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衛工人安全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村改居;環衛;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廈門市加快實施“提升島內、拓展島外”發展戰略,對轄區城市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大量外來人口集中居住在湖里區的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區域,因此“村改居”后社區環境衛生問題成為制約湖里提升城區品質的重要因素。從2012年起湖里區對轄區“村改居”社區環境衛生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解決環境衛生問題的辦法,取得明顯成效。
1 村改居社區環境衛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湖里區23個“村改居”社區面積3221萬平方米,背街小巷等道路面積約226.23萬平方米,常住人口約9.94萬人,外來人口約91萬人,日產垃圾700多噸。環境衛生狀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財政投入不足,環衛基礎設施薄弱。
長期以來,“村改居”社區的環衛基礎設施投入大都靠社區自身投入或街道的資金補助,政府資金投入很少?!按甯木印焙?,原有的村莊轉變為居民社區,原有的社區環衛投入應納入區級預算,但一方面由于“村改居”處在轉型期過渡期,各級財政并沒有相應的增加這部分的資金預算,另一方面,“村改居”后,居民沒有繳納小區物業費或社區管理費的意識,社區正常的保潔及設施設備的維護保養費用入不敷出,再加上居住人口的快速增長,給原本就不可靠的社區環境衛生作業帶來很大的負擔,有的社區連垃圾桶、人力平板車等都無法及時補充、更新。與此同時,城市化后“村改居”社區的常住居民受益于龐大的房屋出租利益,大面積的搭蓋、違建造成原本應該用于垃圾中轉的建設用地被改變用途或因影響周邊居住而遲遲無法動工。
1.2 “村改居”社區環衛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結果使得“村改居”社區雖然在名稱上城市化,但其本質仍然充斥著大量的農村管理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沒有規范的甚至不存在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和體制。絕大部分環境衛生保潔靠村民“自掃門前雪”或社區聘請的“臨時工”進行清掃,且無論是社區還是街道對環衛作業沒有任何規范的管理措施。
1.3 無規范的垃圾收集轉運體系。
影響社區環境衛生的關鍵不在于保潔,而在于垃圾的收集轉運。社區不同于道路、風景區,雖然人口密集,但造成環境衛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行人的隨意丟棄,而是住戶隨意放置的垃圾桶、垃圾包,這些隨意設置的露天堆放點容易被拾荒人員或野貓野狗等攪動,導致垃圾的二次污染。同時,“村改居”社區沒有合理有效的垃圾轉運體系,導致垃圾不能及時清理,有的甚至放置多天也未能進行清運。并且因為堆放地點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極易造成垃圾的漏收集。
1.4 保潔作業不規范,人員不足,專業化程度低。
“村改居”社區不同于城區作業,沒有專建立專業清掃保潔隊伍,現有的保潔人員大都是社區內的閑散人員或老年人,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作業隨意性大,沒有時間觀念,這就造成道路清掃時間的不確定性。二是作業人員配備不足,工人福利待遇低、用工不規范。目前“村改居”社區的保潔人員基本沒有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更談不上社醫保的繳交。三是作業不規范。現有的作業人員大都是拿上掃把就掃地,沒有統一的崗前培訓和安全培訓,對于如何作業以及相應的要求都不清楚。
2 改善“村改居”社區環境衛生對策及措施。
2.1 完善機制,落實責任,推動城鄉環衛一體化。
2.1.1 理順社區環衛管理及運行機制。“村改居”社區具有較高的自主性,不適宜采用居委會、物業的方式進行管理。因此,街道是“村改居”社區環衛工作的第一責任單位,可以結合街道、社區實際推行環衛工作專業化運作模式。街道環衛所是“村改居”社區環衛工作的直接責任單位,負責組織管理、協調、督促所轄“村改居”社區環衛工作,社區居委會則負責協助組織、管理、監督本社區環衛工作。
2.1.2 充實基層環衛管理人員。“村改居”環衛一體化的最終落實在社區,但目前社區基層環衛管理人員匱乏,沒有相應的管理人員。因此,按照編制落實街道環衛所及社區環衛專職人員是首要任務。通過逐步補充缺編崗位,明確人員職責,逐漸建立起一支較為規范的基層管理隊伍。
2.1.3 完善規章制度,推行網格化管理。“村改居”社區的環衛管理應該健全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特別是推行網格化管理制度,明確每個網格上的人員配置、職責分工,真正做到管理面上的無縫隙、全覆蓋。同時,可以充分發揮“大環衛”考核杠桿作用,建立起管理、監管辦法,將社區的環衛工作納入城區管理中。
2.1.4 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環衛一體化就是將“村改居”社區中涉及環境衛生市容市貌等的影響因素通盤考慮,統籌解決,實現“一把掃帚”的模式。例如:涉及社區道路保潔,社區內店家的占道經營,店招廣告牌的擺放、安置,社區居民、店面垃圾收集運輸,背街小巷路面破損修復,明溝、暗溝的疏通改造等等全部納入進“一體化”中,統籌安排資金具體落實,提高效率,將社區管理的復雜問題簡單化。
2.2 加大經費投入,規范監管,更新、淘汰落后老舊設備、設施。
2.2.1 加大財政投入,規范監管,確保資金落到實處。
目前環衛行業還處在勞動密集型作業基礎上,需要有充足的資金做保證。政府在經費投入上應該根據社區清掃保潔特點,對照建設部勞動定額標準對所需投入的人員和設備進行合理分析,測算社區環衛保潔工作經費,由財政部門予以核定,納入年度經費預算。同時,為防止社區隨意使用或以其他名目使用資金,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加強資金監管,可以設立“村改居”社區環衛工作經費專項賬戶,區、街環衛工作經費全部撥付至專項賬戶,明確支出范圍,獨立核算,區財政、區審計局定期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確保??顚S?。
以湖里區為例:2012年,區政府在原投入1342萬元的基礎上增投約2500萬元(合計約3842萬元),各街道再投入2500萬元,共計約6342萬元作為全區“村改居”社區環衛經費。其中,從區政府投入的3842萬元中提取約250萬元作為考評等級補助經費、300萬元作為突擊應急經費、3106萬元作為街道“村改居”社區日常環衛作業經費。區政府投入的3106萬元、各街道投入的2500萬元(合計約5606萬元)用于各街道“村改居”社區清掃保潔經費和上門收集轉運經費、設施設備購置經費。各街道環衛所設立環衛工作經費專項賬戶,區、街環衛工作經費全部撥付至專戶,獨立核算,專款專用。區財政、區審計局堅持年審制度,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確保??顚S?,落實到位。這項舉措,為“村改居”環境衛生的改善和提升,注入了強大的新鮮血液。
2.2.2 更新社區環衛設施設備,建設垃圾中轉站。
推進社區環衛一體化作業,設施設備的投入是保證。目前“村改居”社區由于發展過快,人口膨脹,在環衛設施設備上欠賬太多,且以往的設施設備大都老舊落后,效率低下,因此迅速的更新環衛設施設備及日常作業工具是當務之急。與此同時,由于社區道路大都狹窄,大型轉運車輛難以通行,而通過人力板車運輸又效率低下。對此,可以通過二種方式加以改善:一是可以在一些合理地塊推廣一些安裝便捷,占地面積較小的鋼結構垃圾中轉站。二是鼓勵社區多投入一些小型電瓶垃圾轉運車輛,提高運轉效率。以湖里區為例。推行環衛一體化后,各街道共計更新密閉衛生容器6411個,三輪保潔車238部,各式轉運車輛23部,建成鋼結構清潔樓10座。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村改居”垃圾消納問題
2.3 統一標準,推行環衛專業化運作模式。
2.3.1 統一作業標準、作業時間、用工管理。雖然各街道、“村改居”社區有其自身特點,但通過統一作業標準、統一作業時間、統一用工管理,是實現社區環衛作業規范的一項有力措施。統一作業標準:按照高于市城鄉結合部環境衛生考評的標準來設定,能最大限度做到清掃全覆蓋和垃圾不二次落地,實現城鄉市容環衛一體化。統一作業時間:社區道路實行每天兩普掃和18小時巡回保潔制度,與城區清掃保潔時間接軌,避免交叉污染。統一用工管理:按照住建部標準配備一線作業人員,實行用工合同制并辦理醫保、社保。對超齡的作業工人,給予辦理雇主責任險。完善用工錄用程序,提高工人待遇,逐步建立起一支數量滿足要求、人員相對穩定的環衛隊伍。以湖里區為例,推進環衛一體化后,轄區“村改居”社區環衛工人數由810人增至 1234人,基本滿足社區作業需要。
2.3.2 推行上門垃圾收運制度和垃圾“袋裝化”。要從根本上解決“村改居”社區環境衛生問題,從垃圾的產生源頭入手進行控制十分關鍵。對此,可以推行上門垃圾收運制度。即對“村改居”社區住家及沿街店家推行上門收垃圾制度,社區統一配備規范的垃圾桶,強制生活垃圾“袋裝化”或“桶裝化”。環衛作業人員定時、定點進行收集,做到每日早晚各收集一次,并運送到區環衛處指定的清潔樓或垃圾轉運點。以湖里區金山街道為例,其“村改居”社區上門收垃圾采用將責任網格化和制度化的方式,將保潔人員及其收垃圾的范圍及時間制作牌子直接上墻,明確責任。這樣一來使具體作業人員能與轄區范圍內的住家、店家形成良好互動,逐步改變了居民以前隨意扔垃圾的陋習,引導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方式,定時、定點投放垃圾,改善轄區環境衛生。
2.4 落實獎懲,建立考評監督體系。
2.4.1 制定考評辦法,強化巡查考評力度。首先,必須制定一套合理的“村改居”社區環境衛生管理考評辦法。其次,可以確立市、區考評及日常巡查考評相結合的三級考評制度。由區環衛主管部門成立市容環境衛生日常管理巡查組,實行錯級管理,通過定期開展社區環境衛生巡查,發現問題及時書面通報、限期整改,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跟蹤、復查整改情況,并將整改情況計入考評成績。區級綜合考評可以由區相關部門組織實施,特邀考評人員參與,每月1次對“村改居”社區環衛管理情況進行檢查考評,并以簡報形式進行通報。
2.4.2 落實考評獎懲。有了制度就要落實。要建立管理、監管、考核環環相扣的考核機制。以湖里區為例,2012年起,區政府每年安排專項經費作為市容管理獎勵金,獎勵在市、區兩級考評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單位的一線管理人員。此外,每年還從“村改居”社區環衛專項經費中提取約250萬元作為“村改居”社區考評等級補助經費,采用以獎代補的模式,干得好有補助,干不好要被通報直至約談、追責,充分調動社區環衛工作積極性。各街道、社區對待市容考評的心態,從以往的“怕考評”轉變為如今的“盼考評”,形成良性激勵機制,促進了環衛工作水平的提高和“村改居”社區環境面貌的改善。
結語
“村改居”社區的環境衛生工作是一項復雜的長期工程,關鍵在于政府部分如何引導、推動相關體制規范的建立;如何逐步增加財政的投入力度;以及如何根據實際具體分析。湖里區在這方面率先走出了一步,取得了一定經驗,有效的提升了城區品質,把“村改居”社區環境衛生工作打造成造福人民惠及萬家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