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愛惜糧食的感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新的語文教育大環境下對語文學科作用的最新、最高的認識。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以課堂教學為陣地,提高自身人文修養,確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語文能力訓練過程中加強人文性滲透。這樣,學生在感悟、理解、欣賞、積累和運用語文知識的同時,必將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
關鍵詞:語文;小學語文;人文;教育;思考
一、增加教師自身的文化內涵
新教材遵循語文教育規律,重視積累、感悟的熏陶,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一個口若懸河、妙語連珠的教師的課堂,其吸引力可以讓學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教師要把語文課上成具有趣味,充滿人性之美,能凈化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課,就必須增加語文的文化內涵,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一些優秀的文學精品,讓學生在積累知識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學素養。語文教材逐步改革之中所選的篇目越來越重視文采,充滿藝術魅力,強調人文素養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忽視甚至冷漠對學生的文采培養。否則“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話。我們應放手讓學生大量閱讀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名著精選,見多識廣,“潤物無聲”,讓學生從中陶冶情操,獲得豐富的心靈體驗,鑄成審美的心靈。
二、教學中教師要飽含情感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是以激感為誘發因素的。小學語文教學面對的對象是兒童,兒童情感豐富、易變、善外露,正確的情感引導會使其興趣盎然,對學習、對課堂、對生活充滿熱愛,并且滿懷熱情參與到學習中去,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情感因素應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積極的情感能使課堂充滿人文魅力。教師要掌握兒童的情感規律,尊重學生的選擇,調節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營造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在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都應滲透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和熱愛,在導入中激情,在訓練中冶情,在活動中陶情,在交流中動情,在整個學習中付諸真情,學生的情感會在一種樂學的情景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和升華。對于語文這門具有豐富知識和情感的學科來說,老師豐富的情感能要充分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教師既要注重給學生傳授多少東西,也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去體驗,把我們作品當中的情感無形中給學生以熏陶,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學生畢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對課文的體會、體驗根本不是我們教師所能預料得到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的學生不只是一個優秀的聽眾,也是一個優秀的讀者,優秀的讀者自然會賞析作品,自然會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老師的情感能傳遞作品中真善美的信息,引導學生領悟到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
三、確立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觀
蘇霍母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要真正走進這個世界,就必須弘揚學生主體,以生為本,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非領導者。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念,還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鼓勵學生敢于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說前人沒說過的話,敢于向書本的提出挑戰,敢于對權威說“不”,敢于堅持獨立思考和積極的爭論,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舞臺。教師作為設計者,不是為自己設計,而是為學生設計。設計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主動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序,要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體現教師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地位。多設計一些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學習活動,充分讓學生參與交流、討論,在一種自主、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凈化、個性得以張揚,使課堂教學充滿人文魅力。
四、教學中要樹立“大語文”觀
語文學科作為語言文化的載體,它并非孤芳自賞,它所涉及的內容是社會的方方面面,他可能接觸到有關人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在語言文字、文學之外還蘊涵著深厚的歷史、藝術、民俗文化等內容,體現著人們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體現出濃濃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優秀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語文課堂應是一個充滿情感、體驗的課堂,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課堂,更是一個具有豐富人文性的課堂,教師絕不能目光只局限于語文學科,要樹立“大語文”觀,如學習課文《憫農》,作為古詩教學來講,首先是要字詞句的落實,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深入學習的基礎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愛惜糧食”這種節約思想??梢砸孕〗M為單位分析內容,通過合作分析愛惜糧食的重要性,再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學生甚至得出愛惜糧食,利國利民,是對勞動者的尊重等課文以外的結論,,最后讓學生結合課文與生活實際談看法。在這堂語文課中,學生能總結文章主旨,而且能聯系生活實際,這也是新課標要求的人文教育,也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所以,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這一課文中蘊涵的充分的人文內容,教師要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于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引導學生回歸大自然,去發現和體會實踐中那些散發著魅力的人文素材。
關 鍵 詞 小學品德課;兒童立場;主體自覺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5-00-03
新課程改革以來,“從兒童出發”逐漸成為品德課教師所堅守的教學立場。兒童是自己生活的主體,他們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唯有尊重兒童天性,不斷喚醒兒童的主體自覺,引領兒童不斷認識和體驗廣闊的生活世界,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兒童的世界,引領兒童順性成長。
一、呵護兒童的好奇心,激活探究熱情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從天性上說,兒童就是探索者。觀照兒童立場的品德課堂應當保護兒童的天性,引領兒童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不斷認識自我、探索廣闊的生活世界。
“了解我的身體” (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一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身體,感受自己身體的基本特征,關心自己身體的生長發育情況,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具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教學需要引領學生認識身體的各部分器官,并通過測量等方式,了解自己的生長發育情況。課堂上,教師借助游戲活動,引領兒童探究身體的奧秘。
活動一:猜猜他(她)是誰。讓學生尋找自己與他人身體特點的不同之處,通過身體特征辨識同伴。由此,讓學生發現雖然每個人的身體情況大致相同,但又存在不同之處,各人有各人的特點。活動二:量量我的身體。讓學生測量身體各部分長度,了解自己的生長發育情況。有了活動一的基礎,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充滿了好奇,非常認真地展開測量活動?;顒尤荷眢w器官我知道。以競賽方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身體器官。以此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身體的各部分器官。活動四:趣味體驗?;谇懊婊顒又袑W生的觀察和測量結果,讓學生感受身體各部分器官的作用,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如有學生在表述內部器官所在位置時,在自己或同伴的身體上指出位置,或借助實物模型進行展示,還有學生用簡筆畫標注器官位置。生動的游戲體驗活動,激活了孩子們探索身體奧秘的好奇心,在愉快積極的學習氛圍中,自然達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作為一種常見的品德課教學活動方式,游戲本質上是兒童發現與探究世界的一種體驗性活動。[1]圍繞學習目標營建特定的游戲情境,才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引領兒童在快樂的游戲體驗中真切體驗、生動探究。而這種探究精神將成為兒童道德成長的寶貴財富。
二、歸還兒童的話語權,喚醒主體自覺
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主調,而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則是兒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會的要求。觀照兒童立場的品德課堂必須回應兒童道德生長的需求,將話語權逐步讓渡給兒童,讓兒童的聲音、表情都處于開放自信的狀態,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放心大膽地探索追問、質疑與評論[2]。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兒童立場認識兒童、發展兒童,喚醒兒童的主體自覺。
“糧食來得真不容易”(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一課旨在通過了解糧食的生長過程,讓學生感受農民種田的辛苦,培養孩子愛惜勞動果實和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今天的城市兒童多數缺乏農村生活經驗,可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簡單呈現糧食的生長過程,難以讓兒童理解和體驗“糧食來得真不容易”,自然無法激發兒童珍惜勞動成果和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基于這一思考,教師與家長溝通后,請孩子們在課前與家長一起了解糧食“從哪里來”。課堂以兒童劇切入:
一個小女孩拿著面包啃了一口,覺得不好吃便扔了?!懊姘狈浅模@時,同病相憐的“饅頭”和“大米”走過來,互相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路人”義憤填膺,決定針對浪費糧食現象召開“記者招待會”:
師:歡迎同學們來到記者招待會現場。你身邊有哪些浪費糧食的現象,請自由發言!
生1:課間餐時,有個別同學把只咬了一口的面包扔進了垃圾桶。
生2:我在學校吃午飯時,經??匆娪型瑢W把米飯灑在地上、倒在餐桌上,或剩在碗里。
生3:我有時也做過浪費糧食的事。吃飯的時候,媽媽說我的嘴巴像個漏斗,邊吃邊灑,我一定改正。
師:好孩子,我真為你驕傲!你不僅能發現自己的錯誤,還能勇敢承認,我們為你的誠實鼓掌!
師:面包、饅頭和大米那么傷心,是因為浪費糧食的人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你們了解面包、饅頭和大米是從哪里來的嗎?同學們在課前有哪些調查結果呢?
生4:我在爸爸的幫助下,通過上網知道了種糧食是一個很復雜、很漫長的過程。以水稻為例,從春耕到收糧入庫,大約要經過40多道工序,5個多月的生長周期……
師:謝謝你的精彩講解!通過你的介紹,我們知道了要種出水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不辭辛苦種糧食,是因為糧食對我們非常重要。
生5:糧食對我們的身體發育有很大作用。如果不好好吃飯,我們就長不高,也長不好,所以我們不能浪費糧食。
生6:除了水稻,我們常吃的一種糧食叫小麥。它可以加工成面粉,我們常吃的面包、蛋糕,還有面條都是由它加工而成的!
生7:糧食對我們的身體成長非常重要,又是農民伯伯、阿姨們辛苦勞動的成果,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
……
這樣的課堂閃爍著兒童的智慧與活力,孩子們對于“糧食來得真不容易”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唯此,珍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才會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將話語權還給兒童,品德課堂才能成為兒童勇敢表達、積極探究與思考的舞臺,從而不斷喚醒兒童的主體自覺,實現智慧成長。
三、拓展兒童生活場域,促進知行統一
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品德n教師應當不斷拓展課堂教學時空,讓學生走進廣闊的生活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想法和體驗,并嘗試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此,才能引領學生在逐漸擴展的生活領域中,踐行道德認知,實現知行統一。
在教學“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上冊)一課時,教師設計了課前調查訪問活動。學生分成六個小組,走進學校和身邊的報社、環衛、公安、醫院、社區等行業部門,了解其工作情況。如學校組重點引導學生觀察老師一天的工作,環衛、公安組等則請從事相關工作的父母輔助指導。
課堂上,教師請學生分組匯報調查情況,交流體驗。
生1:我發現報社的校對工作非常辛苦,要求校對人員非常細心,盡量減少錯誤。
生2:環衛工人凌晨就開始清掃路面,還要清理下水道,真是不怕臟不怕累。我們不能亂扔東西,要珍惜他們的勞動。
生3:醫生每天工作都非常繁忙,壓力大,對待病人還要態度好。我采訪的一位醫生說:“當醫生要有精明的醫術、靈巧的手、善良的心?!?/p>
……
通過交流分享,孩子們對身邊的勞動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他們的辛苦勞動和奉獻精神贊嘆不已。教師趁勢布置了課后延伸活動――角色體驗,包括“今天我當家”“我是小老師”等,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各行各業勞動者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保障。借此,深化學生尊重勞動者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對職業、勞動的正確看法。學生置身各行各業勞動場域所獲得的情感體驗必然更加豐富而深刻,而這將成為學生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引領學生的道德踐行。
兒童立場是我們走進孩子心靈世界的路標。觀照兒童立場是品德課教學的起點,也應是教學的追求。為此,我們要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祝祖崗.游戲體驗教學的誤區及對策[J].中小學德育,2017(3):39.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小布頭在一個老師手里誕生的。那一年,新年禮物都準備了99個,可幼兒園有100個小朋友呢,本來想拿那只舊的小狗就行了,可它太舊了,小朋友玩膩了,誰也不會喜歡的,就這樣,小布頭誕生了。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小布頭奇遇記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小布頭奇遇記讀后心得1暑假里,我讀了《小布頭奇遇記》這本書。小布頭是蘋蘋的一個布娃娃,他膽子很小,小朋友們都嘲笑他。他下定定心做一個勇敢的孩子。可是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呢?從醬油瓶上跳下來算不算?誰知他跳下來的時候,打翻了蘋蘋的飯碗,蘋蘋批評他不愛惜糧食,小布頭生氣了,從蘋蘋家逃了出來。奇遇開始了??墒?,他一出門就后悔了。
這本書里,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把一個布娃娃寫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內容栩栩如生,非常吸引人。我先說一下小布頭的來歷吧。新年要到了。幼兒園老師給小朋友準備禮物,老師們親手做了許多玩具,可是第二天就是新年了,還差一件玩具,倒是有一只小哈巴狗,可小哈巴狗是舊玩具,哪個小朋友分到了都不會高興。一位小老師就想再做一個新玩具,大家都回家了,可小老師沒有走,她用許多小布頭做了一個布娃娃,起名叫“小布頭”,就這樣“小布頭”誕生了。小老師為了讓每個小朋友都高興,加班趕制新玩具。她真是一位負責任、有愛心的好老師啊!她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班主任楊老師,每次到期末考試,她都會在放學后,留下一些成績不好的同學進行輔導,她把寶貴的時間都給了同學們,直到考完試,才肯休息。在楊老師的努力下,我們班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楊老師,辛苦了!書中寫的小老師和楊老師都是值得尊敬的好老師。
小布頭在新年開始被分給了蘋蘋,蘋蘋對小布頭非常好,關心倍至,后來因為一點意外,蘋蘋批評了他,小布頭就離家出走了。后來小布頭經歷了很多事情,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危險。他后悔了,想回到蘋蘋身邊,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遇見了蘋蘋,他們都非常興奮。小布頭回到了家,感到很幸福。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我們就像小布頭一樣,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蘋蘋就像是小布頭的家長,孩子不能因為一點批評就賭氣離家出走。這樣會遇到很多危險。不過,適當鍛煉一下自己,增強獨自面對困難的能力也是有好處的。但不能像小布頭一樣跑出來就不回家哦!做一個聽話、乖巧、勇敢的孩子。
小布頭奇遇記讀后心得2新年快到了,幼兒園的老師們為孩子們準備了新衣服和新玩具,還有一些好吃的小點心。小老師在玩具箱里清點玩具的數量,看看夠不夠。數了一數,卻只有九十九個,但是有一百個學生,還有一個學生將不能分到玩具,所以幼兒園的蕭老師想盡了辦法,用僅剩的蔥綠布頭和桃紅布頭做一個娃娃,但是這個娃娃沒有褲子,于是老師用她在百貨商店新買來的白色發帶為這個娃娃做了一條褲子。然后還用幾根小黑毛線為這個娃娃做頭發。這時外面正在下著鵝毛大雪,蕭老師怕他冷,就給他做了一頂小帽子。蕭老師想這個娃娃還沒有名字呢?于是蕭老師想到這個小布娃娃是用最小最小的布頭做成的,所以就叫他“小布頭”吧!
當我看到那里的時候,我真的覺得這個蕭老師是一個好老師。她為了給每個學生新年時都有禮物在半夜還要制做娃娃,而且當小布娃娃沒有褲子的時候,她盡然用自己新買來的發帶給她做褲子,還用自己的鵝黃色手帕給“小布頭”做帽子。這個娃娃是蕭老師用心和愛做的。如果誰拿到這個娃娃必須會很開心的。而且這樣老師是全心全意地為孩子們付出的。
第二天,孩子們到幼兒園參加活動,他們都拿到了新衣服和新玩具,他們都十分感謝老師們,在孩子們當中,蘋蘋拿到了小布頭,蘋蘋覺得他十分可愛,還讓小布頭做自己小火車的司機,是蘋蘋克服小布頭心中的恐懼,蘋蘋和小布頭也成了好朋友。但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小布頭打翻了米飯,蘋蘋很生氣,但是蘋蘋之后平復了情緒,告訴小布頭浪費糧食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小布頭就是不聽,而且還打算離開蘋蘋。
這樣看來,小布頭果然是小男孩,他很淘氣,很調皮。浪費糧食本來就是不好的習慣,他還不認錯,也難怪蘋蘋會生氣。我可不能學小布頭浪費糧食的壞習慣。
小布頭奇遇記讀后心得3我看過許多書,也包括《小布頭奇遇記》的拼音版。然而,今年暑假我讀到了這本書。起先,我是挑選著故事看。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于是我便按著順序地細細品味起來。
他以一個小孩子的身份出現在故事里。小布頭像我們每一個同學一樣,他有多重性格:可愛;勇敢;善良……他的感情也很豐富:害怕;喜悅;任性……
小布頭的故事有很多個,每個故事都很平凡,都是我們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墒俏艺J為每一個故事卻都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我跟著小布頭的奇遇。也好像自己在經歷了一段生活的過程。當小布頭的過失使飯粒兒撒得滿地都是時,對蘋蘋的生氣還不服氣,認為撒了一點兒破飯粒兒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曾經浪費過糧食。當外婆批評我吃飯不要剩飯時,我也不以為然。小布頭很任性,當蘋蘋批評他時,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蘋蘋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所以他賭氣地離開了蘋蘋。我也很任性,聽不得批評。當媽媽說我的缺點時,我會很反感的躲進房間,生氣的哭,不會想媽媽的批評是為了幫助我克服缺點,而是光想自己的委屈,自己的自尊心沒有得到保護。俗話說:知錯就改,小布頭就是知錯就改的典范,也是我學習的榜樣。
這本書中小布頭是幸運的,因為在它被拖進鼠洞后,又見到了好朋友——小黑熊和布猴子。還有小老虎。
看到小布頭的高興事,勾起了我現在童年的回憶,我的童年也是幸福地,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事:和同學一起到體育公園熘冰;在滑雪場滑雪;在書城可以買各種各樣的書;約朋友一起去看電影……
小布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澎湃的心潮不能平靜。我感情的升華難以抑制。我興奮,因為我長大了;我感謝,因為我從中又學到了許多知識和品德。我也要向小布頭學習,要愛朋友。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同學看,讓它伴著我們受益終生。
小布頭奇遇記讀后心得4寒假到了,這是我上學過的第一個假期。這個假期老師給我們推薦了7本課外讀物,我看了其中的兩本,一本是《小布頭奇遇記》另外一本是《狐貍列娜的故事》。
我讀的第一本是《小布頭奇遇記》這一部作品,我覺得這個童話很有教育意義,這本書講述了小布頭的一系列遭遇,其中有兩點讓我記憶特別深刻。一點是怎么樣是真正的勇敢,一點是為什么要愛惜糧食。小布頭起先認為勇敢就是膽子大,他為了練膽子闖了禍,浪費了糧食。他的好朋友蘋蘋批評他不應該,他不接受,開始和蘋蘋賭氣,并逃走了。于是他開始了自己的“歷險”,和“奇遇”。他坐錯了火車跟支援農業的電動機一起來到了農村,在農村里,他見到很多又奇怪又新鮮的事兒,認識了許多新朋友,聽他們說了很多真實的故事。這時,他才真正懂得糧食對人們多么重要,絕對不能浪費。同時,他也明白了只有敢于與壞人壞事作斗爭才算勇敢。
小布頭在這部童話里他就像一個孩子。他有自尊心,他希望做一個勇敢的人,他生怕別人說他膽子小。小布頭很任性,但他意識到自己任性而出了眉頭,他就趕緊掩飾。小布頭也富于同情心,見到悲慘的事,聽到悲慘的故事,一定會傷心痛苦。他富于好奇心,愛聽故事,遇到什么新鮮事總是愛刨根問底。他不接受那種光說道理的批評,但善于從實踐中或故事中總結經驗,接受教訓。
讀完了這一本書,我深刻明白了兩個道理。有些時候,小布頭的心理也是特別符合我們現代孩子的心理。像他從瓶子上翻下翻,第一次是不小心,而另一次卻是有意的。我們做各種危險的活動,第一次覺得好玩,第二次又去試,從不敢到敢的過程不正是這樣嗎?
我還要學習小布頭知錯能改的性格,敢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小布頭奇遇記讀后心得5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它叫《小布頭奇遇記》。
“現在就剩下眼睛、眉毛、鼻子和嘴巴了。小老師拿起畫筆,特別細心地畫。不一會兒,黑黑的、水靈靈的眼睛畫好了。那雙眼睛在望著她笑?!边@就是小布頭的誕生。
“現在,小布頭就跟蘋蘋回家了?!爆F在小布頭有一個家了。
“媽媽的手可巧了!不一會兒,小布頭就穿著新外套上幼兒園去了。新外套是用深綠色的絨布做的,穿在身上又溫暖,又軟和,又漂亮。小布頭心里有多高興,就不用提啦!”小布頭新衣服了。
“小布頭比蘋蘋還要生氣。他沒想到蘋蘋為了這么一丁點兒小事兒,會對他發這么大的脾氣。撒了一點兒破飯粒兒,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布頭犯錯誤了,還不知悔改!
“他撿起小布頭,翻過來瞧瞧,掉過去又瞧瞧,一邊瞧,一邊說:‘好哇!把這個小玩意兒送給老張的那個小丫頭,那她可高興死啦!’”小布頭被抓走了。
關鍵詞:經典誦讀;明禮禮儀;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9-127-01
中國是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是人類文明的基本要求,是個體道德素質的外在體現。中國的古詩文綿延了幾千年,保留了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禮儀的精髓,選入小學教材中的古詩文反映傳統禮儀的篇目很多,涉及面也很廣。學校作為傳承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成長的主陣地,應將古詩文誦讀與學生文明禮儀教育融合起來,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誦讀與理解反映文明、禮儀以及精神面貌的古詩詞,讓學生自小就扎根在文化傳統的熏陶中,培養其良好品行,提升道德素養。
一、創設豐富的古詩誦讀環境,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還指出:隱性課程乃是一種真正的道德教育課程,是一種比其他任何正式課程更有影響的課程。因此,學校要注重在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文明禮儀的資源,從營造豐富的誦讀環境入手,讓學生在耳聞目濡、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
學校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成為學生學習經典、感悟經典的平臺。例如:教室前黑板的一角開辟古詩詞專欄,每周規范書寫一首經典古詩,師生共享;教室里的“經典伴我行”宣傳欄,張貼學生作品,學生可以把對古詩中尊老愛幼、關愛他人以及團結互助等方面的理解用繪畫、剪貼等形式表現出來,和同伴們一起閱讀與欣賞;教室的圖書角擺放《弟子規》、《三字經》、《孝經》等經典名作以及禮儀方面的圖書;走廊墻壁張貼著與禮儀教育相關的名人名言、書畫作品、精美的手抄報……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豐富的經典誦讀環境對學生道德、品行、性情、氣質會產生極大地影響,是極見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二、增設經典誦讀課程,促進學生禮儀習慣養成
教育理論告訴我們:“青少年感受性強,傾向于模仿周圍生活中使他們感動的人和事,他們仰慕先進,易受英雄行為感染。”因此,教師要重視誦讀教學,充分利用誦讀課的優勢,在誦讀課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如:在教學一年級的《憫農》這首古詩時,根據其內容淺顯易懂,教師可采用“兒童教兒童” 的古詩導讀學習方式,開展“我做小老師”活動,讓學生聯系生活實踐,在教師幫助下設計“吟唱、表演的”學習方案,然后教師有目的組織學生一起學習。課堂上學生一邊表演一邊認真講解應如何學會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愛惜每一粒糧食。而教師適時地介入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愛惜糧食與正確進餐的方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孩子們在互動交流與實踐中,懂得珍惜糧食的道理,學會了文明進餐的行為禮儀。盡管一年級的孩子們對古詩的理解是似懂非懂,但已自然流露出了想用古詩中優美的詩句來表達的欲望。充分發揮孩子們學習的自主性,激發興趣,為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另外,《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詩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其內容涵蓋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對兒童的啟蒙教育極其重要。針對當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個人利益第一,對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團結友愛、孝敬父母意識淡薄,可將《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詩文作為校本課程,并納入到學生課程中,讓學生在誦讀與理解中習得禮儀規范。在教學中可將其中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勤學苦練等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配上旋律,編成韻律詩讓孩子吟唱與表演。在“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的聲聲誦讀中,教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指導學生誦讀,還要組織學生討論:對照自己找差距,辨別自己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今后應該怎樣做,并督促學生及時完成讀書筆記。
誦讀課的開展,不僅使學生積淀了文學知識,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傳遞著講文明,懂禮儀的信息,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禮儀行為的養成。
三、搭建經典誦讀活動平臺,內化學生文明禮儀品質
1、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接受能力較強,你是我們家中和社會未來的希望,在家中你能很好完成你力所能及的家務,雖然我們家從來沒請家教,但你的成績還是可以的,這離不開在校各科老師的辛勤努力和你自己用心學好。成功來之不易,好比一個奧運冠軍,他們也是離不開教練們的指導,及他們本人不怕辛苦,不怕困難和自身堅持得到的,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感受不到的。所以,在學校里面專心聽老師講解,接受他們教導方法,尊師重道,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在現在良好的基礎上更好的完善自己,使自己德智體全面發展。
2、孩子本學期以來轉變較大,放假回家后能主動學習,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同時還能與父母交流,匯報在校情況,配合家長做好一些家務活。但在思想上還不夠成熟,很多想法比較幼稚,懇請老師們給予批評教育。
3、孩兒到學校學習,就是要學好文化知識的,就是要從德、智、體全面發展,就是要發揮自己的才能學好專業知識,希望師生和家長共同幫助他、教育他,也希望吾兒要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克服缺點,學好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做一名有用人才。
4、你活潑聰明,平時愛看書, 興趣愛好廣泛,是個多才多藝的孩子。 本學期你成熟了許多,愿你找到自信,掃清前進路上的“馬虎”、“粗心”這兩大“絆腳石”,勇敢向前沖刺!
5、感謝老師對我們孩子的教導。我們對孩子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教育一直抓的比較緊,他在家中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學習時間利用尚可。孩子表現很好,自理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作業速度也在不斷加快。為了他進步更快,我們將積極配合老師對他的教育。
6、他在學習之余經常幫我們做家務,自己的事情從來都是自己做。他會細心觀察生活和積累生活經驗,去感悟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會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誠待人,樂于助人,能面帶微笑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老師及身邊的陌生人,他從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說謊,認真對待自己。他能愛惜自己的名譽及尊重他人的名譽。能自覺抵制不良誘惑,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能夠遵守網絡道德,不說臟話、不罵人、舉止文明和網絡安全規定,能做到不去三室一廳,能從小事做起,很孝敬父母,能主動承擔其學習勞動等應盡的職責,能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接受幫助時很是會心存感激。能做到自覺愛護環境,樂于參加環保宣傳活動,會愛惜糧食,節約水電氣,他在生活節儉。在平時學習中他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按時復習。
7、非常感謝老師一直以來對孩子的關心跟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還算不錯,真誠的希望老師在有事情的時候與我們家長經常溝通,孩子還不是很夠懂事,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叛逆,我們也希望透過老師這么一扇窗來更全面的看待我們的孩子。我也知道老師的辛苦,學生的累,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老師在學校的教導,我們也是很歡喜,學生能夠遇到一位這么善解人意的老師。希望我們一起努力!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老師的關心和支持。
8、xxx從小就文靜乖巧,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做好自己的本分,很少讓我們操心。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喜歡書畫,彈琴等。思想上日漸成熟,在自理自立方面有很大的進步,而且更加懂得去理解父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但就是不夠堅強,較為軟弱,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不能夠勇敢地去戰勝。如今中考在即,希望孩子能憑著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為自己的初中生涯畫上一個無憾的句號。
9、他是一個品德好的孩子,尊老愛幼,有孝心,有愛心,懂禮貌,會分擔家里的家務,一直以來表現較好,會刻苦學習,思維活躍、開闊。有主見,思考能力強,生活上遇事鎮定,面對困難和挫折,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有一定的上進心,誠實守信是他做人的原則。在學校尊敬師長,與同學和睦相處,關心熱愛集體,勞動積極肯干。都能自覺遵守中學生守則,而且還經常參加班級學校組織的各種課內外活動。他的興趣廣泛,有許多喜愛的運動。()
10、自從進入初中后,我發現孩子變了,變得快樂了,自信了,上進心強了,也愛讀書了。這是老師的管理和教育的結果。我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和老師們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沒有老師的嚴格要求,是不會取得好成績的。對于孩子的教育,我沒有什么經驗可談,只是想把自己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說出來,目的在于與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一、精心設計教案,挖掘教材中的激趣因素
興趣是學生追求的真理,獻身科學的導向。北師大林崇德的研究證明,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水平顯著相關,高水平的學習興趣,能產生較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積極朝向學習活動,為取得優異成績創造良好條件,而有益的學習成績,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會使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互為促進,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在常規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學生上課興趣不濃,興致不高等情況。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中,利用學生思維特點,挖掘教材中的激趣因素,盡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如:一年級下冊中《小苗快快長》一課,需要讓學生知道春天是個種植的好季節,看看人們都在種什么?其中有一副圖是農民在種糧食,通過講解糧食的種植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的糧食來之不易。為了讓學生在認識糧食種植過程中加入相應的感情體驗,我在課堂上,增加了寓教于樂的游戲環節——模擬插秧。學生離開座位,低著頭,彎著腰,兩腿直立分開,左手握著秧把,右手從左手上拈出一綹綹秧苗插入秧田,盡管這種模擬操作帶有游戲性,然而學生卻能從中感悟到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得到粒粒糧食苦的情感體驗,既知道了愛惜糧食又萌發出對農民的尊敬之情。這樣講課學生非常感興趣,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聯想廣泛,思想活躍,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二、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參與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關系著教育的成敗。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因而,其教學應成為學生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強烈愿望,而絕不是教師的頻頻說教,大力擠壓,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感到學習是一種快事,達到興趣教學的目的?,F在的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模仿力強,表演力強,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運用講故事、猜謎語、演小品、課堂游戲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眼、耳、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同時活動,學生這個主體動起來了,課堂就活起來了.
在進行新課標人教版教材《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主題的《家鄉的物產多又多》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我在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廣泛挖掘課外的可用資源,讓學生自己調查家鄉的物產,查資料、訪問、拍實物、學做物產等等。為了使收集的材料更廣泛,形式更多樣,便于課堂的展示,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愛好我把他們分為三隊。第一隊采用實地調查、訪問的方法,到開封最有名的鼓樓夜市以及開封第一樓搜集小吃的相關資料。第二隊到開封汴繡廠,朱仙鎮木板年畫基地考察、學習。第三隊利用網絡及訪問老人的方法進行其他方面資料的搜集、整理。我還要求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資料,并準備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起初,總擔心第一次放手讓學生活動,不知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也不知道效果會怎么樣。但是,令我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展示課上孩子們給了我一個個的驚喜,整節課,我滿意的笑容一直掛在臉上。
第一小隊拍來了鼓樓夜市熱鬧、繁華的景象,并給每一種小吃配上了精彩的講解。第二隊用攝像機拍攝了開封汴繡、以及木板年畫的制作過程。第三小隊利用網絡對開封的其他物產進行資料收集,并采用講故事、說快板、三句半的形式進行展示。節目精彩紛呈,令老師和同學們大開眼界,紛紛叫好,在歡樂中也了解到開封物產的豐富,潤物細無聲中達到教育效果。
三、運用情景教學,增強學習趣味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們特別容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內容所吸引,而如果行為訓練過于單一,他們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容易產生厭倦感,因此,我經常采用故事激趣,加上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入情景教學之中,使學生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愈發濃厚。然后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在討論、爭辯中逐步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如:《換個角度想一想》一課,我就設計如下的小品表演。
(1)一位騎自行車的同學把另一位同學撞到了,他們互不相讓,口、腿齊用,“戰”在一起。
(2)兩位同學在奔跑中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倆人都摔倒了,但卻沒有發生“戰爭”,“戰爭”在“對不起,沒關系”聲中消失的無影無蹤。
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同樣是意外事故,結果有何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哪一種結果好呢?學生情趣盎然,爭著回答,教師進而用過渡的問題引導:為什么自覺使用禮貌用語會起到這么大的作用呢?自然把學生引入到對新課的學習中,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六年級下冊《當災害降臨的時候》這節思品課,我采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展示了泥石流、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場面,特別是離我們生活較近的汶川地震的畫面。一幅幅充滿災難的畫面,再加上老師的故事化的講解,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中。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教學,不僅能很快地讓學生進入到課堂的情景中,而且能夠很自然地調動學生的情感,順利地進入到下一環節之中,就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四、從課堂走向生活,讓興趣相伴成長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短短四十分鐘的教學,還要把課堂引向生活,把靜態的課堂變成豐富的實踐性社會活動,在生活中思想得到升華,心靈得到洗滌。
一、“收獲”,為了回答教師的問題
整理小學生在課堂中所談的收獲,大體有以下兩種情況:
1.如“我認識了梯形”“我會計算9加幾了”“我知道什么是有余數的除法”“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長”等,課堂上常聽到學生們這樣的話語。學生們真的“學會了什么”或“真的知道了什么”了嗎?一位學生在說“我已經認識了梯形”之后,我便畫出兩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梯形(兩底與水平方向垂直的)放到他的面前,“你說這個是梯形嗎?他脫口而出“不是”。細細想想,學生們所說的“我知道了什么”“我學會了什么”之類的話語就一定表明學生們學后真的有收獲嗎?不是的,這只不過是對課題名稱的重復而已。
2.全盤羅列
如“我知道要珍惜時間”(“認識鐘表”一課中教師導入時提到珍惜時間)“我知道要給媽媽買禮物”(人民幣的認識”一課的情境中就是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媽媽買禮物)等。這些“收獲”往往是在教師不斷追問“還有什么收獲”的時候,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問題,而不斷地將本節課所涉及到的名詞補充羅列。其實,他們對課堂所學的知識也許是似會非會,或是根本不會,但是覺得別人都會了,自己不好意思說不會,只好隨聲附和。
以上兩種情況的收獲,體現了對教師提問的一種應付,而原本期待的自我歸納和回顧總結蕩然無存,即便有,也僅僅是星星點點的感覺。
二、研究“收獲”,還原本位的“收獲”
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如何還原本意的“收獲”呢?
1.教給學生總結的方法
(1)提示內容,讓學生靜靜地回顧
“大家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這是對知識的回顧。
“我們是怎樣分析解決問題的?試著整理一下解決問題的過程?!边@是對過程與方法的回顧。“這節課你對自己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以及小組合作、數學表達方面滿意嗎?有什么體會?”這是對情感與態度的回顧。給學生一分鐘左右的時間,靜靜地讓學生去回顧、回味。
(2)動筆整理,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在即將下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重點內容,讓學生有目的地重點整理。學生在動筆整理的過程中,自然地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回顧與整理。
2.變換方式,讓學生體會“收獲”
“你有什么收獲”的本意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和總結,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往往不具備總結能力,甚至他們已經有了收獲卻不知道,或者表達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變換方式進行。
(1)傾聽概括總結
針對“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的內容,教師直接進行概括:“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列表的策略,這種信息和條件對應的問題適合于列表解決,回想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家提取信息、列表整理、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問題,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苯Y合板書教師進行總結,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和過程有所提升。
(2)共同梳理,形成體系
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談談收獲,這是對這節課的回顧與整理,也是培養學生反思和總結的必要環節。在學生談收獲的時候教師應該進行適當的補充引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既進一步完善了對本節知識的認識,又實現了知識的建構。
(3)拓展延伸,激發求知欲
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可設計應用拓展性的活動。教師出示用紙板做成的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邊總結邊提問:“我們通過學習和證明,已經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那么這些圖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當學生面有難色時,教師可進一步啟發:“計算和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們采用了‘拼圖法’。對于這些圖形,我們能不能采用類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圖法’,把它們分解成幾個三角形,再計算它們的內角和呢?”學生很快順次把這些圖形分成2個、3個、4個三角形,從而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180°×2,五邊形的內角和是180°×3,六邊形的內角和是180°×4。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問:“照這樣七邊形、八邊形、九邊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呢?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嗎?”這類小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4)聯系實際,感受數學的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許多地方都包含數學。如教學“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時,即將下課時課件出示這樣一段材料:
一般情況下,100粒米的重量大約是2克。
(1)你能算算平均1粒米的重量大約是多重嗎?
(2)如果每位小學生每天浪費一粒米,那么全國約1億小學生一天大約浪費多少粒米?合多少噸呢?
[關鍵詞]老子,“嗇”思想,啟示,內蘊,踐行之道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6—0031—06
[作者簡介]莫楠(1984-),男,福建建甌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倫理。許建良(1957-),男,江蘇宜興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中國道德哲學思想史。
在現代社會中,一提到“嗇”,人們往往把它與小氣相聯系,但在老子哲學中卻并非此意。老子曾說:“治人事天莫若嗇”,他重視與提倡“嗇”,深刻揭示了“嗇”的豐富內涵,凸顯出無論面對“天”或“人”,“嗇”都是最重要的思想及行動原則?!皢荨奔群虾跆斓?,又是人改善自身的必然選擇,只有依循“嗇”思想行動方是正道。這無疑也點醒人們應關注、了解、運用“嗇”。老子進而指出人的長生、國家的長盛,都無法離開“嗇”,體現出“嗇”的巨大功用。“嗇”思想不僅在歷史長河中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現代社會也有很好的啟示和借鑒。當前學界對“嗇”思想雖有一定關注,對“嗇”作專門研究的成果也陸續出現,但研究中對“嗇”的理解常限于愛惜節儉方面,多為對“嗇”的意涵特別是現實意義的發揮,而少從原著出發系統地把握“嗇”思想,對“嗇”中的收斂、積蓄含義也鮮有闡述。因而本文力求在立足原典基礎上對“嗇”的內涵、踐行及啟示進行探究,并以此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嗇”思想的深厚內蘊
“嗇”為何義?《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嗇,愛瀒也。從來,來者而臧之,故田夫謂之嗇夫。”來指麥子,指倉庫,從本義上看,“嗇”指收獲糧食回倉,《儀禮注疏》中也注“嗇”日:“收斂日嗇”,收斂自是“嗇”的基本之義。農夫將谷物收于倉中,日積月累,自然不斷蓄積,段玉裁注:“嗇者,多入而少出”、“嗇于聚斂”,故“嗇”也有積蓄之義。對辛苦積蓄的東西,在使用上自然要珍惜慎重,《說文通訓定聲》中釋“嗇”:“此字本訓當為收谷,即穡之古文也,轉注為愛瀒之義”,“愛濇”即是愛惜的意思,因而“嗇”意味著心中先要愛惜,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審慎節用?!犊滴踝值洹穼Α皢荨钡慕忉尲礊椋骸坝杏嗖槐M用之意”;嗇、穡相通,《左傳》中說:“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杜預注:“穡,儉也”,孑L穎達疏:“穡是愛惜之意,故為儉也”,這些都表明“嗇”中有愛惜、慎用之義。
概言之,收斂、積蓄、慎用均是“嗇”中之義,且構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過程?!皢荨北臼菍r作物等物質的簡單行為,老子用圣人之慧將其提煉、升華為循天道治人事的思想及行動原則,認為若將“嗇”用于個人、社會、國家中,必能取得巨大的功用。
老子對“嗇”之意義、功用的詮釋集中在《老子》59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p>
“治人事天莫若嗇”,凸顯了“嗇”的重要地位及價值。“夫唯嗇,是以早服”表明“嗇”是為了“早服”。《韓非子·解老》日:“眾人離于患,陷于禍,猶未知退,而不服從道理。圣人雖未見禍患之形,虛無服從于道理,以稱早服?!薄霸纭币馕吨从昃I繆,敏銳地預見可能有的危險,收斂不冒進?!胺钡膶ο鬄楹危俊胺蚰軉菀玻菑挠诘蓝诶碚咭病!睔w根到底,要“服”的是作為宇宙萬有本源的“道”,“嗇”使人“早服”,表明“嗇”的價值取向就是服從于“道”,依“道”而行,不枉費心機去違背道之當然與必然?!邦A先行持而不輟,謂之早。身心佩服,須臾不離,謂之服。”早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過程,及早服從“道”且堅持貫行,方能日益“得道”,“嗇”的積蓄之義就體現于此?!暗馈笔侨f物的本源,但又“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給萬物最大的自由,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自然”,萬物都應依循自然本性,按自然規律而行,這是得“道”的最好體現。
“‘德’是‘道’之‘得’”,是存在物所得的“道”,使每一物作為獨特的個體而存在,即各存在物的自然本性,日益得“道”就意味著日益回歸本性,所以說“早服是謂重積德”。老子希望人們愛惜自身,發揮積蓄精神,保持自然本真不流失,保有“嬰兒”、“赤子”狀態。但現實卻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人們偏離“大道”,自我本性也被扭曲,要找回本性,需發揮“嗇”的精神,將自我從成心欲念、放縱妄行中收回,做到“思慮靜,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人”,以“復歸于嬰兒”。“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人對外收斂對內蓄積,以服從大道,回歸自然,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如王慶節先生所說:“萬事萬物的‘自然’作為‘自己而然’乃是一非目的論式的、動態的、開放性的、不斷成為自己和不斷認定自己的過程”,人在其中不斷蓄積對自我本性的體認,也學會如何更好更審慎地生活。復歸不是回到原始狀態,人在嬰兒時期,一切行為天然無意識地合“德”,而異化后的復歸于“德”,是感悟到自然本性重要后的自覺行為,是精神修養過程;這種異化——復歸要歷經多次,每次都是回歸于自身本性,似乎沒有變化,但每經歷一次,人對本性就有更深的體認,實際在境界上邁進更新的歷程,所以“積德”更多是精神的積累提升。
通過“嗇”,人們逐漸服“道”復“德”,明白該如何依循本性合理謹慎地運用所擁有的物質及精神資源,“嗇”的作用也得以展現。首先是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都能戰勝,即“無不克”。人們所遇到的問題,多是由于思想、行為違背了本性所造成的,“積德”過程中人們學會愛惜本性,收斂不妄為,一切行為都順從本真;有這樣的狀態,那些無謂的問題都不會產生,已有的困難也能一一戰勝??朔щy后,人能得到廣闊自由的空間,精神上也能不斷蓄積能量以進入更高境界。老子強調“復歸于樸”,希望人能進入“樸”的境界,“樸”本指未經加工的木頭,既代表本源本然的狀態,同時也蘊含無限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應是因順自然本性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人能自主自由加以選擇的。當人們靠“嗇”克服異化、回到生命原點時,才能從“樸”開始再出發、再發展,這種自然而又自由的發展是沒有盡頭的,所以說“莫知其極”。
“嗇”的作用還體現在對國家命運的影響上,國家由人組成,只有國家中的人都保持本性、得到自由發展,才能使國家長存,即“莫知其極,可以有國”。王弼注:“以有窮而蒞國,非能有國也?!苯y治管理者若僅從自身意志、力量出發治國,只會將國家帶人死地,因為一己之力終有窮盡;在治理中注意“嗇”,慎用一已有為,因順民眾本性規律,使他們得到各自發展之路,每個個體的完善自然能帶來整個社稷的安定有序,千萬條不同的發展之路交織匯聚,能為國家不斷注入活力,從而讓國家不僅能保持和諧,而且有無限生機。這種治理方式是合乎“道”的,“道”是萬物的本源,也是國家能長存的根本,采用合“道”的治理方式,是把握住了治理之本,自然不愁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像母親能為子女提供不竭的生命力一樣,所以云“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嗇”使人依“道”復“德”,得到無限發展空間,擴展到國家,統治者需“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順應百姓本性治理教化,這樣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的根基才能深牢,根基深的樹木才能枝葉茂盛、長久生長,所以“嗇”被稱為“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長生一方面是自然生命的保存,“嗇”讓人收斂欲念,愛惜身體,對物質的享用節制有度,如此方能盡享天年;長生更重要的方面是精神生命的持久,“嗇”才能復歸于“道”、尋回本性,回到生命根基的同時也實現生命的目的,人的精神與“道”統一,雖然形體終有一死,精神生命卻可長存不滅。久視的“視”可作視事、治理解釋,“嗇”讓統治者知道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收斂成心,愛惜民眾,慎用權力,因循民眾本性治理,即“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這樣的治理之下,國家才能千秋萬世。
二、“嗇”思想的踐行之道
“嗇”是人們守有本真、依順大道的關鍵,也是“道”的體現發用,可稱作“嗇”德,其如此重要,應如何踐行同樣值得關注。在老子思想中,義為收斂、積蓄、慎用的“嗇”,顯示的是與世人迥然有異的思想進路,它的踐行之道的根本指針便是要反思自身及社會、國家的觀念行為,外去除對本性的破壞、束縛,內樹立合乎自然的價值觀念、準則并堅持貫行,以回歸本性的軌道。在實踐過程中,像收獲糧食回倉要去雜質取精華一樣,人們既有擯棄又有保留,涉及的既有物質也有精神,用《老子》中的表述就是“去彼取此”,具體而言,“嗇”的踐行要靠個人合理欲望邊界的劃分、敦樸寬容的社會風尚的營造及清靜無為治理方式的施用。
(一)去取適欲,倡導節慎有度的個人物欲。老子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去除“五色”、“五聲”這樣“為目”的放縱的欲望,留取“為腹”這樣適當的欲望,將自身從過度的物欲中收回,這是個人在物質攝取上的“嗇”。
蘇轍云:“視色聽音嘗味,其本皆出于j生,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及目緣五色,耳緣五音,口緣五味,奪于所緣而忘其本,則雖見而實盲,雖聞而實聾,雖嘗而實爽也。”視色、聽聲這些出于本性的欲望是合理的,但欲望一旦脫離本性擴張,就成了戕害自身的大敵。可見,欲望該謹慎有節制,“為目”這類欲望所以出現,就在于人對自身需求把握不當,被外在的聲色所吸引,超出了正當限度。而隨著所見物的增多,欲望不斷膨脹,慢慢演化為貪欲,貪欲是沒有界限的欲望,沒有界限意味著永遠無法達致,當人迷失在貪欲中時,就處在永遠不滿足的狀態,人始終是被外物牽引的,它一直在人眼前但又無法抓到,人本以為能夠通過占有外物來愉悅自己,卻因追逐不得而更加失落。這種貪欲是要堅決摒棄的,否則人就淪為物的奴隸。
人生而有欲,放縱的欲望要收斂,適度的欲求則應得到支持和保護,要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否則“嗇”就真成了吝嗇了。《老子》竹簡本中說“少私須欲”,肯定欲望的必要性,只是要節慎有度,合理使用享受物質,這是對人的愛惜,也是對物的愛惜。欲望的合理邊界在何處?“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內者也?!边吔缭谌俗陨韮?,要去的是被外物牽引的,留的是不離本性的適欲,適度的欲望就是合乎人自然本性的欲望。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方能長久生存,“知足”、“知止”歸根到底要“知”的就是自己欲望的邊界,同時將自我限制在邊界內。對每個人來說,欲望的邊界即是自然本性,究竟怎樣的物欲是合理的,需在反思、了解本性后決定。欲望界限的劃定是困難且痛苦的,因為這是為自我設定限制,但一旦能做到,也就明白自身限度在何處,戰勝了心中欲念糾結及外在名利引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自我把握控制,正是人的自覺性和偉大性的體現。
(二)去薄華取厚實,倡導敦樸寬容的社會風尚。每個人都與他人共同生活在社會之中,“嗇”在社會生活里同樣重要?!独献印分姓f:“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崳痪悠淙A。故去彼取此?!贝颂帯叭ァ迸c“取”關涉的即是社會風尚中的“嗇”,去的是“薄”、“華”,取的是“厚”、“實”。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薄”、“華”指“禮”與“前識”,即禮儀規范等表面文章、虛華之風?!岸Y”是“攘臂而扔之”,即強迫人接受的,使得人或是做表面功夫,或以此相互傾輒,所以說意味著忠信的不足、禍亂的開端?!扒白R”指先入為主的識見,即人們受到固有的、僵化的觀念、智識的灌輸而形成的思維定勢?!岸Y”和“前識”在人心中沒有根,只是浮華的花朵,一旦社會觀念停留于這些淺薄虛華中,社會就會只重僵化繁瑣的形式而非人的真正本性和需求,精力、心智被濫用在制定教條、博取名聲上。這種社會風尚下,規范越完備,知識越豐富,真性真情越被扭曲,偽君子、假道學之輩則會大行其道。而人際間關系也隨之日益表面化,缺乏自然情感,只有禮法維系而少愛惜和尊重,對他人的評斷日漸狹隘,只要不合“禮”和“前識”條文準則要求的就是不善,群起攻之,這種對“善”的規定是非自然地強加劃分,將道德作為枷鎖和武器,人為造成社會中的分裂,引發矛盾。故而社會中要將“薄”“華”擯除,方有利于人際間和諧。
浮華的社會風尚只會讓人虛偽躁動,人們應依照“嗇”觀念,收斂矯揉造作,積蓄精神以營造簡易質樸的風氣,倡導“處其厚”、“處其實”?!疤幤浜裾?,謂處身于敦樸。”對每個人而言,最為深厚的是其自然純樸本性,“處其厚”就是要立足于這一本真樸實而不崇尚造作淺薄的禮文。同時人對“道”、對自身的認識不應靠“前識”灌輸而成,而該立足本性,蓄養精神,在生命歷程中一步步領悟出人生價值及大道智慧,這樣才夠篤實,即“處其實”。所以保持本性,依“道”自然而行即是“處其厚”和“處其實”。敦樸厚實方是社會需要的精神,在這樣的社會風尚引導下,人們自然會謹用心力,守住本真,不為教條束縛,腳踏實地走上順應本性的生活軌道,個人、社會發展的根基才會扎實;世風淳樸,巧詐自然不行,道德狀況也能從根本上改善。道德不是讓人用以爭斗的,“道德實際上就是在如何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他的征程上,所獲得的體悟以及相應素質累積所達到的水準”,老子認為真正的道德既引導人回歸本真、合乎大道,又讓人領悟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本性,人際間應相互尊重和包容,彼此平等相待,而非執著于那些所謂禮文規范里帶偏見的善惡標準,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消除爭斗與傾軋,還社會以安寧。
(三)去有為取無為,倡導清靜自然的治理方式。“嗇”與“有國”密切相關,這不僅關涉國家政權存亡,更關系千萬民眾的命運?!懊癫晃吠?,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边@里的“去”“取”蘊含著國家治理中如何達致“嗇”:不“自見”、“自貴”而“自知”、“自愛”。
“自見”、“自貴”所指的是“自己表現自己,自己高貴自己的行為,是有為多欲的表現”。統治者最易如此,認為自己是萬民之主,高于眾人,并由此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不知儉嗇心智、愛惜民眾,反為表現一己能力、保有高貴地位,大肆作為乃至恣意妄為,不僅避免不了自身的憂患和負擔,更會使民眾苦不堪言。老子告誡統治者在治理上要去除強作有為,不可認為自我貴于民眾,為“見”自己力量,以威勢壓迫百姓,否則即使表面秩序井然,卻是建筑在千萬人本性被壓制之上的,注定不能長久。一旦民眾不怕威壓,乃至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地步,大的禍亂也就不可避免。剛愎自用、過度作為的統治方式是該被堅決否定的。
與之相反,統治者若能“自知”、“自愛”,即使身處高位,也能收斂自身,慎用手中權力,尊重百姓?!啊灾瘧亲悦鞅拘缘囊幝伞?,明白每個人在各自本性中都是自足的,民眾有足夠的能力保護、管理自身,統治者清靜無事,不破壞民眾本性,民眾就能自我化育、走上正道,所以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同時統治者還該愛惜本性,不將權勢、土地等看作比生命本真更寶貴的東西,節制私欲,對民眾就能“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減少剝削壓迫。每個人的“德”均是對“道”的分有,在“道”和“自然”前無尊卑之分,統治者并不比他人高貴,真正懂得愛惜蓄藏本性的統治者,才會明白要尊重及平等對待民眾。有了“自知”和“自愛”,統治者會自覺采用無為的治理方式,因順民眾本性,即“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是出于對百姓的敬重,了解國家治理的決定性依據不在自身而在百姓,消泯意圖主宰百姓的欲望,小心運用握有的權力,僅“輔”而不“為”,讓民眾“在精神上進入無名而虛靜的廣袤之地,實現精神的自由馳騁,這樣的話,就能收到‘天下將自定’的效果”。最終的理想治理狀態應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統治者和民眾都可得到安定幸福。
三、“嗇”思想的當代啟示
老子的“嗇”思想雖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的,可千年之后的人們依舊有著人心浮躁、奢靡虛榮、自私妄為等問題,所以“嗇”的深厚內蘊及踐行之道,對現代社會依舊具有啟示意義。
(一)以“嗇”為榮,更新價值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巨變,但當人們在物質上一步步富裕起來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困境,人們陷入了價值觀缺失后的迷茫。拜金主義、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盛行,整個社會充斥著浮躁、奢靡之風,以驕奢放縱為榮,而與這些思想旨趣截然相對的“嗇”則被貼上倒退、小氣的標簽,打入冷宮。針對這種異化狀況,我們必須改變單純重物質增長的觀念,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世界的提升,使物質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精神世界要提升,首先就需訴諸價值觀的變革,才能為未來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21世紀將是道家價值觀發揮效用的世紀,是道家哲學承擔社會價值角色的最好時機”,在浮躁、虛華的今天,重溫老子“嗇”思想,在先賢智慧中尋求精神支持和力量源泉,正是我們建設新價值觀所急需的。“嗇”不是畏縮、倒退,而是將病態社會拉回正軌所需倚重的力量;它用不同于世俗的減法式思維,去除人們身上的負擔束縛,讓人們過一種簡易而幸福的新生活,擁有“嗇”德是種榮光。唯有重返大道,整個國家崇尚“嗇”,收斂、積蓄及慎用成為人們的行為風范,才能減輕、消除人們心中的焦灼、抑郁。有了“嗇”這種價值觀念的指引,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收盲目突進、蓄素樸純真、保心清神靜,以追求本真淳樸的生活,如此生命方是內在自足的。
(二)以“嗇”理事,注重科學發展。當前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人們也將發展作為頭等大事,但發展之路卻常是擴張式的,人們過著加法式生活,將體力、精力放在追求種種“有用性”上。這種發展至上觀念又推動人們陷入不斷競爭中,目的就是為了能在他人之前“見”,能“貴”于他人。這種狂飆突進式發展背后,少了“嗇”的張力,只知放卻忘了收,少了回到自身進行反思,也少了對所面臨現象的反省,缺少反思省察的人無法真正明白自身的需求和價值,而將決定權交由他人或制度,身心無法安寧。同樣,政府如果一味地重發展速度,很可能只顧數字或形象好看,在制定執行政策時不知收斂只求高求快。這種為前進而前進的發展,讓個人和國家浮躁冒進,將生命力、內蘊力消耗殆盡,失卻對后續動力的積蓄,人們無法真正享受到發展成果,到頭來出現各種數據在提升,而幸福指數卻停滯乃至倒退的現象。
老子的“嗇”思想啟示我們,前進固然重要,但同時也須有收斂意識,真正實現發展思路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收的指向是自然,這不是要人回到蠻荒,“只是不失其素樸的本性、保有其生命的質實純真”。“嗇”思想要求個人和政府思考發展是否真的越快越好,時刻有收斂精神來維系與發展間的張力,處理發展事務時不忘本真所在,不違背民眾本性。收其實也是發展,是在精神上的提升,更明白發展為何、為誰發展,在合乎本性的軌道上進步?!皢荨睆娬{的收,能帶來更好的放,這時的放表面看來似乎是減慢了速度,但卻是既合乎人的本性又和他人及萬物相和諧的,提高了發展健康性,提升了個人和國家的幸福指數;愛惜慎用的行為則能不斷積蓄物質和精神,從而能持久地提供發展所需的動力,使發展的根基穩固扎實,“嗇”帶來的這一健康、持續發展的思路正合乎科學發展精神。
(三)以“嗇”養德,保持精神篤靜。現代社會中,求利成為一種光榮,人們常只注重利益最大化而少了精神性規定,出現了物質上進步,道德上倒退的景象。最為明顯的便是義利關系的變化,本是給利益和求利活動以價值引導和智慧的道德,卻被利益排擠到邊緣,為了利益將道德乃至人性底線置于不顧的現象時有發生,像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是很好例證。
“嗇”有積蓄之義,在義利關系失衡的今天,人們更應注重道德的蓄養提升。這種提升不是依靠強制灌輸,而是靠立足本性的體悟修養?!皻w根日靜”,靜是萬物本根,故而老子提倡處虛守靜,即“致虛極,守靜篤”。世間種種糾葛、紛爭,都是不合本性濫動的表現,只有內心保持寧靜,才能擺脫名利誘惑。“靜則少費,少費之謂嗇”,靜是“嗇”精神的體現,而“嗇”也為虛靜提供了方法支撐,收斂才能虛其心守其靜,而后方能蓄靜,用靜來安然對待一切人、事、物。在面對當前社會中種種貪婪、躁動時,以“嗇”來達致、保持的篤靜顯得尤為可貴,人們唯有心虛神靜才能不為利欲熏心,讓心靈沉浸于安寧中,而后體悟大道之要,進而回歸本根,體認本真之妙,過簡易省費的生活,完成持守自然本性之命。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名利智詐等的去除,道德境界自然提升。道德的因子日益滲透到人的血液中,逐漸做到無需規范約束而自然合德。同時,人們不僅愛惜自身本性,更懂得收斂夸耀之心,心志寧靜不躁動,不為私利與人相爭斗,即老子所訓示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突破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狹隘思維,達致人際間和諧,社會也自然會井然有序。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 趣味 辯論 體驗
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品德教育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實生活。
然而,當前一些《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書本,回避了現實生活,兒童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與他們的生活銜接起來,課堂教學變成空洞的說教而無效。因此,真正有效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能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從而真正影響他們的心靈。筆者認為,當前的《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應遵循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要突出抓住三個關鍵詞。
一、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教師要想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促發學習的欲望,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地安排趣味性的教學環節,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用嘴說、用手做、用體行,多感官地參與,讓他們在生活中模擬,在情境中體驗,在角色中感悟,在游戲中悟理。有一位老師在教學《我不膽小》這一課時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
1.師:與小朋友們一起學習,教師很高興,瞧,我給你們帶來一份特殊的禮物。(課件出示:小貓圖)
生(驚喜):小貓。
師:它的名字叫“”,我還知道它的一個故事呢,想聽嗎?
2.師講故事《學本領》:小貓跟媽媽學本領。媽媽先教它捉老鼠。漆黑的夜晚,它們來到老鼠洞邊,媽媽說:“孩子,你就在這兒練習捉老鼠吧。”一聽嚇得兩腿發抖,急忙說:“媽媽,媽媽,我怕,我怕黑,我怕黑,還是以后再學吧?!毕奶斓搅?,媽媽又要教學釣魚,連忙說:“媽媽,媽媽,我怕熱,我怕熱,還是以后再學吧?!鼻锾斓搅耍瑡寢寣φf:“孩子,你現在什么本領都沒有學會,就跟我學爬樹吧。”望著高高的大樹……
3.師生互動(學生續編故事):望著高高的大樹,它又會說什么呢?
生1:大樹真高呀,我怕爬上去會摔下來。
生2:媽媽,媽媽,我怕高,我怕高。
師:那你們猜猜看,最后學到本領沒有?
生:它怕這兒怕那兒,沒有學到本領。
師:對呀,因為膽小什么本領也沒有學會,你們想學它嗎?
生:不想。
課件出示課題:指名讀“我不膽小”,齊讀課題。
這是富有趣味性的課題導入,通過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把學生引入課堂,引入文本,很自然地讓學生跟著老師走進要討論的話題之中。
二、辨論
辯論在教學中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它能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辯能出智慧,通過辯論能激發出學生思維智慧的光芒,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辯論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明理是在辯論中產生的。因此,我們要積極嘗試和大膽使用辯論這一有效的教學方法。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廣告》一課時,便很好地采用了辯論,他是這樣安排的:
師:看來,大家的想法并不一致。有人認為:“商業廣告好,我喜歡?!保郯鍟汉茫葸€有人認為:“商業廣告不好,我不喜歡?!保郯鍟翰缓茫菽敲矗烤故呛眠€是不好呢?還是讓我們走上小小辯論臺,去一爭高下吧!認為商業廣告好的為正方,認為商業廣告不好的為反方。請支持正方觀點并想上臺為正方觀點說話的同學站到左邊這張桌子的后面。(師在左邊桌子上放上“正方”的牌子)
約十幾位學生上臺站到了正方桌子的后面。
師:請支持反方觀點并想上臺為反方觀點說話的同學站到右邊這張桌子的后面。(師在右邊桌子上放上“反方”的牌子)
約同正方人數差不多的學生上臺站到了反方桌子的后面。
師:我還想請兩個記錄員到前面來,記錄下雙方辯論過程中的精彩觀點。(點名兩位學生,請一位學生負責記錄正方的精彩觀點,另一位同學負責記錄反方的。)好了,各就各位,雙方勢均力敵,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辯論規則。
[課件出示辯論規則:
1.當辯友發言時,我們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
2.雙方要抓住對方的要害展開辯論。
3.不要重復已強調的觀點。
4.要緊緊圍繞辯論的主題展開辯論。]
生認真聽清“辯論規則”。
師:都聽明白了嗎?(生點頭)好,激烈的辯論即將開始,請正反雙方發言的同學向前一步走,響亮地回答;坐在座位上的同學可以保持自己獨特的觀點,如果有好的見解也可以隨時站起來發表。開始辯論,哪一方打頭炮?
正:我覺得商業廣告好,因為他能夠讓我們了解許多產品的特點。比如:農夫山泉有點甜,就告訴我們它的味道是甜的。
師:不錯,了解產品的信息,記下來。反方,誰來反駁。
反:可是,有的廣告根本就是騙人的。(哦?)像電視上放的漢堡包又大又鮮艷,可是我去買的時候,卻發現又小又沒有光澤。
師:你認為它夸大其詞,是嗎?記下來。好了,討論了廣告的真偽,還能從其它方面說一說嗎?
……
師:也就是說,咱們無法截然地說它好還是不好,而是應該_________地去看待它。
生:一分為二。
師:非常好,(問所有學生)你們認同她的看法嗎?
生點頭認同。
師:剛才同學們也提到了虛假廣告的問題,教師友情提醒一下,一般而言,電視、正規報刊上的廣告可信度高些,而像那些街頭散發的或塞在門縫里的小廣告,咱們可要睜大眼睛去辨析,不能輕易上當喲!
辯論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則課堂精彩紛繁,運用得不好,則課堂會出現混亂,影響教學效果。這位教師在進行辯論前作了很好的安排,制定了“辯論規則”,在辯論中又恰當地進行引導,使課堂既開放,又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學生在辯論中對廣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育在無聲中得到了深化。
三、體驗
體驗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現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
一位教師在教學《愛惜糧食》一課時,先讓學生去了解家長種糧的過程,可是其效果不佳,最多是讓學生思考了這個過程得出了一個結論――糧食來得不容易,并沒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是因為學生沒有親自去體驗。怎樣讓學生去體驗這份辛苦呢?于是,他便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模擬插秧活動。讓學生抓一把雞毛毽子,彎下腰,右手把這些毽子一行擺六個,人倒退著走,十分鐘后交流這一活動的感受。有了這腰酸腿痛的真切體驗,再來談種糧的過程,學生就仿佛親身參與了其中的勞動,進而勞動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就深深地烙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
再如,有一位教師在上《愛爸爸媽媽》之前,組織了一個“小鬼當家”的活動,讓學生當一天家,從早晨買菜起,安排好一天的生活,如洗碗筷,收拾房間等都需要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讓學生交流這一天的感受后,再思考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說,在理財的時候最需要幫忙,有的說,在感到累的時候需要歇一歇。教師便適時地說:“是啊,你們的爸爸媽媽也和你們一樣最需要這些,請你把自己最需要的給你的爸爸媽媽?!边@種情感就是最真摯的,發自內心的。在教學過程中,這位教師作為支持者為兒童的學習提供了支架,為他們的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條件,引導了兒童投入活動。
總之,趣味、辯論、體驗是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三件法寶,它是立足于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感悟、探究,促進學生知與行的有效統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