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業銀行市場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2
一、利率市場化歷程
1983 年,國務院曾授予人民銀行20%的基準貸款利率上下浮動權,但由于觸及實體經濟部門利益,該項浮動授權一度被擱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幅度被進一步放開,由此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隨后,人民銀行基本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總體思路全面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截至2004年底,基本實現了外幣存貸款利率完全放開和人民幣“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
同時,政府加大了市場利率體系的培育和建設力度,完善市場利率形成的外部配套機制。1996年6月,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先行放開;1999年,放開債券市場利率,加大國債發行規模;2007年1月,Shibor正式上線標志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要一步,短期市場化利率體系正式建立。
2011 年,溫州金融試驗區的建立象征著我國資金價格改革正式進入“雙軌”運行時期。2012年6月7日,央行公告,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5個百分點,并同時調整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將存款利率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此次利率不對稱降息標志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實質性一步。2013年7月19日,央行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通知》,徹底取消銀行貸款利率下浮0.7倍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隨后,多家銀行紛紛上浮存款利率到頂,金融機構差異化、精細化定價的特征進一步顯現,市場機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顯增強。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作為金融領域的一項根本性變革,是對中國銀行業既有的盈利模式、經營結構、管理水平、創新發展能力的全方位考驗,是對銀行在平衡市場、風險、收益等方面的巨大挑戰。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將面臨三方面挑戰。
一是存貸款利差收窄。由于利率在長期管制下處于低水平狀態,管制解除后在市場供求關系的引導下,利率會逐漸上升到均衡水平。在利率市場化的初期,取消利率管制后,銀行可以采用更具競爭力的利率來吸收存款,資金成本會相應上升,同時銀行也會提高貸款利率的敏感性,加之銀行間的競爭加劇,銀行存貸利差會伴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逐漸縮小;
二是存款穩定性降低。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將會出現差距,出于追逐利潤的目的,資金將更頻繁地在銀行間、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間、貨幣市場與證券市場間流動。存款穩定性的降低,會帶來潛在的流動性風險,銀行需要更多地依靠批發性融資,并加強流動性管理;
三是部分金融機構可能面臨經營困難。從國際經驗來看,商業銀行由于不能適應環境變化而面臨經營困難的情況較為普遍,即使在金融市場較為發達、金融監管較為完備的國家和地區也不例外。
盡管存在上述種種挑戰,但是利率市場化進程是一個更加高效的金融市場建立與完善的過程,利率市場化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強大創造了難得機遇。
首先,商業銀行被賦予更大的自主定價權,能夠根據市場基準利率水平、業務性質、客戶資質等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使定價水平更加真實地反映業務實質,提高成本收益管理的精準度。
其次,商業銀行經營環境將進一步改善。社會儲蓄向社會投資的轉化會更有效率,資源配置會更加優化,企業的經營活力將進一步提升,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也為改善商業銀行經營環境做出貢獻。
第三,商業銀行將獲得更多的創新空間。銀行在進行創新時擺脫了價格束縛,在收回成本的前提下可以為客戶提供更為豐富的產品與服務。同時,高度競爭的環境客觀上增強了銀行創新的動力。
三、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商業銀行發展策略
1.轉變發展方式,突出差異化經營
目前,我國銀行業經營方式漸趨同質化,各家銀行還比較依賴傳統經營方式,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既容易造成競爭過度、風險積聚,又不利于差異化發展。要想取得長足發展,應摒棄“跟隨”和“模仿”思維,體現差異、做出特色,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徑。
大型商業銀行可以將“優化結構、全面發展”作為發展方向,全面協調發展各類客戶和各項業務,持續不斷優化結構,努力打造經營特色。
中型商業銀行則應“服務中小、專業拓展”,走與自身經營特色、業務優勢相匹配的專業化發展道路,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細”,應打造以中小客戶為主的“橄欖形”客戶結構,提高對單一客戶的“錢包份額”。
小型商業銀行則應“聚焦小微、立足社區”,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基礎上,夯實客戶基礎,穩定核心負債,提供快捷靈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務。
2.轉變業務經營模式,降低對存貸利差的依賴度
利率市場化會加速銀行轉型,而業務轉型能夠對沖市場化影響。加之“巴塞爾協議Ⅲ”對資本充足率更嚴格的要求,都將推動銀行加速向輕資本的中間業務轉型。
第一,調整客戶結構,吸引更多的民營、外資企業客戶,追求客戶結構多元化,這些客戶具有比國有企業更高的忠誠度,資金需求彈性較低。
第二,調整業務結構。資產業務應摒棄以公司業務為主的發展理念,向擁有較強的風險定價權的方向傾斜,將零售信貸、信用卡、消費信貸、貿易融資和中小企業貸款作為資產業務的重點方向,不斷提升零售業務的利潤貢獻率。加快發展中間業務收入,以此大幅度提升銀行的盈利能力。在收入結構上,向資本節約型業務模式轉型,中間業務收入和各類投資、交易業務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存貸利差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第三,轉變服務功能,銀行要從傳統融資信用中介向全能型服務中介轉型,改變存貸利差比重過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實現專業化基礎上的多元化,單一產品提供者向綜合金融服務商轉變,提高整體競爭力。
3.加強風險管理,提高又好又快發展能力
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真正考驗是其風險管理能力。一般來說,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只有控制好風險,做好風險的對沖、分散和轉移,才能賺取高利潤,確保穩健高效發展。
第一,做好主動負債,強化利率風險管理
傳統存款是銀行規定利率,存款人自行決定存放期限和金額,對銀行而言是被動負債。而主動負債則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一是銀行可自主協定負債金額、期限和利率水平,二是銀行可自主決定負債引進與否,三是銀行需直接、逐筆地進行營銷。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存貸款利差的逐步縮小,過去對存款實行的粗放的數量管理顯然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負債結構調整和精細化管理將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唯一選擇。商業銀行通過主動負債管理可直接控制負債規模、期限結構和利率定價方式,提高資產負債的匹配程度,鎖定資金業務凈利差,防范利率波動風險和提前償還風險。
第二,加強貸款產品定價管理,形成競爭優勢
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走向充分的價格競爭,貸款等利率產品的定價復雜性將大幅提升。貸款利率需要覆蓋業務的成本與費用、風險損失和贏利目標,更要兼顧市場定位和競爭策略,形成風險定價能力突出的競爭優勢領域。如果銀行定價技術不能適應利率市場化要求,則容易引發價格競爭,產生定價偏差。銀行要加快建立以效益為中心,各方面協調的金融產品定價體系。具體而言,產品定價必須盡力保持在盈虧平衡點之上,必須綜合考慮客戶、產品給銀行帶來的綜合收益和分攤成本,必須加強金融新產品的研發協調、搞好金融新產品的定價。
參考文獻:
[1]蔡逸仙.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1[J].經濟問題探索,2013(03):131-135.
[2]楊墨竹.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挑戰和應對措施[N].金融時報,2012-04-09.
[3]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10(01):19-28.
[4]鄭明.商業銀行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個人理財,現狀分析,發展策略
statusjudgementandstrategychoiceondeveloping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ofcivilcommercialbanks
abstract:atpresent,civil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startsbarely,andtherewillbeagreatmarket.everycommercialbankhasbeencognizantofitsessentialityandnecessity.viafractionizingtheclientmarket,stepbystepincreasingfinancecontent,upgradingservicequality,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ofcivilbankswillentermorepleasantstageandmakemoreprogressthanever.
keywords:personalfinancing;statusanalysis;developmentstrategy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下,個人理財業務獲得了快速發展。從發達國家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趨勢來看,個人理財業務具有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益穩定等優勢,在商業銀行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在西方發達國家,個人理財業務幾乎深入到每一個家庭,其業務收入已占到銀行總收入的30%以上。在過去的幾年里,美國的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平均利潤率高達35%,年平均盈利增長率約為12%―15%。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新興階段,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首先,龐大并在持續增長的個人金融資產,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物質基礎,構成了潛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財需求。其次,我國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體制改革也激發了居民的理財需求。并且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有利于擴大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增加其利潤來源;有利于改善銀行的資產、客戶和收益結構,轉變銀行的經濟增長方式;有利于完善銀行的金融服務功能,推動商業銀行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分析
盡管我國個人理財市場發展迅猛,但從目前我國各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運作情況來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形而上學階段,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制約著這一市場的發展。
1、首先是需求不足。主要表現在:(1)個人理財定位于少數高端優質客戶,服務門檻過高,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資銀行一般“門檻”在5萬美元以上,國內銀行一般“門檻”在20萬元以上。比如說像建行的“樂當家”它也要求你在要在建設銀行存款要達到20萬到50萬元,同時每年的消費額也要達到一定的數額。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總體上高收入客戶占比較低,從現有品牌看,門檻偏高,能滿足這一條件的客戶又相當的局限。(2)不少客戶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片面認識有些人手頭盡管擁有大量的金融資產,但又普遍存在“財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加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服務水準還心存疑慮,一直對此業務持觀望態度。(3)銀行市場營銷觀念不強,廣告宣傳做得不深不透。多數銀行理財人員缺乏主動營銷意識,“坐、等、靠”思想嚴重,認為客戶自己會上門來要求進行個人理財,或是不善于通過常規業務發展與客戶的關系,造成理財業務開展不起來。(4)是銀行理財服務實質性內容少,產品附加值低,造成理財業務收入偏少。目前我國銀行理財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咨詢、建議或投資方案設計等層面上,還做不到代客進行全方位的資產運作。
2、我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有同質化趨向,如在投資領域,幾乎都是證券、外匯、保險、基金等投資產品的組合。就是目前的個人理財市場,對成熟市場的銀行理財相比,更多的都是形似,還沒有達到神似,那么它的業務范圍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一個重新的整合,而沒有針對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個人理財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個性化的服務。因為有一定財富的一個人,他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階段,在經過了不同的周期階段,個人生命周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期,他對理財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人,他對于風險的承擔偏好程度不一樣,有的人承擔一點風險的,有的人不愿意冒風險,所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投資需求,來進行個性化這個服務,進行產品的創新,這才是我們未來個人理財市場發展的一個真正的推動和方向。
3、從政策上講,我國金融業仍是分業經營,銀行不能涉足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只能代銷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的產品,而對這些產品的適用性無能為力,這種狀況大大制約了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空間。目前,商業銀行理財方式只是傳統的儲蓄業務、貸款業務、外匯業務的簡單列舉、堆砌和整合;并且限制條件多,只能停留在業務品種介紹、咨詢建議、辦理簡單的中間業務等方面,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理財。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相互割裂使得銀行無法利用證券和保險這兩個市場為客戶實現增值,這大大制約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空間。
4、缺乏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近年來,雖然銀行加快步伐進行理財客戶經理的培養,但多數客戶經理仍是從個人金融從業人員中臨時抽調而來的,即使參加了由銀行組織的專業培訓,個人理財技能仍以銀行類業務為主,但從國外情況分析,理財涉及到稅收、財務、會計、法律、投資、銀行、保險等各方面理論知識和實務操作,大至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與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無不囊括在內。且不說如何投資、節稅,使財產保值增值,單純是個人資產負債表或財務預算的制定,若不具備全面及規范的財務分析能力及金融專業知識,很難確保服務質量。反觀外資銀行的理財人員,在遴選過程中無不經過學歷、道德、綜合素質等多方面的考驗,即使成為客戶經理后,仍需接受財務分析師培訓,為樹立與世界規范接軌的理財品牌奠定了基礎。因此,培養和選拔高素質的理財客戶經理已成為開展理財業務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策略思考
1、細分市場,實行差別化、個性化、分層次的服務,并加大營銷宣傳力度,主動出擊,引導市場,創造市場需求。
(1)對客戶市場進行細分,提供差異化理財服務國內商業銀行在服務好優質客戶的同時,不能忽視中低層次的客戶,他們雖然對銀行的貢獻度不及前者,但其數量眾多,集合效益明顯。又由于在單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長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階段中,客戶對個人理財業務產品的需求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因此,銀行客戶經理可通過建立客戶檔案,對客戶的價值貢獻度和承受風險的能力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客戶市場的細分,針對客戶的不同特點,提供差異化的理財服務。(2)積極培育理財意識和理財市場。作為從事個人理財業務的機構,商業銀行應該利用自己的網點和員工,利用媒體和中介機構加強宣傳和引導,應將宣傳重點放在客戶的實用價值上,以吸引目標客戶去嘗試使用。宣傳的主要內容是突出產品尊貴形象、專業投資顧問服務以及理財服務多元化等。營銷人員應該主動向顧客推銷介紹,真正從客戶利益出發,幫助其分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和財務狀況,向其傳達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方法,推薦適宜的理財產品,提供便捷的理財工具,同時為其出具個人理財建議書,以讓所有現實和潛在的理財欲望的客戶都能理解其業務產品,感受到貼心的人性化服務。
2、創新服務,從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
長期以來,個人業務僅是國內銀行籌措資金的手段,銀行向個人客戶提供的服務是無差別的大眾化服務。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銀行應逐步引入市場細分理念,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以目標客戶為基礎,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服務新產品,有差別地、選擇性地進行金融產品的營銷和客戶服務,根據客戶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風險偏好,設計一個個性化的理財的計劃。對低端客戶主要使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銀行等自助服務,而對高端客戶則主要通過客戶經理實行“一對一”服務。個人客戶經理制應憑借其服務的全面性、主動性及人性化的特點,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吸引黃金客戶的重要個性化服務手段,使個人理財服務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3、加強金融機構之間跨行業的合作,豐富理財業務內涵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速,混業經營將是必然趨勢,為此商業銀行目前要做的是:(1)夯實基礎。通過整合現有產品,提升服務層次,為客戶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居民的貨幣資產以儲蓄為紐帶,在儲蓄、支付和消費環節以及證券、保險、基金等投資領域合理流動,并從這些業務辦理進程中得到綜合的效益,逐漸聚集起核心個人客戶群體。(2)加強合作。商業銀行應該與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之間加強跨行業的合作,從現階段互相業務發展到更廣泛的行業間接觸。金融密集地區的商業銀行可適當考慮同外資金融機構合作,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更便利的產品營銷方式,同時商業銀行還可以與一些社會中介機構開展合作。
4、培養和選拔專業的理財客戶經理,提高理財人員的素質
目前商業銀行應該優選一批業務熟練、責任心強、對個人理財業務感興趣的精英員工,進行保險、股票、債券、基金、稅收等金融經濟專業知識的強化培訓,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銀行業務,同時具備各種投資市場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又通曉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隊伍,為不同職業、不同消費習慣、不同文化背景的各類人士提供理財服務。同時國內商業銀行應與境外機構積極合作,引進國際經驗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財執業人員自律性的行業標準、職業道德;創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從業人員資格認證體系,以規范中國金融理財業的發展,全面提升理財師的服務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敏.新形勢下拓展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思考[j].城市個人金融,2002,(11):9-10.
[2]馬騰.金融發展縱橫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8
關鍵詞:市場定位;治理結構;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01-0069-04
一、前言
1995年,國務院研究決定將脫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地方股份制性質的城市商業銀行在許多城市重新組建。到2004年末,全國城市商業銀行有113家,資產總額達16938億元,其中各項貸款9045億元;負債總額16361億元,其中各項存款14341億元;當年實現利潤82億元;所有者權益577億元。成立之初,許多城市商業銀行由于承接原來城市信用社的不良資產,同時又有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的壓力,又適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更加引發了原城市信用社積累的歷史風險,不良貸款率按當時的四級分類法高達35%,這樣處置不良資產、化解風險、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成了當時城市商業銀行面臨的首要任務。而在監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合作支持之下,經過近十年的時間,城市商業銀行通過資產置換剝離不良資產、清產核資、增資擴股等對原城市信用社進行改造,逐步建立起符合現代金融業發展要求的制度。在這個過程中,各地方政府為處置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和歷史虧損,已經累計投入財力近360億元。[1]在經營理念上面,各個城市商業銀行堅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居民”的“三個服務”方針,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然而,在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市場定位與行業競爭問題;資本充足率和資產質量問題;公司治理結構問題;金融服務的創新問題等。2007年是我國金融業在加入WTO后全面開放之年,在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大舉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并且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以適應金融業全面開放大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商業銀行如何制定自身獨特的發展戰略,加快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同樣是整個銀行體系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環節。本文將圍繞城市商業銀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結合城市商業銀行自身特點,對城市商業銀行未來發展需解決的三大問題做一初步探討。
二、城市商業銀行的定位
1.城市商業銀行應定位為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居民
我國各個類型的銀行在過去的改革中分別形成自己的優勢,比如國有商業銀行服務于國有企業和居民,股份制銀行服務于中心城市大客戶和居民,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則是通過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服務于當地政府。而隨著我國整體改革的深入和加入WTO的要求,金融業開放將使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后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與外資銀行爭奪高端客戶并且展開全方位的競爭。而在這種競爭面前,城市商業銀行在資本規模、市場競爭能力、公司治理和管理能力及人才儲備方面都存在著劣勢。因此,城市商業銀行必須有自己的合理市場市場定位,才能在銀行業的競爭中有自己的市場空間。[2]在初組建時,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就把目標定位為“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居民”。這是從貼近本地市場出發,完善金融服務,其核心是為中小企業服務。
2.城市商業銀行把服務對象定位于中小企業和城市居民的原因
(1)城市商業銀行是由地方城市信用社轉變而來,對中小企業有著天然的信息優勢,特別是在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一些非中心城市中,城市商業銀行的這種信息優勢更是國有商業銀行無法比擬的。而在我國目前的企業團體中,中小企業最具活力和成長性,有著管理和體制方面的靈活性,而且很多是高科技高成長性的,雖然其倒閉或者破產風險比較大。因此,城市商業銀行應該從大銀行忽略了的中小企業間接融資市場中,發現和培植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且風險可控的中小企業,為其提供金融服務并建立長遠良好的銀企關系。同時城市商業銀行還應該注意立足地方為社區居民提供金融服務。
(2)國有商業銀行出于規避風險的原因更愿意對國有企業融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很少出現倒閉這樣的問題,而且如果出現還款困難,由于是國有企業最后還有中央或地方的財政為這些企業的債權買單,因此國有商業銀行更愿意向國有企業進行融資。國有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在對中小企業進行放款時缺乏足夠的信息支持,缺乏深入了解作為目標企業的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和市場前景,在這樣的情形下國有商業銀行往往是采取不予貸款來規避風險。
(3)目前我國銀行市場結構的特點也決定了城市商業銀行的定位選擇。從目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狀況看,我國并不缺乏全國性的大銀行,不缺乏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的銀行,缺的是為當地經濟服務的中小銀行和為當地居民提供金融服務的社區銀行。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出于對風險的規避,在對中小企業和對某些社區包括農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務上面有著種種的顧慮。而城市商業銀行根基于城市信用社,貼近本地區,正可以彌補過去我國銀行業服務地方經濟服務社區居民方面的缺陷,從這個角度看,城市商業銀行的定位就是前面所述的三個服務,特別是要重視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作用的中小企業的扶持。[3]
3.城市商業銀行市場定位于中小企業和城市居民的可行性分析
從國家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改進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推進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創新和各項金融產品提供也是當前銀行業改革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而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方面存在著天然的信息不對稱等方面的劣勢,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必然要求由某些中小銀行來提供,而這在我國目前由城市商業銀行來完成則是切實可行的。一方面城市商業銀行本身資金小很難與大銀行爭奪大客戶,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可以說是大銀行留下的適合城市商業銀行這樣的小銀行生存的空間,因此城市商業銀行應該將資金的核心業務定位為服務中小企業。
三、城市商業銀行的內部治理結構
城市商業銀行是由許多城市信用社合并組建的,當時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的考慮,國家規定地方財政持股約在25%-30%左右,單個法人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10%,個人不得超過2%,從而地方政府占有了絕對的控股地位。因此,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董事會和經營層高層管理人員的人選由地方政府決定或者受其影響,甚至于某些城市商業銀行董事長在過去是有地方政府官員兼任的。這樣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形同虛設,公司治理結構所體現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及監事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不能體現出來。因此,城市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急待完善。
1.改變城市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
通過股權結構的改善可以改變上述由于國有股獨大導致的公司治理問題,具體的就是引入戰略投資者,可以包括民營資本和國外資本。戰略投資者的引入,由于一方面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直接關系到其股東權益,另一方面戰略投資者的持股期是比較長的,則必然更加關注所持股城市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這樣將會驅使他們對公司的經營進行監督,股東大會的作用就會不再虛設,董事會的成員也不再由政府壟斷,公司治理將得到改善。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的一些城市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改善公司治理結構(見表1)。
表1 部分外資參股城市商業銀行情況表
資料來源:艾仁智.自組織理論與城市商業銀行發展[J].金融研究,2005,(6)。
2.完善董事會的建設和各項功能
一是要健全董事會成員的的產生辦法。建立健全董事的提名機制,使股東大會在董事的任免上起決定作用,董事會在銀行高級管理層的任免上起核心作用。改變過去董事和銀行高管的產生行政化的現象,將控股股東的權力限制在規范行使所有權的范圍內,使他們對銀行的決策和經營管理只能通過對重大事項的表決權和質詢權來體現,而不能直接干預銀行的正常經營或通過自己的特殊地位進行于己有利的關聯交易。二是要優化董事會的結構,主要是董事的結構要合理,特別是要有董事能夠代表中小股東的利益,使董事會在決策時充分考慮所有股東的利益,防止控股股東的自利行為。同時要保證一定數量的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參與審計委員會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將更能保障投資者的權益,保障城市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本身的發展。要引入國內和區域內相關金融、法律、會計財務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和銀行家作為銀行的外部獨立董事,增強董事會對重大事項的決策能力和對銀行高級管理人員的監督作用。[4]三是要建立健全董事會下設委員會的建設,分設提名和薪酬委員會、風險控制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戰略發展委員會和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使他們在董事會的領導下分工協作,以實現對銀行的有效治理和科學管理。
3.發揮監事會對董事會和經理層人員的監督作用
要做到監事會獨立于董事會和經理層人員履行義務,必須要求監事會成員只能由與銀行無任何利害關系的人擔任。同時要對監事的任職資格進行嚴格審定,由在金融、會計、法律等方面的專家充當監事,由獨立董事擔任監事會的監事長。這樣可以全面提高監事會的監督功能和效率,在充分保護中小股東利益和銀行職工利益的同時,有效地監督銀行董事、董事長、行長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盡職情況,在他們損害銀行利益時糾正其行為,并對銀行的決策和經營管理進行監督。
4.加強信息披露制度和內部風險控制制度的建設
一是要加強信息披露。這樣有利于外部的投資者、債權人和監管機構了解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情況,對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經營業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種外部監督將有利于治理結構的改善。二是加強內控制度的完善。建立合理的業務流程,體現職責分離和相互制約的內控機制;加強內部審計,內部審計部門應該作為董事會下設的一個專業部門,以加強對銀行經營管理的審計力度,充分暴露銀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經營中的違規現象;加強內部制度的落實,主要是要落實對違規人員的處罰力度,追究相關當事人和領導的責任,在制度的執行上切實做到有章必依、違章必究。
四、城市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
城市商業銀行由于在資金規模、營業網點、資產質量和人力資源方面無法與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競爭,因此應該立足于三個服務,同時還要積極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活動。創新的動力來自城市商業銀行的利潤動機,而創新的源泉來源自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城市商業銀行和大銀行相比有著對本地經濟、中小企業和社區的信息、文化優勢,這更是針對性地開展金融服務創新的良好條件。關于城市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服務城市居民的金融產品創新
作為市民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的創新應該體現在對社區居民開展各種形式的助學貸款、個人消費信貸、股票抵押貸款和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等金融產品。一是拓展個人消費信貸市場。要加強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考核與管理,有效擴大個人消費信貸市場份額;積極開發個人住房擔保貸款、個人保險單質押貸款、非指定住房按揭貸款等個人業務,積極與擔保公司合作,推進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二是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有選擇、有重點地做精做細相關產品和業務。開辦各種銀行卡業務,使銀行卡可以一卡多用。開辦網上銀行業務,滿足社區居民通過網上銀行辦理公司、個人和基金理財等業務的需求。并開辦移動銀行業務和推出手機銀行業務。
2.服務中小企業的金融創新
一是信貸發放要做到五個限制和五個傾斜:限制中長期貸款,向短期貸款傾斜;限制房地產等過熱行業貸款,向新型和高技術工業企業傾斜;限制大型企業貸款,向中小及民營客戶傾斜;限制固定資產貸款,向流動資金貸款傾斜;限制少數大額客戶的信貸業務,向中小企業及個人業務客戶群傾斜。這五個原則首先就體現了城市商業銀行作為中小企業的銀行的特點。二是積極拓展中小企業客戶集群。在堅持傳統的信貸業務的同時,利用自身專業化人才優勢,提供包括理財咨詢、投融資規劃、財務分析等專家型金融服務,與中小企業客戶結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認真做好市場細分,面向中、高端客戶,推出客戶綜合理財新業務。[5]
3.城市商業銀行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須注意的問題
一是產品創新必須與地方的實際相結合,產品的開發必須與當地的人文經濟情況相結合,比如在設計信用卡的服務時就得考慮有的地方中小企業習慣于現金交易的情況等。金融創新產品的定價還要根據地方經濟的實際情況進行定價,考慮當地經濟的發展程度與承受能力。二是要注意金融創新產品的營銷,在了解客戶需求的前提下通過營銷把產品推向市場。三是在軟硬件設施上也要加以創新。提高科技對業務開發、市場拓展的貢獻度,整合現有綜合業務網絡應用程序,建立全面規范、安全可靠、先進的綜合網絡核心業務平臺。
參考文獻:
[1] 唐雙寧.實現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的科學發展[J].中國金融,2005,(13).
[2] 劉元等.城市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與定位回歸[J].中國金融,2005,(21).
[3] 向力力.制度變遷:城市商業銀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分析[J].求索,2005,(10).
關鍵詞:村鎮銀行;主發起行;民間資本
一、主發起行制度下村鎮銀行運行現狀
截至2016年末,我國已組建村鎮銀行1519家,資產規模合計達1.24萬億元,覆蓋全國31個省份1213個縣市,貸款余額7021億元,農戶及小微企業貸款占各項貸款余額的93%,村鎮銀行引進民間資本815億元,占實收資本的72%。民間資本的引入能解決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但要有效控制風險還需依托制度來保駕護航。主發起行便是其中一項關鍵的制度設計。在我國設立村鎮銀行,必須有一家符合監管條件,管理規范、經營效益好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其最大的股東或唯一股東,該銀行業金融機構稱為主發起行或主發起人,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鎮銀行股本總額的15%[1]。主發起行對村鎮銀行運作進行專業化指導,并全面負責風險處置工作。我國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以商業銀行為主導,主要包括5家國有商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12家全國性非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以及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等[2]。可以將主發起人分為四大類,即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中小銀行機構及外資銀行,其中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構是主要推動力量[3]。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絕對控股現象普遍。在現有1500多家村鎮銀行中,90%以上都引進了民間資本。但大部分主發起行持股比例超過50%,處于絕對控股地位。大中型商業銀行作為主發起行,一般持股51%以上。城商行方面,哈爾濱銀行對村鎮銀行持股比例保持60%,臺州銀行對村鎮銀行持股80%以上。農村銀行業機構對發起設立的村鎮銀行持股普遍低于40%,民間資本參與份額較高。
二、主發起行制度下村鎮銀行SWOT分析
(一)主發起行制度下村鎮銀行發展優勢
對于村鎮銀行而言,大型國有銀行作主發起行優勢在于:首先,主發起行資金實力雄厚。村鎮銀行能夠借助其資金優勢保證流動性,有效控制銀行風險。其次,主發起行在產品服務設計、企業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具有成熟的體系。村鎮銀行的產品創新可以得到主發起行的技術支持,經營管理也可借鑒主發起行經驗。再次,國有銀行作為主發起行對村鎮銀行發展具有較強的政策引導作用,不易偏離村鎮銀行服務“三農”、支持“小微”的設立宗旨。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作主發起行優勢在于:首先,主發起行自身具有品牌優勢和全國性特點,這有助于打造分布廣泛的村鎮銀行品牌。其次,主發起行自身發展戰略較為注重縣域地區金融市場和廣大中小企業資源。其市場定位、經營戰略與村鎮銀行距離小,由其設立的村鎮銀行的產品服務更契合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經營方式靈活、貸款辦理流程相對簡便,快捷的服務能增強競爭力。區域性銀行業機構作主發起行優勢在于:首先,主發起行熟悉當地金融環境,能準確了解當地金融市場的需求,該類村鎮銀行的產品服務具有額小、量多、面廣的特點,更易被當地農戶和小微企業所接受。其次,村鎮銀行與主發起行在地域上較近,壓縮了管理半徑,節約了管理成本,方便主發起行對村鎮銀行監督管理。且立足于本地開展業務,能體現決策連短、決策效率高以及服務快捷的優勢。再次,村鎮銀行股權集中度較低,很多主發起行沒有絕對控股村鎮銀行,有利于引進民間資本、實現產權多元化。例如,由石嘴山銀行設立的石銀系列的村鎮銀行,發起行持股大多只占20%,充分利用了當地民間資本。該類村鎮銀行更重視民營企業和自然人股東的作用,給予其較大的話語權,有利于協調股東利益、改善股東關系、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更加吸引民間資本的參與。
(二)主發起行制度下村鎮銀行發展劣勢
大型國有銀行作主發起行劣勢在于:首先,村鎮銀行獨立性弱,股權集中度高,股權結構缺乏制衡性。其村鎮銀行的董事長、監事長和高管人員基本由主發起行委派或擬定選舉人員,其他股東缺乏話語權,易導致公司治理機制缺失。重要事項的逐級上報易造成決策鏈過長、業務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較高。其次,主發起行市場定位、企業文化以及日常經營與村鎮銀行差距大。國有銀行市場定位和經營理念是“做大、做強”,村鎮銀行的設立宗旨是“支農、支小”。這種差異使非涉農的大型國有銀行不能因地制宜的依據當地經濟發展具體需求來設計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中型股份制商業銀行作主發起行的劣勢在于:首先,主發起行經營布局以城市為主,設計的產品和服務是為滿足城市金融市場的需求。其設立的村鎮銀行,也存在對農村金融市場不夠了解的問題。其次,這類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目的側重于擴充業務、增加網點覆蓋率來實現跨區域發展,“支農、支小”目的性體現不強。區域性銀行業機構作主發起行的劣勢在于:首先,主發起行綜合實力較弱,在品牌、資金、技術等方面無法與全國性大中型銀行比擬,村鎮銀行得到的支持有限[4]。其次,主發起行持股比例較低,當內部協調遇到問題時,可能會出現其他股東抵制發起行影響,使其不能較好履行發起人職責。再次,該類銀行機構在異地設立會受到嚴格監控,若變相的借助設立村鎮銀行來增加經營范圍,跨地域開展業務,很可能由于規避監管而引發風險。
(三)主發起行制度下村鎮銀行發展機遇
主發起行制度下村鎮銀行發展機遇,主要體現為:第一,國家政策支持給村鎮銀行籌建、經營創造機會。主發起行起中心軸作用,集中當地零散資本,為村鎮銀行組建提供了資金基礎。國家關于村鎮銀行的很多扶持政策是在主發起行制度的基礎上發揮作用的。例如,“東西部掛鉤”政策,依靠主發起行提供資金支持,可以在當地財力不足的地區設立村鎮銀行,促進了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村鎮銀行組建。第二,在客戶偏好方面,百姓傾向于選擇熟悉的品牌。在判斷村鎮銀行實力時,習慣考慮其出資人狀況。主發起行對村鎮銀行的品牌建設起到支撐作用,使其更易得到市場認可,被客戶接受。百姓由于對新鮮事物陌生,往往懷疑其實力。因此,實力雄厚的主發起行是村鎮銀行品牌保證,能提高公信力。在后續發展中,有實力的主發起行能夠設立多家村鎮銀行,打造一個品牌,如建信村鎮銀行、浦發村鎮銀行等。這類自成品牌的村鎮銀行更容易開拓客戶群發展業務。
(四)主發起行制度下村鎮銀行發展威脅
村鎮銀行后續發展風險,主要體現為:第一,競爭對手的潛在威脅。村鎮銀行受到民間資本的競爭,主發起行制度限制村鎮銀行對民間資本的吸收,民間資本與主發起行利益、理念沖突,易導致民間資本撤資。隨著金融創新和發展,民間資本可能通過民間借貸變相的在農村開展業務,對村鎮銀行產生競爭。第二,經濟環境的潛在威脅。在經濟衰退時期,農村金融市場前景不好,村鎮銀行盈利能力差,容易成為主發起行業務轉移的對象,打擊了其進行自主創新,市場拓展的動力,偏離服務“三農”宗旨。第三,行業政策變化的潛在威脅。現有村鎮銀行長期受主發起行的影響,競爭能力不足。隨著金融改革深化,存在政策上取消主發起行制度的可能性,發起人主體多元化將對現有村鎮銀行生存產生威脅。
三、村鎮銀行充分利用主發起行優勢政策建議
(一)借鑒主發起行經驗的同時加強自主創新
村鎮銀行應該充分發揮獨立法人職能,有取舍的借鑒主發起行經驗,但不能依賴主發起行,盡量避免直接嫁接主發起行的經營管理模式。明確自身市場定位,積極熟悉當地金融市場需求。借助主發起行的資金優勢和技術支持,自主創新,設計契合當地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村鎮銀行應該形成自身的企業文化,銀行高管應該加強學習,廣泛聽取當地人才的建議,創新管理模式,及時與主發起行溝通,全面詳細的反應當地狀況。村鎮銀行應積極提出訴求,在主發起行幫助下建立獨立的綜合網絡平臺、支付結算系統,逐步健全自身設施,為自主創新打好基礎。
(二)加強村鎮銀行與主發起行的聯動機制
為解決主發起行制度下,村鎮銀行由于決策鏈過長而導致的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應該加強村鎮銀行與主發起行之間的聯動機制,體現在溝通協調和信息反饋方面,加強部門協作,實現快速反應。村鎮銀行應與主發起行協調,要求權力下放,擴大自主決策范圍。需要主發起行決策部分,主發起行可以將決定權交給當地分行,當地分行應建立專門部門負責處理村鎮銀行相關事宜,盡量縮短批復時間,簡便手續,提高村鎮銀行運營效率,為客戶更快捷的提供金融服務。此外,村鎮銀行和主發起行應建立定期溝通反饋,使主發起行全面了解村鎮銀行面臨的市場環境、產品需求情況,主發起行進行決策時應充分聽取村鎮銀行管理者和其他股東的建議。
(三)加強主發起行與民間資本的協調合作
為解決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與民間資本的沖突問題,應該完善村鎮銀行內部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交流合作,提高管理效率。村鎮銀行管理者應當定期聽取各位股東的意見,并反饋給主發起行。增加民間資本的話語權,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中,在銀行高管人員中增加民間資本代表比例。兼顧主發起行和民間資本的利益,積極增加盈利能力。此外,在村鎮銀行資源整合能力、入股股東素質方面應當堅持審慎原則,這也是保障主發起行和民間資本能否良好結合的前提。
參考文獻:
[1]何辛銳.對主發起行控股村鎮銀行的思考[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3,(07):36-37.
[2]胡琳.主發起人對村鎮銀行設立的影響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12.
1、是商業銀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需要
銀行是企業,以提供服務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我國商業銀行傳統資產負債業務資產品種單一,質量低下,籌資成本高;同時,受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影響,存貸利差越來越小,利差收益提高困難,靠傳統資產負債業務維持生存發展越來越困難,因此,必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中間業務不僅可以改善資產負債結構、分散風險,而且通過增強服務創造效益,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收益的重要來源。發展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需要。
2、是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需要
按照《巴塞爾協議》,銀行的資本對風險資產比率要達8%,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增加資本儲備,這必然影響銀行贏利。中間業務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風險小的優勢,有助于商業銀行積累大量資本,增強競爭能力,是商業銀行未來發展和競爭的主要陣地。
同時,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外資銀行的加速進入給我國銀行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辦理中間業務對外資銀行來說具有明顯優勢,中間業務市場份額將被瓜分。因此,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實現銀行經營多元化是理性選擇。
二、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面臨的問題
1、對發展中間業務存在認識偏差
受體制、觀念、思維方式和實踐經驗的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均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營業務,對國際銀行業中間業務快速發展的趨勢認識不足;對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后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認識不足;對中間業務的手續費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業銀行利潤總水平沒有給予高度重視,影響了中間業務的發展。
當前一些商業銀行將中間業務作為存貸款業務的附屬業務、派生業務,從而主觀上將中間業務置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將其視為吸收存款、穩定客戶的一種手段,沒有從戰略角度將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三大業務之一來發展。
2、中間業務規模小,技術含量不高,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盡管我國商業銀行開辦的中間業務已達260余種,但實際運用的品種很少且層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結算和業務等勞動密集型品種方面,高附加值品種在我國銀行業中尚處于起步階段。而西方國家商業銀行推行的中間業務范圍廣泛、種類繁多,涵蓋、結算、擔保、融資、咨詢和金融衍生等眾多領域。尤為突出的是美國花旗銀行:存貸業務帶來的利潤占總利潤的20%,而其余80%的利潤都是由承兌、資信調查、企業信用等級評估、資產評估業務、個人財務顧問業務、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大量中間業務貢獻的。據了解,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內,平均為7%-8%,有的甚至不足1%。
3、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限制了中間業務的發展
1995年頒布的《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只能從事傳統的銀行業務,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產,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中間業務大多屬于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交叉經營的領域,因此,國家的宏觀金融管理政策對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的限定,直接決定著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開拓空間,使銀行無法設計開發出跨領域、綜合性、多方位的中間業務產品,難以提高業務的集約水平。雖然近年來我國在混業經營方面的監管有所松動,但是分業的大框架并沒有發生變化,中間業務的開拓受到法律法規限制,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4、同業競爭不規范,中間業務收費狀況混亂
現行中間業務收費依據主要有央行的《支付結算辦法》、政府部門制定的有關收費標準、各行自定的收費標準以及由銀行與客戶協商確定等。收費標準多方制定,造成收費行為不規范,缺乏公平競爭原則。各銀行為搶占市場,競相壓價,或不收費甚至“倒貼”,成本與收益不對等,非理性競爭減少了商業銀行的收益,嚴重威脅著中間業務的開展。
5、中間業務創新能力不夠,缺乏專業人才
中間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涉及領域廣、知識面寬,具有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是金融領域的高技術產業。相關的高素質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銀行業開展高技術含量中間業務品種的“瓶頸”。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熟悉銀行業務及計算機、法律、國際金融、投資、證券、保險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和儲備嚴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
三、發展中間業務的建議及對策
1、轉變觀念,將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發展中間業務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對銀行服務提出的新要求,我國商業銀行自身應充分重視中間業務,將中間業務定位為新的利潤增長點。要從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的高度認識中間業務,注意處理好中間業務與資產負債業務的關系,把發展中間業務提到保證銀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合理規劃發展戰略,通過中間業務的發展壯大來支撐和促進傳統業務的鞏固和發展,使兩者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2、細分客戶資源,加快創新步伐,開發出滿足差異化需求的中間業務產品
各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必須加大對金融產品的研發力度,開發創新出適合不同類型企業、居民要求的中間業務新品種。商業銀行在選擇中間業務目標市場時應該采取差異化策略,要充分注重客戶需求的差異性,并按不同的消費群進行市場細分,提供客戶真正需要的金融產品。
同時,加大中間業務品種的創新,堅持以滿足基本客戶的需求為導向,以增加新品種為切入點,不斷推出中間業務的新品種;吸收和引進國外商業銀行已經開辦的具有推廣價值和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加以改造,為我所用。
3、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逐步實現混業經營
從西方金融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來看,混業經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隨著綜合經營的條件逐漸成熟,國家應對現有的分業經營框架進行修改,逐步放開商業銀行的業務領域,為拓展中間業務提供法律支持。事實上,新的《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三大銀行法,已為金融混業經營預留了發展空間。
4、加強管理,制定統一的收費標準
加強管理,制定統一的收費標準是中間業務發展的關鍵。金融管理部門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對中間業務的管理,進一步完善中間業務管理的細則,制定中間業務收費的標準,明確收費管理權屬;并允許商業銀行根據市場、客戶、風險、成本等因素有限浮動,防止惡性競爭,同時加大違規的懲罰力度。另外,應充分發揮銀行同業協會的作用,推動商業銀行之間加強溝通與聯系,對中間業務收費等問題達成一致,創建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維護競爭的公平性。
5、注重人才開發,建立專業的中間業務隊伍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中間業務從業隊伍對促進中間業務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商業銀行既要大力引進一批具備金融、法律、財會、稅收、企業管理、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又要建立員工長效培訓機制,為員工提供再學習的機會,使其能了解中間業務的最新動態并參與到業務創新中來。同時,必須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盡快建立起符合現代商業銀行要求的人事激勵約束機制,能充分挖掘和調動員工的潛力。
中間業務利在長遠,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金融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間業務,研究探討和逐漸規范中間業務的發展,對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自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晉重文:從中間業務中尋找贏利增長點[J],西部論叢,2006,(2)。
[2]武思彥:論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商業研究,2006,(5)。
[3]張樹基: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的再思考[J],特區經濟,2006,(3)。
為貫徹落實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精神,充分發揮金融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文化產業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充分認識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加大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力度,推動實現金融與文化產業的有效對接,是我市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迫切需要;是建設“文化”、“創意”,構建現代文化產業發展體系的現實選擇;是提升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增強文化產業區域影響力的有力抓手。人民銀行各縣(市、區)支行、各金融機構要切實樹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理念,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重點做好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工作。要認真學習領會《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精神,根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導向,加強信貸資源集聚、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深化政銀企合作,為實現我市文化產業振興構筑強有力的金融支撐體系。
二、集聚信貸資源,加大對文化重點產業的金融支持
(二)突出支持“6+1”文化重點產業發展。各金融機構要明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積極爭取上級行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加強金融資源傾斜配置,突出對文化旅游業、新聞傳媒業、文化會展業、演出娛樂業、印刷服務業、工藝美術品業和創意設計業等“6+1”重點產業的信貸投入。
一是積極支持文化旅游業發展。充分挖掘“山海文化”、“佛道文化”等民俗文化內涵,加大對文化資源開發、重點景區設施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的信貸支持,完善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著力擴大銀行卡在景區使用的覆蓋面,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支付結算服務。二是做大、做強新聞傳媒業。支持廣播電視業和報業發展,突出對新華書店下伸網點建設的金融資源集聚,助力打造新聞傳媒集聚區。三是推動提升文化會展業知名度。借助中國(路橋)民營經濟論壇、中國網絡音樂節、中國(玉環)模具機床展等重大會展平臺,促進與商貿企業的合作,推動擴大文化消費和文化貿易;突出支持會展物流和會展配套設施建設,做好會展金融服務,打造文化會展基地。四是提振演出娛樂業。重點支持高標準影、劇院、影視文化產業園區、體育休閑產業建設,為打造演出娛樂集聚區提供信貸支撐。五是滿足印刷服務業和工藝美術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對傳統印刷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增加信貸投入,推動印刷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積極支持民間工藝美術作者的創意和探索,進一步繁榮工藝美術品市場。六是重點培育創意設計業,扶持汽車文化創意設計、外包裝設計、小商品設計、工藝美術設計、雕塑設計及展覽設計、旅游商品研發設計等加快發展。
三、創新金融產品,有效滿足文化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三)深化適合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信貸產品創新。各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實際,在充分調查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開發適合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信貸創新產品。積極開展對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融資,支持企業開展并購融資,促進產業鏈整合。對于具有穩定物流和現金流的企業,可發放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貸款。對于租賃演藝、展覽、動漫、游戲,出版內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儲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復制,廣播影視節目的制作、傳輸、集成和電影放映等相關設備的企業,可發放融資租賃貸款。要著力拓寬貸款抵(質)押物范圍,探索建立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大力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積極探索開展專利權、著作權以及經過評估的文化資源項目、銷售合同、門票等現金流量為保證的未來收益權質押貸款,逐步擴大收益權質押貸款的適用范圍。
(四)探索適合文化產業項目的多種貸款模式。對于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等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要項目,全國性銀行在臺分支機構要通過銀團貸款、聯合貸款、同業合作等方式重點給予資金支持,并積極爭取上級行直貸或直接申請單列規模。各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要集聚有限資源,傾斜支持規模小但成長性好的文化企業,同時加強與大型商業銀行之間的合作,有效降低單個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對處于產業集群或產業鏈中的中小文化企業,各金融機構可積極探索聯保聯貸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四、完善服務方式,加強和改進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
(五)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各金融機構開展金融體系和業務流程再造,完善內部治理,優化服務方式。有條件的銀行機構可設立專家團隊和專門的服務部門,為文化企業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務;加強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綜合利用多種金融業務和金融產品,推出信貸、債券、信托、基金、保險等多種工具相融合的一攬子金融服務,為文化企業的不同成長階段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融資產品。對于國家、省及市重點支持的文化產業及項目,各金融機構要優化簡化審批流程,切實提高審批效率。
(六)完善利率定價機制。各金融機構應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文化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監管要求的靈活的差別化定價機制。針對部分文化產業項目周期特點和風險特征,可根據項目周期的資金需求和現金流分布狀況,科學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對于政府重點支持的文化產業及項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對于發展前景和信用較好但暫時有困難的文化企業,應充分考慮企業的可承受能力和生產經營狀況,主動讓利企業,貸款利率盡量少上浮或不上浮。
(七)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結算服務。進一步發揮人民銀行支付清算的作用,深化支付清算系統在文化產業中的運用。著力推廣電子商業匯票、銀行卡、網上支付等新型電子支付工具。加快完善銀行卡刷卡環境,推動文化旅游、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演出娛樂、藝術品交易等行業的刷卡交易,實現刷卡消費無障礙,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
(八)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和業務考評改革。加強文化企業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更新力度,積極探索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模式和評級方法,改善文化企業融資的信用環境,有效解決文化企業的抵押擔保難題。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商業銀行業務考評制度,建立專門針對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的考評體系,將加強信貸風險管理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發揮考核的激勵促進作用。
五、破解資金制約,努力拓寬文化企業的融資渠道
(九)推動擴大直接融資。加強與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開展對文化企業利用金融工具籌資的宣傳和培訓工作,支持、引導處于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推動成長型文化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實力雄厚的優勢,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為文化企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適當放寬準入條件,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風險偏好型投資者積極進入處于初創階段、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文化業態。
六、增強部門合力,優化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十)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人民銀行各縣(市、區)支行、各金融機構要暢通政、銀、企交流渠道,通過聯合舉辦銀企洽談會、融資推進會等多種形式,加強文化項目和金融產品的宣傳、推介,積極主動促進銀行與企業和項目融資對接。有條件的縣(市、區)可探索組建轄內文化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服務平臺,形成投融資服務的集聚效應,為企業和資本架起溝通橋梁。
(十一)加強文化產業政策的執行力度。切實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根據文化部制定的《文化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對納入“鼓勵類”的文化產業項目,各金融機構應優先予以信貸支持,對“限制類”的文化產業項目要從嚴審查和審批貸款,營造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七、開展政策評估,提升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關鍵詞:商業銀行;客戶關系管理;銀行績效;結構方程模型
文章編號:1003-4625(2010)05-0087-04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簡稱CRM),是現代管理科學與先進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它既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種前沿性的管理理念,又是一種高度復雜的系統軟件。
CRM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羅納德?S?史威福特認為:客戶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富有意義的交流溝通,理解并影響客戶行為,最終實現提高客戶獲得、客戶保留、客戶忠誠和客戶創利的目的。史福特進一步認為,客戶關系管理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C――服務渠道管理(channel management),即進行市場營銷的綜合性、互動性的服務渠道管理;R――關系營造(relationships),即建立在優質、高效、便捷服務基礎上的真正的客戶關系;M――對企業的一體化管理(management of the total enterprise),即前臺操作與后臺操作的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國際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大。商業銀行為了擺脫困境、大力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并迅速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均先后實施了客戶管理戰略。
商業銀行CRM的核心思想是:客戶是維持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對銀行和客戶間發生的關系要進行全面的管理;CRM的核心體現是客戶關懷,它貫穿了與客戶接觸的所有環節,包含客戶從購買前、購買中、購買后的客戶體驗的全部過程;作為CRM重要組成部分的客戶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客戶的保持周期越長久,企業的相對投資回報就越高,從而給企業帶來的利潤就越大;CRM主張從客戶的角度來對銀行流程進行重新設計和優化,主張以客戶服務中心代替傳統意義上的營銷部門,并以工作流經理代替傳統的銷售經理,以團隊協作代替原有的職能分割。
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業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較為滯后。西方商業銀行一直處于激烈的競爭狀態,在客戶服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國內商業銀行目前還存在著明顯的計劃經濟時期的痕跡,對“以客戶為中心”的理解仍處于表面狀態,沒有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長期以來對客戶實行無差別的服務策略,不能對真正的盈利客戶進行區別對待。雖然商業銀行的數據庫積累了大量的客戶信息,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數據管理與分析系統,各種數據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島”,難以將各種客戶信息與資源統一起來。
我國商業銀行正面臨金融業的全面開放,內外資銀行正從經營理念、市場、客戶、人才、信息技術等各個方面對商業銀行形成激烈的競爭態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客戶是真正的上帝,是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因此,如何開發客戶資源并保持穩定的客戶隊伍,如何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問題。
二、研究模型的構建
(一)基礎理論分析
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CRM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思想,是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這一戰略目標的先進技術手段。因此,CRM在我國商業銀行的應用將大大變革傳統的客戶管理模式。
第一,CRM可以形成穩定統一的客戶服務界面。CRM通過數據庫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能很好地集成客戶的各種信息,形成銀行內部的強大的知識庫,并能對客戶的信息加以識別和分析,使得每一位客戶經理能隨時查閱每一位相關客戶的信息,從而形成了銀行對客戶服務的統一界面。
第二,CRM有利于銀行保持優質客戶資源。CRM通過分析客戶的抱怨、建議、咨詢等信息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服務水平,贏得客戶的最大滿意;通過分析產品對客戶的應用頻率、持續性等指標來判斷客戶的忠誠度,從而對忠誠客戶提供優惠服務;通過交易數據來識別具有吸引力的盈利客戶,建立與客戶的長期合作關系,在滿足客戶需要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效益目標。
第三,CRM有利于商業銀行優化配置內部資源。CRM幫助商業銀行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資產數量及其分布、資金頭寸調度情況、信貸資產分布情況、客戶的信用情況和銀行的網點利用率情況等,有助于銀行對資金調動、網點分布等方面的管理。同時,CRM的建立和實施也是對傳統流程的優化過程,各職能部門可通過網絡的工作方式實時對客戶的需求進行調整,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建立了一種內部組織結構的協調機制,有利于內部管理人員的分工和協作。
第四,CRM能夠對客戶經理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激勵和監督。由于決策層可隨時調用客戶經理的信息數據,并且對銀行各職能部門按不同的權限進行不同程度的公開與共享,使得客戶經理的行為模式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透明化,形成一種公開、客觀的機制對客戶經理的行為進行考核和評價,從而有利于對客戶經理的激勵和監督。
第五,CRM有利于銀行對客戶信貸風險的防范。信貸活動中銀行與客戶是一個動態博弈過程,信息不對稱使得動態博弈過程中銀行處于信息劣勢地位,由此引起客戶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CRM能觀測和分析客戶行為對銀行收益的影響,及時了解客戶信息并進行動態監測,緩解博弈過程中的銀行劣勢地位,提高信貸效率并降低信貸風險,同時通過與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來修改博弈條件,建立新的合作博弈模型以尋求新的納什均衡點,提高博弈過程中的銀行效用,減少銀行經營的風險性。
因此,對銀行機構而言客戶關系管理就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在高度電子化、數字化、信息化的條件下與客戶全面接觸,提供全程服務的統一技術平臺和智能服務系統。它要求銀行從“以產品為中心”的經營模式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轉移,即將銀行關注的焦點從內部運作轉移到客戶關系上來,為銀行提供了一個收集、分析和利用客戶信息的系統,使銀行有了一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直接面對客戶的平臺。
(二)研究假設的提出
根據文獻的研究成果,我國商業銀行CRM戰略可分為三個要素:管理理念變革、管理模式創新和信息技術支持。管理理念變革是指商業銀行CRM管理思想的培育和轉變,管理模式創新是指商業銀行CRM管理行為的優化和調整,信息技術支持是指CRM實施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支撐。
平衡記分卡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Robert S Ka-plan教授和復興方案咨詢公司總裁David P Norton于1992年提出的一套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是一系列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綜合體,包括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創新等四個方面。一般而言,企業的戰略遠景目標可分為四個要素:財務方面的目標是使股東滿意;顧客方面的目標是指顧客滿意;內部流程方面的目標是形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學習和創新方面的目標是使企業持續地創造價值。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逐步擯棄了傳統的單純以效益指標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評價方式,采用平衡記分卡對銀行運營進行全面的績效評價。根據平衡記分卡的內涵,我國商業銀行平衡記分卡同樣可以分為四個要素:財務要素、顧客要素、內部流程要素、員工學習與成長要素。財務要素是指從傳統的財務指標的角度來度量銀行的運營績效;顧客要素是指從客戶服務質量的角度來度量銀行的運營績效;內部流程要素是指從銀行內部運作效率提升的角度來度量銀行的運營績效;員工學習與成長要素是指從員工素質自我超越的角度來度量銀行的運營效率。
根據基礎理論分析的結果,我國商業銀行CRM戰略體系的三個要素對平衡記分卡的四個要素均存在微觀路徑上的激勵功能。設商業銀行CRM戰略體系中管理理念變革要素為∈1、管理模式創新要素為∈2、信息技術支持要素為∈3,同時設財務要素為η1、顧客要素為η2、內部運作要素為η3、員工學習與成長要素為η4,則得本文的研究假設如表1所示:
(三)測度要素的分解
1 CRM戰略要素的分解
根據文獻的研究成果,商業銀行CRM戰略體系中,管理觀念變革要素可分為四個測度指標:客戶中心戰略(X1),指商業銀行CRM的戰略指導思想是“以客戶為中心”;服務渠道優化(X2),指商業銀行在實施CRM過程中注重服務渠道的拓展和調整;客戶關系營造(X3),指商業銀行在CRM實施過程中注重客戶關系的開發和培育;一體化戰略(X4),指商業銀行在實施CRM過程中能夠實現前臺與后臺操作的一體化。
管理模式實施要素可分為四個測度指標:業務流程再造(X5),指商業銀行CRM的戰略實施與BPR相結合;組織結構優化(X6),指商業銀行實施組織結構優化以支持CRM建設;激勵策略(X7),指商業銀行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以提高CRM的運行效率;全員參與(X8),指商業銀行的CRM戰略能夠在全體員工中得到貫徹和執行。
信息技術支持要素可分為四個測度指標:CRM系統維護(X9),指商業銀行能夠有效地進行CRM軟件系統的升級與維護;數據倉庫建設(X10),指商業銀行能夠為CRM系統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倉庫;數據挖掘(X11),指商業銀行能夠有效地實施數據挖掘策略以提高CRM的運行效率;專業人力資本開發(X12),指商業銀行能夠有效地提高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
2 銀行績效要素的分解
根據文獻的研究成果,財務目標要素可分為四個測度指標:凈資產收益率的提高(Y1)、成本費用收益率的提高(Y2)、營業收入增長率的提高(Y3)、年利潤增長率的提高(Y4);顧客目標要素可分為四個測度指標:市場占有率的提高(Y5)、顧客滿意度的改善(Y6)、顧客忠誠度的提高(Y7)、顧客流失率的減少(Y8);內部流程要素可分為四個測度指標:服務質量的提高(Y9)、信息傳輸渠道的優化(Y10)、內部運營費用的降低(Y11)、內部管理機制的改進(Y12);員工學習與成長要素可分為四個測度指標:組織學習的實施(Y13)、員工滿意度的改善(Y14)、員工工作效率的提高(Y15)、員工培訓效率的改進(Y16)。
(四)研究模型的確立
根據研究假設的內容和測度要素的分解,得到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三、模型檢驗
(一)數據收集
本文采用七點量表制對28個觀察指標進行行業調查,在全國范圍內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獨立核算單位中選擇樣本300份,調查對象全部為各單位的高層管理人員與業務骨干。這些樣本分布于京、津、滬、陜、豫、渝、皖、甘、新、滇、川、粵、蘇、浙、湘、蒙等16個省市自治區,可以認定在地域上能夠有效地代表我國商業銀行總體的分布情況;其中:中國工商銀行100份、中國建設銀行50份、中國農業銀行50份、中國銀行100份,可以認定在結構上能夠代表我國商業銀行的總體分布情況。通過電子問卷、郵寄問卷、電話采訪、面談等形式,本文向300家調查對象尋求數據支持。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樣本數據270份,有效回收率約為90%,滿足調查研究中樣本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
(二)信度分析與效度檢驗
CRM戰略體系量表的Cronbach’s α值為0.7019。其中,管理觀念變革要素的Cronbach’s α值為0.7069,樣本因子特征值為2.332,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80%;管理模式實施要素的Cronbach’s α值為0.8368,樣本因子特征值為2.747,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71%;信息技術支持要素的Cronbach’s α值為0.8818,樣本因子特征值為2.809,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73%。CRM戰略體系量表的一級驗證性分析結果是:GFI=0.923,CFI=0.971,TLI=0.935,RMR=0.055,RMSEA=0.049,X2(39)=57.233,p=0.000。并且各測度指標的因子負荷均大于0.5,最小T值為2.258。所以,CRM戰略體系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于各要素之間的相關系數普遍較低,因此不需要進行二級驗證性因子分析。
平衡記分卡量表體系的Cronbach’s α值為0.7880。其中,財務要素的Cronbach’s α值為0.7910,樣本因子特征值為2.255,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81%;客戶要素的Cronbach’s α值為0.8212,樣本因子特征值為2.331,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77%;內部流程要素的Cronbach’s α值為0.8034,樣本因子特征值為2.338,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77%;員工學習與成長要素的Cronbach’s α值為0.7812,樣本因子特征值為2.010,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75%。平衡記分卡量表體系的一級驗證性分析結果是:GFI=0.953,CFI=0.920,TLI=0.961,RMR=0.035,RMSEA=0.067,X2(82)=165.363,p=0.000。并且各測度指標的因子負荷均大于0.5,最小T值為2.133。所以,平衡記分卡測度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于各要素之間的相關系數普遍較低,因此不需要進行二級驗證性因子分析。
(三)實證檢驗
本研究采用LISREL8.7進行全模型檢驗,得出外源變量對內生變量的效應矩陣(r)如表2所示:
同時得出全模型擬合指數列表如表3(修正后):
所以,模型擬合效果較好,無需繼續進行模型修正。(其他相關驗證結果在此略去)。
四、研究結論
(一)根據擬合指數列表可知,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因此,本文的研究結論具有高度的可信性,能夠有效地揭示我國商業銀行CRM戰略在企業績效改進方面的微觀路徑機理。
(二)根據效應矩陣表的結果可知,總的看來,我國商業銀行CRM戰略對企業績效的改進已經產生了顯著的作用。CRM戰略的三個要素都從不同程度上促進了銀行平衡記分卡四個要素的改善,從而促進了銀行績效的整體改善。
當前湖南省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信貸總量停滯不前、融資渠道日漸拓寬、配套服務較快發展的特點。
(一)、政策支持層面
湖南省政府出臺系列有關政策,引導銀行開發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化貸款程序,擴大貸款領域,并鼓勵銀行建立文化產業貸款綠色通道,給予信貸支持。
(二)、銀行支持層面
一方面,金融機構加大文化產業金融支持力度,針對文化產業特點開展金融服務創新。中國銀行改變傳統信貸模式,開發“經營權質押”、“存貨質押”等產品為文化公司提供貸款,并借助“中銀信貸工廠”為中小文化企業提供綠色通道。建設銀行嘗試數字電視收費權、企業法人股等質押貸款方式,豐富融資品種;探索電影制作權、著作權、版權等無形資產抵押貸款及設備抵押、倉單質押、應收賬款質押、文化企業聯保貸款模式。工行采取“固定資產支持融資+收入賬戶封閉管理”、綜合運用集合放款、版權質押和實際控制人連帶保證等模式為文化企業進行融資。各家銀行拓寬服務內容,為文化企業提供結算、理財等一系列金融服務等。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信貸增長停滯不前。2007年到2011年,湖南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貸款余額由42.17億元增加為42.20億元,增長不多。從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貸款余額占總體貸款余額比例看,一直呈下降的趨勢;從信貸主體看,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為文化產業信貸投放的主力軍;從信貸對象看,大中型文化企業占據著絕大部分的貸款量。
(三)、資本渠道支持層面
除了銀行的金融支持,文化企業還借助資本市場,通過上市來獲得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目前湖南上市文化企業有4家,分別是電廣傳媒、中南傳媒、天舟文化和拓維信息,同時有近10家文化產業基金,其中最大的一只是規模達30億元的湖南文化旅游產業投資基金。
(四)、配套金融服務層面
保險方面,文化企業目前投險品種主要以員工責任險及財產損失險為主;供給方面,目前湖南文化產業保險試點險種范圍共3類,覆蓋藝術品、文化活動、演藝活動等多個領域,在長沙及懷化地區進行試點。中介服務方面,已有部分中介擔保公司、資產評估公司為中小文化企業提供相應的擔保、無形資產評估服務。總體而言,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以銀行貸款和財政撥款為主,而民營企業以自籌、民間借貸為主。大型企業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及私募基金;而中型企業則除了部分銀行貸款和集團撥款外,職工自籌和委托貸款是另一主要融資方式。
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盡管湖南省政策支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的力度在不斷加強,但與當前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相比,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現狀仍不樂觀,支持力度依然較低,融資渠道不夠寬廣,主要表現為:
一是金融支持投入不足。企業作為經濟實體,有其發展壯大的過程,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企業的特征、發展狀況、風險狀況不同,其資金需求也就不同。據資料顯示,湖南省文化企業中90%屬于中小企業,基本上屬于創業期、成長期。由于商業銀行出于控制風險的考慮,利率定價尚不能覆蓋中小文化企業成本,因此會控制信貸總量。從貸款占比看,2011年文化、體育和娛樂貸款余額僅占全省貸款余額由2007年的0.68%下降至0.31%,與文化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及其快速增長相比,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投放量明顯偏少。
二是金融支持結構偏倚。在信貸主體結構上,在現有金融機構中,涉足文化產業貸款業務的主要是政策性銀行及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及其他商業銀行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相對較小;在信貸客體上,金融機構對大城市、大型企業集團、傳統文化產業貸款意愿較為強烈,而對于支持中小城市、農村、中小企業及新興文化產業普遍較為謹慎,份額偏低,中小型文化企業貸款難問題依然突出;在文化產品方面,支持文化產品生產領域較多,而文化產品消費領域支持不足;在審批流程上,貸款審批手續繁雜、審批周期較長、成本較高,也使得部分滿足信貸條件的文化企業無法及時獲得貸款。
三是融資渠道不夠寬廣。政府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中主要采取項目補貼、貸款貼息以及獎勵等方法。項目補貼適用于國有成分較高的企業,后期獎勵則一般是針對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企業的獎勵,這些企業在資金運營方面的環境都比較寬松,貸款貼息則是針對已經取得銀行貸款的企業,政府給予一定的優惠。而大多數的文化企業,規模比較小,從銀行取得貸款的難度非常大。政府并沒有針對中小文化企業的政策支持,使得政府資金對于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從銀行取得貸款,是我國大多數企業的融資方式。
四是金融創新意識不強。文化產業的特征是無形資產的比重較大,而有形資產相對較少,許多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經營場所是租賃的,因此無法提供房產、設備等傳統意義上的有效抵押品。在現有的銀行信貸體制下,這些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在國外,文化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一般是通過知識產權抵押貸款實現的。借款企業將其擁有的注冊商標、專利或者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作為質押,銀行在評估其價值后給予企業一定的貸款額度。目前,國內銀行對于開展知識產權抵押貸款比較慎重,這一方面與國內知識產權市場建設、知識產權評估服務水平低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國內銀行金融產品創新不足有關。
中小型文化企業的資金需求也有其特點,體現為貸款金額小、筆數多、時效性強,且資金需求多為中長期。因此,銀行在信用評級和貸款管理制度要區別于一般企業。但目前,國內銀行在信用評級時,沒有將文化企業和一般企業區分對待,沒有將文化產業的高成長性考慮在內;在貸款審批環節也相對繁瑣,不能滿足文化企業的資金需求。
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
針對目前湖南省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所存在的總量不高、結構不優、渠道不廣、創新不足的問題,應從創新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完善配套機制等方面研究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措施,加強和改進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服務。
(一)創新金融產品,完善差別化信貸服務機制
一是創新信貸產品,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多樣化文化信貸產品。開發專利權、版權、著作權、商標權、知識產權、制作權、收費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產品,推動多元化、多層次的信貸產品開發和創新。針對不同文化產業項目周期特點、風險特征,以及資金需求和現金流分布狀況,建立符合監管要求的靈活的差別化定價機制,科學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對于具有穩定物流和現金流的企業,可發放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貸款。根據創意期、成長期、成熟期等處于不同時期的文化產業出臺相應的組合產品。
二是創新綜合性金融服務,針對目前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業正在進行市場化運作的現實,建立相應的一攬子金融服務措施,支持重點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加強與產權交易等相關機構合作,為文化企業提供資金結算、機構理財、供應鏈融資、并購貸款、國際業務等綜合性金融服務,為企業做大提供“一站式”服務。
三是創新信用評級機制,建立文化企業內部信用評級體系。中小型文化企業創新性強、成長性好,大多擁有獨立的知識產權,因而應建立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體系,將企業的成長性指標列入其中,以區別與一般企業。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借鑒風險投資在考察企業成長性的經驗,綜合考慮企業項目的創新性和獨占性、未來發展前景、在市場中的地位、企業未來現金流、管理層水平等,建立符合文化產業特點的信用評估模型。
(二)拓寬融資渠道,提高文化企業整體融資能力
一是擴大文化企業的直接融資規模。對符合條件的重點文化企業,應做好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的培訓、輔導和推介工作,推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融資;積極支持文化企業通過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集合債等方式融資和借助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迅速成長;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風險偏好型投資者積極進入處于初創階段、市場前景廣闊的文化企業;積極探索信托計劃、融資租賃以及文化產業項目未來收益證券化等融資方式;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拓寬利用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的方式和空間,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多樣化融資渠道。
二是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集聚國際知名和有潛力的文化企業,拓寬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范圍,提供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公平機會,積極集聚民營文化企業和中小文化企業。
(三)完善配套機制,支持文化企業做大做強
一是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除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外,對于文化產業項目中的具體知識產權、項目等價值問題完善評估制度,為銀行或風險投資機構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投資評價依據。在信用擔保方面,由于信用擔保具有公正的外部性,因而需要政府引導建立信用擔保主體,完善信用擔保制度,以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文化產業經營風險,提高金融機構服務中小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1.1外資銀行長期以來積累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
外資銀行的經營理念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外資銀行的管理方式靈活而有效,很少采用直接的、行政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市場化的、以利潤為導向的管理方式,建立了健全的財務指標體系和風險管理體系。這與中資銀行長期以來受行政干預較多、機制較為僵化相比,顯然更加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從事跨國經營的商業銀行,外資銀行擁有成熟高效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機制,并能確保在高風險和信息化的經營環境中,防范各種金融風險,實現其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經營目標。
1.2外資銀行在體制及經營機制方面的優勢
相對于中資銀行,外資銀行不僅具有高度現代化的公司治理結構,其全能型銀行的體制也占盡了優勢。外資銀行具有經營多元化優勢,歷經多年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長期運作,金融工具和服務手段遠遠走在了中資銀行前列,金融品種齊全、科技含量大,自助化程度高,可為儲戶及企業提供廣泛的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的要求,大大優于分業經營的中資銀行。外資銀行經營策略明確,管理機制靈活,所從事的業務活動商業動機強。同時跨國銀行的全球化經營方式,也為其優勢資源的最佳配置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1.3外資銀行提供多樣化的產品,重視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
外資銀行較之中資銀行具有明顯的產品優勢,在信用卡、網上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及中間業務等方面,外資銀行具有強大的實力。這種優勢可以獲得高盈利業務的相當份額,對中資銀行造成很大威脅。外資銀行在科學分析客戶和市場細分基礎上,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多樣化產品,搶占市場先機。以匯豐集團的匯豐銀行和恒生銀行為例,兩家銀行提供的有特色的服務品種就達上百種,包括外幣存儲戶頭、信用卡、置業計劃、社區發展計劃、貸款、證券投資與交易、債券業務、外匯交易與外匯資金安排、旅行支票、保險等服務產品。
外資銀行優勢之一是其金融產品的創新與靈活性優勢。外資銀行根據市場調整產品的速度和敏感度高,可以根據利率和匯率等市場信息靈活調整經營策略。而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受經營體制制約,客觀上缺乏自,受政府政策影響較大,經營決策時間長,造成經營管理僵化,對客戶需求反映遲鈍。
在品牌建設方面,一些外資銀行已經積累了數百年的信譽,這自然對客戶有相當的吸引力。外資銀行所擁有的良好品牌優勢,是其尚未開展業務就獲得中國民眾很高期望值的重要原因。早在19世紀末,外資銀行就已在中國開展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務。不少知名外資銀行注重產品的標準化和一致性,實施品牌戰略,增強品牌產品在社會公眾中的吸引力。
1.4外資銀行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較高的盈利水平
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多來自發達國家,一般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國際大銀行強強聯合,掀起銀行并購浪潮,出現了一批“航空母艦”式的銀行集團。通常外資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遠遠低于中資銀行,資本收益率卻遠高于中資銀行。
近年來,全球排名前20名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達12%,資產總額平均增長超過9%,利潤平均增長超過20%,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增長15%。而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上述指標明顯不如外資銀行。混業經營是當代各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潮流,它不僅能有效地增強商業銀行對客戶的服務能力,同時可大大提高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在中國開業經營的外資銀行中,大部分具有混業經營的經驗和專門技術。而中資銀行因為種種原因混業經營受到制約,加之創新能力及服務水平技不如人,盈利水平與外資銀行有較大差距。
1.5外資銀行在服務手段及服務方式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外資銀行不僅擁有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能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建立共享的客戶檔案庫,對客戶進行個性化服務,而且擁有遍及世界的機構網絡體系,能實現國內外聯合資金的自由劃撥,可憑借快捷的資訊渠道為客戶提供全球24小時金融市場服務。這種技術優勢及服務手段的優勢對中資銀行構成強有力的挑戰。
外資銀行普遍應用先進的電子和網絡技術,大量采用電腦設備和自助終端,如ATM機、存款機、電話銀行、網上銀行及無人銀行等,自助式服務占了銀行服務很大的比例,使客戶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都得到銀行服務。自助銀行服務為銀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費用,延伸了銀行的服務職能。
外資銀行長期以來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服務質量吸引客戶。第一,提供統一標準的服務,使客戶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享受到銀行同樣的優質服務。例如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的許多分行都是敞開式辦公,客戶到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辦理業務,都能享受到“一站式”的銀行服務。第二,外資銀行通過客戶信息管理系統鑒別客戶價值,確定重點服務的客戶群體,提供差異化和個性化服務。如花旗銀行對中高收入階層提供支票帳戶、周轉卡、優先服務花旗金卡等;匯豐銀行開立“卓越理財”賬戶的客戶,均可在貴賓室享受銀行的特殊服務。
2中資銀行的競爭優勢
2.1中資銀行擁有本土經營的獨特優勢
長期以來,中資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建立了遍布城鄉的密集網點體系。開展零售業務要求機構網點的支持,而外資銀行在這方面無法和本地銀行相比,因此,在大部分地區,零售業務仍將掌握在本地銀行手中。中資銀行客戶資源廣泛,大都建立了相對穩定的龐大客戶群體和銀企合作關系,外資銀行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趕上。人民幣的同城清算、跨系統清算網絡也已基本完善,匯路暢通,擁有遍布全國的經營網點和完善的業務體系,外資銀行難以企及。
2.2中資銀行擁有國家信譽優勢
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優勢是有國家信譽作后盾,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在老百姓心中信譽度高,抗風險能力較強。此外,中資銀行相對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各個層次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特征和心理,這也是外資銀行的欠缺之處,外資銀行對本土經濟、人文環境等缺乏足夠了解,在業務發展的初期,必將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短板”。
2.3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同享國民待遇,可以改變中資銀行在某些方面的劣勢競爭地位
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可以享受免征或減征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優惠,相對削弱了中資銀行的競爭力。2006年底中外資銀行稅負水平統一,中外資銀行稅負歧視問題不復存在。此外,外資銀行在一些業務收費、業務范圍、監管標準等方面享有超國民待遇,中資銀行管制相對較嚴。在不久的將來,中外資銀行的市場環境將趨于公平,中資銀行的競爭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3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的具體競爭分析
3.1在高端客戶方面的激烈競爭
長期來看,外資銀行在機構網點上不可能與中國銀行相比,但外資銀行可能針對高收入人士,通過個人理財服務、信用卡業務、網上銀行業務、電話銀行業務、家居銀行業務等,擴大其對私業務的輻射面,以高新技術手段不斷取代傳統的銀行柜臺業務,吸引外幣和人民幣儲蓄存款。
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推動型向個人消費驅動型的轉變,消費融資者和消費者信貸將成為中國市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為富有的個人提供服務將成為外資銀行的重要目標市場。零售市場中的某些領域,諸如信用卡、汽車信貸或抵押貸款也已成為外資銀行與其中資伙伴合作的目標。
在批發業務方面,外資銀行的目標企業客戶主要是資金量較大,市場前景看好的企業,跨國企業、三資企業、中國的外向型企業、大型集團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業將成為外資銀行爭奪的重點。目前,160多家外資銀行在華機構中的絕大多數,其客戶對象仍然主要是三資企業,而且主要是外資銀行所在國或地區的對華投資和跨國公司,大致比例為50%~60%。中國加入WTO之后,它們的競爭對象將逐步向國內優質客戶擴展。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機構,外資銀行不是謀求為所有客戶提供普遍服務,而是進行市場細分,鎖定自己的目標客戶,將資產投向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企業,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于優質的高端客戶。通過掌握20%的高端客戶來獲取80%的行業利潤。
從服務理念來看,中外資銀行并無差別,都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但在服務質量的管理、標準的制定,特別是在將服務質量的管理與績效考核結合上,外資銀行具有明顯的優勢。正是由于外資銀行擁有一套嚴格而有效的服務質量管理制度,使得外資銀行能為客戶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從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并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3.2在中間業務、創新業務等高端業務方面的競爭
目前,中國正處于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的過程中,雖然已經出現了一些控股公司,但對中資銀行混業經營的限制尚未解除。當前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業務比較單一。外資銀行作為其利潤增長的重要來源的中間業務品種豐富,相比之下,國內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滯后,品種少,檔次低,收益差。
目前外資銀行在已開展的一些中間業務如國際結算等方面顯露出強勁的競爭力,國際結算業務的市場份額已達到40%左右。外資銀行經營信用卡業務尤其是國際卡業務方面將會對中資銀行形成強有力挑戰。在信息咨詢、投資理財等中間業務方面,外資銀行除繼續穩定原有客戶之外,將特別重視為中國國內客戶提供服務。實際上,目前外資銀行已經在大力開拓其具有優勢的投資財務咨詢與管理、證券發行與交易等業務,而中資銀行則顯得行動遲緩。外資銀行特別注重優先發展高增值和高收益的中間業務,以及其他不占用資產但收益甚高的投資銀行業務,如投資管理、財務咨詢與管理、資產管理業務、證券發行與交易等。
大多數在華外資銀行都屬于混業經營的模式,各外資銀行在開展企業流動性資金管理、財務服務及咨詢等方面擁有集團優勢。外資銀行集團可以通過旗下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銀行等提供一攬子產品服務來吸引客戶。正是由于外資銀行所具有的集團綜合經營優勢,使其相對于中資銀行不但在已有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上具有優勢,還在金融創新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憑借這些行業經驗,外資銀行如果能夠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不但能吸引客戶,還將大幅度降低成本,這對拓展其發展空間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國欣.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