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傳統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現代藝術 否定之否定 散點透視
自1840年以來中國的門戶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之后,中國人開始由原先相對“夜郎自大”的狀態而迅速變成了一種崇洋的自卑意識,面對西方的物品和西方的思想意識、生活意識也隨即影響到了中國人,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改變,是繼承還是否定?
從古至今,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實質是一直非常開放的,在對待外來的文化始終是處于不斷的吸收和采納中,被吸收和采納的成分將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是外來的宗教,在東漢時就傳入中國,作為一個哲學體系被中國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利用和接受,后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學最終于中國本土的宗教互相融合形成了禪學;菩薩的形象是典型的外來文化中的藝術形象,而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之后,在唐代將該藝術形象逐漸轉變成一個女子的形象,這個由男子形象轉變成女子形象的過程,便是被中國傳統文化吸收和采納以及最終成為本民族形象的過程。
中國人面對外來文化始終是以一種理性的雍容的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和接受的,并不是一味地拿來,也不是盲目的崇拜。而如今,中國人在面對著西方發軔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現代藝術之后就開始茫然了,這當然首先源于一種陌生的文化,我們在談論欣賞之時的困難之前應該靜心去撫順一下思路,也許在欣賞之前我認為首先是要去深刻認識,只有建立在深刻的認識基礎上,我們才能深深感覺到的美或者是作者傳達給我們的思想意識。當然,西方的現代美學意識是區別于中國傳統的美學意識的,所以,突然在這世紀之交,就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冷靜面對傳統文化,認識民族文化的價值系統,吸收外來的文化。
要解決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問題,以及凸顯傳統文化的內涵首先要清楚下面的幾個問題。
一、中西文化在審美意識形態方面存有明顯的差異
西方的現代設計是建立在深厚的西方的文化基礎上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或者說是講究“實”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的藝術領域中的全新表現,而在這里,中國人則是肯定之肯定的去繼承和發展的,或者說西方的這種文化形式更多的類似于科學的涵義而中國人的藝術形態更加接近藝術的本質涵義,當然這里并無任何褒貶之意,只是東西方人對美感內涵的認識區別而已。
中國人在對藝術的審美中注重形式背后的想象和聯想,這是中國人對藝術的情感追求,在中國的山水藝術中追求可游可居,山水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靈魂或是精神的空間,而西方的藝術形態則是更多注重形態或是實體本身,即使過渡到現代抽象藝術,畫面的真正的價值也是表象化的。
在現代設計中,如何將傳統文化繼承下來是大勢所趨,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目前中國有一門藝術設計課程———圖案,該課程在面對三大構成時,許多人喊出了取消圖案教學的呼聲,其實這不是空穴來風,是步日本之后塵,就我所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案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早期留學歸國的工藝美術大師無不對傳統的圖案藝術有深刻的認識,將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下來是當今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二 真正要傳承的是傳統的文化意識形態而不僅僅只是圖形的問題
在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同時,傳統的文化形態在介入西方的藝術形態中相當困難,其最終的目的是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傳承的問題。而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統圖形往往就承載了這個歷史的媒體,而這里諸多的歷史圖案都包含著不可泯滅的傳統文化。“歲寒三友”“松竹梅”應用甚廣,用于表達堅韌不拔和樂觀的民族性格,而成為中國典型的傳統圖案,繼承這三種圖案的目的在于繼承這三種物質形態所包含的中國人的思想意識。“松”成為一種經冬不凋和長壽的象征,“竹”則用于表現有才華的君子,“梅”則表示了一種氣節傲骨的涵義,所以繼承這些圖案就是繼承民族的思想意識。從更深層的含義來說,圖形背后的民族的意識和精神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四神圖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些是與中國傳統五行息息相關的幾種圖案形象。青龍屬木,位于東方;朱雀屬火,位于南方;白虎屬金,位于西方;玄武屬金,位于北方。由于四神守護著四個方向,表達了中國人期盼平安的思想意識。
中國仰韶文化中的圖案,存在的共用形的問題同于敦煌莫高窟藻井圖案中的兔子形象,這其實是一種動感的外在表現形式。在現代藝術中,該種藝術表現手法同樣得到了應用,埃舍爾的作品中屢見不鮮的共用形問題,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圖案的諸多藝術的價值取向,先民在藝術生活中都作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三、在現代藝術中東西方的藝術形態其實存有很多的共性
在霍去病墓石刻中采用了簡潔的石刻手法——線刻的藝術手法,在現代藝術家布朗庫西的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表達了一種純粹的藝術形態,同樣也表達了材料本身的藝術美感。
傳統圖案在現代設計中除了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之外,同樣在中國的傳統圖案中包含了高深的藝術價值和造詣。
在一幅漢代的石刻《收割獵雁圖》,作者將獵雁的部分置于圖形頂端,而將割麥的過程置于圖形下部,表現了一種普通的視覺意識,天空在上,地面在下完全符合人的視覺習慣。其二,作者注意到了一個在現代藝術中非常注重的平衡問題,將獵雁最大強度置于左上,將割麥的最大強度置于右下,這兩種力度形式最終取得了視覺上的平衡,在這里面包含了很多現代藝術中的諸多問題,都曾在格式塔心理學中提過。
傳統的周易的八卦形象,是“易由象生”的涵義,是指這幾個基本的卦象是建立在具體的形象的基礎之上的,而這幾個基本卦象表達了深刻的涵義: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履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這些圖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形態,如何利用這些文化形式,成了現代藝術設計中設計行業的重頭戲。
除了這些廣泛的藝術形態外,中國的民間藝術也有著深刻的圖形涵義和價值。還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保留的空間透視方法。例如散點透視在中國的傳統繪畫和民間藝術中有著廣泛的形式表現,這種藝術手法深刻表現了中國人的意識觀念,或者說是“藝術意志”,在西方的現代藝術中,立體派的代表人物畢加索在許多的藝術形態中都采用了這種空間的表現手法,后來勃拉克在論著中曾明確提出了該種透視的重要性,開創了該種透視的創作先河。而在東方早在南北朝時宗炳就提出了這種透視的現象,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闡述了中國人為什么不采用焦點透視,因為它不符合中國人的以大見小的藝術觀點。這種全面的動點透視可以自由創作,并表現出作者的造詣,因人而異,才會發現中國人非常注重經營位置,這直接體現了藝術家的藝術水平。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說,該種透視是符合人的生理需求的。是對外在事物的“直接”的表現。同時在中國的民間圖案中還表現了一種自由時空藝術特點,可以將時間和空間進行自由的綁定,將花果同枝、日月同輝都展現在同一個畫面中,或者將同一個事物的整個發展過程都展現出來,這其實是表現了一種感情上的真實,一種非具象的更加真實的形象。
這在現代藝術中都有了深刻的表現,在現代繪畫中就時間問題,做了多方面的考慮,用運動的形態杜尚的《下樓梯的裸女》就為了表達時間的存在,在波丘尼的雕塑中沒有任何具體輪廓形象,任何物體都處在不斷的形態轉化過程中,而呈現出了被時間占據的藝術形象,這都是時間在藝術中的重要的表現形式。而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已是屢見不鮮的表現主題。
中國傳統圖案中包含的民族意識是必須繼承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圖案形式除了包含著中國的意識思想之外,同時具有深刻的藝術涵義。也許亨利·摩爾在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之后才真正認識到虛體的涵義繼而成為藝術大師的,而畢加索從不否認自己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才真正確立自己的藝術形態的,此種例子不勝枚舉。
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當國際主義的風格在面對地方主義時,兩者之間是如何走向共生,傳統性圖案或是傳統意識狀態與現代藝術設計是否能在互相對立的沖突中,共融共生,需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圖案和意識狀態與西方的文化體系的共同點與差異點,從而實現東西方藝術的融合。
參考文獻
[1]《中國圖案作法初探》 雷圭元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 龐薰琹 文化藝術出版社
[3]《形態構成學》 辛華泉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關鍵詞】民間美術 設計教學 課程研究
民間美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圖騰崇拜、、民族文化等傳統內容,數千年來長期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緩慢傳承與發展,這種原生態藝術是中華先民數千年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或區域深厚歷史文化的體現。正如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所言:“當歷史的塵埃落定, 一切歸于沉寂之時, 唯有文化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形態留存下來, 它不僅是一個民族自己認定的歷史憑證, 也是這個民族得以延續, 并滿懷自信走向未來的根基與力量之源。”
在當代設計的“現代熱”回歸到“本土熱”的趨勢下,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民間藝術考察和民間美術課程教學實踐,嘗試著在教學中運用符合時展的教學觀念、多元化思維方式和豐富的教學手段,將民間美術的價值觀念、審美特性、造型語言、色彩裝飾等內容和當代教育精神緊密結合,開展一系列富有創新特色的研究工作,探索出適合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發展方向的民間美術課程體系。
一、民間美術現狀
(一)生態環境惡化,民間美術岌岌可危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由于不同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紛至沓來,依靠口傳心授傳承的民間美術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古老的民間技藝正隨著藝人的老去而逐漸消亡,古老的民間藝術由于缺乏傳承而逐漸走向滅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傷感地說:“每一分鐘都有民間文化的消失。”
(二)民間美術教育缺乏
當今高等藝術院校課程由于長期受西方近代美術教育影響,強調三大構成體系,忽略本土民間美術的審美、傳承教育,導致民間美術在高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實施空間、資源內容等方面發展普遍落后,其課程安排僅局限于民間美術欣賞等基礎知識。信息的泛濫,各種當代藝術思潮的沖擊,加上缺乏對民間美術系統深入的學習,使學生的設計作品中本民族的視覺元素嚴重匱乏。
(三)相關法規政策對傳統藝術的重視與保護
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正逐漸消失的現狀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個公約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些都成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導向,也為當前高等院校民間美術教育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二、民間美術傳承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民間美術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
民間美術造型是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喜聞樂見的藝術形態,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主觀精神的表現,追求神似,而忽略外在的形式感。民間藝人通過對自然物象的高度概括,將點、線、面等圖形符號處理為具有象征意義的抽象造型,呈現出鮮明的形式感與裝飾性。這種視覺感強、富有時代特征的視覺元素,在準確傳達信息的同時,圖形本身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表意的造型也符合現代審美觀的要求。
我國民間美術品類豐富,其裝飾色彩是一種基于象征功能的視覺現象,由于中華民族審美意識上強調色彩的感情意味,從而成為思想觀念表達的重要途徑。色彩的運用受生活環境、審美情趣的影響,色彩呈現多樣化趨勢。典型的民間美術色彩搭配如“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鮮;軟靠硬,色不楞;鵝黃鴨綠雞冠紫,鷺白鴉青鶴頂紅”等突出色彩的組合方式,更好地強化象征語言的暗示力量,突出主題意旨。
民間美術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無不具有鮮明的功利性,這種功利傾向主要體現在:一是生命繁衍、延年益壽的主題;二是豐衣足食、門第顯赫的主題;三是吉祥如意、和諧安定的主題。這三種主題無不展現勞動人民熱切、粗獷的生命欲望。呂品田認為:“民間美術主題的原始依據和價值取向顯示了民間老百姓對以生命存在為核心的自然要求的肯定態度,也透露出他們追求完美、自由和永恒生命存在自然形式的強韌心向。”
(二)民間美術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創作源泉
民間美術求大、求活、求全、求美的觀念,以及其追求實用性、象征性、概括性、隨意性、抽象性、程式性的造型手法對于現代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傳統的中國民間美術遺產進行形式、材料、工藝等方面的重組與開發,以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追求,將會是實現民間美術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如陳幼堅工作室的標志,運用了剪紙中的吉祥紋樣“連體娃娃”,表現出具有深層內涵的連綿、穩定的象征寓意。而靳埭強設計的中國銀行標志含義是:“以中字和古錢形相互結合而構成。中字代表以中國資本的聯營集團,古錢象征銀行服務,圓角的方孔是現代化電腦的聯想,上下連串的直線則象征聯營服務。”這個設計因結合了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和現代審美觀,成功地表達了企業誠信、交流、融合的戰略思想。再如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Ⅱ》是以中國題材為主的藝術作品,夢工廠標志性的月亮上垂釣的小男孩變成了皮影戲效果的老烏龜釣魚,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其后,就以中國濃郁的民間特色剪紙與皮影藝術相結合,描述了孔雀王朝時的情境,向觀眾展示了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融合后的當代審美效應,彰顯中華民族特色藝術魅力。
三、民間美術在高校設計教育課程中的實踐
現代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應當是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全方位開放性的教學體系,是現代技術與民間傳統、東方與西方審美理念完美結合的科學教育體系。民間美術是高等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課程資源。如何在學習研究本土文化藝術的審美觀念、造型手法、獨特的寓意等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基礎上,培養現代藝術設計人才,使其設計作品能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有機結合,是民間美術在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研究重點。
(一)田野考察
筆者在課題立項開始研究的幾年里,先后多次考察了國內很多特色民間藝術區域,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西蘭卡普藝術、黃梅挑花藝術、荊州漆器藝術、云夢皮影藝術、孝南雕花剪紙、武漢漢繡藝術,江西省景德鎮陶瓷藝術,陜西省合陽面花藝術、鳳翔泥塑和版畫藝術,山西省平遙剪紙和漆器藝術、王家大院晉派民居藝術、太原花燈藝術,河南省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淮陽泥泥狗藝術,福建省漳州木偶藝術、惠安沿海建筑藝術,黑龍江省冰雕藝術,安徽省黟縣徽派建筑磚雕、石雕、木雕藝術,四川省民族服飾和彝族漆器藝術;拜訪了眾多的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如泥塑藝術大師胡深、任國倫,織錦大師劉代娥、葉菊秀、石九梅,皮影藝術家秦立剛、劉師,剪紙藝術家徐慧斌、馬口窯收藏藝術家何昌義;參觀河北正定古城廟會,湖北荊州端午節民俗廟會等。在民間藝術的資料收集整理上可謂收獲頗豐。目前對已有民間美術項目、品種、以往收集的作品、現有的文字及新代表性的傳承人的材料,都建立了規范性的檔案資料保存。按照民間美術的穿戴、祭祀、娛教、裝飾、游藝、用品6個品類,分別對織錦、儺面、皮影、風箏、木偶、年畫、剪紙、馬勺、面花、泥塑、漆器等10多個種類民間藝術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
(二)特色課程設置
1.課程教學
2010年開始,在教學中增設校級公選民間美術欣賞課程。 2011年,為配合學分制建設,增設民間美術課程為藝術學院專業選修課。課程教學嚴格按照以下步驟執行:其一,利用多媒體視頻安排學生欣賞不同類型的優秀民間美術作品,講授民間美術的審美特征、造型特征、象征寓意等,使學生對民族民間美術的原生態環境、歷史典故、材料和制作工藝有初步的了解;其二,提供民間美術實物原件如鳳翔泥塑、天門印染等,詳細講解采集的過程、制作的過程、民俗印象等,加深學生對該類型的民間美術品的直觀認識,親切感受濃郁的鄉土氣息;其三,適時播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或民間小調如陜北民歌《蘭花花》、湘西民歌《辣妹子》、鄂西民歌《哭嫁歌》等,升華學生對民間美術審美感受,同時營造濃郁的民間藝術原生態意境;其四,采取答疑方式加強課堂學習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其五,開展民間美術制作實踐,主要是圖案臨摹(剪紙、漆器、臉譜、雕刻)、裝飾造型(泥塑、包裝、工藝品)、圖形設計(插畫、標志)等,并指導其中的優秀作品去參加相關的美術設計比賽。
2.指導學生進行田野考察
一是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在專業必修課采風中帶領學生深入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的民間實施民風民俗的考察,包括民間美術資料采集與實踐、民居參觀、博物館尋珍、民俗影像記錄、原生態環境調查等內容。通過這些課程,使學生系統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樹立傳承保護民間藝術的責任心,同時也為后期的專業課程做好準備,并探究開發民間藝術的有效路徑。二是指導課題小組進行田野考察。2009年暑假根據學生科研項目《論湖北省土家族民間美術在當代視覺設計中的拓展研究》設定“土家行”主題,指導課題小組深入恩施土家族民間考察西蘭卡普織錦藝術;2011年指導學生科研項目《探究民間藝術元素在當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與價值體現》先后考察荊州漆器、漢川馬口窯址、云夢皮影、孝南雕花剪紙等民間藝術。三是在藝術學院組建學生民間美術小組,指導學生詳細調查研究云夢皮影和雕花剪紙、馬口窯遺址、黃陂泥塑、紅安刺繡等典型的湖北民間美術及生態環境。
除此之外,還組織學生參觀各類各級博物館,參觀各種與民間美術有關的展覽,如“楚風楚俗——湖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保護·傳承——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
四、民間美術教育課程的深化與發展
(一)學校與博物館聯合共建藝術交流平臺
博物館作為保護、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遺產的公眾場所,是將深層的歷史文化知識和現代文明展示給公眾的社會公共機構,具有較高的文化保護與教育職能。高校作為一個教育平臺,在課程資源和學術研究方面都急需加強與博物館的交流,作為專業教師,筆者對國內傳統文化收藏豐富的省市級博物館進行了認真調查、審視與思考,認為博物館可以在“收藏、研究、交流”方面加強與高校的合作。
(二)學校與區域聯合進行(項目性質)實訓基地建設
在民間美術集中的區域設立實訓基地,增設第二課堂。這一舉措既可促進學生學習民間美術的興趣,又可進一步加深對民間美術的認知。如帶領學生前往鳳翔六營村學習制作泥塑藝術,前往合陽洽川鎮學習面花制作藝術(俗稱花饃),前往平遙學習漆器制作藝術等。通過基地建設,學生可以真切感受民間美術的生存現狀,激發對民間美術的傳承之志。
(三)校際之間加強學術成果交流
就目前而言,全國大多數藝術院校基本沒有設置民間美術課程,僅在中央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江蘇大學等個別院校建有完整的民間美術教學體系與民間藝術研究所,擁有豐富詳實的學術研究成果。針對民間美術資源導入民族或區域高校藝術教育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加強校際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將對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加強與非遺傳承人的交流與溝通
掌握特殊民間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正慢慢地拋棄沿襲數千年的口傳身教的傳授方式,開始適應社會的發展對生態文化環境的影響,逐漸在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幫助下走出生存的困境,接觸嶄新的世界。我們應抓緊機會和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進行交流溝通,使他們通過高校這個教育的平臺積極傳授民間文化藝術,增強現代人對傳統的了解和保護。也可以借此將手中絕活傳授給具有現代審美意識的莘莘學子。
結語
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趨勢中,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正逐漸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因此,在高校設計教育發展的平臺上,民間美術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不僅要系統地拓展,還應在課程中注入現代審美觀念,加強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升現代設計表現能力。通過傳統的民間美術與專業設計課程的緊密銜接,在設計作品中完美體現出傳承與創新的和諧發展。
(注:本文為省級社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美術導入高校設計教育課程研究》,項目編號:2009s023;市級教研項目《湖北民間美術導入高校設計教育課程的研究》,項目編號:2009s08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3]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3]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關鍵詞:現代景觀;文化元素;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的傳承中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從古到今都作為民族的象征被人們繼承下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快餐文化、西方文化等越來越多的文化意識沖擊著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正在我們的心目中慢慢的淡去。加上人們對現代化高樓大廈產生的視覺疲勞,而迫切與自然親密接觸,渴望能夠通過環境達到與自然和歷史的融合。因此,如何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成為當代景觀設計師首要考慮的問題。對于文化的傳承是潛移默化的,許多不起眼的地方其實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設計的目的要求作品不僅僅存在使用價值,還需要存在一定文化價值。
1傳統文化的概念
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或是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傳承與發展下來的文化習俗。而現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大致可劃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它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與精神。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創作也是最容易讓人們產生共鳴的。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延綿數千年,雖然經歷過戰爭變革、改朝換代,但是很多優秀的文化還是被一直保留、傳承下來,中國傳統藝術,每個朝代、每個地區都有不同,但是好的作品卻能被所有人所接受,不論是彩陶上稚拙的鳥紋和蛙紋、青銅器上擰厲的饕餮、還是漢代漆器上飄逸的鳳紋,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淘洗之后,仍然承現出一種驚人的生命活力,感動著我們現代人。景觀設計當中的傳統文化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南方的小橋流水、白墻青瓦,北方的氣宇軒昂、秩序井然都能夠使人產生聯想,產生共鳴。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然淳樸、寧靜淡雅的審美情趣,設計倡導順暢自然,和諧共存。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自尊自愛、真善平和的思想更是值得當代設計師高度重視。我們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積極成分,在物欲橫流,商業競爭激烈的現代經濟社會,自然樸素的設計風格給人們帶來一股優雅、恬靜的清新空氣。
2景觀設計的功能與審美
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和空間,從而為人創造安全、健康和舒適環境的科學和藝術。隨著近年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景觀設計日益受到重視,景觀設計是與自然聯系最密切的設計。景觀設計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科學的因素是指:景觀的自然性,作為地球上生物圈的一部分,它具有自然存在、發展的屬性;藝術的因素是指:景觀被賦予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具有傳承性和表達性。景觀設計不但可供欣賞,緩解壓力和疲勞,還可以劃分空間、清新空氣、展示地方文化和城市風貌。因此,在設計中把現代人的生活同自然、歷史及文化連為一體是每個景觀設計師的使命。
3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的運用
任何土地都有屬于它自己的特征,設計師可根據這種廣泛區域內的特征,來尋求景觀設計的語言。對于傳統文化的運用一定要避免生硬的“生搬硬套”的套路,比如說,中國古典園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能夠體現中國的恬靜、淡雅,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所以一段時期內出現了許多小區將古典園林的局部生硬的嫁接到其中,有些與整體建筑毫無關系,甚至有一些將古典園林與西式建筑嫁接在一起,還打著中式園林的標簽,招搖過市。我們的任務應該是怎么樣讓設計于周圍的建筑、人群、環境產生和諧的關系。但是我們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3.1文化傳承的地方性
對傳統文化的吸收與運用要根據城市經濟、文化、與歷史的不同,因而各個城市都有與之相應的景觀印象。比如西安的大雁塔廣場的景觀設計,在由花草樹木、林蔭小道、亭臺樓閣環繞中,點綴一系列戲曲臉譜、民俗、剪紙及一些反映當地生活的雕塑,那種樸實和特色充分體現了陜西當地濃厚的風土民情。
3.2傳統圖案的運用
在景觀設計中對傳統圖案的運用比較廣泛,多用于石刻和手繪。例如,歷代古都故宮的道路、欄桿、扶手、墻壁都刻有龍鳳紋樣和祥云圖案,在現代的景觀設計中這些元素也頗受人們喜愛。另外,中國十二生肖的傳統文化元素在景觀設計中比較受歡迎,例如可用植物拼出十二生肖的圖案,也可做成像西安環城公園的十二尊生肖的雕塑,還有雁塔公園的皮影藝術景觀都是對傳統文化的沿襲。
3.3色彩的運用
紅色是中國的傳統色彩,紅色的對聯和大紅燈籠在節日的氛圍下可彰顯民族的光輝,燈籠一般用在路燈設計中。有時景觀色彩運用要根據各個城市的氣候地理條件決定,南方的景觀就比較淡雅、綠色為主,著名的園林景觀設計就是典型代表。而北方景觀設計色彩運用比較大膽、強烈,如西安公園的亭廊多以紅色比較常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國紅——在中國北方逢年過節,張燈結彩都要使用紅色,它不僅象征了吉祥熱鬧的。
3.4意境之美對于意境的運用
與把握最難以形容,他不是簡單地形式模仿再創造,舉個例子,我國景觀設計擅長把“琴、棋、書、畫”的傳統元素運用到景觀設計中。書法當中的起、承、轉、合,也同樣體現在景觀設計當中,他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與形式上的定義,但是能夠最好的表達傳統文化的精神與意境之美。無論是書法創作,還是景觀設計,都來源于人的情感表達。景觀的“意境”來自設計者對自然風景觀察的基礎上,運用心靈的智慧與情感,體現個人對生活的態度,以達到以人為本。景觀藝術設計和書法有著某些共同的特性和創作原則。
4結語
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想要在現代景觀當中發展融合傳統文化,就需要通過全面的方式,真正深入的理解傳統文化,只有重視、保護、利用好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恰當地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才能使傳統文化真正的傳承發展融入現代景觀當中,而不是一抹點綴。
參考文獻:
[1]李潔.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園林,2010.
[2]溫軍鷹.從現代園林設計看中國傳統文化[J].時代文學,2008.
[3]張曉明.傳統文化影響下的現代城市景觀特色[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6.
[4]張靖.建構現代景觀中傳統文化內涵的思考[J].建筑與文化,2014.
【關鍵詞】傳統文化 現代標志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196-01
我們是一群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眼睛里看到的是現代化復制出來的一座座高樓大廈,追求的是洋人的“現代藝術與技術”,五千年的歷史似乎只成為我們虛榮的借口,璀璨的文化像有了蛀蟲的古書,一天天慢慢地從我們的視線里消失。
什么叫傳統文化?人類昨天社會實踐活動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對于今天而言,都是傳統文化;今天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對于明天而言,也是傳統文化。所以,不能一提傳統文化就聯想到落后。事實上,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早已經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來的,對今天和明天能夠產生巨大影響的,的確都是人類文化的精華。人類五千余年的足跡,古埃及文化、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近代歐洲和美國文化,乃至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盡管只是時間長河中的浮光掠影,但也足夠使我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它無處不在的廣博性、或移花接木或一脈相承的傳承性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性。所以,無論是文化上的傳統主義者還是反傳統主義者,他們討論的對象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歷史前進中的積淀,它為人類歷史前進積蓄著力量,提供著營養。所以,它對人類創造的現代的和未來的文明都必然會產生不可否認的巨大影響。中國的仰韶文化距離今天已經是5000~7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圖案豐富多彩,有魚紋、鳥紋和蛙紋等多種逼真的動物形態,現今的我們還不是一樣嘆為觀止嗎?
在文化全球“美國化”的今天,由于受到西方設計思潮的強烈影響,在設計標志時往往習慣于從基礎教育體系的構成學出發,只強調標志的形式感和現代感,導致許多人在設計標志時只狹隘地從簡化的字母、字體,以及現代抽象的角度來著手進行設計,這樣設計的標志雖然現代感、信息感、商業感會很強,但多了也就讓人感到缺乏中國的文化韻味和民族根基。這些設計師從骨子里就缺少傳統文化的東西,所以我們很有必要研究一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將它與現代標志設計相結合,創作出優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標志來。
標志設計既以特定而明確的圖形、文字、色彩等來表示事物,又象征事物、對象等抽象的精神內涵。標志設計看似簡單卻代表了一個企業、社會團體或政府機構的精神內涵及文化涵養。筆者在實踐和學習中發現,標志設計越具有中國的文化特色就越能為社會大眾所接受,越有生命力。因為,只有傳統的才是世界的。
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現代設計的理念中去。這種相融并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在對中國文化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融合。例如,靳埭強設計的中國銀行的標志整體簡潔流暢,極富時代感,標志內又包含了中國古錢,暗合天圓地方之意,中間一個巧妙的“中”字凸現中國銀行的招牌。這個標志可謂是靳埭強現代設計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
韓美林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他的藝術作品不論是繪畫、雕塑,還是設計,不但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藝術,同時也吸收了西方藝術的精華,他把寫實、夸張、抽象、寫意、工筆、印象等諸多手法巧妙地融為一體,使作品達到高、深、新、遠的境界。例如,他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設計的標志,只用簡單的四筆便畫出一只美麗可愛而又富貴的鳳凰在空中翱翔的圖像。
標志設計強調個性、強調民族性和地域性,借鑒可以,取代不行。作為一個中國設計師,“中”和“洋”結合,應以中為主。一個設計師,心里必須裝著自己的民族,離開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就沒有可能結出藝術之果。中國的設計事業需要前進,但前進需要一個起點,千萬不能離開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我們可以吸收國外的文化,但必須進行消化,將傳統和現代意識進行完美的結合。韓美林說:“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民族的東西,就沒有趣了。”
標志設計的成功,在于有“根”。這個根就是中華民族之根,它經歷了幾千年歷史的沉淀,深植于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它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觀、創作觀。有根的藝術才能枝繁葉茂日益強大,沒有根的藝術最終不過是浮萍一葉、曇花一朵,經不起時間的雕琢。而藝術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當中的,扎根在本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民族文化當中。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標志創作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韓美林說:“民族文化與藝術,是撫育每一個中華大地設計師的母親。”
北京申奧標志是由奧運五環的藍、黑、紅、黃、綠這五種顏色組成的五角星形狀,又以中國手工藝品的“盤長”方式相互環扣在一起,這就代表了華夏傳統的“中國結”形象,還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團結、協作、交流、發展、攜手共創新世紀。整體圖形又好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形,乃是中國古老傳統體育文化的精神體現。雖然北京申奧成功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的成功,不能不說這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設計方案,發揮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作用。
19世紀許多國家發生了重大的工業革命,尤其是英國,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現代設計的發展和美國的關系不大,最早的現代設計體系是在歐洲發展起來的。美國在“二戰”后才變成在設計上有主導權的國家。現代設計產生的搖籃是德國,德國發展設計的重要原因是想利用優秀的設計占領市場,所以現代設計是發達的工業國家為了貿易競爭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并且是國家干預的行為。在工藝美術運動中,約翰·拉斯金建議英國加強設計教育,所以英國在1892年就成立了皇家藝術學院,這個學院是由政府組建的。這一點造成了英國設計人才濟濟,英國的產品出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非常發達,如英國三江牌變速自行車。德國魯爾工業區大量制造鋼鐵。當時德國的產品沒有英國的產品精致,但是德國人勤奮,很希望自己國家能夠發展。在這種情況下,1902年德國政府派穆特修斯到英國調查設計,收集設計情報。穆特修斯調查歸來后在報告中建議德國政府要注重設計,并重視設計教育。此后德國工業同盟成立,其宗旨是通過藝術、工業、手工藝的結合提高德國設計水平,設計出優良產品,并堅決強調工業設計師不是追求自我表現的藝術家。設計對大眾來說,意味著工業設計,意味著產品生產批量化,將全球知名設計師的絕佳創意實現并投入工業生產線。德國的包豪斯最先關注到設計的重要性,并逐漸發展壯大,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設計專業,因此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現代設計的發展趨勢
設計是可以生產的藝術,設計意味著將傳統文化與創新完美融合,將歷史與未來融為一體,可以包含最新的風尚,同時也保留傳統古典風格,設計的目的在于使人更富足、更快樂、更健康。如,很多意大利人一說起Alliance這個品牌都會眉飛色舞、津津樂道,但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一個世界頂級設計品牌會出現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這讓我們不禁想起中國的古話“酒香不怕巷子深”,同時也體現出把設計做好沒那么困難,做好設計需要的是堅持和信念。Alliance在意大利人的生活中代表著趣味、便利,意大利人說離開了Alliance,生活就不那么完美。Alliance誕生于1921年,極其講究創意,設計出許多顛覆性的家居用品,以充滿幽默感的細節著稱,從開瓶器到餐具支架,從一盞臺燈到一支蠟燭,每件產品都為生活細節注入歡樂,人們看到其產品會覺得生活非常美好。一位優秀的設計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這是最基本的品質,好的設計是由機器制造出來的,而不是手工制造的藝術品,作品是會表達情感的,是會呼吸的。如,拋物線燈是一款從里到外非常簡單的產品,燈的中心在巨大的大理石底座上,由一個圓拱形的金屬桿連接,使燈頭正好落在桌子的中央,這個燈是燈具界的經典。意大利有許多建筑都是古跡,屋主不能在天花板、墻壁上隨意鑿洞,于是這款燈成了他們的首選之品。好的設計會給人的身心帶來愉悅,判斷設計的好壞就看其設計出發點是不是以人為本,把滿足人的各種需求和給人的生活帶來便利、快樂放在第一位。基于這個出發點,設計就并不僅僅具體指各式各樣的產品,在服務領域,設計也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們走進宜家賣場,仿佛進入迷宮。但這正是宜家的用心所在,這種迷宮式的設計增加了消費者在賣場的停留時間,從而淺析如何將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張洋摘要: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因為它們都是手工藝運動,和手工藝關系密切,并無法大批量大大刺激了人們的消費。宜家產品體現了北歐人對生活的細致,宜家除了推出極具搭配型的產品外,還提出超過一百種收納妙方,這些巧妙的設計充滿了宜家的各個角落。宜家讓人們對設計有了感覺,把相對很昂貴的設計產品帶給了普通人,這是宜家最大的成功。設計師阿道夫·魯斯曾說過,做設計要能從勺子設計到城市。他的意思是不僅生活用品需要設計,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同樣需要設計。設計就是在復雜的環境中創造出一種真正的生活價值,設計可以改變生活、創造財富。中央電視臺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傳媒之一,其大樓呈環狀,象征著電視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環環相扣的,這座大樓的形式和視覺質量都給人很深的印象,筆者認為把它看成一座社會驅動機會更有趣。在媒體制作行業發展過程中,它可以促成各種合作,如促進工人、領導者、技術人員之間進行知識交流。它是一座具有符號意義的建筑物,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這座建筑在結構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座樓看上去結構復雜,又給人浮動之感。中國需要這樣的大樓,它一方面展現了中國強盛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表明了北京作為奧林匹克舉辦城市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和熱情,同時也能激發更多人創造一系列偉大工程的雄心。
三、中國設計的困境與雄心
關鍵詞:企業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以企業為主體的、廣義的、深層的文化,是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企業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傳統作風、群體意識及整個企業人員的素質,是一種重要的經營資源,是企業的無形資本和靈魂,具有很大的滲透力和凝聚力,是維護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從層次上看,主要包括四個層次:物質層文化,行為層文化,制度層文化,精神層文化。本文主要對企業的精神層文化加以論述。
日本是最早用企業文化來管理企業的國家。利用大和民族的文化形成其獨特的企業文化理念,因此二戰后的日本經濟獲得了飛躍發展,僅用了30多年的實踐就成為了在經濟上能與歐美相抗衡的大國。
而我國本土企業則更是在其企業文化中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下面以同仁堂為例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
北京同仁堂是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創建于清康熙八年。在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必由天知”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長盛不衰。
翻開同仁堂的歷史,我們立刻可以感受到其濃厚的文化底蘊。
首先,其名稱――同仁堂――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仁”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古語有云:為仁者安天下、世事如棋局局新、仁者勝乃萬古之理、仁者無敵等等。同仁堂以一個“仁”字無敵于中藥行業,在百年歷史變遷中永葆青春。可以說這以“仁”字就是同仁堂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其他各個方面都是以此為基礎加以展開的。
其次,走進位于崇文門的同仁堂辦公室,在其一層的同仁堂藥店端端正正的掛著古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也是同仁堂深厚文化底蘊的表現之一。
同仁堂古訓始于康熙四十五年同仁堂編纂的《樂氏世代相傳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的“序言”中,幾百年來,同仁堂人始終堅持貫徹執行。
這一古訓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誠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必須講求誠信,只有做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才能真正贏得顧客。誠信觀念也是中國人一直所推崇的。誠信是中國傳統企業的道德核心,是中國古代社會商業經濟活動中一項重要經營原則。誠信的本意是真實無妄、重信守諾。宋儒周敦頤在《通書》中寫道:“誠者,圣人之本,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中國歷來就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詞語來反映誠信觀念對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影響。誠信是一個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在我國歷史上晉商和徽商都是堅持誠信經營的典范,他們的經營理念和精神至今仍有深刻的影響。在任何時候一個企業都不應該也不能犧牲誠信來獲取暫時的利潤。同仁堂的誠信經營理念為同仁堂贏得了良好的聲譽。該古訓已成為同仁堂人刻骨銘心的行為準則,將世代傳承。
一、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企業精神
同仁堂的企業精神簡稱為“仁德”精神。上面談到同仁堂的名稱是就講到,一個“仁”字體現了其企業文化的核心,修仁德自然成為同仁堂人的必修課。“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價值,“仁者愛人”、“求人得仁”講的是一種人的內在的價值觀念,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堅持真理正義,同時以博大的胸懷來愛護民眾也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而為了達到其中“仁”的境界就必須“修”,而且是內外兼修。同修仁德,對內就要修身養性;對外就要報效國家,“殺身成仁”。同仁堂的仁德精神就是要求同仁堂人做到內外兼修,做人要正直誠信,而作為一個企業就更加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多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濟世養生”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標,歷代同仁堂人始終以“濟世”“養生”為己任,對待求醫購藥的八方來客一視同仁,堅持以愛國愛人之心,仁藥仁術之本,取信于民,造福人類。
“精神”是一個企業行動的指南,而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精神為自己行動的最高標準,時時牢記“醫者父母心”,以病人的利益為自己的行為向導,做最好的藥,力求把中華民族“中醫”理論的精華全部融合在同仁堂國藥之中,為弘揚中國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仁堂“濟世”的精神也被歷代同仁堂繼任者牢記并始終貫徹始終。“濟世養生”是“仁德”的最高境界,同仁堂始終關注人類健康,關注病人生命。同仁堂成立至今,時刻牢記要為社會做貢獻。早在成立之初,每當京師會考,同仁堂向應試舉子贈送四季應時藥品,而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開粥廠,使那些饑寒交迫的貧民能夠勉強糊口,夏天則會發放一些治療預防中暑的藥。直到今時今日同仁堂依然牢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會從企業利潤中取出部分用于慈善事業。同仁堂以這種貢獻精神在社會上樹立起了一個“仁德”的形象。
二、自主創新的企業使命
同仁堂“以弘揚中華醫藥文化、領導綠色醫藥潮流、提高人類生命與生活質量”為企業使命。
同仁堂具有強烈的弘揚中華醫藥文化的使命感,同時在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力求與國際接軌,開拓綠色醫藥的新潮流。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民族。《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同仁堂人把中華民族的這一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同仁堂在繼承中國博大精深的中醫藥理論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創新,致力于新的綠色產品的開發,著眼于是中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力求實現高科技與綠色醫藥的結盟。現在的同仁國藥不僅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融合著高科技,實現制藥技術的現代化。如今的同仁堂不僅使中華兒女看到了中醫傳統的博大精深,而且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醫藥文化的極大力量,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相信中醫的療效。相信中國的中醫文化必將在同仁堂人手中更加發揚光大,對中國乃至世界醫學理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同仁堂人不會固步自封,必將研制出更多更有效的中藥產品,為人類的健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以義為上,義利共生的企業價值觀
同仁堂以“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為企業使命,講的是一種對社會的貢獻。以“義”為上的企業價值觀再次反映了它的企業精神。強調了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講“義”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企業才能不斷發展。任何一個企業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利潤,可以這樣說“利”是一個企業存在的價值,如果企業不能獲得利潤,那它的存在就沒有任何的意義。但是任何一個企業都存在與一個社會之中,這是一個社會的共同體,如果為了獲得利潤而犧牲他人的利益,那這個企業可能會獲得一時的繁榮,但必將不會有一個長遠的發展,因此對一個企業來說就必須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所以同仁堂把“以義為上,義利共生”作為企業的經營哲學。所謂“以義為上,義利共生”就是要以義取利,不取無義之利;尤其是當義、利發生矛盾時,堅持以義為上。堅信重義才能取信于市場,有了信譽才能贏利。
中國有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中國人講義氣,任何事情都把義字放在首位。我們這里所講的義,當然并不是那種所謂的哥們義氣,而講的是大義,是對社會、對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一個企業來說,就是一個企業的信義和對社會的貢獻。
同仁堂的歷史就是謀求信義的歷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信義二字凝結而成的;同仁堂的未來發展必須發揚重信厚義的傳統,堅持產品高質量,不摻雜使假;堅持誠信經營,不求暴利;堅持以信用原則處理經濟關系,不坑夢拐騙。同時自覺投身于社會公益活動,以自身的義舉,贏得更高的市場美譽度和顧客的信任。任何一個企業只有得到社會和消費者的認可,才可能有生存發展的空間。“顧客是上帝”永遠是企業經營的金玉良言。
四、同心同德、仁術仁風的管理理念
這其實講的是同仁堂的人才觀,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靠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同仁堂的全體員工。
同心同德,語出《尚書?泰誓》,意為同一心愿,同一行動,為同一目標而努力。對同仁堂而言,這目標就是要以精湛的醫術,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來治病救人,濟世養生,奉獻社會。同仁堂管理者遵從這句名言,意在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心齊泰山移,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并推動歷史發展的哲理。
在中國儒家的思想中,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關鍵是得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就是一切都不能離開人。在一個企業中,員工才是企業的主人,只有依靠員工的力量才能把企業發展壯大。
同心同德、仁術仁風作為一種管理思想,已經成為一種紐帶,用它來凝聚全體員工的力量,使同仁堂成為一個強大的團體,這個團體就集中了眾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它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實現不了的目標。
為了使全體員工能夠到同心同德,同仁堂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才觀,積極培養人才。同仁堂從創業之初的小作坊發展成為現代化企業集團,始終與發揮人才的作用密不可分。無論在歷史,還是在當今,同仁堂都出現過許多既精通醫藥理論,又善于經營管理的專家型人才。如今的同仁堂更是為各方面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為人才提供公平競爭的舞臺,制定和完善以人才為中心的各項政策待遇等等,總之是為了培養利用留住人才,做了許多工作。今天的同仁堂吸引并且留住了許多人才于企業領導對人才的尊重,對員工的倚重分不開的。
上面以同仁堂為例談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建設的一些影響,其實不僅是同仁堂,我國的許多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都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許多優秀的文化影響并將繼續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當然,由于歷史的局限,其中有些思想觀念已經陳腐過時,但只要條分縷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必將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志迎.企業文化通論[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一)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其內涵博大精深,在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那么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有著幾千年來都不曾間斷的文明發展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上演著一出出華夏子孫不斷豐滿其文明羽翼的故事,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這樣綿延不絕的演化中慢慢匯集而成的。此外,傳統文化漫長的發展中也不斷流入不同民族的智慧結晶和風俗習慣,反映了各民族特質與風貌。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儒、道、佛三足鼎立,互融互補,此外還包括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確切地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各種習俗、思想、觀念、行為的匯總,具體通過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形式表現出來。
(二)現代文學概述
現代文學是伴隨著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革并在外國文學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雖然這種形式對傳統文化有所繼承,但它又區別于傳統的文學,它不再用文言文來表達思想,而是用現代語言來呈現,表現手法上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建立了屬于新時期的文學體裁,如散文詩、新詩、白話文、現代小說等。現代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充分接納與內化外來文化,不但具有非常濃厚的現代氣息,而且與世界潮流并行,這顯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一些沖突。然而,現代文學的發展不能脫離傳統文化,它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
二、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社會的不斷發展必然會產生很多不同的思想,這些思想不斷匯集,經過時間的考驗、人們的雕琢,最終形成的傳統文化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因此,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儒家文化對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和道德理性,其思想以仁為核心,包括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在眾多思想文化成果中,最優秀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說儒家思想就是整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傳統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源泉所在。儒家文化具有如此深遠的影響,那它對現代文學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在許多當代文學創作者創作的作品中,總會存在一些儒家思想。究其原因,這是由于文學創作者們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甚至心理結構都對儒家思想有強烈的認同感。因此,他們的作品中都滲透著儒家思想的一點一滴,儒家思想對現代文學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如實的《白鹿原》和賈平凹的《秦腔》都對儒家文化有深入的刻畫,雖然他們的作品中講述了儒家文化在現代的衰落與困惑,但是同時也表達出了對其頑強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二)少數民族文化對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數民族,各個民族都經歷了滄海桑田的洗禮得到了長存,是中華大家族里的瑰寶。少數民族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除了會受到儒、道、佛等思想的影響以外,在不同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少數民族文化,這些文化伴隨著少數民族的發展而流傳至今。因此,少數民族文化理所應當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盡管在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鮮有少數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少數民族文化總是被創作者們所忽視,但不可否認的是少數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比主流文化更具特色、更有個性,從這一點來說,少數民族文化能夠更好地推動現代文學的發展。文學創作者在創作時應該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糅合,更好地將少數民族文化表現出來。例如阿來在《塵埃落定》中就融入了少數民族的文化,把藏族的土司制度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其作品更富有民族氣息和民族特色,顯得深刻而神秘,越發吸引讀者。
(三)民間文化對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
民間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其中最大的三個特點就是駁雜性、自由性和發散性。所謂駁雜性是說民間文化多且雜;自由性是指民間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沒有嚴密的組織,是自由發揮而形成的;發散性是指民間文化在民間的傳播速度很快。此外,民間文化還具有輕松、幽默等特點。正因為民間文化有這些特點,才使民眾喜聞樂見。既然民間文化有如此多的優勢,那么它又是如何影響現代文學的呢?由于民間文化與人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現代文學的創作者們捕捉到了民間文化的這些特點,為了使他們的作品能夠受到讀者的喜愛,于是就在作品中引入了民間文化。如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說《故鄉》中都充滿了對家鄉民間文化的眷戀之情;再如金庸的很多武俠小說也對民間文化有著大量的呈現。由此可見,現代文學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民間文化的助陣。綜上可知,優秀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儒家文化,還是少數民族文化,抑或是民間文化等都對現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現代文學迸發活力的源泉所在。
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發展現代文學
雖然現代文學在短短的時間里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應該如何繼續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總的來說,現代文學的發展仍然需要立足于傳統文化,具體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繼承傳統文化的豐富遺產
19世紀末20世紀初,沉重地打擊了傳統禮教,啟蒙了民眾的思想,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這場運動對傳統文化痼疾的批判無疑是深刻徹底的,但不得不說的是,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是偏激的、片面的,這是當代文化建設時應當汲取的經驗教訓。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疑是現代文學繼承傳統文化的豐富遺產的必由之路。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流傳下來的思想精華也有很多,這些東西至今仍然閃耀著光輝,值得我們去學習,在現代文學中更應如此。只要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思想源頭,并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中國現代文學就能夠繁榮發展。
(二)探尋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用心去探尋。雖然在不同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它可能會不斷延伸、逐漸變遷。地域文化將會更加紛繁復雜,這就需要文學創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去領悟其中的真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給文學創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寶貴資源。另外,民間文化也有豐富的內容,值得文學創作者進行深層次地挖掘。民間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影響的同時又有相對獨立性,這成就了民間文化無拘無束、豪放灑脫的特性。但是民間具有復雜性,它既能滋養高尚情操,又可能會隱匿庸俗文化。這就要求文學創作者對文學素材的選擇上要有所取舍,把握好作品的道德判斷、審美取向和寫作技巧等。只有積聚更多積極的傳統文化資源,才能更好地推動現代文學向前發展。
(三)重建文學觀念中的中國意識
現代文學越是強調“現代”,就越是看重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差異,這會導致現代與傳統的斷裂。當這種斷裂成為現代文學的主旋律時,文化與文學血脈相連的關系就會被忽視。因此,重新定義現代文學的內涵與外延,重新認識現代文學的特殊性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性關聯已經迫在眉睫。要喚醒文學研究的中國意識,就必須將文學放置于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錢穆先生認為:“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學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體系中求之。換言之,若我們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學特性,亦可對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啟示。”因此,現代文學創作者應當在其作品中積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意識,樹立傳統文化的審美理想,積極投身于當代文化建設中,為現代文學的發展乃至主流文化的走向做出更多貢獻。
四、結語
在現代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其作用表現得更為突出。通過觀察這幾年國際平面設計大賽優秀的作品,便可以清晰的看出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是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趨勢。在現代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不僅有利于讓傳統文化元素得到傳承,而且有利于為現代藝術設計增添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這兩者之間融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個設計理念逐漸被各個國家藝術設計人員重視。因此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應該不斷挖掘本民族傳承的文化元素,并且采用人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人們的審美觀。只有讓中國傳統元素大范圍應用到藝術設計中,“民族風”和“傳統風”得到更好的展現,才能夠提高中國藝術設計在國際藝術領域的競爭力。在我國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和藝術理念不斷滲透,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在這樣的環境下,現代藝術設計也深受西方藝術理念的影響,逐漸脫離了中國傳統文化,忽視了傳統文化元素傳承的重要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因此,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便需要將傳統文化元素較好地融合到現代藝術設計中,積極創新設計思路,不斷拓展藝術設計發展空間。總之,在現代藝術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需要,同時也是現代藝術設計的要求。
2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2.1很多設計者將中國傳統色彩應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中,從而創造了眾多杰出的作品。其中中國傳統色彩應用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國紅,中國人們始終喜歡紅色,甚至紅色被作為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中國紅在經過長時間的沉淀,象征著熱情、奔放、團結的民族品格。如美國的可口可樂公司在春節期間推出的廣告。其在中國市場的宣傳過程中,廣告內容就將傳統色彩與藝術設計較好的融合在一起。在這則廣告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幅畫面紅色的背景,同時也能夠看到穿著紅色衣服的福娃和身穿紅色衣服的人們,同時手舉可口可樂展現出一家人高興、和諧的畫面。
2.2通過將中國傳統書法較好的應用到現代藝術設計中,有利于將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體現出來,為藝術作品增添精神內涵,從而引發人們的共鳴。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中國印”的設計,就是傳統書法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設計者通過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書法的內涵和含義,然后將其靈活的應用到中國現代藝術設計中,從而創造出非常靈動的標志。這個標志通過自身蘊含的內涵有力的向世界傳遞了“新北京、新奧運”的全新理念。為了將傳統書法靈活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便需要設計者深入理解書法表達的意義和內涵,然后將書法內涵的經典之處進行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藝術設計作品具有更強的魅力。
2.3傳統吉祥圖案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在中國民間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很多關于吉祥的圖案。這些吉祥圖案大多數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代表著人們對幸福生活和吉祥平安的美好期盼,并且在不斷傳承的過程中得到了完善。其中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包括“福祿雙喜”、“龍鳳呈祥”、“年年有余”、“如意紋”、“云紋”、“龍紋”等。這些吉祥圖案包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具有較強的象征意義。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如中國聯通的標志。這個標志在設計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佛教的“盤長”圖案,從而讓整個標志都充滿了東方神韻。同時這個標志環環相連,蘊含著“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相輔相成”的公司文化內涵。除此之外,還有中國華夏銀行的玉龍標志、中國移動公司和中國郵政的回紋圖像標志。這些現代藝術設計作品都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元素的延生和分解應用,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寓意,并且準確形象的將設計者的思想理念體現出來。但是,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時,不僅要注意對吉祥圖案形的把握,還應該注意吉祥圖案的“意”。只有深入領會了傳統吉祥圖案的意蘊,才能夠靈活應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有效提高現代藝術設計作品的價值。
3結語
近年來,境外建筑逐漸參與到國內建筑設計之中,境外建筑的設計方案具有較高的國際水準,不僅能拓寬國內設計師的思路,還能激發國內設計師的自尊心。當今時代,我國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些國內設計師精心鉆研中國現代建筑史,期望從十大建筑到后現代主義建筑中尋覓到典型的中國特色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建筑必須反映中國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格,揭示了由境外建筑向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回歸的必然性。
二、現代環境藝術呈現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們以往對“現代”標志的各類事物具有空前的熱情,并且以此為驕傲。轉瞬間,中國傳統文化遭受了重大的沖擊,西方的技能、知識、審美方式、處世之道風靡全球,占據著重要的統治地位,這種不可或缺性致使政治、經濟、文化的趨同性越來越嚴重。全球化使民族不同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弱小國家的文化淹沒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最終消失殆盡。這是一種異變的文化傳承,民族特色文化不應該被新事物所取代,而應完美融合于新事物之中,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本土特色文化發揚光大。現代化為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自我發現和認證的新途徑。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道路上,民族面臨著無限的壓力,覺醒似乎成為重塑民族特色的一條捷徑。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民族文化特色攜手本土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宗教席卷而來,在世界之林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逐漸認識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傳統文化的獨特性,開始有意識地發展地域文化,執著追求區域特征、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越具有本土文化氣息,越能激發人們的興趣,才能逐漸推廣到世界各地,得到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目前,我國環境藝術設計領域較為混亂,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出本土化和地域化設計方案。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中國本土化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自信心中國設計師經過時間的洗禮,積累環境藝術設計經驗,在成長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期望能夠經過鳳凰涅磐獲得新生。設計師領悟到“現代化”并非是以“拿來主義”對西方所有模式的全盤接收,而應該自主選擇后工業社會,為本國挑選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自我發現和認證的新道路。正如柯里亞所說,如果現代主義建筑在印度傳統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那么它就不會是今天的模樣,而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因此,國內設計師必須正視本國實情,深入挖掘特色本土文化,對國家和民族文化充滿自信心,避免盲目地崇拜、模仿西方環境藝術設計模式。
(二)分析比較世界各地文化兵書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國內設計師只有對本國文化特色和外國文化特色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能真正博采眾長、取長補短、融會貫通,實現本土特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推廣,使本國經典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面對“現代化”的沖擊,設計師應該堅守本國傳統文化,廣泛吸納外來先進文化精髓,擺脫僵化的思維模式,立足國內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大膽追求創新型環境藝術設計模式,廣泛吸收各國文化精華。一些環境藝術設計師胸無點墨,未能體會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缺乏對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因而在設計時困難重重,不會產生通透之感,進而導致設計時出現傾向。
(四)對環境藝術設計進行創新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環境藝術設計也應與時俱進。設計師應該創造性地繼承發揚本國特色文化事業,挖掘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才能走在時代前沿,設計出既符合本國國情、滿足人們需求,又能與世界接軌、發揚傳統文化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設計師肩負著為環境藝術空間創造文化價值的重任,需要考慮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體現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展示風俗習慣和地方特征。在現代社會中,環境藝術設計師可以通過直接實踐或間接學習來獲取國內外設計經驗,避免了許多彎路,能夠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創作方法,盡早設計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將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發揚光大。
三、傳統文化要素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地位
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是人們審美習慣的直接反映,時代、地域、民族、年齡、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等諸多因素都能反映出不同的審美習慣和審美需求,在迥異的審美習慣背后,蘊含著對傳統文化始終如一的青睞和追求。遺憾的是,現代化思潮的瘋狂沖擊動搖了人們對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堅守,發酵出一些似是而非、淺薄空泛、不求甚解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一部分作品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一部分作品嚴格遵循古法,還有一部分作品采用形式主義把本土“符號”強加于環境藝術設計之中。總體看來,這些藝術創作可以概括為矯揉造作、簡陋粗糙、空間混亂、附庸風雅、理念不清,完全背離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初衷。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每個人的腦海里,根深蒂固、揮之不去,時代的更迭和風雨的的沖刷無法抹平傳統文化的印記,地域風俗反而會隨著歷史的沉積而歷久彌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文化并非一成不變、固步自封,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革新,呈現出多元化的風貌。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展現出多樣化的形象,但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民族特色始終居于主導地位,是新興事物的靈魂和本質。
四、傳統文化要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優勢與局限性
要探討傳統文化要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現代建筑精神。現代建筑思潮形成于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戰的殘酷現實和災難毀滅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幻想,正視現實逐漸成為現代建筑藝術的指導思想,而環境藝術設計也別無選擇,只能尊重現實。現代主義建筑擺脫了傳統形式的束縛,勇于探索滿足工業化社會需求的全新建筑風格和樣式,具有激進主義和理性主義色彩。這些現代建筑以幾何形體作為構圖元素,整體形象簡潔大方,基本上沒有裝飾性的雕刻。現代建筑的最顯著特點是充分發揮了建筑的實用功效,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但這并不代表現代人們審美價值和審美取向的遺失,只不過現代人們的美學觀念有所轉變罷了。現代主義既是對當下、新穎、現代和普遍性的強調,又是與古典、古代、傳統的決裂。正如林內斯庫所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主要指的是“新”,更重要的是,它是指“求新意志”——基于對傳統的徹底批判來進行革新和提高的計劃,以及一種比過去更嚴格更有效的方式來滿足審美需求的雄心。雖然后現代建筑風格各異,但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反對以結構和功能主宰建筑形式,認為建筑形式應該顯露出歷史文化的情感因素和傳統的形象,糾正了現代主義建筑精神理念。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都具有非理性特征,現代主義強調實體性,而后現代主義則強調功能性。現代主義利用力量、生命和意志等非理性實體取代傳統理性實體,本質特征在于“居”。后現代主義的理性不僅包括了傳統與現代的理性實體,還包括消弭的非理性實體,所以是功能性的。后現代主義無中心、無終結,其本質特征在于“流”。西方建筑將抽象的幾何關系和數的規律絕對化,其建筑理念割裂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追求純粹與完美,建筑形體簡潔明晰、因果邏輯分明,體現了西方建筑的優勢。相比之下,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形式更為抽象,不能用幾何體進行歸納。
五、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