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商業發展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中心地理論。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論,理論中的“中心地”和“中心地層次”等概念,是后來學者研究城市內部商業空間層次結構的理論根源。社區商業作為城市商業空間中的一個重要層次,也離不開這個理論的指導。
克里斯泰勒認為中心地是周圍地域的中心,向周圍地域提供商品和服務。中心地分為不同的等級,包括高級中心地、中級中心地和低級中心地。中心地的等級與其職能相互對應,低級中心地數量多、職能少,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只能滿足臨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高級中心地則數量少,職能多,服務輻射范圍廣。在數量和職能上界于低級中心地和高級中心地之間的,是不同層次的中級中心地。
美國地理學者貝利(J.L.Berry)在20世紀50年代對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做了發展,提出成立閥人口理論,是指某中心職能在中心地布局時,得到正常利潤所需的最低人口數量。用人口的概念代替距離的概念是一大進步,因為它克服了距離概念中隱含的人口均勻分布這一不合實際的假設。
2、商圈理論。是關于某一商業區或商業設施對周圍顧客輻射范圍的理論,是指導商業布局的重要理論。最早的商圈理論是美國的威廉?賴利(William?Reilly)于1931年提出的零售引力法則。他認為,當在城市A和B之間存在一個等級相對低的城市C,A和B向C吸引的零售額的比率與兩城市的人口成正比,與C到兩城市距離比的平方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其中,Ba表示城市A從城市C吸引的零售額;Bb表示城市B從城市C吸引的零售額;Pa表示城市A的人口;Pb表示城市B的人口;Da表示城市C與城市A的距離;Db表示城市C與城市B的距離。
在賴利研究的基礎上,貝利(J.L.Berry,1967)認為,城市都是通過中心職能而不是人口來吸引周邊的零售額,因此,他用城市的中心職能數代替了賴利公式中的人口數。如果A、B兩城市的中心職能數分別是Sa和Sb時,賴利模型變成了下式:2。商圈理論對社區商業中心的位置選擇、社區商業設施的數量、規模決策都有重要意義。
3、地價理論。地價是影響商業設施空間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有關地價對商業設施位置選擇影響的理論,對社區商業的規劃和發展也有指導意義。
1961年格蒂斯借鑒杜能的位置級差地租的思想研究了城市內部商業區位的布局,他指出不同類型的零售業支付地價的能力,是決定其位置選擇的重要因素。加納(B.J.Garner1966)也研究了零售業的等級職能與地價的關系,他認為零售業的等級職能越高,支付地價的能力也越高,因此,市場區位條件最佳、地價最高的空間將會被能夠支付這種地價能力的高級職能零售業所占據,低級職能零售業由于支付地價的能力受限,將被排斥到市場地域的邊緣。這樣從市場地域的中心到邊緣,按照地價的高低依次分布著中心區商業、地區級購物中心、社區級購物中心和近鄰級購物中心。
除了上述理論,消費者行為空間理論和零售業態演變理論等也都指導著社區商業的健康發展。消費者行為空間理論是分析消費者行為差異對商業組織空間決策影響的理論,它要求社區商業的規劃和發展要充分考慮本社區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職業結構、行為特征等因素,要真正實現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而零售業態演變理論則是社區商業發展過程中業態選擇的理論根據。
西方城市社區商業發展的狀況
西方國家的城市商業一般分為明顯的四個層次:中心區商業、地區商業、社區商業和近鄰商業。其中,社區商業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在城市商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的社區商業主要以購物中心的形式出現。根據美國《零售辭典》的定義,“購物中心是一個由零售商店及其相應設施組成的商店群,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開發和管理,一般有一個或幾個核心商店,并有眾多小商店環繞。
1、社區商業的功能。西方城市社區商業具有滿足社區居民購物、服務、休閑娛樂等綜合性需求的功能。為加強這種綜合性的服務功能,國外的社區商業中心不僅使各種服務設施一應俱全,還注重對社區居民綜合消費氛圍的培養,引導人們進行消費。近些年來,國外社區購物中心的管理者,更加注重對購物中心環境的創造和維護,使社區購物中心成為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商業公園”,成為社區居民重要的生活場景。
2、社區商業的規劃與開發。西方國家把發展社區商業的任務,列入城市經濟發展規劃之中,由政府統一進行規劃。政府的規劃主要涉及社區購物中心的位置、大小、形態等方面,他們在居住區周邊,單獨劃出商業性用地,以土地批租的方式進行控制。國外社區商業的開發商主要有大型零售商、專門的商業開發商、房地產開發商、甚至是保險公司、基金會等。商業企業和地產物業公司聯合開發的做法也比較普遍。
3、社區購物中心的運營與管理。國外社區購物中心有統一的管理者對租戶群體進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是一種管理者集中管理、承租戶分散經營的模式。社區購物中心和連鎖組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購物中心的核心店基本上都是知名的連鎖企業,例如,美國的沃爾瑪、日本的大榮等都是它們國家許多社區商業中心的核心店。除核心店外,中心內匯聚的各種不同規模、不同業種的專業店、專賣店,也多是連鎖經營。
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對社區商業的認識與國外有所不同,一般認為,為居民區服務的商業都屬于社區商業,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街坊商業,坐落在街坊主要出入口、居民主要途經地,向居民提供日常必需品及便利服務,屬社區便民商業;二是居住區商業,其商圈范圍超過街坊商業,位于居住區附近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業和服務業,屬社區商業中心。大多數城市的社區商業在形態上處于一種傳統與現代、自然與規劃混雜的局面,表現在:在商業設施規模上以中小商業為主,近幾年,一些大型商業集團開始以超市等形式進入社區,對社區商業起到一定提升作用;布局上以沿街的條形為主,以傳統百貨商店為主體,塊狀的大賣場開始成為新的消費中心;業態結構上既有傳統的初級市場、農貿市場,又有現代的購物中心、連鎖組織等。
我國社區商業的功能不如國外完備、充實,大多數社區商業以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費為主。從購物功能看,便利品所占比重過高,而選擇品種類少、檔次低,近幾年由于大賣場進入社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區居民對選擇品的需求。從服務功能看,在許多社區中,居家必需的修鞋、裁剪、攝影、美容美發、家電維修等項目,已能夠向提供便利的服務,而像電信、醫療中心、票務代售、旅游等較高級的服務設施,還相對缺乏,休閑娛樂設施也僅限于茶館、書店、電影院等幾種類型。
對我國現代城市社區商業發展的再認識
1、對社區商業內涵的再認識。從國內外社區商業的發展看,社區商業主要立足于居住社區,為居民提供服務。我國,社區商業這一稱呼是近幾年的“舶來品”,延續了“社區商業就是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屬地型商業”的內涵。然而從社區的本意和我國社區的現狀,都可以看出社區具有多種類型,決定了為其提供服務的社區商業也應該有多種類型,因此,社區商業應該有一個超越居住社區商業的更廣泛的含義:應該是以社區內的人口主體為服務對象,這是一個廣義的社區商業概念,它的外延為除了以流動型顧客為服務對象的中心區商業和區域型商業之外的所有商業。廣義社區商業概念的提出,符合我國社區的實際情況,有利于根據社區的類型有的放矢地規劃和發展社區商業,也拓寬了社區商業發展的空間,我國城市現代社區商業的發展必須堅持廣義的社區商業觀念。
關鍵詞:商業建筑;建筑設計;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所謂商業建筑指的是為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換提供場所的特定建筑。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種類日漸繁多,商品交換更加頻繁,商品交換的規模也空前擴大,需要商業建筑緊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不斷發展創新。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商業建筑的功能日益多樣化,商業建筑的規模化也不斷擴大,并逐漸成為地下商業街、商品購物中心、大型超市、大型批發市場、專業商店、大型商場、商品交易場所于一身的綜合型建筑物。作為城市綜合體和建筑事業中的一項重要建筑形式,商業建筑的發展趨勢對建筑設計發展的新走向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通過對商業建筑的發展,能夠較好的預測建筑設計發展的新走向,為我國建筑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性意義。
一、商業建筑發展
1.1商業建筑
商業建筑是一項多功能、規模化的建筑,是指主要是針對有形的商品而展開交易買賣的商業建筑場所。商業建筑具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照商業建筑的規模可以將其劃分為大型商業建筑、中型商業建筑和小型商業建筑三種類型;按照商業建筑所涉及到的市場范圍可以將其分為超級商業建筑和近鄰型的商業建筑;此外,按照商業建筑形式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商業建筑劃分為綜合商業建筑和單體商業建筑;按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能夠將其劃分為體驗業態商業建筑和物品業態商業建筑兩種。商業建筑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為各類日常用品和生產資料等的零售商店、商場、批發提供場所;為金融、證券等行業的交易場所及經營管理業務活動提供商務辦公場所;提供餐館(含中西餐廳、飲食店、酒吧等)、會所(亦稱會員俱樂部)、旅館(含賓館、酒店、招待所等)、文化娛樂設施(如卡拉OK歌舞廳等),為會員提供休憩、飲食、聚會、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等的場所等。
1.2商業建筑開發設計的要求。
1、商業建筑開發設計必須具有齊備的生活系統
為了能夠滿足城市精英階層的居住、消費、休閑、娛樂、社交多種形態的高品質生活需求,商業建筑必須擁有齊備的生活系統。齊備的生活系統應該包括具有國家化標準的寫字樓、星級較高的酒店、規模較大的購物中心。同時,對于商業建筑來說,它包含著多種功能,因此,必須用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團隊進行專門的物業管理,為每一位使用者提供完備、舒適的環境和服務,提高綜合服務等級,促進項目管理的專業化。
2、商業建筑開發設計必須具有便捷的交通設施
商業建筑與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和城市的經濟分布狀況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對于商業建筑來說,商業建筑各項功能的實現必須緊緊依靠便捷的交通設施才能完成。便捷的交通設施能夠為辦公人員帶來極大的便利,提高辦事效率,從而增加收入,促進事業的發展。對于交通設施的選址來說,最好選擇安排在地鐵站或者交通運輸點,這樣將有利于商品和貨物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資金,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避免資源的浪費,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作為聯系顧客與商業設施的載體,商業建筑也是制約商業聚集的一個重要因素。
3、商業建筑開發設計必須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
商業建筑開發利用必須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因此必須充分考慮經濟、交通、人口、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從經濟發展水平看,商業建筑的選址應該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具有較強的流動資金有利于商品的擴散。從交通來看,商業建筑區位因素的考慮應該著眼于交通發達的地區,主要包括交通樞紐和各火車站點。從人口來看,應該選擇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利于資金、信息、技術和商品的流動。對于環境來說,商業建筑應高選擇自然環境好的地區,為消費者提供一種舒心的環境。
二、我國建筑設計的發展方向
2.1 通過可再生資源利用技術提高建筑的可持續性, 現在是信息時代, 更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人們運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的原則進行設計。
2.2 應當體現地域特點和民族文化, 要處理好傳統風貌和外來文化的關系, 處理好開放型社會和民族精神的關系。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節約型城鎮結合起來, 弘揚歷史文化, 反映時代特征。
2.3 要考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觀念的綜合, 突出時代精神。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及運用。世界各國都面臨能源緊張的局面, 我國也不列外, 節能材料及技術的研發運用勢必成為建筑材料及技術的主流。新材料、新技術, 尤其是節能環保材料和技術的不斷創新及運用正好能緩解能源匱乏。所以要樹立建筑材料蘊含能量和循環使用的意識。
2.4 自然環境, 我國南北跨度較大, 全國各地的氣候、地形及地理環境差異也比較大, 建筑開發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在環境景觀的規劃設計中, 未來發展趨勢應該注重原生態的開放, 是景觀具有親人性, 如在活動綠地的建設, 應減少太多的人工臆造。完美建筑空間使用的靈活性, 以便減少建筑體量, 把建設所需資源降至最小。減少建筑過程中對環境的損害, 避免環境的破壞, 資源的浪費及建材的浪費。
2.5 承重結構體系將要以框架為主。框架結構有利于新型墻體材料的推廣應用, 提高抗震性能, 并可以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間, 豐富立面造型, 使用面積系數也可提高, 結構輕。
2.6 住宅的使用壽命要大大延長, 超耐久性住宅將要大量出現, 人們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 現在超耐久混凝土的研究正在興起, 不久將來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達到幾百年, 當住宅采用框架結構之后, 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從而大大提高住宅耐久性, 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7建筑設計的智能化趨勢。隨著高新技術的應用的日漸廣泛,建筑設計中的智能化趨勢日益顯露出來。在建筑設計中,應該根據人們的需求,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為人們提供較為先進的服務,盡量減少人們不必要的勞動支出,運用智能機器或只能技術就能實現簡單的操作。比如在建筑清潔方面、防盜設施方面等。
2.8建筑設計的人本化趨勢。人本化趨勢是建筑設計中的又一大趨勢。建筑設計將會更加貼近人民生活,貼近人民的需求。對于不同的人群來說,建筑設計中人本化趨勢是較為明顯的。它會根據不同的商業類型對商業進行設計,比如,專業商店、批發商店、超級市場、購物中心、地下商業街等。此外,現代商業建筑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也特別關注社會價值、公共利益和文化品位,影響人們的生活模式。現代商業建筑外觀的審美,不僅僅是外裝修材料、立面形式、比例、色彩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強調人的參與意識。
2.9建筑設計的功能化趨勢。建筑設計的又一大發展趨勢是實現其功能化。對于一個建筑來說,并不僅僅局限于居住功能,而是為了給居民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將休閑娛樂功能、商業功能等融為一體,體現建筑設計功能密集型的發展趨勢。
三、生態建筑設計的特點
3.1 一要重視設計地段內的土地、環境及植被的特點, 因地制宜, 整體、全面的考慮設計區域內部與外部環境關系, 人與環境和諧共存設計過程的多學科綜合性。
3.2 為實現這些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有效途徑:
3.2.1 開放地下空間:解決城市用地緊張, 向城郊擴張, 會使耕地減少,生態平衡破壞,向空中發展會增加城市人均密度增加,空氣污染。節省土地資源,減少對土壤的破壞;節約能源:土壤具有隔熱和蓄熱雙重功能;有利于生態平衡, 不破壞植被,不占農田;防塵、防毒、地下空間無大氣污染;利于儲存蔬菜、水果、糧食;抗震性能好, 維護費用低。
3.2.2 物質能量循環利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 人們對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已經有了很大進展, 如對太陽能, 風能轉化為人們生活的動力來源。
3.2.3加強綠化設計,城市與建筑的綠化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綠色植被有釋放氧氣,凈化空氣,殺菌,調節空氣等作用;還具有一定的心理功能。
3.2.4建立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
四、結束語
商業建筑作為建筑設計中的一大重要內容,其發展趨勢對建筑設計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通過對商業建筑設計要求和發展趨勢的探討,對我們今后的建筑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通過對商業建筑發展的分析,我們得出了今后建筑設計過程中的生態化、智能化人本化和功能化的發展趨勢,因此,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建筑設計中根據具體施工和建筑條件,采用先進的建筑施工,不斷推進建筑設計朝向科技化的方向發展,推動我國建筑事業再上新臺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延博.對商業建筑設計原則的研究[J].科技資訊.2006(20)
[2]馮悅.對商業建筑設計原則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8(17)
[3]顧洪峰,陳卓.淺析促進商業發展的商業建筑設計的幾點原則[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4)
【關鍵詞】商業地產;房地產;發展趨勢
1.引言
我國的商業地產發展起步較晚,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2010年至今我國的密集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的商品房住宅市場經歷了“降溫”的過程,其整體的交易量大幅度減少,并且在商品房定價上也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也正是在商品房交易變冷的今天,更多的投資商開始關注以前并不受到太多關注的商業地產,并且已經有大量的開發商向著商業地產進軍。根據有關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至今,我國的商業地產投資快速增長,然而,在快速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因此,針對商業地產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我國商業地產發展現狀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在近年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家宏觀調控的雙重影響,其發展態勢尚不明顯,與此同時,我國的商業地產中潛在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商業地產目前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商業地產供需關系失衡。根據對目前絕大部多數的商業地產投資商的調查研究發現,其在進行商業地產的投資前大都缺乏對投資項目的科學調研,對于所投資的商業地產的類型缺乏有效的了解,并且在整個的商業地產投資過程中主要以建造的模式為主,這種單調的模式使得商業地產的經濟效益較低,并且已經有了大量商業地產投資陷入困境的案例。因此,可以說目前我國的商業地產投資有著一定的盲目性。其次,由于目前我國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一些建成的大型購物中心、商業街等出現了虧損甚至倒閉的局面,這種現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我國商業地產投資的積極性。而且由于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萎靡,許多的投資者將大量的資金注入到商業地產市場,造成了商業地產供需關系的嚴重失衡,使得商業地產的空置率大大增加,這些對商業地產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
(2)缺乏穩定的融資渠道。由于目前我國的商業地產的融資渠道相對簡單,與傳統的房地產行業一樣,我國的商業地產受到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融資調控的影響,因此,這就給商業地產的長遠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穩定性因素。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的商業地產的主要資金來源仍然是商業銀行的貸款,也就是說我國的商業地產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銀行的信貸政策,這種單一的融資途徑使得我國的商業地產的發展與經營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綜合分析目前的情況,只有拓寬我國商業地產的融資渠道才能夠在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3)商業地產的管理模式落后。商業地產的發展是貫穿始終的,其不僅僅是前期的銷售工作,還包括后期的運營和管理,而且后者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一個良好的商業地產項目必須要做到商業地產的建設與后期的管理并重,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商業地產的價值,才能夠發揮出商業地產的優勢。然而,根據對目前我國商業地產開發和管理的研究可以發現,我國的商業地產開發更多的是側重于商業地產前期的宣傳和銷售工作,對后期的管理工作卻幾乎沒有什么概念,這種落后的管理模式使得我國的商業地產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商業地產市場也出現了巨大的混亂,使得投資者非但不能夠從商業地產的投資中獲取利益反而會陷入商業地產的泥潭。因此,可以說,目前我國商業地產開發過程中管理觀念的缺失對于商業地產的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要改善目前我國的商業地產現狀,就必須加強我國商業地產開發過程中的管理模式,增強整體的管理意識。
3.我國商業地產需求分析
針對目前我國商業地產的需求分析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明顯提高。由于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使得我國的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現代化城市,這些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就必然會帶動周邊地區商業地產的迅速發展,增加周邊地區對于商業地產的需求,以達到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雖然我國也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但是在過去的幾年我國的經濟發展依然保持良好的態勢,GDP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這也勢必會對我國商業地產的需求產生巨大的刺激。
(2)不斷提高的城鎮化水平加速了商業地產的發展。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在不斷刷新,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因此,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人們對于消費有了新的認識,這也對商業地產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國商業地產的發展。
(3)整體的房地產市場形勢影響商業地產的發展。由于近幾年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速度減緩,因此,也就有大量的房地產開發商以及投資者將注意力轉向新生的商業地產市場,這些資本的轉移使得對于商業地產的需求也出現了巨大增長。國家對于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于商業地產的需求。
4.我國商業地產發展趨勢
根據對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式以及國家針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的綜合分析,判斷我國的商業地產將會在房地產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并且會很快成為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一個重點領域,其發展趨勢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商業地產的發展會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目前,商業地產已經成為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重要補充,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在另外一個方面,國家政府為了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擴大國內消費水平的增長,就必須要加強對于商業地產的關注力度,以更好的改善民生。所以在此過程中以商業街、零售業為主導的商業地產模式必定會受到青睞。
(2)不斷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促進我國商業地產的發展。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對于城市消費的供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定會對商業地產產生新的更高的需求。同事,商業地產的發展加快了城市的繁榮程度,又反過來加速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并且隨著我國中產階層比重的不斷增加,人們的消費結構也會相應的發生改變,這也對我國的商業地產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3)融資渠道的拓寬助力商業地產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商業地產融資渠道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擺脫了以往依賴商業銀行貸款的局面,在融資渠道上有了很多的創新。目前我國商業地產的新的融資渠道包括基金、證券市場等多種渠道和手段,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商著眼于商業地產投資。
(4)現代化信息管理平臺加強了商業地產的管理水平。隨著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在商業地產中的投入使用,我國商業地產管理缺失的現象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隨著商業地產管理理念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商業地產管理水平必定會出現質的飛越。
5.結束語
商業地產的發展是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重要補充,其發展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根據對我國商業地產情況的綜合分析,其在我國房地產市場中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國商業銀行 會計和審計 現狀 未來
下文主要講述了中國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工作的特點以及中國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1. 中國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的特點
1.1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受國家保護和制約,具有強制性的特點
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比較迅速,傳統的經濟審計工作已經不能滿足發展越來越快的市場經濟。因此,經濟審計工作必須要進行快速和強有力的改革措施,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而為了減少經濟審計工作的大量成本費用,加快經濟審計工作的改革速度,政府在其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通過政府對經濟審計工作的介入,可以保障經濟審計工作的有效實施,還能保障中國商業銀行的經濟審計工作有效的監督、管理和控制。
1.2中國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工作的標準是由國家政府制定的
中國的商業經濟是國家社會發展和人民進步的保障,因此商業銀行的會計和審計工作的標準都是由政府來制定的。由于國家政府對會計和審計工作的介入,商業銀行的會計和審計工作就具備了國家性質,因此會計和審計的工作就受國家的制約和保護,這樣可以保障會計和審計工作的完整性和可實踐性,便于為中國銀行的經濟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
1.3中國不同的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工作存在很大的差異
雖然中國的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工作的標準是國家和政府制定的,但是不同的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工作的差別卻很大,針對不同商業銀行的制度不同,會計和審計工作在商業銀行的地位和表現形式就會有所不同,而且由于銀行經營活動的范圍不同,會計和審計工作的內容就會千差萬別,因此不同商業銀行的會計和審計工作存在差異,是現今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工作的特點。
2. 中國商業銀行會計工作的發展趨勢
2.1中國商業銀行的會計工作的標準與國際化的會計工作標準接軌
中國商業銀行因其會計的涉及范圍不同,所執行的會計工作標準也有所不同,但是這種會計工作標準的不一致,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市場經濟和維持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公正性十分不利,通過實行國際化的會計工作標準,可以改善這種不一致的局面,利用國際化的會計標準對我國的商業銀行的會計進行統一,可以有效避免我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標準不統一問題,減少對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競爭力的困擾,推動市場經濟良性發展。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標準與國際化的會計標準接軌是中國商業銀行會計發展的趨勢。
2.2中國商業銀行的會計工作的管理上的統一
一般情況下,中國商業銀行較多地關注經營活動的壯大和發展,往往忽略會計工作,導致中國商業銀行會計工作管理不能實現統一,有的商業銀行的管理模式比較先進,已經引進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有的商業銀行的管理方法就相對比較落后,還采用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的辦法對商業銀行的會計進行管理,傳統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嚴重的滯后性,有很多人為的因素對會計工作造成不公平的影響,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的會計工作管理的統一是未來商業銀行會計工作的發展趨勢。
2.3中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核算手段趨于現代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核算手段不斷發展與完善。由于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極大提高會計核算的信息化水平,同時計算機數據庫也在商業銀行會計核算中占據重要地位,各種網絡技術廣泛地應用于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中,如網絡銀行、支付寶、手機銀行、ATM自助銀行等,網絡通訊技術在商業銀行會計核算中的體現,都預示著中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核算手段趨于現代化。
3. 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的發展趨勢
3.1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漸漸呈現集中稽核的趨勢
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往往是針對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事后的審計,這種審計存在很大的漏洞,難以將審計的結果付諸于實踐,審計工作流于形式,中國商業銀行的審計工作應該轉移重心,對經營活動進行事前審計和事中審計,便于發現問題并及時采取補救的措施,做出適當的獎懲,將經營活動的風險扼殺在萌芽階段;在商業銀行實行垂直集中稽核的前提下,對總行的法人負責,實現審計工作與相關人員分離,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漸漸呈現集中稽核的趨勢,是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發展的必然。
3.2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漸漸與國際化的審計標準靠攏
對于中國商業銀行的審計工作來說,雖然由政府制定相關標準,但是不同商業銀行的審計工作出現的差異,影響了商業銀行經營活動的審計工作的質量,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已經向國際化靠攏,因此商業銀行的會計的審計工作漸漸與國際化的審計標準接軌,已成為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的發展趨勢。
3.3中國商業銀行審計工作漸漸呈現專業化和社會化趨勢
中國商業銀行的審計工作是對商業銀行經濟活動的監管和控制,是商業銀行開展一切經濟活動的必經之路。以當前發展來看,審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主要由于審計工作沒有實現專業化,缺乏嚴格、統一的執行標準,經濟審計的工作也得不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有效的改善,造成經濟審計工作的觀念和模式的滯后。但是隨著經濟活動的透明化,中國商業銀行的審計工作就會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理解,商業銀行的審計工作就會呈現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趨勢,為經濟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便利條件。
結束語:
中國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工作與國家化的標準接軌,已成為當前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實現會計和審計工作的社會化、現代化和專業化是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要想得到較快較穩定的發展,必須要重視商業銀行的會計和審計工作。
參考文獻:
[1] 夏博輝.深圳發展銀行會計部.中國商業銀行會計和審計的現狀與未來.2010.05.06.
[2] 李峰,趙健偉.遏制會計信息失真加強金融風險防范[J] . 經濟師, 2008.04.05, (1) : 167- 169.
[3] 勞埃德 B·托馬斯. 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M].馬曉萍譯.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04.28.
關鍵詞:合業經營分業經營金融監管風險防范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其業務經營方式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在目前世界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金融趨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也日益明朗。本文擬從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出發,對全球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略作分析。
一,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作為現代經濟金融的強國,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對全球各國的金融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不乏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經驗教訓,為此,討論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混合經營,沒有嚴格的業務范圍的劃分,金融機構的種類也比較少,服務品種也不豐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要代表-銀行幾乎承攬了社會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務品種。銀行從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業務中解脫出來,開發了中間業務,但是這些業務還遠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尚處于起步階段。
隨后,30年代一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的銀行體制幾乎崩潰。為了挽救危機中的銀行體系,美國于1933年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因為他們將危機的誕生主要歸因于銀行發展的多項綜合業務加劇了銀行體系的風險,從而為整個金融業與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鑒于此而頒布的銀行法便主要著眼于銀行業與其他金融業分業經營以降低風險。其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第一,該法案規定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承銷和發行證券,二者必須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嚴厲禁止交叉業務和跨業經營。其二,該法案對銀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進行了限制。最初規定對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來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許支付少量利息。這主要是為了降低銀行的支付危機。其三,該法案規定政府對銀行存款給予保險,并據此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及實行最后貸款人制度,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障儲戶利益,同時提高銀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嚴格限制下,美國金融業在分業狀態下迅速發展著。這時候,以前從屬于銀行的一些金融機構開始獨立發展并逐步成熟起來,并有了自己獨立的業務經營范圍與經營管理模式。在此過程中,金融業逐步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四大支柱。但是進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現各種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范圍的交叉,嚴格的業務劃分被逐步打破,,經濟學家及政府都開始考慮關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業的安全發展問題。經過長久的爭議與探討,1999年12月,美國終于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并新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掃除了法律上的障礙。
二、業經營的產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業自誕生以來,其業務范圍及機構設置并沒有自動的劃分開來。最初幾年主要都是由銀行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金融產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業務(存款與放款業務)之外新開發的金融服務產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以后,美國率先立法,限制銀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的業務融合,要求分業經營,隨后,許多別的國家紛紛效仿,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首先,分業經營能夠使各金融機構更加專注于自己所擅長的優勢業務,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盲目開發新產品,新服務,這樣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當時主要是銀行)的風險并使其收益更加穩定和有保障。其次,分業經營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監管。實施嚴格的業務劃分,各金融機構的業務都相對單一化,簡單化,這樣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據不同金融機構的特點,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并使其經營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分業經營的立法規定卻并未達到其預想的效果,這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這一立法規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
首先,分業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嚴格的業務劃分使投資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綜合化的服務機會,投資者不得不與多家不同的金融機構往來以滿足其多種金融需要。同時,它也削弱了銀行業的實力,因為業務范圍的嚴格限制使許多銀行喪失了許多盈利機會,所以現實中,許多大銀行都力圖混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可以說,這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結果。并且分業經營降低了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性,將過去整個金融業的競爭分散到了幾個不同的領域,例如投資銀行不必再擔心來自于許多大的商業銀行的競爭,從而削弱了許多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而投資者也無法享受激烈的市場競爭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另外,尤為重要的是,在二戰以后,世界經濟貿易迅速發展,這對金融服務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業務的分業經營狀態無疑不能滿足全球化的金融發展趨勢的要求。于是各個國際性的大銀行紛紛朝著業務的綜合化方向發展。他們通過金融創新,開發,設計一系列的金融衍生產品,繞開法律的壁壘,達到綜合經營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單,NOW賬戶,現金管理賬戶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這一環境中的產物。
分業經營規定的最初動因在于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然而在事實上,面對世界一體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它反而加劇了銀行業的風險,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為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逐漸突破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分工的界限,走上了業務經營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業務品種,從專業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全能化,從分業走向合業,這是與西方經濟金融發展密切相關的。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銀行負債業務比例的變化為其業務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來,西方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儲蓄存款的比重相應上升,這一結構性的變化為商業銀行開拓中長期信貸業務和投資業務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第二,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個商業銀行尋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來,西方金融業競爭激烈,銀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這迫使銀行業開拓新的業務和品種。他們一直想方設法繞過法規的限制,向證券保險等領域擴張,突破傳統的業務束縛,開發更多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對于這些積極創新的銀行而言,許多法律條文形同虛設,因為通過創新業務的開展,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逃避政府的監管和法規的限制。與此同時,金融管理當局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過時的法規,適時的為商業銀行開拓新業務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論的深入發展。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發展,從最初的資產管理理論到負債管理理論及至70年代末期出現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他們都是為了有效推動金融業的安全穩定發展而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突破了傳統的只重視資產或者只重視負債的理論的偏頗之處,使商業銀行真正的從其資產負債業務雙方著手,同時拓展資產負債業務,使其相匹配,達到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的發展適應當前金融形勢,為西方商業銀行業務不斷走向全能化綜合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而極大的促進了他們綜合業務的開展。版權所有
由此可見,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理論的發展乃至政府監管水平的發展都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做好了準備。分業經營終究只能是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
三、合業經營的發展趨勢。
1999年12月,美國頒布《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廢除了已實施六十余年的關于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法規。這一法案的頒布無疑將會對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合業經營勢不可擋。在此過程中,金融業的兼并與重組將會加劇,銀行的綜合經營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也會日益加強。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隱含著許多風險。
首先,合業經營將加劇兼并行為,使各金融機構過分重視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綜合化,而忽視了穩健經營這一根本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說,金融機構兼并的機會成本就是其穩健程度,穩健經營要求管理人員經常不斷敏銳的監督本機構運作情況,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過分關注合并以擴大規模和范圍,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預期,策略及日常業務經營等方面潛在的混亂。由于合并各方在企業文化,員工素質,經營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合并后能使各方的優勢結合并發揮其規模效益還取決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業之間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業經營也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政府,社會以及金融機構自身都更清醒的認識到風險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對于某些項目,即使那些較大的金融機構對其所面臨的新的風險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對從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風險的監管和防范。
綜上所述,金融業的合業經營趨勢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會經濟金融形勢都為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時,才能夠適當放寬對業務范圍的限制。目前我國所采取的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正是基于這一考慮。而一旦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更為健全,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的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便可朝著業務監管綜合化方向邁進一步。
參考文獻:
特別是伴隨入世后我國流通領域的全面開放發展,批發商業作為流通經濟的基礎產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面對大型零售業直接采購的增加、國際制造商供應鏈的建立以及外資批發企業的巨大挑戰等,應對90%以上的中小生產制造業和中小零售企業的發展需求,我國批發商業發揮著任何組織都不能替代的功能與作用。
批發業整體穩步發展
據2005年我國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04年底我國主要業種批發企業法人單位53.1萬個,吸納就業人員772.8萬人,銷售額為102042.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2242.7億元,利潤總額1900.1億元;我國批發業個體經營戶214.8萬戶,吸納了503萬人就業,銷售額達到13944.5億元。
從我國批發企業的發展情況看:限額以上批發企業數量減少,占批發企業總數的2.8%,網點增多,銷售額增長,經營規模呈逐年擴大趨勢;限額以上批發法人企業雖不多,但銷售額占比呈增長狀態。
從我國批發業的類別及結構看:一是內資批發企業進入2000年后,國有和集體批發業所占比重減少,私營、個體批發業所占比重加大,2003年我國批發業國有企業法人單位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0.53%下降到38.24%,其他經營成分的比重則由2000年的39.47%上升為2003年的61.76%。二是港澳臺商投資批發領域的企業比重增加較快,2003年限額以上批發企業199家,而2000年只有47家,產業活動單位數和從業人數也呈快速增長。三是從外商投資批發領域的企業數量和產業活動單位數以及從業人員整體發展看,呈快速增加態勢,而中外合作批發從業人員數量呈減少態勢。
從我國主要類別批發業的分布特點及經營看:東、中、西部限額以上批發企業銷售額、交易市場規模差距大,東部地區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較快,城鄉商品交易市場總量差距不大,凸顯集散功能的商品交易市場已成為中小批發企業最活躍的場所。
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限額以上批發業的批發額,東部地區為27868.4億元,中部地區為5197.8億元,西部地區為4908.2億元。東、中、西部地區限額以上批發業分別占限額以上批發總額的73.39%、13.69%和12.92%,東部11省市限額以上批發業銷售額接近總銷售額的3/4;2004年東、中、西部交易市場規模之比為1:0.43:0.28;2004年東部地區有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337個,占億元以上市場總數的40%,交易額達14172億元,占市場交易總額的54%;2004年城市市場的數量為26995個,而農村地區的市場數量則為55969個,雖然城市市場的數量少于農村,但從總的交易規模和平均每個市場的交易規模看,城市市場明顯高于農村市場,這與我國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商品交易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有關。2003年城市市場的交易總額為15447.5億元,是農村市場規模的1.4倍;從平均每個市場的交易規模看,2003年城市平均每個市場交易規模為5720萬元,而鄉村每個市場交易規模為2046萬元,城市市場是農村市場的2.79倍。說明城市商品交易市場具有更強的商品集散能力和輻射范圍。
批發業功不可沒
隨著入世以來我國市場競爭的不斷規范,一部分生產企業和零售商的規模得到了擴大并介入批發業務,使生產企業或零售企業直接構建起了交易渠道,部分業態或業種出現直接銷售渠道或直接采購源頭貨,縮短了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但是,面對我國大多數中小生產企業和零售業組織化程度低以及在多數產品短缺的地方,對批發商渠道依賴性依然很強。
在入世五年來的市場競爭中,批發對商品流通功能與作用的趨勢越加明顯,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商品合理流通的集散功能和商品需求信息的傳遞功能不可替代;二是對中小零售商提供低成本、齊全商品和配送服務的支持作用不可替代;三是對生產、現代物流或配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吸納就業等相關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可替代。
以中小批發企業最活躍的場所――商品交易市場為例來看:首先,規模較大的商品交易市場以其較多品種、較低流通成本、較高流通效率,應合廣大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經營活動的需要,深受中小批發企業的歡迎。像以小商品聞名的義烏,到2005年,在義烏商品交易市場從事批發交易的人員超過50萬人,帶動義烏市小商品制造業2萬多家,帶動義烏周邊地區小商品制造企業4萬多家,帶動產業就業100余萬人,不僅體現出有集散功能的商品交易市場與小商品制造企業互動,也充分體現了流通帶動產業等經濟發展的活力。
其次,有集散功能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場以其擁有的產業集群效應,承擔著市場信息反饋、價格發現、商品展示、采購配送、技術研發、國內外貿易等諸多功能,已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新型流通組織形式。
再次,商品交易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發展,不僅帶動了市場經濟中各種現代經營方式和多樣化的流通組織的發展,而且結合我國轉軌時期的經濟結構特點和發展要求,培養了一大批批發商業職業經理人和懂市場經濟運行的專業管理人才。
當然,盡管批發商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能替代,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是沒有問題。目前,批發商業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批發商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批發交易方面,多數批發業仍沿襲傳統高成本的交易方式,交易供求信息反饋滯后,市場預測利用率低;批發交易運營管理方面,對現代營銷技術應用滯后,缺乏現代批發商業運營管理的專業人才,缺少統一的產業鏈規劃、布局;批發商業在流通經濟中的社會地位和功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誤認為所有的批發環節都是導致流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進而出現重零售、輕批發的現象。
批發業創新發展趨勢及對策
目前,我國批發商業改革創新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十個方面:擁有批發功能的現代工商企業不斷增加,批發商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具有現代批發功能的工業批發商進入,將使原有的批發格局發生變化;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傳統批發企業仍有發展優勢;專業批發企業將更加注重批發配送基礎設施的建設;缺乏創新發展的批發企業將有被新交易方式取代的可能;零兼批的批發商業將呈減少趨勢;外資批發企業的介入將對內資批發業構成威脅;中小型現代商業發展將對批發配送產生較強的依賴性;制配銷聯盟的自愿連鎖將有發展潛力;區域特許將成為批發的一種形式,并呈現規范、發展的趨勢;批發配送企業將由物流支持向提供菜單服務支持轉換,并形成發展趨勢。
對我國批發業改革創新發展的建議:一要培育現代批發商業。因為實現現代化批發商業的最重要標志是批發商業與物流、配送業務及信息的系統化。尤其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現代批發商業通過集約市場經營資源,開展集貨、分貨、備齊商品等,將批發功能和交易總次數集約化,節約流通系統整體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實現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高效率流通。因此,培育現代批發商業,應是今后我國出臺流通產業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二要正確認識培育大型生產企業、現代零售業與發展現代批發商業的關系,建議國家對布局合理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給與資金或政策支持。可借鑒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批發商業的支持做法,這些國家零售商業的發展,都是建立在高效的批發商業或有批發功能的商品物流和配送為前提保證的,是以增加投入為條件和基礎的。這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及實現工業化以后,始終把商業的投入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對商業的投資額一直呈上升趨勢,從而帶來了商業規模的擴大,帶動了商業創新和流通革命,并對其各自國家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我國流通經濟發展都非常有借鑒意義。
三要加強對現代批發商業的規劃布局和政策指導。批發商業是生產、零售企業的橋梁和紐帶,現代批發商業設施的布局應從生產、零售及消費人口密度等全方位角度出發進行配套布局。
四要強化批發商品牌意識。鼓勵批發商業向生產領域適度延伸,提高批發服務的組織化程度,提高產品銷售比例,降低流通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品流通整體效益,進而提高批發商業的市場地位和現代批發企業的形象。
金融電子化概述
金融電子化概念
金融電子化是指采用各種電子化設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技術手段以實現各類金融業務處理自動化,從而為客戶提供多種快捷方便的服務,并為各級管理者的經營決策,提供及時、完整、科學、準確信息的過程。
金融電子化作用
由電子信息技術與金融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現代銀行經營模式――金融電子化,是金融業的第一生產力,是金融業務與管理的一項創新,它極大地拓展了金融市場體系。金融電子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務領域;提高了金融服務質量;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改變了傳統銀行與現代銀行的關系;改變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
金融電子化研究意義
在知識經濟挑戰金融業的背景下,國內金融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更為嚴峻的新挑戰。本文比較研究了中、美兩國金融電子的產業發展狀況,借鑒了美國金融電子化的先進經驗,分析了中國金融電子化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金融電子化的發展策略。本論題對于國內金融業的決策層,具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參考價值。
中國金融電子化發展狀況
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的最大變遷莫過于金融電子化的發展。按照“六五”做準備、“七五”打基礎、“八五”上規模、“九五”電子化的發展策略,經過十幾年的不斷努力,現已形成了總投資逾50億元,具有一定規模的電子化產業格局。國內商業銀行的電子化水平迅猛發展,招行、廣發、深發、光大等銀行率先在所有營業網點實現了大機集中處理業務的模式;在綜合業務系統方面,工行、建行、農行、光大、深發等已經完成了新一代綜合業務系統的開發工作,其他商業銀行也都在緊鑼密鼓的開發過程中;在網上銀行方面,繼招商銀行1995年率先推出國內首家網上銀行后,各家商業銀行相繼跟進,陸續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網上銀行;在商業銀行內部電子化方面,數據倉庫技術、數字存貯技術、電子識別技術近年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在其他新興業務方面,移動銀行、呼叫中心、個人外匯買賣等,都已有系列產品推出。由此可見,國內金融電子化的發展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電子化手段已在國內銀行的發展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理論研究狀況
目前,國內財經、金融及MBA院校,對于金融電子化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兩個極端:一是理論和實際案例過于陳舊,沒有適應現今金融電子化高速發展的形勢;二是既有研究對國外經驗不夠系統,或者片面引述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理論和案例,導致與國內實際情況脫節。
存在的問題
當前,中國金融電子化主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缺乏統籌規劃,從而導致的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問題;由于觀念陳舊,從而導致的金融電子化系統管理水平低下問題;由于國內金融電子化發展起點較低,基礎設施簿弱。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中、美兩國金融電子化發展的巨大差距。
美國金融電子化現狀及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美國的金融市場與銀行業經營一直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其高科技的運用與發展更居于國際金融同業前茅。因此,探究美國金融電子化的發展軌跡,應能約略梳理出國際金融業高科技發展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
美國金融電子化發展歷史及現狀
美國著名的MIS專家K.G.Laudon指出:“在美國,70年代是IT技術支持業務,80年代是IT技術運作業務,而到了90年代則是IT技術再造業務。”這種說法,基本上概括了美國金融電子化發展的漸進演進順序以及不同年代的發展特點。
近年來,金融電子化對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花旗銀行的ATM目前已能處理150多種交易,從現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資,甚至進行股票交易,使客戶加深了對銀行的依賴程度。同時,以電子化為特征的新興業務,如ATM、POS、CDM、網上銀行、企業銀行、移動銀行、全天候自助銀行、CALL CENTER、數據倉庫技術等層出不窮。
互聯網的出現可謂是20世紀人類社會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標志著人類信息時代的到來,由此形成了金融業全新的經營模式――網上金融。1995年10月,美國在因特網上成立了全球首家網絡銀行――美國安全第一網絡銀行(省略)。目前,幾乎所有的國內外金融企業都在考察因特網所能提供的金融業務機會。在美國,已在因特網上建立網址的銀行有150多家,且在未來4至6年內將以年均90%的速度不斷遞增。其近期發展目標包括:建立客戶綜合服務網絡;建立全球銀行間的網絡系統;創建銀行內部通訊網絡;實現數據集中處理、挖掘、采集、分析等。
同時,金融工程日益為美國銀行業重視,其承擔的是向特定用戶提供能滿足其需要的服務方案。該方案包括尖端金融產品的設計、證券承銷安排、資金的吸收與分流、產品開發與信息處理等。銀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資銀行和企業業務和金融、法律、稅務方面的專家,將各方面的知識與經驗結合起來,通過客戶綜合服務網絡,向客戶提供能滿足其要求的、獨特的服務方案。這種方案是標準化的投資機會及儲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戶獨特需要而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固定客戶制”。其實現的載體就是客戶綜合服務網絡,通過該網絡使銀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戶信息資源,發掘潛在客戶,加深銀行與客戶的定向信息交流關系。
目前,美國金融業一方面已經取得了電子化時代金融產品的相對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仍在加快對信息技術的戰略性投資,以增強其在國內乃至全球金融業中的核心競爭能力。
理論研究狀況
美國商業銀行電子化歷程造就了許多新的思想和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論。其中美國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M1-M2-M3理論,是美國金融電子化發展理論的核心。M構造理論是指銀行信息技術管理的三個層次,該理論也就是銀行信息技術成本的概念化。
M1層技術屬于提供技術的廠商而非銀行,且該層的技術、產品已較成熟和普及,故對銀行的競爭優勢影響不大。M1層的關鍵是商業銀行如何吸收消化廠商的技術而提高處理效率,及選擇標準的處理體系結構與平臺,努力制造規模效益。
M2層主要用于開發銀行內部應用軟件和提高業務人員使用電腦的技術,并把銀行的策略通過M2層推向市場。傳統上美國銀行傾向于自己開發M2層的應用軟件,力圖開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獨有的軟件。但實踐證明,M2層上自己開發出的軟件與對手的基本雷同,且都是低水平重復。同時,要為此投入巨額資金以及承擔開發失敗的風險。因此,美國銀行業得出結論,M2層的軟件不值得自己動手開發,而應在市場上購買。
M3層反映需求和信息技術的結合,是銷售、決策和業務的分析和管理。該層是銀行制勝的關鍵及投資的重點。應盡可能使該層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否則,M1、M2層的投資效益就不明顯。目前,對M3投資已成為美國銀行業的重中之重。
美國金融電子化的發展趨勢
目前,信息技術在美國商業銀行業務中的應用,已經從以往對業務處理的支持和模擬,轉向廣泛深入運用于投資理財咨詢、金融業務咨詢和管理決策支持等方面。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美國金融電子化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客戶化趨勢;集成化趨勢;業務外包趨勢;流程再造趨勢;金融衍生趨勢。
上述五個特征表明,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已使銀行業同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之間產生了高度相關性。銀行業的金融創新高度地依賴著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支持。今后,商業銀行金融電子化的水平決定著銀行的金融綜合科技實力,決定著銀行的金融創新能力,更是衡量銀行競爭能力的重要標志。
美國金融電子化的經驗和教訓
產業發展經驗 探究美國金融電子化蓬勃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美國銀行金融創新,成為其金融電子化高速發展的內在動力;二是近年來,美國商業銀行通過參與同業的合并與兼并,參與混業經營,以完成經營結構的重整,從而向大型化、綜合化、科技化的超級銀行發展的舉措,為其金融電子化注入了新的動力。
產業發展教訓 美國銀行業的高科技運用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正是高科技在銀行的廣泛運用,也給美國銀行業帶來了負面效應就是金融風險。具體來說主要包括:高科技犯罪給銀行業帶來的風險;信用卡犯罪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犯罪現象;電腦網絡導致的高科技“污染”;銀行高科技本身缺陷導致的危險;銀行高科技帶來的法律及其他配套制度問題。
中國金融電子化的發展策略
中國金融電子化在發展策略方面,必須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但這些并不排斥對國外金融電子化發展經驗的借鑒,甚至可以說,只有通過對國外金融電子化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學習,方能使我國的金融電子化少走彎路,更快、更穩的趕上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水平。
美國金融電子化發展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美國金融電子化發展對中國銀行業的借鑒意義主要包括:完善的電子化基礎設施;應用系統的高度集成與整合;拓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電子化服務;促進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的有效結合;重視客戶信息的管理;重視技術標準化建設;重視相關配套制度環境的建設。
在比較研究美國經驗時,一方面要注意吸收美國的先進經驗和先進理念,注意總結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另一方面還要注意中國的國情,總結國內銀行本身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國內銀行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充分研究當前知識經濟的社會背景,充分考量在上述條件下中國商業銀行的差距和優勢,做到揚長避短。
發展目標
中國金融電子化建設將以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建設為中心,以建立全面共享的金融網絡為重點,全面實現商業銀行業務處理電子化、支付系統現代化、信息系統網絡化、管理決策科學化的目標。
關鍵詞:網絡廣告;富媒體廣告;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3-0286-01
一、網絡廣告概述
廣義的來定義網絡廣告“一切通過Internet的各種技術表現形式,包括了有線連接和無線連接,寬帶連接和窄帶連接,專用網絡和公眾網絡等,傳播商業信息的過程與方法都是網絡廣告”。而根據美國著名的傳媒研究者霍金斯下的定義,網絡廣告即電子廣告,指廣告主利用一些受眾密集或有特征的網站擺放商業信息,并設置鏈接到某處的網頁的過程。簡言之,網絡廣告指利用數字技術制作和表示的基于互聯網的廣告。
二、網絡廣告新形式的種類
網絡廣告新形式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種類:
(一)富媒體廣告(Rich Media AD)
它并不是一種具體的互聯網媒體形式,一般指使用瀏覽器插件或其他腳本語言、Java語言等編寫的具有復雜視覺效果和交互功能的的信息傳播方法,包含下列常見的形式之一或者幾種的組合:流媒體、聲音、Flash、以及Java、JavaScript、DHTML等程序設計語言,它們可以將網絡線上廣告轉換成一個互動的模式,而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廣告信息。
(二)微博廣告
微博作為一個信息和傳遞的工具,它在文章內容題材和方式上,非常之靈活,在廣告和新聞性傳播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信息方式上,它的信息量更大,還可以用“中立”的觀點來對自己的企業和產品進行推廣,而且文章顯得可信度更高。
(三)搜索引擎廣告
所謂的搜索引擎是指通過技術手段幫助用戶在互聯網上龐大信息資源庫中以最快的速度尋找到自己所需的內容。而搜索引擎廣告則是指企業通過付費給搜索引擎公司來增加網站的排名,使你的網站在主要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中處于較好的位置,以吸引更多網絡用戶訪問你的網站。
(四)社區論壇廣告
社區論壇廣告是指通過在網絡社區論壇這一平臺,將分散的目標顧客和受眾精準的聚集在一起,傳遞品牌信息,從而達到口口相傳的口碑營銷效果的廣告方式。
(五)電子雜志廣告
電子雜志是由國內著名的ICP提供、有著內容和信譽的充分保障,由專業人員精心編輯制作,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可讀性和交互性,而且還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無論您在全球的任何地方,電子雜志都可以帶給用戶最新最全的信息。電子雜志以視頻、音頻、圖片與文字等多元素組合而成.強調互動性。
(六)游戲植入廣告
游戲和廣告在不斷創造奇跡的互聯網被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一種以游戲為傳播載體的新形式。將廣告賦予用戶的休閑娛樂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識別,不但不易引起反感還可以吸引消費者主動參與甚至達到病毒營銷的效果。
(七)流媒體視頻廣告
廣告主可以在視頻內容播放之前、進行中、播放之后以電視廣告的形式運行流媒體廣告,或者廣告主可在贊助位置、合作品牌頁或商業信函中放置純粹的促銷內容。
三、網絡廣告的未來發展趨勢
相對于國外的網絡廣告發展來說,我國的網絡廣告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網絡技術和網絡廣告管理等許多方面仍需向國外發達國家學習。從總體來看,我國未來網絡廣告的發展趨勢將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網絡廣告中新的廣告模式還會不斷出現;
2、網絡廣告與傳統廣告的結合將更加緊密;
3、網站內容將更趨專業化和新穎化;
4、網絡廣告市場將更加規范。
總之,新的網絡廣告形式充分利用了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以最直觀、最形象、最有效的方式與消費者交流,達到提高企業形象、樹立品牌意識、銷售企業產品之目的。盡管目前,這些網絡廣告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不足和困難,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網絡傳輸速度的加快,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基金項目:武漢長江職業學院2012年度教科研項目,課題編號:2012X014
參考文獻
[1]沈蕾.網絡廣告形式及研究.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5,(02).
關鍵詞:合業經營 分業經營 金融監管 風險防范
金融業作為現展的重要支持,其業務經營方式也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在世界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金融趨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也日益明朗。本文擬從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出發,對全球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略作分析。
一, 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作為現代經濟金融的強國,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對全球各國的金融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不乏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經驗教訓,為此,討論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混合經營,沒有嚴格的業務范圍的劃分,金融機構的種類也比較少,服務品種也不豐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要代表-銀行幾乎承攬了社會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務品種。銀行從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業務中解脫出來,開發了中間業務,但是這些業務還遠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尚處于起步階段。
隨后,30年代一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的銀行體制幾乎崩潰。為了挽救危機中的銀行體系,美國于1933年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因為他們將危機的誕生主要歸因于銀行發展的多項綜合業務加劇了銀行體系的風險,從而為整個金融業與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鑒于此而頒布的銀行法便主要著眼于銀行業與其他金融業分業經營以降低風險。其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第一,該法案規定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承銷和發行證券,二者必須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嚴厲禁止交叉業務和跨業經營。其二,該法案對銀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進行了限制。最初規定對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來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許支付少量利息。這主要是為了降低銀行的支付危機。其三,該法案規定政府對銀行存款給予保險,并據此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及實行最后貸款人制度,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障儲戶利益,同時提高銀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嚴格限制下,美國金融業在分業狀態下迅速發展著。這時候,以前從屬于銀行的一些金融機構開始獨立發展并逐步成熟起來,并有了自己獨立的業務經營范圍與經營管理模式。在此過程中,金融業逐步形成了銀行, 證券,保險,信托四大支柱。但是進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現各種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范圍的交叉,嚴格的業務劃分被逐步打破,,經濟學家及政府都開始考慮關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業的安全發展問題。經過長久的爭議與探討,1999年12月,美國終于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并新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掃除了上的障礙。
二、業經營的產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業自誕生以來,其業務范圍及機構設置并沒有自動的劃分開來。最初幾年主要都是由銀行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金融產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業務(存款與放款業務)之外新開發的金融服務產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以后,美國率先立法,限制銀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的業務融合,要求分業經營,隨后,許多別的國家紛紛效仿,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首先,分業經營能夠使各金融機構更加專注于自己所擅長的優勢業務,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盲目開發新產品,新服務,這樣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當時主要是銀行)的風險并使其收益更加穩定和有保障。其次,分業經營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監管。實施嚴格的業務劃分,各金融機構的業務都相對單一化,簡單化,這樣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據不同金融機構的特點,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并使其經營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分業經營的立法規定卻并未達到其預想的效果,這與,的狀況以及這一立法規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
首先,分業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嚴格的業務劃分使投資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綜合化的服務機會,投資者不得不與多家不同的機構往來以滿足其多種金融需要。同時,它也削弱了銀行業的實力,因為業務范圍的嚴格限制使許多銀行喪失了許多盈利機會,所以現實中,許多大銀行都力圖混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可以說,這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結果。并且分業經營降低了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性,將過去整個金融業的競爭分散到了幾個不同的領域,例如投資銀行不必再擔心來自于許多大的商業銀行的競爭,從而削弱了許多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而投資者也無法享受激烈的市場競爭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另外,尤為重要的是,在二戰以后,世界經濟貿易迅速發展,這對金融服務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業務的分業經營狀態無疑不能滿足全球化的金融發展趨勢的要求。于是各個國際性的大銀行紛紛朝著業務的綜合化方向發展。他們通過金融創新,開發,設計一系列的金融衍生產品,繞開的壁壘,達到綜合經營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單,NOW賬戶,現金管理賬戶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這一環境中的產物。
分業經營規定的最初動因在于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然而在事實上,面對世界一體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它反而加劇了銀行業的風險,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為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逐漸突破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分工的界限,走上了業務經營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業務品種,從專業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全能化,從分業走向合業,這是與西方經濟金融發展密切相關的。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銀行負債業務比例的變化為其業務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來,西方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儲蓄存款的比重相應上升,這一結構性的變化為商業銀行開拓中長期信貸業務和投資業務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第二,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個商業銀行尋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來,西方金融業競爭激烈,銀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這迫使銀行業開拓新的業務和品種。他們一直想方設法繞過法規的限制,向證券保險等領域擴張,突破傳統的業務束縛,開發更多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對于這些積極創新的銀行而言,許多法律條文形同虛設,因為通過創新業務的開展,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逃避政府的監管和法規的限制。與此同時,金融管理當局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過時的法規,適時的為商業銀行開拓新業務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的深入發展。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隨著各個時期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發展,從最初的資產管理理論到負債管理理論及至70年代末期出現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他們都是為了有效推動金融業的安全穩定發展而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突破了傳統的只重視資產或者只重視負債的理論的偏頗之處,使商業銀行真正的從其資產負債業務雙方著手,同時拓展資產負債業務,使其相匹配,達到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的發展適應當前金融形勢,為西方商業銀行業務不斷走向全能化綜合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而極大的促進了他們綜合業務的開展。
由此可見,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理論的發展乃至政府監管水平的發展都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做好了準備。分業經營終究只能是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
三、合業經營的發展趨勢。
1999年12月,美國頒布《服務化法案》,正式廢除了已實施六十余年的關于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法規。這一法案的頒布無疑將會對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業產生深遠的。合業經營勢不可擋。在此過程中,金融業的兼并與重組將會加劇,銀行的綜合經營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也會日益加強。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隱含著許多風險。
首先,合業經營將加劇兼并行為,使各金融機構過分重視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綜合化,而忽視了穩健經營這一根本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說,金融機構兼并的機會成本就是其穩健程度,穩健經營要求管理人員經常不斷敏銳的監督本機構運作情況,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過分關注合并以擴大規模和范圍,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預期,策略及日常業務經營等方面潛在的混亂。由于合并各方在文化,員工素質,經營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合并后能使各方的優勢結合并發揮其規模效益還取決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業之間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業經營也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機構自身都更清醒的認識到風險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對于某些項目,即使那些較大的金融機構對其所面臨的新的風險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對從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風險的監管和防范。
綜上所述,金融業的合業經營趨勢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會金融形勢都為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時,才能夠適當放寬對業務范圍的限制。我國所采取的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正是基于這一考慮。而一旦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更為健全,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的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便可朝著業務監管綜合化方向邁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