中,每場演出或者比賽都有一個主題,可以說每一次都是對不同事物和人類情感的一種審美和情感體驗。
五、增強團體合作意識
舞蹈是一項團隊合作的獨特藝術,整齊流暢的隊形,剛柔并濟的動作展示,常常把人帶入另一個唯美的世界而久久不愿離去,此時大家的整體意識是非常強的,只要有一個學生開小差導致動作錯位或不協調,就會直接影響整體畫面的和諧,從而導致藝術性和欣賞性的缺陷。通過日常的整體意識思想的訓練,時間久了,習慣成自然,學生們就會養成一種自覺的狀態,剔除不利于團隊和諧發展的壞習慣,自覺維護整體的利益,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大有益處。
總之,由于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發展且豐富多彩的世界里,同時職業教育的浪潮越發猛烈,所以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培養好學生的審美能力。舞蹈作為肢體語言藝術受到學生的廣泛喜愛,并使學生獲得身心上的愉悅從而達到教育作用,使我們的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能夠用“舞動的心”去看待事物、解決問題,這對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極為重要。
作者簡介:
關鍵詞:職業指導;職校學生;就業;重要性
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特征分析
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教育及各種短期職業培訓等,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獨特的體系位置和務實的辦學方針,決定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就業既有大中專學生就業的普遍特性,又有其個性,下文進行簡要闡述。
(一)職校學生年齡較小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主要是初中畢業生,入學年齡大多在15~
16周歲之間。該年齡段的青少年在選擇專業乃至就業意向方面,往往家長主導著學生的選擇。鑒于此,職校學生的就業凸顯低齡化和被動性。
(二)職校學生學習較差
目前,大部分學生由于分數的原因,不得不選擇職業學校就讀,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這部分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不甚理想,求知欲望不強等特征,甚至,對于上職業學校學生還會滋生“破罐子破摔”等不良思想。鑒于此,職校學生的就業呈現出矯正性和改良化。
(三)職校學生基數較大
經過這些年國家大力發展職業基礎教育,中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數量劇增,每年畢業生數量龐大,大多數畢業生處在就業金字塔的底部,該就業市場競爭者眾多,競爭激烈,呈白熱化狀態,職校畢業生競爭優勢相對較弱,抗風險能力差,受經濟環境波動影響較大。鑒于此,職校學生就業壓力大,屬于就業弱勢群體。
綜上所述,職校學生就業呈低齡化、初次化,具有矯正性和改良性的特征,而且所處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屬于就業弱勢群體的范疇。
筆者作為一名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及教育管理一線工作的教師,十余年來針對上述職校學生的就業特征,一直以來不斷學習職業指導領域的理論知識并且積極實踐,試圖把行之有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有機統一。在積極探索和實踐中,筆者認為,針對職校學生,必須全面導入全程化職業指導理論并深化之,建立全程、立體、個性的職業指導體系。
二、全程化職業指導的基本內容及其作用和重要性
中等職業學校開展職業指導,應當是一項始終貫穿于學校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重要工作,即要求職業指導全程化。所謂全程化職業指導,就是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職校教育的全過程,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合理規劃未來職業發展
方向,分階段地完成職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從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和規劃開始,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掌握職業技能和求職技巧,從而使學生順利就業并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分為三個階段:入學前的準備、學習中的教育、畢業后的反饋。下文,筆者結合全程化就業指導的三個階段,簡要闡述全程化就業指導對職校學生(以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為例)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充分的入學前準備為學生做好就業的情報預判工作
學校應設置常設機構,對宏觀經濟運行前景以及人力資源市場的供需情況實施動態觀察和情報分析,預判未來就業形勢,以當地市場為導向調整和設置細分專業;并且實施個性化招生咨詢,結合學生特長、愛好,建議專業方向。
1.以當地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細分專業
職校學生所處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且以當地就業市場為主,相比較本科院校學生,傳統觀念上處于就業的劣勢位置。這必然要求學校設置專業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據此,充分發揮職校學校靈活、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合理設置和調整專業以及實行招生人數彈性制,動態控制專業設置以及學生數量。這樣,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地經濟發展的用人需要,也有效解決了學生就業難的
局面。
2.加強校企合作,把握人力資源需求動態脈搏
建立校企合作是職校學校融入當地經濟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解決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職業學校經過多年的積累,憑借教學優勢,在當地都具有一定的口碑和影響力。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地處經濟發達的紹興地區,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每年定向為大中型企業輸送畢業生500余人,學校與企業良性互動,形成雙贏效應。
3.實施個性化招生咨詢,因才建言
招生咨詢是學校和學生之間的第一次“相親會”。全程化職業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招生咨詢除滿足學校上述的功利性目標以外,更應該突出學生的需要和價值取向。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根據紹興地區和浙江省外貿發達的實際情況,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方向。英語專業教師都會出現在每年的招生咨詢會上,給前來咨詢的學生和家長予以耐心充分的答疑并予以建議。
(二)完整的職業指導為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及必要準備
職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是一項長期的教育指導和咨詢服務過程。筆者以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09國際貿易班學生為研究樣本進行了實證研究,探索完整的在校職業指導對職校學生就業的作用和影響。
樣本介紹:紹興市中等職業學校09國際貿易班一共40名學生,生源主要是紹興地區,家庭經濟條件不一,來校就讀的主要原因是成績不理想,沒有考上普通高中;選擇英語專業的主要原因是為就業考慮,結合自身愛好;入學前普遍缺乏自信心以及職業認識和職業規劃。
1.一年級的職業指導及其作用
根據中專學生入學年齡小,自律性差,學習習慣欠佳,主動性差,自信心不強等特征,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學校、班級通過開學教育,職業指導課堂,以及各類專項教育活動,與學生一起探討互動職業生涯規劃等議題,使之從不懂到懵懂到了解職業目標,且結合自身的情況能夠不斷地改進,讓學生知道未來職業所需的素質和能力,從而將在校學習和將來的就
業目標有機結合起來。
如何能讓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呢?首先讓學生樹立起自信心,這些學生在原來的學習環境下,是一些所謂的“差生”,自信心比較弱,通過入學教育和典型示范,使得中專學生能夠認識到職業教育跟普通教育的區別,職業教育的成才之路。其次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特點,商務英語和外貿英語的應用領域,紹興地區和浙江地區外貿行業和外貿企業的情況介紹,了解相關形勢和政策等,使之建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外貿英語前途無限好”的信念。在這一階段,指導學生完成了自我認識和職業認識,為學生確立科學合理的職業目標奠定基礎,也能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完善自我,適時調整就業價值觀念和期望值。
2.二年級的職業指導及其作用
通過一年級的專業學習和職業指導,學生有了比較清晰的職業認識和良好的學習態度。二年級階段的職業指導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在就業觀念和就業心理上樹立正確的觀念。
3.三年級的職業指導及其作用
三年級的學生開始實習,即將走入職場和社會。市場經濟是一個法治經濟,凡是參與者必須懂法守法,才能適應社會,走向成功。學校和班級職業指導教師通過舉辦講座、提供資料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法律法規,熟悉畢業生方面的規定,明確就業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
(三)逐漸建立和完善畢業后跟蹤反饋機制
09國際貿易班40名學生在全程化職業指導的幫助下,順利就業。但他們的就業并不意味著該輪職業指導的終結。學生進入職場以后還會遇到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在下一屆的學生身上仍會出現。學校相關部門領導和職業指導教師要定期走訪企業,與企業帶教師傅和領導座談,與畢業生座談,近距離觀察剛入職的學生,對他們的情況進行追蹤反饋,總結他們出現的問題,并落實措施予以解決。
三、結論
通過上述系統化的職業指導以及對樣本的調查研究后發現,學校的就業率與就業機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充分說明了全程化職業指導在促進職校學生就業方面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全程化職業指導理論在實際應用中,還需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指導對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與時俱進地形成個性化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全程化職業指導理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孫贊蘭.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0.
[2]伊芃芃.高職院校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
[3]呂曉云.中等職業學校全程化職業指導模式實踐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10.
職業是有勞動能力的人為生活所得,發揮個人能力并為社會作貢獻的持續性活動。職業指導主要是對求職者進行指導、提供咨詢,及為用人單位提供求職者信息的過程。大學生的職業指導主要是針對大學生進行的職業指導,幫助大學生充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求職意向,分析就業市場,了解勞動政策等,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具體來說,大學生職業指導包括就業政策宣講、職業生涯規劃輔導、職業心理測評與職業咨詢、求職擇業指導、就業創業教育等內容,是大學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強調,“就業指導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指導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可持續發展甚至對于社會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目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
職業指導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職業指導不單純是幫助學生選擇職業,而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并以此為契機實現高質量就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職業指導的目標就是要讓大學生在學校期間對自身發展形成較好的就業意識,形成職業生涯發展所需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實現穩定就業后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為用人單位提供高質量的人才,實現就職和用人良性發展。
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的重要意義有三點。
1. 幫助用人單位獲得符合單位需要的人才
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可以有效地幫助用人單位獲得符合單位需要的勞動力。職業指導可以通過與用人單位的溝通交流,確定用人單位所需人才的多角度能力,同時幫助大學生提升求職能力,充分提高綜合素質,從而成為用人單位所需要的工作者。
2. 幫助大學生避免進入擇業誤區
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有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確定職業方向,進行就業前的充分準備,幫助大學生避免進入擇業誤區,幫助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
3. 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擇業觀
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可以有效地促進教育的改革。職業指導是有效溝通學校與社會、求職準備與就業的橋梁,可以幫助學校教育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擇業觀,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正確進行自我評價,了解社會需要,并進行求職的選擇。
職業指導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
職業指導對促進大學生就業非常重要。一是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迅猛增加,加上國家就業體制的改革,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的困難日益突出,每年就業困難大學生人數成倍增長,很多大學畢業生畢業后即失業,或者只能短期就業,對于大學生自身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二是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就業的需求呈現較多層次,面臨較多選擇,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報考公務員、選調生、事業單位、師范類普崗和特崗等各級各類考試、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等多方面。也有暫時就業的,另外還有選擇進一步升學、應征入伍等方面的。多層次的就業需求,對大學生職業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調整大學生就業心態,幫助大學生正確進行生涯規劃
大學生擇業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如何幫助大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克服就業的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進行有效的生涯規劃,是職業指導最重要的作用之一。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日俱增的就業壓力、眾多的競爭對手,許多大學生自身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不夠自信,同時由于沒有就業經歷,對于自己的優劣勢和適合崗位不是很清晰,因此職業指導的作用就更為重要。職業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加強自我理解與分析,客觀認識自我,正視現實,敢于競爭。同時,職業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及其特點,幫助大學生正確進行生涯規劃,明確職業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促進大學生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以良好的狀態擇業、就業。
2.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強化畢業生就業質量,增強就業競爭力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眾多的競爭對手,提升綜合素質、強化就業質量、增強就業競爭力是大學生就業準備的重要課題。通過職業能力測試、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等職業指導內容,讓大學生充分了解自我,有針對性、有意識地強化專業知識學習和求職擇業技巧,不僅可以督促大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提升綜合素質,還可以在求職方面進行有效的指導。
對大學生進行求職技巧的指導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自己求職能力水平,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求職,揚長避短,從而實現個人目標。因此,職業指導能夠有效地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增強就業競爭力。
3.提供大學生就業信息,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實現穩定就業
實現就業的基礎是就業信息渠道的暢通。提供就業信息并對就業信息進行分析篩選,指導大學生實現穩定就業是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就業信息渠道的暢通即要向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職業指導,使大學畢業生根據就業信息做出就業的選擇。首先,職業指導中心可以通過加強與政府就業部門和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充分運用相關政策法規,收集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情況、招聘需求崗位條件等方面的內容,向大學生廣泛提供就業信息,并通過舉辦小型招聘會、組織畢業生到單位參加考察、建立就業實習基地等方式,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幫助大學畢業生更好地就業。其次,高校可以積極推薦優秀畢業生到單位應聘面試,既為單位輸送了優質人才,又幫助優秀大學生實現了高質量就業。同時加強用人單位與高校的聯系,使之成為長效機制,充分實現穩定就業。
4.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政策法規,在求職或創業中維護自身權益
由于大學生對于就業的急迫性和就業市場不了解,往往對維護自身權益沒有明確的認識,在就業和創業中存在較大的風險。職業指導可以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政策法規的指導和宣傳,使大學生了解國家勞動政策法規、學校就業相關規定和具體實施意見,在求職和擇業的過程中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同時引導大學生實現多層次就業,根據國家需要、個人意愿進行如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政策有針對性地選擇職業,實現多層次就業。針對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加強國家創業扶持政策的宣傳和幫扶,引導學生在政策法規的保護下實現創業。
5.實現招生就業渠道良性循環,擴大高校社會影響
職業指導是學校與社會的紐帶,通過兩者有效的聯系,可以幫助大學生認清形勢,調整自身狀態和心態,建立自信,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角色,有效地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幫助大學畢業生實現高質量穩定就業,通過較好的社會反饋情況,提升高校信譽度,進而實現更高質量和規模的招生。通過招生、就業渠道的良性循環,有效地擴大高校的社會影響,促進高校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界定;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建設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構成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學者們所關注和討論的話題。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水平也變得至關重要。加強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界定
對于當前教師職業道德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
1.規范說
這類界定主要是從教師職業道德的概念本身出發,討論教師職業道德的規范性和準則性。如:(1)教師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專業人員在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時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2)教師職業道德是指調整教師職業內部、教師職業之間、教師職業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系的行為準則;(3)教師職業道德指的是教師通過教育與培訓,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獲得的對調節教師與他人、與集體及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的理解,從而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等。
2.功能說
很多學者運用了“價值”這個字眼,從功能的角度來界定教師職業道德,如:(1)教師職業道德是一種知識技能,同時還是一種信念;(2)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職業行為的調節功能,通過社會輿論的道德評價來實現等。它既強調了教師職業道德的功能特性,又說明了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取向。
3.重要性說
一些從事教育管理的學者們通過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因而從重要性的角度對它作出相應的界定,如:(1)教師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組成部分,規范和約束著教師的職業行為;(2)教師職業道德是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實現的保證;(3)教師職業道德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精神力量等。這類界定主要強調了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二、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1.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航燈
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廣泛而深遠,行為具有典范性。它不僅影響著學生的一生,還影響著整個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它的深遠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性格和品德。其影響不只局限于學生在校期間,而且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
俗話說德高為模,行端為范。教師職業道德具有教育和感化人的作用,它的職業特點和性質就決定了教師要做“人之楷模”,要具有獨特的典范性。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學生的視野中。教師的文化修養、求知精神、行為作風、處事方法以及氣質、性格、言談舉止、穿戴和行為習慣等,都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有重大的示范作用。比如,我們偉大的與他的老師徐特立先生,魯迅與他的老師藤野先生,都可以說明教師對學生影響之深遠。
2.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
教師職業道德充分體現了教師這一行業所特有的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信念、職業榮譽和職業情操等。它不僅對教師職業作出了重要的價值性論證和倫理性論證,而且有助于增強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加強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為社會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獲得相應職業領域的職業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教師的職業道德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培養人才的規格和質量,直接影響到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
3.是和諧校園構建的必要條件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一個校園是否和諧,取決于教師、學生和校園文化建設的融洽。由于高職院校具有自身的特點,因而也就產生了高職院特有的校園文化建設。而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有利于形成合力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學生在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中學習,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教師職業道德一方面表現為內化了外在道德規范后所形成的心理和價值意識,另一方面又表現在外在的行為活動習慣,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自覺地加強學習修養,提升自身素質,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真正融入到與學生相處之中,構建出和諧的校園氛圍。
三、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所存在的問題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廣大高職院校教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無私奉獻,涌現出一大批愛崗敬業、師德高尚的優秀教師,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由于受市場經濟自身的影響,少數高職院校教師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使整體的職業道德素質有所下降。
1.敬業精神下降,意識淡薄
敬業精神下降表現在教師工作的各個方面,如對工作敷衍了事,對學生漠不關心,不注重自身的知識更新,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部分教師缺少一定的專業知識。他們不尊重學生的認知客觀規律,不運用高職教育的理念,沿用“滿堂灌”的方法授課,更不注重知識的更新。也有一些教師對教育工作持消極懈怠的態度,把教育教學工作當作簡單謀生的手段。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很大的偏差,有些教師人生理想趨于實利,行為選擇注重實惠,價值標準注重實用。
一、現代司法理念與法官職業道德之碰撞
(一)司法理念的內在性與職業道德的外在性的沖突,有時使案件走向搖擺不定。
現代司法理念是經過實踐證明的的觀念,它存在于法官的思維中,并在法官處理案件時發揮著重要作用。道德則是內在性與外在性的統一。康德明確將道德的特征歸結為“內在性”,而與規范的“外在性”相對立。但現代法學家哈特指出,用外在性和內在性作為區分法律與道德的界線,是一種“嚴重的誤導” .他認為道德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對社會成的員“重大社會壓力”。②雖然哈特關于法與道德的關系的論述有其明顯不足,但他認為道德是內在性與外在性的統一則無疑是正確的。法官職業道德則上升到規范角度,我國的法官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稱為“基本準則”,使道德的范疇賦予了外在性的拘束力。從道德角度來講,法官不僅講究基本準則中規定的義務,更會考慮現實社會對他的評價和認可程度,所以判處案件時就不得不講求社會效果,追求社會效果事實上成為法官的終極。現在有目共睹的事實就在報紙上連篇累牘地講,某某法院辦案、某某法官辦案講究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現代司法理念,講求的是司法獨立、法官獨立。這是個大的方向,隨之法官判案時,就應嚴格法律程序,遵照實體法做出判決,在這個時候,法官應該獨立于社會,不能受媒體、社會輿論的左右。英國有個諺語“神與法官不可交”,這也表明,法官的超脫地位。因此,現化司法理念與法官職業道德的外在性產生了矛盾和沖突。
(二)司法理念的法律真實與法官職業道德的客觀真實的沖突,有時是擺在法官面前的二難選擇。
現代司法理念,講求法律真實。2003年3月26日在全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指出,在我國各級法院法官的頭腦中,已初步樹立了三種現代司法理念,其中就有“初步樹立了法律真實的觀念,按照傳統的司法理念,人民法院處理案件無限度的追求案件的客觀真實,忽視了審判”。在法律真實中,同時應該樹立程序意識。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四條、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證據都有舉證期限,若不在舉證期限內舉證,后果就是證據失權,人民法院不會采納。這時,人民法院根據程序所獲得的有證明力的證據,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會與客觀事實不一致,但為了保證法院及時有序地審理案件,督促當事人及時合法的行使權利,這樣規定是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法官職業道德對法官公正執法提出了要求,即要實體公正,又要程序公正,基于道德主要體現為法官的內心良知,所以法官判案時更多的是會追求案件的客觀真實。現代司法理念與法官職業道德又產生了沖突。
(三)司法理念中的協商性司法與法官職業道德中的責、權利、義務相適應的沖突,有時會對壘于法官的思維之中。
協商性司法,古已有之。現代“馬錫五式審判方式”則為中國司法調解注入了更大的生機。現代司法理念,強調權利為本,尊重當事人的意思,協商性司法制度的興起和發展則不可遏制。協商性司法的價值在于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權利,通過協商對話來調解糾紛,在民事審判中我們稱之謂調解制度。2003年12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案件的若干規定》則在第十四條規定一些案件應當先行調解制度。③2002年,牡丹江鐵路運輸法院的“國內辯訴交易第一案”④則在我國的刑事司法領域掀起了軒然大波。刑事司法領域是否會將這一嘗試作為一種制度加以規定并普及我們不去考究,但是,這一案件的出現,也凸現了中國司法實踐領域對協商性司法的熱衷。法官職業道德則強調法官的義務,對當事人而言則秉承責、權利、義務相適應這一傳統司法理念。法官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會常常遇到當事人為了及時解決糾紛或者一些現實利益,而寧愿去接受對方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這時,作為法官,對于這種交易,在決定是否采納的同時,是自己道德對這種行為過濾的過程 ,這種不合理的協議,法官在處理案件時心理會產生激烈的撞擊。
二、現代司法理念與法官職業道德沖突之解決
1. 高校會計專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會計工作有其特殊性,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職業道德水平有著特殊的要求,高尚的會計職業道德是一名合格的會計人才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品質。會計專業學生是我們社會未來會計事業的建設者,是會計法律法規的踐行者,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德才兼備,具備良好的個人綜合素質,所以高素質會計人才是高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基本目標。高校必須大力加強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從戰略的高度去培養既具嫻熟專業技能,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1.2 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每年高校為社會培養大量的會計人員,會計專業學生已是會計隊伍的最主要來源。所以,在高校會計專業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將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內化為會計職業道德品質,最容易獲得實質性的效果,從而使會計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遵守職業道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國著名會計大師楊紀琬說過:做人是做會計的根本,所以會計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決定了更應強調對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與深厚的道德修養,并以此作為出發點,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和樹立“誠信為本”的職業道德理念,為他們將來進入工作崗位,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奠定良好的基礎。
加強會計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我國現階段大量企業肆意造假,多數經濟案件都有會計人員牽涉其中,從而使會計成為“高風險”的行業。高校會計專業學生是我國會計人員最主要的來源,加強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從學生時期就使他們熟練掌握相關的行為規范,培養良好職業道德意識,實現自我監督和自律,是會計學生在以后工作中實現自我保護的最佳途徑。加強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會計工作的重要性,產生熱愛會計事業的責任感;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盡職盡責、忠于職守,正確處理奉獻與索取、集體與個人的關系。這樣,當經濟利益與道德規范發生沖突時,才能夠抵制住外在物質利益的引誘。總之,高校學習時期是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最合適的啟蒙教育階段,這一時期最容易使這種職業道德內化為個體道德,從而使會計學生在工作中面臨職業道德挑戰時,能夠對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起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作用。
有利于會計隊伍的健康發展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在經濟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大量的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具有強烈的需求,所以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直接影響著經營者、投資人、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的決策,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秩序。由于會計人員承擔了重大的社會責任,所以在會計教學中必須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納入專業會計教學體系,使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在學校期間就能夠得到培養,在畢業后能夠以高尚的道德、積極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從事會計工作,從而從根本上促進會計隊伍的健康發展。
2. 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現狀
2.1 會計專業缺乏職業道德培養目標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本要素知識化,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不僅限于具備會計專業知識與能力,更看重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以及具體培養計劃都將會計理論及實務能力作為重點,而忽略了道德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主要針對學生的智力培養,將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課程列為專業必修課,而涉及培養學生德育方面的課程,如會計法、會計倫理等卻很少有學校開設,即使開設也列為學時很少的選修課。總體上看,我國會計教育仍側重于專業技術素質教育,而忽視職業道德和人格素質培養,忽視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對各種能力的培養。
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認識不夠
我國會計專業教師主要是基礎課程教師和專業課程教師,而很少有專門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會計法規、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由于高校會計專業教師不重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認為那是政治課老師的事情,與專業課教學無關。所以,講授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師主要從事理論的研究,缺少實際業務的經驗,很難從深層次來理解和把握會計職業道德在實物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針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各種考試,較少涉及有關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以致會計專業課教師自然把授課重點放在會計專業知識上而忽視會計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內容。
教學內容缺乏、教學方法單一
從現有的會計教學體系來看,高校會計學教材很少涉及到職業道德教育,現有的思想政治教材又存在內容空洞、形式單一、脫離專業等問題,而專門的配套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這使實施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缺乏理論依據。另外,有關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如《會計法》、《會計從業道德規范》等課程內容比較枯燥,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主要靠教師在會計課的講授中或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提出一些職業道德要求,講多講少完全由老師決定,并沒有針對性地向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這種簡單的授課方式,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產生了學生不愿意學、甚至厭學的情況。
3. 加強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的對策
3.1 重塑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學目標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應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科學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可見,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更注重培養對象的綜合素質,所以現階段高校的培養目標并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教育,而更應注重人文素質、品德等教育。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會計專業仍側重于基礎知識教育,而忽視職業道德的培養。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會計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許多涉及會計職業道德的新問題需要解決,加強高校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在為社會培養會計人才時,應將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會計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學習
高校會計專業應把《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列為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在向學生講授會計職業道德相關內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 “誠信為本”的職業理念。由于職業道德的要求需要內化為職業理念,所以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需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而不可能一蹴而就,通過一兩門課程的學習就能達到效果。基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只有通過平時量的積累,寓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于各門課程之中,才能培養出綜合的職業道德水平。另外,教師需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的內在職業素質,在講授時才能使學生真正地起到內化的作用。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包括修訂教學計劃或調整課程設置等。也可將案例教學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讓學生了解違規會計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內在原因,通過討論分析職業道德沖突的解決途徑和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培養職業道德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和提高職業道德水準。
豐富會計職業道德教學內容
由于會計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很好地理論聯系實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豐富教學內容,加強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使命感、責任感和道德意識教育。由于現有教學內容的缺乏,需要會計教師及時地將雜志、報紙、網絡等所報道的各種案例和新聞作為教學內容,補充教材實踐知識的不足,增強學生識別虛假會計信息的能力,從而起到強化職業道德理念的作用。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形式靈活多樣,通過實際案例感受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精髓的理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走出校門之后不斷地更新和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從而不至于被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所淘汰,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人格和理念。
參考文獻:
[1] 董麗英.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設計[J].財會通訊,2007.8.
關鍵詞 會計教學職業道德必要性實施建議
2011年10月11日財政部的對A股市場的檢查結果中,點名14家上市公司存在虛報業績、未有效執行會計準則、財務管理不規范、會計基礎工作較薄弱、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隨后在國際市場上,由于長期縱容造假的存在,使得中國公司在華爾街信用掃地,出現了中國概念股慘遭獵殺的風暴。
一、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職業愈加重要和受人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教育無論是科學理論的研究還是實務經驗的總結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對會計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但是,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不斷增多卻在擾亂著會計行業,人們在追究會計信息失真各種原因時,一致認為會計職業道德滑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會計法律法規的局限性。
為了約束和監督會計行為,我國有關部門先后制定并了《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但是并沒有根本上使會計職業道德的滑坡得到改觀。究其原因,會計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會計法律法規雖然越來越健全,但是永遠不可能把涉及會計核算的各方面都規定得詳盡無漏,因此單靠會計法律法規的建設不能杜絕技術越來越高的會計違法行為。
二、會計教學應在職業道德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職業道德教育是會計教學中的關鍵部分。
會計職業道德缺失與缺乏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有直接的關系。人們的道德觀念不是先天存在的,職業道德品質也不會自發形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是由學生在校時期所受的職業道德教育以及個人在長期職業生活實踐中的自覺修養逐漸培養起來的。我國每年有數十萬的學生進人會計隊伍的行列,而在專業院校的學習階段是他們的會計職業情感、道德觀念、是非善惡判斷標準初步形成的時期。所以,學校教育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國院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大多數院校對會計專業知識課程的設計豐富而詳細,但是職業道德教育開設的課程卻不夠扎實,常常是只注重專業知識教授,忽略了會計職業道德的培養。究其原因有多方面,長期的應試教育方法忽略了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在少數的相關教學中又缺乏方式方法,感覺無從下手。更有甚者,個別教師素質低下,有時公然在課堂上傳授自己的作假經驗,給學生造成最直接的惡劣影響。
三、在會計教學中的實施建議
(一)改革教學目標,提高職業道德教育地位。
要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指揮方向,在教學大綱上教學目標上強化職業道德教育,會計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教育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并且,由于職業道德的要求需要內化為職業理念,所以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需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職業道德教育還應該貫穿于整個會計專業教學的始終。
(二)豐富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
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除去開設專門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外,也可以將雜志、報紙、網站等所報道的各種案例和新聞作為教學內容,補充教材實踐知識的不足。另外學校可以通過聘請法律界、財稅部門、會計從業者等人員以講座、討論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三)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育工作者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學生,教師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效果最好。學校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比如加強教師的實踐訓練,把他們送到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崗位代職工作,使其能夠身臨其境,真實面對壓力和誘惑。
(四)建立學生信用檔案,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和風險觀念。
學校應該抓緊建立在校學生的個人信用檔案,記錄和考核學生在校期間各方面的信用情況。學校可以把建立信用檔案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檔案的建立應全面、真實、連續地反應每個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狀況,用來對學生約束和激勵,也可以作為學生以后就業及招聘單位考察和安排工作的依據,從而減少和避免今后會計工作違規行為,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和風險觀念。
可以肯定的說,在如何提高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問題上,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學校教育作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他的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在長期的忽視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在不可量化和難以考核的困難下,如何加強在會計教學中的職業道德教育,應該受到廣泛的重視和討論。
參考文獻:
[1]湯谷良,安娜?里奇.借鑒美國經驗立中國會計職業道德體系.1996.
[2]于增彪,略論我國會計職業道德.1996.
[3]董麗英,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設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