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新型玻璃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型玻璃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型玻璃教學設計

        第1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 時間返還 理念轉變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1

        綜觀目前的課堂教學,不少教師仍然希望把學生置于自己的管束之下,在課堂上進行“滿堂灌”,一切為學生包辦,像保姆一樣。就目前而言,“填鴨式”教學仍然是主流,就像給小孩喂飯,施教者不管學生能不能消化只管讓其吃下,這樣的課堂是沒有太大營養價值的,甚至會危害到學生的發展。教師若不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只是一味地灌輸,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還有一些教師直接就是“滿堂灌”,一節課45分鐘,教師就在講臺上講45分鐘沒給學生思考和發言的機會。授課教師只是把自己提前備好的課和準備好的東西全部灌輸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不能表達,如此學生就失去了興趣,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下降。這種“保姆式”的教學模式與現在的素質教育已嚴重背離,故而我認為,教師應從“保姆式”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把主動時間返還給學生。

        一、教師要變“講堂”為“學堂”

        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提供學習機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漲的學習熱情,把學習視為一樁樂事。例如,我在教《新型玻璃》一課時,事先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留心觀察生活中哪些建筑用了玻璃,它們有哪些顏色,有什么用途,并要求有條件的學生找些樣品。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學課文,看課文中講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并把文中所講玻璃的名稱、特點、用途一一羅列出來。接著組織學生進行連線游戲競賽,看哪組學生連得又快又準確,在學生爭先恐后地找出了準確答案后。我再讓學生拿出自己找來的常用玻璃樣品與課文中所講的做比較,說出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最后啟發學生設想自己將來長大后能否設計和創造出更高層次的新型玻璃,并把它們應用到各種建設之中,為社會添美,為人類造福,從而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完了這一課。

        二、教師要把時間還給學生

        “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話聽起來簡單,但真正實施起來卻很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自己的教學步驟,以保證在課堂教學的45分鐘內讓學生有事可做,學生要在自己設計好的框架內把事情做好。這個看似簡單,但對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就學生而言,教師給了他們充足的自主時間,有了教師布置的任務,有了小組合作,如何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或小組分配的任務,對學生的知識面和自學能力也都是考驗。所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時間還給學生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等方面都要有較大的改變。

        課堂教學只把生動活潑還給學生是不夠的,還應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主動學習,做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自主學習,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不到體現,教學就不能成功,所以我認為要把時間還給學生,就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關于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

        如果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教師的恰當引導,導學案上又沒有相應的補充和點撥,而只是問題式的、習題式的訓練,學生是不可能有真正收獲的。所以在做教學設計時,所設計的問題和習題就要富有啟發性,重在引導學生自讀、自解、自悟。教師在學生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應及時進行點撥、指導,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學習方法的滲透。教師要牢牢樹立教是為學而服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的觀念。教師除讓學生在課內有足夠的時間學習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外,還要放手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獲取社會知識、生活技能和精神情感。如課外,可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為他們辦書畫展、作業展、手抄報、作文周刊等,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多讓他們參加社會團體舉辦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如采訪、調查、講演、知識智力競賽等;多讓他們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陶冶情感;多讓他們主動參與社會現實生活,觸及社會焦點,追蹤時事話題,表達個人觀點,使學生敞開心扉,放飛思路。

        (二)關于返還時間的設計

        由于學生的年齡階段不同,因此他們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也不相同。所以我們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結構,然后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或不同的返還時長,以盡可能的做到科學合理。

        第2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一、創設語境,激化語感訓練

        在小學階段,學生年小幼稚,無意注意占優勢,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插柳柳成蔭”的現象。因此,在一堂課中要充分運用好直觀性原則,創設一個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同學們有形可見、有話想說。

        如在進行《再見了,親人》一文的教學過程中,先用幻燈機放出中朝兩國人民友好的圖像,然后進行與課文有關的背景介紹,讓學生在大腦中樹立直觀的形象:“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支援朝鮮戰爭中浴血奮戰,與朝鮮人民建立了濃厚的感情……本文展現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時在火車站和朝鮮人民告別時說的話。”既是“話別”,就不是一方的事,肯定有話別時的場景。這時,趁機利用多媒體教學,放出真實場景:“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軍戰士等好多人,他們你擁我抱,痛哭流涕,依依不舍……”這樣力圖把學生的視線引到情境中去,使他們身臨其境,有所感悟。

        二、比較語句,強化語感訓練

        語句比較是語感訓練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常言道:有所比較才有所鑒別、有所感悟。可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強化語感訓練。

        著名作家老舍的《我們家的貓》中有一句:“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很乖。”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們體會“乖”字好在哪兒,可采用先質疑啟發思維,再進行語句比較,從中感悟的教學思路。

        師:“乖”是什么意思?生:聽話。師:可不可以把“乖”替換成“聽話”?(生):答案不一。趁機投影句子:(1)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很乖。(2)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很聽話。究其原因,同學們可能吱吱唔唔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時不妨出示句子讓學生自己進行比較:“老師很聽領導的話,他們都很‘乖’。”同學們看了這個句子不禁哈哈大笑。由此可見,通過以上幾個句子進行比較,同學們從中悟出了“乖”與“聽話”兩詞的適用環境。雖然教師并未深入解析,但是同學們憑借著對語句的比較,對語言文字特有的感覺,就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見,教學中對詞句與原句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揣摩出關鍵詞的含義或適用環境,同時也可以讓同學們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強化訓練。

        三、語言重組擴展,深化語感訓練

        兒童語言的發展大致要經歷“不理解——理解——運用”三個環節,經歷兩次飛躍,即“不理解——理解”屬于第一次飛躍,“理解——運用”屬于第二次飛躍。怎樣加速第二次的飛躍,深化語感訓練呢?提供以下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第3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關 鍵 詞】 化學課堂;初中化學;教學

        《化學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列為五個一級主題中的第一位,貫穿于所有的單元之中,其主旨是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然而,實現這一轉變,對任教多年的教師來說,可以說是要經歷一場不小的變革。雖然教師們多次參加學科培訓,但真正實施起來仍然很難扭轉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束縛,一時還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教學的實施,由開始嘗試到初步運用,要經歷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筆者認為探究性教學首先應從創造性處理教材,設計出有效的探究性活動開始。下面就在魯教版九年級第二單元第三節溶液的酸堿性為例的教學設計來探討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性教學的有效設計。

        【教學案例】 溶液的酸堿性

        【教學設計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播放一段視頻和學生一塊穿越到300年前,看看著名的化學家波義耳是怎樣發現酸堿指示劑的,并引出酸堿指示劑的概念。充分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合作、探究、交流

        探究一: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在實驗桌上分別準備一個點滴板、無色酚酞試液、紫色石蕊試液、白醋、檸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鹽水和蔗糖,小組同學合作探究,這些物質分別滴到兩種指示劑中,指示劑會顯示什么樣的顏色?

        探究二:判斷溶液酸堿性的強弱

        提出問題: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吃到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帶酸味,而有的卻很酸,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又如何判斷溶液酸堿性的強弱呢?

        學生自學:自學課本40頁,溶液pH值的測定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實驗桌上準備好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白醋、自來水、肥皂水、食鹽水、玻璃棒、蒸餾水、白瓷板等用品,用pH試紙測定它們的pH值。并完成下表:

        規律:酸性溶液:pH

        堿性溶液:pH>7

        中性溶液:pH=7

        提出問題: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到底與什么有關呢?

        提示:剛才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pH試紙測出了稀鹽酸的pH值,下面請同學們取剛才你們用到的稀鹽酸5mL于燒杯中,然后,向燒杯中加入20mL水,用玻璃棒攪拌,再測出此時溶液的pH值,再向燒杯中加入20mL水后,再測這時溶液的pH值。

        小組合作探究:分別測出兩次溶液的pH值

        向燒杯中加入水后,單位體積內H+的數目變少了,所以溶液的pH值就變大,酸性就變弱,同理堿溶液中OH-的數目越少,堿性越弱。

        提出問題:照這樣下去,如果向燒杯中再加入20mL水,溶液的pH值會不會變成8呢?

        小組合作探究:再向燒杯中加入20mL水后,測定溶液的pH值

        得出結論:并引導學生繪制出向酸和堿溶液中加入水后,pH值的變化曲線圖

        (三)當堂鞏固

        學生獨立完成,個別學生扮演。

        (四)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所學到的知識,教師給予補充。

        (五)達標檢測

        檢測本節課學生掌握的情況。

        【案例反思】 創設優質、高效、和諧的課堂是化學教學永恒的主題。通過以上教學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課前做了精心的準備,特別是重點設計了學生的探究活動,本節課主要以活動探究為主線,得出結論,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但是對探究性課堂教學,該案例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想法,淺談化學課堂探究性教學的有效設計:

        1. 合理選擇探究內容。從教學內容中選擇出符合科學探究學習目標要求的、適合學生探究的探究對象。為促進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即學生用原有的知識回答不了他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探究內容還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如學習完酸和堿的性質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同學們可知道酸溶液中的哪種粒子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呢?學生肯定能答出是氫離子。我們如何通過一個探究性實驗驗證你的結論呢?為學生準備稀鹽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試液、氯化鈉溶液、蒸餾水及部分儀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該探究性實驗。

        2. 合理制定探究目標。探究目標是探究性課堂教學的前提和關鍵,在教學中起導向作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結合課程標準制定出符合教學內容、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設置好梯度,讓學生拾級而上,體驗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在上述實驗中可將目標制定為:

        知識目標:知道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會設計實驗驗證酸中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粒子是氫離子。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驗證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培養學生熱愛集體、敢于創新的美好情感和學習化學的興趣。

        3. 科學設計探究活動。

        4. 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科學探究學習的關鍵,是要有好的探究活動設計, 學習不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固定模式,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設計的活動符合科學探究的本質,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體現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猜想――解決問題――遷移創新”,這樣才能使整個探究活動更有效果。

        5. 教師提供必要指導。教師不是探究性課堂教學的旁觀者,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是激發、鼓勵、促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在探究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探究活動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讓學生思維更開闊、興趣更高昂,以保證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

        通過上述探究性實驗設計看出:探究性學習可以改變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究,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個性發展,通過體驗探究活動成功的喜悅,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實施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具體策略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運用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

        【參考資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第4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彈力》是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力學基礎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立足教材卻不局限于教材,根據新課程的課程理念和教學需要,指導學生利用身邊隨手易得的物品開展探究活動,感受彈性現象、探知形變與彈力的規律,并引發學生對新規律的應用,實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目標.下面是這節課的教學片段.

        1課前準備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10個小組,每組4人,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要求每一組盡可能多地搜集或制作一些形狀可以發生改變的物體(如:彈簧、塑料尺、鋼尺、海綿、橡皮泥、充氣氣球、紙團等).教師分別向各小組了解準備情況,給予適當的指導,并根據各小組情況準備若干備用器材.

        點評這節課采用了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即課外學生搜集、制作材料,和課內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相結合.教師僅僅作為指導者,指導學生分析實驗原理,引導學生合理規范地進行實驗操作.教師改變傳統的教授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體驗、感悟實驗探究的方法,在動手動腦中建構知識體系,并在展示交流中深化知識體系,體驗成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促進了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2教學過程

        2.1形變概念的教學

        教師查看各小組搜集或制作的物體(形狀可以發生改變的),安排部分學生上臺,展示它們的形變情況.

        師:這些物體受力后,都發生形變了嗎? 有什么不同?

        生甲:都形變了,有些形狀能夠完全恢復,有些則不能.

        生乙:不對,某些堅硬的物體,比如課桌、玻璃瓶就不會形變!

        生丙:反對!課桌、玻璃瓶也會形變,只是形變的程度很微小,我們看不到而已.

        師:到底誰說得對?大家討論討論.

        (全班學生熱情高漲,小組討論氣氛熱烈!)

        點評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具有“多樣性”,他們觀察現象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客觀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巧用這種“差異”引入新課,不但可以將學生上課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更重要的是能激發起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全體學生積極的思考,使他們能迅速而有效地投入到學習物理的情境中去.

        師:怎樣才能判斷堅硬的物體是否發生形變?

        生甲:比如說玻璃瓶,我們可以在瓶中灌些水,然后用手擠壓瓶子,如果水面有升降,則說明玻璃瓶也會受力發生形變.

        師:嗯,有道理!

        生乙(興奮地說):如果在玻璃瓶中裝滿水,把細管通過帶孔的橡皮塞插入玻璃瓶中,再用雙手擠壓玻璃瓶效果會更好!

        師:是這個樣子嗎?(微笑著拿出如圖1所示實驗裝置)

        生丙(大呼):我來!(說著走上講臺,雙手如圖1所示擠壓玻璃瓶.)瞧,液面上升了,堅硬物體也會形變!

        師(故作質疑狀):一定是玻璃瓶形變造成的嗎?

        有學生插嘴:手的溫度較高,也有可能是水受熱膨脹的原因!

        生丙(著急補充):哎呀,帶個隔熱手套不就行了嘛!

        生丁(眼睛里冒著“光”):帶什么手套,讓我來!(說完走上講臺,雙手如圖2所示擠壓玻璃瓶.)這個玻璃瓶是橢圓形的,擠壓玻璃瓶的不同位置,液面既可上升,也可下降,充分證明堅硬的玻璃瓶也會發生微弱的形變!

        師:對不對?

        全班學生齊呼:對!( 同時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整個班級沉浸在探究的快樂之中.)

        (接著,教師肯定學生的活動表現,用規范的語言表達:(1)任何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發生形變;(2)形變分“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然后經分析得出“彈力”概念及產生原因.)

        點評在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中,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有的完善,有的不完善,所以學生的實驗結論也會表現為: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有的正確而且全面,有的只是部分正確.在新型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這種“多樣性”,“廣開言路”并正確而積極地引導學生,使他們學得更自信,探究得更深入.

        2.2彈力的方向和大小

        知道“彈力”概念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如:彈簧、橡皮筋、充氣氣球等)感受彈力的方向.通過實驗,學生認識到彈力的方向總是指向施力物體形變恢復的方向.接下來進入“彈力大小”的探究:

        師:彈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生甲:可能與物體的長度有關.

        生乙:與物體的材料有關.

        生丙:與外力大小有關.

        生丁:與物體的形變程度有關.

        生戊:與物體厚度、寬度有關,還可能與……(詳見表1)

        表1 猜想歸類表無關類需轉換類理想類“彈力”①彈力大小可能與厚度、寬度有關

        ②彈力大小可能與溫度有關①彈力大小可能與物體長度有關

        ②彈力大小可能與外力大小有關①彈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材料有關

        ②彈力大小可能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師(故作感嘆狀):同學們居然能想出這么多因素!下一步該怎么辦?

        全班學生齊聲回答:實驗探究.

        師:什么方法?

        全班學生(興奮地回答):控制變量法.

        點評:學生的問題和猜想具有多樣性,這些猜想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可以被歸納為無關類、需轉換類和理想類.無關類猜想與問題情景、知識目標無關,不過卻不一定是錯誤的.需轉換類猜想與問題情景密切相關而且都間接地觸及到了問題情景的實質,但需要我們對它做一定的轉換工作,才會表達得更加明了、正確、全面.理想類猜想直接反映了問題情景的實質,而且它的表述也比較準確.對于前兩個類型的猜想,教師切不可簡單地加以否定,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通過有選擇的板書保留有價值的猜想.

        師:究竟哪種猜想更合理?請各小組討論.

        經過討論,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彈簧和直尺,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

        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如有些學生把彈簧的原長、彈簧的長度、彈簧伸長的長度混淆起來.還有的小組在測量彈簧的伸長量時,忘記減去原長.這樣的小組我們故意讓他們上臺“展示”,以加深正確的理解.在處理實驗數據時,有的學生采用了求比值法,有的學生采用了圖象法,在誤差范圍內都可以得出彈簧的彈力與形變量成正比.兩者比較,圖象法處理數據更為直觀、更容易得出物理規律,且該種方法處理數據也能更好地減小實驗的偶然誤差.接下來為進一步提高對圖象的認識,教師可以故意找兩組不同的學生上來展示.在他們展示完后,將他們的數據畫在同一個坐標系中,提示學生觀察雖然兩次實驗都近似成正比,但圖象斜率不同,體現了彈簧哪方面的區別( 以此加深同學對材料彈性強度的理解).

        點評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多樣性”實際上是學生勞動的結果.教師重視“多樣性”就是肯定學生的勞動.學生一旦發現他們的勞動被教師和同學關注了,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感覺會讓他們更加自信,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讓他們的探究更加深入.

        2.3彈簧測力計的教學

        師:同學們,人類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就在于人類善于探索和思考.有了人類的探索與創造,地球上才有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今天同學們探究出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伸長與外力成正比,我們怎樣應用它呢?我們可以設計出什么東西呢?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議一議.

        生甲:可以用彈簧測量物體有多重.因為彈簧掛鉤碼有伸長.如果掛另一個物體與掛鉤碼伸長的長度相同,那物體就與鉤碼一樣重.

        師:請其他小組進行評估.

        生乙:道理正確,但不方便,物體有的重有的輕,重的要掛許多鉤碼才行.

        生丙(大呼):不行!這樣做,彈簧只能豎著用,不能橫著用,要改進!

        生丁(恍然大悟):彈簧不僅僅能測重,還可以測力.

        生戊(突然“不規矩”地發出聲音):叫測力比叫測重好!

        生己(早已按捺不住):拉多長是多大力,如果有個刻度盤能直接讀數就更方便了,就像溫度計一樣.

        生庚(微笑著補充):刻度盤上的單位不能用克,應當用牛頓.

        生辛:……

        師:你們說的工具“誕生”了!(微笑著取出彈簧測力計,向全班學生展示.)

        全班同學驚呼:哇塞!就是它了!(整個班級沉浸在創造的快樂中,享受著成功的喜悅!)

        點評現在,升學壓力還是客觀存在的.為了取得好成績,一些學生通過家教、自學等途徑,提前“知道”了所要學習的內容,等到集體學習時便失去了興趣.但教師如果能夠讓“多樣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就有可能把這部分學生吸引回課堂.這是因為:別人提出的問題、制定出的方案,他們有可能根本就沒有想到過.同學們的探究、創造過程必定會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愿意加入.

        教學至此,板書課題:彈力和彈簧測力計,然后讓學生看書、看實物,知道彈簧測力計的組成,最大的測量值、分度值.接著,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研究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并成功測出鉤碼和木塊的重.課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課本的相關內容,自己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粗略測定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對方案進行小組評估.

        3教學小結

        本節課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課中設計了多個學生實驗,自主探究活動,將原本較為抽象、枯燥的思維活動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學習體驗,最后讓學生在生活小實驗的研究性活動中,獲得了知識及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毋庸置疑,培養每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教學設計的原則,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樣性”進行創造性的教學設計應是每一位教師的追求.當然,由于教學時間的有限性,要讓學生經歷探究的各個環節又要保證探究學習的質量往往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有耐心、要有思想準備,更要有巧手點撥的智慧.

        4教學反思

        第5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數學課堂;觀念;興趣;學法;創新思維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書本的奴隸,也不是書本的“應聲蟲”,而是一群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獨特個體。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選擇,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導他們發現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學習能力。

        一、更新教育觀念,創建民主和諧的課堂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片面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了師生的關系,也影響了教學效果。《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積極構建一種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學生學習數學課的興趣度高低,常常依賴于對教師的情感。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用充滿感情的啟發導學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積極豐富的情感,與學生一起共同參與教學過程,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細致地給予點撥、輔導,要尊重、熱愛、關心學生,善于傾聽學生的回答,使學生樂于上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哪怕是點滴的進步,也應給予及時的鼓勵、肯定與表揚,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喜歡老師,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進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尤其對待后進生,教師更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認真分析“差”的原因所在,對癥下藥,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樹立信心,創造各種條件、機會,及時捕捉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什么事情,只要有興趣,不管遇到多大的艱難困苦,學生也會孜孜以求。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通過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來增強教學效果而創設的教學情境。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和探究的動機,而且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利用數學典故、趣味性問題、歷史名題等創設問題情境。如在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時,教師可在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塊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破成兩塊,要把它們裁割成兩塊大小一樣的規格,要不要都將兩塊玻璃都帶去?如果只帶一塊去的話,應帶上哪一塊?為什么?問題提出來后,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較快地掌握了數學知識和技能,更好地體驗了數學內容的生動、有趣并富有現實意義的特點,激發了學生不斷追求新知識的興趣,提高了學生“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啟迪了學生的思維。

        三、優化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精讀課標精神,圍繞教學重點,設計教學過程,深入研究新概念、定理的證明、公式的推導、例題的推演、圖形的構造、習題的解答等,每個細節都要認真研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備課前,應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狀況、書本知識掌握的深淺程度、思維快慢程度和動手能力程度,并為學生提供思維訓練的材料。教師要使學生的思維處在一種永不停息、永不滿足的積極向上狀態,就必須認真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教案,對問題的分析要簡潔,對問題的解決最好交給學生自己完成,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播種和收獲的喜悅。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首先,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數學題目千變萬化,學生要想既快速又準確地解題,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善于觀察、善于聯想、善于轉化問題。其次,要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主要表現在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上,要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要真正變“活”,就要提高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解題能力。此外,還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對已有數學表達能提出自己的正確看法,能獨立思考、不盲目附和,能嚴密全面地利用已知條件,在關鍵之處能及時迅速地自我反饋,有能力評價解題思路是否正確等。

        四、教會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對于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最為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學習方法的指導。新課程理念也強調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探索能力等實際,構建自主、合作、探索的課堂教學模式,采取討論、啟發、游戲、故事、多媒體等方法,讓學生學會對問題進行邏輯、辯證思考的方法,使學生產生強烈、急切的求知欲望,進而去研究、探討。例如在學習等式基本性質時,學生經常會忽視“除數不能是0”這個條件而產生錯誤,這時,教師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引導、解決:設a=b?圯a2=ab?圯a2-b2?圯(a+b)(a-b)=b(a-b)?圯a+b=b?圯2b=b?圯2=1。這時,學生的認知產生了強烈的沖突,教師再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探討,發現其中的原因,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無意識向有意識過渡。這樣,不僅教會了學生思考的方法,引發了強烈的發現動機,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要抓好學習數學的每個環節,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上專心、課后復習,在復習的基礎上獨立完成作業等環節,幫助學生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啟發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學習,將讀、思、議、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一個主動、富有個性發展的主體。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內容等,不斷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使他們真正成才。

        參考文獻:

        [1]黎長安.談初中數學教學情境的設計[J].中國當代教育科研,

        2006(12).

        第6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前沿科技;充分備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008-02

        高等教育的普及,關系著國家民族的整體人口素質,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學教學不是即席演講,而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是大學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1]。高校教材的更新遠遠比不上科技前沿發展的速度,教材的相對滯后給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和備課提出了更高的挑戰。高校教師應當是在某專業領域學識廣博,學有所成,具有較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知識體系的教學科研并重型人才[2]。本文結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工科機電專業基礎課程《機械設計基礎》教學中的實例,在工科類學生教學過程中引入大量的先進工業技術應用實例和科技發展前沿動態,教學效果和師生互動得到了明顯的加強,極大促進了學生課堂和課外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開展積極課外科技拓展實踐活動的自覺性,有利于教學科研的相得益彰。同時,還促進了高校教師追蹤科技發展動態,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的主動性,有效避免了現實生活與教材的“剝離”。將科研動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是國內科研型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初步嘗試。

        一、充分備課是合理組織教學的前提

        在目前展開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工科的教學依然以教材為主,以工科實驗、參觀認識實習和金工電子實習作為輔助。作為教學主要環節的課堂教學采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3]。教材類專著的編寫,大多基于存世數百年的經典理論和實踐經驗,經過領域內多名專家學者的反復論證和修改編寫而成,大部分學生在教材中獲取的書本知識,在走入社會后往往已經過時。這一現象對于學生和高校而言,是一種時間和教育資源的浪費;對于用人單位而言,新入職員工不能勝任崗位工作,需要經過專門培訓才能順利工作,培訓的時間成本、財力和機會成本徒增。針對現有教材相對滯后的缺點,不少教師嘗試在高校教學中引入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和前沿科技應用的展示。一方面,高校教師大多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對于行業內新技術的發展脈絡具有很好把握,同時熟悉業內主流科技期刊,可以及時追蹤當前行業內部的科技發展動態。這為將前沿科技引入課堂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國家級省級著名教學名師們的授課效果深受不同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學生群體的廣泛認可,他們的教學風格也有很大差異,大體上有兩種風格。一種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教師課前備課充分,在課堂上完全不看講稿就能用嚴謹的語言出口成章,學生只需要做好筆記,也能很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另一種風格是在教學大綱的框架內,老師憑借自己寬廣的知識面自由發揮,講得生動活潑,趣味橫生,但學生課后復習要花很多時間翻閱教材才能掌握課程的基本內容。這兩種授課方式孰優孰劣頗受爭議,一時間很難評出高下,因為這要看課程性質和授課對象。大多數學者和教師認為對于低年級的基礎理論課,應該采用第一種方式,而給高年級(特別是研究生)講課,可能第二種方式更好。前者備教材,后者需具有寬厚的知識儲備。無論采用何種教學風格,都離不開課前的充分備課。充分的備課不僅要求要求教師對授課內容和知識點爛熟于心,還要求具有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對課堂講學的順利有效有良好的把握。

        二、引入科技前沿發展動態是充分備課的有效形式

        傳統的備課方式要求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4]。從備課的流程來看,教學設計必須源于對教材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教師只有認真細致的研究教材,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理解和把握,才能設計一個比較合理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采用好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創造出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將前沿科技成果引入到課堂中,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的科學教育雜志就不時發表一些相關的研究報告。例如,采用科幻進行公民教育、閱讀教育、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教學等[5]。上述實踐不但在大學進行,也在中小學進行。多數研究積累了經驗,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第一手信息,也發現了科幻教學中的不足。科幻教學以生動有趣故事作為引子,啟發學生開始自我探索,自我尋找和學習,這使他們學會了探究科學問題的方法。其不足之處就是沒有深厚的科學理論和較為嚴謹的學術證明。相比之下,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科研發展動態則是經過學者審慎嚴格的論證而得出,具有相當強的學術性、邏輯性和理論基礎,更適合作為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課堂內容。將科研成果融入到傳統教材進行備課,對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尤為重要。在新形勢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能深入一線進行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研究的新型工程技術人才,是當前國際上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走向[6]。在教材備課的同時,引入科研發展動態,是充分備課的有效形式。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課堂授課效果,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國內許多高校和學者對此做出了努力和嘗試,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以復旦大學楊玉良擔任校長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公開選修課為例,作為我國第一代高分子專業博士、中科院院士、多項“863”、“973”重大科研計劃負責人和復旦大學校長,他本身也是一名教師,楊玉良院士在備課過程中幾易其稿,課上播放的PPT多達154頁。來自軟件工程的2012級本科生方家婧就感言聽校長上課“和老師平時上課一樣親近,校長講的許多東西很前沿,給了我一些新的視角,雖然與我的專業關聯性不大,但是依然感覺很有收獲”[7]。值得指出,楊院士將科技前沿發展動態引入到課堂,為青年教師提高自身科研教學相結合的能力提供了參考。

        三、引入科技動態在機電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作為傳統的工科專業,機電一體化專業培養具有必備基礎理論知識、專門知識和較強的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級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機電專業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非常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現代機電設備朝著兩個大方向發展,一是大型化綜合化,二是微型化和智能化。隨著器件微型化的發展,微機電系統已經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熱點。本課題組承擔的科研任務之一是針對微機電系統中微流體驅動和微納粒子操控機理及應用的研究,因此,也對校內研究生開展了相關的選修課程《微機電系統設計與制造》。實踐證明,在實際教學中,關注和引進最新的科技發展動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微機電系統中微流控芯片技術的發展動態為例說明。微流控技術被Forbes雜志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直至今日,各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做出更加顯著地成績。微流控技術作為當前分析科學的重要發展前沿,在研究與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在課堂中引入這一個具有明顯學科交叉特點的新概念,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微流控芯片實驗室,又稱其為芯片實驗室(Lab-on-a-Chip)或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微流控芯片是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實現的主要平臺。其裝置特征主要是其容納流體的有效結構(通道、反應室和其他某些功能部件)至少在一個維度上為微米級尺度,操控微小體積的流體在微小空間中的活動,在微小的芯片上構建化學或生物實驗室,從而將多種化學和生物學的過程集成到快速和自動的微流控系統。由于微米級的結構,流體在其中顯示和產生了與宏觀尺度不同的特殊性能,因此發展出獨特的分析產生的性能。隨著微流控芯片的不斷發展,科學家逐漸認識到微型全分析系統只是微流控芯片的一個類別。微型全分析系統是以樣品分析為最終目的一類微流控芯片的統稱。微型全分析系統的目的是通過分析設備的微型化與集成化,最大限度地將分析實驗室的功能轉移到便攜的分析設備中。微型全分析系統將生化分析的許多過程與步驟,即生化分析實驗室的“功能集成結構縮微”在幾平方厘米左右或更小的芯片上,具有檢測速度快、試樣用量少、通量高等顯著的特點。微流控分析芯片綜合了MEMS技術與微流體力學、化學、生物學、醫學、計算機、材料等多學科領域,可以實現多種分析功能,最大限度地把采樣、稀釋、加試劑、反應、分離、檢測等分析功能集成為一體的微型全分析系統。這一技術具有相當明確的應用背景,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部分學生在聽取本課程之后,積極的探索開發新型的全自動或者半自動的微流控芯片檢測系統,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微流控芯片技術引入機電專業課堂,有利于啟發學生探索機械加工新工藝。微流控分析芯片發源于MEMS技術,因此早期常用的材料是晶體硅和玻璃。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近年來己經成為微流控芯片加工的主導材料,它的種類繁多、價格便宜、絕緣性好,可施加高電場實現快速分離,加工成型方便,易于實現批量化生產。但是硅材料也具有本身的缺點,這些影響了硅的應用。玻璃己被廣泛用于制作微流控芯片,使用光刻和蝕刻技術可以將微通道網絡刻在玻璃材料上,它的優點是有一定的強度、散熱性、透光性和絕緣性都比較好,很適合通常的樣品分析。在學習機械加工工藝方法時,必須要充分考慮材料本身的特點。通過微流控芯片基底加工的實例,學生對于機械加工工藝和材料選擇有了深刻的理解。目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由于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和批量生產等優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PDMS芯片經軟刻蝕加工技術,可以實現高精度微結構的生成。并且,由于這種材料的彈性,可以更好地與外界部件進行整合。PDMS芯片應用在某些生物實驗中,可以形成足夠穩定的溫度梯度,便于反應的實現。除此之外,由于其對可見光與紫外光的可穿透性,使其得以與多種光學檢測器實現聯用。在細胞實驗中,由于PDMS的無毒特征以及透氣性,因此顯現與出其他聚合物材料相比不可替代的地位。PDMS微通道的加工不是傳統的去除式切削加工,而是類似軟“鑄造”的一種需要模具和流動性材料的工藝,開闊了學生在機械加工工藝手段領域的眼界。

        總之,將科研成果融入到傳統教材開展教學,對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尤為重要。可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能深入一線進行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研究的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同時還有利于教師隊伍知識的更新和科研素質,應當大力提倡。

        參考文獻:

        [1]朱棟.大學教師教學有效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3:241-242.

        [2]楊松山,高勝,賈光政,王金東.數控加工仿真課程行為藝術教學法探討與研究[J].大學教育,2013:77-78.

        [3]殷雁君.基于學科課程體系發展背景的計算機導論課程建設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7).

        [4]楊陽.有效備課構建高效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3:199-200.

        [5]韓天琪.科幻:科學教育方式新探索[N].中國科學報·思想周刊,2012-12-17(5).

        第7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提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84-02

        1.課堂提問的策略

        教師的提問必須問在學生有疑之處。有些問題表面看學生好像沒問題,換個角度提問,就出現問題,實質是學生自覺無疑問,實則有疑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采取一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反其道提出問題,在教學策略上我們可以稱它為變換提出問題角度的策略。如:“光的傳播”一節課,教材上這樣提出問題的:“光源發出的光是怎樣傳播的呢?”教師如果按照教材上的問題原封不動地提出,可以想像,學生面對一個他早已熟悉的問題,猜想和假設會很快趨向一致,探究興趣當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師若變換提問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氣中 是沿直線傳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線傳播的呢?”這樣的問題是學生不熟悉,很快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再如,“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一節課,教材上這樣提出問題的:“聲可以怎樣向外傳播?”一位教師提出問題采取逆向提問的方法,提出:“哪里不能傳聲呢?”這樣的問題學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激起他們的探究熱情。

        變換角度提問,除了可以反過來問之外,還可以采取變換問題的方法。如,在“探究――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一節課時,由于用速度表示運動快慢的問題,學生很熟悉,一位教師采取了變換問題的方法。提出“為什么用速度來表示運動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運動快慢?”這個變換的問題,恰是學生疑問之處,也是要解決的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運動快慢?”這個問題又具有開放性,為下面的探究開了一個好頭。

        初二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對有趣問題易于引起注意,并能保持較長時間的關注,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生動、有趣,同時還要難度適當。問題過于簡單會讓學生失去探究的欲望;問題過難又會讓他們感覺高不可攀。要讓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感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創設豐富問題情境的教學策略。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多種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學生生活的問題和有意義的提問,用"見怪不怪"的生活經驗形成問題;用手腦并用的物理實驗形成問題;精心設計的課 堂討論形成問題;以意料之外的計算結果形成問題;以真實可信的物理史實形成問題;以豐富的網絡資源及多媒體課件形成問題等等。如,教師在講聲音傳播一節課時,以新聞材料入手提出問題:"最近,美國又研制成功了一種新型武器――聲波槍,你們聽說過么?"這個問題聯系社會問題,又是學生前所未聞的事,很容易一起他們的興趣,自然學生也就很快進入教學要引導探究問題之中。

        再如,在講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一節課時,教師可以 采取魔術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在講樂音和噪聲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由同學用音樂瓶演奏樂曲的活動入手引入探究問題。用樂器演奏學生不新鮮,但用音樂瓶演奏,他們卻感覺到很有趣,他們很想知道瓶子里裝上水發生這神奇變化的原因,也就為下面探究開了個好頭。

        引導學生提問,教師的教學策略就是要實施應具有使問題開放的引導語。如:你想知道什么?你發現了什么?等。如,在“探究熔化與凝固的條件”一節課,教師采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學設計。教師首先給出了一春暖花開時節,冰凍河水開始熔化的畫面。學生很快就說出了這自然現象是物質有固態變為液態的變化過程。接下來,教師問:“關于冰化成水,你們想知道些什么?”接下來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問題,教師將他們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明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

        2.課堂提問的方式

        2.1 聯系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的提問。例如:在講解升華和凝華的過程中,要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舞臺上白霧的現象,絕大多數學生都會認為白霧是干冰升華,看到的是二氧化碳,這時我設計了下面的一些問題:白霧是不是二氧化碳?(少數同學在提醒以后會再次認真的思考一遍);我們曾經學習到,我們人眼看見的 白霧通常是什么?(學生回憶:是小水滴);小水滴是哪里來的?(是由水蒸氣變來的);水蒸氣是哪里的?水蒸氣變成小水滴是什么物態變化?是吸熱還是放熱?(將學生引導到液化放熱);放出的熱量被誰吸收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干冰升華成二氧化碳是吸熱的。這樣"白霧"的現象就得到了圓滿地解釋。

        2.2 物理知識應用式提問。例如:在學習聲現象這一章中的聲音的特征時,對于音調的 理解,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探究了尺子發聲的音調,讓學生知道同一件物體發聲的方式不同音調就不同,于是向學生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實例可以說明這一點的?(由學生舉例:向水瓶中灌水的過程聽到的聲音音調不同);由此可以聯 想到玻璃被中放上不同量的水,發出的聲音音調也不同,敲擊杯口時是什么在振動發聲?水多的時候 音調高還是水少的時候音調高?然后讓學生用五個相同的杯子,放上不同量的水,調節水的高度,可以彈出哆、、咪、發、唆五個音節,并用這五個音節彈奏一首簡單的曲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得到了激發,而且對音調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2.3 引起爭論,激發思考的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在光的色彩和顏色的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紅色的玻璃只能透過紅光,那么透過紅色的玻璃看黃色的物體是什么顏色?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會得到不同的結論。這時對理論知識再次的回顧,讓學生再次的思考。這時有少數學生會恍然大悟,然后請不同觀點的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那么在這個爭論中學生可以自己得到正確的結論,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第8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一、轉變教育理念,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理念是行動的靈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的參與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究學習并獲得不同的發展。要營造一種自由、輕松、開放的探索氛圍,促進學生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課本讓學生自學,難點和疑點讓學生討論,問題讓學生思考,結論讓學生概括,規律讓學生發現。始終給學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空間。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獲取物理知識與技能,通過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創新意識;通過科學探究了解并解決與物理有關的自然問題,增進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增強對科學的情感和探究能力。

        二、發揮實驗優勢,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教學的成效。只有當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才會樂意去學,才會去積極思考,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促進并提高教學質量。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做好各種實驗是關鍵環節。充分利用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感知、思考、探索。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光的折射》一課可組織學生做“水中捉魚”的游戲,用筷子夾懸浮在水中的物體。要求筷子快速入水只能夾一次,每人夾十次,比比誰捉到的“魚”多,結果很少有人能捉到“魚”。失敗的學生很困惑為什么瞄準了卻捉不到魚,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學生學習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樣,他們才能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因此,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要有藝術性,做到既能激發積極性,又能起到教學活動指揮棒的作用,每個問題都應該新穎、明了,才能啟迪智慧,發現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地參與探究。

        三、優化學習方法,培養良好探究習慣

        1.探究教學要采用靈活的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課程內容因材施教,靈活地選擇探究方法”。應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演示實驗,若我們都做演示實驗,學生在下面觀察,是不是就能夠很好的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呢?是不是就能達很好的教學效果呢?如果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隨堂實驗,這樣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在《光的折射規律》一課中,每組分別發給激光手電筒、碗、硬幣、適量的水、筷子、方型玻璃水槽、墨水、鋼筆,讓學生在學習了解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礎上,結合自習,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得到的結論比平時單純由老師演示得出結論要好得多。

        2.探究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能提供海量的知識與信息,可以使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性、立體性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能取得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的教學效果。與一些傳統的學習資源相比,網絡資源更具全面性、選擇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更新知識,學會使用各種教學媒體,全面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在日常教學中重視適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方法優化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高密度、大容量信息的特點,豐富教學內容;利用其多種功能使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實現教學互動;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的動態模擬特性形象生動地再現物理現象,補充或拓展物理實驗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突破難點等等。例如,在講《電流的磁場》一節時,教師可把奧斯特實驗以動靜交融,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從中體驗科學實驗的奇妙,學生對你的這一節課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集中注意物理課所學的內容。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開發制作各種軟件,努力提高現代教學技術的利用水平。這樣才能使中學物理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

        3.探究教學要將探究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靠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就能解決的,正如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現象,身邊的物理知識,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可以從教學與學生實際出發,結合課堂,教師可利用靈活的形式開展課外的探究活動。如: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物理知識競賽,由學生組合成不同的物理興趣小組,探究制作一些小實驗,如“馬德堡半球實驗”“土電話”“小孔成像”“紙鍋燒水”“不倒翁”和展示各種科技制作品:水果電池、土水槍、彈簧測力計、溫度計、電磁鐵、電動機等。這樣以點帶面,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物理,真正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中走向社會!

        4.探究教學要開展積極評價活動。每次開展探究活動時都應積極開展評價活動。在評價中,要運用以診斷性和激勵性為主的質性評價方法,謹慎使用定量、甄別和終結性評價方法,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切合實際的有效評價方法,通過科學評價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9篇:新型玻璃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改革 新課程 優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4-0109-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發展,地理教學也在這個大背景下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做課程的實施者,更要做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我們要樹立教學新理念,掌握教學新方法,以銳意進取的精神迎接新課改對我們的挑戰,以現代素質教育理論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的改革。那么,在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在新舊教學模式交替過程中,教師應怎樣實現高中地理課堂的優化教學呢?

        一 明確教學目標,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地理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高度關注學生的科學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地理理性知識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它不僅凝結著人類的主觀精神,同時還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成果,所以高中學生只有真正的理解和學習這些地理理性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成為創新型的教師,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常教常新,那么也就不可能培養出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只有針對這一目標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教學目的。如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地理知識點的教學設計,就可以從具體的案例入手,讓學生在探討案例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研究此類問題的技能和方法。如在講述《水資源合理利用》一節中,筆者先結合我國北方城市缺水日益嚴重的事實,對學生拋出問題為什么我國北方城市會嚴重缺水呢?然后請學生思考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措施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要求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部分城市缺水的案例,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查找數據資料,讓每個小組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此次活動,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二 讓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環境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可以這樣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類的衣、食、住、行產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都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地理教學要做到大眾化、生活化,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識學習的魅力。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可以根據校歷表中的“星期”,引申出關于“月相”的講解,從學校變動的作息時間表來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等相關地理知識。又如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氣候變化和四季的更替,來有針對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規律所帶來的地理意義。也可以讓學生對著教室窗戶的玻璃呵氣,運用他們都熟悉的現象講課,告訴他們降水的形成條件。還可以通過媒體來了解時事熱點,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這些令人振奮的報道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地理知識無處不在,這樣必將對學生未來的基礎地理教育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從而實現高中地理優化教學的目的。

        三 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創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大道之中文日本香蕉 | 一本到国产在线不卡免费观看 | 亚洲性夜夜综合久久麻豆 | 亚洲高清揄拍国产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电影 | 天堂久久久久九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