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經濟發展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項目建設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資源。按照項目的既定目標,一、二期項目主要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三、四期項目除發展部分速生豐產用材林外,發展部分經濟林,以幫助農民在短期內實現脫貧致富。10間完成的13萬公頃造林面積中,速生豐產用材林12萬公頃,名、特、優、新干鮮果經濟林1萬公頃。根據幼林摸底調查結果,一、二類林面積達到90%以上。世行貸款造林項目的實施,為我省實現造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雙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首先,增加了項目區的林木資源,使世行貸款造林成為我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主體工程;第二,使項目區的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了1.9個百分點,其中一期項目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二期項目平均提高2.2個百分點,三期項目平均提高8.5個百分點;第三,上述完成的12萬公頃速生豐產用材林,按每年每畝平均生長一個立方米計算,可持續生產1600萬立方米的木材,將有效地緩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諸多問題。同時完成的1萬公頃干鮮果品經濟林,進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產15萬噸的干鮮果品。
(二)促進了農業發展。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區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貧困山區的70個縣(市),項目的造林地重點利用的是各河流兩岸多年滾動形成的沙荒地以及進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兩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農區遭受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3大沙區之一。針對這一問題,世行貸款造林項目開發改造沙荒、沙灘地6萬多公頃,新打機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變成了林茂糧豐的穩產田,并涌現出永清、安次、定洲、新樂、大名、臨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進典型。世行造林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第一,栽植的樹木防風固沙改善了生態環境。據河北農業大學在本項目中持續8年的關于楊糧間作的林木生長效應、農田小氣候效應、農作物產量效應和楊糧間作的生理生態學基礎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楊糧間作使農田小氣候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毛白楊幼林(3*2*18)可以使農田平均氣溫下降0.4-0.7度,平均相對濕度提高4.5—12.2個百分點,平均風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氣候的改善提高了糧食單產。在上述條件下,間作物畝產可比對照提高1.65%-31.8%。第三,項目建設增加了耕地面積。在山區,世行項目堅持以項目村為單位,按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階(圍山轉)或魚鱗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營造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此舉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每畝一般還可開發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區,則通過開發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積。大名縣在境內3條古河道形成的5條大沙帶范圍內(沙荒和流動沙地占60%以上)營造間作式速生豐產用材林8.85萬畝,通過開發改造沙荒增加農業種植面積6萬畝,林地間作小麥增加產量1000萬公斤、花生1200萬公斤。
(三)提高了農民收入。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農民在高產穩產田上種植農作物,兩茬純收入每畝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項目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首先是營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貸款造林一、二期項目,重點分布在中南部平原農區,其土地資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實行林糧間作后,由于農民的耕作對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撫的作用以及林木的邊行優勢效應,使毛白楊的平均單株材積生長量比相似條件下的毛白楊純林提高30%—137%。保守一點,按每畝每年生長一個立方米計算,每畝每年僅林木一項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間作的農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開發后僅種植花生一項,每畝可收獲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幣400余元,同時,次耕地改造后,農作物產量至少可增長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項目造林5.55萬畝,僅間作物一項平均年增加小麥、花生作物產量500萬公斤,增加收入700多萬元。永清縣、安次區在沙荒次耕地發展的10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效益。第三是發展經濟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項目重點分布在山區縣的貧困鄉村,自1999年實施以來,在以項目村為單位按流域進行全面治理的同時,重點發展名、特、優、新及有市場前景的熱雜果經濟林,目前已涌現出臨城的圍場、贊皇的花木、涿鹿的趙莊、豐寧的兩間房、承德的東窩鋪等項目示范村。以東窩鋪村為例,全村總面積1.48萬畝,其中山場面積1.42萬畝。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243戶,825口人,分別散居在東西兩條溝,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實施世行項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畝,栽植各種果樹9.65萬株,并完成退耕還果600多畝,老果園改造120畝,果樹高接換頭1.4萬株。人均栽植優良新品種果樹120株,3—5年進入結果期后,僅此一項就會遠遠超過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標。
世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力地說明了世行項目造林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以及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項目村的林業發展模式,亦是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
二、項目建設的成功經驗
(—)加強組織領導。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解決木材供需矛盾,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亦是各級政府的責任。同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發展速生豐產林的管理是嚴格的、科學的、也是非常復雜的,它不僅涉及林業技術和資金財務管理,還涉及有關政策和廣泛的群眾工作。因此,每期項目開始前,省、市、縣各級都要根據工作需要,由主管領導牽頭,吸收林業、財政、計委、土地、審計等有關部門參加,建立健全各級項目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并在領導小組下設項目辦公室,配備精干的技術和專門財務人員,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工作;同時,聘請教學、科研、種苗、森防等單位的科技人員組成科技支持組,使項目建設可以隨時得到技術咨詢和指導。
(二)周密組織實施。在項目建設的準備階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義提出參加項目的申請并履行相應的承諾,同時開展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項目縣為單位的造林總體設計;在項目生效啟動前,要編制嚴密的生產計劃和資金計劃,制定項目的實施細則、造林技術模型、施工設計方法、檢查驗收辦法、會計核算辦法、提款報帳辦法等規章制度,作為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間共同遵循的準則,使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觀隨意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生產計劃、資金計劃和以保證質量為核心的檢查驗收制度、報帳撥款制度,做到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
按標準檢查驗收。凡是無造林設計、造林成活率不達標、不符合造林標準要求的,一律不予驗收、不予報帳、不予撥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項目建設的質量。為此,項目建設中突出抓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使用良種壯苗。當前造林靠壯苗,長遠發展靠良種,良種壯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礎。據調查,用材林良種的蓄積生長量較之一般品種可提高30—150%。因此,各項目縣以國營苗圃為中心,推行了“定點供種、定點育苗、定點供苗”的三定育苗辦法,不僅保證了所需苗木的數量和質量,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良種的推廣落實問題,確保了林木的速生豐產。特別是在三期項目中,良種使用率普遍達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廣適用技術。針對我省十年九旱特別是春旱的特點,在項目造林中大力推廣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劑、地膜覆蓋”三項技術。在1999、2000我省連續兩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況下,項目區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項保證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達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強科研和推廣工作。世行項目實施后,先后開展了楊樹優良無性系選擇和推廣、落葉松良種引種和推廣、項目實施效果監測等十幾項科研推廣課題,并及時將階段性成果組裝配套運用到項目建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強技術培訓。為提高項目區農民的技術水平,省市、縣、各級都制訂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并采取電視臺講座、發放錄制光盤、編制小冊子、現場參觀考察、地頭直接演示等多種形式不定期地對農民進行培訓。三期項目實施三年來,僅省級就向6市、15個縣、60個鄉(鎮)、340個項目村發放各種小冊子、光盤、錄象帶等52000余冊(盤)。
(四)建立健全經營管理機制。經營管理機制是項目建設成敗的關鍵。世行項目實施十年來,經過不斷地探索和改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經營管理機制。一是資金管理報賬制。報帳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結束后,經專業隊伍全面進行檢查驗收,由縣(市)林業世行貸款項目辦公室組織,按小班、樹種,逐村、鄉匯總報帳單據,經縣(市)財政授權提款人簽字,逐級上報到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然后,按規定辦理有關提款報帳手續。報賬制的優點在于,資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掛鉤,有效地避免了資金投入的風險,保證了投資效益最大化。二是經營模式多樣化。項目造林以村為單位,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施工,項目完成后根據農民的意愿,實行分戶經營、股份經營或集體經營。但無論采取什么經營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歸屬農民。三是項目造林合同制。具體要求是,無論采取什么經營方式,都要簽訂土地承包(拍賣)經營合同。合同中要明確自主經營內容,權、責、利、義務、責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賣)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時要明確經核算和債務分割雙方確認的承貸數量、還貸年限、還貸計劃等。合同制的應用,將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在一起,大大激發了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保證了項目建設的成效。
在項目建設中,各級項目辦都注意用社會林業、混農林業、立體林業等現代林業模式和觀念指導實際工作,在保證林木速生豐產的前提下,千方百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由于持續地進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其實際意義,不僅僅在于高標準地完成了12萬公頃速省豐產用材林,1萬公頃名、特、優干鮮果經濟林,更重要的是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對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的推進和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借鑒和推行了世界銀行的科學管理方法,在資金管理上堅持“投入有償制、支付報帳制、使用專項制”,對于習慣了撥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眾來講,約束當中潛移默化地使人們增強了質量意識、還貸意識、責任觀念和效益觀念,較好的遵循和實踐了林業改革思想,是林業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
三、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存在的主要問題。林業世行項目實施情況總體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還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影響到已建項目的還貸、在建項目的質量、以及進一步的引進和利用外資問題。
1、責任意識不強,短期行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爭取項目時積極主動,輕易承諾,但言而無信,一旦項目上馬,就覺得萬事大吉,于是出現了配套資金不到位,生產管理不扎實,在還貸問題上推諉扯皮等現象。我省一期項目從1998年開始還貸,按照現在的還貸條件,全省每年平均還貸400萬人民幣。就一個縣來講,每年最多還50萬,最少還20萬,且一般都涉及6、7個鄉,幾十個村,應該說還貸的壓力并不是太大,但實際結果卻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省財政采取了財政預算逐級扣款還貸的辦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項目要求辦
事,隨意性很大,挪用、滯留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實經營機制,習慣于大轟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邊一頭熱而群眾不理解,不支持,存有應付過關的心理,結果是既影響了造林成效又勞民傷財,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在二期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幾個縣項目的執行。
3、認識不足,配合不夠。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
部分,發展林業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并且,世行項目造林不僅僅是林業部門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術、政策、土地、扶貧等多方面的問題,以及廣泛的群眾工作,因此,需要各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臨城、涿鹿、承德等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項目造林,把項目造林作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切入點和農村經濟的增長點來抓,積極協調林業、農業、土地、水利、扶貧以及財政等部門,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較而言,有些項目縣,對項目造林重視、支持和協調不夠,工作方法簡單,只是林業部門自己在孤軍奮戰,影響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幾點意見和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擴大對外開放是我省林業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借鑒和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是促進我省林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利用世行貸款造林,一是貸款時間長,二是資金有保證,這既符合林業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但是,利用外資(貸款)造林,就其管理上來說是嚴格和煩瑣的并且項目建設的成敗,關系到各級政府的國際形象。因此,各級領導一定要充分認識利用外資造林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風險意識,切實把項目建設抓緊抓好。當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難情緒和等、靠、拖的僥幸心理,從維護我省各級政府信譽和林業部門形象的高度出發,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措施,認真督查,保證在建項目的優質高效,搞好竣工項目的掃尾工作。特別是在一期項目的還貸問題上,要采取目標考核、財政預算統籌安排以及現有幼林拍賣轉包等有效措施,按計劃完成還貸任務。
2、嚴格管理,保證質量。我省世行二期林業項目將于2001
關鍵詞:專業思想 人才培養模式 聯合培養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廣西財經學院2009年開始招生的新專業,是廣西首次開辦的本科專業,對于這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我們是從零開始,是在借鑒兄弟院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大膽的教學實踐,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專業特色。我們相信,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在不遠的將來,會深受廣西各方面用人單位的歡迎。
一、狠抓專業思想教育
眾所周知,由于歷史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對“農”字專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忌諱的心理,具體表現就是家長不讓孩子報考帶“農”字的專業,考生也不愿意去讀“農”科專業,來自城市的學生談到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就害怕,農村的學生更不樂意大學畢業后又回到農村去。種種思想顧慮我們認為都是很客觀的,也是很實際的。針對這種狀況,經濟系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了對新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工作。
1.從專業培養目標上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實向新生說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培養從事農村經濟和區域發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兩字上。因此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具有“謀發展、懂經營、會財會、精管理”的能力。通過加強專業培養目標教育,使學生增強了對學習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認識。
2.從政策導向上加強對學生將來的理想教育。從國家層面來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對“三農”的投入越來越大,2010年達到了8183.4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在農村不但免征了農業稅,而且有些地方60歲以上的農民每個月還能領到養老金。從大學生就業政策導向來看,近幾年國家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和基層單位進行創業和就業,2008年廣西考村官的競爭指數是10%(招聘459人,參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參考5665人),說明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想到農村當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農村產業發展來看,農村經濟已經由傳統的單純種養方式轉變為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消費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農村經濟的范圍已經擴大,產業鏈已經拉長,城鄉“二元結構”差別在逐步縮小。通過理想教育,增強學生對學習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自信心。
3.通過組織參觀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新生入學后,每年都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參觀,如組織到皇氏乳業、百洋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參觀,通過參觀使學生初步了解到企業都與農村區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從而擴大了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的視野。
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農村收入調查報告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我縣農民收入狀況如何,影響農民增收的癥結何在?20**年**月份,對所在地的農村農民收入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調查采取聽匯報、入戶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農民收入狀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并形成調查報告。
一、農戶收入的現狀
本次共走訪調查農戶52戶,其中,純農業戶38戶;亦工亦農戶7戶;以農為主,農閑時兼營服務等三產業的4戶;純經商辦企業的3戶。其中,2009年度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3戶;1萬元(含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8戶;2萬元(含)以上,3萬元以下21戶;3萬元(含)以上,5萬元以下17戶;5萬元(含)以上3戶。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農民家庭收入還很低,加上生產、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在短期內增收還很困難。
二、農戶收入狀況分析
在調查前,筆者曾到當地政府統計部門進行了相關情況的了解,2009年該鎮上報的農民人均純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調查的52戶中,總人口213人,其中,勞力131人,在所調查的勞力中,外出務工106人。在農戶的收入構成中,來源于一產業的收入716元;來源于二產業(含外出務工)的收入2187元;來源于第三產業的收入1822元,分別占總收入的15.2%、46.3%和38.5%。從收入構成可以看出,農民來源于一產收入較少,來源于二三產業的收入較多,尤其是外出務工收入占總比例最高。而一產收入中,退耕還林收入占70%以上,真正純農業收入更低。
通過以上分析,目前,我家鄉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靠外出務工收入,從調查出的外出務工人數占總勞力人數近81%的比率來說也是如此;其次是經商辦企業的收入,單靠農業生產生活將十分困難。分析當前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低,增收困難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雖然被調查的52農戶中,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占大多數,但近年來農村家庭開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調查的約70%以上的農戶全年沒有結余,稍有變故就得負債。
(2)增收速度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據資料顯示,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 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的目標要求,農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近幾年來,盡管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有利政策,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并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據我了解,我家鄉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國農村所處位次還較高,農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內陸地區農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為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約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調查發現,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結構調整不深入。以蔬菜為例,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后。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后,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后;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三、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現如今,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我國“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尤為關鍵。但是,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限制了我國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活力與動力。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對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的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千方百計搞好農民技能培訓,讓農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
2 、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民營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大力推廣優質農產品,優化品種和結構;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Abstract: Were right “the peasant laborer” along with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employment further attention, the peasant laborer equality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safeguard had certain improvement. But, in the real life the peasant laborer gets employed presents many “is not equal” the phenomenon still to exist. This article to created emphatically many “is not equal” the phenomenon root to carry on the selective analysis, proposed reform perfect countermeasures and so on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innovation employment pattern, got employed by the time to the peasant laborer have the promoter action.
關鍵詞:農民工 就業難
key word: The peasant laborer gets employed difficult
作者簡介:丁潔,河南省鄧州市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08級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
長期以來,作為“都市邊緣人”的農民工為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權益保障日益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但是,現實生活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傳統觀念的歧視、就業保障的對象選擇性等致使“不平等”現象依然存在。農民工就業難的根源何在?如何采取更加切實可行的措施做好保障,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分析研究。
一、農民工平等就業權益保障中存在的“不平等”的原因分析
1.現行部分制度的缺善導致農民工在尋求“平等”上出現漏洞
雖說我國多次對戶籍制度進行調整,但戶籍制度給了農民工一個姓“農”的戶口,直接造成了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根源上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反應在就業上就是農民進城務工遭受種種限制,他們似乎成了城里的異類。另外《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都對農民工就業權益作出了相關的規定,但大部分規定原則性太強,而且規定比較寬泛,政策性大于法制性,使得規定生活適用不大,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便顯得不是很到位。
2.社會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現狀和農民工自身素質的不高迫使農民工處于“平等”之外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下崗城市工人數量龐大,農村富余勞動力逐年增多,新生勞動力增長速度加快,我國勞動力市場一直呈現嚴重的供大于求的狀態,勞動力供給方始終處于劣勢地位,形成了一種“我為魚肉,人為刀俎”的局面,再加之農民工學歷水平低、大都沒有一技之長等自身素質原因,其正當的權益勢必受到損害。
3.傳統的社會“等級”觀念致使農民工始終游離在“平等”的邊緣層
觀念上形成的對農民工的歧視,自覺不自覺已經使農民工各項平等權利得以剝奪。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經濟上得不到應有的福利,政治上也缺少地位,淪為二等公民。并且在部分輿論的誘導下,農民工不斷被妖魔化,因此經常遭受人身攻擊,基本人格都無法得到尊重,他們過著既不是單純農民又不是單純工人的兩棲生活。在整個大的環境下,農民工尋求權利平等幾率為零。
二、解決農民工平等就業權益保障獲取平等的可行性對策
1.改革健全法規制度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首先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加快進行社會結構調整,加大戶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加速城市化進程,使更多的農民變為居民,盡快使社會結構的多元狀態向一元轉化;在《憲法》中恢復居民的遷徙自由權,使公民真正享有和實現平等的權利,同時制定相關的戶籍法律,對戶籍的管理等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動戶籍管理的法制化。其次要進一步出臺和完善關于農民工權益保障的法律法規。要進一步強化政府保護農民工平等就業權的法律職責和法律義務,要使政府真正成為依法保障農民工平等就業權,這是法治政府的根本要求。
2.加強培訓,幫助提高農民工自身能力素質是解決問題的關節點
農民工要積極地參加各種培訓,擁有高素質和技能,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目前的就業困境。各級政府、機構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按照“強職業、抓技能”的思路,加大培訓投入,充分利用技工學校、培訓機構等資源,主動加強農民工特別是青年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率。
3.創新就業方式,緩沖就業壓力是解決問題的現實辦法
當前就業形勢依舊嚴峻,農民工在向城鎮轉移勞動力的同時,各地要注重創新就業方法,實現農民工就地轉型,緩沖就業壓力。首先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健全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以人為本展開各項就業服務,形成全方位立體式服務網絡。比如各地市推出的“暖流行動”、“春暖行動”等等,使農民工平等的競爭就業,既提高了就業對口率也提升了整體就業率。其次要持續不斷的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化、鄉村工業化,加速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抓好農村各項基礎性工程建設,著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引進產業模式,擴大開放農村市場,切實發展農村經濟。
參考文獻:
[1]《都市中的邊緣人》,李培林,載于《東方》1995年第2期
[2]《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國家統計局農村司,2010-03-19
[3]《貴陽市外來勞動力就業管理規定(修正)》,2007-12-18
為了擴大內需,國家啟動了“電腦下鄉”計劃。然而,由于內容、應用、基礎設施、價格、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互聯網的服務性并未在農村全面“開花”。要激活龐大的農村市場,還必須做好許多的配套措施,多項產業合力才能激活潛在農村市場。
農村互聯網進步巨大,滲透速率卻降低
我國農村互聯網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與城市相比,依然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在擴大內需背景下,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關注。
《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中國城鄉網民比例與2008年底保持一致,農村網民占比略有上升。目前農村網民規模達到9565萬人,較2008年底增長1105萬人,增幅13.1%。報告也指出,在農村網民規模在逐步增大的同時,互聯網向農村地區滲透的速率較之2008年有所減緩。
在農村網民中,只有14.8%在過去半年內訪問過農村、農業類網站,顯示了互聯網的服務性并未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同時,網民中農林牧漁勞動者使用農村、農業類網站的比例為42.7%,說明有關“三農”問題,依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發展農村信息化,“電腦下鄉”有待細節完善
信息化的主要“戰場”一直是在城市發達地區,廣大農村地區卻發展緩慢。
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措施之一,“電腦下鄉”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有媒體報道,在廣東省許多縣市普遍存在下鄉電腦缺貨的現象,電腦銷售量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商家不積極使得銷量低迷。有電腦店老板認為,廠商貨源不足,農民購買力有限,推動電腦下鄉很難。商不看好則影響到了廠商營銷政策難到位。
農村網民中,自有電腦數量并不多,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2008年農村互聯網調查報告》的一項統計,在5262萬的中國農村網民中,通過網吧上網的幾乎接近半數,比例達到了48.5%。
有些農民也渴望擁有自己的電腦,但是他們往往感到困惑的是,買什么牌子、什么型號的才合適?而諸如此類的信息服務往往很欠缺。
做好配套舉措,激活龐大農村市場
在做好“電腦下鄉”的同時,一系列配套的措施都應該跟上。
首先,要加大農村基礎網絡建設。目前三大運營商和一些省市簽訂了合作協議,為基礎網絡建設提供了保障。7月14日,中國移動就與農業部簽署了合作協議。將在未來三年內投入700億元,用于農村基礎通信網絡和信息化建設。
其次,要做到互聯網服務的“下鄉”。農村網民中,只有14.8%的人在過去半年內訪問過農村、農業類網站,顯示了農村互聯網應用的不足。
在解決方法上,可以為農民開發一些簡單實用的軟件,提供諸如天氣、農業信息、農業教育、國家政策服務等,同時,還可開發實用的農業電子商務網,為農民生產提供幫助。
按照工信部的部署,中電信、中移動、中聯通將逐步建設和完善基礎性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廣大農民提供功能強大、種類豐富、靈活便捷的各類涉農信息服務,也為其他信息服務商和涉農單位開展農村信息服務提供業務平臺支撐。
第三,產業鏈要和運營商聯手,優化渠道降低資費。這包括家電業、服務業和電子設備等行業。
一、湖州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的意義
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作為農村電子政務、農產品電子商務及對農民進行電子教務的載體,是政府便民服務的又一具體舉措。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隨著目前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市場信息已成為農民生產經營更直接、更明確、更有力地抓住機遇、從容決策的有效手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充分發揮其便捷優勢、速度優勢、空間優勢、信息優勢和成本優勢,對于加快湖州“三農”問題的解決,維持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湖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一)湖州農村電子商務的基本特點1.湖州農村信息化建設飛速發展湖州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已建立的“三縱一橫”信息化總戰略是以農村政務、電子商務、民生服務為“縱”,以鄉鎮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橫”,把農村的鄉鎮和農村政務管理、鄉鎮企業的電子商務活動以及相應的農民信息服務,經過資源整合,以互聯網方式構建一個為“農民、農村、農業”提供政務、商務、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到目前為止已在10個鄉鎮試點建成“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166個行政村、多家企業和農家樂加盟其中。力爭到2013年,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實現鄉鎮全覆蓋。農民也能成為熟悉互聯網應用的網民,也能享受到網絡化時代的信息便利與良好效益。據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報告統計: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總數已達5.13億人,其中農村網民達到1.36億人,占整體網民數的26.5%,浙江網民總數達到3052萬人,通寬帶的行政村累計達31528個,行政村通寬帶率達95.72%。國際化、電信級的寬帶IP城域網和寬帶接入網已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和鄉鎮[1]。截至2011年年底,浙江農村寬帶人口普及率達1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7%的普及率。2.湖州農村打造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隨著1994年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的相繼開通運行,標志著電子商務技術開始邁入農業領域[2]。目前,電子商務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與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起了一批農業領域的綜合性數據庫及應用系統,農業部門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了相關信息的與查詢,建成了涵蓋面廣,信息處理能力強,資源豐富和更新及時的中國農業信息網。據第三方獨立數據分析統計提供商CNZZ報告顯示,到2009年8月,中國農業網站站點數量已達29739家[3]。湖州在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著重于打造鄉鎮農村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利用平臺整合資源,農民和農村經營戶通過加入平臺,實現農產品網絡化銷售與宣傳。
(二)湖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1.湖州農村網絡設施建設投入相對薄弱,公共網絡資源匱乏在“鄉鄉通網絡”、“家電下鄉”等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部分企業對湖州農村網絡設施進行了一定的投資,農村網絡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但是,目前湖州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的網絡基礎條件還是很差的,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據CNNIC2011年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農村非網民中,由于沒有電腦等上網設備而無法上網的人數達到19.7%,而一部分則是由于當地沒有網絡接入條件[4]。對于部分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家庭幾乎不可能有電腦,網吧和學校是農村居民使用互聯網的重要場所,但往往這些地區網吧環境差、電腦硬件配置低、更新周期長、并缺乏有效監督;學校往往只對學生上課開放,農村居民無法正常使用。2.湖州農村上網成本仍較高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最新調查顯示,目前湖州農村居民年平均收入在13288元左右。而農村上網成本一般需要包括硬件設備購買成本、網絡接入費用等,這對于大多數農村居民的年均收入水平而言仍是很大的支出。雖然國家出臺了“家電下鄉”等刺激消費的政策,但由于支出成本較高,這些措施對于推動農村居民購買電腦上網的吸引力并不大。對于大部分農民而言,電腦仍是比較奢侈的東西。現在電腦的價格在三四千元左右,再加上寬帶接入及各種培訓費用,農民普遍難以支付如此高的費用。3.農村居民網絡知識匱乏,對互聯網的認知存在偏差目前農村非網民中,由于不懂電腦和網絡而不上網的人數達到了38.8%,這一比例遠遠高于城鎮非網民群體,而造成不上網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使用互聯網的知識和技能。另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湖州農村幾乎家家都有電視,而互聯網負面事件的不斷報道,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居民對互聯網認知的不良印象,從而產生種種顧慮限制了農民使用網絡的積極性。在過去的網絡普及過程中,農村地區較容易接觸和使用網絡的群體已基本進入網絡生活范疇,要對未使用互聯網的農村居民進行網絡滲透具有一定的難度,互聯網向這一人群的普及和滲透將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因此,在農村地區,網絡技術的傳播、擴散速度將進一步放緩,并出現傳播的“衰減效應”。4.與電子商務相配套的物流配送體系發展滯后農村農產品進行電子商務活動,必須要有一定的物流配送體系與之相配合,否則農產品就無法及時銷售出去。目前,湖州農村物流的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在湖州的農業發展過程中,“重生產、輕流通”思想自古影響著農民的思維,從而造成了農民對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關產業發展作用的認識不足,最后導致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投入非常有限。而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往往會造成高額物流損耗。據有關數據統計,由于物流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中國每年有超過8000萬噸的水果蔬菜腐爛,損失金額達800億元之多,損失率在25%-30%間,這與發達國家5%以下的果蔬損失率相比,差距甚大。湖州的情況更嚴重,這說明湖州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十分滯后,它嚴重阻礙了湖州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三)湖州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的優勢1.經營成本低在零售企業資本投入中,店面租金和裝修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在湖州城區,寸土寸金,一些繁華地段店面年租金達每平方米萬元以上,這樣的高成本投入,勢必反映在產品價格上,使得零售企業在與“狼”共舞中很難取得價格優勢。而湖州農村市場開發程度相對較低,資金投入也大大低于城市,對于企業而言,可以大大降低經營成本。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勞動力成本也低于城市,更進一步節省了企業的成本。目前,地方性的中小型商業企業以及為數眾多的個體零售商占據著湖州農村商業領域,普遍存在規模小、布局混亂、組織化程度低、商品質量差等諸多問題。因此,大型零售商業企業可利用自身在品牌、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收購、兼并、加盟等形式實現資產重組,實現低成本、大規模的擴張,輕松占領農村市場。2.市場潛力大湖州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5%,從一定意義上講,零售企業只有占領了農村市場才算真正占領湖州市場。盡管目前農民的購買力相對較低,但農村豐富的人口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購買力不足的問題。就長遠角度而言,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將得到大力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收入也將不斷得到提高,因此農民購買力勢必也將得到逐步提升,農村市場增長潛力巨大。自中國加入WTO十年來,國際零售巨頭進駐中國的步伐不斷加快,城市市場競爭空間日益變得狹小,外資零售企業進軍農村市場只是遲早的事情而異。
三、發展湖州農村電子商務的建議
(一)加大湖州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改善上網條件網絡基礎設施是推進互聯網在農村地區普及和滲透的前提條件,包括農村地區的網絡接入條件、上網設備等基礎設施投入。1.改善湖州農村地區網絡接入條件,提高農村的網絡服務能力近年來,隨著“村村通電話”、“鄉鄉通網絡”等工程的推進,湖州市政府和湖州電信企業加大了對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農村網絡接入條件取得了實質性突破。但是,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部分山區和農村偏遠地區的網絡建設還沒有到位。在CNNIC的調查報告中顯示,一部分農村居民是由于沒有網絡接入條件而無法上網的。而在已接入互聯網的部分農村地區中,由于網速太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上網的積極性。因此,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網絡接入條件,提高農村的網絡帶寬是實現湖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保證。2.有效落實“家電下鄉”政策,提高農民購買電腦積極性隨著“家電下鄉”等國家政策的不斷推進及手機的進一步普及,農村網民上網的終端設備不斷得到改善,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湖州家庭上網的比例較2010年增長了6.8%,但目前農村家庭電腦擁有率仍然比較低。因此,應進一步推進和落實“家電下鄉”的惠民政策,針對農村地區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推出更實用的配置和更實惠的價格,滿足農村居民對電腦等上網設備的需求。3.加強農村公共上網場所建設目前,農村學校和網吧的上網條件遠遠低于城鎮的水平。其中,網吧是農村地區網民上網的重要場所之一,但農村網吧條件較差,黑網吧較多,設備配置較低,安全和衛生環境多數不達標。學校則是培育青少年上網的重要場所,但是農村學校的上網設備匱乏,且設備更新慢、較為陳舊,無法滿足青少年上網需求。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公共上網場所建設的投入力度,引導相關企業進駐農村市場,不斷改善農村地區公共場所的上網條件。4.以手機帶動農村互聯網的普及截止2011年底,湖州手機普及率達95%以上,手機的快速普及和發展,為湖州農村互聯網的普及增添了新動力。針對湖州農村上網設備相對匱乏的特點,手機以較低的成本成為農村網民更可能選擇的上網終端。目前,手機在湖州農村的普及遠遠高于電腦,其使用門檻也低于電腦等終端設備。通過加快農村地區無線接入業務的發展,從手機聊天、手機新聞等相對較淺的應用推廣開始,利用手機上網拉動湖州農村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
關鍵詞:農村家電;消費市場;探討
前 言
2007年中國GDP增長11.4%,其中消費、投資、出口的拉動分別占4.4%、4.3%、2.7%,表明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正在加大。但在農村由于消費不協調,消費水平低等特點。從而使得農村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率貢獻份額下降,制約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一、制約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決定消費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呈現出兩個明顯特征:一是總體水平偏低,二是內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約了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張。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擴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3 255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絕對差距是7 283元,相對差距是1∶3.22,城鄉差距較改革之初增長了66%。由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盡管農民收入同比增長,但占全社會居民總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農村市場消費能力明顯偏弱。
2.農村家電消費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也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
目前,中國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商品供應體系還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業在工業消費品的設計、生產、供應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適合農村消費市場特點的家電產品開發嚴重滯后,有效供給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家電消費市場市場的發展。況且在工業消費品生產領域,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較為普遍,現在市場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針對城市消費市場,而適合農村特點的家電產品不多,從而影響整個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發展。
3.農村家電消費環境較差,影響了農民的消費積極性
農村消費環境的落后是制約農民消費需求實現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國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影響著農民消費的實現,限制了農民消費的更快增長。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農村市場網點少,購物環境差,商品的品種和款式也單調,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限制了購物選擇面。
其次是缺水缺電,嚴重制約了家用電器的普及。絕大部分農村的生產、生活消費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布局、規模方面,還是在檔次、質量、科技含量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差距懸殊。一些地區供水、用電、道路、電視信號接轉站等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好,家用電器等商品的普及嚴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現了“買回的冰箱變成了碗櫥、洗衣機變成米缸”的笑話。目前,全國自來水受益村只有4 381個,普及程度仍較低。農村形容說:“電動洗衣機,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雖然消除了無電村,但是供電時間限制、電壓不穩等問題也一直影響著電器商品進入農戶;電訊基礎設施因農村資金短缺、點多面廣、鋪設線路投資太大,一時難以滿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基礎設施使用費用遠高于城市。據一份關于農村電價情況的調查報告:除了山西每度電在0.40元左右外,相當一部分省、市、自治區為0.60元~0.80元,高的達到2元~3元,遠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電價水平,農民購頭家電買得起用不起現象較為普遍。另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對住戶的調查反映:農村電話費偏高,也是制約電話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暢,制約了農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運不出去,不能及時換回貨幣影響了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工業品不能順利運過來,加大了工業品成本、抬高了價格,嚴重制約了農民消費需求的實現。
二、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對策及建議
(一)政策支持
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村消費市場的環境
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正處于升級價段,以“老三大件”為主要耐用消費對象的時代已經結束,而以彩電、冰箱、收錄機、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和農業作業器械、運輸機械為主要消費對象的新的消費熱點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業投入不足,供電、供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已不能適應當今農村經濟和農村市場發展的需要。因此,促進農村家電需求的增長,當務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費配套的基礎設施。其中關鍵問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滿足消費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礙農村家電消費市場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鑒于此,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特別是農村的基礎設和科技的投入,確保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以保證農村水、電、交通、通信、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基本到位。而農村地區電網、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善不僅方便了農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農業產業化經營、水果蔬菜的流通、水產養殖業以及非農產業中的交通運輸業等的發展作用更為突出,同時還有利于促進對電話、電視、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據有關專家測算,電價下降40%,并提高信號接收質量,每百戶彩電擁有量將新增11.5臺。如果實現村村通自來水,洗衣機每百戶擁有量將新增22.6臺。
(二)組織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現階段農村融資渠道有限,正規金融缺位,資金市場運作極不規范。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系改革乃當務之急。農村要探索建立一個由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樣化金融機構組成的、具有相互競爭、內部互補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要探索建立農民貸款擔保體系,分散農民貸款風險,健全融資渠道,進而啟動農民長期抑制的消費需求。比如,農民的住房消費、家庭耐用消費品消費、教育消費等。
其次要加強對農業的金融支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持,在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農業銀行農村網點的撤并,管理權限上收;作為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農業發展銀行只承擔糧、棉、油收儲貸款業務,不與農民個人發生信貸業務,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無暇顧及;農村信用社自身難以滿足農民的借貸需求,這種金融供給抑制,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于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服務戰略應進行調整,特別是對農村信用社體制的改革,發揮其支農主力軍作用。通過農村信用社來推行小額信貸以滿足農民的借貸需求。小額信貸作為一種新的特殊的信貸方式,專門為具有一定潛在償債能力的收入較低的農民提供信貸服務,以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增加收入。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養大戶貸款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而農村信貸由于受農戶分散涉及面廣、貸款額度小、農業風險大等多種因素影響,放貸難同樣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如何處理好這兩難問題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緊要任務。__區通過依托供銷社組織開展農業擔保體系建設,創新扶農促農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一、開展農信擔保體系建設的主要經驗做法
__區農信擔保有限公司創建于20__年5月。經__區人民政府批準,由區財政和區供銷總社共同出資建立,8月1日正式注冊成立,公司注冊資本200萬元,其中區財政出資180萬元,占90%,區供銷總社出資20萬元,占10%。區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區農村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分別代表財政與供銷總社為出資股東。
農信擔保公司以服務“三農”和控制風險為重點,建立了一整套適合農村信用特點的規章制度,并依托供銷社大力開展經營業務活動。成立至今,為全區224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種養業農戶提供貸款累計擔保249筆1605萬元,擔保涉及糧食、農機、生豬、奶牛、家禽、蔬菜、水產、水果種養殖等種類。據初步測算,農信擔保貸款促使農業產值增長近1.6 億元,助農增收達1000萬元以上。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認識統一,定位準確。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催生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種植養殖大戶,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載體。隨著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加快,它們對資金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又同樣遇到了資金不足告貸無門的困擾。因此,組建農信擔保公司,是發展效益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客觀要求和迫切需要。
(二)優化結構,規范運作。一是建立貸款擔保業務制度,把好授信對象關。制定了《__區農信擔保有限公司擔保程序》,把授信擔保的范圍界定在:全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種植養殖農戶、農副產品購銷大戶及其他涉農相關企業,重點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二是建立風險責任與工作業績考核制度,把好調查研究關。三是建立分級審批制度,把好擔保審批關。四是建立反擔保制度,把好防范風險關。通過建立反擔保制度,區農信擔保公司在目前已辦理的249筆授信行為中,有13筆提前償還貸,目前沒有發生一起壞帳。五是建立基層擔保窗口受理制度,把好服務關。農信擔保公司將全區除大陳鎮外其余8個街道劃分為四個服務區塊,使擔保申請受理的覆蓋面達到100%。
(三)謀求合作,協力推動。選擇與__農村信用合作銀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合作關系,既可推動農信擔保工作,又可幫助農村合作銀行更好開展農村信貸業務,取得雙贏結果。__農村信用合作銀行給予了農信擔保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10倍的放貸擔保權限,由農信擔保公司擔保放貸的款項,一律按國家基準利率下浮10%執行,如出現呆賬、壞賬,損失部分,農信保公司承擔80%,信用社承擔20%。
(四)堅持宗旨,長效扶農。擔保服務收費根據服務對象區別,按擔保額每月0.5‰—1‰收取,真正體現了扶農支農的宗旨。規定農信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區財政出資部分的收益,全部留存公司轉為風險準備金,另外農信擔保公司從每年的利潤分配中計提10%轉為風險金。目前,__區政府每年由區財政預算中安排10萬元的專項資金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確保開展農信擔保這項支農扶農措施不但做得好,又做得長。
二、當前農信擔保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農信擔保為解決農村融資難的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我區農村融資環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創建和運行時間較短,在擔保實踐過程中仍遇到許多方面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貸款騙保現象逐步呈現,擔保資金安全受到威脅。農信擔保公司成立一年多來,在農業貸款申請擔保調查中發現,有8筆貸款126萬元存在騙保嫌疑,被調查人員發現并識破,騙保資金占貸款總額的7.8%。
(二)信用反擔保比例過高,存在擔保安全風險。目前,我區農信擔保公司規定的農業貸款反擔保方式有三種:信用、質押和抵押反擔保。農信擔保公司1609萬元擔保貸款中,其反擔保方式均為自然人為貸款人提供信用反擔保,由于對信用反擔保人的資信狀況缺少全面的了解,對農信擔保資金的安全影響很大。
(三)農信擔保資金規模過小,擔保能力有限。擔保公司注冊資金為200萬元,按照擔保公司與農村合作銀行的協作協議約定,農村信用合作銀行提供的支農貸款總額可達到20__萬元。從20__年8月成立以來,農信擔保公司已經為229家農村經濟組織擔保支農貸款249筆1609萬元,占可貸款總額的80.5%,貸款總額中大部分貸款期限為一年,而全區各類農村經濟組織、種養殖大戶對農業貸款的需求大,擔保難以滿足。
(四)農信擔保公司調查人員缺乏專業性,影響調查報告的質量。目前,農信擔保公司調查人員由2名農村信用合作銀行退休職工和供銷合作社的1名職工組成,對國家農業產業政策、支農資金管理等方面不夠熟悉,提供的擔保調查報告缺少全面分析意見,影響決策。
(五)信用合作銀行配合不夠到位,信用擔保政策大打折扣。我區創建農信擔保公司的時間一年多,在研究農業貸款擔保具體業務中遇到困難,農民反映基層信用合作銀行信貸人員以國家宏觀調控,信貸規模緊縮或其他理由少貸甚至不貸資金,使信用擔保政策落實難以到位。
三、發展農信擔保事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增加資金投入,擴大擔保規模,增強擔保能力,促進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在擔保公司現有注冊資金的基礎上,由財政安排資金向擔保公司增加資本金,逐步擴大擔保規模,增強擔保能力,進一步滿足農村融資擔保需求。由于擔保公司是政府創辦的非贏利組織,加上農業貸款額度小
、利率下浮等多種因素,擔保公司的收入有限,對保障擔保公司的正常運行問題,政府應當區別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自求平衡的做法,財政安排一定的資金補充運行經費,促進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 (二)研究制定農村信貸優惠政策,鼓勵銀行將資金更多地投放到農村。由于投資農業見效慢、盈利率低,金融機構不愿意將資金投放到農業領域。為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將資金更多地投放到農村,要盡快研究和制定農村金融優惠政策。提高農村信用貸款額度,滿足農村對資金的需求,特別是要滿足農業企業在農產品收購旺季對資金的季節性需求。對農村貸款實行優惠利率,依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基準利率執行下浮的部分,建議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進行財政補貼,使金融機構從農村吸收的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向農村,做到取之于農、用之于農。
(三)完善反擔保措施,降低擔保風險,保障資金安全。必須在制度上加以規范,在反擔保措施上區別不同情況加以運用,特別是對農業企業貸款擔保,要求企業盡量以質押或抵押方式提供放擔保;對農戶則自由選擇反擔保方式,如果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對信用反擔保方式要盡量以合作社提供反擔保,降低和防范擔保風險,保障資金安全。
常見的飲用水水質項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鉛:對腎臟、神經系統造成危害,對兒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證實 鎘:對腎臟有急性之傷害砷:對皮膚、神經系統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證實 汞:對人體的傷害極大,傷害主要器官為腎臟、中樞神經系統硒:高濃度會危害肌肉及神經系統 亞硝酸鹽: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嬰兒的影響最為明顯(藍嬰癥),具致癌性 總三鹵甲烷:以氯仿對健康的影響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發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機物):吸入過多會降低中樞神經、心臟功能,長期暴露對肝臟有害 四氯化碳(有機物):對人體健康有廣泛影響,具致癌性,對肝臟、腎臟功影響極大.
造成水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點:
1.畜禽養殖污染嚴重
畜禽養殖污染面廣且量大,污染嚴重 農村畜禽養殖多為無序分散狀況,且數量較多,大量畜禽糞尿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造成當地環境(特別是地下水)污染,現已成為農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約化養殖場其污染危害更加嚴重,畜禽糞便對地表水造成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甚至對大氣造成惡臭污染,其中所含病原體也對人群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四川作為全國畜牧業大省,畜禽養殖數量居全國之首,但規模化養殖年出欄僅占總出欄數的5.1%。全省畜禽養殖年產生COD390萬噸、氨氮79萬噸,分別是工業排放量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量的8倍和17倍。因此,畜禽養殖污染成為四川農村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2.農用化學物質及其廢棄物污染繼續加大
化肥、農藥施用強度高,流失量大 化肥、農藥和農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積污染。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已制約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我國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為4 637萬t / a,按播種面積計算,化肥施用量達40 t /km2 ,遠遠超過發達國家設置的25 t /km2 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還存在肥料之間結構不合理現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甚至導致農田土壤污染。目前,東部已有許多地區面源污染占污染負荷比例超過工業污染。四川省每年化肥施用量達220萬噸,平均每公頃490公斤,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大學生暑期實習報告調查報告專題實習證明金融專業法律專業土木工程專業機電專業止化肥對水體污染而設置的每公頃225公斤的標準,也遠遠高于全國化肥平均使用量每公頃330公斤。
3.小城鎮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加劇
4.鄉鎮工業污染突出
農村中一些小型的化工、電鍍、造紙等污染嚴重企業的上馬,是造成農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利益的驅動,一部分人把一些在市區被明令禁止上馬的項目轉移到了鄉村,這些污染嚴重的項目要么根本沒有污水處理設施,要么有也是形同虛設,根本沒有進行運行,小型工礦和鄉鎮企業為主的經濟區域會越來越多。相當一部分屬于效益較差、能耗較大、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并且企業技術含量低,尤以造紙、紡織、煤炭、非金屬礦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業為主。其中,造紙業的廢水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44.9%。其次,鄉鎮企業領導和職工的環境意識淡薄,整體環境管理水平落后,工業布局不合理。使其環境呈現出臟、亂、差的局面,流經鄉鎮企業區域的河流水質往往較差。并且,由于鄉鎮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落后,多采用土法生產,直接污染嚴重。往往是一家小造紙廠、小印染廠污染一條河,一個小冶煉廠、小采選廠毀掉一座山。這使得鄉村中一些原本魚蝦游動、清澈見底的小河變成為現在臭氣熏天、垃圾遍地的臭水溝,嚴重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農村水環境是我國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如此嚴峻的農村水污染形式,我們應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和出路。
1.發展生態農業。
對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種植,應加快研制出高產、高抵抗力作物,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提高農藥和化肥的利用率,鼓勵施用天然肥料和實施秸桿還田技術。努力控制農業非點源污染,要求政府將投資重點放在生態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從根源上制止農業污染,使農業生產體現出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并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大化。改以往的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依靠科技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精密型的生態農業生產。強化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綜合治理,推廣畜禽養殖業糞便綜合處理,鼓勵建設養殖業和種植業緊密結合的生態工程.
2.加強規劃、合理安排企業布局
3.加快水污染處理設施建設,提倡農村社區污水的處理和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