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安全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耕地資源 生態安全 評價指標體系 安全等級 廣州市
[中圖分類號] S341.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7-352-1
耕地是土地資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促進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了社會關注焦點[1]。目前關于耕地生態安全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Beesley[2]等在研究中強調耕地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徐輝[3]等采用組合賦權法對黑龍江省寧安市耕地進行分析;禹洋春[4]基于生態足跡對重慶市耕地生態安全進行探究。通過分析得出,國外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和耕地數量變化方面[5];而國內的研究大多偏重對耕地生態安全的概念辨析以及靜態研究[6]??傮w而言,現階段對耕地生態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和靜態分析,鮮有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中小尺度下的動態多因素分析。本研究以廣州市為研究區域,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動態評價,對廣州市保護耕地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可為其他城市和地區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7]。
1研究區域概況
1.1區域概況
廣州市位于廣東省中東部,是珠三角的經濟腹地和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國南方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和對外交流的門戶城市。市轄區總面積為7434.4 km2,轄有越秀、荔灣、天河、海珠、蘿崗、白云、花都、黃埔、番禺、南沙、從化、增城等十二區。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市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耕地生態安全問題凸顯。耕地面積從1990年的249479hm2減少至2012年的99086hm2,下降幅度達到60.29%。對廣州市開展耕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可以促進廣州市加強耕地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1.2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主要數據來源主要是通過文獻查閱法進行收集,其中數據包括了《廣東省統計年鑒》(1990-2012年)、《廣州市統計年鑒》(1990-2012年)、廣州市歷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統計數據和相應的統計公報、《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0-2020)》以及通過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網站公布的權威資料。
2耕地生態安全評價方法
2.1耕地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從保護耕地生態安全內容出發,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的實際情況,遵循選取指標因子的科學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基于PSR模型建立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把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三個層面,并從耕地生態壓力、狀態和響應這三方面共選取了14個評價指標。在生態系統壓力層選擇5項指標,分別為: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均耕地面積、地均產值、城鎮化水平;在生態系統狀態層選取5項指標,分別為:耕地面積、耕地復種指數、耕地安全系數、單位耕地面積農藥負荷、單位耕地面積化肥負荷;在生態系統響應層選取4項指標,分別為:人均GDP、環境污染投入、農業機械總動力、灌溉系數。其中,人均耕地面積、地均產值、耕地面積、耕地復種指數、耕地安全系數、人均GDP、環境污染投入、農業機械總動力和灌溉系數為正向指標;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化水平、單位耕地面積農藥負荷、單位耕地面積化肥負荷為逆向指標。
2.2耕地資源安全評價指標權重值確定
耕地生態安全評價結果與指標權重息息相關,本文采用熵權法來確定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的指標權重。其中,指標值之間數值差距越大,表明指標內容越豐富,相應權重值也會越大;指標值之間數值差距越小,相應權重值也會越小[8],通過計算得出廣州耕地生態安全指標權重值。
式中:k=1/nm;Yij為標準化后矩陣;wi代表的是熵權值;Hi代表是通過計算得到的熵值。
2.3 耕地資源安全評價標準與等級劃分
為了更好地對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進行評價,本研究采用綜合評價模型對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進行計算,得出耕地生態安全指數。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F是指耕地生態安全指數;Wi為第i項指標綜合權重;Pi指標i的標準化值。
同時,依據相關研究成果[9]和結合廣州市實際耕地現狀進行等級劃分和評價。在指標體系中通過多角度反映耕地生態安全狀況,采用綜合評價法對每項指標進行加權評分從而得到耕地生態安全綜合指數F,接著將F值取值范圍劃分為0-1區間并對應五個等級和相應的安全評分以及具體耕地生態特征,廣州市耕地安全等級劃分如下,F≥0.9(Ⅰ),等級為安全,生態結構完整,生態系統結構復雜,生態功能較強,生物多樣性豐富;土壤健康且肥沃,指標覆蓋率高;耕地生態環境受到較好保護,基本未受到破壞和污染,受到人類的干預能力較弱,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較強,基本沒有生態問題。0.7≤F0.9(Ⅱ),較安全,生態結構尚且保持完整,生態系統結構開始由復雜趨向簡單,生態功能減弱,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肥力降低,有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耕地生態環境受到較大干擾,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和污染,抵抗干預的能力下降,生態問題明顯,生態系統出現不平衡。0.5≤F0.7(Ⅲ),等級為敏感,生態結構尚且保持完整,生態系統結構開始由復雜趨向簡單,生態功能減弱,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肥力降低,有土地鹽堿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耕地生態環境受到較大干擾,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和污染,抵抗干預的能力下降,生態問題明顯,生態系統出現不平衡。0.3≤F0.5(Ⅳ),等級為風險,耕地生態結構惡化,生態功能受到損害,耕地生態問題較為突出。生態系統結構較為簡單而且生態功能不全,大部分功能受到損害后無法發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肥力急劇下降,土地荒漠化、鹽堿化等問題突出;受外界干擾后恢復能力受到較為嚴重損害,生態功能恢復困難。F0.3(Ⅴ),等級為惡化,耕地生態結構受到嚴重損害,生態結構不完整,耕地生態問題十分突出。抗干擾能夠非常弱,受干擾后恢復非常困難,基本喪失耕地生態能力,出現嚴重退化現象,面臨的生態壓力遠遠超出自身的恢復能力,急需投入力量予以重建和保護。
3評價結果分析
對2000-2012年廣州耕地生態安全進行等級劃分,分析耕地生態安全狀況以及動態變化規律,以達到分析耕地生態安全狀況以及了解耕地生態安全發展情況。研究結果表明:2000-2003年的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狀況處于耕地風險階段,耕地生態安全不容樂觀。一方面是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發展帶來了建設用地的拓張和耕地數量下降,同時不合理的開發帶來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從而導致耕地環境破壞和質量下降,使得這階段耕地生態安全處于風險階段。2004年耕地生態安全狀況有所改善,耕地生態安全值有所上升,處于耕地生態安全的敏感階段,但是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不長,2005年之后耕地生態安全從敏感階段降到風險階段,生態安全狀況進一步惡化。主要是受到耕地數量和質量下降以及粗放型耕地種植和生產經營形式有關。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增加,耕地生態安全壓力較大,耕地響應政策和措施暫時不能完全緩解耕地生態安全壓力,使得整體耕地生態安全有下降趨勢。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保護耕地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措施保護耕地數量和提高耕地質量,促進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2010-2012年,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從風險階段到敏感階段,耕地生態安全狀況有所提升(表1)。通過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進行土地整理和修復、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形式改善耕地生態環境,促進耕地可持續發展。
4驅動力分析
耕地生態安全變化反映了耕地資源與自然、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關系,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廣州市地勢總體為東北高西南低,根據廣州市地形情況進行分析和坡度分級,把全市分為5級,第一級為<2°的土地,占總面積的41.7%;第二級為2o~5o的土地占7.7%;第三級為5o~8o的土地占13.9%;第四級為8o~25o的土地占14.7%;第五級為>25o的土地占22.1%。全市耕地多分布在一級和二級坡度等級,集中在南沙區、番禺區等區域。從2000-2012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24927434萬元到2012年的135512072萬元,實現飛躍式的發展。同時,2000-2012年廣州市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長的態勢,從2000年人口密度942人/km2上升到2012年的1106人/km2,人口壓力逐年增加。經濟增長、人口增加直接影響建設用地擴張范圍和速度也不斷加快,在土地總面積相對一定的情況下,建設用地的增加導致了耕地數量下降,給耕地生態安全帶來巨大壓力。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積極采取行動,在政策制定方面重視對耕地資源進行保護和改善,在技術層面重視編制土地整治規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耕地占補平衡落實、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等,繼續堅持本地補充開發和易地補充開發相結合,緩解耕地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矛盾。
5結論與討論
耕地生態安全研究是我國當前關注焦點和研究熱點問題,對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立足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實際,選取14個指標建立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采用綜合分析法進行耕地生態安全動態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值有上升趨勢,但是安全水平仍然較低。耕地生態安全的壓力值和響應值都呈現上升趨勢,耕地生態安全狀態值有所下降,對耕地的保護水平有待提高。2000-2003年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處于風險階段,耕地生態安全不容樂觀,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人口增加等多方面的壓力導致耕地的壓力不斷增加,在耕地響應程度不高的情況下使得耕地生態安全總體處于風險階段。2004年的耕地生態安全值有所提高,處于耕地生態安全的敏感階段。2005-2009年的耕地生態安全處于風險階段,生態安全狀況進一步惡化。2010-2012年的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得到了保護和完善,耕地生態安全總體處于敏感階段,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所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今后需要進一步修復和提高。
保護耕地生態安全需要從多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從經濟和政策角度加強對耕地生態安全的經濟投入和立法保護,減少經濟發展給耕地資源帶來的負面作用。同時,人口增長使得耕地生態安全壓力增加,必須通過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保障耕地數量和質量的安全。還需要加強對高質量耕地的保護和耕地后備資源的建設,因地制宜地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實現城市發展和耕地保護共贏局面。耕地生態安全是一個復雜體系,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長期動態分析和研究。在今后,應該繼續加強對耕地生態安全的跟蹤研究和耕地生態預警機制的建立,保障廣州市糧食安全和耕地生態安全。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01078)、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201301001452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3YJA790074, 14YJA630083)、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項目(耕地生態安全評價模擬與多功能保護研究)、廣州市屬高校科研計劃一般項目(2012A014)、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研究項目(2013JK134)、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第2批)課題(12A037)、2014年度廣東省教育廳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411078056, 201411078057)資助。
參考文獻
[1]吳大放, 劉艷艷, 劉毅華, 等. 耕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展望[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5, 23(3): 257-267.
[2]Beesley K B, Ramsey D.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J]. Oxford: Elsevier Press, 2009, 25(6): 65-69.
[3]徐輝, 雷國平, 崔登攀, 等. 耕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以黑龍江省寧安市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6): 180-189.
[4]禹洋春, 刁承泰, 施開放, 等. 基于耕地生態足跡的重慶市耕地生態壓力變化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 2014, (4): 227-236.
[5]Rasul G, Thapa G.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Bangladesh. World Development,2003,31(10): 1721-1741.
[6]陸耀邦, 黃嫦慧, 梁自力, 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利用現狀與糧食安全問題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4, 35(5): 66-72.
[7]Xiangbin Kong. China must rotect high-quality arable land[J]. Nature, 2014, 506(2): 6.
[8]顏利, 王金坑, 黃浩. 基于PSR框架模型的東溪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 資源科學, 2008, 30(1): 107-113.
關鍵詞:河流流域 生態安全 綜合評估 方法研究 DPSIR模型
河流生態安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河流系統具有自身的形成是根據自然規律的演化而來的,具有一定的生態結構,能夠表現出較好的水質情況。另一方面是指河流生態系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即可以產生清潔的水資源,對養殖業、旅游業的發展有著天然的好處,能夠為人類的發展提供生態環境上的支持。本文將利用DPSIR法建立河流生態環境的體系,對河流流域生態安全進行綜合性的評估,評估對象包括人類干擾、自然災害、生物入侵等。
1.評估方法體系構建
1 . 1 DPSIR模型的建立
DPSIR模型通常運用在環境測量的系統之中,同時受到了較好的評價。對河流流域生態安全的評估選用該方法能夠在驅動力、狀態、壓力、系統影響和系統響應五個方面做出深層次的解析。
在表1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到:驅動力主要是從人口、社會和經濟發展三個方面著手,對河流區域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相結合,能夠體現出雙方間具有的根本性聯系。壓力指標主要是因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業的廢水,這對河流的生態環境有著極其惡劣的影響,甚至是難以挽回的影響,對河流所蘊含的資源壓力和環境壓力造成了直接的損害。狀態指標主要是通過水量、水質對河流的生態進行具體描述。影響指標則是反映河流流域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發展有著什么樣的作用。在對比陸地生態、水生態和社會生態的情況下,分析河流的作用。最后一點是響應指標,即通過人類的反饋對河流進行改造和改善,更好的實現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案改變不良的局面,建立更好的生存環境。
1 . 2評價步驟和流程
在評價的步驟上,我們首先要進行的就是數據的預先處理。在環境保護上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定律,就是當環境和生態質量指標形成等比關系時,環境和生態效應之間會出現等差反映。因此,我們需要得出正向型指標和負向型指標,具體的公式為:正向型指標:=現狀值/標準值;負向型指標:=標準值/現狀值。在完成該步驟后,我們要對各層權重進行確定。這是在AHP的群體決策模型上進行方案選擇的。最后,我們要對調查的各項數據進行匯總和綜合指數的計算。
2.案例分析――沁河流域生態安全評估
2 . 1地區概況
本次探究我們選擇的沁河流域位于山西省晉城市。眾所周知,山西省的能源以煤炭資源為主,且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現象。沁河流域的總面積有4858m2,有大大小小的支流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占據晉城市總面積的51%。這樣龐大的河流面積對晉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
2 . 2指標體系和評估標準
通過表1指標層和生態安全等級的具體分析,我們得出了沁河流域安全評估指標的主要數據。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堅持顯著性和科學分析的原則和態度,對指標進行篩選。與此同時,我們要著重的考慮到當地的具體情況,對以煤炭開采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的晉城市進行分析。尤其是在工業污染和水體指標上,這對形成正確的判斷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應該考慮到河流的季節性問題,在干旱的氣候條件下出現的斷流現象,這對河流流域的生態安全評估有著重要的幫助。在對表1的分析中,我們認為沁河出現的斷流情況已經影響到晉城市的經濟發展,對人類用水安全也產生的不利的影響。
2.3權重計算和安全度劃分
(1)權重計算
權重計算主要是對環境方面的專家進行咨詢,對河流流域的生態問題進行調研。我們以目標層和方案層的對比進行數學矩陣上的探討,逐步說明多準則群體決策模型是如何進行權重計算的。本次參與的主要專家共14人,同時分為了四類進行。由此可知權重系數分別為a1=a3=a4=a10=a12=5/54,a11=a14=2/54,a2=a6=a8=a13=4/54,a5=a7=a9a3/54。
(2)安全度的劃分
生態安全評估的重要方面就是對河流流域的安全等級進行評估。我們將表中的數據作為標準值得到了安全度的劃分。我們對河流流域生態安全綜合指數進行了四個層次的劃分,分別為:很不安全、不安全、安全和理想,其對應的分值分別為
2 . 4評估結果分析
在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的系統理論分析下,我們對2010-2014年的河流流域的變化進行了對比分析。從全局的角度上看,驅動力、狀態和影響這三項指標基本上處于理想的安全線左右,而壓力處于較低的安全區間,響應則步入“紅色警戒”,處于不安全的范圍內。導致不安全因素形成的關鍵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不達標,生活污水甚至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接進行了排放。隨著時間的延續,壓力和響應有所改善,這是因為國家大力的倡導環境保護后,對工業企業的生產進行了硬性指標的規定,在加大環保監督后產生了一定局面的扭轉。
就目標層的結果進行分析,我們得出了一定的結論。首先,從時間方面看,沁河流域綜合評估結果出現了逐年上漲的趨勢,同時也反映了晉城市在環境保護上做出了一些成績。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加強污水排放的治理,能夠有效地改善當地的河流流域生態安全狀況。從另一方面說,在幾年的發展中,安全綜合指標仍然沒有超過0.68的指標,這就說明在河流治理上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實現這一突破。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建立DPSIR模型能夠較為真實和準確的反映地區河流流域生態安全的基本情況,能夠對影響生態安全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有利于解決方案的制定。這對我國河流水質狀況和生態環境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能夠推動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共同進步,有利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
3.結語
DPSIR模型能夠對河流的水域環境進行較為真實的測量,在層次分析法的幫助下,結合多種指標對河流流域的生態環境做出評價,并對河流的生態平衡進行安全層級的劃分。盡管我國對河流流域生態平衡的研究剛剛起步,且其需要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研究領域中尋找到科學的評估方法將對調查結果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下,我們對河流流域產生污染的情況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并為我國河流流域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案例。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污水處理工藝 生態安全 回收利用
污水在經過處理后,盡管能達到常規指標的設計標準,然而并不能保證污水中的有害物質能夠被完全去除干凈,如有機化合物,有害的微量元素等大多數時候通過常規處理工藝無法達到完全去除的效果。因此,加強污水處理工藝,優化污水處理過程中對有毒有害物質的清除轉化,才能確保生態安全性的穩定,實現自然循環和人們正常生產生活的目標。
1 水體污染體系概論
對于地表水污染的定義來講,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把物質或能量匯入河流,湖泊,海洋等地水流域,因人為原因污染水體或者底泥,從而導致其物理化學性質,生物組成等方面的惡化,降低了水樣的使用價值。美國學者米勒教授對于水污染定義時指出:“水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的結果使天然水水質的適用性遭到破壞的程度?!?/p>
1.1 水體污染主要因素
對于水體污染構成因素來講是多方面的,由于其作用方式不同,污染源不同,因此很難對污染構成因素進行有效分類,從總體上來講可分為人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1]。對于人為污染源來講,其產生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兩方面,其中生活污水多為洗滌水,所含有的懸浮固體,氨氮,磷,氯以及細菌病毒等將會嚴重對水資源的天然組成成分造成破壞和影響。而工業廢水中的工業冷卻水,工藝廢水,清潔用水等成分復雜,毒性大,覆蓋面廣泛的污染物質,對于水質也會造成嚴重的污染。而天然污染源是天然存在的物質因素,如海水及含鹽量較高的地下水,在開采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其向內陸方向推移,進而引起地下淡水資源的水質惡化。
1.2 水體污染物質構成
目前為止水污染物質組成中最為嚴重的便是其中所含有的化學性污染物質,由于現代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用水中所涉及的化學物質種類和含量不斷增加,導致如今水資源中受污染程度和影響因素越來越多。據美國環境保護局官方統計來講,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學物質多達63000多種,其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質,如有機氯,有機農藥,鹵代烴,重金屬物質,亞硝基氨等化合物是導致生活污水被嚴重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污水處理技術,保證人們能夠擁有更好的水資源生活環境,是目前對于水資源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問題[1]。
2 污水處理工藝中的生態安全系統
在污水處理工藝中,通過生物處理的方法對水體的生態安全性和健康性有著很好的保障作用。如根據生物與氧的關系可分為好氧處理和厭氧處理,通過微生物在構筑物中的懸浮狀態或固著狀態,將其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種污水生物處理工藝方法。
2.1 好氧活性污泥處理污水工藝
對于好氧活性污泥處理技術來講,其凈化作用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發揮著類似混凝劑的作用,通過絮凝有機或無機固體污染物,吸收分解水中具有溶解性的污染物質,從而達到污水中污染有害物質的凝結,過濾,去除,凈化的作用。在活性污泥絨粒中,其微生物之間的關系類似于食物鏈的關系。通過活性污泥中的水解性細菌對大分子有機物進行分解、合成、吸收,將其中的有機污染物進行無機化作用,進而達到污水處理凈化的目的[2]。
2.2 好氧生物膜污水處理工藝
好氧生物膜對于污水處理過程來講,是由多種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厭氧微生物黏附在生物濾池濾料上的一層粘性薄膜狀的微生物混生群體。在污水處理工藝過程中,好氧生物膜處理工藝主要是通過以菌膠團主要組成部分的生物膜對水質中的有害物質進行去除和凈化作用,從而達到污水處理凈化的過程[2]。對于生物膜表面生物組成來講,是由固著型纖毛蟲,如鐘蟲,獨縮蟲等,游泳型纖毛蟲,如斜管蟲,毛尖蟲等以及微型后生動物組成,以微生物為基本措施,從而達到污水凈化處理的效果。
2.3 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
污水的生物處理作用,是在微生物的霉的催化作用下,通過生物本身的新陳代謝,將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進行分解,吸收,轉化為無害或有害性較低的物質,從而達到生物標準的污水處理過程。微生物可以利用污水中的絕大部分有機物或無機物作為營養物質來源,而這些有害物質被稱為底物或基質。這些物質生物酶在催化作用下被轉化為無害的物質的過程稱為生物氧化過程。
3 污染水源預處理意義
水污染的根本源頭是受有機物、氨氮、磷等化合物及有毒有害物質的影響,最終導致水質發生變化,破壞了水資源的天然組成成分,從而影響水質本身的純凈和清潔。盡管經過自來水廠的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一系列傳統工藝的影響,污水中的有害物質已經降低到合格水平,然而對于污水中的某些微生物、烷烴類殘留物等影響水體健康的物質仍舊不能很好的去除,因此對于污染水源的預處理能夠保證從源頭進行更好的保護和凈化作用。
4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水資源的利用保護已經被逐漸重視起來,在生活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何保證水資源的健康,是我們每個人該考慮的問題。盡管傳統的污水處理技術已經能夠保證水資源環境的標準化,然而對于水中所含有的某些微生物以及有機物來說并不能達到有效處理凈化作用,因此增進水資源保護意識,加快對污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程,加強水資源的利用保護措施,是保證人們能夠順利健康進行生產生活的有效前提,也是對生態安全性的基本保障和措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有機酸;化感;生態安全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Q1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195-02
1引言
目前,大量的N、P等營養性污染物進入水體,使水體富營養化及水華問題日益嚴峻,許多淡水湖泊由草型湖泊快速轉變為藻型湖泊,使水體的景觀和生態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破壞。如何有效控制水華,治理富營養化水體是目前水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1]?;形镔|和化感作用的研究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2]。有機酸是一類重要的化感物質,已被廣泛報道具有較強的抑藻活性。如從狐尾藻中分離出沒食子酸、鞣花酸[3,4],從稻草中監測到的對羥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酸和香豆酸[5]均被報道能夠有效抑制藻類生長。除了有機酸分離鑒定外,還開展了有關有機酸聯合作用、抑藻機理及生態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有機酸化感作用
Alliotta 等[6]從寬葉香蒲中分離得到 -亞麻酸、 -亞油酸及一個未知的不飽和18 碳脂肪酸對小球藻和魚腥藻有抑制作用。Schrader[7]從大麥稈降解溶液中檢測出不飽和脂肪酸、賴氨酸、阿魏酸等對藍藻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質。此外,從金魚藻、苦草、黑藻、伊樂藻、馬來眼子菜、黃絲草等水生植物中也檢測到了多種有機酸[8-10]。高云霓等[11]從苦草的種植水中檢測到苯甲酸、對羥基苯甲酸、對羥基苯乙酸、鄰苯二甲酸、對羥基苯丙酸、香草酸、原兒茶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9種酚酸,并考察了后4種酚酸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結果顯示其抑藻活性與本身的結構有關,不同酚酸以毒性效應比例多維混合表現出加和抑藻效應,且隨著混合種數的增多,酚酸的加和效應增強,多種化感物質的聯合作用可能是水生態系統中沉水植物抑制藍藻生長的一個重要機制。胡陳艷等[12]從馬來眼子菜中分離鑒定出了壬酸等13種有機酸,并探討了部分有機酸對羊角月牙藻的抑制作用,各脂肪酸對羊角月牙藻的EC50分別為:壬酸< 油酸< 癸酸< 月桂酸< -亞麻酸< 亞油酸< 豆蔻酸
3有機酸抑藻機理
大多數化感物質具有廣譜性作用機制,能夠影響生物的許多生理生化過程[14](鮮啟鳴等,2005)。從目前的報道看主要的作用機理是影響藻細胞的細胞膜、光合作用和能量產生步驟及能量使用過程,很多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很有可能是這些化感物質的作用位點之一[15~18]。Shao 等[19]從基因表達和抗氧化系統兩個方面研究了焦性沒食子酸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作用,認為氧化損傷是其主要作用機理之一。本課題組也研究了焦性沒食子酸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作用機理,實驗結果表明,DNA 和細胞膜很可能是焦性沒食子酸發揮抑藻效應的兩個主要作用靶點(尚未發表數據)。此外,還有關于葉綠素熒光參數方面的研究,認為葉綠素熒光參數是相對于葉綠素含量更靈敏的指標,而且不同的葉綠素熒光參數表現出的靈敏程度不同。在很多毒性測試中,葉綠素熒光參數也表現了相對較高的靈敏性,而且這些參數的靈敏性與其所反映的光合過程有關[20~24]。Zhu等[25]在共培養條件下,采用葉綠素含量和葉綠素熒光參數研究穗花狐尾藻分泌的化感物質對銅綠微囊藻光合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光合作用是穗花狐尾藻抑制銅綠微囊藻生長的重要對象之一,4 個葉綠素熒光參數[qN ( 非化學淬滅) 、YⅡ( 有效量子效率) 、Fv /Fm( 最大量子產量) 、F′v /F′m( 光系統Ⅱ有效量子產量)]是相對于葉綠素含量更靈敏的指標,其中qN 最靈敏。
4有機酸生態安全性評價
在向水體中大劑量的投加化感物質時,在抑制有害藻類生長的同時是否會對水環境中的其它生物的產生毒害作用,一直是環境學者關心的問題。吳安平等[2]研究發現水楊酸對水華魚腥藻的最佳抑藻濃度為0.6mmol/L,為了考察其生態安全性,用該濃度的水楊酸溶液處理鯉魚1周后,測定了鯉魚血清中的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氨?;D移酶(GGT)、堿性磷酸酶(ALP),以及肝臟、鰓和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膜脂過氧化產物(MDA)活性,檢測結果表明該濃度的水楊酸處理并未對上述酶活產生明顯影響,提示水楊酸對鯉魚無毒性作用,對水華治理有一定的應用前景。鄭春艷等[26]研究了水楊酸、亞油酸和對羥基苯甲酸對多刺裸腹蚤的毒性作用,研究結果表明,3種化合物對多刺裸腹蚤的EC50均明顯大于對池塘水華混合藻類的EC50,表明這3 種化感物質(尤其是亞油酸)在可除藻的濃度范圍內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可能較小。
5結語
化感物質抑制藻類生長研究在有害藻類控制中具有重要意義和應用前景。雖然目前關于有機酸類化感物質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研究有機酸的降解特性、生態安全性以外,還要進一步提取、分離抑藻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具有真正應用前景的有機酸類抑藻物質。
參考文獻:
[1] 洪喻,胡洪營.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與應用[J].科學通報,2009,54(3):287~293.
[2] 吳安平,張庭廷,何梅,等.水楊酸對水華魚腥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及相關毒理學的初步研究[J].生物學雜志,2008,25(5):44~47.
[3] Planas D,Sarhan F,Dube L,et al.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henolic compounds of Myriophyllum spicatum[J].Verhandlungen Internationale Vereinigung Limnologie,1981(21):1492~1496.
[4] Gross E M,Meyer H,Schilling G.Release and ecological impact of algicidal hydrolysable polyphenols in Myriophyllum spicatum[J].Phytochemistry,1996(41):133~138.
[5] 萬宏,張昀.降解稻草對藍藻生長的抑制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6(4):485~488.
[6] Alliotta G,Della G M,Monaco P.In vitro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by phytotoxins of Typha latifolia[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0,16( 9) :2637~2646.
[7] Schrader K K.Natural alg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cyanobacterial-related off-flavor in catfish aquaculture,Off-flavors in aquaculture acs symposium series.U.S.government work[J].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3(848):195~208.
[8] Xian Q M,Chen H D,Qu L J,et al.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gainst algal growth[J].Allelopathy Journal,2005,15(1):95~104.
[9] Wang H Q,Cheng S P,Zhang S H,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nd their allelopathic activity on Microcystin aeruginosa[J].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0,19(1):213~218.
[10] 王紅強,張麗萍,張勝花,等.伊樂藻中有機酸的GC-MS 分析及其抑藻作用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34(7):23~26.
[11] 高云霓,劉碧云,王靜,等.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釋放的酚酸類物質對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J].湖泊科學,2011,23(5):761~766.
[12] 胡陳艷,葛芳杰,張勝花,等.馬來眼子菜體內抑藻物質分離及常見脂肪酸抑藻效應[J].湖泊科學,2010,22(4):569~576.
[13] 張庭廷,鄭春艷,何梅,等.脂肪酸類物質的抑藻效應及其構效關系[J].中國環境科學,2009,29(3):274~279.
[14] 鮮啟鳴,陳海東,鄒惠仙,等.淡水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5,24(6):664~669.
[15] Inderjit,Duke S O.Ec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allelopathy [J].Planta,2003,217(4):529~539.
[16] Belz R G,Hurle K.A novel laboratory screening bioassay for crop seeding allelopathy [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4,30(1):175~198.
[17] Hong Y,Hu H Y,Xie X,et al.Gramine-induced growth inhibition,oxidative damage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s in freshwater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Aquatic Toxicology,2009,91(3):262~269.
[18] 李鋒民,胡洪營,種云霄,等.蘆葦化感物質對藻類細胞膜選擇透性的影響[J].環境科學,2007,28(11):2453~2456.
[19] Shao J H,Wu Z X,Yu G L,et al.Allelopathic mechanism of pyrogallol to 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 (Cyanobacteria):from view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antioxidant system [J].Chemosphere,2009,75(7):924~928.
[20] Lu C M,Chau C W,Zhang J H.Acute toxicity of excess mercury on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of cyanobacterium,S.platensis- assessment b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alysis [J].Chemosphere,2000,41(1~2):191~196.
[21] Dewez D,Geoffroy L,Vernet G,et al.Determination of photosynthetic and enzymatic biomarkers sensitivity used to evaluate toxic effects of copper and fludioxonil in alga Scenedesmus obliquus [J].Aquatic Toxicology,2005,74(2):150~159.
[22] Macedo R S,Lombardi A T,Omachi C Y,et al.Effects of the herbicide bentazon on growth and photosystem Ⅱ maximum quantum yield of the marin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J].Toxicology in Vitro,2008,22(3):716~722.
[23] Henriques F S.Lea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Background and Fundamentals for Plant Biologists [J].The Botanical Review,2009,75(3):249~270.
[24] Knauert S,Singer H,Hollender J,et al.Phytotoxicity of atrazine,isoproturon,and diuron to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outdoor mesocosms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0,158(1):167~174.
【關鍵詞】土地利用 生態安全 格局影響
一 引言
本文選取內蒙古多倫縣為研究區,在3S的支持下,研究2000~2010年多倫縣的土地利用變化;在吸收已有區域生態安全評價、環境評價以及國土資源評價相關成熟經驗與方法的基礎上,建立多倫縣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利用GIS提供的空間分析功能,研究多倫縣近十年土地利用與生態安全的內在關系。
二 研究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1.研究區域概況
多倫縣地處內蒙古波狀高原的南緣,地理坐標115°54′E~116°55′E,41°46′N~42°39′N。東與河北省圍場縣接壤;南與豐寧、沽源縣交界,西與鑲白旗、正藍旗為鄰,北與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毗鄰,縣境南北長110千米,東西寬70千米。地貌為平緩起伏的沙地,土壤以發育在砂性母質上的風沙土為主,也有草原栗鈣土,間有風沙土、棕鈣土和草甸土等土類,植被以典型的草原植被為主,氣候屬于溫帶半干旱向半濕潤過渡的典型大陸性氣候。目前,多倫縣已演化為沙漠化較重的地區,其北部為著名的渾善達克沙地。
2.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源包括:2000年和2010年TM影像;1﹕50000的地形圖、2000年和2010年土地詳查數據;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現狀圖;2000~2010年間多倫縣統計年鑒、環境公報和其他相關社會統計數據。
三 方法與結果
1.土地利用動態
主要利用ERDAS9.2進行遙感影像預處理及解譯,采用ARCGIS9.3進行矢量化數據處理、空間分析及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變化專題圖的制作。分類過程中對混合像元采用實地校驗的方法,運用GPS手持接收機現場調查并記錄土地利用狀況與經緯度,然后用采集的樣本定義監督分類模板,并結合現有的結合現有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其他圖件,分類結果精度評估顯示研究的遙感影像解譯精度達到應用要求。土地利用轉移矩陣限于篇幅不再列出。
2.指標體系及模型
第一,指標體系及權重。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在考慮區域特點基礎上,運用PSR模型構建了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分別用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狀態、人文環境響應模擬現實的生態狀況;為了避免AHP在確定權重時的主觀性,本文采用信息熵與AHP相結合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指標體系及權重如表1)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在考慮區域差異的基礎上,擬定了生態安全的5個等級(表2)。
第二,生態安全綜合指數測算。本文采用功效函數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假定各指標變量為uj(j=1,2,…,m),aj,bj分別為各評價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指標值xj對生態安全綜合指數的功效Ui(uj)由式(1)確定,再根據表1中的各指標權重wj,運用綜合指數法計算生態安全綜合指數ESIj,計算公式見式(2)。
Ui(uj)= Ui(uj)具有正功效時 (1)
ESIi= Ui(uj)具有負功效時 (2)
3.生態安全動態
本文采用Kriging插值法將統計數據進行格網化轉換,柵格大小為25m×25m,地圖采用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投影,參考橢球體為Krasovsky,基準面為Beijing1954。將表2中各指標進行格網化后分層存放,在ARCMAP中通過,按
照生態安全綜合指數測算方法得到2000年與2010年生態安全評價圖,限于篇幅未列出。在ARCMAP提供的屬性統計功能對生態安全綜合評價圖與生態安全動態圖屬性表分別進行統計,可以得到多倫縣生態安全格局(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多倫縣生態理想安全區域、安全區域和臨界安全區有所增加,局部區域正在向不安全區域和很不安全區域過度,而且向很不安全區域過度的幅度很大。說明從2000~2010年由于多倫縣采取各種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近十幾年來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但有些局部地區有加劇惡化的趨勢。
4.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安全
將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圖分別與2000年和2010年生態安全評價圖做疊置分析,得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生態安全等級面積比例表(表3),與土地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圖(限于篇幅未列出)。
四 結論與展望
第一,2000~2010年,多倫縣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劇烈,10年間耕地面積、未利用地面積減少,建設用地面積則增加,林地、草地、水域面積急劇增加。導致建設用地增加的原因,是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林地、草地面積增加的原因,是近年來進一步退耕還林還草的成果。
第二,2000~2010年,按照生態安全評價結果中安全等級像元出現的頻率,2010年較之2000年雖然生態理想安全區域、安全區域和臨界安全區域有所增加,局部區域正在向不安全區域和很不安全區域過度,而且向很不安全區域過度的幅度很大。說明從2000~2010年由于多倫縣采取各種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近十幾年來多倫縣整體的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但有些局部地區有加劇惡化的趨勢。
第三,2000~2010年,很不安全土地利用類型面積除林地、草地都有所減少,其中減少幅度最大為耕地,最小為水域。很不安全面積有所增加的林地、草地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土地整理措施,使閑置土地回復其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在不安全的土地利用類型中,林地、水域、未利用地與建設用地面積有所減少;臨界安全的土地利用類型中,林地和草地面積有增加,應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擴大生態建設的范圍,長期推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安全的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林地與水域均有所增加,證明政府在局地采取生態保護政策取成效;耕地、林地、水域與建設用地理想安全的面積均有所增加,林地的增加幅度最大。整體上,多倫縣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類型生態安全狀況都有所好轉。
第四,本文對于土地利用與生態安全動態僅是一個探索性的研究,今后有必要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方面進一步研究。同時,如何對土地利用類型進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形成生態安全格局等命題,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于興修、楊桂山.中國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地理科學進展,2002(1)
[2]李子君、周培祥、毛麗華.我國水土保持措施對水資源影響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7(4)
[3]史培軍、江源、王靜愛等.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生態安全響應機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史培軍、宮鵬、李曉兵等.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的方法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5]陳星、周成虎.生態安全:國內外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5(6)
[6]崔勝輝、洪華生、黃云鳳等.生態安全研究進展.生態學報,2005(4)
[7]周文華、王如松.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方法研究—以北京為例[J].生態學雜志,2005(7)
[8]謝花林、李波.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5)
[9]龔建周、夏北成.城市生態安全評價及部分城市生態安全態勢比較[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3)
[10]左偉、王橋、王文杰等.區域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模型分析[J].地理科學,2005(2)
[11]肖容波、歐陽志云、韓藝師等.海南島生態安全評價[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6)
[12]張兵、金鳳君、胡德勇.甘肅中部地區生態安全評價[J].自然災害學報,2007(5)
[13]邱微、趙慶良、李崧等.基于“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的黑龍江省生態安全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2008(4)
[14]李玉平、蔡運龍.河北省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
摘 要 體育運動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為此如何保障在高職院校中的體育運動是安全健康的是本文研究的重點。近年來,隨著體育運動事件層出不窮,導致對高職院校的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的關注日益增加,因此安全防護成為在進行體育運動當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在進行安全防護課程的同時也要基于生命安全理念的基礎之上才能完善對高職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的常態化研究。本文對生命安全理念在高職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中具體的運用進行分析,以及對高職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的常態化現象和普及情況進行分析。
關鍵詞 安全教育 重要性 參考和建議
體育運動安全防護在以往的時代一直被大多數人所遺忘,然而這并不代表不存在,近年來發生的體育安全事故重新讓我們警醒起來。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強人們的安全意識,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意識,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才有可能,提高安全意識,進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教育,應當注意到在人的權益當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如何總結以往事故發生的原因和經驗教訓,為以后體育運動更好的開展提供保障是我們現在要努力去應對和解決的事。
一、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職教育中開展的重要性
(一)以往教育模式的缺失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人們往往專注于學習和工作中,容易缺乏對身體鍛煉的了解和關注,所以不經意間就導致了身體的損傷和危害,甚至危及生命。這其中就涉及到以往安全教育的缺失,在我國教育中,孩子在我們的眼中一直是乖乖子、心肝寶貝的樣子或者放任不管、任由他我行我素,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導致他們在以后的體育運動中因為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護措施的缺失而出現受傷或暈厥甚至危及生命。2013年5月16日,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2012級男生裘某在參加完體育課1000米測驗后突發休克,經搶救無效死亡。這種事故的發生應該引起我們對體育安全防范意識的重視和警醒,嚴格規范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的實行,才能避免這類事故的發生,同時改變以往教育中一味的打著“呵護孩子”的口號,不讓孩子進行體育項目的鍛煉,要知道素質教育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不能單攻一類,否則就算不上真正的素質教育。
(二)生命安全理念的意義
高職學生的年齡跨度大都在18-25歲,是個體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學生掙脫高考的束縛,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開始追逐自己愛好。學習也不單純是課本理論知識。但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學生會陷于困惑迷茫中。大學生生命教育學生。生命教育能引導學生肯定、尊重、珍惜并熱愛生命。從生命的角度發現人生的價值。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培養自己強健的心靈,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生命教育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建構。高職學生正處于人格重建的關鍵期。生命教育從人的整體生命出發給予學生生命關懷。第三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社會角色。讓大學生在接受生存技能培訓的基礎上,獲得基本的生存能力。第四,生命教育能促進校園和諧。
(三)生命安全教育對社會的作用
生命安全教育不僅僅對個人的生命起到了重視的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當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率進一步提高之后,社會的自殺率也會隨之減低,整個社會的氛圍也從悲觀苦悶中慢慢走向積極向上,從而促使人們積極向上珍愛生命,獲得一個正常和健康的心態,因此無論從長遠的影響還是眼前的效果來說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推行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它不僅僅讓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和注意到體育運動當中的隱患,同時也可以在日后學生在進行相關的體育鍛煉中注意保護好自己,從而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體育鍛煉所帶來益處,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高職院校中推行體育運動防護課程,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理論知識,更重要是學習實踐技能,特別是關鍵危急時刻的求生技能,通過學習這些技能的學習與掌握,使學生能夠在自然災害來臨時可以更好的保護好自己,同時,在自助基礎上也可以更為有效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與他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基于生命安全教學理念下高校體育運動防護課程開設的可行性
(一)教學目的統一性
體育教學目的和任務是通過全面身體鍛煉來不斷增強學生體質同時提高學生的意志力,培育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興趣與熱情,獲得一個良性發展的基礎,同時對學生開展基于生命安全教學理念下的高校體育運動防護課程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規律和方法,培育學生進行自我鍛煉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從而減少劇烈的體育運動對學生所造成的傷害,讓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鍛煉規律,獲得良好的鍛煉和健身的前提條件,讓學生順利地健康地成長。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告訴學生要懂得自我保護和有一定的自我安全意識,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注意鍛煉身體,通過強壯自己的體質來培養自身的意志和有效的鍛煉方式,并且在危險時掌握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心理意志從而讓學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從教育的目的看是統一的。所以在我國的高等院校開設體育運動防護課程對于強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的一致性
多層次的認識生命本質、理解生命意義是進行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更為深層次的內容。提升生命價值的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才能讓學生珍惜生命。生存意識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時它的主要內容。它將課程目標以及課程內容相互結合在一起,不僅僅是單獨地灌輸知識,而是在進行知識灌輸的同時對知識可以有效地進行理解與分析,從而讓教學內容圍繞著安全防護進行展開,加深學生的理解。對生命安全防護課程的教學內容的一致性的分析,不僅僅是體現在在課程上的演示教學,還可以利用電影、圖片等形式進行教學指導,從而揭示其生命安全的一般規律,讓學生擁有更為直觀以及更為立體的概念,讓學生避免因為體育運動當中所產生的知識誤區的引導。
(三)教學作用的統一性
教學作用的統一是讓教與學相結合二者對于增強學生體質,讓學生對專業性的體育運動鍛煉方式更加具有適應性。通過基本的運動技巧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運動能力以及體育知識,讓學生結合體育知識進行體育活動,也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學作用下獲得自身素質與體育運動相適應,摸索出一條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道路,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當中得到教學作用的統一。
三、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職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常態化開展的建議
(一)師資隊伍建設建議
目前,學校生命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在跑步當中突然猝死的情況,一方面這與學生的自身身體素質有關系,一方面也與非科學的教學方式有關,也由于大量生命安全事故使高校意識到培養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同時認識到生命的社會性價值對學生身體健康發展以及生活質量的重要意義。為此對生命安全防護課程氛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部分,是醫學和體育學有機結合一門課程。目前,由于師資水平有限,對涉及醫學部分課程可以由高校具有醫學、運動醫學背景教師承擔,涉及體育學部分課程可以由體育教師講授。
(二)教學內容完善建議
在教學內容上以體育運動安全為基本教學內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學生掌握如心肺復蘇術、繃帶包扎、止血、骨折臨時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改進教學方式,創設模擬環境,不僅讓學生在模擬場景中學習應急避險等安全技能,并培養學生對生命、生存、生活的積極、健康、樂觀態度,啟發他們尊重自然、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手段改進建議
對教學方式的改進是需要針對目前教學方式不科學不規范的現象進行的,在進行體育運動時,需要確保體育教師以及相關的從事體育教育有關人員具有充分的體育知識,從而在對學生進行教導過程當中傳輸正確規范的體育動作。與此同時,在不斷針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進的同時,也要引進新的教學手段,運用視頻短片、教育圖片、注意符號等等進行體育運動安全知識的傳播,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體育運動安全知識,達到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職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常態化的目的。
四、結束語
我國針對高職院校的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還存在著不少的漏洞,在目前體育運動安全事故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情況下,運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對高職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進行具體的規范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生命安全理念貫穿于安全防護課程,這不僅僅是針對安全防護知識上的灌輸,而是一種對生命負責的意識的傳授,本文針對基于生命安全理念下的高職體育運動安全防護課程的常態化研究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也基于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得到進一步額的推廣和重視。
參考文獻:
[1] 趙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體育運動防護課程教學的常態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02:66-69.
[2] 李云廣,甄子會.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運動風險防護課程體系構建的實踐研究――以黑龍江科技大學為例[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06:28-32.
[3] 王帆,楊雪芹,牟少華,路丁.生命安全訴求下學校體育運動教育的價值[J].體育學刊.2012.01:78-81.
[4] 范敏.“十二五”期間我國高職體育院校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 大學生食品安全KAP現狀及干預對策 石家莊市大學生食品安全相關知識態度行為調查 深圳市高中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 深圳市小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 廣州市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 江蘇某高校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與分析 住院患者食品安全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 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研究 食品安全檢測現狀及對策研究 食品從業人員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研究現狀 醫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現狀及干預對策分析 大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及購買行為分析 河北省農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現狀調查 廣州市大學生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 醫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淺析 淺析醫學生逃課現狀及對策 食品安全現狀及防制對策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 也談食品安全的現狀及對策 淺談高校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Mead, P.S., Laurence Slutsker, Vance Dietz, 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1999(5):5.
[3] 馬斯嘉,劉小娟,黃才苡.某高校大學生食品安全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衛生研究,2012(2):297-299.
[4]萬改紅,張強.對醫學生食品安全認知水平的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11(16):106-108.
[5]Susan Turnbull-Fortune, Neela Badrie.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Practices to Food Safe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Living in Residence Halls, Trinidad, West Indies[J]. On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2(1):1-11.
[6]Mulugeta Kibret, Bayeh Abera. The Sanitary Conditions of Food Service Establishments and 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Food Handlers in Bahirdar Town[J]. Ethiop J Health Science, 2012(1):27-34.
[7]Rachelle Booth, Magaly Hernandez, Erica L. Baker, et al. Food Safety Attitudes in College Student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of a Conceptual Model[J]. Nutrients,2013(5):328-339.
[8]韓德崗.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衛生與健康,2012(9):12,177.
[9]田栗,趙麗娟,孫磊等.石家莊市大學生食品安全相關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2010,31(5):543-545.
[10]左群,王憶.上海市三所高校大學生食品安全KAP調查與分析[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2,23(2):46-49.
[11]劉小華,占華劍,李淑梅等.贛州市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8):1901-1902.
[12]宋陽,張然,張立實.成都市大學生營養與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302-303,306.
[13]趙海峰,王慧芬,溫凱婷等.山西省不同學科類型院校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2,13(10):736-742.
[15]韓洋.關于經濟法框架下的食品安全保護問題研究[J].現代婦女(下旬),2013,20(5):41,71.
[14]Xiong Yu. Enlighten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Canada HACCP System and Chines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J].Canadian Social Science, 2013(1):147-151.
[16]新華網.我國5個月取締關閉各類違規違法企業5000余家[EB/OL].(2011-09-27)[2013-10-11].http:///content/2011-09/27/content_23784826.htm.
[17]Penilaian Pengetahuan. Assessment of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 Among Food Handlers at Residential Colleges and Canteen Regarding Food Safety[J]. Sains Malaysiana, 2011(4):403-410.
[18]林萍,王芳,黃衛東.泛網絡時代食品安全信息在高校傳播模式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2(24):88-91.
[19]Shuchi Rai Bhatt, S. M. Bhatt, Anita Singh. Impact Analysis of Knowledge Practice for Food Safety in Urban Area of Varanasi[J].Pakist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9):186-190.
[20]Wen-Hwa Ko. Food Sanita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for the University Restaurants Employees[J].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2011(2):744-750.
[21]Miraglia D, Branciari R., Ranucci D., et al.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s During a HACCP Programme Applied to School Catering of the Perugia Municipality: Years 2008-2010[J]. Italian Journal of Food Safety,2012,1(3):47-52.
[22]Andrea Osimani, Lucia Aquilani, Stefano Tavoletti, et al.Evaluation of the HACCP System in a University Canteen: Microbiological Monitoring and Internal Auditing as Verification Too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3(10): 1572-1585.
[23]David L, H. Holly Wang, Nicole J. Olynk, et al. Chinese Consumer’ Demand for Food Safety Attributes: A Push for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Regul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2(2):489-495.
旅游生態安全評價承繼了大尺度的、常規的生態安全系統評價研究的評價模型、評價方法及評價指標體系,作為生態安全評價的研究理論、研究成果的應用領域。該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成果仍然相對較少。目前該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旅游生態承載力的評價研究。研究者引入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旅游地的自然環境容量[1]、經濟容量[2,3]、社會容量[4]、心理容量[5]等方面進行測度,確定出旅游地生態安全承載力的閾值,從而對旅游地生態安全狀況進行評價。二是旅游生態安全的綜合評價研究。研究者將旅游生態安全界定為與其周邊環境和諧共榮、兼容平衡的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研究者構建了復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從經濟、社會、自然環境、旅游產業的狀況以及旅游產業與目的地間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設置了評價指標,[6,7,8]綜合測度旅游生態安全狀態。
綜上來看,旅游生態安全評價研究剛剛起步,傾向于沿用著大尺度、常規的生態安全評價的研究成果,其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均較為單一,尚沒有普遍認可的研究范式。[9,10]在此,本文強化旅游產業特色,構建出獨特的、針對的評價方法及指標體系,提升旅游生態安全研究的適用性及科學性,推進生態安全研究的多元化、深層次的發展。
二、生態安全高頻評價指標的統計及篩選
研究收集了相關研究文獻中所涉及的具體指標,按照各個指標使用頻次進行排序,識別出經典的、高頻的評價指標,為后續評價指標的選取提供參考依據。研究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為數據源,選擇“生態安全”及“評價指標”兩個關鍵詞進行檢索,共計獲取文獻153條。研究將高頻的、經典的評價指標進行分類、歸納,將具體指標落實到五個評價維度,統計分析了該維度的高頻指標引用狀況(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對生態安全研究領域的高頻指標分布狀況進行了歸納總結,提煉出各個評價維度的高頻指標。一是,驅動力維度。該維度的評價指標主要集中在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增長狀況兩個方面,其高頻指標數量較少,平均引用頻次相對較高(51.9次),反映出研究者對于該維度評價指標的選取較為集中,具有較強的共性和普遍性。二是壓力維度。該維度的評價指標平均引用頻次較為適中(32次),高頻指標種類較多,傾向于從污染物排放強度、能源消耗強度兩個方面進行選取。三是狀態維度。該維度的高頻指標主要反映了評價對象的水資源狀況、空氣質量、噪音污染狀況、綠化狀況,呈現出較高的平均引用頻次(40.6次),反映出研究者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認知形成了較高共識。四是影響維度。該維度僅僅提煉出7個高頻指標,平均引用頻次也較低(28.1次),因此僅產生了2個引用頻次超過30的高頻指標。這反映出研究者結合不同的研究目標,對影響維度的范疇進行界定,造成評價指標的選取較為寬泛和多樣,難以產生集中度較高、代表性較強的指標。五是響應維度。研究者對于響應維度評價指標的重視程度最高,形成了較高的總引用頻次(512次)。然而,由于生態安全系統響應措施的類型多、范圍廣,研究者對相應指標的選取也相對分散,使得高頻指標的數量較多(16個),因此該類評價指標的平均引用頻次顯著低于驅動力維度和狀態維度。
三、旅游城市生態安全系統評價指標的選取
本文結合旅游城市生態安全系統五個核心要素的研究界定,并延續了上述高頻經典評價指標的描述內容、測度方向,對旅游特色評價指標進行選取設計。[11,12]
首先,驅?恿σ?素。常規生態安全的驅動力要素往往從城市經濟總量增長、人口增長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測度。同樣的,研究選取了旅游收入增長率、旅游人數增長率、旅游固定資產增長率等指標,表征了旅游產業發展、旅游者涌入對當地生態安全系統的推動作用。
第二,壓力要素。由于旅游產業是一個涵蓋范圍豐富、關聯性較強的產業,且我國相關旅游統計工作涉及范圍較窄,獲取數據比較單一,難以單獨剝離出旅游產業引發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計量數據。因此,研究采用旅游者對基礎設施沖擊(旅游交通壓力)、旅游者對城市空間的占用(旅游空間密度)、旅游者對當地居民的干擾(游客密度指數)三個指標反應旅游產業對旅游城市生態安全系統帶來沖擊壓力。
第三,狀態要素。本文從城市擁有的旅游資源狀況(旅游資源質量)、旅游者人均擁有的旅游資源數量(人均旅游資源占有量)兩個方面對旅游資源狀況進行測度評價??紤]到旅游產業作為當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研究采用旅游產業與環境系統的協調度、旅游產業與社會系統協調度、旅游產業與經濟系統協調度三個指標,描述旅游產業與當地城市的交互作用,探討旅游產業與城市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及自然環境系統的協調關系。
第四,影響要素。本文將旅游產業相關的影響因素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通過旅游產業發展對旅游市場的影響作用,包含旅游城市知名度、旅游者人均消費、旅游者停留天數等指標;二是對旅游產業的經濟狀況產生的影響作用,主要采用旅游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收益能力、營業狀況等指標進行表述。
第五,響應要素。響應維度的高頻經典指標主要是描述政府部門緩解污染物破壞、優化自然環境等方面的策略措施,反映了旅游城市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同樣的,這些策略措施也是作為維護、改善城市旅游資源狀況的核心策略,是旅游生態安全響應維度的重要指標。為了突出政府部門對旅游產業的管理作用,研究也增加了管理部門對其旅游產業自身能力進行改善提升的評價指標,主要從旅游人才培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兩個方面進行表述。
四、旅游生態安全系統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基于上述高頻經典評價指標的梳理甄選、旅游產業相關評價指?說納杓疲?研究分別從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及旅游產業四個子系統選取指標,圍繞這四個子系統的存續發展、作用關系等特征狀態進行具體指標的選取提煉,填充其“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五個維度,構建完成了旅游城市生態安全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五、結語
在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研讀的基礎上,本文以DPSIR概念模型為基礎框架,對旅游城市生態安全系統進行解析,構建出旅游城市生態安全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將系統要素、要素間作用關系的理論描述落實到具體的評價指標上,支撐后續的測度評價研究。研究通過分析相關研究文獻對系統要素進行界定,對要素間關系進行梳理,從而實現了對旅游城市生態安全系統的解析認知,明晰了后續研究的基本范疇。并且,研究對生態安全系統高頻指標的統計篩選,辨析出該評價研究領域的高頻、經典指標,并依據高頻指標的選取原則及特征設計出具有旅游產業特色的評價指標,從而構建出本文的“旅游城市生態安全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含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5個維度,共計45個具體評價指標。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安全;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107-02
黨的十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從而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建設的戰略層面。生態文明建設是在“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提出的,是以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解決人類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安全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可見,維護生態安全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前提和要求。以此為契機,針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生態安全現實,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者應當不失時機地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在大學生安全教育實踐過程中適時開展生態安全教育,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生態安全觀,對于我國當前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深遠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安全觀的內涵
顯然,安全觀屬于人們的思維和觀念范疇,安全觀表現為一定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識和安全思維,不同的人或群體即不同的安全主體面臨著不同的安全問題,所要解決的安全問題不同,其思維習慣也不盡相同,最終導致不同的行為習慣和結果。大到國家,小到一個單位、部門,甚至是個人,都會形成一定的安全觀念,通過這種安全認識的形成,在這種安全觀的引導下去維護國家、單位、部門或個人的安全??傊?,安全觀是植根于個人或集體思維中關于如何保障安全的思想觀念的集合?!耙粋€人的安全觀會受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是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塑造、形成或改造的。安全教育的目的或作用之一就是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安全觀,指導人們的安全思維、安全意識和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以維護人們自身安全。
人們面臨不同的安全問題會形成不同的安全觀,作為安全觀之一的生態安全觀,是在人類賴以存在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自然資源面臨枯竭的形勢下提出的,旨在維護和解決人們的生存環境問題,并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整個發展過程。人類從原始文明到工業文明,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從政治文明到生態文明,代表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伴隨著人類這一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自身的物質生存條件的改善,而同時卻又破壞著我們的生態環境,這一矛盾發展的結果就是人類最終滅亡,而且伴隨著人類滅亡這一過程是一系列的生態災難,當前的環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脹、耕地減少就是這一危機的真實寫照。生態文明應運而生的現實危機就是生態安全觀直接接種的土壤,生態文明建設很大程度上需要這種對現實最直接的關注,二者是統一的,生態安全觀也可以看作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另一種解讀。
人類發展中的國家、經濟、政治、信息和生態等諸多安全威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安全系統,樹立正確的生態安全觀要避免陷入孤立和片面。生態安全是生態文明實現的前提和條件,是生態文明建設所關注的重要方面,建設生態文明就要在思想、教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關注生態安全,保障生態安全,進而促進生態文明的創建。所以,大學生安全教育就要從這一理論前提入手,提高大學生對生態安全的關注度,培養大學生生態安全意識,積極引導大學生從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向現代的生態文明方式轉變。
二、大學生生態安全觀培養的意義
大學生安全教育作為安全基礎性工作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但是縱觀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無論從教學形式還是教學內容,僅僅關注“個體人”的安全問題,從安全常識普及或者技能的培訓到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對措施,安全教育都以此作為出發點,以期從保障個體人的安全角度出發,被動地實現或達到維護整個群體安全的目標。這一出發點是傳統安全模式在安全教育領域的延伸,雖然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礎,也是必須承擔的任務,但是在非傳統安全問題凸顯時期,安全教育工作角度和方向更應多元化和開放,不能僅僅從維護個體人的安全角度出發去解決群體的安全利益問題,或者說不能僅僅關注“個體人”的安全,還要關注“群體人”的安全,大學生安全教育普世的價值關懷應立足于大學生對現實的關注,讓大學生從被動的或無序狀態轉變為主動地積極的應對現實安全問題。實際上,群體的和宏觀的安全利益維護才是保障“個體人”安全的前提和基礎。當然,傳統安全教育過程中對此問題也有涉獵,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態危機和生態安全問題更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生態安全是全體人類面臨的共同安全問題,通過對大學生“群體人”的安全觀念培養不失時機地將大學生安全教育引領到宏觀層面,只有維護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安全才能保證“個體人”自身安全,這是安全教育宏觀維度適應非傳統安全形勢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安全教育新的生長點和關注點。這種對傳統安全教育模式的改變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團結與合作的共贏精神,這無疑會提高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大學生的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改變整個大學生群體的精神面貌。
總之,生態安全觀培養是未來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新的發展方向和路徑。
三、生態安全觀視角下大學生安全教育完善的路徑
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還剛剛起步,有的學校甚至還沒有完全走入課堂,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之處。當然,生態安全觀教育不僅為當前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帶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明確大學生安全教育培養目標
傳統安全教育內容多涉及消防、治安、交通安全等,注重的是大學生個體安全教育,通過個體安全防范和處置,保障個體的人身財產安全,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安全意識和安全常識,躲避災害和防范侵害的能力,內容明顯單一。而以關注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為特點的生態安全教育恰恰與傳統的安全教育方向相反,它注重的是集體安全,強調個體對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環境的影響,通過規范個人行為進而保障集體安全,最終是從集體安全中使個人獲得安全保障。生態安全教育注重培養的是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強調的是大學生日常行為養成,并注重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這是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文明程度的主要標志,顯然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一個公民在處理自然災害等生態安全問題過程中,公民的集體觀念和應對危機能力不能依靠傳統安全教育模式。日本民眾在處理大海嘯和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中表現出的整體素質給我們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論是生態安全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安全教育,這種目標確立理應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選擇,更應當成為我們工作中的培養目標。
(二)完善教學手段和形式
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安全工作者或者學校的部分輔導員兼任,教師隊伍組成人員單一,生態安全教育問題涉及環境、資源、人口和國家發展戰略等一系列問題,傳統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難承受如此專業性、理論性強的教育工作,生態安全教育具有生態學科的特點,傳統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模式很難實現將生態安全進行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展開。再加上傳統的大學生安全教育以課堂教學和理論教學為主,大學生實踐性不強,種種因素導致大學生安全教育生態安全教育任務很難完成。因此,應根據生態科學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和多學科交叉特點,涉及的生物、化學、土壤、水文、經濟、法律、政治等多門學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學科交叉形式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要逐步進行改革,滲透進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另外,開展多樣化的生態安全教育模式,例如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辯論會、課外活動、第二課堂、主題班會、公益實踐活動等,也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三)引導學生維護生態安全
筆者曾做過調查,當前高校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還僅僅限于課堂教學。而生態安全觀視野下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具有十分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種形式的教學內涵,應當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教學,走入社會積極從事維護生態安全實踐。例如,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綠色校園”建設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在節假日參加生態宣傳和維護活動,植樹、種草,美化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參加校園志愿行動,清理校園垃圾和白色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創建綠色校園,還可以組織相關專業學生開展參觀、調查、環境監測、科學研究等活動,繼而通過校園活動推進整個社會的生態安全意識。
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這樣不僅豐富安全教育內容,還不斷豐富了大學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在校大學生生態安全建設的重要意義,加強生態安全教育的宣傳工作,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使每個大學生養成節約的習慣,約束自己的生活方式,制止鋪張浪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適當地將生態安全教育納入學生管理當中,既可以提高學生管理水平,同時也促進校園安全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國愈,雷玲.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論與安全思想因素分析[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3,(1).
[2]李朝暉.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生態安全教育探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6).
[3]魏彩霞.高校生態倫理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2).
[4]王文勇.當代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J].當代青年研究,2005,(8).
[5]崔勝輝.生態安全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5,(4).
收稿日期:20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