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合伙企業股權激勵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事件:
2008年1月31日刊登預計07年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100%-120%之間及股權激勵計劃公告。
點評:
戴上“金手栲”與股市共舞
周五,金地集團(600383)公布了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草案。方案的主要內容及條款包括:
1、 擬發行股票期權總數為4195 萬份,占發行前總股本的5%。
2、 有效期為6 年,分為五期授權,每期授予20%的期權。
3、 激勵對象:公司董監事、中層管理人員、業務骨干和有突出貢獻的人員。
其中,董事長凌克獲345.5 萬股,總經理張華綱獲244.7 萬股。
4、 行權價格為42 元。
5、 行權條件:每年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不低于25%。
與以往的股權激勵方案相比,金地集團的股權激勵方案有以下的特點:第一、期限最長為六年;第二、發行數量和比例最高;第三、綜合行權條件最高,ROE和凈利潤增幅高于華發、基數最高(07 年凈利預增幅度高于新湖中寶和廣宇集團)。第四、在全額持股的假設下,金地集團董事長需要投入的資金最多。
總體上看,金地的方案更充分地體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長期激勵的宗旨。
牽手UBS,涉足房地產投資管理
同時,公司董事會還公告:將與UBS 在境外共同發起房地產投資合伙企業。雙方各占50%的比例。合伙企業的首期募集資金將在2-3 億美元之間,投資方向為國內的房地產項目。我們了解到,合伙企業的董事長將由金地集團的董事長凌克兼任,雙方各派一位聯席CEO,在6 席的投資決策委員會中,也各占三席。
金地集團此次聯手UBS 開創了國內房地產投資管理基金業的先河,標志著公司將從房地產的開發管理向房地產投資管理領域滲透。根據公司介紹,UBS在選擇合作伙伴的過程中,曾先后對國內前十大開發商進行了考察和談判,最終選定金地正是基于對金地集團投資能力的認可。
我們認為,金地集團的這項舉措不僅為自身增加了一條境外融資的渠道,也開創了獲取“非資本性收益”的新盈利模式。按照國際慣例,合伙企業將按募集資金的2%提取管理費,同時在項目回報率超過預期標準后,還可對超額收益提取20%的獎勵。可以預見,隨著基金規模的擴大,金地將從合伙企業中分享到不菲的管理費收入。
業績預增幅度高于市場預期
近日,金地集團預告07 年凈利將增長100%―120%,這意味著全面攤薄的每股收益將在1.06―1.16 元的區間內,高于0.99 元的市場平均預測數。不過,我們早在2007 年8 月3 日就已經大幅提高了盈利預測(參見《利潤增長將大幅超出市場預期》)。雖然,近期全國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但金地集團08 年的盈利增長仍較確定。我們暫仍維持原先的盈利預測不變。
公司采取針對性措施應對房地產市場的整體觀望氣氛和區域分化趨勢。面對觀望氣氛較濃的深圳和北京兩地,公司采取積極的現金回籠政策,新開盤項目定價將適當放低。比如本月19 號即將推出的北京四惠項目預計售價在2 萬元每平米左右,比原先預期低約10%左右;深圳梅龍鎮三期預計新開盤價格也比原先低10%左右。在沈陽、武漢等市場,公司的銷售進展較為良好,沈陽國際花園的售價上漲到了7000 左右。
公司目前土地儲備1146 萬平米,合計均價僅1949 元每平米,2007 年新增的618 萬平米土地儲備單價2748 元每平米。公司2007 年每平米銷售均價約9 千元,即使假設未來房價停止增長,07 年新增土地儲備價格也僅相當于房價的30%,歷史平均成本不到07 年銷售均價的22%。實際上07年拿地大部分要在09、10 年結算,因此公司的土地儲備價格仍然具有一定的安全邊際。我們測算公司目前的NAV 為40.57 元,目前股價基本已經與NAV 相當。
三季度末公司預售款余額51 億,我們預計公司07 年結轉銷售收入將近90 億元,由于四季度結算利潤項目受到06 年底以來的漲價的收益更大,公司四季度利潤率將提升,帶動全年利潤率高于前三季度。預計公司08 年新開工面積220 萬平米,結算面積約150-200 萬平米,比07 年增長約50%.
2015年以來,全國各地逐步掀起國企改革新熱潮,其中上海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戰略投資者引進、員工持股、股權激勵等方面進展最快,走在最前列,為地方國企改革樹立了新樣板。上海通過在企業進行員工持股試點,探索職業經理人選拔、管理和技術團隊股權激勵等。讓改革措施落實到位,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也推動了企業效率的提升。
雖然上海和其他地方的企業,通過員工持股使企業面貌發生了改變,激發了企業活力,解決了一些“老大難問題”,也減少了改革阻力、吸引和留住了人才,但員工持股的同時也遭遇了一些“新難題”、“新情況”。
首先,有的企業負責人稱,企業積極推行員工持股,但效果不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目前的機制下員工持股有幾重“陰影”。一是擔憂“細則未定,半路叫停”。不少計劃實行員工持股的企業紛紛表示擔憂政策不定再次遭遇“半路叫停”。二是擔憂員工持股“后遺癥”。一些搞過員工持股的企業出現了員工股份退出難、員工股東利益保障難的“后遺癥”。三是擔憂國資流失“恐懼癥”。主要是擔心由于監管沒有跟上而導致國資流失,特別是一味推行管理層持股,有可能將改革變成少數人的瓜分盛宴。
其次,受公司法等規定的限制,許多企業不得不采取職工持股會、工會持股等形式,來實現員工持股。但很多企業并沒有明確職工持股會的法律定位,發生糾紛后職工持股的權益得不到保護。而且按照證監會相關規定,職工持股會不得作為上市公司股東,證監會也不受理工會作為股東或發起人的公司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企業上市發展受到影響。
第三,員工持股造成股東個數“超限”,企業上市遇阻……根據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人數不得超過50人、股份公司的股東人數未經證監會批準不得超過200人,這就對參與人數眾多的職工持股計劃構成了法律上的障礙。
第四,有一些企業把員工持股政策片面當成福利分配,使員工持股福利化造成“大鍋飯”。
第五,員工持股制度的落實將會轉變員工與企業之間的法律關系,即員工由公司的內部人變為股東,從勞動雇傭關系變為公司的所有者。在這個調整過程中還存在缺乏制度保障缺口和充分的法律支持,需要加強和完善。
綜上來看,企業推行員工持股存在著急待解決的新問題,有些問題是共性普遍存在的,有些問題是有代表性需要重點解決的。
有分析人士認為,像上海、廣東、山東、江浙一帶的公司中,企業整體上市和員工持股的公司可能會發展更快,并早出成果。如浙江省最大的國有企業――物產中大集團,正在逐步發展成為地方國企改革的創新樣本。
中國創投行業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創投行業的發展一直由外資創投引領,本土創投學習與模仿。
當中國創投還處于“摸索”的年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浪潮席卷中國。“海外創投搶走了很大一塊蛋糕,在推動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同時也為本土創投上了一課。”松禾資本一位負責人回憶道。
國際創投機構通過資金和上市地“兩頭在外”模式廣泛布局,以國有創投為代表的中國本土創投集體錯失BAT等本土互聯網企業的早期投資,成為長久之痛。
19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涌現大批優質投資標的,也帶動了社會財富的增長。同時,中小板與創業板的相繼推出、相關政策框架日益完善,國有創投借勢而起成長壯大,民營創投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中國創業投資行業發展報告2016年》數據顯示,2014年后,中資機構平均資產規模大幅度實現逆襲,2015年達到3.9億元,同期外商獨資為1.02億元。
用前海母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靳海濤的話說,本土創投已成為“中堅氣力”。
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中,創投“國十條”在指導思想中即對本土創投機構寄予厚望: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創業投資品牌,推動我國創業投資行業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按照這一目標,本土創投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國有創投怎樣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管理部門如何優化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等,都是待解之題。
“市場化”
長期以來,在中國特定的語境里,“市場化”某種程度上是“松綁”的代名詞。
計劃式調控和行政手段曾為我國經濟騰飛創造了條件,但也為進一步創新發展留下了束縛。
由于政府部門和國有機構掌握著最龐大的資金和資源,中國創投業如何既借助政策紅利,又提升市場效率,成為貫穿始終的發展路徑。
“創業投資不能完全由政府‘計劃’,而要以市場為導向。”國務院總理在2016年9月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這次會議審議了創投“國十條”。
寫入創投“國十條”指導思想的包括“發揮市場在優化創投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圍繞“市場化”這一主線的系列變革,深刻影響著本土創投的成長。
本土創投中的非國有創投,由于沒有背負體制包袱,其成長壯大天然地為創投行業注入了市場化力量。
來自中國創投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非國有機構、個人和外資等民營資本在承諾資本來源中的占比上升幅度,高出其在實到資本來源總額中的占比上升幅度0.21個百分點。
由于承諾資本體現創業投資企業未來可運用的資本實力,可以預期,隨著行業市場化的推進,民營資本在我國未來創業投資資本來源中還將延續上升態勢。
“創投‘國十條’體現出幾大政策導向,其中之一就是不僅發展機構基金的創業投資,也發展個人的創業投資;不僅發展國有創投,更要大力度發展民營創投。”中國創投委常務副會長沈志群對記者表示。
業內期待,非國有的市場化機構和以深創投為代表的國有創投機構能夠在發展中借鑒融合,推動形成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創業投資機構體系。
推動本土創投機構成長壯大的,還有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政府引導基金。一方面,它們為創投市場提供了萬億級別的資金供給;另一方面,這些引導基金大多作為母基金(FOF,Fund of Fund),從行業中篩選規模和業績領先的市場化機構來管理其投資業務。這樣的做法,在客觀上解決了一部分創投機構的募資問題。
而市場化的母基金更是為此而生。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募資嚴重缺乏合格機構投資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投行業的發展。而優秀的母基金,除了能為子基金帶來資金,還能為其起到了“背書站臺”的作用,前海母基金執行合伙人靳海濤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表示。
在市場化的大旗下,本土創投機構加速成長,但在變多之外,更是要變強。證監會私募基金監管部副主任劉健鈞認為,我國目前創業投資行業呈現出‘機構多而不強’的無序同質競爭格局,因此要促進創業投資行業加強品牌建設。
創投業的核心目標就是將資金和項目精準匹配,本質是更好地整合要素資源。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釋放增長活力的法寶。創投業的發展變化也印證了這一點。
當投融資體系改革不斷深入,創投行業粗放的生長階段已成過去,不論是國有創投還是民營機構,都必須尊重市場、發掘市場、融入市場。離開市場認可,“品牌”終如空中樓閣。
“要改革”
張偉對那次改革的每一個細節都記憶猶新。
2013年,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雖在行業內仍處于領先地位,但其市場化投資項目僅有7個。同一年,江蘇高投進行了至今看來仍然“超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維持集團股權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江蘇高投在核心業務層面實現了混改,由集團(持股35%)和核心管理團隊組建的合伙企業(持股65%)成立毅達資本。部分核心管理團隊人員可獲得市場化激勵的同時擁有一定股權。
改革后,新組建的毅達資本發展迅猛。“國有創投最大的問題是怎么樣突破體制和機制束縛,國有創投如果不進行變革很難有大的發展。”江蘇高投集團董事長張偉說出了國有創投共同的痛點。
作為本土創投的先行軍,國有創投面臨著退出難退出慢、激勵機制缺乏、人才隊伍流失、社保轉持、投向約束等諸多難題,嚴重影響到企業做大做強。
在江蘇高投之前,作為本土創投的代表,深創投曾于2010年提交包括股權激勵在內的國有股劃轉方案,但激勵方案并未獲得通過,后幾經變更才形成如今“10%+4%”的激罡窬幀
位于蘇州的元禾控股前身為中新創投,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國資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包括沖刺新三板在內,元禾控股曾兩度與混改失之交臂。
目前,元禾控股直投部分以自有資金投資,另外下設了四大投資平臺,實行合伙人負責制,元禾控股持股49%,團隊共同持有51%。劉澄偉表示:“如果未來頂層混改得以突破,將改為元禾控股對四大平臺控股,因為打造以‘元禾’為核心的品牌是我們的理念,也是因為這個理念我們留住了核心人才。”
在創投業發展中,國有創投體制改革一直是艱難而棘手的課題。“國有創投改革需要主管部門有改革決心,敢于拍板擔責。江蘇高投集團能夠實現改革,跟江蘇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張偉說。
再難也得求發展。國有創投機構或是尋求通過上市來實現現代公司治理和合理激勵,或是寄望混合所有制改革,抑或在體制約束的夾縫中探索變通之策,紛紛謀求變革與出路。
西高投自2014年開始了體制改革打頭陣的“二次創業”:在決策機制方面,由董事會授權投決會做出投資決策,股東會僅做合規性審查,據此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選擇好項目,效率也很高;在激勵機制方面,一是完善項目跟投機制,二是建立項目收益分配機制。
“下一步,還是要進行更深入的市場化改革。”西高投董事長宮蒲玲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令人期待的消息是,“創投‘國十條’中,特別提出國有創投改革先行先試,一些國有創投改革成功案例,監管層正準備在全國進一步推廣。”沈志群透露。
“走出去”
創投出海,整合全球資源,亦是大勢所趨。
創投“國十條”明確提出,鼓勵境內有實力的創業投資企業積極穩妥“走出去”,通過完善境外投資相關管理制度,引導和鼓勵創業投資企業加大對境外及港、澳、臺地區高端研發項目的投資,積極分享高端技術成果。
“本土創投走出去的一大驅動力就在于,一些國家對技術或項目進入中國設限,國內投資機構可以通過跨境投資扶持技術,為將來引入技術打好基礎。”沈志群表示。
近年來,已經有不少本土創投機構到美國、以色列等地投資。例如,作為國內第一只跨境高科技基金進入硅谷的華山資本,將80%的投資都放到了海外,一方面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找機會,另一方面幫助被司對接中國企業的合作機會;又如中科招商、九鼎投資、達晨創投等機構經過國內運作成功經驗的不斷積累,也逐步布局國際化,設立美元基金,進一步拓展自身業務范圍。
國有創投“走出去”的步伐同樣堅定。深創投可以說是國內中外合資基金的先行者。早在2002年,深創投就聯合新加坡大華銀行等機構發起設立了內地第一只中外合資創投基金――中新創業投資基金,現已有多個投資項目在美國NASDAQ、香港主板及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去年,深創投又新設中美跨境并購投資基金和中韓產業投資基金。深創投還針對中小企業拓展海外業務的需求,充分發揮其在投融資領域的領先優勢,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項目投資、基金募集、人才培訓等全方位金融服務。
在本土創投“走出去”的身影中,近年來迅速崛起的母基金管理機構同樣不可忽視。
盛世投資是一家資金規模超過700億元的股權母基金管理機構。“既能管國內的錢,也能管海外的錢”是其下一階段的目標。
“我們的基本思路是,組織資本在海外用美元基金的方式先做優質資產的收購,將來再置換給國內的產業投資人和產業資本方。”盛世投資董事長姜明明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