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發展的新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西安高新區;區域經濟;作用
西安高新區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建設中將進一步發揮更大作用,將迎來新的歷史性發展機遇,面臨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策劃、建設發展好西安高新區是西安發展的一個重大任務,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陜西發展的一個戰略性棋子,對于推進西部大開發也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西安高新區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起碼有以下方面應高度重視。
1 在建設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中發揮綜合開拓創新作用
高新區是集管理、政策、資源調配等改革于一體的綜合性改革試驗示范區,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的基地,是我國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化以及優質資本要素集中集成、發酵升華的能量聚合體,是我國城市建設和城市現代功能發展的開拓地。
西安高新區的這些功能在支撐西安以及關中地區發展中發揮了應有作用,提出關中——天水經濟區要構建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與西安高新區的存在和所作的貢獻不無關系,有了西安高新區則帶動了關中高新帶,有了關中高新帶則提升了關中發展能力,也就有了新時期關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創新是高新區發展的無窮動力和生命之源,西高新應繼續在綜合改革、開放合作、要素集聚、產業升級、城市建設、城市功能提升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僅僅在于單一的哪一方面。
為此,要把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相結合,把自主創新和產業集聚相結合,把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新區建設相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和全面提高人的發展質量相結合,勇于擔當“全國內陸型經濟區開發開放戰略高地”最前沿的“排頭兵”、最尖端的“制高點”。
2 在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創新型地區中發揮核心帶動作用
在關中——天水經濟區所有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西安高新區是最強的;在西安及關中——天水經濟區所有的開發區、產業基地中,西安高新區是集科研試驗、工程化開發和企業孵化于一體的綜合性研發與產業化轉化基地;在西安市的所有城市功能區中,不管是大學城、產業園區、產業基地或是其他新區,西安高新區是以人才和科研機構集聚、招商引資、項目策劃實施和生產制造等諸多功能最強、匹配最好的先進要素聚合體,也是管理創新、政策創新、資源整合創新和產學研結合、政銀企結合、軍民軍地結合、中省市區發展結合最為領先、最富有成效、經驗最豐富的功能區。
所以,西安高新區應該也一定能夠成為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核心區,也就是可以這樣認為,關中——天水經濟區統籌科技資源綜合配套改革基地建設的主體和重點在西安,西安的核心在西安高新區。我們應該按照新時期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的要求,賦予西安高新區加大創新試驗和先試先行的令箭,掛上西安統籌科技資源綜合改革核心試驗區的招牌,建立相應的推進機構和機制,就能夠使西安高新區在統籌科技資源綜合配套改革中起到“典型試驗”、“核心帶動”、“以點帶面”的最大效果。
3 在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中發揮推動城市建設和強化城市功能的帶動作用
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含有兩層深刻的意義,一是明確了國際化大都市這樣一個目標定位,二是提出了實現的關鍵路徑就是加快西咸一體化。前者隱含了對城市功能的內在提升,后者又隱含了對城市建設力度的要求,兩者不可或缺。
我國開發區發展建設的最初的、最原始的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成,這就是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現代科技為先導,以優惠政策和先進設施作為環境支撐,建設最短時間內最大程度見效的產業集聚區和經濟增長極,引領我國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雄立于世界各國之林,盡快改變被動、落后局面。但是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的創建,開啟了開發區還要承擔城市新區建設、強化城市現代功能、開發現代服務業、建設人類宜居環境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其發展模式、建設任務已與原有的開發區完全不是一回事,也給完成了初期歷史使命的原有的開發區的發展轉型開創了新的路子。西安高新區今后的發展,一是必須要充分利用高新區要素聚合、功能創新的作用和政策優惠的有利條件在整合西安、咸陽兩市科技、產業要素和建設大西安高新技術新區上發揮作用,二是要充分利用空間開拓、開發建設功能強的特點,在促進西安與咸陽融合共建和實現跨行政區的整體建設上發揮作用。 轉貼于
在政策上,把咸陽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電子出口加工區納入西安高新區,享受國家級開發區優惠政策,改變兩市高新區分割和咸陽省級高新區發展乏力、政策支持力度小的問題。在空間上,在西三環以西經繞城高速并向咸陽市區內的西寶高速公路以南、跨渭河兩岸延伸建設西安高新區,使西安高新區實現向西和沿西寶高速公路的布局發展,解決西向延伸受限和新發展區越來越遠離高速公路主干線的問題。把西高新建成西安大都市的也是西安咸陽共同的科技創新功能區、高技術產業集中區、現代服務業集中區和西咸一體化的發展建設區,形成西安城南依托西安高新區建設西咸新城區、西安城北依托西安經開區建設西咸新城區的國際大都市建設和功能發展格局。
4 在帶動西安、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中把西安高新區發展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
在中國重點發展建設的一個國家級經濟區內能夠起到核心帶動作用的開發區,必將有條件、有機會發展成為中國最強、世界一流的開發區。在充分發揮西安高新區對西安、關中天水經濟發展的核心帶動作用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建設步伐,全面完成把西安高新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目標要求。通過以下功能定位的實現,達到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戰略目標。
(1)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與科技產業化基地。要形成幾個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基地,在某些領域形成能夠引領科技革命創新趨勢和能夠掌控技術、產品市場的領先研發格局。在此基礎上,加大統籌科技資源綜合改革力度,加快推進科技向實現生產力轉化,把西安高新區建設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統籌科技資源綜合改革示范的核心區,為西安建設成創新型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成創新型地區、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新路子。
(2)建設成為中國領先的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基地。西安要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必須要成為世界領先的、中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地。西安高新區要建設成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就必須在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上發揮創新示范和集聚帶動作用。要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采用全球通行的和先進的經營模式,鑄造強有力地優質資本集聚和市場開拓能力,面向全球有效集聚高端資本要素,在幾個有特色的重點領域做強做大。重點是在能夠掌控全球先進制造命脈的關鍵產業鏈節和現代服務主導領域,選擇幾項具備開發條件和具有保持領先水平能力的方面,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如應用軟件、半導體及核心電子器件、新一代通訊設備、節能與新能源設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總部經濟等新型產業、牽引型產業。要加大專業化產業園區建設,加強產業配套,構建產業鏈條,強化綜合服務,創造優質發展環境。
(3)建設成為世界性開放合作新區。吸引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研發機構進駐或參與聯合合作開發,建立幾個高水平的專業化國際合作研發大院(基地),建設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化合作研發基地。積極推進國內外著名企業總部、分部、分支機構入駐,成為中國重要的企業總部集聚基地。加強國際化交流,建設成為國際化產品、技術交易和思想、文化交流平臺,世界性會展中心,多領域高端人才交往和思想交鋒的樂園和宜居地。集中建設幾個國際交往的專業化功能區。
[1]宋建軍,衛海燕.關中——天水經濟區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
一、當代體育運動的主體工作內容及任務
體育事業的主要業務和工作內容包括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屬于體育的兩個不同層面。
兩者之間的關系和其各自擁有的基本性質和特點都在發展和變化。從學者們對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研究出來的結果和其顯現的事實來看,大眾性、民族性的群眾體育與職業性的國際性競技體育并列存在,當代體育開始從內部開始分化。雖然兩者之間還存在著共同點,但是不同的特點和走向已經出現,基本趨勢、規律與特點開始出現兩極分化。“普及與提高”、“塔基與塔尖”這種最基本的關系已在發展的長河中消失不見。
群眾性體育失去了長期的系統化訓練和科學選材,競技體育人才就不可能從中選拔。“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的口號已不能適應當代體育的思想,“更高、更快、更強”成為當代體育的目標。“普及與提高”既不能闡釋現實發展成為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新關系,又不能貼合當代體育運動發展的實際情形。當代群眾體育的特點為大眾化、民族化以及廣泛參與性;競技體育的基本趨勢為國際化、職業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在奧運會高水準的競技體育中,更能體現國際化、職業化,群眾體育更多的顯現民族化和大眾化。競技體育要求遵照國際競技的規則和法制并按照國際的行事方式進行,群眾體育更加注重鍛煉形式,手法。想要精準的用科學化方法實行體育實踐,就要認識到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之間已經向平行線發展。將各自的優勢體現,融合當代體育運動的現狀,才能歸納出一條新出路。
二、當代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規律與特點
奧運會是最典型的當代體育發展產物,新時期的奧運會不只是體育運動的競技場,還是超大型的社會活動。這樣的新形態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和肯定,經歷歷史的暈染和潤色,漸漸形成了自己獨具風格的形態。
1.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
競技體育是運用個人和集體力量,在競賽規則嚴苛的約束下,將競賽錦標作為目的的體育運動。主要包含以下兩個部分:運動競賽和運動訓練。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后者是前者的基礎。當代競技體育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1)系統化
要保證競技運動員的系統化,專業化和職業化是所有的基本條件,而競技運動員需要兩種社會條件支撐。一種是國家會在各方面的保證中給予一定的補助;另一種就是在經濟條件較低的國家,確保運動員依靠國家投資,有接受長年系統化訓練的條件。競技體育系統化保證了運動員的出色成績,成為國際競技體育的主要措施和必要規律的同時也加強對運動員的要求。科學研究表明:運動員需要將近十年的時間才能訓練成一位杰出的運動員,需要更多技巧的運動則需更長時間的訓練,而球類和需要耐力、力量的運動要晚一些。總地來說,運動員要把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投入到運動事業中,科學系統化的訓練則是他們獲得、保持和提高運動成績的利器。教練員和科研人員會根據訓練階段和應達程度的不同制定相應的“營養套餐”,使運動員在磨練中積累經驗。
(2)科學化
隨著科學化在當代訓練過程中占有越來越高的比重,多種科學技術被普遍應用到運動訓練當中。各種關于力學的物理知識被廣泛應用到訓練中,電腦以及攝像機成為訓練進行的重要工具,整個過程都會隨時有醫學伴隨來保證突發的運動傷害可以快速得到處理,最大程度將運動員的損害降到最低。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各種運動裝備的更新,這些高科技開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比賽結果。現代化信息由人造衛星和各種現代化通訊技術傳入,這些通訊方式成就了高質量的國際競技體育。
(3)商業化
競技體育利用層出不窮的比賽方式來達到其商業效果,從而加大其對觀眾和贊助商的吸引力,使更多企業投資體育競賽。如系列賽、分站賽。為了便于商業運作和保持系列賽、分站賽的高競技水準,一些世界單項運動協會將比賽成績作為“積分”,以此當作奧運會的敲門磚。這使得許多優秀的國家運動員與奧運會失之交臂,轉而投進各種系列賽、大獎賽中,根據這些來判定你是否可以參加一些運動競賽和調整運動計劃。體育競賽進行方法的改變是高水準體育商業化的產物,它改變了舊時的比賽規則和比賽節奏,使經濟在競技體育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國的運動員想要在奧運會和其他重要的國際競技體育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打破傳統的訓練手段,做出新的訓練和競賽計劃。商業化的競技體育解決了傳統訓練手段具有周期性這一特點,高強度、高密度和多樣化的競技體育成為體育訓練的主導趨勢。
2.競技體育的規律與特點
要想在運動訓練和競賽的實踐中取得好的成績,就必須以一般規律和特點為前提,融合各個項目的特點和規律,實行本項目的訓練和競技。所以競技體育的普遍性原則就是其一般規律與特點。
(1)競技體育的一般規律與特點
客觀社會條件已經成為競技體育這門行業的必要保證,專業的競技體育管理隊伍,高科技的器材設備,體育競賽的運作經費,能夠確保平時的訓練和比賽正常運行。而該房子就需要一個堅實的地基,也就是一個適應國家基本經濟國情的競技體育體制。將有天賦的運動人才選,加以長期系統科學的訓練,這所有的元素成就出來的人才就有可能在國際競技體育中取得世人矚目的成績。所以競技體育的一般規律與特點首先就是要反映這所有方面要具備的一般社會條件。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從人、財、物等基本條件來研究當代競技體育的一般規律與特點。另外,充分體現我國傳統思想政治的工作優勢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特點。
當代體育競技是社會多種因素作用,并且是青少年運動員在極其差的條件下“以人為本”的活動,必會接收到社會上的各種思想。要想高效進行系統化運動訓練,使運動員始終保持飽滿的激情,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2)競技體育的特殊規律與特點
不同的競技項目都有競技體育特殊規律與特點的分布。乒乓球就憑靠快、準、狠、變、轉的特別技術,成就了一條適用于中國乒乓球隊的戰術,中國乒乓球在乒壇上無人能出其右。而聞名世界的中國女排則把握“全、高、快、變”四項制勝因素將當代女子對排球的特殊理解發揮的淋漓盡致。女子體操“難、新、美、穩”的基本致勝因素將女子體操所要達到的目標詮釋的通透有致。另外,花樣滑冰的主體聯系由跳躍、旋轉、步伐、舞蹈、音樂和表演等部分組成,比賽的勝負則由動作難度、藝術表現能力以及運動員對音樂的理解來評定。球類項目中也都有其各自特殊的運動規律和特點。例如籃球和排球,一種是無屏障對抗,一種是隔網對抗,訓練手法不同,不同的特點也逐漸顯現。大道速滑與短道速滑也有其各自特點,一個比的是運動員之間的絕對速度,另一個比的是相對速度。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訓練手段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眾多運動項目都說明了一個事實:每一個運動項目都對應一個運動規律和特點。
三、當代群眾體育的發展趨勢、規律與特點
1.大眾化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人們更加注重精神和身體上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人們根據自己的所求自愿參加各種不同的體育活動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②為了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政府主管體育的部門舉辦了各式各樣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動,在豐富市民日常生活的同時達到鍛煉身體交流感情的目的。體育活動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使體育活動在現代社會中顯現出其作用和意義的重要性。
2.科學化
在現代,人們都自覺運用科學的方式來輔導自身的體育活動,人們會評估自身的條件制定科學的方法將科學化進行到底。現在,我國開始向西方學習,運動處方這個新新名詞進入人們的視線,醫師會因不同的身體機制制定不同的體育康復形式。依據年齡和身體健康的不同來安排體育運動也表現了體育科學化。當代群眾體育的發展趨勢就是運用體育的科學化使群眾在日常體育活動中得到最好的鍛煉。
四、結束語
要想做好體育工作,就要做好探究掌握和鉆研體育運動發展的基礎走向,基本規律以及發展特點。從體育運動的歷史發展過程看,其隨社會進步而不斷變化是必然趨勢。我們要保留發展體育中固有的那些東西,保持體育本身的相對穩定的規律和特點。實際中正確采用,理論上盡力掌握,用它們的真正效用服務于體育事業,使中國的體育事業做大做強,在世界體育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轉型論及其在中國的表現[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科版),2003,25(5):62—73
[2]王雅林.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的社會轉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22(2):102—107
關鍵詞:現今電信;電信發展;趨勢與挑戰
前言
目前全球電信發展已逐漸進入系統解構的混沌期。要使系統順利通過混沌區進入新的有序狀態,不論是電信監管當局或事業經營者都必須:1)了解當前混沌狀態的具體發展情勢;2)洞察主導老系統解構與新系統成核的內在自組織作用力;3)運用關鍵性政策控制參數,導引系統完成跨臨界分岔,建構新的電信秩序。以下是針對這三個面向的問題所歸納的一些看法。
系統進入混沌區的跡象
1.PSTN的式微。貝爾發明電話一百多年來,以交換技術為核心的PSTN固網電話一直是電信產業的核心。20世紀80年代移動技術崛起,PSTN在電信市場中的地位不再唯我獨尊,全球各地的市場紛紛出現固網的話務量或普及率被移動網路替代的現象。互聯網興起后,90年代末期部分PSTN的用戶接入電路(最后一里)被ADSL化,而PSTN的核心網路也因IP骨干網路的大量建置,開始邊緣化。不過,真正致命的打擊則是隨著用戶回路IP化所導致的VOIP的普及,特別是免費Skype等的快速成長,使PSTN的營收嚴重“蒸發”。今天已可看到如英國電信等國際大業者,開始執行從2006年起讓PSTN逐步除役的計劃。失掉了PSTN這根舊支柱后,未來的電信產業誰主浮沉?
2.移動語音服務的飽和。移動網路原本是最有機會接替PSTN地位的,但移動服務從一開始發展就過于著重傳統的語音服務,以致于普及率漸趨飽和時,制約于價格競爭,全球各地紛紛出現ARPU下降與增(話務)量卻不增(營)收的困境。要想維持移動營收的繼續成長,只有兩條出路:1)創造成功的增值服務產品,以增加ARPU;2)對外尋求尚有成長空間的他國移動市場,擁有其部分股權或參與經營,使總營收增長。但這兩條路都有相當的挑戰性。
3.寬帶內容服務蓄勢待發。寬帶IP技術逐步滲入固網與移動的核心網路,再加上用戶端接入電路與終端設備的寬帶化,影訊(video)即將成為固網與移動服務在技術上的預設(default)規格。這時電信事業經營者的基本挑戰是:能否善用“先帶寬、后內容”的大形勢,開出一條從用戶書房到客廳的捷徑,為自己創造一個可收費的寬帶內容市場?在這條“捷徑”上所遭遇的短兵相接對手是:目前正在積極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有線電視網路業者。
4.無線技術的顛覆性潛能。WiMax技術來勢洶洶,一旦與其配套的用戶端AP開始商用化,由于它能以很低的成本提供充分的帶寬,對目前固網ADSL的接入服務以及移動的3G寬帶服務,都成為一種具有高度威脅的顛覆性技術。這類新無線技術的出現,將會迫使ADSL必須向光纖升級,而3G也會被迫加速它的建置時程。否則,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技術的演進非常可能使既有的龐大電信王國,一夜之間被顛覆耗散。
5.城鄉數位落差的擴大。開放競爭的電信市場,通常都會把資源與注意力集中在都會地區,于是“成本高、消費低、動力小”的鄉村地區,相對的建設落差日益擴大,導致城鄉發展嚴重傾斜。這時的問題是如何不使情況演變成積重難返,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
1.技術與市場因子。使既有市場解構的基本動力是功能更強、成本更低、品質更好,不斷推陳出新的電信新技術。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具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就會去發掘如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丁森所稱的“破壞性創新的機會”,亦即:有無未被服務的市場、有無不滿足的顧客、有無好過頭的產品等──Skype以免費的VOIP打入網絡族,一兩年的時間內在全球創造幾千萬用戶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系統深層追求總體穩定與平衡的內驅力。電信服務只是整個社會生態系統的一環。電信服務如果出現嚴重的城鄉失衡現象,以致危及社會生態系統的穩定,那么任何復雜系統都具有的內在自我修正機制,就會起而反制,來尋求城鄉二元化矛盾的統一。當然所謂的統一不必是實體面(physical)的完全一致,但必須是服務功能面的相當。
3.產業生態系統演化。復雜、系統、宏觀的質變是以微觀單元的質變為基礎的。在電信系統中,所謂的微觀單元主要是指用戶行為模式的轉變。例如從使用PSTN轉為在個人電腦上打電話;或如車載電腦的使用者通過同一顯示介面,接打電話、收發e-mail、查看股市行情并下單、查詢交通路況、收看電視新聞或熱門連續劇。這類微觀行為模式的改變,都將帶動宏觀價值鏈的重整,甚至導致產業結構的再造。目前已經看得出來的宏觀趨勢是:1)電信網絡必須走上多元融合,才能提供消費者所需的全方位服務(包括數位廣播);2)全球單一業務業者紛紛通過并購等手段,使自己轉化為更具有適應力的全服務業者;3)傳統垂直化(固網、移動分立)的監管架構必須轉型朝水平化發展,否則將成為產業繼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跨臨界分岔的關鍵性控制因子
復雜系統在無形之手影響下的演化方向具有群龍無首的不穩定性與不可測性;但政策參數的有形之手如果能有效導引系統內在的自組織力量,使它們能一致( alignment)朝向符合政策目標的方向發展,那么產業轉型與價值鏈再造等都可以“因事之理,不勞而成”的方式完成。電信產業要有效走出混沌并開創新局,電信監管當局要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當前全球電信監管機關共同面對的是如何設定以下幾項政策參數的問題。
1.電信發展總體目標的策定:電信政策是國家總體政策的一環,對達成國家總體目標而言,它也只是一個下位的政策工具。因此必須理清,諸如電信發展在國家永續發展的策略上,如何扮演總體發展的基礎平臺角色等問題。
攝影記者的拍攝思維和媒體的編發速度是媒體間競爭的生命線,各家媒體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搶占時效制高點,圖片新聞的競爭,也從記者到編輯一直延續到后臺。立意新、內涵深、覆蓋全、傳播快成為各家媒體競爭的法寶,這也促使體育新聞攝影緊隨時代、緊步其發展。
傳播快:適應讀者先睹為快的期望
時效性是新聞的特性要求,而體育攝影在大型賽事中的競爭力,首先就表現在一個“快”字:采訪快,編輯快,傳播快。媒體間的競爭,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出現,對體育攝影提出了更“快”的要求。近幾年報名采訪國內、國際大型賽事的攝影記者呈幾何級數增長,2009年有557名攝影記者采訪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人數之多、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一支訓練有素的攝影記者、編輯隊伍,加上先進設備和高新技術的有力支撐,已經使新聞圖片幾乎可以做到“現場直播”、“滾動播出”。在北京奧運會、十一屆全運會和南非世界杯賽場上,競爭第一時間刊發重大新聞的圖片都是以秒定勝負。據了解,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圖片播發速度最快的新華社在20:00:01現場編發,發出第一張帶有倒計時2秒的開幕式場景照片,這時照片上的場景僅僅過去3秒鐘。在這屆奧運會期間,各大新聞網站都已經成為新華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的主要客戶群之一。這些新聞網站充分利用大通訊社新聞攝影的“快”,頻繁刷新新聞圖片,依靠實時、滾動播出現場圖片,迎合了大批期望“先睹為快”網友的青睞,進而獲得了可觀的點擊量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許多讀者第一時間獲取新聞信息基本來自新聞網站、手機報等新媒體,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網絡、手機報及各種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正處在一個歷史轉折關頭。
報紙出版固有的周期性,決定了其在與新媒體競爭中的劣勢,但在做精做細方面又有優勢。據有關調查顯示,45歲以上人群更喜歡閱讀紙質媒體。對這部分習慣從報紙獲取信息的受眾來說,報紙必須滿足讀者對重大新聞的閱讀期望,增強圖片信息表現力,配上必要的文字說明,能夠將一幅圖片激活,達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深度。身處賽場前沿的新聞攝影記者和編輯必須充分地掌握新聞流向,采編模式向“現場直播”、“滾動播出”轉變,在報紙出版前有充分的圖片選擇余地。只有這樣,才能相對擺脫截稿時間的束縛,即使重大新聞事件發生在截稿時限,版面上照樣能有鮮活的新聞圖片。充分利用自身長期積累的品牌優勢、資源優勢,先行占領新時代傳播的制高點。
立意新:巧妙構思豐富表現力
隨著媒體間競爭的日趨激烈,體育新聞攝影的另一大趨勢就是報道的立足點要新。當前體育攝影報道的特點是,攝影記者首先以小的切入點為基礎,以一個比賽項目為立足點,立意新構思巧,方能夠反映出運動員在競技體育方面的基本狀態和普遍規律以及背后包含的視覺形象構建。圖片報道是通過視覺形象傳播新聞事實,因而視覺形象的構建在體育新聞攝影中便顯得舉足輕重,取決于攝影記者對新聞事件的獨特理解,也依賴于攝影記者自身的素質修養。不同的拍攝角度、不同的拍攝時機、不同的拍攝技法運用都會帶來不同的畫面效果,不同的視覺形象也就帶來了不同的傳播效果。著名的新聞攝影大師沙洛蒙曾經說過:“如果一名攝影記者不想僅僅成為一個工匠的話,那他就必須為形象的創作做不懈的努力。就像獵人總被追趕獵物的激情所驅趕一樣,攝影家應該經常反復思考,如何拍攝到“獨特的照片”。只有具備相當專業視覺修養的攝影記者,加上一個高水平的編輯團隊和合理的運作體系,才能使圖片新聞不落入“就事論事”的窠臼,才能吸引讀者眼球,留住讀者。
體育新聞攝影的對象都是運動場內外運動著的具體形象,在形象構思上既要表現其運動的形體美態,又要表現運動著的客觀效果。中國體育報記者張吉忠拍攝的《怒發沖冠》,從整個動態上看,這個瞬間是挺舉比賽中的一個過渡動作――“下蹲翻腕”,沒有像百米沖刺那樣飛快的運動感。但是,靜中有動,隨著力量的爆發,運動員雙臂的肌肉鼓起來了,杠鈴桿彎曲了,更加吸引人的是汗水濕透的頭發,不但運動著,還豎了起來。作者沒有拍運動員舉起杠鈴的瞬間,而是選擇了過程中的一個動作,巧妙的構思,新穎的立意,使人物形象真切,運動感真實細膩,具有強烈的新聞性。
內涵深:凝結瞬間激活傳播力度
體育攝影是傳播形象信息的一種形式,可以完整、準確、及時直觀形象地揭示體育比賽在實踐和空間上的信息內容,形象地表現出運動的力量、速度、節奏和動感,注重展示運動員在競賽中表現的頑強意志和拼搏精神,通過圖片凝結成瞬間,透過視覺展現的內涵深深地感染讀者,引起強烈共鳴。
目前讀者體育新聞已經非常習慣于“鏈接式”的大縱深、全方位的報道方式,對體育新聞圖片來說,他們往往也有類似的需求。正是由于大眾化的需求,在世界重大體育賽事中,幾家主要通訊社的圖片總發稿量都很大,遠遠超過以往。據統計,新華社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共發圖片近6萬張,單日發稿最高達到了4300張。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新華社平均圖片日發稿量1000余張,擴大了圖片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這就要求體育新聞攝影提供立體的、全面的報道內容,既要展現某一新聞的“前世今生”,又要解剖新聞的“前因后果”。另外,由于現代讀者需求的多樣化,以及一些媒體傳播的“小眾”趨勢,對圖片的需求也體現出多樣化,直接導致了當今體育新聞攝影內容在新聞網站等新媒體上的“全覆蓋”趨勢。大眾化需求促使圖片報道更加貼近讀者,體現了現代媒體以“受眾為中心”的重大轉變。在內容和形式上以服務大眾為宗旨,努力達到雅俗共賞的傳播效果,這種策略的轉變必然要求體育新聞攝影更加注重新聞的內涵。
體育新聞攝影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能夠把讀者帶到新聞發生的現場、發生的時代,強烈吸引讀者。如新華社官天一抓拍的《夙愿》就是一幅富有強烈時代精神感的體育新聞圖片。它能把讀者一下拉回到1984年7月29日,我國運動員許海峰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男子自選手槍射擊比賽中,奪得了本屆奧運會第一枚金牌,這也是我國運動員在奧運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看了這幅體育新聞圖片,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幅珍貴的體育新聞圖片,記錄了中國運動員為中華體育的崛起而拼搏的時代精神,為民族而崛起的宏志,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榮譽,打破了中國參加三屆奧運會“零”的紀錄,顯示了中國開始全面登上世界體育大舞臺。這幅圖片是作者以最強、最新、最快的形象化手法,把歷史的瞬間變成了永恒。
把體育新聞攝影的形象表現力和圖片的信息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反映了當今體育新聞攝影的一個趨勢。像胡越拍攝的第23屆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瞬間,十多位姑娘實現了心中的愿望,有的緊緊相擁,有的喜極而泣,捕捉到場上運動員的心理變化和內心世界。一張圖片之所以好,只有凝聚深刻的內涵,才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打動人,讓讀者感同身受。圖片更能表現體育運動的拼搏精神和運動員豐富的情感世界,揭示體育運動自身和運動員“重在參與”的奧林匹克精神內涵。
關鍵詞:城市新區;產業園區;互動發展
城市新區是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良好結合點,是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健康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已成為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載體。但是,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城市新區發展緩慢,產業園區獨立于城市建成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夠完善等現象,產業園區未能充分發揮推動城市新區發展,拉動人口聚集的作用。當前,我國城鎮化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加快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的互動發展,對于提升城市新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和產業園區的競爭力,推進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 加快產業園區城市化轉變
1.1產業園區城市化是城市新區建設的根本動力
近年來,全國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拉大城市框架,擴建新區的目標,但是部分新區由于缺乏產業支撐,發展緩慢。目前我國大多城市產業結構仍然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仍在培育階段,這表明了我國城市發展仍然是以工業為主要發展動力,在城市建設中,僅靠第三產業無法支撐城市框架的拓展。因此城市新區建設應該以產業園區為依托,通過產業園區帶來人口和資源的聚集,逐步向多功能復合方向轉化,完成城市化轉型。
1.2產業園區城市化轉變是自身發展完善的需要
目前,產業園區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產業園區內往往缺乏商業、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設施。一方面導致產業園區的產業功能拓展難以繼續,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功能的缺失,職工不愿意住在產業園區內,寧愿早晚往返于產業園區和城市生活區,這樣既加大城市通勤交通壓力,又使產業園區缺乏人氣,反過來制約了城市功能的開發。因此,應將單獨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為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同步進行,通過完善產業園區生活配套,加快產業園區城市化轉變,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齊全的城市新區。
1.3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是加快產業園區城市化轉變的關鍵
加快產業園區城市化轉變重點在于改變現有產業園區建設中重產業發展,輕生活配套的思想,要按照產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的發展要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促進產業園區向城市新區轉變。
1.3.1調整完善規劃,促進產業園區合理布局
對于現有生活服務配套不全和不足的產業園區,要盡快做好總體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的調整,根據產業園區發展規模,安排足夠的生活配套用地。產業園區配套生活區要根據產業發展類型,在保證不影響生活環境的前提下,就近、集中設置。配套生活區內要根據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合理設置公共服務設施及市政設施。
1.3.2優先考慮在產業園區的配套生活區建設城市保障性住房
要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規模,在建設保障性住房時應確保有一定比例指標安排在產業園區的配套生活區,保障性住房申請也要優先考慮產業園區內工作的中低收入的產業工人,促使產業工人就近集中居住,帶動產業園區的人氣聚集和第三產業發展。
1.3.3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分配土地指標
嚴格實施《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嚴禁在工業項目用地范圍內建造成套住宅、專家樓、賓館、招待所和培訓中心等非生產性配套設施。土地指標分配時要根據產業發展規模,保證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用地用于生活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引導產業園區的生活服務設施集中建設,帶動生活配套區的建設完善。
2 科學定位城市新區,培育適宜產業
城市新區往往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配套設施,具備培育和發展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平臺。要充分發揮城市新區在招商引資中的骨干作用,必須對城市新區進行科學定位,并正確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的產業方向。
2.1科學定位城市新區
城市經濟條件和城市化程度不一,產業結構也不盡相同,發展的重點和模式也應有所區別。城市新區的開發首先應做好新區功能的科學定位,結合自身特點,科學制定發展戰略,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城區的特色優勢、比較優勢,使資源配置得到有效利用,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切實提升城市新區的綜合競爭力。
2.2完善城市新區規劃,制定產業發展戰略
正確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新區規劃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資源整合利用等方面要突出整體性和科學合理性,要明確城市新區的產業發展定位和目標任務,確定重點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類型。通過規劃和發展戰略的引導,加大城市新區對支柱產業和重點項目的推進和扶持力度。
2.3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的產業園區
城市新區應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產業支撐。經濟發達城市以行政辦公、生活居住功能為主的新區,應積極發展商貿、金融、文化等第三產業,并就近發展低能耗、無污染的都市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發展基礎良好,發展趨勢較好的城市新區可以同時考慮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集群。
2.4加快城市新區產業升級
城市新區的產業發展要逐步由傳統型工業向都市型工業轉變,大力發展與城市功能、生態、文化、居住、環境等相協調的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都市工業。另外,要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現代信息業、現代會展業,現代咨詢業、現代管理業、現代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
3 體制創新是加快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互動發展的保障
推進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創新,加強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資金配套,是加快城市新區科學建設,培育產業發展平臺,促進產業園區設施完善、功能齊全,進一步帶動城市新區發展的重要保障。
3.1推進產業園區改革管理模式和建設模式
研究產業園區改革管理模式和建設模式的可行性,推進國家級產業園區托管城區鄉鎮,實施統一開發建設管理,綜合協調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加快形成綜合性城市組團。支持省級產業園區與縣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引導城鎮功能布局完善。
3.2統籌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發展、集約增長、適度超前”的思路,把產業園區的要素資源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新區整體統籌考慮。建立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城市新區與周邊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發展機制,實現共建共享。
3.3建立產學研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優化產業園區服務環境
城市新區要建立優化服務產業園區發展的新機制,充分發揮城市院校、科研機構的優勢,增強產業園區的自主創新和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產業發展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轉變,形成配套產業園區的社會服務體系。
論文摘要:伴隨著全球化與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地方電視臺英語節目有著較強的發展潛力。本文從我國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重要性出發,在分析我國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發展的趨勢與策略。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國地方臺英語新聞節目的生存遇到了空前的挑戰,不少地方臺英語新聞節目被撤銷或者減少了播出的時間,有的變成了雙語主持、英文字幕。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發展趨勢已經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重要性
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人們對英語學習的關注越來越高。同時國際文化交流也越來越深入。在這種情況下,將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辦好,有助于地方區域城市成為國際城市,可以說建設好地方電視臺的英語媒體,是提高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國際城市內部具有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之間的相互融合與發展。
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肩負著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現狀的任務,通過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的播出,在我國定居、經商、學習或者旅游的外國人可以及時了解我國的現狀,擔當起向導與講解員的角色。同時,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也受到了喜歡英語的中國人的歡迎。因此,通過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的播出,外國人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在得到信息的同時還可以更加規范、更加流利、更加自信地使用英語。
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現狀
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與中文新聞相比,在受眾的數量上存在著區別,在播放時間上相對來說要比中文新聞少得多。從我國的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來看,比較好的有新疆衛視、黑龍江衛視等省級電視臺。這些電視臺播英語新聞的目的性都很明確,即都是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這個地方。
目標受眾和實際受眾之間存在差距。我國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目標受眾群體分兩部分,一是外國人和華僑,二是以英語學習為主的國內觀眾。受眾群體比較籠統,缺少準確細致的定位。同時從我國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受眾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是以國內學習英語的觀眾為主,外國人與華僑相對來說較少。從受眾群體的特點來看,年齡段多集中在20歲到40歲,但真正對節目忠誠度較高的年齡段卻是45歲以上的男士。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以英語學習為目的的觀眾缺乏穩定性,在提高英語聽說水平上與電視臺英語間形成了較強的功利性目的,這些學習者在進行英語學習時會成為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的忠實受眾,但是當學習英語的目標實現后,如果地方電視臺制作的新聞欄目缺乏吸引力,就會被受眾所拋棄。
信息需求量與宣傳力度明顯不足。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存在的受眾問題說明在傳播信息上滿足不了國外受眾的信息需求。從我國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受眾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國際交流的頻繁,通過收看地方電視臺的英語新聞已經成為英語學習者的重要學習方法之一。從這些英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信息內容的吸引力要弱于英語新聞欄目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發音。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信息需求量明顯不足,無法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量的要求。同時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宣傳力度不足,從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實際情況來看,知道并收看地方臺英語新聞的國外受眾并不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的發展。
缺乏受眾信任基礎。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是作為我國黨和政府的喉舌存在的,通過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播放能夠改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偏見,有利于外國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而實際情況是中國并不僅僅有經濟發展良好、人民生活安定等好的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社會問題。但從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欄目來看卻沒有真正做到真實、全面、客觀地進行新聞報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所應具有的可信度。簡而言之,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缺乏受眾信任基礎。除此之外,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媒體自身的實力較弱、覆蓋面受限及影響力較小等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所具有的受眾基礎。
缺少強有力的人才基礎。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需要較強的人才基礎,從英語新聞的特點來看,其所需要的是不但要懂英語同時還要懂新聞的綜合類人才。作為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新聞工作者只有在獲得比較扎實的英語水平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進行英語新聞報道的基礎,值得強調的是,就算英語新聞工作者的能力及水平都較強,但是卻長期處在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其英語新聞的嗅覺及靈敏度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表達方式及思維習慣上也有一定的區別,這些都決定了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工作者在專業水平及個人素質上有著極高的要求。
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發展趨勢策略
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同時關注收視對象的信息需求。實現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所體現的傳媒目標,地方電視臺應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以我國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與共同準則為基礎,堅持黨和政府的宣傳方針,在具體的英語新聞信息上以正面報道為主,進行全面客觀的新聞報道。在英語新聞信息的選擇上,選擇那些貼近地方的內容滿足國外受眾的信息需求,要以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為基本出發點,不斷關注收視對象的信息需求變化,從而真正實現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目標受眾與實際受眾兩者之間的一致。地方電視臺的英語新聞報道的內容應包括地方經濟、地方旅游、地方發展及社會時政等多方面的信息,從而真正地發揮出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所應有的作用。通過地方電視臺的英語新聞節目讓國內外的英語觀眾了解我國不同地方區域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變化。
拓寬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內容的來源渠道。從解決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所存在的目標受眾和實際受眾之間存在的差距、信息需求量及缺乏受眾信任基礎等問題的角度來看,有必要不斷拓寬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內容的來源渠道。地方電視臺的英語新聞在采編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對新聞變動的反應能力,從而能夠及時地滿足受眾對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信息需求,真正實現報道內容的多樣化,在有限的新聞播報時間內增大自身所容納的信息量,滿足受眾的需要,通過全面客觀的內容建立受眾對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欄目的信任基礎,滿足目標受眾對信息需求量的要求,從而實現目標受眾和實際受眾之間存在的差距。伴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國際互聯網也可以在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采編中發揮作用。國際互聯網所具有的及時、涉及面廣的特點,能夠給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提供一定的信息選擇的平臺。
不斷完善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工作流程。地方電視臺的英語新聞節目要想達到一定的高度,并實現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需要不斷完善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的工作流程,不斷地關注在英語新聞采編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工作細節。通過對工作流程細節的不斷完善,實現在制度、管理、形式及內容上的不斷改革與創新,從而從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地方新聞媒體為核心,走出一條適合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發展的工作流程。
加強地方電視臺在英語新聞人才方面的管理。對于地方電視臺來說,如果要實現在英語新聞方面的發展,就必須不斷完善自身在英語新聞人才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強對英語新聞類高檔次人才的引進,完善對英語新聞人才的培養和管理。通過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工作者自身不斷的努力與地方電視臺多渠道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管理方式,提升地方電視臺在英語新聞方面的人才素質基礎,從而滿足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發展的需求。
除了上述闡述的策略外,還應不斷地拓寬渠道加大對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欄目本身的宣傳力度,只有這樣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地方電視臺英語新聞欄目的存在,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地方電視臺的英語新聞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地方電視臺所具有的窗口作用。
參考文獻
1.鄭瓊:《地方臺英語新聞走向》,《新聞前哨》,2008(6)。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發展趨勢;創新特點
一、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類型及價值
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類型極其豐富。其中,專業類社會實踐是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校,是基于大學生專業知識基礎的實踐活動;思政社會實踐是基于大學生三觀培養為目的,以政治理論為基礎的思想實踐活動,是為了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和意識而發起的實踐活動;其他形式的社會實踐是對上述兩種實踐活動的有效補充,是基于滿足大學生個人所需的基礎上的實踐活動,強調的是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實現了從教學哲學到實踐的過渡,專業實習通過理論聯系實踐,發展課堂教學、檢驗教學成;專業調研有組織的進行調查研究,并形成明確的調研結果,通過考察了解專業的發展。其次,思政教育類社會實踐中的暑期社會實踐,通過大學生在暑期進行的社會實踐,不斷提高人格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適應社會條件的能力,加強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為未來的增長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些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參與到服務志愿實踐活動中,以社會體驗活動進入一線勞動部門或軍政掛職鍛煉,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素質。再次,科技活動以科技為主,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知識。在實踐活動中,以開放實驗室、大學生科研培訓項目等形式,重點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靈活運用知識。最后,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大學生及早地體驗職場環境,積累社會工作經驗,并且學會管理金錢和自力更生,以自己是雙手改善生活條件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發展趨勢
新形勢下,地方本科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發展形式上呈現出全面參與的趨勢,內容上呈現出個性發展的趨勢。具體來說:
(一)全面參與
這里的全面參與有兩個層面。其一是指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遍布整個社會體系當中,形式上成為一項系統工程。該工程涉及社會方方面面,學校、企業、地方政府、公益組織及大學生都是這個系統工程的一環。在形式上由傳統的單向行為變為全面行為。其二,是指形式的多樣化。從傳統的企業實踐過渡到現在的企業實踐、公益實踐、軍政實踐等。此外,當今社會對于大學生,特別是地方本科畢業生的用人要求越來越高,廣大地方本科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面臨著如何將自己的身份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將高校—大學生—企業—社會四者有機聯系起來,進一步將社會實踐獲得的經驗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素養構成,在全面參與中,有效縮短大學生的身份轉變過程。
(二)個性發展
如果說,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形式上的趨勢是全面開花,朝著“廣”的方向發展。那么在內容上,則是趨近于“專”的方向,朝著個性化發展。這里的“專”也有兩個層面:其一,是實踐內容上的專業化。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都是依托于專業為中心,服務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其二,是實踐組織的專業化。不再是由高校進行委派,而是建立了標準規范的實踐組織,在科學化的基礎上,以符合大學生個性為主要原則,進行實踐設計。現代社會是追求個性發展的社會,就企業自身以及社會建設的需求而言,無論是對產品還是對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別樹一幟”。只有將自己同他人明確的區分開來,才能實現個人價值的增值和體現。然而,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下,很容易造成大學生的泛大眾化,大學生從校門走出后“泯然眾人矣”。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讓大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的空間,因此,在未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必將向著更加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在規范化的社會制度下,進一步的實現對大學生個性的培養。
三、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策
(一)提高高校開展社會實踐的實效
高校是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機構,是實現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推動者。因此,各個高校要切實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效。具體包括:強化學校教學中有關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的課程。如,開設大學生社會實踐心理、實踐操作等課程。此外,還要進一步的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于一些強調技術操作的專業,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支教、參軍等具有極高社會意義的實踐當中去。要積極新建實踐基地,提供實踐平臺,架起大學生同社會的橋梁。
(二)完善社會支持社會實踐的機制
無論是思想教育類社會實踐還是其他類社會實踐,都需要社會的參與。其中,社會提供的機制支持,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具體包括:從制度上加大社會對于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支持。包括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政府部門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調控機制作用、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管理機制等。幫助學校或社團實踐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環境上加大社會對于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支持。地方政府要有利部署,協調好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社會因素,創造出合適的地方社會環境,吸引大學生參與到當地的社會實踐中,使之成為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溫床。
(三)堅固企業融入社會實踐的協作
企業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陣地之一。因此,在創新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時,必須將企業的作用納入考量,將企業教育融入高校教育中。具體包括:創新企業實踐方式,以創辦企業實踐替代傳統的部門實踐。包括學校牽頭注冊成立企業,交由學生負責經營管理等。通過這種方式,創建實踐平臺,實現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扮演創業者的角色;拓寬企業社會實際的路徑。讓學生參與到企業新項目的開發中,以學生的聰明才智為企業提供創新項目所必要的技術支持,而學生在創新項目的過程中,鍛煉了創富意識,實現了企業同大學生的互利互助。
(四)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意愿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體始終是學生,因此,要發展并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就必須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意愿。具體包括:提升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興趣,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度。提升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興趣,可以將他們的精力轉移到社會實踐中,不僅有效利用了課余時間,而且為大學生發揮所長提供了機會,為大學生找準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路徑;家庭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因此要提高大學生參與社會實際的意愿,就必須加大家庭的參與,特別是家庭所給予的精神支持,對于大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并堅持下來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型建筑材料;使用;發展趨勢
一、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傳統建筑材料基礎上產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 主要包括新型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我省新型建材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 從改革開放到近幾年是我省新型建材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省新型建材工業基本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全省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成為建材工業中重要產品門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新型建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目前,全省新型建材企業星羅棋布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已經形成了全省范圍的新型建材流通網;大部分外省產品我省已能生產,星級賓館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省內已能自給;不同檔次、不同花色品種裝飾裝修材料的發展,為改善我省城鄉人民居住條件、改變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證。我省已經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設計、教育、生產、施工、流通的專業隊伍。
(一) 新型墻體材料發展狀況
經近30 年的自我研制開發及引進外省生產技術和設備,我省的墻體材料工業已經開始走上多品種發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塊板為主的墻材體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塊、紙面石膏板、纖維水泥夾心板等, 但代表墻體材料現代水平的各種輕板、復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還不到整個墻體材料總量的1%,與工業發達省相比,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產品檔次低、企業規模小、工藝裝備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墻體材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實心粘土磚限制的力度不夠, 缺乏具體措施保護土地資源,以毀壞土地為代價制造粘土磚成本極低, 使得任何一種新型墻體材料在價格上無法與之競爭。
(二) 保溫隔熱材料
近年來,我省保溫隔熱材料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發展成為品種比較齊全、初具規模的保溫材料的生產和技術體系。
①保溫隔熱材料在外省的最大用戶是建筑業約占產量的80 % ,而在我省建筑業市場尚在探索階段,其應用僅占產量的10 %。
②生產工藝整體水平和管理水平需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不夠穩定。
③科研投入不足,應用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滯后,特別是保溫材料在建筑中的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多年來進展緩慢,嚴重地影響了保溫材料工業的健康發展。加強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設計施工應用方面的工作, 是發展新型建材工業的當務之急。
我省保溫材料工業經近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經過近年的高速發展,不少產品從無到有, 從單一到多樣化質量從低到高,已形成取膨脹珍珠巖、礦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纖維、硅酸鈣絕熱制品等為主的品種比較齊全的產業,技術、生產裝備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有些產品已達到90 年代國家先進水平。但由于我省保溫材材料工業起步晚, 總體技術和裝備水平較低,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技術有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保溫材料的推廣應用。近年來,保溫材料工業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全省各地蜂涌而上,幾年間許多條生產線投產,而在應用領域的開發上卻投入不多,造成了目前投資效益低,供過大于求的局面。
(三) 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業及其它有關行業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筑材料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十年來,我省建筑防水材料獲得較快的發展。防水材料已擺脫了紙胎油氈一統天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擁有包括瀝青油氈(含改瀝青油氈)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剛性防水材料等五大類產品。我省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種門類齊全,產品規格、檔次配套, 工藝裝備開發已初具規模的防水材料工業體系, 外省有的品種我們基本上都有。
(四)裝飾裝修材料
建筑裝飾裝修材料品種門類繁多,更新換代十分迅速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條件改善密切相關,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建筑材料品種之一。它的品種、質量和配套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建筑物裝飾檔次的高低,對美化城鄉建筑、改善人民居住和工作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省建筑裝飾裝修材料的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主要生產能力是在80 年代以后引進外省先進技術和裝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花色品種已達2000 多種已基本形成規模、產品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二、發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隨著全省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居住和工作場地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許多經驗證明,它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建筑業的進步不僅要求建筑物的質量、功能要完善,而且要求其美觀且無害人體健康等。這就要求發展多功能和高效的新型建材及制品,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以顯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積,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機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 而
且同等情況下可以降低建筑造價。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積近1 0 %,減輕建筑自重以上,有效提高抗震能力。因此,發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社會進步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一環。
三、 新型建材及制品發展展望
按照建材工業“由大變強, 靠新出強”跨世紀發展戰略的要求,發展新型建材將著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新型建材行業發展重點是建設上檔次、上水平、規模的主導產品生產線。空心磚重點發展利用廢渣的摻加量、高空洞率、高保溫性能、高強度的承重多孔磚、外墻飾面的清水墻磚;混凝土砌塊重點發展雙排孔或多排孔的保溫承重砌塊、外墻飾面砌塊重點發展機械化(擠壓式) 生產的輕質多孔條板、孔墻復合保溫或帶飾面的裝配式板材,并配合建設部門推廣應用輕鋼結構體系,發展各種裝配式條板,朝著功能化、高檔化、無害化方向發展,做到新穎、美觀、實用、方便。
四、 對策與建議
(一)確定新型建材及制品發展的主導產品, 加強結構調整的導向工作新型墻體材料以節能、節地、利廢和改善建筑功能為目的,大力發展各種輕質板材和砼砌塊,開發承重復合墻體材料。防水材料重點發展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 保溫材料重點發展建筑用礦物棉、玻璃棉制品; 裝飾裝修材料重點發展丙烯酸類乳膠內外墻涂料、復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適銷對路的產品門窗重點發展塑料門窗,并注意解決好款式新穎、功能各異的設計和高檔五金件的開發配套。
關鍵詞:內部審計 信息化 建設 發展趨勢
為了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方式,必須全面推進內部審計信息化的建設,將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方式作為核心,不斷加大同信息化需求相適應的審計人才隊伍的建設,以不斷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質量及其水平,從而為我國審計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作為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內部審計一直以來都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企業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子系統之一。
一、內部審計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對于內部審計而言,其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審計工作未來的發展方向。對于現代內部審計如今已經進行了重新定義,這也表明內部審計范圍以及對象的不斷擴展,并由傳統財務審計逐步延伸到了經濟管理以及風險控制等相關環節。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普及,各行各業對于計算機的依賴也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企業各部門信息化的逐步實現使得內部審計對象也開始朝著信息化方向轉變。缺少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電子商務,審計人員都會由于審計線索發生改變而無法進行審計。因此,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內部審計技術手段仍未完全實現信息化,不少內部審計工作效率低,質量更難以保證,因此,全面推進內部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十分必要。
二、推動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為了切實推動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必須以內部審計現狀為依據,結合實際工作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全面開展。具體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轉變傳統觀念,加強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感
對于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而言,其不僅關系著信息化環境中內部審計的不斷發展,還關系著其在信息化環境中的生存。審計信息化就像一場革命,能否在這場革命中將主動權掌握將直接關系著審計事業未來的發展,若審計人員不懂計算機技術就將失去其審計資格。因此,對于國家審計而言,必須高度重視內部審計信息化的建設工作,應當將信息化建設列入審計重要議事日程中,轉變傳統的觀念,并提高自身的認識,以更好地適應形勢的發展。
(二)以人為本,進一步加強培訓的力度
如今,計算機審計水平較低,知識較為匱乏已經成為制約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工作的主要瓶頸。因此,必須加強培訓力度,提高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審計水平及其能力,使其能夠盡快成為集素質與技能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以點帶面,實現內部審計信息化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培訓時應注意經常性進行培訓計劃的制定;結合具體情況對計算機基礎相對薄弱的人員進行培訓,對于計算機水平較高的人,則加強其自行開發審計軟件及多種數據庫等技術;應適當提高審計工作人員的感性認識,將計算機審計逐步轉變為一種自覺性的行動;培訓過程應當體現其靈活性,以提高培訓的質量及其效果。
(三)注重實踐應用環節
有條件的企業應當積極進行專業化審計軟件的應用,并開發出同本企業業務系統相適應的專用軟件,同時,不斷嘗試網絡審計,實現內部審計監督同財務信息處理二者的同步化進行。目前,許多行業均已實現了財務軟件的網絡化,并為網絡審計的實施提供了條件,上級部門可選取一些單位作為試點,不斷積累經驗后實現其逐步發展和推廣。
三、我國內部審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應當以國際內部審計經驗作為借鑒,并順應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未來內部審計將直接參與企業的風險管理
隨著企業風險的不斷增加,如何進行風險的有效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這就需要借助內部審計從旁進行協助。隨著內部審計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對已有風險管理進行再監督,并對風險管理效果進行評價,并提出寶貴的改進意見。此外,內部審計可通過科學標準進行企業及相同行業發展趨勢的評價,確定企業是否存在發展風險。對企業經營戰略進行調整,以提高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
(二)未來內部審計將在企業治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由于一定情況下,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充當企業治理的主體。其可利用企業管理當局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來對企業管理者進行激勵和約束,由于內部審計部門的特殊性,其有義務確保企業會計系統及其審計系統向董事會、監事會以及股東會和外界進行會計信息的披露。內部審計作為企業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發展離不開公司的治理,而公司治理的進一步優化也需要內部審計作保障。公司治理將逐步成為現代化內部審計新關注的焦點。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將會顯得更加重要。對于內部審計部門來說,只有對內部設計信息化的建設給予更高的重視,確保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才能給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健康運營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紅兵.努力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10)
[2]沈廣茹.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中的作用[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11(06)
[3]盧艷芳.企業內部審計及其發展趨勢淺談[J]. 經營管理者. 2010(13)
[4]姚俊杰.淺析內部經濟效益審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J]. 銅陵學院學報.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