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融合教育指導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廣科院”)借鑒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和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等理念與做法,與企業共同投入資金、設備、場地或人員等要素,建設集生產運營、專業教學、實訓實踐、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經營實體,即“教學企業”。學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校企合作管理處以及各相關專業校企合作理事會,制定《教學企業建設指導意見》、《教學企業建設管理辦法》等多項制度,從立項、評審、建設、驗收等環節嚴格規范“教學企業”的建設過程。目前已建成移動應用開發中心、金輝工藝品產學研基地、昊王網絡營銷中心等30家校內外“教學企業”。學校還出臺教學企業評級及獎勵暫行規定,每年對校內外的“教學企業”進行考核評級,對優秀者給予獎勵,對不達標者給予降級處理。
整體設計“教學企業”功能和布局。“教學企業”在整體建設上符合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實際,兼顧教學功能與生產功能。如“金輝數控模具制造教學企業”按照模具生產過程,將車間劃分為車削加工區、銑削加工區、磨削加工區、數控車削加工區、數控銑削加工區、三軸加工中心加工區、多軸加工中心加工區、線切割加工區、電火花加工區、模具裝調區等多個功能區。“移動應用開發中心”按照軟件企業搭建真實研發環境,設置核心產品研發區、產品運營區、IOS項目實訓區、Android項目實訓區、微軟創新技術體驗區、蘋果產品技術體驗區,并根據學生興趣和企業需求分階段設置自然班、崗位技能班、項目班,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企業產品研發。
融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以產品生產、經營管理、產品設計開發等真實項目作為教學載體,學生直接接觸企業產品、生產流程、工藝工裝、管理規則,并按產品生產或研究特點設計教學與生產環節。“金輝數控模具制造教學企業”設置的加工區分別承擔不同零件的加工任務,同時承擔車削加工、銑削加工、磨削加工、數控車削加工、數控銑削加工、三軸加工中心加工等工種的教學實訓任務;先安排機械加工入門訓練,專門安排老師指導,以模擬訓練為主,不參與實際生產;然后安排教學企業每名技術工人帶領2名經過入門訓練的大二學生參加數控車削加工、數控銑削加工、三軸加工中心線切割、電火花加工。技術工人與學生形成相對固定的師徒關系,技術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指導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學生在師傅的指導下逐步參與生產過程;最后,經過訓練的學生在教學企業從事實際生產。
廣科院立足于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人才結構與人才質量的新要求,以教學企業為載體,實現企業實體資源深入滲透并作用于人才培養過程的各個環節,企業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逐漸從功能作用主體走向法人義務主體,不僅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更促進了企業實現產品研發創新和生產創新,是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一種有益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基于工作過程;美工;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166-02
一、背景
教育部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學前教育提出了指導意見,學前教育迎來了春天——新增幼兒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成了香餑餑,同時也對該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關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職業資格標準,強調課程體系建設及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的要求,探討基于工作過程下的學前教育專業《美工》課程設計改革。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
所謂工作過程,指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是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針對職業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分析歸納,提取典型工作任務并施于相對教學領域的設計過程。
(一)課程內容選擇——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首先,展開對畢業生就業崗位及工作典型任務的全面調研,進而對工作任務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務。我院學前教育專業中約占85%的畢業生從事一線幼兒教師工作。經調查,她們的日常工作已從傳統式的“工匠型”向“創新型”轉變。以往幼兒教師的核心職業技能主要包括“說、畫、唱、跳”等技能,轉向注重教師隱性技能如: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語言交往能力、師幼互動能力、應急事件處理及溝通能力等。
表1 幼兒教師美育類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
工作分類 工作主要內容 工作任務分析 能力構成
美術課堂
教學類 備課
講課
課后
收集處理信息及資料 收集、查閱、使用資料信息能力
制作教具 美工制作技能
說課 語言表達能力
組織課堂教學 課堂組織能力
輔導學生實踐 繪畫技能
評價學生作品 美術素養
日常
管理類 美術展覽比賽
幼兒園環境布置
大型活動、演出(表演)
參觀學習
家長會
策劃組織美術活動
班級布置
主題布置
制作服裝、道具
演出化妝
攝影、攝像
教師外出學習
接受外來參觀學習者
家長開放日
為家長答疑
策劃組織能力
繪畫、美工技能
繪畫、美工技能
繪畫、美工技能
影像拍攝與圖片處理能力
收集、查閱、使用資料信息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溝通能力
組織溝通能力
組織溝通能力
(二)課程內容的序化
課程內容序化即據典型工作任務分析顯示的職業能力,以任務驅動的導入課程體系,提煉出職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并設置與之相對應又符合教育規律、價值課程的過程。課程設計緊密圍繞培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核心,根據幼兒園典型工作任務與課程內容須進行整合,打破以往以知識講授為主、技能訓練為輔的教學模式,將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在整個教學內容重構與再開發。重構與序化并非不要陳述性知識,而是“這類知識在課程中的排序方式發生變化,更多著眼于隱性知識的生成與構建”。以幼兒園美術課堂教學工作任務為例,進行課程模塊序化,見表2。
幼兒教師崗位突出了“教”的能力。關于“教”的技能,進而又提出了:教什么(教會本專業學生如何選取教學內容);怎么教(教會本專業學生如何組織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等一系列問題并產生聯系,涉及了教育學、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教學法研究等一系列學科。這些新教學模塊與大學語文、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學、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教師技能等課程產生緊密的橫向聯系。由此強調了工作過程導向的模塊教學應是一個整體的體系,并非某一技能或某一課程的改革便可得以實現的,這就要求各科教學能夠建立緊密聯系,才能共同建立一個完整有序的課程體系。
(三)課程模塊形成
以往為培養學生美術技能一般開設有《美工》、《幼兒園環境創設》《美術欣賞》等課程。經課程重構序化后,將幼兒園教師美術技能與素養課程設置為美工(一)至(五)五大模塊。使學生學習中循序漸近接近或符合幼兒工作實際,以實現高度實踐性。美工(一)繪畫模塊見表3。
課堂教學從基礎技能漸近轉向綜合技能培養,由“如何學”轉向“如何教學”,由單一的技能學習融入并轉向對解決工作任務能力的培養。將典型工作內容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在教授技能的同時培養多方面的職業能力。如美術字綜合應用,是新開發的課程內容。是促進學生利用計算機完成工作任務的新內容。學生根據掌握的計算機繪圖、辦公軟件進行課件制作或者對功能區域按要求進行設計。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培養學生多渠道解決工作任務的能力。
三、小結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下的課程設計,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一課程,需要涉及多方面多學科的知識,因此要求各學科間的緊密聯系和合作。同時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師應具有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能夠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適合教學并具有教育價值的學習內容能力;教師應關注新事物和新領域,具有開發研究新領域的能力;此外還應一專多能,具有相關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出版社;主題出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
2016年12月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這是我國制定的首個國家級“全民閱讀”規劃。該規劃提出兩個基本原則:一是重在內容,通過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加強優秀作品的創作生產;二是保障重點,堅持少兒優先,特別提到著力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的基本閱讀需求。留守兒童在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圖書資源貧乏、閱讀服務欠缺的情況下,不但缺少親情,還缺乏書籍、知識帶給他們的精神慰藉。有些兒童即使有機會接觸童書繪本等,但這些圖書與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社交環境、思維方式等有較大差異,因此并不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文化產品的教育功能也難以發揮。現有的社會教育資源對留守兒童普遍缺乏針對性,不能有效彌補他們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他們需要與自己相符合的、接地氣的教育產品。出版社作為國有文化企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學出版社以母校大學為依托,主要以出版基礎教育教材及配套用書為主,兼顧出版高等教育、學前教育、學術專著和教育培訓系列用書,在教育出版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貫徹落實《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精神,立足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開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題出版,積極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是大學出版社反哺社會的重要舉措。家庭教育在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取向和水平,直接影響著少年兒童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出版社利用自身優勢開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要通過開展媒體融合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題出版和基于網絡的線上、線下服務推廣平臺加以實現。
一、開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題出版
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缺少人生路上父母的指引,通過閱讀一些對其成長有引領作用的圖書可以實現他們的自成長。主題出版擔負著引領主流價值觀和輿論導向的作用,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為主題,融合多種媒體資源,重點打造課外閱讀和教育圖書兩個書系。課外閱讀書系。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與品德教育規律,認真分析留守兒童因成長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所產生的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以留守兒童生活及社會環境為創作背景,立足心理健康、家庭情感、社會認知等多個方面,多角度還原留守兒童生活現狀,用感動與認同贏得留守兒童的信任與依賴。利用自身在課外讀物出版方面的優勢,以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為主題,多出一些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系列精品圖書,打造便于自學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書系,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價值觀教育的引導缺失。例如,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打造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書系由兩個系列組成,一個系列為“聆聽你•父母成長易讀系列”,主要面向留守兒童家長,著力解決廣大留守兒童父母無法切實感知孩子的心理發展與訴求、把握不準品德教育與學習教育的主次關系,以及日常電話、書信與孩子溝通時的語言匱乏等各種家庭教育中舉足無措的問題;另一個系列為“打動你•兒童自助悅讀系列”,包括24本美德花園繪本和6本原創兒童勵志文學讀物。對于1~6歲學前段,主要以美德花園繪本形式,通過簡單直觀的繪本故事,讓兒童在自主閱讀中,自然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的滲透教育,給兒童以積極正面的引導;而對于7~12歲學齡段,鑒于該階段孩子具備一定的文字閱讀能力,通過原創兒童勵志文學讀物,從改變留守兒童成長引導缺失的角度入手,把文明禮貌、勤儉節約、懂得感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友善寬容、樂于助人、勤奮學習、自尊自信、自律自強、愛國情懷、責任擔當等價值觀與美德教育融入其中,給予其正確的引導教育,讓孩子們留守的童年不孤單。教育圖書書系。在現有成熟的教育圖書體系基礎上,利用MPR有聲讀物、二維碼和射頻標簽等技術實現紙質媒介到數字媒體的過渡,利用移動數字媒體互動圖書APP、微視頻MOOC網站、“云借閱”等全新技術手段,充分發揮傳統出版與新媒體的優勢疊加,對留守兒童的自助學習提供遠程輔導支持。建設學習資源網絡云平臺,建立各個學科專業的數據庫、試題庫和多媒體資源庫,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對網絡資源進行組織,通過資源導航和智能搜索引擎等進行檢索使用,對留守兒童的自主學習提供有效支持。云平臺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統一存儲,內容輸出可以跨平臺展示。學習內容按照知識點進行劃分,通過深入剖析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爭取知識點覆蓋到所有的國標教材,通過屬性進行區分標注,并結合微課、微視頻等對知識點進行分析講解,根據不同地區教材選擇的不同進行自由的內容組合。除了以上自建資源,還可以借鑒豆瓣網的用戶貢獻機制,增加網絡用戶提供資源的渠道,經過系統審核后就會成為平臺的有效資源。同樣,對于知識點的分類,除了通常的分類方式,還可引入Web2.0的標簽機制,允許網絡用戶參與知識點和試題的分類,以充分發揮領域專家和教師的專業優勢。
二、與政府合作,建立兒童“悅讀基地”
為了充分發揮閱讀的教育補償功能,必須為留守兒童的閱讀提供便利條件。出版社可以與地方政府合作,在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的地方、流動兒童聚集的社區建立“悅讀基地”,作為留守及流動兒童集中學習和交流的根據地,也可以利用“悅讀基地”開展對兒童及家長的閱讀培訓和學習、心理的輔導。以“書香中國”為引領,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大量的農家書屋、社區書角和中小學圖書室,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現有的資源為留守、流動兒童開辟專用的閱讀區;或者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合作,在閱讀環境較差、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的地方以及流動兒童聚集的社區建立“悅讀基地”,為留守兒童的閱讀、學習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悅讀基地”的學習資源由出版社免費提供,采用軟硬件齊頭并進的方式,不僅有傳統紙介圖書的配給,還有MPR有聲讀物、MP3/MP4音視頻閱讀工具和網絡化的學習環境,以充分疊加傳統出版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數字產品對基地覆蓋的融合教育優勢,將更多優秀的文化資源送到留守兒童身邊。
三、由協會牽頭,豐富基地資源供給
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社會公益,也是文化企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然而一家出版社的能力、資源畢竟有限,只有與其他出版企業團結協作,才能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產品。新興媒體有利于開展出版產業跨領域、跨行業、跨產業、跨地域的合作,借助自身優勢和其他出版企業的資源,通過資源整合、共建平臺、共享渠道,在內容、平臺、經營、渠道、管理等方面優勢互補和深度融合,進而實現出版實力的共同提升。大學出版社協會是中國大學出版社界的全國性、專業性、行業性社會團體,會員單位包括108家主要以教育圖書出版為主的出版社,其主要業務之一是組織出版社之間的協作,促進出版社之間的橫向聯合。目前各大學出版社均開展了數字媒體平臺的建設,資金投入大,投資分散,缺乏統一的標準。如果由大學出版社協會牽頭,共建一個面向全國的統一學習資源網絡云服務平臺,并組織相關領域專家著手網絡資源的元數據和標準化建設工作,不但有利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而且對整個出版行業的資源整合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每家出版社具體負責其所在區域“閱讀基地”的運營和維護,網絡云平臺的學習資源全國共享;也可以倡議其他教育出版社、少兒出版社、有志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作家和相關愛心人士,以及其他一些社會力量,為“悅讀基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源。
四、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在線支持輔導
為了更好地推廣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主題出版的兩個書系,提高圖書的售后服務質量,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欠缺的現狀建立網絡化推廣平臺,通過自助服務和人工服務兩種模式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閱讀和心理進行輔導。自助服務模式。自助服務模式針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中的共性問題,基于云平臺、微信和移動APP等新媒體,建立自助服務體系。自助服務體系主要利用學習資源網絡云平臺的各種數據庫,通過資源布局導航、聯機檢索、搜索引擎和多媒體點播等為留守兒童的學習提供自助服務。建立大數據中心,收集留守兒童學習和交流的相關數據,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全程跟蹤記錄,通過分析對學習效果及時反饋,并了解其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向他們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并提供主動的咨詢服務。人工服務模式。針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中的個性化問題,出版社可以組織專家及相關人員,通過互聯網進行支教,開展閱讀、專業學科和心理問題的遠程輔導,實現教育精準扶貧。按照年齡或年級建立網絡化學習小組,小組由相關領域專家、教師、學生志愿者和留守兒童組成,他們彼此之間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溝通交流,分享學習資源,也可以由專家、教師和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提供遠程的閱讀輔導、學習輔導、德育教育,部分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職責。由于師范大學在專業學科方面有更多的優勢,在網絡平臺在線支持方面可以承擔更多的工作,利用其母校在教育學、心理學學科建設上的優勢,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疏導,解決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的種種困惑,進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閱讀可以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為了充分發揮閱讀的教育補償作用,大學出版社開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題出版,用優秀的文化產品為留守兒童提供家庭教育服務,并通過線上線下的閱讀推廣服務提升閱讀的質量,對他們進行心靈幫扶,以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讓他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R].
[2]中國政府網.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R].
[3]吳尚之.十年閱讀開創新局面全民參與點亮中國夢[J].中國出版,2015(24)
[4]趙瑩.我國出版社轉企改制后的社會責任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武藝,謝菲.六舉措力推國有文化企業“雙效統一”[J].人文天下,2015(13)
[6]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5
[7]搜狐教育.“家庭教育”成為中國家校雙方必修課[N].
問題一:據悉,您出生于教師世家,且自身具有多年從教經歷。首先請您談談對教育的理解,以及當前國內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陳冬華: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身就是“教”和“育”兩件事,而大家總把它看做一件事,實際上教的主體起到的是一個示范的作用,而育的主體則是實踐、領悟、思考、反思的過程。簡單地說:“教”的主體是老師、家長、和社會,“育”的主體是學生、孩子和公民,“教”是示范,“育”是“思考、領悟、反思、實踐”。
就當前教育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知識學習本應該靠學生自身的體驗與探究實現,在不斷犯錯與糾錯的循環中得以牢固掌握。而我們當前的教育,以教師為中心,采用“填鴨式”的“授課”,“授”意指教師將知識給予學生,甚至把知識看做是教師對學生的施舍。我們沒有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孩子,沒有把學習過程的喜悅還給他們,教師總是死死拽住本屬于學生的快樂,讓自己在課堂上聲情并茂、眉飛色舞地表演,而我們的孩子就只能是一群聽廣播劇的聽眾或是一群看舞臺劇的觀眾。
其次,我們的教育在生產“差生”。從幼兒園進小學,不到2個月,教師就在班里分出“差生”,一學期下來劃出“雙差生”。這個所謂的差生或雙差生,難道不是我們教育出來的嗎?每個孩子都有熱愛學習的天性,都會通過各種努力證明自己是好樣的,都期盼得到他人更多的夸獎。沒有一個孩子會承認自己比別人差。我們沒有給他們公平的學習機會,沒有給他們平等展示學習過程的機會,這也許是傳統教育本身的局限,也許是教育形式與教育技術所限制,但是教育不公給更多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
再次,十多年來,教育信息化作為國家的重大工程,我國一直非常重視各種平臺的建設與各種資源的建設。我認為,政府投入建設平臺,企業開發建設資源是不現實的,企業的逐利行為,導致資源脫離教學實際,而最終大多演變成以量換錢的結局。
所以,我想提出一個觀點,供大家討論:企業建設平臺,政府投入建設資源,可能是教育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融合的比較好的選擇。因為企業對于平臺的建設需要有長遠的技術架構,不斷地迭代優化,長期的持續投入,才能確保平臺適應技術進步、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資源建設由國家形成標準,組織各級教育部門,優秀教師作為投入開發的主力,保證資源的適用性。有用的資源與好用的平臺相結合,才能驅動應用。
最后,我認為,談教育質量不要離開分數,離開分數就是無本之木;講“素質教育”不能極端地從批判片面追求升學率開始。如果一種教育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這種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教育,所以在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教育變革必須是以有助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根本。
問題二:當前,人們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這一發展趨勢已取得共識。那么,您認為信息技術為教育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么?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立足點又是什么?
陳冬華:我認為,信息技術為教育帶來最大的改變是“教與學”。遺憾的是,由于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目前能從根本上改變教、改變學的互聯網產品極少。學樂一直強調的是用技術優化教與學,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這與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要求不謀而合。
(1)改變學
信息技術在“改變學”方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主動學,“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二是重復學,原來不可能做五遍甚至更多遍,現在做多少遍也不覺得累;三是快樂學,學習是人的天性,只不過傳統的教育體制、傳統的教育環境壓抑了他的天性。
如何用信息技術改變“學”呢?就拿微信來說,微信激發了人們互動和分享的天性,許多人都在其中交流、學習、炫富、炫夫、炫娃、炫包包……學樂云教學實質上也是一個學習交流、學習互動、炫學習經驗的工具,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空前高漲。如此,學習不再是寒窗苦讀,而是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情。
我們現在的孩子厭學,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壓制了他們的天性,如果我們給孩子足夠的展示機會,學習也有像微信一樣優秀的展示平臺的話,學習將會徹底改變,學習、作業都將是快樂的。
在我們平臺的用戶中有個很典型的案例。廣東省佛山市有一位叫何紫昕的小學生,她的學習成績在班里排名靠后,數學成績徘徊在60~70之間。在老師布置的一次“尋找身邊的平行四邊形并試求出面積”的作業中,這名學生為了完成這次作業,整整拍了20遍,并得到了全班第一的點贊:19個點贊。這20遍有沒有人強迫她?沒有!她是自愿去拍20遍的。還有,何紫昕同學拍20遍,第20遍和第一遍掌握的知識一樣嗎,不一樣,第20遍不是懂,而是她真的會了。這是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所做不到的!
(2)改變教
“教”是示范,“育”是“思考、領悟、反思、實踐”。 “教”的主體是老師、家長和社會,“育”的主體是學生、孩子和公民。
我們經常說,我們要教育學生、教育孩子、教育公民,只說是沒有用的。好的老師注重示范給學生看,更聰明的老師注重把學生做的好的東西示范給大家看。其實“教”的最好資源來源于學生,學生在創造資源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掌握的過程,而且他很有興趣。現在老師、學生想獲得碎片化資源很簡單,難的是老師如何用碎片化資源進行高效的教學。
教育要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這是劉延東副總理提出來的,代表國家對教育的戰略發展方向,就是要徹底實現教學理念的改變。
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理念上要改變、產品上要改變、教材上要改變、評價上要改變,這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我們正好參與其中。我認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立足點就是 “教師”和“學生”。通過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實現“教”與“學”的轉變。
問題三:目前,市場上的在線教育產品數量繁多,且呈現同質化趨勢。要想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自身的特質。學樂面向K12推出的云教學平臺有哪些功能?其特色又是什么?
陳冬華:一個好的平臺,可以讓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名師,而一個好的教師對學生來說太重要了。
那學樂的定位是什么?一是用技術優化教與學;二是用技術手段為優化教與學服務。
學樂云教學平臺的云盤、備課、預習、授課、作業等功能都是圍繞“優化教與學”進行設置的。老師不僅可以利用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碎片化資源進行教學,云教學平臺還可以圈點、批注,隨時調用,專為教學設計,傻瓜式操作,非常方便。而這種交互性極強的課件制作,老師只需10分鐘、20分鐘就能完成,每節課都可以在教室里實現,而且是無網絡狀況下實現。老師上課時,可以隨意調用課前、課中、課后資源,從云盤、課件中直接調取出來隨意查看。
學樂云教學平臺云盤資源里有全國200多種教材,每種教材都配備兩個老師:一個老師做、一個老師審核。每本教材都派老師把他的資源建設好,有的老師可能不滿足平臺提供的資源,那每個老師還可以自己原創。
在備課環節,在各類資源網站搜集整理,備好一節課需要3小時,一個地區2000名老師,總耗時6000小時。而在學樂云教學平臺“云盤”功能中,可以“以一代萬”,有一個搜集整合教學資源的崗位來代替全國幾萬教師重復作業,讓老師只需收藏、適當編輯即可,老師備好一節課只需10分鐘左右。再比如,假設原來師生完成“教與學”的時間是“1”,那么使用學樂云教學平臺后,他們完成的時間只能是
授課版塊中有兩個文件夾:一個是云盤、一個是課文,云盤是網上共享來的、課文是片段化的,直接調取出來就可以用。而且可以調取出學生的作業及學生碎片化資源,演示制作簡單課件,做好之后點擊保存就可以了。
在教學神器中,老師還可以現場拍照傳到其他資源里,現場取出來,做到“所見即所得,所得即所用”,隨時隨地獲取教學資源,而且老師特別喜歡用自己的資源,畢竟自己的資源帶有自己的情感,并且素材可以選擇分享到本校、本地區、還是全國。
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方面,學樂云教學平臺除了作業、學樂師生APP外,在授課版塊專門設置了隨機叫學生和定時功能等,為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創造公平展示的機會。
從用戶花在教育或學習的時間總量上分析,99%以上的“互聯網+教育”產品,都是針對師生正常教學以外的時間,如針對作業環節、課外輔導環節等,如果把它們比作教育的甜點,那學樂云教學就是嵌入學校和師生日常教學過程的“互聯網+教育”的正餐。
問題四:學樂將滴滴打車模式引入教育領域,在國內實屬首創。那么,請您談下構建這種模式的初衷是什么?與傳統建設方式相比有哪些特點與優勢?
陳冬華:上面講到我出生于教師世家,因此對教育鏈中的教育局、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等角色再熟悉不過了,在教育過程中他們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我很清楚,所以我一直希望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純免費的互聯網模式盡力打造最有價值的“教與學”模式,為全中國數億師生搭建一個優化教與學平臺。學樂云教學平臺對所有教育系統的用戶來說:平臺終身免費,所有的教學資源、師生之間、老師之間互動的所有功能、所有資源終身免費。
著名天使投資人,阿里巴巴前高管,“滴滴打車”聯合創始人王剛認為:學樂云教學以“滴滴打車”模式殺入教育,很像“滴滴打車”用技術優化出行一樣,真正找到解決行業痛點的尚方寶劍,而無論其定位于優化師生日常教與學的產品策略,還是“免費建設”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以及引入“滴滴打車”原班互聯網投資的資本優勢,都將促使其未來2~5年內成為“互聯網+教育”的領頭羊。
“免費建設、合作運營”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運營模式,即在各地缺少建設經費的情況下,通過免費建設、免費培訓,使平臺快速建起來、用起來,與此同時,通過與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深度合作,教育局組織培訓、檢查、驗收、考核、評比,企業負責技術升級、維護、運營,共同確保各類用戶的常態化應用,用互聯網的手段和方法促進教育資源公平、提高教學水平。
互聯網模式必須是在“用戶免費、客戶免費”的邏輯上才成立,因為每一個免費的用戶都給平臺帶來巨大的價值。而免費之后怎么賺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大家用百度付過費嗎?沒有,因為我們是他的用戶,所以我們是免費的,付費的是商家客戶。
當全國的師生、家長都用我們的平臺的時候,我們就會像百度一樣賺客戶的錢,同時可以很精準的向用戶推薦各種學習產品。
學樂云教學2.0版可以實現很多事情,下載資源、互動教學、師生互動、學習分享、親子互動等等。我們產品的教學理念符合用戶需求,因此對用戶有很大的粘著性。我們用內容推動社交,用社交推動內容,然后形成大社交、形成商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形成海量的用戶。
問題五: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常態化應用,學樂在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常態化應用與深度應用方面有何舉措?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冬華:如果信息技術不能在教育教學中實現常態化應用,必將成為教育信息化的“累贅”。 我一直認為,好的“互聯網+教育”產品,應該是給教師、學生“減負增效”。
首先是減負。減負是常態化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比原來更省心,如果原來備課是20分鐘,現在是25分鐘,就沒辦法去常態化;而如果原來是1小時,現在變成20分鐘,他就可以常態化應用了。
第二是增效,用這種方法學生的學習更主動了,更有興趣了。因此,常態化就兩個條件:老師減負了,學生主動了,就常態化了。
第三,常態化不需要大量的硬件支持。學樂云教學平臺不需要專門配置平板電腦,只要有普通的投影機、一體機、或者智能手機和Wifi、網絡就可以解決了,因此它可以常態化。
如何推動信息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常態化應用和深度應用,首先要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來“武裝”教師和學生,這點我們在不遺余力地做,同時我們為學校、師生用戶進行免費培訓。
截至目前,學樂云教學在海南、河北、浙江、山東、遼寧、吉林等省市已由省級教育相關部門發文實施應用,試點落地的學校已覆蓋天津、四川、云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陜西、山西、福建、遼寧等20多個省市區,覆蓋全國85%的省份,并進一步向全國范圍推廣。
2015年9月,平臺師生用戶突破1000萬,平臺內的學生累計完成同步練習達10000萬次,許多教師每周至少使用2次學樂云教學平臺進行教學,并涌現出了廣東順德、山東高密、廈門同安、重慶西永小學等典型案例。
問題六:日前,教育部了《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全面深化“三通兩平臺”建設是下一階段重點工作。請您談下“十三五”期間貴公司相應的發展規劃。
陳冬華:“十三五”期間,我們將繼續圍繞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困擾教學、管理面臨的核心問題和難點,用信息技術優化教與學,通過深化應用釋放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深度應用。
《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教基[2001]2號,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2005年我縣與英國海外志愿者服務社(VSO)開展教師專業發展項目合作,運用英國海外志愿者服務社(VSO)先進的理念和優質資源,對全縣小學英語教師進行了全方位、多輪次的培訓,小學英語教師隊伍質量明顯提高。但是面對專業和非專業混雜,結構復雜的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如何進一步鞏固英國海外志愿者服務社(VSO)項目成果,讓純西方理念和模式與本土教研文化真正融合,形成獨特的教研文化,不斷推動全縣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對類似地區探索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具有一定的啟示。
二、影響貧困縣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
貧困縣教師專業發展,特別是薄弱的小學英語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面臨著更多的困難與挑戰。通過研究發現,多種原因桎梏貧困縣小學英語教師成長的步伐,可分為內因和外因,所謂內因是指教師的主觀原因,主要表現為轉崗教師因為自身專業基礎特別薄弱,專業發展的信心不足;農村學校一人兼多個學科的教學工作,專業發展的不確定性,造成對自己前途迷茫,沒有不斷學習的持續動力;部分針對教師業務提高的研訓活動南轅北轍,教學不適用;研訓注重表面形式的成果,教師負擔過重等等,造成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進展緩慢。
三、貧困縣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念
通過與英國海外志愿者服務社(VSO)五年的合作,我們汲取很多有益的營養,英國海外志愿者服務社(VSO)以人為本、博愛、分享的精髓成為我們的基本理念,綜合影響貧困縣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各種因素,確立了我縣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1 以人為本的思想
每位教師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尊重每位教師的個性特質,突出真切的人文關懷,從教師的身心特點出發實施合理的引導和管理。
2 張揚個人價值的思想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資源,充分開發校長、教師的潛能,充分肯定和體現校長與教師的個人價值。
3 倡導和諧的理念
強調校長與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學生與家長、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倡導互贏,注重教師精神生活的充實與快樂。
4 按照教育規律發展教育的科學態度與精神
5 分享技能,改變生活的英國海外志愿者服務社(VSO)宗旨
四、貧困縣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中亟待提高的五項技能
基于現狀,我們認為以下五項基本教學技能的提高,是貧困縣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基礎。
1 提高教師的語言知識技能
2 提高教師處理教材、整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的技能
3 提高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技能
4 提高教師運用發展性評價理念,實施課堂教學評價的技能
5 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和自修技能
五、貧困縣促進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基于英國海外志愿者服務社(VSO)理念,遵循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綜合各種影響貧困地區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因和外因,我們嘗試采用多維一體,立體架構的教師培養模式。教師、學校、教研機構緊密聯合,形成上下聯動,教研一體的模式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1 教師制定個人成長規劃,提高專業性向
教師專業性向指適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師制定個人成長規劃的過程是客觀審視自我的過程,是確立發展目標的過程,是自我鞭策的過程。通過引導教師制訂個人發展規劃,有效地調動教師實現自我發展的內部驅動力。
2 自主研修夯實知識基礎,提升理論素養
貧困地區小學英語教師的基礎知識和英語教學理論都很薄弱,而且復雜的教師結構決定了存在問題的復雜性和需求的多樣性。因此,要充分地考慮到教師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風格,做到學習的內容是教師迫切的需要,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師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習的效果,為教師專業進一步發展夯實基礎。
3 立足課堂,教學相長
課堂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師研訓的活水源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最終表現在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要立足于課堂。將學習研修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通過質疑、學習、行動、觀察、反思、實踐的過程提高專業水平。
(1)同課異構
同課異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研究形式,由于是風格不同的教師上同一節課,聽課教師必須要關注教師的不同設計,授課教師對于同一節課,從不同角度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尋求課堂教學方法的最優化。
(2)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化解教學難題,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只有將所學的課例知識和經驗,通過自己內化吸收后,積極應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修正和改進,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專題研討性教學
當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共性的問題時,可以適時開展專題性教學研討活動。教研組的所有教師圍繞專題進行教學設計,同一教研組的教師通過聽課、議課、反思,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教學研討活動目標具體、針對性強、研討深入,對教學可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4)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與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我們利用優質課活動月,每學期開展一次反思性教學。上課時教師能從中感悟到很多深刻的內涵,并遷移到其他的教學活動當中,從而對今后的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摘要】《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自2012年1月全國開展無紙化考試模式以來,該課程的通過率一直是考證科目中最低的,影響了學生的考證通過率,因此,有必要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無紙化考試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教學改革
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改革背景
(一)無紙化考試的特點及帶來的挑戰
為適應21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貫徹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財政部2009年4月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為會計信息化的全面推進和展開,2012年1月以來,按照指導意見的要求,全國多個省市和自治區由原來的單獨出題改為全國統一的會計從業資無紙化考試。
在傳統的筆試考試模式下,《會計基礎》和《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成績通過后一年內,通過《會計電算化》上機考試,考生就可以領取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無紙化考試模式下,每個考生的考試試卷都是隨機組成的,并且考試成績即時生成。考試方式為實行《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電算化》三科連考,考生各科成績必須一次性同時合格才能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
基本的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知識,是會計工作崗位要求其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崗位能力之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高職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極其重要的一門課程,也是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既有會計法的知識、又有票據法、稅法、財政法等法律知識,容量大、知識點多。為降低同一考場不同考生試題重復率,采用無紙化考試的模式下,題庫的題量非常大,考核的知識點既全面又細致,教材上的任一知識點都可能被抽到。因此,《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科目中通過率最低的一科,意味著《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科目是否通過直接決定了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的通過率。
(二)我院會計專業學生的考情和學情分析
我院財經管理系會計電算化專業成立近40年來,學生在校期間會計從業資格證通過率一向高達90%以上,遠遠高于全省和全國的平均通過率。然而,2013年7月起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全國范圍內實施無紙化考試,三科連考且必須一次性通過的考試新模式,使得從業資格考試難度加大,考證通過率迅速降低。截止到離校前,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2013級學生考證通過率累計37.44%左右,遠遠不及以前傳統試卷模式下的通過率。
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我院會計專業學生入學的錄取分數要低很多,也就是說,學生本身文化基礎薄弱,而且高中時代在學習上就養成了懶散的習慣,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內容枯燥無味,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多,多數學生根本沒有主動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在傳統紙質考試模式下,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和考試經驗給學生梳理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做筆記加上記憶進行強化鞏固,多數學生都可以在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通過該門課程的考試。但在無紙化考試模式下,隨著考核的知識點范圍的擴大,教材上任一知識點都可能成為考試試題的命題點,這一變化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即使再怎么努力學習,也不會記住這么多的知識點,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和考試的自信心。
二、無紙化考試下我院《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學生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學習的難點較為集中,考試時模棱兩可,主要原因是內容枯燥,沒有興趣學習,因而無法記住相關知識點。本文以樂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研究和探討。
三、無紙化考試下我院《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方法
(一)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1.教學內容與資格考試考點融合
為激發學生學習《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學習動力,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當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考點結合起來。教師在教授該課程的過程中,應當選擇既適合教學又適合考證的教材,并且根據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大綱,對零散的知識點和考點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便于學生進行理解、記憶并掌握。
2.建立模擬考試平臺并豐富網絡教學資源
在無紙化考試模式下,由于有些學生對計算機操作不熟練,再加上對考試操作界面不熟悉,容易造成考試時慌張,進而影響發揮。
通過模擬考試和相關練習,有利于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難點,并促進教師對此部分教學點的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變通。
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利用蘭貝斯會計無紙化考試模擬教學軟件、長沙青藍軟件系統和網中網會計技能競賽等學校網絡資源平臺進行測評練習,可以使學生通過考試測評檢查自己學習過程中掌握不牢固的知識點,并且通過無紙化考試模擬測試豐富實際考試時的經驗。
3.改革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
整合資源,改革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1)引入情景式教學法。任課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技術,通過形象生動的圖片、影像和flas視頻等再現教學內容中所描述的教學情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將該課程與專業技能比賽、課堂知識競賽相融合。①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強其對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知識點的記憶和鞏固,在本專業技能比賽方案的設計中,應增加《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知識點的比賽內容和項目。②為營造班級內部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任課教師應經常組織課堂知識競賽,并制定一系列的的獎懲措施。
(3)引入案例教學法。首先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自己動手尋找章節案例,然后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歸納總結出重點和難點,最后再由老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二)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我院《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往年的可準標準給定的考核c評價標準雖然包括過程性考核(40%)和期末理論考核(60%)兩部分,但是過程性考核只包括考勤(10%)、作業(10%)和章節測試(20%)三個方面,尤其作業和章節測試可能存在相互抄襲的現象,并不能真正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需要調整過程性考核的組成部分,除考勤、作業和章節測試外,還需加入學生與教師平時上課時的互動,包括個人表現和小組表現。教學評價改革后過程性考核依然占期末總成績的40%,但其組成內容改為考勤(10%)、作業(5%)、章節測試(10%)、個人表現(10%)、團隊表現(5%)。
四、無紙化考試下我院《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備注:由于15級會計專業學生仍在校學習,數據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不做統計。
通過對13級和14級會計專業學生離校前考證累計通過率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2014級學生離校前考證累計通過率75.45%左右,和2013級學生37.44%的通過率相比,明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為了排除考證次數增加帶來的考證通過率提高的因素,我們對不同年級學生考證次數及通過率做了調查問卷,由調查問卷的數據可以得出:13級會計專業學生單次考試通過率平均為47.67%,14級學生單次考試通過率平均為60.53%,15級學生單次考試通過率平均為73.53%。由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我院《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改革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朱小娟.會計從業資格無紙化考試與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學模式轉變[J].職業教育.2014(26).
[2]雍媛媛.基于課證融合、課賽融合模式下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方式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2(10).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據調查統計,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且數字都呈上漲趨勢。整體網民規模繼續增加,手機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增長,網民上網設備逐漸向手機端集中。中國網站①數量為506萬個。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絡技術的變革導致網絡媒體迅速發展,也使得網絡傳播教育在我國出現并逐漸發展起來。早在1996年,清華大學傳播系設立新媒體研究方向,并同時開設“新媒體研究”課程。1998年,華中科技大學創辦全國第一個網絡新聞傳播班。隨后,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相繼在本科教育中開設網絡傳播或網絡新聞專業課程。發展至今,網絡新聞傳播教育逐漸成為高校新聞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新聞傳播課程是一門和時展結合比較緊密的新聞學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關于網絡傳播的特點、技術以及應用等方面,使?W生了解網絡傳播的規律和特點,熟悉掌握網絡新聞傳播實務工作,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和新聞倫理教育,培養應用型的新聞人才。
新聞應用型人才是指能立足于社會發展和傳媒變革的專業性人才,具有扎實的新聞專業理論基礎,寬廣的知識領域,深厚的文學素養,熟練的采寫編評新聞業務技能以及使用新媒體傳播手段和傳播平臺,適應各種媒體傳播特點,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隨著互聯網、手機、移動終端等新媒體的快速興起,傳統媒體行業開始向新興媒體轉型,并逐漸融合發展。因此,對新聞應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應用型人才應具備下面三項基本的素養:
知識體系方面:新聞應用型人才要具備基本的新聞專業素養,要懂傳播規律,具有新聞采編能力,具有文化與技術駕馭力,同時具有人文知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能力體系方面:能夠適應新媒體的需要,熟悉新媒體平臺、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運營手段,具有提供新媒體內容和產品的能力,具有創造力與審美表達力,具有互聯網思維。
素養體系方面:新媒體對當前新聞工作的各個方面都產生著巨大影響,也對新聞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新聞應用型人才應該能夠明辨是非善惡,自覺遵守新聞倫理職業道德,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但是,目前高校的網絡新聞傳播課程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首先,網絡新聞傳播課程教學應緊跟技術和媒介的發展。由于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導致網絡媒介自身也在不斷轉變和發展,其特點隨時發生變化,不斷出現新的表現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學隨之而進行調整和改變。
網絡媒體在我國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在經歷近10年的快速增長后,增長率也逐漸趨于穩定。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互聯網環境整體朝向一種規范化、有序化發展。國家也出臺了多項政策加快推動互聯網各細分領域有序健康發展,完善互聯網發展環境。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隨著各省、市、自治區對“互聯網+”行動的推進,各省互聯網普及率均有上升。但是,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數字鴻溝現象依然存在。因此,網絡新聞傳播教育應緊緊圍繞時代的發展,面對各地區存在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其次,網絡新聞傳播課程教學要形成及時更新的有體系的教材。目前高校針對網絡新聞傳播的教材從網絡傳播理論到網絡傳播實務都進行了豐富的內容闡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新概念、新事物層出不窮,新名詞、新動態、新案例在教材中更新相對緩慢。尤其是微博、微信的興起,使得一些社會熱點新聞事件在傳播中產生了廣泛的社會討論,并形成網絡輿論,某些熱點事件中還會出現輿論反轉現象。這些新案例在教材中卻鮮有提及,學生也缺乏足夠的獨立分析社會熱點案例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時刻關注網絡新聞傳播發展的現狀,在教學中及時增加近期熱點案例,有意識地收集和整理網絡新聞傳播中的典型案例并創建案例庫,在增加課堂生動性的同時培養學生感知熱點和分析熱點的能力。
再次,網絡媒介在與其他媒介的融合中出現了新的變化。媒介融合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在美國提出,廣義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變革的過程。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傳媒已經進入到了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各種媒介之間不僅增強了合作性和互動性,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網民的增長,也使信息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傳播主體的復雜化、受眾的選擇個性化等,這些都給各種媒介帶來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同時,也給網絡新聞傳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
因此,高等院校對應用型新媒體綜合人才進行培養,必須改變以往的培養方式,進行大膽的改革,才能符合時代和傳媒的發展,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高校網絡新聞傳播課程教學的改革,可以通過以下渠道進行實踐探索。
1.培養方案的設置與改革
媒介融合時代,需要的是泛媒體人才,是能夠在各種類型的新聞媒體中從事新聞信息采寫、編輯與維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養方案的設置方面,打破以往課程設置與專業高度相關的局限,可以采用分類模塊的方式,設置跨學科跨專業的選修課程,在系統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踐技能的同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根據媒體需求和自身的興趣來選擇相應的課程,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2.培養環境的打造
培養應用型人才,推進網絡新聞傳播課程改革,需要建立數字化、網絡化、現代化和媒介融合的大環境。因此,要打破專業邊際,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實現跨專業授課選課,構建生態型的專業群落,形成大傳媒專業群環境。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信息生產是有機融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因此,在教學中,依托網絡數據庫和云平臺可以實現教學、科研與實驗室、工作室功能的整合,形成服務于媒介融合教學的數字化環境,同時可實現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數據的分類存儲、共享下載、在線編輯,可進行小組協同學習與實踐,教師的在線指導與反饋。這種數字化平臺有助于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有助于教師與學生及時進行溝通和指導。
3.實踐平臺的使用
當下新聞媒體的運作基本上是一種全媒體的運作方式,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興媒體相互融合,傳統媒體越來越多地利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模式已經發生轉變,這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要集專業與技術于一身,既要能熟練地采寫編評,又要能熟練使用各種多媒體軟件,比如繪圖軟件、圖片處理軟件、音頻視頻編輯軟件、后期處理軟件、網站制作軟件等。只有這樣,才能參與到媒體運轉的每一個環節中,成為專業的新聞應用型綜合人才,生產出時代所需的優質的傳媒產品。
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加大實踐課課時的比例,同時應注重對學生軟件類課程的教學和實踐。通過學校和社會媒體機構聯合培養,增加學生從課堂學習、課堂實踐走向專業實踐的機會,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應用水平,在實踐中加速成長,實現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的校地合作模式。
4.授課方式的改革
網絡新聞傳播教學要打破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教會學生如何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識。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轉變。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可以將專業核心技能的訓練嵌入到日常教學環節中,并且可以分階段進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實現多樣化。比如通過課堂展示、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報告等方式進行成果呈現,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網絡新聞傳播課程是高校新聞專業的一門基礎與實用性兼備的課程。隨著時代和媒體技術的發展,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求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應用型的傳媒人才,既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又要具備新媒體專長,擁有多媒體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夠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因此,傳媒教育若想持續、有力地發展,必須與社會發展和媒介發展緊密結合,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課程內容和結構調整,必須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網絡新聞傳播課程必須調整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設置,使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要強化師資力量,改革教學方式和實踐體系,制定新聞專業人才教育的培養模式,逐漸形成傳媒教育的特色課程。
摘 要: 近年來,隨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逐步深入,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關于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還面臨一些問題。本文從協同視角入手,探索高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從協同創新背景出發探討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并提出了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和促進策略。
關鍵詞: 協同創新 創新創業 服務體系
一、協同創新視角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包含三個部分內容,即“創新”、“創業”和“教育”三個部分。三者需要有機結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協同創新”是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加快新形勢下創新資源的有效利用,更有效地整合資源。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以下簡稱“2011計劃”),自2012年啟動實施,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國務院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促進知識流動,鼓勵、推動大學與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全面合作”。至2015年《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意見的出臺,可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學、企業和科研院所全面合作”對于宏觀層面的國家創新工程、中觀層面的區域經濟發展及微觀層面的行業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中國經濟正在實行“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對高校如何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提出了目標。服務創新創業應該由外延式服務理念轉為內涵式服務理念,協同創新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核心競爭力,整合和優化社會資源,有效推進創新性國家建設,促進大學的改革與發展。
二、協同創新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協同創新是指資源和成果之間的有效整合,通過各資源之間,打破其壁壘,充分發揮各個要素的主體作用,實現深度合作的一種形式。高等學校是整個社會科技掌握最集中的和人才匯聚最集中的結合點,培養和造就能夠帶領科技創新,資源有效利用的人才和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是創建一流大學的重要體現形式,也是高校實現培養人才任務的重要表現。
1.面向科學前沿的創新
高校要圍繞國家急需的科技前沿問題依靠自身科學研究的優勢,發揮學科特長,形成創新團隊。高校內部要打破以往封閉的科研團隊模式,從之前的以學院學科為主體,改為以區域、學校、學科為主體的新思路,形成以創新團隊為單元的跨學科、跨學校、跨區域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主旨要以最新的科技前沿為導向,避免在某一研究領域相對薄弱院校的研究方向問題,這種模式的轉變,能夠滿足新創業教育的基本需求。同時,從本質上講,創新創業教育是要為社會和企業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創新要求必須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的基本原則,從科技前沿出發,客觀上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2.整體性和動態性的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是一項包含內容繁多,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其關鍵是將高校創業機構、大學生和大學企業研究機構三者并重,形成協同體,三者都是重要的核心要素,學校服務于創新創業,以此搭建創新平臺輔助大學生創業的模式,通過知識掌握的主體和技術擁有的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產生系統疊加協同創新的主要特點如下:一是整體性,創新生態系統是各種要素的縝密集合而不是簡單相加,協同創新的整體性體現在大學生創新的功能和目標上必須是幾個要素的疊加,發揮各個要素的作用,其中要發揮好高校服務創新創業的主體作用,更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實現;二是動態性,創新生態系統是不斷動態變化的,因此,協同創新本質是:大學生、企業、政府、高校服務創新的團體或機構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促進企業和大學研究機構發揮各自的地位優勢,并有效地整合互補性資源,實現各方優勢的充分發揮,加速高校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協作企業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活動,有效發揮產學研結合的重要作用。
3.協同創新服務區域和行業發展
協同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重點提升了高校所在區域的科技經濟水平。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切實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點,通過推動區域內外高校與當地支柱產業中重點企業或產業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協同創新整合多方要素,在文化上形成一種創業氛圍,在形式上給大學生就業提供多方面的選擇,在內涵上給高校研究領域的科技轉化提供一種可能,更好地服務區域和行業發展。
三、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和促進策略
教育實踐證明,高等教育總是在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中培養出適應時展的人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全過程。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無形中成為一種教育平臺,既要給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教育,又要提供創新創業實踐的教育,兩者缺一不可,在大學生沒有出校門前,真正投入創業中,就給予足夠的鍛煉機會。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是通過實踐檢驗創新創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是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大學生在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需要得到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的支持,這樣其創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營造創新創業教育氣氛。
高效應充分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將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轉變為學校、社會和企業之間協同培養的模式,打破學校培養的單一模式。學校在這種模式中占有更主動的地位,要求教師更多地跟社會接軌,將自己研究領域與企業對接,將企業的資源帶入學生的創業教育過程中,形成新的產業資源,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前提,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服務于創新創業,不斷地把學校和社會資源進行整合,然后與學生一起協同創業,帶領學生在未出校門前具備一定的創業技能。學校應該及時地構建與之匹配的組織機構和政策制度,結合社會、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為大學生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
2.深化創業教育改革,鍛造學生的創業本領。
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國外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創業學”專業,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專業還沒有具體的報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高校服務創新創業的作用:一是要深化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有能帶領學生進行創業的有經驗的教師隊伍。吸納一批具有創業教育專業背景的老師組成一支專職或兼職結合的隊伍。例如有經濟、管理、財會、法政等專業老師從事創業知識的教學,從自己的專業角度,給學生創業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為創業“保駕護航”。二是從課程體系上入手,打破學分和專業間的壁壘。為學生創業提供一定“通融”的可能。提供個性化的指導,例如打破學分的學時要求,將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轉化為一定的學分,保證在學完必要學科的同事,能夠在實踐環節投入一定的時間。三是構建政府與學校協同創新的機制。學校要針對學科特點,在所在區域進行深入調查與分析,總結的同時牢牢抓住能夠利用的各種資源,積極地與企業和行業協會進行溝通,改變高校在實踐教育上的單一性。構建一套能與時俱進并有延續性的服務體系,保障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開展。
3.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強化教育效果。
教育評價體系是反映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法。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資源情況,構建一套適合于本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體系。在構建這套評價體系時,應該考慮加入學生及第三方的評價主體。學校、學生、企業、社會及政府等多方面公正、客觀的教育評價,能夠更好地反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體系,是保證創新創業教育平穩發展的基礎。高校要逐步構建更完善和標準的創業服務體系,深入拓寬創新創業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整合教學資源等一系列途徑,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的落實效果,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技能,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勁.協同創新[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3.
[2]張園.以協同創新深化高校產學研合作[J].中國成人教育,2014(23).
[3]張園.基于協同創新視角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7).
[4]徐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創業教育與政府、企業協同創新發展研究[J].時代金融,2014(11).
[5]高曉杰,曹勝利.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新時代事業的開拓者[J].中國高教研究,2012(7).
高質量的教育有賴于科學的實踐,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是科學實踐的基本路徑和指導思想之一。那么“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到底該如何破呢?
2016年《幼教金刊》編輯部以“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為切入點,推出了系列策劃,從游戲觀察、介入、指導、材料投放、師幼互動等方面,解讀了課程游戲化的內涵,探討了“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實施的具體路徑。
本期主題
課程游戲化:
在探索中去偽存真
支 招 一
理清游戲與非游戲、游戲與教學的相互關系,理解課程游戲化的內涵,形成科學的兒童觀和游戲觀
一、游戲與非游戲的區別
游戲是內部存在的自我活動的表現,由內心的需要和沖動而來,它是兒童整個生活中所特有的,因好玩而選擇去做的事情。兒童是游戲的主人,他們充分發揮著自己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決定和控制著游戲的進程與方式,并在其中享受歡樂、自由、滿足、獲得內部和外部的平靜。然而,幼兒的活動并不都是游戲,以幼兒游戲行為的角度加以觀察,實踐者可以從產生兒童活動的動機、選擇及目標達成幾方面去判斷兒童活動的性質。可以說,凡是有外在動機導向、不是幼兒主動發起,需要達成一定目標的活動都應屬于非游戲行為。而這種非游戲行為同樣可以讓兒童了解周圍環境與世界,滿足兒童認知發展的需求。
二、正確處理教學與游戲的關系
幼兒園的活動,其實就是游戲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結合。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結合的多與少是個相對概念,不管是教學中所包含的游戲成分是多還是少,游戲中教學成分的植入分量是輕還是重,它們都難以量化,是動態變化的,也需要因勢利導。要實現幼兒游戲與教師教學的優化結合,就要當好游戲與教學的“調味師”。
1.改革一日作息時間,確保游戲與教學的時間與頻率。科學合理安排幼兒一日作息時間,減少集體活動時間,增加區域活動時間、戶外自主探索游戲及自發游戲時間等。這樣既有利于充分利用零散時間作為幼兒自由游戲的時間,又讓幼兒每天都有連續游戲時間,保證了幼兒每天有一定量的自由游戲時間,有更多地自主選擇、自主活動的機會。
2. 樹立科學的課程理念,實施課程游戲化。將科學的課程理念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探究如何實現自然狀態下的幼兒游戲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兒游戲轉化,也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幼兒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些,活動形式更豐富一些。
3. 科學調控戶外活動,促進游戲與教學的有效互動。幼兒園要豐富戶外環境,科學調控戶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合理安排和開展幼兒純自發的游戲與教師預設的教學游戲,促進游戲與教學的有效互動。
本期主題
觀察,
讓我們讀懂幼兒的游戲
支 招 二
掌握幼兒游戲中的觀察要點,記錄與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真正讀懂幼兒
一、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應該觀察什么
1.材料的投放是否恰當。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所用玩具和物品的總稱,也稱為玩具材料。它是兒童游戲的物質基礎,離開了它,游戲難以進行。因此,教師要正確恰當地投放游戲材料。恰當的材料投放對豐富幼兒游戲情節,擴大幼兒的生活經驗,促進幼兒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2.幼兒的興趣點是什么。興趣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教師要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反應,找出興趣點,確定指導方式與時機。
3.生活經驗豐富的程度。俗話說:聰明的孩子會玩。這是因為幼兒的游戲水平與身心發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戲是幼兒已有經驗的表現,游戲行為則是幼兒發展水平的反映。
4.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教師在幼兒游戲時要仔細觀察幼兒遇到了什么困難,用合適的方法對幼兒進行引導,解決困難,促進幼兒游戲能力的發展。
5.出現了什么矛盾。當教師在觀察幼兒游戲行為時發現幼兒間出現矛盾時,要分清是什么矛盾,用合情合理的辦法化解幼兒間的矛盾,使得幼兒游戲正常地開展。
二、如何觀察幼兒的游戲活動
1.掃描觀察。掃描觀察即分時段定人觀察。對班里的幼兒平均分配時間,在相同的時間里對每個幼兒輪流進行掃描觀察。這一方法適用于全體幼兒游戲的情況,一般在游戲開始或者結束時選用較多。
2.定點觀察。定點觀察即定點不定人觀察。教師可以固定在游戲中的某一地點進行觀察,見什么觀察什么,只要在此點的幼兒都可以作為觀察的對象。適合于了解一個主題或者一個區域幼兒游戲的情況,可以獲得一些動態的信息,了解到幼兒在游戲中使用材料的情況、幼兒交往情況、游戲情節發展等。
3.追蹤觀察。追蹤觀察即定人不定點觀察。教師事先確定1~2個幼兒作為觀察對象,觀察他們在游戲中的活動情況。被觀察的幼兒走到哪里,觀察者就追隨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點。
4.攝像記錄觀察。用攝像機、數碼相機等設備用作幼兒游戲觀察的手段。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靈活地選用不同觀察方法進行觀察,從幼兒的能力發展來看,各年齡班幼兒在游戲方面的表現是不同的。因此,在觀察時也要各有重點。
三、如何記錄與分析幼兒的游戲活動
1.描寫式記錄。教師將活動中的一個流程或是一個區域中發生的一些事進行從頭至尾的進行描述,并針對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與情況進行分析和反思。
2.照片式記錄。照片是很好的行動停留、作品保存方式,在游戲活動觀察時,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進行拍攝,然后選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記錄分析。教師便可以利用這些直接信息進行分析,分析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能力。
3.表格式記錄。表格可以將一些信息進行匯總,通過比較并得出數據結論,從中可以梳理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反饋。
4.對比式記錄。對比就是兩者或三者之間進行比較,在美術區里可以采用不同幼兒對同一材料主題的操作方式、能力差異、操作結果等進行對比,從中發現問題。
5.追蹤式記錄。選取其中一名幼兒進行追蹤式觀察,從他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來反映問題。在區域活動中追蹤幼兒個體,可以對她的行為針對性地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
6.錄像式記錄。錄像是保存幼兒活動情況的最好方式,可以幫助教師全程觀看,便于教師分析反思。
本期主題
我的材料我作主
支 招 三
認識材料,并能智慧地進行開發、投放與調整,真正實現幼兒與材料的有效對話
一、認識材料
1.選擇材料:教師要研究材料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在游戲中,幼兒正是與游戲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成長的。所以,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遵守四個基本要素――材料應便于幼兒操作;便于幼兒開展自主性探索活動;選擇的材料要對幼兒具有挑戰性;材料的選擇應有幼兒的參與。
2.操作材料:啟發、鼓勵幼兒與材料互動。教師慎重地選擇游戲材料后引導幼兒與之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引起幼兒的積極思維活動。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幼兒積極學習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詢問、提供情境、增加材料等手段來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在幼兒有需求時可以隨時找到教師提供給他的材料和支持,融入技能技巧的傳授。
二、投放材料
第一步:調整規則,還幼兒游戲自。教師必須在幼兒所需要的自由與良好習慣養成所需要的限制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創設支持性的活動環境,首先把區域活動的自、主動權、獨立權還給幼兒,從調整區域活動規則入手,例如:鼓勵幼兒創新玩法,允許區域與區域之間互通;不限定進區人數,允許幼兒經常選擇同一區,等等。
第二步:巧制材料,發揮材料最大化價值。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育目標,從制作材料入手――注重材料的生態性,整合教育資源;注重材料的情境性,誘緒體驗;注重材料的多元性,促多方面發展。
第三步:觀察指導,讓幼兒與教師的互動中提高材料的有效性。觀察是教師指導的前提,是推進調整材料的依據,教師在區域活動時要做好的首要環節就是觀察,必須帶著足夠冷靜的態度觀察幼兒,客觀地了解幼兒,理解幼兒的行為。在觀察的基礎上采取適宜的指導策略,方能促進幼兒游戲的發展。
三、調整材料
1.材料投放要有挑戰性。在學習型區域活動中,過于簡單的材料難以激發幼兒的挑戰興趣,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有挑戰性的材料,最好的材料就是要讓幼兒能“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這樣的材料既符合幼兒的發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幼兒的能力。
2.材料投放要有整合性。一份好的材料要指向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不管是技能的練習,還是學習品質的培養,對幼兒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教師要善于思考,潛心挖掘材料的多種價值,真正體現學習型區域活動對幼兒發展的意義。
3.材料投放要有層次性。幼兒的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教師在提供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發展水平的幼兒能否都得到鍛煉與提高。
4.材料投放要有情感性。一份好的操作材料,既要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也要滿足并激勵幼兒的心理需求。
本期主題
師幼互動那些事
支 招 四
在游戲中懂得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采取適當的提問、應答和評價策略,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師幼關系
一、良好師幼互動實現的根本――讀懂幼兒
1.平等與尊重:還師幼互動行為中幼兒的主體地位。師幼互動有兩大主體:教師與幼兒。同時,教師與幼兒應共同參與互動活動,而不應該獨立出現。只有個體主動的參與并發揮其主體作用,整個師幼互動才有可能促進幼兒的發展。
2.理解與調整:選擇有利于幼兒發展的互動內容。幼兒教師既要看到幼兒的行為,還要理解幼兒行為背后真正的意義,才能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與適當的教育內容,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與發展。
3.鼓勵與支持:創造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心理安全環境。良好師幼互動本質是幼兒與教師以彼此信任和尊重的情感為基礎形成的活動情境與氛圍。
二、師幼互動提問策略
1.抽絲剝繭式。活動中幼兒的問題與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層次上,很難一下子就達到中心地帶。教師要抓住活動中幼兒有價值的信息,并作出相應的反饋。
2.曲徑通幽式。我們鼓勵教師抓住課堂中那些稍縱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重組幼兒的信息,讓教學過程沿著另外一條幼兒感興趣的軌道運行。
3.延伸拓展式。新的教育理念強調師幼愉快學習、快樂生活、幸福成長。而師幼、幼幼之間的雙向互動必然引發思維的碰撞、觀點的交鋒和情感的共融,進而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推動教學活動朝著縱深方向發展。
三、師幼互動的評價策略
1.敏感捕捉,察覺幼兒需求信息。教師要察表情、聽聲音、觀行為,只有深了解、細觀察、巧點撥才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對自如,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適宜的空間與機會。
2.多維互動,實施有效多元評價。一是對話式評價。集體活動中教師針對孩子的不同表現,用一句肯定的語言、一個恰當的提升、一個適宜的追問,可以點燃孩子的求知欲望、滋潤孩子干渴的心田、激活孩子內在的潛能。二是激勵式評價。激勵式評價是推動幼兒不斷前進的一種有效動力,能幫助幼兒獲得安全感,獲得情感的補償,獲得自信的力量,獲得取勝的勇氣。
本期主題
讓介入多一點藝術
支 招 五
了解幼兒游戲中的問題,把握介入時機,合理介入
一、教師如何適時介入幼兒游戲
1.確定恰當的介入時機
按照游戲進行的過程,確定恰當的介入時機。一般貫穿游戲始終:游戲開始階段、游戲階段、游戲結束階段,教師幫助幼兒協調矛盾,解決問題;引導幼兒展開想象,構思游戲玩法。幫助幼兒轉換游戲內容,使幼兒朝著積極的發展方向進行游戲。
按照幼兒所進行游戲的熟悉程度,確定恰當的介入時機。一般費分為游戲初期、游戲成熟期和游戲疲乏期,教師的介入主要是提醒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對幼兒游戲行為的鼓勵和肯定以及幫助幼兒轉換游戲或更換游戲材料。
2.選擇合理的介入方式
直接介入。直接介入是指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不以游戲者的身份直接參與到游戲中,而是以教師的身份,給幼兒的游戲行為以建議、引導、說明、鼓勵,其主要是通過語言和材料的提供來進行。
間接介入。間接介入是指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以游戲中的角色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給幼兒的游戲行為以影響或干預。這種介入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感知到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支持。
3.把握介入的節奏
教師選擇了恰當的介入時機和介入方式并不代表著就可以率性而為,教師需要在指導過程中隨時關注幼兒行為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指導節奏。當教師的指導幼兒不予接受時,教師則應及時退出,以尋求更佳的介入時機或介入方法。總之,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指導要以不干擾幼兒的游戲為前提。
二、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支持性策略
1.強化主體發展 , 彰顯游戲精神。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應秉持“強化主體發展,彰顯游戲精神”的原則。教師的介入是要為幼兒游戲創設更自由和諧的氛圍,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師要通過介入游戲,支持幼兒按自己的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按自己的意愿設計和生成新的游戲。
2.仔細觀察、梳理 , 尋找最佳契機。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時應仔細觀察、梳理,尋找最佳契機。自然狀態下的幼兒游戲變化多端,教師要認真觀察,并在此基礎上抓住時機有效介入。
3.融合多種形式 , 發揮互補。優勢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應融合多種形式,發揮互補優勢。只有靈活選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幼兒游戲水平,使幼兒獲得游戲體驗,實現游戲目的。
本期主題
如何做一個優秀的
幼兒游戲指導者
支 招 六
掌握科學的游戲指導思想和策略,解決幼兒游戲過程中的困難與問題
一、指導要求:童心+童眼+童趣
1.童心玩游戲,釋放幼兒天性。游戲是自主的,不是披著游戲的外套在教師安排和控制下的另一種形式的小組學習。教師要以童心去看游戲的價值:游戲不是我們安排下的延伸教學活動,也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假游戲,而是一種好玩、自由、快樂的活動。
2.童眼看游戲,釋放兒童心智。教育家杜威認為,游戲態度比游戲本身更重要。游戲態度是一種心智的態度,是一種自由的態度。教師用童眼看游戲,可以很好地釋放幼兒的心智活動。
3.童趣引游戲,釋放兒童創意。教師在游戲中的身份,是引導者和幼兒玩伴的雙重身份。在游戲中,教師應與幼兒一起用童心去進行游戲,并且用童趣去引導幼兒的游戲行為,發現他們新的需要并投放相應的材料,去挖掘幼兒的無限創意,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指導策略:材料+語言
1.以材料為媒介的觀察指導。材料是支撐幼兒游戲的基礎,幼兒通過對玩具、物品的擺弄和操作,其語言、情感、想象等能力得到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幼兒可自主地選擇各種材料、器具和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和創造。教師應該敏感于幼兒的表現,及時抓住這一契機,對角色游戲材料作出適當的調整與豐富(改變游戲材料,改善游戲秩序;拓寬幼兒視野,拓展游戲情節;加工游戲材料,加深合作意識),使游戲內容更趨豐富,以此滿足幼兒當前的興趣與需要,促進幼兒的發展。
2.以語言為媒介的觀察指導。教師要提供一個幼兒語言發展的有利條件,讓語言在交流中,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學習和發展自己的語言。在幼兒游戲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類型的語言(鼓勵式語言:蜻蜓點水、以點蓋面;建議式語言:點撥發問、和諧對話;指令性語言:因人施教、設疑解惑),增強游戲指導的效果,保證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性得以發揮,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能力的提高。
本期主題
自主游戲活動
評價環節的思與行
支 招 七
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幼兒游戲進行科學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分析與引領作用
一、評價內容豐富化
1.關注學習品質的提升。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
2.關注游戲方法的創生。游戲評價環節應更多關注孩子們游戲方法的創生,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創造,玩得更好。
3.關注思維過的呈現。在游戲評價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游戲材料的使用,還要關注使用材料背后兒童的想法。這樣的評價會從關注作品本身走向關注幼兒的設計初衷和思維過程,從而促進幼兒良好思維品質的發展。
4.關注良好習慣的養成。游戲是兒童養成行為習慣的很好時機,教師應當關注兒童游戲中的表現,在游戲評價環節進行適當引導,讓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等。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
1.兒童自己。游戲的主體是幼兒,要讓幼兒在游戲中發現自身優勢、找尋不足之處,從而正確認識自己。
2.游戲同伴。自主游戲是兒童在與同伴的互動中進行的,兒童除了自我評價以外,還可以評價他人,以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目的。評價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
3.師幼共同。在幼兒自我評價、同伴評價體驗到自己的能力與力量
的同時,教師應當像一個幕后英雄,默默地關注著他們,然后進行中肯的評價。
4.幼兒家長。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定時請家長參與到自主游戲活動中,活動結束時可以請家長參與評價。這樣既能客觀、準確地了解分析幼兒興趣和能力,又能給予最適宜的配合指導。
5.客人老師。幼兒園不要忽視了同行及客人們的教育資源,可以請客人參與自主游戲活動評價,這樣不僅能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還能多角度地聽取他人的建議,這種隨機的評價可以彌補教師在自主游戲評價中的“盲區”。
三、評價方式人本化
1.變教師主觀評價為幼兒自主評價。人本化的評價方式是由幼兒自主選擇評價內容及評價人。這種由幼兒自己確定評價人和評價內容的方式,打破了原來單一、平靜、固定的評價方式,形成了變被動為主動的評價局面,評價效果會更好,更有助于孩子們認識自我。
2.變集體評價為個體評價。游戲重視的是每個兒童原有水平上的進步,不局限于狹隘目標的即時達成。因此,自主游戲評價應當追求彈性發展取向,強調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水平。變籠統的集體評價為指向個體的具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