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生態安全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安全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安全的意義

        第1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根據會議安排,我就做好某某某縣2006年經濟工作和安全生產工作做表態發言,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頭、起好步,(來自)對于順利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超常規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縣委、縣人民政府召開了經濟工作和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全面安排和部署了全年各項工作,明確提出了奮斗目標,力爭完成工業總產值40億元,增長14.3%;工業增加值12億元,增長20%,實現工業利稅3.8億元,增長20%。面對目標和任務,我們將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努力拼搏,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發揮特色產業,扶持壯大骨干企業。緊緊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依托現有資源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電力產業,突出精細化工產業,突破輕工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工業扶優扶持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和裝備水平,加快后續產品、產業研發,引導企業加強與區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合作,培育壯大沙湖紙業、興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華、寶馬化工、中鋼公司、永威炭業、廣華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業,大辦特色工業、優勢工業,實現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二是狠抓重點項目建設,增強工業發展后勁。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和著力點,進一步加大“雙爭”工作力度,重點抓好三喜科技農藥擴建、天瑞公司和興平冶化發電、金源偉業年產50萬噸高純炭、陶樂源公司年產3萬噸高品質碳化硅、廣華奇思年產2萬噸活性炭擴建等十大重點項目,實行縣級領導包項目責任制,確定的項目抓開工,開工的項目抓進度,投產的項目抓效益,著力形成新一輪搶項目、爭資金、快開工、大建設的局面,進一步提升工業經濟綜合勢力。

        三是加快園區建設,打造發展平臺。把園區建設作為工業載體抓好抓實,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上下聯動”,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層次和水平。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實施太沙、崇崗工業園區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全力打造供排配套,運營暢通,管理規范,環境優美,協調發展的生態工業園。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147852369效能管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加快寧夏精細化工基地水、電、路、通訊等網絡建設,努力開工建設縣城輕工業基地,實現“六通一平”,全面整合石嘴山市循環經濟實驗區閑置房產、場地,積極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園區集中,構建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園區經濟新格局,著力搭建招商引資發展平臺。

        四是加大環保治理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高度重視發展和環保的關系,堅持開發與治理并舉,狠抓工業污染治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加強新建項目管理,嚴格市場準入,堅決淘汰落后工藝設備,加快技術創新,改造利用電石爐尾氣,實施一批切實可行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項目,重點抓好傳統產業節能、節水新技術改造,支持、鼓勵企業對煤源、煤矸石、粉煤灰渣等進行綜合利用,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降低成本,走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之路。

        五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培植工業經濟新優勢。堅決把中央、區、市關于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徹底消除政策性歧視,保護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放開搞活,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大力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特色突出的非公有制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通過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力爭培育4家產值達10億元、5家產值達5億元、10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促其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六是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各項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來自)2006年我縣安全生產工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區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加大監管預防力度,以全縣范圍內不發生重、特大事故,降低一般生產事故為目標,繼續保持安全生產平穩態勢,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⑴繼續廣泛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和勞動者的技能。開展多樣化、經常化的安全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充實內容,力求取得更廣泛、更好的社會效果。努力營造“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風尚,喚起全社會對安全生產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⑵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切實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繼續加強安全生產管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深入一線,深入基層,重點督查生產經營單位責任制的落實情況,隱患的整改情況,職工培訓教育情況,職工勞動保障和應急救援預案的制定演練情況,真正把安全生產落實到企業的發展規劃中,落實到加快企業科技進步中,落實到企業經營考核中,落實到加強企業管理中,落實到建立安全生產許可制度中。通過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

        ⑶繼續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大事故隱患整改力度。加大對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公眾聚集場所、建筑施工企業的專項整治,通過專項整治進一步提升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實現全縣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好轉。

        第2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有機酸;化感;生態安全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Q1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195-02

        1引言

        目前,大量的N、P等營養性污染物進入水體,使水體富營養化及水華問題日益嚴峻,許多淡水湖泊由草型湖泊快速轉變為藻型湖泊,使水體的景觀和生態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破壞。如何有效控制水華,治理富營養化水體是目前水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1]。化感物質和化感作用的研究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2]。有機酸是一類重要的化感物質,已被廣泛報道具有較強的抑藻活性。如從狐尾藻中分離出沒食子酸、鞣花酸[3,4],從稻草中監測到的對羥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酸和香豆酸[5]均被報道能夠有效抑制藻類生長。除了有機酸分離鑒定外,還開展了有關有機酸聯合作用、抑藻機理及生態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有機酸化感作用

        Alliotta 等[6]從寬葉香蒲中分離得到 -亞麻酸、 -亞油酸及一個未知的不飽和18 碳脂肪酸對小球藻和魚腥藻有抑制作用。Schrader[7]從大麥稈降解溶液中檢測出不飽和脂肪酸、賴氨酸、阿魏酸等對藍藻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質。此外,從金魚藻、苦草、黑藻、伊樂藻、馬來眼子菜、黃絲草等水生植物中也檢測到了多種有機酸[8-10]。高云霓等[11]從苦草的種植水中檢測到苯甲酸、對羥基苯甲酸、對羥基苯乙酸、鄰苯二甲酸、對羥基苯丙酸、香草酸、原兒茶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等9種酚酸,并考察了后4種酚酸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結果顯示其抑藻活性與本身的結構有關,不同酚酸以毒性效應比例多維混合表現出加和抑藻效應,且隨著混合種數的增多,酚酸的加和效應增強,多種化感物質的聯合作用可能是水生態系統中沉水植物抑制藍藻生長的一個重要機制。胡陳艷等[12]從馬來眼子菜中分離鑒定出了壬酸等13種有機酸,并探討了部分有機酸對羊角月牙藻的抑制作用,各脂肪酸對羊角月牙藻的EC50分別為:壬酸< 油酸< 癸酸< 月桂酸< -亞麻酸< 亞油酸< 豆蔻酸

        3有機酸抑藻機理

        大多數化感物質具有廣譜性作用機制,能夠影響生物的許多生理生化過程[14](鮮啟鳴等,2005)。從目前的報道看主要的作用機理是影響藻細胞的細胞膜、光合作用和能量產生步驟及能量使用過程,很多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很有可能是這些化感物質的作用位點之一[15~18]。Shao 等[19]從基因表達和抗氧化系統兩個方面研究了焦性沒食子酸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作用,認為氧化損傷是其主要作用機理之一。本課題組也研究了焦性沒食子酸對銅綠微囊藻的化感作用機理,實驗結果表明,DNA 和細胞膜很可能是焦性沒食子酸發揮抑藻效應的兩個主要作用靶點(尚未發表數據)。此外,還有關于葉綠素熒光參數方面的研究,認為葉綠素熒光參數是相對于葉綠素含量更靈敏的指標,而且不同的葉綠素熒光參數表現出的靈敏程度不同。在很多毒性測試中,葉綠素熒光參數也表現了相對較高的靈敏性,而且這些參數的靈敏性與其所反映的光合過程有關[20~24]。Zhu等[25]在共培養條件下,采用葉綠素含量和葉綠素熒光參數研究穗花狐尾藻分泌的化感物質對銅綠微囊藻光合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光合作用是穗花狐尾藻抑制銅綠微囊藻生長的重要對象之一,4 個葉綠素熒光參數[qN ( 非化學淬滅) 、YⅡ( 有效量子效率) 、Fv /Fm( 最大量子產量) 、F′v /F′m( 光系統Ⅱ有效量子產量)]是相對于葉綠素含量更靈敏的指標,其中qN 最靈敏。

        4有機酸生態安全性評價

        在向水體中大劑量的投加化感物質時,在抑制有害藻類生長的同時是否會對水環境中的其它生物的產生毒害作用,一直是環境學者關心的問題。吳安平等[2]研究發現水楊酸對水華魚腥藻的最佳抑藻濃度為0.6mmol/L,為了考察其生態安全性,用該濃度的水楊酸溶液處理鯉魚1周后,測定了鯉魚血清中的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氨酰基轉移酶(GGT)、堿性磷酸酶(ALP),以及肝臟、鰓和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膜脂過氧化產物(MDA)活性,檢測結果表明該濃度的水楊酸處理并未對上述酶活產生明顯影響,提示水楊酸對鯉魚無毒性作用,對水華治理有一定的應用前景。鄭春艷等[26]研究了水楊酸、亞油酸和對羥基苯甲酸對多刺裸腹蚤的毒性作用,研究結果表明,3種化合物對多刺裸腹蚤的EC50均明顯大于對池塘水華混合藻類的EC50,表明這3 種化感物質(尤其是亞油酸)在可除藻的濃度范圍內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可能較小。

        5結語

        化感物質抑制藻類生長研究在有害藻類控制中具有重要意義和應用前景。雖然目前關于有機酸類化感物質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研究有機酸的降解特性、生態安全性以外,還要進一步提取、分離抑藻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具有真正應用前景的有機酸類抑藻物質。

        參考文獻:

        [1] 洪喻,胡洪營.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與應用[J].科學通報,2009,54(3):287~293.

        [2] 吳安平,張庭廷,何梅,等.水楊酸對水華魚腥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及相關毒理學的初步研究[J].生物學雜志,2008,25(5):44~47.

        [3] Planas D,Sarhan F,Dube L,et al.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henolic compounds of Myriophyllum spicatum[J].Verhandlungen Internationale Vereinigung Limnologie,1981(21):1492~1496.

        [4] Gross E M,Meyer H,Schilling G.Release and ecological impact of algicidal hydrolysable polyphenols in Myriophyllum spicatum[J].Phytochemistry,1996(41):133~138.

        [5] 萬宏,張昀.降解稻草對藍藻生長的抑制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6(4):485~488.

        [6] Alliotta G,Della G M,Monaco P.In vitro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by phytotoxins of Typha latifolia[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90,16( 9) :2637~2646.

        [7] Schrader K K.Natural algicides for the control of cyanobacterial-related off-flavor in catfish aquaculture,Off-flavors in aquaculture acs symposium series.U.S.government work[J].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3(848):195~208.

        [8] Xian Q M,Chen H D,Qu L J,et al.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gainst algal growth[J].Allelopathy Journal,2005,15(1):95~104.

        [9] Wang H Q,Cheng S P,Zhang S H,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queous extract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nd their allelopathic activity on Microcystin aeruginosa[J].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0,19(1):213~218.

        [10] 王紅強,張麗萍,張勝花,等.伊樂藻中有機酸的GC-MS 分析及其抑藻作用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34(7):23~26.

        [11] 高云霓,劉碧云,王靜,等.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釋放的酚酸類物質對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作用[J].湖泊科學,2011,23(5):761~766.

        [12] 胡陳艷,葛芳杰,張勝花,等.馬來眼子菜體內抑藻物質分離及常見脂肪酸抑藻效應[J].湖泊科學,2010,22(4):569~576.

        [13] 張庭廷,鄭春艷,何梅,等.脂肪酸類物質的抑藻效應及其構效關系[J].中國環境科學,2009,29(3):274~279.

        [14] 鮮啟鳴,陳海東,鄒惠仙,等.淡水水生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5,24(6):664~669.

        [15] Inderjit,Duke S O.Ec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allelopathy [J].Planta,2003,217(4):529~539.

        [16] Belz R G,Hurle K.A novel laboratory screening bioassay for crop seeding allelopathy [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4,30(1):175~198.

        [17] Hong Y,Hu H Y,Xie X,et al.Gramine-induced growth inhibition,oxidative damage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s in freshwater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Aquatic Toxicology,2009,91(3):262~269.

        [18] 李鋒民,胡洪營,種云霄,等.蘆葦化感物質對藻類細胞膜選擇透性的影響[J].環境科學,2007,28(11):2453~2456.

        [19] Shao J H,Wu Z X,Yu G L,et al.Allelopathic mechanism of pyrogallol to 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 (Cyanobacteria):from view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antioxidant system [J].Chemosphere,2009,75(7):924~928.

        [20] Lu C M,Chau C W,Zhang J H.Acute toxicity of excess mercury on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of cyanobacterium,S.platensis- assessment by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alysis [J].Chemosphere,2000,41(1~2):191~196.

        [21] Dewez D,Geoffroy L,Vernet G,et al.Determination of photosynthetic and enzymatic biomarkers sensitivity used to evaluate toxic effects of copper and fludioxonil in alga Scenedesmus obliquus [J].Aquatic Toxicology,2005,74(2):150~159.

        [22] Macedo R S,Lombardi A T,Omachi C Y,et al.Effects of the herbicide bentazon on growth and photosystem Ⅱ maximum quantum yield of the marin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 [J].Toxicology in Vitro,2008,22(3):716~722.

        [23] Henriques F S.Lea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Background and Fundamentals for Plant Biologists [J].The Botanical Review,2009,75(3):249~270.

        [24] Knauert S,Singer H,Hollender J,et al.Phytotoxicity of atrazine,isoproturon,and diuron to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outdoor mesocosms [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10,158(1):167~174.

        第3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8-0034-03

        1引言

        農用土地資源安全,是土地資源安全最重要的突出問題。當前,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與否,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生產安全,以及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本文對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現實意義、評估原則和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等進行新的探討,旨在為制定農用土地資源安全保障措施提供新的依據。

        2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現實意義

        所謂農用土地資源安全,是指農用土地資源在滿足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需要的狀況及其能力。如果從可持續發展視角上考察,就是指農用土地資源在滿足當代人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獲取的同時,又不損害后代人繼續利用和開發土地資源的供給能力。具體而言,農用土地資源安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即農用土地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和管理安全。

        對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的評估,主要對上述農用土地資源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四個方面的評估,準確掌握評估目標地區農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及其土地資源的生態狀態和開發利用的效果。因此,對農用土地資源安全進行評估,其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為科學制定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新的依據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制定,必須準確掌握當前農用土地資源的數量狀況、質量狀況、生態狀況和使用權狀況。要掌握上述狀況,就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對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析,其別是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強度、結構、效益以及分布狀況進行詳細分析,然后作出正確的評估。只有對農用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做出實事求是的評估,才能為政府部門制定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等提供科學的數據及相關依據,才能保障各種規劃具有前瞻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確保農用土地資源有效地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使農用土地資源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2.2為農用土地資源綜合利用和適度開發提供新的依據

        對農用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適度開發,必須全面地掌握農用土地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植被再生規律、地質結構、水文狀況和經濟屬性等方面的真實情況。這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優化配置農用土地資源,才能實現有序的開發與利用,盡量減少或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現,才能保障最佳的安全使用。為此,必須對土地資源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進行評估,為綜合利用和適度開發提供新的科學數據。在農用土地資源總量既定的前提下,要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提高農用土地循環經濟效益,提高單位面積的產業率。然而,要實現農用土地最佳循環使用效益,就必須弄清楚土地資源的多宜性和限制性,以及土地質量的區間差異性。因此,必須對農用土地資源進行綜合評估,掌握土地資源多宜性和限制性的特征及其相關數據,找到最為適宜的用途,從而做好循環利用與開發,獲取最佳的循環經濟效益。

        2.3為保護農用土地資源生態系統提供新的依據

        農用土地資源的生態價值,可分為直接生態價值,間接生態價值,選擇生態價值和存在生態價值等。此外,它還包括生態系統產品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以及將來利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農用土地資源生態系統具有自身調節和補償的功能,通過自身調節和修復,抵制環境和生物數量變化對農用土地資源生態系統的影響,保持自身的協調和穩定。

        通過對農用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評估,就可以對其生態系統的價值和功能得到科學、準確、合理的界定,并作出實事求是的正確判斷,從而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農用土地資源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增強抵御環境的干擾和恢復能力,保持其生態系統的平衡,實現該系統的良性循環,遠離“非平衡”的邊際。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農用土地資源生態價值與功能的持久,實現其生態安全的持久性。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農用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評估,才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揭示其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數據庫線性走勢。

        3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原則的確立

        過去,許多學者認為科學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生產性原則,是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三大原則。本文認為這并不是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三大原則,而是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最起碼的基本要求。

        科學性,不僅是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一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工作的起碼要求,它并不能體現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特殊性和目的性。綜合性,是研究多元因素和指標體系的基本要求,因為在多元因素作用下必須用多項指標進行評估和檢測,因而是研究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最起碼的要求,但它并不能反映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方向和評估的重點。生產性,是土地資源的基本屬性,但它并不能反映出土地資源是否安全。也許生產性能從某一個側面反映出投入產出的效益性,但效益性與安全性是土地資源的兩個不同的命題,因而不能混為一談。

        綜上所述,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特別是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必須以“安全”為目標進行評估,而不在科學性、綜合性和生產性這一層面上,而是在這一層面基礎上全面揭示出農用土地資源的安全問題。

        考察與評估農用土地資源的安全,必須從土地資源利用、開發和保護的可持續性、生態平衡性和環境優化性去考量。因此,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的評估及其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生態系統平衡原則和環境優化原則。

        3.1可持續發展原則

        農用土地資源能否可持續利用,如何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開發,以及可持續地保護土地資源,這是土地資源安全的核心問題,也是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目標。

        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研究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的指導思想,而且是衡量農用土地資源是否安全的最高標準,也是研究農業土地資源安全問題的行為準則。

        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的實質,就是農用土地資源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獲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源的需求,而且不損害后代人持續獲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需求。或者說,既要滿足當代人利用和開發土地資源的需要,也要保障后代人繼續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的供給。這是衡量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的最高標準和行為準則,也是保障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的最高目標。

        在評估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系數的實際工作中,如果僅從當前農用土地資源產出率和利用效益來看,土地資源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從未來繼續利用和開發的角度來看,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和盲目開發,會導致土地資源利用效益下降和土地產品生產力的衰退,因而土地資源則是不安全的。因此,僅從當前的利用效益和產出率去考察土地資源安全,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會掩蓋土地安全隱患。因此,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只有立足于現狀,著眼于未來,才能設計出科學評估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的指標體系,揭示其安全的隱患,采取有效調控措施,保持農用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2生態系統平衡原則

        評估農用土地資源的安全,既要評估土地資源的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評估土地資源的生態安全。這是因為,土地資源生態安全不僅是土地資源數量和質量安全的基礎,而且也是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生態安全,其它安全就會失去依托,因此,生態安全評估至關重要。

        土地資源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土地水分循環系統、土地營養循環系統、土地能量循環系統和土地生物循環系統等。其中,水分循環系統又包括人工水分循環系統和自然水分循環系統,以及自然災害對水分循環系統的影響;土地生物循環系統又包括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變異所依存的循環系統。因此,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估涉及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系統平衡的影響及后續效應的作用。

        由此可見,土地資源生態系統安全與否,主要有兩個標準,即土地資源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況和循環狀況。土地資源生態系統的平衡,是土地資源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良性循環是生態系統平衡的表現形式。因此,土地資源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是土地資源安全的最高標準,也是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開發的可靠保障。為此,要正確評估農用土地資源的安全,必須堅持生態系統平衡原則,設置生態安全的評估指標體系。

        3.3環境優化原則

        任何資源,都寓于環境之中,土地資源更是如此。土地資源所依存的環境,主要包括人文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法律政策環境、基礎設施環境和交通區位環境。其中,法律政策環境還包括農用土地資源產權制度、土地管理條例和土地資源法規等,是調控土地資源配置和化解土地管理風險的重要依據。

        上述這些環境,都與農用土地資源安全密切相關。這些環境因素,是人類與土地和諧關系的橋梁與紐帶,是影響土地資源安全的外在因素,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條件。

        由此可見,土地資源環境優化是土地資源安全的保障,因而在其安全評估中應設置相關環境安全指標體系,是評價土地管理安全、土地生態安全和土地質量安全的重要依據。

        3.4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首先是安全評估指標的選擇,其次是安全評估指標的組合,再次是安全評估指標的分布,最后是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運用。

        (1)評估指標的選擇。

        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指標的選擇,首先應選擇安全評估的主導性指標,即選擇對農用土地資源安全影響最為顯著的主導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對農用土地資源安全長期起作用而又不易改變的因素指標;其次,應選擇在性質上較為穩定的因素指標,即對農用土地資源安全產生持續作用的較穩定的因素指標;再次,應盡量選擇可量化的對土地資源安全影響較大的因素指標;最后,應選擇對土地資源安全產生影響差異性較大的因素指標,以判斷其安全的波動性及其規律性。此外,還應選擇對土地資源安全產生直接作用的因素指標,盡量排除間接作用及影響作用不明顯的因素指標。

        由此可見,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指標的確立,應是對安全產生主導性、穩定性、量化性、差異性以及直接性的指標,組成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全面地綜合地反映農用土地資源的安全性。

        (2)評估指標的組合。

        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指標的組合,可劃分為四大組合,即土地資源數量安全指標組合、土地資源質量安全指標組合、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指標組合和土地資源管理安全指標組合。

        農用土地資源數量安全指標組合,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已利用農用土地的數量及其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各種地貌類型、土壤類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狀態下的農用土地資源數量。數量安全的評估,既包括土地資源絕對量的評估,又包括相對量的評估。這里的相對量,是指人均擁有量。通過絕對量和相對量來評估需求滿足度,就能直接或間接發現農用土地資源的安全問題。

        農用土地資源質量安全指標組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與農作物或其它植物生長有關的土地質量,如養分的有效性、水分的有效性、根層的氧氣有效性、土壤保肥能力、土地耕作條件,以及土壤的鹽度和堿度等;與畜牧業生產有關的土地質量,如牧草的生長能力、牧草的營養價值、牲畜飲水的有效性,以及抗拒植被退化的性能等;與林業生產有關的土地質量,如年均材積量、土生材種的類型,以及病蟲害和火災等。

        農用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指標組合,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生態環境壓力指標、生態環境質量指標和生態環境整治指標等。生態安全指標,既有定量分析指標,又有定性分析指標,還有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指標。這些指標如何組合,關鍵在于安全評估的目標與重點。

        農用土地資源管理安全指標組合,主要包括農用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的產權制度指標,使用權配置指標和經營權轉讓指標。農用土地資源的產權屬于集體所有制,使用權配置屬于鄉鎮政府調控,而土地經營權轉讓卻屬縣市級有關土地管理部門的指導性調節。因此,農用土地資源管理安全,主要源于村、鄉鎮和縣市政府之間在管理、組織、調控、協調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所致。

        (3)評估指標的分布。

        在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指標體系中,既有復合型指標,又有單項指標;既有數量指標,又有質量指標,又有加權指數指標,又有復權指數指標。因此,在安全評估指標組合體系中就必然存在指標分布的問題,因為不同指標反映不同性質的安全問題,但在指標分布中應選擇指標的主導方面。然而,從安全評估指標體系整體分布來看,如表1所示:

        5結語

        由于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確立,取決于安全評估的目標和重點。因此,不同時期安全評估所設立的指標體系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評估進程的變化而調整。

        從農用土地資源安全評估的目標來看,既有當前現狀的評估,又有長期趨勢的評估;既有單項評估,又有綜合評估;既有安全風險評估,又有土地效益評估;既有戰略性評估,又有開發價值評估;如此等等。

        隨著安全評估目標的不同,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具有動態性、調整性和穩定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安全評估指標的運用具有靈活性和操作性的特征。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研究力圖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并且僅在安全評估上提出新的思路,以求對此引起共鳴。

        參考文獻

        [1]文森,邱道持.耕地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2007,23(8):466-470.

        [2]劉勇,劉友兆.區域土地資源安全評價[J].資源科學,2004,26(5):69-75.

        [3]劉俊,劉泰圻.區域土地資源安全評價研究[J].國土資源管理,2007(5):22-26.

        第4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保障生態安全;生態消費

        一、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意義:

        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生態安全問題也隨即顯現,這使人們開始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在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保障生態安全對構建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中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保障生態安全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安全是指生態系統處于不受威脅的狀態,使生態環境保持既滿足人類和生物群落持續生存和發展,使生態環境自身的能力不受損害,并使其與經濟社會處于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狀態。因此保障生態安全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保障生態安全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及社會穩定的基礎

        生態環境對人類發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這種限制作用不可忽視。基于這種理論觀點,生態安全從一開始就將人類發展和自然生態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在兩者之間找到均衡點,從而實現社會穩定。生態安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保障生態安全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1]。

        二、保障生態安全需要發展生態消費

        人類的消費活動既受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又反作用于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2]人類活動對生態安全的影響主要是由消費引起的。不良的消費行為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而生態消費是在滿足自身消費需要的同時,綜合平衡物質生產和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自覺遵從生態系統對人類消費的約束,實現自然、人、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3]。它能通過對生產、消費的影響,保障生態安全,具體表現在:

        (一)生態消費通過對生產的間接引導,保障生態安全

        (1)工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威脅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各種違規生產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威脅。以IT、紡織、日化、汽車等行業為例。根據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IPE)以及自然資源保護協會2014年7月的綠色供應鏈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指數(以下簡稱CITI指數報告)顯示,IT、紡織、食品飲料、日化、紙業、汽車、啤酒、皮革8個行業在華污染數據如下:

        企業IT紡織食品飲料日化汽車紙業皮革啤酒

        違規記錄2501690055251174170273863200376

        數據來源:2014年CITI指數報告整理(IPE及自然資源保護協會)

        生產印刷線路板的企業的不穩定達標排放,會給當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同時,紡織行業對河流、湖泊的水污染嚴重。日化產品中的黃磷等會造成土壤污染;汽車用鋼、汽車玻璃、輪胎橡膠、蓄電池生產等多個環節都會產生大量污染物,造成水污染、固廢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

        (2)生態消費對生產的間接引導機制

        上述數據表明,中國工業的高增長是以高能耗、高排放為代價的。這違背了生態消費的本質要求。為了滿足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生態消費不僅要求廠商在生產資料選取中的生態性,在生產過程中,調整生產模式,改變現存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產方式轉為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態生產方式。更要求其生產的產品在消費過程中不對環境造成危害。

        (二)生態消費能直接引導消費者行為,促進生態安全

        (2)居民消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生活廢水的出現是消費直接引起的,目前,城市生活用水的浪費現象嚴重,污水排放量大。有數據顯示:全國97.5%以上的城市有水域污染,其中40%為嚴重污染,90%的重點城鎮的水源地遭到污染。根據中國環保部2004-2012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顯示城鎮居民生活污水占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下圖所示:

        數據來源:2004-2012全國環境公報整理而得

        其次,與居民消費有著直接關系的汽車尾氣污染目前已成為城市主要的大氣污染源。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做的調查顯示:以更寬敞的住房,大排量汽車等“大型化”的消費模式正在興起。隨著汽車銷量的迅速增長,汽車尾氣的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日益加劇。據統計,汽車尾氣污染占目前很多大城市空氣污染的70%以上。在“京津冀2013年元月中旬強霾污染事件”中,北京產生霧霾的主要原因是機動車的汽車尾氣排放量過大,導致PM2.5污染物嚴重超標。

        (2)生態消費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方式,促進生態安全

        目前,我國盲目攀比,隨意揮霍的消費主義傾向明顯,消費主義是“一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動人們的消費激情,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消費主義不僅僅滿足需要,而在于不斷追求對于徹底滿足的欲望”[4]。這種對物欲的放縱、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攫取以及對消費品的揮霍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只有擯棄消費主義的不良消費習慣,才能使人展現其全部潛力,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確立起真正的人道主義關系,促進人的充分、自由、全面發展[5]。

        三、如何發展生態消費

        改變不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模式,發展生態消費模式“需要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6]因此,發展生態消費需要從這三個角度聯合入手。

        (一)從生產者角度出發:

        合理調整三大產業的結構比重和內部結構。應貫徹落實十七大報告的部署,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能夠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有利于優化消費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并使這兩個優化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共贏,促進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7]。

        (二)從消費者角度出發:

        主動提高自身的消費安全意識,養成理性的生態消費行為習慣。目前我國消費者維權意識還相當薄弱,這使不法產商有機可乘,消費安全問題頻發。因此消費者應加強對維權法律知識的了解,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身的利益。

        (三)從政府角度出發:

        適當調整生態消費品價格,加強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建設及宣傳。適當降低生態產品、節能產品價格,或在購買及使用生態產品過程中給予適當政府補貼,增加企業對生態產品的生產,促進生態消費品的普及和使用,并在此基礎上限制供應能產生較大碳排放的產品,完善保護生態消費的法律制度。(作者單位:湘潭大學研究生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尹世杰.再論生態需要[N].光明日報,2004-8-24

        [2]尹世杰.論生態需要[J].當代生態農業,2000(3):44一46

        第5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鐵西區老工業區生態安全評價 生態安全格局

        一.引言

        在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中,我國陸續建立了一批的老工業基地,正是這些老工業基地的建立,推動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為我國工業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的背景下,城市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老工業區的功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生態安全評價在老工業區的功能置換中的關鍵步驟,是區域國土安全、生態安全與人居安全的重要保障。長期工業生產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以及煙塵、污水的任意排放,對城市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威脅;隨著產業結構等的調整,原有的產業紛紛遷出,導致了人口失業率的上升,伴隨產生了許多的社會問題;此外,隨著產業的遷出,勞動力的外遷,使得內城逐漸衰落、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工業污染得不到及時的治理等。這些都是舊工業區社會問題較為嚴重的主要因素。如何保證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對于老工業區這一特殊資源,我國在土地空間規劃、宜居建設等方面都缺乏系統和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撐體系,更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標準。結合當前形式需求,急需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這對于促進特大工業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態建設,保障老工業區居民健康,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何更新城市舊工業區,使其可持續發展?初期的城市舊工業區的更新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多會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沒有意識到工業遺產、遺跡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使用價值,造成了城市舊工業區歷史記憶和城市文脈的割裂。沈陽的鐵西區作為老工業基地,對于中國的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里不僅聚集了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也記載著沈陽工業與建筑技術的發展、社會的歷史,并充分的體現了具有豐富特色的沈陽工業文明。將鐵西區老工業基地放在城市生態安全問題的大背景下,進行有機更新,使其既能保證文脈的延續性,又能滿足生態安全的要求。鐵西區目前的建設是否符合生態安全的要求,對其進行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對構建鐵西區生態安全格局提出建議策略都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的,這些研究對于老工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二.研究區分析

        2.1鐵西區概況

        素有“東方魯爾”之稱的沈陽鐵西工業區,一度成為中國重工業的代名詞。但在產業結構轉型,土地使用性質政策性調整的歷史背景下,大量工業舊建筑面臨著去留的選擇。各大中型企業如紡織、機械及重污染企業等相關行業紛紛調整、合并、轉產或改建、搬遷,留下人量廢棄或閑置的廠房、倉庫。近些年來,舊工業建筑全部推倒重來大行其道,由于缺少完善的舊工業建筑價值評估,鐵西舊工業建筑的保留、改造再利用實施程度并不高。隨著鱗次櫛比的高樓迅速取代了當年的紅磚煙囪和鋼鐵廠房,熱火朝天的工業生產景象也被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所替代,近百年的鐵西工業區歷史在這一刻停滯了。還未來得及留給人們片刻時間以理性思考、全面衡量,大批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工業遺產便消逝在這座工業城市面前。類似沈陽鐵西工業區的情況在全國各工業城市中普遍存在。當前,全球范圍以可持續發展態度看待建筑遺產,建筑界更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越發關注,我國舊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也成為工業城市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外擴速度不斷加快,周邊市郊逐步被吸納入城市中,原來處于鐵西工業區邊緣的重工業廠區逐漸變成城市中心區,廠區所處位置地價也隨之上漲。而推動老鐵西工業區改革進程的關鍵便是推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化,以解決企業改革成本。運作土地資源,變土地資源為土地資本的重要途徑就是企業搬遷改造。通過企業搬遷,可以全面盤活企業的土地資源,解決如何籌集企業改革成本這一問題。

        鐵西工業區共有20平方公里廠區土地可供置換,其中包括廠房、院落、鐵路線用地等,每平方米可以產生1500元左右利潤差價。于是,鐵西區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變土地資源為啟動資本。首先由區政府先做出開發地塊規劃,由銀行向區政府提供該地塊企業搬遷的貸款資金,騰出凈地,經整理后進入區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掛牌競標拍賣,交易成功后再由銀行收回貸款本息,以此創造出級差地租,不但為企業籌集到解決冗員、債務和產業升級的資金,也為城區解決了基礎設施改造的資金、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的資金。據統計,搬遷的100多戶企業共騰遷面積595萬平方米,獲得土地收益140億元。其中50億元用于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55億元用于支持企業發展,35億元用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2.2鐵西工業區價值分析

        (1)鐵西工業區承載的歷史價值

        鐵西作為構成沈陽城市中心區的五大主要行政區劃之一,面積為39.66平方千米。由于它單獨坐落在鐵路以西,與其他政區之間被貫穿于沈陽城內的長大鐵路所隔開,故稱為“鐵西”。這是一塊滿鋪著幾百座大中型和超大型工廠的市區,無論是以它的恢弘規模還是它的壯觀形象,稱之為“東方的魯爾”都毫不夸張,而且,它是一個坐落在城市中心區的“魯爾”,是一個工廠更加密布,廠區容積率更高的“魯爾”。

        鐵西工業區是中國工業的代名詞,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跡的地方。鐵西的工業文化無論從物質角度還是從精神層面,都是一種無價的人類遺產。即使當這個充滿歷史刻痕的老城區,這些過了時的老工廠邁入了全新的時代,它們給人們的記憶仍將是深邃的、永恒的。

        (2)鐵西工業區更新創造新價值

        舊工業廠區區位往往較好,基礎設施較完整,工業建筑大都結構堅固,具有大跨度、大空間、高凈空等特點,其建筑內部空間具有使用靈活、結構堅固等特點,通過更新可以減少拆遷和建設費用,注入新的產業功能,滿足不同需求,如商業、辦公、展覽、物流、居住等,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利用工業文化背景這一優勢,舊工業區可以開發相關業態,例如創意產業,工業旅游,旅游紀念品出售等,不但延續了工業歷史文化,還創造了新的文化價值,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帶來新的社會價值。

        三.鐵西區生態安全評價研究

        影響城區生態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大氣、水、土壤和生物多樣性。從遼寧省的范圍來看,鐵西區是沈陽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達,具有豐富的水利、森林、水產及生物等資源;其生態系統結構復雜,植被茂密相連。通過對相關資料、數據的收集,建立完善的指標體系。生態安全的評價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課題,這除了生態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外,還受到人類自身知識缺陷和認識邊界的限制,生態安全評價也不是某個單一學科能夠解決和承擔得起的,它需要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學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成果。具體到生態安全評價內容,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很多問題,包括生態安全因子的確認與計量、生態安全指標體系的構建、生態安全指標閥值(安全邊界)的確定等等。從指標設計的宏觀思路上看,不僅要反映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安全狀態,還要反映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以及行為主體的安全意識、應對能力和應對措施的效率等。

        通過對國內外老工業區更新的成功實例的比較研究,總結經驗方法及教訓,分析我國以鐵西工業區為代表的老工業基地宜居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困難和弊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具有特殊意義的鐵西工業遺存,改善老工業區生態環境,從長遠戰略的角度對老工業基地更新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進行生態安全評價,并通過景觀格局優化,為使鐵西工業區能夠可持續發展,提出可行的建設策略及建議。

        參考文獻

        [1]沈渭壽.區域生態承載力與生態安全研究.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0

        [2]楊雪.歐盟國家傳統工業區改造中的就業政策及其啟示.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3]葉冬青.舊城衰敗片區高密度開發改造中的歷史保存與延續――以北京大吉片區改造為例.北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08

        [4] 張衛寧.改造性再利用――一種再生產的開發方式[J],城市發展研究,2002(2):51-54

        [5]李東生.大城市老工業區用地的調整與更新――上海市楊浦區改選實例.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第6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Abstract: Water security matters, is not only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ecurity problem, but i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of major strategic issues. China is a national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t present, we are faced with more water, less water, dirty water, water muddy water problems, serious impact o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protection of water security, have very important re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water security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securit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water security problems,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o protect water security, promote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water security; harmonious society; study

        中圖分類號: TV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水,生命之所系,它是地球萬物的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極為重要而活躍的因素。是維系地球生態系統功能和支撐社會經濟系統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水使人類生生不息,水促進了社會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水使世界充滿生機和活力,沒有水,就沒有世界;沒有水,就沒有社會;沒有水,也就沒有人類。水安全問題事關重大,不僅是資源環境安全問題,而且是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但現今全球人類缺乏安全的足夠的水資源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水資源以及提供和支持水資源的相關的生態系統面臨著來自污染、非可持續性使用、土地使用變換、氣候變化及其他諸多方面的威脅。中國更是如此,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水資源短缺與用水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形勢堪憂,我們面臨著水多、水少、水臟、水渾等水問題,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因此,我們應正視現實,直面水危機,從全局的、戰略的、政治的高度,審視對待水安全問題,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尊重自然、經濟和社會規律,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加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供定需,以水定發展,節約保護、科學利用水資源、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障飲水安全、健康安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

        一、水安全

        水安全包括自然型水安全和人為型水安全。不僅涉及水資源短缺和洪水災害的水量問題、而且涉及水體污染導致的水質問題等,涵蓋了資源、環境、生態、社會、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主要是干旱、洪水和河流改道等自然型的水安全問題。而進入現代社會,人類大量干預水文循環的自然過程,水安全就逐漸從自然型的轉為人為型。如水量短缺、水質污染、水環境破壞,其外延是指由水安全引發的其它安全,如糧食安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等。從本質上看,水安全強調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同時照顧到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著眼于在一定時間內重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狀態。實現水安全的目的就是在現實情況下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基于水資源關系,這個關系具體體現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持續健康的關系上。水安全的核心主要是以公平、高效和統一的方法保護水資源,同時合理地開發利用水資源,以滿足人類生存、農業發展和其他經濟活動的需要,保護人類社會藉以生存發展的生態系統不受侵害。

        二、水安全與和諧社會的關系水安全事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生命健康安全、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如果水安全得不到保證,就不可能建設和諧社會。因此,建設和諧社會依賴于水安全,即水安全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支撐。同樣,水安全也離不開和諧社會,試想一個矛盾重重,人與人爭水、地區與地區爭水,各方面都不和諧的社會,能保證水安全嗎,顯然是不可能。因此,建設和諧社會是實現水安全的戰略舉措和有力保障,由此可見,水安全與建設和諧社會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兩者是統一的。

        三、水安全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支撐水與空氣、食物是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水是一切生命和環境的血液,既是人類生命之源、又是自然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通過水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能有效的維系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平衡。水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命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無論在游牧部落時代,還是在農耕社會,無論是今天,還是在未來社會中,水總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資源,人類傍水而居,依水而發展,水使人類生生不息,水促進了社會文明的誕生與發展,而文明的演進又賦予水更多的光彩和靈氣。人不能沒有水,生態環境更離不開水,沒有水,就沒有人類社會的今天,更不可能建設和諧社會。縱觀我國的歷史,歷朝歷代的盛衰,無不與水、治水活動密切相關,正如古人所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試想一個洪水泛濫的地區,怎么可能有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秩序,甚至會出現社會不穩。如果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一直處在洪澇災害的威脅之中,經濟建設就不能順利進行,社會穩定就難以保障,人民就不可能安居樂業。同樣,如果人的飲水問題解決不了,或者喝不上安全潔凈的水,連當代人的生存、健康都受到威脅,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保護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只有合理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之路,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水安全問題從形成和發展階段就深深的打上了國家或區域的烙印,是國家或區域安全的基礎條件之一,是戰略資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以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水土流失加劇、洪澇災害為特征的水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成為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直接影響國家安全。因此,保護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只有合理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之路,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建設和諧社會是實現水安全的戰略舉施和有力保障和諧則發展,不和諧則變異,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及其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而實現水安全的目的就是在現實情況下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基于水資源關系。水安全不僅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而且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由于人類活動不斷加劇,使水安全問題更加突出,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等水安全問題,不僅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而是由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應該說,水安全的威脅更多來自人們自身的行為,無節制的水需求、污染水和浪費水都給水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這些問題多是人類自己造成的,要解決水安全的問題,人類需要嚴格自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嚴格按自然經濟社會規律辦事,建設好和諧社會,規范人類活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從而為實現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要從掠奪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業文明走向協調型、恢復型和建設型的生態文明,節約保護水資源,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進人類社會全面發展。五、水安全面臨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水安全問題古亦有之。我國大禹治水的傳說,西方圣經中的“諾亞方舟”神話,足以說明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以洪水災害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水安全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水安全表現形式是自然型的,如洪水、干旱、河流改道等。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對水文循環的大量干預,對水資源的大肆索取,出現了人為的水安全問題,如水量短缺、水質污染、水環境破壞等問題。進而危及人類對水的需求,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和生態等不能持續發展的問題。新。

        六、結束語

        通過這篇文章我想向廣大的讀者傳遞一個信息就是我們不能毫無節制的向大自然進行索取掠奪,不能再出現人與人爭水、地區與地區爭水、人與生態環境爭水、污染物與生態環境爭水、污水與徑流爭河道、人與水爭地等不良現象,而應該量水而行,以水定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推進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保障飲水安全,食物安全、經濟安全、健康安全、環境安全、社會安全,從而實現水安全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于

        參考文獻:

        1、洪陽:中國21世紀的水安全

        2、高而坤:保障水安全需要嚴格自律

        3、宋建軍 張慶杰劉穎秋:確保水資源永續利用的制度體系

        4、朱西周:和諧社會的內涵與特征

        5、李坤剛:我國防洪減災對策探討

        第7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旅游資源;資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評價指標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開展各項旅游活動的載體.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旅游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由于各項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經驗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識淡漠以及對旅游安拿問題研究相對滯后等諸多原因,旅游資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如稀之寶的敦煌壁畫和雕,面臨風化剝落的威脅;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的漢白玉浮雕、銅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蝕;一些曾揚名滅下的蘇州園林和庭院,正從地圖上消失;舉世聞名的云南石林,也越來越受到人為的破壞……與此同時,旅游地傳統的民風民情文化逐漸被異化、沖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資源遭到破壞,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復原生態,人文旅游資源一旦被毀將就水遠失去,旅游資源安全問題應該引起足夠關注.因此,深入旅游資源安令研究,加強旅游資源安全管理,對旅游資源進行安全評價,查找、分析和預測旅游資源安全系統存在的危險、隱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以實現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1旅游資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資源的定義國外把旅游資源稱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資源,而且還包括接待設施和優良的服務因素,甚至還包括舒適快捷的交通條件.而在我國,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對“旅游資源”概念的具體界定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認識,提出了許多關于“旅游資源”概念的表述.但對“旅游資源”的定義比較確切和規范的是:“所謂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等8主類,31亞類,155基本類型.涵蓋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筑、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類型.

        1.2旅游資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物質生產資料,是旅游活動最基本的載體.換句話說,旅游資源安全關系到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的穩定,旅游資源安全的內涵和意義深遠.谷樹忠,等人(2006)在綜合各種解釋和理解的基礎上,提出“資源安全”的基本定義,所謂資源安全,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持續、穩定、及時、足量和經濟地獲取所需自然資源的狀態或能力.這個概念揭示了資源安全的本質,在我國使用較為廣泛.鑒于此,我們可以得出,旅游資源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可以獲得穩定的旅游資源供給,同時旅游資源基礎難以依存的生態系統處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復破壞的狀態.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旅游資源需在數量、質量、結構和功能上保證持續、穩定的供給.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需考慮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區在旅游開發利用時,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資源賦存量或儲備量,以備及時、持續的利用.二是人們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要保證旅游資源基礎的生態系統不被破壞.旅游資源也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對外進行著物質、能量的交換,以維持旅游資源的生態系統平衡.此外,我國也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資源安全的本質內涵.如:從經濟學觀點來看,是指其對一個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具體來說是指旅游資源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始終處于一個良性循環狀態.在旅游生產中的資源安全,是指旅游資源的占有和使用過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改變、可利用范疇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資源分配中的資源安全,是指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中所獲利益的再分配問題;在旅游產品交換中的資源安全,是指旅游產品在市場流通渠道中的暢順;在旅游資源消費中的資源安全,是旅游者對作為旅游產品載體的旅游資源的占用與消耗.消費結構越合理,旅游資源利用效率越高,對資源的破壞越低.從可持續發展觀點看,旅游資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態與自然資源的承載力基礎之上,旅游業的發展要以不破壞其難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及其他資源為前提,堅持“以人為本”觀念,運用科技創新方法,維持生態系統與人文環境的動態協調,實現可持續利用資源并且有助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利用.由此可見,旅游資源安全的內容豐富,需要深入探討.2目的地旅游資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機\"系統旅游資源安全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通過對旅游資源安全的概念和內涵的研究,我們將影響旅游資源安全的因素分為三個子系統,即旅游資源安全狀態應由生態子系統(天)、行為子系統(人)和保障機制子系統(機)三大子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

        2.1生態(天)子系統生態子系統是天然稟賦狀況,是旅游資源安全的基礎,為旅游資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證.旅游資源的生態系統主要由旅游資源的種類、數量、結構、質量和資源的承載能力等組成.一地區旅游資源稟賦種類、結構的多樣性增加了旅游資源供應的安全性,也滿足多樣性的旅游需求,促進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旅游資源的質量越高,開發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過度開發,所以旅游資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需要數量做保證,某種程度上說,數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資源的承載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災害能力越高,則安全的保證程度越大,反之資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證旅游資源的生態子系統的安全,就是要維持生態系統在數量、種類、結構等方面平衡,實現旅游資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復.

        2.2行為(人)子系統行為子系統是人類的行為對旅游資源安全影響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行為、旅游企業經營行為、以及旅游者行為等構成.旅游資源安全問題的很大方面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例如:開發商在景區的大量建設、過度開發;旅游企業過分商業化、舞臺化,扭曲民俗旅游資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旅游者外來文化對旅游地的傳統文化的沖擊等.旅游資源的行為子系統的安全,就是樹立科學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觀念,防止n-目開發、重復建設、模仿跟風;規范旅游企業的經營,防范經營過程中造成生態破壞;嚴厲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減少旅游者的“碳足跡”.

        2.3保障機制(機)于系統旅游資源安全的保障機制子系統主要為生態、行為子系統的安全提供組織制度和物質技術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組織、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資金技術、周邊禮區保障、事故保險等方面內容組成.安全管理組織是整個旅游資源管理的組織保證;安全政策制度關系到旅游景區安全管理的有力執行;旅游資源安全狀況離不開資金、技術的支撐;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離不開劇邊禮區的支持;旅游資源安全保險是規避、化解旅游資源利用過程中遇到風險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統的內容共同為旅游資源安全的提供安傘保障.在旅游資源安全系統中,生態子(天)系統安全為旅游資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證;行為(人)子系統安全決定于行為作用力的正負,正向作用力可以減少旅游資源發利用中的損失,是旅游資源安全系統的重要推動.保障機制(機)子系統是為旅游資源安全的生態、行為子系統提供管理支持、資金和技術等保障,是生態子系統和行為子系統安全的重要調控.3目的地旅游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3.1旅游資源安全的研究現狀關于資源安全的評價研究成果較多,如王禮茂(2002)分析了影響資源安全5個主要因素(資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運輸因素、軍事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選擇了14項指標,初步組成了資源安全的評估指標體系;姚予龍、谷樹忠(2002)研究了資源安全的機理,闡釋了資源安全的經濟學含義;梁亞紅(2008)。在明確影響自然資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資源因素、政治因素、運輸因素、經濟因素、軍事因素、技術進步和資源替代因素)基礎上,構建了含有資源稟賦狀況、資源開發狀況、資源進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經濟安全因素、運輸安全因素、軍事安全因素7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的自然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指標內容較為全面.然而,國內外關于旅游資源安全層面的研究不多,學者大多是探討旅游資源的評價。和旅游資源安全『口J題產生的原兇12-14~,認為主要南自然破壞和人為破壞造成;另外,我國還有些學者針對旅游地生態安全進行_r評價,如曹新向(2006)¨根據生態足跡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態足跡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載力的比值米確定旅游地生態安全的狀況,構建旅游地生態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周國海(2009)¨以生態安全理論為基礎,應用壓力一狀態-響應(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壓力指標反映人類活動給環境造成的負荷,狀態指標表征環境質量、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的狀態,響應指標表征人類面臨環境問題所采取的對策與措施.它較好地反映了自然,經濟,環境,資源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這些研究都是旅游資源安全的重要內容,對于構建旅游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不乏有啟示意義.3.2旅游資源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旅游資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統分析,以及參考已有的相關文獻,同時按照層次分析法的結構,提出旅游資源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共分三層次(包括目標層、準則層、因素層),共23個指標,其中生態(天)子系統包含8個指標,行為(人)子系統包含9個指標,保障機制(機)子系統包含6個指標,具體見表1.

        3.2.1生態(天)子系統指標構成生態子系統的評價指標是用于判斷其對日的地旅游資源安全狀況的影響程度,包括:①旅游資源的總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資源的稟賦狀況.總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間越大;②旅游資源品質,反映了資源的價值和抵御災害的能力.資源價值高,往往旅游資源的品質、等級也高;同時品質好的旅游資源,保護的壓力越大,對整個資源的生態系統安全影響較大;③旅游資源結構,反映了旅游資源的多樣性,結構多樣,利用空間越大,越利于生態的平衡;④自然災害發生概率,概率高,對整個旅游資源的生態系統和資源安全的破壞程度越大;⑤植被覆蓋率,影響了生態的自我恢復和生態系統的平衡性;⑥旅游資源承載力,反映資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壞程度越小;⑦旅游資源的退化速度,資源生態系統有進化過程,但是退化速度過快,直接影響生態的自我更新和生態平衡;⑧工業“三廢”排放量,目的地工業企業排放的“三廢”,造成的酸雨等物質對自然資源破壞嚴重.

        3.2.2行為(人)子系統指標構成行為子系統的評價指標是用來衡量旅游者、開發商、旅游經營者的行為和資源保護意識對旅游資源安全的影響程度,包括:①旅游資源的儲備率,合理的預留儲備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②旅游資源綜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價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護旅游資源;③景區新增建設面積,影響了植被覆蓋率和生態系統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長率,人口增加,資源需求量增加;開發利用和破壞的機會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長率,接待人次增加,對旅游資源的需求量越大,影響到旅游資源的承載力;⑥本地文化異化現象,文化異化對本地文化是一種破壞,不利于文脈的傳承;⑦游客行為,文明的出游行為,對資源安全有利;反之,給景區景點造成破壞和環境污染;⑧旅游企業經營行為,反映了旅游資源保護意識,也影響到旅游資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資源保護意識,直接關系到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影響到旅游資源安全.

        3.2.3保障機制(機)子系統指標構成保障機制子系統的評價指標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對目的地旅游資源安全狀況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資源保護的法律規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旅游資源開發使用和保護越合理,旅游資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員的結構,管理組織結構合理,職責落實到位,責任到人,資源越安全;③資源安全教育和宣傳情況,宣傳教育以提高旅游資源保護意識,規范人們的行為,較少對旅游資源的破壞;④資源保護的資金技術投入,資金技術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護,關鍵是科學的支配資金和利用技術;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條件,開發利用的限制條件越多,門檻越高,開發的難度加大,直接減少了對旅游資源的破壞;⑥旅游資源保險狀況,保險是化解和規避自然災害對旅游資源造成的破壞,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災害防范有利.

        3.3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旅游景區安全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德爾菲法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權重的賦值.通過旅游景區管理者、旅游者、院校專家們組成德爾菲小組,對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了兩兩互判,構造判斷矩陣,然后按照層次分析法的步驟,使用yaahp0.5.2軟件進行計算,分別計算出準則層、因素層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并使用軟件通過了一致性檢驗,評價因子權重的計算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資源安全系統中,行為子系統和保障子系統的權重值分別為:0.3528和0.3771,對旅游資源安全的影響程度較大,生態子系統的權重值為0.2702,說明先天的旅游資源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稟賦,是旅游資源的一種生態進化和演化過程,而后天的人為因素對旅游資源安全的影響和破壞顯著.三個子系統的各自指標權重情況:生態子系統各指標中,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影響相對較大,權重值為0.1592;工業污染物排放對旅游資源直接造成破壞,權重值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資源安全的破壞速度,權重為0.1179;旅游自然的稟賦狀況,如總量、品質、結構等影響也不小;植被覆蓋率和資源的承載率也不容忽視,其權重值分別為0.1015,0.1122.在行為子系統中,根據權重值可以分成三層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資源保護意識和行為,分別為0.1433,0.1199和0.1226,對旅游資源安全的影響較大;其二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旅游資源的儲備率和綜合利用率權重值分別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響,有新增建設面積、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異化,這些方面也是旅游資源安全的重要制約因素.在保障子系統中,資金技術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權重值為0.1948和0.1884;制度規范、管理隊伍和利用的條件相對也比較重要,分別為0.1649,0.1704和0.1595;從目前看來旅游資源安全保險的作用還不是很明顯,權重值為0.1221,但是未來旅游資源安全保障的一項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資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過目的地旅游資源安全系統的內容分析和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值確定,可以了解影響旅游資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為更加全面加強旅游資源的安全管理,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本文提出如下相應的策略:4.1加強生態(天)子系統的安全管理對于目的地旅游資源的生態系統安全,要求在旅游資源數量、質量、結構、承載率、抵御自然災害和文化旅游資源“文脈”的傳承等方面加強安全管理,保證旅游資源的多樣性,旅游資源結構的合理性和“文脈”的永續傳承,維護旅游資源生態系統的平衡,實現可持續性的旅游資源需求.具體措施有:①在旅游資源數量上,根據《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對目的地旅游資源總量進行摸底,統計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各自的數量,建立旅游資源檔案,并調查分析旅游資源的狀況,正在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需加強管理;對于尚未利用且瀕臨滅絕的旅游資源,加強保護、做好檔案記錄,使其自然進化;對于新發現的旅游資源,既要保護也要科學轉化利用,維護旅游資源數量的多樣性.②在旅游資源質量上,按照《中國旅游資源等級評價辦法》,對目的地旅游資源等級進行評定,并依據等級采取保護措施.③在旅游資源結構上,既要保護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更需重視,以維持旅游資源的協調.自然旅游資源遭到破壞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夠稍微復原;而人文旅游資源破壞,將永遠消失.通過建立生態博物館、合理的“舞臺化”等方式,讓人文旅游資源得以永續傳承.④對于旅游資源的承載率,在對旅游資源規劃開發時,需要依據國家標準計算出旅游環境容量,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載導致事故發生和資源受損.⑤自然災害是造成旅游資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為此,需針對在自然災害中經常受損的旅游資源,通過安全技術構筑安全防護攔,強化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資源是易損資源,雖然文化資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一旦不注意保護,亦易失傳.根據文化資源的等級申報相應級別的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確定好相關傳承人,使人文旅游資源的“文脈”得以傳承.

        4。2加強行為(人)子系統的安全管理加強行為子系統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學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程序,促進游客養成文明的出游行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業規范經營,增強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認同.行為子系統管理的具體措施:①要貫徹執行土地、城建、林業、園林、水利等部門對資源開發利用行政許可,提高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準人門檻,健全科學的旅游資源使用審批.對旅游資源規劃開發方案需連同有關部門認證,建立科學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程序.②規范目的地旅游企業的經營行為.旅游管理部門樹立科學的經營觀,注重長遠利益,引導旅游企業守法經營,嚴格禁止盲目跟風、模仿,重復建設給旅游資源造成的破壞.同時在限制旅游景區內企業的數量,在經營期間強化環保觀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也一再影響了資源的安全,景景點垃圾成堆、廢氣物難以處理,給生態環境帶來壓力,致使物種滅絕,畢態失去平衡.為此,倡導文明出游,“低碳”出行,減少“碳足跡”,景區適當給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獎勵.④旅游者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生活方式、著裝禮儀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有的產生了“異化”和“崇拜”現象,甚至“文化沖突”等行為.為此,目的地需設立文化體驗區,讓游客參與當地的文化活動,使其了解文化淵源,不斷增強主客雙方的文化認同.

        第8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從茹毛飲血的原始蒙昧時代到當今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人類文明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從原始化的采集、漁獵、手工操作到當今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從鉆木取火到電的發現,從步行到現代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發展等等,無不標志著人類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初,資源危機和環境退化問題的陰影就已在全球徘徊。人炸、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肆無忌憚的開發與濫用、人類短視的經濟與政治行為導致了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一連串的生態環境問題。當今面臨的全球變化、臭氧層破壞、酸雨、植被破壞、全方位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減少、轉基因生物風險、生物入侵、食物安全、自然環境災害頻發等生態環境安全問題已成為困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13]。因此,當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十分關注生態安全問題,并把生態安全與經濟安全、金融安全、國防安全、政治安全等放在同等重要的戰略位置。

        生態安全是區域安全、國家安全、人類安全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據有關文獻報道,我國每年因生態災害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8•5%~10%,最高可占到當年GDP的14%[3]。1998年我國南北持續3個月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551億元[11]。我國東部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環境污染,以及我國西部地區的土地荒漠化、氣候干旱、沙塵暴等生態環境問題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學術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一些學者就開始關注并開展生態安全方面的有關研究,如MarkHalle將人類安全網絡系統分為經濟安全子系統、政治安全子系統、人口安全子系統和生態安全子系統等[3];CynilObi曾專題研究過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的關系[3]。在我國,近年來,也有許多學者相繼提出了“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等概念和問題,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還把“人地系統動力學和生態安全建設”作為第33屆活動的主題,認為,生態安全不僅是當前地學、資源與環境科學,而且也是生態學的前沿任務和主要的應用領域。中國科學院還將“國家生態安全的監測、評價與預警系統”作為2000年的重大項目[6]。2002中國科協年會生態學分會開展了有關“生態安全”等為主題的學術研討,并出版了“生態安全與生態建設”的論文集[10]。可見,生態安全已日益成為生態學及相關學科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

        2生態安全的基本內涵

        生態安全是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概念。它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其內涵進行了論述和定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11]認為,廣義的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次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即生態系統完整性和整體水平的反映。陳國階[12]認為,廣義的生態安全包括生物細胞、組織、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態景觀、生態區(生物地理區)、陸(地)海(洋)生態,及人類生態,只要其中的某一生態層次出現損害,退化、脅迫,都可以說其生態安全處于危險狀態,即生態不安全。狹義的生態安全專指人類的生態安全,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與環境,包括聚落、聚區、區域、國家乃至全球,不受生態條件、狀態及其變化的脅迫、威脅、危害、損害乃至毀滅,能處于正常的生存和發展狀態。生態安全的對立面是生態破壞、生態壓迫、生態災難,是生態環境存在的狀態或變化偏離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或容忍閾值,對區域、國家的發展造成障礙、威脅,甚至招致生命的損亡,社會經濟的崩潰或嚴重破壞等。蘇智先[10]認為,生態安全是指生態系統中的資源與環境要素在其變化和發展過程中,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風險大小。

        可見,不同的學者對生態安全的內涵和外延的看法均有所不同。生態安全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和綜合的概念。生態安全是以人類和生物的生存、生活與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不同尺度生態系統、不同生物要素(包括人類自身)、資源要素、環境要素以及不同層面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關系和過程的一種健康與協調的程度和狀態。生態安全不僅要求環境資源條件的安全以及生物因素自身的安全,而且也包括生物要素與資源環境要素、生物要素與生物要素之間關系的安全。生態安全包括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關系安全三個方面的內容(圖1)。數量安全主要是指資源的數量、生物種群數量、人口數量等要保持一定的規模,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會造成生態不安全,如資源匱乏、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爆發、人口膨脹、洪澇等;質量安全主要是指環境的質量、資源的質量、生物的質量、人口的質量等是否達到健康的狀態和水平,如環境污染、生物病蟲害、生物退化、人類各種疾病等都是生態不安全的表現;關系安全是指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和結構比例關系是否合理與健康,如生態系統結構失調、物種入侵、轉基因物種危害、森林破壞、過墾、過牧、過漁、工業化、城市化以及人類戰爭等都會導致生態不安全。另外,對于一個給定的生態系統,又可分為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內部安全是指生態系統內部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有序、協調、健康程度。外部安全是指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和周邊生態系統的安全狀態。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3農業生態安全的概念與內容

        農業生態系統是直接為人類生存和生活服務的一類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因此,農業生態安全是指以人類的健康為最終目標,農業生態系統能夠保持持續生產力,不對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并能生產出健康農業產品的一種狀態和水平條件。農業生態安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生態安全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時間限制性,而且受外部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社會經濟、技術等的影響和調控十分明顯。例如,農業生態系統安全受災害性天氣現象(洪澇、干旱、臺風等)、光熱水土資源、農業生產技術條件(如化肥、農藥、轉基因物種等的使用)、市場經濟條件(如需求、價格)等的影響很大。農業生態安全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農業環境安全;②農業資源安全;③農業生物安全;④農業產品安全,包括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即所謂的雙重安全。其中,農業環境安全、資源安全和生物安全是農業生態安全和農業產品安全的基礎和保障,農產品安全是保障人類健康安全的基本要求。

        4農業生態安全管理與生態建設對策

        4•1加強農業生態安全管理,發展生態產業

        農業生態安全管理包括農業環境安全管理、農業資源安全管理、農業生產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農產品安全管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安全管理和農村安全管理等內容。因此,必須利用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原理,對不同尺度的農業生態系統進行全方位的生態規劃與生態管理,優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穩定性及其抗逆能力[5],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服務功能。同時,必須轉變現有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等生態產業,開發環境友好型科學技術,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生產綠色產品。同時,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廢棄物的管理,對農業廢棄物實行無害化處理、減量化排放和資源化利用,控制和防止農業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發展循環經濟[2]。

        4•2加強對資源與生態系統的培育與可持續利用

        自然資源是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資源短缺和匱乏是生態不安全的重要體現。因此,對現有資源,特別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一定要合理規劃,加強保護、合理使用和管理。同時,對于現有的可再生資源,要加強培育,增強其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續利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開發利用新興的可再生資源(如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沼氣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資源(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可降解地膜等)等替代型資源,進而為人類日益增長的資源需求提供基礎保障。另一方面,對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湖泊等水生生態系統,必須根據生態學原理,并通過一定的生物技術、生態技術、工程技術等加以恢復與重建,特別是加強對關鍵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恢復系統生產力,改善和提高區域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水平,增強其抗逆能力和穩定能力。同時,要加強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酸雨、臭氧層空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對農業生態安全的影響以及防范技術措施的研究[1,9]。

        4•3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物安全

        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社會經濟價值、生活價值和文化美學價值。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生物物種馴化、改良和優良抗性物種篩選的源泉,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維護和支撐,而且對整個全球的生態安全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要求對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特殊生物資源的保護,而且要求加強對農田生物多樣性,農業野生物種及其生境的保護,建立農業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種質資源庫。同時,要注重農田防護林網和農田景觀緩沖區61章家恩等:農業生態安全及其生態管理對策探討的建設,發展立體種養殖農業,通過增加天敵和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控制與生態農業技術方法,減少農業上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化學品的投入。由于許多外來入侵物種和轉基因生物對農業生態安全可造成直接的威脅,因此加強對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生物的管理及防范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對生物引種(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轉基因生物)、交通運輸、國際貿易貨物、旅游等要加強立法監管和海關安全檢查,并大力宣傳,防止盲目引種。另一方面,對現有入侵物種的分布范圍和擴散蔓延規律與防治技術要加強研究,并嚴加控制和管理[1,4]。

        4•4加強農業綜合抗災能力建設

        自然災害對農業生態安全的威脅往往是突發性的和巨大的,因此,一定要加強對農業綜合抗災能力(包括抗洪能力、抗旱能力、抗風能力、抗寒能力、抗地質災害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的建設,加強對水庫、湖泊、塘堰、堤壩、灌渠、農田防護林、三北防護林、大江大河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坡耕地以及特殊景觀地帶等的生態環境工程建設,以增強農業生態安全能力。同時,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與農業生態災害相關的防御體系的建設,以應對突發性災害事件的發生,切實將農業生態風險降低到最低水平,并防范于未然。

        4•5加強農業生態安全體系建設

        農業生態安全體系是指為確保農業生態環境不受或少受破壞和危險,遏制和減少重大和惡性生態環境事件的發生,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組織、法律、政策、規劃、財政和技術等各方面采取相應措施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體系。農業生態安全體系包括生態安全組織管理系統、生態安全規劃、決策與建設管理系統、生態安全政策與法律配套系統、生態安全信息管理系統、生態安全監測、預警、監督與評估系統、生態安全資金保證系統等方面[7,15]。農業生態安全監測與預測、預警體系是農業生態安全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必須加強農業生態環境與資源以及農產品質量的動態監測網絡的建設。建立農業生態安全評價指標與衡量標準體系,進行農業生態安全(或生態風險)評價與分區。同時,利用3S技術、信息技術、專家系統技術建立國家和地區農業生態安全管理信息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以及完善的預測與預警體系。同時,需要在現有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完善農業生態安全管理、監督、生態安全建設資金配套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與運作機制建設,通過生態立法以及相關的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來保障農業安全體系建設的順利實施[8,14]。

        第9篇:生態安全的意義范文

        1引言

        為了貫徹十六大關于經濟特區要在體制創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時也為了加快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的重大戰略步驟實施,廈門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進行新的行政區劃調整,設立翔安區。在新修編的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空間拓展時序安排上,翔安區的發展設計是:翔安區作為廈門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輔城,遠景發展為城市副中心。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入調整,翔安區已進入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區域生態系統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正處在全方位的改造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面臨著更多壓力和挑戰。如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維護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協調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是促進翔安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廈門市開拓城市發展空間、建設生態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生態安全格局問題辨識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脅翔安區生態安全的問題包括:

        首先,林地和農業用地不斷減少,使這兩種組分所擔負的生態功能被削弱。隨著城市化過程,自然和農業用地類型向建設用地轉移的趨勢仍將延續,生態穩定性維護用地總量不足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區域生態系統就會變成一個穩定性維護機制非常脆弱的系統。

        第二,城鎮建設用地的持續擴張,區域交通系統的發展,形成了大量線型景觀,建成區逐漸連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態空間,導致了區域景觀破碎化趨勢,影響到了區域生態穩定性。就目前發展趨勢看,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干擾改造活動還會繼續下去,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區域的植被覆蓋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觀組分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受到阻礙,降低自然生態系統對區域生態安全性的維護功能。

        第三,養殖業的舊有規模,使得濱海灘涂和淺海水域集中分布區分隔,降低了自然濕地景觀的連通性和整體性,顯著增加了海岸帶生態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現代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原有的安靜的田園氣氛被徹底打破。大量土地被開發利用,致使綠色空間不斷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損失嚴重,形成了上述各種生態安全問題,再加上各種污染物質的排放,全區環境的舒適性和美學價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隨著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進行,未來翔安區的經濟和社會也會以超常的速度發展,對于區域生態系統的改造也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強度和幅度。這會使本區在進行土地開發建設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態可行性論證,建設的同時又大都沒有考慮必要的生態恢復和補償建設,如此的強度和速度致使其對局部生態系統的影響己經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態系統往往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態,生態安全性極低。

        3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資源基礎分析

        安全格局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狀況和現狀景觀組成及空間布局的基礎上。生態景觀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現狀分布是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區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帶、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水體廊道、小的塊狀綠地等人為廊道。它們構成了區域性與局部人工環境的保護體系與保護屏障,是區域生態安全的前提條件。

        3.1植被帶

        全區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內的五塊地區,即東北部的溪園內區、大帽山林場區以及東部的白云飛-鋤山林區、鴻漸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圍地區土地開發活動的蠶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區逐漸被道路或城鎮建設用地所隔斷,呈孤島狀分布。林地的覆蓋率偏低,樹種單調,林相結構單一,缺乏觀賞價值。

        3.2土地資源

        翔安區仍有大量適建用地可供城市發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區內目前仍存在著一定規模的農田,其面積占總面積的44%,從空間分布上看,全區農業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區已隨著城鎮建設用地的擴張而逐漸縮小。翔安的工業用地分布比較散亂,存在規模小、土地浪費嚴重的現象。翔安區的灘涂資源豐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區南部,沿著海岸分布大量的養殖池塘,近些年來鹽田也不斷轉為他用。

        3.3綠地

        城區目前公共綠地嚴重缺乏,無成規模的社區綠地及街頭綠地。

        3.4水庫坑塘

        區內僅有曾溪水庫和古宅水庫等小型水庫,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滿足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從長遠來看,水資源缺乏將成為本區發展的制約因素。區內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擾影響及自然因素影響,不穩定而變化明顯。東坑灣已經成為區內最大的人工圍堰內灣水域,作為區域開發的重點,應對東坑灣進行大規模的水域環境整治工程。

        3.5河流水系

        區內較大的河流為九溪,它作為翔安難得的生態開敞空間,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和價值。多年來九溪水質污染嚴重,農業、養殖業等侵占河道現象明顯;河流的連續性較差,河流的保護寬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陸交界帶的自然生態過程被破壞。

        3.6交通道路

        交通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路網結構不成系統。整個區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設中。

        4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策略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是區域生態安全網絡的建設過程,加強生態安全關鍵點和關鍵地區的建設,在生態節點與節點之間應形成生態走廊,使得一定區域的生態戰略點之間保持良好的結構和功能聯結,從而為研究區域的城市化過程建立維護城市人居環境、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安全的有效生態網絡。網絡通常由廊道、節點、廊道效應區組成。

        4.1區域關鍵地段的辨識和生態建設

        所謂關鍵地段,是指這些維持景觀的連續性具有戰略意義或者瓶頸作用的景觀地段。通過這些關鍵地段的景觀保護和建設,有效提高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類為保護生態系統所付出的經濟代價降到最低。通過生態健康格局評價,來辨識整個區域的關鍵區。

        4.1.1生態健康關鍵區

        ①翔安東北溪園內-大帽山林區、白云飛林場、香山風景旅游區:在這些區域植被集中覆蓋區,要嚴格約束其內部的開發活動,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壞和損失。

        ②曾溪水庫、古宅水庫:它們是翔安區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蓋度,發揮涵養水源的作用。

        4.1.2生態亞健康關鍵區

        翔安區發展的空間結構為“一心、五片”組團式的城市空間結構、“十字形”軸線分布的產業空間結構(“一心”指城市中心區,“五片”指新圩農業保護片區、馬巷工貿片區、東坑灣高檔居住片區、劉五店-澳頭港口物流園區、大嶝-蓮河對臺特色產業園區)。分布格局正好處于目前生態亞健康狀態區域。這些生態亞健康狀態的點和局部,包括:

        ①崎頭-下潭尾-瓊頭地段、下后濱,澳頭,蓮河等濱海岸段:這些岸段目前以水產養殖功能為主,今后應對養殖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規范養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復沿海防護林和紅樹林等植被來改善和恢復岸線的自然屬性。

        ②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組團。

        通過合理的規劃手段,約束未來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方向和空間分布,對城市建設區形成良好的分割。盡量利用現有的生態基礎建立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帶,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園地和農田等生態空間構架這樣一些組團隔離帶。在適合地段引入適量的綠地類型景觀。注重居住區和工業園區的綠化,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城市景觀形象。通過建成區內部的土地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增加開放空間和綠地覆蓋。要合理選擇持久、穩定存在的林種、樹種,一般以鄉土植被為宜。

        4.2生態節點建設

        生態節點又稱踏腳石(steppingstone),是整個區域生態體系或者景觀格局中,一些面積較小但至關重要的區域。這些節點一方面形成區域安全網絡的關鍵保護點,對區域生態安全起著控制點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改善局部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具有重要價值。

        ①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節點。農業面對快速擴展城區空間的壓力,農業土地資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農田,一則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再則可與城市綠化隔離帶相結合,成為城市綠色的開敞空間,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②東坑灣水域、澳頭灘涂節點,這些區域作為重要的濕地鳥類物種棲息地加以保護。

        ③鱷魚嶼、劉五店海域,作為重要海洋珍稀物種中華白海豚和文昌魚的棲息地保護區。

        ④下譚尾、九溪入海口的紅樹林恢復區,作為重要生態系統恢復區加以保護,防止填海造地等開發活動對其破壞。

        ⑤區域內面積大于1km2的坑塘水體。

        ⑥生態廊道網絡的節點,主要指生態空間網絡系統的交叉點處形成的生態節點,特別是大型立交橋周邊地區形成的綠化空間節點,也包括與綠色通道相連的公園、濕地等;

        ⑦建成區內獨立的開敞空間,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區內集中分布區的大型城市公園或綠化廣場。這些節點也是區域生態安全網絡建設的有益補充。

        區域生態節點的保護和建設,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區域生態空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有助于區域植被覆蓋度的增加,有效地約束城市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展,減少局部地段的景觀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生態廊道的建設

        自然生境之間的生態連通性是衡量區域生態穩定性的重要指標,而生態廊道則是實現和維持生態連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結構是影響廊道生態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河流廊道還是道路廊道,都應該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出發點,植物的配置以鄉土樹種為主,最好是將周圍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結構之中,在樹種搭配上喬、灌木結合,使廊道結構趨向于自然狀態或者半自然狀態。

        4.3.1河流廊道的建設

        針對九溪展開生態與景觀綜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護自然形成的淺灘、沼地;

        ②滿足物種棲息地的多樣性植被群落;

        ③水質治理,嚴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建設生態駁岸,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間的交換與調節,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

        ⑤劃定河岸兩側100m范圍為河流的緩沖區,限制人類活動;河岸兩側30m內的范圍作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寬度,其范圍內必須保證良好的植被覆蓋度,保持和恢復生態群落的完整性。

        4.3.2交通廊道的建設

        交通廊道對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或者特定區域來說,是一種干擾型的廊道,在廊道設置方面,要有意識地減少這些干擾,盡可能避開生態系統完整且脆弱的區域;盡量避開野生動物的生態廊道,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在道路兩旁建設一定寬度的綠色植被廊道。

        4.4區域安全格局的生態網絡及其建設

        4.4.1生態網絡構架

        整體生態空間格局的連續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網絡的增加被認為是提升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生態價值較適宜的方法。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在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評價和趨勢分析基礎上,加強生態安全關鍵點和關鍵地區的建設,在生態節點與節點之間形成生態紐帶,使一定區域的生態戰略點之間保持必要的聯結,從而形成區域生態安全網絡。就翔安區而言,就是利用組團分隔帶、山地林地和濱海自然保護區,形成相互聯系的生態空間構架,以增強防災(臺風、蟲災)、消除熱島效應、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功能。

        因此,合理組合全區現有的以生物生產過程為主的生態系統類型,并結合上述關鍵點與關鍵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和改造,建設具有區域意義的大型生態軸線,實現對全區現有以及未來城市建成區的有效生態分隔。生態軸線的具體構成如下:

        ①溪園內-大帽山林場-白云飛軸線;

        ②澳頭-劉五店-鱷魚嶼濱海灘涂軸線;

        ③小嶝-大嶝-澳頭淺海灘涂軸線;

        ④香山-東坑灣軸線;

        ⑤九溪及其生態緩沖區軸線。

        4.4.2區域生態軸建設

        山地林區軸線是生態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對于維護全區生態穩定性具有其他景觀類型無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組分結構和功能,建立未來景觀舒適性。增加各生境斑塊的完整性和連接度,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過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將自然引入城區。

        對于濱海灘涂淺海軸線,應科學確定岸線和海域功能分區,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總體效益最優化。盡可能保留和恢復自然景觀和自然生態岸線,如珍稀海洋物種棲息地和紅樹林、灘涂濕地等特殊生境。控制海域污染,適合地段恢復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

        以九溪兩側綠帶為豎軸,以香山-東坑灣綠化滲透空間為橫軸,構成翔安城區十字形的綠化主軸。

        5結語

        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是將景觀生態學原理和規律比較合理地運用于實踐。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規范無序的超強度的城市建設行為,使其對區域的生態安全不致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以經濟和高效的景觀要素的配置狀態,使自然空間與城市空間各得其所,相互協調,維護生態過程的健康與安全,實現區域經濟、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從翔安區目前的景觀組分比例和空間分布形勢來看,基于現存的生態景觀,以有限的土地資源來進行安全格局的構建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海灣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總體生態安全水平下降的趨勢,最終實現區域生態安全狀況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陳鵬.基于遙感和GIS的景觀尺度的區域生態健康評價——以海灣城市新區為例[J].環境科學學報,2007,27(10):1744-1752.

        [2]陳志鴻,陳鵬.廈門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述[J].廈門科技,2005,(4):4-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 亚洲成Aⅴ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女人 | 亚洲成在人电影天堂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不卡一本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首页 | 亚洲乱码AⅤ日本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