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科學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前,社會的發展突飛猛進,各個領域日新月異。這對于每一個人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早在十幾年前國務院和教育部提出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培養科學素養的問題。但在科學素養培養的教育實踐上,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揭示這些問題,探討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學素養培養的建議,應是當前教育研究中的一個緊迫問題。
一、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形成中的問題
1、注重知識傳授,輕視自主探究。
新課程理念強調,科學課程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和生活經驗,使之在探究的情境中通過實踐獲得感悟和發現,進而建構知識體系。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實際上是學生自身的發展。所以,實現學生的有效發展應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根本目的。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學生科學素養形成不是著眼于學生本身的發展,而是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另外仍有不少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直接傳授客觀規律、原理和結論的教學套路以及重視知識結論的直接傳授(或變相傳授),輕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及其過程中的感悟、發現和生成性知識的獲得。
2、.畸重知識與能力,忽視非認知因素
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內容上,片面強調知識與能力層面的內容,而忽視非認知因素層面的內容。這表現為三種情況:其一,在課堂學習中僅提出知識和能力要求,不提非認知因素的要求。其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僅注重考試范圍中的知識與接受知識的能力,探究、批判、創造的能力則不在學習的視野中。其三,誤解非認知因素,僅把它視為掌握知識的手段,而不是學習的內容。如認真的態度、學習的興趣被認為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手段。其實以科學旨趣和科學精神為核心的非認知因素,是學生科學素養的核心,也是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標志。
3、注重課程學習,輕視學生生活經驗
課程學習主要是以學科教材為依據、受教師課堂教學制約的學習。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方法上,強調課程學習,輕視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在認識上,認為學生的發展是教師教的結果,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主要是教師課堂教學的結果。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只有課程學習時間,缺少學生獨立鉆研時間。在學習管理上,對課程學習有嚴格的管理、指導和檢查,對學生課外的學習生活則缺乏足夠的關心。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獨立鉆研被排除在科學素養的形成方法之外。
4、注重學習結果,輕視鉆研過程
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在科學素養形成的實際評價上,常常只重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在終結性評價中,又常常只重知識和在試卷上知識運用的評價,忽視只有在活動過程中才能反映出來的實際能力和非認知因素的評價。在試卷評價上,常常只重解題結果,忽視解題過程,標準化的考試是其典型表現。因此,科學素養的形成最終被看成是一個靜止的狀態,而不是一個隨著學習生活的進行而不斷變化的過程。
二、當前改善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教育問題的策略與思考
1、樹立正確的學生科學素養觀和恰當的知識觀
科學是人類對自然認識的結果,也是人類本質力量的自我印證。科學是以人為依托的,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也就是從科學的角度對人自身素質的一種認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以科學文化為材料來培養學生內心自由的精神和行動上的創造性。另外從學校教育角度來講,要有一個相對明確的知識觀。它主要包含有其一,知識是人們經驗的總結。這種經驗既可能是人們解決生產生活中具體問題的經驗,也可能是人們觀察事物得出的經驗。其二,知識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只有在活動中通過與對象的相互作用才可能產生知識,其中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每個人的創造性只能表現在活動中。其三,知識具有視角性。它是與問題相聯系、從某一個視角得出來的一整套方法體系。所以,我們所說的培養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中小學生擁有或創造新的方法系統的品質。
2、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師的素質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方向。教師只有自己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才有可能指導學生通過科學研究式的學習形成自己的科學素養。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應實現兩個轉變。其一,從專業型教師走向綜合型教師,實現文理兼顧;其二,從教學者走向教育者,從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轉變為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教師要實現這兩個轉變,在內心自由與外在創造性上都有新的發展,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3、堅決執行以科學探究為中心的教與學。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不僅要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訂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收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等,而且要形成科學的認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真實的探究活動,為此,教師必須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把知識和結論教給學生。
4、分層次教學,螺旋式上升。
科學素養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科學素養教育中要有層次地安排科學教育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和發展。學生只有理解了科學的價值、體驗到了成功,才不會喪失對科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科學方法是人們在科學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徑和所運用的各種方式及手段的總稱。掌握科學方法無論從學習知識的角度或者從發展能力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教給學生普通的自然科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科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下列程序來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
1.搜集有關資料、文獻和數據觀察,實驗,條件控制,測定,記錄。
2.分析、研究和處理有關資料、文獻、數據(表格化、方程化和圖線化),最后進行分類。
3.得出規律性結論。抽象的科學,發現規律,模型化,提出假設,驗證假說(得出結論、形成概念)。
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需要付出大量勞動的過程,它既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過程,也是學生親自鉆研的過程。學校教育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教育行為,才能真正達到有效形成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作者單位:南陽市第二十六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小學科學 生活化教學 課堂教學
生活是科學的本源,又是科學的歸宿。小學科學知識教學主要來源于對生活的探索,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活知識,更好地幫助小學生實現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索。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拉近自然科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還能利用生活化教學給學生親近感、熟悉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因此,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十分必要。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課堂,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
情境創設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諸多學科教學中經常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謂情境創設,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與學科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相關情境,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情境創設的優勢不言而喻。一方面,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與接觸都較少,因此采用情境創設能夠有效增強小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和興趣。另一方面,許多科學知識對小學生而言較抽象難懂,通過情境創設,可以增強科學知識的形象性與生動性,有助于學生認識和了解相關科學知識。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不僅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而且將生活內容融于情境創設之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引導他們自主探究與生活相關的科學現象,切身體驗到學習科學的價值和趣味性。如筆者教學小學科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一課時,剛提出“靜電”這一概念時,很多學生都迷迷糊糊,不懂得“靜電”到底為何物。這時候,就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欣賞筆者的“大變北極熊”魔術,即將普通的玩具熊與人的頭發進行摩擦,然后使其吸引泡沫,最終黏上白色泡沫變成雪白的“北極熊”。這一“魔術”剛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全部的注意力,在“魔術”結束之后,學生立刻展開激烈的討論,最終在筆者的帶領下引出“靜電”這一概念,同時探索出與“靜電”相關的一些科學現象與知識。
二、貫穿生活化內容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學習科學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認識生活、了解生活。同樣的,在生活實際中,我們所能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一些資源反過來對科學知識教學起極大的推動作用。簡而言之,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只要利用得當,就能對科學課程教學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材料,不僅能極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興趣,而且越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往往越是學生最容易理解的知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以生活化內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探索生活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生活實踐能力。如筆者教學《觀察我們身邊的材料》一課時,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從自己家里帶來各種各樣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像泡沫、玻璃、抹布、鑰匙、發卡……學生準備了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之后,便帶領他們認識這些物品的材料,引導他們將其進行分類,并觀察不同材料的不同特點,最終認識材料屬性。
三、探究生活化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教育除了需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外,還應當注重對學生探索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課堂中,教師應當將目光放在啟發學生積極探索這一點上。通常,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大膽探索,追求和解決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時,筆者以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幾種液體作為案例,讓學生探究生活中這些液體是否存在熱脹冷縮現象。從這點出發,筆者設計了三個較為普通又極具探索意義的問題:醋、酒、牛奶、可樂等液體是否存在熱脹冷縮現象?將裝滿冷水的燒水壺加熱,會觀察到什么現象?為什么我們在超市買的礦泉水,總是沒有全部裝滿?在提出這三個問題之后,筆者給予學生充足時間自我探索與討論,同時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分組合作探究。學生圍繞以上幾個問題進行分析、探索,最終得出答案,一來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二來提高小學生對生活的認識。
總而言之,科學的精彩往往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教學科學知識時,應當充分挖掘科學與現實生活二者之間的聯系,并加以利用。通過創設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情境,采用生活化教學材料,創新性地啟發學生分析和探索科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學的有效性,最終實現小學科學高效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有效教學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課改下,科學教育應與生活緊密聯系,以讓學生更深刻的體驗科學,了解科學,并在頭腦中形成科學與世界緊密聯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學課堂上實施生活化教學,怎樣提高其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只有立足于學生,引進生活內容,提供探究,才能讓科學課堂教學更有效,并充滿歡樂與多元色彩,讓學生愿學、樂學。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欲望
探究是科學課程的關鍵所在,只有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進而轉化為學習的持久動力,促進學習的提高。因此,科學教師應合理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讓學生融入探究。實踐證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為學生所熟悉,很容易讓學生把科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并切身體驗科學的學習價值。以學習小學科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創設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學們,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變成“北極熊”的嗎?今天,老師將實施“魔法”,給大家秀一下。教師拿起手中的玩具熊,與班上某位女生的頭發進行摩擦,以達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師演示完畢,玩具熊在瞬間變成了“北極熊”,同學們想知道老師是如何做到的嗎?此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始討論起來。教師抓住學生激情,在恰當的時機引出“靜電”。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參與欲望愈加強烈起來,教師隨即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有一名學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覺脫下毛衣時,會有一些”火花“,并伴隨噼啪的聲音,這就是靜電。從以上案例得知,教師可以以生活化情境為載體,激發學生參與欲望,調動學生思維,引發深層探究欲望。
二、貫穿生活化內容,提升科學教學有效性
在科學課堂上合理貫穿生活化內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從實際上來說,科學課堂是一門興趣學科,學生應在無壓力的狀態下進行科學學習,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對生活問題進行探究,以讓自己的動手能力得到培養,科學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養動手能力
生活周邊的資源是科學課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資源。對于小學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內容,越是感興趣的內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內容。科學課本只是學生認識科學的一扇門,透過這扇門,科學課程更為精彩紛呈。因此,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進行科學小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提高與發展。以學習小學科學《觀察我們身邊的材料》這一課為例。課前,科學教師布置了一個小任務:請同學們從家里帶上一些小材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第二天,課堂上的材料豐富多彩,學生帶來的材料有:礦泉水瓶、紙張、碎布、玻璃罐頭瓶、廢棄鑰匙、小發夾、木塊等。此時,教師開始引導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分類,以更好認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點。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把材料分為木頭、金屬、塑料、紙、布和玻璃幾大類,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材料的特點。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創作,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問題,提高科學水平
新課改下,應提倡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加深學習體驗,以獲取知識。因此,科學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和學生認知特點,設計一些生活問題,讓學生進行大膽探討,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水平。同時,探究生活問題活動也是最能突出學生主體的一種方式,應加以利用。以學習小學科學《液體的熱脹冷縮》這一課為例。教師設計了以下生活問題供學生探究:1.我們通過實驗發現,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么,其他液體能熱脹冷縮嗎,如牛奶、可樂、食用油、醋、酒?2.我們去商店購買礦泉水,但是發現水都沒有裝滿,這是為什么?3.利用一個裝滿水的茶壺進行燒水,會發生什么情況?請說出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學生圍繞以上生活問題進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對液體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的理解,從而利用這一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五、展開生活化活動,培養創新應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場所,教師還可以把課堂搬到課外,拓展教學場所,讓學生在室外學習,并得到更深、更廣的發展。科學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進度和教學所需,在室外展開生活化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化活動中創新應用能力得到發展與提高。
總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課程資源的大寶藏,需要教師不斷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學教師應不斷結合教材,創設生活情境,設計生活化活動,提供探究機會,提高教學有效性。當然,在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授課時,科學教師應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只有這樣,生活化教學才能更受學生歡迎,才能真正在課堂上發揮實效。
【參考文獻】
[1]江道告.讓生活化走進小學科學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05)
【關鍵詞】科學素養;語文教學;教學活動;小學生
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有四個:一是科學知識與技能,二是科學方法與能力,三是科學形為與習慣,四是科學精神、態度與價值觀。 近年來,人類普遍認同科學技術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科學是雙刃劍,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科技越發達,對自然帶來的破壞越大。僅重視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科學教育只是科學教育的一半,教育的新格言“還教育的另一半”,為世紀之交的科學教育開辟了新的視野。而科學教育又是小學教育的啟蒙。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僅僅依靠《科學》學科的力量,顯然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該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有機地滲透科學的教育。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也要在教中擔負起責任來,為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助一臂之力,使學生從小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最終能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世界,解決問題,以達到推動科學技術和世界文明的和諧共進。結合語文教學,我進行了一些科學拓展活動,在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嘗試。
一、巧設問題,激發科學興趣
興趣往往能誘導孩子探索知識的奧秘,對科學產生熱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學實踐中得到樂趣。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在搞好語文教學的基礎上,結合課文的內容,激發學生多科學的好奇心和求之欲,有意識地創設一些科技內容的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和思考,從中得到探索的樂趣和滿足,以此增加對科學的興趣。如在 《太陽》這一課中,可以設置這樣的提問,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1、在古代的神話故事中,太陽有多少個?2、現在有幾個?3、現在你對太陽知道多少?等等。又如在《月球之謎》這一課中,為了更加激起學生的興趣,我們又可以這樣設置疑問:1、古代人們是怎樣向往月亮的?2、現在我國科學工作者是怎樣到月球上去的?3、今后我國科學工作者還想在月球上作何研究?再如《果園機器人》這一課,為了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科學工作者研究出既節約能源又耐力的機器人代替勞動力,這多好啊!
二、積極引導,授予科學方法
科學的思維方法可以使學生更迅速地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更準確、更透徹地理解科學知識,它一經內化就能使智力得到發展,從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地促進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對子、詞、句、篇進行比較,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寫作方法進行歸納、概括,使學生逐步用一些科學的方法梳理所學知識。注重引導學生注意事物間的聯系,培養思維的系統化,如學習完《太陽》這課后,我們可以淺顯易懂的說明方法(即數字說明、比喻、比較等)把太陽遠、大、熱的特點歸納起來。
三、課外延伸,豐富科學知識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幾乎每一冊都有幾篇課文是向學生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文章。科學知識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結晶,科學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使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和探索更加積極,更加深刻,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愛好更為直接。在教學中我們不要只限于向學生介紹科普文章中的科學知識,而應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查閱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關知識傳授于學生。如在教授《月球之謎》這一課時,如果只是把課文中的知識教給學生,那永遠滿足不了學生要求的,要引導到學校圖書室、書店等處查閱科普書籍,增加更多的知識營養,如《十萬個為什么?》等。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豐富他們的科學知識,在加強課堂滲透的同時,并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一)創設閱讀環境,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提供展現平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借助知識積累,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
(四)實踐操作,培養科學能力。
新課標指出:“科學的學習,必須以實踐為主。”實踐既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目標,也是實現目標的方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通過實踐操作培養科學能力,具體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強化課內活動。
(二)多看相關的科教電視頻道節目。
(三)多查閱學校或書店有關科學知識的圖書、報刊等。
(四)像科學家那樣多動腦、多思考、多操作,做到精益求精。
關鍵詞:語文教學 評價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0-0184-01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是師生需要共同參與的問題。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既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進步,又能夠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起到指導與激勵作用,還能夠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當前的農村小學語文評價工作卻還難以做到這些,需要分析問題并作出改進。
1 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現狀分析
1.1沒有把握住評價工作的基調
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主要目的并非只是總結其學習成果、學習現狀,更要對其以后的發展起到推動與促進作用,要讓他們在評價中受到激勵,使其能夠產生更加充足的學習動力。但是,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實際工作中,卻難以體現出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僅僅將評價工作作為一種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慣用手段,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
1.2缺乏情感性
小學生的情感活動是非常敏感的,老師的表情、動作會對他們的內心情感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然而在農村小學語文的評價工作中,老師卻沒有重視這一點,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一個不經意間的表情或動作,便可能對學生的自信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1.3評價模式單一
在農村小學語文對學生的評價工作中,評價模式單一是阻礙評價工作有效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評價模式的單一主要體現在“格式化”、“過程化”以及“數據化”三個方面。“格式化”與“過程化”就是對每一個學生都采用相同的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性,“數據化”就是評價結果形式單一,往往一個分數或是一句評語帶過,缺乏對學生的激勵性與指導性。
2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策略建議
2.1以贊賞與鼓勵為評價基調
對學生進行評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激勵學生、鼓勵學生,新課程標準也提出,在評價過程當中的用語,要展現出激勵性質,并能夠對學生起到切實的激勵作用。所以,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評價,必須要以贊賞與鼓勵為基調,在評價過程當中要體現出對學生的關愛與贊賞,以富有人文關懷情感的用語,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心靈導師”戴爾?卡耐基認為,想要將一個人的能力挖掘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與他們適當的鼓勵與贊美,我國的清初教育家顏元也曾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與其對學生的錯誤或是不足進行長篇大論的數落、批評,比不上對學生的優點或長處給予一句表揚,這樣能夠使學生受到更為積極有效的引導,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與發展來說更加有用。
2.2增強評價的情感性
一個人的表情、動作都會內心情感相關,老師則應當盡可能的通過體態語言,來提高評價工作的情感性。適當地應用一些體態語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有時能夠取得比語言評價更好的效果,而且更具情感性。不過要注意的是教師在使用體態語的時候要盡量少用或者是不用漠視、側視以及怒視等帶有消極情感的眼神,噴怒、鄙視等冷酷的面部表情也盡量少出現或者不出現。避免出現用食指或者是小指這種帶有蔑視性的指向體語,更不能拍桌子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教師應該多微笑用鼓勵的掌聲來給學生學習的信心避免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進而影響學習的效果。
2.3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
當前我們已經明確,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應當是學生,所以評價過程當中的主體也應當是學生,老師應當將學生的這種主體性在評價工作當中盡可能的發揮出來,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不僅希望自己能被認可,能希望自己具有認可別人、發現別人的能力與權力,而這對于評價工作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小學生的視野不受限制,他們看到的與老師看到的可能會存在區別,能夠從對方身上發現老師看不到的優點與長處,或是其他更具有意義的特性,可以提高評價工作的全面性。同時,學生在對對方進行評價的時候,也會進行自我對照,相當于也是在對其自身進行評價,這相比于外界給出的評價而言,他們更加容易接受。
2.4對評價進行分層
在以往的教學評價過程當中,老師對于所有的學生都采用的是同一種標準、同一種方式,使評價工作陷入了一種“格式化”、“過程化”的困境。因為在實際的教學工作當中,由于不同學生的成長經歷、智力水平以及知識結構基礎各有不同,如果老師以同一種標準來評價所有的學生,對于一部分基礎能力較低的學生就可能會顯得過于嚴格,而對于一部分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又會顯得過于輕松,使對學生的評價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勵或引導作用。所以應當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對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主要以鼓勵為主,對基礎能力中等的學生主要以引導、提升為主,對基礎能力較高的學生應當進一步加大激勵力度,使他們可以不斷的超越自己。
2.5合理提高評價的延時性
對學生做出及時的評價,能夠讓學生非常容易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及思考的樂趣,可以讓學生盡快步入樂思、善思、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而把握好評價時間的度,合理延時評價,則能讓更多學生擁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之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參與表現的欲望,讓他們就問題展開自由的討論,互相取長補短,最終形成正確的觀點,此時再對學生進行評價與必要的引導,就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中來,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多向思維。
3 結語
總之,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多下力氣,探討與實踐如何提高語文課堂學生評價的科學性,以提高評價工作質量,使評價工作能夠真正為學生的發展與成長,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動態生成;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動態生成成為全新的教學手段,也成為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法寶。動態生成,能夠提高課堂活力,促進教學資源豐富以及教學手段的靈活化。小學科學學科,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
一、課前預設,推動課堂動態生成
預設,是教學準備的重要內容。在課前備課環節做好課堂預設,才能讓課堂的動態生成更加科學。在教學實踐中,預設與生成既矛盾,又統一。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肯定預設與生成的優勢,充分利用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才能讓小學科學課堂有條不紊地繼續下去。作為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備課環節多下苦功,結合科學學科教學大綱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計劃。設計具有彈性的教學方案,給學生多維思維與靈活表達的空間,才能讓課堂達到預期的效果,促進動態生成機緣的產生。
比如在講解《我們和動物有哪些相同與不同》時,教師要結合“通用感官仔細觀察與比較人和動物身體外形結構;會用直尺與卷尺測量長度和時間;能夠用語言表達觀察與測量的結果和感受”的教學重點預設課堂教學中可能產生的問題與具體的課堂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給學生出示一張人的身體外形圖,讓學生觀察人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再給學生展示動物的身體外形圖,看看是否能夠在動物身上同樣找到頭、頸、軀干、四肢(上下肢)這些部分。在課前,教師會準備小狗的身體外形圖,將其作為典型與人的身體相對比。這樣的預設活動,能夠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了解人與動物的相同與不同。但有小學生于課堂中提出“老師,蚯蚓是不是只有軀干?”的問題。學生的問題由小狗發散而來,肯定學生提出的想法,并以此為切入點推動課堂動態生成,快速尋找蚯蚓圖片或者在黑板上繪制蚯蚓解決學生的問題,以蚯蚓為例對比人與動物的相同與不同,促進課堂內容的創新化。做好課堂預設,由預設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動態生成,有利于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捕捉靈活信息,推動課堂動態生成
動態生成是動態化的教學手段,死板的教學思想與方法無法支持動態生成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產生。動態生成,是全新的教學境界。在真實的教學過程中生成全新的教學想法,需要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更需要教師關注學生提供的動態生成信息。在師生共同探究課本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學習信息產生。教師積極捕捉有益于課堂動態生成的信息,對信息加以整合與加工,把握好課堂動態生成的機會,才能讓課堂活力四射,精彩萬分。
比如在講解《植物的種子》時,教師要就植物種子話題與學生互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小貓咪是貓媽媽生的,小雞是破殼而出的,讓大地上綠色的植物是從哪里來的呢?它們的媽媽在哪里呢?”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小學生思考,與學生共同學習科學課本中有關于植物繁殖方式以及植物種子的知識。在學習植物種子知識時,有的小學生提出“把種子埋在土里,真的可以長出植物嗎?”的疑惑。栽 種植物是下一節內容,但學生有興趣,教師可以捕捉這一有益于課堂動態生成的信息,將高效學習作為引子,節省出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尋找植物種子并栽種。在課堂中,學生只學習了植物種子的知識,沒有學習正確的栽種方法,這時候栽種雖不能保證成活率,但能夠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更能為下一節課學習栽種植物的內容埋下伏筆,讓學生以下節課的課堂學習去修正自己的植物栽種行為。恰當地捕捉課堂有益信息,并將其加工成為創新的課堂活動,滿足小學生的科學學習需求,有益于小學生科學思維的健全以及科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課堂麻煩,推動課堂動態生成
課堂具有動態性,沒有哪一節課堂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推行。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小意外產生。如果教師的教學思想傳統,這些課堂中的小意外就是教師的麻煩,是具有負面作用的事物。如果教師具有創新的教學思想,且具備動態生成的教學能力,課堂中的小意外就可能成為課堂的亮點。作為科學教育工作者,應當正確從容對待與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科學學科的綜合性強,內容豐富,課堂中出現的意外往往可以被D變成為動態教學資源。
比如在講解《電磁鐵的極性》時,教師要借助電磁鐵實物給學生展示電磁鐵的性質,引導學生做電磁鐵吸大頭釘的實驗。實驗,是科學課堂的重要內容,也是極易出現麻煩的教學內容。實驗成功與否,關系著教學速率。在連接電路過程中,有的小學生電路知識掌握不夠牢固,速度較慢。借助這樣的課堂麻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實驗,靈活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正確學習方法,也讓科學課堂更有團結氣息。在實驗中,有的學生在觀察電磁鐵吸引大頭釘現象時,不小心壓壞了開關,面對這樣的麻煩,教師可以借助動態行為,讓學生觀察不通電情況下電磁鐵是否可以吸引大頭釘,讓麻煩成為動態教學資源。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關注動態生成教學理念與手段的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與捕捉創新的教學資源,找到課堂動態生成的切入點。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動態生成教學資源與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建立創新教學意識,積極探究全新的教學方法,推動小學科學課堂靈活化與科學化。
【參考文獻】
[1]陰玉平.教學之“道”與“記”,教學有道需尋道[J].考試周刊,2012(62)
[2]付慧云.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與實現[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0(11)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效率;方法途徑
小學體育作為我國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成為我們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引導者,體育老師在體育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為了達到提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體育老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在教學過程中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老師必須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看到學生作為一個個體而所具有的差異性,在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實踐中,積極主動地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翹板,以翹板為起點,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法,構建不同的體育知識體系,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才能將學生體育學習的熱情充分地調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課堂的學習中,從而提升了體育課堂的效率。
二、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使得教育資源的多樣化與優質化,小學體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賴于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在進行體育基礎的教學中,我們的體育老師要借助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逐步地實現了學習活動的數字化,將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參與到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可以借助數字信息對課堂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通過信息資源不斷開闊自身的視野,接觸到更為廣闊的世界,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有著較強的實踐性,需要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逐漸熟悉與掌握體育技巧與技能,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優化,讓學生進行體育學習與鍛煉的地點不再固定不變,他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在自己喜歡的任何地點展開科學的體育學習,不再拘泥于課堂所固有的程序化安排,在更為自由的空間進行自己的學習活動,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代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取得的教學成果。
小學體育教學課堂效率的提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體育老師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需要對教育資源進行梳理,為學生的體育學習提供良好的客觀條件。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一、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是一個探索中的課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強。首先是要以現代體育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作指導,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先進的教學觀念,科學的教學原則,正確的教學方法為前提,開展體育課堂主體教學活動。
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需要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體育教學過程的主體,而是要發揮主導作用,教師不單是體育教學過程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征和需要,為他們創設適應的學習條件和環境,指導和促進他們參加體育課程活動,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的體育興趣、心理需要、協作和創新意識。
另外,強調的是必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課堂教學格局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穎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教師實現角色轉變。在教學方面必須沖破傳統的束縛,一是堅持教師與學生的統一;二是堅持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地選擇,合理地組合,正確地應用;三是以理施教與以情導教相結合,嚴密的組織紀律與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與培養學生刻苦鍛煉的精神相結合;四是集中指導與區別對待相結合。
二、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主動教學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其核心是教學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就是意味著要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和興趣,強化他們的協作精神和社會適應意識,給予他們更多的選擇空間,使他們形成更多的學習策略。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探索新課程下,考慮如何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交往中進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課堂互動是指師生雙方或學生之間在教學過程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傳遞信息并相互影響的過程,師生互動是指師生之間發生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與影響,這就要求學生能在課堂上通過群體力量解決問題,也要求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傾聽學生,激發課堂的活力,動態調整并完善教學過程,在新課程中,以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共同學習體"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引導和促進學生合作學習、交流、分享思想和信息,同時,小學的體育課堂教學還是一個活動的實踐過程,教師不僅是體育知識技能、信息的提供者,而且主要是學生活動實踐的指導者和合作者,因此還應設法為學生提供活動實踐的機會,課堂互動就是滿足學生的實踐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深刻體驗活動教學的全部過程。
學生自主活動學習與課堂互動教學都是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需要和學習效果因而能在課堂互動中得以實現,而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則需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得以落實,如果僅以傳統的觀念將小學體育教學過程局限于課堂教學,顯然是不恰當的,從教學設計開始,就應當將學生的因素納入到教學實施階段的考慮中,包括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習障礙和需要;學習方法與策略;學習行為與環境,學習效率與效果等。這樣,通過分析學習者的特征,針對學習者的具體情況,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設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進入到交互環境中,開展雙邊或多邊的交際或合作活動,讓學生全面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
三、關于小學體育教學的建議
1.開展主題突出,情景真實的互動教學。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學生扮演角色,充當組織者或領導者,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協作活動,做好準備,這些角色互換的合作性與協作性的學習,頗有新意和挑戰,極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小集團學習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①通過小組的活動促進學生自主、自律學習。
②培養學生互教互學,互相幫助的精神和能力。
③使學生在集體活動中享受"交朋友"的樂趣。
④促進學生社會行為和意識的形成,培養社會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生本課堂;構建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舊版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于現如今的教學,現代教學中強調教師要改變以前認為教師只是傳播教學,學生被動受教的傳統觀念,而是將學生放置于與教師平等的地位上來,在新理念的教學中,是以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教授,小學語文的生本課堂構建強調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動機來合理安排課程,讓學生作為主動學習方去學習知識。
一、生本課堂定義
生本教學是在時代進步的基礎上,最新提出來的新版本教學模式。此類課堂有著科學、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教材來看,此類課堂強調對教材內容進行多層次延伸,教師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展,從而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由于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為本”定位理念,這樣有效地善待了學生差異,讓教學變得多元化,讓教師得以從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去欣賞學生,并以此激勵學生不斷進步與成長。
二、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生本課堂
(1)讓學生認識、了解語文。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語文,為什么要學習語文,也不知道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而作為老師,應當在教學之初,就要從“是什么、為什么”這些方面對學生做出合理的解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語文來表達情感、學術交流,語文也是我們傳承文化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必備的。而作為老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去強調語文的重要性,讓學生從開始學習語文就認識、了解語文,讓他們從開始就對語文學習充滿求知的欲望,對于知識的渴望會進一步刺激學生學習的動力。
(2)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根本,當學生好奇于學習中的奧秘,并深深被學習的樂趣吸引,培養出對于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生就會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其中。所以,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喜愛學習語文,而不僅僅是一味的應付考試地學習,當學生對于語文充滿興趣之時,才能讓其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多分鐘,對于小學生而言,注意力更不可能有20多分鐘那么久,可能十幾分鐘就會產生疲勞感,而當學生充滿興趣的時候,相對于只是簡簡單單地應付學習的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集中精神的時間會更長,效率會更高。
(3)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再是僅僅從教師的角度去教學,在現代教育標準的不斷變革中,教師更多的責任是去正確引導學生,而教師也應該將“教師預設模式”改變為“課堂生成模式”,教師不應該再盲目地去追求完成教學任務,而是真正意義上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多層次去發展教學內容,讓作為主體學習的學生在多元化的內容中自我選擇,將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閱歷少,很難正確選擇出符合自身的學習方式,所以作為教師要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合理科學地將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學聯系起來。
(4)互動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師生互動”在新課標中是種新理念,但是真正意義上將師生互動落實到小學語文課堂中卻不容易,在我看來,互動的前提是教師改變傳統意義的舊觀念,將學生放置于與教師相同的地位上來,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互動中來,才愿意將自己在課堂中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如若在壓抑嚴肅的課堂教學氛圍下,他們根本不會主動與教師進行互動,他們只會機械地回答,這類互動只是空有互動之說卻沒有實效意義。
(5)結合生活感受語文。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人們通過在生活中的情感與教學相結合形成的工具性學科,生本課堂的理念就包括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感受,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將生活感受與學科結合起來,在生活中,通過對生活的自我觀察與感悟,與在教學過程收到語文的情感熏陶想結合,會讓沒有生命的文字幫助學生培養語文感悟能力,并感悟生活,讓學生的思想與人格更加完善。
總之,以學生為基本的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形成,可以讓語文教學更加的人性化,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它以與傳統觀念不同的理念幫助學生去學習語文,在學生的知識素養與情感培養兩方面進行雙重熏陶,讓學生得到多層次的提高,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真正的求知享受。
參考文獻:
[1]陳艷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