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未來鄉村建設指導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6)06―0144―03
目前,北京、江蘇、浙江、安徽、四川、新疆等省區相繼啟動了一種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變“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為“個人、集體和政府三方共同籌資”。籌資方式上的變化反映了我國城市反哺農村的新形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理念。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應該積極借鑒其他省區的成功經驗,探索建立符合國情、適合省情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一、黑龍江省迫切需要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構建
(一)傳統養老方式解構,迫切需要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降低,傳統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已不足以保障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在農村地區迫切需要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十一五”期間,逐步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是我國健全社保體系的重點。在國家制定統一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條件成熟之前,黑龍江省因地制宜地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行制度構建,不僅可以為國家統一制度的出臺積累經驗,做好制度上的準備,而且可以把農村養老問題可能帶來的各種社會風險在區域內提早得到控制。
(二)原有制度存在缺陷,呼喚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為了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1992年民政部制定頒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1994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根據《基本方案》的內容頒布了《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規定》,大力推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但由于《基本方案》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加上中央政府機構調整等原因,1998年后,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進展緩慢甚至陷入停頓狀態。199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對已有的業務進行清理整頓,停止接受新業務。1999年以來,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處于半停滯狀態,新參保人數銳減。然而,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三農”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作用日益凸顯,為此,國家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標志就是實現農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普及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為穩定農村、繁榮農村提供根本保證,這就迫切要求各地區根據新形勢構建區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三)國家政策調整,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提供契機
同志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新階段。2006年初,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決定兩年內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以及在全國范圍內徹底取消農業稅。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又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央政府也將在“十一五”期間加大對農村、農業建設的投入。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產地,國家反哺農業的政策將為黑龍江省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契機。為此,黑龍江省應該抓住機遇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工作,將農民社會化養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
二、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構建切實可行
(一)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為黑龍江制度構建提供經驗
近幾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數量劇增。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我國很多省市都已經建立了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制度,黑龍江省所屬地市也進行了相關立法實踐,哈爾濱市2005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哈爾濱市征地農轉非人員參加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實施辦法(試行)》。另外,雙鴨山等市也都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進行積極探索,這些實踐活動將為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構建提供寶貴經驗。
(二)北京地區新型制度設計為黑龍江制度構建提供參照
2006年1月1日,北京實施《北京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指導意見》,從此北京地區380萬農民成為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首批受益者。這是全國第一份由省級政府下發的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文件,這也標志著我國進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構建的新階段,這項新制度與原有制度相比設計更為合理,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黑龍江省可以借鑒北京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本省具體情況進行制度構建。
(三)黑龍江省良好的經濟社會條件為制度構建提供保障
“我國1986年開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探索時,即已經基本達到發達國家建立該制度的最低起點。丹麥、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及希臘等歐盟國家在類似中國90年代初或更低的經濟發展階段時便已開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所以,從經濟發展水平角度看,我國已經具備了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條件。而在我國范圍內,黑龍江省無論是政府財政收入還是人口結構等方面,都具有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一定優勢。從財政收入水平來看,2003年黑龍江省財政收入為2488643萬元,列全國第14位。從人口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鄉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8.2%,黑龍江省鄉村人口占黑龍江省人口總數的47.2%,低于全國水平。從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來看,2005年1~3季度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收入黑龍江為3444.03元,列全國第8位。目前,包括經濟發展落后于黑龍江的安徽、新疆等省市都已經啟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黑龍江省也應該加快本省的制度構建,讓全省人民共享發展改革成果。
三、構建黑龍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要借鑒更要創新
北京市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北京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黑龍江省在進行本省制度設計時,應借鑒這一文件中確立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一些具體內容,同時結合本省具體情況進行制度創新。
(一)借鑒北京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經驗
1.更加注重政府責任
首先,明確規定政府財政補貼責任。根據《指導意見》規定,這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籌資方式,市、區
兩級財政都要對參保農民進行補貼。我國原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因為缺乏國家和集體的補貼而成為了變相的個人儲蓄,而北京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則還原了其社會保險的性質。
其次,政府承擔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費用。我國原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費用是按照所收取的農保基金的3%提取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不再提取管理服務費,人員和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我國城鎮養老保險管理費用是由國家財政列支,《指導意見》的這項規定則在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更加彰顯了社會公平,同時也有利于將來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
2.建立待遇調整儲備金制度
《指導意見》中規定:“各郊區縣政府應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待遇調整儲備金。”“各郊區縣政府應根據待遇調整儲備金的積累、基金增值收益和物價指數增長等情況,適時提高領取養老金人員的待遇水平。”我國原有制度完全依靠個人賬戶積累確定養老金數額,待遇一經領取標準不再改變。而在現實生活中,參保人開始領取養老金后,隨著物價水平等因素的變化,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費用日益提高,一成不變的養老金數額不足以保障其晚年的基本生活,《指導意見》中的這項規定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3.對保險費的繳納實行動態管理
《指導意見》規定:“保險費繳納標準應按照預期領取的養老金不低于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不高于本市上一年城鎮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水平來確定,并根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本市上一年城鎮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水平的變化進行調整。”這項規定在繳費環節保證了預期領取的養老金能夠保證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如果說待遇調整儲備金制度是從政府角度保證參保人的養老金水平,則這項制度是從參保人個人角度來保證其未來的養老金水平,兩項制度配合使用可以確保參保人在度過漫長的領取養老金等待期后能夠安享晚年。
(二)創新性地構建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1.提高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層次
《北京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指導意見》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以區縣為單位進行核算和管理。黑龍江省原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也是采取縣級單位集中管理,黑龍江省在構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時應提高基金管理機構的層次。采取較高級別的基金管理機構有以下優點:一方面,采取較高級別的基金管理機構則管理機構數量降低,這樣有利于監管機構進行監督、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盡量避免各基層管理機構擅自挪用、侵占、轉借資金,降低資金的經營風險;另外,這種管理方式更容易集中資金選取多種增值渠道,提高基金的整體增值能力。而由于黑龍江地域遼闊,采取省級單位集中管理對于保險費的收集及養老金的發放等管理活動都會造成不便,因此,不適合采取省級單位集中管理,所以,黑龍江省應由所屬13個地市相關政府部門對轄區內養老保險基金進行管理。
2.吸收60歲以上老人參加保險
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在2005年11至12月期間,組織志愿者對我國農村老人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農村養老狀況觸目驚心。相比于未來的老年人,現在的老年人更加迫切的需要解決養老問題,但我國無論是原有制度還是北京等地區實行的新型制度都沒有涉及60歲以上老人的保險問題。黑龍江省在進行制度構建時應當對此予以考慮,依據自愿加入原則把這部分人群納入保險范圍。對于保險費的繳納可以采取一次繳齊的做法,國家、集體應當像對待其他參保人一樣予以補貼,個人繳費、國家、集體的補貼共同形成個人賬戶。吸收60歲以上老人參加養老保險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但政府作為全民政府,不能因為年齡或其他原因剝奪任何公民享受養老待遇的權利。
關鍵詞 人口空間結構 城市結構布局 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人口空間結構變化巨大,城市、城鄉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伴隨著人口空間結構的變化城市結構布局屢屢受到挑戰,城市結構布局優化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一、從行政手段上加強對人口變化的檢測監管,建立網格登記制度,有序引導人口的合理流動
由于區域、城市、城鄉、城區、鄉鄉、村村等之間在地理、經濟、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異人口數量、密度呈現不均衡分布。城市、城鄉、經濟發達的城市及城市中心地帶人滿為患,交通擁擠、環境臟亂差,安全隱患多,事故頻發。而經濟落后地區城市城鄉人口越來越少,很多偏僻鄉村青壯年大量流出,僅有婦女兒童老人留守。人口問題關乎村落、城市健康持續發展,是關系民生的大事,是優化城市結構布局最為關鍵的一環。尤其是作為人口大省、人口流出大省的河南必須要從行政手段上加強對人口變化的監測監管,具體可以以村、鎮、縣、市為單位逐級分層設立人口網格登記制度,隨時記錄人口數量變化、流動走向,對人口流出大的村、人口流入大的城區、街道重點監控,適當時機對人煙稀少的村落人口合流管理,對人口過于集中密集的工業經濟核心區合理分流。
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優化人口分布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三大產業發展不均衡,第一產業集中大量剩余勞動力,隨著第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第一產業的一部分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因為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等影響,河南人口空間結構變化表現出明顯的集聚經濟效應,即勞動力不斷向城市集聚,向產能集中地聚集。這也直接造成了農村人口流向經濟發達的城市、流向產能及服務業發達地區,農村與城市,遠郊區與城市核心區人口日益呈兩極分化,一方面擁擠不堪;一方面人員稀少。城市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一個可以改善的重要因素。其一,需要在實際政策中加大對第一產業尤其是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農民因經濟所迫放棄農業生產的移動流轉。其二,當農村傳統農業確實無法改善農民生活時,應在農業基礎上加大第二、三產業發展力度,加快城鎮化步伐,主動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從而縮小城鄉差距。
三、功能定位城市空間結構區域,實施人口空間優化
一個城市各城區、縣、鄉鎮、鄉村街道人口數量、密度不均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空間結構區域功能的認知。比如鄭州各區縣現在人口數量最多是金水區,這是因為金水區經濟最為發達,這里匯聚的企業較其他各縣區最多。經濟是人口的風向標。企業最多,就業的機會也最多,自然鄭州本地的、外地的人口都愿意流向金水區。以經濟發達作為人口流動依據是非常不利于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這就需要我們對城市區域功能進行功能定位,人為調整不同區域的人口。首先,確立城市各縣區的主要功能特征,改變中心集中發展模式,促使其向“多核心、均質化、相協同”態勢發展。例如,鄭州金水是工業產能中心、中原區是商業中心,二七區是服務業中心,人口流動也多集中于此,而上街區等經濟商業落后,人口數量遠遠少于上述三區。這就需要在政策上在城市建設規劃中要注意向上街區等傾斜,對于一些愿意搬遷落戶的企業給予一定優惠政策,這樣借助經濟手段實現人口均衡流動。從而實現各區經濟、人口可以均衡發展。其次,在人口合理分配中加強合作,增強區域輻射作用。城市結構布局優化是一個統籌全局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城市、一個城市中一個城區的單打獨斗。這需要城市之間、城區之間、城鄉之間彼此扶持、共同前進、協調發展。例如,鄭州與開封近在咫尺,鄭州與開封任何一個城市的布局優化都要考慮到對對方城市的影響。優化開封城市結構布局時既要從開封的各區、各縣、各鄉鎮、各村莊街道等實地的具體情況去考量,同時也應該充分利用與省會鄭州近在咫尺的優勢,在鄭汴一體化步伐中統籌規劃城市發展,協調人口流向。鄭州上街區優化發展也如此,離不開中原區、金水區的示范作用與輻射影響。
四、推進城鎮化建設、城市新區建設,優化人口布局
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化推進城市的發展,城市的承載力受到嚴峻考驗,人口密集、人口居住擁擠等一系列問題日益突出。加快城鎮化步伐,城市新區孕育而生,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選擇。河南是有著過億的人口大省,也在時代的潮流中與時俱進,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關于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決定》《關于進一步促進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中心城市組團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進城鎮化進程,規劃建立新區。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眾城市中鄭州城鎮化速度最快城鎮化質量最高。新區建設也頗有成效,鄭東新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國際航空港區蒸蒸日上發展。而鄧州等城鎮化水平質量較低的城市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工作要做。城鎮化、新區建設是村鎮城市化、城市郊區化發展的產物,它們一方面承擔著中心城區產業產能轉移、人口遷移;另一方面也緩解中心城區經濟、環境、就業等壓力。城鎮化、新區建設是在城鄉的統籌互動中有效縮小城鄉差距,改善人口分布,優化城市結構布局的直接手段。
人口空間結構演變考驗著區域自然、經濟、社會資源承載力,影響著城市健康發展,要想規劃優化城市體系布局必須要先優化人口空間結構。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人口空間結構演變更影響著中原崛起,河南百姓民生福祉,河南城市形象的塑造。現在路途艱辛,未來任重道遠。
創新探索,擘畫特色小鎮新布局
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興起于浙江。隨著2016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打造特色小鎮正成為各地城鎮建設的首選項。
在江蘇大地,特色小鎮建設也悄然拉開序幕。我省計劃通過“十三五”的努力,加大重點鎮和特色鎮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形成100個富有活力的重點中心鎮和100個地域特色鮮明的特色鎮。南京市更是率先行動,提出到2020年力爭建成30個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的市級特色小鎮,并鼓勵建設一批區級特色小鎮。
始終在“特色”上求索的江寧人,對建設特色小鎮這一重要戰略決策反應敏銳,率先提出打造特色小鎮的新目標、新追求。當地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文化優勢,無疑是江寧創建特色小鎮的有利法寶。從江寧目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推動特色小鎮建設正是江寧實現經濟增長、美麗鄉村升級、產業轉型以及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在江寧的規劃中,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打造“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翻開江寧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名單,13個特色小鎮各具風采:未來網絡小鎮、吉山軟件小鎮等6個為產業提升類小鎮;湯山溫泉養生小鎮、牛首山文化小鎮等3個為文化創意類小鎮;大塘金香草小鎮、石塘互聯網小鎮等4個為生態休旅類小鎮。錯位發展的定位,讓每個小鎮都特色鮮明,即便主攻同一產業,也遵循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避免喪失獨特性。“這批特色小鎮大都已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我們要做的就是放大特色,求精不貪大、求美不追高、求好不圖快。”江寧區發改局鄭光科長介紹說。
聚焦特色,引領特色小鎮新發展
特色是小鎮的核心元素,好的創意、資金、人才在這里充分碰撞,傳統特色在這里積淀、上色、放大,新的元素在這里孕育、孵化、生長,如此才能實現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正是江寧打造特色小鎮的關鍵點。
按照江寧區的統一規劃,每個特色小鎮區域面積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區域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間凸顯特色成為江寧特色小鎮建設的重中之重。江寧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時把產業發展放在了第一位,13個特色小鎮都不是新開辟的地方,而是圍繞原有產業進行提檔升級或者轉型調整,深度挖掘原有的旅游功能、環境優勢、資源優勢,并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南京未來網絡小鎮依托紫金(江寧)產業基礎優勢,主攻未來網絡、智能制造等產業;東山汽車文化小鎮圍繞汽車4S園主攻汽車文化、駕車體驗、重大賽事等產業;祿口皮草小鎮依托皮草歷史經典文化主攻皮草研發生產銷售及重大活動承辦;湯山溫泉養生小鎮圍繞“溫泉+”主題,突出“旅游度假”和“健康養生”核心產業;吉山軟件小鎮結合紫金(吉山)軟件產業基礎重點發展移動互聯和信息安全等。找準特色為江寧打造特色小鎮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找準特色、凸顯特色之后,便是放大特色、融合發展。曾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大放異彩的石塘村,如今正在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中潛心疾行――瞄準互聯網小鎮目標,建設“南京版烏鎮”。2015年11月,首屆“i創杯”江蘇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在石塘村舉行,吸引了全省近千名互聯網創客來參會。目前,石塘村已成為江蘇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永久賽址,兩屆大賽后一批獲獎項目也落戶石塘。江寧區橫溪街道辦事處旅游辦公室主任李飛告訴記者:“借助‘i創杯’大賽,讓石塘的生態特色融入了互聯網的基因。”美麗鄉村搭上互聯網“快車”,既是石塘美麗鄉村轉型升級的內生需求,也是“美麗鄉村+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創新探索。
聚焦特色無疑是各個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攻方向,而體制機制的改革也是小城鎮特色發展的應有之義。江寧在用地、財政、金融等多方面給予支持:一方面鼓勵特色小鎮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實施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對轉型升級項目優先安排土地指標;另一方面設專項資金,各類資金向特色小鎮建設傾斜。在政策紅利驅動下,特色小鎮建設被看作投資領域的一片藍海,社會資本紛紛加入。石塘人家與聯想集團的牽手、湯山溫泉與蘇豪集團的聯姻、祿口皮草與中鐵集團的合作,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企業家創造力,逐步形成多方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城鎮治理模式。
放大效應,開啟特色小鎮新境界
江寧特色小鎮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未來網絡小鎮、祿口皮草小鎮、方山夢想小鎮、大塘金香草小鎮、黃龍峴茶文化小鎮5家已完成核心區域概念性規劃編制,吉山軟件小鎮、空港樞紐小鎮等8家已實現了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這些創建中的特色小鎮,既集聚了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又能讓這些要素充分融合,在宜居宜業的小空間里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創新動能。特色小鎮的“溢出效應”正在江寧大地逐步顯現。
新型城鎮化的破題良策。江寧特色小鎮選址于城鄉結合之處,在規劃建設過程中,以專業化、特色化、集約化、國際化、社區化、生態化“七個化”為特征,貫徹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要求,既云集市場主體,又強化生活功能配套與自然環境美化,是人性化、小尺度的新型城市空間,符合創新創業人才和現代都市人的生產生活追求。江寧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也有效吸引南京主城區企業、人才、居民向小鎮集聚,緩解主城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和矛盾。
發展旅游經濟的新引擎。傳統旅游景點只滿足了消費者單方面的需求,比如美景、美食,而江寧特色小鎮將文化、休閑、旅游、產業緊密結合,對當地的旅游是一種全新的催化。湯山溫泉養生小鎮正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規劃打造,以“溫泉”為特質,以“養生”為內涵,采用“溫泉+”的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溫泉與健康養生、旅游度假、文化創意、運動游樂等功能嫁接互融,形成多鏈條、高融合的新型溫泉產業圈。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臺支撐。江寧區統計顯示,僅2015年就有300多名大學生回到鄉村創業。“雙創”風起,小鎮里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創業創新生態,越來越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在谷里大塘金香草谷,“幸福眾創驛站”創業項目就吸引了不少年輕情侶的目光。這個項目產品名為“親愛的”APP,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為年輕客戶群提供特色手工定制產品、特色求婚服務、以婚戀為主題的短途游等服務,策劃運營該項目正是4名90后年輕人。
據本刊記者了解,這一征求意見稿在宏觀層面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出了指導意見。根據目前確定的方針,今后醫療行業將以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相結合。
2008年1月,曾益新牽頭的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課題組,向國務院提交了名為《我國現行醫療體制改革的建議》的中科院學部咨詢評議項目報告書。這也是我國最高科研機構中科院提出的唯一一份醫改方案。
溫總理說,這樣的座談會還要繼續開,邊座談邊研究。經過這一輪的征求意見之后,進一步修改完善《意見》稿,適當時候公開征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推進醫保體系建設被視作根本
啟動已有22個月、先后有10家單位公布其方案的醫改,在方向和措施上始終爭議不息。但無論如何,新醫改應集中針砭“看病貴”、“看病難”已成共識。
對于曾益新來講,解決“看病貴”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醫保體系。“如果說出來,可能又要挨罵。”兩個月前,廣州市衛生局副局長曾其毅提出,“中國看病最不貴”,結果招致輿論炮轟。
曾益新向本刊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從絕對價值來看,我國的醫療收費標準是比較低的,大約是美國的1/10至1/20。”但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病人就醫時個人支付比例畸高,其中相當一部分病人完全由自己支付,疾病的風險主要由個人承擔。
政府投入是推進醫保體系建設的根本因素,這是這兩次座談會的關鍵點之一。近年來,中央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一直徘徊在GDP的4.7%至4.8%之間,遠低于美國的16%;2006年醫療衛生支出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僅為3.27%。
程紅兵告訴記者,中央高層領導也在座談會上提出,將進一步增加新農合等項目的投入,一些項目的政府出資比例可能翻番。
本刊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無論征求意見稿本身還是代表的發言,都將完善醫保體系作為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
曾益新說,目前保險機構對醫院單據的檢查還很籠統,而在國外,這些工作都是保險機構聘請專業人士對所有單據逐一核查的。
基層醫療機構或成重點
根據曾益新團隊的調查,“看病難”具體表現在各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有些病人因此視看病為畏途,干脆選擇放棄治療。另一方面,二級醫院病床使用率僅三四成,設備匱乏,基本上不能吸引正規醫科畢業生去工作,醫療水平江河日下。
征求意見稿中以相當大的篇幅闡述了對建設基層醫療機構的設想。但曾益新覺得,其中一些內容還需斟酌。
“比如說要培養大量專科生到基層醫療機構,但現在問題不是醫療人才不足,而是下不去。”曾益新說,現在每年都有二三十萬醫科本科畢業生,其中有40%的人轉行,在這種情況下,再培養大量專科生并不理智。
曾益新在座談會上提出,是否可以參照免費師范生的模式,培養一批畢業后到基層服務的醫務人員,并逐漸使他們的收入接近或超過供職于大醫院的同行。
26年終將建立國家基本藥品制度
對于社會關注已久的醫藥分開問題,可能將依靠“折中”的國家基本藥品制度解決。
曾益新認為,藥品問題并不是導致看病貴的主要原因,在政府投資不足的情況下,藥品是醫院解決運行、發展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的問題是,藥品流通環節太多,“有回扣這些情況,幾元錢的藥很容易就賣到七八十元。”
國家基本藥品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國家基本藥品目錄》,目錄內的藥物由政府組織招標,定點生產、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在必需、適宜、安全、廉價的原則下,政府確定基本藥物的品種和價格,各類醫療機構使用這些基本藥物的比重也將通過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
此外,《國家基本藥品目錄》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鄉村醫生用藥目錄》、《社區醫療機構用藥目錄》等,也都需要統一。
另一方面,《國家基本藥品目錄》本身也存在很大問題。如一直倡導基本藥物概念的WHO建立的基本藥物目錄有312種,世界上多數國家是二三百種,一般不超過400種。而目前我國列出2000多種,其中化學藥773種,另有中成藥1200多種。
對于國家基本藥品制度,程紅兵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我國地區差異很大,東部沿海地區的居民購買20元一盒的藥品可能并不嫌貴,但在西部地區就很難讓人接受。如果不能達到平衡,就可能讓群眾對新醫改產生疑問。
公益公平眾望所歸
公益性、以人為本成為征求意見稿貫穿始終的基本原則。而此前外界關于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補供方還是補需方、保大還是保小、醫療機構性質等問題的爭論,都隨著這份方案的亮相而初見分曉。據本刊記者了解,力爭實現兩者兼顧,以其中一方為主導,成為基本解決思路。
“政府主導并不是重計劃體制。”曾益新說,市場仍將在未來的醫療行業中發揮調節作用,但是政府的介入將保證這一特殊行業的公益性,“群眾對過去醫療改革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太商品化了。”
在這種原則指導下,民營醫院可能將承擔高端醫療服務,政府將保證大多數公立醫院的公共性質。
【關鍵詞】村鎮規劃;村莊整治;規劃方法
0 引言
由于順德城鄉發展初期未得到系統規劃,導致村內基礎設施配置不合理、道路交通系統建設不健全、土地開發無序粗放、河涌水系污染嚴重等后果。由于順德區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村莊整治與國內其他城市差異較大,國家頒布的村莊整治規劃方法的適用性受到一定挑戰。本文通過分析順德區村莊整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順德區村莊發展歷史,借鑒國家規范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規劃方法。
1我國村莊整治現狀
1.1法律背景
1993年頒布的《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是指導我國村鎮建設的基本法規,在之后的十幾年中,該條例對促進村鎮建設活動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繼后在2005年,我國出臺了《關于村莊整治工作的指導意見》以及《村莊整治技術導則》等相關規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搞好村莊規劃建設,提供指導意見。12006年,我省建設廳頒布了《廣東省村莊規劃編制指引》,對村莊的建設和整治提供了指引。隨后我省頒布《關于打造名鎮名村示范村帶動農村宜居建設的意見》,該意見配合廣東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戰略,對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加快農村社會文明進步、提升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2我國村莊整治成效及存在問題
我國多年來的村莊整治已有眾多成果。例如,通過用地布局的調整節約出部分土地,為村莊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途徑;通過基礎設施的整治,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等。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規劃質量不高,村莊規劃中內容不夠深化、細化;二是硬件建設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住宅建設、公共建筑、道路交通、綠化景觀等方面;三是資金管理不科學,資金投向不明確;四是公眾參與性不強,行政干預過度等。
2順德村莊整治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2.1集約用地的需要
過去30年,順德依靠自身長期集聚形成的家電、家具等傳統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由于這種“內生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加上缺乏有效的規劃引導,順德早期鄉村的經濟發展大多是依靠粗放的土地使用方式。但從當前的發展實際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從耕地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城市增長的角度明確提出了有效控制土地增量、合理確定發展規模的要求,意味著增量發展不再是未來的主要方式。2近年來,順德為應對土地資源緊缺、土地利用低效、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形象提升等一系列問題,亦逐步明確不能再以增量土地換取經濟發展,需盤活存量用地,謀求新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
2.2傳統村落布局的破壞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生活理念的矛盾加深。部分村莊為新增建設用地而填埋魚塘、推平山體,為滿通需求而覆蓋村內河涌,為生產需要而占用或拆除古建筑等等,如此盲目粗暴的改造方式使得村內肌理破壞,改變舊有的文化活動場所、街巷空間,進一步導致鄰里關系的淡漠、村落文化的缺失。
2.3生活環境亟需改善
明清以來,順德掀起“棄田筑塘、廢稻樹桑”的,逐漸形成桑基魚塘的水鄉景觀。直至80年代,村辦工業起步發展,村內興起“前店后廠”的模式。90年代至00年代,順德專業市場與村辦工業蓬勃發展,為現時的經濟實力打下基礎。根據順德區2011年工業用地普查數據,順德鎮級以上工業區占全區工業用地比例比約33%,村級工業點占比約67%,可見順德工業以村級工業為主,但這些村級工業點零星散布在各個村居,布局相對較為分散。而且早期工業廢品處理不規范,工業污水直接排放至河涌,工業點與村民居民點缺少隔離帶,加上空氣、噪聲污染等問題,極大的影響村民生活環境質量。
3順德村莊整治的規劃方法和方向
3.1弱化規劃中的規模預測
控制村莊發展規模,把握村莊發展方向,弱化規模預測對村莊發展的干預。具體為:一是控制村內建設用地規模。建議逐步淘汰村內污染嚴重的工業,其他零散工業點則逐步遷至鎮級以上集約工業區。不盲目增加建設用地,根據市場情況確定商業用地的需求。二是合理預測村內人口規模。例如某村規劃是通過自然增長率6‰計算新增戶籍人口,通過規劃新增的商業設施用地計算新增的暫住人口,如此機械式的計算方法忽視了村莊的實際發展需求。村莊的人口預測不宜直接套用城鎮的人口預測方法,而是應該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預測。
3.2梳理村落空間的規劃方向
依托村落歷史文化,結合村落建筑特點,因地制宜梳理村落空間。主要是把控村莊的整體空間格局,挖掘并保留街巷特色,整理公共空間等。例如某村為保護村內歷史文化特色,首先根據保護層次劃分了重點控制歷史街區和建設控制地帶;其次從建筑的體量、立面風格以及所形成的視線通廊等方面控制村內的整體空間格局;然后從街巷的村落肌理、空間尺度、街道界面材質等方面進行保護;再加上復興原有的公共空間、結合特色建筑設置公共空間等手法,形成自身的歷史文化特色。
3.3改善生活環境的規劃方法
以村民的生活為本,利用規劃方法整治村內生活環境,提升村莊環境品質。村內環境整治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道路系統的完善,道路的建設是以滿足村內生產和生活需要為目的,在原來道路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拓建,而且需要根據道路的功能選用不同的路面材料及配套道路設施;二是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的整治,包括文化活動室、老年活動室、衛生所,健身場所等,可通過活化舊建筑設置室內活動場所,配合綠化設施設置室外活動場所;三是環境衛生設施的整治,包括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回收站等,例如某村采用農村污水分片分區、就近收集處理的模式,禁止農村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使河涌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同時,村內建設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對垃圾進行統籌收運,代替原來的垃圾池、垃圾屋,防止垃圾運輸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大大的提升村內環境質量。
4結語
本文在分析順德區村莊整治規劃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了應該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作出人口規模的合理預測的做法,梳理村莊空間結構應遵循村落歷史文化,結合村落建筑特點的原則,具體從道路系統、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衛生設施三個方面提出整治規劃應對方法。在后續開展的村莊整治規劃中,建議貫徹本文提出的方法,減輕歷史遺留問題帶來的影響,提高順德區村莊人居環境,進而為產業升級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大家好!首先,我謹代表區委、區政府,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你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江陽農業發展表示衷心感謝!按照會議安排,下面我就省級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工作簡要匯報如下:
2018年,在省農業廳大力關心指導下,我區以四個突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成功創建為全省現代農業示范縣。
第一,突出抓好工作保障。
一是組織保障強化。成立了以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省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領導小組,以區政府名義制發《省級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鎮街、部門責任,并將現代農業發展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考核。針對我區現代農業核心區,專門成立以區領導為指揮長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指揮部,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同時,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張時間表、一抓到底”五個一現代農業發展制度,在全區涉農鎮街配齊專職技術服務人員,區農林局全程跟蹤項目指導,在人力上全力保障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工作。
二是政策保障強化。出臺《現代農業發展基金管理辦法(試行)》、《以獎代補項目資金實施指導意見》等15項政策文件,對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新型經營主體、現代市場營銷體系、農業投融資等方面實施政策獎補,全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區域化布局和集約化發展。全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工作原則,開展農業保險參保工作。在全區積極推廣水稻、小麥、玉米、蔬菜、高粱、水果、畜禽等種養殖業保險,做到應保盡保,切實化解農牧市場風險。探索試點農房、奶牛、魚塘養殖、制種等地方特色保險等,切實維護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權益。
三是資金保障強化。多元籌措資金,強化項目資金整合,做大做強支農“資金池”。將現代農業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建立財政“三農”資金投入逐年增長機制。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杠桿撬動作用,設立XX萬元現代農業發展基金,撬動銀行資金XX萬元,用于支持現代農業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創新金融扶持機制,成立國資公司發放資產債權融資XX億元,為現代農業發展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成立農業擔保公司,2018年支持企業爭取支農貸款XX萬元。全年共整合涉農資金XX億元,實施重點農業產業項目XX個。
第二,突出抓好產業發展。
一是規模化產業加快發展。按照突出特色、適度規模、創新驅動的思路,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特色產業基地連片擴面。圍繞早春蔬菜、有機高粱、優質水果、水產畜牧養殖四大傳統優勢產業,高起點高標準編制《省級現代農業建設示范縣發展規劃》,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帶和產業區。傾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南區核心區全面建成開放,北區產業基地正加快建設。同時,組團化發展甜橙、桂圓、有機高粱、露地蔬菜、水產及畜牧養殖等五大基地。2018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達XX萬畝,實現產量XX萬噸,其中高粱種植面積XX萬畝、產量XX萬噸;蔬菜種植面積XX萬畝、產量XX萬噸,特色水果XX萬畝、產量XX萬噸,生豬出欄XX萬頭。
二是產業化經營勢頭強勁。積極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擴大群眾參與產業發展覆蓋面。全區有農業龍頭企業XX家,其中國家級XX家,省級XX家,引進其他各類企業XX家,實現總產值XX億元。已培育規范化農民合作社XX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XX家、省級示范合作社XX家、市級示范社XX家,發展家庭農場XX家,種養殖大戶XX余戶,訂單帶動農戶XX多戶。2018年,全區適度規模經營率同比提高8.5%,全區農產品訂單覆蓋面達70%,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戶面達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XX元,同比增長XX%。
三是標準化配套不斷提升。按照“水成系、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標準欄舍+沼氣配套齊全”的要求,通過實施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舉措,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產業基礎。近五年來,累計投入涉農資金XX億元,為現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全區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XX、灌溉保障率達到XX%,建成高標準農田XX萬畝,新建機耕道XX公里、溝渠XX公里,農業機械耕種收率達到XX%,公路通達率達到XX%。
第三,突出抓好三產融合。
一是大力實施農旅結合。大力發展以休閑、觀光、體驗為主的近郊鄉村旅游,一三聯動充分發揮疊加最大效益。著力推進產業基地景區化,積極打造主題公園、休閑體驗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帶、休閑觀光農業園、水產垂釣生態園等國家4A 、3A級多功能生態農業觀光景區,做響鄉村旅游節會活動,同步配套生態療養、田園生活體驗、餐飲住宿等旅游功能設施,取得良好的市場反映。目前,緊鄰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古街正在加快打造,特色小鎮等項目正在加快對接,2018年,全區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XX億元,同比增長XX%,有效激活農村發展活力。
二是加快發展“互聯網+”。 依托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加快建設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鼓勵農業產業經營主體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或利用第三方平臺開拓市場,2018年引進培育農業電商平臺XX個。新建區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XX個,打造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店XX個,實現農村電商覆蓋率增長XX%,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年增長XX%,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銷售網絡基本形成,特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不斷完善。同時,采取“電商+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開展電商扶貧,引導電商企業點對點聯系貧困戶,促進市場需求與貧困群眾產業發展無縫對接,打通農產品外銷最后“一公里”。
三是著力加強農企合作。以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為基礎,加快發展從技術、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條,打造高附加值的農業品牌,切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引領作用,與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基地+農戶”模式,共建產業園,有效帶動農民就業XX人。積極打造區域特色農副產品品牌,推動產品搶占中高端市場。依托企業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XX個,其中國家級、省級知名農產品XX個,創建無公害農產品XX個,綠色食品XX個,農產品地理標志XX個,三品一標認證面積XX萬畝,品牌化銷售率達到XX%。
第四,突出抓好改革創新。
一是科技引領不斷增強。著力構建科技支撐體系,集成適合本地的新技術、新模式,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廣泛開展科技合作,與院校建立技術合作關系,推動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引進推廣智能溫室、節水灌溉、生物防治等新技術。加快成果轉化。積極推廣新模式,引進作物新品種XX余個、新技術XX項、新模式XX項,轉化省、市、區各級科研成果XX項。加大技術應用。建成信息處理中心XX平方米,將全區種植和養殖基地監控設備聯網,實現全程精準管理和遠程控制。加快建設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構建大數據云平臺,推動智慧農業加快發展。
二是農村改革縱深推進。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建立完善土地流轉交易信息平臺,實現土地有序流轉。在試點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納入股份,農民持證入股并按股分紅。率先探索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構建政府、銀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機制,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含收益權、用益物權)未來權益價值抵押融資,累計流轉土地達XX萬畝,通過土地實現貸款XX萬元。推進農民創業創新,打造農民創業孵化園XX畝,吸納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創業人士等入園孵化,培育農業“雙創”隊伍,有效激發了現代農業發展內生動力。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能的實施意見》,全面落實《江西省2021年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要點》,結合宜春實際,提出以下工作要點。
一、夯實創業就業基礎
(一)做大創業孵化平臺。加強小微企業雙創示范基地、星創天地、備案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青創空間、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創業孵化平臺培育力度,強化現有創業孵化基地管理,力爭新增國家級創業孵化平臺(基地)2家左右、省級創業孵化平臺(基地)5家左右。不斷完善院士專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學會服務站建設和管理,推進建站單位與地方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電商示范基地、企業和數字商務試點項目。(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團市委、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引導開展創業帶動就業專項行動。積極對接國家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引導鼓勵雙創示范基地開展創業帶動就業活動。圍繞托育、養老、家政、鄉村旅游等領域,鼓勵有條件的雙創示范基地與互聯網平臺企業聯合開展創業培訓、供需銜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設,打造社會服務領域創業帶動就業標桿項目。復制推廣典型經驗做法,引導社會資本發展社會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更大就業空間。(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新旅局、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開展創新創業培訓。貫徹落實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對符合條件有創業意愿和培訓需求的城鄉各類勞動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按規定落實好創業培訓補貼政策,完成全年培訓1.5萬人。加大“特聘兼職”教師扶持力度,提高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加強創新創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配合省完善“1+11”創業大學培訓體系,支持協助企業家及企業中高管學員培訓工作。(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教體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深入開展全社會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加大財政科技資金投入,完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推動完善各部門和市、縣聯動機制,推進研發投入后補助,力爭宜春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7%。(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國資委、市統計局、市教體局、市稅務局等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夯實科技創新平臺基礎。扎實推進新能源(鋰電)、中醫藥、富硒等重點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與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爭引進落地研發機構1個,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擴大科技創新平臺規模,爭取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8-10家,組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動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務平臺,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促進科技、產業、投資融合對接。積極爭取江西網上常設技術市場技術交易補助,舉辦第二屆2021’江西宜春產業技術對接會,對接“國家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為企業搭建對接橋梁,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激發雙創主體活力
(七)推進企業創新創業。落實宜春市國企改革創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實施科技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梯次培育計劃,開展全市“制造業50強”培育,力爭在獨角獸(潛在、種子)企業方面實現突破,培育瞪羚(潛在)企業10家左右,高新技術企業150家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家以上,制造業領航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業化小巨人企業20家左右。力爭全年列入省新產品開發和試產計劃項目達到30項以上,省級重點新產品立項50項以上。(責任單位:市國資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引導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落實《江西省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若干規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勵評價機制,激活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權”、職稱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和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崗創業、離崗創業、到企業兼職等政策。組建科技人員創業導師團隊,為科技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創業輔導、創投對接等服務。(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職院校雙創示范基地和雙創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實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專項計劃,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對于符合條件在本市行政區內創辦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且穩定經營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畢業5年內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支持區域雙創示范基地與高校、企業共建面向特色產業的實訓場景,支持將具備持續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高校畢業生創業團隊納入企業示范基地人才儲備和合作計劃。(責任單位:市教體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鼓勵青年創新創業。聯合省青年企業家協會、青創團工委及相關部門單位舉辦第二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舉辦“青領未來”專場招聘會、“青企雁行”走訪交流等活動,實施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創業計劃,做好青創“引才引智”工作。(責任單位:團市委、市人社局、市教體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引導新型農民創新創業。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大力培育農民大學生。積極組織參加省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發揮全國農村雙創典型縣樟樹市的示范作用,推廣典型經驗做法,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園區、培訓基地、見習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創客服務平臺。(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教體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支持返鄉入鄉創新創業。開展以“創領新贛鄱、美好新時代”為主題的創業就業服務系列活動,引導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優先支持區域雙創示范基地實施返鄉創業示范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大學生創客和返鄉能人等入鄉開展“互聯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創業項目。落實旅游業發展獎勵政策,鼓勵依托各地特色資源開發參與型、互動型、體驗型的鄉村旅游產品。完善支持返鄉入鄉創業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對鄉村創業帶頭人的創業培訓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創業領軍人才。(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文廣新旅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支持退役軍人創新創業。建強宜春市退役軍人企業家協會,指導各縣市區建立退役軍人企業家分會和就業促進會。培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創新導師團隊,鼓勵開展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培訓。加強退役軍人孵化基地建設,實現縣市區孵化基地全覆蓋,省級孵化基地新增2-3個,市級孵化基地新增6個以上,縣級孵化基地建設100%達標。深入開展“滿懷忠誠講尊崇,千行百業共擁軍”等系列活動,促進退役軍人創業就業。(責任單位: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十四)鼓勵婦女創新創業。培育一批巾幗產業示范基地,舉辦“明月山杯”家庭服務興業技能競賽,參加省雙創和家政大賽,開展“春風行動”女性專題活動,搭建婦女創業就業平臺。實施女性創業就業賦能行動,開展巾幗創業就業“一縣一品”下沉式培訓,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務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責任單位:市婦聯、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雙創服務保障
(十五)提升政務服務水平。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證”改革,依托省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平臺,實現企業登記“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辦”,深化企業注銷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證后查”“自主聲明”“公開承諾”辦事流程。持續推進降成本優環境行動,清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涉企收費。大力推行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差異化繳存措施,支持戶籍業務“跨省通辦”“省內通辦”。依法落實各項支持創新創業減稅降費政策,加強稅收減免政策宣傳,在雙創示范基地落實好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優惠政策。盤活閑置廠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彈性出讓方式供應工業、旅游及公共服務項目用地,推進工業標準地、標準廠房建設。(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市監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建設良好市場環境。建立反不正當競爭聯席會議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面清理、廢除限制企業公平競爭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隱性壁壘。持續深化市場流通領域綜合治理,加強線上線下商品質量檢測。開展宜春市“綠色生態”標準化建設工作,鼓勵企業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制定和修訂。(責任單位:市市監局)
(十七)加大開放共享力度。實施《宜春市科技創新資金后補助管理辦法》,推進全市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對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大型科研儀器實行雙向補助。積極爭取對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性創新解決方案的支持,探索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教體局、市發改委、宜春銀保監分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加大高層次人才引培力度。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重大人才工程,組織市“雙百計劃”評選,以中國科學院宜春院士科學家康養基地建設為依托,引進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開展企業“人才飛地”評選,鼓勵企業在國內人才密集城市創建“人才飛地”。全年組織申報國家人才計劃5項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家、省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責任單位: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工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深入實施科技幫扶。實施“百名博士入園強企”行動,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員入企幫扶,有效對接企業科技需求,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00項,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100項,組建研發平臺(含新型研發機構)1-2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制定實施金融大數據服務支持聯動計劃,推進大數據融資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擴大貸款抵(質)押品范圍。支持園區引進融資租賃公司和非政府主導的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天使投資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和信用貸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貸通”“映山紅助力貸”“小微快貸”“微企貸”等政策向重點產業傾斜。實施“科技創新券”政策,深入推進普惠金融服務中心創建。(責任單位:市金融辦、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監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宜春銀保監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加強信貸資金支持。健全市、縣兩級政府融資擔保體系,實施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提高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占比。深入推進“小巨人”“獨角獸”企業信貸培育計劃。制定《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指導意見》,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對接有機生態農業、綠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鋰電)、中醫藥、循環經濟等綠色產業。拓展“科貸通”合作銀行,進一步擴大受益面和放貸量。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38億元。(責任單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銀保監分局、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市市監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凸顯雙創基地標桿
(二十二)進一步培育雙創示范基地。加強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指導開展評價評估,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級雙創示范基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二十三)推進基地改革創新試點。優先支持雙創示范基地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支持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與雙創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金融機構與雙創示范基地合作開展設備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支持雙創示范基地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雙創孵化專項債券、創業投資基金類債券、創新創業公司債券和雙創債務融資工具,支持在雙創示范基地開展與創業相關的保險業務。在有條件的區域雙創示范基地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對無可抵押資產、無現金流、無訂單的初創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施風險補償。(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市監局、市金融監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積極開展雙創活動
(二十四)開展“雙創活動周”系列活動。積極組織推薦企業參加國家、省“雙創活動周”宣傳展示活動,組織開展我市“雙創活動周”系列活動。加強雙創活動宣傳,營造濃厚社會輿論氛圍。(責任單位:市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市直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五)舉辦各類雙創賽事。舉辦創業引領者專項活動暨第三屆馬蘭花全國創業培訓講師大賽宜春市分賽、“創客中國”江西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宜春區域賽等賽事,組織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江西賽區)、江西省公共安全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業課等活動。(責任單位:市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六)舉辦其他配套活動。積極爭取創建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繼續開展“三請三回”活動,結合節慶、聯誼、經貿等節點和活動,深入沿海鄉友、校友、戰友聚集地區開展經貿交流活動,推動更多在外宜商返鄉投資創業。組織參加“中國品牌日”活動,宣傳推廣宜春自主品牌。組織參加省第三屆青年創業風云人物評選,樹立創新創業先進典型。開展以品牌品質惠享生活為主題的“雙品網購節”、第二屆宜春電商直播網購節等活動,加快直播帶貨、內容電商、社交營銷等模式應用。(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團市委、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今天的這個會議非常重要。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精神,總結回顧我市“十五”服務業發展成就,安排部署“十一五”服務業發展重點和任務。等下,明華書記、崇谷市長、省發改委歐陽彪副主任還要作重要講話,請大家深刻領會,認真貫徹落實。下面,我先講四點意見。
一、總結經驗,充分肯定我市服務業發展的顯著成績
“十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各級各部門緊密配合、共同努力,服務業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貢獻日益顯現,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服務業素質不斷提升。“十五”以來,全市服務業快速發展,在規模總量上僅次于長沙,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由*年的116.06億元提高到*年的213.08億元,五年凈增97.02億元,超額完成“十五”目標,年均增速為10.52%,占GDP的比重為36%,對GDP的貢獻率為33.1%。*年全市完成服務業增加值241.91億元,增速為13.4%。
(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土地、礦產拍賣、房地產、人才、金融、科技、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全面啟動,營利業發展速度加快。非國有經濟占服務業的比重明顯提高,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已達90%以上,公路、水路貨運量的84%為非國有經濟。本地一批服務業在做強做優上成效明顯,如香江百貨、林隱酒樓、雁城賓館、神龍大酒店、曲園酒樓、華源大市場等等,已成為本地服務業發展明星。引進戰略投資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家潤多、肯德基、麥當勞、晶珠、步步高、廣百百貨、國美電器等眾多知名品牌公司陸續落戶我市。
(三)就業功能不斷增強。全市服務業從業人數一直穩步增長,到*年底,從業總人數已達122.6萬人,據調查,我市下崗失業人員70%進入服務業再就業,農村剩余勞動力將近一半轉移到服務業,如旅游業從業總人數達10萬以上,保險業達*人以上,物業管理達*人以上。五一大市場安排了各類就業人員3400多人,*商業城、華源大市場安排從業人員也都在*人以上,全市社區服務中心(站)達163個,各類便民設施、網點場所達1.3萬處,安排就業人員近3萬人,這對解決城鄉就業、保持社會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財稅貢獻不斷加大。“十五”期間,全市服務業稅費總收入由*年的12.6億元增加到*年的20.08億元,五年凈增7.48億元,比重逐年提高,作用愈加明顯。*年,全市服務業實現費稅收入25.03億元,占了地方財政總收入的“半壁江山”,服條業已經成為了我市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特別是明華書記、崇谷市長高度重視;得益于各級各部門的扎實工作,得益于各服務企業的艱苦努力。我市在探索和推進服務業發展中,也逐步摸索、積累、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好的做法。一是強化規劃引導。堅持把發展服務業擺在重要位置,編制了全市“十五”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各有關部門、行業也相應組織編制了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一系列專項發展規劃,各縣市區也都編制了本區域重點行業的發展規劃,在思路、目標、布局等方面,引導服務業快速發展。二是強化政策引導。堅持從服務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難點問題入手,研究提出具體政策。我市相應出臺了加快發展服務業、旅游業、商貿流通業、農業休閑產業等一批具體的政策意見,如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等,解決了一些制約發展的具體問題。三是強化資金引導。堅持發揮省市服務業引導資金的帶動作用,積極爭取國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十五”期間我市爭取國家和省里服務業發展資金4.33億元,市本級財政投入每年都在1億元以上,我市在農民工跨地區就業、中心城市社區服務、萬村千鄉、旅游、商貿等方面,建設了一批影響面廣、帶動力大的示范項目,有效調動了社會力量的投入。四是強化改革引導。堅持運用市場思維、市場機制、市場手段,在思想觀念、管理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推動服務業的改革創新。
但在發展過程中也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市服務業的發展還存在層次偏低、規模偏小、功能偏弱等問題,增長方式傳統粗放,產業擴量提質任務艱巨,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我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36%,與沿海地區的50%、發達國家的70%比,低了10-30個百分點,發展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必須進一步增強發展意識;工作中,還有認識不夠、引導不夠、創新不夠等問題,體制、機制的制約因素有待消除,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這些問題和矛盾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認真解決。
二、理清思路,努力推進服務業的二次創業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服務業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三次產業結構將由以工業為主向工業和服務業并重,進而向服務業為主轉變。“十一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服務業的地位將更為突出,作用將更為明顯。可以說,當前我市的服務業,無論是市場機制、增長方式,還是管理模式,都處于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因此,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科學定位服務業的發展戰略和思路。
(一)要把握三大潮流。一是經濟發展由農業經濟轉入工業經濟的潮流。當前,工業化正由中期向后期加快推進,特別是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已成為全球產業經濟發展的主流,現代服務業正迅速向現代制造業生產前期的研發、設計,中期的管理、融資,后期的物流、銷售,進行全過程的滲透。表明服務業不僅是當前的基礎產業,而且正加速上升為后工業時代的支柱產業。二是社會進步由鄉村時代轉入城鎮時代的潮流。“十五”期間,我市城鎮化水平以年均1.28個百分點的增量發展,享受城市文明、現代服務的人口日益增多,為商貿、餐飲、教育、醫療等服務業帶來了廣泛的市場需求。這表明服務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特別是在城市服務業方面正孕育著巨大的產業空間。三是管理體制由傳統計劃型轉入市場型的潮流。我國市場化程度已達到70%左右,“十一五”我們將完成入世的后過渡期,并致力于打破城鄉的深度推進,表明服務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兼顧公平和效率,運行機制越來越注重高效和靈活,管理模式越來越趨向多元和規范。
(二)要搶抓三大機遇。一是產業轉移的機遇。當前,全球經濟“服務業化”趨勢日益明顯,服務業已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領域。目前,全球服務業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占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十一五”,隨著服務業對外開放承諾的兌現,我們將迎來國際服務業轉移的良好商機。同時,隨著泛珠合作、長三角地區開發的深入推進,港澳和省外資本也將更大規模地進入我市現代物流、商務、信息等服務領域。二是中部崛起的機遇。去年,中央下發了《關于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這一戰略的實施,有利于我市發揮資源、人才、區位優勢,加快形成資源—人文—旅游、科教—人才—信息、區位—交通—物流等服務業發展的產業鏈條,為我市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提供有力支撐。三是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于改善農民生活,增強農民購買力;有利于擴大農業對生產業的需求;有利于促進城鎮化發展,增強服務業規模效應,為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
(三)要適應三大需求。一是新型工業化的需求。“十一五”期間,我市將堅定不移地實施以新型工業化帶動“三化”的戰略,力爭到201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380億元,年均增長15%,GDP能耗下降15%。要適應工業化提速的要求,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業,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促進服務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并為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后工業化時代積蓄能量、奠定基礎。這也是當前我市產業優化升級的需要。二是城鎮化的需求。預計到2010年,我市城鎮化率將由目前的37%提高到45%左右,新增城鎮就業26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50萬人。按我市*年城鄉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差額1452元計算,每年可增加105億元的服務消費。要適應城鎮化加快推進的要求,大力發展消費業及旅游等特色服務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三是市場化的需求。服務業發展的市場化是大趨勢,而自主創新、自主創意是當前市場的緊缺資源。數據表明,目前,全球創意經濟每天創造產值220億美元;10年來,英國整體經濟增長70%,而創意產業增長了93%。要適應市場形勢的變化,充分利用我市科技、教育、人才優勢,充分發揮湖湘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加快發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設計、廣告、策劃等創意產業,促進服務領域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這是構筑硬實力和軟件實力的基石,也是致力于建設和諧*的需要。
三、明確重點,突出強化服務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服務業涉及20多個行業,行業多、范圍廣。加快服務業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十一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我市服務業要保持年均11.8%的增速,到2010年,總量要達到383億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7.3%。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結合市情實際、立足現實基礎、挖掘內在潛力,重點引導、重點扶持、重點推進。
(一)大力發展生產業。這既是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推進工業化的戰略舉措。要圍繞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三化”戰略,加快生產的集聚發展,推動與制造業的產業融合,形成與工業化戰略相適應,與工業化水平相吻合的產業服務支撐體系。力爭到2010年,生產業增加值達到138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7.5%,占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突出抓好6大行業的發展。
現代物流業:充分發揮我市區位交通、資源、商貿的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省物流產業加快發展機遇之中,重點抓好白沙、松茶物流園區的發展規劃,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做強做大一批物流中心、配送基地,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培育專業化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構建物流標準化體系。力爭到2010年,全社會物流總成本下降到18.5%。
金融服務業: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組織體系為基礎,加速金融現代化。銀行業,重點是穩步推進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加快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重組;證券業,重點是發展企業改制輔導、股權分置改革、上市保薦、并購重組、風險投資等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重點是開發責任保險、企業年金等新產品,積極發展各類經紀、公司和公估機構。力爭到2010年,金融保險業增加值達到12.5億元,年均增長7%以上。
商務服務業:按照專業分工和國際標準,拓寬行業體系,提高服務水平。重點是:壯大法律、會計、審計、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規模;鼓勵發展創意企業,形成創意產業與優勢產業互動融合的產業鏈集群;支持專業展覽公司和會展企業的發展,培育形成1-2個國內外知名的會展品牌;加快城區中央商務區的建設,形成“五區一線”的空間發展格局。規范完善人才培訓、職業中介服務體系,提高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比重。力爭“十一五”期間,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
信息服務業:支持公益性和面向市場的商用數據庫建設,以信息化試點城市為契機,以電子政務為龍頭,以企業信息化為重點,以社區信息化為紐帶,整合網絡、信息資源,努力構建起以“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傳輸網絡化、信息技術應用集約化”為主要標志的“數字*”基本框架。到2010年,互聯網用戶達到50萬戶,固定電話達到150萬戶,移動電話達到200萬戶,總產值年均增長18%以上,經濟總量達40億元。
科技服務業: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加強基礎研究,加快成果轉化,推進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加強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科技成果與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組織機構代碼管理體系、商品條碼服務體系和標準技術法規信息資源系統等建設,建立和完善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體系。力爭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5%以上。到2010年,建設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個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
農業服務業:服務新農村建設,圍繞“三農”,突出抓好產前的種苗服務、產中的農技服務、產后的市場服務,以及農民培訓服務,完善良種培育、農技應用、疫病防控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適合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遍布城鄉的市場服務網絡,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休閑經濟。到2010年,培育出100家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和農村專業合作社;全市形成28家過億元的區域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爭創1-2個勞務輸出品牌。
(二)規范提升消費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擴大消費的重要作用,積極發展、提升消費服務業和新興行業。重點抓好5大領域。
批零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倉儲超市、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推進流通現代化、規模化。合理調整城市商業網點布局,支持大中型超市向鄉村延伸,配合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規范改造現有綜合批發市場、專業市場和城鄉集貿市場,完善城鄉市場網絡。培育4家銷售收入過10億,28家過億元的市場(商場)。力爭“十一五”期間,引進4家以上國內外知名商貿企業,批零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
餐飲業:以湘菜土菜產業為龍頭,重點培育湘菜名廚、名品、名店,發展湘菜正餐、快餐、風味小吃和特色食品,推廣衡東土菜、南岳素菜等美食名品,推行餐飲業評等、定級、授牌等活動,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推進餐飲業品牌連鎖經營,壯大產業規模。力爭“十一五”期間,餐飲業零售額年均增長18%以上。
養老服務業:適應養老服務市場需求,重點發展社區服務養老產業,培育形成3個以上接待人數達1000人以上的養老服務企業。加快擴張養老服務、醫療康復、娛樂健身、旅游、老年食品與用品等產業鏈。到2010年,基本形成社會養老和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異地互動養老、綜合型養老與專業型養老相結合、城鄉統籌協調的養老服務產業體系;非國有投資養老服務機構占養老服務機構總數的50%以上。
房地產業:要適應國家宏觀調控的新形勢,積極發展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加強房地產一級市場調控,搞活二、三級市場,放開租賃市場。進一步完善房地產交易市場服務功能,形成集交易手續辦理、產權登記發證、經紀、評估、擔保、拍賣、保險、貸款為一體的專業化、規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推行房地產開發、銷售和物業管理分業經營,完善物業管理招投標制度。力爭房地產業增加值達到43億,年均增長9%以上。
社區服務業:這是一個新興行業,也是社會力量、民營資本最易進入、最好創業的一個領域。要圍繞構建政府扶持、社會參與的現代社區服務發展機制,拓寬家政、托育等服務內容,壯大品牌企業,建設組織網絡化、制度規范化、隊伍專業化、設施配套化的社區服務體系。爭取到2010年,全市建設完善21個社區服務中心和157個社區服務站,打造一批精品開發小區,從業人數達到5萬人,增加值年均增速12%以上。
(三)做大做強特色服務業。我市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美,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擁有知名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既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也是軟實力的象征。
旅游業: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整合城區旅游資源,建立以南岳為龍頭、城區為中心的輻射全市的大旅游格局。要實現旅游大市向旅游強市的轉變,關鍵在于產業化。要充分發揮旅游作為一個天然的大市場、大賣場的優勢,選擇、培育、壯大一批有市場、有競爭力的旅游產品,鼓勵、支持、引導一批骨干企業發展,開發、整合、提升一批高品味的旅游商品,充實、建立、完善一批專業素質高、覆蓋范圍廣的營銷網絡,搶占國內外市場的最大份額,實現產業鏈的最大延伸,促進旅游產業的幾何式增長。要進一步打造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力爭到2010年,全市旅游總收入達到80億元,年均增長20%,我市成為中部地區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產業: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大力實施精品工程和名牌戰略,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積極發展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娛演藝、體育服務等產業,創作適合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扶植文體機構,做強*廣電和*報業,發展*花鼓戲、湘劇和祁劇,辦好南岳佛道教音樂會。力爭到2010年文化產業總產值達53.8億元,年均增長20%。
四、開拓進取,推進全市服務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我市服務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已經制定,藍圖已經繪就。要完成規劃目標,必須從現在開始,抓起步、抓啟動、抓實施。要重點抓好以下4項工作:
(一)抓重大政策的落實。今年主要是落實三大政策:一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二是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生產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的指導意見》;三是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各部門、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抓緊調研、創新思路,提出配套的實施意見和可操作的辦法,真正拿出一些對服務業發展管用的政策措施。為確保政策的有效落實,特別是市縣發改部門,要把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改革作為一項重要職能,注重做好4項工作:一是機構,要加強;二是人員,要充實;三是經費,要保證;四是投入,要增加。要與國家和省引導資金配套,不斷增強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協調功能。
(二)抓重大工程的建設。服務業是一個投資多元化比較明顯的領域。政府資金重點是要發揮引導作用,加強共性平臺設施的建設。各縣市區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鄉市場一體化,抓緊建立和完善服務業重大項目動態庫,在物流、教育、文化、市場、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儲備、開發、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以項目實施促進服務業更快發展。
(三)抓重大改革的推進。從服務業領域看,重點是要深化社會事業和壟斷行業改革。要明確區分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等領域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的界限,對應該和能夠市場化的領域,盡快放開市場準入。推進后勤服務由自我服務向社會服務為主轉變,由“自給”為主向“外購”為主轉變。統籌推進電信、鐵路、公用事業等行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在改革中,要注意把握好三點:一是要通過創新推進改革。相對于國企改革,服務業改革的空間和回旋余地比較大,加上本身機制相對靈活,其承受能力也比較強。只要創新觀念、創新方式,進行大膽探索、大膽嘗試,就能夠收到良好的實效。二是要通過市場推動改革。關鍵是要調動社會中介組織的力量,大力發展各種行會、協會、商會,充分發揮其在制訂行業規劃、行業標準、行業規范等方面的作用,實現行業自我約束、自我發展,促進服務業管理模式的科學化、市場化,以及服務內容的標準化、規范化。三是通過開放推動改革。要進一步實施服務業對外開放戰略,有序推進銀行、保險、外貿、文化、旅游等領域的開放,積極引導國際服務業經營理念、先進技術和服務品種,促進市內服務業與國際慣例接軌;要抓住國際服務外包轉移的機遇,吸引跨國公司來衡設立研發中心、運營中心和地區總部,參與我市服務業競爭,形成多元化的開放、競爭格局。
關鍵詞:農業旅游;政策需求;研究分析;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4-0159-03
前言
《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旅游局農業部關于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通知》《農業部國家旅游局關于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活動的意見》等一系列農村建設政策的相繼出臺,為農村發展及農業旅游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M作用。然而,由于起步較晚,我國關于農業旅游發展的相關政策仍有所不足,從而限制了旅游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旅游經營者的發展。因此,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一、農業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功能闡述
(一)農業旅游概念闡述
據中國旅游局所頒發的《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檢查標準(試行)》中定義,農業旅游是在農業生產中,通過農民勞作、農村風貌等為內容的旅游活動。目前,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十以來相關政策的出臺,也使農業生產有著新的變化,從而使農業旅游的內容與形式也得到不斷的擴展。筆者看來,所謂的農業旅游,即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農業與農村背景作為景觀所開展的一系列集觀賞、農事、教育、休閑、保健為一體的旅游形式。
(二)農業旅游的特征
一是生態性。農業旅游能夠成為熱點,其關鍵在于農村安逸、秀麗、樸質的生活方式,純正、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對城市人群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農業旅游發展中,同時承擔著保護環境、傳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功能,因此農業旅游具有較強的生態性。二是生產性。農業旅游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因此與其他觀景、養生旅游有所不同,不論是采摘、垂釣,還是農業觀光,都能夠體現出農業產品生產與產出的過程,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時,還能收獲產品,進而實現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收獲。三是文化多樣性。對于旅游來說,其主要是對人類精神需求的滿足而產生的一種文化行為,因此在農業旅游開展中,也會因為地域的不同,使農業旅游夾雜著各式各樣的地域文化,并形成農業旅游文化的多樣性。四是體驗性。在農業旅游中,游客可以親身參與到農業生產當中,并享受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樂趣。
(三)農業旅游的功能
農業旅游具有四大功能:一是生態功能。農業旅游對生態理念有著較多的要求,游客也想追求返璞歸真的感覺。二是扶貧功能。在農業旅游發展中,可通過對農村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使農業附加值得以提升,進而實現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效安置,實現農民增收,所以具有一定的扶貧功能。三是教育功能。游客在參加農業旅游的同時,也能夠實現自身的學習與積累。在農業旅游活動中,游客可以通過觀光、娛樂來提升自身的農業生產知識,做到對農業領域的有效了解,從而展現出一定的教育功能。四是娛樂功能。對于農業旅游來說,游客可親自參與到生產、種植當中,在體驗的同時,完成農業旅游娛樂功能的直觀享受。
二、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的類別及需求
(一)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類別
1.個體經營類別。農業旅游的前身當為農家樂,經營者可利用自家的土地或承包土地來展開個體經營。這種經營模式在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對于這一類經營者來說,由于是從農民直接轉變為農業旅游經營者,因此其具備的素質也不夠專業。再加上對于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來說,由于資金問題難以解決,因此在硬件設施上有所短缺。此外,因為農村生活習慣與城市人群生活習慣有所不同,因此飲食安全隱患仍普遍存在。
2.涉農企業類別。以農業種植、養殖、服務等類型的企業,也會借助其生產設施及研發成果來做到對農業旅游的開展,從而使企業的經營項目、收益來源、產品附加值、企業影響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這類企業主要是以中型企業為主,與個體經營類別的農業旅游經營者相比,這類資金擁有一定的資金及經營能力,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標準化、企業化運作,因此在農業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這類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3.非農企業類別。所謂的非農企業,是指企業在從事農業旅游之前,并直接不涉足到農產品的生產。但是,這些企業往往都與農業產品與農業有著一定程度的聯系。目前,這類農業旅游經營者包含房地產、旅游、能源、礦產等企業,這些企業往往都在中型規模以上,他們在農業旅游發展中,更加注重對基礎設施的建造與規劃。
(二)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需求
1.市場需求。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社會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城市居民所面臨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在城市生活中,他們的精神世界長久得不到放松。進而促使他們向往農村生活環境的悠閑。與此同時,各類農業旅游企業也紛紛出現,對于中小型旅游經營者,特別是個體經營者來說,其渠道不多,宣傳能力有限。因此,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在農業旅游快速發展的今天,仍對農業旅游市場有著較大需求。
2.市場定位需求。農業旅游的原型為農家樂,雖然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很多農業旅游經營者都完成了傳統到現代化的蛻變,做到了對農業科技、民俗文化、現代項目的有效融合。但受到固有觀念的限制,經營者在市場定位時,還將目標客戶局限于城市居民,沒有將農業旅游提高到區域旅游發展層面上,更無法在區域旅游發展中獲取市場份額。
3.景觀差異化需求。農業旅游的發展基礎由原本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大景觀、鄉村文化為基礎,區域內的景觀本底差異較小,不同經營主體在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景觀的同質性,加之早期的農業旅游發展缺失統一系統的規劃和規范,造成了區域景觀的同質性現象嚴重。
三、我國農業旅游相關政策的發展現狀
(一)農業旅游標準化建設得到推進
目前,政府已經在農業旅游標準化建設上做到了有效推進,并在住宿、餐飲及環境建設上逐步展開。農業旅游標準化建設的實施,能夠直觀反映出當地政府部門在政府職能轉變及社會資源挖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借鑒歐美等國的政府管理經驗可知,一套科學、全面農業旅游標準化體系的構建,能夠對政府的管理模式做到有效規范,并使農業旅游更具法治意識。以個體經營者為例,一些地方旅游部門已經對準入規則與經營行為進行了調整,其中包括餐飲安全、住宿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與規定。要求個體經營者安全管理責任不斷提升,進而為消費者提供質量高、安全、可靠的旅游服務。
(二)與地方旅游業相關的政策不足
在對我國旅游相關政策進行調查與研究發現,目前大多數地區旅游業發展仍停留在對國家政策執行與落實層面上,很少出現地方政府根據該地區農業旅游發展現實情況及需求來出臺相關政策。一些地方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旅游關注不足。例如在旅游景區相關的規制中,有關鄉村旅游的規定只有《鄉村旅游村等級劃分與評定》。而鄉村旅游的景區建設、節事活動等重點項目,在法制環境的規制方向中都缺乏關注。
(三)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管理規定缺失
對于旅游業來說,在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大包容性,并在帶動社會就業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從事農業旅游經營的企業較多,因此從業人員的素質及專業水平也多良莠不齊。在提升旅游業從業人員素質中,我國出臺了《導游人員等級考核評定管理辦法(試行)》《導游人員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旅行社經理資格認證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政策,然而,在涉及到農業旅游從業人員考評及管理問題上,相關政策仍較為欠缺。
四、滿足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需求的政策優化建議
(一)加強非旅游接待戶權益的保障
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容易忽視非旅游經營戶的利益。在民俗村中,沒有從事旅游經營的人家可能是由于家庭條件所限或自身能力所限,沒有從事旅游經營。村里對他們的扶持主要是政府出資的低保及大病統籌,而這些非經營戶從旅游經營中幾乎沒有任何獲益,反而要承擔開展旅游所引發的負面影響。另外,村落中的基礎設施屬于公共設施,其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損耗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非旅游經營戶的利益。因此,有必要通過立法來確保非旅游經營戶的權益,以顯示公平性。
(二)將培訓與宣傳等政府行為規范化
將利于農業旅游發展的政府行為確定為制度或標準,進行規范化管理。例如,各區縣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的培訓和各地政府對農業旅游的宣傳,都沒有出臺相關的規定和標準進行限定。從業人員要進行哪些方面的培訓,是否采取年審制度,每年要有多少課時的學習,是否安排交流和參觀,怎樣考核,都要有詳盡的標準,建議仿照《導游人員培訓標準》,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標準化、規范化。
(三)對市場準入政策需做到嚴格把關
不僅是民俗接待戶、食品安全的準入政策還包括農業觀光園等相關準入政策都要嚴把關。不僅要考察經營者提供的硬件條件,更要結合該地區的整體旅游規劃和旅游產品構成進行審批,確保經營接待戶提供的產品類型新穎、內涵豐富,有市場競爭力,而且經營者有經營管理的能力。當然市場準入政策也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把握旅游產品的發展方向,確保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初期,政府希望能幫助盡量多的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經營,盡快富裕起來,但是為了鄉村旅游的未來,應該及時整頓市場,規范市場。
(四)在資金需求上打通政策渠道
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在發展中,對資金有著極大的需求。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通過農業旅游稅制改革、加大金融投入等途徑,有效解決中小型旅游經營者的資金需求問題。一是利用政策優化、吸引發達地區企業或資金流入本地區,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解決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資金需求問題。二是對已有的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需通過政策制定,減輕他們的負擔,避免一切不合理收費問題的存在。三是促進銀行與這些企業間的聯系,為其融資、貸款提供途徑與便利。
(五)促進政府與協會共建差異化景觀
農業旅游行業協會對農業旅游的發展有著全面的把握,并具有連接市場與經營者之間的責任。因此,政府應通過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加強政府與農業旅游協會等行業協會間的交流,在為農業旅游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的同時,加強旅游項目的交流。從而能夠根據地域特色及地理環境,共建一系列文化景觀、自然景觀、休閑景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差異化景觀,避免同質化競爭。
總結
面對中小型農業旅游經營者市場需求、定位需求及景觀差異化需求等政策需求問題,政府部門只有在市場準入、從業人員培訓、非旅游接待戶權益保障等方面加強政策制定,方可優化市場環境,完成農業旅游市場的規范化建設,使中小型農業旅游企業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滿足,促進其自身發展的同時,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及經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慧,張巖,謝倩.農業旅游發展的實證分析與產業升級策略――以遼寧省沈陽市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2,(11).
[2] 趙仕紅.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狀況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3).
[3] 楊銘鐸,焦翠翠.黑龍江省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策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 李俊梅.基于外部性的鄉村旅游產業政策解析[J].中國市場,2012,(22).
[5] 汪芳,郝小斐.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鄉村旅游地社區參與狀況評價――以北京市平谷區黃松峪鄉雕窩村為例[J].旅游學刊,
2008,(8).
[6] 鮑潤華.三峽庫區農業旅游目的地居民滿意度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7] 賈照雪.城郊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8] 林奕希.湖北省農業旅游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The Analysis on Policy Demand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gricultural Tourism Operator
LIU Xiao-yan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