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調查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體育人類學;田野工作;苗族;獨木龍舟;民族傳統體育
中圖分類號:G86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9)05-0084-05
前言
伴隨人類學的興起,20世紀初西方對原始體育游戲的研究成立了相關學術學會,50年代在西方興起了體育人類學學科建設的,70年代傳播到亞洲,日本較快的接受和認知了體育人類學對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指導意義,特別是研究方法的借鑒,“田野工作”(fieldwork)顯現了體育人類學極其重要的方法論。我國體育人類學研究的對象:是面對我國項目眾多的民間體育游戲、民族傳統體育。怎樣為研究我國的民族體育和傳統體育構建完整的方法體系,在我國體育人類學創始人胡小明先生的倡導下認為,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非常眾多的例證可以通過體育人類學的實證研究來完成,如是;體育人類學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論空間。
科學研究的基礎是采集最原始、最可靠、最真實、最基本的第一手資料。我國體育界過去在研究民族體育方面,有的長期照搬歷史學或民族學的方法,忽視了研究人類體質和文化方面獨具優勢的人類學,其結果多停留于對奇特身體活動狀態的表面描述或歷史典籍資料的簡單編纂;幾乎借鑒了所有的可以用來研究體育活動的各種各樣的科研手段,如運用自然科學的定量研究,要么停留在簡單的數理統計層面,但是民族區域的小樣本,和競技游戲的小規模,在統計學的數理分析上,有不少學者受傳統的研究方法影響,質疑了體質評價的準確性,舍棄了體質人類學的理論分析。總之,照搬歷史學或民族學的方法或模仿西方已做過的研究,得到的結果自然在某種意義上脫離中國民俗游戲的具體實際。
2009年6月12日至22日,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與貴州民族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組成19名專家學者對貴州省黔東南地區苗族獨木龍舟競賽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大規模田野工作,是在貴州運用體育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貴州眾多的民族傳統項目這片處女地進行的首次挖掘,是運用體育人類學研究方法的實際例證。本文介紹聯合調查組此次田野調查研究過程中體育人類學的理論指導和方法實踐。并重點探討方法論問題,通過人類學方法對獨木龍舟的資料搜集過程和全方位研究,展現其為體育特別是民族體育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一、苗族獨木龍舟競渡調查的人類學指導
人類學作為一門成熟和獨立的學科,有自己一套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這種方法叫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即是在實地調查中,集中于某一地點或區域居住一段時間,把握當地年度周期中社會生活的基本過程,與當地人形成密切的關系,參與他們的家庭和社會活動,從中了解他們。田野工作的基本內容為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依靠由這種方法搜集上來的資料所寫的調查報告稱民族志(ethnography),這也是體育人類學的基本方法。
體育人類學,是借助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體育領域里的具體問題的一門應用學科。它在方法的運用上不能脫離人類學的基本技術路線,但又要根據自身的研究特點,根據維護人類身心健康的身體運動這樣的研究對象的特殊需求加以調整并自成一體,否則體育人類學也沒有必要自成一門學科了。
在我國傳統的體育研究方法是尋找一些高效率的方法運作,比如問卷法、資料法等,主要以選定問題、設計問卷、發問卷、統計問卷、分析問卷、提出對策的研究思路甚為流行,如此在民族體育調查中忽視了被調查者在回答問題時在時間、地點、環境、對象上的不一致性導致回到結果的差異,也舍去了許多解決問題的關鍵信息。人類學參與性觀察的小樣本量的深度訪談,獲得的調查資料更為翔實,具有在世界范圍內通行的認可度。
尤其在民族體育調查過程中,人類學田野工作中的測量記錄、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是研究孤立、罕見、奇特的“小眾”文化甚至“微眾”文化,是民族體育研究最適宜的方法,也正是適合了少數民族“微眾”群體“小規模”游戲競技為特征的民族傳統身體游戲。
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競技游戲,大多與民族傳統節日集會餛飩的交織在一起,所以體育人類學調查從前期的準備到競技活動的收尾,競賽活動時間通常在半月之內,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競技研究有別于人類學以年為周期的百科全書式的田野工作。也更加說明了體育人類學在調查時間顯現了調查周期短的優勢,為體育人類學田野調查運用提供了有力的時間保證。然而,通常對體育、民族體育、傳統體育的研究中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極少被學者所采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研究對象是在短期進行的身體活動,所以在獲得申請資助時,經費很少;其次工作條件艱苦;而且出成果時間周期很長。
二、苗族獨木龍舟體育人類學調查前期工作
1、兩校聯合調查組
作者過去曾多次深入黔東南地區古老的苗族村寨進行前期考察。但礙于科研調查方法掌握的局限,伴有人力資源及經費和設備缺乏,沒有對針對蜚聲中外的苗族獨木龍舟系統地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在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前期的初步調查。
2008年中期,與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科研合作達成共識,華師本著對支援西部開發和扶持民族院校科研,以及優勢互補為出發點。經過一年的多角度準備工作,制定了詳盡的計劃,編印了相關的調查表格,于人手、財政及物資方面都安排及配搭妥當,組成19人的聯合調查組,貴州民院組織教師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搭載調查人員及物質設備,完成了長途跋涉,開拓了東西部院校間進行體育人類學田野調查合作的典范。
2、確定調查時間
貴州省黔東南地區苗族獨木龍舟幾千年原始傳承,節日活動時間固定在農歷5月24-27日,24日的“賽龍頭”、25日“賽龍身”、26日“分龍競賽”27日“賽龍尾”和“吃龍肉”;22日是龍船下水的日子,按照公歷計算是在2009年6月14-19日,節日活動六天;聯合調查隊需要調查活動的內容必須包括節日前后的情況,為此全面調查時間安排為2009年6月12-22日(農歷5月20日-29日),總計11天。
3、聯合調查行前事項
調查行動之前聯合調查隊有必要妥善安排每一個成員在調查期間調查工作的內容和任務,由于大部分東部學者對獨木龍舟競渡的時間、地點、活動內容不甚了解,所以行前多途徑收集有關苗族獨木龍舟的相關資料進行閱讀,還要對苗族風俗習慣、民族禁忌等重點學習,而后制定具體調查的工作計劃,包括對調查人員如何進行分組分工,安排每一天調查的路線以及調查對象、村寨等內容的具體布置,以期 用最少的消耗發揮最大效益。
4、聯合調查行前的任務與調查內容的重點
行前制定田野調查的任務是一個極為細致而重要的工作,是調查成功與否的保證,針對貴州苗族獨木龍舟競賽活動范圍寬泛,節日龍舟活動儀式可觀察次數極其有限的這樣的珍稀民俗游戲,調查前盡可能廣泛參考已有的人類學、民族學資料,收集獨木龍舟古籍資料和前期有關研究成果。把體育人類學的田野調點集中到圍繞這項活動的競賽選手的體質狀況測量、獨木龍舟競賽區域和參加者(村寨、姓氏、組織者、競賽涵蓋河流及區域)、環境器物記錄以及歷史文化深度訪談等,充分涵蓋與體育運動有關的所有寶貴信息,力求最大效益。
三、苗族獨木龍舟選手體質人類學田野工作解析
體育學對研究對象的身體形態的測量評價極其看重,而且體質人類學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對體育的一切研究中其基本出發點和終極的依托主干都離不開對人的體質形態的研究,這也是體育學存在的依據。通過對研究對象的體質測量與評價,正是體育人類學的研究人員與其他領域的學者在判斷研究對象體質狀況方面更具有學科優勢的一個方面。
本次體質調查是在2008年對劃船選手初次體質人類學測量基礎上進行的復測。2008年的測試受當地民族文化習俗、防御心理、戒備情緒的影響工作受阻,許多競舟選手拒絕測試,通過耐心說服并親自組織動手測試,簡化測試方法,使用最簡單的體重計、身高桿尺和腰臂圍軟尺等,選擇身高、體重、胸圍、腰圍、臀圍、臂圍等苗族同胞能接受的形態指數,克服語言、交通、民族習俗、被測試苗族同胞的心理阻擾,完成了參加苗族獨木龍舟競渡人員的體質形態測試工作。
復測的目的,是為了彌補08年體質測量中單一形態指標,通過再次復測增加了多項生理指數和機能指標,目的是證實上次基礎性預調查工作的真實可靠,測試得到香港體適能總會黃永森等專業人士主持。
四、苗族獨木龍舟體育人類學的田野調查
1、政府部門協調幫助
2009年6月12日,聯合調查隊成員全體集中于貴州民族學院,得到貴州省體育局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6月13日,聯合調查隊成員清晨離筑,午時聯系上臺江縣政協楊主席、文史辦張主任等,獲贈苗族獨木龍舟資料;而后直奔調查地下午14時到達老屯鄉,訪問了老屯鄉的張海鄉長以及老屯村和巖腳村的村長和支書,了解到鄉級、村級基本情況,安排訪談組進駐老屯鄉。余下的調查人員進駐施洞鎮與熊副書記、龍舟協會劉會長等協調今后的調查工作。6月15日貴州省龍舟協會、施秉縣文廣局、馬號鄉政府辦及財政所等為調查進行了接待安排等等,聯合調查順利完成對區域橫跨在清水江兩岸,地屬施秉縣與臺江縣兩縣交界的苗族獨木龍舟競渡活動及村寨的調查與當地政府部門的通力支持緊密相關。
2、分組調查
根據前期部分調查人員對獨木龍舟競渡活動的基本了解,調查組由臺江縣進入巴拉河中段的老屯鄉,而后進入清水江段的商貿中心區施洞鎮。調查組進入巴拉河區域分組為老屯組和施洞組。之后,清水江兩岸行政區域為北岸屬于施秉縣、南岸屬于臺江縣,因道路崎嶇僅有部分車輛載部分成員能緩慢通過前往調查地點,為此,一組進入施秉縣雙井鎮、馬號鄉所屬村寨(道路崎嶇),一組對臺江縣施洞鎮周邊的村寨進行一施洞鎮為中心的輻射調查。
3、環境器物的調查
實地參與觀察法是最重要的田野工作方法之一,也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方法,調查時間短,為此對環境器物測量與記錄,必需事先準備提綱和表格。
少數民族的競技游戲往往僅存于偏遠的民族聚居區,苗族獨木龍舟競渡的區域與活動范涉及到清水江(32.88km)及其支流巴拉河(13.55km)的范圍,在此范圍內全面測量和記錄有關擁有龍舟的族群、村寨擁有龍舟的數量及附屬器械的尺寸數據、龍舟棚位置、周邊的地理地貌、植被和農作物等,還有海拔、氣溫、水溫及江水流速等指標的表格的制定。
4、深度訪談
體育人類學利用深度訪談的優勢,可以了解自己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深層文化內涵,深度訪談要根據事先擬好的訪問提綱,按照提綱逐一詢問和填寫,正常情況下盡量錄音或攝像。
訪談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村寨、年齡等事先準備提綱甚至表格;也可以通過參照其他訪談的記錄加以對照提高效率。在對獨木龍舟研究涉及的訪談人群中涵蓋了村干部、寨老、鼓頭、龍舟制作工匠、鑼手、巫師、劃手、龍舟協會會員等人員。制定訪談表格涉及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如:姓名、苗名、性別、年齡、身份、村寨和訪談時間等。內容包括:苗族獨木龍舟的起源傳說、龍舟的制作與安裝、龍舟競賽的儀式和禁忌、龍舟競賽活動組織、龍舟競賽的程序和費用、選手的參賽動機及時間等。
5、參與性觀察法
體育人類學調查方法極為重視調查項目進行的競賽活動參與性觀察研究,在眾多的體育學者對民族體育、傳統體育的研究方法中,參與競賽活動實現對項目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體現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流失的擔憂,也對民族競技組織方法缺乏科學性的不理解,為此在常規體育參與性調查中,學者往往要對調查項目的競技規則、競賽組織形式的現代改造實施參與,這樣的研究在筆者前期對獨木龍舟的研究中常用,也為多數體育學者長期采用。
參與性觀察法是體育人類學田野調查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調查過程。但是體育人類學的參與陛觀察法有別于常規的體育參與調查,他們最大區別就是體育人類學的參與是在不干涉競賽活動,競賽組織形式,不對原始競技實行現代改造的調查,它處于參與到民族競技活動的每項競賽中,卻不干涉競賽的任何活動,從而得出了解到最原始和最有價值的調查結果。
此次聯合調查突破以前沒有完成苗族“請送神”儀式的參與性觀察和深度訪談,苗族“請送神”儀式通常是在夜間,其次,在巫師作法時場面肅穆莊嚴,不能有打斷他念咒語的行為,比如高聲說話、照相機閃光燈等的影響,都是巫師作法時禁忌的事情,還是要感謝老屯張海鄉長等政府人士大力支持,征得今年巖腳龍舟的鼓頭家同意,完成了多年調查沒有涉及的“請送神”儀式,觀察是在6月14日22時-6月15日8時的巖腳村鼓頭家,歷時10個小時,調查組三人全程觀察了巫師請龍神祭祀及開劃儀式。
調查組完成參與性觀察的內容包括龍船的組裝、請送神儀式、下水儀式、開劃儀式、平寨碼頭的“賽龍頭”、塘龍碼頭獨木龍舟節的“賽龍身”、各寨“分龍競賽”、施洞碼頭的“賽龍尾”、參賽各村的龍舟歸棚儀式和“吃龍肉”等活動的參與性觀察,參與到苗族同胞的節日活動每一個環節里去,完成對獨木龍舟競渡的全面參與性調查。
五、苗族獨木龍舟田野工作法實踐解析
解析調查工作方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發揮調查工作效率,在多年苗族龍舟的田野工作中發現有的調查科目是一次調查就要求完成的,總結以往的困難與認識不足為今后的田野工作提高效率打下基礎。
1、體質調查:民族或少數民族居住地的交通困難是客觀的,也正是他們能原始傳存民族習俗、原始競技活動規避現代化改造的要素。體質調查測試器材設備數量多,在交通不便利的山區測試器材數量 必須盡量精簡,人員的組合設備使用數據的錄入工作是需要調查人員具有決定信念。實際調查測量工作中調查對象外出務工導致樣本的采集難和樣本選擇局限,測試難度有苗族村民農活作息時間與測量時間矛盾,還有被測試人員的戒備心理阻礙等,這些需要當地人士的引導和耐心疏導。本實證研究所選擇的測量指標,在國民體質監測指標的基礎上加以精簡,主要目的是為了評估該項活動的體育效果。
2、區域和數量調查:獨木龍舟競賽活動區域廣泛,地處施秉縣與臺江縣交界,涉及四個鄉鎮38個自然村寨,介于清水江及其支流巴拉河流域,龍船是否參加當年龍舟競賽是不確定的,競賽期間龍舟活動處于流動,都為選定調查對象增加了難度,要協調政府支持、龍舟協會的幫助、龍船鼓頭的信任以及追蹤調查。
本次調查是有調查例證以來,為最系統和全面的完成了對苗族獨木龍舟擁有村寨龍舟數量的田野工作,調查結果:擁有獨木龍舟的苗族村寨38個,地屬于施秉縣雙井鎮5個村寨、馬號鄉9個村寨;地屬于臺江縣施洞鎮16個村寨、老屯鄉8個村寨。38個苗族村寨2009年共計現存獨木龍舟42條。調查結果還表明:獨木龍舟長度界乎23至26米,寬0.4至0.6米,厚度為0.3至0.5米,母舟有六個艙,每艙長5.5米余,中間四艙供裝載節日期間親朋好友所送的家禽和當日橈手的飯菜。子舟15米左右。龍舟棚一般長度皆為25.6米(實測24.8米至28.9米),統一為一丈一尺寬的一排七間八柱,兩頭還有1.25米的檐,寬2.7米,高為3.24米,檐口各抽出0.64米,距地面高2.05米。
3、深度訪談和資料收集:在尋找訪談對象時,調查組部分人員找到的對象對獨木龍舟不甚了解,導致調查結果不真實,有時找到了解獨木龍舟歷史的對象被調查者問卷設計的提問難住了;其次,民族地區語言交流障礙是部分調查人員遇到的困難。
調查中常見的遺漏是對調查對象基本資料的遺忘,常見的有時間、地點、人物、村寨、年齡等資料收集的簡化,導致基本資料的遺漏;其次,田野工作最重要的民族志的整理,是每天調查結束后撰寫訪談日記,回來以后進行整理完成,民族學與人類學的訪談日記有共同點也有區別,無論是用什么方法每天必須完成的訪談日記在酷暑、炎熱的山區伴隨疲憊的身體被晚歸的調查人員忽略了。
結論
1、在以往的民族體育研究中,單純民族區域體質形態的測量與評價總是感到樣本量的不足,將少數民族“小眾”群體的體質與其他群體體質對比分析感到欠缺,這是忽略了體質人類學強大的人類起源、民族遷徙以及人類進化發展等基礎理論與體質評價相結合運用的誤解;加之體質調查測量的工作條件艱苦,也是調查研究不涉及對被調查者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的原因。
【關鍵詞】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方法
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為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制度提供實際性的參考依據,是科學管理土地資源的重要途徑,尤其現在科技飛速發展背景下,應不斷探索和實踐將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調查土地現狀變更調查中,進而不斷提高我國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1.傳統土地利用變更方法
傳統的土地變更調查方法主要有衛星遙感、航測、直接外業調繪三種,其中利用衛星遙感能夠很方便的獲得有關土地利用的數據,不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遙感獲得的圖片數據分辨率較低,因此,比較適合監測區域性的土地資源利用情況。而使用航測方法進行土地變更調查,從實際航拍到后期的數據處理環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工作效率并不高。而直接外業調繪通常有基層土地管理人員依據轄區內的土地利用變更情況,按照變更調查的相關要求,確定變更調查對象以及其范圍、位置等參數,然后查閱縣級土地管理部門相關圖件,最終確定變更調查的線路以及站點,進而開展野外調繪活動。野外調繪過程中如果遇到變更圖斑形狀比較規則,且地物點容易分辨時,則可使用截距法、距離交匯法等對其進行補測;如果變更圖斑形狀不規則,而仍能輕易找到地物點,則可運用常規測量儀器進行補測,即在變更調查基礎圖件上補測變更圖斑;如果圖斑的形狀較大且地物點不足時,則應布設導線控制點,然后在室內運用方格法、求積儀法計算出其面積大小。該種方法的野外勞動強度比較大,且地物點不太好找,導致工作效率低,而且計算出的面積誤差較大。
2.3S技術支持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方法
該種土地變更調查方法是將地面調查與3S技術相融合,在現有土地利用數據庫的基礎上結合遙感技術,采用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手段進而自動獲得土地利用變更的相關信息。外業操作主要運用GPS技術確定變化圖斑的范圍、面積、類型等參數,進而量測零星以及線狀地物。內業的操作以地面調查為依據,在數字環境下結合GIS技術更新基礎圖件。下面探討一下3S技術支持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具體實現。
2.1遙感影像數據的處理
利用3S技術對遙感影像數據的處理主要包括糾正、配準以及融合三個方面,其中糾正包括在參考正射影像圖的基礎上對土地利用圖實施的相對糾正,以及參考地形圖對衛星遙感圖實施的正射影像糾正兩種內容。通過糾正能夠配準融合不同時相影像以及不同的傳感器,并能將衛星影像融入到大地坐標系中,同時還能將遙感影像和土地利用圖進行配準疊加;而融合影像是為了將處在同一范圍中表現地物不同性質的幀數融合處理后使其形成一幀,從而能夠及時發現地物出現的變化。實際工作中常用比值算法、線性復合、Lab變換實現分辨率較高的全色影像與分辨率低的多光譜影響之間的融合。
2.2利用 GPS 技術進行變更調查
利用 GPS 技術進行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1)PDA-GIS 的調入。在 PC 上將土地利用數據庫轉換成國土資源部的土地利用空間矢量數據交換格式(部頒標準格式),再轉換成 PDA-GIS 的矢量格式,以 GIS 的方式在 PDA 上顯示行政區域界線、權屬界線、地類界線、權屬性質等。
(2)手持機現場調查。手持機現場調查過程如下:
①開機進入系統主界面。
②系統初始化參數,如省市縣代碼等。
③打開需要測量地的底圖,該圖為矢量圖。
④新建數據文件或打開數據文件,用于存儲采集的幾何數據和土地地物要素的屬性數據。
⑤接收 GPS 點位數據。
⑥變更調查數據記錄及對應的圖形操作,將測量出的 GPS 點顯示在 PDA 上,進行增加、刪除、修改、合并等操作,使之生成點、線、面等基本要素,在土地地物要素的屬性數據輸入(不一定輸得完整,可回到內業處理)時,可完成跟點、線、面的關聯關系,從而完成土地變更調查的空間幾何位置與屬性的記錄與關聯。
⑦完成調查,保存數據,退出系統。
(3)內業處理部分。利用 PC 上的 GIS 系統進行圖形編輯處理、屬性修改;進行事后 GPS差分處理;生成變更后的土地利用要素屬性數據庫和空間幾何數據庫;再轉換生成土地利用空間矢量數據交換格式(部頒標準);最后回到土地利用數據庫。
3.基于正射影像圖和GIS技術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方法
傳統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研究時需要內業與外業同時進行,即先通過外業獲得土地變更信息的底圖,然后將其掃描成柵格圖。內業則需要將掃描成的圖形進行矢量處理,并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飾,不但技術水平要求較高,而且工作程序繁瑣,工作量比較大。而基于正射影像圖和GIS技術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方法,采用GIS軟件處理土地利用內業圖,能夠減少掃描聚酯薄膜圖的相關操作步驟,降低掃描過程中因圖紙變形出現較大誤差的機率。除此之外,該種技術能夠將內業外業工作較好的融合在一起,提高內業工作效率,而且能夠方便的統計出不同類型圖斑的面積。
4.總結
本文對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的傳統方法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傳統方法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介紹了較為先進的3S技術支持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方法,和基于正射影像圖和GIS技術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方法,這兩種方法顯著提高了調查數據的準確性與工作效率,因此在實際工作應善于運用。
【參考文獻】
[1]趙俊三,閆磊.土地利用現狀圖形屬性數據變更調查及處理方法研究[A].新技術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與土地科學技術發展-2005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
【關鍵詞】土地變更;調查;技術;外業操作
一、前言
目前我國每一年度的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結束后,一般將更新的土地變更數據替換基礎數據庫相同空間、相同范圍的數據,如此循環更新土地變更調查數據信息。由于我們國土面積廣大,地形崎嶇復雜,進行土地變更調查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如何高校地、準確地獲取土地變更新數據,完成土地變更數據生成任務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影響土地變更調查數據更新工作的各類因素多種多樣,如土地測量技術、土地價值評估、土地變更數據統計方式等等。根據土地類型的不一樣,需要變換不同的土地測量方式,這就需要先進的土地測量科學技術作為支撐。本文分析了目前土地變更測量技術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土地變更調查數據收集統計階段和土地質量評價指標的關聯性,以探索土地變更調查技術創新為出發點,針對土地變更調查技術創新設計的標準和內容進行研究,以提高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的效率和準確率。
二、土地變更調查方法與技術發展現狀
結合國土資源部在各地實行的土地變更調查試點工作所運用的方法與技術進行分析,可知高分辨率遙感射影技術可直觀地、快速地測量出土地面積,并且可以在土地利用圖件上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從而直觀地觀察出土地變更面積的范圍,并快速地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儲存與統計。高分辨率遙感攝影技術的運用基于Windows-CE系統的GPS,此種方法具有低費用、高效率、短周期以及高數據準確率的優勢,極大改善了傳統土地變更策略技術的不足。高分辨率遙感攝影技術的應用面積逐步擴大和普及,在多數地區土地變更策略動態監測等方面應用效果顯著。但從土地變更調查技術角度而言,高分辨率遙感攝影技術發展仍舊處于起步階段,遙感攝影技術圖像的變更圖斑識別技術在野外進行數據采集的效率和精度仍然有待改善,尤其是圖斑采集和室內數據處理環節關聯密度不足,面積測量和屬性錄入工作銜接不到位,增加了工作的復雜難度,使得調查獲取的數據可信度不高。
三、土地變更調查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
土地資源是我們生產生活的基礎,快速高效、準確無誤地掌握土地資源變更、質量和分布信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為更為快速準確地掌握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筆者對目前土地變更調查技術進行分析,探索其發展的不足之處以尋求更好地解決方法。
(一)外業核查圖斑提取依據不統一
我國領土面積廣大,地形由西往東變化復雜,地質類型各有千秋,由此可知我國土地變更調查工作任務十分艱巨。自2010年以來我國開展新一輪全面的土地資源調查工作,按照國家發展機制要求,采用了與往年不同的新方法進行土地變更調查工作,調查技術的創新和提高展現出與傳統調查方式不同的新特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土地變更調查技術的要求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為更為準確快速地測量出土地變更的數據,外業核查技術顯得更為突出和重要。從目前相關文獻資料表明的情況來看,土地變更調查技術中的外業核查存在標準不一、核查不全、數據不實和核查耗時長的問題,外業核查圖斑的認定依據匱乏,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外業工作流程,查找問題的所在和形成的原因。
(二)傳統土地變更調查技術制約性過強
我國地形崎嶇復雜,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復雜,如城市建設中的建筑用地、道路建設、綠化用地以及部分農業用地等相互交織,若要及時準確地掌握土地利用狀況變更信息,確保土地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依靠新型的土地變更調查技術。傳統的土地資源調查技術操作設備簡單,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時由于人員職業素質水平不高,人為操作隨意性等狀況容易導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不準確。其次,傳統的土地變更調查測量工具定位系統不健全、操作過程繁雜笨重,因觀察者自身條件的制約,所測量得出的數據記錄過程繁雜、數據誤差大。與目前輕快便捷的掌上電腦與衛星定位等先進土地資源核查技術相對比,傳統的土地測量工具的缺點極為突出。然而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部分落后地區使用的土地變更調查工具與技術更新周期長,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土地變更調查技術的完善策略
以上述分析的土地變更調查技術存在的不足作為依據,探究土地調查技術的創新性,闡述土地變更調查關鍵技術,為更順利地進行土地變更調查資料收集、外業調查和數據庫更新等工作提供借鑒。
(一)完善創新外業數據采集技術設計
土地變更調查離不開定位系統技術的支持,通過完善GPS相位平滑偽距差分,精確土地測量數據,優化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外業數據采集軟件,提高土地面積觀測數據處理軟件,完善設計土地變更調查技術管理軟件,將調查工作分工精確化,每一軟件的功能不斷進行優化升級。如外業數據采集模塊軟件,通過操作系統PDA平臺開發Windows CE,再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研制相位平滑偽距差分軟件,使每一模塊的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將土地變更調查數據收集統計、分析、存儲編制等各項工作完善到位。
(二)系統性地建設土地變更調查數據與圖件信息
土地變更調查需要收集大量的數據信息,并將之儲存整理,同時還需將觀測見過一圖像的形式記錄下來。由于土地權屬變化周期短,將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和圖像文件,整合管理數據與圖像是土地變更調查工作需要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利用高科技繪圖工具進行快速掃描繪圖,并對數據和圖像進行壓縮儲存,可節省儲存空間。同時對數據與圖象進行歸類,加強信息資料的管理工作力度,便于日后工作需要進行查閱,嚴格按照國家數據庫建庫標準進行圖形和屬性庫建設,并及時補充新增地物和近年來土地變狀況的資料信息,對調查結果采用分類系統進行篩選分析,提高圖像與數據收集儲存效率。
五、總結
土地變更調查工作關系到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和保護,運用現代化高科技技術進行有效的土地測量能保證我國土地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本文分析了土地變更調查過程中的土地測量、土地狀況、土地權屬以及土地變更調查技術等各方面,并提出相關的完善策略,為土地變更調查統計工作提供借鑒與指導。
參考文獻
[1]哈萬錄.土地變更調查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以原州區為例[J].寧夏農林科技,2014,55(6):57-58.
[2]沈少澤.淺談年度土地變更數據庫更新中問題的處理[J].浙江國土資源,2014,0(10):49-50.
關鍵詞:大學生;傳統節日文化;調查報告
一、前言
傳統節日在歷史長河中產生、發展,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每一個傳統節日在歷史的沉淀下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串聯在一起形成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解當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狀態,針對高校大學生群體,進行了問卷調查,反映出他們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和態度的情況。旨在基于現實,挖掘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發揮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好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筆者的調查報告希望能對高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盡一點綿薄之力。
二、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
調研組于2010年10月抽樣選取了重慶市內十所高校的200名大學生,就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和態度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調查。本次調查以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教育學院、重慶理工大學、四川外語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總體,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選取調查對象。
(二)資料收集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法收集資料。問卷由20個問題構成,主要詢問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知曉途徑以及對傳統節日的看法和態度,重點調查了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傳承和態度,并設置主觀題收集當前大學生對于保護、創新、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意見和建議。全部調查問卷由被調查對象當場填寫,共發出200份,收回193份,可用問卷190份,其中,文科類學生填答90份,理科生填答86份,藝術類學生填答14份;男生91人,女生99人;有來自全國26個省、直轄市的同學,重慶較多有38%,其次是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山西、河南等地。
三、調查結論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狀況
調查問卷的第一題對“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時間最長的是哪個節日”進行選擇,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190名學生中,只有3個學生選錯,選擇答案“春節”的正確率是98.4%。說明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相關常識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大學生大都是已滿18周歲的成年人,出生在90年代之后。童年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對傳統節日基本情況有所了解,中學時代受到學校的相關教育以及電視等媒體在傳統節日的報道,傳統節日的名稱基本都知曉。
(二)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掌握程度
通過上述的摸底調查可知,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平時的學習中還是對傳統節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們到底對傳統節日文化掌握到什么程度?調研組設計了“您能講出一些傳統節日的來歷、風俗和故事嗎”的選擇題,從表2的結果表明,62.1%的大學生選擇了B選項(能講一些,但不太準確),占到被調查對象的六成以上,同時選項D是“沒聽過,也不會講”,沒有學生選擇,說明全部的大學生都知道傳統節日是有來歷等的,根本沒聽說過的也不存在,只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也只有少數學生掌握得較深刻。
(三)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態度
本調查問卷提出了兩個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態度的問題,即“您認為記住這些中國傳統節日、了解傳統節日文化有必要么?”和“您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否還需要大力提倡與宣傳?”,在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上,前者的肯定回答為180人,占到94.7%,后者的肯定回答為181人,占到95.3%。調查結果說明了當代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有著積極的態度,尤其肯定要對中國傳統節日進行大力提倡與宣傳。
(四)大學生關于傳統節日未來的預測
本調查問卷設計了一個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未來的看法的題目,有82人覺得“比較樂觀”,占到43.2%,是比較集中的一類,當然表現出“很樂觀”與“不樂觀”的人數相當,“很悲觀”的學生有2人,還有比較多的一部分學生覺得“很難說”,可能是對傳統節日的未來一些擔憂,也要看政府、學校、媒體、家庭等各種資源,形成合力共同發揮作用,有效地推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建設。
(五)大學生對于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態度
調查中,我們問及了一個基本問題,在高校中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必要性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94.7%的學生認為是有必要的,其中有過半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是大學精神的體現”,持消極態度的共有10人,認為“沒有必要”或“無所謂”。
同時還有一個問題是“您認為高校還應該怎樣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多選題,從統計數據看,有150人選擇“積極組織引導大學生開展校園節慶文化活動”,占到78.9%,比例最大。選擇“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節日社會實踐活動”有70.5%,說明了,在校大學生還是希望挖掘傳統節日的人文內涵,能夠開展校園節慶活動親身感悟和體驗。
四、小結
本研究通過抽樣走訪調查、問卷統計分析,調查了高校中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與態度總體狀況。由于調研的時間比較緊張,導致所抽取的樣本數量較少,因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的代表性不是很強,但通過少量的問卷,我們也能了解到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基本常識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的比較淺顯,主要是從家庭教育獲得相關知識,對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展態度都很肯定,表示應大力宣傳和提倡,也表示出以比較樂觀的心態看待傳統節日,希望在高校開展更多更有意義、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來增進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增強對傳統節日文化 內涵的認識,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 孫體楠.大學生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
[2] 李欣.傳統節日文化在當下語境傳承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州大學學報,2007.
[3] 舒敏,鄢呈.大學生與傳統節日的心理與行為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科教文匯,2007,(05).
[4] 陶柳清,陳淦添.當代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09.
關鍵詞 玉米螟;性誘劑;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7-0129-01
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最主要害蟲,它不僅影響玉米的品質,造成的產量損失也相當嚴重,其危害、損失率居各種害蟲之首。一般危害較輕年份,玉米產量損失5%~10%,危害較重年份可達10%~20%。玉米螟性誘劑是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具專一、靈敏、無毒害、無殘毒、不傷天敵、經濟高效等特點,在害蟲防治尤其是輔助測報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為了測試玉米螟性誘劑在田間的誘捕效果,探索使用玉米螟性誘劑進行測報從而確定田間釋放赤眼蜂日期的可行性及方法,特開展了此田間試驗[1-6]。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通化縣開發區都嶺村、二密鎮德勝村。供試材料為玉米性誘劑,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無公害防治項目組提供,置于冰箱內保存。
1.2 試驗方法
1.2.1 誘盆制作。選用直徑25~30 cm、深8~10 cm的硬質再生塑料盆,在盆沿下1 cm處對稱鉆2個排水孔。盆沿上也對稱鉆小孔2個。將20號細鐵絲中間擰1個小環,將大頭針穿過性誘芯橡膠塞的小頭,針頭向凸面,圓球端緊貼凹面,將針頭中部折彎,掛在鐵絲的小環上。將鐵絲橫跨在盆口上,固定、拉直,使性誘芯位于盆口中心,并使誘芯的碗口朝下。 盆內放1勺洗衣粉(約0.3%)或少量洗滌液,然后注清水至排水孔。調節鐵絲高度,使誘芯底部高出水面0.5~1.0 cm。將3根竹竿(或木棒)捆成支架,誘盆放在支架上,誘盆高度1.0~1.5 m。
1.2.2 誘盆放置。誘盆主要放在村邊玉米秸稈垛西南面,村邊玉米地周圍,以及靠近玉米地的空地或玉米地之間的走道上。每1~2 d將死蛾撈出,并及時調節鐵絲高度,保持誘芯底部高出水面0.5~1.0 cm。誘捕器中水位較低時,應及時加水,重新調節誘芯高度。每10 d或大雨過后補加1次洗衣粉。從6月19日開始放置誘盆,每個試驗點放置3個誘盆,8月1日結束,共放置21 d。
1.3 調查方法
1.3.1 誘蛾量調查。在玉米螟化蛹羽化初開始調查,每2 d查1次誘捕玉米螟蛾量。
1.3.2 玉米螟化蛹率調查。于玉米螟幼蟲化蛹前開始調查,在冬前選留的含蟲量大的秸稈垛上,從6月5日至7月10日,每隔5 d調查1次,每次調查30~50頭活蟲,同時計算化蛹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蟲誘捕量調查結果
從圖1可以看出,誘蛾量最高峰為7月3日,誘捕成蟲120頭,其次是7月11日,誘捕成蟲102頭。
2.2 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調查
根據2012年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調查,6月26日玉米螟化蛹率達到20%,后推10 d(即7月6日)為第1次放蜂時間,間隔5 d(即7月11日)為第3次放蜂時間(圖2)。
3 結論與討論
田間釋放赤眼蜂日期的確定一直是采用傳統的測報方法,由于鄉鎮農業站缺少測報員,經費緊張,所以調查點少、準確性低,而玉米螟性誘劑誘蛾觀測方法比較簡單,省時省力,準確性高。因此,進行玉米螟性誘劑誘蛾觀測試驗,探索可以輔助甚至取代傳統測報方法,從而可以提高田間釋放赤眼蜂日期的準確性。
玉米螟性誘劑誘蛾觀測方法定義赤眼蜂放蜂日期是在性誘劑誘蛾量突增后的4 d左右開始第1次放蜂,試驗然后間隔7 d左右進行第2次放蜂。根據調查結果顯示,7月3日應為蛾量第1次突增日期,根據玉米螟性誘劑誘蛾觀測方法定義第1次放蜂日期應為7月7日左右,第2次放蜂日期應為7月13日左右。而筆者采用傳統測報方法,第1次放蜂日期定為7月6日,第2次放蜂日期應定為7月11日。
綜上所述,玉米螟性誘劑誘蛾觀測方法確定赤眼蜂放蜂日期是可行的,今后將作進一步試驗,最終以性誘劑測報為主,以提高測報的效率和田間釋放赤眼蜂日期的精度。
4 參考文獻
[1] 王烘印,張貴有.利用性誘劑粘膠誘捕器大面積防治玉米螟技術[J].吉林農業科學,1997(1):49-53.
[2] 孫淑蘭,張興武.性誘劑防治玉米螟技術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1995(4):48-54.
[3] 劉天龍,張忠謀,朱元良,等.性誘劑及不同藥劑對鮮食糯玉米田玉米螟控制效果試驗[J].上海蔬菜,2006(3):71-72.
[4] 陳炳旭,陸恒,董易之,等.亞洲玉米螟性誘劑誘捕器誘捕效果研究[J].環境昆蟲學報,2010,32(3):419-422.
關鍵詞:傳統Kano模型;模糊Kano模型;熵值法;連鎖配送服務質量
中圖分類號:F253.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Kano model that customers' requirements is fuzzy and uncertain, this paper presented to introduce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in the process, designed fuzzy Kano questionnaire and handled the data fuzzily. In addition, the original weights of customers' requirements were determined by entropy metho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attributes adjusting for different quality demands, this paper modified the improved factor and calculated the final importance of quality requirement, and studied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chain distribution service in that w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uzzy Kano model could weaken the uncertainty of customer demand, and also could solve mixed demand attribut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raditional Kano questionnai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Kano model; fuzzy Kano model; entropy method; quality of chain distribution service
0 引 言
用戶需求對產品設計、客戶滿意度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QFD是一種能夠很好地將用戶需求轉換成產品(服務)設計的工具。在進行需求重要度評判時,通常會采用用戶詢問調查法、需求重要度評判法及AHP法等,但這些方法會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過于主觀,容易受人為因素的作用而造成誤判。Kano模型是一種能夠很好地識別顧客需求、將定性需求定量化的工具,自質量管理專家狩野紀昭提出以來,已在很多領域得到了應用,國內外學者也對此展開了深入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由于顧客需求的模糊性,Kano方法雖然采用結構式問卷調研,并形成了一套數據處理方法,但該方法存在很多不足,如問卷調研時反復的詢問會引起被調者厭倦、隸屬度接近時會造成質量屬性類別的誤判、質量屬性初始權重不能反映其對顧客滿意度的實際貢獻大小等問題。本論文通過梳理國內外研究中對以上諸多不足之處的改進方法,權衡利弊,并將傳統Kano方法與改進方法在連鎖配送服務質量改進中進行實證研究,進一步驗證傳統方法的不足之處,同時提出下一步改進思路。
1 Kano模型
1.1 Kano原理
Kano理論認為:不同客戶需求之間的界限模糊,且隨著時間的變化需求種類會發生變化;不同用戶由于認知差異及喜好不同,對需求也會有著不同的理解。Kano模型是一種定量方法,用以協助確認產品/服務質量需求要素的Kano質量類別,實現對顧客需求的定量分類并賦予不同的需求權重,借以消除顧客調查中的模糊性。
做法:通過設計正反向調查問卷(表1)對顧客需求進行詢問,并將獲取的數據利用二維Kano質量屬性分類表(表2)進行歸類,以識別每個屬性類別。將質量屬性分為魅力質量A、一元質量O、必備質量M、漠然質量I與逆反質量R共五類。此外,問卷數據處理時還會有可疑的問題質量Q。不同的質量屬性對于顧客滿意度的貢獻不一,魅力質量充足時顧客滿意度會大幅度提升,但不充足時顧客不會因此表現出明顯不滿;一元質量的充足程度與顧客滿意度呈正線性相關;必備質量不充足時會導致顧客滿意度急劇下降,充足時卻不會增加顧客的滿意度。
在應用Kano方法時,難點在于對需求的定量歸類以及對不同的質量需求類型賦予權重大小的確定。
1.2 Kano方法的不足
傳統Kano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利用傳統Kano問卷進行調研時需要被調查者進行繁瑣的正反向問題的回答,極易引起用戶厭煩,使問卷調研結果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顧客心理復雜多變導致需求不確定;樣本數量不足或覆蓋不夠均勻時結果會產生偏差。以上這些均會影響分類結果的準確性。②單純依靠重復頻度判定需求重要度不夠科學合理,表現在:對于重復頻度高,重要度高是合理的,但重復頻度低并不代表重要度低,如Kano分類中的魅力需求由于尚未被顧客發現,調查結果重復頻度會偏低。
1.3 學者對Kano模型的改進研究綜述
由于Kano模型能夠有效識別不同類型的顧客需求,以利于進一步在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領域對不同的需求(基本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等)采取差異化的處理方式。因此,理論界對此展開了深入的研究,關于Kano模型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Kano分類、不同Kano類別對滿意度的影響及需求重要度的改進等方面。
1.3.1 關于質量屬性分類的改進研究。Berger(1993)[1]針對Kano分類時質量屬性隸屬度存在最大值與次大值接近時,歸屬類別無法判別或誤判的問題,提出了“相對顧客滿意系數比值”。Matzler和Hinterhuber(1996)[2]提出在QFD中可加入該比值,認為產品開發需要滿足必備質量,期望質量要具備競爭力,在魅力質量上超越競爭對手。陳波波(2007)[3]提出基于質量要素的時間特性和統計概率特性并利用最大領先度概念推導出質量要素評價傾向的指標―質量要素評價傾向歸屬度,對Kano類別判定進行改進。Q.L.Xu(2007,2008)[4-5]針對Kano模型定性且缺乏需求分類標準,提出了分析型Kano模型,設計出一組量化的分析指標實現顧客需求的定量化分析。段黎明和黃歡(2008)[6]對Matzler的方法進行改進,并特別分析了當兩個需求權重接近時的區分方法(采用統計測試法處理)。Yu-Chen Lee等(2009)[7]構建模糊Kano模型來解決質量屬性分類的不確定性。姚海(2009)等[8]提出利用模糊聚類法進行Kano分類。實踐證明,模糊聚類法是較有效的分類方法,特別是當某質量需求對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類別隸屬度較接近時,采用模糊聚類法可有效避免誤判[9]。孟慶良等(2012)[10]構建了一種定量化Kano模型并改進重要度函數進行需求分類。
除了以上學者研究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對Kano模型與QFD整合使用進行了研究,研究重點均集中在兩者的銜接上。學者統一認為,基本重要度需要作出調整,但如何調整則說法不一。結合以上研究的特點,以下利用模糊Kano模型對連鎖配送服務質量進行深入研究。
2 Kano模型的改進――模糊Kano模型
Kano問卷調查存在的模糊性問題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觀判斷被量化了的統計活動取代,引入模糊數學方法主要在需求篩選、需求分類兩個階段。通過對每個需求指標與研究對象的貼近程度進行測量、比較,篩選出優良指標,在此基礎上進行權重的測度;利用模糊聚類分析,掌握類內與類間距離,把握需求總體的實際分類情況,避免誤判。
2.1 引入模糊方法后的Kano模型實現過程
2.1.1 指標的建立。從服務者角度建立的質量指標項目是不完善的,還需要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因此本研究綜合模型、前人研究成果及對顧客、銷售服務人員及技術人員的訪談,整理出服務質量需求項目,共計33項。在調研過程中,特別注意了對魅力型需求的挖掘。隨后,根據獲得的需求項目設計問卷試調,確定最終服務質量需求項目。采用KJ法進行需求的歸類,理清各需求項目之間的初步關系,此階段可進一步剔除重復需求項目。
以上階段與傳統方法同。
傳統Kano方法根據調研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時需要利用二維屬性歸類表(表2),并統計每個質量屬性對屬性分類的隸屬度,按照隸屬度最大原則確定屬性歸類。但實際數據會存在最大值與次大值較接近,故可利用Lee和Newcomb提出的混合分類判斷標準進行判別,若判定結果為混合類,則無法判斷。
此外,在問卷設計中集成對顧客需求重要度的問項,有利于后續對重要度進行進一步研究,以便與QFD方法相結合。
2.2 模糊Kano問卷的數據處理
2.2.1 Kano屬性的確定過程。根據顧客對模糊Kano問卷的填寫數據結果,按以下步驟確定Kano類別:
(4)重復1~3步,得到每個客戶的判定結果,再統計該項屬性對各需求類別的頻率。需求屬性頻率最高的即為該需求的屬性類別;若出現兩種需求類型頻率相同的情況,需求類別優先級按以下方式確定:基本型>期望型>興奮型>無關型;
(5)重復1~4步,得到每種質量需求的屬性類別。
2.2.2 需求重要度的集成及初始權重的確定。問卷設計時,將需求重要度調查集成至Kano問卷中,對需求重要度進行調查,并采用熵值法計算初始權重:
2.3 需求重要度的調整
3 傳統Kano模型與模糊Kano模型的對比研究
3.1 服務質量需求項目的確定
首先獲取顧客對產品(服務)的質量需求項目,考慮到項目的全面合理性,該階段不僅要顧客參與,也需要公司銷售人員及管理人員的參與。連鎖零售企業目前主要采用自營配送、第三方配送、廠商直供等方式。本研究以第三方配送為主,結合SERVQUAL模型、前人的研究成果[1-12]與問卷訪談調研(主要針對顧客、銷售人員及管理人員),共整理出33項服務質量需求項目(具體需求項目可見表4),并以此設置模糊Kano問卷。按初始需求設計好問卷進行小樣本試用,對回收問卷進行進一步分析,以剔除不合理的問項并增加可能遺漏的質量需求項目。按修正后的問題設計Kano問卷,分別設計正向及反向問題,對被調查者進行調查。
3.2 問卷及回收情況
本研究設計2套問卷――傳統Kano問卷及模糊Kano問卷,將重要度問項集成在傳統Kano問卷中。被訪對象主要是連鎖零售企業的管理人員、配送企業的工作人員等,要求被調查者分別填寫兩種問卷。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有效問卷4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
3.3 兩種Kano問卷的數據處理結果
根據3.3.1中提到的混合分類判斷準則進行判斷,33項配送質量屬性中,無混合類屬性,即傳統Kano方法得出的結論中,u1和u3 2個混合類屬性在利用模糊Kano模型問卷調查并經數據處理后,有了較為明確的屬性分類結果。由此可見,模糊Kano模型能夠較好地解決顧客需求調查中由于顧客心理復雜多變等所造成的不確定性。而模糊Kano模型與傳統Kano模型對于非混合類質量屬性的判定結果并無太大的區別。
4 質量屬性需求重要度的調整
5 結 論
Kano模型的決策準則要求企業滿足必備質量,提升一元質量,挖掘魅力質量,這種表述是含糊的,且沒有涉及各需求的優先度。在企業資源一定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有限資源提升顧客滿意度,需要更加客觀的方法。模糊Kano模型能夠將不確定的顧客需求以定量的方法反映出來。
注:①改進率,是QFD工具中一項重要指標,即設定的質量目標值與顧客對公司滿意度的現有評價值的比值,可以反映質量屬性需要改進的程度。
參考文獻:
[1] BERGER C..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J].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993,2(4):3-36.
[2] KURT M., HANS H. HINTEHUBER, et al. How to delight your customers[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1996,5(2):6-18.
[3] 陳波波,齊佳音,黃逸B,等. 對KANO模型中質量要素評價傾向判定方法的改進[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2):51-54.
[4] XU Q.L., JIAO R.J., YANG X.. Customer Requirement Analysis Based on an Analytical Kano Model[C] // Singapore: IEEE, 2007:2-4.
[5] XU Q. L., JIAO J., YANG X.. An analytical Kano model for customer need analysis[J]. Design Studies, 2008,30:87-110.
[6] 段黎明,黃歡. QFD和Kano模型的集成方法及應用[J]. 重慶大學學報,2008,31(5):515-519.
[7] LEE Y. C., HUANG S. Y.. 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36(3):4479-4484.
[8] 姚海,鮑勁松,金燁,等. 產品功能需求的分類及分析方法[J]. 機械設計與研究,2009,25(3):7-9,13.
[9] 林小芳,蹤鋒,王海船,等. 模糊聚類法在服務質量屬性Kano分類中的應用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36(10):59-62.
[10] 孟慶良,蔣秀軍. 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顧客需求最終重要度確定方法[J]. 統計與決策,2012(6):32-35.
[11] TAN K.C., SHEN X.X..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 the planning matrix of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0,11(8):1141-1151.
[12] 侯智,陳世平. 基于Kano模型的用戶需求重要度調整方法研究[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5,12(11):1185-1189.
[13] GERSON T. Integrating the Kano Model and QFD for Designing New Products[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007,18(6):599-612.
關鍵詞:傳統禮儀;教育;調查
筆者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即如何讓學生傳承傳統的文明禮儀。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位90多歲的老人在公交站牌旁摔倒,騎著電動車路過的劉女士便趕緊下車扶起了老人。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翻版“彭宇”,劉女士在扶起老人的時候,請周圍的幾位路人為自己作證。“姑娘,我不會賴你的,你是好人。”被扶起后,老人對劉女士很是感恩。然而,當老人被送到醫院后,卻改了口,稱是劉女士撞了他。幸虧老人的家人明事理,幸虧有目擊者愿意為劉女士作證……看完后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今天的中國人怎么了?難道作為禮儀之邦的國民把應有的文明禮儀忘卻了?中華民族自古為禮儀之邦,今天,我們正在營造真誠、友愛、和善的生活環境,構建和諧、文明、幸福社會,開展中學生傳統禮儀教育,不僅是傳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時展的要求。
然而,傳統禮儀教育不同于一般學科教育。首先,傳統禮儀是千百年來的倫理文化積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傳統禮儀有所不同。因此傳統禮儀教育沒有現成統一的教材。其次,傳統禮儀來自于生活,體現于生活,傳統禮儀的教育不應該只采取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方式,教育方法應該靈活多樣,突出傳統禮儀教育的社會化和生活化,以中學生日常養成道德講禮儀的良好習慣為教育宗旨。在傳統禮儀教育過程中,既應當讓學生“知其然”,知道應當怎樣做,還應當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中學生傳統禮儀教育如果只是單純傳授禮儀的規范和具體操作的要求,而沒有充分發揮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不注重對傳統禮儀文化底蘊的感受,這樣的傳統禮儀教育也是殘缺不全的。學校傳統禮儀教育不是培養學生只會循規蹈矩、照章辦事,而是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達到自覺體現傳統禮儀的更高境界。
本人所在學校是一所農村普通高中,絕大部分的學生來自鄉村農民家庭,這是實施傳統禮儀教育的有利條件之一。可是,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傳統禮儀的學習和實踐的興趣,成為一個注重自身修養、注重禮儀的品行兼優人才。在開展傳統禮儀教育校本課程的探索中,本人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調查報告活動和體驗式活動進行傳統禮儀教育,實現道德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傳統禮儀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如家庭禮儀、書信禮儀、人際交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就餐禮儀等,中學生或多或少耳聞目睹過一些傳統禮儀。為了使學生對傳統禮儀文化有深層的理解,我有針對性地選擇簡易可行的課題,引導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書寫調查報告,讓學生從中領悟到本地區本民族傳統禮儀的真、善、美。以“本地就餐禮儀的調查報告”為例,為了利于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我精心設計如下的調查報告:
調查人: ( 班)
調查目的:中華民族自古具有“溫,良,恭,儉,讓”之五德,以禮律己,以德待人。然而,當代中學生傳統禮儀的嚴重失落,令人痛感。禮儀,禮貌不僅存于心中,也表現在適當的形式中和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細節中。而就餐禮儀,是日常生活中隨意就能做到的,既不費力,也不勞神,就餐禮儀是“生活常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拾就餐禮儀,喚回靈魂已是不容忽視的了。為此,我們決定對這課題進行調查。
調查地點:學生家庭所在地( 縣 鄉或鎮 村)
調查對象:學生父母、本村年長者等。調查時間;2011年元月至2011年3月。調查方法:訪問、問卷。隨機抽樣:隨機抽樣60歲以上的男女性各50名。
問卷調查:1.就餐時賓主座位應是( )
A、相鄰,賓居主人右側 B、相鄰,賓居主人左側 C、賓主座位相對。D、無指定座位。
2.就餐完畢,離開餐桌前,應該( )A、將筷子并列架在碗上 B、將筷子并列放在桌上 C、將筷子交叉架在桌上。
3.就餐時下列做法正確的在后面括號打√,錯誤的打×。
(1)主人用自己的筷子為客人夾菜,表示熱情友好。( )
(2)主人不時為男賓敬煙,表示熱情好客。 ( )
(3)侍者為客人盛飯時要盛滿碗,表示讓客人滿意。( )
(4)就餐完畢,客人應有意在自己碗留些食物,表示有禮謙遜。 ( )
(5)主人要不斷勸酒,致客人出現醉態,表示主人熱情。
( )
(6)口內有食物,避免說話。 ( )
4.就餐時,還應注意哪些禮儀?至少列舉3個。
(1) (2) (3)
調查組織:高一年級( )班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回家期間,給被調查者說明調查意圖,取得長輩們的支持,以學習就餐禮儀為目的,訪問調查,現場記錄,發放調查表格,收集調查表格。
數據處理:運用統計分類匯總表等方法進行處理,得出結論。
調查效果:本調查結論可作為本班學習和實踐傳統禮儀的參考依據。
調查心得:通過本次調查,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學校學生就餐禮儀情況調查,餐館就餐禮儀調查等。當然,每完成一個課題的調查研究,及時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匯報調查結果,鼓勵學生現場模擬操作,各抒己見,將本地傳統禮儀中蘊含的合理思想提煉出來,使傳統禮儀在與時俱進中得到延續。學生在掌握傳統禮儀有關知識的基礎上自覺身體力行,逐步養成守道德講禮儀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數據時代;統計方法;改進;革新
現代政府工作環境、工作需求與早期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這就給統計調查工作增添了難度。現如今,我國政府正在逐步的轉變工作職能,以便更好的服務于人民群眾。但是由于統計調查結果不夠科學精確,因此政府所做出的決策難以發揮出實質性的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政府統計方法的改進與革新很有必要。
1 統計方法介紹
目前關于統計方法的定義有很多種,一般概括性的講,統計方法就是指通過收集、整理相應的統計數據,同時對這些統計數據反映出的問題作出相應結論的方法。因為統計資料較為復雜,多種多樣,因此統計結果極易受各種因素影響。既便是相同的統計資料,如果選擇的統計方法不同,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結論不同,用來指導實踐所帶來的結果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通常情況下,選擇統計方法需要遵循如下原則:首先,按照研究目的進行選擇,以此確定研究因素、研究設計類型;其次,按照數據特征進行選擇,數據是否屬于正態分布,同時還需要確定供研究的樣本量大小;再次,按照判斷統計資料種類進行選擇,而后按照統計方法相對應的條件來進行計算;最后,按照統計人員的專業知識以及所收集的統計資料的具體情況來進行選擇,所選擇的統計學資料必須符合統計學原則。
2 數據時代下統計方法改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統計結果能夠為政府作出某項決策提供參考數據,政府工作人員通過數據分析,對所要統計對象的具體情況有所了解,以便發現其中的問題,并且依照實際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原因,以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解決。由此可見,到統計對政府工作來講的確非常重要。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下,早期應用的統計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政府工作者的需求,這是因為傳統統計方法所需要的統計時間長,統計結果也不夠精確。因此在數據時代下,對統計方法進行必要的改進以及革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只有統計方法與政府現實工作需求相匹配,才能夠得出精確的數據信息,也才能夠指導政府工作人員作出科學的決定,以此來更好的控制研究對象。另外,數據時代下,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發展水平已經很高,完全有能力進行現代化的統計方法革新。也就是說,數據時代下統計方法的改進與革新,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 數據時代下的統計方法的改進與革新要點
第一,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新型理念。應對數據時代,首先需要有一種大數據思維。針對海量即時數據,絕對的精準不再是我們追求的主要目標,就像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認為的,適當忽略微觀層面上的精確度會讓我們在宏觀層面擁有更好的洞察力。所以,大數據思維提倡接受混亂,接受不精確性。其次,我們要改變長久以來固守的因果關系律。在數據時代,我們無須緊盯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應該尋找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因為在海量信息中尋找因果聯系,往往會徒勞無功。再次,在數據時代,信息交流的渠道增多,信息傳遞的效率提高,要樹立關口前移的統計觀念,促使統計管理真正從事后轉向事前和事中管理,從靜態走向動態。
第二,按照現代政府的工作需求,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調查方法,以此轉變原有的復雜報表制度,以此讓統計方法向著更加方便、更加精確的方向發展。既可以讓政府工作者執行統計更安全有效,也能夠保證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在傳統的報表制度中,有很多報表指標并沒有必要,對于這樣的指標要立即刪除。若周報表、月報表以及季度報表都存在著報表指標多余的情況,政府工作人員要選擇季度報表,對于周報表、月報表要給予適當的刪除處理,以此確保統計指標不發生重復。
第三,可以結合當今的高科技手段,實現統計信息的資源共享。在數據時代,要充分利用數據技術的優勢,建立健全統計信息網絡,在做好數據存儲處理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分析提升數據信息的附加值。如推廣統計調查元數據系統的控制,減少數據的冗余,實現數據的惟一性,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利用率,及時地為政府和行業統計部門提供必要的統計資料。同時國家也要加強對統計的協管力度,在統計方法上,將原本的全面統計調查方法變為重點調查以及專項調查等形式。并配合科學預測等方式。這樣的改革可以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從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管控。同時還能與當今國內經濟環境更好地適應,并且由于國家政府的協助管理,也大大保證統計結果的準確性,增加其可信度。
第四,由于以往的統計方法主要是采用逐級匯報的模式,雖然這種方式可以保證達到各個部門的要求。但是其中的不定性人為因素也隨之增多。導致最終統計結果與實際不相符。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將最終統計結果進行分類,將不同類別信息只送到相關部門進行匯總,而不是將所有統計結果在每個部門都逐級匯總。這樣不但可以使統計數據直觀清晰,還省去了原本的多道程序,進而大大減少了人為因素對于統計結果準確性的干擾。
第五,創新統計工作的體制和機制。現行我國的統計體制還是比較落后,比如以企業為對象的數據統計的生產方式,各個企業的數據層層匯總,再上報縣、市、省、國家,這種數據的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統計的效率和統計數據的質量。處在"數據"時代浪潮中的政府統計需要與時俱進,借助大數據時代的先進科學技術手段,在體制、機制建設上規范統計程序,提高統計效率,提升數據質量,真正以洞察時代先機的眼光,扎實推進統計體制、機制的創新。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知數據時代下統計方法的改進與革新是必然的選擇,尤其是對政府工作者來說,更顯重要。因為統計工作范圍非常廣,所以要想真正的完成統計方法的改進與革新,不僅僅需要統計人員作出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門的配合。最為重要的就是政府工作人員要對此給予高度重視,應用多種方式方法,加以綜合作用,以此提高統計效率。
參考文獻
[1]韓之農,林風,韓青.統計方法在學生成績管理中的應用[A].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
[2]高宏斌,何薇.社會調查研究的模式和程序性思考[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
關鍵詞密封瓶殘余液抽藥方法改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31
密封瓶裝藥是臨床上常用藥物。在使用其中的藥物時,由于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這一主觀因素和原抽取方法的客觀因素,是瓶內均遺留一定數量的殘余藥液,從而易導致較為突出的藥液浪費。我科通過2007年1月~2008年11月共644支藥的殘余量的總結和分析,認為加強工作責任心和用改進后的抽吸方法可減少藥液浪費,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按隨機的原則,對這一年用傳統方法抽取藥物后遺棄的密封瓶中殘余液用改進后的抽藥方法抽吸藥物共205.8ml,定為隨機調查組。對我科護理人員加強責任心后(如護理技能考核及護士長督促檢查時,嚴格按傳統抽取方法的規程抽取密封瓶中的藥物),遺棄的密封瓶再以改進后的抽取藥物方法抽取其中的殘余液,共29.1ml,定為加強責任心組。按照護理操作規程的要求,總體均差(即每個密封瓶中理論殘余量)應無限接近于零。
方法:將所有的以傳統抽藥方法抽取藥物后遺棄的密封瓶,均為同一人按新式抽取方法,以1ml注射器(可精確到0.1ml)抽取殘余液,殘余液量以注射器的刻度記錄計算。其中頭孢類163,奧美拉唑126,卡絡磺鈉141,七葉皂苷鈉106,硝普鈉108。
隨機調查組殘余液總量與改進后殘余液總量的比較,見表1。
討論