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數字經濟相關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經濟相關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字經濟相關概念

        第1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關鍵詞】數字鴻溝;青少年;對策

        1.引言

        數字鴻溝問題是新興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后而引發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各國政府自上個世紀就開始重視此問題,如,美國政府1999年7月題目為《填平數字鴻溝》的研究報告;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在2000年7月向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提交專題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從此,數字鴻溝一度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社會問題。針對中國數字鴻溝的研究資料表明,數字鴻溝在中國已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正在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其造成的差別逐步成為繼中國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體差別“三大差別”之后的“第四大差別”。因此,許多研究者指出,數字鴻溝會造成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并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在倡導社會高度信息化的同時縮小數字鴻溝。

        在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主要表現在因特網接觸機會、使用能力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不同國家、人群在數字化經濟時展的差距,而在這方面的差距將導致真正的數字鴻溝。在今天,因特網作為全球數字化經濟的載體正在全面地對社會經濟結構、組織結構、商業模式、管理行為和交易方式、管理體制等諸方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國,同我國的地形梯級分布相似,我國不同地區使用數字技術的程度也呈梯級分布,只不過方向剛好相反,表現為東部沿海城市數字化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而中西部地區數字化程度較低。無論是實際上網人數,還是上網人數所占人口比例,東部省區都大大超過中西部地區。中國的數字鴻溝問題也十分嚴峻。從國際范圍來看,中國信息化水平很低。中國的信息能力指數與美、日、澳等信息發達國家間存在著巨大差距。據媒體統計,中國得分僅為發達國家的10%左右。中國信息化水平較低,將影響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并且不利于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與加強。

        數字鴻溝是我們在致力世界和平與發展、國家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事實。在這樣的環境下,世界各國政府開始逐步認識到數字鴻溝的危害性,而對數字鴻溝現狀、成因及對策也開始涌現。近年來,學術界對于數字鴻溝的現狀、成因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在信息系統領域的主要國際期刊上,有關數字鴻溝的研究工作不斷出現。然而,現有研究工作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對數字鴻溝的現狀和成因的探討上,對于不同低于青少年群體之間數字鴻溝的研究則仍然比較欠缺。在國內,盡管數字鴻溝在政府和業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學術層面上的研究卻仍然十分鮮見。

        青少年數字鴻溝問題近年來才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如何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基于上述情況,本文將圍繞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現狀及對策問題,展開案例研究,以期構建發展中國國家縮小數字鴻溝的理論模型,揭示縮小數字鴻溝的機理,為盡快有效地縮小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的實踐提供參考。

        2.文獻綜述和理論框架

        近年來,國內外管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數字鴻溝進行了研究。社會學和管理學領域關于數字鴻溝的研究結論為本文研究提供了指導性的理論基礎。在國際社會學研究領域,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數字鴻溝就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重視,并逐漸發展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之一。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者在不斷探索數字鴻溝的定義、產生原因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機制。現有文獻中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針對性地梳理和歸納近年來國內外理論研究的主要觀點,并加以比較分析,可以發現現有理論研究的缺口,從而推進數字鴻溝研究的進展。基于上述原因,本章對國內外與數字鴻溝有關的文獻進行分析和討論。此外,本文還借鑒了其他學科的TOE理論,本章對這些理論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是青少年數字,本文構建的理論邏輯是與青少年數字鴻溝存在相關關系的變量。本文關于青少年的研究聚焦于以下兩類問題: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特征為度;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現狀;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關鍵策略。我們將從這三個角度出發,首先回顧與本研究核心概念相關的概念;然后我們將會回顧數字鴻溝研究中主要的相關關系;最后,我們回顧理論研究中所參考的理論,并進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

        2.1 數字鴻溝理論研究綜述

        2.1.1 數字鴻溝的概念

        數字鴻溝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來說,數字鴻溝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全球的迅速發展和深入應用,造成或拉大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關于數字鴻溝的產生原因應該從世界范圍來分析,即由于發達國家經濟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衡造成的;從發展中國家內部存在的數字鴻溝來分析,是由于區域、行業、所有制以及企業規模等差異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狹義而言,數字鴻溝特指不同的社會群體或不同地區問互聯網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別。美國商務部發表的《被互聯網遺忘的角落》系列報告是這一定義的代表。國內很多學者在構建其數碼溝指標(digitaldivideindex,簡稱DDI)時,也以互聯網擴散率(InternetPenetration)作為單一的指標。簡言之,這些研究把數字鴻溝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為不同社會群體或地區間互聯網擴散率的差異。第一種定義是前述祝建華(2002)在其《數碼溝指數之操作定義和初步檢驗》中采用的方法。在這里,數字鴻溝指“社會各階層之間在使用互聯網上的差別”(概念定義)。

        關于數字鴻溝的操作化定義,也有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國內學者把數字鴻溝操作化為“社會各階層之間互聯網使用者(簡稱網民)比例之平均差別”。另外一些學者對數字鴻溝的操作化定義方法則采取不同的角度。例如,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NIQ)為數字鴻溝的綜合性衡量指標,來比較我國不同地區間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由6大類(包括信息資源、信息網絡建設、信息技術應用、信息產業、信息化人力資源以及信息化環境等)共20個指標構成。因此,在這種定義下,數字鴻溝被概念化定義為“不同地區間信息化發展程度的差距”,操作化定義則為:以NIQ作為一個地區信息化發展程度的衡量指標系,以各地區之間信息化發展程度指標值的標準偏差與均值之商為數字鴻溝的具體量度。

        綜上所述,數字鴻溝是一個籠統的標簽或比喻,用來說明人們對信息傳播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采納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衡量數字鴻溝的信息傳播技術擁有和使用狀況,除了互聯網外,還包括電話、有線電視、電腦、傳真機、手機等等。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數字鴻溝進行界定,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兩種分類方法。第一種是Jackel(2001)對不同的“鴻溝”的界定。他提出數字鴻溝首先存在于國家之間,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或者說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宏觀比較;其次存在于群體之間,如社會中不同職業的人群之間的比較,或者社會中不同教育程度、性別、年齡群之間的比較,以及根據傳播技能不同而劃分的社會中不同群體間的比較。另有一些研究者對數字鴻溝則從接入溝(accessgap)和使用溝(usagegap)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本文采用第二種視角對數字鴻溝進行分類。

        2.1.2 數字鴻溝的影響

        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由數字鴻溝而引發的社會發展問題,研究領域不僅熱衷于討論相關的現狀,也逐漸開始關注數字鴻溝對社會和組織造成的影響等問題。相關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對數字鴻溝形成過程及數字鴻溝分類方面的研究,以及對數字鴻溝給整個社會帶來影響的研究。許多研究者認為,數字鴻溝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比較明顯的,因此當前多數研究的側重點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數字鴻溝對社會、組織和特定群體等方面的影響。也有研究者認為,數字鴻溝是單前正在日益擴大的經濟鴻溝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數字鴻溝會成為拉大經濟鴻溝的主要誘因。下面分別從數字鴻溝的社會影響、組織影響和對特定群體的影響三方面對現有文獻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數字鴻溝的出現和加深將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發生影響,如經濟影響和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信息富人”可以使用新的信息通信技術獲得有益的信息,如專業知識、工作和職業信息、政治信息,發掘新的家庭和社會交流渠道,參與經濟互動,融人各種不同的虛擬社區。然而,對于“信息窮人”來說,因為不能接觸到這些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因此就缺少利用信息通信手段獲得知識和有用的信息。此外,對于“信息富人”來說,由于其在網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用在其他活動上的時間(如讀書、看報、運動等)也在減少,相應地也就減少了很多與親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時間,這樣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是破壞社會結構,導致數字隔離、社會分裂和關系弱化等現象的出現。“信息窮人”仍然是使用傳統的方式交流,所以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作用幾乎不存在。

        在政治層面,縮小數字鴻溝使得各種政治信息在不同群體之間的分布更均衡、更易獲取,政治活動的動員擁有相同的渠道和相同的概率得到候選人的政策陳述,還可以擴展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民主參與。如果存在嚴重的數字鴻溝也可能導致政治分裂以及群體派系斗爭。

        數字鴻溝對組織的影響主要是文化內容的質量和效用的影響。數字鴻溝的拉近有助于減小這種差異。如果存在嚴重的數字鴻溝可能會使類型多樣的大眾文化向單一化方向發展,而這種單一化傾向極有可能使得大眾文化走向庸俗化。此外,對組織的文化效用的影響還體現在文化觀念的差異,最終導致組織分離。

        數字鴻溝對特定群體的影響主要是體現在特定群體的職業發展。存在嚴重數字鴻溝的兩種群體之間職業發展路徑將有顯著差異,并會進一步造紙群體之間能力、知識和人生觀的差異,最終導致社會結構的分裂。

        2.2 理論框架

        現有研究中針對縮小數字鴻溝對策的討論相對較少。僅有的研究又以國家層面的研究居多。本研究僅是聚焦于我國國內不同地域青少年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一般理論界會引用技術-組織-環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解釋新技術采納的相關問題,而數字鴻溝也是因為新技術發展而引起的社會問題。因此,本研究采用TOE模型來形成本文初步的理論框架。Tomatzky和Fleischer對TOE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將新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分為技術因素、組織因素和環境因素這三個維度。技術因素主要關注技術本身的特征,如技術功能特征、兼容性特征以及可用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組織因素主要關注組織類型、組織文化、組織規模、組織架構和組織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外部環境關注組織運行所處的競爭市場(產業、競爭者)環境、政府政策以及全球的經濟形勢等。TOE模型被其他領域的研究者廣泛引用,并得到細化和拓展,有力地證明了該模型的高度的普適性。

        本文引用TOE模型解釋如何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縮小數字鴻溝,重要的是確保人們能夠平等地享用現代通信和網絡基礎設施,擁有大體平等的教育機會.擴大網絡的覆蓋率;降低費用;擴大宣傳教育.從技術層面來分析,青少年數字鴻溝主要是因為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機會不均等造成的,因此技術手段就成為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手段之一。其次,從組織層面來看,青少年群體的特征非常重要,因此解決青少年群體的問題也是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三,從環境因素來看,國際社會對青少年數字鴻溝的高度關注、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也是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關鍵對策。

        針對上述分析,我們圍繞著TOE框架,提出了如圖1所示的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理論框架。該框架既參考了現有的相關理論成果,并著重考慮我國青少年群體的本身特性與我國政府政策等特殊的應用環境。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3.研究方法與研究過程

        3.1 研究方法的選擇

        一般來說,研究問題決定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包括很多種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實驗法、問卷調查法以及二手數據法等(Palvia等,2003)。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其長處和不足,采用何種研究方法要考慮三個條件:第一,研究問題的類型(Hedridk等,1993)。研究問題的類型可以用5W表示,即“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在哪里(Where)”、“怎么樣(How)”、“為什么(Why)”。第二,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及事件的控制程度如何,即研究者是否能接近(access)研究對象所處的實際環境,搜集最準確的資料;第三,關注的重點問題是當前發生的事情,還是過去發生的事情(Yin,2003,p10)。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的特點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Yin(2003,p21)用兩種方法闡釋了案例研究的定義。第一,案例研究是一種實證研究。它在不脫離現實生活環境的情況下研究當前正在進行的現象,且待研究的現象與其所處的環境背景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第二,案例研究法處理有待研究的變量比數據點(datapoints)還要多的特殊情況,所以,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并把所有的資料匯合在一起進行交叉分析。因此,需要事先提出理論框架,以指導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減少研究工作量,避免走彎路。可以說,案例研究是研究者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段內對某個特定的現象進行考察(如一個應用程序、一項技術、一項決策等)(Benbasat等,1987)。案例研究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案例,并常常將各種數據收集方法,如檔案收集、訪談和觀察等結合在一起,對某個特定現象進行詳細的、基于事實的描述(Eisenhardt,1989;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

        本文的案例研究設計包括五個要素:(1)研究的問題;(2)研究框架;(3)分析單位;(4)連接資料和研究框架的邏輯;(5)解釋研究結果的標準(Yin,2003,p29)。因為案例研究最適合回答“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問題,所以我們案例研究設計的第一步是確定研究問題的類型,并界定研究問題的邊界,即確定研究必須回答的幾個基本問題。其次,建立理論框架可以引導研究者關注要研究的問題,而不會滑向與研究無關的內容。案例研究設計的第三個要素是界定分析單位,如個人的、群體的,甚至是事件(event)或者實體(entity)。案例研究設計的第四和第五個要素是體現在:收集完數據資料后必須建立資料和研究框架之間的邏輯,以及確立解釋研究結果的標準。在研究設計階段選擇適合案例研究的資料,并采用合適的數據分析技術,有利于建立資料和研究框架之間的邏輯。另外,找到與研究發現相對立的競爭性解釋,在收集資料時盡可能把競爭性解釋相關的資料也收集起來,這樣就能有效地建立解釋研究結果的標準,以便為后續的證據分析和理論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使推導出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本文的多案例研究遵從的是復制法則,多案例研究的每一個案例都是經過仔細挑選的。先從第一案例研究的過程分析得出初步的結論,再按照逐項復制的原則對結論進行多案例研究。具體來說,我們先對第一個案例進行過程分析,然后再進行第2-4個案例的研究,與第一個案例的過程分析結論進行比較,從中甄別出相似點(similarity)和差異點(difference),以達到構建理論的目的。

        3.2 抽樣方法

        在實際的操作中,案例研究的抽樣樣本可能少于所考察的變量,但對樣本的考察較為深入。案例研究的抽樣策略遵照目的抽樣(positivesample)的原則(Kuzel,1992;Morse,1989),而且無論是最初的抽樣,還是研究進行過程當中發生的抽樣,所有的目的抽樣通常都是理論引導取向的(Miles和Huberman,1994)。

        當我們確定案例研究的主題為“如何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后,在進入實地調研之前,我們對數字鴻溝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發現現有文獻中并沒有研究此過程,以此問題為切入點,我們確定案例的抽樣標準。本案例研究抽樣標準的確定不僅借鑒現有文獻中的相關理論,而且考慮到中國青少年數字鴻溝的實際狀況。

        3.3 數據收集方法

        本文案例研究的數據收集方法包括:文檔資料的查閱、深度訪談和現場觀察。本文案例研究的數據收集過程是隨著研究問題的逐步細化而不斷重復和深入的。在最初確定研究問題的時候,我們對研究對象的了解非常之少。我們從網上以及一些內部雜志上了解研究對象的一些基本情況,第一輪訪談的研究問題是完全開放的。在第一輪的數據收集之后,我們在24小時之內分析數據,與現有理論文獻進行比對,然后細化調研問題。在第一輪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對于一些歧義的問題,我們及時與訪談對象進行電話溝通。這樣,我們帶著調整后的訪談問題,再次進入現場收集數據。如此進行多輪的數據收集,直到我們認為已經得到了完整的對于研究問題的解釋。

        本研究采用多種數據收集的方法,采用多案例對同一現象進行多重證明,其數據集包括現有文獻和訪談資料,所以具有較高的建構效度。另外,本研究小組人員反復地對研究問題進行提煉,并將同樣問題的數據來源進行整合,構成一系列證據鏈,以增強研究中證據的信度。本研究的數據收集分為兩個階段。

        (1)數據收集的第一階段

        我們從觀察中國數字鴻溝的現狀入手,搜索有關網站和媒體以及學術期刊的文獻資料,將相關的文章收集、分類和整理,從中發掘與數字鴻溝研究相關的理論視角。

        ?分析與數字鴻溝實踐有關的中文網站資料

        我們瀏覽與數字鴻溝實踐有關的網站,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國數字鴻溝狀況。我們根據網站提供的資料因素將數字鴻溝的現象進行分類,并根據網站提供的資料對不同青少年群體的信息化水平進行分類,歸納中國數字鴻溝的現狀。

        ?文獻收集

        我們回顧了1999至2012年期間刊登在學術界和實業界期刊上與數字鴻溝研究相關的文章,對其中的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概括。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這些數據進行分類,建立數字鴻溝研究的理論框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TOE模型”能夠幫助我們很好地解釋這些現象。因此,“TOE模型”就成為我們制定訪談提綱的理論視角。

        (2)數據收集的第二階段

        考慮到中國不同地域青少年數字鴻溝的差異,本研究選擇10個案例進行比較性案例研究。本研究從2012年5月開始,一直持續到2012年10月。在研究范圍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確立之后,按照理論抽樣的要求,10名訪談對象于2012年5月納入我們的研究對象。數據收集的方法主要為深度訪談(主要是面對面訪談,必要時也有電話訪談),然后進行文檔查閱。另外,本文的研究人員還對12家企業進行了實地觀察。訪談采用半結構化和開放式兩種形式,訪談的目的是收集與研究問題有關的來自訪談對象的原始數據。每位訪談對象訪談次數在2次以上。我們對所有訪談進行了全程錄音,隨后,我們將所有錄音翻譯為文字稿,最終整理出錄音轉錄文檔達20萬余字。關于訪談的錄音資料被存放在數據庫中,以便組織、比較和分析。

        3.4 數據分析方法

        案例的數據分析是案例研究中最難的部分。在案例研究中,理論對于個案歸納的作用稱為“分析性歸納(analyticgenerlization)”,它是不同于問卷調查方法所采用的“統計性歸納(statisticalgeneralization)”。在分析性歸納中,先前提出的理論被當做“模版(template)”,實證結果要與這一模版相對照。如果兩個或更多實證結果都支持同一理論,那么才可以認為該項研究具有可重復性。如果兩個或更多的實證結果都支持同一理論,且不支持與之相競爭的理論(rivaltheory),那么這一研究結論就更具說服力。把統計性歸納當做案例研究的歸納方法,是案例研究的致命性錯誤。這是因為,案例研究所選擇的的個案并不是“樣本”,不能作為統計性歸納的基礎。

        在數據分析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聚焦于不同訪談對象間認知模式的相互一致程度,即我們認為只有那些被多個訪談對象認為重要的因素是有意義的(Marshall,2008)。我們對結論是否可以采納的判斷基于以下假設,被反復提到的因素代表了團隊成員的共同知識,這是他們作為一個團隊工作的基礎(Marshall,2008)。因此,我們認定概念間確實存在關系時,應滿足以下條件:(1)至少兩個人提到;(2)有實際存在的例子支撐,即該企業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而不僅是應該怎樣,從而保證概念間的關系基于經驗事實。另外,我們還將概念間涌現出來的關系與現有文獻進行對比,盡可能給出概念間關系的理論性支撐。

        本研究采用邏輯模型和跨案例數據分析方法。在正式的數據分析開始之前,我們首先通讀所有數據,大致理解案例內容,整理出該案例的關鍵事件時間表。然后,我們會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地閱讀每一句話,并盡可能使用客觀和確切的概念詞匯將之概念化。有些概念化常常不會一步到位,那么我們就會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概念化,直到得到滿意的結果,此外,因為在做這一步工作的時候,我們會細致接觸最原始數據,所以常常有一些突發性的感受,那么我們會及時記錄下這些感受。并且我們還會對概念間可能關系的進行初步的推斷,我們稱這些為“分析注記”,這些注記都是暫時性的,注記中的內容需經受后續數據的檢驗,或者被進一步確認,或者被否定。

        在上述的“現象概念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多個概念組,然后我們識別各個概念組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研究問題,再比較文獻,逐步甄別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這個分析我們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要反復地比較和修改,直到得到滿意的答案。最后,根據本文的研究問題,結合現有文獻,我們甄選出相互存在邏輯關系的、對本研究有意義的概念組,從而構建如何縮小數字鴻溝的研究模型。

        我們將案例研究采集到的文檔、訪談資料以及觀察記錄集中歸類存放在數據庫中,然后我們對其進行“歸納性分析”。首先從研究問題入手,確定能解釋這個問題的數據資料,然后我們通讀每一句話,并逐段總結歸納,最后我們列出相關證據的表格,從中可以對各類因素進行進一步的歸類分析。觸及較為重要的研究問題,要重復這樣的過程。如此迭代下去,直到所得出的結論能夠徹底地解釋清楚研究者主要的研究問題為主。

        3.5 研究效度和信度

        遵循科學法則的案例研究是必須嚴守科學研究中的效度和信度要求的。如同其他的社會科學研究手段一樣,案例研究也需要滿足四個方面的檢驗要求(Yin,2003,p46),即構念效度、內在效度、外在效度和信度。表3.6列示了適用于上述四種檢驗的各種研究策略。

        本研究主要通過三種措施來滿足構念效度檢驗的,分別是:采用多種數據來源、建立證據鏈和證據提供者的檢查。首先,在多重證據來源的三角檢驗方面,我們盡可能的使用各種可能數據源,嚴格按照三角測量原則,通過多種來源的數據進行相互印證,這些來源包括深度訪談數據、各種文檔和實地觀察等等。不同途徑得到類似的證據,這說明我們的研究具有構念效度。其次,我們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一直保持數據資料的連貫性且符合一定的邏輯,并按照這個邏輯預測其發展。如果收集的數據能驗證這個預測,這樣我們就一直保持在證據鏈下收集數據。最后,我們對所收集數據進行整理之后,會返給主要受訪人審查是否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

        所謂內在效度就是研究者必須確信因變量的改變確實是因為自變量的改變而引起的(Yin,2003,p46)。本研究的內在效度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獲得。第一種是模式匹配,即先由數據的初始分析推論出一些因果關系,然后繼續用新的數據分析結論來匹配這些因果關系。獲得支持的就被保留,不獲得支持的就放棄,如此反復,理論模式越來越符合案例實際。第二種途徑是時間序列的研究設計,即我們的數據收集是按照案例事件的時間發展展開的,因此,我們就能分析所觀察到的變量或者事件是否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由此可以推斷出其因果關系。

        外部效度就是要確定本研究的結論是否也可以適用于其他類型的案例或者不同時間和地點發生的案例。結論的類推范圍越廣,那么研究結論就越有力量(Cook和Campbell,1979)。案例的外部效度不是靠統計歸納來實現的,而是依靠分析性歸納(Yin,2003,p135)。我們的第一個案例所得的結果,能夠在第二個案例上重復發現,由此證實該案例所獲得的結果確實存在。

        案例研究的信度即研究過程的可靠性,也就是說本研究過程可以重復。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在進入現場之前都有調研提綱;在調研之中,會詳細記錄調研程序和對象;調研中所用的訪談問題都被保留,而所有的訪談我們都做了錄音。也就是說不管我們的研究程序還是研究所得資料,都是經得起再檢驗和再分析的。

        4.案例數據分析與討論

        在本部分,我們首先對案例研究對象進行詳細的描述,并簡要介紹本研究的數據收集過程。然后對單個案例進行過程分析,再根據案例的逐項復制法則對其余的案例進行過程對比分析,從而得出本研究的過程模型。本研究中的案例顯然都是有關數字鴻溝的非常典型的案例,但是多個案例中數字鴻溝的演化表現出強烈的過程發展特征。因此,我們必須要采用過程分析方法來揭示案例中事件發生的內在機制。

        本研究以“青少年數字鴻溝”為核心概念,首先探索青少年數字鴻溝的內涵和特征維度,然后探索縮小數字鴻溝的相關對策。在進行案例研究的過程中,將研究重點放在揭示變量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

        4.1 模型驗證結果

        對多案例研究的資料進行分析,并與現有文獻中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我們修正了原有的理論框架,細化并重新解釋了某些因素的范圍,去除了某些影響甚微的因素,并對訪談對象多次提到的重點因素加以強調,形成了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因素模型。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在多案例的研究得到基本一致的支持,說明該模型對于縮小發展中國家青少年數字鴻溝相關對策的有效解釋力。

        對訪談資料進行歸納分析發現,數字鴻溝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測量:接觸(access)因特網及其他信息技術的機會;與因特網及其他信息技術手段使用質量(quality)和使用成本(cost);未來可持續接觸和使用的計劃。例如,有訪談對象說,“我們沒有機會上網,但是我們可以看電視,電視也能告訴我們很多知識”,“我們這兒網吧也有,就是都需要花錢才能上網。家里不富裕,而且父母擔心我會去網吧玩游戲,所以就沒有機會上網”,“村里有電視,但是因為是山區,信號經常不好,一些好的節目都收不到”,“我們前幾年有一個慈善團體給我們捐了一批電腦,我們利用電腦學到不少知識。可是四年過去了,電腦都壞了,也沒有人上我們這兒維修,就沒有再上過網”。由此可見,數字鴻溝的維度表現不僅體現在對因特網的接觸機會上,還應該擴展到對整個信息通信手段的使用質量、使用成本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根據心理授權理論,當個體在某一方面能力較弱的情境中,如果感受到自己“被授權”,如具有很強的效能感,他們才有可能對工作產生態度及行為上的改變,從而達到更高的工作績效。對于處于信息貧困地區的青少年,如果他們能夠被授予更多的接觸互聯網的機會,那么他們就有可能有信心去獲取知識和傳播知識。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分析,如果信息富裕地區的青少年能夠通過互聯網與信息貧困地區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在增加社會融合度的基礎上增加雙方信息的交流,這樣更有利于縮小數字鴻溝。根據制度理論,國家對青少年計算機培訓的支持政策對縮小數字鴻溝同樣適用,這對縮小數字鴻溝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可以說,目前政府部門縮小數字鴻溝的決策大多數是出于對支持科技創新相關政策的響應以及道德規范的要求,而且組織對縮小數字鴻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部門高層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支持,這與西方國家的動機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數字鴻溝也反映在政府部門信息科技的普及模式的不同上。在國外,很多私營機構和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會直接參與普及青少年信息科技的培訓中,因此他們對青少年科技水平比較熟悉,對青少年接受信息科技的優勢體會深刻。我國青少年科技教育通常采用非職業的方式,如學校的選修課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教育部門用戶通常只關注青少年常規文化課的教育,并不太在意青少年是否使用信息技術。此外,青少年群體的性格特征對于數字鴻溝的縮小均具有顯著的影響。在進取心方面,青少年促進組織了對云計算技術的采納。在游戲興趣方面,青少年對計算機游戲的偏好成為阻礙政府部門采取措施縮小數字鴻溝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好奇心方面,由于青少年對新興信息技術的好奇心起到的促進作用得到了證實,但是由于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此外,家庭的支持和服務保障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目前國內計算機的普及水平相對較弱,這也給政府組織縮小數字鴻溝增加了顧慮。

        雖然我國已經走在發展中國家縮小數字鴻溝的前列,但是在縮小數字鴻溝的探索道路上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青少年利用數字技術成為計算機游戲愛好者。由于多數父母和學校不愿意看到學生利用互聯網玩游戲,因此縮小數字鴻溝同樣遇到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阻力。

        4.2 縮小數字鴻溝的對策

        青少年數字鴻溝危機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如何縮小青少年群體的數字鴻溝仍然是困擾教育部門和科技管理部門的難題。由于現階段青少年信息技術方面的教育在日常教育中并不屬于必修課,發達地區青少年信息技術水平通常與諸多因素高度相關。下面我們通過分析案例研究資料,并與現有文獻中的相關結論進行比較,分析縮小數字鴻溝的相關對策。

        對深度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分為三個階段:使用技術手段增加不發達地區青少年接觸信息通信技術的機會;促進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青少年的社會融合度,從而提高不發達地區青少年使用因特網的質量;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建立可持續的縮小數字鴻溝的計劃,鼓勵整個社會的參與。下面我們分別闡釋這三個階段中縮小數字鴻溝的策略。

        4.2.1 第一階段:技術手段縮小接入溝

        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青少年數字鴻溝的第一個表現形式是接入溝,即不同地區的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的機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地區經濟差異和信息化水平決定的。因此,使用便利的和免費的技術手段是解決接入溝的最直接方法。一般來說,這些信息貧困地區的青少年因為地區經濟貧困無法得到專有的信息服務手段,因此可以借助低成本的便利性的信息通信服務,如手機、衛星通信等無線通信手段,使得貧困地區的青少年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互聯網。此外,我們通過調查發現,信息貧困地區普遍是礦藏資源豐富的地區,因此可以將能源開發部門的網絡,延伸至學校,增加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機會。信息貧困地區雖然經濟欠發達,但是往往軍事設施發達,因此可以利用某些軍事信息通信手段,來增加青少年接觸互聯網的機會。

        4.2.2 第二階段:社會手段縮小使用溝

        根據心理授權理論,當個體處在某種能力較弱的情境中,如果感受到自己“被授權”,他們才有可能積極追求上進,并為此付出努力。對于處于信息貧困地區的青少年,如果他們能夠被授予更多的接觸互聯網的機會,那么他們就會更有信心去獲取知識和傳播知識。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分析,如果信息富裕地區的青少年能夠通過互聯網與信息貧困地區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在增加社會融合度的基礎上增加雙方信息和知識的交流,這樣更有利于縮小數字鴻溝。

        其次,培養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如進取心和好奇心,也有利于縮小使用溝。青少年群體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性格特征(如進取心、好奇心和開朗的性格)對于縮小數字鴻溝均具有顯著的影響。在文化教育水平方面,縮小數字鴻溝對青少年群體整體能力的提升促進政府縮小數字鴻溝的決心。在一些情況下,這種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在同訪談對象的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選擇某處作為第一批試點部門,完全是因為該處處長個人對縮小鴻溝的全力支持.此外,某區政府之所以能夠成為市縮小數字鴻溝的突出典型,也與當時區領導的重視密不可分。有進取心的青少年將會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互聯網學習知識。青少年的好奇心將會促使其更加深入地利用互聯網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此外,家庭的支持和服務保障水平和良好的學習新技術的氛圍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組織維度上的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學校的規模(規模較小的組織易于縮小數字鴻溝)、組織的科技敏感度(重視科技進步的組織傾向于縮小數字鴻溝、組織內IT人員的技術能力(較強的技術能力帶來較高的縮小數字鴻溝的程度)以及組織內部對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包容度。

        另一方面,數字鴻溝對組織內部教育培訓人員的計算機水平要求較高,因為計算機技術常常缺乏固定的培訓機構提供后續服務保障,需要組織中IT技術人員自行進行系統維護.而且,如果組織內部的IT人員具備足夠的技術能力,能夠從基礎層面參與到培訓項目中,計算機技術的技術優勢就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這將大大促進計算機技術在青少年中的使用。最后,教育文化對縮小數字鴻溝決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由于從使用傳統常規教育向超前的信息技術轉變是關乎組織全局的一種較為劇烈的變革,教育文化對科技重教的認同程度以及對變革的接受程度越高,計算機技術在組織內部的采納和推廣也將會越為順利。

        4.2.3 第三階段:制度手段確保可持續性

        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對縮小數字鴻溝的促進作用得到了正反兩方面大量事實的證明。同時,公眾對縮小數字鴻溝的支持以及數字鴻溝在地區差別的狀況對于其縮小的作用也具有顯著的影響。但國內外其他地方的成功例子對案例的影響作用則非常顯著,這可能是由于調查城市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其縮小數字鴻溝的實踐往往傾向于強調自身的示范性作用,因而其他地方的案例對之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環境要素在數字鴻溝的相關研究中一直是一個考察重點。大眾對于數字鴻溝認同度的高低很可能影響他們對縮小數字鴻溝愿望的強烈程度。除此之外,數字鴻溝在整個世界對社會的發展狀況也可能對制定政策形成重要的影響。隨著數字鴻溝對社會發展影響的不斷提升,政府部門對數字鴻溝的危害性認知也將有所提高,這將有助于促進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縮小數字鴻溝。同時,計算機的普及程度也是一個需要考察的因素。

        根據制度理論,國家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對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起到關鍵性作用。可以說,目前政府部門縮小數字鴻溝的決策大多數是出于對支持科技創新相關政策的響應以及道德規范的要求,并同時取決于部門高層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支持。而在國外,不僅國家出臺有關縮小數字鴻溝的政策,很多私營機構和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也直接參與普及青少年信息科技的培訓活動。我國青少年科技教育通常采用非職業的方式,如學校的選修課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教育部門通常只關注青少年必修文化課的教育,并不太在意青少年的信息技術水平。

        根據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的實際情況,發展中國家應先著眼于縮小國內青少年的“數字鴻溝”。為此,國家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快西部落后地區網絡建設

        我國西部信息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互聯網還存在接入率不高、帶寬較窄、骨干網間互聯容量少、上網速度慢等問題。國家應擴大這方面的資金投入,特別是西部落后地區網絡建設的資金投入,可考慮設立西部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專項基金,緩解建設資金“瓶頸”問題。同時,采取多種技術手段解決偏遠農村通信問題,進一步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2)調整通信價格,降低上網“門檻”

        降低通信價格對擴大電信青少年用戶數量、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電信設備制造業、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具有顯著作用。因此有必要應進-步適時降低我國上網費用,促進更多的青少年有經濟能力承擔電信費用。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建立通信普遍服務基金。如何保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信息基礎設施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此,應盡快研究并建立普遍服務制度,籌措普遍通信服務的基金。

        (3)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做好專業技術大眾化服務

        從我國互聯網用戶年齡分布來看,大部分為受過較好教育、掌握計算機和互聯網知識的中青年(18—35歲之間),而其余年齡段的人群則未受到或缺乏較好教育、計算機和互聯網知識。為此,政府應采取一定措施普及計算機和網絡知識,促進計算機、網絡等專業技術的大眾化,以便普通公民都能有效駕馭計算機、互聯網及高速網絡等先進技術。比如建立地區性技術服務中心,鼓勵訓練有素的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城市社區、偏遠鄉村,在技術培訓、技能掌握等方面提供正確、規范的服務;引導企業進行網上內容和各種應用軟件設計時,要針對用戶客觀需求,使青少年都能利用信息技術來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另外,應注重社區信息化建設,通過社區寬帶網的建設,把一個個的社區聯系起來,青少年的生活和網絡也隨即聯系起來。比如青少年可以通過網絡了解社區內外的大事。在盡享數字化生活優越性的同時,青少年也能接受到政府的管理、教育和宣傳,可取得傳統媒介如報紙、期刊、廣播、黑板報難以獲得的收效。

        (4)鼓勵企業參與,發揮各方面積極性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組成單位,應發揮其在縮小“數字鴻溝”活動中的作用。因此,應積極引導企業關心、支持并從事縮小青少年“數字鴻溝”的活動。對于投入社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建議在項目審批、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比如考慮到上網費用的大幅度下降,給予信息內容服務商(ICP)一定的稅收減免。另外,“數字鴻溝”在反映出我國信息和網絡技術應用程度低下的同時,也折射出我國信息產市場的巨大.這對于國家、企業和社會而言又是良好的“數字機遇”。如何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跨越“數字鴻溝”的合力,從而抓住這一“數字機遇”,是當前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5.結束語

        作為新興信息技術時代中的典型問題,數字鴻溝所導致的影響,已經嚴重阻礙社會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對于其消除機制的探討,具有前沿性的學術意義。同時,消除數字鴻溝,與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息息相關的緊密聯系。本文對于縮小數字鴻溝對策的研究,對于相關實踐也將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在理論發展方面,本研究彌補了現有數字鴻溝研究的不足,同時也填補了國內數字鴻溝研究的空白。本論文對經典的TOE模型進行了考察和修正,指出和澄清了其中由來已久的爭議所在,并界定了數字鴻溝的概念。其次,本文同時提出了較為完整的數字鴻溝的概念理論和因素理論。本文以現有理論和多案例研究的結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數字鴻溝的研究模型。本文建立的模型有助于我們全面地理解數字鴻溝的現象。

        本論文的另一方面的創新性體現在中國縮小數字鴻溝對策的實踐考察中。這些研究解釋了數字鴻溝的一些內在規律,對中國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工作具有較為直接的指導意義。在實踐領域,雖然實踐者們已經逐漸意識到縮小數字鴻溝的重要性,并且很多政府部門也的確在制定相關的政策。但多數時候人們發現,這些制度的設立并沒有給縮小數字鴻溝帶來正面的效應,有時甚至使協調工作變得混亂和進度遲緩,最后可能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本研究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一方面喚起政府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對數字鴻溝問題的充分重視。另外一方面,期望本研究能夠給縮小數字鴻溝的實踐帶來可行、有效的參照,使得相關政策的設立能夠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具體來說,從實踐層面而言,本研究對政府部門、青少年群體以及相關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都有重要的啟示。

        本文的研究工作遵循規范的實證性案例研究方法展開,研究過程中的各個步驟中對各方面的嚴謹性指標也予以了充分的分析。因而可以認為,這一工作也展示了本類研究方法在縮小數字鴻溝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為積淀已久的社會差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途徑。作為以實證調研為基礎的研究,本論文的工作也存在著一些遺憾與不足,有些是由于條件的限制,有些則是由于經驗的欠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至少包括以下方面。(1)在我們的案例研究中,訪談對象主要是政府部門官員和青少年的父母。因此,未來的研究有必要增加各個層面的訪談對象,以從其他更多的視角來分析數字鴻溝現象。(2)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企業機構數量十分龐大的國家來說,該樣本量肯定偏小,從而可能不足以代表中國的一般情況。(4)本研究討論的縮小數字鴻溝的對策可能不夠全面,可能會存在一些我們尚未考慮到的因素。另外,上述因果關系中可能忽略某些調節因素和中介因素的影響。 我們認為以下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在收集數據時采用的是橫截面數據,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上收集的。盡管在訪談中大量涉及了對歷史事件的回顧,但缺乏對這些發展歷程的更為直接的觀測。我們只是對組織的當前數據進行了時間點上的靜態分析,而未能進行一段時間內的縱向分析,從而導致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由于數字鴻溝對社會的影響過程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多做一些縱向數據分析,觀察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的規律。另外,可以考慮縮小數字鴻溝的其他對策,尤其需要考察復雜的組織環境對縮小數字鴻溝效果的影響。因此,未來可以通過更加全面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對數字鴻溝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在最初的研究計劃中,我們曾經打算就數字鴻溝相關的研究問題展開國際性的對比研究,即同時在國內和國外一些地區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從而分析不同經濟、文化環境下的差異。由于條件的限制,這一計劃最終被擱置了。這也是本論文的一個遺憾之處,但此項研究工作仍然將在今后進一步進行。

        參考文獻:

        [1]祝建華.做碼溝指數之操作定義和初步檢驗[A].吳有訓.21世紀新聞傳播研究[C].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203-211.

        [2]KADO. How to measure the digital divide? Invites you to explore the IT World of Your Dreams,2004,9.

        [3]S. Venkatraman. Why Measure Digital Divide? The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UIS). A Presentationat the ITU/KADO Digital Bridges Symposiumin Busan, 2004,9.

        [4]燕金武.我國“數字鴻溝”的問題研究[J].圖書館建設,2000(4):1-4.

        [5]胡鞍鋼,周紹杰.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J].中國社會科學,2002 (3):36-48.

        [6]Choi, Heung Suk. Lee, Jae Ung. Measuring Digital Divide with Korea Personal Informatization Indices (KPII)[R].KoreaUniversity,2004,9.

        [7]金文朝,金鐘吉,張海東,譯.數字鴻溝的批判性再榫[J].學習與探索,2005(1):33-37.

        [8]周甄武.數字鴻溝的多維透視[J].福建論壇,2004(7):54.

        [9]國際電信聯盟世界電信發展大會提案.數字鴻溝的重新定義[OL]..

        [11]U.S.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A Survey of the“havenots”in Rura land Urban America[OL].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5,7.

        [12]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Ⅱ: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8,7.

        [13]U.S.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OL]. 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9,7.

        第2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壯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了更好地了解、分析和把握房地產市場態勢,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房地產信息化已成為歷史的必然。而房地產企業信息化是房地產業信息化的基礎,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房地產企業信息化的高級階段稱為房地產企業數字化,是指通過數字技術使房地產企業的戰略選擇發生變化,并使戰略選擇的范圍大大拓寬。按照這種定義,光有一個很大的網站、一批觸網的員工或管理企業的軟件設施是不夠的。數字化房地產企業必須能夠利用數字技術為客戶和本公司的員工設計全新的價值理念,發現創造和捕捉利潤的新方法,并最終實現戰略差別化,從而構建自己的競爭優勢。

        把數字網絡技術引入到房地產營銷模式中去,實施戰略差別化,構建競爭優勢,必將成為房地產行業的一大亮點,應用數字網絡技術,實施企業信息化之路,將是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二、數字網絡技術在我國房地產營銷領域應用的現狀

        1、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房地產營銷管理網絡化和營銷方式數字化。在營銷管理網絡化方面,一些房地產商開始在自己的公司內部和網站上建立營銷數據庫,以方便以后開發銷售過程中的營銷管理。營銷數據庫還可以起到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房地產企業可以在互聯網上直接開展市場調查活動,了解有意向購房的消費者對住宅的要求如何,針對調查數據所反映的市場要求,進行準確的產品定位,把握營銷策劃的方向。第二,可以為客戶提供周到滿意的售前售后服務。通過營銷數據庫,企業可以在互聯網上跟客戶進行雙向交流,實現一對一的營銷模式。第三,通過營銷數據庫的互聯和共享,公司各個部門可以即時溝通,還可方便地查找資料。在數字化營銷方式方面,一些房地產企業通過先進的三維數字技術向客戶展示樓盤,從而豐富了樓盤廣告的表現形式,以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

        2、構筑網絡化、智能化社區的營銷概念正成為當今房地產營銷的一大亮點。由于網絡化、智能化社區的營銷概念在當今房地產營銷領域的流行,一些房地產企業都將信息化和數字化作為自己的賣點。現在推廣數字化、信息化正成為一種潮流和模式。數字化的營銷概念主要體現在數字化、網絡化社區概念,其實質在于涵蓋了教育培訓、電子商務、家庭辦公、家政服務、法律咨詢、休閑娛樂、視頻點播、網上教育、網上購物、醫療保健等服務內容。經過專家嚴格審批,上海浦東的中國通信貿易大廈被認定為上海的首座甲級智能化大樓。深圳香榭里花園小區是亞洲首獲國際“最優秀住宅社區規劃設計大獎”的住宅小區,其一期工程的智能化系統整體設計方案,充分體現了21世紀的“智能理念”。廣州市智能化小區麗江花園星海州因“潮流E生活,網絡新社區”而列入廣州十大明星樓盤。作為中國房地產巨頭之一的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將在未來的5年之內,首先將其已經建成的1000多個社區改造成現代化的新型數字社區,并最終實現在全國建立2萬個數字社區的目標。這些房產企業都在為數字化小區建設推波助讕。

        3、網絡廣告是房地產商實施現代媒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銷媒介方面,互聯網作為一種數字化的互動式媒介在短短的時間內在房地產銷售實踐中迅速普及起來,涌現出像搜房網、買房網等一些知名的網站。網絡營銷的效果主要還是通過網絡廣告的效果來體現的,在網絡廣告的新空間,必須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廣告公司與房地產開發商都面臨著改變營銷傳播方法與選取媒體的壓力與機遇。與傳統的四大傳播媒介(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廣告及近來備受垂青的戶外廣告相比,網上拍賣的廣告形式作為一種嘗試也被一些房地產公司反復采用。由于網絡廣告自身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網絡廣告自然會成為房地產商實施現代營銷媒體戰略的重要部分。

        三、數字化、網絡化介入房地產營銷領域的現存問題

        1、房地產企業實施數字化營銷策略,大部分虛而不實,只有概念沒有內容,企業行為尚待規范。在營銷概念的數字化方面,縱觀目前打出數字化、網絡化概念進行營銷的眾多樓盤,其“網絡改變生活”的宣傳口號,改得無非是唯一的以“寬頻到戶、高速上網”為主的簡單內容,而缺少網絡化的實際內容。社區鋪線、布線做的僅僅只是網絡化前期的準備工作,一些功能還不能完全應用或根本不能用,還遠遠不能稱其為“信息化社區”。事實上,信息化都是一個過程,部分人以為安裝好相關設施,就實現了數字化、信息化。其實,正如安裝了電腦不等于實現了電腦化一樣,信息化需要系統不斷的應用和改進,需要教育與培訓來達到信息化的目標。同時,雖然大家都在追求信息化營銷,但大部分人做的是表面文章,真正重要的是網絡內容與服務。每個打著數字化、網絡化概念的樓盤都向購房者承諾各種各樣的信息服務,然而數字化、網絡化概念營銷實際意義是在于將這些承諾變成現實。

        2、房地產公司對網上營銷的費用估計不足,營銷效果難測,缺乏評估手段。房地企業應該建立監控機制和相應工具,來評估網絡營銷計劃的進展和成果,清楚地了解網絡營銷對企業所產生的作用。然而,獲取評估的參考指標比較復雜,瀏覽人數不能簡單地作為可靠的評估指標,更有效的參考指標包括查詢成交人數、網頁登記人數等。企業必須注意收集客戶對企業網址提出的意見,在必要時做出適當修改;不斷調整網上營銷策略是Internet營銷成功的關鍵。

        3、房地產公司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員,缺少相應的互聯網營銷技術。實施房地產業信息化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懂計算機,還要懂經濟、懂企業營銷管理。但是,由于我國房地產業發展歷史不長,尤其房地產信息業剛剛起步,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員,嚴重制約了房地產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雖然有些機構可以協助企業建立網址,設計網頁,幫助策劃企業上網等事宜,但這些機構幫助企業進行網上營銷的出發點與企業截然不同,如處于盈利、促銷、愛好等目的,可能沒有設身處地從企業角度對企業營銷活動進行深入研究,沒有結合企業的整體經營戰略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因此,依靠專業網絡設計公司的設計并不能反映其真正需求,真正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不多。

        4、房地產開發商對網上營銷前景缺乏認識,素質尚待提高。他們開展信息化可能僅僅是趕時髦,存在一定盲目性。這對企業的危害較大,因為開展信息化不能對企業有所作用的話,企業所花費的資源就會白白地浪費。所以,房地產項目在開展信息化之前,應明確企業的信息化目標,做出完整計劃,包括目的、市場調研、所需的資源、資金分配、預期效果等。

        5、房地產公司網絡直銷或通過網上中介機構間接銷售的購房方式正受到網上支付手段的限制。在促銷、展示樓盤的數字化方面,利用網上全數字化的三維技術,雖然的確可以引導受眾進入真實感和可視化達到最完善地步的交互式環境,其巨大的感染力對于正處于由傳統營銷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營銷模式轉化的臨界點上徘徊的房地產業,無疑是一種突破性的解決方案,網上選房的優勢不言而喻,但是要發展成網上購房,卻受到網上支付手段的限制,還會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四、解決措施和建議

        1、必須將數字化、網絡化營銷服務承諾變成現實,切實加強信息網絡技術項目與房地產營銷業務的融合程度。房地產公司能否在營銷領域中獲得成功,取決于它能否真正向購房者提供銷售過程中所承諾的信息服務。同時,房地產上市公司通常資產規模較大,難以在短期內完全轉型,尤其是大量存貨需要消化,如果介入的信息科技能與房地產業務相互融合,就能在利用高科技使產業升級的同時帶動存量的消化,一些上市房地產公司參與數碼港等信息項目的建設將對公司產生較好的效果。

        2、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配套體系。由于數字網絡技術引入房地產領域的時間不長,真正直接針對房地產信息營銷的相關法律、法規幾乎沒有。為了給房地產信息營銷的實施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出臺頒布一部《房地產信息營銷管理辦法》的法律文件很有必要。但考慮到我國地方之間的發展狀況極不平衡,沿海地區城市的房地產發展規模遠大于內地,少數大城市的房地產營銷發達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地方,這給全國范圍內推行營銷數字化帶來了一定難度。根據我國地區之間目前面臨的不同情況,需要在數量和結構兩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在全國的房地產營銷服務中建立一套規范、科學、統一的但又符合地方特色的規定標準。

        3、積極進行項目產品和網絡營銷效果的網上調研。從中發現消費者需求動向,為企業細分市場提供依據。目前,網絡市場調研作為一種新的市場調查方式,已受到企業重視,一些網絡服務公司也已經開始為公司定制網上調研業務。但如何在大量信息的包圍中吸引上網者參加調研并積極配合,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

        4、加強房地產信息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人才是房地產公司生存發展的關鍵。培養一批懂技術、專業化的營銷及管理人才將更好地服務于房地產發展事業。比如,建立一個好的房地產網站就需要很多專門的設計者。畢竟,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在新經濟時代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第3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關鍵詞:數字內容產業 三網融合 發展思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廣泛普及,推動了經濟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重塑了全球經濟競爭格局。作為具有后發優勢的新興產業,數字內容產業集內容服務、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于一體,交叉于文化產業、信息產業與現代服務業之中。基于數字內容產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的牽引作用,各國和地區大都制定了有關戰略規劃引導和促進對策。為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國務院于2014年2月26日印發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要求加快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強化文化對信息產業的內容支撐、創意和設計提升,加快培育雙向深度融合的新型業態。數字內容產業盡管是新興產業、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必然是美好的,但三網融合背景下的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研究成果還不多,其發展中經常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急需加以關注和開展研究。

        數字內容產業內涵界定

        數字內容產業(Digital Content Industry),是指運用信息技術來制作數字化產品或服務的產業,強調數字技術在傳統內容產業的應用及其帶來的新特性,其核心是基于數字化內容的產品化和服務化。

        數字內容產業的概念最早來源于國外。1995年,西方七國信息會議首次提出“內容產業”概念(Content Industry)。1996年,歐盟在《信息社會2000計劃》中提出了“數字內容產業”的概念。1998年,由英國多個政府部門和產業界代表組成的創意產業工作組提出的《創意產業專題報告》,首次提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2002年,愛爾蘭政府出臺的《愛爾蘭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戰略》將數字內容產業定義為創建、設計、管理和銷售數字產品和服務以及為上述活動提供技術支持的產業。

        數字內容產業的概念在中國提出較晚。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數字內容產業的提法。2004年,中國臺灣把數字內容產業稱之為“數位內容產業”,并在《2004臺灣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中將數位內容產業定義為:“將圖像、文字、影像、語音等內容,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并加以整合運用的產品或服務。”2006年,“數字內容產業”首次在國家級文件――國務院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正式出現。此后,“數字內容產業”頻繁出現在各類政策文件中,如《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中長期規劃綱要》、《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2011年3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數字內容產業”仍然被列入其中。201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統計標準中,也新增加了文化新業態部分,主要包括數字內容服務中的數字動漫制作和游戲設計制作,以及其他增值電信服務。2014年2月26日印發的《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明確要求加快數字內容產業發展。

        為了促進數字內容產業的迅速發展,不同國家、地區和組織都從各自的角度對其內涵進行了闡釋,相繼提出了各種概念。如美國稱之為“版權業”,經合組織(OECD)稱之為“內容產業”,歐盟稱之為“數字內容產業”,英國稱之為“創意產業”,日本稱之為“內容產業”,澳大利亞稱之為“創造性產業”,韓國稱之為“文化內容產業”。然而,隨著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數字內容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深入和擴展,其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

        由于各國產業劃分體系及分類標準有所不同,盡管尚未有統一、明確的概念和內涵界定,但有一點得到共識,即數字內容產業萌發源于信息產業,是信息產業的衍生產業,是信息化、數字化產業的總和,以內容為核心,信息或數字為紐帶,強調不同產業間數字產品的交叉和融合,涵蓋了諸多傳統產業的延伸發展內容,屬于新興產業。

        由于信息技術的變化以及自身的不斷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所涵蓋的領域也是不斷變化。歐盟在《信息社會2000計劃》中指出,數字內容產業包括各種媒介印刷品(書報雜志等)、電子出版物(聯機數據庫、音像服務、光盤服務和游戲軟件等)和音像傳播(影視、錄像和廣播等)等多個領域。英國的創意產業包含廣告、建筑、藝術及古董市場、工藝、設計、流行設計與時尚、電影與錄像帶、休閑軟件游戲、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與計算機服務業、電視與廣播等十三個領域。中國臺灣把數字內容產業分為數字影音應用、電腦動畫、數字游戲、行動應用服務、數字學習、數字出版典藏、內容軟件、網絡服務和數字藝術產業等八類內容。

        數字內容產業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如果把所有關聯行業都納入其中并不合適,何況各國都有自己特定的產業分類體系,尚未形成全球統一的產業分類體系。根據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參照國內外有關分類,有必要對數字內容產業涉及領域進行適當精簡,以便突出產業核心體系。基于上述考慮,本文以內容特征作為分類依據,將數字內容產業分為數字出版、數字視聽、數字學習和數字娛樂四大類(見表1)。

        “三網融合”的發展進程

        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在演進過程中,相互滲透,互相兼容,技術功能趨于一致,業務范圍趨于相同,并逐步整合成為統一的信息通信網絡,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視頻等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三網融合”,最早的目的是通過集約化建設,節約社會資源,從而實現物理融合,因而稱之為“三網合一”。隨著理念的不斷發展,“三網融合”取代了“三網合一”,不僅是物理上融合,而且實現了業務應用上的融合,即在同一個網絡上,可以同時開展語音、數據和視頻等多種不同的業務,在網絡層上實現互聯互通,業務層上互相滲透。

        “三網融合”在國外起步較早。世界各國陸續出臺相應的政策促進了三網融合,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三網融合的發展方面都已取得重大突破。美國出臺的《1996年電信法案》,允許長話、市話、廣播、有線電視、影視服務等業務互相滲透,也允許各類電信運營者互相參股,創造了自由競爭的法律環境,為三網融合掃清了法律障礙。日本政府通過新的《信息通信法》草案,統一了與通信和廣電相關的《電波法》、《廣播法》、《電氣通信事業法》等9部現行法律,同時政府為了防止任何企業利用自有資源搞業務壟斷也加強了監管,從而創造出一個通信、廣電相關企業都能自由參與競爭的環境。英國于2003年成立了新的通信業管理機構,融合了原有電信、電視、廣播、無線通信等多個管理機構的職能,促進了三網融合的產業發展。法國三網融合的發展較快,電信和廣播電視彼此是對稱開放的,預計2014年將有50%以上的家庭選擇三網融合的服務。目前,隨著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的日益加強,三網融合已經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中國對“三網融合”的探索始于20世紀末。1998年社會各界對“三網融合”展開了大討論,2001年通過的“十五計劃綱要”首次明確提出“三網融合”概念,2010年國務院下發了經過近20稿修改的《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明確了三網融合的時間表。此后國務院辦公廳在兩年間先后公布了54個試點城市名單,“上海模式”“武漢模式”等各種試點次第涌現,全國的網絡基礎建設也有相當進展。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除了上述廣電、電信、互聯網等力量逐鹿三網融合之外,諸如國家電網、物聯網、家電及諸多企業也紛紛從各自發展的角度出發,通過技術研發、業務創新等措施,以多樣化形式切入到我國三網融合的試點工作中。

        中國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已有四年有余,在過去四年多的試點工作中,廣電、電信、互聯網等行業及領域發生了巨變。從全局來看,三網融合試點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績,關鍵在于與三網融合、信息消費、寬帶中國等國家級相關扶持政策的助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等也出臺了適合于本地區的三網融合相關配套政策。

        然而就整體而言,我國“三網融合”的發展,面臨的不僅有技術難關的解決,還面臨利益方的多方博弈,最大障礙就是體制障礙。具體來說,我國三網融合存在以下特點:一是我國三網融合剛剛起步,除了技術和市場因素外,管理體制上各自為政,政府監管權分割,部門多頭介入;二是電信和廣電領域的法規和部門規章相互獨立,形成進入壁壘,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效力有待協調;三是廣電、電信等部門體制改革進程的不同步,嚴重影響了業務的推進。

        “三網融合”與數字內容產業發展

        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三網融合”,不僅是將現有網絡資源有效整合、互聯互通,而且將極大拓寬數字內容產業的傳播渠道,刺激數字內容產業的市場需求,推進數字內容產業的升級。

        三網融合將拓寬數字內容產業的傳播渠道。隨著三網融合步伐的加快,將加速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寬帶網絡覆蓋范圍,推動數字終端設備數量增長,快速普及數字技術。內容提供商在三網融合之前的產業鏈中,往往受制于分銷渠道,而融合之后則改變了對傳統的內容單向傳輸渠道的依賴。舉例而言,電視劇制片商以往只能將版權出售給電視臺,而三網融合后將增加互聯網、手機等更多的渠道和終端。傳播渠道的拓寬,為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渠道基礎。

        三網融合將刺激數字內容產業的市場需求。在網絡大規模建設、運營商廣泛介入、終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更多新媒體形態、更多的受眾資源不斷涌現,對內容的需求將迅速提高。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固話、移動和互聯網用戶群,電視、電腦、移動電話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電子媒體,構成了一個覆蓋多種消費人群的終端體系,提升了用戶對數字內容服務的接受程度、應用水平以及消費能力。就以出版行業而言,傳統出版物由于受市場需求約束,出版物的出版數量少、成本高、渠道單一,而三網融合后的電子出版物,盡管局部地區市場需求量不高,但分散在各地的用戶需求經網絡平臺聚集起來,因而市場需求數量劇增。更多新媒體形態的出現,也使內容提供商受益于渠道多樣化,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不斷提升。市場需求的強勁,為中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強有力的市場基礎。

        三網融合將推進數字內容產業的升級。三網融合的最終目標是促進產業繁榮發展,而技術和應用是推動融合的手段。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伴隨著國家信息化建設進程加快,數據傳輸網絡資源得到不斷豐富,接入方式也日趨多樣化,視訊技術飛速發展,各方運營主體都在技術和應用方面做著全媒體、全渠道、全終端的滲透。三網融合促進了數字內容產業的“升級改造”,一是催生了新興的內容產業發展,二是推動了傳統內容產業的改造。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這種“升級改造”。將帶動整條產業鏈的發展,包括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運營商以及光纖通訊設備制造商均將受益,特別是內容服務商將成為市場主導,受益最大。事實上,三網融合下的數字內容產業是一個大的產業集群,涉及多個細分行業,包括生產、交易、傳輸、技術支持、服務支持等多個環節,有傳統的,也有新興的均需重新架構,進而形成新的產業版圖。

        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思路

        以產業發展的視角來看,三網融合下的數字內容產業具體方式和形態將由商業實踐過程的諸多因素決定。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在創造有價值的內容、加強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完善監管體制、加強數字版權保護的基礎上,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專業人才培養。

        創造有價值的內容。對于數字內容產業而言,內容提供是數字內容產業基本價值鏈的頂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控制整個數字內容產業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其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創性的知識含量中。盡管數字內容產業高度依賴于技術基礎設施,非常容易受到技術變革的影響,但是擁有知識產權的內容始終是數字內容產業的核心。要發展我國數字內容產業,仍然要強調內容為核心的理念,創造有價值的內容。

        加強政策扶持力度。任何產業的發展,最初總是離不開政策扶持。因此,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必須強化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降低準入門檻,允許并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數字內容產業。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以低息、無息貸款等方式加大對數字內容產業企業的資金支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三是落實稅收政策,通過適宜的稅收減免等措施,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四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通信、廣電、互聯網企業進行更多的合作,探索新的產業模式及合作模式,構建新型的產業生態鏈。

        不斷完善監管體制。數字內容產業包含數字內容產品生產、交易、傳輸、技術支持、服務支持等多個環節,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需要政府部門從宏觀上加以協同管理和正確引導,堅持統籌規劃、統一標準、條塊協調、整合發展、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原則,改善目前條塊分割、職能交叉、管理不到位的局面,從而更好地推動產業發展。政府在改進文化市場監管與文化安全管制的同時,要承認網絡與技術的中立,應允許運營商自行選擇相應的網絡傳播內容。

        加強數字版權保護。在網絡環境下,我國數字內容產業交易規則正在建立之中,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缺失嚴重,數字版權侵權盜版問題嚴重,極大地影響整個數字內容產業鏈的良性發展。知識產權是數字內容產業的生命線。數字內容產業發展離不開嚴格的、健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因此,應該以加強數字版權保護為主,完善網絡環境下數據庫保護、虛擬財產保護和著作權保護等法律法規,規范數字內容經營者的行為,加大數字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盜版以及網絡上惡意侵犯他人利益等違法違規行為,減少消費者被侵害的危險,抵制不良傾向,為數字內容產業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市場機制是推進三網融合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基礎。數字內容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有很大不同,有其獨有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規律,技術更新換代快,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注重優化政策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數字內容產業真正做大做強,必須實現各方力量的有效互補,形成一定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應,如建立數字內容產業基地和園區,集成產業鏈并實現延伸拓展,才能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一味依賴政府力量,只能搞低水平重復布局。政府只能幫助數字內容產業在發展初期克服市場化瓶頸,搭建共性技術的公共供給平臺。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利益的驅動,應鼓勵競爭,鼓勵多種形式并存,在良性市場秩序下實現自由競爭。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數字內容產業由于價值鏈較長,產業環境復雜,需要有大量復合型和多元化人才的參與,保障產業健康和快速發展。但是,當前數字內容產業專業人才供給的缺口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嚴重制約數字內容產業價值鏈的建設。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很多國家著力進行數字內容人才建設,例如韓國政府就建立了培養數字內容專業人才的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從職業教育到大學教育等各個教育層次。我國也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加大數字內容產業人才培養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和社會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等優勢資源,加快培養數字內容產業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斌,蔡宏波.數字內容產業的內涵、界定及其國際比較[J].財貿經濟,2010(2)

        2.李本乾等.三網融合背景下推進上海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科學發展,2012(6)

        3.羅海蛟等.上海數字內容產業預測與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0(Z1)

        4.山紅梅,鄒佳利.數字內容產業在我國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2(2)

        5.王志東,汪霏霏.“三網融合”對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理論學習,2010(5)

        6.羅海蛟.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是國家級的戰略決策[J].中國信息界,2010(3)

        7.周志平.我國數字內容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4(3)

        8.王風云,牛盼強.甘肅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政策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3(5)

        9.金業陽.數字內容產業價值鏈關鍵環節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5).

        10.黃德俊.“鉆石模型”視角下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途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

        11.相麗玲,劉紅麗.數字內容產業的演化路徑及研究評價[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7)

        12.吳琳琳.兩岸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與合作探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13.迪莉婭.我國數字內容產業集群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6)

        14.楊海平.數字內容產業運作機理與商業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23)

        15.劉用,楊梅,靳玲.重視新興業態優勢發展數字內容產業―成都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環境與創新空間[J].經濟體制改革,2010(6)

        16.王薇.三網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內容[J].現代傳播,2010(5)

        17.曹三省,等.三網融合進展與技術演進趨勢分析[J].現代傳播,2010(5)

        第4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關鍵詞] 系統觀 國家數字信息資源戰略 規劃模式 環境分析

        [分類號]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紀90年代以后基于系統觀的戰略規劃思想在企業戰略管理中逐漸被重視,其依據戰略管理的系統特性,明確戰略管理系統的環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個開放、有效的戰略管理系統。戰略管理系統的環境因素包括內部環境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內部環境因素主要有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關者、信息渠道。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行業環境因素和一般環境因素,行業環境因素主要有競爭對手、供應商、行業政策等,一般環境因素指社會、文化、科技、政治、法律。這些環境因素都具有相關性,他們相互作用。通過系統地對戰略環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學的戰略,這便是系統觀思想在戰略規劃中的應用[1]。

        1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環境分析方法

        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是對數字信息資源發展中的戰略性重大問題進行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重大謀劃。它是從戰略管理的高度來討論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和管理問題,實現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目標,建立和擴大競爭優勢,而對各種數字信息資源生產要素(包括數字技術、數字資源和數字信息管理體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總體謀劃。數字信息資源對組織、國家來講承擔了雙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經濟資源,又具有駕馭其他資源的能力,因此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更需要從系統的角度綜合研究[2]。

        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關鍵是對環境的分析,對于國家數字信息資源戰略來講,外部環境為一國之外的全球環境,內部環境則指的是一國內部的條件。環境分析即為對全球的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環境的分析和我國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環境的分析。在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環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這些影響組織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技術(Technological)和社會(Social)這四大類。具體的衡量因子見表1[3]:

        PEST方法將所有與組織發展相關的一切外部因素分為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文化這四類,對每一類又細分了其具體影響因子,對這些影響因子的綜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種定性的評價外部環境的方法,其優點是能做到科學全面、具體細致的識別環境的條件和變化因素,且簡單可操作性強,因此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不僅可以用于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們也將其應用到內部環境的分析,是一種很好的戰略規劃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外部環境分析中的改進

        如果直接將PEST方法應用于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中會發現有許多子指標并不適用于數字信息資源相關活動中,例如,數字信息資源受技術的影響較大而受經濟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衡量技術環境的子指標只有兩個,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分析的需要,經濟環境指標卻又顯得過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確的分析結果,必須對現有的PEST方法結合數字信息資源的特征進行改進。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研究了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具體內涵。2003年,美國南康涅狄格州大學通信、信息和圖書學院學者和他的學生調查了開展“數字圖書館”項目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要思考以下問題[4]:

        1)數字化時選擇那種原材料作為數字化收藏對象。

        2)數字化實踐采用哪些標準、規則和指南。

        3)數字化中有哪些與版權和產權相關的信息政策法規。

        4)數字化實踐中最關鍵的技術問題是哪些。

        5)數字化實施中,在硬軟件開發、系統設計和人力資本方面,圖書館的技術市場定位的發展趨勢和興趣所在。

        根據國內外在數字信息資源研究方面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國家層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

        基于系統觀的基本思想,筆者提出國家層次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如圖1*。

        在進行正式的戰略規劃過程之前必須做的工作是戰略背景研究,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概狀進行分析,得出規劃的理念和規劃方法。規劃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戰略功能定位之前對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要實現的效果和產生的影響的初步構想,即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功能是具體而明確的,規劃理念則是較為抽象和假設性質的,可能借鑒的是其他行業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經典的哲學理論,但在后續的戰略規劃過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導的作用。規劃方法的選擇也是非常關鍵,通常一個數字信息戰略的形成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規劃方法。我們提出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將數字信息資源看成一個整體,研究影響其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因此可以稱為是一種基于系統觀的戰略規劃模式。這一戰略規劃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2.1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總體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步驟。環境分析是為了掌握組織內部和外部的變化力量,以便及時作出有效的反應,回避風險,識別危險和機遇,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優化長期或短期的規劃。數字信息資源的環境分析即為識別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宏觀環境和內部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使得戰略規劃能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5]。

        我們將這些因素分為全球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總體環境和我國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內部條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從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四個方面來分析。政治維是指與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相關的國際政治環境。經濟維是與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全球經濟環境。技術維指數字信息技術,如當前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其中許多技術都對數字信息資源產生影響。社會文化維是從社會人文角度來考慮的一個尺度。通過將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的外部因素劃分為這四維,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識別外部的環境。對于數字信息資源的內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關鍵問題是組織內部數字信息資源的數量、類型、分布規律,組織內現有的經濟能力和技術能力、組織對數字信息資源的政策導向等。目的是識別組織開展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資源能力,亦即進行可行性條件分析,需要在組織內部開展充分的調研。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構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面臨的機會、威脅、優勢、劣勢。

        2.2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功能定位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首要任務,前文提到,由于數字信息資源的多重角色,決定了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功能的多元性。這一階段要明確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愿景和戰略使命陳述。

        ①戰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家弗雷德?R?戴維的觀點,愿景就是解決企業要成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這個基本問題。例如我國聯想集團的戰略愿景就是“未來的聯想應該是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6]。許多企業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業難以實現的戰略目標,更多的是企業家的一種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過愿景的確立,能起到激動人心的作用,因為愿景并非是虛無縹緲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與毅力才能實現。

        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愿景即為明確數字信息資源建設朝哪個方向發展,表達了戰略規劃的宏觀愿望。例如新西蘭的國家數字戰略中,戰略愿景是“為所有的新西蘭人創造一個數字化未來。數字通信技術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進程、為新的機遇打開了大門。我們必須借助技術的力量將公眾和與之息息相關的事情聯系起來,表現出我們的創造能力,發揚獨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強和南太平洋鄰邦的交流”[7]。

        ②戰略的使命陳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業戰略研究中,使命陳述是解決企業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這個基本問題,和愿景相比,企業使命是在企業愿景基礎上,具體的定義到回答企業在全社會里經濟領域經營活動的這個范圍或層次。企業使命是比愿景內容更具體、更符合實際的概念。

        按照戴維的研究,使命應包括以下九個要素:顧客、產品或服務、市場、技術、對生存,發展和利潤的關注、理念、核心競爭力、公眾形象以及對員工的關心。這九個方面也成為評價一個企業戰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標準[8]。

        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中也要求能準確的定位戰略的使命。同樣的在新西蘭的國家數字戰略中,其中內容戰略的使命陳述是為新西蘭公眾提供無縫的、便捷的信息訪問渠道,使公眾獲取與之生活、工作、文化相關的重要信息。具體的使命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國家內容戰略;開發在線文化門戶;實施國家數字資產檔案項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語言信息項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過合作伙伴資金來開展現有內容數字化以及新的數字內容的創作。

        戰略愿景和使命陳述的確立對戰略規劃具有重要意義。德魯克曾說過形成一個清晰的戰略愿景和使命是戰略家的首要責任[8]。愿景能對群體產生激勵、導向作用,讓這些群體產生長期的期望和現實的行動,在企業使命得以履行和實現的同時,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證和實現。凱勒對前人研究上歸納出使命陳述的價值是:一有助于戰略規劃與組織文化相契合,使戰略規劃的實施獲得堅實的組織文化支撐。二是合理建構的使命陳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響力。因為使命陳述表述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響的邊緣群體的利益。同時,使命陳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組織與受眾之間的“契約”[9]。

        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進程中,國家使命、愿景和戰略目標已逐漸清晰,我國的國家使命是建設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和平共處的和諧社會。我國的國家愿景是把我國建設成為能夠持續發展的學習型社會、創新型社會、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的國家戰略目標是2020年左右實現小康社會、在21世紀中期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這些都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愿景和使命陳述形成的指導思想和重要依據。

        2.3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形成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最終目的,也是前面兩個階段的最終研究成果。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準確的判斷后,需要為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制定正確的戰略。戰略內容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法律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組織機構和最佳實踐。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重在管理,一個完善的法律政策體系的建立有助于為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實施提供保障。因此應根據戰略的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應的執法部門對突發事件進行初步的控制。數字信息資源標準規范的建立是從源頭上做好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管理工作的基礎,戰略的其它內容都要貫穿和體現這些標準規范。現有的許多標準規范如內容描述標準DC,唯一標識符標準,開放檔案信息參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技術創新是指積極探討對數字信息資源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數字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商業模式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增加資金收入的行動,為數字信息資源建設募集資金,實現數字信息資源相關產業的經濟利潤。組織機構是指要建立一個統一、協調、合作的組織機構,各部門自覺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責任,接受統一的監督,共同促進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最后,還要在實踐中積極探討可行的實施模式,尋找最佳實踐方案。經過這三個階段,便完成了一個系統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過程,下一步便轉入戰略實施階段。

        3結論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具有四個明顯的特點:(1)既考慮到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的外部環境又考慮到與數字信息資源相關的內部條件,采用系統綜合的思想對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形成一個全面、客觀、綜合的戰略分析基礎。(2)運用了PEST環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將外部環境用政治、經濟、技術、文化四個維度來衡量,使得抽象的戰略規劃過程變為科學的、具體的、可行的分析過程。SWOT方法則根據環境分析結果得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所面臨的機會、威脅、優勢、劣勢,從而構造了清晰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分析框架,進一步促動戰略的形成。(3)將戰略功能定位作為一個單獨的戰略規劃階段,顯示了戰略功能定位判斷的重要性,明確了戰略功能定位在戰略規劃的作用。它是整個戰略規劃工作的主導思想。(4)最后,提出了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內容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法律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組織機構和最佳實踐這六者。

        參考文獻:

        1董小煥.論企業戰略管理的系統觀. 集團經濟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歐斐生.臺灣生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經營分析模式之應用探討.臺北: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經盛管理咨詢.中國企業文化戰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7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gital Strategy: creating our digital future. digitalstrategy.govt.nz/.2006-9-10

        第5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數字化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焦點。自從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以來,關于數字的一系列概念已經在我國廣泛的應用。“數字林業”也正是在這種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本文主要就數字林業技術的相關理論、數字林業技術的現狀、數字林業技術的應用、數字林業技術的應用問題和它的發展前景展開論述。

        關鍵詞:

        退耕還林;數字林業技術;理論現狀問題前景

        引言

        林業資源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的資源。它與我國的林業生產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著重要的關系。在我國的林業管理當中,管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術的雙重運用給我國的林業技術的運用和管理帶來了重復。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還造成了信息的無法共享和結構上的重復。所以采用數字林業技術既可以讓人類社會和林業資源達到協調和統一,又可以建立起高效客觀的林業管理模式。

        一、數字林業技術的相關理論及退耕還林工程

        1概念

        數字林業簡單地說就是信息化林業。它使得林業的管理呈現出數字性、網絡性、智能性、可視性。它可以運用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化技術、智能化、可視化的技術進行林業信息的標準化、統一化收集和整理,建立一個更廣泛、更形象的處理系統,推動林業信息生產的信息化和服務化。

        2結構

        數字林業主要包括技術層的GIS、RS、GPS等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數據層的各個空間數據技術,應用層的各個技術體系和服務體系。

        3基本功能

        數字林業主要具有歷史的檔案功能、現實的展示功能、前景的預測功能、分析的決策功能、林業的精細功能。數字林業可以就每一株樹木建立一個歷史的檔案,如:生長的時間、長勢等,便于林業管理進行有效的查詢和監督。而在現實中,我們通過數字林業也可以知道我國的林業信息和森林資源情況,如:森林的面積、質量、長勢等,以便于研究者進行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同時,森林的變遷、采伐、有無火災和病蟲害的情況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數字林業的運用進行認真的管理和預測。我們通過數字林業中的GPS及GIS的運用,就可以制定出詳細的管理規劃。如:對樹木進行科學的噴水、撒藥、施肥,減少樹木的病蟲害,進行科學精細的管理[1]。

        4退耕還林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越來越嚴重。為此我國提出了退耕還林政策。其目的是遏制住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改善我國的森林植被和水草保持,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基礎。

        二、數字林業技術的研究和發展現狀

        1美國的數字化林業研究自從美國副總統戈爾在1998年第一次提出“數字地球”概念以來,數字化已經在各個鄰域廣泛的應用起來。美國已經運用衛星中的一些數據和機載紅外攝影、航空錄像、多光譜掃描儀進行森林植被的病蟲害監測,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2我國的數字化林業研究自從美國首先出現數字化這個概念之后,就馬上引起了我國的領導層和科學家的高度關注。討論會和探索性的文章接連發表。我國媒體也對數字化進行了極大的關注與報道。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大力發展,與數字化有關的數字電視和電子商務日新月異。這時我們也意識到我國森林資源開發和管理同樣的可以采用數字化。隨后我國各省市的數字化林業開始建設。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個省市的森林管理完成了數字化[2]。

        三、我國數字林業技術的應用問題

        1基礎薄弱

        我國的大部分林區都經濟發展落后、交通閉塞、森林生產和管理的設施落后、資金匱乏。這樣必然導致森林數據的收集和存儲困難,得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不但工作量大,還會造成靠人工收集的森林數據不精確。最為重要的是資金的缺乏,造成了許多先進的森林管理設備無法購買,即便是購買了,由于沒有專業的人才導致先進的設備無人會用。這更加劇了森林管理的難度。

        2標準不一

        現在我國的數字林業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這就造成了各個省市的運用的方法、標準、概念、數據收集和存儲的方式、格式都不統一。這也增加了我國數字林業生產和管理中的難度。

        3手段單一

        現在我國的數字林業管理中,僅僅是使用簡單的圖表,缺乏對森林植被更加動態、精細、直觀的管理。比如:缺乏仿真和模擬、缺乏網絡的交流、缺乏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機制,更缺乏與其他部門的合作模式[3]。

        四、數字林業技術在退耕還林中的作用及發展前景

        1預防自然災害

        建立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化戰略化的目標。在這項工程中運用高效的數字林業技術,會更加的有利于我國資源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退耕還林工程因為具有面積大、時間長、工程量大的特點,僅僅依靠傳統的技術手段和人工管理,顯然會造成工作的許多疏漏。比如:遇到自然災害時傳統的管理手段不僅無法提前預知,在自然災害發生時,也僅僅是依靠簡單的防護工具和辦法,保護森林植被,這起不到科學有效的管理。而運用數字林業技術后,不僅可以提前的預知,更可以和其他部門提前的溝通,調動最先進的設備進行安全科學的防護。

        2提供規劃和參考

        我們進行退耕還林工程的數字林業應用,可以收集和分析到大量的森林信息,這可以為我國的整個退耕還林工程的規劃和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4]。

        五、結論

        數字林業技術在退耕還林工程中的大量運用,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更加安全、準確、高效的監督和管理我國的森林資源,并且為我國的退耕還林工程的長期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劍平.數字林業技術在退耕還林工程中的應用研究[D].中南林學院,2004.

        [2]陳征宇.數字林業技術在退耕還林工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18:270.

        [3]汪明華.淺析數字林業技術在退耕還林工程中的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5,20:312.

        第6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關鍵詞:數字城市;概念;發展現狀;問題;策略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4-0264-02

        一、數字城市的概述

        “數字城市”的設想最早由已故的王之卓院士提出,直到美國前副總統戈爾(Gore)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舉行的開放地理信息系統協會上,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21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的報告,提出“數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戰略構想”才被社會廣泛認識和了解。

        從功能上講,數字城市是一個將城市和城市外空間連在一起的虛擬空間,它將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結合并存儲在計算機網絡上,供遠程用戶訪問。虛擬空間涵蓋這座城市的地理、資源、環境、人文、經濟、社會和居民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信息。

        從技術上講,“數字城市”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數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實現城市經濟信息化,建立城市電子政府、電子商務企業、電子社區,并通過發展信息家電、遠程教育、網上醫療,建立信息化社區。狹義的“數字城市”概念是指:基于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網絡、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與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和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實施和信息系統。其本質是建立空間基礎設施并在其基礎上深度開發和整合應用各種信息資源。

        二、數字城市的發展現狀

        (一)國外發展現狀

        1994年,美國頒布了總統行政令實施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NSDI)計劃,正式在美政府和非政府部門中開展直接協調地理空間數據收集和管理的活動。隨后其他西方國家大多成立了針對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和管理的相應機構,礎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數字城市建設。德國的Rostock Stuttgat大學建立了模型系統,具有對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相關的查詢、分析和顯示功能;新加坡首次提出了“智能城市”的設想,并正在積極建設中;日本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區(數字社區)”的示范工程,日本電信與京都大學、Stanford大學合作致力開發網上虛擬京都;新加坡在“智能島”的建設中提出了IT2000的概念,專門成立了一個國家計算機委員會,并制定了發展戰略。

        國外數字城市建設是伴隨著GIS技術應用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大體經歷了4個發展時期:GIS系統研究與建設時期(1960-1989)、基礎地理信息化建設時期(1990-1998)、行業應用信息系統研究與建設時期(1994-2001)以及“面向需求”的綜合研究與建設時期(2001至今)。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已經到達第四階段。當然,也有很多國家還處在基礎技術系統建構的初級階段。

        (二)國內發展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數字城市起步較晚,從國內數字城市發展階段的狀況來看,我國處于四個階段并舉的局面。相對而言,通訊基礎設施的進展速度比較快,政府和企業內部信息化的進展比較緩慢,且水平參差不齊;政府、企業互聯互通剛剛起步、企業信息間的互聯互通更需發展和提高。以政府網站為例,比之全國3、4萬個市、縣、鎮政府的總量來說,現已上網的不足3000個政府網站僅占到10%還少。

        三、我國數字城市建設中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各城市的信息化主管部門并不統一,既有較正規的專業主管部門(如信息產業局、信息辦、信息中心等),也有將現有部門(如發改委、科委、建委等)的職能擴展,兼管數字城市的建設 ,又出現了國家各部委的行業縱向網絡和地方政府網絡系統、政府各部門網絡和企事業單位網絡以及各大電信運營商網絡系統之間的相互分割或重疊,由于數字城市規模龐大,具體組成項目的管理權限和資金來源各不相同,造成政府對于數字城市的統一規劃難以順利實施,存在多頭管理和建設的條塊分割狀態,難以最有效地集中資源進行數字城市的建設,出現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現象。

        (二)基礎項目建設中的“軟”、“硬”失衡現象

        目前國內許多城市不顧自身發展狀況和特點,不對本單位內部管理或業務流程進行深入分析、整合及再造, 盲目的投入巨資購置大量的軟硬件設備,追求盡快建成寬帶網絡和形形的網站,而忽視了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轉化與利用等大型信息資源庫的基礎建設工作,致使耗費巨資建設的各種網絡和網站因為缺少可以運行的信息內容而成為“裸網”,導致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形同虛設,長期無法發揮應有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造成巨大的投資浪費。

        (三)欠缺統一的標準

        目前各地的數字城市建設基本按照各地的情況自行規劃,雖然國家有關部委也出臺過一些規范性的文件,但由于數字城市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信息化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導致數字城市的理論研究和標準建設工作相對滯后,已經成為我國數字城市建設工作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這個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數字城市各組成模塊之間存在數據格式不統一,對各模塊之間的數據共享、交換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國內相關的基礎軟件也存在低水平重復開發,整體效率低下,間接影響了市場力量對于數字城市建設的參與,造成數字城市基本以政府需求為導向,前期投入和維護基本以政府投入為主,難以實現數字城市溝通全社會和為民所用的目標,同時給財政帶來了相當沉重的負擔。

        (四)難以實現信息共享,出現信息孤島

        我國數字城市的信息資源共享狀況不容樂觀,橫向和縱向上同時存在兩類“信息孤島”:各個城市之間信息資源共享的愿望很強烈,但是缺乏相互協作機制,各城市基本上是獨立地建設基礎信息資源庫,信息資源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也相對較低,難以實現全省、全國共享,甚至不能實現本市各單位之間的共享,形成橫向的“信息孤島”;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計劃、財稅、金融、勞動和社會保障、統計、公安、工商、海關等行業主管部門建設了大量面向行業內部的縱向信息網絡系統,這些系統不僅相互獨立、相互屏蔽,而且受到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制約,和各城市之間缺乏基本的共享機制和信息交換平臺,使價值極高的經濟、社會信息資源被束之高閣,形成了縱向的“信息孤島”。因此,各種“信息孤島”的存在是對數字城市有限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數字城市建設長遠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四、建設數字城市的建議

        (一)加強學習和宣傳,弄清數字城市的內涵

        對于數字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必須通過深入學習,正確理解數字城市的概念,了解其特點、本質以及所涉及的內容,不能想當然地套用像“衛生城市”一類的概念來理解“數字城市”的概念,也不能簡單地把數字城市和網站劃等號。盡管數字城市的建設有相應的立項、審批和監督程序,但是決策者對數字城市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的規模、水平和效果。對于那些數字城市建設的參與者,不僅要熟悉本部門所承擔的數字城市建設的工作內容,還應了解整個數字城市建設的全局規劃,在數字城市產業鏈中明確自身的定位,與其他環節之間的關聯,從而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

        (二)統籌規劃,分布實施,加強監督與管理

        數字城市的建設一定要由政策根據各城市的特點和現有條件做出統一規劃,制定合理的戰略計劃,按照計劃分布實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政府還應該完善政策法規與保障體系,為數字城市的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客觀環境,同時還要加強政府的監管職能,統籌整合各部門的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工作成果,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對于由于各種原因形成的信息孤島,首先要從制度上消除其“私有性”,制定信息共享的政策法規,然后從技術上制定統一標準,規范數據格式,以實現MIS、OA的互連、互通、互動,真正做到無縫鏈接。

        (三)依靠市場運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

        在政府投資的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多元化投入,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組織和鼓勵企業積極地參與,調動政府、企業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協調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使他們各司其職、協同工作。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和引導多渠道融資、多元化投入、多形式運營,建立創業聯合投資網絡,逐步形成市場化、國際化的投融資機制,支持多種經濟成分對信息化工程和項目的商業性開發。政府還應合理引導信息消費,積極培育和不斷擴大信息消費市場,使企業看到數字城市的美好前景,積極主動投身于數字城市的建設。通過依靠政府支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數字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

        (四)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當全面建設數字城市的條件還不成熟時,不必盲目跟進,倉促上馬。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實力,采取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策略,分步實施,可以先建立一些部門信息網站,逐步增加GIS、GPS、RS等技術成分,同時加緊進行基礎地理信息設施、市政基礎設施、交通設施、金融服務設施、安全應急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工作。鼓勵支持有條件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網上政務、網上商務、網上金融、網上教育等工作,通過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建設促進數字城市的建設,提高數字城市建設的速度、質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有線電視網絡等網絡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

        五、結束語

        數字城市是一項投資巨大的、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主導,多部門合力共建,多學科跨專業的融合,促進其最廣泛的社會應用,這是數字城市建設的基本前提。國家測繪局正是基于這個前提提出了開放、靈活、科學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模式。它不僅可以滿足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大眾對地理信息資源的需要,還可以不斷試驗,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提供多層次、高質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務及決策支持,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效率,以及整體性的解決城市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1世紀城市的發展將為數字城市的發展提供十分寬廣的舞臺同時也將給城市空間數據的獲取處理、管理和應用服務帶來新的挑戰。現在數字城市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它極大的阻礙和制約了數字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導致了建設的低效以及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王要武、郭紅領、楊洪濤.我國數字城市見者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公共管理學報,2004,(05).

        [2]張大朋.我國數字城市發展與信息化水平綜合評價及其方法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

        [3]王宏偉.淺談數字城市建設[J].科協論壇,2009,(07).

        [4]廖魯海、謝霞.關于我國數字城市建設的理性思考[J]情報雜志.2004,(5).

        [5]謝明.數字城市建設與發展探討[J].工程論壇,2005,(14).

        第7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關鍵詞]數字溝 新媒體 社會不平等 社會分層

        [中圖分類號]G20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326(2015)06-0031-04

        “數字溝”這一具有比喻色彩的理論詞匯常用來形容在電腦、手機等新媒體和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擴散中具有相對優勢者與處于劣勢群體間的“溝壑”,這種“溝壑”體現為知識習得、機遇獲取、社會資本和政治參與等方面的不平等。然而,盡管不同社會機構,包括新聞媒體、學術機構和政府部門等對“數字溝”概念廣泛使用,但“數字溝”一直沒有一個權威概念和操作定義。這種混亂不僅帶來了對“數字溝”概念使用時存在混淆和誤用,還導致使用的簡約化或泛化嫌疑。

        一、數字溝的概念邊界

        數字溝延續了蒂奇納(Phillip J.Tichenor)等學者的“知識溝”研究命題,聚焦于電腦與互聯網技術的采納及使用與結構性的社會不平等之間的關系。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開始提出與討論數字溝概念。此前學界和業界更多使用數字不平等、信息溝或電腦素養等概念來界定和描述這種由電腦及互聯網技術帶來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安迪?卡爾文(Andy Carvin)認為,數字溝最早于1995到1997年開始公開使用,美國政府和記者用于描述由科技引起的社會溝壑。比如,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戈爾在論及移動電腦實驗室時談到:“移動電腦將走進我們的社區,把學校接人我們的窮鄰居,從而鋪平數字溝。”然而,對于數字溝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學界仍頗有爭論。可以確定的是,數字溝真正引起公眾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始于美國國家電訊和信息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簡寫為“NTIA”)從1995年開始實施的多次“數字溝”調查,在調查報告中,他們不僅使用了“數字溝”一詞,還將其操作化定義為“人們接人和使用電腦和互聯網的社會溝”。調查探討了信息技術接入和使用中的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收入等人口統計學方面的影響因素。

        在2001年出版的第三期《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tion)上,紐約城市大學學者保羅?阿特維爾(Paul Attewell)發表評論,把數字溝明確劃分為“第一道和第二道數字溝”:第一道數字溝,即電腦和網絡接入,涉及到數字溝的“硬件”層面;第二道數字溝,即電腦和網絡的使用,涉及到數字溝的“軟件”層面。阿特維爾的“兩道數字溝”概念在實證研究中容易操作,因此成為對數字溝最基本的劃分形式,后續學者在對數字溝進行研究中,也基本是圍繞著該框架展開。

        從狹義層面理解,數字溝即第一道數字溝――電腦和互聯網的接入問題,指不同群體是否安裝電腦和互聯網以及接入的先后時序。然而,如果數字溝僅僅等同于接入溝,那么隨著經濟發展和電腦網絡的普及,數字溝就會消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在接入之后,還必須考慮使用者在數字技術技能、使用目的和內容等層面的差異。正是因為意識到第一道數字溝在分析新媒體與社會結構復雜關系中存在的局限性,2003年起,更多的學者提出了“超越接人溝”的口號。對第二道數字溝的研究興起,即電腦和互聯網的使用溝,使用溝涉及使用技能、目的和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具體可分為技能接人(skill access)與使用接人(usage access)。范迪克(Jan van Dijk)與哈克(Kenneth Hacker)區分了“技能接入”的三個維度:(1)工具技能,即操作使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能力;(2)信息技能,即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獲取信息的能力;(3)策略技能,即使用信息滿足個人目的和位置的能力。而“使用接入”則是在具備物質和技能條件后的最后一環,包括使用時間、使用設備及多元化、寬帶或窄帶的使用、積極地或創造性的使用。使用溝同樣與特定社會階層、教育、年齡、性別及種族有關,不同的社會階層對數字應用和使用接人條件存在分化。不少學者還發現,按照信息的采納和使用階段,數字溝是多階段和多序列的。兩位韓國學者把數字溝分為三個時間段,即信息接入、信息使用、信息接受。這是按照網民接受和使用數字信息的時序來區分的,對定量研究特別是縱向調查研究尤其具有啟發意義。

        二、數字溝在分析新媒體與社會關系中的使用空間

        從“知識溝”延伸的“數字溝”命題引起了眾多學者的興趣。這是因為數字溝不僅涉及電腦與網絡在社會群體接入與使用中的數量與品質的差異,同時投射出社會結構性因素,如教育程度、收入、職業、地區等方面的差異,并加劇了社會的結構性不平等。數字鴻溝是基于電腦信息和傳播技能在物質路徑、使用能力、收益等方面形成的不平等模式,而這些不平等模式是由于社會中某種分層過程所導致的,這種分層過程產生了在信息社會中的階級分化,以及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社會機會獲取方面的不均等。

        (一)數字溝形成的社會結構性因素

        既往研究發現,電腦和網絡的接入與性別、種族、年齡等先賦性因素有關,也受到個人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威爾森(Wilson)等研究認為,當把收入和教育等社會經濟地位因素作為控制變量時。性別、城鄉身份等因素對家庭電腦和網絡接入的影響消失了。也就是說,社會經濟地位更顯著的影響了第一道數字溝。后致性因素的影響效應更甚于性別、年齡、地區等先賦性因素,這也充分說明了數字溝的產生更多的是受到社會結構性不平等的影響。羅杰斯(Everett M.Rogers)的創新與擴散理論也指出,新技術最先由社會經濟階層較高的群體采納。因此,社會經濟因素在技術的采納和應用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社會結構位置及社會關系網絡顯著影響到個體的電腦與網絡的接入狀態和先后時序。有學者以德國的三次全國調查為例,分析社會資本(教育程度、工作需要)、家庭環境(如兒童的成長階段、家庭收入)和社會環境(性別、地區、族群、家庭電器現代化程度)對電腦和互聯網的家庭接人的不同影響。也有研究者指出,高收入者、人脈廣且影響力強的人士、受過良好教育和擁有高技能的人士更可能獲得信息傳播接入和掌握使用的能力,并從中收益。

        相對于數字接人溝的研究而言,對使用溝的社會和個人影響因素的研究則相對缺乏。范迪克與哈克認為,信息傳播技術擁有、技能和使用的差異缺乏科學解釋,相關的實證研究較少。一個例外是荷蘭的全國調查,研究發現,認知資源對數字接入、技能和使用層面的影響最大;在數字接入后,物質和社會資源對技能和使用層面的影響減小。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認知資源、物質資源還是社會資源,都深受個體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

        (二)“信息”在信息社會中的基本屬性

        對于信息資源的社會屬性,范迪克、卡茨等學者均有過一定的論述。首先,信息可被視為基本的善。美國政治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在其1971年的著作《正義論》中提出,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是“所有社會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的一種價值或所有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羅爾斯把這些應被平等分配的社會價值稱為“基本的善”,它對于個人的生存和尊嚴必不可少。在數字時代,信息、資源分布和使用不均造成一種新形式的文盲――數字文盲開始出現。其次,信息是一種“地位商品”。1976年,英國經濟學家弗雷德?赫爾希(Fred Hirsch)在專著《增長的社會限制》(Social Limits to Growth)中詳細討論了“地位商品”的概念。地位商品最大的特征是其稀缺性,但能夠帶給個體滿足感,是個體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他把地位商品區分為物理性稀缺(例如,古典油畫)和社會性稀缺(例如,好工作)。在信息化時代,核心信息依然是稀缺性資源,對核心信息的掌握便構成判斷個體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處于較高社會地位的個體在判斷、獲取和利用核心信息方面更具有優勢。再次,在網絡社會,信息增長具有指數屬性。由于信息獲取、理解和再生產能力的不平等,信息擁有者比信息匱乏者更能快速獲取信息,同時也更能夠理解和使用信息。卡茨與萊斯認為,互聯網及其他信息技術通過提供給個體更多的教育與訓練機會來增強人力資本。信息勞動力市場更青睞那些接觸過通訊網絡,并在這方面具備經驗和必備技能的人,缺乏足夠資源和經驗的人會被排斥。對于信息富有者而言,其信息擁有量呈現指數式增長,進而導致信息富有者愈富、信息貧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從而導致信息貧窮者更加被邊緣化。

        (三)數字溝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首先,數字溝固化并擴大了社會分層。因為那些擁有社會經濟資源以采納技術的個體,反過來也重新塑造了信息技術,這群人快速地組成一個網絡,那些沒有經濟和社會權力的人則被隔離在新技術和這個網絡之外。信息、知識和權力有集中化的趨勢。數字溝復制了既有的社會分層,未來社會的任務之一是防止結構性的不平等在信息通訊技術的接入和使用中加劇。其次,數字溝造成公眾政治知識與參與的分化。與傳統的媒體形式(報紙、廣播與電視)相比,社會各群體對互聯網資源的不平等獲取又減弱了政治參與的基礎。研究者指出,是否擁有計算機以及網絡使用方式顯著影響個體的知識增長、技術獲取及自我認同。互聯網接入層面的差異也顯著影響到個體間政治知識與參與的差距。另外,如果使用內容偏向娛樂消遣,互聯網還會造成人們政治效能感、知識和參與的下降。而且,網上信息錯綜復雜,即使網上存在大量有用的政治信息,也可能因為個體缺乏理解政治世界的信心而無法有效使用,特別是對于缺乏教育和互聯網技能的個體而言更是如此。再次,數字溝造成公眾獲取社會資本的不平等。這種影響可以用互聯網使用的差異來解釋,即使用時間、使用策略的鴻溝造成了個人社會資本的差異。根據普特南(Putnam)的紐帶性社會資本(親朋好友等同質性群體的資源)與橋梁性社會資本(不同職業、年齡、信仰等異質性群體的資源)的啟發,互聯網的人際網絡既可以維持已有的強關系,又可以幫助開拓新的弱關系。這意味著,缺乏網絡接入和使用的個體,在獲得和增加社會資本的機會方面受到數字溝的影響。

        三、數字溝視角下的中國信息社會

        數字溝視角下的新媒體與社會結構問題在當下中國具有現實意義。按照CNNIC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達到1.78億,占我國網民比例的27.5%。可見,隨著電腦及手機市場價格的降低和電訊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手機互聯網的推廣,網絡采用率在我國社會中下階層繼續普及,互聯網在農村普及率逐年提升。

        第8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關鍵詞】數字互動影像設計 承接式結構 貫穿性課題 教學改革

        跨界合作是數字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能夠更深入地促進數字媒體設計與其他專業進行深度交叉合作。這不僅是數字媒體設計行業發展的契機,同時也對專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專業性、交叉性、復合性提出更高要求。筆者認為,研究并開設具有交叉性與兼容性的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符合數字媒體設計專業發展的趨勢。

        一、研究現狀

        數字互動影像設計是融合數字影像設計和數字交互設計的交叉設計領域,它一方面通過數字影像提供真實或虛擬現實的感官體驗,另一方面通過交互設計使人產生生理與心理的互動體驗,整合利用虛擬與真實的交叉效應實現信息傳遞與情感交流。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互動影像設計正在快速擴展,國外的數字互動影像創造性地應用于各種行業與領域,如藝術創作、文化交流、品牌推廣、商業傳播等,它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促進了信息的傳播。目前,國內的數字互動影像大多作為純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段,在設計領域的系統研究與實踐尚未實質性展開,在教學上更是缺乏獨立的課程設置與實踐,其社會、文化、經濟價值被忽略。

        二、研究目標

        (一)建構可持續的課程體系

        通過對教學目的、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教學方法等內容的研究,形成完整、連貫且可持續性發展的課程體系。依托這樣的課程體系,完善數字媒體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數字互動影像設計知識框架與設計方法。

        (二)搭建融合互補的教學團隊

        由于在數字互動影像設計的課程體系中,課程結構與課題設置具有較大的滲透性與交融性,因此需要相關教師在教學思路上進行深入的交流,在教學手段上進行密切的合作。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開發研究有利于建立融合互補的數字互動影像設計教學團隊。

        三、研究內容

        (一)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的教學目的

        作為新興的數字媒體設計領域,數字互動影像設計在設計特點與應用領域上都具有獨特的交叉性,認清其與經濟、文化發展的對接點,明確本課程對學生綜合認知、換位思維、整合創新、合作執行等能力的培養目的,有助于將教學效果盡快地轉化為創意生產力。

        (二)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的內容

        通過對數字互動影像設計的內涵與外延概念的梳理,將其與其他數字媒體設計區別開來,形成獨立的研究與教學領域;通過對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表達特性的闡述,明確其設計功能與優勢,有利于針對性的運用與創新;通過對影像表現、視聽關系、交互行為等內容的單獨挖掘與關聯整合,形成具備獨立結構與特殊表達能力的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語言體系。設計方法是課程改革研究的難點,需要從多個專業的交叉互補中總結方法。

        (三)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的結構

        數字互動影像設計是一項既注重設計概念又強調技術表現的設計門類。因此,數字互動影像設計的課程結構應該是前后關聯、上下支撐的承接式結構。“前后關聯”是指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與前后相鄰的相關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具備有機的內在關系,突出教學的邏輯性與目的性。共同搭建較為完整的數字互動影像設計概念,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了解與掌握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構建完整的專業知識系統。“上下支撐”是指數字互動影像設計專業課程與技術課程并行,通過技術性課程支撐設計表達,通過專業課程規范技術的運用標準,利用課程之間的承上啟下,呈現出清晰的教學思路與目的。

        (四)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

        數字互動影像設計的交叉性決定其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形成連貫的知識系統,應以貫穿性的課題設置為紐帶,將同一課題分解為幾段,并嵌入不同的課程內容之中,從不同層面對該課題進行分階段解析,從而銜接課程內容,呈現教學的邏輯性與目的性。數字互動影像設計內容不僅包含數字媒體設計專業的知識,還涉及到音樂、心理學、表演學等其他學科專業的概念與方法。因此,以跨專業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與本專業外的知識、邏輯、方法發生碰撞,激發出創新性的設計概念與表現。

        四、課程特點

        (一)課程內容的交叉性

        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將會涉及到數字影像設計、交互設計、音樂、心理學等多個專業的知識,并通過創新性的設計思維形成具有獨特設計概念與表現手法,具有典型的專業交叉性,體現了數字媒體設計的跨界融合趨勢。

        (二)課程結構的連貫性

        在數字互動影像設計課程中,通過承接式的課程結構與貫穿性的課題設置將繁多的知識節點有機地銜接起來,使學生能夠對數字互動影像設計形成整合性的設計認識,從而融會貫通,實現創造性設計。

        (三)教學方式的開放性

        數字互動影像設計的課程體系以專業設計為主體,在此基礎上串聯貫穿性課題,穿插技術性內容,與不同專業交叉合作,在教學執行上具有較大的開放性與靈活性。能夠在不改變整體架構的前提下,根據數字互動影像設計發展變化及時地做出微調,保持教學的可持續性。

        五、課程開發面臨的困難

        本課程是對數字媒體設計專業的深化和拓展,它的開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原本相對分離的“數字影像設計”與“數字交互設計”知識體系貫通起來,能夠為學生搭建更為完整的數字媒體設計知識系統。因此,銜接二者之間的知識、方法與教學縫隙是本研究面臨的重要問題。

        此外,由于本課程立足于新的知識系統和研究方向,自身還很不完善,所以迫切需要確立自己的內容、規范和定位。既不能脫離目前的課程體系,又需要維護自身的特點,逐步進行,這是本研究的研究原則。開發一門新課程,既要進行課程內容建設,又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是一個較為系統的工作,需要在內容與方法之間建立有機聯系,穩中求進,這是本研究的具體工作內容。

        結語

        第9篇:數字經濟相關概念范文

        關鍵詞:農村;數字電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N949.19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數字電視,是指將電視臺送出的圖像及聲音信號經數字壓縮和數字調制后,形成數字電視信號,經數字電視接收后,通過數字解調和數字視音頻解碼處理還原出原來的圖像及伴音。與傳統模擬電視相比,數字電視具有圖像質量高、節目容量大和伴音效果好等特點。

        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在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也為廣大農民群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多了一個了解社會、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徑,特別是將國內外一些種植、養殖的科學技術及時、有效地傳遞給了農民,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數字電視在農村的發展雖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亟待解決。

        一、發展數字電視存在的問題

        (一)價格掣肘,農村數字電視推廣難

        長期形成的低價免費觀念使得農村對數字電視的價格非常敏感。目前,農村數字電視的收視費每月在18——28元不等(如深圳每月的收視費在28元左右,貴州等地的在21元左右,而北京、福建的在18元左右)。這就意味著,每戶農村家庭每年要交216—336元不等的收視費。

        讓農村居民更難以接受的是,收看數字電視須使用機頂盒。而目前,機頂盒在我國農村并沒有完全實現免費提供。很多地方機頂盒必須購買,一個機頂盒300—400元不等。并且,由于機頂盒和電視是一對一使用的,如果一個家庭擁有多臺電視,就意味著需要購買幾個機頂盒,相應地收視費也隨之增加。

        另外,有的農村家庭目前使用的電視還是模擬信號接入的舊電視,如果換成數字信號之后,需重新購買數字電視,也增加了開支。

        (二)操作復雜,農村老人使用存困難

        由于收入少,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甚至一年只回家一兩次。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而不少農村老人認為,數字電視的頻道雖然多了,但用處卻不大,常看的還是原來那些頻道,安裝數字電視根本沒有必要。

        此外,在使用數字電視方面,許多農村用戶對機頂盒和遙控器使用存在困難,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沒文化的老年人用起來更費勁。

        (三)功能閑置,數字化優點受質疑

        在推廣數字電視時,廣電部門常常宣傳數字電視雙向化、可互動點播等優點,但在農村,真正可用的功能卻很少。網絡雙向化改造、互動點播服務平臺建設需要很大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僅靠廣電部門自身投入無異于杯水車薪。目前,大部分縣級城市及農村地區還未開通雙向信號,一根線可以電視、電話、上網還難以實現,更不用說提供豐富和個性化的公共數字電視、現代生活、遠程教育、數據傳輸等多功能服務了。再加上現在有不少家庭已安裝了寬帶,配備了電腦,可以在網絡上隨意觀看自己喜愛的節目,所以有不少人認為數字電視所謂的多功能也只不過停留在“說說”層面。

        (四)“鍋蓋”泛濫,價格比拼無優勢

        目前,農村市場大量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鍋蓋”也成為數字電視推廣的一大障礙。據了解,這種在農村很常見的收視“鍋蓋”價格很便宜,一個小的“鍋蓋”價格僅在200元左右,大一些的也就300—400元。不少人就會算這樣一筆賬:我買一個“鍋蓋”一次性投入只要幾百元,以后不需要再有新的投入,而安裝數字電視不僅要掏機頂盒的錢,每月還要另外付費。

        二、發展數字電視須多管齊下

        發展數字電視,是當今世界廣播電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物質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但對廣大老百姓來說,數字電視是個全新的概念,大部分人對此缺乏了解。要在農村發展數字電視,須多管齊下。

        (一)點面雙管其下,加大宣傳力度

        可采用點面結合的立體交叉式宣傳手段,提高農村用戶對數字電視的認識。數字電視整轉前,宣傳要以面為主,點面結合,引導用戶整轉。通過媒體廣告在用戶中建立整轉的概念,宣傳數字電視整轉的相關政策,對試點村組(小區)進行數字電視基本功能的宣傳。整轉中,宣傳要點面平衡,全面推廣,指導用戶整轉。整轉進程資訊,普及數字電視整轉知識。整轉后,宣傳要以點為主,以面為輔,讓用戶形成消費習慣。

        (二)盡可能地降低數字電視使用費

        數字電視使用費包括兩部分,一是機頂盒的購買費用,二是收視費。廣電部門運營數字電視,正常的經營維護費不可避免。要想讓農戶少出錢,必然需要外力的幫助。比如,相關部門應力爭地方把數字電視列為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盡可能贏得財政補貼;有財力的村組也可以將這塊支出分解部分。

        (三)適度增加投入,實施網絡改造

        搞好數字電視轉換,重點是網絡的改造。據調查,遠郊廣電中心一個鄉(鎮)有線數字電視整轉就需要投入近千萬元。因此,可采取分步實施的辦法:一是圍繞區域數字電視用戶較為集中的網絡進行整改,以保證數字電視網絡投入的效益,如集鎮和集鎮周邊的村、組,這樣投入的成本相對小些,收回投資的周期相對短些。二是將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作為發展重點,成熟一個,整轉一個,不能打亂仗,最后完成邊遠區域的整體轉換工作。

        資金是制約改網的瓶頸,需要多方努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廣電部門要積極籌集資金,包括通過銀行貸款的途徑,適度負債經營,加快網絡改造。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吸引企業投資,共同經營、開發數字電視業務

        (四)對部分困難群眾,給予收視費減免

        相關部門應充分考慮低收入群體的困難,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如浙江省義烏市委市政府在下發的《義烏市全面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市委辦[2008]139號文)就明確規定,經民政部門認定的特困戶、低保戶、五保戶申請開通數字電視的,免費提供普通型廣播式機頂盒1臺(含智能卡一張),免收數字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經民政部門認定的低收入家庭申請開通數字電視的,免費提供普通型廣播式機頂盒1臺(含智能卡一張),減半收取數字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

        參考文獻:

        [1]夏亦鵬.發展農村數字電視的優勢和目前存在的問題[J].今日科苑,2010(0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天堂国产人综合亚洲欧美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摸在线视频免费看 | 日韩好吊妞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 五月丁香视频国产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