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設計的專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實踐課教學研究的意義
實踐課教學的研究是基于認知理論的基礎。認知理論探討學習者內部的認知活動,其中主要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和認知建構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把人類學習過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轉換過程。認知建構學習理論是在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認知建構學習理論對實踐課教學研究的指導意義是:建構過程要引導學生發現原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不協調性,然后主動去改變它。學習認知建構發生在具體情景中,在具體情景中,能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意義。對于環境設計系實踐課教學研究具有以下意義:(1)系統化的實踐課程更能鍛煉學生適應未來就業,成為高素質的應用技術型人才;(2)對實踐課程體系的研究可為藝術設計類其它專業的實踐課提供借鑒;(3)實踐課程教學是應用技術型高校辦學的基礎,為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提供基本保障。
2.德國的實踐課教學分析
德國——世界上職業教育發展很先進的國家之一,通過對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情況的了解,可以借鑒一些有益經驗,并改進我國應用技術型大學發展中的不足。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課程設置的主要原則為“以專業為主線進行課程配置”,即教學計劃的制訂以職業應用為導向,圍繞專業進行課程設置,基礎學習與專業學習緊密相關,整體性強,學生在基礎學期就可接觸到專業領域,而在專業學期仍然強調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技能的講授與訓練;打破各學科的封閉性與完整性,強調各基礎及專業學科的開放與交叉。這種課程體系的建立,對于學校畢業生的職業工作能力的培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一點已被多年的實踐所證實。而這些特征也恰恰是我國的學院教學中做得不足或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地方。我國在教學中課程的設置重視和強調的基礎課和基礎知識的學習,課時數量多,而且按照先基礎后專業的順序來設計,職業性和專業性的特色不突出,欠缺交叉和融合,一些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將職業實踐和理論科學緊密結合,以使學生盡早地將理論學習有效地應用于職業實踐,是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主要培訓特色,也是學生能否順利適應職業工作的關鍵。在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中,尤其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實踐教學環節多,成效顯著,這也是其獲得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實踐教學主要在企業進行,學生在企業中進行具體的職業實踐工作。無論是學位論文工作的完成,還是實踐學期的實習工作,都對學生的職業實踐工作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實踐學期中,學生應在學院教授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一定的課題。當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對學生的職業實踐工作能力的培養還需要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企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學生在企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體現為企業認識實習與生產實習兩部分,內容的安排和由此而必然產生的教學效果還存在一定差距。
3.環境設計專業實踐課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借鑒德國實踐教學的經驗,我國的實踐課教學發展趨勢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1)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發揮企業的作用和力量,彌補學校設備方面和人員經驗方面的不足,同時也有利于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和企業未來發展。(2)建立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德國職業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其完善法律體系之上的,有了法律的保障,企業才能把這種教育作為企業自身行為來對待,保障教學培訓過程中崗位、教師、培訓車間的質量,使學生在企業中的實習能夠順利進行。(3)調整院校課程設置。調節基礎課與專業課程的比例,在順序設置上適當的交叉,加強課程設置的整體性,增加企業實習的時間,豐富實習的內容,避免企業實習的形式化。
4.環境設計專業實踐課教學研究的具體內容
(1)實踐課程體系研究實踐課程在應用技術型高校中比例將超過30%,如何合理安排這些實踐課程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與理論課教學一樣,實踐課程也需要有完善的教學體系。要有明確的學年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注重不同階段實踐課程與基礎課、理論課程的聯系,注重不同階段實踐課程本身的聯系,加強課程設置的整體性。(2)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研究根據實踐課教學體系的要求,為每次實踐課制定相關的任務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探討如何在低年級的實踐課程中靈活引入校企結合教學,讓企業盡早與教學掛鉤。并思考在高年級的實踐教學中,如何整合企業資源,使實踐課成為學生進入企業正式工作的橋梁。(3)實踐課程的教學監管的研究實踐課授課需要根據學生情況靈活安排,所以它不像理論課程那樣有詳盡到每天的教學大綱的指導,也不會每周安排具體的授課時間,而是以周為單位進行教學。在這樣的教學安排中,教師如何監控學生學習進度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可以將企業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對實踐課程的教學監管研究中去,即讓學生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圍,又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5.總結
關鍵詞:專業課;德育工作;民辦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3-0158-02
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專業課能夠有效地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水平,能夠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機制的完善和創新。就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而言,雖然近年來專業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但是這些課程僅限于專業技能的傳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不僅嚴重影響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而且束縛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正因為如此,在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才顯得尤為重要。
一、環境設計專業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
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是指專業教學實踐對德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創作技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正因如此,要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創作技能、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開拓其創作視野,使之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必須將專業課的德育功能發揮出來。
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在于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以環境設計專業課《室內外環境設計》為例,其本質是激發學生對美的欣賞與追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共鳴,達成認識上的共識,使學生的政治覺悟得到提高,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時時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能夠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室內外環境設計》課程的過程中,通過設計技法的練習,將正確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理想外化為設計作品。
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體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對于剛剛開始獨立生活的大學生來說,其生活、學習需要引導,這就需要一種其能夠接受的載體對其進行影響。在大學階段,要想在各學業上取得突出的成績,沒有良好的學習品質是不行的。大學階段學習的目標在于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在面臨求職應聘的時候,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克服膽怯心理,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勇氣面對用人單位的考核。如果沒有良好過硬的心理素質,求職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取得藝術上的成就,不僅需要勤學苦練而且需要在創作中展現出優秀的心理素質和強大的自信,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正因為如此,環境設計專業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專業課為載體,通過發揮其德育功能改善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使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得到真正提高。
創新學生的思維模式是環境設計專業課所具有的重要德育功能。“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就是塑造創新能力[1]。實踐表明,專業課是塑造、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最為重要的途徑。作為一種創造性藝術,環境設計專業的作品極具思維發散性和思想擴張力,它具有獨特的模糊性、彈性和隨意性。學生在專業創作過程中,通過自己直接的參與和間接地了解產生輻射性的思考和多端的聯想,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想象力,增強創造性思維和知識的遷移能力,能使學生追求完美從而激發起創造性想象、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作技法訓練,能夠培養大學生邏輯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繼而實現創新能力的真正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活潑,內容更加親切。
二、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重技藝、輕德育”的現象是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的德育功能過程中存在的首要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課程體系的影響,專業課、選修課沒有被賦予開展德育工作的任務,教師往往忽視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認為這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與本課不相關,在課上講這些內容純屬浪費時間。有的教師認為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是輔導員的職責,自己只要講好課就行了,所以帶來了環境設計專業課教學中的“重技藝、輕德育”現象。在專業課《設計思維與表達》上,教學內容僅限于教學生設計什么樣的作品、作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極少有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為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載體的專業課弱化了德育功能,不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而且也勢必帶來學生思想貧乏、情趣低下,缺乏對設計作品的鑒賞、交流和創新能力。如何發揮專業課資源多、空間跨度大等優勢助力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是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就目標而言,環境設計專業課是以訓練學生的設計能力為目的的審美教育。實踐表明,專業課在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方面發揮的作用是最為直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多數教師沒有認清專業課的德育價值,只關注設計技法的訓練,極少有人關注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使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作為專業教學實踐活動,以專業課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像思想政治理論課那樣立竿見影,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其創造力和想象力,解決其知識面過窄、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比較差等問題,必須深刻研究專業課的內涵、價值、目的和方法,探索如何發揮其德育功能,只有對此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發揮專業課的作用。
三、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德育功能的路徑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實現專業技能與道德修養的互動共進,必須賦予教學內容以深刻的思想性,實現專業性與思想性相統一,使學生能夠領略教學內容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使專業課的德育內容成為學生的自覺選擇。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環境設計專業必須在專業培養中科學規劃教學內容,明確“專業課到底要教給學生些什么、要讓學生學到什么”;要統籌兼顧專業課的教學性質和學校德育教育的目標,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藝術修養同時得到提高,實現二者的互動共進,進而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提高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水平[2]。
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德育功能的第一要義是強化“技藝與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授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要整合教學內容,在專業課《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造型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滲透的德育內容,使學生領悟專業課的教育意義,使道德情感得到升華,在思想上產生新的認識,讓學生明白,跟創作技巧比起來良好的藝術品行、道德更為重要。要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關鍵在于發揮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使學生深切體會到設計作品的內涵。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德育要素在設計作品中的表現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學習和訓練,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設計作品豐富的思想情感,使課程的德育目的統率知識的傳授,引導和啟發學生們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喚醒潛在的求學意識和進取意識,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設計作品的德育內涵,促使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和感悟,準許他們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使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發揮環境設計專業課德育功能的根本方法是加強教師的德育培訓,使教師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是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在教書的過程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專業課變成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強化自身道德自律,在工作中注重學習德育工作方法,不斷提高自身在課堂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師資培訓力度,鼓勵、支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目的、有意識地介入思想政治工作,使自身德育意識得到不斷增強。只有教師具備了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鮮明的政治立場,將作為信仰,對社會主義擁有信心,產生使命感,才能滿腔熱血地投身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工作中,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才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只有教師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能夠幫助學生處理好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事情,才能使學生自身受到教育、心靈受到震撼,將之引入正確的理解途徑,才能使學生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加深對未來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明確將來為誰工作、怎么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對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無疑是最佳方式,因此,要發揮好專業課在塑造學生良好人格、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方面重要的作用,使大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進其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的全面進步。發揮專業課的德育功能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程。學校應重視專業課的德育功能,利用多種渠道、鼓勵多方參與,在充分發揮高校理論和人才優勢的基礎上,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教育體系,通過不斷改進專業課德育功能的實現路徑,將環境設計專業課所具備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使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雙雙得到提高,讓學生在專業訓練時接納德育內涵,從而達成專業教育的德育目標:讓道德學習在專業教育中潛移默化的完成。
參考文獻:
【關鍵詞】風水文化 教學方法 內容設置
中國高等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受西方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影響頗深,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課程結構和評價標準。伴隨著高等藝術教育大眾化、市場化進一步加深,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因此,高等教育中與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相關的知識應進行擴寬,教學上應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以便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
風水是中國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現象,是中國人創造的自然、人文和諧關系的一種理論,是關于居住(陽宅)和葬地(陰宅)環境選擇的學問。從古至今,風水一直以一種人類活動的經驗積淀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梳理歷代有關風水的文獻不難發現,風水文化與環境設計的形成、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歷史實踐影響了數千年人類文明的進程。
環境設計主要是用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手段解決自然、人工、社會三類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而中國的風水思想正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蘊含環境設計的理念,可以看成是初級的環境科學,這在“人文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環境心理學”的論述中都有體現。將中國傳統風水文化引入到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科學地甄別其內容,系統地學習其精髓,可以幫助我們探討中國古代城市、村落、住宅與環境的關聯性,為深入了解聚落結構、建筑外部空間布局和內部細節營造提供依據,也為當今環境設計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應用提供指導。
一、風水作為專業課程的文化解讀
風水觀念源遠流長,一些人認為最遲也是始于周代,從此風水便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結下不解之緣,成為中國人追求理想環境的代名詞,人們試圖憑借所選的佳境招致幸福。風水按照“氣”“陰陽”“四靈”“五行”“八卦”等學說展開,形成兩大流派,即形勢派和理氣派。風水以“負陰抱陽”為基本格局,以對宇宙天地的迎合、引導和順應為總體思想,逐漸發展成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植根于社會的各個層面。
風水的產生早于其他學科,風水理論以傳統哲學觀念和方法為基礎,架構的思維體系中有一部分心理因素,因而在被某些缺乏科研依據的商業機構或個人肆意轉變為牟利手段之后,風水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的產物,受到大部分學者的批判。筆者認為,風水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社會存在,反映了人們對環境的整體審美思考,盡管其發展存在著許多歷史的、認識的缺陷,范疇也欠精密,但不應一味采取盲目的排斥態度,而應用理性的視角發掘其科學智慧的一面,填補長期以來由于思想禁錮而造成的學術空白。
如今,很多研究者從民俗學、地理學、文化學、建筑學、規劃學等不同領域探索風水,有些院校在研究生階段設置風水相關科研方向,相比之下,風水本科教育剛剛起步。筆者認為風水具有當代價值,應該作為通識文化繼續在當今社會發揮作用,在環境設計本科階段設置相關課程,使風水美學融入到建筑規劃、生態保護、空間布局等方面,指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更好地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
二、風水課程的教學方法
風水理論紛繁復雜,旁系頗多,目前還沒有一本完整的理論成果可作為教材使用,許多古代風水典籍都是用文言文編著,往往晦澀難懂,本科生要想較全面、深入的進入風水世界具有一定難度。此外,大多數授課教師沒有相關實踐經驗,只是從書本上或是網絡上了解一些成功案例,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在基礎課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確保風水文化的傳播不在扭曲和誤解的基礎上建立,所涉及的內容集中在有確鑿理論依據的部分,去除模棱兩可的觀點,案例引用也應有所考究,以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在專業課階段,為了達到課程與市場的緊密聯系,可以聘請校外風水專家、風水職業設計師擔任專題客座教授,參與課程教學,使課堂傳授的觀念、內容、方法與業界發展同步,避免常規的內容寬泛、形而上學等問題;在實踐課階段,可推行“真題真做、虛題實做、實地調研”等教學策略,將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為與實際項目相結合,強化學生實踐體驗學習和實戰設計意識,提高活學活用、古為今用等能力。
目前,國內環境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通常采用三段式教學,即大一階段的專業基礎課,大二、大三階段的專業方向課及大四階段的專業實踐課。風水作為課程不能局限在單一時間段來完成,應融合本科四年的專業視角采用貫穿式教學方式,涉及風水的流派宗旨、形勢美學、經典案例研究、現代實際運用等內容,將知識點整合到相關設計課程和實踐課程中,加強風水知識與專業方向的聯系,在實際案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深奧艱澀的風水不是一件易事,本科開設的風水課程在內容上應更偏向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純風水理論應適當弱化,感興趣的學生可在研究生階段,根據對風水的理解及個人特點選擇更寬泛的學習內容。
三、風水課程的設置及內容
本科一年級主要通過秋季寫生進行實地感知,從中了解風水的基本流派及特點。環境設計類學生在一年級末通常會安排去外省寫生采風,常去江西婺源、安徽西遞、宏村等風景秀麗、明清建筑保留較完好的地方。這些地方整體規劃布局嚴謹,既講來龍,又講去脈,是中國風水村落的典型代表。風水術在其漫長的歷史變革中,曾出現過諸多流派,特別是鼎盛的唐宋時期,以楊筠松為代表的“形勢派”可謂為主流。該流派強調“山龍落脈形式”為主,因傳播地始于江西,故又稱“江西派”。形勢派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合一,遵循“山環水抱必有氣”等規律。如果教師僅在課堂上枯燥的講授“龍、砂、穴、水、向地論”五訣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在外出寫生時依據實地實景進行具體講解,則既生動又讓學生印象深刻。
二年級主講風水基本理論。圍繞大一階段所了解的“形勢派”,以“陽宅”和“陰宅”兩個方面分專題進行研究。陽宅形法又細分“宅外形”和“宅內形”,“宅外形”是對宅外視野所及的范圍進行整體環境質量評估,常以“辨形”“察氣”兩種相宅手段,以及“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為主要內容,授課時需要將古代最佳城址、村址、宅址的風水圖配合以上要點詳解,再選取清代紫禁城的風水平面圖進行分析。“宅內形”是對宅院形態的規定,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主要是對尊卑大小、方圓整缺的權衡,可延伸到大三階段的室內設計方向課程中。在探討“陰宅”問題時,主要與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聯系起來,所謂“圣水深壑,靈山翠微,億年安宅,鞏我丕基”,天子的靈魂要和山川大地相配相融達到永存,因而從風水的角度剖析帝王陵寢是對古代傳統文化的綜合體現。帝王陵寢除了強烈的禮制色彩和大規模建筑群的空間組織處理方面的精湛造詣外,細致探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如何使整體環境賦予藝術感染力,是值得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傳頌的,經典案例可選用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的清東陵等。
三年級劃分不同專業方向。本科階段主要涉及的室內設計包括家居空間和公共建筑空間。后者涉獵范圍更廣,內容更龐雜,因此在設置風水室內方向課程內容時,只選取家居空間進行深度剖析,主要從功能分區、空間流線、色彩照明等方面展開。比如,客廳的玄關設計、臥室門朝向的講究、老人房的燈光色彩、兒童房的書桌擺放的注意事項、廚房的布置、衛生間設計中的禁忌,以及一些帶有美好寓意的物品與方位的配合問題。景觀設計方向則側重選址、擇向、營造、樹種的意蘊等方面,包括地理、氣候、水文等諸多因素的審辨和選擇,以及對應的優化處理方法。比如“四靈獸地形”模式、“水口”序列,以及如何做到“藏風聚氣”等,運用風水知識對山水空間進行有效組合,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格局。
四年級階段,對風水有基本認知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專業方向的需要,把風水知識與操作方法直接作用于畢業設計作品中,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個觀點展開進一步論述,以畢業論文或是期刊論文的形式完成。
結語
高等藝術院校是培養設計人才的搖籃,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無論將風水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還是將風水作為一種普及學科,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審美價值,都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生存藝術與規劃原則,將風水科學引入到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可以使現代環境設計蘊含傳統文化美學,對推動當代藝術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鄭曙D,等.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王其亨,等.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人才;全面性;專業性;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114-02
一、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人才的競爭狀況不僅存在于理論型、管理型、設計型人才之中,也存在于技藝型、操作型、應用型人才之中。然而,為自己準確定位并努力提高競爭力,首先應了解自身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技藝技巧和能力范圍等具體狀況,科學理性的選擇自身的“標簽”才能更好地選擇自身的發展方向。
其中,將“應用技術型”作為自身“標簽”能夠在社會大環境下獲得相對較多的實踐機會。“應用技術型”人才是“掌握和應用技術手段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不僅能夠更快的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還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實現自我價值,此外,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出來。
首先,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適應了個體發展的需要。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發展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研讀,加重了技術實踐的成分,這也就更加帶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例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分為室內設計方向與景觀設計方向,室內設計的設計成果能夠直接為家庭服務,為商家服務,且能夠直接獲得經濟價值回報,而景觀設計的成果同樣能夠直接服務于社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使用價值。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成果和體驗,帶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找到進步方向,實現了個體的發展。
因此,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與發展不僅能直接促成經濟價值的實現,滿足自身的物質要求,更能體現自我價值,并為今后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方向,進一步實現自身的精神需求。
其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由人形成的社會。“社會愈是向前發展,愈有利個體的發展,而個體發展的水平愈高,則社會就會愈加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發展,人才的進步與培養能夠促進社會的前進與發展。
就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而言,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就業以后,其在校的專業掌握的程度能夠直接決定社會對其進行的第二次培養時間,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具體來說,學生在校學習鍛煉的接受能力越強,在社會工作的前期準備階段的時間就越少,反之,所消耗的社會培養時間越多。因此,個體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的。個體的發展即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發展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性和制約性,且對于社會形成完整的人才支撐體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總之,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同時,對“如何進行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這個問題在現實狀態下也變得愈加的亟待解決。
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及解決方式
1.教育培養的全面性方面:人的培養“其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保證受教育者首先必須具備作為一個國民的基本素質,即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使其成為一個會做人、會做事、身體健康的現代人”。在對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的講授與實踐比較看重,忽略對學生科學文化的培養、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身體素質的鍛煉。沒有明確的意識到知識、能力、思想品德和體質是一切學習實踐的前提。
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具體來說,在科學文化教育方面,應該引導學生意識到專業基礎課程、通識教育課程、選修課程、先行課程等課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例如大學語文、大學英語、攝影、插花等課程,加強并督促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鼓勵學生與不同學科的學生進行定期不定期的交流活動,例如可與園林專業、風景園林專業、建筑專業等專業學科,了解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擴充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
在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應該做出明確的、科學的引導,避免學生心理形成不健康狀態,從而產生一系列問題和隱患。在身體素質方面,應該多督促學生加強身體體能的鍛煉,并積極組織趣味性、競爭性、獎勵性的比賽,完善鍛煉設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
總之,教育培養全面性的實行需要制定科學的、合理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目標,實現教育思想從片面性到全面性的轉變。
2.教育培養的專業性方面:“專業是按學科或職業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的專門領域,按一定的專業定向培養人才,使其具備必須的專業素質,是專門人才的本質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之一”。但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可適當擴大專業口徑,深入了解與其他專業的相關性和連續性,實現學科專業的交叉和滲透。這樣,更有利于學生了解知識產生的緣由與過程,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和知識構架。
例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不僅應該安排史論課程、制圖課程、繪圖課程、設計課程等環藝專業課程環節,還應該設置建筑課程、園林課程、生物課程、文學課程、法律課程、管理課程等第二課程的環節,這些課程之間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和連續性,多學科教育的模式不止不會削弱專業教育,反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并獨立運用。
3.教育培養的創造性方面:“高等教育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任務”且“知識創新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創造性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和實踐過程。
在培養的過程當中,首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也應該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積極給予指導,幫助其實現自我價值。其次,教師應合理改善教育方式,“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的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不要以“講授―接受”的模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實現“自學―治學”的教育教學模式。
例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景觀專題課程,在課程設置上,前期階段由老師講授相關理論和要求,中期階段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并根據要求進行具體設計,在此期間老師會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引導和交流并最終定稿,后期階段就完全交由學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繪圖作業。整個過程,教師的角色只是一個方案的合作者而不是作業的操控者,不僅學生能夠有足夠的空間表達自身的想法,教師也能從學生的思維中獲得有利的信息,這是一個雙贏的教學實踐。
總之,“高級專門人才的全面性、專業性、創造性,既是相互滲透的,又是一種縱向提升的關系。”對人才的培養應該從全面性、專業性與創造性相統一的角度去改善和提高。
三、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途徑分析
在進一步探究和了解之后,作者認為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處理學習與交流的關系。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積極探索,不僅要了解和借鑒國內辦學有顯著成效的高校的教育方法和實踐經驗,而且還應汲取國外優秀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時刻保持積極的學習與交流狀態。
2.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育工作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是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合理的將知識教授于學生,并使其能熟練的掌握和運用。這就決定了教師不止是要有較強的知識背景,更需要掌握一定教學能力和教學心理,讓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性、積極探究性的學習者。
3.正確處理思考與規劃的關系。基于現實情況考慮本校的辦學特點和理念,從課程教學模式、教育方法與技能、教學程序與材料等方面考慮本校的辦學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并正確的、科學的制定下一個階段的教學重點與方向。
4.正確處理投入與實踐的關系。創辦特色教學的前期工作是投入,這是成功辦學的一條重要的經驗。然而,投入不只局限于經濟的投入,更多的是資源的投入、精神的投入、智力的投入和實踐的投入。只有將投入的積極性運用在實踐活動中,兩者才能形成更好的促進關系,才能對人才的培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總之,構建全面性、專業性、創新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科學性與邏輯性相統一的教育培養目標,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探討和研究,最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反思和總結,才能真正實現人才的培養和現代教育體制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易順明.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方法與途徑[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3,(3).
[2]冷余生,解飛厚.高等教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潘曉良,鄭瑩,等.高等教育心理學[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4.
1.重理論輕實踐
環境設計專業為應用型學科,立足實踐,但一些高校往往為了便于統一管理,使課程重理論傳授、案例講解,輕設計流程講解、設計思維傳授、方案分析研討。環境設計專業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專業課程都與實踐緊密掛鉤:從各種施工材料的外觀、性能、規格、價位,到不同結構所需材料及適用的施工工藝、流程,以及相關結構施工圖紙的繪制,都不是課堂上教師單向講授就能讓學生掌握的。學生如果缺乏現場實踐的體驗,其對于知識點往往一知半解,也就無法產生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畏學的心態,使教學難以取得預期效果。
2.教學內容陳舊
環境設計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新材料、新結構層出不窮,從而帶來設計方法的革新,這些都使得現行教學內容、教材案例的更新往往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在實際操作時,學生不大量吸收、運用新信息,僅依賴課本所學知識、案例,就會受到掣肘。
3.作業未考慮實際操作中的設計要素、流程
在專業課程中,教師傳授知識點雖然面面俱到,但往往在作業布置時針對性不強,忽略了在實際操作時,家裝設計應考慮的客戶需求分析,展示設計應思考的企業標準化設計、標準色彩、企業歷史文化、產品系列與款式、已實施案例等因素。因此,學生作業往往流于形式,設計內容空洞,學生在面臨仿真題訓練或實踐檢驗時常因不清楚設計要素及流程而徒勞無功。
4.學生競爭力不足
近年社會民辦教學機構蓬勃發展,各種層次、規模的室內設計培訓班層出不窮。此類機構所培養的人才更側重實際操作,不少初中高中畢業生、社會青年通過短訓班的學習,在動手能力上已經滿足進入這個行業的基本要求,且對于薪酬要求并不過高,所以成為廣大室內裝飾公司設計師的主要構成力量。而不少高校畢業生由于動手能力不足,雖然在設計思維及設計理念方面更為擅長,卻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熟悉材料、工程結構、施工工藝,才能將學校所學與社會實踐對接,在與短訓班學生的競爭中短期劣勢較為突出。此外,目前環境設計業務主要為家裝、軟裝、展位設計等,行業發展趨向于模板化設計,有實力做個性高端設計的客戶為數不多,這也使得高校畢業生在設計思維、設計理念上的優勢難以凸顯。因此,公司在招聘時更青睞短訓班或高職院校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
二、課程教學與專業競賽結合的意義及方法
1.意義
現今專業競賽發展日趨多樣化,市場需求與業界標準成為選題的風向標,專業教學以此作為導向,對于推動教學改革、專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實現教學與競賽的結合更有利于發揮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
加強教學互動,使更多學生在有針對性地學習、準備參賽作品的過程中,成長為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優秀人才。
2)專業競賽除了本校學生競技外,更有兄弟院校間的交流比拼和來自業界與權威機構的點評。
以競賽項目推動教學,有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在這種環境中,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富有熱情,專業水平的提升也水到渠成。
3)部分學生的作品在競賽中獲得名次,部分作業直接被企業采用,這成為學生應聘時的一大籌碼。
學生的課程作業贏得業界認可,產生了社會價值,這無疑是對教學工作、學生成績的最大肯定。
2.方法
1)調整理論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教學與競賽相互獨立,這使教學針對性不強,學生學習目的性不明確。而競賽又需另行安排時間準備,形成倉促備賽的局面,比賽結果自然不甚理想。按照“以學促賽,以賽促學”的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根據所授專業課程選擇相應的比賽項目提前準備,并整理出項目所涉及的知識點,以此作為理論教學內容調整的依據,而不完全按照教材及大綱的章節順序授課。這種改革雖然不能做到知識點傳授面面俱到,但能使學生對于必須掌握的課程核心內容的理解與運用達到一個新境界,能使學生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將所學知識點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同時,由于準備比賽作品的時間被延長,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比賽成績定會有全面的突破,專業課程的教學目的也能順利實現。此外,面向授課班級全體展開教學、備賽,也有利于學生整體設計水平的提升。
2)重新設計課程環節。
參照競賽選題策略單要求設計授課流程,有針對性地圍繞某一具體選題展開專項訓練、作業講評、討論交流。將具體選題按設計流程拆分為項目相關資料搜集分析、創意主題要素凝練、細節設計、后期整體調整等若干單元環節,每單元各有具體任務要求、成果檢驗討論。單元訓練完成后,再進行方案總結,提煉設計說明,完成方案匯報PPT。
3)改革成績評定方法與作業。
在專業課程、畢業設計成績評定時,充分體現學生曾獲專業競賽名次的價值,實踐“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教”的理念。由于課程環節的重新設定,項目背景資料搜集的交流,確定方案主題元素的探討,概念設計的互評、師評,成型作品的展示與切磋等,都成為作業的多樣實現形式。
4)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級、省級、國家級賽事。
可在每學期安排校內競賽,內容圍繞學期所學各門課程展開,要求本專業全體學生必須選擇一門課程內容準備競賽作品。截稿周期可為一個學期,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搜集項目資料,構思并完成方案。提倡學生間相互學習,遇到問題時先獨立解決或通過同學間的交流解決,確實無法解決時再尋求教師的指導。此舉有利于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在實現平時專業課程與競賽掛鉤后,會有大批優秀方案涌現。在此基礎上優中選優,對方案加以完善、修正,能夠減輕教師與學生在面臨省級、國家級競賽時臨陣磨槍造成的工作負荷與心理壓力,也更易于獲得優異成績。
三、結語
[關鍵詞]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意義;原則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意義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的迅猛發展,社會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人們逐漸的開始注意起了自己所居住的周邊環境,并且對居住環境以及環境藝術的要求和品味也在不斷的提高。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也正是在這種大的經濟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在得到市場不斷認可的同時,它逐漸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受到了社會廣泛歡迎的學科。在經濟上處于發達地位的一些歐美國家,在二十世紀中期最先對環境藝術設計這個專業進行了發展,之后各個國家也開始對這一學科的發展給予普遍的關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始在我國發展開來,經過三十多年以來的沉淀和發展,我國在這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近些年來由于改革開放大好形勢的影響,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在規模和速度上都是空前的,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城市化在為其發展提供機遇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各高校紛紛開始根據社會行業發展來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以達到為社會培養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能夠符合市場的需要。就環境藝術設計這個專業來說,它不僅是一個較為系統的工程,同時它也是對人類在生存環境方面的整合設計,在內容上它包括了公共空間、雕塑、室內、建筑、園林、裝飾等藝術要素。基于以上原因,社會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各高校要不斷提高對人才培養的標準,使學生在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原則
1、要遵循預見性和適應性的原則
由于當前人才在就業問題上面臨的競爭和壓力日益激烈化,因此一定要帶著預見性的原則來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當前建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夠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出實用型的人才,所以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把握好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還要把人才需求預測工作以及人才需求調查工作做好、做實,以便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能夠有據所依。同時在進行人才培養時還要注意對學生的工作適應性進行提高,這是因為教學和工作對環境藝術設計在深度以及范圍上的要求不同,并且環境藝術不同的設計者其面對的工作也不盡相同,這就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必須更加的扎實、全面,進而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夠在未來擔負的起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需要和社會所給予的責任。
2、要遵循系統性的原則
在專業性以及綜合性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表現的較強也較明顯。從教學內容上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其專業內容涉及到了建筑學、綠化學、藝術學等眾多的領域,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具有滲透性、交叉性以及融合性。所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其專業的特點,即對其專業的深度給予重視的同時還要對其系統性的原則和要求給予同等的重視。在這一過程中,怎樣使學生在知識面的廣度上得到拓展、在綜合素質上得到增強、在整體思維的水平上得到提高,這些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都是較為重要的內容 。
3、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則
特色性的原則指的是高校在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其針對性這一方面進行提高時,必須依靠學校的特點來進行,進而在某一工作領域中使本專業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所具有的競爭力更強、更獨特。基礎不同、性質不同的學校都可以開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但園林類或建筑類的院校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方面其前景更加的廣闊。這是因為從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發展上來看,園林、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聯系較其它行業更為緊密,并且這類高校可以將園林或建筑等作為重要依托,來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側重性得到提高。因此高校要結合自身的特點,來尋找挖掘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教育的結合點,推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
4、要遵循創造性的原則
這一原則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可以得到體現,即在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傳授給學生相關的技術以及知識,而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對環境藝術設計進行規劃,并組織學生對各自的設計方案進行探討與思考。相同或類似的設計不但使規劃或作品缺乏生氣,同時也不能使人們對于環境的審美要求得到滿足。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應對學生的創造性進行重點的強調,進而使學生在藝術設計中的創造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付軍,張維妮,王燕;從城市意象角度探討高科技園區景觀環境設計[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劉海青;關于綜合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發展方向的思考[J];紅河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王秀華;現代景觀環境基本屬性思考[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及人才培養的特點
隨著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對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時帶來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興起與發展。2002年全國就有200多所高等院校設立了與室內設計及環境藝術相關的各類專業[1]。把握市場的需求特點,向社會輸出適用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及人才培養應具備以下特點:
1.綜合型人才培養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綜合性藝術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包含了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建筑學、材料學、人體工程學、心理學、施工技藝技法等各個學科。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說:“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這是一種愛管閑事的藝術,無所不包的藝術,早以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正是因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廣度和技能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是綜合型人才的培養。
2.創造型人才培養
環境藝術設計離不開藝術的創造,創造是設計的靈魂,離開了創新型思維,任何設計都是不能出彩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對于環境設計也有更多新的要求。科技的進步、工藝的發展、審美的提高都要求著我們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應不斷的創新,跟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創造性的設計我們的生活環境。培養創新思維能力,解放學生創造力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
3.應用型人才培養
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畢業后所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種是設計師工作,它要求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有豐富的藝術文化修養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對設計材料和施工都要有全方面的了解;第二種是表現型的繪圖師,這種要求要精通CAD、3D等兩門以上計算機輔助軟件,有較好的藝術功底和設計修養,能把設計師的思想準確的表現出來;第三種是施工管理人,這種要求對材料了解透,精通施工工藝,有較強的溝通和管理能力。這三種是我們社會上需要的環境藝術設計類型的人才。因此我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必須從以上三個方向根據專業的實際需要進行建設和完善。
二、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據調查統計,我國建筑裝飾行業2008年完成工程產值一萬多億元,多年來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0%[2]。市場的需求必然帶動教育專業的建立,教育專業的建立必然要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實施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改革,讓課程設置更加符合社會需要,改善實踐教學過程,讓專業培養方向、課程設置、教學實踐更為明確合理;有利于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有利于培養出既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又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能力型、應用型綜合人才,讓人才培養機制更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有利于解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著的問題。
三、構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方法
1.完善理論教學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新興學科,我們要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對課程設置作一些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以滿足社會需要,構建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美國哈佛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景觀設計名師,40多門課程分為三類:設計課、講座與研討課、獨立研究課[3]。
重視環境藝術專業在課程結構上的設置,不但要注意每個學期課程之間的聯系和難度由淺至深的遞進,而且也十分注意每個單元課程之間的連續性。大一是學習基礎課,讓學生掌握繪畫、色彩、構成等基本知識;大二開設專業基礎課,如工程制圖、軟件操作等,為專業課學習打下牢實的基礎;大三、大四開設專業課,讓學生掌握較強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
2.加強實踐教學
實現實踐教學的多樣化建立實訓基地、成立工作室,把課程變成課題,作業變成項目,是實踐教學的有效的辦法。對外走市場化道路,利用工作室資源優勢,聯系企業,承攬業務;對內提供教學實踐與科研,使專業教學能更有效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架起專業教學與行業技術密切發展的橋梁,為師生的課堂帶來大量來源于生產實際的項目和課題,從而為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3.強調創新型教學
為學生留出更多時間和空間去探索未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判斷性思維,以養成學生銳利創新的習慣。要讓學生盡快盡早參與知識創新活動,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時刻關注學科前沿動態,讓學生及時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方向。
課堂討論式教學,可根據對市場的調查,了解市場動向,甚至拍攝實例,在課堂內展開自由討論,進行課堂教學,最終確定設計方案,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采用模擬教學,幫助學生熟悉設計師的職業特點,熟悉從立項到完成的全過程,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水平.針對所擔任的職業、社交和個人行為情景的需要開展學習。發現學生在學習的認識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獨立學院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錯位發展模式
經過多次調研長三角地區的業內大中型企業、景觀設計院、室內裝飾公司、園林研究所等用人單位,了解社會對應用性復合型環境設計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走訪了解多所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規格要求、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等情況;在此基礎上達成了獨立學院對于環境藝術專業室內設計專業培養目標的四點共識:其一,隨著現代化、信息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市場對應用性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保持強勁勢頭;其二,根據人才需求金字塔結構和市場細分現狀,必須克服同質化辦學模式,必須分層培養,凸顯特色,不僅要和母體學校錯位發展,也要和兄弟院校差別化發展;其三,獨立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應堅持應用性培養規格,應在堅持本科規格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介于設計師和繪圖員之間的助理設計師的培養規格上,為其畢業后經過實踐磨練成長為合格的設計師、主案設計師奠定基礎;其四,應充分利用環境設計、建筑學、動畫三個專業的學科生態,通過教學資源的高度整合、培養方案的精心設計和教學模式的有效探索,打造有自身的專業特點,走出一條錯位發展、特色發展之路。
目前各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下的室內設計制圖課程存在的問題
《室內設計制圖》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室內設計專業的前修及基礎課程,也是專業課程的重要依托和平臺,此課程涉及到很多造型、布局、材料以及施工制作要求等問題,最終要在圖紙上詳盡地表達出來,以此作為施工或制作的重要依據。近年來高等教育相關學科的專業設置、教學體系和課程建設會受到學院體制的影響,比如藝術院校中的室內設計專業的基礎訓練比較偏重于效果表現和形式探索,而對于理論和構造的訓練則相對薄弱;工科類院校過于規范基礎,理論基礎相對寬泛,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表達手繪能力則相對不足。因此在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在熟悉建筑制圖標準的規定,掌握室內設計制圖基礎知識、原理及規范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構思能力的基礎制圖理論的學習、制圖作業的實踐、能夠運用各種圖示語言來閱讀和表達室內設計工程圖的教學就變的尤為重要。
1.在教材選用方面:針對高等教育的室內制圖的參考書籍種類繁多,質量層參差不齊,書籍內容也是存在大量的重復性,甚至有些教材附帶的參考案例圖紙本身繪制并不嚴謹,這些例圖是學生學習室內設計制圖的重要參考,例圖的不標準會直接導致學生繪圖的失誤。因此教材的選擇也是室內設計制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之一。
2.教學內容上:大多是沿襲了建筑制圖的教學方法,教學的進度是:依次是畫法幾何、投影理論、建筑制圖基礎知識、抄繪室內設計平立面及天花圖紙、空間透視基礎及練習、完成整套設計方案的抄繪練習。對畫面的要求清晰明了,文字符號要精確,但是忽略了設計構思和設計合理性的深層表達,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已經完成了室內設計制圖的學習,進行了相關圖紙的抄繪,但是在接下來的專業課學習中仍然不會將自己的設計思想進行準確合理的表達,還有一些學生只是對自己抄繪的圖例能夠繪制,而對于其他形態,如異形及不規則的造型卻無從下手,這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標準圖例的抄繪而缺乏了由理論性向實踐性轉化這一主要環節。
3.在教學硬件及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師上課教授為主,學生抄繪圖紙為輔。教師通過在課上除了ppt課件的講解,還需要在黑板上繪制作圖的詳細步驟,在此過程中教師往往受到教學器材的限制,在板書制圖的過程中不利于同一內容的多次演示,也不夠直觀,這樣就造成了教師的教學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制圖作業量大,而上課的時間又是有限的,學生往往拘泥于作業的完成,只能盡量在課程答疑時間內提問自己的疑問和問題,而在課下與老師的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造成了學習的被動與滯后。
4.在教學實踐方面,由于本專業著重突出繪圖的基本功訓練以及專業知識的深化和拓展,而室內設計制圖的教學不僅僅涉及到線條的運用、圖例的繪制等練習,同時還涉及到一些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的簡單掌握,所以如何完善本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的對接就顯得至關重要。如目前的課程只是教會學生繪制線條圖紙,但是學生缺乏對不同材料的屬性與施工工藝的了解,而這兩個方面的學習應該是相輔相成、同時進行的,由于課程中材料與施工工藝的缺失,必然會導致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在制圖過程中無法繪制設計中的擴初圖紙及大樣圖,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學生雖然抄繪了圖紙,但由于現實設計中材料的變更,學生仍然不會繪制相應的施工圖。
因此,改革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實際出發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實際意義,對培養學生室內設計制圖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專業設計技能都是有很大幫助,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技能培養。
室內設計制圖課程具體改革內容
1.明確課程內容設置,結合當前形式與需要
在課程重點設置上,結合獨立學院室內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首先針對設計公司對細部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等助理設計人才的大量需求,著眼于畢業生長遠和未來發展,致力打造具有“差別化”的市場緊缺的專業小方向;其次依托建筑設計制圖基礎,將建筑工程專業的制圖原理與房屋建筑制圖統一標準、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以及基本的法律法規,統一制圖標準做到準確到位并通過大課學的模式完成,室內專項的制圖標準則由專業課上專業課老師完成,同時將法律法規穿插在每個課題設計中;最后應結合當前的形勢,加強小區物管建筑內部裝飾設計、民生工程、小型養老保險醫療建筑內部裝飾設計、老年公寓及社區小型醫院建筑單體內部的設計及制圖練習。
2.教學方法上調整教學模塊,突出思維訓練
在教學方法上,沿襲了建筑制圖的教學方法但要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調整。我們把脈絡梳理清楚,調整教學模塊,關注物體和空間的整體概念,把二維平面線條繪制與三維速寫效果的表達結合在一起,反復訓練來回加強,學生學會運用投影規律思考線條的對應關系,一切就變得簡單了。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一小步,學生一大步。在整個制圖教學活動中,我們始終抓住二維平面線條和三維空間幾何形體的轉換關系這條主線,注重透視表現和平面線條的轉換關系,有利于強化培養三維空間想象力,建立整體設計表達概念,為后續其他設計表現手段和專題設計打下扎實的基礎。
3.注重知識點的融合,形成多學科的交叉,培養學生的興趣
應根據課程內容適當穿插建筑、人文、藝術、工程及材料等相關知識,比如引用安藤忠雄、巴拉干等大師經典案例,引發學生興趣點,誘導多角度的設計思考,在此過程中師生互動剖析案例,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教師結合教學難點對圖片中的細部處理進行設問,然后循循善誘,從制圖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準地的用二維平面表達。這樣課程知識與專業知識融為一體,枯燥乏味的制圖知識在濃厚興趣環境中迎刃而解。其次讓學生在一定的材料基礎上學習圖紙的繪制,通過材料的調研、施工現場的參觀增強教學的直觀性,這種教學方法既加強了制圖應用能力,培養了學生對設計中所涉及到各個學科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的“趣”味發展。
4.建立“項目帶動、綜合訓練”的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首先在傳統的教學大綱中加設空間測繪等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不但鞏固了工程語言,也同時掌握了實踐技能,提高了應用能力;其次教師根據自身工程實踐與調研,將課堂搬進裝飾城、施工現場等地,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案例教學現場教學,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設計師必須清晰、準確地用設計圖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使工人依圖施工,完成工程不走樣,施工效果與設計預想完全一致,否則只是紙上談兵;再次教師與設計公司加強溝通,針對學生狀況,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工程為例,系統講解從方案到施工一套完整的繪圖表達體系,對施工說明、材料表、施工圖的深度等進行詳細講解,學生興趣濃厚且易于接受,制圖不再是紙上談兵的枯燥線條,圖樣融入了設計的內涵,每根線條亦有設計的“味道”了。最后在課程作業設置上,按照技能訓練的難易程度分為若干個項目任務,課程從基礎的模型制圖任務,到家具測繪制圖任務,再過度到建筑測繪制圖任務,最后完成室內設計制圖的測繪制圖任務。
5.豐富課件形式,提高課堂授課效率
在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是教師結合板書,用ppt講解理論知識,而今我們可以講室內專業與建筑動畫專業結合起來,利用動畫視頻播放來創設教學情境,將虛擬表現手法即動畫的表現方式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來,使材質與工藝的講解不再局限在文字層面,而是通過虛擬表現技術將構造和材料的分層、工藝,按照施工的先后順序動態的表現出來,便于圖紙繪制的分解和回放,這種生動的形象思維授課,學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進行專業制圖的學習與練習,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6.建立網絡信息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網絡化,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網絡資源為中心”轉變,從“以實驗為中心”到“以實戰為中心”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借助網絡平臺將專業設計課程中形象思維訓練、理性圖紙表達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展示室內設計制圖相關的制圖規范法律法規、精品課程課件、優秀作業展示等,并通過教學試驗不斷加以改進,建立起螺旋式上升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同時開設“微信課堂、作品時評、問題經驗交流、留言板”等欄目,讓學生隨時進行學習、交流等互動性的探討,改善教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關系,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促進教學水平整體提升。
7.綜合評價學生的課程成績,創新成績評價機制
在此課程改革中針對學生的隨堂練習、圖紙臨摹、施工圖點評與分析、實訓項目等進行綜合評定,強化學生的識圖制圖以及二維到三維的形象思維構建能力。成績的評定主要采用校內老師、本行業專業人士、外聘教師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成績評定方式,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
結語
一、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社會需求的再認識 社會需求是辦好專業的必要條件和直接動力。在我國環境藝術這一名詞才出現不長時間,但年輕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及建筑裝飾業,似乎越來越顯示出它獨特的魅力,目前已成為令人傾心的行業之一。顯然,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環境為環境藝術建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這種隨著社會、經濟以及人們對生存環境和歷史傳統認識的改變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義的人文環境,改善人的空間環境質量,從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質,成為一個新焦點。在經濟和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過程中,環境藝術是體現嶄新生存觀念、審美情趣,以及積極樂觀生活態度的重要標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自己周圍的環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與消費水平的提高,對所生活的環境空間有了更廣泛的文化藝術需求。環境藝術在中國正經歷著從對環境的美化處理向對美好環境的創造轉化。環境藝術工程建設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約300萬平方米,如用作裝飾工程費按2000元/平方米計算,工程總量在60億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積為600萬平方米,約12萬戶,按每戶平均用作裝飾工程費2萬元,總計約24億元。如果統計全國用在建筑室內外環境裝飾工程上的費用將是一個天文數字,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正呼喚具有專業水準的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去建設。
目前在全國許多省、市的建筑設計部門都設置了環境藝術設計所(室),上海市、江蘇省、深圳市、大連市等相繼設置了環境藝術設計或建筑裝飾設計研究院,各種大小環境藝術設計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筍般出現,僅哈爾濱市就有近千家注冊的專業裝飾公司。國家建設部門也正在進一步規范環境藝術設計和工程建設市場。
據有關部門對目前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工作的人員調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員組成,一是由建筑學專業轉為從事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二是由美術專業轉為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三是受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人員擔任,但這部分人僅占百分之計二十左右,院校培養的專業設計人員,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
從生源情況看,近些年來報考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考生一直是報考人數遠遠多于錄取人數,在有些省區甚至接近百里挑一。從生源和就業兩個方面看,繼續辦好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在動態發展中完善專業教學體系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開辦在我國歷史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辦好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更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只有不斷地研究探索,總結經驗在辦學實踐中完善教學體系。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涉及建筑和美術兩大學科而形成的一個新型的邊緣學科,如何把握好兩者在教學體系中的結合和比重是搞好專業建設的關鍵,它們不是簡單的拼湊,而需要尋找兩者內在的結合點,這是我們需要解決好的一個新課題。從哈工大建筑學院的專業建設看,參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策劃與教學的人員主要由建筑學專業和美術專業兩類學科的教師組成,彼此都在尋找作為圍繞建筑展開的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從本專業角度如何相互滲透并實施教學。教學內容的結合,各環節的連接,教師知識結構的更新等等是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的焦點。經過多次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需求的調查,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兩個方面的意見反饋,一個相對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點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計劃基本形成,課程內容也進行了切合專業實際的改動,在探索中大家逐步達成共識,明確了環境藝術設計即涉及邏輯思維又涉及形象思維,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藝術性,把握好兩者的結合是教師教好同時也是學生學好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關鍵。幾年來,哈工大建筑學院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經驗,修正不足,使專業教育不斷完善,一個相對完整的專業教學體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學為依托辦出專業特色 從廣義建筑學的角度看,環境藝術設計也可作為大建筑學概念的組成部分,都是為人類開拓高品質生活空間的環境科學和藝術,同建筑學有許多共同點,也同樣具有功能、藝術與技術的統一體的特質。國際建筑師協會在《華沙宣言》中把建筑學定義為:建筑學是創造人類生活環境的綜合的藝術和科學。這一定義也同樣適合于環境藝術設計,只不過在文化內涵上環境藝術更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藝術特性。對環境藝術的研究主要是圍繞著建筑的內外空間環境展開,所以,以建筑學為依托組織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是辦好專業的原則。
哈工大建筑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創辦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構成了區別于我國藝術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開辦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以建筑學為依托成為辦學的優勢。應充分認識社會對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狀況并把握時機,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辦成面向二十一世紀,具有建筑行業特色和較高專業水準的環境藝術設計專
業人才培養基地。 四、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環節 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將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年代,如何培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設計人才,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只有敢于面對現實,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當前重要的在于轉變教育指導思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這一切是抓好課程建設的前提條件。
在教學體系、教學內容中強調基礎知識扎實,專業面寬泛的指導思想。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改變有些院校只圍繞室內裝飾設計建構課程體系的思路,強調圍繞建筑的內、外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及公共藝術設計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路,強調圍繞建筑的內、外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及公共藝術設計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辦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優越條件。在基礎階段選擇部分建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技術基礎課程,同時加進具有本專業要求的基礎課程,使學生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在專業學習階段強調以建筑室內空間環境藝術設計為主,以建筑室外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及公共藝術設計為輔的主干課程設置,拓寬專業面。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掌握較寬泛的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和適應性。在實踐環節方面,充分利用短學期實習,有計劃有目標地安排社會實踐,參觀調研,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實踐工程,在提高專業認識的同時,提高交流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認識設計教育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并將這一指導思想貫徹于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之中,這也是課程建設追尋的重要目標。創造是設計的靈魂。環境藝術設計是創造性地對人的生活環境進行規劃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設計教育要以人的創造力培養為主線,它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合乎社會發展趨勢的、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的創造力的培養。在課程建設中如何把這一教育主題與教育重心在實際操作中貫徹與落實,是培養綜合設計能力人才的關鍵,這種綜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構想能力,表現能力等。作為以行業劃分為基礎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種靜態目標的培養方式,側重于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人才素質、創造能力的培養。只有樹立正確的設計教育目標,認真對本學科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優選,才能保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發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時機,完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初步完成了教學體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發展還有許多的工作,下一步專業建設的重點主要是加強內涵建設。
1、 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于完善的教學管理和秩序。在教學工作中,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實與監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證。
2、 發揮、科研、生產作用,帶動教學發展 產學研相結合,促進教學的發展已被許多成功經驗證實。在知識經濟時代即將來臨的今天,教育和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備受世人矚目。抓住時機結合專業建立有效的產學研機制是進一步推動專業發展的重要一步。
作為以建筑內外環境設計展開的環境藝術設計,涉及到諸多 學科的內容,并形成一個多樣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反映了環境和人的關系,結合教學和設計實踐,這一新興學科在許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層次的探索和研究。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工程實踐對促進教學及專 業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作為教學實踐環節將會更有效使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到實際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