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十四五”規劃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起止時間2021-2025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這個時間正值中華民族發展之路的重要性拐點,中國正從舊常態躍遷到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攻堅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對我國文化業和旅游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綠維文旅認為,《“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編制要先解決好文旅融合發展的問題。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意義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是承前啟后的規劃。《“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將成為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將開啟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征程,既要鞏固提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果,又要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第一階段的奮斗目標在文化旅游領域起好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是統籌發展的規劃。應緊密結合新時代背景,符合階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領域的重大課題,找出重大問題的矛盾癥結,提出管用實用的對策措施,讓《“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中的重大工程項目統籌到國土空間規劃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是融合發展的規劃。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價值不等于旅游價值,但文化資源、需求與旅游產品、活動密不可分,文旅融合發展不能僅僅依托傳統滲透,而是要著眼于產業一體化,以實現兩個產業的一體化發展為目標。《“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應該是融合發展的規劃,既要認清文化和旅游的差異,也要通過規劃實現文化和旅游的乘數效應。
《“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是創新引領的規劃。旅游與文化一直以來都是融合發展,旅游強調文化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與旅游結合,從而落地文化價值。因此,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重點不在于它們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運用創新理念引領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應該是創新理念引領的規劃,目前文旅融合的創新型開發還遠遠不夠,更多是塊狀結合,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還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屬于自發性融合,缺乏系統和科學的理論指導,融合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要指導文旅融合發展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須進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產品結合僅停留在文化表層,融合內容淺薄,形式單一,游客體驗內容單調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國的文旅產品的設計總體上還處于簡單融合、模仿的階段,缺乏對現代元素、創意IP等內容的應用,產品創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收入水平差距影響,我國旅游業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特點。文化旅游的開發順應了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在經濟發達的區域,文旅融合程度較高,在經濟欠發達區域,尚未形成大規模性的文化旅游產品聚集。因為區域差異,文化旅游發展要找準發展重點區域,樹立典型示范項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論體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發展和研究中,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現狀的基礎上,對產業融合的思路、方式、結構等方法論體系沒有進行深入分析。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本身主動融合的層面很多,但兩者在產業發展模式和架構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學系統的融合方式,實現產業間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續培育。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大國,但是文化輸出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應該加強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設,扶持龍頭企業,讓中國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帶動中國文化旅游發展的標桿。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編制重點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經完成“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正在開展“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專題調研等工作,并且統籌確定了25個“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組織各司局結合本領域工作開展前期研究,為“十四五”規劃編制提供支撐。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編制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重新梳理文旅資源與現狀
目前我國的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是在傳統觀光旅游發展階段形成的,很難滿足體驗旅游時代的游客需求。我國地域廣闊、人文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及多種公共資源,均可與旅游資源進行融合,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
文旅融合專項規劃編制應突破傳統的資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夠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質、對客源市場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場競爭力的文化旅游資源。建立“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文化”的旅游資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資源內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體系,篩選出對規劃區最具價值的文化旅游資源。
首先,傳統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內涵需挖掘。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具有較大重合性,但傳統旅游資源的邊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資源不再是單一的某個景點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種城市氣質,也可以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對應的規劃編制中要將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解讀,充分挖掘地方的資源價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實現產業發展和文化保護的雙贏。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資源內容在擴充。除了傳統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外,以現代文化為支撐的城市創意圖書館、博物館、音樂節、小劇場等都成為熱門的旅游資源。
(二)明確文旅融合發展目標與戰略
堅持“以文強旅、以旅興文”,結合當地文旅資源等級和分布,明確各地文化旅游發展重大任務、重大項目、重大產品,在此基礎上明確規劃區的文旅融合總體發展目標,并且明確產業增值、區域布局合理性、產業結構優化、產品與服務提升等具體目標。
在充分了解當地文旅資源、市場環境、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分析出地區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明確地區發展目標和文化定位,完成當地文旅發展的結構調整和重構,制定出文旅產業發展的詳細戰略和實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創意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推進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形成旅游、文化、體育、娛樂、康復、餐飲、傳媒等融合的產業體系。
(三)制定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
對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原生文化等優秀地域文化及遺址遺跡進行保護和修復,保護和培養傳承人,通過文旅保護與利用專題明確保護范圍、規劃目標、功能分區、建立保護管理體系、明確保障措施等,實現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利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需要在分析歷史遺存、民族服飾、特色民居、民間工藝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現狀基礎上,建立科學合理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利用分析民間習俗、節慶活動、儀式、語言、書法、舞蹈、音樂、戲曲、雜技、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現狀,構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利用為核心的開發利用體系。
(四)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應該成為《“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編制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通過業態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科技創新等多種創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產業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創意與旅游融合發展,明確文創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領域,完成當地文創產業發展的結構調整和重構,制定出文創產業發展的詳細戰略和實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費的新動能,構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建設文旅融合創新業態系統。對于重點產業項目,應該確定行動目標,分解行動任務,保證重點項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確重大項目及其空間布局
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對國土空間進行統一部署,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性規劃融合,推進“多規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需要明確重大項目及其空間布局。使國土空間規劃為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確定的重大戰略任務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落地實施的重要環節。
(六)針對重點領域明確戰略導向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我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內容,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2021年全省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要點。
一、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度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戶限制,實行基本條件準入制度。取消除武漢市外全省其他地區落戶限制,進一步降低武漢市落戶門檻,實行省內戶口遷移一地辦結機制。推動武漢市全面落實取消進城就業和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等重點群體落戶限制條件,改進積分落戶辦法,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省公安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非戶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擴大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位供給,動態調整、合理調配教師編制數量,落實全國統一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支持將實際居住的常住人口納入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范圍。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續接。積極對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基本實現異地就醫備案和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跨省通辦”。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擴寬公租房房源籌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籌集公租房力度。(省公安廳、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衛健委、省委編辦、省醫保局、省住建廳、省發改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三)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技能。持續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等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支持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或吸納農民工較多企業開展崗前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并給予培訓補貼。結合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和承接產業轉移,開展崗前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結合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需求和承接產業轉移需要,大力開展針對性就業創業培訓。(省人社廳、省教育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四)健全配套政策體系。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切實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農村“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探索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城市人口統計與數據質量評估機制。(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統計局、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提升城市圈和城市群承載能力
(五)大力發展三大城市群(圈)。積極落實長江中游城市群實施方案,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制定并實施“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系列政策體系,更好發揮武漢和襄陽、宜昌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加快發展,建立常態化協調協商機制,強化產業體系協調合作,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省委財經辦、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六)推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以武漢、鄂州為核心區,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支持武漢市域(郊)鐵路向周邊延伸,加快推進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設,推動武漢都市圈打造1小時通勤圈。優化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建設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促進各類交通方式無縫接駁、便捷換乘。加快武漢樞紐直通線、武漢北站改造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長江新區建設等四大組團發展先行區,有序推動武漢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與圈內城市共建共享。(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教育廳、省衛健委、省文旅廳、中鐵武漢鐵路局集團、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三、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七)支持中心城市加快發展。支持武漢建設“五個中心”。進一步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區建設強度和人口密度,提升中心城區功能,科學發展郊區衛星城。積極探索武漢超大城市治理方法。加快改造提升武漢“兩江四岸”,高標準推進武漢東湖高新區等重要片區建設。支持襄陽和宜昌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能級。推進襄陽以汽車、裝備等領域為突破口,通過與十堰、隨州協同聯動,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取得實質進展。推動宜昌以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產業為重點,通過與荊州、荊門聯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取得實質進展。(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八)加快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圍繞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培育等4大領域18項建設任務,實施縣城品質提升行動,有條件的地方按照小城市標準建設縣城。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積極推進“三百”戰略實施,打造一批高質量發展重點縣。加大對縣城的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統籌省級財政資金投入,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做好10個縣城城鎮化示范試點工作,建設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示范縣市。(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相關縣(市)負責)
(九)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健康發展。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建立全省特色小鎮清單,強化正面引導和分類指導,統籌典型引路和負面警示,挖掘推廣我省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特色小鎮典型經驗。持續推進“擦亮小城鎮”建設美麗城鎮行動,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省發改委、省住建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體育局、省委編辦、市州有關部門、相關縣(市、區)負責)
四、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
(十)有序解決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探索實施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并舉制度,加快構建以保障性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支持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籌建公租房,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解決困難群眾和農業轉移人口、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住房問題,鼓勵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規范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完善長租房政策。(省住建廳、省發改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一)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加快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加強數據資源實時共享和業務系統互聯互通,深化搭建公共資源感知設備,填補化工園區、重要場所以及自然災害易發區域的監控盲點,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支持城市健康高效運行和突發事件快速智能響應。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交通、公安和水電氣熱等重點領域終端系統。實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項目。(省發改委、省經信廳、省公安廳、省住建廳、省應急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通信管理局、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二)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院前急救體系、基層防控體系、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平臺等“4大體系、1個平臺”建設,加快補齊縣城公共衛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戰結合能力,確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設施具備短期內改造為方艙醫院的條件。大力推進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改造河道、堤防、水庫等防洪設施,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模式,整治城市易澇積水區段。以“237”應急管理重大項目實施為重點,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監測網,全面構建系統化、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突發事件科學高效處置。(省發改委、省衛健委、省應急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三)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終端處理設施。提高污水管網覆蓋率,增強污水管網收集能力,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理。分門別類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持續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完善醫療廢物和危險廢棄物處理設施。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加快城鄉綠化。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背街小巷等環境衛生死角整治,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和城市微型公園建設,推進縣市區“一場兩館”新建改建工程。(省住建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健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省體育局、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四)優化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加快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和休閑綠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加大支路建設力度,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大力推進武漢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合理規劃建設停車場,完善以配建停車場為主、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側停車位為補充的停車設施體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大型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支持武漢、襄陽參加國家綠色出行示范城市創建。(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五)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在舊城區有序推進以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更新行動。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2021年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601個。探索將老舊廠區和老舊街區改造成為雙創空間、新型產業空間、工業和文化旅游場地。改造提升步行街和特色商業街,打造城市消費名片。因地制宜將一批城中村改造成為城市社區或其他空間。(省住建廳、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六)優化城市空間治理。編制完成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有序推進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推進實用型村莊規劃編制。促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畝產論英雄”綜合評價機制和“密度提升、挖潛增效”政策組合機制,全面推行增量投放與存量盤活利用相掛鉤。積極探索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分層開發、立體開發和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TOD)等模式。加強城市設計和城市風貌管控。(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發改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七)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合理設置街道、社區,對規模過大、過小或交叉過多不便管理服務的社區適當進行調整。提升社區網絡化管理服務水平。落實社區工作者“崗在網格、重在服務、責在連心”機制和網格樓棟包保責任。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志愿者、駐地企業單位等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支持老舊小區引入市場化物業服務或推行社區托管、社會組織代管等方式,提高物業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省民政廳、省住建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十八)改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風險清單,健全城市安全運行管理機制,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系統。強化資源整合,市設區不再設置單獨的“區長熱線”。建立市民舉報投訴“一號接收”“一口受理”平臺,在街道成立社會治理綜合執法機構。(省政務辦、省委政法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六、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十九)引導人才下鄉入鄉就業創業。研究制定人才加入鄉村實施細則和政策措施,允許符合條件的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經常居住地落戶并依法享有相關權益。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優化科技人才流動政策環境,鼓勵高校院所科技人員以離崗創業、兼職兼薪方式服務省內涉農企業創新發展。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導師隊伍,推進返鄉創業示范園建設,最大限度幫助企業吸納返鄉留鄉農民就業。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骨干人員的培訓力度,培育更多農村實用人才和致富帶頭人。(省人社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發改委、省委財經辦、省科技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十)深化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引導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穩步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轉、抵押、退出、收益、審批、監管等制度,探索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完成城中村改造和鄉村住房宅基地確權辦證,規范小產權房管理。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鼓勵采取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委財經辦、省農業農村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十一)推動公共設施向鄉村延伸。統籌規劃城鄉供電供水供氣等市政設施建設,推動供水供氣等重要設施向城市郊區和規模較大的中心鎮延伸覆蓋。加強鄉村垃圾收儲轉運設施建設,實施城鄉統籌的垃圾收集處理。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完善鄉村公共交通體系,推進客運站改建遷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專業市場和物流基地疏解,在縣鄉村合理布局冷鏈物流設施、配送投遞設施和農貿市場網絡,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入鄉通道。(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二十二)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開展“千企興千村”活動,引導創業創新主體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推進重點產業、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精品園區,創建一批休閑農業重點縣,推介一批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和美麗休閑鄉村,促進農村消費,引導城市居民下鄉消費。積極開發地方風味、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等資源,辦好農事節慶活動,打造一批農事節慶品牌。(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省發改委、市州有關部門負責)
七、實施保障
今年“土地日”的主題是“珍惜土地資源,節約集約用地”,這充分體現了土地資源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地位,更體現了節約集約用地對轉型發展的極端重要性。珍惜土地資源,切實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建設美好__,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圍繞今年的主題,我們將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千方百計地優化用地結構和布局。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把盤活存量、節約集約用地作為緩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堅決執行用地指標按項目分配制度,優先保障民生工程項目用地,優先保障招商引資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用地,優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用地,把有限的用地指標用在刀刃上、花在急需處,確保每一個好項目能落地、快落地,以項目的大推進促進__的大發展。
二是堅定不移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要突出抓好“大美宜城、陽光地產”城市品牌打造,強化收儲、加大推介、凈地出讓,確保土地綜合價值最大化,為城市建設與發展提供源頭活水。要突出抓好節地制度落實,嚴格執行工業項目用地規模預核定、劃撥用地最低價款制度,優化基礎設施項目方案,執行“雙向約束”制度,確保建設項目空間集約、時間集約、效益集約。要突出抓好存量用地盤活,發揮“兩個文件”效應,著力推進“城市土地整理”,改善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要突出抓好“三項清理”攻堅,重拳整治閑置土地,大力盤活低效土地,匡正全市用地秩序。要突出抓好多層廠房建設,打造更多中小科技企業承接平臺,實現一大批中小科技項目扎堆建設、集聚發展,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三是持之以恒地抓好衛片執法檢查。要始終保持違法違規用地打擊的高壓態勢,實行“查事查人”兩手并重,推動全民全社會合法合規用地意識的提升。要緊抓違法違規用地源頭控制關鍵,全面構建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化管控體系,確保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堅決把違法違規用地遏制在萌芽狀態。要建立完善違法用地責任共擔機制、制止查處違法用地聯動機制、處置追究違法用地問責機制,確保保障水平上去、違法比例下來,力爭進入衛片執法檢查全國免檢城市序列。
關鍵詞:信息化;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01
一、我國目前城鎮化與信息化融合管理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步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在不斷地加快,隨著城市化水平的加快,我國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在不斷加大,中國的城市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速度達到世界同期進程的兩倍。1980年世界城鎮化率平均為40%,而當時中國不到20%。到1999年,世界城鎮化率平均為45%,中國為31%。2007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44.9%,2010年49.68%,2012年達到52.57%。但是城鎮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遠遠不能與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相匹配。
二、城市化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管理是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大力推動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建新型國家的必要選擇,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要求我們推動城市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形成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點
(2)我國當前城鎮經濟發展的模式要求我們對城鎮進行信息化管理。農業的發展與城鎮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信息技術是現代農業的支撐點,尤其是在當前這樣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信息化技術在發展集約、高效、生態農業方面有著確定性的作用,目前,農業信息量大、種植種類繁多要求建立農業標準化信息管理體制;同時,在城鎮工業發展與產業升級過程中,也需要信息化來提升競爭水平,提升管理效率,信息化對城鎮的長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信息化時代需要順勢而為。在發達國家,原始的工業結構正在被信息化的社會結構所取代。目前,中國處于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時期,在這種趨勢下,城鎮化將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城鎮由于人群的爆發式聚集和產業升級遇到的瓶頸,以及由此帶來的城市管理、資源匹配、環境發展、民生需求等諸多難題,都要求有更有效的手段去整合協調,信息化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城鎮化管理的主要內容
城鎮化的信息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技術方面來說城市化信息管理分為空間信息技術和管理信息技術這兩個方面;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說分為管理層應用和服務層應用這兩個方面。然而,不論是從哪一個角度來看,城市化的信息管理內容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的整體規劃和設計。在對城市建設進行信息化管理時主要是對城市的整體規劃和設計進行分析與管理。
(2)重要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在城市信息化管理時,城市管理者要具備一定的技術信息能力,只有管理者掌握了信息技術,才能更好的對城鎮進行信息化管理。
(3)城市數據的集中采集和分散管理。對城市化進行信息管理必須對城市的各種數據進行集中采集與分析,然后對信息進行分散的管理方式。
(4)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與利用。要想發揮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就必須開發城市信息管理系統,只有具備具體的系統,才能對城市信息進行管理。
四、加快我國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加快實施和推進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城鎮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識和技術。由于欠發達的地區,城鎮化發展比較閉塞,居民對信息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夠全面,更不知道如何進行信息化管理,因此,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在城鎮內普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識,并且引進相關的技術。
(2)走集約型的產業化信息管理道路。由于小城鎮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規模都比較小,因此,對小城鎮的信息化管理必須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通過建立共同的信息數據庫,加快城鎮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對城鎮中的小型企業進行整合,進行集約化管理,縮小管理規模。
(3)充分發揮城鎮區內的現有優勢。對城鎮的信息化管理要根據每個城鎮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利用當地的經濟結構、特色產業和資源優勢等進行管理,減少城鎮信息化管理中的資金。
五、信息化管理為城鎮發展帶來的效益
信息化管理將為城鎮發展帶來明顯的效益。首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優化城鎮工業的結構,加快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速度,為城鎮工業化的發展提供動力。其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人們快速的發展信息服務,使信息化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再次,信息化的管理有利于加快城鎮化的發展速度,避免城鎮發展過程中的誤區,提高城鎮發展的效率。最后,信息化管理不僅給城鎮帶來了發展,也為產業的發展創造了便利,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促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創造新動力。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在促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同時,還為城鎮化的管理帶來了便利,促進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鎮工業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促進了城鎮工業化的發展,加快了城市工業化的速度;信息化的發展為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創造了動力,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信息和科技方面的知識,逐漸加快了農業信息化的腳步。信息化的管理促進了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關系,互相影響,互相發展。
六、結束語
加快城鎮信息化管理,不僅可以實現信息化、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雖然在城鎮化的建設下,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也在加快,但是由于基礎設備不夠完善,城市信息化管理的任務依然是一個關鍵難題,加快城市信息化管理需要在網絡的基礎上加大對信息化管理的宣傳,讓人們認同城市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從政府管理的角度高屋建瓴、統籌發展。
參考文獻:
[1]畢如田,李茜.小城鎮信息化建設的思路與方法[J].小城鎮建設,2008(10).
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雖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間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都是體育學科的一種,都是社會體育的組成部分。從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的分析來看,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有需要有一定的體育環境基礎,高校體育需要有更多的體育項目、體育運動技術以及體育設備等等,需要全面、系統、科學的為社區體育服務,因此高校體育也是社區體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高校學生在校園學習期間,能夠更好的利用學校體育教學的知識來提高自身的體育技巧,從而掌握好體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也能有所提高,在未來進入到社會后,也可以更好的發展群眾體育,這也是促進社區體育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社區體育的發展也離不開高校體育,高校體育教育中的各項活動在未來都需要在社區體育環境下開展,高校體育作為社區體育的基礎,也為社區體育提供了更多的更優質的體育項目,對促進社區體育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為了更好的促進社區體育的完善發展,就需要通過高校體育的發展來帶動社區體育的不斷進步,這樣有利于社會體育教育觀念的形成,對社區、學校以及家庭等社會單位的體育活動開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在體育項目和體育競技比賽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體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會以科學的、合理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們的身心健康,高校體育教學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證學生們能夠更好的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而社區體育的發展也需要人們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們體育鍛煉重要性認識的培養也間接的帶動了社區體育的發展。由于體育項目的共通性,學生們在高校時期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在未來也會帶到社區體育環境中,從而更好的促進社區體育的發展。而由于高校體育也是社區體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體育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將會帶動更多的人們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從而也是高校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社區體育和高校體育二者之間也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從長遠來看,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融合也將成為一個必然的過程,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國民身體健康都將產生重要的意義。
2我國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之間發展脫節現狀及問題
2.1學校體育師資力量雄厚,但參與社區體育工作少
學校內體育教師及離退休的體育教師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比率很低,在職體育教師在課余時間里參與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比率極低,其參與積極性低于離退休人員。
2.2學校體育資源豐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數學校采取封閉管理。為了便于學校管理,體育場地通常6點以后就關門,無形中造成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浪費,不能與社區形成優質體育資源互利共享的相應。
2.3社區體育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國現有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程度的不同,體育發展呈現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社區體育設施、場地不均衡;二是社區體育活動經費不均衡;三是社區體育指導員和管理組織不均衡。
3高校體育資源與社區體育融合發展的對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傳工作
在大學體育與社區體育結合過程中,要特別抓好宣傳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學體育政策的對外宣傳。另一方面要注意體育文化知識的宣傳,以打造有影響的大型比賽,還可在每學期舉辦一個“體育文化宣傳周”。同時,大學畢竟不同于社會,社區人員的大量進入對大學紀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要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所有進校人員的宣傳管理,預防負面影響的產生,保證大學體育與社區體育結合后形成互動式良性發展。
3.2高校體育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當今社會,一個國家的發展也需要對外開放,一個團體的發展需要對外開放,高校體育要樹立社會大體育的意識,不但要搞好校內的體育工作,還應為社區體育出謀獻策積極參與,為全體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盡一份力。高校體育的發展同樣需要主動走出去,大膽請進來的策略,高校應對社區居民中進行體育鍛煉的人群提供不影響教學條件下的寬松政策,鼓勵社區居民進校體育鍛煉,對進行體育場館鍛煉者進行合理的收費,通過多種途徑促使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結合,在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中促使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
3.3搭建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合作發展的組織管理機構
以社區居委會、社區內的學校體育負責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構成社區體育委員會。在組織機構的管理人員上,除少數必要的專職人員外,多數可由業余或兼職人員擔任。在經費來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數應由活動創收等市場渠道及企業的贊助來解決,組織機構的活動地點選擇為社區內較有影響力的體育場館,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進行會議交流,對開放中的有關事宜進行決策和管理,從而加強了社區體育活動的組織性,使其向經常化、規范化方面發展,從無序、松散向有序、有計劃的趨勢發展。
3.4政府及相關部門參與宏觀調控
摘 要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同時,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基層精神文明建設關乎科學發展的持續推進,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動力之源。筆者從自身工作角度出發,就如何結合當前實際,把握住工作重點,切實解決新時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基層 精神文明建設 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總體上說,我國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滯后于物質文明建設的,主要體現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層面不夠豐富,缺少必要的文化氛圍。如何結合當前實際,把握住工作重點,切實解決新時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最急迫、最關鍵的問題。
以品牌建設為抓手,統領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是轉變老思想、轉變老辦法的現實需要。淳安縣在認真分析形勢、結合地方實際的基礎上,提出以“幸福和美”統攬精神文明工作,有力提升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效性。
一、把握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三大關系
(一)把握好“大勢”與“微觀”的關系。精神文明工作必須從大勢著眼,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關注點,做好內涵闡釋,增強共識共鳴。同時在具體工作載體和手段上,找準小切口,借“細小實”的身邊人身邊事來折射大理論、大道理。
(二)把握好“重點”與“全局”的關系。以“幸福和美”主題統攬精神文明工作,必須系統、全局、整體地進行科學謀劃,充分調動和整合各方資源,加大品牌深化力度。同時,必須找準品牌打造的著力點,精心設計活動、分線推進實施,集中一段時間和精力,形成聲勢、亮點和成效,使“幸福和美”品牌打造開好局、起好步。
(三)把握好“中心”與“基層”的關系。基層精神文明工作必須牢固樹立中心和群眾兩種意識。一方面,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濃墨重彩地做好“五水共治”、“‘撤村建居”、“美麗示范實驗區”建設等中心工作。另一方面,積極充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糅化劑”和“油”,認真調研基層群眾所思所需所想,活動向基層延伸,如以流動幸福舞臺的方式,深入偏遠山村、建筑工地、流動人口聚集區等地,滿足各類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推進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三大舉措
在積極探索基層宣傳文化工作內在規律的基礎上,淳安緊緊圍繞以湖興縣總戰略,以“幸福和美”統攬精神文明工作,著力打造“三大品牌”,全面提升淳安發展軟實力。
(一)以“和美家園”為目標,打造“幸福千島湖”人文品牌。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統籌各方社會資源,豐富文化文明活動,全力營造文明和諧氛圍,提升民眾幸福指數。一是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著力點,弘揚社會道德風尚。圍繞“三個倡導”24個字,深入開展“六大行動”,通過各種載體和形式,開展學習討論和宣講普及。在全縣開展“最美淳安人”評選,開辟“最美淳安人”光榮墻,分期展示“最美教師”、“最美環衛工人”、“最美金融衛士”等各行業最美麗形象。舉辦“文明杯”少兒故事、少兒書法、少兒歌曲等系列比賽,通過活潑的、藝術的形式,在全縣少兒中形成講文明樹新風的新風尚。二是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為落腳點,提升民眾幸福指數。扎實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進一步完善“網上文化禮堂”,積極探索社區文化禮堂建設,通過常態化運作,使文化禮堂成為城鄉群眾精神家園和“文化地標”;舉辦“淳安好聲音”、“淳安好腔調”、“淳安廣場舞電視大賽”等有影響、有聲勢的大型文化賽事,激發全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和活力;利用“幸福舞臺”載體,送文化下鄉到偏遠農村、建筑工地,努力做到文化享受全覆蓋;努力培育農村文藝隊伍,如文昌油菜花、宋村鄉宋世蘭藝術團等,充分發揮草根藝術團在基層群眾中的引領作用。三是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為突破口,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以城市精細化管理為契機,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養。開展城鄉垃圾分類,開展“文明出行”、交通整治,全力打造千島湖城市管理金名片;深化社區衛生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探索城市環境共建共管長效機制;推進旅游服務精細化工作,通過文明導游、文明示范店評選,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努力為市民和游客打造文明、和諧、有序的旅游環境。
(二)以“美麗樣板”為目標,打造“最美千島湖”外宣品牌。以“美麗杭州實驗區”建設為核心,精準把握“最美千島湖”城市宣傳定位,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推進活動。一是做大精品外宣,打造“最美”形象。自2014至2016年,分“讓我告訴世界、請到千島湖畔來、千島湖我們還會再來”三大板塊,造勢“最美”宣傳。推出“最美?千島湖”全國攝影大展,推出“最美千島湖”宣傳語征集,推出“最美千島湖”電視專題片大賽,以攝影、書畫、專題片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淳安千島湖自然景觀、風土人情和悠久歷史,全力打造“最美千島湖”形象。二是抓好主題深化,凸顯“美麗”元素。緊緊圍繞淳安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造濃發展氛圍。同時以“美麗杭州實驗區,秀水富民淳安夢”為主題,從經濟、旅游、文化、民生等多角度入手,推進“美麗杭州”實驗區工作,深入挖掘整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無違建縣創建”、“全縣景區化”建設等重點工作亮點,做好推廣,切實增強淳安人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要素;內容;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當前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步伐正在不斷加快,同時城鄉規劃也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任務,涵蓋城鄉居民點的空間布局規劃。通過以下分析,必須從根本上來提高我國生態城市規劃水平,從而為創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適、和諧的生態城市提供保障。
一、生態城市規劃的組成要素
就系統的生態理論而言,生態城市規劃包括了環境、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生態化。
1、環境的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最大限度地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及其生物環境,保護好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有良好的區域大地景觀和生態系統,合理地利用好各類土地,因地制宜地確定植被的覆蓋率和喬、灌、草的合理組成與結構;大氣環境、水環境達到清潔標準,噪聲獲得有效控制,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2、經濟的生態化表現為:經濟增長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生態農業的全方位實施;實施工業的清潔生產,從改進生產設計、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改善管理維護、綜合利用等生產和服務的全環節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或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更為合理,可再生清潔能源成為能源結構的主體;大面積推廣生態化交通方式、生態化旅游方式和生態化住區方式,以節能、節水、無污染、高舒適度為目標具有充分利用太陽能、沼氣、自然空調技術、雨水收集和污水資源化技術、環保建材等的生態建筑和環保屋普及發展。
3、社會的生態化表現為:人們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生態文明得到全社會倡導和遵守;消費模式日趨生態化,可持續的消費理念成為自覺行為;人們生理和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社會管理效率高且能自動調諧;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健全,綜合服務能力強;人口結構優化;城鄉交通便捷安全。具有以上含義的生態城市(地區)已遠不是純自然的生態,而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共生的人類生態,也標志著人類傳統的唯經濟發展模式開始進入一個復合生態發展模式的新境界。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容
1、城鄉規劃。首先,就城鄉規劃的現狀來講,我國從改革開放時期開始,就非常關注這一事項,一直到現在已經取得了諸多的進步。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實施的是一種城鄉之間獨立發展的二元規劃策略,未能注重二者之間的統籌與協調,《城市規劃法》以及村莊和城鎮的規劃建設的《管理條例》規定還在很深的程度上影響著城鄉統籌規劃工作的實施。一直到2007年下半年我國《城鄉規劃法》的編制與出臺才打破了以往的規劃建設僵局,將建設工作推向了新的臺階。其次,就城鄉規劃建設具體要求而言,它主要分為科學整合與系統協調兩個方面。科學整合是要求全國范圍內的各區域呈現之間要構筑以核心城市以及中心城鎮為輻射點的整個大空間整合的規劃,同時著力保證小城鎮中的中心城鄉獲得優先突出的地域與交通的整合,從而推動區域城鄉整體空間、小城鎮城鄉等各方面的一體化城鄉網絡的建成。系統協調則是要求城鄉規劃發展必須與區域發展的計劃相互協調,盡量達到對基礎設施、資源等方面的協調建設與應用,全面推動區域發展中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等在城鄉協調規劃中的滲透。
2、城市區域規劃。根據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與資源情況,給城市以準確的定位,實現區域和區域間各類資源互補、協調發展。(1)土地規劃,應全面考慮土地使用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健全土地規劃利用體系;(2)水資源規劃,充分考慮區域內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創造城市親水空間,開發節水技術,保護飲用水源,建立高效的城市排污系統,保護水生物種多樣性;(3)能源規劃,節約減排,提倡綠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風能、水能,開發綠色材料,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4)交通規劃,發展電動汽車和氫能源汽車,控制燃油汽車在城市中的通行,提高交通規劃運行效率;(5)綠地規劃,擴大城市綠地系統范圍,提高綠化率、森林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
3、城市人居規劃。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應突出人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地位,強調社區生態建設,創造和諧人居環境。(1)生態建筑,采用節水技術、節能技術、太陽能技術、自然通透技術、環保材料技術,增加人居環境適宜度;(2)生態景觀,既要加強自然生態景觀建設,也要強調歷史文化傳承,充分發掘城市自然和人文資源,使其符合城市文化和人居環境需要;(3)生態產業,按照生態經濟原理和綠色GDP的要求,建設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產業;(4)生態教育,生態城市需要人人參與,針對不同社會群體普及生態城市知識,提高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三、生態城市規劃的建議
1、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設活動的核心,所以,編制科學的城市規劃是改善城市發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上文筆者已經闡述了生態環境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規劃方案的時候,應該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制定一個生態城市規劃。這其中不僅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還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等方面的內容。也就是說在現代城市規劃的過程中,要始終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協調起來共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城市規劃中的生態規劃必須以滿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綜合考慮城市周邊地區及所在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致力于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建立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有序發展,使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全力推動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國家當前對于城鄉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主要是以《城鄉規劃法》作為依據,要想推動城鄉規劃實現良好發展,就要將此法作為中心和基礎來逐步推動本法律的更新完善以及其他相關輻射法律法規的大力健全,為我國逐步萌生的新的規劃需求提供法律法規保障。具體來講,國家要利用多種渠道及方式來向所有的城鄉住戶進行《城鄉規劃法》的普及性宣傳,指引當前的城鄉建設人員按照必要的審批工作要求以及相關制度等來進行具體的建設。同時,國家還應當鼓勵城鄉居民針對法律的不足來提供完善建議以及創新見解等,著重推動其他相關法律對《規劃法》的補充,全面推動我國城鄉規劃系統合理實施。
結束語
城鄉規劃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綜合發展,不斷優化城鄉人居環境。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其帶來的問題也在不斷增加,環境的污染,廢水廢氣的增加以及固體垃圾的堆積都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所以生態城市規劃的發展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在海南省海口市一個花卉產業園區打工多年的盤縣人馬碧洲也許無法想象,在自己的家鄉,一個比他務工的園區大得多的花卉苗木及中藥材種植基地——貴州省花卉世界博覽中心,在今春開工、夏季建成苗圃區700畝,可以吸納幾十名他這樣的農民就業。
這是盤縣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積極推進“三化”同步戰略的一個縮影。
近日,就盤縣如何積極推進“三化”同步戰略的實施,六盤水市市委常委、盤縣縣委書記陳少榮接受了本刊專訪。
“三化”同步 時不我待
《當代貴州》:盤縣是中國西部經濟強縣,更是貴州名列前茅的經濟強縣。一般認為盤縣的比較優勢是依托能源、礦產加快經濟發展。盤縣推進“三化”同步,是否基于一種緊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陳少榮:“三化”同步是盤縣實現奮力趕超、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盤縣實現升級轉型,躋身全國百強縣的重大戰略。
盤縣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建設西部十強縣、全國百強縣,構建和諧盤縣”的奮斗目標,符合盤縣的實際,是盤縣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和省、市黨代會精神的具體體現。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凝聚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統一全縣人民的思想和行動,千方百計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積極推進“三化”同步。
盤縣地域廣、人口多、城鄉差別大、鄉鎮發展差距大,從根本上看,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協調造成的。盤縣要趕超發達地區水平,在“趕”與“轉”中加快發展速度,提升發展質量,躋身全國百強縣,關鍵在實施好“三化”戰略,推進“三化”同步。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擴大社會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壯大財政實力、縮小城鄉差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與全國實現同步小康。我們要始終不動搖、不放松、不懈怠地加快推進“三化”同步。
推進“三化”同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堅持團結一心,苦干實干,堅持不松懈,就一定會結出甜蜜的果實。
加速發展 “工”為動力
《當代貴州》:盤縣提出要建設貴州第一強縣,這意味著需要大量的二、三產業實體為支撐,尤其是工業。盤縣在這方面有何思考和舉措?
陳少榮:實現“三化”同步發展,工業化是動力。盤縣第九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根據國發(2012)2號文件,省委、省政府“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以及市委、市政府“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首要抓園區、核心抓招商、突破抓轉型、跨越抓項目”的戰略部署,盤縣采取五大舉措抓二、三產業經濟實體建設。
一是建設園區搭平臺。2012年,盤縣加快了紅果經濟開發區、盤北經濟開發區、盤南工業園區的全面建設。完成了三個園區的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加快園區路網、供電、供水、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的建設。
二是大力招商增投資。2012年,盤縣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一改過去只重對外招商,本土企業投資積極性調動不夠等情況,通過召開盤商助推盤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座談會、盤縣支持盤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黔桂公司、粵電集團等大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等系列座談會,激發了盤縣企業家愛盤縣、建盤縣、投資盤縣的激情。
三是拔釘排難促建設。招得來商還要讓項目早開工早建設。全縣排查影響項目建設的釘子和難點、重點問題,四大班子領導親自抓,拔釘排難,黔桂天能煤焦化的拆遷、恒鼎煤焦化的征地拆遷、快速通道的房屋和墳墓的搬遷等一大批難題得以及時解決。
四是升級改造促轉型。隨著一大批煤礦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實現綜采綜掘,天能煤焦化一體化、首黔煤鋼電氣一體化、盤江機械制、修、租服務一體化、黔桂發電廠上大壓小、涼都汽貿城等一大批項目相繼建成,盤縣工業將告別過度依賴煤炭、粗放開采、產業鏈條短的時代,逐步走向以多元發展深加工為主、技術含量高、資源利用效率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五是多元發展調結構。盤縣在促進傳統支柱產業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發展的同時,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大力引進商貿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制造等領域的項目,涼都汽貿城、六盤水康博木塑科技有限公司、三特中藥飲片加工廠、貴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格外香土豆制品廠等一批批非煤項目落戶園區,促進了園區多元化發展。
加快轉型 “城”是載體
《當代貴州》:要實現“三化”同步發展,縮小城鄉差別,盤縣的思路和舉措是什么?盤縣有30多個鄉鎮,它們之間發展似乎難以均衡。
陳少榮:城市化率低,城鎮發展緩慢,城鎮規模小,是制約盤縣加快轉型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加快城鎮化,才能孕育更多產業,實現農村人口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別。
按照新的定位,盤縣城鎮化按“321戰略”即:按主城、小城鎮、新農村三個層次同步推進的發展思路;堅持“城鄉一體化、新老城區一體化”兩個一體化;縣域按照“一主兩副和29個小城鎮”的格局規劃。主城區按照新老城區一體化,分為老城、新城、產業、遠景四個組團,紅果新城區組團以月亮山中央公園為核心,分為東部城區和西部城區來規劃建設,力爭在2015年主城區人口達到40萬人以上,遠景目標達80萬人以上。建設成為貴州西部充滿活力、富有魅力、宜居宜業的大城市。
盤縣將繼續加快紅果主城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進一步做大城市規模,增強城市魅力;其次,要按照50萬人口的大城市規模,規劃建設好兩河新區,盡快實現兩河新區與紅果新城和城關古城的銜接,實現新老城區一體化;再次,要統籌做好礦廠區和小城鎮的發展,實現礦廠區和鄰近小城鎮的一體化。要積極動員國有大企業和民營企業支持和參與小城鎮建設。第四,要采取爭取上級支持、市場運作、社會投資等方式,建設一批特色小城鎮。
《當代貴州》:各鄉鎮城鎮化進程中有哪些亮點?
陳少榮: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盤縣小城鎮建設做到了“三個統籌”。一是小城鎮與礦區建設統籌,與工礦企業攜手共建小城鎮;二是小城鎮與旅游景區開發統籌,小城鎮的建設要為旅游景點的開發、鄉村旅游的發展配套服務;三是小城鎮與當地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統籌,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城鎮。今年,盤縣已啟動了5個特色小城鎮建設,到明年年底再建成10個以上的特色小城鎮,在3年內,完成所有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力爭到2016年,城鎮化率達到60%。 通過典型引路,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按照這三個統籌,盤縣小城鎮建設能覆蓋80%以上的鄉鎮。
《當代貴州》:如何應對水資源對城市、城鎮人口承載量的制約?
陳少榮:城市作為經濟、人口和用水最集中的區域,伴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水資源和人口承載量已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這個方面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應對。一是不斷開拓新水源。我們將按照現代水利的要求,加快改革和發展步伐,堅持重點突破,不斷推進白河溝、魚洞壩、卡河、西得泥等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和1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開工建設朱昌河、胡沖、山王廟、出水洞、兩岔河等水利工程,積極實施小水窖項目,建成較為完善的城鄉供水體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二是加強宣傳,強化居民節約保護水資源意識。通過對城市水情的介紹與宣傳,提高居民的水憂患意識、節水意識和水資源保護意識,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到水資源節約與保護行動中來。
《當代貴州》:農民實現就地轉變身份的關鍵是什么?
陳少榮:要解決城鎮化問題,首先必須解決好農民工的身份問題和生活保障問題。要著力于解決進城務工多年、有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及其家屬的身份,要讓他們更快變成城市居民;要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及子女的住房、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問題,這樣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
農業現代化
要靠“兩只手”
《當代貴州》:“三化同步”中,發展現代農業任重道遠,有人說現代農業、設施農業是用發展工業的手段、措施、技術搞農業,你認可這種觀點嗎?
陳少榮: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業經營格局正逐步從傳統小農生產向現代化規模農業遞進,農業生產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業功能從單一生產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產業鏈條從生產銷售向全產業鏈延伸。農業與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發展、互促共榮,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從這一角度來說,我更趨同于你說的觀點。
《當代貴州》:加快農業現代化,最需要什么?
【關鍵詞】綠色環保理念;產業新城;規劃;運用
中圖分類號:X324文獻標識碼: A
產業新城是現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產物,其主要是為了緩解城市壓力,拓展城市空間而在城市建立起的新的發展空間,可以更加的方便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生產生活。隨著現代綠色環保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綠色家園是每一個居民的夢想。因此在進行產業新城規劃的過程中,我國有關部門開始將綠色環保的理念運用到產業新城的規劃之中,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進我國城市良性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相關概述
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在進行著改造自然,破壞自然,與自然對抗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規劃出了自己的領地,但是其也對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導致人類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阻礙了人類繼續在地球上的繁衍生息。鑒于此,全世界各國開始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與自然對抗轉變為,保護自然,和諧相處。這是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次質的轉變,同時也是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開端。近年來環境問題逐漸的凸顯出來,環境保護在各國也不再僅僅局限于思想層面而開始向實際生活靠攏。各國都在積極的進行環境保護工作,將綠色的環保的理念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努力培養人們環保的生活方式。
1.1綠色環保理念
綠色環保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其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涉及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還原地球的綠色資源,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下去。綠色環保理念的形成是一個頗具波折的歷程,它是人類亡羊補牢的產物。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工業化生產推動了社會生活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也對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產生了嚴重的破壞與浪費。就目前來看,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成為了人類生活的頭號大敵,其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將綠色環保的理念落實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具體來講各個國家都應積極的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宣傳綠色環保理念,提高人們環保意識
自然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由于一直以來人類都在進行著破壞環境的行為,因此要想短時間內轉變人民群眾思想讓其投入到環保工作中去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鑒于此,有關部門應積極的進行綠色環保理念的宣傳,尤其要從孩子抓起,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融入環保的知識,逐步的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2)落實到生活的實處,重視行動的重要性
從環境保護工作的現狀來看,大部分國家都存在著缺乏行動力的現象,一些環境保護組織,多重口號而輕行動,造成環境保護工作很難取得巨大的成效。因此在今后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有關部門應注重將綠色環保的理念融入到實際的生活中去,落實到生活的實處,加大環境保護人員的行動力,推進全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發展。
1.2產業新城
興建產業新城是現在城市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其從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城市的生命力,帶動了鄉鎮經濟的發展,為城鄉一體化奠定了基礎。簡單的講所謂的產業新城就是在城市之外建立起以產業為主的經濟區域,通過產業的發展帶動城市的興起,通過城市功能的完善推動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最終達到城鄉共榮的效果。目前在我國很多大城市都以主城區為依托,在城市郊區興建了產業新城,其從城市規劃到城市實際運行都更加的科學化,合理化,符合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具體來講產業新城在興建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合理的進行產業新城的規劃
規劃工作是興建產業新城重要的工作之一,其對產業新城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產業新城進行規劃一般會從城市功能分區,城市產業種類,城市發展方向,城市綠化面積,城市交通等多個方面入手,合理的對產業新城進行細致周密的規劃。
(2)提高產業外移效率,保障產業順利發展
產業新城建成后主城區內的一些產業將會進行外移,這種產業的外移既減輕了主城區的負擔,同時也為相關產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對周圍鄉鎮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帶動作用。因此有關管理人員應重視產業外移的效率,保障產業順利發展。
(3)加強城市功能性建設,充分發揮城市的作用
產業新城功能建設對于新城內部產業的發展,新城內部居民的生活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產業新城的建立與使用過程中,有關管理人員應重視城市功能性的建設,建立起有效的基礎設施,優美的生活環境,充分的發揮出城市的作用。
2.綠色環保理念在產業新城規劃中的運用
為了避免重蹈過去城市建設的覆轍,減少城市建設,社會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在產業新城的建設過程中,有關部門應重視將綠色環保理念融入到產業新城的規劃中去,從源頭上提高城市的環保效能,保障產業新城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向著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的方向發展。
2.1綠色環保理念在產業新城規劃中的運用方式
將綠色環保的理念應用到產業新城規劃中,首先有關部門人員應當對綠色環保理念進行細致全面的解讀,并應明確產業新城興建的目的以及其發展的方向。具體來講在將綠色環保理念融入到產業新城規劃的過程中,有關人員應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合理安排功能分區
隨著人類發展的不斷加速,空間資源越來越緊缺,有效的對空間進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綠色環保理念的要求。因此在對產業新城進行規劃的過程中,設計人員應充分的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將各功能分區的利弊考慮清楚,通過多種方案進行對比,選出最優的功能分區分布方案。
(2)擴大城市綠化范圍
城市中的綠化水平關系著一個城市的環境質量,是一個城市環環境評價的標準之一。鑒于此,在產業新城規劃的過程中,有關設計人員應盡最大的可能擴大城市中綠化的范圍,在城市內部建立長久性的綠化工程,提高城市的綠化水平。
(3)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從長期看,必須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不斷提高清潔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從而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不久的將來,預計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會重達到15%左右;同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清潔能源的第一投資國。
(4)積極發展節能產業
節能,低碳是綠色環保理念中的主要思想,其對于產業新城的規劃起著指導性的作用,節能型產業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其主要是通過產業改革,技術創新等方式,對原有產業進行革新,減少產業在運行過程中能源的消耗量,以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在產業新城的規劃過程中,有關管理人員應重視產業新城內產業的發展方向,引導產業新城內各項產業向節能型,環保型方向發展,為建立綠色產業新城打好基礎。
(5)建立城市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其是一些專家對未來交通發展提出的一種實踐性的建議,其主要就是希望通過控制城市內交通的發展,車輛的運輸等方式對城市內交通進行低碳管理。這種管理一般要在滿足城市內運輸需要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減少廢氣的排放,資源的消耗,以達到低碳環保,節約能源的目的。
2.2綠色環保理念在產業新城規劃中的運用成效
在產業新城規劃中融入綠色環保的理念,促進了產業新城工作生活環境的合理建設發展,對城市的多功能混合和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促進產城融合
綠色環保理念的運用,為城市良好環境的創建打下基礎,促進了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以環境為載體,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經濟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建設良好環境,以達到產業、環境、居住、生活、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
(2)推動經濟發展
綠色環保理念的運用,清潔能源的建設和節能產業的發展符合社會現階段及將來的產業發展趨勢,必將積極吸引優質的開發企業進駐投資,不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開發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開發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時也降低了政府打造產業新城的經濟壓力,推動了城市經濟的健康發展。
3.總結
綜上所述,產業新城是現在城市發展的熱點,其將對未來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拉近城鄉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將綠色環保理念融入到產業新城的規劃中去,是對產業新城建設的一次有益完善,其將有效的推進我國綠色環保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蕾.緊湊生態型新城規劃中“縫合”策略――貴陽花果園新城規劃設計解析[J].規劃師,2011(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