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生該如何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課改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如下要求:準確把握高中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結構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同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自覺轉變角色,提高教學水平。可新課改推行將近一年了,作為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我發現新課改只是改了課本,改了要求,教法上卻沒有多大的變化,仍然回歸到舊的套路,究其原因,是沒有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來借鑒和推廣。
前些時候,偶然看到郭思樂教授倡導的生本教學理念及源于西方20世紀上半葉的有效教學理念,覺得這兩種教學理念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可以對新課改有所借鑒。
首先來談談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倡導的生本理念。以往的教學規范曾這么要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為主線。但真正踐行的教師卻不多,因為許多教師已經十分熟悉固有的教育體系了,大家都在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轉,指揮棒指向哪里,我們就走向哪里。殊不知,教育走向了死胡同。學生沒有主動思維,只有被動接受,這與教育的本質完全背離。可以這么說,我們原來的體系基本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切都是為教師的教而設計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而生本教學理念倡導的則是“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仆人”。
再來談談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
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者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的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不管是生本教學還是有效教學,它們同一的地方都是著重發展學生的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活動,重要核心都是關注學生的需求。而關注的心理基礎則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體表現,是社會交往中的素質要求,是誠信、關愛、協助等品質的形成基礎。教師尊重學生,是實行新課改的重要前提,沒有尊重學生,課改無從進行。
有了相應的教育理念作支撐,可具體到課堂我們又該如何操作?我認為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降低知識要求起點
也就是設計教學活動要簡單一些,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全體學生都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來。教師的設計簡單明了,學生的活動就更容易開展,從而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能做”的機會,也讓更多的學生有能力“多做”。在教學實踐中,降低起點其實是營造一種近乎沒有教師干預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充分思考、自由發揮,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如在教學《邊城》時,我布置的課前預習是:翠翠到底喜歡誰?翠翠為什么夢里會飛到山頂上去采摘虎耳草?現在的學生對情愛不會陌生,他們會有不同的理解,交流起來自然沒有障礙。當然,還應當把握一個原則,即所選擇的切入點、所設置的問題,都必須是適合學生的,是他們感興趣的,也是他們容易完成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自己精心設計出來的、認為盡善盡美的內容,卻得不到學生的認可,甚至學生無法完成。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思考:自己的設計是否真的尊重學生?是否真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只有不斷反思,教與學才會有所進步。
2.注意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中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任務交給學生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究、交流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新課改語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很常見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個體進行前置性小研究(有目地的預習)后,在小組里暢所欲言,交流各自的思想,分享自己的發現,思維的火花在這里碰撞、交織,小組學習的理想狀態莫過于此,同樣也凸顯新課改“人文”的特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注意有目的地編排小組,在編排小組時考慮學生的性格、學習能力、是否合得來等多種因素。這樣的安排讓小組成為一個獨立運作的小團隊,好的學生有發展,弱的學生有進步。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每個學生都會有一種自我表現的欲望,特別是學困生,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中,其他同學的幫助和他自己的努力會讓他產生明顯的成就感,表達愿望會更強烈,這時只要給他一個平臺,給予適當的激勵,可能會使其對下一步的學習產生更強烈的渴望,從而走向學習的良性循環。一定要避免習慣性地提問學優生,而對學困生視而不見,那樣只會培養課堂上的“貴族”,產生更多課堂的“貧民”。小組間可以互相競爭,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教學《琵琶行》時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弟走從軍阿姨死”中的“弟”具體是指誰?這個問題引起了極大的爭論,有的小組說是弟弟,理由很充分;有的小組說是姐妹,也同樣有根有據。其實就在這樣的爭論中,學生的思維和鑒賞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師會發現上這樣的課是一種享受,因為課堂里充滿了學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滿溢著學生智慧的美麗,還有許多意料之外的驚喜。
3.重視對學生的評價與激勵
一、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
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比如:在教學《現代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乘法運算定律的簡便運算時:44×25=?我教給學生的一種算理:44×25=11×(4×25)是根據三年級學過的把一個數分解為兩個數的乘積,再運用乘法結合律。我講述后,又請幾名學生復述這種算理并且出了幾題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說。接著再問,還有比其它的解題方法呢?既讓學生鞏固這種算理,又再次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轉為學生講,老師聽的輕松氛圍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語言
二、發揮教師主導,體現學生主體----使學生多說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
1.營造氛圍,讓學生“敢說”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精心設計以學生表達為主的教法,設計好拋給不同層次學生回答的問題,創造學生肯說、敢說、愛說、搶著說的課堂氛圍。
2.鼓勵大膽說話
課堂上實行說話“五允許”的開放政策,鼓勵學生大膽講話。一是允許說錯;二是允許補充;三是允許修正;四是允許質疑;五是允許保留。
3.使用賞識評價
使用賞識評價,激勵學生說的欲望,達到使學生多說的目的。
三、抓住數學語言的特點來正確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
首先注意數學語言是極其嚴密的、非常精煉的,有嚴格的界定和明確的含義的,有的一字之差,意義就不一樣了。因此,我們在訓練學生講解的過程中,特別重視語言的準確、嚴密,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語言進行敘述。數學語言與生活語言不完全一致。有些生活用語,會對正確理解題意造成障礙,因此,必須培養學生正確地運用數學語言來敘述算理,講解題目的意義。
其次,數學以嚴密的邏輯結構作為學科的骨架,違背了邏輯就違背了數學的真締。因此,訓練學生講解的語言要符合客觀的規律性,也就是說,講話要有根有據、有因有果、有前提有條件,足以反映出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邏輯思維是指含有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數學中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定義、分類、歸納、演繹等等,無不與邏輯思維有關。在學生講述時,要培養他們遵循這些規律。抓住這些特點來培養學生,會讓數學課堂更加精致,更加簡煉,更容易讓學生們接受。
四、發展數學語言交流,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
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數學教科書,,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語言的必要性。
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得基礎知識的主要源泉,同時也是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事實的典范。各種數學符號、數學圖形都是數學里的特殊語言,它們的意義、用法或畫法在教科書中都有明確的規定,且有典型的范例。從歷史上看,數學符號、圖形的引進是數學發展的必要,每個數學符號或圖形都有它的優越性。在閱讀中可讓學生逐步了解這種必要性和優越性,使他們認識到學習數學語言的意義,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數學里的各種特殊措詞,其含義和用法,在教科書中也有確切的說明。因此,數學教科書不但是傳授知識的教材,而且也是學習數學語言的教科書和工具書。應當充分發揮教科書的作用,指導學生認真學習書中陳述各種數學事實的方法和措詞,逐步養成嚴謹、規范的表達習慣。
生活語言、書面語言和數學語言相互轉化。
五、在生活語言、書面語言和數學語言互相轉化來培養數學語言
在應用題教學中,要注意抓“擴展”與“壓縮”的訓練,所謂“壓縮”就是在學生充分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去掉事件的敘述,講出題中的數量關系是什么,再變為文字題敘述出來。例如,我講一道百分數應用題“三陽去年植樹15萬棵,今年植樹比去年多20%,今年植樹多少萬棵?”通過分析題意,引導學生抽象出問題的實質并敘述出來:把去年植樹15萬棵看作單位“1”,求今年植樹多少萬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樹數的(1+20%)是多少,進而敘述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謂“擴展”,即把簡單的式子題用不同方式敘述成文字題,把簡單的文字題再改編為應用題。如把上題再反過來的中的訓練。開始我讓學生模仿練習,再逐步讓學生自己表述,這樣學生不但積極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應用題能力,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六、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
分析:
1. 其父母知識水平有限,沒有能力對其進行輔導。父母“放任自流”的態度讓其對自身沒有學習要求。
2. 學習成績差,自信心明顯不足,而且隨著知識難度加大,學習上更是形成惡性循環。
3. 性格內向,平時與同學接觸少,沒有朋友。
4. 為人誠實,從來不說謊。有要求上進的美好愿望。
教育實施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一定有某種方法能喚起他的自信,把這種自信轉化為強大的內驅力,并以此為起點,不斷幫助他積累自信,挖掘其潛在的非智力因素,如興趣、意志、理想等。同時,有了轉變,父母也能重新認識他,寄希望于他。再在課堂開展“一幫一”活動,利用同桌英語成績優異的優勢,隨時在學習上給他以幫助。于是,為了鞏固他已有的成績,筆者利用課余時間給他“吃小灶”,培養他的自信心,維護他的自尊心。在課堂上,經常把一些“開小灶”時講解過的問題留給他回答,讓他在同學們面前找到久違的成就感。剛開始他還沒有勇氣舉手,在鼓勵中他慢慢有了表現自己的欲望。在不斷的提問中,他受到了加倍的關注,注意力分散的機會少了,后來也可以回答一些需要動腦的小問題了。由此,筆者體會到抓住了課堂,教師的課后輔助就可以減少,他也能學得更快樂了。
總結分析:
(一)教師要有高度的愛心和責任感
學習是一種在非智力因素參與下的活動,它不能強制、不能代替。只能誘發學習主體的內部動因,調動其學習興趣,使其自愿主動地進行。因此,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首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原先的學習經歷和知識積累;充分理解由于學習成績在班里所處的不利位置,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真正做到與學生心理換位;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簡化學習內容,調動其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的意識,創造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機會。實踐是興趣產生的基礎。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發現自我,表現自我,從而得到滿足,獲得成就感。教師在對學困生進行指導時,一定要認真研究學習個體,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對其進行不同的指導。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 制定學習計劃
英語學困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往往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計劃,通常學得盲目,而且效果甚微。古人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計劃就有了學習目標,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一個適合自身的短期目標,讓學生根據不同階段隨時調整目標,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
2. 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學生學好新課,取得高效率學習成果的基礎。做好了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培養自學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課前,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基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布置不同程度的具體學習任務。比如:要求學生自己查生詞,摘抄例句,用新詞造句,在文中找出長難句型,將文中復雜的句型分析后翻譯成中文。
3. 專心聽講
英語學困生在課堂上往往由于自身英語基礎差,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所以在課堂上他們不能做到專心上課,極容易開小差,甚至打瞌睡。課堂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一個關鍵環節,所以對于這部分學困生,老師應該首先做到時時關注,要求學生盡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課內有意識地識記生詞、短語、句型、重點句子,力爭在課內就把這節課最重要的學習內容記住,當堂消化。
4. 勤記筆記
大多數英語學困生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都存在著筆記粗糙,“照搬照抄”甚至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做筆記相對于學困生來說是一件是比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為要做好聽課筆記,學生的思想進程與教師的思想進程必須一致,最起碼必須做到注意力集中。教師可通過定期檢查督促學生按時完成課堂筆記,并每次樹立榜樣予以激勵。
5. 及時復習
課后及時復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加深和鞏固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部分學生往往沒有復習的習慣。對于他們來說,緊緊把握“及時復習”這一環節,才能把學過的知識在短時間內加以鞏固,而不是迅速遺忘。教師在最初可以將“課后及時復習”變成“每日課堂前十分鐘及時復習”導向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和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可把這一環節變成“每日課堂十分鐘提問”,逐漸將老師的引導地位削弱,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
(三)充分利用教材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雖然已經盡量做到了課前認真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完成練習,但還是事倍功半,費力不討好。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對于英語學困生來說,這個問題就顯得尤其突出。在指導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英語教材進行實際的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并將其靈活地運用于學習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歸納指導法
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讓學生反復接觸某一語言現象,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情感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加以歸納,要求他們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或共同的東西。如:讓學生總結教材中出現的過去分詞的用法,通過歸納分析,學生可能會總結出:句中過去分詞均作狀語,并且可作時間狀語、原因狀語、條件狀語、方式狀語、伴隨狀語等等。這樣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過去分詞的用法要好得多。
2. 對比指導法
教學中教師除了及時點撥,引導學生發現語言規律外,對一些相似仍又有不同的語言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對照比較,弄清它們的區別,加深對語言現象的印象。
3. 互助討論法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 小學生 創造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57-01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對美術課程的性質做出規定,在“前言”部分,《標準》強調:“美術課程必須要與學生生活經驗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創造能力,并不斷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增強對大自然、人類社會的熱愛之情以及責任感,以此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由此看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小學美術教學必須承擔的重要任務。誠然,小學美術課程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可以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也可以真正培養起小學生的創造能力。那么,應該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創造能力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點經驗與體會,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1 小學美術教學在培養創造能力方面的優勢
首先,從小學美術課程的性質來說。眾所周知,美術課程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可感性的特點,透過這些特點,可以深入到思想訓練、思維認識、藝術表現和情感體驗等范疇。這一切都與創造能力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創造能力并不是鏡花水月、海市蜃樓,它需要建立在扎實的藝術語言和繪畫技巧基礎之上,小學美術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鍛煉學生的藝術語言和繪畫技巧,促使學生通過繪畫表達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從而培養起創造能力。
其次,從小學美術教材的特點來說。如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入,小學美術教材已經改變了以往以技法訓練為中心的模式,而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貫徹,強調開發智力、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著眼于提升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培養創造能力的角度來看,這恰恰是獨具優勢的。教師要合理利用美術教材,挖掘出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最后,從小學美術教學的特點來說。目前的小學美術教學偏重于開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新課改明確指出,小學美術教學要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開展想象;強調創設生動活潑的場景,讓學生在“樂中學”;還強調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使他們大膽創作和表現。從這點來看,小學美術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學確實在培養小學生創造力方面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要正視美術課的功能,合理利用一切有效資源,妥當安排教學,發揮小學美術教學的真正價值。
2 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2.1 調動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我國偉大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小學生天性好動,動手能力強,美術教師一定要結合他們的心理特征安排教學,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比如有一次上美術設計應用課,我在課前就提前布置學生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收集日常生活中被丟棄的舊電線、快餐盒、易拉罐、紙盒、蛋殼等,上課時讓學生將這些東西帶到課堂上,然后鼓勵學生將這些廢棄的物品做成工藝品,我會讓學生思考:現在的塑料污染如此嚴重,我們應該怎么變廢為寶,將手中的這些東西變成有用的工藝品呢?此問題一出,就會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潛力,他們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用自己手上的物品做出力所能及的東西。在這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就在無形中被培養起來了。
2.2 鼓勵小學生大膽想象
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想象就是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美術課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和可感性的特征,離不開想象的存在。沒有想象,就無法進行藝術構思;沒有想象,創造就猶如無根之基;沒有想象,就不會有各種發明出現。所以說,想象是創造的階梯,是創造的源泉。
小學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陽光、河流、草地、樹木、花朵,這一切都會使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術課上,他們會基于自己的生活體驗、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畫出各種各樣不同的作品,有的甚至千奇百怪,就連教師也無法理解。但是,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否認學生不合常規的想法,不能用“異想天開”、“胡思亂想”、“白日做夢”等詞匯評價他們,這樣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師要看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畫出自己想畫的東西,以此活躍他們的思維,調動他們的興趣。這樣一來,教師就成了學生的朋友,師生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
2.3 開展美術競賽活動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但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教導學生如何畫,如何做,那么必定會使得教學氣氛枯燥乏味,學生的創造能力也得不到發揮。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表現欲望,小學生尤甚,他們迫切想得到教師對自己的表揚,同伴對自己的認可。那么,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通過競賽的方式為學生創設表現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比賽過程中不斷創新。
在“圓形物”一課中,我就采用添畫比賽的方式讓學生積極表現,讓學生在一個圓形內添加幾筆畫,使之成為另外的物象。后來,學生們踴躍表現,畫出了許多新物象,有花朵、有娃娃臉、有鐘表等。通過這個比賽,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發揮,課堂氣氛可想而知。當然,比賽不光可以在班級內組織,還可以在班級與班級之間組織,使學生得到向別人學習的機會,還能增強他們的群體意識。
總之,創造能力是美術創作的不竭動力,我們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創造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見影。我們要合理安排教學,創設輕松、愉悅、和諧的氣氛,將學生從狹小的天地中解放出來,給予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鼓勵他們自由想象、大膽創新,從而使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鄒小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的創新策略[J].時代教育,2013(12):235.
[2] 于疏影.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新課程學習:上,2013(5):24.
[3] 潘麗媛.培養創造力是小學美術教學的焦點[J].商,2013(7):301.
關鍵詞:英語教育;家庭作業;單詞
一、追尋英語魅力,體會英語的重要性
英語作為中國學生的第二語種,無論是在日常的校園學習中,還是在日后的工作中都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為什么我國要在小學教育中普及英語的教育?不是因為我國教育要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我國教育部的領導早就洞悉了英語在國際中的重要性,所以提前對我國小學生實行英語教育。目的是讓我國學生早一步接觸英語,避免日后由于生長發育的問題,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造成英語學習的困難。然而,如何才可以使小學生更好更快更容易地吸收英語知識呢?
二、設計興趣英語作業,增添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的英語教育,光靠課堂上的教學是不足夠讓學生吸收現有的英語知識的,如何提高課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吸收才是最重要的。由于小學生還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他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很容易產生興趣,教育者利用這點對他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科學教育,給予他們很多知識并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可也正因為生長發育的原因,也揭示了另一點,那就是他們還在發育還不成熟,對于事物接受與遺忘的速度是成比例的。如何在學生的這種階段更好地讓他們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識,一直是教育者頭疼的問題。學生課后對知識的吸收就靠老師留的家庭作業了,如何改變家庭作業的內容,讓家庭作業不再只是單純的背英語單詞,抄寫課文中單一而乏味的內容,讓學生對作業也產生興趣呢?
對于學生來說,由于人的記憶力問題,長時間地重復一項工作會在一段時間對其產生印象。但是這種現象是短暫的,不是終生的。而英語作為對學生受用終生的一項交流工具,它需要學生準確地掌握內容與方法,這種狀況下死記硬背對于學生來說不再是最好的選擇了。那如何才可以通過創新家庭作業的形式來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呢?本人認為,既然是作業,需要的是學生去“做”,而不是學生為了向老師交差而胡亂完成。那這個作業該如何“做”呢?首先,老師應該與家長溝通,在學生放學后的這段時間里,家長需要抽出一段時間來陪學生完成有關的英語作業。比如,將學生今天學習的單詞做成小卡片,家長和學生共同來完成,一個比劃一個人猜的游戲,讓學生更加深刻生動地理解單詞的意思。其次,老師不再留單一的讀寫和背誦,而是要求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單詞組成一個小故事,并用簡單的英語單詞寫成一個小日記,這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最后,要求每天有一個學生回家通過詞典找一個沒有學過的單詞,第二天上課以故事的形式將這個單詞提出,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這樣幾種方法下來,學生自然會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在快樂中學習英語,在校園中健康成長
寓娛樂于學習是學習的最高階段。對于小學生的教育,重在是教,如何簡單明確地教授才是最重要的,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生活中發現學習,才是對小學生最好的教育。
總之,不管是什么科目的教育都需要講究方法,只有正確的方法才可以讓學生學得輕松,老師講得放松。讓課堂成為知識的海洋,讓老師成為乘風破浪的劃槳人,讓學生成為領略海景的船客,這樣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盧少延.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J].新課程學習,2010(2).
[2]劉詠梅.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的類型[J].教育科研論壇,2008(9).
關鍵詞:激發興趣;指導閱讀;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而我們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基本能力發展不平衡,“寫”的地位過于偏重,迫使“聽說讀”成為附庸,失去了本身發展的優勢。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對素質教育的內涵并未理解滲透,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嚴重匱乏,直接影響小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時候他們的思考、行動都帶著許多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長和教師的壓力,興趣往往是維系他們持續做某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決定學生能否堅持課外閱讀的關鍵。那么,我們作為教師究竟該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呢?
1.采用成果展示法,激勵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小學生課外閱讀,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認可與贊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在課堂上我會讓學生匯報自己的讀書成果,向老師和同學匯報自己最近又讀了哪些書,都知道講了些什么事。學生都很積極踴躍,不甘示弱。每個學生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激勵了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
2.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比如開展講故事比賽、詩歌朗誦比賽、交流會等,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參與的學生肯定在課下做足了準備,觀看的學生也能從中受益,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量。另外,我還讓學生輪流值日,在黑板的板報上更新自己所找到的知識,這樣每天都有新知識出現,學生就會以好奇的心理去看,去想,去記,從而提高他們閱讀的積極性。
3.以賞識的眼光激勵學生閱讀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為了讓學生保持讀書的熱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過程。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激勵、表揚,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我們還在班級開展“讀書之星”的活動,通過各種方式的評比激發學生的閱讀愿望,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更明確地認識到,獲取信息已成為閱讀的一項重要功能。閱讀作為相對獨立的語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們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
1.教師要以身示范
古語道: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每次讀書時,我也和學生一起讀,一起撰寫讀后感。我用自身閱讀狀況、習慣等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以師道的示范作用影響著學生,帶動著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課外閱讀。
2.把課外閱讀和讀書筆記相結合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充分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大量閱讀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大量的寫作能促使學生去閱讀。課外閱讀應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教師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在書上做眉批,做標記,也可以邊閱讀邊思考,閱讀后用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這樣使課外閱讀和讀書筆記相結合,讓學生把課外閱讀中見到的好詞佳句抄寫下來,并寫下感悟。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一定要從低年級就開始抓起
美國巴爾博士說:“孩子的心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因此,從低年級開始,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讀一些拼音版本的如《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話》《成語故事》等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故事類書籍。到了中高年級,就要求學生讀一些如中國四大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有教育意義的書籍。這樣循序漸進,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了他們的知識水平,對語言的組織能力有了一定的訓練,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大提高。
書既是益友,更是良師。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的有益橋梁,而且更是大語文課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項重要內容。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有序、有效的課外閱讀學習,讓課外閱讀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讓華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傳承。
參考文獻: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以下幾點:第一,小學生的心理發育還不完全,心思比較單純,如果不順著他們的想法,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使性子、發脾氣。第二,小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再加上性格活潑好動,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小學生在上課時很難保持注意力集中,學習成績較差。第三,小學生在看到教師表揚其他學生時,會產生嫉妒、自卑等復雜心理,課堂提問時會因為不會題目產生自厭情緒。第四,小學生缺乏考試經驗,在遇到考試時,精神始終處于緊張狀態,導致記憶力變差,將原本熟悉的題目遺忘。第五,小學生的好勝心較強,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和其他學生有效合作。小學生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因素。由于父母的疼愛,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寵溺,小學生養成了極大的依賴性,而且即使做了錯事也沒人指責和糾正,使小學生的心理發生了扭曲,經常為了玩耍而故意搞破壞,做錯事。同時,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也對小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沖擊,使其產生了錯誤的思想。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教學目的不僅是培育人才,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所以學校應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正確辨識是非對錯,并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以實現小學生身體和思想上的茁壯成長。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小學語文與心理健康教育看似沒有多大聯系,可是實際上,小學語文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學科。學校設置的每個學科都能夠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培養學生的專項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語文是學習所有學科的基礎,只有學會習文識字,才能正確理解各個學科知識的內涵。而且語文學科中涵蓋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文章,每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情感,是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學生學習課文,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內涵,還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課文中包含了各種性格的人物,通過正、反面人物的對比,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強化學生記憶,使學生向著正確的行為學習,同時厭惡、排斥錯誤的行為,對小學生的行為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具體措施
1、挖掘教材,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小學語文課文中包含了大量富有哲理的文章,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些文章,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以約束自身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并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例如學習《看電視》時,小學生看到的只是家人都放棄了自己喜歡觀看的節目,選擇了其他人喜愛的節目,他們會對這種行為感到困惑,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思考和發言,并對學生的答案給予點評和總結:這是因為家人之間存在濃厚的感情,他們都想讓別人開心,所以放棄了自己的喜好。不僅是長輩對晚輩存在疼愛,晚輩對長輩同樣要敬愛,這樣才能組成和諧的一家。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會改變以往的自私心理,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成為一個心理積極健康的小學生。
2、營造平等的談話氛圍,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
小學教師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不僅要規范學生的行為,還要讓學生明辨是非,學會為人處事。小學生對教師有極大的依賴性,會模仿教師的言行,將教師當作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應嚴格要求自身,給學生留下正直、可靠的印象,使學生樂于向教師傾訴心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了解學生的性格、習慣,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談話,深入學生的內心,感知學生的需求。教師要理解、包容學生的缺點,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彌補學生的性格缺陷,而且要經常用微笑鼓勵學生,并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使學生樹立自信,進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在學習中不斷的提升自我,塑造良好的品格。
3、探索多種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能夠使學生形成樂觀的心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教師應靈活運用心理教育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提高心理素質。
(1)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走進人物內心小學生天性好玩,喜歡做游戲,而且對角色扮演情有獨鐘,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例如《小貓釣魚》、《皇帝的新衣》都是極佳的素材,學生可以在表演過程中走入角色的內心,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同時,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還會不斷思考所扮人物的行為是否正確,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
(2)設置問題,在逐步分析中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小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對于一些消極的心理不知道該如何來避免和排解,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結合具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消極心態產生的不良后果,引導他們學會正確排解消極的心態并培育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小結
家長、學校以及社會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日前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體育總局聯合發文要求,體育科目今后將進入高考綜合評價體系。這意味著,今后體育成績的好壞可能會影響高考的錄取。但是體育課究竟該如何納入高考呢?這是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國學生體質令人擔憂
體育課計劃納入高考的背后是這些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的持續下降。今年秋季北京大學新生軍訓,多人暈倒。而在很多中小學,上體育課有人暈倒的事情更是層出不窮,在有的中小學,甚至在升國旗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也會有人暈倒。
“我國學生體質的下降已經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李相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統計資料也印證了很多人的擔憂。我國國民體質監測數據表明,從1985年開始,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呈現持續下滑趨勢。雖然到2010年多項抽檢數據首次止跌,但大學生人群的身體素質仍舊延續下滑的趨勢;中小學生營養過剩情況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城鄉都在持續增加。
李相如說,中國學生的體質狀況如果不得到根本性的扭轉,時間長了,就會給我國的國民健康及國家競爭力等方面帶來一系列的挑戰。
體育課究竟該如何進入高考?
李相如建議將體育課納入高考,這是扭轉我國學生體質狀況每況愈下的一種積極信號。但是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在中小學師生群體中,對于體育課納入高考的政策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一些身體素質好、熱愛體育的學生對此抱有了熱烈歡迎的態度,但是一些身體素質不好、不愛運動的人則是到處抱怨。雖然一些老師在記者的采訪中對體育課納入高考也都予以了支持,但是也有人擔心,在我國依舊還是應試教育、高考分數依舊決定一切的背景下,要讓體育納入高考真正起到引導學生鍛煉身體的作用還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同時,還有人擔心體育課納入高考后,如何保證公平是一個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在現實中,有些學生雖然身體很好,但就是跳不高、跑不快;還有些學生天生體質較差,體弱多病。這些都不是他們的錯,如果因此影響他們上高中、上大學,顯然有失公平與合理。還有殘疾考生,如果先天或后天的生理缺陷導致他們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否涉嫌對殘疾考生的歧視? 另外,究竟該如何避免學生考體育“臨時抱佛腳”,而是確實對他們的身體鍛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呢?體育課納入高考后,如何進行考試制度和成績的設定顯得至關重要。
李相如說,體育課納入高考不能單純以一次高考的成績作為考核的依據,這樣會造成一些人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起不到增強學生體質的作用。
李相如建議,體育課納入高考必須要和平時的考核結合起來,而平時的考核應該有三個維度:其一,平時每個學生的體育課都要進行記錄,對其出勤缺勤情況應該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其二,班上組織的一些課外活動尤其是體育活動都有哪些學生參加,應該有所記載;其三,平時學生的體育成績達標情況應該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這些平時的考核應該占到體育高考成績60%的比重,另外加上體育高考時測試成績40%的比重,就可以綜合得出高考體育的成績。”李相如表示,體育高考進行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可以引導學生平時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并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
“當然,在體育高考的測試部分,每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專長進行測試。這就要求每個學生從小學到高中,至少要掌握一門自己比較擅長的運動技能。”李相如說。
警惕成為應試教育的另一個翻版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謝瓊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體育課納入高考并沒有多大的必要,這種方式讓體育教育依舊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窠臼,另外納入高考以后,其不僅容易被弄虛作假,又會額外增加學生的一些負擔。
“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關鍵要在體育之外下工夫。如果我國學生不再一切為了考試的分數而努力,平時他們的學習負擔也不再那么繁重,各個學校都有完善的體育設施,學校的體育課不是經常被擠占,那么學生們自然會有更多興趣、時間和機會參加體育鍛煉。”謝瓊桓說這些問題不解決,單憑體育課納入高考并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不過李相如表示,體育課納入高考主要是一種好的導向作用,它主要是引導學生、家長、學校以及社會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政策方面而言,其還是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
為了避免體育高考造假的泛濫,李相如建議,在最開始的制度設計時就應該有比較周到的安排,體育成績作假必須和高考作弊一樣對待。
關鍵詞: 小學問題學生 成因 解決對策
所謂問題學生,其實是指在正常生理狀況之下,在接受學校的教育過程中產生不良行為和不正確思想的學生。因此,問題學生指那些擁有不正確思想行為的學生,并不是指智力落后的學生。雖然問題學生在班級中的數量是極少的,但是他們潛在的危害性卻是很大的,不僅會威脅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而且會對其他學生的生命安全、學習環境產生不好影響,甚至將來對社會也會產生一定的危害。因此,問題學生是需要教師和學校高度重視的,如何教育和轉變問題學生,使其擁有美好的未來,是對社會有著極大影響的課題,廣大教育者要積極探索,努力將問題學生引到正途上。小學問題學生是如何形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對待問題學生呢?下文將就這兩個問題展開論述。
一、造成小學問題學生的主觀原因
1.小學生自身性格的原因。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學生本身性格缺點逐漸顯露出來,如性格中的任性、自私自利、傲慢、執拗等會使學生只顧自己的利益,做事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為他人考慮,無視別人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從而造成性格的扭曲。
2.學生自身需求得不到滿足。小學生的自制力相對而言較差,因此學校和家長的約束會相對比較嚴格,加上有些學生受家庭經濟情況的束縛,使這些學生自身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會去別的地方尋求解決自身需求的方法,導致最后因為自身不斷增長的欲望誤入歧途,被社會中的不良思想侵害。
3.小學生道德意志相對薄弱。小學生在自身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會去社會上尋求解決自身需求的辦法,而小學生自身道德意識相對而言比較薄弱,很容易被物質誘惑,在自身欲望不斷驅使之下,最后做出違背道德、法律和侵犯他人和社會利益的事情。
4.小學生道德觀念缺失。因為學校學生來源地域有所不同,非常容易拉幫結伙,加上小學生對道德觀念的認知還不成熟,自制力相對較差,容易意氣用事,把打架斗毆、違反紀律,做與正常學生相反的事情視為帥氣、勇敢、具有江湖義氣的英雄之舉,把那些同樣擁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視為江湖兄弟,從而走上歧途。
二、造成小學問題學生的客觀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研究表明,從家庭背景角度研究問題學生可以發現,很多小學問題學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家長管教的失職,小學生的父母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對待孩子處在兩個極端,一種過分溺愛,一種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苛。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容易造成學生驕奢成性、驕傲自大、自私自利,造成性格缺失。家長對孩子過分嚴苛,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從而容易誤入歧途。同時,家長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家長的不得當言行,如滿口臟話、言行粗魯等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學生染上同樣的惡習。另外,家長由于工作原因對孩子疏于管教,導致小學生養成自由散漫等壞習慣,這些都是造成小學問題學生的原因。
2.學校方面的原因。有的學校以“應試教育”為教學觀念,高強度地教學,使小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作業超負荷,考試次數過于頻繁,教學管理過于嚴厲,從而導致小學生逆反心理。同時,有些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方式欠妥當,有的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忽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忽視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個性得不到張揚,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3.社會方面的原因。如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充斥在社會各個角落,這些對自制力差的小學生來說是巨大的漩渦。同時,不適合小學生觀看的影像和書籍依舊存在,這些影像和書籍會侵蝕小學生的身心,致使他們墮落。另外,社會中的小混混和不良人群會給小學生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三、小學問題學生的對策
1.教師要了解小學問題學生不良行為的動機是什么。只有先找到“病根”,才好對癥下藥。小學問題學生的不良行為動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師在教育和轉變問題學生的時候要先逐個了解導致問題學生的原因,可以采取與問題學生談話的方式或者對他們周邊的人進行調查的方式進行了解。
2.教師要幫助問題學生消除錯誤認知。小學問題學生往往以自己那套錯誤的思維理解道德準則,從而使自身道德行為產生扭曲。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消除錯誤的道德認知,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為他們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使他們的思想發生轉變。
3.教師要幫助問題學生消除情緒的干擾。教師在教育小學問題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待學生,教師要保持頭腦冷靜,仔細地分析,耐心地開導,最終找到最佳切入點。教師對待問題學生的時候既不能一直抓著學生的問題不放,又不能輕易原諒他們,要不斷深入透徹地了解他們不良行為的原因,從而對癥下藥。
總而言之,小學問題學生的教育和轉化需要廣大教育者高度重視。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學生,積極地與學生溝通,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