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消費者分析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消費者分析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消費者分析方法

        第1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 市場細分 事后細分 動態細分 演進軌跡

        一、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回顧

        1.早期傳統的市場細分方法

        早期的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往往依據定性分析事先選定細分標準,這類市場細分方法后來被人們稱為事前細分,其理論基礎是消費者行為模式,其最終得出的細分類群結果依賴于研究者對消費者行為所做的定性分析。這類方法研究者首先根據定性分析提出所要使用的市場細分變量,然后收集所確定市場細分變量的相關信息,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市場細分變量具體信息的分析來對市場進行細分。這類市場細分方法的相關研究比較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2.以聚類為基準的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

        與事前細分法不同,這類細分在研究前并沒有事先確定因變量,即細分標準類別以及最后所得到的細分類群數目在分析前都是未知的,又稱為事后細分。研究者往往選擇消費者的需要、態度、生活形態等心理描述特征,以及人口地理和產品使用行為特征作為混合細分變量,運用因子分析對變量指標降維,利用聚類分析得到細分類群結果。其理論依據是概率統計學方法――根據對消費者的抽樣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進而推導消費者分群特征,其理論假設是,某一時空點的統計結果可以反映消費者的穩定心理和行為特征,廠商可以用過去的消費統計結果推知消費者未來的消費購買行為。在有關基于聚類為基準的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成果《企業市場細分方法及目標市場確定》(徐鳳琴,喬忠,2004)一文最具代表性。此類方法運用數學方法已經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即利用數學方法從收集的消費者數據中找出其統計特性,由統計特性分析出市場特性。對于以聚類為基準的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還出現了適應性細分、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潛隱層次模型(latent class、model)及模糊重疊聚類(fuzzy and overlap-ping clustering)等方法這里也不展開進行描述。

        3.消費者生活形態細分

        西方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研究的主流是生活形態細分模型又稱心理圖示細分。該研究流派認為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生活形態是消費者在一段時期內較穩定的心理行為模式,集中體現了消費者內外各種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盡管在細分標準的理論模式上沒有發展,但學者們運用統計方法綜合了人口地理個性、社會階層、態度購買行為等多種消費者信息,利用因子和聚類分析方法得到了關于消費者總體生活形態或某項產品消費的行為心理的細分類群。生活形態細分代表性研究工具有兩種:消費者活動、興趣和意見法(activity interest opinion,AIO)和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結構法(value and lifestyles,VALS)。

        4.非主流的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的簡單介紹

        在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中,存在一些比較典型的針對特定方向的市場細分方法,筆者在這里簡單介紹消費者利益細分方法與消費者價值細分方法這兩種方法。其一,消費者利益細分方法。利益細分方法是建立在能對消費者價值體系進行具體衡量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以消費者對其所感興趣的不同品牌產品持何種看法,追求何種效用,即以利益為基礎進行消費者市場細分。該方法往往借助計算機進行復雜的測算和分析,但靠直覺來決定利益細分類型也有許多成功先例。其二,消費者價值細分方法。Reichheld(1993)的研究表明:客戶價值與客戶保持年限密切相關。客戶價值表現為客戶在購買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獲得自身的滿足過程中對企業的利潤貢獻。Verhoef和Donkers(2001)則提出客戶價值應區別為當前價值和潛在價值。價值細分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客戶價值為細分指標,根據客戶價值大小將所有客戶分為具有不同價值的客戶群體。

        二、關于市場細分方法演進軌跡的初步分析

        1.事前細分與事后細分

        (1)事前細分。事前細分在細分前就已經選定了細分標準,這樣就使得細分變得直接、形象,便于操作同時易于理解。這一方法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實踐界都獲得了一定范圍的應用。然而由于其理論基礎是消費者行為模式,最終得到的細分類群結果依賴于研究者對消費者行為所作的定性分析,而目前《消費者行為學》本身并不是十分完善,正處于發展階段,使得消費者行為分析并不能十分有效地細分市場。

        (2)事后細分。以聚類為基準的事后細分的理論依據是概率統計學方法――根據對消費者的抽樣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而推導消費者分群特征,其理論假設是,某一時空點的統計結果可以反映消費者的穩定心理和行為特征,廠商可以用過去的消費統計結果推知消費者未來的消費購買行為。從理論上講,某一時空點的統計結果確實可以反映消費者一定時期的穩定心理和行為特征,從而廠商可以用過去的消費統計結果推知消費者未來的消費購買行為。但是,其一消費者的穩定心理和行為特征所能持續的時間長度,是很難界定的,而且具備一定的穩定心理和行為特征的人們在具體做出消費決策時往往有具備一定的沖動性,使得這一穩定心理和行為特征喪失其現實意義;其二,由于統計工具本身局限于對數據的數理規律分析,其細分出的穩定心理和行為特征往往不可預知,常常偏離研究方向很遠。

        (3)從事前細分到事后細分。事前細分最終得出的細分類群結果依賴于研究者對消費者行為所做的定性分析,而對于消費者市場行為所做的定性分析大多源于細分者自身的經驗,后期開始借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消費者心理的分析使得研究者發現收集更多的市場細分的相關信息成為必要,而收集了大量信息后研究者往往就會發現原有的市場細分變量不足以囊括所收集的信息,正是基于這一點,事后細分應運而生。事后細分克服了事前細分對于所收集的市場細分相關信息利用不足的問題,有著其嚴密的邏輯:首先通過抽樣來收集市場信息,然后在假定某一時空點的統計結果可以反映消費者的穩定心理和行為特征的基礎上以統計分析工具對市場信息所反映的市場狀況進行分析,從而獲得市場細分的結果。筆者認為,事后細分的出現,反映出市場細分方法研究正在不斷朝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它表現了市場細分方法研究的下列發展傾向:其一,市場細分方法研究開始強調市場細分方法應該忠于市場的現實狀況,不能完全依靠定性地經驗性分析;其二,市場細分方法研究應該借助相關工具學科的研究成果,以先進的科學方法來完善市場細分方法的邏輯性。

        2.靜態細分與動態細分

        (1)靜態細分。靜態細分是把時間軸假設不動,而考慮當前市場空間下各類不同消費心理動機以及與此相應的價值利益需求的差異。其優點是對目前市場的狀況可以獲得比較清晰和直接的認識。而其缺點卻十分明顯――“只能得到市場消費需求某一時段的快照,對于所切分到的各個消費群以后的需求變化無法得知。”同時,由于靜態細分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分析和調查研究目前的市場狀況,從而產生了研究分析與實際情況的脫鉤,往往是一番調查研究之后弄清楚的是過去某一段時間內市場的狀況,但市場已經出現了新的市場變化,使得靜態細分的結果只能發表在各種刊物上而失去其應用于市場實踐的價值。

        (2)動態細分。動態細分是跟隨實際市場中的一切變化來進行市場細分。從而使細分有了相當大的難度。目前借助統計工具以及相關研究的成果使得動態細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定性分析的同時借助統計工具預測將來市場的變化,同時盡可能利用一切可以收集到的市場相關信息以反映市場變化的真實面貌。

        通常動態細分的結果有兩種:其一,企業鎖定一個顧客群,竭盡全力向這個顧客群提供不同的產品或勞務以滿足固定的顧客群的變化著的需求,在該種情況下,顧客的生命價值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二,企業以固定的產品或勞務在廣闊的市場中鎖定具備固定特征的一個特征消費者群,當原顧客群中的顧客需求發生變化時,企業在市場中繼續尋找滿足原有特征的顧客群,也就是固定的產品或勞務推向某一典型特征的細分市場。這兩種結果都對營銷實踐起到了相當大的指導作用。

        (3)從靜態細分到動態細分。所謂動態系統,就是指系統的狀態變量是時間的函數,也就是說,系統的狀態變量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絕大多數的系統都是動態系統。所謂靜態系統,是指表征系統運動的數學模型中不包含時間的因素,也就是說,這種模型中的變量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靜態系統有其相對性。市場細分當然不是在一個靜態系統中的。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演進過程之中。隨著以速度經濟、網絡經濟、知識經濟為特征的新經濟的到來,世界步入了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與個性時代,從而使得企業的營銷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系范式下市場細分的動態性質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顧客需求變化帶來的動態;二是顧客生命周期階段化帶來的變化;三是顧客與市場隸屬關系變化帶來的動態。以上可以看出,市場細分逐步走向動態細分有著其必然性。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動態細分雖然目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是動態細分的相關研究是靜態細分研究不容忽視的補充。它反映出了市場細分方法研究已經朝著對市場的長期把握的方向在發展。面對目前市場變化的加快,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營銷管理》一書中就談到市場細分需要跟隨市場的腳步的觀點,他認為市場細分應該是一項經常性工作。筆者認為市場細分方法研究的發展方向中肯定不會偏離對市場的動態把握的方法。

        市場細分與定位依賴的是這樣一種觀念:市場是不可改變的。這種細分可能產生橫向創意。但是,日常營銷與企業的實施和監控營銷項目使營銷人員大多數時候都是以細分(固定)市場來著手工作,可將之稱為“市場短視癥”。因此,對于從長期來看,對于市場的不斷變化發展而言,市場細分方法必然不能“短視”,必須朝著動態細分的方向發展。目前市場細分已經不僅朝動態方向發展,研究者們已經開始對如何在市場細分的同時發揮企業的長處進行研究,開始強調把握市場的同時把握企業自身。如果說利益細分是把握市場上的消費者,那么價值細分就是把握企業自身,而消費者生活形態細分就是強調兩者的兼容并包,未來的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必然以達到這一要求為目的。

        三、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的演進軌跡

        1.消費者市場方法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早期傳統的定性細分方法;第二階段,統計學等工具學科應用于消費者市場細分領域,以聚類為基礎的事后細分成為消費者市場細分領域中除傳統定性細分方法外的另一塊大陸;第三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學科都向前發展,促使研究者們開始強調對消費者市場進行深層次細分,生活形態細分成為消費者市場細分最前沿的代表。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由“事前”向“事后”、由“靜態”向“動態”復合發展的過程。

        2.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

        在前面對于靜態細分與動態細分的分析中,筆者已經指出基于對變化越來越快的市場進行把握的要求,市場細分朝著對市場的長期把握的方向進行發展是必然的。然而目前由于相關理論研究的局限性,對于動態市場細分的研究還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而且相關的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研究在該領域還沒能成為主流。筆者認為消費者市場細分方法研究的下一階段就是在前面論述的第三階段的基礎上對消費者市場進行動態細分,這種動態是在市場細分方法中考慮時間推移對消費者市場所造成的影響,從而達到對消費者市場的深入細分,而不是僅僅限于鎖定一個顧客群或者依托一種固定的產品或者勞務去尋找特定的顧客群。

        參考文獻:

        [1]吳鍵安 鐘育贛:市場營銷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譯.營銷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羅紀寧:市場細分的系統內涵及其在企業營銷決策中的應用[J].江蘇商論,2006年,第5期;26~27

        [4]鄭 琦:利益細分變量研究與消費者市場細分[J].南開管理評論,2000年,第4期;60~63

        [5]陳靜宇:價值細分-價值驅動的細分模型[J].中國流通經濟,2003年,第6期;53~56

        [6]羅紀寧:市場細分研究綜述:回顧與展望[J].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44~48

        [7]王冬英:論市場細分的系統內涵與應用[J].企業活力,2004年11期

        [8]馮國瑞.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與認識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9]汪 濤:市場的演進和改革的方向[J].江淮論壇,2001年,第1期;49~53

        [10]汪 濤 徐 嵐:新營銷理論的發展與整合[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2年2月,第2期;20~23

        第2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 脛腓骨多段開放性骨折 內外固定法結合

        脛腓骨骨折是長管狀骨中最常發生骨折的部位,約占全身骨折的13.7%[1],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主要是脛骨干單骨折,成人多脛腓骨干雙骨折。整個脛骨的前內面位于小腿的皮下,因此,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是全身發生開放性骨折最常見的部位,由于營養血管損傷,軟組織覆蓋少,血運較差,若對其處理不當會造成皮膚壞死、局部感染、骨髓炎、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并且可累及踝關節功能,甚至有截肢的嚴重后果。2003年8月~2010年11月對24例脛腓骨骨干骨折分別采用AO加壓鋼板、外固定架、交鎖髓內釘及保守治療等方式治療。由于手術時機、內固定器材的不同,經隨訪其療效也不盡一致,為脛腓骨骨折內固定器材的選擇提供了一定的臨床依據,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3年8月~2010年11月收治脛腓骨多段開放性骨折患者24例,均確診為脛腓骨開放性骨折。男19例,女5例,年齡18~63歲,平均38歲。其中交通傷15例,壓砸傷5例,摔傷2例,其他傷2例;骨折部位上段6例,中段8例,中下段10例,多段骨折4例;按照Gustilo-Anerson分型法進行分型,其中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4例;合并顱腦外傷1例,胸腹部外傷3例;受傷到急診時間1~15小時,平均7.3小時。

        治療方法:①術前準備:完善各項常規化驗檢查,抗休克、處理各合并癥,全身或局部應用抗生素。②徹底清創:常規上止血帶,消毒清創,徹底清除脫落的破碎組織、游離小骨片和各種異物。顯露骨折,盡量少剝離骨膜,清理骨折面,如創面較小,可在不損傷重要組織的前提下,適當擴大原創口,以能充分暴露關節腔,保證徹底清創;用大量生理鹽水或0.1%苯扎溴銨溶液徹底沖洗關節腔。如關節囊創口小,則沖洗時將粗針頭穿過正常皮膚插入關節腔,使沖洗液由關節囊內向外流出。若創口大,關節囊已大部敞開,則以大量溶液直接沖洗關節腔。常規取樣行創面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指導使用抗生素。③手術固定:采取硬膜外麻醉,常規消毒,鋪巾。以患處小腿脛腓骨骨折處為中心,用C形臂X線機術中定位。在小腿正面外側做弧形切口,待暴露骨折斷端后,進行脛骨外側骨膜的剝離和復位,待骨折復位正確后,在C臂機透視下觀察骨折復位是否滿意并保持復位的完整,取AO鋼板塑性后置于患者脛骨前外側。在C臂機透視下觀察骨折復位是否滿意,保持復位正確安裝外固定支架于脛骨前內側,在靠近骨折端內側處穿針,同時在遠離骨折端處穿針。對于靠近踝關節處的骨折采用T形支架進行固定。復位完整后,進行螺絲固定,保證患者外固定支架的牢固,并通過調整桿系在骨折端之間加壓。針孔處覆蓋無菌敷料。合并有小腿皮膚軟組織損傷患者,在行上述手術之前先行常規清創縫合,對于軟組織損傷嚴重有重度腫脹縫合困難者,給予局部傷口處理并敞開,擬再行Ⅱ期縫合。④術后處理: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治療,中西醫結合活血化瘀1周之內扶拐下地,有嚴重皮膚軟組織損傷者,給予換藥,盡早下地活動,經上述處理后外固定無松動,出院,3個月內定期復查X線。

        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符合骨折愈合的一般標準,患者無不適主訴,復查X光片見骨折線模糊,骨折斷端周圍有較多骨痂形成,可見骨小梁通過斷端。②延遲愈合:骨折后3~4個月,復查X線見骨折處僅有少量骨痂形成,骨折線仍清晰可見,8個月后復查X線,見斷端處有大量骨痂形成,患者無自覺癥狀。③骨折不愈合:8~9個月后仍感患肢疼痛,復查X線見骨折線清晰,斷端周圍未見明顯骨痂形成,松動外固定支架,則可見假關節活動。

        結 果

        所有24例患者均獲得6~24個月的隨訪,平均10個月。24例患者中,有20例獲得痊愈,3例延遲愈合,1例患者針道感染,經換藥、抗感染治愈。

        討 論

        正常情況下,脛腓骨通過上下脛腓韌帶及骨間膜將其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力學結構,身體的重量通過這一力學結構傳遞到足部。其中脛骨負擔了85%以上載荷,是小腿的主要負重結構。脛骨骨干并非完全平直,而是有一向前內側形成的10°左右的生理弧度,其髓腔上下寬、中間窄,狹部相對較短。正是由于這一特殊解剖結構,從而形成了脛骨前內側為張力面,一旦骨折由于應力不平衡,極易導致移位和成角畸形。同時小腿肌肉均位于小腿后外側,骨折后在脛骨的前內側存在著張應力,由于受肌力不平衡和重力的影響,脛腓骨骨折是極不穩定的骨折,位置越低,穩定性越差。另外脛骨的營養血管由其上1/3后外側滋養孔穿入髓腔,所以中下段骨折時,營養血管極易受損,導致下段骨折供血不足,發生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對于脛腓骨骨折內固定器材選擇欠妥,手術不當都極易導致失敗。

        脛腓骨多段開放性骨由于是高能量損傷,骨折移位大,大部分骨膜已自己剝脫,同時對周圍軟組織、皮膚挫傷嚴重,使大量大塊傷骨失去血供,形成死骨,容易出現感染、組織壞死、骨不愈合或延遲愈合,機體處于應激狀態,生理條件往往不穩定,生物儲備降低,對手術耐受力較低而不宜進行長時間的外科手術。創傷后早期手術可使嚴重損傷的軟組織灌注進一步減少,發生筋膜間隔綜合征的可能增大。但是,骨折的穩定也是早期創傷處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利于骨折的治療、創面的處理。在減低病死率和病殘率方面也大有意義[2]。

        對小腿開放性骨折的處理,不能只考慮骨折端的整復與固定,應十分強調軟組織的妥善修復,這是治療的關鍵。開放性骨折合理對位后即給予有效的固定措施。通過實踐得知,對脛腓骨開放骨折使用內固定有很大的優越性[3]。越是嚴重的開放骨折,其骨折端多已剝離,內固定本身并不增加或很少增加損傷,但可使骨折端穩定,防止對皮膚的壓迫,有利于創面的閉合,便于術后對傷口的觀察和處理,在術中也利于血管、神經和肌腱的修復,術后可簡化或免除外固定,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早期恢復。傳統認為的內固定法容易引發關節內感染、促使關節恢復不穩定等觀點,其實完全可以通過加強術前清創處理等步驟來避免,鋼板螺釘內固定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生物力學固定方法,其適用于脛骨中上段骨折或臨近關節面的骨折,斜行、橫斷或粉碎性骨折均可。生物力學研究表明骨折造成的骨斷端應力狀態的改變是影響骨折愈合最根本的力學因素,只有糾正這種改變,使其恢復到正常骨骼的應力水平,骨折才能良好的愈合[4]。此種內固定多能達到直視下解剖復位、固定確實、操作及術后護理方便,鄰近關節不受影響等優點。

        外固定支架早期用于開放性骨折的治療,現在廣泛應用于各種骨折、矯形等治療中。外固定支架系統在每個骨折治療階段,都提供了良好的生物環境,在早期階段能夠為骨折提供安全有效的固定,而不影響骨折處骨外膜血供,減輕疼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保障早期功能鍛煉,使關節功能得到很好的恢復。在易發生骨折不愈合的粉碎性骨折治療中,骨外膜的血運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骨折中晚期,盡早負重或對骨折斷端軸向加壓后刺激骨痂的生成,促進骨折更好的愈合。根據Wolff定律“活力對機械應力總是以對它最有利的結構性反應形態來適應的,應力可以促使骨折愈合”。現代骨科主張“微創手術,牢固固定,盡早鍛煉”。外固定支架結構穩定,固定牢固,無鋼板的應力遮擋效應,在持續應力作用下,成骨細胞生長活躍,有利于骨折愈合。外固定支架無需固定上下關節,不會造成關節強直,療效顯著。

        總之,根據這24例脛腓骨骨折的臨床觀察,認為對于脛腓骨多段開放性骨折正確平衡穩定與血供、力學與生物學兩者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及是治療脛腓骨多段開放性骨折有效、安全、經濟的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胥小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731.

        2 張伯松,王軍強,王滿宜.開放性骨折的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2,22(1):53-57.

        第3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分類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本文試圖將其歸類,認為可以劃分為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也可以劃分為外部線索方法與內部線索方法。現簡述如下:

        1.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利用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本質區別來劃分,它的基礎是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不需要進行定量分析。例如眾多營銷學教科書中將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劃分為求廉、求實、求名、求美、求新、求同、好勝、炫耀、便利和偏愛等類型。丁志華(2005)根據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和價值認知程度的不同,將消費者購買行為劃分為價格型、價值型、忠誠型和便利型四類。李國慶(2006)根據品牌知覺中的涉入度、知覺品牌差異和享樂消費與實用消費這三個因素將消費者購買行為劃分為沖動購買、習慣性購買、尋求多樣化購買、忠誠購買、減少失調購買、影響購買、促銷反應購買和復雜購買八種。

        (2)定量方法。所謂的定量方法,就是利用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數據資料,通過一定的數據處理技術,從而得到的消費者購買行為分類結果。

        例如張干群(2004)對江蘇三所大學的66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而得到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八種類型:攀比炫耀型、市場流行型、他人主導型、張揚個性型、小心謹慎型、魯莽沖動型、調解情緒型和勤儉節約型。

        2.外部線索方法與內部線索方法

        (1)外部線索方法。所謂的外部線索方法,指的是從消費者行為的外部觀察,從而推斷購買行為的類型。這類方法與定性方法較為相似,區別在于定性方法是以現有理論為標準來劃分消費者行為,而外部線索方法則不一定,它或者以現有理論為標準,或者以經驗為標準。例如在通用的市場細分方法中,根據地理環境、人口統計指標等將消費者劃分為若干類型。

        (2)內部線索方法。內部線索方法是指從消費者行為規律的內部入手,從而得到購買行為的分類結果。這種方法大多是定量分析,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定性分析,它的關鍵是從消費者的心理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張紅明(2005)以心理結構的分化與組合過程及人的精神追求的階段的區分作為標準,將消費體驗行為劃分為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成就體驗、精神體驗和心靈體驗五類。王龍(2004)按照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以及需求表訴的強弱把消費者互聯網購買行為劃分為四類:確定型、偏好型、習慣型和簡單型。總結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主張從外部線索入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分類。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擺脫對現有理論的依賴,直接分析消費者行為本身,這樣得到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關鍵在于如何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分類。圍繞這個主題,本研究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量表設計。數據的收集將通過問卷調查這種方式,所以需要設計量表。量表采用里克特5級語義方法計分。量表的問項則通過查閱文獻后確定,并經過初試后最終定稿。

        2.樣本抽取。一般考慮隨機抽樣,但是為了便于操作,可以考慮分層抽取樣本。樣本量應該大于500。

        3.數據分析。這是本研究的關鍵。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就數據分析數據,得到聚類的結果。

        4.結論解釋。最后,針對因子分析的結論,結合實際進行解釋。

        三、實驗數據

        1.數據來源。劉金平、張松鶴(2003)進行的“汽車品牌跟蹤研究”。該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據生活方式對汽車消費者進行分類。根據劉金平(2003)的報道,該項研究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了北京、廣州、上海、成都、沈陽、西安、廈門和大連共8個城市,并根據其代表性分配樣本量,依次為441、390、391、329、304、131、131和248份。該研究設計了“汽車品牌跟蹤研究問卷”,主要采用里克特式5級量表法計分。該量表根據生活方式的經典量表設計了45個問句。

        2.數據分析。分半信度檢驗結果為:整體信度系數為0.8601,前半部分的α-系數為0.8105,后半部分的α-系數為0.8301。前十個因子的累計解釋能力達到47.72%。這對于大樣本、個體差異較大的測試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即決定抽取10個公共因子。為了使因子載荷較為集中,以便于公共因子發揮解釋能力,對因子載荷實施最大方差旋轉。

        3.因子命名與解釋。然后,根據各公共因子所代表的項目,對上述10個公共因子進行命名。

        劉金平(2003)指出,公共因子1代表條理性;公共因子2代表主導性;公共因子3代表個性化;公共因子4代表金錢導向;公共因子5代表廣告認可;公共因子6代表休閑需求;公共因子7代表浪漫導向;公共因子8代表家庭導向;公共因子9代表非家庭導向;公共因子10代表實用性。這十個公共因子反映了汽車消費者生活方式的10種類型。相應的就可以將汽車消費者劃分為10種類型。

        第4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論文摘要] 本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角度論證了使用因子分析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分類的優勢和可行性。并采用現有數據,通過因子分析方法對消費者購買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幾大類型。結果可信。

        一、文獻回顧

        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分類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本文試圖將其歸類,認為可以劃分為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也可以劃分為外部線索方法與內部線索方法。現簡述如下:

        1.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利用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本質區別來劃分,它的基礎是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不需要進行定量分析。例如眾多 營銷 學教科書中將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劃分為求廉、求實、求名、求美、求新、求同、好勝、炫耀、便利和偏愛等類型。丁志華(2005)根據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和價值認知程度的不同,將消費者購買行為劃分為價格型、價值型、忠誠型和便利型四類。李國慶(2006)根據品牌知覺中的涉入度、知覺品牌差異和享樂消費與實用消費這三個因素將消費者購買行為劃分為沖動購買、習慣性購買、尋求多樣化購買、忠誠購買、減少失調購買、影響購買、促銷反應購買和復雜購買八種。

        (2)定量方法。所謂的定量方法,就是利用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數據資料,通過一定的數據處理技術,從而得到的消費者購買行為分類結果。

        例如張干群(2004)對江蘇三所大學的66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 調查 ,從而得到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八種類型:攀比炫耀型、 市場 流行型、他人主導型、張揚個性型、小心謹慎型、魯莽沖動型、調解情緒型和勤儉節約型。

        2.外部線索方法與內部線索方法

        (1)外部線索方法。所謂的外部線索方法,指的是從消費者行為的外部觀察,從而推斷購買行為的類型。這類方法與定性方法較為相似,區別在于定性方法是以現有理論為標準來劃分消費者行為,而外部線索方法則不一定,它或者以現有理論為標準,或者以經驗為標準。例如在通用的市場細分方法中,根據 地理 環境 、 人口 統計 指標等將消費者劃分為若干類型。

        (2)內部線索方法。內部線索方法是指從消費者行為規律的內部入手,從而得到購買行為的分類結果。這種方法大多是定量分析,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定性分析,它的關鍵是從消費者的 心理 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張紅明(2005)以心理結構的分化與組合過程及人的精神追求的階段的區分作為標準,將消費體驗行為劃分為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成就體驗、精神體驗和心靈體驗五類。王龍(2004)按照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以及需求表訴的強弱把消費者互聯網購買行為劃分為四類:確定型、偏好型、習慣型和簡單型。 總結 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主張從外部線索入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分類。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擺脫對現有理論的依賴,直接分析消費者行為本身,這樣得到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關鍵在于如何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分類。圍繞這個主題,本研究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量表設計。數據的收集將通過問卷調查這種方式,所以需要設計量表。量表采用里克特5級語義方法計分。量表的問項則通過查閱文獻后確定,并經過初試后最終定稿。

        2.樣本抽取。一般考慮隨機抽樣,但是為了便于操作,可以考慮分層抽取樣本。樣本量應該大于500。

        3.數據分析。這是本研究的關鍵。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就數據分析數據,得到聚類的結果。

        4.結論解釋。最后,針對因子分析的結論,結合實際進行解釋。

        三、實驗數據

        1.數據來源。劉金平、張松鶴(2003)進行的“汽車品牌跟蹤研究”。該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據生活方式對汽車消費者進行分類。根據劉金平(2003)的報道,該項研究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了北京、廣州、上海、成都、沈陽、西安、廈門和大連共8個城市,并根據其代表性分配樣本量,依次為441、390、391、329、304、131、131和248份。該研究設計了“汽車品牌跟蹤研究問卷”,主要采用里克特式5級量表法計分。該量表根據生活方式的經典量表設計了45個問句。

        2.數據分析。分半信度 檢驗 結果為:整體信度系數為0.8601,前半部分的α-系數為0.8105,后半部分的α-系數為0.8301。前十個因子的累計解釋能力達到47.72%。這對于大樣本、個體差異較大的測試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即決定抽取10個 公共 因子。為了使因子載荷較為集中,以便于公共因子發揮解釋能力,對因子載荷實施最大方差旋轉。

        3.因子命名與解釋。然后,根據各公共因子所代表的項目,對上述10個公共因子進行命名。

        劉金平(2003)指出,公共因子1代表條理性;公共因子2代表主導性;公共因子3代表個性化;公共因子4代表金錢導向;公共因子5代表廣告認可;公共因子6代表休閑需求;公共因子7代表浪漫導向;公共因子8代表家庭導向;公共因子9代表非家庭導向;公共因子10代表實用性。這十個公共因子反映了汽車消費者生活方式的10種類型。相應的就可以將汽車消費者劃分為10種類型。

        第5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理論模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8

        0 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社會的穩定、廠商的經濟利益。從目前的國內形勢來看,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評價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消費者并不認同近年來的食品安全問題的改善。在某種程度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情況反映了大眾對我國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滿意度,也直接成為影響其消費行為的關鍵因素,總而言之,許多消費者對現有食品的供給產生了安全風險認知的偏差。Hornibrook等通過建立感知風險理論計算模型,研究了購買超市高級牛肉消費者的風險認知的情況和規律。高艷等構建了食品安全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的理論模型,利用多元回歸分析法對模型的相關假設進行檢驗實證。本文通過回顧和總結國內外文獻中有關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的理論模型及測量方法和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及其措施,并重點分析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理論,為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

        1 風險認知的理論模型和測量方法

        風險認知是心理學中的概念,周應恒等將風險認知定義為消費者進行購買決策時感知到所購買產品性能達不到預期的可能性,外界環境中的復雜多樣性會造成個體風險認知產生較大差異。個體主義的風險認知理論亦稱為風險的心理測量理論,在主觀情況下,運用多種心理測量標度的方式進行定量分析,具有表達明確、成熟、影響力的特征。通過個人的經驗數據概括出社會公眾特征。風險認知的理論模型主要可以分為雙因素模型和多維度模型兩種,下面對兩種模型進行詳細介紹。

        1.1 雙因素模型

        雙因素模型又稱不確定性后果法,它將消費者的風險認知劃分為兩個維度:即認知到的風險作為購買結果的不確定性和不利的購買所帶來后果的嚴重性。兩個維度可用來預測消費者風險認知的大小。對兩個維度該相加還是相乘,學者們持不同的意見。

        1.2 多維度模型

        利用風險要素法,可將風險認知分為多個維度來研究。而國內外學者對感知風險維度的劃分方法可以總結如表1所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六維度風險構面,即包括心理風險、財務風險、性能風險、身體風險、社會風險和時間風險。

        1.3 風險認知的測量方法

        測量風險認知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心理學測量范式和實驗法。心理學測量范式是由Slovic等人提出來的,是目前多數風險認知研究中采用的測量方法。該方法是利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詢問被訪者相關問題,并利用李克特量表進行量化,最后通過賦值評分得出被測試者對風險認知大小。在心理測量范式中常運用揭示優先法和表達優先法兩種方法。揭示優先法是從歷史的角度,利用統計數據以及損益比等分析材料,對風險進行判斷。表達優先法是假設公眾自動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取得平衡,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并直接要求被測試者表述其看法,但這一方法的主要困難是樣本的確定。國內研究比較傾向于心理學測量范式,但是該方法也有不足,例如在調研時往往描述的是被訪者之前的經歷,而不是對未來的描述,且風險感知是動態的,不利于調查者收集。實驗法是以實驗控制的方式,探討風險認知變量間的因果關系。而Liu等基于多層次方法,提出了定性、半定量、定量三種層次的危險評估框架,指出風險危害的可能性和風險的交互作用。

        2 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及其措施

        基于前人研究結果可以得到消費者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特征、產品信息、風險態度、參與程度和信任等五個方面因素。

        2.1 個體特征因素

        個體特征如性別、年齡、職業、文化水平、家庭結構、收入、居住地等。消費者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是影響消費者風險認知的重要因素。楊柳等研究得出農戶性別、年齡等個體特征顯著地影響農戶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擔憂程度。曾寅初等研究表明女性對食品質量安全風險認知高于男性,于鐵山卻指出在食品安全本身風險認知方面,男性對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要高于女性。周萍入等則認為性別、年齡影響不大,職業有一定影響。

        2.2 產品信息因素

        從信息來源角度來看,食品的質量安全信息包括政府、社會中間組織、企業和消費者這四類主體的信息。電視和報紙是當前消費者了解產品信息的主要途徑。周萍入等認為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渠道的獲取顯著影響消費者安全風險認知。積累、補充和搜索產品知識可以降低消費者對風險后果評估的不確定性和消費者的感知風險。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食品安全認知容易產生偏差。消費者食品安全感知信息的不對稱程度對購買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企業提品風險信息的不完全性、媒體報道的偏差、競爭激烈的加劇程度等因素造成消費者不能客觀地感知產品風險水平,不利于做出科學的購買決策。新聞和娛樂媒體對塑造個體上的風險認知和社會層面的風險認知影響很大。減少風險認知偏差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消費者對超市的忠誠度,讓消費者了解零售商在供應鏈方面的政策和投資策略。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風險認知屬于主觀的判斷,這給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3 風險態度因素

        風險態度是消費者面對不同風險水平的一貫選擇趨向或消費者接受風險的意愿程度。大量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實證研究表明,消費者的風險態度與風險認知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消費者的風險認知與風險偏好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偏好風險的人往往形成低水平的感知風險,而厭惡風險的人則反之。消費者的態度又與人口社會特征相聯系。周萍入等認為風險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對風險認知有影響,其中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較顯著。趙俊曄等對受訪者進行調查,有99%的人認為目前市場上的水果或多或少存在農藥殘留,表明絕大多數人對水果安全持消極的態度。穩定其風險偏好,有利于降低消費者的風險感知水平,具體措施有:提供差異化與多樣化的商品、保持風險信息渠道的暢通、優化產品的質量控制系統、提高產品結構的差異化程度、培育核心競爭力及提高供應鏈的協調程度。

        2.4 參與程度因素

        參與程度又稱為“卷入程度”,指消費者與所購買產品之間的相關程度,可以表現為對產品的興趣、關心程度等,是影響風險認知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當商品的價格很高時,消費者感受到損失金錢的風險水平會越高。消費者對奶制品的感知風險顯著地受到階段性因素的影響,比如消費的頻率、個人經歷。如果公眾的關注程度越高、安全意識越強,那么轉基因食品的風險認知越高。

        2.5 信任因素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信任因素包括對信息主體、信息途徑和信息本身的信任。實證結果得出當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對政府和企業所采取的措施的信任程度顯著地影響消費者的感知風險。例如對于消費者而言,食品安全的信任屬性是與高水平的感知風險相聯系的。人們對綠色食品信息了解越多,信任程度越高。張文勝等人通過Logistic模型實證研究發現,通過朋友和家人的信息途徑傳播的乳制品安全信息,受到信任程度較高。另外,消費者對政策部門信息、專家意見以及互聯網信息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疑慮,企業盲目進行品牌宣傳及規模擴張可能會增加消費者對乳制品安全的不信任。

        3 結論與展望

        國外在研究食品安全風險認知時考慮了消費者一些復雜心理因素的影響,主要研究對象為蔬菜、飲品、牛肉等食品,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模型有因子分析、相關性分析、普通線性回歸模型、Logistic模型、分層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等。然而,筆者還發現了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有關風險認知的實證研究方法較多,但是國內許多學者只是簡單地將國外的理論應用,而沒有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第二,研究的影響因素過于集中,基本上都是從人口統計學的特征入手,很少有文獻是從消費者的心理特征和價值觀角度進行研究;第三,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對二、三線城市研究較少。綜上所述,應該進一步研究更為準確的測量方法,以測量消費者安全風險認知水平,深入探索消費者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并合理地引導消費者的安全風險認知,減少消費者的認知偏差。

        參考文獻

        [1]趙俊曄,武婕,張峭.北京市草莓農藥殘留超標風險事件中消費者風險認知和消費意愿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5,(12):35-39.

        [2]王常偉,顧海英.消費者食品安全感知、監管滿意度與支付意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89-95.

        [3]楊柳,邱力生.農村居民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認知及影響因素分析――河南的案例研究[J].經濟經緯,2014,(06):41-45.

        [4]Martin W E,Martin I M,Kent B.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in the risk mitig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wildfire in high risk commun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1(2):489-498.

        [5]Penney U.Exploring the urban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local fo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4,42(7):580-594.

        [6]Hornibrook S A,Mccarthy M,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33(10):701-715.

        [7]高艷,石巋然.感知信息不對稱、透明度及購買意愿――基于“食品安全”問題背景下城鎮居民的實證分析[J].食品工業,2015,(01):226-231.

        [8]周應恒,卓佳.消費者食品安全風險認知研究――基于三聚氰胺事件下南京消費者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0,(02):89-96.

        [9]于鐵山.食品安全風險認知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對武漢市食品安全風險認知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101-108.

        [10]Oh S H,Paek H J,Hove T.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 characteristics,genre-specific media effects,and risk perceptions:the case of H1N1 influenza in South Korea[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25(1):14-32.

        [11]Cunningham S M.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J].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1967.

        [12]Yeung R M W,Morris J.Food safety risk:Consumer perception and purchase behaviour[J].British Food Journal,2001,103(3):170-187.

        [13]Roselius T.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J].Journal of Marketing,1971,35:56-61.

        [14]Jacoby J,Kaplan L B.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J].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

        [15]Stone R N,Gronhaug K.Perceived risk:Further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3):39-50.

        [16]劉燕,紀成君.口傳視角的消費者食品安全負面信息感知風險――維度與測量[J].經濟體制改革,2013,(06):36-40.

        [17]周萍入,齊振宏.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健康風險與生態風險認知實證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5-10.

        [18]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Reflections on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J].Social Theories of Risk,1992,236(3):112-112.

        [19]Liu Z,Nadim F,Garciaaristizabal A,et al.A three-level framework for multi-risk assessment[J].Georisk Assessment & Management of Risk for Engineered Systems & Geohazards,2015,(9):1-16.

        [20]曾寅初,夏薇,黃波.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購買與認知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費者調查的分析[J].消費經濟,2007,(01):38-42.

        [21]全世文,曾寅初,劉媛媛.消費者對國內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風險與風險態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費者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1,(02):2-15,25.

        第6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綠色農產品;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

        中圖分類號:F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8-0072-01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民眾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可追溯體系被認為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吳林海等,2010)。

        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通過立法方式,建立了食品可追溯系統。中國政府在2000年后開始試點建設食品可追溯體系。但是與普通食品相比,可追溯食品的成本大大提高,市場價格也隨之提高。那么,消費者是否愿意支付可追溯食品所產生的額外價格,便成了可追溯食品體系能否順利實施的核心問題,甚至關系到食品安全問題的順利解決。在理論界,不同學者對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一、學者對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

        對于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學者在研究對象的選取、變量和方法的選擇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研究對象不同

        國內外學者對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研究對象以可追溯食品、可追溯農產品居多(吳林海等,2010;韓楊,喬娟,2009;趙榮等,2010;楊倍貝等,2009),還有部分學者則以具體的可追溯食品為研究對象。由于豬肉的消費比重較大,也是可追溯體系實施的重點對象,所以學者以可追溯豬肉為研究對象的較為多見(吳林海等2012;吳林海等2013;祁勝媚等,2011)。此外,也有部分學者以可追溯牛肉和火雞為研究對象(周應恒等,2008;Angulo and Gil,2005;Lichtenberg L,2008)。

        (二)變量選擇不同

        對于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自變量的選取,不同學者的選擇不同,并在研究中對其進行驗證。Angulo and Gil(2005)研究發現,對于附有可追溯認證標簽的牛肉,西班牙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受到食品恐慌及對環境對于農產品產生的負面影響的感知等因素的影響。吳林海等(2010)在研究中指出影響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憂慮程度、對可追溯食品的態度、認知,消費者的年齡和學歷等。徐玲玲等(2012)的研究結果表明,城市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的認知和購買意愿均不高,顯著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憂患、食品可追溯體系的認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以及消費者性別、婚姻和收入狀況等。

        祁勝媚等(2011)基于揚州市消費者的調查,研究表明消費者對可追溯豬肉的購買行為受到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職業、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注程度、信任程度等諸多因素的顯著影響。王峰等(2009)通過研究認為,消費者對可追溯農產品的支付意愿受到職業、購買行為以及信息等因素的影響。

        (三)方法選擇不同

        在研究方法的選取上,國外學者Hobbs(2002)、Dickinson 和 Bailey(2005)分別采用laboratory auction 方法和實驗拍賣法。Lichtenberg L.(2008)等率先采用聯合分析模型研究德國消費者對于可追溯性肉類(豬肉和火雞)的支付意愿。國內學者主要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來進行消費者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王峰等2009;趙榮等,2009;吳林海等2012)。

        二、研究評述及展望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研究主要利用實證的方法測度不同地區消費者對于綠色農產品和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在以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學者對不同消費者質量安全信息設定研究不夠

        學者對于消費者對質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對附有不同層次質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還比較少見。學者吳林海等(2012)對此進行了初步研究,在對可追溯豬肉不同質量安全信息做出設定的基礎上,研究了山東省濰坊市 765 位消費者對含有不同質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豬肉的偏好。基于以上文獻的研究,研究消費者對于附有不同層次質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便滿足消費者對不同層次安全信息的可追溯食品的需求,促進可追溯食品推廣與普及。

        (二)消費者對可追溯豬肉支付意愿研究標準不同,結論不同

        學者對可追溯豬肉支付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對于同一種變量,不同學者由于調研的地域及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得出了并不一致的結論,因此,未來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還需對變量、研究方法的選取進行優化并擴大樣本量,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同種類的食品(農產品)的產業環境和政策問題對于該問題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吳林海,徐玲玲,王曉莉.影響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額外價格支付意愿與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基于Logistic、Interval Censored的回歸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4):77-86.

        [2] 韓 楊,喬 娟.消費者對可追溯食品的態度、購買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北京市調查的檢驗與分析[J].技術經濟,2009(4):37-53.

        [3] 趙 榮,喬 娟,陳雨生.消費者對可追溯性食品的購買行為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區消費者調查的分析[J].技術經濟,2009(1):40-45.

        [4] 楊倍貝,吳秀敏.消費者對可追溯性農產品的購買意愿研究[J].農村經濟,2009(8):58-59.

        [5] 吳林海,卜 凡,朱 淀.消費者對含有不同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豬肉的消費偏好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10):13-22.

        [6] 吳林海,王紅紗,朱 淀,蔡 杰.消費者對不同層次安全信息可追溯豬肉的支付意愿 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8):39-45.

        [7] 祁勝媚,杜 壘,蔣乃華,林 巖.消費者對可追溯豬肉的認知和購買行為分析――以揚州市消費者調查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15):9317-9320.

        [8] 周應恒,王曉晴,耿獻輝.消費者對加貼信息可追溯標簽牛肉的購買行為分析――基于上海市家樂福超市的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08(5):22-32.

        [9] Angulo A M, Gil J M, Tamburo L. Food safety and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labelled beef in Spain[J]. Journal of Food Products Marketing, 2005,11(3): 89-105.

        [10] 徐玲玲,吳林海,山麗杰.江蘇省城市消費者可追溯食品購買意愿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1):7-11.

        [11] Lichtenberg L, Heidecke S J, Becker T. Traceability of meat: Consumers’ association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C]//12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EAAE,2008.

        [12] 王 鋒,張小栓,穆維松,傅澤田.消費者對可追溯農產品的認知和支付意愿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3):68-74.

        第7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一般來說,生態環保型商品的價格要高于普通同類商品的價格。那么,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消費者是否愿意花費更高的價格去購買生態環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這些可能最終影響到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購買行為。

        一、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運用相關方法對支付意愿進行了估計,并對影響支付意愿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過研究發現消費者對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與消費者的年齡、收入和態度密切相關。Boc-caletti和Nardella[2]對意大利的消費者的研究表明,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對農藥所帶來的風險的認知水平越高,其對有機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該研究認為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費者對常規產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較多的緣故。Loureiroetal•[3]通過對貼有生態標識的蘋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消費者只愿意支付一個很小的溢價。Umberger[4]在確定了美國消費者偏好國產牛肉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了消費者對具有國產標識牛肉的支付意愿。國內學者侯守禮等[5]研究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對銀川市居民為改善水環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國內大多數研究在主要是運用Pobit或Logit等回歸分析方法來對消費者的支付意愿進行研究,很少考慮到消費者個體特征間的差異對支付意愿水平的影響。本文以哈爾濱市居民為研究對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城市居民生態消費的相關資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態消費的支付意愿水平,并運用交叉分析和差異分析的方法對此進行分析。

        二、研究設計與樣本情況

        (一)研究設計

        1•調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樣本取樣法,對樣本的調查主要采用面對面的問卷式調查。樣本單位為單個消費者,樣本選自哈爾濱市香坊區、南崗區、道理區和道外區的消費者,調查地點選擇在百貨商店、超市、建材市場、居民小區等。2•數據來源本研究的基礎數據來源于實地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08年6月。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92份,獲得有效問卷2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3%。

        (二)樣本情況

        樣本的統計結果表明,從年齡、收入等人口學特征看,調查范圍比較廣泛。樣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男性為135人,女性為154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齡主要是在45歲以下(占86•8%),其中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人數為161人(占55•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以下居多(占73•3%);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大學及以上學歷占56•7%),這也基本代表了哈爾濱市居民的總體特征。

        三、數據分析結果

        (一)消費者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1•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認知

        從調查結果來看,對生態環保型商品有點了解的消費者占57•4%(如表2所示)。對生態環保型商品不了解的消費者占24•2%,二項合計81•66%,可以看出哈爾濱是居民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了解水平還是很低的,而真正完全了解的人只有2•4%。可見,當前居民生態環保型商品認識水平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生態環保型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這說明提高居民的生態環保型商品認識水平的重要性。

        2•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質量的認同

        一般說來,生態環保型商品的生產條件要求更為嚴格,生產技術更為規范,因而其質量比一般商品更高。調查結果顯示,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質量表示信任的消費者有202人,占被調查總數的69•9%,這說明大多數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質量是認可的。

        3•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

        生態環保型商品分為2類,一類是僅有利于環境而對消費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無影響的生態環保型商品,稱第一類生態環保型商品,如由擁有減排處理技術的造紙廠生產的紙張;另一類是既有利于環境又有利于消費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態環保型商品,稱第二類生態環保型商品,如有機食品。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第一類環保型產品,消費者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價格的消費者占45%,而對第二類環保型產品,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價格的消費者占78•9%。相對于普通商品,對第一類環保型產品,3•8%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18•4%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10•7%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12•1%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對第二類環保型產品,6•9%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6•3%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36•7%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9•0%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如表4所示)。從整體上來看,哈爾濱市居民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多集中在10%~50%之間,消費者對第二類生態環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明顯要高于第一類生態環保型商品。

        (二)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認知程度與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把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認知程度進行量化,0表示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不了解”,1表示“一般了解”,2表示“比較了解”,3表示“非常了解”。對于第一類生態環保型商品,認知程度為0的消費者共有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51人,占72•9%;當認知程度為1時,總計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數為89人,占53•6%;當認知程度為2時,總計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數為19人,占41•3%;認知程度為3時,總計有7人,沒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費者(如表5所示)。交叉分析的結果表明,隨著消費者認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費者的比例在不斷的減少。對于第二類生態環保型商品,認知程度為0的消費者總計為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30人,占42•9%;當認知程度為1時,總計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數為30占18•1%;當認知程度為2時,總計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數為1人,占2•2%;認知程度為3時,總計有7人,沒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費者(如表6所示)。交叉分析的結果表明,隨著消費者認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費者的比例在不斷的減少。

        (三)消費者個體因素與支付意愿水平的差異分析

        1•性別對居民支付水平影響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見表7),居民生態消費的支付意愿水平在性別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其t檢驗的顯著性水平(Sig•)均大于0•05。#p#分頁標題#e#

        2•年齡對居民支付水平影響的差異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見表7),不同年齡段居民對生態消費的支付意愿水平普遍具有顯著差異,即年齡對居民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的顯著性概率(Sig•)均不超過0•05。進行各變量均值的兩兩比較(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可以看出45~59歲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與30~44歲的消費者存在顯著差別(Sig•=0•002<0•01),與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之間也存在明顯差別(Sig•=0•023<0•05)。45~59歲的消費者較之30~44歲和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的均值水平要低,可以看出,以45歲為界,45歲以上的居民,較之45歲以下的消費者,對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對生態消費了解相對較少,沒有了解生態消費的重要性,或者是其思想的局限性等。而相比于30~44的消費者,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對低一些,其原因可能是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經濟能力相對差一些,有的甚至還沒有達到經濟上的完全獨立,因此相對低一些。

        3•文化程度對居民支付水平影響的差異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對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文化程度對居民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為20•827,其的顯著性概率Sig•=0•000(0•001。進行各變量均值的兩兩比較,結果表明,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顯高與其以下的的消費者的支付水平。當消費者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后,其對環境問題,生態消費問題,甚至是關于生態消費的理解和自覺進行生態消費的行為會有所提高,因此其支付水平相對來說也比較高。

        4•家庭收入對居民支付水平影響的差異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消費者收入水平對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其F值為37•778,顯著性概率Sig•=0•000(0•001。進行各變量均值的兩兩比較,結果表明,以家庭月收入3000~5000元為基準,家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顯要低,而家庭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相對來說也比較高。一個明顯的結論是,當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其對消費質量和消費過程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同時對自身的健康等更為重視,那么其對生態消費的支付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四、結論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城市居民生態消費的支付意愿和意愿支付水平都不是很高。45%的被調查者對第一類生態環保型商品有支付意愿;78•9%的被調查者對第二類生態環保型商品有支付意愿。被調查者對兩類生態環保型商品愿意比同類一般商品多支付的價格水平集中在10%~50%水平。(2)城市居民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認知程度不是很高,還缺乏一定的生態消費知識。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與其對生態環保型商品認知程度成正相關關系,隨著認知程度的提高支付意愿水平也明顯提高。(3)年齡、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對居民生態消費支付水平有顯著差異。

        作者:朱洪革 佟立志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一般來說,生態環保型商品的價格要高于普通同類商品的價格。那么,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消費者是否愿意花費更高的價格去購買生態環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這些可能最終影響到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購買行為。

        一、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運用相關方法對支付意愿進行了估計,并對影響支付意愿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過研究發現消費者對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與消費者的年齡、收入和態度密切相關。Boc-caletti和Nardella[2]對意大利的消費者的研究表明,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對農藥所帶來的風險的認知水平越高,其對有機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該研究認為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費者對常規產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較多的緣故。Loureiroetal•[3]通過對貼有生態標識的蘋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消費者只愿意支付一個很小的溢價。Umberger[4]在確定了美國消費者偏好國產牛肉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了消費者對具有國產標識牛肉的支付意愿。國內學者侯守禮等[5]研究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對銀川市居民為改善水環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國內大多數研究在主要是運用Pobit或Logit等回歸分析方法來對消費者的支付意愿進行研究,很少考慮到消費者個體特征間的差異對支付意愿水平的影響。本文以哈爾濱市居民為研究對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城市居民生態消費的相關資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態消費的支付意愿水平,并運用交叉分析和差異分析的方法對此進行分析。

        二、研究設計與樣本情況

        (一)研究設計

        1•調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樣本取樣法,對樣本的調查主要采用面對面的問卷式調查。樣本單位為單個消費者,樣本選自哈爾濱市香坊區、南崗區、道理區和道外區的消費者,調查地點選擇在百貨商店、超市、建材市場、居民小區等。2•數據來源本研究的基礎數據來源于實地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08年6月。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92份,獲得有效問卷2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3%。

        (二)樣本情況

        樣本的統計結果表明,從年齡、收入等人口學特征看,調查范圍比較廣泛。樣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男性為135人,女性為154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齡主要是在45歲以下(占86•8%),其中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人數為161人(占55•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以下居多(占73•3%);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大學及以上學歷占56•7%),這也基本代表了哈爾濱市居民的總體特征。

        三、數據分析結果

        (一)消費者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1•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認知

        從調查結果來看,對生態環保型商品有點了解的消費者占57•4%(如表2所示)。對生態環保型商品不了解的消費者占24•2%,二項合計81•66%,可以看出哈爾濱是居民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了解水平還是很低的,而真正完全了解的人只有2•4%。可見,當前居民生態環保型商品認識水平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生態環保型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這說明提高居民的生態環保型商品認識水平的重要性。

        2•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質量的認同#p#分頁標題#e#

        一般說來,生態環保型商品的生產條件要求更為嚴格,生產技術更為規范,因而其質量比一般商品更高。調查結果顯示,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質量表示信任的消費者有202人,占被調查總數的69•9%,這說明大多數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質量是認可的。

        3•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

        生態環保型商品分為2類,一類是僅有利于環境而對消費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無影響的生態環保型商品,稱第一類生態環保型商品,如由擁有減排處理技術的造紙廠生產的紙張;另一類是既有利于環境又有利于消費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態環保型商品,稱第二類生態環保型商品,如有機食品。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第一類環保型產品,消費者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價格的消費者占45%,而對第二類環保型產品,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價格的消費者占78•9%。相對于普通商品,對第一類環保型產品,3•8%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18•4%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10•7%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12•1%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對第二類環保型產品,6•9%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6•3%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36•7%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9•0%的消費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如表4所示)。從整體上來看,哈爾濱市居民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多集中在10%~50%之間,消費者對第二類生態環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明顯要高于第一類生態環保型商品。

        (二)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認知程度與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把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的認知程度進行量化,0表示消費者對生態環保型商品“不了解”,1表示“一般了解”,2表示“比較了解”,3表示“非常了解”。對于第一類生態環保型商品,認知程度為0的消費者共有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51人,占72•9%;當認知程度為1時,總計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數為89人,占53•6%;當認知程度為2時,總計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數為19人,占41•3%;認知程度為3時,總計有7人,沒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費者(如表5所示)。交叉分析的結果表明,隨著消費者認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費者的比例在不斷的減少。對于第二類生態環保型商品,認知程度為0的消費者總計為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30人,占42•9%;當認知程度為1時,總計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數為30占18•1%;當認知程度為2時,總計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數為1人,占2•2%;認知程度為3時,總計有7人,沒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費者(如表6所示)。交叉分析的結果表明,隨著消費者認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費者的比例在不斷的減少。

        (三)消費者個體因素與支付意愿水平的差異分析

        1•性別對居民支付水平影響的差異分析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見表7),居民生態消費的支付意愿水平在性別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其t檢驗的顯著性水平(Sig•)均大于0•05。

        2•年齡對居民支付水平影響的差異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見表7),不同年齡段居民對生態消費的支付意愿水平普遍具有顯著差異,即年齡對居民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的顯著性概率(Sig•)均不超過0•05。進行各變量均值的兩兩比較(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可以看出45~59歲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與30~44歲的消費者存在顯著差別(Sig•=0•002<0•01),與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之間也存在明顯差別(Sig•=0•023<0•05)。45~59歲的消費者較之30~44歲和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的均值水平要低,可以看出,以45歲為界,45歲以上的居民,較之45歲以下的消費者,對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對生態消費了解相對較少,沒有了解生態消費的重要性,或者是其思想的局限性等。而相比于30~44的消費者,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對低一些,其原因可能是29歲以下的消費者的經濟能力相對差一些,有的甚至還沒有達到經濟上的完全獨立,因此相對低一些。

        3•文化程度對居民支付水平影響的差異分析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對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文化程度對居民生態消費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為20•827,其的顯著性概率Sig•=0•000(0•001。進行各變量均值的兩兩比較,結果表明,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顯高與其以下的的消費者的支付水平。當消費者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后,其對環境問題,生態消費問題,甚至是關于生態消費的理解和自覺進行生態消費的行為會有所提高,因此其支付水平相對來說也比較高。

        第8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現在的網絡購物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它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進行網購時一般有下面幾方面的特點:

        ①有大量的成員,

        ②顧客可以在網絡上對購買的商品發表看法從而影響到其他網民的看法,

        ③大量的購買數據也會為網民指明那個時間斷的購物趨勢,

        ④對于較好的商品,為了省事大多數網民會進行購買。而數據挖掘對于網絡購物有著重要的意義,網絡購物數據庫儲存了大量的數據信息,而這些數據信息依靠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很難做出準確的分析,但是通過網絡數據挖掘我們可以對海量的數據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他能同時搜索發現多種模式的信息,揭示隱藏的、不明顯的、預料以外的數據,通過評估數據的特征、特性和規則,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意義的聯系與趨勢。這樣對于網民在網購時做出準確的判斷很有意義。

        二、數據挖掘的網絡購物現狀

        21世紀互聯網成為了人們的聯系溝通的重要工具,網絡購物越來越流行,而想要在充滿虛假的網絡上面進行購物,就要有合適的方法與手段進行甄別。數據挖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發現網民購買商品數據的聯系,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性,然后買家可以根據此來進行購買商品。在我國,數據挖掘應用于網絡購物還處于試驗的階段,將它的理論基礎轉化為實踐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在進行數據挖掘時會遇到種種的困難,比如:網絡購物數據庫內的數據沒有及時的更新,數據庫中的信息不夠完善,數據的利用率不足,人們對于數據挖掘技術的不信任等等。而且網絡購物數據挖掘技術,它要么是對數據進行分析,要么是對網絡關系進行分析,很少將二者綜合起來進行全面的分析,這樣也會影響到數據挖掘技術所分析出來的信息的準確性,很難對于網絡購物的買家產生說服力。由于網絡不能使用卡,以及網絡宣傳是的資質證明的可欺騙性及不完整,導致許多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網絡購買欲望受限。對企業而言,資質證明是網上合法性和安全性的基本保障,資質證明的標示既有利于監管部門監督管理,又有利于消費者判別和選擇。由于我國已有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在網頁上必須標明表示哪些資質合法有效的證明,也沒有明確規定這些證明應當標示于何種位置、以何種方式標示,而卡的使用是硬性的問題,可以推薦卡實施與支付寶相關的業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應對已經消費了的顧客要進行有效的售后回訪,在消費者確認收獲的同時對消費者進行回訪,試問對品的滿意程度,在一段時間后對消費者提供使用回訪,給消費者最滿意的服務,讓消費者成為網店的永久性顧客,同時讓消費者周邊的潛在消費者相信網絡的可靠性。而且,據調查,目前大部分網上客服均采用QQ聯系的方式設置客服體系,亦有部分網上建立了網頁對話模式,但是消費者和師無法面對面溝通的問題就導致很多的消費者對于急需的問題無法解決,賣家可以設置關鍵字的自動回復設置,只要消費者輸入相應的關鍵字就能得到相應病況的治療品,而且對該情況的也有相對應的健康小常識介紹,這樣就部分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如果可以設置“如果有消費者瀏覽網頁,客服人員就能與其主動聯系”這樣的服務系統,即是消費者首先與客服人員聯系,這樣就能大大的增加消費者的數量,而客服人員無法及時發現消費者,這也就使網上提供學服務有所欠缺。例如:在網絡上銷售年輕人信任度高的品品牌,對網頁的設計偏向于年輕、有個性、有活力的網頁版面,設計簡單的購物環節,將繁瑣的購物環節都省略,設計簡單、快捷的購物渠道。并且根據消費者的心理進行簡單的消費促銷,但要嚴格保證不減退消費者的對與的信任度。

        三、總結

        第9篇:消費者分析方法范文

        關鍵詞:超市寄存 保管合同 借用合同 寄存聲明

        超市為了方便消費者購物同時方便自己進行管理、降低經營成本,大多會在購物入口處設置自助寄存柜,同時引發的是因使用自主寄存柜而丟失錢物的問題,對于消費者所遭受的損失應當由誰來承擔責任,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不同法官對該自助寄存的行為的法律性質認識不一,往往會出現不同的判決。而在理論界各學者也持不同觀點,為了明確最終的責任承擔者,本文旨在分析該自助寄存行為的法律性質,從而確定最終的責任承擔者。同時本文也分析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問題。

        一、 關于超市自助存包制度法律性質的分析

        超市自助存包,在消費者和超市之間形成的是保管合同還是借用合同往往是人們爭議的焦點不同的性質認定將直接影響最終的責任承擔者。依據《合同法》第365條的規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還該物的活動。367條規定: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369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保管場所或者方法。而借用合同屬于無名合同,往往參照適用合同法有關租賃合同的規定。而學者將借用合同定義為:當事人約定出借人將出借物無償貸于借用人,供其占有、控制、使用,并最終返還的合同。兩種合同關系在交付方向和對象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對于保管合同而言,是寄存人將保管物交付至保管人,也即消費者將錢物交付給超市,由超市進行保管。而對于借用合同則是出借人將出借物借與借用人,由借用人占有控制并使用,也即是超市將寄存柜借與消費者使用。

        很多學者以及很多法院判決該種合同應當屬于借用合同,原因如下:1.消費者在使用寄存柜時,通過放入物品、關閉箱門、吐出密碼條一系列程序取得了該寄存柜的使用權,其可以自由決定將何種物品放入該寄存柜中并可以憑密碼條自由存取物品,其取得了對該寄存柜的占有控制使用權,而寄存物品并沒有發生占有控制的轉移,超市不可以對該物品直接進行管理,未經特別的程序或者經消費者的請求和同意超市無權自行打開該寄存柜。而依據《合同法》365條的規定,該保管物的交付也即占有的轉移為保管合同成立的必備條件。2.消費者可以自由決定寄存何種物品、寄存的時間,并可以隨意取走所寄存的物品,其取得了對該寄存柜的占有控制使用權,符合借用合同的成立要件。

        但是筆者認為該種合同應當為保管合同。《合同法》第365條規定了保管合同的含義,即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而確定該合同是否為保管合同最重要的就是確定在消費者使用自主寄存柜的過程是否滿足了“保管人保管”和“寄存人交付”這兩個行為特征。接下來我們要分析這兩個特征。首先是“交付”。交付是指轉移占有,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現實交付指出讓人將對于動產的直接管領力現實地轉移與受讓人,由受讓人直接占有該動產。觀念交付指在特殊情況下,法律允許當事人約定不予現實的交付動產,而采用一種變通的交付方法來代替實際交付,包括簡易交付、占有改定及指示交付。筆者認為消費者寄存物品的過程屬于占有改定,即該動產仍由寄存人占有,而超市僅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占有以代替標的物的實際交付。也即在此過程中,雖然超市并未取得對寄存物的直接管領力,但取得了對該標的物的間接占有。也即存在寄存人交付保管物的行為。其次是“保管”。超市是否存在保管行為呢?依據《合同法》第369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保管場所和保管方法。在超市中一般都會有工作人員在寄存柜負責保管管理等工作,該工作人員確定消費者是憑借密碼條或者輸入密碼的方法來打開寄存柜,同時在消費者丟失密碼條或者忘記密碼的時候工作人員可以憑借自己手中的鑰匙打開寄存柜,并通過詢問消費者寄存柜中所存放的物品來確定該物品是不是該消費者所擁有。筆者認為這是超市所實施的保管行為。所以綜上分析,在消費者自助寄存的過程中存在消費者交付保管物和超市保管保管物的行為,所以該行為為保管合同。

        此處不將該合同認定為借用合同,還有如下原因:第一,從超市設置自助寄存的行為來看,其設置目的是為了避免部分素質欠佳的消費者的偷盜行為,商場一般不讓消費者提包入內,從而減少損失。另外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商場有保護消費者安全購物的義務,所以商場安排自主寄存柜也是履行法律義務的需要。也即超市為自己設定了要求顧客存包的權利,根據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原則,超市則負有保障存包安全的義務,所以應當為保管合同。另外該自助寄存行為雖然看似是免費的,但消費者進入超市購物,超市獲得了盈利,并且由于保管消費者存包的費用是已經計入營業費用從而計入到每件商品中,而該項費用則是由消費者來承擔的。所以雖然看似免費但其實是有償的,而借用合同則是無償的,所以不屬于借用合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消費者使用自主寄存柜的行為屬于保管合同的性質。

        二、關于商場發出的寄存聲明的法律效力的分析

        很多超市往往在寄存柜處聲明“本店寄存柜僅屬寄放用途,不具有任何保險用途,貴重物品請自己管理,如有遺失,本商場最高賠償金額為X元”。在確定了自助寄存屬于保管合同的前提下,我們來分析該種聲明的效力問題,以更好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超市的聲明。首先:該種聲明屬于合同法上的要約,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商場基于考慮自己的管理能力以及服務目的,認為自己不適宜保管貴重物品,發出保管一般物品但不保管貴重物品的要約,該要約意思表示真實、內容明確具體,屬于合法的要約。消費者在存包前應認真閱讀該要約,考慮是否接受該要約,從而締結保管合同。如果消費者想要寄存貴重物品,則屬于發出新的要約,只有在商場承諾的情況下雙方才能締結保管合同。其他類似保管期限的規定也屬于商場發出的意思表示真實的要約,適用上述的分析。但對于該聲明中限制賠償金額的陳述,筆者認為是不合法的。因為消費者和商場之間形成了保管合同,而且基于上文的分析,該保管合同為有償保管,所以對于賠償的范圍和金額應當依據合同法的規定來處理。商場應當盡到善良保管人的注意義務,只要保管人保管不善從而造成保管物損毀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而不適用聲明中的賠償限額的規定。

        參考文獻:

        [1]楊曉.超市寄存行為法律性質之解析.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6)

        [2]孫艷蘭.寄存隱患調查實錄.觀察與思考,2005(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 六月丁香婷婷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色黄在线观看 | 日本一特黄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