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雪景的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學方法;情景寫作;方法
在現在的教育體系當中,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不單單可以讓學生的詞匯量得到增加,加強學生對語言結構的掌握程度,還能夠讓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大幅度提升。所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必須受到小學語文老師的高度關注。在小學學習的階段,小學生恰好處在對一切從未見過的事物都非常好奇的成長時間段,讓學生充滿對小學語文寫作的興趣,才能夠有效提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教學效果與質量,而在多年的教學改革過程中,經過實踐檢驗,發現開展情景寫作教學可以讓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從而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并且在開展情景寫作訓練的過程中,還可以讓現階段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不斷地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全面發展型人才。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思想不夠先進
雖然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前進,但是還是有一部分語文老師的教學思想沒有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還是以傳統教育思想為主。在教學過程中片面地認為老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對整個教學過程掌控過度,單純地進行“灌輸式”教學,給學生進行知識灌,不重視學生自主接受知識的能力,忽視學生對知識進行學習的體驗感,導致學生對于語文學習興趣的缺失,變得不積極主動學習語文,甚至在一定情況下會對語文寫作教學產生一定的反感。因為這種傳統思維下指導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仍然是以老師為主,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惡劣,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寫作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老師之間就會缺乏良好的溝通交流,不能夠讓學生加強對寫作方面知識的了解程度,老師也不能夠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很好的了解與掌握,這給以后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的改進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2.忽視對學生寫作基礎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老師在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基礎能力方面的培養不是非常關注,在他們的觀念中,學生的基礎能力只要保持現狀,無需得到太多的提升,現在的能力已經夠高了。然而每個學生的個人能力存在差異,導致每個學生之間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同時他們先天的基礎能力本來就有高下之分,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語文寫作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讓他們的基礎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情景創設,提高教學效果
對于現階段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實踐檢驗,現今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多應用情景寫作訓練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情境教學。對傳統的教學思想進行突破,對原來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讓學生對于寫作方面的興趣得到激發,讓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得到持續的提升。
1.進行想象意境的創設
現階段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創設情景開展寫作教學的模式,要和現實生活進行完美的融合,充分利用想象融合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種事物和自己的感受,全部都是他們在寫作學習過程中的寶貴的學習資源。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思想已經逐漸成熟,他們喜歡的大多數都是偏向于生活化的文章。陶行知先生說過:“脫離生活的教育是鳥籠的教育。”在情景的創設過程中,小學語文老師要將教材和生活實際進行完美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對整個文章的掌握。老師還要對學生進行靈活的引導,加強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與水平,讓他們的思維時刻處在高速運轉的狀態,不斷提高教學過程的教學效果與質量。
2.通過情景教學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自然環境描寫能契合人物心理,襯托人物性格,甚至支配著人物的行動。如“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孫犁《蘆花蕩》,下文舉例未加注的,皆選自此文)這段自然環境描寫置于老英雄護送失利之后,應該說不止是風涼夜涼,更重要的是人心涼了。他慚愧,覺得“沒臉見人”,準備暫停護送。的確如此,自尊心極強的他沒有按原計劃去實施護送任務,而是待了一夜并邀二菱次日來看他的復仇行動。可以說,形容詞“涼”不但襯托了人物的心情,同時決定了第二天智斗鬼子的行動。
除形容詞外,描寫性謂語和修辭句也能擔此重任。抓住描寫性謂語(含主謂短語中的謂語),對分析自然環境的作用幫助極大。如“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這里的“迎風飄撒”就寫出了老英雄得勝之后的那種心花怒放的感覺。
二、有的環境描寫能提供人物的活動場所,渲染某種氣氛。茅盾曾言:“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和行動。”在分析這一作用時,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這處環境描寫必須包含某個地名,或是一個大概的地域。其次應該抓住它們的修飾語或者描寫性語句。如“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其中的“大葦塘”就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或環境;修飾語“陰森黑暗”揭示了這一場所或環境的殘酷恐怖的特點,渲染了一種令人窒息、凄慘悲壯的氣氛;同時對鬼子“呆望”的神情描寫,形象的刻畫了他們的無奈和悲哀,暗示了白洋淀抗日軍民的神勇和智慧。
三、環境描寫總是以情節為依托,情節發展也離不開客觀的自然環境,因此環境描寫往往還可以推動情節的發展。如“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作者把這句環境描寫安排在老英雄發誓找回自尊時,確實是匠心獨運!天氣不悶熱,鬼子們就不會偷偷地下河洗澡,所以作者懷著民族愛憎為老英雄創造了一個為大菱報仇雪恨的機會,從而推動情節的自然發展。這種環境描寫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出現在人物的兩次活動之中,且與下一活動存在較明顯的因果關系。此處環境描寫與人物活動關系可圖示為:護送失利天氣悶熱鬼子洗澡殺敵報仇。
四、不少環境描寫能隱射社會環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會基礎。如都德《最后一課》對布告牌的內容的介紹,對普魯士兵的操練和收操號令的描寫,就暗示了法蘭西正被普魯士侵占的社會環境。通過自然環境的鋪陳,小弗郎士仿佛一下子就由貪玩厭學的學生成長為一個明理愛國的戰士,這一類描寫往往位于人物行為活動之前,對人物性格具有正襯或反襯作用,促使其思想情感發生突變,并成為其行為活動的催化劑。
五、少數文學作品的環境描寫還起著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這類描寫具備有兩個特點:一是被置于文章結尾;二是具有以少勝多、或以虛襯實、或以有顯無的張揚因素。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末尾“驛路梨花處處開”,其中的“梨花”既點題點人,“處處開”,不僅突出了雷鋒精神在哀牢山扎根,同時彰顯了雷鋒精神之花處處開放的意圖,收到了言近意遠的效果。
六、另外,人物的貼身之物,居所陳設也可以表現人物性格,交代人物身份。如魯迅的《祝福》,四叔房里“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這段書房的陳設描寫,就刻畫一個了信奉朱子理學,虛偽守舊的迂腐學究的形象。
寫作與焦慮有關。焦慮雖因人而異,但對絕大多數寫作者而言,有一種源于生命本身的焦慮也許是共同的,那就是生命有限所造成的虛無感——因為虛無所以試圖戰勝虛無,進而帶來焦慮。文學在此便成為生命抗拒有限、緩解焦慮的一種行為。而在小說領域中,我們也確實發現有的小說似乎是更突出地體現了這種功能,那就是那種極富自傳性的小說——所謂“自傳性”這里主要指涉小說的取材。
韓東小說的“自傳性”便很強。詩人出身的韓東在文壇給人熟悉的印象是叛逆、張揚,然而小說卻作得異常安靜、節制:語言簡約、質樸,有一種沉靜、內斂的品質。但是在這種安靜、節制之外,韓東小說還有一個更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取材,他的小說幾乎全部取材于韓東個人的生活經歷,他的童年、愛情以及身邊的平凡人事:《扎根》、《小東的畫書》等是寫父親和早年的下鄉,《我和你》、《我的柏拉圖》等是寫成年和現實。對韓東這種執著于個人記憶的寫作,有人認為缺少挖掘的潛力,然而韓東依舊“我行我素”——近年出版的《小城好漢之英特邁往》(后文簡稱《小》)仍舊是寫他的個人記憶。和《扎根》相比,《小》對個人經歷的書寫甚至有點任性、自得的味道。
《小》寫的是幾個少年的成長故事:他們在一個名叫共水的小縣城里上學、交友、打架,在七十年代那段特殊的歷史時空中走完了他們的少年時代,后來,有的上大學,有的就業,更多的人參軍,在更后來的日子里,他們翻卷在各自庸庸碌碌的生活中,那段青蔥歲月也在處決曾經的“少年英雄”朱的槍聲里畫上了句號。
這段少年往事是隸屬于韓東的整個下鄉歲月的,所以《小》也可以說是《扎根》的一個分支。不過,盡管簡約、質樸的風格依舊,語言和敘述卻有了很大變化:《扎根》更有力度,《小》則有些散淡;《扎根》讓人感到一種控制的力,收斂、凝聚,《小》則是力的放開,隨意而揮灑,有點逍遙的味道。當然,同樣是回憶,也就免不了有傷感,而且韓東這次還難得一見地宣泄了一把自己的浪漫和英雄情懷,不過最后一切還是都破碎了——不是在那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少年被押赴刑場的一刻,而是從很早之前就開始了,當那一段時空開始漸遠,浪漫時代和英雄時代也便永遠地結束了。當“我”送最后的少年好友丁小海走出飯店門口,看他沿著黑暗下去又明亮起來的街道遠去時,哀傷彌漫……當然,一種蓬勃的東西也便在無以寄托的追懷和向往中重生,所以“我”決定畫一幅畫,名字就叫“英特邁往”。
韓東的小說往往在不動聲色中完成對人心的打動,《我和你》中苗苗擁在夜市的人群中一只手伸出來下意識地張著尋找“我”的情景讓人久久難忘,可惜,這樣的細節在《小》中卻并不多見,這里的哀傷和動人更為綿延,就像時間。《扎根》的悲哀主要還是關于命運的,《小》則全部是關于時間——少年時代里的一切總是那么神奇而悠遠,那里也許才存有我們唯一的俠義和浪漫,于是回憶惟遍染悲哀與傷感。
一、本己化取材與對卑微的實踐
《小》寫得怎樣暫且不論,它最醒目一點還是在于內容——寫的是什么。沒有意外,韓東依舊是在寫他的個人經歷,而且是早年的下鄉經歷。這段經歷,《扎根》是早已寫過了的,韓東依舊還在挖掘——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韓東如此執著于自己的記憶,是何原因?確實有一些作家的寫作是緊緊把持著個人的經歷和記憶的,那么作為共同的一類,是什么決定了他們這樣的表現?韓東是否和他們完全一樣?
執著于記憶的書寫是否和對死亡的恐懼有關?當有的作家總是繞不開個人記憶,那他是否比別人更強烈地感受到了那種生命的固有的焦慮?然而焦慮、恐懼,這是否是執著于個人經歷和記憶的原因的全部?它是否還和作家的個性、氣質有關?對有些作家(比如卡夫卡)來講,有些東西可能是他們一生都繞不過去的,比如童年、父親、愛情等等,那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和那些能夠自由出入于他人的故事和世界的“天生的小說家”相比,這些作家永遠都無法逃避和忽略自己的內心——這是一種詩人的氣質和天性。韓東是一個詩人,他的本己化寫作方式應該是有這方面的原因的。但這似乎仍不是全部。
全面地閱讀之后會發現,韓東是一個有著極為清醒的理智的人,也就是說,他是一個時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人。從“詩到語言為止”到《論民間》,他對文學、對創作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獨樹一幟、桀驁不群。現實中韓東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叛逆、張揚,深入地閱讀之后會發現,韓東的這種叛逆、張揚其實只是在表達一種憤怒,而這憤怒所針對的無非是一點:偽善。對于體制的攻擊,對于體制化寫作的絕然否定,其實都是他反對偽善和僭越的表現:他反對“代言”式的寫作,厭惡那些整天把“神圣”、“崇高”掛在嘴上的人;他不否定神圣和崇高本身,但堅決懷疑對崇高和神圣的“言說”,因為“言說”的背后往往隱藏著險惡和別有用心。所以韓東極力主張在神圣之物面前應該保持緘默,而作家應該實踐一種“卑微而誠實”的寫作。他說:“當人們的生活不堪忍受時,卑微就成了我們這個時代里一個崇高的主題。”
韓東對于“卑微”的提倡和貫徹是不遺余力的。早年“第三代(詩人)”時期,他“反英雄”、“反浪漫”、“反崇高”的詩學追求就已經顯露出一種有意識的對“卑微”的倡踐,而這種精神追求在他后來的小說創作中則有著更為鮮明的體現:他的小說故事性比較強,但它們本質上卻都是抒情的,《扎根》、《小》都是如此,它們都是通過“故事”去營構和拉開一段時間與空間,在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中體味和表達一種生命固有的傷感。同時,他的小說語言也是走的平實、質樸一路: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老陶率領全家下放三余。在這之前,他用紅鉛筆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在老陶圈定的地方有一個形狀像破布的湖泊。老陶說:“這是洪澤湖,全國第三大淡水湖,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扎根》)
八歲時我隨父母下放蘇北農村,我們家在生產隊和公社都住過。一九七五年,我十四歲,父母被抽調到共水縣城里工作,我自然也跟隨前往,轉學來了共水縣中。(《小城好漢之英特邁往》)
而韓東個人在敘事中始終保持了一種“靜默”的狀態:很少抒情,很少議論,更不輕易改變故事的行進過程。這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克制、簡約,是一種尋求“自處”的努力。偽善和僭越者所缺乏的就是一種“自處”的品德。“自處”即只是對自己負責,雖然它不是一種終極性的道德追求,但卻是我們這個時代一種必須的道德——“自處”才能夠做到卑微,也才能抗拒偽善和僭越。韓東那種執著于個人經歷和記憶的寫作應該所透出來的正是一種尋求卑微和“自處”的努力。
也就是說,韓東的本己化敘事不僅僅是由個性氣質所決定,它更可能出自于一種有意識的道德實踐。當一種道德追求在寫作過程中逐漸與其沉靜、內斂的藝術氣質相遇,這種道德追求和這種相融甚至相生的藝術氣質的延續和慣性化保持也便成為了自然和必然。甚至,我們可以把韓東的本己化寫作看成是一種道德“示范”,是他通過文學方式所實踐和實現的卑微和誠實。當然,韓東自己并沒有明確地表示過,但結合他屢屢表現出來的對偽善者的怒不可遏和對卑微的提倡,以及他本人一貫的理智能力和行動能力,這樣的揣測并不虛妄。
二、高貴的人格和拘謹的藝術
韓東對偽善的憤怒,確實針對了當下時代的病癥,在我們的時代,卑微即便不是唯一的高貴,至少也是高貴的一種。然而,卑微作為一種道德追求固然可敬,但寫作有必要這么亦步亦趨么?
韓東的小說呈現以簡約、質樸的藝術風格。質樸和簡約作為風格的形成,沒有一種專注、沉靜、自信、沉著的心態和氣度是不行的。韓東在《扎根》甚至《我和你》中所顯現出來的那種敘述的耐心可以充分體現出他寫作時扎實、飽滿的情感狀態,尤其是《扎根》,小說讀來有種一氣呵成的暢,情感充沛而飽滿,相比之下,《小》卻有些單薄,作者想進行一種新的嘗試,但它更多地只是集中在了語言、敘述層面,共同的回憶性取材使《小》和《扎根》染上的是一種共同的時空流轉的悲哀,這種悲哀滲透了時間、命運的感懷,主宰了《小》整體的情感走向,也就是說,《小》雖張揚了一種散淡、任性的筆調,但在情感方面,它和《扎根》卻是共通的,而且從內容上看,《小》也是《扎根》的一個分支,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小》便成了對《扎根》的一種重復,但和《扎根》相比,它的情感、敘述又梢欠堅實、有力——也許這并不難理解:當我們某一次回憶幾乎罄盡了所有關于那一段時空的追懷和向往,再回首,便往往很難超越甚至企及此前那種強烈的情感觸動了。當然就韓東而言,悲哀和傷感也許并非他預期和希望的,他在《小》中確實努力追求了一種與以往有別的情感和敘述,但他最終卻沒有控制住局勢,回憶以其固有的哀婉和傷感將他擒獲。
那么問題也就顯而易見了:如果說《扎根》是個人記憶和藝術風格追求的一次美滿結合的話,《小》則是本己化寫作與藝術風格追求之間發生的一次齟齬。不過,也許這正好是一次機會,可以提醒我們反思一下這種本己化寫作可能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藝術生;英文寫作;教學策略
0 引言
在英語聽說讀寫四個基本語言技能中,作為產出式技能的寫作對于藝術生來說是最難以出色完成的任務。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他們在寫作內容、結構和語言等方面面臨的困境,嘗試指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其英文寫作水平。
1 藝術生英文寫作的困境
1.1 寫作的內容方面的問題
藝術生英文寫作的內容往往很空洞,沒有說服力,這主要表現在論點往往不夠明確或者論點沒有可靠的論據證明,對自己不熟悉的內容他們甚至一句話都寫不出。大多數藝術生對視覺的要求較高,感性大于理性。雖然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但大多數藝術生太過關注生活的瑣碎細節,很少顧及國家和社會上的大事。即使看了只字片語的新聞,對新聞實質性的內容也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究其原因:一是平時對父母和師長的依賴性比較強,遇事不愛動腦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大多數藝術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匱乏,對社會和國家大事不感興趣。
1.2 寫作的結構方面的問題
很多藝術生英文寫作的結構缺乏邏輯性。結構的不合理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連貫性較差,內容不系統,不能突出重點和主題,二是每一部分之間銜接不好,有時令人感覺很突兀。現在很多作文是命題寫作,很多時候都向學生提供作文的提綱,但是很多藝術生忽視提綱要求,自己由著性子寫。
1.3 寫作的語言方面的問題
1)運用詞匯上的問題
藝術生在英文寫作運用詞匯上存在詞匯匱乏和用詞不當兩大問題。大多數藝術生詞匯量不足,因此在英文寫作時所能支配的詞匯數量十分有限,他們可用的單詞的拼寫和構詞往往很簡單,并且一個單詞或短語多次重復出現在文章中。用詞不當是詞匯運用上的另一個大問題,很多同學單詞記得似是而非,在不能準確地領悟單詞的含義的情況之下亂用單詞,使文章意思含糊不清甚至表述錯誤。
2)運用句子上的問題
藝術生的英文習作中所用的句式往往只是簡單句,很少用到復合句。每個簡單句之間往往是彼此孤立,在句與句之間缺少連接詞,使行文缺乏連貫性。即使偶爾用到一句復合句,也往往是以錯誤的形式出現。因此,這樣就造成他們的作文單調呆板乏味,邏輯性不強。
3)語法錯誤頻現
語法錯誤頻現是藝術生英文寫作的突出問題。由于英漢動詞謂語使用上的差異比較大,學生作文的語法錯誤大多體現在這方面。如主謂搭配不一致,前后句子時態不一致,句子缺少謂語動詞,一個句子中出現多個謂語動詞等。其他常見的語法錯誤還包括代詞主賓格不分,代詞指代不明確,分詞動名詞結構的亂用,名詞和冠詞的誤用和缺少句子成分等。
4)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母語對藝術生英文寫作的影響很大,其中主要體現在母語的負遷移上。學生的作文所用語言顯示母語的負遷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上:一是,用漢語拼音直接代替不會的單詞和句子;二是,學生先寫出漢語文章再逐字逐句翻譯成英語;三是,chenglish現象嚴重,比如很多學生認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是正確的,于是將其運用到作文中;四是漢語文化在英文寫作的不恰當的使用。
3 藝術生英文寫作的教學策略
3.1 針對寫作內容問題的教學策略
學生們寫作內容空洞的原因在于他們既不關心社會和國家大事,更缺乏對事情的思考。作為英語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他們做到關心國家大事,對于新聞要多留意多思考。具體的教學策略是在每節課課前預留幾分鐘,讓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輪流做class report,報告的內容就是每日新聞,并且還要每位同學針對新聞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之后給與一定的點評或就新聞內容提問一下其他的同學。
3.2 針對寫作結構問題的教學策略
(1)由于是非英語專業,所以藝術生大學英語不開設專門的寫作課,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精讀課。在精讀課上,對課文講授時,要注重對語篇結構的分析。可以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根據提示的問題,找答案,從而對課文內容有所把握,再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結構做進一步的研究,可以提出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劃分課文大的層次,若學生劃分的不太妥當,可以同時提示學生課文中對劃分段落有幫助的重點詞匯和句子,學生劃分完之后,要做出相應的評價,幫助學生分析劃對劃錯的原因。總之,教師應該利用精讀課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對課文乃至其他所讀英文資料做相應的結構分析。最關鍵的是還要引導學生從閱讀分析結構中體會到文章結構的重要性,在自己寫作中一是要重視文章的結構,二是要模仿精讀課文的結構逐漸完善自己的作文。
(2)英語教師還要注意應該教會學生列提綱,即在寫作前先進行構思并列出相應的提綱。提綱如何列,列些什么內容,會因為寫作的主題而不同,教師應該針對這些問題給予一定的策略指導,同時還要提示學生在列提綱時要充分的考慮到自己作文結構的銜接和連貫的重要性。
3.3 針對寫作語言問題的策略
(1)針對學生英語寫作中詞匯方面的問題,教師應該給與學生相應的指導。首先,針對學生詞匯量匱乏這一點,教師應該制定切實有效的辦法,教授學生詞匯記憶技巧并且督促學生對詞匯的背誦。比如,學完一單元可以采取聽寫檢查該單元單詞和詞組等的措施。其次,針對學生作文中用詞不當這一點,教師應該教授學生如何深入學習詞匯,從而真正領會每個詞的意思和用法。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勤查詞典的習慣,對不認識或不熟悉的詞匯,做到逢詞必查,同時還要強調語境對詞匯理解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有上下文的情況下對詞匯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語塊是現成的寫作資源,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注重語塊的學習。
(2)針對句型上學生只會反復使用簡單句的特點,要加強學生的句型訓練。首先,對學生集中講述句型知識,比如什么是定語從句,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定語從句等,讓學生對所學的復合句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然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訓練,比如讓學生自己造句,分別寫出一個賓語從句、定語從句、同位語從句等。還可以列出幾個簡單句,讓學生們嘗試合并簡單句成復合句或復雜句。同時注意提示學生注意在連接句子時所用的代詞或者副代詞的用法。
(3)語法錯誤頻現是制約藝術生英文寫作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師應該教會學生要重視語法,培養學生對英文寫作中常用語法的敏感性,從而在平時學習中能有重點的有針對性的學習語法。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列舉反面例子的形式,讓學生們自己找出錯誤,并且加以改正,這種方法是查缺補漏學語法,會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語法的理解。
(4)母語負遷移是藝術生英文寫作很難克服的弱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認識英美文化,比如多聽英文廣播和多看英文電影等。同時還要督促學生多讀英文雜志和報刊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實際的英文寫作中,要盡量避免漢語直接譯成英語,教會學生寫作時忘記自己的母語。在對抗母語負遷移時,背誦輸入是(下轉第163頁)(上接第142頁)英語學習的重要策略,背誦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對英語文章的理解,背誦范文后,再模仿范文寫作是提高英語寫作和避免漢語負面影響的重要途徑。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范文進行背誦。對背誦什么,怎么背誦,如何自己檢驗背誦的效果等方面,教師應給予一定的指導。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從背誦簡單范文向背誦復雜范文過渡。
近期詳讀了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理念,感觸頗深。其實無論是學生還是我們自己都始終是無法長大的孩子,可是包括我們教師在內的所有人卻用年齡生生地把高中生排除在孩子之外,于是一切與孩子相關的特征都被抹煞和忽略了,而重視抽象忽視真實的情境再現,就是其一。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寫出好的記敘文就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了。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作文的情境教學法就是要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自覺的活動。寫作之所以難就在于要把已經虛幻的東西具體地再現出來。而演示教學法就是要用所創設的情境,幫助學生再現昔日的情境。當然這應該是經過后期處理了的、優化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再現情境:
一、利用各種攝影工具,隨見隨記
現如今,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照相或攝影設備,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有目的地走出去采風。比如開展景物寫作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到鄉間,到野外,到一切有風景的地方記錄下最寶貴的鏡頭。當然只有鏡頭還不夠,最好能隨手記下當時的感受與感悟;而開展人物寫作時,我們則可以讓學生根據事先預定好的人物,到現實生活中去觀察相似的更多人物,經過整合,來豐富人物形象,讓其更加飽滿。無論是托爾斯泰的“卡列尼娜”還是魯迅的“阿Q”,哪一個形象不是多個活生生的各類人物的綜合呢?他們之所以豐富,恐怕也就是源于此吧。高考越來越鼓勵學生在記敘文中塑造形象復雜的人物,這種方法應該是很實用的。
二、利用集體記憶,充實寫作畫面
正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好作文有時也是需要集體智慧的。情境再現有時就是這樣,每個人的記憶力、記憶范圍或記憶的著重點都是不同的,這既為我們的寫作留下了障礙,也為我們的集體寫作留下了空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討論這一環節,發揮小組集體創作的功能。讓學生圍繞某一情境進行集體的情境再現,這樣一來無論是寫親人還是朋友,無論是寫環衛工人還是武警戰士,相信形象都不是單一的了,而人物所承載的意義肯定也會大不一樣。
三、利用記憶碎片,發揮想象合理拼接,讓寫作內容更加豐富
眾所周知人的記憶并不都是全景式的,有很多都是片段,單獨拿出來意義都不是很大。而我們可以通過情境的設置,把學生置于某一情境中,然后發揮集體的想象或聯想,把一個個片段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合理地拼接起來,讓畫面更加豐富,人物或景物的形象更加飽滿。比如我們在教學生利用借景物來抒情或某種哲思的時候,先是讓學生自主選擇寫作內容,然后通過畫面、音樂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把曾經抽象的記憶找回來,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能寫的階段,至于其中的意義就不是很明顯了。所以我們就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把選擇相同或相似的內容的同學分成一組,集中他們共同的記憶和智慧,使所寫的內容更加充盈,意義更加深刻。
四、利用實物演示教學法,指導學生寫出“有情有義”的作文
應該指明的是,情境教學法的一個本質特征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而一般的演示教學法只限于把一些簡單的圖片呈示給學生,或者教師簡單地做示范實驗,雖然也有直觀的作用、直觀的效果,卻很難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而實物演示教學法是鼓勵我們老師大膽地把學生帶入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春看青草,夏觀花;秋收莊稼,冬賞雪。如此帶著某種寫作目的去感受生活,想寫不出好的作文都是不可能的了。
我敬佩的人 要說我敬佩的人,那當然是我的好朋友蔡禎啦!她個子不高,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滿了求知欲。
一天下午放學后,同學們都紛紛離開教室回家去了。我和蔡禎還在專心地解著數學應用題,我們時而思考,時而大聲歡呼。終于,難題被我們征服了,我高興得蹦起來,可蔡禎卻皺著眉頭,眼睛仍舊盯著數學練習本,苦苦思索著,我有點納悶,心想:都算出來了嘛,還想啥呢?我不解地把頭湊過去,奇怪地問:“怎么啦,‘攔路虎’不是被咱們‘打死’了嗎?”可蔡禎就像沒聽見似的,依然埋著頭,在草稿本上畫著,寫著,看她那副認真勁兒,我只好坐在一旁等她。只見她時而沉思,時而嘴角浮起一絲微笑,時而敏捷地寫算式,時而緊皺眉頭,托著下巴思索,時而畫畫草稿,時而又寫寫算算,一個個、一群群的阿拉伯數字爬滿了草稿本……
“滴答,滴答”,時間老人悄悄地走著,分針不耐煩地在鐘面上轉了一圈又一圈。蔡禎的臉上不知何時出現了一滴滴閃亮的汗珠,額上也蒙了一層汗,可她全然不顧,仍然認真地寫呀,算呀,一會兒量量線段,一會兒寫寫草稿,筆不停地揮舞著,算式寫了一段又一段,方程列了一行又一行……
突然,蔡禎從座位上跳起來,歡呼著:“算出來啦!第二種解法也算出來啦!”啊,原來她在算第二種解法!我心頭涌起一股熱浪,只見蔡禎眼里閃動著光,那是喜悅、激動的光!這時,我的臉紅了,羞愧地低下了頭。
這就是我的好朋友——蔡禎,一個勇于創新的好朋友,一個值得我敬佩的好朋友,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可貴的、金子般的光亮……
韓美權威小學四年級作文:您是我的榜樣,更多小學四年級作文相關信息請訪問韓美。 在一個星期天,蒙蒙細雨給這條狹長的街道披上了一層蟬翼似的輕紗。我早早的來到了集市上買醬油。攤前站這一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打著一把退了色的雨傘,濃濃的眉毛下一對水靈靈的大眼睛。“這醬油多少錢?”“八塊三一瓶,買兩瓶給您十六塊五。”小姑娘清楚地回答。“我來一瓶!”說著,我便伸手遞過十塊錢,小姑娘接過錢,順手拿過一瓶,用衣服把瓶上的雨水擦干凈,小心的放進塑料袋里。“給,請拿好。”說著,忙給我找錢。只見她在箱子里翻了半天,才抬起頭對我說:“對不起,我沒有零錢了,這是一元錢,先差您2毛…...”我一邊接過一張又臟又爛的一元錢,一邊沒好氣地瞪了她一眼,心想:哼!就想占便宜!她又開口了:“對不起,等一下再找給您?”我有點猶豫了。她又說:“要不,中午收攤時我給您送去,你家住哪?”我一聽,就知道她在騙人。不就兩角錢嗎。算了!我心里雖然這么想,可嘴上卻賭氣地把我家地址告訴了她。
可是,不一會兒,我就把這事給忘了。
正在我享受午餐時,只聽“咚咚咚”的敲門聲,會是誰呢?我心里想。爸爸忙去開門,呀!這不是早上買醬油的小姑娘么?
“對不起,找您兩毛錢。”小姑娘害羞地說。我走到門前,不好意思地說:“你怎么真的來了?我還以為……”“這錢是你的,我怎么能不來呢?”說完,把一張兩角錢三進我的手里,就鉆進了茫茫的細雨中……
細雨蒙蒙的下著,這時,我手中的兩角錢似乎已不是兩角錢,這兩角錢中包含著信譽,包含著小姑娘誠實守信的一顆心。她走后,我一直是她為榜樣,她誠實守信的品質值得我學習。
一、傳統寫作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
1.教學手段單一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欠缺
在之前的教學中,初中語文老師經常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比如,教師給出固定的模板,學生只是按照模板進行寫作,并沒有理解其意義與內涵。而且,教師也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內容的時間,因此,學生就難以在教學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甚至在以后的學習中產生厭倦、抵觸等心理。另外,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發育并不成熟,主要還是根據興趣來學習,如果教師不注重這一點,對其采用刻板的教育方式,不僅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難以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是導致寫作困難的原因之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是在灌輸知識,而不重視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忽略了與學生精神上的交流,使學生很難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由于教師的熱情不高,僅僅將教科書作為主要工具,缺少應有的激情與投入。
2.學生功底不夠扎實且教師忽略了對此的訓練
很多教師認為,在初中階段還教授學生基本的知識是十分落后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時常忽略了造句、組詞等基礎知識,甚至是避而不談,還有的教師自身水平就比較低,因此難以對學生水平的提高發揮作用。這樣,學生進行寫作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是情感上的表達,這使寫作變成了負擔。
3.忽略了閱讀的重要性
當今的中學生閱讀量很少,導致知識面不寬,寫作文的時候由于知識面有限,時常語句不通,有時還會出現錯字連篇的情況,內涵不深。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忽略學生閱讀量的積累。學生只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多積累知識,才能寫好作文。此外,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所以,要通過讀書來增長見聞,進而提高寫作能力。
二、情景教學法的重要性
教師教授的知識能否吸引學生,從而使其產生興趣、主動追求知識是很重要的,這一系列反應的產生與其所處的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創設相應的情景來開展學習活動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教學情景的創設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應充分應用情景教學法,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想法,從而學好作文。
三、情景教學法對于作文教學的意義
1.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寫作是抒感的方式,學生不僅要理解其內涵,更要在學習中完善自己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作文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法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其內涵,與寫作真正產生共鳴,達到普通教學手法所達不到的效果。通過這種手法,使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真正學到知識而不單單只是死記硬背。
2.創造良好氛圍
初中生對于新事物充滿了好奇,激發其好奇心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上課時經常會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原因就是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習氛圍不濃郁。但是如果使用情景教學法來進行教學,使學生與老師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這一過程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此情景中盡情聯想,相互討論,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四、創設教學情景
關鍵詞:互動情境教學;小學語文;應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不斷摸索更適合當前形勢的教學方法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隨著研究的深入,互動情境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并成為課堂上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互動情景教學的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互動情境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極力營造的情景氛圍中,直觀地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把握需要學習的內容,它致力于將教學提升到情感層次,讓學生在體驗中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學語文教學難就難在如何化虛為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敢寫想寫。而互動情境教學在小學作文課中的應用則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在互動情境教學中,教師設計出能吸引學生的教學場景,將無形的教學內容轉變成能讓學生直觀感受的生活場景,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極大地活躍了學生思維,讓學生與周圍的人或環境互動,實現由寫不出、不敢寫到有東西可寫、想寫、喜歡寫的過程轉換。
二、有效應用互動情境教學模式的方向
互動情境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小學語文作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但也不是隨意照搬照抄就能達到預期目的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充分發揮互動情境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創造生動的教學場景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成了教師的必修課。在小學語文作文課上,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在畫面、聲音等方面的優勢,設計生活化場景,通過生動形象的場景強化學生的認識,使學生有內容可寫,有情感可抒發。比如可以通過看圖說話、故事續寫等寫作場景,引導學生積極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使作文言之有物。
(二)設計游戲互動環節,提供寫作內容對世界的認知有限,生活積累少,直接導致小學生寫作缺乏素材,學生想寫,可是不知道寫什么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趣的小游戲,通過游戲中形成的互動交流,幫助學生尋找可以加入到寫作中的素材。設計好游戲后,為了讓學生熟悉游戲規則,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一起完成游戲,然后進行分組,讓學生自己完成游戲。游戲結束之后,要求學生按先后順序描述自己在游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做了些什么,感受是什么。通過這種游戲互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了學生完成作文的難度。
(三)創設學生有利于交流協作的場景小學生雖然對社會的探索范圍有限,但是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都會經歷一些有趣的事,這都是學生豐富的寫作素材,只是這些素材被學生遺忘了,需要適當的人和場景來喚醒他們的記憶。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交流探討的自由課堂活動空間,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進行回憶,鼓勵每個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言論,從而找到有用的寫作素材。比如當遇到一個話題作文,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享一些與話題相關的事情,讓學生在談論中得到啟發,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討,為學生寫作找到足夠的素材。
(四)鼓勵學生做讀書筆記,分享各自累積的寫作素材語文教學中,教師常會建議學生準備一個自己的摘抄本,將學習閱讀中遇到的好詞好句抄寫在上面,作為作文的素材。而不同的學生摘抄的內容肯定存在差異性,但是很多學生的摘抄本只私人使用,相互之間并不傳閱分享。為了能讓學生有更多交流分享的機會,實現共同進步,教師可以在征求學生同意的基礎上,開展摘抄本評比工作,組織學生相互借閱摘抄本,互相觀摩,實現資源共享,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不僅能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還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的材料來源。
(五)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除了在實際生活中積累素材外,廣泛閱讀書籍也是一個重要的素材積累途徑。小學語文作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比如在班上開展讀書報告會、朗誦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橫向拓寬閱讀的寬度,縱向拓展閱讀的深度,通過閱讀和探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走出現有的學習生活環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積累到更多的寫作素材。互動情境教學為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寫作打開了廣闊的思路,有利于調動小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加強對小學語文作文中互動情境教學的應用方式的探討,能夠將更有效的互動情境教學模式融入小學語文寫作中,對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為學生以后語文作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思維能力。
作者:孫學軍 單位:江蘇省寶應縣黃塍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孫建香.小學作文教學中“模擬情境”創設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