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品發展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浙江食品工業現狀
(一)"九五"發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期間,全省食品工業在大調整中持續較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比"八五"期間有較大增長,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加強。
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到*年,國有企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及以上非國有企業(下稱"規模以上企業")中,食品工業企業有917家,資產總額456億元,職工15.2萬人;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43.6億元,工業增加值120.3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的6.7%和7.7%。"九五"期間,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出貨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6%、16.4%和13.1%。15種(類)主要產品有11種(類)增幅較大。
2、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年與*年的工業總產值相比,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的比重分別由52.6%和22.5%降到40%和16.7%,飲料制造業和煙草加工業的比重分別由20.6%和4.3%上升到30.9%和12.4%。發展最快的是軟飲料業,比"八五"末增長了3.7倍。省名牌食品由*年的20種增加到*年的52種(其中省農業名牌15種);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銷售收入已占食品工業總量的38%。精制茶葉、黃酒產量居全國第一,軟飲料、啤酒、罐頭、水產加工品、食用菌、味精、食品添加劑、冷凍飲品、乳制品等產量分列全國前2-4位。各地涌現出一批以農產品加工為基礎的食品工業產業群。
3、企業規模逐步擴大。"九五"期間,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由107家增加到131家,其中上億元的企業由47家增加到66家;固定資產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由37家增加到50家,其中上億元的由14家增加到27家。列入省"五個一批"的重點骨干企業達20家。淘汰了一大批設備落后、產品質量低劣的小企業。
4、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年,規模以上企業利稅總額86.3億元,其中利潤總額34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的12.6%和9.6%;"九五"期間,利稅總額增長了2.39倍,其中利潤總額增長了4.93倍,遠高于銷售收入63.1%的增長率。
5、產業發展基礎穩步增強。預計"九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90億元左右,比"八五"期間增加近1.2倍。*年,規模以上企業固定資產凈值達165.3億元,比"八五"末增加99.5%。資本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體制優勢進一步發揮。所有者權益的比重,國有企業從59.8%降為26.2%,集體企業從18.8%降為6.7%,"三資"及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從21.4%上升為67.2%(其澳臺資及外資占35%)。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產業和產品結構仍不合理。食品制造和食品加工兩大行業發展沒有較大突破;飲料業除了飲用水外,新的增長點不多,缺乏高質量、有特色、成規模的新型食品和飲料。二是產業整體素質不高。多數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經濟效益低下,缺乏發展后勁。三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緩慢。"九五"期間出貨值年均增長14.3%,低于"八五"的30.9%;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遠不如其他沿海省市。四是食品工業管理體制不順,食品工業發展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食品工業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需進一步加強。
二、食品工業跨世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同志指出:"中國食品工業的潛力是很大的"。"十五"時期是食品工業加快發展的大好時期。
(一)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進入"小康"社會的需要。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0美元后,食品工業進入加快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一般持續20-30年,年均增長速度一般保持10%以上。"小康"階段的恩格爾系數一般在40%以上,食品仍是第一大消費品。*年,我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500多美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9.2%和43.5%,食品工業發展進入需求增大、增長加快時期。
(二)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迎接加入WTO挑戰的需要。我國即將加入WTO,食品行業的跨國公司將加快進入我國這個世界最大的食品市場,發展"本土化"經營,搶占市場份額。這對我省食品工業發展是個很大的壓力,迫切需要認清趨勢,迎接挑戰。一方面,進一步引進外資,做大產業規模;另一方面,著力提高企業素質,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浙江率先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需要。食品工業在發達國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發展食品工業順應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為促進我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省政府在去年下發了《關于加快食品工業發展的通知》,要求"十五"期末食品工業總量比*年翻一番,到2015年再翻一番。全省食品企業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四)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工業食品占食品總供應量的比重不斷提高,食品需求結構不斷升級。人民群眾對食品品種、質量的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突出了方便、營養、科學、衛生、安全的要求。目前發達國家工業食品占食物總供應量比重已超過80%,而我省只有30%左右。迫切需要食品工業加快結構調整和升級,盡快實現現代化生產、網絡化經營,更多提供多樣化、優質化的產品,積極引導消費,不斷滿足市場需求。
(五)加快食品工業發展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目前,農業產業化經營正蓬勃興起,但是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食品加工業滯后。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一般在80%以上,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2?3:1。而我省目前農產品加工率只有30%左右,其中畜禽、水產、果蔬類的加工量只占總產量的3-9%,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僅為0.6:1。必須把發展食品工業作為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增值率和市場占有率的一個關鍵來抓,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十五"食品工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
(一)總體要求: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緊聯農業,依托市場,抓大帶小,扶優治劣,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增強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實施"優質、新型、特色、名牌"的帶動戰略,大力提高我省食品在國內外的聲譽和市場占有率,把浙江建成食品工業強省。
(二)主要預期目標:到20*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明顯提高。
1、工業增加值達到210億元,比"九五"末增長75%;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增長10%。
2、工業銷售產值達到750億元,比"九五"末增長70%。
3、工業出貨值達到130億元,比"九五"末增長70%。
4、利稅總額達到140億元,比"九五"末增長62%。
5、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1:1。
6、形成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利稅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00家左右,其中銷售收入5-10億元、利稅0.5-1億元的30家左右,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利稅1億元以上的15家左右。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重點縣達到10個。
7、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污染嚴重、質量低劣、效益低下的產品和企業。
四、"十五"食品工業的發展重點
"十五"期間,進一步發揮食品工業的體制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大力推進產業升級,促進結構優化和整體素質上新臺階。
(一)大力開發基礎原料。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利用山區和海洋自然資源,積極推進十大支柱農產品的開發利用,擴大加工范圍,提高加工精深度。大米、面粉、食油、淀粉等基礎原料的開發利用,繼續朝多品種、系列化、專用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擴大奶源;發揮食品添加劑基礎較好的優勢,壯大產業規模,擴大應用領域,形成小商品大市場。適應養殖業發展,不斷調整飼料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專用和高效飼料生產。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環境,變廢為寶。
(二)大力發展方便食品。加快利用新技術、新裝備,進一步發展以糧油、畜禽、水產、果蔬等為主要原料的主副方便食品,發展餐桌食品、營養快餐、學生營養餐、速凍食品等各種方便食品。實現工廠化生產、網絡化供應,力爭20*年把家庭、餐飲業的成品、半成品供應率提高到40%以上。堅持中西并舉,西式快餐的主、輔料力爭在國內供應;傳統優秀的方便食品通過改造,發展成各具特色的中式快餐;在抓好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學生營養餐和學生飲用奶。加快發展保質期長的畜禽肉類小包裝生、熟制品;擴大凈菜和加工菜供應。
(三)大力提高飲料業水平。包裝飲用水、碳酸飲料等優勢產品,在大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技術改造,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向規模化、現代化、高水平發展。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發展以果蔬汁為主的新型營養保健飲料和果酒;充分發揮我省綠茶生產和科研優勢,攻克綠茶飲料生產技術難關,使我省綠茶飲料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茶飲料中的主導產品;擴大奶類及植物蛋白類飲料的生產規模,提高質量和技術水平。
適應大中城市居民對直接飲用水的需要,積極發展飲、用水分管道供應。
(四)大力增產特色食品。針對嬰幼族、學生族、上班族、老年族、旅游族、康復及特殊職業族等不同消費群體和國際市場的需要,積極發展當今國際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按照我國"藥食同源"原理,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資源,發展新型特色食品和各種休閑食品,拓展食品工業新領域。
(五)大力提升傳統優勢食品。傳統優勢食品要努力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要,提高標準,改進工藝,優化質量,持續發展。水產加工品、黃酒、啤酒、冷凍飲品、罐頭、味精、食用菌、蜂產品、乳制品、一類卷煙等產品,在穩定提高產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質量、檔次和集約化程度,打響品牌,增強競爭力,占領更大市場。在提高精制茶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有機茶、茶飲料及低級茶綜合利用產品。傳統調味品,重點是提高質量、改進包裝、按標準定點組織生產,并開發各種新型調味品,使消費者吃得好、吃得放心。
(六)大力發展出口食品。把握國際食品發展動態,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人才和優質品種,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生產符合外國人消費習慣的產品,增強國際競爭力。重點開發用于出口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果蔬食品、畜禽肉制品、水產加工品和特色食品。水產品、茶葉、速凍蔬菜、竹筍、食用菌、蜂產品、罐頭等是我省重點出口產品,要努力提高加工精深度和包裝水平。規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效益。
(七)大力加強食品配套工業。食品機械和食品包裝是決定食品工業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大力創新,加快食品加工機械、包裝機械及包裝材料的發展,適應食品生產向自動化、高速化發展需要,適應生產企業運用高阻隔性包裝材料、彩色膠印、新型包裝等發展趨勢。
五、促進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進和加強食品行業管理
加強對食品工業的規劃引導和行業管理,完善管理體制,加大扶持力度,促進食品工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建立健全行業管理組織(包括專業協會),賦予必要的工作職能,創造必要的工作條件,發揮其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進一步做好行業發展的規劃、協調、服務、監督等各項行業管理工作。各地要把加快食品工業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來抓,農業大縣和山區、海島縣更要重視抓好食品工業。加強食品行業的信息統計工作。
(二)加快食品工業的改革開放步伐
把改革開放作為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進一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國際化水平。深入抓好企業改革,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成重點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進程,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鼓勵和支持骨干企業,打破地域、部門、行業、所有制界限,實施資產重組,推進規模經營。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發展開放型的食品工業。加大利用國外資金、技術、人才的力度,促進產業升級。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提高食品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堅持實行"走出去"發展戰略,到國外、省外辦廠設店,實行從產地銷到銷地產的轉變,開辟食品工業發展的市場空間。
(三)推進食品工業技術創新
把技術創新作為振興食品工業的關鍵大力抓好。一是建設企業技術中心,爭取"十五"期間至少有30%的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二是加快人才(特別是營養師)的培養和引進,爭取"十五"期末專業技術人員的比重達到全省制造業的平均水平。三是抓好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重點是開發應用生物、冷凍速凍、真空、膜分離、氣調、輻射、遠紅外、微波、膨化、擠壓、高壓滅菌、超臨界抽提、微電子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爭取"十五"期末30%以上大中型企業技術水平達到國際90年代末的先進水平。四是大力開發新產品,做到生產一代、研制一代、貯備一代,爭取"十五"期末新產品產值比重從目前的6.1%提高到12%左右。五是推進營銷創新,加強生產企業與食品市場及超市的聯合,采用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的營銷方式,形成完善的市場營銷網絡。
(四)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投入力度
食品工業正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為主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預計"十五"期間全行業固定資產總投資200億元左右,比"九五"期間增長1.2倍。按照省政府關于"省掌握的財政貼息可適當向食品企業技術改造等項目傾斜"、"各地區應視財力可能進一步加大對食品行業的支持力度"的要求,擴大對食品工業的投入。設法從地方財政、農業發展基金、工業技改資金中擠出一部分,建立省、市兩級食品工業扶持資金,用于支持重點企業的技改貼息和新產品開發補助。在盤活存量資產的基礎上,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結構調整項目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吸引跨國食品企業來我省落戶。各級食品工業協會要抓好重大投資項目庫建設,主動為企業做好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前期工作,為重點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五)促進食品工業發展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緊密結合
把發展食品工業作為發展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重點。食品工業企業要主動緊靠農業,以參股、契約等多種形式,與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結成利益共同體;立足農業產業化基地,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公司(工廠)加農戶為基礎的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體制;大力發展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提高食物制成品供應比重,提高農產品的利用率、增值率和市場占有率。重視解決"農口"與"工口"的體制分割問題,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的食品工業企業爭取享受農業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
(六)加強質量管理,發展名牌產品
貫徹質量振興綱要,實施名牌戰略,大力提高產品質量,堅持走質量效益型的食品工業發展新路。積極引導企業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把好質量關,沒有采用質量標準的產品不準生產,沒有達到質量標準的產品不準出廠。進一步發展名牌產品,鞏固壯大老名牌,加速培植新名牌,充分發揮名牌效應,擴大名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十五"期末,力爭創建國家級名牌產品10個,省級名牌產品80個以上;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部食品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0%以上。嚴格質量管理,對重要行業實行生產許可證或準產證制度。對不具備生產條件、產品質量低劣的企業依法整治,直至關閉。嚴厲打擊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山東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 年,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9 萬億元。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1.45 萬億元,保持年均增長16%以上。
新興產業
《山東省“十二五”生物醫藥發展規劃》
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7%以上,銷售收入達到3800億元以上,其中生物技術藥物銷售額達到8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到2015年全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0家,重點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8%以上;爭取有50-60個新藥物、50種高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產品上市或進入臨床研究,50個優勢產品得到提升;培育8家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生物技術藥物企業集團,過五十億元的企業15個,過二十億的企業30個以上。到2015年,前40家重點生物醫藥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比重達到50%以上。
《山東省“十二五”醫藥產業發展規劃》
到2015年全省醫藥工業銷售收入達到4500億元,年均遞增23%以上。其中化學藥品達到2200億元,中成藥達到850億元,基因工程藥物達到450億元,醫療器械達到45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700億元,年均遞增25%;工業出貨值達到390億元,年均遞增20%;工業利稅達到700億元,年均遞增25%;工業利潤達到480億元,年均遞增25%。
到2015年,化學藥品、中成藥、基因工程藥物和醫療器械分別占山東省醫藥產業銷售收入的49%、19%、10%和10%。
到2015年,前40家重點醫藥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比重達到50%以上,產業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顯現。培育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8個,過五十億元的企業15個,過二十億元的企業30個以上。醫藥商業過百億元的大型集團2個。
全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0家。行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3.5%,重點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8%以上。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藥,爭取有100個新藥物、50種高技術醫療器械上市或進入臨床研究,50個優勢產品得到提升。
形成20個以上年銷售額過5億元的產品,形成100個年銷售額過億元的產品。
《山東省節約能源“十二五”規劃》
到2015年,萬元GDP能耗降低到0.85噸標準煤,比2010年的1.02噸標準煤降低17%,比2005年的1.32噸標準煤降低35%以上。
《山東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全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收入達到4500億元,其中軟件業實現業務收入2500億元,年均增幅25%以上,占電子信息產業比重超過16%,軟件出口額超過15億美元。形成5個具有較高影響力和較大產業規模的知名園區。培育2個軟件收入超100億元、10個以上軟件收入超過1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和50個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知名軟件企業,100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高、品牌效應大的知名軟件產品。
《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
到2015年,物聯網產業規模超過2000億元。在新型RFID、傳感器、網絡通信設備、軟件開發、高端集成服務、網絡運營及應用服務等領域集聚規模以上企業500家以上,形成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5家以上。以濟南、青島等市為全省物聯網發展的主要承載地,促進實現其他地市產業園區與之協同發展、錯位競爭的良性發展態勢。
社會民生
《山東省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
1、“十二五”時期,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116以內,確保實現2015年總人口控制在9880萬人左右的目標。
2、按照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要求,提出人口發展目標如下:
《山東省婦女發展“十二五”規劃》
1、適齡女童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以上;2、小學適齡女童入學率達到9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以上;3、女性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4、婦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5、成人婦女識字率達到90%以上,其中青壯年婦女識字率提高到98%左右;6、城鎮就業人員中婦女比例穩定在40%以上,失業人員中婦女比例降低到50%以下;7、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婦女比例不低于35%;8、后備干部隊伍中女干部比例,市不少于15%,縣(市、區)不少于20%;黨委、政府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后備干部中要有一定數量的女干部。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山東省兒童發展“十二五”規劃》
1、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控制在7‰和8‰以下。2、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適齡兒童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以上。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初中學生毛入學率達到99%。4、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學生毛入學率達到97%。
工 業
《山東省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全省紡織工業增加值達到3300億元,年均增長13%;銷售收入達到13800億元,年均增長13%;利稅達到1100億元,年均增長10%;出口額達到240億美元,年均增長9%。
培育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3家,過100億元的10家;國家級產業集群22個。
到201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18%,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降低20%,廢水排放總量比2010年降低20%。
《山東省輕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6萬億元,年均增長12%,利稅3547億元,年均增長12%,出貨值3145億元,出口年均增長8.5%;國家級技術中心達到3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0家,建立行業技術研發平臺20個,自主研發國際知名品牌50個;完成技改投資2600億元,年均增長15%。新增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10家。
《山東省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2%以上;新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00家,全省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總數超過1000家,新培育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家,新培育行業技術中心30家、工業設計中心150家、工業設計示范基地100個,重點培育的企業技術中心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達到5%以上;全省制造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大企業集團100戶,其中500-1000億元的15戶,過千億的6戶,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200個;全省擁有山東省名牌產品達到2100個,中國馳名商標超過280件,山東省著名商標達到3000件以上;每百戶企業擁有注冊商標40件以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0.8以上。
其 他
《山東省“十二五”食品工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末,全省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5000億元,年均增長18%;工業增加值5300億元,利稅1900億元,利潤12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6%。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00家,50億元以上企業32家,100億元以上的企業1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試驗室100家以上,國家級食品龍頭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食品制造業的產值占全省食品工業的比重提升10個百分點;全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以上;產業集群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00億元,占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提高到20%。
《山東省“十二五”生物醫藥發展規劃》
《山東省節約能源“十二五”規劃》
《山東省“十二五”醫藥產業發展規劃》
《山東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山東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
《山東省婦女發展“十二五”規劃》
《山東省兒童發展“十二五”規劃》
《山東省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山東省輕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山東省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山東省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山東省“十二五”食品工業發展規劃》
新興產業
《山東省“十二五”生物醫藥發展規劃》
生物醫藥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7%以上,銷售收入達到3800億元以上,其中生物技術藥物銷售額達到8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到2015年全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0家,重點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8%以上;爭取有50-60個新藥物、50種高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產品上市或進入臨床研究,50個優勢產品得到提升;培育8家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生物技術藥物企業集團,過五十億元的企業15個,過二十億的企業30個以上。到2015年,前40家重點生物醫藥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比重達到50%以上。
《山東省“十二五”醫藥產業發展規劃》
到2015年全省醫藥工業銷售收入達到4500億元,年均遞增23%以上。其中化學藥品達到2200億元,中成藥達到850億元,基因工程藥物達到450億元,醫療器械達到45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700億元,年均遞增25%;工業出貨值達到390億元,年均遞增20%;工業利稅達到700億元,年均遞增25%;工業利潤達到480億元,年均遞增25%。
到2015年,化學藥品、中成藥、基因工程藥物和醫療器械分別占山東省醫藥產業銷售收入的49%、19%、10%和10%。
到2015年,前40家重點醫藥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比重達到50%以上,產業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顯現。培育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8個,過五十億元的企業15個,過二十億元的企業30個以上。醫藥商業過百億元的大型集團2個。
全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0家。行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3.5%,重點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8%以上。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藥,爭取有100個新藥物、50種高技術醫療器械上市或進入臨床研究,50個優勢產品得到提升。
形成20個以上年銷售額過5億元的產品,形成100個年銷售額過億元的產品。
《山東省節約能源“十二五”規劃》
到2015年,萬元GDP能耗降低到0.85噸標準煤,比2010年的1.02噸標準煤降低17%,比2005年的1.32噸標準煤降低35%以上。
《山東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全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收入達到4500億元,其中軟件業實現業務收入2500億元,年均增幅25%以上,占電子信息產業比重超過16%,軟件出口額超過15億美元。形成5個具有較高影響力和較大產業規模的知名園區。培育2個軟件收入超100億元、10個以上軟件收入超過1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和50個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知名軟件企業,100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高、品牌效應大的知名軟件產品。
《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
到2015年,物聯網產業規模超過2000億元。在新型RFID、傳感器、網絡通信設備、軟件開發、高端集成服務、網絡運營及應用服務等領域集聚規模以上企業500家以上,形成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5家以上。以濟南、青島等市為全省物聯網發展的主要承載地,促進實現其他地市產業園區與之協同發展、錯位競爭的良性發展態勢。
社會民生
《山東省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
1、“十二五”時期,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116以內,確保實現2015年總人口控制在9880萬人左右的目標。
2、按照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要求,提出人口發展目標如下:
《山東省婦女發展“十二五”規劃》
1、適齡女童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以上;2、小學適齡女童入學率達到9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以上;3、女性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4、婦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5、成人婦女識字率達到90%以上,其中青壯年婦女識字率提高到98%左右;6、城鎮就業人員中婦女比例穩定在40%以上,失業人員中婦女比例降低到50%以下;7、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婦女比例不低于35%;8、后備干部隊伍中女干部比例,市不少于15%,縣(市、區)不少于20%;黨委、政府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后備干部中要有一定數量的女干部。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山東省兒童發展“十二五”規劃》
1、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控制在7‰和8‰以下。2、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適齡兒童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以上。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初中學生毛入學率達到99%。4、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學生毛入學率達到97%。
工 業
《山東省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全省紡織工業增加值達到3300億元,年均增長13%;銷售收入達到13800億元,年均增長13%;利稅達到1100億元,年均增長10%;出口額達到240億美元,年均增長9%。
培育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3家,過100億元的10家;國家級產業集群22個。
到201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18%,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0年降低20%,廢水排放總量比2010年降低20%。
《山東省輕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3.6萬億元,年均增長12%,利稅3547億元,年均增長12%,出貨值3145億元,出口年均增長8.5%;國家級技術中心達到3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0家,建立行業技術研發平臺20個,自主研發國際知名品牌50個;完成技改投資2600億元,年均增長15%。新增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10家。
關鍵詞:質檢 發展 人才 管理
總結回顧質檢事業取得的成效,圍繞“十三五”期間以及今后更長一段時期的國民經濟發展的目標,堅持質量是基礎,安全是底線,質檢工作在應對國際金融后危機時代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任務繁重而艱巨,仍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和不足,建立大質量工作機制,推動大質檢文化建設,就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敢于實踐的勇氣大膽探索,以科學編制和實施質檢事業發展規劃為契機和載體,分析情況、研究問題、提出對策。
一、質檢事業發展規劃要深化改革抓住機遇,大力推進質檢社會化進程
質檢工作涉及生產加工銷售、貿易、消費等眾多環節,但是與國外的先進質量管理水平以及國內其它相關行業的管理社會化程度現狀相比較,我國質檢事業領域的社會化市場化仍然相對滯后,政府責任不到位和包攬過多同時并存,該管的沒有管到位,該放的沒有真正放下去,發揮市場機制、社會企業和民間組織的作用不夠,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制約了質檢事業發展。因此,必須著眼于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充分認識加快質檢事業領域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推進質檢事業改革開放。
政府職能部門力爭確保強化對主要保“基本”部分的監管指導服務,思想要解放一點,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在質量事業所有領域,都要進一步放寬準入,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二、質檢事業發展規劃要均衡協調內外兼顧,努力適應內需擴大化態勢
質檢工作在“十三五”期間要加快適應擴大內需、優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努力改變以往內外需不平衡現狀,要把質檢工作重點向內需延伸,強化內需產品的質量把關和服務工作,加快提升內需產品質量水平,協調建立內外協調的質量監督管理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國內外一體、有機結合的質量安全綜合保障體系。
企業是質量管理的主體,擴大內需不是低價傾銷劣質低檔的產品,質檢工作促進擴大內需重點要抓住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和對生產過程的管理,發揮管理職能作用和自身優勢,幫助生產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推進產品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和消費的需要。作為生產資料的產品,其質量優劣直接關系社會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消費品的質量則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質檢部門要發揮自身優勢幫助企業了解需求的現實狀況和走勢,全面分析和估量市場需求與結構,積極順應市場變化,強化對產品質量監管,要在這個前提下求得數量和效益的增加,這樣才能顯著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
三、質檢事業發展規劃要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強化監管體系科學化水平
質檢工作必須服務于我國在新產品生產技術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占據制高點,有效拓展提升產品質量整體水平和產品市場空間。要增強對產品質量和質量信譽的憂患意識,通過有效監管和服務,增加我國產品在全球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的比重,促進中國制造升級,培育國際品牌,塑造質量信譽。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努力建設我國質檢事業推進機制和有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理論體系,加強與國外質量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上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和理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理論體系建設,爭取在形成我國質量事業推進機制和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理論體系方面有新的收獲。
四、質檢事業發展規劃要綜合治理公開透明,健全質量服務開放化平臺
質檢工作作為大質量管理的主要職能部門,涉及到從產品原料生產到消費一系列活動,作為個體的消費者或者企業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如何了解現有的質量總體情況和問題,必須由政府公共服務部門建立良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開放高效的質檢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通過大型公共服務中心設施建設,通過政策法規以及科技數據與科技文獻資源的共享,產品生產和貿易全過程的商業范疇和自然科技資源保存與利用,構筑一個社會服務的開放透明的共享平臺。從集約管理高效精簡的行政管理角度實現全社會的公共資源共享,實現共享是指資源擁有實體之間通過建立各種合作、協作、協調關系,利用各利技術、方法和途徑,開展共同目標的公共資源的一切活動,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對公共資源的需求。從質檢總局到地方各下屬分支機構和單位分工協作、逐級配合,從系統內、行業內資源共享入手發展多樣化共享模式,既要擴大投入,但要避免只重視資金投入,輕視對其重要意義的認識宣傳,只重視共享內容建設,輕視共享合作有新機制建設,只重視平臺規模建設,輕視共享效益等弊端。
五、質檢事業發展規劃要人才優先增強實力,持續提升隊伍現代化后勁
關鍵詞 :廣西北海白龍村 白龍珍珠城 旅游發展規劃
1.白龍村概況
白龍村是南珠歷史七大古珠池之一,也是“國寶”南珠的發源地。白龍村位于北海市營盤鎮的西側,距離鎮區約15公里、福成機場18公里、北海市主城區22.5公里。白龍村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村內歷史遺跡較多,建筑遺產豐富,建筑類型眾多,保存情況較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保護價值。目前,村莊建設和發展仍以傳統農業為主,沒有將特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力。
2. 白龍村旅游資源構成及評價
2.1 旅游資源構成
白龍村地處亞熱帶氣候區,村落擁有良好的海灣和紅樹林資源,村內擁有豐富的遺址遺跡和濃厚的南珠文化及家文化。按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白龍村的旅游資源由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7個主類,11個亞類,17個資源單體構成,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分如表2.1。其中,五級資源2個(90-100分)、四級3個(75-89分)、三級6個(60-74分)、二級4個(45-59分)、一級2個(30-44分)。村內旅游資源數目較多,總體質量優良,特別是南珠原產地、白龍珍珠城遺址、七大珠池、白龍灣、白龍海灘等資源,特色比較明顯、突出,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3.白龍村旅游發展規劃
3.1 發展定位
在《北海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2―2020)》中確定北海旅游發展格局為“一帶兩級三區四組團”,白龍珍珠城位于白龍珍珠文化旅游區,是白龍珍珠文化旅游的核心區。《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總體規劃(2011-2030)》將白龍村定位為白龍珍珠城旅游度假區范圍內的白龍珍珠古城特色景點和重要組成部分。
3.2 總體規劃
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以“南珠、古城、海灣、沙灘”四大吸引力要素,深入挖掘中國南珠發源地和南珠文化內涵,充分利用村內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把白龍村建成旅游整體形象鮮明、服務設施齊全、綜合效益較高的旅游型特色歷史文化名村(如圖3.1),[1-4]建成北部灣特色歷史文化旅游的先導示范區。
3.3 功能區劃分
規劃將白龍村分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保護區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區3大區域和5個功能區(如圖3.2)。①古城與古村特色街區,為核心保護區。該區對原有的珍珠巷和解放前的建筑進行保護與修繕,并根據文獻的記載,對珍珠古城進行復原。②自然村落區,主要為較分散的民居區域,為建設控制區。該區不僅要保護原有的居民點,而且還要保護村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及設施等,一方面為保障村民正常生活和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可作為旅游景點,游客體驗地道的家生活。③旅游文化展示與游客集散區,主要包括規劃的游客接待中心、教育廣場、實景演出廣場等,為建設控制區。該區主要向游客展示南珠文化,為游客表演大型的家文化和南珠文化節目。④珍珠加工和批發區,為了繁榮該村的珍珠產業和展示昔日的珍珠交易和加工場景,設置了珍珠加工作坊和珍珠批發市場。⑤珍珠主題公園區,該區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協調區,包括有紅樹林觀光、珍珠美容觀光會所、海上游等旅游項目。
3.4 旅游線路規劃
根據總體布局,為了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5]規劃以下幾條主要線路。①南珠文化休閑旅游線路:游客服務中心――珍珠產品展示銷售一條街――珍珠公館――西海寺――珍珠加工作坊――珍珠批發市場――寧海寺――古城門――太監廟――實景演出場館――珍珠公園――七大珠池尋游。②古城遺址文化休閑旅游線路:游客服務中心――南珠名村教育廣場――太監廟――古城門――殘貝遺址――寧海寺――西海寺――珍珠公館――珍珠產品展示銷售一條街――牌坊。③家文化體驗旅游線路:游客接待中心――牌坊――家文化生活體驗區――廟會和節慶――南珠文化教育廣場――實景演出廣場――海上挖螺、捕魚――農家果蔬園――家特色餐飲。④生態養生文化旅游線路:游客接待中心――珍珠美容養身會所――南珠公園――紅樹林――家果蔬園――家特色餐飲。
4.結束語
以白龍村的特色資源,通過旅游開發促進村莊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改變原有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發展模式,走一條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不僅可保護和延續歷史文化遺產,還可促進村落風貌整治、人居環境構建和文化環境營造,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德祥.曲溪景區基礎條件及旅游發展規劃[J].城鄉規劃,2014(7):33-35.
[2]潘宜,程望杰.基于鄉村旅游發展的村莊有機更新規劃[J].鄉村規劃,2010(26):253-256.
[3]翁瑾.互補性、結構鎖定與旅游發展規劃[J].旅游學刊,2013(10):5-7.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冷鏈物流,現狀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包括東營市和濱州市,濰坊北部的寒亭區、壽光市和昌邑市,德州樂陵市和慶云縣,煙臺的萊州市和淄博的高青縣。其中,涉及到19個縣(市、區),總面積共2.65萬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總面積的六分之一。該區域土地資源充足,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具有特色,對發展冷鏈物流和高效生態區具有良好的經濟條件。
1. 優勢(Strength)
1.1區位優勢。黃三角洲地處山東半島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圈的復合地帶,東面輻射環渤海經濟帶,西融濟南都市圈,南連膠東半島經濟區,北接京津唐經濟區,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位置,具有深化國際間區域合作、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快開放開發的有利條件,因此開發建設前景十分廣闊。
1.2交通優勢。黃河三角洲的公路、鐵路、水運等交通網絡發達,與北京、天津、遼寧、濟南、青島、煙臺等城市和地區相對接。東營、濰坊、萊州、濱州四個大中型的港口與青島、煙臺、天津、威海等港口優勢互補。該地區的公路、鐵路網絡完善后,物流業將會輻射到膠東半島、京津冀、東北等重要的經濟區域。
1.3產品優勢。黃河三角洲土地后備資源充足,自然環境優越,能夠大規模發展生態種植業和養殖業。現已有大量名優特產,如壽光蔬菜、沾化冬棗、陽信鴨梨、煙臺蘋果、樂陵金絲小棗、沿海水產品、高青小黑牛等。日前,黃河三角洲優質肉牛科技示范工程在高青縣啟動。
1.4 政策優勢。國務院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復,加快了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的優化和發展。國家也已將其納入國家戰略的層面加以推進和實施,必然會為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和建設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而《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出臺和“黃三角生態農業冷鏈物流示范工程”的啟動必然會更好的促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
2. 劣勢(Weakness)
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物流業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從總體上看,目前尚處于快速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制約因素,需要在今后發展中著力加以解決。
2.1 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薄弱。我國的農副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確損失巨大。人民日報2010 年12月5 日《不能荒了1.4 億畝》文中指出,由于農副產品在儲藏、保鮮、干燥等初加工方面的方法落后,設施簡陋,產后損失率偏高,水果損失率為10%—15%,蔬菜損失率高達15%—20%。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流通環節存在諸多問題,基礎設施落后、冷藏運輸率低。
2.2 冷鏈物流產業專業人才缺乏,技術水平偏低。現代果冷鏈物流體系的運轉離不開加工、貯藏、信息化的管理和高技術含量的設備。而這些都需要專業的人才隊伍,但是目前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落后,專業人員素質差,難以適應現代冷鏈物流的要求。
2.3 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是一項涉及方面廣、涉及環節多、技術含量高的系統的工程。從政府部門來看,雖然冷鏈物流的重要性已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但是卻存在著多頭管理、各自為戰的現象。各部門各自規劃,重復建設,嚴重制約了物流的效率。因此,本地區物流業發展規劃有待進一步規劃和完善。從企業方面來看,產、供、銷各個環節物流整合缺乏系統的規劃,整個冷鏈物流環節不完善,沒有形成完整的供應鏈。
3. 機遇(Opportunity)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這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3.1 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理念發上變化。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鮮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冷鏈物流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人們對于新鮮健康產品的需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加快建設“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因此,我國的冷鏈物流產業也隨之不斷發展壯大。
3.2 國家政策的支持,提供了良好的機遇。2009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高效生態經濟”為功能定位的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在國家戰略層面正式進入深入實施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也印發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了到2015 年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以及保障措施。這為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4. 挑戰(Threat)
冷鏈物流市場窄,冷鏈物流主體散亂,冷鏈設施也不夠完善,冷鏈物流的發展緩慢,食品的安全性較低,以及來自內部與外部的競爭,都是現在我們所遇到的挑戰。
4.1 農副產品冷鏈物流主體散亂。目前,黃河三角洲地區物流的主體呈現多元化格局,冷鏈物流主體散亂,實力參差不齊,造成物流環節多,周期長、市場管理困難,物流物流成本高,引起了不必要的損耗和浪費。
4.2 內部發展不均衡,競爭無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涉及到19個縣(市、區),內部存在的物流企業眾多,各企業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各個企業可能存在的無序競爭定然會影響到整個黃河三角洲冷鏈物流的發展。因此,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合理的政策來保證各企業能夠有序的競爭,從而促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冷鏈物流的快速健康發展。
4.3 面臨外部激烈的競爭。黃河三角洲瀕臨環渤海經濟帶、膠東半島經濟區、京津唐經濟區、濟南都市圈,與北京、天津、遼寧、濟南、青島、煙臺等地區相對接,這些區域都是最具經濟活力、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因此黃河三角洲的冷鏈物流業必會受到來自這些地區的沖擊,我們應突出高效生態的優勢來形成我們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甘肅省“十二五”隴藥產業發展規劃》
到2015年,力爭使隴藥產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其中,隴藥種植業增加值達到15億元;隴藥加工業(工業)增加值達到60億元;隴藥流通業增加值達到25億元。
藥源基地建設目標,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260萬畝,道地藥材良種普及率達到70%以上,隴藥種植業產值達到40億元以上;以企業為主體建立藥源基地,建成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等道地藥材規范化生產基地10個;企業發展目標,培育3家年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10家年銷售收入5―10億元的隴藥龍頭企業,15家年銷售收入2―5億元的骨干企業,力爭有5―6家醫藥企業上市;品牌培育目標,培育3―5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5―10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過億元、15―30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隴藥大品種,3―5個國內知名品牌;技術創新目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隴藥創新體系,力爭培育3―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1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成1個隴藥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完成5―8個創新藥物的開發、10―15個現有重點中成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重點企業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研發投入平均達到年銷售收入的3%左右。
《甘肅省“十二五”應急體系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就業和社會保障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人口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甘肅省婦女發展規劃(2011―2020年)》
《甘肅省“十二五”人力資源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
《甘肅省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
《甘肅省梯田建設專項規劃 (2011―2015年)》
《甘肅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隴藥產業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二五”小額擔保貸款工作發展規劃 》
《甘肅省“十二五”安全生產規劃》
社會民生
《甘肅省“十二五”就業和社會保障規劃》
就業目標: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3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農村勞動力累計輸轉2200萬人次以上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左右。
社會保障目標:全省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達到94%,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73萬人、171萬人、152萬人和116萬人,全省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提前實現全覆蓋,職工基本養老金最低標準由1249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左右。
收入分配目標:“十二五”末,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830元和23100元,年均增長12%。5年減少貧困人口200萬人。返貧率控制在15%以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0%以下。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1200―1500元/月。
《甘肅省“十二五”人口發展規劃》
“十二五”末,全省常住人口控制在2753萬人以內,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3‰以內,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3‰以內;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嬰兒死亡率降到9‰,孕產婦死亡率降到30/10萬,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3歲;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
《甘肅省婦女發展規劃(2011―2020年)》
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25/10萬以下;婦女常見病定期篩查率達到80%以上;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65%以上,女童平等接受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女童平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消除女童輟學現象;女性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2.2%以下。
農業發展
《甘肅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
“十二五”末,農業增加值達到760億元,年均增長6%左右;糧食總產量 達到1100萬噸(220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力爭達到6000元;農產品加工實現增加值200億元以上,農機總動力達到3200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5%。
《甘肅省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
全省新增供水能力4億立方米,供水能力達到147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內,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4,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9立方米,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60%;解決65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7%。
《甘肅省梯田建設專項規劃 (2011―2015年)》
2011-2015年新修高標準梯田750萬畝,平均每年150萬畝,人均梯田達到2.2畝。
應急體系
《甘肅省“十二五”應急體系規劃》
自然災害類。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準確率提高到60%以上;重大流行年份控制在8%以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成災率控制在6‰以內;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1‰;重大沙塵暴監測覆蓋率達到80%以上。
事故災難事件類。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礦商貿從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27%;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下降10%以上;企業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環境事件降低20%。
公共衛生事件類。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率達到100%,及時率和準確率達到100%。
關鍵詞:都市農業;發展規劃;前進村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6-1278-03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Take Qianjin Village,Jiangxi Distrjct,Wuhan for Example
GUAN Bo1,SHU Chang-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4,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s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Qianjin village Jinkou street in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 measures for bulding a new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which relies on the advantage of city resources, accord with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hav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Qianjin village
都市農業是指在工業化高度發展的大都市及其周邊地區,依托大都市的資金、科技、信息和市場優勢,與大都市發展緊密融合的一種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現代新型農業[1]。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前進村位于武漢市南部,擁有極強的區位優勢,可依托武漢,利用武漢市經濟發展的強大輻射作用,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農業,是其發展的有利選擇。
1 前進村概況
1.1 自然條件
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前進村地處長江中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擁有極好的氣候條件,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同時,前進村還處于便利的交通網絡中,102省道從村口穿過,去往漢口或武昌均十分便利,省道可以連接京珠高速、滬蓉高速、青鄭高速。其距軍山長江大橋約20.0 km,距武漢市白沙洲農副產品批發大市場39.2 km,距江夏區紙坊城區僅34.7 km,擁有極佳的區位優勢。
1.2 經濟發展現狀
全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27戶,擁有耕地面積55.7 hm2,宅基地9.3 hm2。村民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以外出務工創收為主,以農業耕種、養殖等農業收入為輔。而農業收入中主要以種水稻的收入為主,輔以養豬、養魚、種瓜、種菜等。目前,該村各小組之間已經實現了“三通”,全村自來水入戶率達100%,供電入戶率達100%,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達70%,沼氣的建設使用率達80%。
1.3 優勢分析
前進村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業自然條件優越。該村毗鄰長江和金水河,水資源豐富,能夠滿足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農田耕地的土壤條件較好,均能實現“畝產雙千斤”的目標。二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較好。村農業灌溉設施齊全,農機道、水渠、排灌設施齊備,全村修建了農機路4 km,U型水渠1.8 km,購置了潛水泵5臺,為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該村位于國家級蔬菜出口基地旁,且距離消費市場武漢市不遠,能大大節約物流運輸時間,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村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 都市農業發展規劃
2.1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都市農業強調依托城市的資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場優勢,重點抓好特色、規模、品牌、效益四個環節[2]。因此,在進行該村的發展規劃時必須結合實際,根據湖北省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武漢都市農業發展規劃(2006-2020年)[3]和江夏區農業局“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金口街“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確定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基本戰略。
2.1.1 指導思想 以改善前進村居民生活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該村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為目標,針對制約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關鍵問題,遵循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突出產業、全面發展、注重實效、穩步推進的原則,實行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示范種植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農產品品牌效應與企業綜合帶動效應相結合,建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良性循環的新機制,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高產業層次,合理開發和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該村可持續發展。
2.1.2 基本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的原則。金口街前進村地處長江邊、武金公路旁,是武漢市江夏區的平原地區,有其獨特的自然條件、人口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探索擁有與現狀相匹配的一套治理和發展模式。因此,必須在充分考慮其自身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統一規劃、合理調整,并依據規劃,建立起符合前進村未來發展要求的經營管理新模式。
2)堅持農業發展與該村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示范種植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的舉措,強化水、田、路、林綜合治理,強調蔬菜、畜禽養殖以及子蓮產業開發。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帶動,全面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為求實效,需要與企業和政府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實現以政扶農、以企帶村,引進一些投資少、見效快、效果好的小型農業發展項目。
3)堅持軟硬件建設相結合,重視發揮農業科技、農業政策及相關農業法律法規等軟件的作用的原則。在加強基本農田、水利設施、農業機械化等硬件建設的同時,學習、了解和掌握相關技術,培養相關的技術人才,同時合理利用國家、地方相關惠農政策,積極申請適合前進村發展的項目。
2.1.3 總體目標 立足前進村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力資源的現狀,使該村的農業發展和村容村貌改造、村民生活質量改善相結合。重點形成以沼氣利用、立體大棚、品牌蔬菜為特色的發展新模式,將前進村打造成江夏區乃至武漢市的新農村建設和循環農業發展的示范村。
2.2 具體建設規劃
發展都市農業體現在居民生產、生活和交通等幾個主要方面。根據發展規劃要求需對全村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并功能分區(如圖1)。
2.2.1 種植區建設 種植區主要分為普通蔬菜種植區和大棚蔬菜種植區,種植區建設以蔬菜標準園為建設標準,根據江夏區和金口街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在普通種植區和大棚種植區分別選擇1~2個蔬菜品種進行規范種植,實施標準化統一管理,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利用規模優勢和品種優勢,打造前進村的蔬菜品牌,進而與加工企業和超市對接進行訂單式生產。同時,積極申請蔬菜標準園建設項目,獲得政府資金支持,并主動與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蔬菜試驗基地。
2.2.2 生活休閑區 全村根據自然條件劃分為3個主要的生活區,在建設初期,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3個區域進行改造和完善。由村委會成立的社區物業管理小組,組織專人進行全村的環境衛生維護工作,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定期進行道路清潔和溝渠清淤。同時,進一步擴大沼氣的應用規模,力爭使全村的沼氣普及利用率達到100%,改全村現有的戶用沼氣工程為聯戶沼氣工程,以養殖戶為核心,以相鄰幾戶為單元,通過輸氣管道實現集中送氣。此外,為豐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幸福指數,擬對村委會進行改造,改造后的村委會將集超市、活動室和小型影視放映廳為一體,滿足村民的文化休閑需求。
3 都市農業發展保障體系
3.1 土地流轉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前提條件
土地流轉可以將各戶零散而有限的村土地集中起來,便于集中連片耕種操作,從而進行農業規模經營,提高效率。從土地經營的角度來分析,土地流轉會改變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土地的經營規模,從而改變土地的生產結構。而目前土地生產的細碎化是發展規模農業、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的最大障礙。通過土地流轉可以擴大經營規模,獲得潛在效益,從而突破土地生產細碎化這一障礙,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城市化進程。
3.2 政策扶持是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都市農業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研究并運用好現行的各項政策,能夠調動農民參與都市農業建設的積極性,避免資金的重復投資造成浪費,提高建設的效率。同時,在項目規劃和申請過程中,充分利用省、市、區有關都市農業建設的有利優惠政策是籌措建設資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沼氣設備優惠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補貼政策等,都能為都市農業建設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
3.3 農業科技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強大支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個產業的發展與壯大都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應用息息相關,農業發展更是如此。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提升農業科學技術的貢獻率,一直都是農業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4]。同時,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也正是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提高農村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利用力度,重視和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與交流,都能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
3.4 好的領導班子是都市農業發展的組織保證
發展都市農業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領導班子應給予高度重視,應做到統一思想、明確工作重點、健全工作機制、確立工作目標、制定工作措施,在不斷提高班子成員自身素養的同時,應對都市農業建設工作進行指導、檢查和督促,保證都市農業的健康順利發展。
3.5 農業產業化是都市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都市農業發展提出積極發展特色種植業、先進園藝業、集約畜牧業、高效水產業、發達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旅游觀光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升級,綜合開發農業的經濟、生態與社會功能的要求[5];表明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經營體制的轉變、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是都市農業建設的重要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增強產業鏈的活力,從而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這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措施,是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對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促進都市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安訓生. 發展都市農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1998(3):68-72.
[2] 董利民, 張學忙. 關于武漢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考[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6,23(1):126-128.
[3] 武漢市人民政府. 武漢都市農業發展規劃(2006~2020 年)[R].2006.
論文摘要:文章指出,科技 發展 規劃既是一種發展戰略,也是一種科技政策,是科技計劃的基礎和方向,好的科技計劃應該是科技發展規劃的延伸,應該為執行科技發展規劃提供保障。
1科技發展規劃與科技計劃
1.1科技發展規劃
科技發展規劃是國家(或地區)為實現科技發展目標而制定的方案體系,它圍繞科技發展目標,在發展領域、發展階段、資源配置、支持條件上進行優勢集成和統籌安排,以研究科技系統、 經濟 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相互關系為基礎,設計科技發展以及以科技發展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戰略,并通過實施設計內容來推動這一戰略的實現。區域科技發展規劃是在國家科技發展規劃指導下的區域性科技發展規劃,它更注重區域的發展特點和區域的現實狀況,是關于區域科技投人方向、科技資源配置、區域科技發展模式以及科技活動中相關主體行為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1.2科技計劃
科技計劃一般是政府根據國家或區域科技發展規劃和戰略安排、有目標、有步驟、有組織、有措施地在行政管轄范圍內開展的科技活動。湖南省科技計劃體系包括以下3部分:
①基礎研究計劃:主要結合湖南省的優勢學科領域開展攻關,在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源頭創新和原始性創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搶占高技術領域制高點,包括 自然 科學 基金計劃、杰出青年基金計劃、院士基金計劃和應用基礎研究計劃。
②科技攻關計劃:包括重大科技專項、地方科技攻關專項、科技攻關重點和一般項目。
③科技創新環境建設計劃:包括軟科學計劃、國際合作交流計劃、技術交易與市場計劃、重點實驗室計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劃及其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計劃。
規劃與計劃必須要形成一種有機的聯系。規劃管理計劃,規劃是一段時間科技計劃的基礎和方向。而科技計劃是規劃的落實和具體執行,要服從規劃、支撐規劃。因此好的規劃要有好的計劃銜接和支撐,而好的計劃應該是規劃的延伸,為執行規劃提供保障。
2科技規劃的制定與主要內容
2.1制定
2005年開展了1}個專題的戰略研究,在取得的相關成果基礎上,2005年組織了由政府管理部「〕、大學、科研院所、 企業 和近百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規劃綱要起草班子,經歷了前期準備、框架設計、任務凝練與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見等五個階段,對優先主題、重大專項、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措施建議等進行了篩選和綜合,并組織專家多次赴北京等地與省外專家和科技界權威進行咨詢,2006年4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省頒布實施。
2.2主要內容
規劃確定了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科技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有: 現代 農業、新材料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 電子 信息與現代服務業、生物與醫藥產業、現代 交通 運輸業、能源、資源與環保產業及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8個方面。優先主題是指在重點領域中急需發展、任務明確、技術基礎較好,近期能夠取得突破的技術群。根據《規劃綱要》的重點領域,確立了s0個優先主題,部署了支撐七大科技工程的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專項是由政府主導的,用來解決國家與區域發展中遇到的關鍵技術性、系統性、戰略性、前瞻性和共性問題的大型創新活動,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一種科技計劃形態。規劃確定要選擇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關鍵技術、公益性技術、共性技術,整合科技資源,加大投人,集中突破,通過3}s年的重點支持,形成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標志性工程。先期在超級雜交稻技術研究與示范、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新型換流變壓器及特高壓直流輸變電重大裝備、湖沼地區血吸蟲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設立重大科技專項。
3規劃的執行與成效
規劃的作用取決于規劃的執行,規劃執行又依靠科技管理部門每年的科技計劃支撐。湖南省科技廳管理決策層從規劃制定開始就要求嚴格執行規劃,其管理戰略是:按照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的程序,在8大重點領域和so個優先主體內選擇實施重大專項,支撐七大工程建設。以七大工程作為保障體系,確保完成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兩大任務。因此,湖南省科技廳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作為執行科技規劃的主要手段,從一定程度上講,對湖南省重大專項的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規劃的實施情況。
3.1 20062007年度湖南省重大專項的安排
2006年共安排了8個重大專項,總經費為7 400萬元,年度經費3 200萬元,共引導承擔單位投人73 19s萬元,投人引導比接近1: l0 0 2007年在對2006年重大專項滾動支持的基礎上,又啟動實施了11個重大專項,共投人科技撥款2.13億元。其分布是:在現代農業領域安5個,在能源、資源與環保產業領域安排4個,在先進裝備制造業領域安排3個,在新材料產業領域安排2個,在生物與醫藥產業領域安排2個,在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領域安排2個,符合規劃設計的重點領域發展要求。
3.2成效
①促進了新型 工業 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重大專項的重點在鋼鐵、有色、工程機械、汽車、電子信息、電工電器、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急需重點扶持的產業上。比如,2006年設立了2 mw以上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及關鍵部件重大專項,通過兩年多的聯合攻關,該專項突破了整機系統集成技術、機組控制系統技術、大型直驅動低速永磁風力發電機制備三大技術瓶頸。2007年11月3日,2 mw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下線、2mw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大型風電裝備制造技術進人世界先進水平。
②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設立重大專項的主要目標是獲取自主知識產權、加強產業技術創新,以提升解決瓶頸制約的突破能力。這種目標導向強化了重大專項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必須發揮重要作用。湖南省科技廳將取得發明專利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促進了專利申報的積極性。2006年實施的重大專項共突破70項關鍵技術和瓶頸技術,共申請專利56項,制定技術標準7項,鑒定成果16項。比如,現代柑桔工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專項,在柑桔罐頭酶法脫囊衣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相比原有的酸堿脫囊衣工藝,每噸產品減少酸堿廢水排放約40 t,全年可減少400萬t廢水的排放,相當于50萬人口城市1年的居民污水排放量。
③促進了科技資源的進一步集成。重大專項按照首席專家負責制的機制運行,實現了科技計劃項目由單一技術突破向集成技術創新的轉變,由單一的承擔單位向產學研結合的轉變。如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重大專項,就集中了全省電機、電池、電控、整車等方面分別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
④促進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持續高速 發展 。2007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 歷史 最快增速,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 700.6億元,增加值840.8億元、利稅309.2億元,出口創匯44.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 ,40.7% ,60.6%和57.1%;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 %,較2001年增加了10.9%,有力地推進了湖南省新型工業化進程。
⑤引導 企業 成為創新的主體。目前,湖南省r&d活動人員71.46%分布在企業;r&d經費投入企業占77.45 %;企業自主研發的產品占55%以上。 2007年,80%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由企業主持和參與承擔,82%的職務發明專利為企業創造。20062007年承擔重大專項共有81家單位,企業占承擔單位總數接近62% 0 2007年全省首批27家創新型試點企業中,每個企業平均擁有研發機構4.37個,研發投入占銷售收人比例平均達到8%0
⑥科技規劃促進了科技進步。湖南省統計局和湖南省科技廳對湖南省2006年科技進步的統計監測顯示,全省科技進步綜合指數為109.1 % , 2006年湖南省科技進步的總體狀況是:科技隊伍整體質量提高、人員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人員123.53萬人,比上年增加0.9%。國有和集體企事業單位擁有高級專業人員8.04萬人,比上年增加0.2%;科技經費投入增加,r&d投入小幅增加。2006年全省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為133.7億元,比上年增加23.2% o全省投入的r&d為53.61億元,比上年增加20.4% , r&d經費占gdp的比童為0.71%,比上年提高0.03 %;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發明專利居中部第一。2006年取得成果986項,其中15項獲國家獎勵。專利申請量10 249件,增長17%,授權量5 608件,增長53.3%;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對 經濟 的拉動作用加大;2006年完成高新技術產值1 893.18億元,增長24.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達11.78%,拉動全省經濟增1.44%;大型工業企業科技投入大幅增長。2006年全省大型工業企業投人r&d經費25.12億元,增長29.6% ;科技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6年全省gdp為7 568.89億元,增長12.2%,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提高1.5%
4對科技規劃與科技計劃銜接的評價
4.1強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保證了規劃得以執行
湖南省科技廳重視規劃的落實和執行,特別重視重大專項的作用,從2006年開始,從總體設計、立項評審標準、監督檢查、經費支持和軟環境建設等方面加強管理。在專項的總體設計上,提出了“突出重點、有限目標;集中投入、穩定支持;完善機制,滾動發展”的總體思路。此外還提出了“省級重點,地方配套;地方重點,省級支持”,促進各種資源的有效集成。在資金配置上,一方面,集中省本級}o%的科技三項費,單項強度由幾十萬元提高到數百萬上千萬元,另一方面,要求承擔專項的企業保證配套資金至少達到l:n.s以上;在專項管理機制上,依法采用合同管理,實行首席專家和承擔單位的責任制;為了加強監督檢查,制定了科技廳專項主管處室、重大項目辦、重大項目領導小組的職責,實現立項、實施、監督、考核的相對分離,保證立項公平公正,預期效果顯著。
4.2規劃制定與實施的不足
①數據使用不充分。規劃以宏觀的定性闡述為主,沒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缺乏規劃應有的系統性數據支撐體系,規劃的文體特征不明顯,看似如同工作報告。
②先進的技術方法使用不夠。規劃發揮了專家、管理人員的智慧,但從系統方法上看,規劃所列重點領域、優先主題并沒有使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如技術預見。技術預見是區域科技管理的新方法,已被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高度重視并實施。技術預見在區域科技管理中可以發揮前瞻與優化作用,在資源有限情況下,選擇最優支持點;發揮銜接與協作作用,促進單一要素績效的聯系;發揮整合與集成作用,促進創新活力與創新規模經濟性的結合;發揮預警與評估作用,全面評估其影響 現代 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福利和來負面效應。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發展區域經濟,是我國“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升我國社會經濟整體綜合素質的重要戰略措施。要實現“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把發展區域經濟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實施資源整合戰略。
整合資源,就是在特定的區域范圍、空間范圍和時間范圍內,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優化投資環境,合理動員利用和科學有效配置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等生產要素資源,增強相互之間的關聯程度,使之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動態調節,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從而達到優化配置狀態,產生整體聚合能動效應的行為過程。
我國是一個地區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由于區域地理、氣候、環境、人口、歷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各地區資源優勢上的明顯不同。由此形成了資源上的互補性。從國家戰略高度來分析研究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構架具有區域合作的發展格局;從地區的范圍研究細分各地不同的特點,搭建區域合作的平臺;從項目的運作考慮發揮相關各方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做到資源優勢互補,這是資源整合戰略在不同層次上的應用。無論是大地地理差異,還是一種特產產品的優勢發揮,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確保“十二五”規劃任務在各地區的落實,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十一五”時期,我國在資源整合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自2008年起,國家先后批準了珠三角、海西經濟區等10多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這些發展規劃,都是要整合區域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在實施資源整合戰略中,要善于發現資源的價值。過去有個說法,叫“捧著金碗要飯吃”,就是形象地比喻一些地方本來有豐富的寶貴資源,可是卻長期不被人們所重視。例如隴南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積淀,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既有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由于交通、觀念等原因,隴南旅游業的資源優勢尚未成為產品優勢,許多縣還處于國家級貧困縣狀態。
我們在深入基層調研中發現這樣一個案例:遼寧南部綏中縣有一個萬家鎮王家村,號稱“關外第一村”,地域優勢明顯:東西向102國道穿村而過,與山海關、秦皇島毗鄰而居,南北向連著碣石海濱、九門口長城,王家村正坐落在這一“黃金路口”上。過去一直處于貧困狀態。2005年,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分析村的自然環境,發現所具有的交通優勢資源,看到了致富的門路。他說:“咱們不能捧著金碗要飯吃,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就靠路吃路。”于是,王家村把商業開發、果樹蔬菜種植、畜牧養殖、運輸等列為四大支柱產業,一舉引爆“地域經濟”,短短幾年,這個村50多戶人家擁有了轎車,提前邁進“小康村”行列。
山東省東營市花官鎮是我們重點調研的一個整合資源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的典型基層單位。
花官鎮在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業產業化起步早、基礎好、產業鏈條比較完整。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過程中,他們大力發掘特產資源優勢,整合農產品、投資、工業、技術等方面的資源,按照“強蒜、擴畜、促菌、壯棉”的思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強蒜”,就是整合地方特產資源,加快品牌建設和大蒜制品深加工。“促菌”就是整合技術資源和本地原料資源優勢,加強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建設食用菌原種研發中心,形成了年產2萬噸真姬菇和1萬噸灰樹花菇產業規模。
區域資源整合,是“十二五”時期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的特點。目前國家已經批準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正在各地政府的主導下逐步實施,大區域規劃整合資源促進發展的優勢已經日益顯現。
例如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度高,是集吃、住、游、購、娛為一體的產業群體,涉及行業多、帶動面寬、輻射域大、滲透力強。在我國鄂西北有武當山、神農架等著名旅游資源,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鄂西北實施旅游資源整合,依托武當山、神農架,打響“野人”和“帝王文化牌”,科學規劃、系列開發、著力配套、精心包裝、提高品位,整合旅游景點資源,發揮集聚優勢,建成鄂西北黃金旅游線路上的精品熱點,成為鄂西北“旅游熱線”。
實施整合資源戰略,要解決好面臨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要各地區充分做好資源的調查和分析,明確一個地區,一定范圍內的主要資源及其構成特點,并發掘出資源的內在價值。例如內蒙古地區的礦產資源優勢,其儲量和分布特點、在全國能源整體布局中的地位,如何解決資源轉化過程中的瓶頸問題,都需要認真加以研究。
二是加強資源擁有地和需求地之間的緊密聯系,制定科學的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資源優勢共享共贏的發展規劃,形成經濟上緊密型合作的運作機制。由于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上的原因,各自為政,地方主義等傾向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資源的整合和區域合作。我們要按照“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創新機制、創新管理的要求,突破區域行政束縛,實現資源整合互補,共同發展。
三是在資源整合中堅持可持續發展,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發掘資源優勢,利用資源促發展決不是竭澤而漁,而是要整合資源,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實現地區經濟平衡發展,保持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一個區域自身的資源整合還是區域之間的合作開發,都要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形成全區域的可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做到產業上下游的平衡,區域經濟發展與資源所在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